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11-26 12:11:54

小学品德学习材料

小学品德学习材料篇1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纵观初中思想品德七至九年级的教材的内容,其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其适应新环境、新生活的能力。

2、授予学生道德规范与交往常识,从而增强其交往与合作技能。

3、授予学生国家基本法律法规知识和各种制度规章,增强其法律法规意识,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4、明确权利与义务,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德育教育的首要学科,对其学习得好与否,将关系到学生的品格、态度甚至人生的成败。但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1.1教材中的插图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既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乏味,也不利于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人教版初中政治教材插图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而且发挥了教材中文字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并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分析,综合等方面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却忽视了它的这些功能,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深入分析,只是走马观花式地带领学生浏览。

1.2正文与辅助材料在教学中没能得到高效整合。教材中的辅助材料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它是用于巩固、迁移、拓展学科知识和增强应用能力的教学辅助材料。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或让正文失去了其中心地位,把握不了重点,主次不分;或抛弃辅助材料,只让正文孤立存在,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不利于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1.3教材内外资源缺乏有机结合。教材中资源的包括正文、插图、说明材料、名言警句、案例分析材料、思考练习等;教材之外的资源是指教师自己收集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时政热点及相关练习题。教材中的资源固然重要,在教学中不容忽视;而教材之外资源更能结合实际、联系时政,也值得重视。尤其是地处偏远山区的农村中学校,信息相对溃泛,学生手中的课外资料不多,及时获取时事政治热点的途径也不多,教师更应该多加收集,在教学中多将其联系到相关知识点当中来。然而在教学中,政治老师们或只顾教材中的事例和练习,不贴近学生实际,不联系实际生活;或偏离教材,只谈教材之外的事例,安排教材之外的练习,本末倒置;有些甚至连教材中的资源都没有充分运用,更不谈自己收集的教学资源,本末皆未顾及。

2.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成因分析

面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其成因作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2.1教师没有认真分析教材中的图与文、文与文之间的联系,没有将它们之间有机结合起来,而是分不清主次,弄不清它们的内在联系,以致顾此失彼。人教版初中政治教材每一课、每一框题的编排一般都包括课题、小标题、正文、名言警句、案例分析材料、相关链接材料、思想练习等几个部分。这种编排的意图就是要使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补说明及拓展延申问题的过程,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真正理解教材的这一编排意图,没有深入分析教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直接根据教材中罗列的知识点提出观点,说明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不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材料、案例分析问题,也不注重通过说明加以说明延申知识。

2.2教师不重视收集生活实例、时政事例,缺乏课堂内外事例、课堂内外练习的有效结合。政治学科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生活生存能力,也是一门紧跟形式,要求学生时时把握时事动态的的学科,培养爱国热情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材知识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联系到天天在发生变化的时事动态当中。而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却往往照本宣科地对教材内容泛泛而谈,置生活实际于不顾,对时事动态也不加以关注,不注重将教材知识与其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教学。

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策略

课程改革在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教学低效甚至无效。提升教学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而思想品德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学科,鉴于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初中学生心理特点,教师应该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学好这门学科呢?对此,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粗浅之见。即,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并重”。

3.1图文并重育人思相。在诸多说明方法中,图像图片说明生动、形象且直观地说明问题、突出观点。新版本的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图片加以说明文中的观点、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地运用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它们,总结出它们所反映的内容。例如,我在教学九年级教材(人教版)“循环利用资源”时,在没有引导学生观察“生态农业图”之前,学生一头雾水,在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态农业图”,后,学生从图中直观地看出既循环利用资源,又保护环境:酒糟本是废物,却变成鱼的好饲料;鱼塘中的塘泥本也是废物,却变成葡萄树的好肥料;葡萄又可以酿酒。这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用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再者,中学生对图画图片的浓厚兴趣亦不减小学时代,充分利用插图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插图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让它们共同筑成易于学生掌握的新知。

4.课内外练习并重

课堂练习是学生对新知识和答题思维的训练;课后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提高,二者都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都不可忽视。然而,一些教师往往将思想品德课堂视为其单独演讲的台,教材中的思考问题大多自问自答,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自由发挥的空间,因而造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当他们面对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时,便不知从何思考,无从作答;当他们面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更是不知所措。

新版本教材增加了很多“小栏目”并都附有一些思考题,这是新版教材的一大亮点,充分利用好它对我们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小学品德学习材料篇2

关键词:合作;共同发展;思想品德教学

一、研究课题的内涵

顾名思义,“合作型分组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指导组织学生采用“分组学习法”,目的是为了达到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而按不同形式组成的小集体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型分组学习对接收义务教育的青少年,可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特别在初中的思想品德课上,不要老是给学生呈现现成的结论和答案,要教给学生学习能力和信息找寻分析能力,让他们在分组合作自主学习中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学生自信心、自强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建构一个平等、和谐、互助的对话平台,让每个学生在合作型学习小组的学习中张扬自己个性的同时,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都能有发言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见解,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让每一个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学习经验、交往经验,同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表现自我、发现自我、超越自我,从而拓展自我的发展空间。合作型学习小组在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及帮助。为了更好地帮助合作型学习小组健康成长,必然需要教师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及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这必然会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研究成果

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指导组织学生采用“分组学习法”。可以把学生分成四个大组:

A.知识归纳分析组。主要负责归纳、讲述基础知识。要求讲述时能脱离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具体的讲述方式可以形式多样,进行创新,大家还可以相互补充。

B.材料搜寻研究组。主要负责搜寻与基础知识相关联的典型材料。要求简要介绍材料、分析材料,找到材料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材料的搜寻方式、展示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用实物投影、电脑等多媒体展示。对材料的分析,也不一定只从一个角度,可以大胆创新。材料不要太多,三个左右即可。

C.习题编制讲解组。可以自己编制或从其他资料上挑选习题,可以印发或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作为课堂练习。习题的数量以三至五个为宜。可以编制四个客观题,一个主观题。同学练习后,要负责检查、评估、分析、讲解试题。习题的内容,检查、评估、分析、讲解的方式都可以灵活多样、不断创新。

D.综合评价组。主要负责对前三个小组的工作进行评价。同时,前三个小组的成员也可以反评价。从整个过程来看,对评价小组的要求最高,因为要评得合理、评得大家口服心服,同时还要应付前三个小组成员的反评价,自己就必须对前三个小组的工作了解、钻研得更深。每个大组又可以分成五个小组,各自设立组长。

课前思想品德科代表负责把教师指定的课题,按照分工通知每个大组长,大组长再分工到小组长。知识归纳分析组的,可以将要学习的内容分成四块,每个小组负责一部分,还有一个小组负责分析知识体系、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重点难点。材料搜寻研究组的,可以根据学习内容,有侧重地让其中四个小组去寻找四个方面的材料,并运用该课题原理进行分析,其中一个小组负责发散思维,即研究材料中包含的其他方面的原理。习题编制讲解组的,可以按照高考的五种题型,每组准备一种,可以根据时间的长短,减少主观题。题目要分散在不同的知识点上。综合评价组可以分成三个小组,对前面三个大组的情况分别进行评价。要指出优点和不足,评出等级,还要提出改进的办法。知识归纳分析组的,要把提纲、重点、难点,材料搜寻研究组的,要把材料及分析要点,习题编制讲解组的,要把习题及答案要点用多媒体展示出来。综合评价组的,要做好记录,拟出提纲。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可以记录在一个笔记本上,以作为研究的材料、评价的根据,也可以作为一个美好的纪念品。

合作型分组学习有利于加深小组成员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拓展视野、关注社会现实;有利于激发小组成员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自我表现欲望得到满足;有利于开发和发挥合作小组的创造能力;有利于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之,合作型分组学习挖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潜能,使合作学习型小组成员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尤其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采用分组学习法时,可以由思想品德科代表、组长及其他同学轮流主持。思想品德教师可以亲自主持,也可以当听众、做评论员、指导员。教师要随时准备协调关系,处理突发事件,解答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向更深、更高层次思考。因此,教师不是不要备课,不是无事可做,而是要求更高、更难了。

四、研究课题注意的问题

1.要有组织、有计划,避免随意性、盲目性、走过场;

2.要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和展示时间,课前要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并给予指导,课后要进行总结反思和改进;

3.要注意处理好师生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又要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包括提供信息、提供资料、方法指导、疑难问题的指导以及对学生的鼓励和评价等;

4.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宜采用分组学习法的就采用分组学习法,不适宜采用分组学习法的就采用其他方法。具体分几个组,每个组怎么分工,也要根据具体内容和学习时间来灵活处理。

总之,合作型分组学习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广泛参与,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学习方法,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和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需要的能力;把学习的过程变成了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一个学习、探索、创新、提高的过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变成了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

参考文献

[1]唐福田.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分组合作教学[J].成功(教育),2007(8).

[2]田文高.如何组织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合作学习[J]. 金色年华:学校教育,2009(3).

Abstract: “Cooperative group learning” is helpful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mmunicative ability, the strengthening of students’ self-renewal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operative awarenes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teaching competence.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group learning. This paper expounds some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cooperative group learning in politics teaching.

小学品德学习材料篇3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魅力课堂;生活素材;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6-0084-01

将鲜活的生活素材运用到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关注,刺激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传授课本知识,而忽略以生活为基础挖掘新鲜的学习素材,因而教学缺乏活力。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这对教师的教学具有重大启示。为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深入思考如何巧用生活素材,构建魅力品德与社会课堂。

一、巧用生活素材设计谜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学科本身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生活素材的选择与注入无疑能给品德与社会教学带来活力,并会刺激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精挑生活素材,并加工成学生喜欢的谜语形式,让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兴趣,从而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塑料与我们的生活”这一课时,教师将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设计成谜语形式,成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牙刷、眼镜、座机电话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搜集这些生活素材,再根据这些素材设计谜语。如:身体长又短、头上毛几丛,入口上下走,清齿立头功(打一生活用品)。学生根据谜语进行竞猜,有学生猜出谜底“牙刷”之后,教再将牙刷实物摆放到讲桌上,增强直观感。教师利用这一方式引出教学实物后,再引出话题,促进学生讨论:塑料为什么会在生活中得到广泛运用?由此,教师成功切入教学主题。

竞猜谜语活动符合小学生的兴趣需求,他们本玩,不喜欢一成不变的学习方式,而竞猜方式的引入恰好能够满足他们爱玩的天性。再加上生活实物的直接展示,更能给予他们直观的感受。

二、巧用生活素材丰富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教材的内容毕竟非常有限,学生需要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内容,才能满足学习和发展的双重需求。为此,教师可以巧用生活素材,丰富教学内容,既让学生对品德与社会学习充满期待,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相关知识,同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运用生活素材时,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也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接受程度等。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平安回家”这一课时,教师将生活素材引进课堂,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一些交通标志,让学生通过看标志,懂得交通知识,从而遵守交通规则,平安回家,幸福生活。但仅仅学习这一层面的知识是不够的。为此,教师巧用生活中的交通视频,让学生观看并对是否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进行判断,如果没有,请说出其违反交通规则的具体内容。例如,有一辆拖拉机驶入了禁止拖拉机驶入的路段;有部分小车闯红灯,也有部分没有闯。让学生根据视频进行判断。除了增设这一环节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增加一些交通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生活素材的引入,带给学生的学习体验是不一样的。让学生结合交通标志来判断交通行为,由理论过渡到实践,从而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三、巧用生活素材促进辩论,构建精彩课堂

辩论活动,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给予学生特定的辩题,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引导学生开展辩论的一种活动。辩论活动的设计,能够让课堂教学更有魅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挥与能力的提高。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可巧用生活素材,设计辩题,让学生结合辩题进行辩论,从而构建精彩的品德与社会课堂。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网络连接你我他”这一课时,教师设计辩论活动,为课堂增加活力。互联网时代,无论是网络购物、网络订票,还是网络互动联系等,这都让我们体验到了其中的便利,也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也有不利的一面。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展示了网络在生活中的利弊之后,引出辩题:你认为小学生是否应该使用网络。教师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并让双方推选出主辩手,搜集材料进行辩论。

通过辩论活动,学生学会更加辩证地看待网络,促进自我合理运用网络,避免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干扰。

总之,将生活素材运用到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具魅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精心筛选生活素材内容,并巧妙加工,高度融合,从而真正发挥其效用,构建精彩高效的品德与社会课堂。

小学品德学习材料篇4

根据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在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着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学好数学的目的性教育:结合数学内容,通过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意义,立志为参加现代化建设学好数学。

(二)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用有意义又有说服力的数目材料编成应用题,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旧社会的对比、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如祖冲之的圆周率)、小学生的公益活动以及有趣的科学知识等,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三)进行初步的唯物辩证观点的教育:例如,通过数和形的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知识都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人们掌握了它们,还要应用于实际,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又例如,通过一些实际例子,说明一些数学概念之间或运算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加与减、乘与除、积商的变化等),使学生初步领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四)培养一些优良品质:通过数学作业和练习,可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独立完成作业、细心检查验算的习惯,书写工整、工作有计划、有条理的良好作风,有毅力、肯于动脑筋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等。

此外,还可以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可能同数学教学内容结合的条件下,充实新的内容。例如,反映注意环境保护(如保护益鸟)、进行卫生教育、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等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紧密结合数学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数学知识教育之中。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因素,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确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例如,在低年级认识数“3”时,只要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数各种不同的实物,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使学生看到这几种实物的个数都一样,然后说明所有跟这几种东西的个数一样的,都用数目“3”表示,就可以了。到了较高年级,可以举例简单说明数是从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又例如,在解答课本中有教育意义的应用题时,要通过有说服力的数目材料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2.注意通过数学课上的实践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单是使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和要求,重要的是身体力行,使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细心思考,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按时完成作业,自己检查验算等,从小逐步树立起工作认真负责的良好作风。通过实际测量、制作等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等品德。在实践活动中,做得好的,要给以表扬。

3.注意联系实际进行教育,并把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可以经常注意收集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真实材料,编成应用题让学生解答。也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外收集一些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数目材料,把它们编成应用题。有时还可以利用数学墙报、数学晚会介绍一些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计算准确不出差错的先进事迹,我国古代和现代一些数学家刻苦学习做出重大贡献的故事等。这些真实的材料对小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小学品德学习材料篇5

关键词:品德课程;语文教材;资源运用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品德与生活(社会)这门学科的任课教师多数由语文教师兼任,这对于品德学科和语文学科的整合,教学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发现关联,结合知识

对照品德与生活(社会)和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两者具有很多同构的知识。【本文所出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都为浙教版,语文教材都为人教版】

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节日大观》,《节日大观》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节日及相关的风俗习惯。而对于知识面相对比较狭窄的农村小学生来说,有些节日的名称连听都没有听说过,更不用说相关的风俗文化了。如果我一开始就抛出这个问题,学生肯定会因为不了解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对此,我先让学生谈谈相对熟悉的我国的节日,补充语文教材中的相关资源:《乞巧》《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五月端阳》等。让学生从这些资源中了解我国部分节日的传统习俗,然后以此为点,全面了解国内外的一些重要节日及其风俗文化,这样教学后,在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中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又如,在《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走向信息时代的第一课《漫话邮政》,教师和学生一起回忆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4课《邮票齿孔的故事》,了解邮政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在学习《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第一课《56个民族是一家》之前,回忆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及课后资料袋56个民族的名称、大致情况,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一直是品德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对社会接触少,收集资料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我们的农村孩子来说,由于条件有限,这方面的困难更大。为此,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来充实品德教学资源也有助于减轻教师与学生的负担。

二、引导品味,交融情感

品德教材中多采用概述性的语言,这使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体验常常熟视无睹。而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却有许多感人至深、充满浓浓情感的课文。对此,我们就可借助语文教材中的故事设计情感的交融点,引导学生在情景诵读中入情,在切身体会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开情,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生活在集体中第一课《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课时,进入到学生交流“朋友之间的事情”这一环节时,很多学生都谈到了朋友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一起玩游戏,快乐分享”的事例,而没有感悟到“友情的可贵”。此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阅读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18课《她是我的朋友》这一感人的故事,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从而对友情的理解更加的深刻:朋友就是“奉献、给予、坦诚相待、互帮互助……”

又如,四年级上册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一顶蓝盔体现了爸爸对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坚强信心和对和平的期盼”,而六年级下册《放飞和平之歌》这一课正需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维和部队,了解这些和平守卫者捍卫了国家的和尊严,在《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就能激发起学生对中国人民的崇敬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学生的情感不会凭空产生,它需要在原有认知基础上有感而发,如果我们能借助语文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设计品德和语文情感的交融点,这将更好地让学生学会关爱,形成良好的品德素养。

三、借助实践,渗透延伸

品德教育单靠一堂品德课是远远不够的,课后品德教育不能戛然而止,而应富有创造性地将课堂教学的触角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将课后实践活动贯穿于学生的整个生活。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第一单元“春天的歌”这一组教材时,可以运用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多彩的春天”的内容,开展一次“寻找春天”的综合实践探究活动。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既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体现《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儿童的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

语文教材资源在品德学科的运用上还有许多的问题值得思考,运用得好,能让我们的品德课堂锦上添花,如果运用得不好,会使我们的品德课变得不伦不类。所以,怎样更好地链接、整合这两门学科,还值得我们探索、改进。

小学品德学习材料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主体地位;教学互动

现如今,是知识丰富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和生存方式,信息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并为现代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网络技术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应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已经成为教学发展的必然方向,大多数学校已经配置了大量计算机,构建了校园网络,为网络与课堂教学整合提供了硬件基础。同时,教师学习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来满足网络教学的需求。那么网络环境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什么影响,怎样使网络信息技术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整合?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

一、网络环境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影响

1.网络环境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传统的教案制作,教师参照的资料仅仅只有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教师制作的教案不够细腻与生动。然而网络为教师制作教案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教师能够按照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目的在网络资料库中进行筛选与优化。同时网络存储教学资料、教案、教学设计等相关信息资料,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便捷。教师能够基于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效整合处理教学材料,使其更加符合教情、学情,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与个性化。

2.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生本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网络环境恰好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优越的条件。比如,本文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突破课本与课堂之间的限制,应用网络来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一是把课外学习同课堂教学密切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前,本文作者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教材或其他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把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本文作者把这些问题收集起来,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学习。二是直接由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在网络中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学习,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从而解决各种问题。

3.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促进教学互动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教师是主讲,背诵和记忆便是学生的学习重点,课堂教学死气沉沉,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毫无学习兴趣。以灌输为重要形式、以学生记忆为重要目标的教学模式造成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成效每况愈下。在网络环境下,丰富多彩的学习信息资料和课程资料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了传统“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即改变了老师设定的问题,然后由一位学生进行回答的简单模式,而是应用小组间设计问题相互提问、学生间设置问题相互提问的方式。小组设计的问题同学生设计的问题,都能够采用网络工具来查询并进行作答,学生间、小组间都能够相互完善与补充。

二、网络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整合的有效对策

1.注意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辅

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使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进一步优化整合了教学资料,同时提高了教学实效。然而在应用过程中必须根据该学科教学内容,接近学生思想、学习及生活实际情况。采用网络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为了更加直观地体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意识,并拓展学生思维时空,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感知教学内容。内容为主,方式为辅,但不能盲目追求“整合”而“整合”,不注重基本教学理念和方法。

2.注意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手段的多样性

在适用网络信息技术同教学整合的方式上,善于利用国家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创造的教学氛围,使用多媒体课件、投影和展示平台的方式进行教学,一定情况下能够有效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氛围精心设计网络深入分析环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和使用网络,使学生知识面和视野不断扩大,突破了传统的教学课堂限制,促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逐渐迈入更加宽广的空间,时代气息越来越浓厚。

3.注意运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进行整合的整体性

制作一个完整的初中思想品德课件,创新内容和形式的同时也需要注重艺术性。内容需要同教材相符合,结构尽量简洁,色彩培训尽量遵循原则,各种媒体信息资源的运用尽量相互补充,把抽象的道理进一步形象化、生动化,活跃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课程整合也要充分利用乡土教材资源

乡土案例是学生频繁接触的生活资源,就在学生的身边,所以极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基于此,本文作者在开展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学生日常接触的乡土案例引入新知教学中,从而增强了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这一课时,教师使用该地区由于工业园区建设需要占用大规模村民的土地,招致村民强烈的不满,村民纷纷加入到保护耕地的队伍中的案例。学生兴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课堂讨论越来越热闹。

5.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中突出体现整合理念

将网络信息技术运用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教师的教,又要注重学生的学。教师必须在渗透教材内容的前提下,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制作出最优的方案;同时将课件展示同必须的讲解相结合,同时需要设计一些价值较高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讨论、思考课堂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探究、合作、自主学习,从而获取到新的知识和学习成功。

总之,网络环境对初中思想道德课堂教学影响尤为深刻,网络信息技术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整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积极促进网络信息技术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整合。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把枯燥、抽象、无法理解的思想品德内容转化为生动、有趣、形象、直观的知识,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教学重难点,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小学品德学习材料篇7

关键词:中考;思想品德;备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204-02

我省中考文科综合(含思想品德、历史)实行全开卷考试以来,在“”下立于不败之地就成为人们不断的追求。在初三思想品德中考复习中,我主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开卷考试的内涵,做好思想动员工作

开卷考试几年来,学生形成两种典型的错误认识:有的认为“开卷考试不用记,考试时翻翻书就行”、有的认为“开卷考试书上没有原题,记也没有用”,所以在复习时消极怠工。因此首先应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才能使复习有效率。

虽然开卷考试考生可以看课本,对机械记忆的要求有所下降,但它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侧重教材中隐性知识、学生思维加工过程、践行的考查,总体要求比过去有了显著提高。开卷考试提供的背景材料都是教材中找不到的时政热点,教材中没有可以照抄照搬的现成答案,但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如果没有基础知识的储备每道题都翻书,时间不够用。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我搜集了近年来一部分省、市的思想品德开卷考试的试题,让学生认识到:开卷考试不是简单了,而是变难了――不仅要有相当程度的记忆储备,而且要会灵活运用;以往背过能得分,现在背过不一定能得分;但平时不下功夫去学,一定得不了分。犹如数学公式、定理,首先得知道公式定理的内容,然后去用。同样思想品德学的理论就是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公式、定理”……

二、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学科说明,明确不同层次要求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文科综合考试学科说明是进行中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复习备考的依据。认真研读课标和学科说明,明确不同层次的要求,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行《课程标准》的分类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层次,其中知识是最低层次的要求,近年来的中考指导思想――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侧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在备考中应重点把握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次。在农村现有的教学条件下,能真正动手做的活动,我让学生做;受条件限制不能开展的活动,我让学生写活动设计,或设计调查报告,从而使学生能够在锻炼能力中对重点知识重点把握。

三、抓好基础知识,准确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开卷考试“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一般教材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如果没有对教材知识的系统掌握,取得好成绩不大可能。这就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把各单元、各课的知识点梳理出来,按先后联系的排列顺序,形成知识体系;然后打破教材的章节,对知识进行横向、纵向的梳理,对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比较,把握其内在联系,掌握基础知识,从而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这一过程是比较乏味的,我通过开展 “今天老师我来当”“原创习题大家评”“知识擂台赛”“课堂星级户”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以训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加强给材料分析训练

中考侧重能力的考查,从客观题到主观题绝大部分是给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作答。在备考中,我加强对学生的给材料训练――材料包括漫画、图表、俗语、名人名言、以及文字材料。大体有三种情况:

1、利用原有的材料,如课本上的,让学生思考除了题目中的设问外,这则材料与教材还有哪些结合点,还可以怎样设问;

2、及时把时政热点引入课堂充当背景材料,让学生思考如何来认识这个问题;

3、结合复习进度,有针对性、选择性地选取一些典型的、尽可能多的包含教材知识点的材料,教给学生分析材料的方法、思路。大体做法:给出材料――学生独立思考――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补充。在这一过程中,我只给以适当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然后让学生“说”出来。同时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如“为什么”的题,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原因、二是意义;“如何理解”的题,就从三个角度去理解:一是是什么、二是为什么、三是应怎么。

五、多角度、多层面尽可能多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发散性思维能力

试题要求学生的思维具有开放性。因此,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还要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发散与整合、常规与创新等。这一点,在给材料分析题中要有意识培养(如四所述)。

考试注重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多角度创设学习情境实现学习形式的开放性。给材料活动设计(主题班会、辩论会)、模拟选举、写社会调查报告、自设疑自回答、撰写思想品德小论文等,敢于突破常规,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留作业时我尽可能给学生足够大的选择空间,如:学生可以做我留的常规作业,也可以写小论文(平时结合时政热点及时给他们提供写作的素材)或自设疑自回答或写社会调查报告等,只要他们写了,我就给批改。

六、关注社会热点,找准与教材的结合点

中考试题不管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往往以时政热点作为背景材料,因此关注社会热点尤为重要。一年中的社会热点很多,在中考试题中不可能都得到显现。有的问题很热,但与教材没有结合点,就没必要重点准备。我们要重点准备的是那些与教材有结合点的或“冷”或“热”的重大时政 ,对于这样的背景材料,第一,教师一定要完整把握一个重大热点问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第二,找准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形成专题训练。

七、处理好思想品德与历史的关系

文科综合,首先是加强学科基本素质和学科内的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的综合,跨学科的试题占一定比例……真正跨学科所要考查的是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其立足点还在于对学科内知识的掌握。如果没有扎实的学科内知识的基础,答好灵活性较强的跨学科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复习备考中,首先要夯实学科内知识的基础,然后,要加强思想品德、历史的跨学科联系,找准思想品德和历史的结合点,加强训练。

八、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

小学品德学习材料篇8

 

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紧密联系时事政治,以求开阔学生眼界,锻炼学生能力;使学生具有敏锐的”政治头脑”和鉴别能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一、中学思想品德结合时事教学的必要性

 

(一)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结合时事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明确要求

 

作为中学一线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树立生活即课堂的观念。把时事政治教育贯穿到日常基本理论的教学中。这里所说的时事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即让学生了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方方面面的大事并对其进行分析,判断。这样不仅可以开拓学生视野,还能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育效果。更重要的是它搭建了一个生活与教材理论知识的桥梁,让学生兴趣盎然的学习,潜移默化的提高认识,塑造心灵。所以,在日常的思想品德教学中贯穿时事政治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落实新课程计划的需要。

 

(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贯穿时政教育是中考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中考政治试题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问题、实际问题的能力。2013年我市政治中考题10个选择题,前两个直接取材于时事。后8个选择题大都用时政设定情境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把握。主观题部分更是出现了雾都重庆、日本购岛、中国梦等时事热词。而这种考查的模式只是前两年考查方式的继承,而且必将成为将来考查方式的延续。可见,反映、体现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是政治命题的一贯原则,这也是落实理论联系实际,体现试题时代性、教育性的要求。这种原则和要求决定了教学的过程必然不能脱离时事政治。

 

(三)教材的滞后性决定思想品德教学贯穿时事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教材一经产生就必然落后于时事新闻。我们的教材经过编写、印刷,到发到学生手里。由于种种因素,书中列举的一些时事素材落后于时代。对学生来讲缺乏新鲜感,说服力降低。而我们每天新闻里播报的时政内容与教材中的素材比起来,它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对青少年学生激励作用更强,可有效弥补教材的不足。所以,教师教学要遵循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大胆创新,利用时事政治开发教材资料。

 

二、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与时事政治教育结合的具体措施

 

1.时政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怎么用,这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设计。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认真梳理基础知识,理出清晰的知识脉络。再根据有关知识点挑选、准备好时政材料。选择的时候要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社会关注度高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把思想品德课变成单纯的时事课,喧宾夺主。做到时政的运用与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相得益彰。如:对九年级“共建美好和谐社会”的学习,我运用了全国政协委员张贤亮对和谐的解释:“和”是“禾”字旁边加一个“口”字,意味着人人都有饭吃;“谐”字是“言”字旁边加一个“皆”字,代表人人都可以说话。这两点是和谐的基本条件。据此,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人人都有饭吃”“人人都可以说话”体现了教材中的那些观点?(至少列举三个)。通过设问借机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主观性试题的答题方法。

 

2.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大胆创新,充分放手。

 

丰富新颖的课堂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上选取典型的时事材料,设计学生活动,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把时事政治用在导入环节。方式上可以有多种选择。例如可以讲时政小故事,可以做简报小比拼,可以做幻灯片展示,也可以直接播放新闻联播或电台新闻录音。例如在学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时,可以提前布置学生下去做剪报或幻灯片,收集整理关于影视明星,政坛高官,普通百姓违法犯罪而受到法律追究的例子,在课堂开头就由学生展示导入。学生通过自己收集整理信息,印象深刻,也更能领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这样变换着不同的方式引入课题,从课堂开始就抓住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学习是为生活而存在,并不是空洞的理论灌输。让学生在新奇轻松地氛围中进行下面的课程学习。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采用多种活动形式。在课堂上分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引出正确的观点,引导学生坚定信念,站稳立场。这样可以呵护更多学生的特色,让他们把不同的生活体验、看问题的独特视角,带进思想品德课堂,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现实敏感度,彼此分享智慧、提升认知水平。把思想品德的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素养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师要当好课堂的引导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以前很多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考试就是死记硬背,但是现在的开卷考试要求学生必须将时事材料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活学活用。正是我们该学科所说考题在书外,道理在书中。所以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师在课堂上要当好引导者,让时事政治的教育真正为思想品德的理论学习服务。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把考点讲析与时事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把握住教材与时政热点的切合点,全方位进行综合评论,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从中找到出路,提高思想觉悟,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使知识与能力相统才能使我们的政治教学更具吸引力,更富有成效。比如在讲到九年级“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时,关于的“十个更好”学生掌握得比较少,这时我利用课前查找到的资料,运用多媒体展示其内容,让学生理解,通过阅读“十个更好”,让学生明白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民生、重视民情。因此,在课堂活动中要求学生列举民生举措时,学生通过这些时事的补充,对于举例就非常容易了。

 

4.对初三的复习课而言,精心设计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题,讲练结合,巩固提高。

 

训练题的编制,以时事材料体现基础知识为主,以多种题型、从多个角度命题,力求达到既能再现基础知识,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和表达能力。例如:在复习到考点可持续发展时,利用雾霾天气的漫画和材料,设计两个问题材料反映了我国怎样的环境现状?面对雾霾天气,我们青少年应怎么做?

 

最后、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多关心身边发生的事,支持学生关注一些具有教育意义和学习价值的电视栏目,比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等。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如课前三分钟交给学生,让他们展示时事,感悟时事、评论时事。

 

上一篇:中班家长学习材料范文 下一篇:精准扶贫学习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