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材范文

时间:2023-11-30 05:40:10

高中数学教材

高中数学教材篇1

教学情境1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分数,呈现了这样一道题:小华的体重比爸爸的轻七分之三。教师问:小华(的体重)和爸爸(的)什么关系?学生齐刷刷地答道:父子关系。站在台上的老师又好笑又好气,最后不得不称赞一声学生对伦理关系掌握得很好,而快速结束因这一提问造成的闹剧。

教学情境2在讲计数原理时,教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抓住数学本质,认为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关键是知道“完成的事情是什么”。在讲到计数原理的应用时,教师先让学生自行读题(一道关于检测程序路径的例题),然后提问学生:要完成的事情是什么?生答道:(找出)有多少条执行路径。教师皱了下眉头,示意其再思考。稍等一会,学生仍没反应过来,教师只好总结道:检测程序,得到路径!堂下学生非但没认同之感,反而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小声议论起来。他们认为,该学生的回答更符合大家的理解倾向。教师见状,只能感慨学生的语文素养欠缺。

《学记》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其中强调了教师的提问,更具体地讲,道出了教师善于提问和答问的特点。上述两个情境中,教师的课堂提问本是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理清数学本质,但由于提的问题与课堂情境不相适应,学生没有及时领悟到教师提问的实质,导致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

提问是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具有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检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巩固知识的重要作用,是师生交流互动和检验与实现预期目标的有效途径。具体地讲,数学课堂提问具有激励参与、建构灵活的数学基础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强化反馈的功能。因此,我们特别要注意提出的问题的质量。人们对于教材中的提问较少关注,这跟提问的即时性有密切关系。数学教材不仅是数学知识的载体,还给教师提供了教学线索的参考。研究数学教材的课程内容呈现中的数学提问,可以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判断和选择提供理论上的依据。研究同一时期,不同版本的教材,可以了解到从不同的出发点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从中取长补短,更有利于开发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课程资源。

2研究问题

这里试图以湖南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为湘教版)和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以下简称为人教版)普通高中数学教材选修2―2中“导数及其应用”的课程内容中提出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此处的问题,是指贯穿于教材课程内容主体的较为口语化的问题,不包含数学例题和习题。其中包括了教材中设置的思考框、探究框及旁白中的问题。从提出的问题的数量、类型和认知水平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对于问题的数量,按能给出答案的、以问号结束的一句为一题来统计。

从提问的功能上来看,问题可分为激趣型问题、联想型问题、悬念型问题、过渡型问题、发散型问题、猜想型问题和反馈型等类型;

从对问题的认知水平来看,问题水平分为回忆、理解、分析综合和评价。

3研究结果

3.1问题数量的比较

对湘教版和人教版选修2-2的“导数及其应用”这一章的提问数量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l所示。

表1两个版本教材“导数及其应用”提问数量统计表

说明两个版本都设置了章引言,湘教版在章引言中没有提出问题;在小结的安排上,湘教版教材没有像人教版教材那样,独立地将“定积分的简单应用”成一小节的课程内容来呈现,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将人教版的“定积分的简单应用”这一节的提问数量和课时安排一起归到“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中。湘教版教材中在此章没有设置实习作业。(下同)

从表1可以看出:

(1)两个版本的教材这一章都设置了24个课时,从这一章课程内容的提问的总量来看,人教版和湘教版相差较大,人教版的提问数量接近湘教版的2倍。

(2)对应的每一主题的课程内容的提问数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导数的运算”和“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这两个主题。湘教版“导数的运算”提问的数量占整章提问数量的38.10%,比人教版该主题的提问数量百分比多了29.35%;湘教版“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提问的数量占整章提问数量的9.52%,比人教版该主题的提问数量百分比少了19.23%。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教版和湘教版教材在这一章内容上对每一节的地位及其教与学方式的看法存在着较大差异的,湘教版更加重视对导数的运算的自主性学习,对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的间接经验学习;而人教版更加注重对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的探索性学习,而对导数的运算的间接经验学习。这从课时上来看得到了相同的反映,“导数的运算”这一主题,湘教版用了4个课时而人教版用了3个课时;“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这一主题,湘教版用了6个课时而人教版用了8个课时。

(3)在章引言上,人教版侧重于问题引入,采用了情境提问引入,运用数学史的方式是附加式;而湘教版采用了文字描述和图象展示。诗篇蕴含整章内容,函数图象道出此章重点,采用了点缀式和附加式的方式来运用数学史。另外,人教版重视学生自主收集关于微积分的历史的内容,设置了实习作业及相应的反馈问题,帮助学生梳理该作业的思路。而湘教版采用附加式的方式将大部分数学史内容穿插于各个相关主题的阅读材料中。

3.2问题类型的比较

表2两个版本教材“导数及其应用”提问类型统计表

由表2可以看出:

(1)两个版本教材中的提问类型都成四级阶梯状。湘教版的分布相对较为均匀,一级是悬念型和过渡型,占了42.86%;其次是发散型和反馈型,占了30.99%;下来是联想型和猜想型,占了21.42%;最少是激趣型。人教版的提问类型分布阶梯较为明显,一级反馈型占36.25%,与过渡型和发散型两者之和相当,联想型和悬念型占23.75%,激趣型和猜想型提问较少。激趣型和猜想型提问在两个版本教材中的出现均较少,大概跟高中数学课程内容以及高中生生理与心理上的成熟有关。尽管如此,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还是要花多些心思去挖掘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趣味性知识,帮助缓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紧张情绪。

(2)人教版非常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其针对性的提问占所有类型提问的36.25%,比湘教版的多了21.96%。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地捕捉学生对各个环节或每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在学生建构数学知识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对学生能力评价的方式之一。

(3)对于悬念型提问,湘教版这一类型的提问占了21.43%,而人教版只有11.25%。从数据可以看到湘教版教材重视对设疑解疑思维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还学到自学的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将“学会学习”作为教育四大支柱之一提出,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数学将是最具代表性的主题之一。

(4)两个版本教材差异比较大的还有猜想型提问。针对这一章的猜想型提问,在湘教版教材中占了9.52%,而在人教版教材中只占了2.5%。从中可以看出湘教版对知识的生成发展的重视。数学知识经验的间接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体验过程,不论是对数学的创新与发展,还是学生的知识生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猜想是数学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想思维,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可以引导学生锻炼思维的严谨性。因此在恰当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值得我们花篇幅来记录。

3.3问题的认知水平比较

表3两个版本教材“导数及其应用”提问水平统计表

从表3可以看出,两个版本教材中提出的问题均集中在理解水平和分析与综合水平。其中湘教版更重视问题的分析与综合,这一水平的问题数量占了总量的一半多,而人教版这一水平的提问只占了41.25%,比湘教版的少了近10%。人教版注重知识的分析与综合之余,同样重视数学知识的理解,这一水平的提问与分析综合水平的比例相当。回忆和评价水平的提问在两个版本的教材所占比例较少,人教版教材相对于湘教版教材会比较重视学生的知识储备的检查,回忆水平的提问占了7.5%,比湘教版的多了近5%。

我们按一定的权重对两个版本中各主题的提问分别进行量化处理,对回忆、理解、分析与综合和评价四水平分别赋予权重1、2、3、4,得到表4(如下表)。

对课程内容主体的提问水平量化后发现,两个版本教材在提问总量上依然是人教版的比湘教版的要多,但是总体平均水平却是湘教版的(2.80)比人教版的(2.56)要深一些。湘教版教材更注重提问水平的深度,提问较倾向于引导学生分析与综合;而人教版在注重提问的广度的同时,对提问水平的深度把握在介于理解和分析综合水平中间,由此可见,为了保持课程内容难易的平衡,通常会出现“少而深”或“多而浅”的提问模式。

两个版本教材在“导数的概念”这一主题的提问水平差异较小,人教版的稍微比湘教版的高一点。其他四个主题的提问水平,湘教版教材的均比人教版教材中的要深。其中,两个版本教材对于“导数的运算”这一主题提问水平均是这5个主题中最浅的,人教版的(2.29)倾向于理解水平,湘教版的(2.56)介于理解向分析综合水平过渡中。

4结论与讨论

(1)两个版本教材中“导数及其应用”这一章的提问总数量差异较大,人教版的问题总数比湘教版的多了近一倍。湘教版教材这一章的编写整体呈现的是小步子、程序化的概观,知识的来龙去脉、衔接具有较缓慢的螺旋上升式,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较大帮助。虽然提的问题量较少,但是均在一些关键之处。相对来说,人教版教材这一章的编写,其中的提问是贯穿整章课程内容的教学线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具有较为急促的螺旋上升式,给教师的教学留有较大的组织空间。

(2)两个版本教材提问的类型除了激趣型与猜想型所占比例均较低外,在其他提问类型侧重有所差异。湘教版教材提问类型主要是悬念型和过渡型,较关注教材内容的组织与衔接;人教版教材提问主要是为了强化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是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H教材呈现了知识主体之外,重要的还是要具有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可读性。而问题正是教材与读者进行思维交流的重要中介。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编写可适量增加激趣型与猜想型提问的比例。

高中数学教材篇2

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积极贯彻课改理念:

研读课程标准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是由教育部制订的纲要性文件,从课程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教学、评价、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它是教材编写、教学组织、考试评价的重要依据.

在一本《课标》的指引下,高中数学课标教材涌现出众多的实验版本,如人教a版、人教b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湘教版等,教材编写的风格各不相同. 学校在教材的选择上也有自,各省市的教材并不能实现统一,但考试评价的要求是统一的,我们惟一的做法是以《课标》为纲,借助教材这一课程标准实验的载体,规范、科学地实施组织教学. 不能单纯以教材为本,抛开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例如,《选修2-1》中《圆锥曲线》一章内容,人教a版只是把椭圆、双曲线的准线方程及统一定义进行渗透,出现在例题、习题和阅读材料中,很明显,准线(抛物线的准线除外)及统一定义不再像大纲教材一样,在学习上有明确的要求. 而苏教版的教材中,有一节《2.5 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毫无疑问,两个版本的教材存在分歧,我们如何处理,只能以《课标》为依据. 各个版本教材在某些知识点上的处理略有不同,面对这样的情况,坚持以《课标》为纲的原则肯定是正确的.

二、合理处理教材内容,抓住核心打造亮点:

1.实事求是地对待教材优缺点:

本次各版课标教材都是一些编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并没有经历试验成功之后的反复修订. 它是部分学者的劳动成果,并不是全体一线教师的智慧结晶. 教材的编写也受课程标准的约束. 所以,课标教材有它亮点,也有一些弱处.

由于编写的紧迫,教材及教参中的各种错误都在所难免,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有反馈错误和修订建议的权利和义务. 养成一种良好的教研习惯,随时把教学中的个人体会记下,改进建议写出,通过一些渠道参与交流,进行反馈.

2. 明确教学内容把握的程度:

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到底把握到一个什么程度?我们认为应当以课程标准为准绳. 在《课标》中,对知识点的要求分为四个层次,即“了解”、“理解”、“掌握”、“能(会)”. “了解”是知道这些知识就足够了,而“理解”是指用概念作出判断,“能(会)”则是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的把握,体现在我们教学目标的定位,是检验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尺度. 然而,四个层次的区分并不是十分容易,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 作为一名课改前线的教师,必须提高教材把握的能力,明确哪些是重点,核心内容必须心中有数,不搞题海战术,少拔高教学要求,让学生在合理的认知水平上学到知识、用好知识.

3. 灵活处理教材中例题与习题:

教材中例题和习题都是固定的,但我们学生的情况却是变化的,所以各项教学任务的实施,必须确保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师在备课的同时,也要对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清晰的了解,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有些例题,估计学生难以接受,我们则应当降低难度. 有些例题,估计学生容易上手,我们则可适当拓展.

例如,在选修系列教材“变化率与导数”的教学中,人教a版的课标教材选用了两个情景问题引入平均变化率的概念,问题1是气球的膨胀率,问题2是高台跳水. 我们预测问题1学生难以理解,则将问题1改为平均速度的研究,设计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初速度为10 ,加速度为2 ,根据所学物理知识,可以得到时刻t的路程 ,分别求 , , 的平均速度”. 这样的处理,让两个问题更贴近实际,也符合由易到难的梯度,且在学习平均变化率的概念之后,能自然地过渡到下一节“瞬时变化率”的研究.

相当一部分的老师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如不照本宣科地直接讲授教材上的例题,而是把例题进行适当改改(改数据、改条件、改问题)后进行教学,注重例题的变式训练和拓展提高. 一堂好课,常常是一条线索把几个例题、几个问题连贯起来. 教材是死的,学生和教师都是活的,我们惟有用活教材,灵活组织教学,才能克服各种课改实验中的困难,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三、有效研究教材衔接,适时适度补充内容:

在教材内容上,由于初中的课程标准与高中接轨不严密,导致有些知识脱节. 如初中的因式分解没有了十字相乘法,乘法公式的学习仅局限于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减少了立方和差、三数和的平方、两数和与差的立方等公式. 根式的学习中,也缺少了分母(子)有理化等研究,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也减去了. 平面几何中更是减少了许多内容,如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角形的四心,圆中的有关性质及比例线段等. 而这些初中未学的知识,在高中将要用到,如何处理这个矛盾呢?

一种做法是编写补充读本(网上也有),在高一学期初安排时间先把补充读本讲授,在全面、系统的准备下,从容迎战新课程的学习. 另一种做法是在需要的时候再给予补充,例如,模块1教学中,研究 的单调性问题,则把一些乘法公式补充进来;模块2教学中,研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则详细讲授1~2个例题的求解过程,把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补充进来. 实践证明,需要的时候给予补充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但教者必须明确,哪些地方需选用一些什么例题或习题,补充进来一些什么内容.

高中数学教材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教学

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这势必对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同一方法来授课,这样必然不能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

面对这些情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次教学”是很重要的。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最大限度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布置作业、课外辅导等方面加以区别对待,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智力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提高,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1. 教育要面对学生整体 ,因能划类,依类分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下、中、上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对学生进行分层不是永远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作必要的调整,最终达到A层逐步解体,B、C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2. 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2.1 教学目标层次化。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1)识记 (2)领会 (3)简单应用 (4)简单综合应用 (5)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1)-(3);B组学生达到(1)-(4);C组学生达到(1)-(5)。例如,在教“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应要求A组学生牢记公式,能直接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B组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较综合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C组学生会推导公式,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三角函数问题。

2.2 课堂教学层次化。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精神、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置悬念,对不同的知识内容、类型采取不同的复习引入,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各层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同时,对新知识的理解、知识点的应用和题型的变换等,每个层次的设计都要照顾各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全体学生悟出道理,学会方法,掌握规律,提高了信心。此外还要安排好教学节奏,做到精讲多练,消除“满堂灌”,消除拖泥带水的成份,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多练。在此基础上可适当补充些趣味数学,以便活跃课堂,努力做到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全过程。

2.3 布置作业层次化。课后习题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作业题时,要适当扩大习题跨度,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等几种,必做题和选做题结合。必做题是每位学生都应完成的基础题,选做题只要求A层学生或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在批改作业时,对B、C两层学生的作业要特别仔细些,有时进行面批。对A层学生可同他们探讨较深奥的问题,或向他们推荐一些课外习题集,帮助他们钻"牛角尖"。

2.4 课外辅导层次化。教师要做补缺、提高的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给A层学生补课,给C层学生增加次竞赛讲座。这样可进一步使A层学生“吃得了”,能奋发向上,C层学生“吃得饱”,能充分发展,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此外,对差生的辅导,还要防止把着眼点只放在知识缺陷的补习上,还要注意情感投入,多一份关爱,多分析他们的思想状况,“对症下药”,使他们真正感到我“不笨”,我“能行”。

高中数学教材篇4

[关键词]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教材;中高段

一、苏教版小学数学中高段教材特点分析

苏教版中高段的数学教材基本上是以“问题情景一建立模型一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来呈现教学内容的,以生活化的方式来表达现代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使学生在具有亲和力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应用,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强化应用意识,感受数学生活化所创造的乐趣。教材的特色教材具有新、活、实的特点。

(一)教育观念新、教学内容新、结构编排新

教材注意精选教学内容,以利于引起学生有效地学习,使学生完成“现实题材――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知识与方法――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养成从数学角度考虑日常事物的兴趣与习惯。教材中大量的例题都是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同时注意把数学知识与自然学科知识、科技知识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教科书从现实生活出发,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编排时设置小单元以安排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重点突出,就有利于教师在把握教学内容和认知目标的同时,去研究“对数学的认识”、“情感体验”、“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等各个领域的教学任务、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切实体现多元的教育目标。

(二)呈现形式活、学习形式活、练习形式活

教科书选择的题材力求形式活泼,能吸引学生,激起学习兴趣:信息鲜明,方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富有启发性,能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方法。教材提供了大量有利于学生开展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活动的内容和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可以使学生选择自己需要的、能够进行的学习活动,并进行交流,不仅使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而且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材中大部分的例题和习题都以学生喜爱的形式出现,把数学练习载在学生喜爱的情景上,如“算对了才走出迷宫”、“答对了就能躲雨”、“谁算得快就先到达终点”、“算一题就上一级台阶”,在“猜一猜”的游戏中练习比较数的大小等,以兴趣、热情提高练习效率,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三)基础知识教学实、发展数学思考实、培B情感与态度实

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时,注意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如,学生掌握乘法口诀是学习难点,教材中把这些口诀分散在两册三个单元,这些单元之间穿插安排学习其他数学知识,增加学生掌握乘法口诀的时间和机会。教材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归纳、类比和有条理的思考。例如,让学生抓一把糖,数数有几粒:再抓一把花生米,猜猜有几粒,并说一说为什么一把花生米比一把糖的粒数多。教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科学、认真的态度。

二、苏教版小学数学中高段教材特色运用的意义

(一)改变了传统教材中的灌输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往往采用的是死板的灌输模式,学生学习起来艰涩、难懂,学习兴趣不高,无形中增加了学习压力。死板的学习方式无法开拓学习思维,使学生产生思维定势,不能活学活用。苏教版小学数学中高段教材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积极开动脑筋地思考问题。例如教材中有这样一则例子:让学生抓一把黄豆,数数有多少粒,再让同一个学生抓一把糖果,数数有多少粒,为什么黄豆粒要比糖果的粒多。通过在实际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会主动学习,强化思考能力。

(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水平

苏教版的小学数学中高段教材中,加入了很多图片与生活内容相结合,增强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将数学学习融入到生活中,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水平,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将数学与生活融会贯通,使数学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增强学习能力。例如在三级数学上册里有个揭秘板块,通过学习统计学和概率基础知识,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交流等对随机事件进行体验学习,告诉学生上的操作具有欺骗性,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三)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丰富多彩的教材内容可以帮助老师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将教材的练习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一边学习知识,一边做游戏,不仅可以提高学习乐趣,而且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对数学知识的吸收。

苏教版小学数学中高段教材内容新颖、形式多样、难易度适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数学更贴近生活,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中数学教材篇5

从教材编排来看,高一教材减少了解不等式,反函数,周期性等相关内容,增加幂函数,同时大幅度添加与实际生活相关内容,比如地震震级计算,碳14的测定等内容,同时在课后阅读上也有许多增添,将以前的必学内容转变成选学内容,让许多常年奋战在一线的老教师很不适应,这些变化明白无误地向大家传达了一个信息,这次改革力度大,有新意,它在引导我们走一条以往没走过的新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在不断摸索中前进,总结。以期尽快适应,并且和学生一起收获更多。

一、比对中探寻差异,引导探究

从新旧教材编排来看,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先需要对我所认知的探究性学习说起。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老师指导、帮助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对比、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 。 由于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 相互合作和交流的理想运作模式。

在实际教学中,刚学到用碳14测定年代那一节时,我以本地永川恐龙为例,让大家利用周末探究一下其生活年代,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提交研究性报告,于是全班一起动员,借阅资料,上网了解测定方法,最后形成了5分非常有价值的报告。他们一起动手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①碳14检测适用范围,它只是许多方法之一;②不同年代地层鉴定方法,(这个环节把地理老师也拉入到我们的小组实验里了);③ 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钾氩法,相关公式,(这个把物理老师拉了进来);④每个小组内文字功底好的学生执笔报告形成。尽管最后由于条件限制没有非常具体结果 ,但学生都反映这个过程收获大,既收获了知识,也增长见识,还锻炼了动手,和团队协作能力。

这个案例中我有几点体会:①不要小瞧学生,实际上他们的潜力巨大②这种探究应该允许结果的不完美,③要给学生更多多这样开放性的学习机会(4)多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二、教学的开放性

通过对教材学习研究我的教学更加注重:

1.数学内容更开放,天文地理、物理化学,但凡学生感冒的内容,有可行性,都可作为研究课题。比如学习对数运算时,就涉及了天体距离计算。

2.师生关系更加开放 。让师生在教学中始终处于平等地位,教师在领航者、在服务 、更是一名合作者 。提倡师生的辩论,鼓励学生敢于否定。几乎每一堂课我都会有意识设计一两个有争议问题然大家参与讨论,我坚信知识只有越辩才越明。

3.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是开放的。我总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归纳,允许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解法,针对不同目标,选择与之适应的思维方式,注重思维方式二维到立体,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发展到动态, 实际上函数从初中到高中,由简单重复到灵活应用,正是这种思维最有力体现,我的二次函数教学就分成了这么4段完成,A:回顾与衔接B:二次项系数讨论C在运动中加深理解D综合应用,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两节课就可以完成的,它是循序渐进的螺旋式发展的,从一开始我就有一个明确计划,什么时候学生要达到什么程度,最后应该掌握哪些,都有设计。这个过程,学生该练习那些题,难度都有清晰划分。

三、评价合理,激励促发展

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动手,思维提高,这就带来一个新问题如何考核,如何评价。

1.给学生更多表演的机会,及时评价鼓励:评价不局限于考试,对于每一次提问,每一次交流,每一个新的想法,作为老师的我都是尽力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发掘闪光点,当众表扬一次有位平时不怎么主动的学生,问了我一个关于函数值域问题,当时他的解法有缺陷,但其思想很好,于是我马上当着全班,大声表扬,从那以后,他的学习热情便被调动起来了,成绩也是一路高进。

2.“研究性课题”重视“小组活动”,以小组为评价单位。“研究性课题”和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而设置的, 它是我国教材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 也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在教学过程中, 我把这一部分内容采用课堂与课外相结合办法, 充分利用学生的星期天、节假日, 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好自己假期的研究性学习计划, 并及时进行交流, 论证计划的可实施性。 节假日进行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走向社会。 学生写出了一些比较象样的学习报告、 小论文等。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给出等级,优秀组内通常有一至多名高等级同学。

高中数学教材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科书;阅读材料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教科书也随着不断在改进。高中数学教科书同样有了很大变化,其中“阅读材料”更是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高中数学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主要介绍一些数学知识或者数学发展史的文章,学习“阅读材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减少数学教学的枯燥性。为了教学中更好地利用“阅读材料”,本文探究了当前高中数学教学“阅读材料”的应用情况,总结归纳出一些学习方法,为改善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提供可行性的参考。

一、高中数学教科书中“阅读材料”的特点及作用

听说读写,一直被认为是语文和英语学科的事,事实上,数学学科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阅读能力。近年来,数学阅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数学阅读也悄悄地走进数学课堂,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新增的“阅读材料”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高中数学教科书里的“阅读材料”,内容一般是对数学知识的扩展、延伸介绍,或者是对数学发展的介绍,这些材料作为教材知识的补充,与教材融为一体。阅读材料的主旨和内涵明确,趣味性强,短小精悍,不仅有对数学相关知识的介绍,也有对伟大科学家的探索精神的赞美,旨在感染学生,让学生能够对未知世界勇敢探索。通过学习“阅读材料”,可以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修养,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对以后的数学学习及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很大帮助。

二、高中数学教科书中“阅读材料”的使用情况分析

由于高中教学时间紧张,教学任务繁重,很多教师认为“阅读材料”不在考试规定范围内,便忽略了阅读材料的价值和意义。学生真正阅读的人也非常少。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由于学生对阅读材料的使用缺乏正确认识,对阅读材料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教学理念影响,学生仍然以考试和分数为重,忽略了课外知识的拓展和知识的积累。

其次,高中生课业负担重,课余时间少,很难拿出时间阅读数学材料。长此以往,学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再次,由于阅读材料旨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阅读能力,与数学考试并无直接关系,因此,教师和学生容易忽视这一部分的学习,或者只是简单浏览一次而已。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教学现状并不容客观。

三、对高中数学教科书中“阅读材料”的研究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对于学生的评价已经不能再单一地依靠分数,而应从多方面进行考察。因此,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高中数学学习,也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仅仅只关注考试与分数。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新增了“阅读材料”,这一内容增加了数学教科书的趣味性,是对课本知识的一个补充,因此,教师要提高对“阅读材料”的重视,将“阅读材料”列入教学计划内。当然,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教师在观念上有所改变,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利用“阅读材料”,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学生角度出发,学生要正确认识数学学科,不要把数学当作一种技艺,认为数学只能用来解决计算问题。其实数学学科本身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教科书中“阅读材料”呈现的内容,有些关于数学史的介绍,可以启发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知识;有些是关于数学家的介绍,可以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探索。学习阅读材料,使学生体会数学的魅力。学生要养成数学阅读的好习惯,认真对待数学教科书中的每一点知识内容,全面提升自我。

阅读能力不仅仅局限于语文和英语学科,数学学科也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数学阅读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其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发展,数学阅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数学素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提高数学教科书中“阅读材料”的教学效率,是提升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高中数学应重视数学阅读材料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断改善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朝权.从新教材阅读材料看学生能力的培养[J].贵州教育,2003,(04).

[2]梁慧.浅谈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0).

[3]佟胜海.浅谈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07).

高中数学教材篇7

一、设计适当的情景教学

教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数学情景,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把生活化的数学通过学生头脑的表象化而数学化,通过教师、学生的共同抽象得出数学特征或数学规律。当然,设计的教学情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1、从生活素材出发,引入数学教学的内容。把数学与现实沟通,使得教学有时代气息。如讲授等比数列求和的应用时,其中有分期付款问题。可把真实的问题作为情景引入(等额还款法和等本还款法),容易引起学生研究的兴趣,呈现出合同条款后请同学用字母表示每月还款额计算公式并尝试说明公式的由来,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被调动起来,就能迅速切入到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

2、从学生已有经验与知识出发,逐步提升到要学习的内容。例如,在映射一节的引入时,通过本班全体同学组成的集合为a,准备好一组数据为集合b(事先测好学生的身高),让每位同学与其体重数对应,则a中的每个元素,在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用这种对应,来形成映射的概念。从学生已具有的知识或经验引入新课,先具体后抽象,逐步突破难点,有利于学生对映射概念的形成。

3、从具体的数学事实中提出引导性问题。把具体的数学事实提炼抽象到一般的数学原理,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个别问题中抽象概括一般结论的能力。

例如:平面上一条直线,把平面分成2个区域,记作f(1)=2:   两条相交直线,把平面分成4个区域,记作f(2)=f(1)2=2 2=4;

不共点的三条直线,两两相交,把平面分成7个区域,记作f(3)=2 23=7:……

最后可抽象概括为:平面上,不共点的n条直线,两两相交,把平面分成f(n)=2 2 3…n=(n2 n 2)个区域。

事实上,研究特殊情况要比研究一般情况容易,而特殊情况的结论往往又是解决一般问题的桥梁。

二、引入信息技术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许多数学概念、数学模型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疑点,就是因为太抽象、不具体。仅凭教师的描述讲解和演示课件,教学效果不甚明显。假如利用网络环境和图形的形象直观的动态效果,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那么将能更有效地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使新知识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同时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面结合《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谈谈我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前预习数学。我提前布置了两个预习问题:(1)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定义。(2)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角是如何度量的?学生带着问题,到数学网站上搜集相关的资料,提出研究方案,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形成最佳方案。在课堂上,我让各个小组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方案。有的小组提出从平面几何出发拓展研究:有的小组提出搭建模型进行观察的方法。他们根据平面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对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大胆地猜想。

2、动手做模拟实验,自主探究数学。为了让学生直观感性地学习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我用几何画板制作了学生课件,学生课件呈现了空间直线与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还有若干个辅助平面。学生可以拖动鼠标把其中的一条直线移到另一位置。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两直线的平行情况和交点个数,从而总结出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定义。通过图形的直观、数学实验及小组讨论,大部分同学能得到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三个不同的位置关系:(1)平行:(2)相交:(3)异面。学生不但从图形的直观上学习了新知识,而且知道了新知识的来龙去脉。“由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自主性学习”。

3、利用局域网交流数学成果,共同进步。空间异面直线之间角的度量,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利用局域网的交流功能,促进全班的学生共同交流探讨,一起猜想验证,得到结论。我提出还有没有其他情况,并让学生在学生课件上继续探索。并利用局域网的演示交流功能,共同探讨,互相交流,一起猜想验证,集中全班集体的智慧,确定定点的任意性和角的大小的不变性。我在这一过程中搭建了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学生既可以在这里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成果提出反驳的意见。学生们在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培养团结协作与质疑的精神,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养成主动参与、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高中数学教材篇8

一、问题的提出

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高中数学新教材应运而生并试用几年了。它那综合编排的体系、富有一定弹性的教材结构、注重从实际问题引入等特点更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博得了教师们的好评。但在高考选拔制度未改变的情况下,也有很多教师无视新教材的这些变化,在教法、学法上没有作相应的调整,甚至只是浏览一下新教材中删除、补充了哪些内容,然后按照自己多年归纳、总结好了的知识体系进行轻车熟路的灌输,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因此,如何科学、合理、正确地使用好新教材,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是每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充分利用新教材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

现在,我们所说的课程已经不再只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且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因此,教材改革只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是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进行教法、学法的改革。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新编教材得不到充分利用,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持久、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它的好坏关系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成败。

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应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教材中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时,我们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四、注意思维能力培养的数学教育

思维品质的优良与否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既有广阔的思路,又能发现问题的能力;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既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注重心理素质的数学教育

教学对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特征和自尊、自强、乐观、进取的精神也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兴趣的动机、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两个方面。

教学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它不仅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极其有利,而且对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有积极的作用。

上一篇: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范文 下一篇:初中化学实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