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成本分析范文

时间:2023-09-29 19:00:17

物流成本分析

物流成本分析篇1

关键词:物流成本;分析

1 企业物流成本及构成

企业物流成本是指企业进行采购、销售、生产等与物流相关活动的成本总和。物流成本是企业管理物流运作的重要指标,它由以下部分构成:

运输成本:运输成本是指企业对原材料在制品以及成品的所有运输活动所造成的费用,包括直接运输费用和管理费用。

存货持有成本:一般来说,存货可以占到制造商资产的20%以上。存货持有成本有些概念区分模糊,难以确定,所以,目前许多公司只是以当前的银行利率乘以存货价值再加上其它一些费用,作为存货持有成本。实际上,存货持有成本包括存货资金占用成本、存货服务成本、存货风险成本和调价损失等。

仓储成本:大多数仓储成本不随存货水平变动而变动,而是随存储地点的多少而变。仓储成本包括仓库租金、仓库折旧、设备折旧、装卸费用、货物包装材料费用和管理费等。

批量成本:批量成本包括生产准备成本、物料搬运成本、计划安排和加速作业成本以及因转产导致生产能力丧失等。

缺货损失:缺货成本是指由于不能满足客户订单或需求所造成的销售利润损失。

订单处理成本:订单处理是指从客户下订单开始到客户收到货物为止,这一过程中所有单据处理活动,与订单处理相关活动的费用属于订单处理费用。

采购成本:采购成本指与采购原材料部件相关的物流费用。包括采购订单费用、采购计划制订人员的管理费用、采购人员管理费用等。

其它管理费用:其它管理费用包括与物流管理及运作相关人员的管理费用。

2 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难点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物流是渗透到各项经营活动之中的活动。物流成本就是用金额评价物流活动的实际情况。现代物流成本是指从原材料供应开始到将商品送达到消费者手上所发生的全部物流费用。由于物流成本没有被列入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制造企业习惯将物流费用计入产品成本,商业企业则把物流费用与商品流通费用混在一起。因此,无论是制造企业还是商业企业,不仅难以按照物流成本的内涵完整地计算出物流成本,而且连已经被

生产领域或流通领域分割开来的物流成本,也不能单独真实地计算并反映出来。

3 物流成本管理分析的方法

单项物流活动成本降低必将导致其它部分成本增加,处理不当,甚至有可能导致总成本的上升。物流总成本分析是进行一体化物流管理的关键,运用总成本分析法可以有效管理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降低成本。

物流总成本是企业管理物流运作的主要指标,但物流总成本本身并不能反映企业的物流运作好坏。通过物流总成本的统计分析,使企业可以从全局的角度了解自身的物流运作现状,明确目前关键的瓶颈问题以及突破口,提出解决的方法,以提高企业整体的运作绩效。

对物流总成本加以控制可采用生产率标准、标准成本和预算检验物流绩效等方法。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全面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管理技术,使企业在产品企划与设计阶段就关注到将要制造的产品成本是多少,战略成本管理最关键的因素是目标成本。

作业基准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法)就是一种战略成本管理方法,作业基准成本法由r.cooper与r.s.kaplan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所谓abc法,是按照各项作业消耗资源的多少把成本费用分摊到作业,再按照各产品发生的作业多少把成本分摊到产品。利用abc法可以改进优化作业链,减少作业消耗,提高作业质量,并在整个作业生命周期内进行战略成本管理。

作业基准成本法不但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通过作业成本管理对企业战略成本进行管理,为物流实施流程再造、业绩评价等提供成本信息,也为企业进一步改进成本控制和战略性规划与决策提供了更为有利的依据和标准。

4 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的途径

4.1 建立企业物流成本构成模式与物流管理会计制度

明确物流成本的构成,全面、正确地把握包括企业内外发生的所有物流成本在内的企业整体物流成本,以企业整体成本为对象削减物流成本,建立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模式,从原来财务成本费用中剥离出属于物流成本范畴的内容,能准确判断和计算企业现有物流成本及其构成情况。分析和比较物流成本与制造成本,物流费用与其他费用之间的关系,建立科学的物流管理会计制度,使物流成本管理与财务会计在系统上联结起来,切实掌握物流系统的成本。分领域全面清理物流系统的资源配置,建立物流成本数据库,建立物流成本科学的比较依据。

4.2 加快企业物流速度,扩大物流量

物流速度越快,物流量越大,其成本也就越小。从物流速度与流动资金的关系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流速度越快,所需流动资金越少,从而减少资金的占用和利息的支出,使物流成本降低。同时,尽可能减少流通环节和节约物流时间,尽可能直运输、减少物资集中和分散运输的次数,实现效率化的配送,从而加快企业物流速度,降低企业物流总成本。

4.3 企业要构筑一体化物流战略

任何一个企业只有与别的企业结成供应链才有可能取得竞争的主动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将物流活动纳入系统化的统一管理,一体化物流既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又降低物流总成本,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内部实现不了一体化,就谈不上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合作形成一体化供应链。企业应当对商品流通的全过程实现供应链管理,实现由生产企业、销售企业、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构筑一体化物流战略,使整个供应链利益最大化,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和供应链成本。

4.4 缔结战略联盟,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

中国的大型制造企业、商业企业应迅速从“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误区中解脱出来,不失时机地与合适的供应商、储运商等结成战略联盟,通过合作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在增强竞争力的同时又实现互惠互利。应积极寻求与核心企业的战略合作,成为核心企业长期的、稳定的战略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实行供应链管理,以供应链参与国内、国际竞争,降低企业物流总成本和供应链整体成本,提高中国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已是大势所趋。

5 借助第三方物流公司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在控制物流成本方面,欧美国家采用较多的是物流的外包,或称第三方物流或合同制物流。它是利用企业外部的分销公司、储运公司或第三方货运人执行本企业的物流管理或产品分销职能的全部或部分。其范围可以是对传统运输或仓储服务的有限的简单购买,或者是广泛的,包括对整个供应链管理的复杂的合同。它可以是常规的,即将先前内部开展的工作外包;或者是创新的,有选择地补充物流管理手段,以提高物流效益。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可以使一个公司从规模经济、更多地门到门运输等方面实现运输费用的节约,并体现出利用物流专业人员与技术的优势,另外,一些突发事件、额外费用,如空运和租车等问题的减少增加了工作的有序性和供应链的可预测性。实际上,物流业务外包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还可以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和作业效率,如增强战略行动的一致性、提高顾客反应能力、降低投资需求、带来创新的物流管理技术和有效的渠道管理信息系统等。

参考文献

[1]孟建华.现代物流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物流成本分析篇2

    一、提高企业的物流能力是获得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企业的竞争能力最终反映在对市场的把握能力和获得客户持续满意的能力。这个能力体现在对市场信息的把握程度和反应速度上,通过对市场先机的把握去创造更大的需求市场.这就是积极的参与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的最终表现是价格,价格竞争的本钱是成本,成本下降的空间取决于物流成本。物流降成本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这个利润源如何凸现。

    要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首先必须了解物流的实际情况,建立物流成本数据库,对物流系统进行分析,有了基础数据,就有了比较基础,就可以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有了比较基础,才可能制定目标,建立新的物流系统。

    当前,很多企业的物流管理采用的是分散管理物流的体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能力建设、合理化改进、物流运作、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分别由若干部门完成,物流系统涉及成本方面的基础数据很难进行完整有效的统计。这个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现行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中没有单独考虑到物流成本的问题;

    2. 物流成本的各个项目分散在企业成本核算的不同会计帐户中;

    3. 从现行的会计系统中无法直接得到各个物流成本项目的金额。

    由于难于了解企业物流成本的现状,物流的利润源就掩藏在“冰山”之下,使得企业无法明确目标,无法有效“开发”这个利润源。

    企业发展对物流成本受控的要求十分急迫。物流成本受控的基本要求是明确成本现状。而有效把握物流成本现状的基础保障是构建系统的组织。因此,企业物流系统组织流程再造、机构整合,变分散管理物流为集中系统的管理物流,使企业物流真正的系统化。

    二、物流降成本是个系统工程,物流系统成本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规律

    在物流各项功能之间,某一种功能成本的降低,会使另一种功能成本增加。由于构成物流成本的元素众多,各种费用互相关联,工作千头万绪。因此,要想切实的进行,就必须设立工作目标,明确任务,确定工作优先级,以项目管理的方法,有序受控的开展,最终获得系统的利润。

    当前,实现物流降成本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物流成本的构成,从原来财务成本费用中剥离出属于物流成本范畴的内容,分析和比较物流成本与制造成本,物流费用与其他费用之间的关系,切实掌握物流系统的成本。分领域全面清理物流系统的资源配置,建立物流成本数据库.建立物流成本科学的比较基础。

    三、明确物流成本的构成

    流通领域中的物流成本一般包括库存/运送成本、运输成本、发代方面的费用(货主费用)和管理费用,其中:库存/运送成本:利息、仓储、税收、折旧、残损、人力和保险费用;运输成本:货运成本(公路、铁路、水运、空运、管道);货代方面的费用(货主费用);管理费用:Ax(库存成本+运输成本,A为一常量,其取值范围视具体情况而定)。

    企业的物流成本由供应物流子系统、生产物流子系统、销售物流子系统和废弃物物流子系统中的显性成本(固定成本)和隐形成本(变动成本)构成.显性成本存在于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具体的基础设施、设备资源和运作过程中,隐形成本存在于由于物流运作不畅导致的库存费用增加所形成的资金利息成本、库存资金占用的机会成本和市场反应慢的损失及管理不善造成的货物损失和损坏的成本。

    要明确物流系统的成本构成,就必须明确物流系统的构成,也就是说,必须明确物流通路。

    四、明确企业物流成本的范围

    企业物流成本的全貌应该是三维的,这就是支付形态、运作范围和功能形式。就支付形态而言,它包括:人工、材料消耗、运输设施和仓库折旧、合理损耗、资金占用利息、管理费用、委托外包等。

    就功能形式而言,它包括:包装、搬运、保管、装卸、流通加工、信息交换、物流管理等。

    通过对物流通路的分析,明确了各个物流子系统中物流成本的可能构成。接下来,我们应该讨论如何建立科学的物流管理会计制度,使物流成本管理与财务会计在系统上联结起来的问题。

    五、健全企业物流成本财务模式,理清头绪

    目前,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模式尚未建立,物流成本的各个项目分散在企业成本核算的不同会计账户中。由于物流成本没有被列入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制造企业习惯物流费用计入制造成本和诸项费用中;流通企业则将物流费用包括在商品流通费用中,因此,无论是制造企业还是流通企业,不仅难以按照物流成本的内涵完整地计算出物流成本,而且连已经被生产领域或流通领域分割开来的物流成本,也不能单独真实地计算并反映出来,无法掌握物流成本真实的全貌。

物流成本分析篇3

关键词:供应链;物流成本;流速;流向

中图分类号:F252.3 文献标识码:B

何明珂教授提出了物流过程七要素理论,简明了供应链物流过程,从而为分析和研究供应链物流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本文运用正负价值观点,重点对物流过程七要素中的流向和流速进行分析,以求达到对此二因素进行更精确的物流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一、 流速和流向对供应链物流成本的影响分析

物流过程七要素理论认为,任一具体物流业务都可分解为七个要素,即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流速、流效,而且每一要素都以物流系统整体目标为目标进行集成和优化,在保证一定物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实现物流成本的最低化,即最终目标是实现物流系统的整体最优化。

流向指流体从起点到终点的流动方向。流向可分为正向和负向。正向,指流体按照人们的意愿,满足实际需求的流动方向,产生正价值;负向,指流体没有按人们的意愿去满足实际需求的流动方向,产生负价值或不产生价值。比如,一批应该发往欧洲的货物,却发到美国,这个流向就是负流向,产生的负价值表现为不合理物流的成本。

流速指单位时间流体转移的空间距离。流速由两部分决定,一是流体转移的空间距离,即流程;二是进行这种转移所用的时间。流速就是流程除以时间的值。一般认为物流实现的就是空间价值和时间价值,流速则很好的沟通了空间和时间,所以分析空间价值和时间价值与流速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控制物流成本,提升流效。按照流速的大小,可将流速分为负流速、零流速、低流速、中值流速、中流速和高流速。如表1所示:

负流速,指流向、流体或其它环节出现差错,致使物流活动不能满足或不能很好的满足实际要求的流速;零流速,即通常所说的储存,显性表现的是时间价值,空间价值为零;当流速介于零和中值之间时,为低流速;大于中值的流速为中流速,即通常认为的“运输”;当流速过大时,为高流速,空间价值极大,时间价值趋向于零,此种情况本文不做讨论。

假设:所有载体在物流过程中自身不消耗或者消耗的成本率是相同的。这样,流速与物流价值理论上成为正相关的关系(如表2所示),也就是说流速越快价格越高。

二、对流向和流速正负价值的控制

(1)在物流过程中,正价值是按照人们的意愿,能满足客户的要求,所以应尽可能的使其增加。

由上文分析可知,流速与正相关,物流成本也会随着正相关变化,但两者变化相关度不完全一致。从理论上讲,必然存在一个流速使得物流所产成的价值与物流成本的差值达到最大,这个流速就能实现物流对客户所产生的价值最大。在实务中,根据历史数据,找出流速和物流成本之间的函数关系,计算出这个流速,然后根据计算结果,结合客户的具体要求,尽量接近或实现这个流速,就可以以较低的物流成本实现更多的正价值。

流向规划的好坏直接影响物流活动所能实现的价值大小,所以优化流向可以使正价值增大。流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物流所做得是不是有效的。如果流向错了,其他方面做的工作做的越多,所产生的无效成本也越大;只有流向规划好了,物流服务才有正确的指向,才能使其他各方面的工作有意义,才有利于降低物流的成本。

(2)负价值,增加物流的成本,甚至消耗正价值和商品本身价值,一般应使其尽可能的减少。

第一、 避免负价值的实现。

在技术和设备方面,应用RTLS、GPS和GIS及远程管理等管理系统和工具,及时更新和保养维护运行中的设施设备。一方面,管理者可以对物流过程实时的调控,尤其是流向和流速;另一方面,使物流过程中的人员能及时接收指令,调整流向和流速,尽量避免和减少负价值。这样,信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差错率的同时,又可以为物流过程的所有关系方提供查询,随时核查验证流速、流向等的正确性,一旦发现有任何问题或错误,立时纠正,减少负价值的产生,使得物流成本尽量的降低。

在人力方面,提高管理者和物流从业者的素质,有利于将出错降到最低,减少负价值。

第二,变负价值为正价值。

首先,对于已经产生的负价值,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改变人们的意愿,进而使其变成正价值。实现转变意愿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改变客户,不能满足这个客户但能满足那个客户,比如可以为货寻找新的买主;二是改变公司,对这家物流公司是负价值,可能对那家物流公司就是正价值了,比如可以转让给别的在当时、当地有此需求的客户的物流公司等等。

其次,巧妙利用某些物品的特性,变负为正。比如运输要实现的主要是空间价值,途中所产生的时间价值一般认为是负的,但是,对一些特别的商品,完全可以巧妙利用在途时间,将这个时间价值变负为正。比如,香蕉一般都在完全成熟之前采摘,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输,在到达市场上时,刚好完全成熟,那么这个负的时间价值就被转变成正的价值了。

精确控制流向和流速的正负价值,可以进一步控制和管理好供应链物流成本,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个分析的过程会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完善,并能够很好的指导物流实务,在控制和管理供应链物流成本方面产生很好的物流效益和社会价值。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物流系

参考文献:

[1]何明珂.物流系统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25.

[2]叶怀珍.现代物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9-34.

[3] 王国华.中国现代物流大全[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77-80.

[4] (美) David J. Bloomberg, Stephen Lemay, Joe B. Hanna .Logistics[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8-56.

物流成本分析篇4

关键词 物流产业 作业分析 ABCMs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单纯依赖商流赚取利润的机会愈来愈少。因此,企业逐渐将目光转向素有"第三利润源"之称的物流。纷纷投资兴建不同类型的流通中心、物流中心或者配送中心,想以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1 物流作业管理系统的流程

企业的作业管理系统就是在作业成本法的管理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物流作业活动来控制成本,进行业务分析,从而改善作业流程,最终目标是实现物流成本的最低以及作业流程的最优,其具体流程如附图所示。

2 我国物流产业现状及分析

2.1 我国物流行业的特征和结构

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的资料显示,1991年至2002年,中国社会物流货物总额从3万亿元上升为23.3万亿元,增长6.7倍,年均递增20.4%,大大高于同期经济增长15.4%的年均增速,而2003年达到29.6万亿元。在社会物流货物总额中,工业品物流总值比重最大,增幅最高,2003年占社会物流货物总额的84.6%。13年来,我国贸易总额从1 154亿美元增长到4 128亿美元,出口从621亿美元增长到4 384亿美元。这么大的贸易量与这么高的增长速度,孕育着双向物流服务的巨大商机。世界500强中的400多家企业在华进行了投资,这其中90%左右的外资企业都选择了物流外包,占中国全部物流外包企业总数的70%,并且我国物流企业多达24 800家。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对物流外包的认知和需求,在降低成本的压力下不断提高,这些都促使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不断呈现增长趋势。

2.2 我国物流行业的市场集中度

截止2004年11月,我国物流企业中市场占有率最大的10家分别如表1所示:

2.3 我国物流行业的成功关键因素(KSF)及评价

物流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统一物流和分销发展战略;发现缩减成本或是提高服务水平机会;在平衡成本和服务水平基础上,提供优化的供应商和分销网络配置的方案;评估、选择外包机会;长距离,大运量,一次到位以及低成本。

目前,我国专业化物流服务的方式还很有限,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尽管我国物流业近几年有了较快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企业数量上、规模上,服务意识上和服务质量上也不尽如人意。具体的来讲,有三大问题:

(1)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和单一。目前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送货)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

(2)物流企业组织规模较小,缺乏必要的竞争实力。除少数企业以外,大多数物流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仍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大大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目前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包括传统的运输和储运等流通企业和新型的专业化物流企业,规模和实力都还比较小,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

(3)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物流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服务质量较低。更重要的是,企业缺乏通晓现代物流运作和物流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员工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足,缺少市场开拓的主动权。

3 利用物流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结果进行效益分析

3.1 产品效益分析

进行产品效益分析,首先要计算出相关的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为核算总成本中的物流作业成本提供了很好的工具。使用作业成本法能使企业乃至供应链更好地追踪物流成本,将资源消耗归集到相应的物流作业活动,然后将该项作业成本分配给消耗该项作业的产品,从而将总的物流成本分配给相应的产品。除此之外,当企业发生经营变化时,如推出新产品,或运输方式改变等,都将使企业的物流成本发生很大变化,利用作业成本法就能很快找出变化的物流作业活动,并且核算出相应的作业成本。因此,物流作业成本法将有助于管理者进行产品效益分析。

3.2 客户效益分析

企业所有的作业中,只有得到客户认可的部分才能实现价值增值,才是应该保留的作业。对于一项物流作业来说,它的下一道工序即是该物流作业的客户,因而只有对下一道工序有价值的物流作业,才能称之为增值的物流作业。

把物流作业看成是商品,对其进行客户效益分析。研究显示,通常公司只有1/3的客户是盈利的,即能带给企业增值价值;1/3的客户保持盈亏平衡;还有1/3则是亏损的,即为这部分客户服务的作业环节所消耗的资源多于能够获得的价值增值。利用作业成本法对物流作业的成本进行核算,获得相应的成本信息,可以帮助决策者决定对于特定的客户所应该提供的服务水平。因此,物流作业环节的操作者都应该既明了该项物流作业所消耗的资源及成本,同时又清楚客户的要求和客户所能带给企业的效益。

3.3 运用价值工程方法进行相关物流作业分析

传统企业长期以来对物流管理不够重视,因而现有的物流作业环节中存在大量不合理或不增值的作业,如何对物流企业进行作业分析以判断其能否带来价值增值已成为当务之急。在这里,引入价值工程方法进行分析。 价值公式:V=F/C

V表示某项物流作业的价值;F表示该项物流作业的功能;C表示该项物流作业所消耗的成本费用。利用该公式,分五种情况对具有增值作用的物流作业进行分析:

(1)F上升,C下降。这是最优的情况,说明该项物流作业在通常情况下都能产生价值增值。在对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的物流作业进行改善的时候,这类物流作业应该是作业改善的中心环节,也是通过作业改善获利最大的环节。

(2)F不变,C下降。这是一种次优的情况,在功能不变的情形下,物流作业的成本有所下降,原因有可能是供应链企业间加强了合作,减少了企业物流的重复作业,即减少了物流资源的浪费;也可能是提高了物流作业的熟练程度,即由于效率的提高导致作业成本费用的降低。

(3)F上升,C不变。在这种情况下,消耗同样多的企业资源,可以获得更高的价值。这通常是由于企业相关物流作业的整合所致。例如,利用配送中心对运往某个特定零售商且来源不同的货物进行整合运输,由于减少了空载率和装卸次数,必然也降低了成本。

(4)F上升,C上升,并且功能的增加比率高于成本的上升比率。对于这种情况,必须对功能增加和成本上升进行详细分析,以得出相关的上升比率。通常这种作业是物流作业优化的主要对象,通过有效的成本--效益分析做出作业环节的增减决策。

(5)F下降,C下降,并且功能的下降比率低于成本的下降比率。对于这种情况,也要进行详细分析,以得出功能下降和成本减少的相应比率。通常符合这种情况的物流作业是作业效率逐渐降低,亟须进一步改善或是消除的作业环节。

应该指出,物流作业成本所包含的各项目是不能分割开来分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物流成本中某一组成项目的波动将会引起其它组成项目的变化,进而导致物流总成本的变化。举例来说,若招揽物流的业务费用(即物流组织费用)偏低,不能使物流作业规模化和连续化,将会使有关物流设施利用率降低,相应增加其它物流成本,从而使物流总成本升高;若物流的规模化和连续化已达最佳,仍大幅增加物流组织费用,无疑会使费用总体效益降低,造成物流总成本不必要的上升;此外,物流结点成本、物流流动成本及途中意外损耗等成本之间也同样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对于物流作业的研究不能停留在单个作业的基础上,而是应该具有全局观点,从整体上把握物流作业的价值增值过程和成本费用情况。

4 利用ABCMs分析模型成本以作决策支持

以中国XXXXX物流公司为例,作业流程有:

进仓:乙方提前一天将《入库通知单》传真给甲方确认;甲方收货时根据《入库通知单》上的内容逐项核对,(如货损,货差,货单不符将记入《进仓单》);2小时内甲方将《进仓单》传真回乙方后归档,月底制定报表。

出仓:乙方提前一天将《提货通知单》传真给甲方,写明出货的时间,车队名和所提货品的货号、数量;当天车队携带正本《提货单》到相应的货仓,甲方根据乙方签字样本,《提货通知单》与正本《提货单》核对《出仓单》,并由提货方在《提货单》和《出仓单》上签字;完毕后甲方立即把已签字的《提货单》传真回乙方,并把《提货单》、《出仓单》归档。

这里我们简化作业模型:选择其中第X运输部的作业链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

(1)我们先按照现行成本核算方法,则有: A产品服务成本=[200×180/300+180]×10000/1000=3000(元/次) B产品服务成本=[200×120/300+120]×10000/1000=2000(元/次)............①

(2)我们再利用ABCMs进行成本核算,则有如表3结果:

则A产品服务成本=[970000+180000]/1000=2770(元/次)

B产品服务成本=[1030000+120000]/1000=2230(元/次).....................②

(3)将①和②进行比较。显然后者对成本的解析和分配更为精细和正确,对决策层评价各个业务的业绩提供了更为积极和有效的数据支持。

5 总结

物流管理系统强调低成本、高质量和快速响应。企业利用作业成本法测算与物流活动相关的费用,使得物流成本明晰化。然后,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应用作业管理思想来进行物流管理,深入开展企业作业的增值性分析和因果关系分析。同时,关注作业增值性与作业成本,以及产品服务和顾客需求之间的因果联系,以高质量、低成本的物流活动来保证企业物流的高效和通畅。

参考文献

1 王平心. 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M].大连:东北财大出版社, 2001

2 Cokins,G, .Using ABC to become ABM[J]. Journal of Cost Management,1999(1)

物流成本分析篇5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 物流企业 适用性

一、作业成本法发展历史及其研究现状

1.国外发展状况

作业成本法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到目前为止其被认为是管理会计最新的理论之一。埃里克・科勒(Eric Kohler)(美国)(1941)认为企业消耗的所有成本都具有变动、可以消除的性质,并于1952年编著了《会计师词典》,在其中引入了作业会计、作业和作业账户等概念,作业成本法从此产生。

乔治・斯托布斯(George J Staubus)(1971)在其发表的论文中介绍了作业成本计算的账务处理方法和作业投入产出的控制方法,并指出成以作业作为计算的对象,才能较好的解决成本分配问题。作业成本法理论开始有了雏形。

罗宾・库珀(Robin Cooper)(芝加哥大学)与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 S Kaplan)(哈佛大学)(1988)认为产品成本就是制造和运送产品所需全部作业的成本的总和,而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最基本对象。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简称 ABC)所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

随后,卡普兰和库珀(1988-1989)通过对 11 家规模较大的公司进行试点分析,发表了《推行作业为基础的成本管理:从分析到行动》,全面深入的分析了需要 ABC 系统的步骤,适用条件,本质,成本动因等问题。

布朗维奇・曼尼(Bromwich &Bhimani)(1989)指出,作业成本法虽然解决了成本信息失真的问题,但是并没有对作业成本法是如何增加企业价值这个问题进行分析说明的文献。这标志着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开始进入了理论的层面,这为作业成本法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彼得・B・B 特尼(Peter B BBrimson) (1991)、詹姆斯・A・布林逊(James A・Brinson)(1991)提出了诸多作业成本法概念并对其进行了解释与分析。

格朗瑟・凯尼(Grothand Kinney)(1994)指出完善、系统的成本管理会对企业的价值产生持需影响。

2.国内发展状况

我国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始于1988年,马贤明、陈良和易中胜在《会计研究》发表了《管理会计:挑战、对策与设想》一文,在其中介绍了作业成本法。

余绪缨教授(1993-1994)详细系统地介绍了作业成本法的内容、框架以及内部联系,奠定了我国会计理论界研究作业成本法的基础。

王光远(1995)系统地论证了作业成本法在国内实施的可行性,并依据北部电讯公司的试点结论排除了作业成本法不能合理分割间接费用的情况,在国内对西方对作业的各种分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引入了作业、作业链、价值链、成本动因等概念,介绍了作业、资源和顾客价值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王平心、韩新民(1999)通过分析先进制造技术管理对成本管理方面的要求,剖析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弊端,并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详细分析了作业成本法的基础原理、运作模式。并将作业成本法的仅仅从研究从理论扩展到了具体应用的方面,开阔了后来研究者的思路。

欧佩玉、王平心(2000)初步对先进制造业进行了ABC分析和设计,并以此为基础对作业分析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建立了作业分析模型来分析产出价值和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据以提出提高产出价值、作业效率和作业价值的途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业成本计算法成功地在先进制造企业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同时给企业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数据。因此,利用作业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进行成本的精确控制、预算的管理等逐渐成为很多企业的选择。

二、作业成本法核算原理及核算体系

1.作业成本法的内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缩写 ABC),即为基于作业的成本计算法,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的归集对象,通过成本动因、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将资源费用归集到每一个具体的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与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上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它以作业为中心,通过确认、计量和动态跟踪反映作业成本的,对作业业绩及资源利用情况做出及时、准确的评价,形成产品的作业成本,为消除“不增殖作业”、改进“可增殖作业”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

2.作业成本管理层面

各种资源 作业中心 作业 制造中心 最后产品

从图中不难看出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原理:(1)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2)资源形成资源成本,作业形成作业成本,产品形成产品成本;(3)随着作业消耗资源,资源成本将转移到作业成本。

三、适用性分析

1.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物流行业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由于作业成本法是较为先进、实用的管理方法,所以运用它可以有效地计算、控制物流成本。从以下方面体现出将作业成本法运用于物流成本的必要性。

(1)作业成本法迎合了物流企业的间接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较高的特点。物流企业的间接成本种类多、范围广,在其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较高。例如物流企业在运输过程中,需支付给运输员的费用,如工资、福利等支出,以及运输车辆所消耗的能源费用均属于营运间接费用。在物流过程中,很多费用不能归为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因此只能算进间接费用。间接成本比重大这一特点适用于作业成本法的要求。

(2)揭示了物流成本发生的因果关系。引起成本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作业,而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则是作业产生的原因,所以运用作业成本法可以更客观地获得相关信息,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的耗费,完善作业的环节,从因果根源上帮助企业提高作业效率和作业水平。

(3)能准确地提供物流成本信息。作业成本法分配物流费用依据的是引起成本的驱动因素,所以它能提供更为及时有效的信息,方便管理层决策。

(4)扩大了物流成本核算的范围。与传统方法不同的是,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包括了成本动因这一重要因素,并且顾客、市场等也是其考虑对象,所以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的范围上有所扩展。

(5)有利于加强物流成本控制。成本动因作为作业成本法的基础,能有效反映每项资源的耗费情况。所以作业成本法能准确及时地对物流成本控制提供信息,并设置责任机制,将员工的奖惩和作业成本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有效控制物流成本的目的。

(6)方便企业进行短期决策。作业成本法在对物流成本流程的完善过程中,不仅将增值链最优化,同时可以准确核算出每一项作业的实际成本,该优势有利于企业的短期决策。

(7)有效解决物流企业产品定价难的问题。作业成本法还可帮助企业进行定价决策。由于服务性质强,作业链复杂,物流企业存在着定价难的困难。作业成本法可对企业物流作业链的各环节进行准确分析,一方面,通过对各项作业成本的计算,获取真实信息,从而分析出价值。另一方面,可以找出价值少或无价值的环节,消除无增值作业,实现对增值链的最优改造。

(8)有利于建立新的物流成本责任系统。企业建立物流作业链的同时,各方责任也贯穿其中,物流成本库也可看作是一个物流成本责任中心,从成本库中的成本费用可以判断出是否增加了最终产品的价值。利用作业成本法建立新的物流责任链,有效地发挥各个环节的作用,可充分利用物流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2.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物流行业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1)物流成本费用的特点决定了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的可行性。在物流企业中,间接费用包含的项目范围广、种类多,占整个物流企业营运成本的绝大部分。例如,在物流企业的仓储过程中,仓库管理员的工资、福利费等职工薪酬支出,以及仓库建筑的折旧、维修等间接费用构成了仓储作业的成本;在物流活动发生过程中,诸如运输车辆的维护与保养费,搬运装卸费用,设备的维修和折旧费,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费及物业管理费等间接费用,不能归入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所以,物流企业得间接费用在其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较高的特点与作业成本法适用的条件相吻合。

(2)物流过程的可分解性。单独的作业组合程物流过程。比如可以把运输分解为搬运、装卸、运送等,这为物流企业作业管理的实施提供了便利。

(3)物流企业活动具有个性化服务、小批次的特点。提供物流服务是物流企业的活动,可以把提供物流服务看成是物流企业生产的产品,由于物流服务是无形的,间接费用构成其成本的大部分,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消耗很少。,其产品主要体现于企业与客户签订的合同中,与不同签订的客户合同的差异性比较大。在产品工艺多变、品种多样、生产作业调整频繁的情况下,作业成本法可以有效的发挥作用,这正好满足了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需要。

(4)物流企业具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是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要求。需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员进行计划和实施,才能运用作业成本法对物流企业的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随着逐步完善成本管理方法和不断积累的财务人员经验,将会有越来越多相关的高素质人才。

(5)物流企业可以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搬运装卸、物流信息服务和流通加工等七个环节是物流企业完整的物流活动过程。许多不同的作业和复杂的作业信息数据又组成每一个具体环节,因此要耗用很大的人力物力,才能实施作业成本核算。而且必须依靠计算机系统才能分析并加工处理这些繁琐的数据信息,只靠手工是远远不够的。

参考文献

[1]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M].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2-15

[2]George J. Staubus, Activity Costing and Input-output Accounting [M], Richard D. Irwin,INC,1971:134-156

[3]任海云,师萍.作业成本法研究现状综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2):19-20

[4]Cooper, R. Kaplan. Measure cost right make the right decision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8(9):12-16

[5]Bromwich & Biminis. Cost Management for Today’s advanced manufacturing [J].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88:13-15

[6]Peter B.B.Tunney. The ABC Performance Breakthrough[J]. Cost Technology, 1991:

[7]Tom Kennedy & John Affleck-Graves. The impact of ABC techniques on firm performance[J]. Advances in Management Accounting, 2001:74-79

[8]易中胜,马贤明,陈良.管理会计:挑战、对策与设想[J].会计研究,1988(6):44-48

[9]余绪缨.以 ABM 为核心的新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J].当代财经,1994(4):16-20

[10]王光远.作业会计的基本概念[J].会计研究,1995(7):5-11

[11]王平心,韩新民.新制造环境下成本管理的新思维――推进企业采用作业成本方法[J].机械工业发展战略与科技管理,1997(9):30-33

物流成本分析篇6

关键词:物流;成本管理;核算方法。

一、物流成本管理的涵义。

物流成本管理(logistics cost management)是指企业物流活动中所发生的管理费用方面工作的总称,具体来说,是指从物流设计到物流运行再到物流结算的整个过程中,对物流成本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控制以及对物流活动结果的评价。物流成本管理的内容具体包括:物流成本预测、物流成本决策、物流成本计划、物流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成本分析和物流成本检查六个方面。

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核心,其实质是依据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和客户的需求,以成本为手段管理企业物流,最终目标和最基本的研究课题在于利用成本指标控制物流活动,实现物流活动系统合理化,进而降低物流成本,改善服务质量,以最具经济效益的物流活动达到预定的服务水平。物流成本管理能够有效地把握企业物流成本的内涵和构成,合理利用物流的效益背反规律,科学、高效地组织物流活动,有效控制物流活动中发生的费用支出,从而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物流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对物流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物流概念最初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物流成本的复杂性以及其极强的关联性,我国尚未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出一套适合国情的物流成本管理理论体系,而对物流成本管理理论的研究大多在于介绍国外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成果,尚未能认识到物流成本管理理论的战略重要性,也未能从企业竞争需求战略层面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物流成本管理。随着现代物流及其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企业“第三利润源”的物流成本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在答记者问时指出,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高达89.89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8.1%,而发达国家社会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一般在9%~10%左右,我国高出发达国家将近一倍。这种状况表明,我国企业有很大的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因此,加强物流成本管理,降低物流成本势在必行。

三、我国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缺陷。

目前,我国企业在对物流成本管理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可以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流成本账务单独核算难度大。

长期以来,我国尚没有成型的物流成本计算标准,物流成本核算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每个企业都是分散进行的,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来把握物流成本。2006年9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了国家标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该标准明确了物流成本的构成和核算方法。

但是,由于物流成本构成的复杂性以及其核算的实际操作难度大,目前我国真正全面贯彻落实2006年新颁布的物流国家标准对物流成本单独分类核算记账的企业为数不多,大多数制造企业仍没有在财务会计报表中单独设立物流成本项目,而是将企业的物流成本列在制造成本和其他费用一栏中,因此,企业仍无法掌握物流成本的构成,也较难对企业物流活动发生的全部费用做出确切、全算与分析,造成物流成本信息的失真,形成“经济黑大陆”和“物流冰山”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

同时,在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等其他会计制度中没有专门的物流费用项日,或是有的几个项日不能全面概括物流费用。一方面,物流活动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一般所有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费用被归集为诸如工资、租金、公共设施和折旧等。这种归集方法存在的问题是无法确认和分配运作的责任。如果将一个企业的报表细分为发生在管理责任领域的费用和发生于组织领域的费用两部分,以获得组织与各个单位相关的财务信息,这也只能是有助于而仍不能满足总成本分析的需要。而企业的损益表,更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它无法克服许多与物流绩效相结合,而通常又跨组织单位发生的费用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在通常的企业财务决算表中,物流费核算的是企业向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费及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对于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设备折旧费、固定资产税等各种费用则与企业其他经营费用统一计算。据有关资料,先进国家企业的实践表明: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往往要超过外部支付额的5倍以上。

由此可见,仅靠常用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所需的足够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难以正确把握实际的企业物流成本。

(二)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

正是因为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对物流成本设立单独的会计科目来进行核算,而是将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各种支出列示于企业的各项费用内,或者仅仅将部分的物流成本随材料、制造费用等计入产品的制造成本中。另外,人们往往比较重视运输费、搬运费等显性成本,对于物流环节所消耗的资金利息、设备折旧、人员培训等隐性成本特别是物流活动组织不当所导致的风险和由于效率低下而增加的时间成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日常采用的标准会计成本法一般没有将与库存有关的成本,诸如保险和税收、租金、存货占用的资金及建设仓库所需的资本费用等计算在库存成本内,导致其被低估或模糊。而先进国家的实践证明,对于自营物流的成本支出而言,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远远高于外部支付额数倍以上。所以,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还没有真正把握实际的物流成本,决策者也很难从现行的会计系统中获得物流成本数据。

一方面,我国企业对物流的核算,从范围来看,着重于核算采购环节的物流成本,而忽视其他物流环节;从核算内容看,大部分企业只列物流费用,即支付给企业外部的运输或仓储的物流费用,而忽视企业内部物流费用,并将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与企业的生产费用、销售费用等混在一起,这使得企业不能从外部准确地把握其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企业之间一般是分散计算和控制物流成本,各个据本企业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核算物流成本。由于企业之间的物流核算没有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就无法比较分析企业间物流成本,无法真正体现企业之间的相对物流绩效,进而不能对企业之间物流进行统一的管理。

(三)物流成本管理不够系统。

中国由于纵向行政体制的影响,物流研究和信息数据分析处于一个个“孤岛状态”。在物流统计方面,分别有物资统计、商业统计、市场统计、交通运输统计、储运统计等,行业划分过细、核算口径不一,与现代物流成本的概念差距较大,无法综合反映宏观物流活动。就宏观物流成本而言,到目前为止,中国只有基本的货物运输量和货物周转量的统计,其他相关指标均没有公开的统计资料,或零散、分散在众多的机构组织当中。同时各研究机构和职能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科学合理的宏观物流成本分析框架,各研究机构的低水平重复,统计口径相互矛盾,这就使得国内大多数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概念和核算方法了解不多,少数先进的企业虽然知道物流成本的重要性,但却没有掌握正确的核算方法,即使勉强算出来,也不能有效地为企业所用。

企业的物流活动是由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流等子系统共同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各个物流子系统间以及系统个要素间往往存在着相互联系、此消彼长的“效益背反”关系。目前,我企业的物流活动存在着没能从物流整体这一系统性的角度出发,只是片面某一单个物流职能部门的成本或某一职能部门的某一项物流费用,违背了物流整体系统和“效益背反”规律,从而引起物流总成本的增加或降低物流服务水平,导致降低企业的利润和整体竞争力。

(四)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企业一直将注意力集中在生产成本的控制上,制定了许多管理措施与方法并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但对于物流过程中的费用却研究较少,缺乏物流成本意识,看不到物流成本的作用,因而物流成本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很少研究降低企业内部物流费用的途径,特别是对物流活动的全过程缺乏有效和全面的控制,造成此低彼高,物流系统整体效益不佳。目前,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仍然对企业物流活动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视而不见,粗放地进行物流成本管理,既没有设置和配备正规的负责物流管理的机构和人员,也没有制订培养物流管理工作人员的计划和机制,有的企业甚至想把降低物流成本的工作完全寄希望与他人。这导致了整个社会物流成本的专业管理人员相对比较缺乏,物流管理水平较为低下。

企业计算物流成本只是单纯地想了解物流费用,没有达到怎样利用已知的物流成本信息进行有效的物流管理,也就是说要利用物流成本核算会计这种内部管理会计的思想和方法为企业的决策服务。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管理不只是企业物流管理部门的事情,应该贯穿于企业每位员工的思想中,涉及到企业的每个生产环节、生产阶段、生产工序等角落。

(五)物流成本管理对供应链应用不够。

现阶段,我国企业只停留在依靠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分析,寻求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和措施,注重单个成本的降低,很少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不考虑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去增加绩效,诸如与生产和销售部门共同去研究物流成本问题,解决机构之间的壁垒问题,仍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内部决策支持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必将面临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更大的生存风险,有些企业重业务发展、忽视风险防范,增加了风险防范的成本。同时,在成本信息交流、反馈以及监督评价中,重视有形成本动因,忽视无形成本动因,不能完整地反映新形势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及战略思想。现今在我国制造企业内部,一方面缺乏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的机制,部门经理很可能为了本部门的利益而做出损害企业整体利益的选择,从而导致企业内部物流运作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物流供应链上下游间也缺乏沟通、协调与合作,不能利用物流供应链的整合效益来提升企业流运作的效率和效益,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企业物流运作效率低下,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企业整体运营成本较高。

参考文献:

[1]万兰芳。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物流管理,2008,(04)。

[2]江宏。物流成本管理挖掘第三利润源[j].物流技术与运用,2007,(04)。

物流成本分析篇7

    [关键词] 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管理;策略

    企业物流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日益凸显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和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物流成本明显偏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统计,美国、日本物流成本占GDP比例分别为10.5%、11.4%,而我国则为18.6%。另外,我国企业物流成本占货品总成本为30%,比西方发达国家高3倍。由于物流成本90%消耗在流通环节,在生产环节只占10%,因此,探讨现代企业如何加强物流成本管理已迫在眉睫。

    一、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

    目前,物流的权威定义来源于美国物流管理协会(1998)。该协会认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美国物流管理协会采用1997年日本《物流成本计算统一标准》中的按功能划分方式来划分物流成本,分为仓储作业成本、存货成本、运输成本、管理成本4类。1.仓储作业成本包括装卸成本、检货成本、物流加工成本、补货成本、进货入库成本和验收成本。2.存货成本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把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加入物流成本,这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费用计算的最大区别,它把降低物流成本与加速资金周转统一起来。3.运输成本包括公路运输和其他运输费用及货主费用,货主费用包括运输部门运作和装卸费用。4.管理成本也称物流管理费用,包括订单处理成本和采购处理成本。在美国是按照美国的历史情况由专家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仓储作业成本、存货成本和运输成本的总和得出来的。

    二、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物流成本没有分列记账。物流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一般是将企业所有的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因而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作出明确、全面的计算与分析。

    二是对于物流费用的核算方法的失误,不能从外部把握企业实际的物流成本。在通常的企业财务决算表中,所表示的物流费核算的是企业对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费或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相反,对于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设备折旧费、固定资产税等各种费用则是与企业其他经费统一计算,因而,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看,企业难以从外部正确把握实际的企业物流成本。

    三是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分散进行。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各企业通常是分散进行,也就是说,各企业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物流成本,这样就带来了一个管理上的问题,即企业间无法就物流成本进行比较分析,也无法得出产业平均物流成本值,因而无法真正衡量各企业相对的物流绩效。

    四是对物流成本的组成不能清楚地划分。在一般的物流成本中,物流部门完全无法掌握的成本很多,例如保管费中过量进货、过量生产、销售残留品的在库维持以及紧急输送等产生的费用都是纳入其中的,因此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

    五是不能从销售关联角度清楚地划分计算分类项的物流成本。从销售关联的角度看,物流成本中过量服务所产生的成本与标准服务所产生的成本是混在一起的,例如许多企业将销售促进费都算在物流成本中。

    六是没有从物流的“效益递反”规律来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管理。由于物流成本是以物流活动全体为对象,所以它是企业唯一的、基本的、共同的管理数据。另一方面,物流成本中各项目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亦即某些项目成本的削减,又可能引起其他项目成本的增加,因此,物流成本间各项目是相互关联的。此外,对物流成本的乘数效应不了解,没有充分应用该效应来改进物流成本的管理和控制。物流成本削减有乘数效果,例如,如果销售额为100亿元,物流成本为10亿元,那么物流成本削减1亿元,不仅直接产生了1亿元的利益,而且因为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10%,所以间接增加了10亿元的利益,这就是物流成本削减的乘数效应,但是企业在物流成本管理上表现出来的却往往忽视了这种乘数效应,以至于对物流成本的控制不力,不能体现出物流成本削减所带来的巨大的乘数效益。

    三、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改进策略

    1.创新物流成本管理机制

    第一,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强化物流成本意识。在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将个人利益与物流成本管理绩效挂钩,推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年薪制”,克服“月薪制”造成的人员短期行为,对贡献突出的人员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政府可以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工资福利和住房等方面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

    第二,实施TCM战略,建立物流成本管理组织体系。全面成本管理(Total Cost Management)战略强调企业全员参与成本管理,将员工个人目标融入企业整体目标之中;TCM突出“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综合利用系统观点、现代管理技术和目标管理策略,对物流成本进行整体管理和控制,从而有利于克服物流成本的“二律背反”现象。为此,企业应加大TCM宣传力度,强化决策层的物流成本意识,使全体员工树立成本效益观,积极参与成本管理,为TCM的实施营建群众性的良好氛围,并应加强对成本管理的领导,确立物流成本管理的应有地位,组建权威的管理机构,全面负责和协调物流管理工作,研究和规划物流成本管理的远景任务和目标。

    第三,构筑有效的物资采购成本控制体系。应设法降低物料采购的各项费用,强化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积极采用JIT(Just-In-Time)采购、供应链采购和网上采购、外包采购等现代采购技术,按照物项采购价值实施ABC技术分类管理,将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现货采购与远期合同采购、直接采购与间接采购有机地结合起来。物资采购应通过合理的价值分析(物资价值=功能/成本),选择质优价廉的物资,从而降低采购成本。同时,企业应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调查、评审、遴选体系,建立和完善索赔制度。

    第四,系统分析综合控制,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现代物流成本控制不仅要强调局部控制,更应重视系统化的综合控制。企业应按照现代物流的系统理念,从总成本的角度出发,分析研究物流各环节的成本控制,整合各项物流业务,追求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率化。可以物流成本最小化为最终目标,选择物流联盟和第三方物流(TPL)等新型物流模式,通过实施TPL战略,将部分或全部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机构,利用TPL专业优势、规模效应和增值服务有效节约物流成本,提高资金周转率。

    2003年,欧盟TPL约占其物流总量的35%,而中国仅为15%左右,随着市场竞争激烈化,新型物流供应链管理不断得到发展,应考虑从产品制成到最终用户整个过程的整合优化,协调企业与供货商、运输商、客户之间的关系,实现信息共享、技术扩散、资源优化配置,以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在全球寻求资源采购、生产制造和产品分销。例如,零售巨头沃尔玛公司与宝洁公司的产销联盟,使产销双方紧密联系,从而能及时应对市场变化,削减交易成本、在库成本和流通费用,两者产销联盟已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典范。

    第五,建立物流成本综合管理框架。物流综合成本控制的实现框架一般由横向控制、物流成本纵向控制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控制三部分组成。物流成本横向控制主要有物流成本的预测、计划、计算、分析、信息反馈和控制、决策等步骤,物流成本控制与决策是以物流成本资料为依据,结合其他技术、经济因素等进行研究、分析,决定采取的行动方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后选择最佳方案。物流成本纵向控制也是物流过程的优化管理。

    物流过程是具有创造时空价值的经济活动过程,要达到最大的市场价值,就必须保证物流各环节的最佳配置。物流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对其进行纵向优化需要借助适当控制方法和手段,使其与横向控制交织进行。常见技术手段包括作业成本管理法、数理分析方法等。通过引入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供应链一体化,可以大大提高控制的效率。采购人员根据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功能,收集并汇总各机构订货的商品名称、订货数量,根据供货商的可供商品货源、供货价格、交货期限、供货商的信誉等资料,向指定供货商下达采购指令,而供货商则能根据网络中心转来的相关信息及时安排出货,如此便能实现系统最大效率。

    2.构建物流成本管理制度

    对物流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改善企业物流管理。传统会计实践在物流成本核算上不足以提供足够而准确的物流总成本信息,不利于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物流责任会计就是根据不同级别的物流管理人员和管理部门应负的责任,收集、汇总及报告其有关资料的一种会计制度。它能将成本核算与责任实体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归集成本。这里面重要的是明确物流责任中心。所谓物流责任中心是指由一个主管人员负责,承担规定责任并具有相应权利的内部物流单位。合理划分好责任中心后,然后再以它们为对象,搜集和报告其计划数据和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数据,对此进行控制、分析和评价,促使物流计划和控制不断相互起作用。基本内容包括:第一、事前编制责任预算或责任成本预算;第二、事中进行日常控制和核算;第三、事后进行业绩考核。通过各个责任层次对内部物流活动进行监督控制,并将物流活动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各部门和环节为实现物流系统总目标担负各自责任,并通过各物流责任中心信息反馈,使物流系统决策部门随时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系统效益。

    3.多方联动降低物流成本

    (1)通过物流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物流合理化是指使一切物流活动和物流设施趋于合理,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进行高质量的物流活动。物流的各个活动的成本往往此消彼长,若不综合考虑必然会造成物流费用的极大浪费。物流的合理化要根据实际物流流程来设计规划,不能单纯地强调某一个环节的合理、有效、节省成本,而是要从企业经营的整体考虑。正因为如此,设计一个合理的物流运营方案,绝非开几次会议就能解决,而需要广博的知识及广泛的调查,这里包括运输方式、运输路线的选择,还有仓库位置的选择、货物的堆码技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2)通过加快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速度,可以减少资金占用,缩短物流周期,降低存储费用,从而节省物流成本。海尔公司提出“零运营资本”就是靠加快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的速度来缩短整个物流周期,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从而达到零运营成本。美国生产企业的物流速度平均每年16~18次,而我国企业还不到2次,也就是说,生产同样的东西,我们需要的物流资金是对方的8~9倍。可见,通过提高物流效率来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非常巨大,这里蕴涵着一个亟待开采的金矿。

    (3)通过优化流通全过程降低物流成本。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控制物流成本不单单是本企业的事,或仅仅追求本企业物流的效率化,而应该考虑从产品制成到送达最终用户的整个供应链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即物流设施的投资或扩建与否要视整个流通渠道的发展和要求而定。例如,原来有些厂商是直接面对批发商经营的,因此,很多物流中心是与批发商物流中心相吻合,从事大批量的商品分拨配送。然而,随着零售业中的便民店、折扣店的迅猛发展,客观上要求厂商必须适应这种新型的业态形式,展开直接面向零售店铺的物流配送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投资就有可能沉淀,同时又要求建立新型的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要求的物流配送中心,这些投资尽管从本企业来看,增加了物流成本,但从整个流通过程来看,却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益。

    (4)通过整合物流职能管理降低物流成本。随着当今企业之间价格竞争的激化,ECR等新型供应链管理体制不断得到发展与普及。这种新型的物流管理体制使得客户除了对价格提出较高的要求外,更要求企业能有效地缩短商品周转时间,真正做到快速、及时、准确、高效的管理。要实现上述目标,仅仅本企业的物流体制具有效率化是不够的,它需要企业协调与其他企业(如上游配套件供应商等)以及客户、运输业者(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个供应链活动的效率化。

    (5)通过优化物流服务,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对客户的物流服务水平是企业确保长期收益的最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超过必要量的物流服务不仅不能带来物流成本的下降,反而有碍于物流效益的实现。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为了既保证提高对客户的物流服务质量,又防止出现过剩的物流服务,企业应当在考虑客户产业特征和商品特性的基础上,与客户充分协调,探讨有关物流配送的组合、降低物流成本等问题,如果能够实现1周2-3次的配送,可以商讨将由此而产生的收益与客户分享,从而相互促进,在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寻求降低物流成本的最佳途径。

    (6)通过合并策略降低物流成本。合并策略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方法上的合并,二是共同配送。方法上的合并是指企业在安排车辆运输时,充分利用车辆的容积和载重量,做到满装满载。例如体积大重量小的货物和体积小重量大的货物搭配装载,就可以既满足载重方面的要求,又充分利用了车辆的容积。共同配送是一种产权层次上的共享,也称之为集中配送。这是几个企业联合小量为大量,共同利用一切物流设施的配送方式,在较大的区域内协调动作,共同对某一个或几个客户提供系列化配送服务。

    (7)通过减少退货降低物流成本。退货成本也是企业物流成本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往往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退货成本之所以成为某些企业主要的物流成本,是因为随着退货会产生一系列的物流费、退货商品损伤或滞销而产生的费用以及处理退货商品所需的人工费用等各种事务性费用,而退货方如不承担商品退货产生的损失,将很随意地退回商品,这就需要企业专门研究制定退货的相关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吴清一.现代物流概论[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2]吴清一.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3]白世贞.物流英语[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4]何杨平.现代物流与信息商务[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物流成本分析篇8

一、企业物流成本的三种核算方法

(一)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为提供详细的物流成本信息,有学者认为,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依赖于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但是仅靠传统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足够的所需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而折衷之举就是对其作出若干修正。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采用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利用设置账户、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专门方法来记录和反映物流成本。完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在财务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明确物流成本项目。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首先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不同核算层级的具体项目。从目前看,企业物流成本的内容可以按照物流范围、支付形态、功能分类、对象等不同标准来确定,但要注意所确定的物流成本核算项目必须能全面反映本企业物流业务所发生的成本费用。

第二,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项目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需要,设置好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可以选择采用单轨制(即在现有成本核算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或双轨制(把物流成本核算与其他成本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科目、凭证和账薄)两种方式。企业应综合考虑自身的管理水平、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的高低来选择相应的会计核算模式。

第三,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物流成本信息,是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所在。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管理需要来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的种类;根据企业物流活动的基本职能构成或物流成本的性质设计会计报表的内容,其具体内容应与物流成本项目保持一致。此外,还可以编制“物流成本明细表”反映物流成本的增减变动情况。

在实施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时,笔者认为企业还应关注以下两点:第一,物流成本核算属于管理会计体制范畴,不能纳入一般的财务会计核算体制中,以避免影响企业原有会计体制的正常运行;第二,个别物流成本科目的数据在原有会计科目中是无法获取的,也不能还原到会计科目中,如存货的机会成本这类损失必须在管理会计体制中进行核算。

(二)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简单、易用的核算方法。这种方法利用统计原理,以公司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进行资料搜集、加工和处理,最后汇总出公司的物流成本资料。该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尺度,包括货币和实物尺度,并采用普查、重点调查等统计方法以获取所需要的核算资料。其具体做法是:首先对公司成本核算资料进行分析,从中分离出物流耗费部分,然后再加上会计成本核算中没有包括但需计入的部分,最后根据物流管理要求对上述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类得出所需成本信息。我国许多企业在还未建立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之前,一般都实施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体制,且许多企业不愿意改变其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

(三)物流成本的作业成本核算方法。传统的会计方法主要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而物流活动常跨组织发生,两者之间存在矛盾。通常的财务会计在物流成本核算上存在着缺陷,因而不能提供对物流成本的准确量度。为此,理论界提出了作业成本计算法来解决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管理问题。

作业成本计算是建立在“作业”这一基本概念基础上的,其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用作业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需要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以作业为中心。其计算程序主要为:首先确定主要作业,确认作业中心;其次以作业中心为成本库汇集资源,并将汇集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配到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最后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按各种成本动因分配到最终产品。该方法是以作业为单位,把成本按作业进行分摊,并以此为依据计算出产品成本,部分地解决了传统会计方法核算的缺陷,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是一种有利的尝试。同时,由于作业成本计算把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能提供更为准确真实的产品成本信息,从而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二、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明确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影响:(1)成本与收益的配比。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提供准确的物流成本资料,找出并消除物流成本的不合理部分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同时物流成本的核算本身也有成本,需要消耗一定的经济资源。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前应对取得物流成本资料的耗费(成本)与取得的成本资料所能带来的经济所得(收益)进行权衡,进而决定应该选择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以及核算的详细程度。(2)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会对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成本核算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需要会计基础工作的支持,而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又与电算化程度关系密切。(3)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物流成本的核算是一项以人为主体的会计活动,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高低会对物流成本核算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不同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两者的要求不同,所以在选择核算方法时要考虑到企业这两个因素的现状。

其次再来谈三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特点及选择。企业应根据不同核算方法的特点,综合考虑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各种因素,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核算方法。

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较简单,实施成本较低的核算方法。该方法的缺陷主要是不能连续、全面、系统地反映物流费用,采用该方法得出的物流成本信息精确度相对较差。但由于目前我国企业还不能

很全面、系统地把握物流这一概念,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较低的企业而言,这种方法是可行、有效的。笔者认为,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具有简单、成本低、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要求不高等特点,中小企业可考虑使用该种核算方法,其适用于处于物流成本管理和核算初期阶段的企业。

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利用会计原理连续、系统、全面地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核算,期末汇总出物资总成本。这种方法具有以下明显优点:(1)核算的物流成本较为精确;(2)有助于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持续进行,通过这种方法,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了解日常的物流成本;(3)与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相比,会计核算方法可以减少物流成本与会计成本核算之间的重复性工作,有助于物流工作获得财务部门的支持,便于进行成本分析,进而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效益的提高。但其弊端在于核算过程较为复杂,且现有的会计核算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这种方法掩盖了企业的基本活动,忽视了各项活动之间的联系,不能适应物流跨边界性这一特征,不能跟踪物流成本的真实发生环节;另外该种方法所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因为物流会计核算、计算与产品成本计算是一项交叉工作,需要有高水平的会计人员等等。这种方法适用于规模较大、具有良好会计核算基础、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

物流成本的作业成本法将物流成本按作业分类,便于企业分析成本结构,深入管理;该核算方法科学、精确,基本涵盖了物流活动的各个方面,可以暴露出物流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基于作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同物流活动的跨组织性质相吻合,有利于与物流过程管理相适应。在此基础上,管理者可同时进行基于作业的管理、改进活动内容,使促企业各物流功能单位的协调合作,排除不需要的、无效率的作业,从而提高效益、降低成本。与传统会计核算的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利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物流成本可望达到全面真实地揭示物流费用的目的,是物流成本核算最为有力的工具,也是目前物流成本核算中较为高级的核算方法。但是,以作业为基础作物流成本分析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要求在所有物流活动节点实施,需要操作人具有较高的成本分析水平;其次是核算科目繁多,分类归总工作量大,会造成核算工作直接成本下降,间接费用上升;再次,在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分析中,有必要确认与完成特定活动或任务相联系的成本,但是在正常的以会计为基础的费用分类实践中,物流成本的分配不易为个别活动所细分。这种方法只是部分地解决了传统会计方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缺陷。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对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电算化程度、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要求都很高,其实施成本也较高,因此具有较强实力、较高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的企业可考虑实施。

上一篇:餐饮成本分析范文 下一篇:施工企业成本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