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骨干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0-10 16:16:25

青年骨干培训心得体会

青年骨干培训心得体会篇1

启示一:要勤于学习,增强团组织生命力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年轻人的思想非常活跃,兴奋点各不相同。如果团干部不能紧跟青年步伐、和青年保持一致,团工作就会成为一潭死水,那就谈不上团结、引领和服务青年了。因此,如何把握青年心理、找到共青团工作的切入点,需要团干部们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技能、时刻把握青年脉搏,逐步摸索出一套青年喜爱的工作方法,在这个方面做深、作细,团组织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启示二:共青团工作要以青年为本

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青年团员的带言人。共青团工作必须要着眼于青年,团工作的对象服务于青年、力量来源于青年、内容体现于青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共青团工作以青年为本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明确,其中心点就是要照顾青年的特点,要体现青年的三要,即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因此,共青团工作要充分发挥组织青年的作用,动员广大青年踊跃投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为青年服务;要充分发挥引导青年的作用,努力在广大青年中形成牢固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要充分发挥服务青年的作用,多为青年解难事、办实事、办好事;要充分发挥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作用,倾听青年呼声,反映青年诉求。

启示三:要乐于服务,增强团组织凝聚力

共青团是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组织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为党积聚青年,把青年的理想、追求、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做好本职工作中去。团干部不是青年里面的官员,应该是青年可以促膝长谈、交付心事的贴心人、最信任的朋友,在团工作中,要注意贴近青年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关心他们成长中的烦恼、工作中的艰辛、生活中的难处。要在服务青年中引导青年,准确反映青年诉求,代表青年利益,努力把广大青年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努力做到让党满意、让青年满意。

启示四:要充实知识,提高自身能力

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的是我们的梦想。此次培训,从简单的小游戏、情景剧让我们对自己有了清晰准确的认识,发现在自己各方面素质、能力的不足之处。作为一名团干部,只有不断的加强学习充实知识,才能有效的提高自身的组织、沟通、创新、决策能力。

青年骨干培训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大学生骨干 发展状况 培养工作

[作者简介]田小平(1977- ),男,江苏泰州人,西安理工大学团委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李博(1983- ),男,黑龙江大庆人,西安理工大学团委宣传部部长,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陕西 西安 71004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大学生骨干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紧密联接和有效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同志明确提出:“要抓好大学生的理论学习,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让青年知识分子了解和相信党的理论,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根据团中央《关于印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精神,西安理工大学于2008年成立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研习所暨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四年来培训班已开展六期,累积培养大学生骨干学员(以下简称“学员”)2000余名,大学生骨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真实全面、客观深入地了解大学生骨干的发展状况,更好地完善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笔者对培养的学员进行调研,调研过程中采用随机抽样法对前六期450位学员发放了调查问卷,实际收回有效问卷443份,并召开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座谈会,对50名已毕业学员及其单位领导进行访谈。

二、大学生骨干发展状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骨干学员的思想主流是健康向上的,广大学员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崇高的信仰,积极拥护、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发展状况良好,学习、工作成绩显著,受到学校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对自身发展充满信心。同时,学员也存在发展期望高、发展压力大等现实问题。

1.总体上呈现三个可喜的特点。一是学员积极努力,在工作和学习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就在校学员而言,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基础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在专业排名前10%的占45.8%,前10%~30%的占40.8%。已工作的学员中,工作时间最长的不到三年,有45.5%的学员对自己的工作“满意”,43.9%选择了“基本满意”;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占19.7%,3~5万元的占37.9%,5~10万元的占24.2%,10万元以上的占9.1%;有76%的学员在单位受到过表彰或嘉奖,82%的用人单位认为学员“有领导潜质”。从各项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骨干的自身素质普遍优于普通学生,他们积极进取,迫切希望能够尽快成长成才,同时也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绝大部分学员认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革命传统。在调查中,有91% 的大学生骨干和84.0% 的普通大学生赞同“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应该继续弘扬”;有94.0% 的大学生骨干和80.5% 的普通大学生认同“在新的时代需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在学习之余,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在锻炼自己的同时减轻家庭的负担,在调查生活费的主要来源时,选择“勤工助学”一项的大学生骨干达14.0% ,比普通学生高了8个百分点。

二是学员的发展前景好、潜力大。调查显示,有55.2%的学员对自己的未来发展非常有信心,43.7%的学员比较有信心;有96%的用人单位都对学员的工作积极性、沟通协调能力给予高度评价,68%的用人单位领导表示将学员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这说明毕业学员展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前景和潜力。

三是学员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学员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他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拥护和信赖党中央,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巨大作用,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充满信心。调查显示,有95.2%的学员对国家大事很关注或比较关注,98.5%的学员认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党的重大理论对国家发展作用很大或较大,97.4%的学员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显著,80.0%的学员认为中国共产党应该长期执政、中国不能搞两党或多党制,这表明绝大多数学员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对“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充分信赖党中央,坚决拥护党的方针政策”三个问题的选择上,选择“非常同意”的大学生骨干比普通学生分别高出26%、19%、18.5%;认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选择“作用很大”的大学生骨干平均比普通学生高出近20% 。

2.学员存在三个需要重视的倾向。一是学员自身发展路径的设计思维不够开阔。调查显示,已工作的学员中,有89.4%对现在的工作满意,问及“是否想从政”时,53%的学员选择了“是”;对在校学员“期望就业的工作单位”进行调查,有40.8%的学员选择了去党政机关工作。这说明,大学生骨干受过良好的学习教育,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强,经过培训后,具备了成为公务员的基本素质,更加渴望去党政机关实现自身价值,但同时存在职业发展思路不够开阔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引导学员面对社会需求,多方向选择,多岗位就业,激励他们立足本职岗位建功立业。

二是学员对理论的认识深度不够。经调查,问及学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了解程度时,能具体阐述的学员仅占20.7%,76.3%的学员选择“大概知道,具体说不清楚”,有2.2%的学员选择“完全不清楚”,这说明无论是高校政治理论课的“第一课堂”教学,还是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的理论训练,尚未使大学生骨干在理论学习上达到“真学真知真用”水平。

三是学员信仰共产主义,但信仰的坚定性和深刻性不够。调查显示,有81.1%的学员信仰共产主义,72.2%的学员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威信很高,88.5%的学员对中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这说明大学生骨干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道路是坚决支持的,但这种信仰在现实社会的冲击下又具有可变性。已就业学员中,坚持共产主义信仰的比例明显低于在校学员,占到76.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现实生活对学员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是客观存在和不可回避的,学员在信仰选择上存在困惑、摇摆甚至反复。

三、大学生骨干培养效果评价

调查显示,有96.0% 的大学生骨干认为培训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8成以上的大学生骨干对培训方式表示满意。通过调研分析,当前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培训辐射面不够,如西安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四年来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培养了2000余名学员,这个数量虽然较大,但与学生干部的数量还是有差距的;二是培训的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尤其是理论培训的内容缺乏吸引力和针对性,要不断提高学员对于理论学习的深度,使广大学员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发挥大学生骨干的带头作用;三是大学生骨干培养的影响不够,在大学生骨干普遍认可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扩大影响。

四、构建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新模式

1.坚持“一个核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思想向多样元化发展。面对复杂思潮的冲击,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骨干全面发展为目标,旗帜鲜明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团员青年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思想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可靠接班人。培养性质要突出政治性,培养内容效果要突出针对性,培养要求要突出严肃性。

2.建设“两类体系”。一是建设分类引导体系,提高大学生骨干培养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紧紧围绕“培养合格接班人”的工作目标,针对大学生骨干在年级、专业、家庭背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积极探索适合分类引导的新思路和新途径,重点增强引导内容的针对性、传播方式的适用性,确保思想教育工作全面覆盖,落到实处。如我校骨干培训班在“大班”专家讲座的同时,针对不同年级开设“小班”辅导,每个“小班”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对大一学员进行心理健康和规范化养成教育;对大二学员进行法制和奉献教育;对大三学员进行国家时事政策教育;对四学员进行理想信念式讨论和感恩教育。二是建设理论学习体系。规定学员在培训班中必须积极学习四项核心内容:学马列基本原理,务求真学会用;学党和国家政策,务求联系社会;学重要领导讲话,务求深入领会,学先进人物事迹,务求启迪行动。

3.构建三个实践平台。实践一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对大学骨干的培养要构建三个实践平台:一是搭建“四进社区”实践服务平台,引导学员做心系群众的服务员,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二是搭建挂职见习岗位平台,引导学员做虚心好学的实习生,深入基层开展挂职锻炼;三是搭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新平台,引导学员做科学发展的研究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近几年,我校团委广泛联系实践基地,形成了四个“社会实践服务圈”和一条考察参观线:以西安市为中心的西安社会实践服务圈,以延安市为中心的陕北社会实践服务圈,以渭南市为中心的陕南社会实践服务圈,以宝鸡市为中心的宝鸡社会实践服务圈;考察参观线是开辟沿海开放城市社会实践参观线。以每个服务圈的中心城市为基地,把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向周边农村辐射。实践基地的开辟真正做到了对大学生骨干进行实践教育。

4.推动四个结合。第一,坚持普遍培养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实施校、院、系三级培养模式,使大学生骨干培养覆盖到全校所有青年团员。用突出对学生骨干的重点培养,把对每一级培养的优秀骨干推荐到更高一级的培养机构进行培训,推荐到相应的团、学组织进行培养使用。第二,坚持思想道德、形势政策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员以多种形式深入基层,亲身体验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员正确认识中国历史的现状和未来,增强思想道德、形势政策教育的有效性,使社会实践的内容更加生动、形式更加灵活。第三,坚持协调性和连续性相结合。科学规划、系统制订大学生骨干培养计划,与第一课堂政治理论教学相衔接,与大学生骨干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协调,增强培养内容的系统性、培养体系的层次性,避免出现不同层级培训的“同水平重复”。突出培养的连续性,在培养体系内建立逐级备案、大学生骨干的培养和跟踪联系。建立毕业学员的“校友会”,对已毕业大学生骨干学员进行回访,让大学生骨干能够感受到共青团组织的关心和培养。第四,坚持将组织短期集中培训和引导长期自我学习相结合。根据工作的目标要求和学员的实际需求,开展系统性的集中培训;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员积极主动开展日常学习,加强自我教育,最大程度地提高大学生骨干培养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中发[2004]16号)[Z].2004-10-15.

[2]周柳军.立足核心目标 推动四个结合 努力探索深化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10(6).

青年骨干培训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青年骨干教师;非智力素质;智力素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0-0068-02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俄边境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JG2013010441)

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决定学校教学、科研、学术水平的关键,关系到学校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有助于提高骨干教师的岗位适应性,起到示范作用,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激励年轻人共同合作,形成组织氛围,有利于建立一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实现后备人才的储备。

目前中俄边境高校经管类专业高职称教师人数少,青年教师人数比重大。作为教学、科研中坚力量的青年教师,人均任课门数均超过3门,许多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的多重任务。针对中俄边境高校经管类专业青年骨干教师教学、科研现状,有效选拔、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提升青年骨干教师智力、非智力素质,从教师个人、专业角度制定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策略,为服务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提升学科建设核心竞争力提供人才培养支撑。

二、经管类专业青年教师发展现状

目前经管系专任教师为30人,其中青年教师为19人,硕士19人,博士0人,在这只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平均年龄为29岁,副高职称以上人员人数为0人,教师专业方向“科班”人数较少,专业师生比例为1:45.1,学术骨干1人,青年科研拔尖人才1人,教学骨干3人,参与院级精品课《微观经济学》建设的教师4人,参与部级课题1项,主持省(厅)级课题3项,参与省(厅)级课题2项,主持校级课题17项,指导学生课题4项,出版教材(著作)7部,发表核心论文6篇,申报校级4A网络课程4门,获得省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8项,获得专利6项。多名教师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师德师风先进个人、三育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在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优质课评比过程中荣获二等奖2人,三等奖2人,优秀奖2人,课件大赛优秀奖1人。所有的19位青年教师均有担任班主任、辅导员的经历,在教学过程中抓“七率”,即课堂出勤率、课程及格率、外语四六级通过率、学士学位授予率、各级各类证书获取率、就业率、考试违纪率。

三、经管类专业青年教师发展现状分析

高校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领导者,智力资源的开发者,心理健康的指导者,社会要求的体现者,应具备非智力素质和智力素质。

(一)非智力素质

1.师德素质

经管类专业青年骨干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乐于奉献,注重团队合作,拥有大局意识,与人为善,能淡定对待名利得失,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但是,部分经管类专业青年教师只教书不育人,重分数、轻德育,敬业、勤业不够,责任感不强,团队协作意识弱,存在个人与集体利益的矛盾。

2.心理素质

经管类专业青年骨干教师要能胜任多重角色,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多重职责压力下,要能正确的决策、取舍,能够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坚定的职业信念,能够持之以恒的完成各项任务。目前,经管类专业青年教师晋职竞争压力大,由于学生多、教师少,很多青年教师连续4-5个学期接新课,教学压力较大,同时承担着科研、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的多重任务,心理潜能的激发受限。

3.身体素质

经管类专业青年教师要勤于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保证在高强度的任务下,具有充沛的体能。现今,经管类专业部分青年教师存在着腰椎、颈椎、脚部韧带、咽部疼痛、静脉曲张等多种疾病,迫切需要教师能够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进行自我保健,从而实现职业可持续发展。

4.情商素质

经管类专业青年教师处事要灵活与原则统一,具有上佳的团队协作意识,懂得换位思考,互助合作。目前,经管类专业青年教师多集中在27-32岁之间,随着阅历和教龄、工龄的增长,逐渐走向人格成熟,能够淡定的处理应激事件,泰然进退。

(二)智力素质

1.教学技能

经管类专业青年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教学基本功,具有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互动,能够合理的使用板书和多媒体技术服务教学实践,掌握科学、实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熟悉教育、教学规律。经管类专业青年教师相关课程的特色实用课件研发少,部分教师板书不够规范,与学生互动少,缺乏教育学、统计学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

2.科研技能

经管类专业青年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能力,能够提炼、整合科研前沿观点,形成自己观点;能够举办学术报告、进行学术交流;能够阅读外文文献,应用统计软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能够参与和主持各类课题。经管类专业教师教学任务相对繁重,科研精力少,论文质量不高,外文阅读能力弱,不能有效应用统计软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很多教师学术交流机会和培训机会少,科研激励制度不够完善。

3.实践应用能力

经管类专业青年教师要具有双师型职业资格,具备与企业、政府、高校、研究机构的公关、交流能力。经管类专业教师具有双师型职业资格教师人数较少,由于教学和科研等因素,没有将教师派往企业、政府进行实践应用培训,教师自身也没有进行各项职业资格证书的报考。

四、经管类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策略

(一)加强师德建设,塑造教师人格魅力

要完善体制、建章立制、宣传教育、活动推进、典型引领。成立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制定相关师德评价机制。采取一票否决制,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教学、科研的监督。通过党支部会议等形式加强师德教育。确立青年教师师德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等体系。开展文化活动,搭建平台,宣传教师典型。

要树立师德是“盐”,学校是“缸”,引导教师像腌萝卜一样腌制学生的心灵,使其热爱教师事业、热爱学生、学德高尚,精益求精,形成独特人格,以全人格吸引学生的关注度,提升教学、科研的美誉度。

(二)优化师徒结对,以老带新

随着新进教师的增多,对于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要动态化,这就要求对年轻教师要建立以老带新的导师制度。

师徒结对要双向选择,要体现层次性、发展性,要强化对指导教师的培训,从指导方式上要集体导引和首席导引相结合,要重视指导过程管理,通过过程管理,赋予师徒高尚的情操、精湛的技艺、科学的研究精神,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追求。

通过建立档案袋制度,明确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计划,了解其教学、科研、培训的历程。通过师徒工作常规制度,从上课、听课、评课、理论学习四方面提升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通过师徒结对考核、激励制度,树立师徒典型,使名师出高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三)营造成才环境,树立科学沟通观念

要为青年骨干教师想点子、加票子、给帽子、寻路子、压担子,在政治上信任,在思想上信任,学习上帮助,工作上放手,生活上关心。

从育人环境上,要以教学优先,完善教学的硬件设施建设,扩充图书资料的数量,提升图书资料的质量。从工作环境上,要崇尚学术多元化,改善办公条件,提供培训机会。从生活环境上,要解决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从职业培训上,要投入资金,建立培训制度。

从领导管理角度,要激发领导沟通力,实求影响力、深求认同感、内求共鸣感、外求共同点,加强实质、思想、情感、信息的沟通,用沟通亲和力感召青年骨干教师,使其成为专业建设的肱骨之才。

(四)开展文体活动,增进青年教师交流

身体是职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源动力,工会要适时的举办一些文体活动,例如“野游”、“新年晚会”等,通过举办活动,提升教师的身体素质,增长艺术才干,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加强青年教师间的沟通,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通过活动,使青年教师结识朋友,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放松心情,交流感情。

(五)提升教师心理承受能力,锻造幸福职业生涯规划

亚里士多德说:“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使得生命快乐的途径有两条,第一,发现使得你快乐的时光,增加它。第二,发现使得你不快乐的时光,减少它。”

对于青年教师的职业心理压力,要采用时间遗忘法、换位思考法、淡化功利法、顺其自然法、环境调节法、音乐疗法等,提高心理体质,将心理压力控制到适当的水平,使压力的程度与个人生活和工作相协调。

青年骨干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科学确定目标,正确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运用适当的方法,采用有效措施,克服生涯道路困难,排除障碍,反思昨天,努力做好今天,科学规划明天,获得事业成功。

(六)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专业技能,青年骨干教师要先精通后更新,要逐步的完善知识结构。此外,青年骨干教师要拓展兴趣爱好,增加图书涉猎,加强实践培训,满足学生求知欲。

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课堂的应变性,学生感知的直觉性,语言表述的巧妙性,教学互动的幽默性。在备课中要增强人文、时事、新闻知识的搜集和运用,在上课中要引导学生形成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判断力、客观的分析综合能力、丰富的想像力,教学语言要如闻其声,肢体语言要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教态要自然、亲切、大方、保持微笑,有效的驾驭教材和课堂,将“一杯水”变成“一桶水”,将“一桶水”变成“长流水”。

五、结论

青年骨干教师是中俄边境高校经管类专业高素质、高智能、高增值性的人力资源,要发挥这种特殊人力资源的生物“活性”,发挥生命最佳时限,促进知识循环再生,提高教师自我培养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社会价值,中俄边境高校经管专业领导层有必要挖掘青年骨干教师的潜能,锻造其专业核心素质。

综上所述,要有效培养青年骨干教师,要充分的使青年教师扬长避短,锻造个人独特气质。第一,要有独创的教育理念。第二,要有深刻、广博的教育智慧,从方法上讲要能启发学生,有教学机智。第三,要爱业、敬业、献业,对待学生要坦诚、公正、民主、宽容、严格,在教学时要把握重难点,深入浅出、因材施教,能充分应用网络资源,在教育改革中大胆创新。第四,要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状态,保持情绪健康,坚忍不拔,劳逸结合,加强锻炼,调控身心,与人为善,形成健康人格。

从师生关系角度,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沟通学生、民主平等、欣赏学生、宽容学生、发展学生,促进师生和谐。在把握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审慎看待入职关键见习时间,以赛课关键事件作为学习同行的有效手段,以导师为关键人物进行教学指导和引领,以专业关键书籍为自修对象,最终形成独特的青年骨干教师个体。

参考文献:

[1]周玲.科研工作视野下的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方略.教学与管理[J].2010,(10):24-25

[2]袁丽君.论高校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及其培养途径.吉首大学学报[J].2003,(12):124-126

[3]池志伟.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中应重点解决的五大问题.理工高教研究[J].2007,(2):36-38

[4]李国武.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调查与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J].2006,(7):219-224

[5]黄快生.基于人本思想的高职院校青年骨干教师忠诚度培养研究.管理研究[J].2011,(11):20-21

[6]钟会影.导师制对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实践与认识.石油教育[J].2009,(6):80-82

[7]郑新民.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常熟高专学报[J].2002,(11):88-90

青年骨干培训心得体会篇4

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地税基层年轻干部队伍的综合能力,着力培养高素质、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市局举办的这期青年骨干培训班。一周以来,在市局培训中心的积极筹备下,在参训学员们的密切配合下,本期全市地税系统青年骨干培训班到此就顺利结束了。

同志们,这期培训班是在全省地税系统紧密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这一核心工作主题的前提下,市局切实结合当前地税工作发展形势的需要,同时也是应广大基层青年骨干的知识需求而举办的一期培训班,也是2012年度年全市地税系统的第一期青年骨干培训班。在这期培训班中,在这5天紧张而愉快的学习中,大家态度严谨、学习专心,积极配合授课教师成功的营造着浓厚的学习氛围,展现了良好的课堂秩序,一如既往的体现了我们地税干部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与求真务实的良好学习风气,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培训任务,顺利的达到了预期效果,今天就要结业了。在此,我谨代表市地税局党组,对参加培训班顺利结业的各位学员表示热烈的祝贺!也对参与培训工作的授课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培训班的主要特点

这次培训时间较短,但经过市局培训中心的科学安排,老师的精心授课和全体学员的共同努力,各项学习培训任务圆满完成,达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从培训情况看,充分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领导重视,组织有力。这次青年骨干培训班是市局为进一步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高青年干部综合素质,为助推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奠定基础,为帮助地税青年干部“进一步找准差距,提高工作水平,进一步创新举措,提升工作成效”积累知识而举办的规模较大的一次教育培训班。这次培训班人数较多,聚集了我市地税系统69名青年骨干同堂学习。市局党组也对此非常重视,市局党组是把这次青年骨干培训作为2012年的全局重点工作,作为市局在今后的地税工作不断飞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人才储备这么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的。市局在开班之前专门召开局长办公会认真听取培训工作的进展汇报,对这期培训班作出了非常认真要求部署,力求培训工作要做到组织有力、措施得当、保障到位。

二是内容丰富,针对性强。针对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这一核心工作主题,根据全省地税系统“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主题教育活动暨“三个比对”活动动员大会会议精神,为落实省委省政府与省局的工作要求,达到我们地税干部能“讲大局、讲责任、讲服务、讲奉献,不断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找准差距,提高工作水平,进一步创新举措,提升工作成效,努力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实现地税部门的更大作为”这一工作要求,帮助我们的青年骨干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市局精挑细选、按需施教,重点开设了《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青年干部的综合素养提升与干部生涯规划》、《管理心理学》、《公文写作》、《领导干部口才素养与沟通技巧》等与青年干部实际工作紧密相关的课程,内容十分丰富,又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学员普遍反映,这次培训的课程安排,对青年干部个人素质的薄弱环节起到了极大的查缺补漏的作用,在完善青年干部人格教育,树立地税工作全新观念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我市地税系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力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充分发挥地税职能作用、助推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实现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是安排紧凑,学风良好。这次培训班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整个日程十分丰富紧凑,既有集中式的授课学习,又有开放式的专题讨论,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学员们也都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能严格遵守学习纪律,认真做好课堂笔记,讨论发言踊跃,始终以良好学风贯穿学习前后,表现出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体现了地税干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习培训工作收效明显。

二、培训的主要收获和体会

五天的学习培训,虽然很短暂,但我了解到,大家一致感觉,收获很大,受益匪浅。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收获值得肯定:

一是展现了青年干部对学习的积极热情。我在工作中始终都强调一点: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是每一名地税干部成长的需要。而青年干部们面对未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要想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社会发展,体现人生价值,就更要加强学习,充实自我。在这期培训中,我看到绝大部分的青年干部都能积极的展现一名青年干部充满活力的、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大家用自己在培训中良好的学习态度表现出了对知识的渴望,表现出了面对未来地税工作新高度、新要求与新挑战无所畏惧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提升了个人素质。通过培训学习,大家对2012年全省地税工作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大家普遍感到自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税收工作的理解、业务技能的熟悉、创新思维的能力、应对复杂形势的信心以及日常工作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期培训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大家自身的一些不足,更新了知识技能,同时驾驭实际工作的能力也有所增强,这都为大家在今后的不断发展中干好本职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增强了队伍凝聚力。通过这次集中培训,大家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进一步加强了,平时大家忙于工作,彼此间学习交流机会不多,这次培训给大家创造了一个学习交流、相互促进的平台,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加深了相互间的友谊,也增强了相互间的团结。

三、希望和要求

同志们,今年的工作任务很明确,同时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我们广大地税干部的工作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借此机会,我向同志们提几点希望。

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做到与时俱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科学发展统领各项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政治任务。在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淡去,在全省都准备通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这一工作达到在中部地区的崛起这一大好形势下,从中央到省、市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这些都为我们地税工作提供了新的更大的舞台,也为地税收入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创造了条件。全市地税部门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始终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认真学习贯彻好“三个比对”的重要思想,切实落实省局出台的一系列服务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建设的措施,抓好创业服务这一主题工作,切实做到学习与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我们地税的积极贡献。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今天参加培训的抖是我们的青年干部,是地税发展的生力军,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主力军。首先从自身来说,我们要明白,市局组织培训只是学习的一种形式,培训的目的是要提高素质。要从根本上解决素质问题,还需要大家平时自觉加强学习,我希望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大家要注重学习和工作相结合,讲求学习的在职化;要形成长期学习的良好习惯,讲求学习的终身化。希望你们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扩大知识储备,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做好地税干部队伍建设未来的领头军。同时大家不光要自己学习,还要按照省局加强税源、业务、作风三项建设的要求,要以身作则、扩大影响、营造氛围,努力带动大家共同学习,积极提升全员的依法治税水平、信息化应用水平、纳税服务水平、决策执行水平“四个水平”,真正起到青年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提高工作能力。同志们回去后,要在工作岗位上注重加强实践锻炼,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注重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为纳税人服务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要把学习所得的思想成果,转化为坚定信心、勇于挑战的积极精神状态,转化为增强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的源泉,转化为增强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大局意识的源泉,转化为顽强拼搏、狠抓落实的实际行动,真正做到把学习、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与工作能力。

青年骨干培训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高等学校;师资培训,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必须依托重点高校的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依靠重点高校的优质师资才能实现,因而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日益凸显。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教育部组织实施了“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旨在为高校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作为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武汉大学一直积极参与该项目,承担接受国内访问学者的任务,接受青年骨干教师人数一直位于全国重点高校的前三甲。为了确保该项目的顺利开展,武汉大学在教学、科研、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显示出勃勃生机。

一、接受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情况分析

(一)申请计划情况分析

武汉大学积极组织校内各单位申报接受访问学者计划,申请接受访学的学科专业数和导师数逐年增长,为全国访问学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以2013年接受青年骨干项目访问学者计划为例,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申报的学科专业总数达到115个,申报的导师人数达505人,达历年峰值。

(二)学员情况分析

1.接受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人数

2010年之前申请人数和报到率逐年提高;2011年后有所下降,其原因是全国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数受到限制。

2.派出学校类别

武汉大学接受的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以地方高校为主,且以中西部地区为主力军,符合国家关于教师继续教育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近年来,派出院校中职业技术学院的数量显示出逐年增多的趋势。2012年来自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员14人,占总数的32%。2013年来自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员18人,占总数的36%。

3.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职称情况

2012年接受的43名学员中副教授24人,占总数的56%;高资历讲师16人,占总数的37%;教授2人,占总数的7%。2013年接受的50名学员中副教授19人,占总数的38%;高资历讲师31人,占总数的62%。这个比例符合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的遴选标准,也体现了各高等院校人才梯队的建设情况。

4.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的最后学位情况

2012年接受的43名学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0人,占总数的23%;具有硕士学位的32人,占总数的74%;学士学位1人,占总数的3%。2013年接受的50名学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9人,占总数的18%;具有硕士学位的39人,占总数的78%;学士学位2人,占总数的4%。与往年相比,学士学位学员明显减少,表明各院校的教师学历学位水平明显提高,提升科研能力的愿望更加迫切。

5.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年龄情况

2012年接受的43名学员中35岁及以下的18人,占总数的40%;36岁到40岁的17人,占总数的38%;41岁到45岁的8人,占总数的22%。2013年接受的50名学员中35岁及以下的29人,占总数的58%;36岁到40岁的16人,占总数的32%;41岁到45岁的5人,占总数的10%。访问学者年轻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6.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访学专业情况

2012年,理工医科类的13人,占总数的28%;文科类30人,占总数的72%。2013年理工医科的24人,占总数的48%;文科类26人,占总数的52%。文科类学员数超过理工医科类的学员,反映出武汉大学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巨大优势和对社会的持续吸引力,其中经管类、法学类及政教类的学科专业尤为突出。

二、积极探索,多方合作

(一)重组机构,整合资源,为做好师资培训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为进一步统筹好武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和武汉大学师资培训中心的资源,更好地发挥继续教育和师资培训工作在学校办学中的作用,2010年初,武汉大学决定将继续教育学院与师资培训中心合并,重组新的继续教育学院,优化了管理队伍结构,配备了经验丰富的师资管理、教学管理及培训管理人员,同时注重管理人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的搭配。依托新的继续教育学院,学校对师资培训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就是要实现“1+1>2”的目标,要大力发展师资高端培训,办出“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继续教育,创造出武汉大学特有的品牌。

(二)多方重视,拓展思路,开创访学工作的新局面

每年召开由各院系、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或研究中心等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参加的接受青年骨干教师项目工作会议,分管师资培训工作的校领导亲临会议并做动员报告。各相关单位积极响应,传达国家有关政策和学校精神,号召符合接受条件的导师积极申报。一条龙的管理体系保障了访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参加该项目以来,有关职能部门积极探索,精心谋划,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访学管理措施和办法。建立国内访问学者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统一管理计划申报、录取注册、访学研修、考核评价等环节,不断提高访学培训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

(三)多途径广泛宣传,扩大项目影响力和辐射面

利用网络宣传,积极推介该项目。将学校招生信息在教育部师资培训交流武汉中心网和中国高校教师网上进行和信息链接,吸引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参与该项目,来武汉大学进行研修和开展学术交流;利用召开全国会议,举办培训班、研修班的机会宣传武汉大学接受国内访问学者项目以及优势学科。除此之外,较高的培养质量、规范的管理和良好的服务成为武汉大学接受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项目的无形广告,访问学者回单位后主动推荐同事、同学和同行来武汉大学研修。

(四)建立健全制度,构建质量监控体系

为进一步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教学与研究质量和水平,专门制定《武汉大学国内访问学者管理细则》、《武汉大学国内访问学者中期考核管理规定》、《武汉大学进修生须知》等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了访学工作的具体细节,引导访问学者珍惜学习机会,参加各种讲座和相关的教学、科研活动。构建访学工作质量监控体系,对访问学者的培养质量进行全方位监控。从收到访学申请开始,到访学任务结束,管理部门与接受单位及指导教师一直保持密切联系。通过电话、走访、调研、召开相关人员座谈会的方式,及时了解访问学者进校后的研修情况和学习动态,监控培养质量和培训效果。

三、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派出高校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据了解,有些高校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没有规划与制度保障。少数地方高校对骨干教师的培训缺乏远见卓识,教师继续教育没有形成制度,有的选拔标准过于苛刻,不支持教师参加访问学者项目。有的学校不提供经费支持,缺口的学费、往返路费、住宿费、生活费等都要访学教师个人全额负担,有的甚至停发参加此项目的教师工资。

部分院校教师编制紧张,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影响了访学质量。目前许多院校教学任务繁重,经常通知访学教师回原单位参加教学工作,使访学教师的访学时间得不到保障。有些学校担心访学教师参加此项目后会考博深造,人才外流,因此在教师参加青年骨干访学项目上设置障碍,影响了教师的参与热情。

(二)访问学者自身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极少数访问学者对访学工作认识不到位,纪律观念淡薄,经常因为各种原因离开访学单位,导致访学学习受影响。有的只注重英语的学习,不注重参与科学研究,导致访学效果受影响。少数访问学者对访学进修缺乏周密的规划,学习和科研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有“等安排、靠组织、要待遇”的思想。

(三)访问学者在校期间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主要表现在一部分访问学者没有按选派学校的要求,把工作重心放在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上,而是做自己的私事,不能按照规定时间在校内脱产学习,只是在开学期间和快结业阶段才回学校住宿,科研时间和学习效果得不到保障。访学管理部门也缺乏对访学人员定期、及时地追踪,未能及时了解访学教师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致使访问学者置身于学校管理规定之外。

(四)访学质量监控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目前对访学教师学习成果考查仅仅停留在一些表格的填写上,没有针对不同学科的差异有效区分,并且对于访学的流程监控和最终成果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从而影响访学考核的真实性和实效性。考核标准过于简单,无法对访学教师形成学习压力,不能达到良好的访学效果。学校目前采用的培养模式是导师负责制,但是导师怎么样负责,负责到哪一步没有一个明确标准,每个导师认识理解不一样就会影响到培养质量。在培养过程中,院系很少甚至没有参与访学者的日常管理,自然就无法对培训流程进行有效的监控。

四、对策与建议

(一)多角度妥善处理合作关系

一是派出高校要加强对骨干教师访学期间的监管。建议派出高校对访问学者的访学日常学习和生活提出明确要求,标准既要定性又要定量,便于操作和考评;经常与接受高校管理部门、接受院系(所、室、中心)及指导教师加强联系和沟通,了解选派教师的学习、工作情况,对其进行跟踪管理和考评,使访问学者感受到选派高校的关爱和期待,增强其紧迫感和使命感。

二是接受高校要加强访问学者的日常管理,师资培训管理部门要及时全面掌握访问学者的日常生活情况,对于访问学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接受院系(所、室、中心)及指导教师要加强对访学人员科研方面的监督,使其有效地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二)强化科学管理措施

一是明确将导师负责制纳入院系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学术、研修上的问题可以通过导师指导,但是在考核时可以仿照博士生培养模式与管理办法,要考虑院系的意见,引入院系监控机制是一个利于质量提高的可行方法。学校要重视调动院系、导师和后勤管理部门等的积极性,获得这些部门的支持,特别是院系作为管理和考核的实际操作主体,要充分发挥作用,把访学过程中的各项管理工作做到位。

二是进一步完善访学工作跟踪管理机制,完善访学质量考核体系。从学员入校前就要和选派学校联系,联合制定培训方案;要把对学员的成绩考核贯穿到平时的学习研修过程中来。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要求来制定考核形式,制订一个较为完善的考核体系。

(三)积极争取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

访学项目要真正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在相关政策上要给予支持,保证访学工作有序进行,选派学校对访学教师的经济利益就要从制度上予以保障。只有充分保障和尊重选派教师的各种福利待遇,才能增加此项目的吸引力。为此,要充分依托教育部师资培训交流武汉中心在全国高校教师培训中的统领作用和项目管理组的协调能力,建议选派学校落实进修教师的待遇问题。同时,也要向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反映骨干访问学者项目资助费用明显偏低的情况,建议参照国培计划标准,以保证访学项目更好地实施。

访问学者项目是国内重点高校为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重要举措,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武汉大学理所当然要把此项工作深入开展下去。它不仅是展示武汉大学优势学科的一个窗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此项目武汉大学能为其他院校培养更多优秀师资和科研队伍,促进了学术交流和校际合作,也可直接支援选派高校的地方经济建设,这是一个双赢的战略。

参考文献

[1]赵树理.从国际化角度审视高校教师培训中出现的问题[J].继续教育,2008,(8).

青年骨干培训心得体会篇6

1课程体系更新――知识所需

随着未来日益增长的计算需求,处理器的性能提升已不能再寄希望于主频的提高,因为那将会使功耗、成本上升,但是性能提升幅度却较有限。因此处理器从提升主频改向到向着多内核发展,双核及多核已经成为当今计算技术的发展趋势。

国内外很多研究和产品都已经逐渐转向了多核处理器。在研究方面,各大芯片厂商尤其是IBM早已就多核技术展开研究,提出了各自的多核处理器体系框架。IBM推出了CELL异构多核处理器体系框架,并且已经在PS 3中得到了应用。这是一种典型的异构多核系统,一个主核加上8个辅核,能提供高速的运算能力。SUN公司推出的OpenSPARC T1开源多核多线程平台,是一个8核,每核提供4线程的处理器。通用PC处理器方面,Intel率先推出了Pentium D同构双核处理器,随后,AMD的双核处理器、Intel的酷睿2、Intel的四核也相继推出。以X86为基础的多核桌面处理器以多个完全一致的处理器核集成在CPU内,区别在于L2 Cache是否共享。

由于多核已经推进到桌面与服务器,单核处理器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基于多核处理器平台上的软件体系研究也正在进行。但是至今没有合适的多核程序设计语言与设计方法,主要是沿用SMP上的软件设计方法进行程序设计,这也使得以往不被重视的并行程序设计与多线程程序设计成为重要的软件设计手段。

多核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学计算机的教育面临新的问题:在多核技术的影响下,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编译技术和应用软件的编程模型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学计算机的教学需要做出针对性的变化。国外的高校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乔治亚理工学院等已经开始设置多核课程,通过新增课程或修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适应多核计算技术带来的变化。

为了适应多核计算技术的发展,开展多核教学需要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师培训等方面均做出相应的变化。此前教育部联合英特尔公司推出了“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支持了一系列与多核课程相关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推动了我国高校引入多核内容进行课程建设。另外,教育部还开设了“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计划,能有效地对高校教师进行多核技术培训,从而促进国内多核教学的发展,推动国内多核技术的进步。

2教育培训补充――社会所需

由于计算机科学属于更新快速的一门学科,并且仍在不断在快速发展中,因此计算机行业的从业者普遍面临着知识结构更新的挑战。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使得计算机专业的知识覆盖面更广、更新,速度更快。计算机技术的培训应运而生,其目的是解决大学的师资培训,以及企业员工再培训。

目前,国内的计算机培训主要面向认证考试和技能培训。认证与资格考试主要包括了由国家推广的认证考试与各大型的IT企业推广的认证考试。技能培训则是由培训机构主办的为了提高受训者计算机技能、增加就业能力的培训。目前,主要的计算机培训有:

国家推广的认证考试

①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教育部考试中心(原国家教委考试中心)于1994年推出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用来测试应试者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

② 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由人事部和信息产业部共同负责,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试题、统一标准、统一证书的考试办法。

IT企业的认证考试

① 微软认证专家考试。这是微软公司推出的计算机高级技术人员认证考试,内容科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分别针对微软各个不同阶段的不同产品。

② IBM认证。IBM全球专业认证项目自1996年正式引入中国高校至今已有11年之久。11年来,IBM已资助了86000多人次的学生参加了IBM全球专业认证,60000多人次的学生获得了IBM DB2, WebSphere, Lotus Domino, E-business及IBM eServer系列的全球专业认证证书。

③ 思科认证。由思科公司推出的网络相关的认证,主要针对的是思科公司生产的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认证。

④ Adobe认证。由Adobe公司授权,面向Adobe系列软件进行培训、考试和认证。

⑤ Intel培训认证。由Intel公司授权,主要是基于Intel处理器的软件等的培训认证。同时,Intel还提供了相关培训教师的培训服务。

⑥ 其他的IT企业认证还包括了Autodesk, Oracle和中兴等公司的培训认证。

技能培训

① 此类的培训机构很多,主要面向两类人群。一是在岗人员的计算机应用培训;一是准备从事计算机行业人员的技能培训。

从前述的各种培训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现有培训都是以技能培训、认证考试为中心,面向的是成熟的计算机技术。尽管这些培训为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大学的计算机教学来说,作用却非常有限。

大学计算机教育的特点是应用性与研究性的兼顾。对于本科教育,以应用为主兼顾计算机前沿技术的了解,而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则是立足研究,有所创新。这就要求大学教师不但要具备一般的计算机技术,还要了解与掌握计算机前沿技术,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大学计算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因此,教育部推出了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

3高层人才计划――教育所需

计算机学科也是目前大学课程体系中学科发展最快的方向之一。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的素质。大学教师的学术能力、教学能力是决定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除了依靠大学与教师之外,有组织的全国范围的教师培训与研修能够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教师培训与研修,能够促进高校教师交流,推动新技术的发展。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教育部开展了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目的就是对大学教师继续培训。其培训形式有以下八种:1、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3、骨干教师进修班;4、国内访问学者;5、岗前培训;6、高级研讨班;7、短期研讨班、讲习班;8、单科(课程)进修。

这些培训进修其中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教师基础上岗培训,一般由学校组织进行;第二类是教学类培训,包括1、3、8,针对教师对教学方面进行培训;第三类是科研讨论,包括2、4、6、7,主要是教师进修,面向科研进行讨论。

在第二类培训中,“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是教学培训中面向骨干教师的培训,由教育部主办,能够充分调动全国范围内的优质教学资源,把高校教师组织起来进行培训。

“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是唯一教学类颁发证书的培训进修。培训进修中,一共有两种类型的进修能发放证书,即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与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为了推动大学教师参与“骨干”教师培训进修,该培训有资格发证书,且证书由教育部高教司与人事司颁发,具有较高的公信力。

“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每期研修班均要求至少招收100位骨干教师学员,周期至少为7天,有很大的影响,能很深入地介绍技术发展,使得教师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交流和学习。因此,教育部开设的“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一定程度上是国内高校在师资培训上的导向。

4 “骨干”“多核”联袂――教学所需

浙江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多核教学的高校之一。从2006年开始,浙江大学根据多核技术发展的特点,结合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实际情况,开设了本科与研究生的多核课程,并获得了2007年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支持,同时组织了多次多核师资相关培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浙江大学组织编写了国内中文多核教材《多核程序设计》,此书结合了国内五所高校在多核技术与多核教学方面的经验,反映了目前多核程序设计方面的发展状况。全书配备完整的教案、实验代码与实验环境,能够为参与此次研究班的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

多核计算是一门动手能力和理论要求都很强的课程,需要在课程建设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对原有的一些相关实验室进行了整合,专门成立了多核实验室。并且通过英特尔捐赠和自己购买这两种渠道,建立了两个多核机房,分别有80台与50台多核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的实验平台,为培训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平台。

多核计算课程教学离不开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师。课程小组的任课教师都在多核计算科研第一线从事科研活动,掌握多核计算领域的最新技术,并位于研究前沿。同时,浙江大学多核课程教学组还十分注重同业界同行的交流。通过与国外高校相关课程教师的研讨和与英特尔资深技术人员的深入交流,浙江大学具备了为此次培训提供高素质多核培训讲师的能力。

与此同时,浙江大学还非常注重网站建设,目前开通了与.cn两个网站,并利用课程小组所依托的强大教学与科研力量,不断地对网站内容进行补充与更新,力求做到内容丰富、涵盖面广、专业性强。网站也正在专门为课程开发在线考试系统和题库,培训人员可以通过网站的在线考试系统,实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这将为此次培训提供良好的网络技术支持,同时也将更便于在培训结束后各高校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此后多核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

浙江大学于2007年提交了“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申请书,认识到目前在理工类课程中开设多核课程的紧迫性。不仅仅需要在计算机、软件以及其他与高性能计算有关的专业开设多核课程,还需要面对所有使用计算机的专业,培训各个专业的计算机教师。这些教师不但能使用多核计算机,还能够充分发挥多核计算机的能力。因此,多核技术的骨干教师培训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以教学为主的骨干教师培训,一个是以产学研结合的骨干教师培训。以上两个项目均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的评审,编号为2007-25与2007-65。

多核技术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由教育部主办,浙江大学承办,目标在于推动国内多核技术教育的发展,传布多核知识。第一次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多核技术将于2007年11月19日到26日开设,产学研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多核技术,将于2008年初举办。

目前,教育部理工处支持的两个创新性实验、一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考试、一个精品课程建设中教育技术应用、一个信息安全、一个SAP供应链、一个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一个网络测试技术、一个高分子化学、一个普适计算理论、一个多相流参数测量新方法,以及浙江大学的两个多核技术,无一不是当前理工方向的热点领域。教育部理工处通过设置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一定能带动这些技术领域的师资培训。

浙江大学举办的多核研修班,将与英特尔公司合作,在教学过程中邀请设计多核硬件的工程师授课,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实际的多核x86处理器的硬件与软件知识。研修班为了推动教师们回校能继续学习多核知识,还将为每个教师提供完整的多核软件开发环境。为推动各大学与企业合作牵线搭桥,培训期间英特尔公司将与各培训教师们讨论在各个高校建设联合多核实验室的事宜。英特尔公司若能与各高校成立多核联合实验室,将会挂牌,捐赠多核硬件、多核编程软件、调优软件、教材资料等,并在未来几年进行多核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持。

5团结携手共进――时代所需

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为高校教师培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依托这一平台,浙江大学将结合自身在多核教学上的优势,举办多核技术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希望为计算机教学课程体系在多核技术上的变化提供经验。多核计算技术方兴未艾,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需要适应多核计算机的发展与变化,高校教师更应在多核技术方面不断地加强交流,才能使未来的多核课程设计不断推陈出新。希望大家能踊跃地加入此计划,为中国的多核教学、多核技术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我们团结携手共进,必然会创造一个更为强大的多核时代!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学校教师网,

[2] 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青年骨干培训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高校学生干部

“青马工程”由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得名而来。2007年1O月团中央正式启动“青马工程”,并印发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根据《纲要》内容,各地高校基层团组织纷纷响应团中央号召,为加快和推进“青马工程”的落实而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措施。“青马工程”作为当前高校共青团抓的一项重点任务和培养大学生骨干的一项示范工程,要求各大院校以及院系团委在自觉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全局性的同时,需配合好省、市团委和学校团委对此项目能够扎实有效顺利地开展,争取将其落到实处。

1 实施“青马工程”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1.1 实施“青马工程”的意义

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高校的优秀青年学生就是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谁拥有青年谁就把握了未来。我们党始终对大学生寄予了殷切的希望,总是把目光投向青年,投向青年中最活跃的、最有代表性的大学生群体。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从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高度,着力在广大青年中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二是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改革开放30年来,青年人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展现了一些新特点、新诉求。团中央2008年底在全国高校一万名大学生中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我们也发现,在广大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中,常态下的政治淡漠和特殊情况下的集中爆发、极端化表达的特征也日益明显,面对现实问题存在的疑惑、问题也不少。

三是共青团履行自身根本职责的需要。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党的要求和青年的使命决定着共青团的职责。团的十六大确认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根本职责,就是要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团结带领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1.2 实施“青马工程”的目标

“青马工程”面向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等群体。大学生骨干主要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各级各类学生及社团干部及在文体学科等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共青团干部主要指各级共青团组织的专职干部;青年知识分子主要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从事教学推广、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应用等工作的青年高级知识分子中展开。[1]为尽快实现目标,在提高工程培养对象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和决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可采取教育培训为辅,实践锻炼为主,坚定他们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念,以培养造就一大批具备先进思想和创新观念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使之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大学生骨干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方案中所占人数比例最多,培养任务也最重。按照《全国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规划(2006-2010)》总体规划,全国将构建部级、省(区、市)、高校及院系四级学生干部培养的工作格局,各居所位,各司所职。由团中央、全国学联举办的“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每年会对全国主要高校200名左右学生骨干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培养和集中培训,建立相应的导师辅导、学籍管理、评价考核等机制。同时,各省级团委、学联也会参照这一模式,每年对本省(区、市)主要高校学生骨干进行不少于200人次的集中培训。各高校校级团学组织每年对本校主要学生骨干进行不少于200人次的轮训,院系团学组织对班级主要学生骨干进行轮训。

1.3 实施“青马工程”的主要内容

一是理论学习。每年组织大学生骨干进行不少于一周的集中理论学习。邀请党政官员、专家学者等游走于各大院校,专门为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举办形势报告会,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大学生骨干的理论素养和辨析能力。

二是实践锻炼。每年组织大学生骨干进行不少于两周的基层实践锻炼。深入到社区、企业、农村等基层一线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生产劳动、民宿体验等活动,从而使大学生骨干对国情和社会有更深的了解,期间也可以与民众产生互动,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以求更好地融入社会,更早地适应社会。

三是志愿服务。要求大学生骨干每人每年志愿参加不少于100小时的公益服务,可从校园内出发,继而渗透到农村基层、城市社区,参加扶危济困、政策宣传、文艺演出、支教支医等活动,逐渐增强大学生骨干的社会责任感。

四是对外交流。创造条件,给大学生骨干提供参与一次国际交流活动或与港澳台地区青年的交流活动的机会,这样有利于大学生骨干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对外交往能力。

五是课题研究。要求每个大学生骨干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所学专业,选取一个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题,在导师的辅助指导下,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之后完成一份研究报告,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提高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看待事物的思辨力。

2 实施“青马工程”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就整体而言,我国高校“青马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一系列潜藏的的问题逐渐浮出台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培养形式创新程度不够

“青马工程”在内容上体现不出较大的创新力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没有创新就无法迈进,没有创新更谈不上展。全球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急速发展,使得我们必须结合当前局势,对“青马工程”加大创新力度,不断丰富“青马工程”的培养内容。[2]此外,我们要在创新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们的特点,鼓励他们勇于探索与发现,培养他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较为全面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部署,并能够认识到新时代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性。

2.2 培养氛围体现不出高水平

“青马工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既不能归结为简单的教育,也不是仅依靠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努力就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它需要以全校乃至各利益相关方的高度重视与合作做后盾。当前,我国在很多高校已经启动“青马工程”方案,但过多都基于形式,不能真正认识到“青马工程”的重要性,抑或工程建设的实施开展未能采取更为有效科学的策略。上述情况使得“青马工程”的培养格局还达不到理想状态,更谈不上实现“青马工程”的目标。现在很多高校的“青马工程”在内容上空洞贫乏、在形式更谈不上创新大胆,毫无特色可言,针对学生培养的专项预案也没有落到实处,放到台面上。这样的氛围对“青马工程”建设的负面影响较大。[3]

2.3 教育工作者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教育工作者对于“青马工程”方案能否顺利开展取得成功起着决定性因素。教育工作者包括了思想政治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广大共青团干部等。他们的工作职能不同,所发挥的作用也就有所差异。目前,很多高校“青马工程”的教育工作者未能充分合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之投入到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的氛围中。多数教育工作者仍不能改进刻板落后的教育方式,这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开发极其不利,甚至很多教育者自身从思想上对“青马工程”就没有重视起来。综合表明,要想促进“青马工程”顺利开展与实施,必须培养高度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并能够真正认识理解“青马工程”的涵义。

2.4 大学生政治信仰及价值观念呈多元化

大学时代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接收新鲜事物,展示自身才华的广阔平台。但是大学生仍然处于人生的学习阶段,还未真正步入社会,对社会的真正了解可以称得上是“零状态”,因此在对人对事等各方面还没有完全成熟起来,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相对稳定的持久性。他们往往处在两面夹击的局面,一方面接受着新鲜事物与新时代信息化浪潮所涌现的各种现象,另一方面也在文明冲突与碰撞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与不和谐现象的冲击中摇摆不定。他们在面临世界发展多样化的同时,体现更多的可能是困惑、不安与迷茫。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西方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将集体主义价值观抛之脑后,直奔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还有一些大学生逐渐偏向于功利化的价值取向、短期化的价值目标、自我化的价值主体。种种这些给我们的工作增加了一定难度,这就不得不要求我们在行进的同时跟进思想跃变的步伐,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加强并改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

3 加强高校“青马工程”的有效途径

3.1 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在前期与学生处、教务处等部门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争取更多政策、经费、师资方面的支持,争取联合相关部门出台相关保障性文件,把对大学生骨干的培养选拔与日后的观察、推荐、使用结合起来,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纳入到学院人才培养战略体系中去。

3.2 进一步强化跟踪机制,做好学员的分散教学和结业后的培养工作

由于时间的限制,大学生骨干培养的绝大部分课程要由学员在非集中阶段完成。而学员半年的培养结束后,我们也需要对他们进行继续跟踪培养,给他们提供一个继续学习、互相交流的平台。[3]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找准分散教学的一般规律,合理安排学习内容,使之与学员的日常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做好日常监督和考核工作,督促学员保障足够的自学项目和时间,确保分散教学的实效;三是加快我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大学生骨干)培养工程网站的建设,开通“在线教学”、“校友会”、“学员论坛”等网上学习、交流、联络的功能频道,使其作为分散教学、联络校友的重要渠道发挥更大的作用。

3.3 加强教育工作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教育工作者要恪守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要身体力行,言行一致,以高尚的道德操守、乐观的人生姿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优良的工作作风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而这强大的人格魅力不仅来源于自我完善,也在于对学生无私的奉献和关爱。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提高自身的党性认识,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完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具备的道德特质、能力特质、心理特质和知识特质,与大学生骨干互学共进。他们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随时影响着培养对象。从某种程度而言,教育工作者本身就是一本绝好的现身培养素材,往往他们每一次的模范表现就相当于一堂堂生动有力的教育课。这就进一步决定了教育者不仅要有崇高的师德,更要有扎实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做到“授业传道”同步进行,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用自身特有的潜质魅力一点点、一步步感染、影响身边的学生。[4]

3.4 在培养过程中要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青马工程”的培养内容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知识,以及引导大学生如何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也不单单是让大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与规律,而是更要关注大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我们要秉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基本理念,时刻关注大学生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综合技能等各个方面的成长与发展。因而,我们在培养工程实施期间,要牢牢把握好将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与群体特征很好地结合这一主线,重视和鼓励大学生的多样化发展。[4]总而言之,“青马工程”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角度全面考虑,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未来走向,使其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总之,在今后的培养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把握总书记关于青年培养的重要指示精神,用党的青年工作思想来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大学生骨干)培训班”来开展青年大学生骨干培养;我们要充分地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帮助学员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方向、发展趋势,用改革的成果说话,用发展的事实说话,大力开展潜移默化的思想灌输和渗透三大核心内容;要继续在学院党政的坚强领导下,提高认识,发挥院团委的组织、人才优势,同时加强学习,搞好建设,不断提高关心下一代工作水平,进一步巩固党的青年大学生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军.发挥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作用[J].当代青年研究,2007,(12).

[2]黄敏.加强和完善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的主要职能[J].青少年导刊,2007,(12).

[3]李祖锋.高校基层团建工作和团干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青年探索,2007,(6).

[4]王健.浅谈团组织工作的创新[J].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07,(8).

作者简介:

青年骨干培训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少数民族 双语教师 培训

教师是一个以教育教学为任务的群体,但这个群体中的个人是存在差异的,不同的个人水平,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造成在一个学校中每一个教师会面临不同的教学困境。精心组织的培训就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帮助教师克服教育教学中已经遇到和可能遇到的各种工作困境,但类似新课程培训这样的大规模、疾风骤雨式的全员培训模式,其有效性一般针对通识性、理念性问题。而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的培训应当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的特点,根据双语教师的不同水平、所处的不同职业阶段、遇到的不同困难,建构一个多层次、分重点的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师培训途径。

一、由重点或省级师范大学为核心,其它综合性大学参与,承担双语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提高培训

对少数民族双语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实施由国家或省级师范大学为核心,其它综合性大学参与的高水平培训,是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特殊政策。这种模式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性。从必要性方面分析,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是中小学双语教学的骨干力量,他们已经走出对教师职业的“生存关注”阶段,不再关注职业生存技能,体验到教学的乐趣,找到了为师的成就感,进入职业和人生发展期。在这个阶段,教师专业态度积极、稳定;专业发展意识强烈,眼界开阔,积极吸收外界一切好的研究成果为自己的发展服务。他们需要的培训是:a. 更深刻地理解教育和教师的价值,由职业追求上升到事业追求;b. 掌握学科前沿知识和综合知识,把握学科发展趋势;c. 掌握教育科研立项、研究、结题和成果鉴定的能力;d. 建构自身经验系统,形成教学指导能力,带动青年教师,从而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这就使得对于少数民族双语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训,在培训理念、培训者、培训资源、培训的设计和组织实施、培训结果的反馈、评价等各方面都需要较高的要求。这些条件要求在地市级培训机构很难达到,需要由省一级教育部门协调建设,在中心城市成立由国家或省级师范大学为核心,其它综合性大学参与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中心,承担双语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的培训。

从现实性方面分析,在一个省的范围内,中小学骨干教师,尤其是从事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骨干教师在教师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相对很小,一般在总数的 1.5‰左右,首先在资金、时间 、资源等方面可以得到必要的保障;其次可以与国家和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在实施的中小学骨干教师部级和省级培训相结合,利用现有的资源,突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的特点,提高培训效果。

二、由地市级或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为核心,承担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和青年教师岗位培训

对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和青年教师岗位培训由地市级或县级教育培训机构承担是由这部分教师的发展特点和教师数量决定的。对于新任教师和青年教师,他们刚走出大学校门或工作不久,处于教师职业“生存关注”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师面临着现实的冲击,他们在师范教育阶段形成的教学理想,在日常课堂教学现实中很难实现,对学校的环境难以实现。对于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还可能面对跨文化教学造成的适应困难。对他们实施培训,帮助他们度过这个适应期是非常必要的。他们最欠缺的教学技能是:a. 制作和演示直观教具的技能;b. 设计板书和板图的技能;c. 灵活自如运用教学语言的技能;d. 调控课堂秩序与气氛的技能。最欠缺的教育能力是:a.. 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b. 联系科任教师形成教学合力的能力;c. 制定教学计划和活动方案的能力;d. 强化和反馈教学信息的能力;e. 实施教育教学策略的能力;f. 带动班干部形成良好班风,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的能力。因此,适应期教师最迫切需要的培训是:a. 了解教师职业责任;b. 实现教师角色认同;c. 熟悉学校工作常规;d. 锻炼教育实践能力。为此要教会他们:a. 了解学生;b. 设计教案;c. 了解并应运教学策略;d. 学会管理学生。他们要注意的是:a. 克服大材小用、眼高手低的心态;b. 防止简单粗暴对待学生;c. 克服自已情绪行为的冲动和失控;d. 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

这些特点突出地反映出处于适应期教师培训的实践性,由地市级或县级教育培训机构承担此项培训,首先能够更好地体现和利用地市级培训机构更贴近基层学校、更了解一线教学和教师的特点,发挥优势;其次,处于适应期的新任教师和青年教师是一个数量较为庞大的群体,分散到各地、市进行培训,可以缩短培训周期,提高培训的时间效率。

三、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对成长期教师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校本培训

学校中,除了少量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和部分青年教师,更多的教师处于职业成长期。处于成长期的教师大多已工作五至八年,工作常规掌握,教学技能形成,管理学生有板有眼,在工作业绩上、心态上、能力上都处于职业高原状态。他们对教学工作无新鲜感,教师角色也内化完成,应付工作没问题,想提升自己则困难重重,易形成教师职业倦怠。此时也是教师队伍的分化期,大多数教师安于现状,轻轻松松混日子,少部分教师干脆跳出教师队伍另谋发展,更少部分教师则苦苦求索,寻求新的突破,力求成为业务尖子。这时候,最需要的是:a. 坚定教师信念;b. 改善自身处境;c. 得到名师专家指点;d. 创新教师工作。如此,教师才能顺利度过成长期,进入发展期。

处于成长期的教师,在全部教师队伍中数量最为庞大,对于这部分教师的培训,采取全脱产培训既不现实,效果也不理想。首先,这部分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在正常教学时间,不可能大批量地离岗进行培训;其次,这部分教师数量过于庞大,由专门机构开展全员培训的周期长,成本高;第三,一般的培训对已工作若干年的教师而言,往往出现重复培训现象;第四,工作若干年,处于成长期的教师中职业倦怠现象和自满现象普遍,对外界干预的抗拒心理最为严重。

基于上述的特点和分析,在当地教育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可以由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核心,构建一个学习型的学校,对处于成长期的教师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校本培训。即在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划、指导下,在学科带头人、骨干双语教师的直接参与下,以学校为培训单位,以成长期双语教师的课堂为培训场所,以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主旨,把培训、教学与教研活动密切结合起来的在职双语教师继续教育形式。在校本培训过程中,各学校应当鼓励汉族双语教师深入少数民族家庭直接感受少数民族语言环境与文化的熏陶,而且还通过不定期地开展双语教育竞赛或双语教育示范课,检验双语教师的实际教学成效。

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校本培训方式不仅能够节省培训的时间和物质成本,更重要的是作为成人培训的形式之一,培训对象对培训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既是培训者,又是培训对象的同事和朋友,一方面可以创造轻松的环境,另一方面可以起到师范作用,让处于职业高原状态的教师看到发展的希望,逐步迈入职业和自身提高上升的阶梯。

参考文献:

[1] 陈向明. 如何在参与式学习中使用直观手段[J]. 开放教育研究. 2003(3)

上一篇:评估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收费站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