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青年》的青年观

时间:2022-10-06 06:56:29

论《新青年》的青年观

[摘 要] 《新青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革命报刊之一,它十分关注青年问题。本文试图挖掘《新青年》对于当时青年在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从青年的素质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伦理观这四个方面来阐述《新青年》的青年观。

[关键词] 《新青年》 素质观 价值观 人生观 伦理观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1916年第二卷第一号改为《新青年》,它的创办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它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批判旧思想、旧文化,宣传新思想和新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培育了一代新青年,是五四时期影响最大的进步刊物。《新青年》发表了许多有关青年的深刻见解和精辟论述,对当时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青年素质观

素质一般指人们完成某类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能力。《新青年》的作者们认为青年不仅要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而且要拥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撰写了长篇论文《体育之研究》。该文首先论述了体育的内涵、地位和作用。体育是什么?他认为:“体育者,养生之道也。”[1]他认为,体育在德、智、体三者中实占“第一之位置”,“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1]为了加强青年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他还总结了体育的四点作用。第一,体育能强筋骨。第二,体育能增知识。第三,体育能调感情。第四,体育能强意志。其次,该文指出了当前体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强调当前的问题是“详德智而略于体”[1]。他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客观方面的原因“学校之设备,老师之教训”[1],另一个是主观方面的原因即人的主观能动性。他认为体育是国力强弱和民族体质的表现,而我国“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1]。他批评学校只重视课本知识忽视体育锻炼的现象,认为只有拥有健康强健的身体,才能学好知识,担当改造社会的重任。

在增强国民体质方面,陈独秀与不谋而合。“青年何为而云新青年乎?以别夫旧青年也。”[1] “同一青年也,而新旧之别安在?”[1]陈独秀认为差别不在年龄,而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区别。“自年龄言之,新旧青年固无以异;然生理上、心理上,新青年与旧青年固有绝对之鸿沟。”[2]他把国内外青年的体质进行一番对比,英、美、日等国的青年“皆以强武有力相高”[2],而我国青年以“白面书生”称美。“美其貌,弱其质”[2],年龄虽在青年时代,而身体“已达头童豁谷之期”[2]。“故其青年之壮健活泼,国家之进取有为,良有以也。”[2]他认为20世纪的新青年,首先应该在生理上完成真青年的资格,而“慎勿以年龄上之伪青年自满也!”[2]。

青年人除了需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外,良好的思想修养也是不可缺少的。陈独秀指出新青年要抛弃“做官发财”[2]的思想,因为做官发财享幸福是造成人间恐怖罪恶的根源。他要求青年人在精神上要有新鲜的信仰,并对青年提出了六项要求:“(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2]这样就比较全面的提出了新青年的素质要求。

二、青年价值观

所谓价值观是以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基础的,是人们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价值进行认识和评价所持的基本观点。五四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发生着深刻变化,一方面,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在成长,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呼喊着个性解放的口号反对封建主义,但又盲目崇拜西方文明。另一方面,工人阶级觉悟不断提高,他们始终站在爱国运动的前列。《新青年》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新生革命力量要求变革的愿望,并把希望寄托在青年的身上。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论证了青年对社会的价值:“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朽腐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朽腐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朽腐败之分子充塞则社会亡。”[3]他把青年比喻为细胞,把青年的价值和社会的存亡联系了起来,认为社会只有拥有符合时展的青年,才会进步隆盛。反之,社会就会倒退灭亡。

一代青年的导师在《青春》一文中以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的哲理论述了青年的责任。他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4],激励青年抛弃旧思想,接受新思想,“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4]。他希望“新中国之新青年速起而耸起双肩,负此再造国家民族之责任”[5]。他最后为革命英勇献出宝贵的生命印证了他的豪言壮志:“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4]他用自己的行动为青年投身社会革命,改造社会面貌做了表率。

陈独秀和等关于青年价值观的论述,阐明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的内在联系,指出青年只有投身社会解放事业,负起“国家民族之责任”,其个人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实现。这在实质上指明了青年运动的正确道路。

三、青年人生观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生活和生存活动的基本观点。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上述种种,就是它要解决的问题。《新青年》非常关心青年的成长问题,针对当时青年对国家前途看法的混乱导致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现象,在《今》中,从分析“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得出“今”是最宝贵的道理。乐“今”和厌“今”的人不仅不能促进进化,反而会起到阻碍进化的作用。他写道:“吾人在世,不可厌‘今’而徒回思‘过去’,梦想‘将来’,经耗误‘现在’的努力,谋‘将来’的发展。宜善用‘今’,以努力为‘将来’之创造。”[6]他在《新的,旧的》中,又进一步“盼望我们新青年打起精神,与政治、社会、文学、思想种种方面开辟一条新径路,创造一种新生活”[7]。虽然这条道路、这种新生活并不明确,但是他鼓励青年去勇敢的探索,因为前途是光明的。这种思想有助于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旧社会彻底决裂,创造文明进步的新生活。

随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认识、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在他的《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热情歌颂了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正确分析了十月革命的性质和意义,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是一种不可抗拒的潮流。为了让广大青年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他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另外,李达的《马克思还原》、施存统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和《第四阶级解放呢?全人类解放呢?》都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起到了积极作用。随后,这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对马克思主义宣传过程中又深入提取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陈独秀在《科学与人生观序》中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人生观的关系,强调只有客观的物质原因可以变动社会,可以解释历史,可以支配人生观,只有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才是科学人生观。赵世炎、陈乔年等又大量翻译马列主义的俄文著作,对帮助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虽然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足和错误,但却教育和影响了一代青年,使他们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投身于伟大的民族解放和复兴的事业。

四、青年伦理观

作为中国道德文化主流的孔孟伦理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达两千年之久。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的道德呢?陈独秀说:“勤、俭、廉、洁、诚、信之数德者,固老生之常谈,实救国之要道。”[8]同时,他又强调必须抛弃落后的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思想。他揭露了儒家三纲的实质:“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已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已属人之奴隶道德也。”[9]他告诫男女青年应该“其各奋斗以脱离此附属品之地位,以恢复独立自主之人格!”[9]他认为儒家的“三纲五常”是“奴隶的道德”,中国的礼教、纲常、风俗、政治和法律都是从“忠孝节”这三种旧道德演绎出来的。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和《宪法与孔教》,鲁迅的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已》和《药》,吴虞《吃人的礼教》等都对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猛烈抨击,把广大青年从陈腐的社会传统观念和伦理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家庭制度改革,激发了广大青年求实进取的精神。

妇女解放和青年男女的婚姻问题是《新青年》关注的重要话题。李达转译的《列宁底妇女解放论》中鲜明指出,只有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妇女解放,男女平等才能真正实现。[10]在俄国“凡含有剥夺妇女权利意味的屈辱法律,一切都已经废止了。”[11]“男女关系是个人间的私事,不是国家和社会所应干涉的问题,婚姻法实行男女绝对平等,给妇女最大限度的自由,使男女的权利和义务平等。”[11]这就是说,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妇女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婚姻自主和男女平等也才能真正实现。

《新青年》关于青年素质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伦理观的阐述,其思想十分深刻,它不仅为当时许多彷徨歧路的青年人指示了前进的正确方向,也对当今青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体育之研究[J].《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

[2]陈独秀.新青年[J].《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

[3]陈独秀.敬告青年[J].《新青年》,第一卷第一号。

[4].青春[J].《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

[5].青年与老人[J].《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

[6].今[J].《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

[7].新的,旧的[J].《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

[8]陈独秀.我之爱国主义[J].《新青年》,第二卷第二号。

[9]陈独秀.一九一六年[J].《新青年》,第一卷第五号。

[10]李达转译.列宁底妇女解放论[J].《新青年》,第九卷第二号。

[11]李达.劳农俄国底妇女解放[J].《新青年》,第九卷第三号。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念的历史考察 下一篇:论党的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

被举报文档标题:论《新青年》的青年观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紧急删除:

 13882551937、13808266089 服务时间:8:00~21:00 承诺一小时内删除

免责声明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