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青年 服务青年 发展青年

时间:2022-09-12 11:43:14

引领青年 服务青年 发展青年

大理学院具有30多年本科办学历史,现有16个校属学院、2所直属附属医院,有涵盖文学、理学、农学、医学、教育学等10个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45个,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是省级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18800多名,学历留学生规模居全国高校第40位。

大学是青年云集、精英荟萃的育人单位,青年是一所大学的主体,学校的科学发展不可忽视青年及青年工作。在学校党政的坚强领导下,如何更广泛地凝聚、团结、引领好来自全校管理、后勤、教学等岗位及附属单位、校友会、学生中的各族各界各类青年,最大限度地调动青年的积极因素,激发青年投身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热情和活力,积极站在改革进步的前列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不断迈向深入,必须成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行动目标。

创新提升发展

大理学院党政一贯重视和支持共青团工作,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好,具备了在此基础上拓展工作平台、延伸工作手臂的条件。大理学院共青团围绕育人目标、党政中心和青年需求,抓好抓实思想引领、组织建设和成才服务,在创新组织方式、动员方式上做文章,在全省高校率先成立青年联合会、学生联合会,初步形成了以共青团为政治核心,青联组织和学联组织为工作支撑的青年工作体系,为构建崭新的高校青年工作格局奠定了工作基础。

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学生组织的发展也很快,很多校级组织应运而生,但存在缺乏统筹、效率低下、资源不集中等问题。2009年12月,经学校党委同意并报备省学联,大理学院校团委整合全校学生组织,在原校学生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学生联合会,将研究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三自”委员会及16个校属学院学生会纳为其团体会员。为规范校学联组织运行,由原校学生会主席改任校学联主席并兼任校团委副书记,研究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三自”委员会主席兼任校学联副主席。同时,积极开展建设学习型组织推广活动,将原校学生会各部整合升格为中心,实行总监负责制。校学联共建立了秘书处、行政财务中心、人力资源中心、公关媒体中心、审计监察中心、发展战略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等7个部门,并全部与校团委工作部门合署办公,优化了团学组织结构,节约了团学工作资源,提升了团学组织的运行效率和团学干部的培养效率。

近年来,大理学院及其附属单位的青年教职医护员工队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青年教职医护员工数量逐年扩大,聚集了大批优秀的青年人才。截至2011年底,学校在编职工及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在岗职工中,35岁以下职工占全体职工的比率为45.9%,40岁以下职工占全体职工的比率为63.2%。现实情况表明,为了适应多方面、多层次青年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在青年工作体系上需要有一个青年统一战线组织作为共青团的补充和支撑。为更好的发挥好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经报请学校党委和省青联同意,于2011年12月成立了青年联合会,省青联陆平主席和学校杨荣新校长亲自为校青联揭牌。校青联的成立,改变了过去高校共青团单方面以联系大学生为主的格局,逐步使校青联成为联系引导青年群体、整合青年工作资源的重要平台。成立后的校青联是校党委领导下的重要群众团体之一,接受省青联和校团委指导,是以校团委为政治核心的全校各青年团体的联合组织,是全校各族各界青年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校青联以“融入中心、凝聚青年”为工作宗旨,以“凝聚、联络、服务、发展”为工作理念,以“联情谊、联智慧、联资源,谋共识、谋服务、谋长远,促成长、促发展、促品牌”为工作目标,努力实现把全校青年及关心大理学院的各界优秀青年凝聚起来,在共同为大理学院的建设发展做贡献之中实现自我成长成才。校青联设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医学卫生、行政后勤、大学生五个组别,委员数定为100人左右(约占现有40岁以下青年职工总数的5%),特邀委员不编人组别。

拓宽工作渠道,丰富青年生活

服务凝聚力量。服务青年,是做好党的青年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共青团凝聚力的根本途径。大理学院共青团立足团的工作实际,不断丰富服务青年的手段,通过有效服务凝聚更广泛的青年群体。长期以来,通过不断夯实“校园文化、学术科技、社会实践、学生社团、就业创业”等育人平台,全面服务青年学生健康发展。从2012年起,又推出“大理学院青年发展计划”,积极探索服务青年的新载体、新途径和新方法,为构建崭新的高校青年工作格局提供了有效支撑。

在推进育人平台建设方面,一是校园文化特色鲜明,充分挖掘大理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因子连续举办6届校园文化节,构建了以校园文化节为龙头的学生活动教育体系,建成了两校区学生活动中心,筹划成立集合新媒体在内的“大理学院青年传媒”;二是社会实践体系健全,形成了南“认知国情·青春报国”社会调研活动、“拓展素质·青春扬帆”实践见习活动和“服务社会·青春建功”志愿服务活动构成的特色活动体系;2011年暑期,大理学院组织了42支服务团队奔赴全省各地开展开展了红色之旅、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就业创业、医疗服务、教育下乡、禁毒宣传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三是科技活动氛围渐浓,举办了5届挑战杯“一杯两赛”,每年均设立青年工作研究基金项目,推动青年工作研究;四是学生社团健康发展,举办了8届学生社团博览会,在册学生社团80家,获评“全国百强学生社团”、“云南省十佳学生社团”各1个;五是积极服务创业就业,从2009年6月联合大理州、市团委创新性举办大理州首场大学生创业就业见习岗位招聘会起,积极推动“青年创业就业行动”,组建“大学生创业就业导师团”,建立60多个校外创业就业见习基地,完善团省委“青帆夜校”大理教学点建设,推动KAB创业教育项目,邀请团省委、省青联到校举办云南“青年成长导师团”高校行——创业英雄论坛。此外,校团委还获评全国“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2011年8月5日,团省委饶南湖书记、校党委戴志明书记来到位于学校“大学生创业园区”、占地300平方米、先后投资80多万元建设的“动感地带-MM''’创业就业基地,亲自为该基地揭牌,标志着又一个崭新的服务就业创业领域的开辟,也使共青团工作更加深入青年、走进青年。

2012年起推出的“大理学院青年发展计划”,主要依托校青联引入社会资金实施,该计划得到了省青联、省青少年基金会的大力支持,由校青联荣誉主席们所在的同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丽江正龙实业有限公司、昆明新知图书集团有限公司以捐资助学形式首批注资12万元设立。该计划以大理学院青年和学子为实施对象,通过“青年榜样示范行动”、“青年读书行动”和“青年素质拓展行动”三个子项目,每年表彰奖励一批能起榜样示范作用的青年和学子,每年支持一定数量的青年和学子开展读书活动和提升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只有紧贴青年需求,创新T作载体,拓展服务途径,想法设法为青年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才能把青年紧紧团结、凝聚在共青团周围,才能保持共青团旺盛的生命力、战斗力和影响力。

上一篇:句町故地广南“地母崇拜”文化现象的探释 下一篇:《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