支农资金监管范文

时间:2023-06-02 11:08:26

支农资金监管

支农资金监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镇财政 支农资金 监管

新时期乡镇财政履行支农资金监管职能,赋予了乡镇财政更多的支农资金监管责任的可行性。近年来,就笔者调研情况看,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财政的职能有所变化,在支农政策落实和支农资金监管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乡镇财政具备承担更多支农资金监管责任尤为重要。

1、充分认识乡镇财政在支农资金监管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各级财政安排的支农资金大幅度增加,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由于监督管理薄弱,导致违规违纪甚至违法问题时有发生,不仅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加强支农资金监督管理,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加强支农资金监督管理,是各级财政的共同责任。乡镇财政直接服务农业、面对农民、贴近农村,具有就地就近实施监管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乡镇财政在支农资金监督管理中的作用,有利于保障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到位,有利于树立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各级财政要充分认识乡镇财政的特殊地位和肩负的重要使命,赋予并完善乡镇财政支农资金监督管理职能,积极创造条件,着力健全机制,不断提高乡镇财政监督管理支农资金能力。

2、加强基层财政在支农资金监管中的力度

随着“多予、少取、放活”等“三农”方针政策的实施、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的扩大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将有越来越多的支农资金直接通过基层财政来兑现,乡镇财政监督管理财政支农资金的任务将会进一步加大。这样一来,乡镇财政支农资金监管就要不断地加强力度。一是实行责任制管理。由各乡镇财政所、财政所负责人与包村财政干部等层层签订责任状。二是实行检查督办制。财政系统抽调专人,组成专班,由包片领导挂帅,对各乡镇资金发放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督办。三是实行责任追究制。县纪委、财政局、信用联社联合对支农资金发放过程中、包庇隐瞒的单位和个人或虚报、套取支农资金的村级组织,追究单位负责人和包村人员的责任。

3、加强乡镇财政在支农资金监管中的作用

随着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的不断健全、支农资金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善,乡镇财政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发挥支农资金监管作用的良好条件。一是乡镇财政进一步发挥支农资金监管作用的制度化。县级财政部门都设立农村财政管理部门,加强对乡镇财政工作的指导,主要从制度建设方面保障基层财政监管职能的发挥。二是乡镇财政进一步发挥支农资金监管作用的平台更为宽广。乡镇财经管理资源整合后,乡镇财政所的职能包括: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支持“三农”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做好政策的宣传、落实和监管工作;负责乡镇政府预(决)算编制、税费收入监管、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征管以及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管理;负责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和乡镇政府债务管理以及政府机关财务管理;负责村级财务的受托管理;负责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和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管理等。三是乡镇财政进一步发挥支农资金监管作用的责任更加明确。“乡财县管”的核心是将乡镇财政收支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统一设立财政收支结算账户,取消乡镇财政在各个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所有账户,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解决乡镇支出随意的问题,从而有利于防止乡镇政府挪用、挤占支农惠农资金,提高规范管理的水平。这项制度的实施,不仅强化了县级财政监管职能,而且对提高乡镇财政支农资金监管的意识和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4、加强和提高乡镇财政支农资金监管的职责

一是调整乡镇财政的工作职责,强化其支农资金监管的职能。从实际情况看,基层财政已经具备了承担更多支农资金监管的职能,同时也具备了承担更多支农资金监管职能的条件。同时,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取消以后,原来在乡镇财政支出的乡村道路建设、乡镇中小学危房改造、中小学教师工资、农村卫生医疗、计划生育和民政优抚等支出陆续上划到县财政预算支出;原由乡镇财政负责支出的林业站、改为其上级主管部门的延伸机构,人员经费实行部门预算到单位。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将是今后乡镇财政所工作的核心和重点。为此,建议适时调整乡镇财政所的工作职责,明确并逐步强化其支农资金监管的职责。二是发挥乡镇财政的监管职能,让其承担更多的监管责任。要加强立项环节监管。在支农项目立项中发挥乡镇财政所面向第一线、了解实际情况的优势,从项目立项的调研、评估、项目实施到监督检查等,都要更多深入地参与。要加强支农政策落实的监管,进一步强化基层财政监管职能,在支农项目建设、审核、工程后维护等方面主动介入。要进一步强化对直接补贴农民政策落实的监督。三是加强乡镇财政队伍建设,提高乡镇财政干部监督水平。要稳定基层财政干部队伍。当前部分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学者对乡镇财政存在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还有的地区对乡镇财政所进行大幅度精简。这些情况影响了乡镇财政干部队伍的稳定,也影响了支农资金监管工作。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基层财政在支农资金监管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稳定和加强乡镇财政干部队伍。要加大对乡镇财政干部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乡镇财政干部的监管水平。目前,支农惠农政策越来越多,对基层财政干部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应结合目前乡镇财政职能转变的实际,加强对乡镇财政干部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以适应新形式下支农资金监管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孔东东.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现状研究[J].税务研究,2012,(20)

支农资金监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政支农资金;监管;绩效评估;“三农”工作

中央连续多年的“1号文件”均聚焦“三农”问题,同时安排支农专项资金用于落实惠农的各项政策。为有效发挥支农资金的作用,就要强化资金监管,以真正发挥财政扶持“三农”工作的作用,为全面深化农村的各项改革奠定基础。

一、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开支结构

为发挥“财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功能,就要不断地调整和优化现行财政支农资金的开支结构,依照轻重缓急安排各类项目建设。同时,对于不同单位或部门的支农资金,要遵循“资金用途不变、资金渠道归口统一”的原则,将各单位或部门功能相似、性质相同的支农资金整合起来,统筹利用,以克服农村重复建设和资金分散利用的难题。

二、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机制

首先要加大外部监督的力度,依靠社会中介或第三方机构加强对支农资金的审计监督,定期对各类项目的资金使用状况实施全面监督和专项检查。其次对于违规使用资金要引入惩处机制,对项目监督检查过程中所发现的资金非法使用问题要依照财政违法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对当事人和单位采取严厉的惩处措施,使之为违规使用支农资金付出应有代价。再次,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监督体系,明确支农资金在各单位或部门的分配情况,赋予资金使用单位相应的监督职责,同时做好项目立项前的调研摸底工作,严控项目投资规模和资金的使用量。

三、加强支农资金的分配管理力度

完善奖补结合、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对一些用于农民补贴的资金,可通过财政涉农补贴一本通管理信息系统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对一些农业建设项目要求立项审批的,要事先介入项目,做好调查研究,必要时可组织农业专家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财政部门及业务主管部门要依规对项目单位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核,保障所申报项目的程序化、科学化、规范化,防范项目的任意申报或重复申报的问题。对属于政府采购范畴的农业项目,要按照政府采购流程规范操作,以提高项目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从源头上遏制支农资金的滥用现象。

除此以外,为提高支农资金的分配管理水平,还要积极实施项目管理制,首要构建项目库,与农口各部门通力协作、密切沟通,分类别类构建项目库,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村专项扶贫开发等资金项目统一存入库内,对项目库实施动态监控。在有关项目申报时,要严格按照申报规则,搞好项目前期的现场勘查及测绘等工作,按照因地制宜、效益优先、统筹开发、有序保护的原则完成项目的编报。在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要对项目进行追踪,施工单位必须依照批复的实施方案和合同要求进行施工,切不可擅自变更项目施工内容,以防项目出现前后不一的状况,保障资金的专款专用。还要落实项目负责制,不断地激发各部门的工作热情,形成资金监管的联动机制,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后续阶段的移交工作,同时跟进管理。

四、强化上下级、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

首先要强化上下级部门的沟通,积极发挥主管部门和乡村站等面向项目一线、了解现实状况的优势,从项目立项时的摸底、调查和论证,到项目实施后的检查管理等,均要使其掌握更多情况和问题,并第一时间进行资金使用方面的问题反馈,将资金不合规使用问题被遏制在萌芽阶段,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另外要进一步强化农村财务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尤其要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范围、扶持项目以及资金监管等方面的宣教力度,使广大农村基层财务从业者都能自觉守法护法,增强资金监管意识,提高岗位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每项惠农、补贴资金均按时落实到处。

五、引入资金投入的绩效评估机制

对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财政支农资金进行检查和评估,按时对各支农项目的资金拨付、项目所需资金状况以及资金实际使用状况进行综合考评,并引入激励机制,用好奖惩手段,确保财政支农资金落到实处。另外,还要明确各监管职能部门的责任,在现有基础上健全支农资金开支的问责制,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支农资金的运用状况进行追踪问效,同时与业务主管和审计等部门联合,搞好支农资金的检查和审计,从根本上避免资金被挪用或被套取。必要时可鼓励乡、村进行财务公开,实行村集体民主化管理,自觉接受外部群众的监督。

六、结束语

进入新常态,农村要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离不开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为此,要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开支结构,完善支农资金的监管机制,提高支农资金的分配管理水平,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互动合作,确保支农资金始终服务于“三农”工作。

参考文献:

[1]张金评,戴志忠.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监管的对策与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13(17):14-16.

[2]庞立举.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监管 建立资金管理长效机制[J].经营管理者,2010,5(24):420.

支农资金监管范文第3篇

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非常重视,近年来不断出台重大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口财务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方针政策,不断创新支农资金监管机制,有力地提高了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支农资金使用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仍然存在,支农资金使用管理中的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部门预算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项目交叉安排、分散使用和管理不力的现象。为进一步规范支农资金管理,强化监管责任,切实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真贯彻落实好现行制度规定,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一是认真执行有关制度规定。近几年来,中央财政对加强支农资金监管工作十分重视,先后印发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指导性意见,明确了对支农资金监督管理的要求。同时,对每个重大支农专项资金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基本形成了支农资金监管制度体系。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口财务管理部门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好有关制度和规定,按制度要求强化监管。二是适时修改完善有关制度办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监管要求的提高,目前部分专项资金的管理规定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口财务管理部门要及时清理现有的各项管理制度,按照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及与WTO贸易规则相符合的原则,修订和完善好现有制度。三是建立健全各专项资金的管理制度。通过健全和完善制度,逐步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体系,努力提高财政支农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水平。

二、规范项目立项和资金分配程序,进一步提高工作透明度

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口财务管理部门要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项目立项和资金分配程序,一是规范项目申报程序。预算确定后,对需要申报的专项资金及时制定、项目立项指南,明确资金的用途、补助标准及有关要求,提高项目申报的透明度。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口财务管理部门要对申报项目的真实性、合理性及合规性负责,杜绝无序申报、重复申报和随意争取资金的行为。二是完善项目立项机制。在选择确定支持项目时,要继续坚持执行标准文本管理制度、公示公告制度和专家评审制度,规范项目立项行为,努力提高立项环节的公平性、公正性和透明度。三是规范资金分配办法。要继续利用公式法、因素法等科学分配方法合理分配支农资金,并利用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民办公助、以物代资、奖补结合等激励引导手段,完善支农资金分配管理机制。

三、切实加强对支农资金的使用管理,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口财务管理部门要不断完善制度,建立支农资金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规范资金管理行为,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一是任何单位不得违规将财政资金转给下一级部门或所属单位使用,严禁以任何形式用财政资金设置帐外帐和私存私放;二是要结合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三是对直接补贴农民的资金,要利用"一卡通"等手段,及时足额地兑现给农民;四是推广财政支农资金县级报账制等管理制度,努力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规范性。

四、抓好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提高资金使用合力和整体效益

合理整合支农资金,不仅有利于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同时还有利于规范政府支农资金投向,集中力量办大事,因此,搞好支农资金整合,也是加强支农资金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中央财政和大部分省份都进行了资金整合的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有关部门的认识也在不断统一和深化。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口财务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支农资金整合的认识,按照《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财农〔*〕36号)的有关要求,积极推动支农资金整合。同时,要针对目前支农资金整合试点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研究支农资金整合要求与管理制度的衔接问题,为进一步加强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五、完善绩效考评办法,逐步建立以效益为导向的预算分配管理制度

近几年,中央财政对部分专项资金进行了绩效考评试点,将这些专项资金预算安排与其以前年度绩效考评和监管情况挂钩。中央财政还专门印发了《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试行办法》(财农字〔*〕314号),对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过程及效果进行综合性考核与评价。目前,这些试点工作都取得了初步成效。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口财务管理部门要结合各地实际,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扩大绩效考评的资金管理范围,逐步建立支农资金安排与资金管理绩效考核相衔接的预算安排和资金分配管理制度。

六、进一步规范部门预算支出管理,强化监管措施

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口财务管理部门要切实做好部门预算的项目立项管理、资金整合、支出范围规范、资金运行监控及资金监督检查等工作,进一步强化对支农支出的监管手段。省级财政部门和农口财务管理部门要根据中央财政的总体要求,制定本省有关部门预算支出管理的具体措施,进一步强化和规范部门预算管理。

七、充分发挥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促进支农资金监管工作

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口财务管理部门要定期对支农资金进行抽查和专项检查,切实加强支农资金日常监督检查,做到日常监管不松懈,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检查。要充分发挥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审计部门、社会中介机构、新闻媒体以及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积极配合这些部门搞好支农资金审计、检查和监督工作。同时,要研究借助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和现代技术手段建立支农资金监控网络,对资金运行的全过程进行检查和监督,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查找原因,制定措施,堵塞漏洞,及时整改,不断提高监管水平。

八、明确责任,密切合作,共同做好支农资金监管工作

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口财务管理部门要把支农资金监管放在农业财政工作和农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突出位置,抓实抓好。要根据支农资金监管的实际需要,深入基层认真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地确定监管重点。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财政、农业战线之间以及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既要明确各自的监管责任,又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支农资金监管工作。

九、严格监管奖惩措施,建立支农资金监管信息通报制度

为了强化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口财务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中央财政将建立支农资金监管信息通报制度。对监管措施到位,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好的地方和单位给予通报表扬,推广其好经验、好做法,并采取适当方式予以奖励。对违规违纪问题进行通报批评,责成出现问题的地方和部门提出整改措施并限期落实。

十、认真做好支农资金管理年的相关工作

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口财务管理部门要结合中央财政开展的支农资金管理年活动,以支农资金监管为重点,以营造支农资金整合的制度环境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创新有效的支农资金管理机制。特别是要按照中央财政的有关部署和要求,搞好支农资金管理自查工作。对认真进行自查的地方和部门,查出的问题按照有关规定处理,中央财政在工作考评中可减轻或免除相关单位的责任,并对自查行为给予表扬。对不认真进行自查,本地区和本部门存在的问题在审计部门审计和中央财政组织重点抽查时发现,或被新闻媒体曝光,以及通过简报、人民来信、来访等途径反映的,一经查实,除一律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及其他法律法规从严处理外,中央财政在工作考评中将追究相关单位的责任,并给予通报批评。

十一、切实做好支农资金监管的总结和宣传工作

支农资金监管范文第4篇

一、起草《意见》的背景和目的

近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财政支农投入的力度也不断加大,这给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从总体上看,各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规范预算管理、探索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加强监督检查等,在强化支农资金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探索了一些新思路、新举措。但是,目前对支农资金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仍然存在,违规违纪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部门预算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项目交叉安排、分散使用的现象。

为了切实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7年我司开展了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年活动,并对部分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了重点抽查。部领导对管理年活动和重点检查的情况非常重视,指示我们要运用好检查成果,并就加强支农资金管理问题下发一个指导性文件。根据部领导的指示精神,我司在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各地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意见》,并经部长办公会议研究通过后下发。

二、《意见》的主要内容

《意见》明确了进一步强化和规范支农资金管理十个方面的任务和要求。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抓资金管理就是抓资金投入、抓资金管理就是抓使用效益、抓资金管理就是抓资金安全”的理财观念,把强化支农资金监管与扩大支农资金投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二是不断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进一步突出支农投入重点,增强各项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规范项目申报程序、积极创新项目立项机制、统筹研究建立支农工程项目建设与管护机制。四是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完善分配办法、规范支出行为、加快支出进度。五是继续抓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大支农资金整合的范围、完善支农资金整合引导和激励机制、推行项目审批权限下放改革。六是进一步规范部门预算支出管理,严格编制部门预算、严格控制设立专项,强化预算约束力、合理解决支出进度慢和结余资金较多等问题。七是加强制度建设和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强绩效考评,创新财政支农资金规范监管机制,将支农资金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八是充分发挥基层财政部门的监管作用,让基层财政更多地参与支农项目调研、评估、实施及监督检查等工作,支持建立中央财政与基层财政信息对接和信息沟通机制。九是建立奖惩制度,进一步严格监管奖惩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十是明确责任,加强配合,积极研究中央和地方支农投入责任,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社会中介机构以及新闻媒体监督作用。

支农资金监管范文第5篇

本文通过阐述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意义,对现行模式做了简单的介绍,并着重讨论了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的一些弊端以及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研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产业地位及其特有的产业特征,决定了它的发展需要政府提供相关支持。财政支持是政府对农业扶持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它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意义重大。近年来,国家不断强化和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稳定农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力度。国家不断加大的财政支农投入和各种惠民政策,促进了公共事业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本文浅析了现阶段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重要意义。

所谓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是指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运行程序和方式方法,亦即国家各级财政支持“三农”资金的管理职责分工、支出申报核拨程序以及管理方式方法的统称。它对农村的“三农”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加强支农资金管理体现了依法科学理财的要求,有利于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来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以确保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第二,加强支农资金管理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意义非常重大。第三,加强支农资金管理对于发展农村民主政治和提高财政人员的职业道德意义重大,既能使支农资金更好的使用,同时还可以提高大众的民主政治意识,使基层财政干部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和工作责任感。

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现行模式及弊端。

1)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现行模式。我国一直把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出称为财政支农资金,即指财政用于农业的预算内资金和年度银行支出数,就是狭义的财政支农资金,仅限于财政对农业的预算内支持,也是狭义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我国近年颁发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以促进农业农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财政支农新的着力点,是一种广义的财政支农资金。现行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政府投资、政府经营的模式;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介入模式;政府支持下的农村互助合作模式;政府扶持下的商业银行介入模式;政府扶持下的保险公司介入模式等。这些管理模式通常由中央统一财政支农政策,中央、地方分级承担支农责任,涉农部门管理项目,财政部门核拨资金;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分担事权责任,中央、省级投入为主,市、县、乡配套投入为辅。

2)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一些弊端。

2.1传统财政支农资金定位已不符合需求。实现战略性转变后,现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中狭义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理念与公共财政框架体系下的财政支农资金范围、内容及管理目标反差太大,但不少人仍将两者混为一谈,或不加区分地把不同时期的资金统计指标进行对比,形成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中的统计对比误区和政策执行误区。

2.2财政支农资金全貌无法得到完整体现。现行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中支出功能分类达19个类级科目,财政支农资金则细化分散在其中14个以上的类级科目中,造成统计、汇总方面的困难。同时,财政支农资金来源广泛,涉及近20多个管理部门和企业,现行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不能清晰完整地反映财政支农资金的整体面貌。

2.3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乱象导致效果不佳。财政支农资金管理部门过多,支农投入过度分散,管理制度政出多门,整合使用极为不便。在使用管理中,甚至存在资金无偿投入多、分散重复使用多、直接投放现金多、地方财政投入少、及时拨付到位少、跟踪管理监督少的现象,制度性缺陷导致支农资金被挤占、挪用或截留,严重影响财政支农工作效率和投资效果,对党和政府的形象也损害严重。

2.4相关的职能定位及机制、体系不健全。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财政直接投资、转移支付资金、财政补贴资金以及由财政资金补贴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和政府主导建立的农业风险补偿机制,以及农业保险体系、贷款担保体系不完整、发展慢,导致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存在后顾之忧。

三、创新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1)确定支农资金范畴、政策框架及长效机制。重新定义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公共财政框架体系下的财政支农资金范畴,摒弃传统狭义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理念;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预算管理经验,研究制定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总体框架,确定支农政策支持的方向和范围、每年的预算规模和重点,以及划分中央和各省的支农权责与比重,以便突出重点。建立整合财政支农资金长效机制,如制定统一的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为支农资金整合提供制度支撑;坚持“以县为主”制定整合财政支农总体规划;建立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协调工作机制;中央、省市为县级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创造条件,通过这些可以创造规模集聚效应。

2)通过多项手段创新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机制。单纯依赖财政资金无法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要善于运用市场机制,以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为契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和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利用贴息、补助、奖励或者开展农业保险、农业担保等办法,鼓励、引导、吸引民间资金、社会资金投入,从而改变以下三种不利现象:一是财政支农投入导向以无偿分散投入为主,社会经济效果不明显;二是财政支农项目投入资金孤军深入;三是财政支农支出效益监管模式是财政以拨代管,项目管理部门机动权过大。

3)在实践中对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实行全程监督。要想确保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安全,必须加强对各个环节实行全程监管,使政府的决策意图、政策导向和管理思路在资金使用中得以充分体现。在资金支付、项目执行、资金监管上,要建立起一整套支农资金整合项目考核考评体系,严格遵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行项目公示制、工程招标制、政府采购制和工程监理制等,实行县级财政报帐制,并加强相关部门的审计、监督、检查的职责,把动态跟踪调查和分析监测评价等工作贯穿在项目的准备、施工、结束及后期效益评价中,从而保证项目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

四、结束语。

针对国内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分散、条块管理、效益低下等问题,加强资金管理模式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要想进一步加快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和监管,可以尝试以县为主分类归并整合专项资金,对于与其它支农项目组装配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应该适当区别对待,加大开发投入力度,并整合同财政、审计、监察、人大、中介机构等部门的监管力量,从而使我国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步入一个新的台阶,最终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飞越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池波,胡振虎.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模式构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6:76-79;

[2]陈锡文.中国政府支农资金使用与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

[3]邓泽林.支农资金整合与改革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08(7);

支农资金监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农村;支农资金;强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9-0089-04

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是财政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管好、用好这部分资金,最大限度地确保科学分配、规范管理和安全合法有效使用,发挥资金的效益和作用,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局。多年来,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建设。但目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支农资金管理亟待加强,为此,笔者对此进行分析以使支农资金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一、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现状

当今财政性支农资金管理在促进了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矛盾。

1. 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其主要表现在可用财力不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吃饭财政”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观,这使得部分地区支农任务与配套能力不相适应。由于地方财力的限制,导致支农资金难以按比例增长,地方支农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到位。

2. 项目计划建设和资金拨付存在时间差。资金拨付不到位,使有限的专项资金没有发挥应有的使用效益;资金分配不及时,导致资金在中间环节闲置或被挪作他用;资金来源分散,不利于监督管理,尤其是上级农业等主管部门直接拨入的资金,脱离财政部门的监督,资金使用失控。

3. 政府各部门管理财政支农资金体制不顺,管理职能交叉重叠。财政支农项目管理部门不仅有农、林、水等具体管理部门,还有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资金管理部门等,各部门各自为政,多头争取上级资金,配合协调不畅。部门之间职责权限和范围划分不清,管理职能交叉重叠,资金条块分割,有财政部门管理的资金,也有主管部门管理的资金,资金管理过于分散。

4. 部分单位和人员对支农资金的专项性认识还不到位,各单位会计素质参差不齐。部门行政长官意志现象仍然存在,有的部门把搞项目看成是增加单位资金来源,“富”单位的机会,雁过拔毛,在项目上揩油;有的部门受到利益驱动,利用已建项目套取上级资金,实现部门利益;有的部门领导方式、方法不力,财务管理不严,专项资金的管理没有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有的部门领导认为只要个人没揣腰包,怎么用都可以,没有真正做到专款专用、按期使用。

5. 支农资金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监督检查机制也不完善。制度上的不健全、管理上的不规范,必然导致资金在使用上的损失浪费。目前,各地出台的管理制度、办法、标准不统一,增加了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难度,而财政支农资金工程实施中也存在重要钱、轻管理的现象。

二、当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财政支农资金政策不完善。部分支农资金指向不明,项目点多面广,资金严重分散。一是在政策体制上管理权限和职责不清,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各级财政职责范围划分不清,特别是在农业投入方面,哪些该由哪一级政府投入,哪些该由农民投入,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往往造成单纯依靠上一级政府投入或资金损失浪费的问题。在事权和财权的划分上,一般表现为基层事权大而财权小,上级事权小而财权大,这样不利于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二是在投放结构上,未能完全体现社会公共需要。在资金投向和范围上虽然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作了一些调整,但一些由政府投资的范围又仍未很好地承担,存在财政投放资金比例失调和财政对投入的项目包揽过多的现象,特别是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没能真正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投资、谁受益”或“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同时,有相当一部分还是政府行为,还没有真正由农民、企业自己走向市场经济的轨道。三是在监督机制上,由于缺乏严格的机制和有效的制约办法包括严肃的责任追究机制,致使资金浪费现象较为普遍。由于很多是上级政策和体制性的因素,特别是负责申报和实施的主体都是平行的职能部门在运作,政府协调流于形式,县级财政难以有过硬作为。

2. 分散重复浪费普遍。支农资金来源渠道多,受部门分割条条管理和专款专用制度的制约,地方在支农资金的使用中很难有效整合,致使地方政府难以集中财力解决“三农”事业发展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影响支农资金更大效益的发挥。一是在现行管理体制下,各级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分别掌握着部分支农资金,相应地也掌握着这部分资金的立项审批权。基层项目申报单位向不同的主管部门多头申报项目,由于主管部门之间彼此不通信息,造成大量同一建设项目多头立项,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资金重复使用的浪费。二是一些主管部门对立项申请缺乏实地考察和认真论证,立项审批不严,缺乏统一管理,讲人情、论关系、看面子,甚至图谋单位或个人利益,以致出现个别项目“以旧顶新”或不符合规定的标准,马虎申报甚或虚立项目,影响了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由于部分支农项目的申报、审批不规范,资金安排的随意性较大,加之各地要求解决资金的项目繁多,资金分配就出现“撒胡椒面”的现象,安排项目点多面广但资金少。如一个需投资几十万元的项目只安排三五万元甚至一两万元,根本无法完成该建的项目,有的只是象征性地动一下,使一个地方的支农资金无法形成整体推进态势和规模效益。四是基层项目单位用不同部门和渠道投入的资金建设同一内容的项目,由于各主管部门互相信息不通,在检查验收时均认为已完成了本部门所立项目的建设任务,虽有党政领导分管,但往往迫于会上协调容易、实际配合难,增大成本和截留挥霍却无人问津。

3. 要求配套过多。中央和省下达许多支农投资项目,一般都规定省、市、县和乡镇要资金配套。不可否认,这种方法对调动各级政府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多方筹资增加农业投入尤其是强化支农资金的监管起着积极有效地促动作用。但是,目前地方尤其是相当部分县、乡甚至市级财政都很困难,特别是大部分贫困地区县、乡财政连自身正常运转都难以保障,根本无法承受太多的资金配套要求,往往只能是项目开工后,上级的钱拿来用,本级配套拿不出来,造成资金缺口大,检查验收时大量造假,“钓回”的上级项目资金用了再说,而该配套的资金长期空转,致使建设项目成为“半拉子”工程。

4. 资金到位缓慢。支农资金核算和管理尚不规范,项目执行和资金拨付滞后,影响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特别是到县、到镇、到项目的资金更是困难重重。项目预算指标下达后,一些地方由于财政资金调度困难,未能及时拨付。更主要的是资金运行的中间环节过多,关卡因素复杂,致使资金迟迟不能到位。如:有的资金财政拨给主管部门,主管部门拨给下属单位,下属单位再拨给承建单位或项目,更有甚者把管钱拨款当作一种权力行使,致使支农资金“漫游”时间较长。尤其在部分乡镇,资金滞留时间最长,拖、卡、压甚至随意截留挪用现象时有发生,而且有的还相当严重,致使项目建设无法按期完工交付使用的问题,在县级财政支农资金管理过程中也是相当突出的。

5. 资金使用违规现象较多。支农资金项目不实,存在虚报项目、违规截留挪用等现象,一些部门(单位)受部门利益驱动或缺乏责任心,在支农项目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变相增加农民负担、损害农民利益等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措施,资金在使用过程中,被截留、挤占、挪用的现象较多。如有的单位将专项资金用于弥补行政经费等,严重违反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规定。

三、对策与建议

1. 整合支农专项资金。一个县的支农资金实行综合预算、捆绑整合使用,坚持财政统筹管理,保证支农的钱不出财政轨道。具体操作就是将所有支农财力,自申报、审批、立项和批复后,整个资金运行的各个环节,从中央到地方,地方各部门之间,直至实地投入到所立的项目上去的过程,都要封闭运行在财政轨道上。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对口指导申报、立项、论证可行性报告以及具体组织项目实施等事宜,保证所建项目按时完工交付使用。在具体使用支农资金过程中,实行专一的财务完成体系,包括零星分散的项目在内,一个项目一本账,每笔收支有对应账户,来龙去脉,一清二楚,直接对县级财政报账和审理,严禁项目实施主管部门将支农资金转移到自己设立的账户和财务系统。可试行对口部门指导申报和实施项目经费制度,按项目标的规模或类别比例提取经费,按实施的质量好坏结算多少。对于大型或资金过多过于集中的支农项目建设,实行监理制度,全面推行支农资金建设项目县级报账制,包括大型、零星,整个工程实施的会计账务要在县级财政核算,以确保财政支农资金运行在财政手中,一旦出现纰漏便于问责。财政部门要以身作则,主动负责监管,履行应尽职责,提供优质服务,保证资金畅通和核算监督得力。尤其要跟踪资金运行到底,直到所建项目顺利完工、交付使用、整个建设资金终审无误为止。

2. 完善支农专项资金报账制。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应严格执行财政支农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报账制管理。财政部门负责支农资金收支管理和监督检查,农业项目主管单位负责实施项目管理,检查验收和项目工程支出审核,农业项目实施单位作为支农资金的报账人,负责资金报账的日常核算和管理工作,项目实施单位将原始凭证和原始凭证登记表及有关项目的附件报主管部门签字、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才能报账办理拨款。严格贯彻执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人大、政府对各部门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应建立问责制,加强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使用真实性、效益性的考核,确保支农资金安全,努力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3. 工程实行全程监管。在保留和强化原有财政内审和审计专审监督的基础上,实行财政、审计和纪检、监察职能通联监督和查处机制,建立支农资金监管专门机制,以稳、准、狠地打击违纪,惩治腐败,确保支农资金健康有效地运行到位,切忌不要等到违纪违规成定局、升了级而搞些事后“灾难性”的监管。笔者建议,除了保留原来财政内审和审计专审等监督机制以外,改变目前专项审查和立案查处“升级移交制”的作法,将县级所有支农资金纳入本级纪检、监察职能监督工作范畴,成立同一类别的专门内设监管机构,实行专门年审监管。凡是进入一个地方包括县乡支农资金,一律实行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检查。立项承建单位包括村级组织或县级承建部门,在呈报给项目主管部门的《项目建设报告》的同时,也呈报县纪检、监察和审计等职能部门,提供监管依据,做到双管齐下,并进监管,封闭查处。尤其要严格项目建成交付使用前、呈报报告后由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进行专项检查和终审,并均作出终审结论报告备案,该办的手续均要齐全规范,各建设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均要签字,各项后续工作均要完结到位,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均要负责督办到位,最后由负责终审的主管机关和施行审查的相关责任人签字盖章,存档备查,以便追究和承担连带永久责任,澄清相互间的责任界线。

4. 建立支农专项资金绩效考核制度。统一尺度,推选绩效考评机制,实行奖惩硬兑现,为支农资金管理实效保驾护航,包括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和责任连带机制。财政专项支农资金支出是政府公共支出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建立绩效考核管理机制和制度,目的是强调公共支出管理过程中目标与结果的对应关系,形成一种新的面向结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考核其立项目标完成情况,项目组织管理情况,项目的政策效应,项目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财务指标落实包括财务计划的科学性、资金配套到位、实际支出情况、财务管理状况、财务信息质量等综合情况。要以中央或省统一制定出台的《财政支农资金考核管理办法》为准,对所有支农资金使用项目效益考核,实行一个标准考评验收和分级分类奖惩,严格项目建设完成和绩效成果考核,对要考核的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形成标本,制定出台各个系列标准指数,便于客观公正考核。对没有设计标准的,硬性考核兑现,该追究责任的要追究,该扣减资金指标的要扣减,该取消项目的要取消,最大限度地保证支农建设项目见实效。

5. 建立支农资金使用绩效责任追究制。如何管理使用好各级财政安排拨付的支农资金,确保支农绩效预算顺利实施,除经常性的检查监督外,那就是建立支农资金使用绩效责任追究制,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这也是确保支农资金绩效预算运行质量的一个重要保障措施。要明确地方政府、各部门、相关责任人对各项支农资金管理责任,层层落实责任追究制,推行首问负责制。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追究哪个环节责任人的责任。在对责任人处罚中要改变过去重经济处罚、轻对责任人的行政、刑事处罚的做法,推行重对责任人的行政、刑事处罚,轻对单位经济处罚。针对目前在一些地方,在使用管理支农资金中出现的屡查屡犯问题,要从机制上加以解决,那就是对当事人给予责任追究。只有推行支农资金使用绩效责任追究制,才能使地方有关部门的相关责任人感觉到现在的财政钱不能乱用,时刻都有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

6. 科学运用绩效评价结果。各级财政部门在对所属地开展财政支农绩效评价工作中,要注重收集整理评价的数据,对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后,要对一个地方、单位、部门进行评价的绩效进行反馈,并实行双方签字认可制。同时,要科学的运用支农资金绩效评价结果,逐步建立与绩效评价结果相衔接的支农资金预算安排和分配 管理机制,使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好的地方、项目得到相应的奖励和激励;使财政支农绩效差的地方、项目在下一年少得到支农资金支持,甚至得不到支持,调动地方、部门自觉节约使用财政支农资金,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体现出会干事、能干事的地方、部门“多吃奶”,不干事、干不好事、干坏事的地方、部门,没有活干、没有饭吃。此外,各级财政部门要把支农资金使用评价结果作为制定财政投资政策、项目立项的重要参考。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的项目间的绩效差异分析和调研,查找没有实现预期绩效的原因和资金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调整政策思路、完善管理办法,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闵劲华.建立健全县乡财政支持农村发展的体制思考[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9,(6).

[2]李应宝.县级财政支农资金监管之我见[J].河北农业财会,2008,(2).

[3]陈娟,张华英,李东升.建立以财政支农资金绩效为导向的分配机制有关问题研究[J].河北农业财会,2008,(2).

[4]傅光明.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规模预测与管理机制创新[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7,(18).

支农资金监管范文第7篇

一、财政支农资金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支农政策出现偏差,农业投入比例失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国家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财政支农政策出现偏差,农业投入不足且比例失调,达不到增长幅度。一些地方行政事业费用支出高于支援农业生产支出,用于农业基础设施支出为空白点,农业项目的配套资金不能到位,不能按照农业项目计划规定配足配套资金。农村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理应由政府财政投入,由于财政投入缺位,导致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改善不明显。城镇居民可以免费享用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而农民不仅要承担部分公共产品的投入,而且还需付费享用许多公共产品的服务。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环境保护等公共产品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另外,政府财政用于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比例过低,城市已构建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三条保障线”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框架,国家财政每年要给予大量补助。而农村人多地少,以土地带社保的制度不能适应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这对农民来说是很不公平的。中国城乡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差别、收入差别是不可否认的现实。尽管农村改革先于城市,曾使城乡收入差距相对缩小,如1985年城乡收入比为1.86:1,但近年来农业投入不足、就业不充分及流通体系不畅,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1998年城乡收入比进一步升至2.5:1。城市预期收入高,客观上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着不可低估的“拉动效应”。

(二)县乡财政无力提供配套,甚至截留挪用中央和省市财政支农专项资金

近年来,除少数发达地区外,我国县乡本级财政的支农能力有名无实,甚至是极其虚弱,财政支农主要依赖中央和省级财政。特别是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县乡财政困难的问题日益普遍和严重化,县乡政府支农的实际能力已经普遍弱化,这不仅妨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还严重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的稳定运行。再加上政府能够向上争取到资金支持的项目,多属于农业项目,而争取到的项目资金,经常被挪用于给政府部门发放工资。此外,许多调查表明,与县乡财政收入的增长相比,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

(三)支农资金项目管理模式落后,资金安排不科学

目前,支农项目投资的随意性和被动性很强,投资也不科学、不合理。这种投资方式不能给农民以稳定的心态从事农业产业,造成很大投机心理,缺少长期和长远的心理准备。目前,支农资金项目管理基本上是延续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中的模式,即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是使行政权力直接介入工程项目的实施,缺乏有效的监督,易产生腐败现象,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造成资源极大浪费。

(四)支农项目资金监管水平低下

首先是监管职能缺位,我国支农资金接受财政、审计、纪检等部门的监管,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多头监管,责权划分不明确,部门配合不协调,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支农资金透明度低,缺乏完善的举报系统,社会公众舆论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管作用。其次是事前监管严重缺乏,主要表现有对项目立项过程监管、工程开工前执行“招投标、监理、合同管理、项目法人制”情况的监管、项目开工前对法人代表及项目单位财务人员上岗资质及业务情况的管理等事前监督工作淡化、甚至缺位。有些支农项目没有按照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如财政部门负责的支农项目)实行“四制”管理,以致出现挤占挪用项目资金、工程不能按计划通过验收等问题。

(五)财政支农资金效益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为:一是财政部门滞留支农资金。有的单位将支农资金列支后,转入“暂存款”科目,于次年陆续拨付。还有的单位将预算列支的支农资金转入农财部门,未及时拨付。二是农口部门在管理和使用支农资金时,轻视效益。有的农口单位年底结余(包括往年结余)竟然占当年度财政拨款的82%。三是缺乏科学论证盲目立项,造成支农资金的浪费损失。四是资金投向失准,超出财政管理范围,造成财政支农资金的流失。有的主管部门将农业专项资金投入下属自负盈亏的独立实体,导致支农资金流人私人囊中。五是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分散,各农口主管部门缺少拉动地方农业大发展的重点工程和龙头产业,影响支农资金整体效益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对农业投向的指导作用,不利于加快农业发展政策的贯彻执行。

二、财政支农资金在管理和使用方面的对策

(一)完善财政支农措施,构建完整的农村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

1.完善现行财政制度,统筹城乡发展,在构建和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系时,必须把向农村提供公共产品纳入财政制度框架内,让广大农民能像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真正给农民以国民待遇。严格按照《农业法》,积极安排财政支农各项支出预算,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政策,确保财政支农预算内支农支出逐年增长。建立规范的财政支农专项补助制度。

2.各级政府都要结合实际,制定科学的农村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区域发展目标、产业发展政策及财政扶持的重点。使财政投入有步骤、有重点地分步实施,切实避免财政资金投入的分散性和盲目性。进一步强化财政支农项目立项审批工作。要按照部门分块组织上报、专家审核评定、财政综合平衡、领导集体确定的要求进行项目的审批工作,确保支农项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加强对项目资金拨付的管理工作。

3.调整和改革支农支出专项资金设置,推广运用科学的资金分配办法,为提高支农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客观公正性,要全面推广资金分配因素法和公式法,并采取专家和社会中介机构评估、评审制度。在支农资金使用过程中,要全面推行报账制和集中支付制以及项目选择的招标制度,以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建立严格科学的支农资金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建立健全支农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支农资金使用总结报告和效益分析制度。进一步完善支农资金使用效果考核评价办法。要采取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与下一

年项目和资金安排相挂钩的办法。建立健全支农资金分配和使用奖惩机制,最大限度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加强财政理财用财管财的职业意识和监管力度

1.根据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对现有的农口部门财务管理体制进行合理化、科学化、高效化改革。提高农口部门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基础。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和会计人员,要把好工程质量、决算和财务管理的关口,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及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并严格贯彻执行,确保国家立法的严肃性、强制性和普及性。同时强化法律意识,摈弃行政行为的随意性,做到依法行政,保障农业、农村、农民的利益,发展农业,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2.财政部门应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要硬化预算约束,强化部门预算。在分配支农资金时,既要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的投入;又要切实按照实际需要,把握公众财政框架下的预算支出范围,减少财政不必要的负担。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按照预算编制和用款进度,及时跟踪问效。依法采取强硬措施,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的效益。对违规操作者,严格执行《预算法》,该停拨款的停拨,该处罚的处罚。只有这样,才能严肃预算制约,保证预算执行畅通有效,使有限的财力达到最大的成效。

3.农口主管部门既要细化部门预算,科学编制支农项目计划,又要严格按财政批复预算内容执行,加强监管。改变部门财政支农资金重点不突出的局面,农林水等主管部门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确定一些切实可行的重点项目,拉动龙头,有所作为,有所建树。要引入市场机制,进一步规范各项管理规定和制度,加大对支农项目的管理,全面推行工程招标制、项目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工程预决算审计制、专户报账制、责任追究制等管理制度,提高预算执行的公正性和透明度,维护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杜绝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

(三)加快公共财政支农体系建设

1.财政支农应进一步拓展视野,树立大农业观念,及时补位、扩大范围,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突出财政支农的重点,支持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农产品品牌和农业产业化工程,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按照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的要求,改革财政支农支出资金供给方式势在必行。全面推行农口事业单位经费分类管理。要大力推行农口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加快农口事业单位布局调整。重新制定农口事业特殊支出定额标准。结合农口事业的行业特点,积极研究制定农口事业单位特殊支出的标准定额。改革农口事业支出方式。按照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的总体要求,科学划分农口事业支出类型。

3.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吸附和引导作用。按照市场经济下财政职能新的定位,进一步更新观念,建立起以财政支农引导投入方式的多元化,形成社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新体系。

(四)明晰各级政府在财政支农方面的财权和事权,防止投资缺位和越位

目前在财政支农方面,重复投资、分散投资、政府投资缺位和越位现象同时存在,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事权界定不清;甚至习惯于计划经济和压力型行政体制的思维定式,把本该由中央政府(充其量再加上省级政府)承担的事权,不切实际地强加于地方政府。今后,有必要在加强研究、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重新调整各级政府在财政支农方面的事权分工,为实现不同级次政府之间在财政支农方面的协调整合创造条件。当然,此项工作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采取既积极又谨慎的态度,操之过急容易产生“先污染,需要再治理”的问题。

支农资金监管范文第8篇

近年来,随着首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北京市郊区县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加速转型、农民向居民加速转变、农村向城市加速融合、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的发展阶段。而财政支农工作在落实反哺农业政策、整合支农资金、深化“三农”投入机制创新、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农村体制改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和保障。

财政支农工作尽管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出现一些新问题,主要体现在支农资金的筹措、分配、监管等方面。如何进一步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是摆在财政支农工作者面前一道亟需破解的难题。笔者通过对顺义财政支农工作的样本分析,发现要提高支农效率,必须要从创新财政支农机制入手。

财政支农工作面临的三大问题

首先是区县财政的压力不断增大。

近年来,随着中央和北京市对“三农”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上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总量持续增长,但增长缓慢且力度仍然不够。市级启动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下划区级部分事权和财力,但下划资金额度有限,财权和事权不相匹配,导致区级财力补充或配套压力很大。同时,镇级财政受财力限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等主要依赖区级以上财政资金支持。相对于顺义重要的农业地位和发展要求,上级支农资金支持的增长幅度缓慢,区级财政收入受经济形势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导致区级财政支农资金筹措的压力不断增大。

其次,现有分配体制造成财政支农资金整体效益发挥不够,整合财政支农资金难度加大。

从顺义区来看,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支农资金项目数目多、但单一项目额度小,过多过细的专项造成投入分散。二是项目管理部门多,资金使用条块分割,难以形成合力。三是资金支出结构不合理,比例失调,支农资金总量看似很大,其中用于社会性的、公益性的大中型建设项目比重较大,而农民可以直接收益的中小型建设项目的比重较小。四是从财政支农资金支持环节上看,对支持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农产品安全体系、农业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投入不够。很显然,由于支农资金整合涉及到的职能部门较多,在部门利益面前,只有站在全市、全区的高度进行统筹安排,加强组织协调,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第三,支农资金监管难度加大。

从全市来看,基层财政部门承担着更多的资金监管职能:区级财政除了要发挥对纵向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的监管,还要加强对横向拨付到农口部门的项目资金的监管。而镇级财政的工作任务也从组织收入逐渐向支农惠农政策的宣传、贯彻落实以及支农资金监督管理等方面转变。在实际工作体会中,我们发现对支农资金监管的难度巨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金来源分散,不利于监督管理。二是项目计划建设与资金下拨存在时间差,资金分配不及时、跨年使用,不利于资金监管;三是受农业项目自身的特殊性限制,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绩效考评难度较大,绩效考评体系难以进一步完善。四是受体制原因、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影响,涉农部门对支农资金监管的意识淡薄,主要依赖财政部门的专项监督检查,不利于对资金使用全链条的监管。

很显然,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支农资金效益的发挥是十分不利的;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整个财政支农机制的创新。

推进财政支农工作的五条建议

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笔者以机制创新为重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优化资金结构,突出财政支农支持重点。

要突出财政支农支持重点:一是以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重点,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以加强现代化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重点,开发农业多功能,加强节水灌溉项目的推广,进一步扩大滴灌、微喷等节水灌溉技术的使用面积,助推都市型农业发展;三是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建设项目为重点,增加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四是以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为重点,实施规模化生产,助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五是资金投向应向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乡镇倾斜,让公共财政的政策惠及最需要的地区和群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二是转变思想观念,推动支农资金有效整合。

提高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认识,这需要财政部门、农口职能部门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为支农资金整合创造良好的社会和工作环境。一是通过争取各级部门的支持配合,进一步形成支农资金整合的合力,最大限度地整合各方面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推动各部门强化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发挥职能优势,认真履行职责,密切协作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二是借助金财工程、农村信息化建设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结合财政支农管理以及社会公众的需求,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三是要大幅度增加农民可以直接受益的资金投入比重,加大对农民实施直接补贴的力度。

三是完善财政支农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完善财政支农服务体系,关键在于逐步形成加强农业支持保护、激发农村动力活力,强化农民主体地位的制度保障体系。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产品安全服务体系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扶持,建立村级服务站点。二是进一步加强财政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在培训、引进良种、推广技术、购置设备、建设生产基地、创建农产品品牌、开展信息服务与营销推介活动等方面予以资金支持;对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生产国家与社会急需的重要农产品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优先扶持。三是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按照尊重农民意愿,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定现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四是深化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思路,全面开展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存量资产,转变经营方式,激发集体经济内在动力,建立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新型经济组织。五是支持开展农业保险制度。鼓励保险企业参与农业保险,进一步探索集社会力量应对自然灾害的新模式,扩大农业保险范围。

四是创新财政支农方式,探索市场化发展模式。

建立“政府出资,市场运作”新型财政资金运作模式,将财政资金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来,采用补助、贴息、奖励、减免税费、购买服务等政策工具和激励措施,支持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把钱用到农民直接受益的项目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可通过政府公开招标的方式购买,转变过去层层设机构养人,政府直接去办事的传统办法,按照“养事不养人“的思路,变花钱养人办事为花钱直接办事,走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路子。通过贴息、担保、政策优惠等方式,引导并刺激银行信贷资金等社会资金投入农业,提高农业投资的吸引力。通过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规费减免等方式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民投入的积极性。通过政府的公共服务催生农村经济实体和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的创建与发育,从而带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五是加强基层财政建设,进一步发挥镇级财政对支农资金的监管作用。

支农资金监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做法;建议;浙江绍兴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344-02

农业财政政策的扶持和支农专项资金的投入,是缓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越城区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积极落实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加大了农业投入力度,强化了支农资金的管理。2002―2013年,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收入累计达到24 461.91万元,支出资金累计达到21 475.8万元(表1)。尤其是从2007年起越城区财政支农资金收入有大幅度的增加,这些支农资金的加大、有效投入,使公共财政的阳光逐渐覆盖到农村,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得到了落实,使越城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农民切实享受到了支农投入带来的实惠。

1 越城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做法

1.1 不断完善制度,有序实施支农政策

制定并完善已有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越城区先后出台了支农资金管理办法、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越城区种粮农民补贴监督员制度,越城区粮油种植补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越城区粮油种植补贴工作考核办法,切实加强对各种专项资金的管理。同时尝试对性质相同、扶持对象和用途相近的专项资金,按类制定资金管理办法,逐步建立起合理、全面的支农资金管理制度体系,为更好地管理支农资金提供制度保障。

1.2 加强监管力度,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涉农部门不断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力度,针对财政支农工作的实际,在资金管理上,严格执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账储存资金的“三专”制度,杜绝和防止出现各种漏洞;制定财政支农资金审拨流程并上墙公示,严格按照资金拨款流程,将资金及时拨付项目实施单位,防止挤占和挪用。不断推进支农资金支付改革,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要求,加快拨付进度,减少拨付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3 做好项目管理,提升支农资金管理水平

一是建立项目库。把农业项目库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下发《关于做好农业发展项目储备调查的通知》征集项目,对项目实行动态管理,保证项目库内项目资源能满足项目申报工作的需要,行政区域调整后,及时进行了项目库的更新。二是规范项目申报。严格按照省市财政支农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制度、专家评审制度和项目立项公示、公告制度,做好项目申报。三是加强项目建设监管。对支农项目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加大对项目承办单位的财务指导,做到专项资金专项核算、专人负责、专款专用。四是严格项目验收。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验收组对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工程进展情况进行验收。

1.4 强化绩效检查管理,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对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每年财政部门联合农口部门或配合审计部门对项目专项资金进行专项检查。二是对省市财政支农资金扶持的重点项目资金,开展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同时,逐步把专项检查、绩效评价结果与支农资金分配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2 绍兴市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存在问题

随着省市级财政支农资金支出力度的加大,管理要求的提高,尤其是2016年农业经营组织专项审计情况看,越城区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显现出来,分析目前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多个部门管理,项目资金重叠

目前越城区支农资金由存在着多个部门管理,如农水局、区农办、科技局、发改局、质监局、区财政局等都有相关职能,可以申报及安排资金。由于各个部门各自的管理范围和内容没有明确划分,存在着多个部门申报安排同一个项目或同一个项目由多个部门管理的现象。由于项目资金多头安排、互不衔接,有时同一个项目可以同时向几个部门申报投资,致使一些项目重复申报,资金交叉补助,这个问题已从2016年的农业经营组织专项审计中披露出来。

2.2 项目管理部门监管不力

从2014年的农业经营组织专项审计中披露出的一系列问题来看,越城区各项目管理部门在项目、资金监管上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一些农业经营组织存在项目申报中虚列项目套取财政资金、不符项目申报条件的也申报补助项目[1]、在项目实施中虚报投资额、虚增投资额、项目招投标不规范、开假发票、项目发票重复使用等问题。虽说这些问题主观上是企业主体的责任,但也说明了项目管理部门的日常监管不到位。

2.3 涉农项目资金监管机制尚欠健全

随着涉农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职能部门对涉农资金的监管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修订完善了相关涉农资金检查验收、资金管理等办法。但在涉农资金监管中,尚缺乏涉农项目台账制、项目造价审计制、教育惩处制等相关涉农资金监管机制。

2.4 资金使用存在“平均主义”现象

农业发展涉及农村水、田、路、林建设,农业企业等多方面,由于资金由不同部门分别管理拨付,仅仅依靠上级财政资金,远远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区财政因财力有限,需要扶持的项目较多,导致出现僧多粥少的状况[2]。在资金安排上就会出现存在平均主义,难以做到突出重点。

3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建议

3.1 统筹整合相关资金,着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针对现阶段涉农专项资金多头管理、多头补助的现状,建议逐步理顺各部门的职责,切实解决涉农项目资金管理中各职能部门之间职责权限和范围划分不清,管理职能交叉重叠,资金多头管理,项目建设主体多头申报、重复申报等问题,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使涉农资金真正做到强农惠农。

3.2 完善项目运行机制,促进涉农项目规范管理

一是建立项目台账制。建议职能部门推进涉农项目库建设,将申报并获得补助的项目信息输入项目库,并将信息实行部门间共享。二是完善项目公告制。进一步加大项目信息公开力度,更大程度地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建立项目审计制度。在实行项目财务审计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对项目进行造价审计。四是建立教育惩处制。对虚假申报等行为,在纠正的同时,应加大惩治和处罚力度,减少和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

3.3 严把审核验收关口,加强涉农项目认定管理

建议农业、林业、水利、农办、发改、科技、财政等有关职能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涉农项目申报、立项、验收等管理办法,规范项目立项、验收等程序,并严格执行项目申报、项目立项、项目验收的各项规定,做到认真审核,严格把关,特别是要把好申报审核关和验收认定关,进一步加强涉农项目管理[3-4]。

3.4 强化后续跟踪监督,确保涉农资金绩效发挥

完善相应监督机制,建议涉农资金各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完善涉农项目的绩效评价,有效防止补助资金重复投入、无效投入等现象;建立健全相关涉农专项资金使用绩效的跟踪检查、监督机制,加强对项目后续管理情况的跟踪检查,确保项目发挥原定效用,着力提高涉农资金使用绩效。

4 参考文献

[1] 刘汉屏,汪柱旺.农业发展与财政支农政策选择--基于支农资金总量和结构的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1):80-85.

[2] 吴婷.论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及其优化[J].经济研究参考,2007(5):46-48.

[3] 黄小舟,王红玲.财政支农资金绩效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05(30):44-45.

支农资金监管范文第10篇

一、财政支农资金低效及变相流失的成因

1.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导致工程质量低劣

从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项目看,主要包括农业基建投资,农村科学事业,农业科技发展三大类。在资金管理模式上,采用中央统一财政支农政策,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分级承担资金投入责任,涉农部门担负项目管理,财政部门负责核拨资金,以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以市、县和乡三级地方财政配套投入为辅的管理体制。这种机制从形式上看,虽然将中央、省、市、县和乡镇五级政府无一例外地纳入了管理框架,能够更广泛地筹集支农资金,扩大支农效果。但在实践上,由于财政支农资金项目几乎无一例外地要求地方财政进行资金配套,而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对地方政府考核上的唯“GDP”论,使得欠发达地区县乡两级财政较为困难,在中央和省级财政下达农业项目资金时,难以有效筹集规定比例的配套资金,从而直接影响了支农力度;财政状况较好的地区,受制于农业的弱质性,财政投入的拉动效应较低,投资后难以快速显现“政绩”,地方政府领导从自身发展意愿出发,宁愿将富裕的财政资金投入到广场、绿地和道路美化、亮化等形象工程,也不愿将资金投入到农业之中。因此,在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到位难的约束下,仅靠有限的中央财政下拨资金进行的道路、水渠、堤坝工程,只能采用低标准、偷工减料、施工草率等方式实施,致使出现大量半拉子低效支农工程项目。

2.缺乏论证的拍脑袋项目造成高投入低产出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吸收借鉴世行先进贷款项目管理成功经验基础上,普遍性开展了项目投资可行性评价及调研评估工作,并建立起了项目管理经理责任制。但实施一段时间后,国际先进经验很快就具有了中国特色,尤其是在财政支农项目管理领域更为典型,不少县市基层政府为实现自身的“官本位”目标追求,为了尽快搞出政绩,置当地实际于不顾,违背农业生产经营基本规律,贪功冒进地大搞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在当地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托关系走门子,甚至通过给上级计划编制部门提成管理费和拨款后返还形式,不择手段地开展跑“部”进“钱”运动,竞相从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多渠道、多环节地争取更多的支农业专项资金。上级部门“钦差大臣”般地走马观花考察,往往又形成走过场式地睁一眼、闭一眼的听汇报看文件和走过场,致使行政命令式的支农资金计划审批色彩浓重,“长官”意志完全凌驾于专家评审之上,多数支农项目的申批变成了相关部门领导的“拍脑袋”项目,支农资金的审批更大程度地取决于了县市政府领导的公关能力。这种领导“拍脑袋”式决策背景下搞出来的形象工程,往往在项目建成后就束之高阁,劳民伤财。

3.惠民工程缺乏严格细致的操作规范形成严重渠道流失

负责分配和管理支农资金的涉农部门涉及发改委、农业部、水利部、科技部、林业局、扶贫办和财政部等多个部门,各部门互不通气并都建有自己的资金分配与管理规定,在缺乏统一规范的资金管理制度的情况下,这种群龙治水式的职责不清、重复交叉严重多头资金管理体制,导致支农资金管理层级多、路线长、速度慢,极易形成支农资金的逐级沉淀和漏损,渠道流失现象严重,增加了资金监管的复杂程度。作为资金重要监管机构的财政部门,面对如此复杂的分配机制,面对较高的监管成本和技术壁垒,一般多采用按涉农部门规定的审批计划拨款即算完成任务的原则行事,没有建立与涉农财政投入相关的资金使用、监督检查制度。在外部监管缺位的背景下,支农项目资金管理挤占、挪用现象严重,很大一部分支农资金在中间流通环节被截留或流失,用于管理部门自身的费用开支,资金到位率低。更为甚者,有些地区从下级到上级从支农资金中层层提取“管理费”变成了行业潜规则,涉农资金部分甚至全部被挤占常态化,测土配方施肥、大江大河治理等很多支农投入被截留后被用于办公设备、买轿车、外出旅游、建设楼堂馆所和弥补行政经费,资金到位率低,难以发挥财政支农的应有效用[1]。

4.分配权垄断形成的权力寻租导致支农资金分配和使用低效化

长期以来受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监管和评价制度体系缺失影响,政府部门官员的政治升迁及经济激励不受财政支农资金运行绩效影响,而相关涉农部门控制的支农资金的分配权又具有极强的部门垄断性,在当前包括政府官员在内的自然人“经济人”意识浓重的社会环境下,一些相关部门政府官员利用支农资金分配权寻租成为行业潜规则,掌握支农资金分配权的垄断涉农部门,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根据县市基层政府“公关”力度或者说是贿赂额大小来出售资金分配权谋取自身利益。而许多县市基层政府在本来就缺乏配套资金的情况下,要么利用过去已经竣工交付使用的财政支农资金工程项目,通过向不同部门重复申请,进行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申报,来套取第二年、第三年、乃至第四年财政支农资金,使得同一支农工程项目新建了若干次后而实际只建了一次;要么就钻项目招投标空子,在诸如水稻、蔬菜大棚育苗补贴等招投标活动中,利用权力寻租,致使支农资金损失严重,严重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的发挥。

二、提升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能的对策

1.理顺政府分配管理职能,使涉农工程项目组织与资金投入实现协调化

理顺政府职能,建立涵盖中央到省市一级政府的财政支农资金联席会议制度,由各级政府分管领导统一召集,根据所有涉农部门的汇总支农资金计划数和各县市提出的支农项目申请类型,统一进行研究整合,消除交叉、重叠或者脱节现象,形成资金合力,然后在聘请专家团队对重大支农投资项目进行系统论证评价基础上,由联席会议对合理的投资方案作出决策。 在人代会前分门别类地集中研究确定同级财政支农资金投资要点、行业、地区的具体资金分配计划,经报请同级人代会审定通过后,逐级下达到项目实施县市级政府。县市基层政府要根据上级下达的计划,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担任责任人的财政支农项目实施协调领导小组,建立以对应的涉农主管部门主要领导为第一负责人的项目管理制度,形成各相关部门统分结合、职责分明、协调一致的联席工作制度。财政部门对应开设从中央到地方的支农项目资金财政专户,取消涉农机构分设的财政专项支农资金专户,使拥有专项资金分配权的涉农各部门,从部门资金分配垄断权中解脱出来专职履行管理职责,中央与省级财政直接将资金切块下达项目资金到县市级财政专户,由县市政府财政根据支农项目的工程规模大小,分别采用小型项目由施工单位垫付,验收合格后一次支付,规模较大的工程项目,由建设单位分期分批拨付资金,支农项目竣工后经县市支农项目协调领导小组组织验收,将合格的农业工程项目资产交给相关单位使用[2]。

2.涉农财政补贴项目应通过政银合作直接将补贴发放到农民手中

涉农财政补贴涵盖农资综合补贴、种粮大户奖励补贴、家电下乡补贴、家电以旧换新补贴、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家电下乡补贴、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能繁母牛补贴、能繁母猪补贴、五保供养政策、政策性农业保险、城乡医疗救助政策等近三十项,每项数额均不大。上述众多涉农财政补贴在管理上实行的却是“分块管理”体制,涉及农口所有部门,呈现为点多、面广、补贴分散的特征,各涉农项目上所获得的补贴数额相对较少,补贴发放一般采取由上级财政部门层层下拨的方式,受制于目前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不高影响,使得财政涉农补贴资金的流程较长,成本较高。为实现支农补贴由间接向直接方面转移,避免中间环节对支农资金的截留,建议参照寿光的“惠农一卡通”的模式,在社会保障一卡通基础上,将惠农财政补贴功能与银行卡整合在一起,与社保IC卡集成在一张卡上,形成财政支农补贴发放直到农民账户功能,并能涵盖存取现金、转账、消费、小额自助贷款以及看病就医服务等的“一揽子”直接服务功能,使农民足不出村甚至不出家门即可收到补贴。

3.取消对以农业为主的县市支农投资基层政府资金配套

取消农业税以来,农业县乡镇赖以生存的财源日趋枯竭,县市财政不仅要供养本级政府供职人员,还要供养下级乡镇政府人员及发放村干部补贴,财政供养人员的大幅增加,使得相当一部分本来就处于财政困境的农业县市财政缺口进一步扩大,财力薄弱、运转不灵问题更显突出,财政收入仅仅维持在以“保工资”为主勉强维持的状态,无法承受中央及省级财政支农资金要求县市基层政府配套的要求。鉴于以农业为主的县市支农投资地方配套的巨大压力,进一步调整中央及省级政府的相关财政性支农政策,压缩随意性较强且多数投向发达县市区的各种专项转移性财政资金,作为以农业为主的县市财政支农资金的地方配套,减轻其财政压力,避免其截留、挪用其他类型财政支农资金作为配套资金的错误行为,让财政支农资金真正用在“农”字上,逐步缩小不同地区间农村经济发展差距,为实现公共产品供给均衡化创造条件。

4.建立严格的支农资金拨付使用监督和全程跟踪评价机制

上一篇:网络销售法范文 下一篇:基础医学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