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范文

时间:2023-03-16 07:33:35

小学科学

小学科学范文第1篇

《小学科学》杂志是一本专为小学生设计的科学知识普及杂志,旨在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供有趣且实用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杂志的目标读者是小学生,覆盖了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各个年龄段。杂志内容丰富多样,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各种科学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等。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杂志以趣味性和实用性为特点,引导小学生主动思考和实践。

《小学科学》杂志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科学知识的讲解、实验演示、趣味活动和科学小故事。在每期杂志中,小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的科学原理和现象,如引力、光、电、声音等。同时,杂志还提供了一些简单可行的实验,让小学生亲自参与,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从中发现科学规律。

除了科学知识和实验,杂志还注重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期杂志都提供了一些思考题和探究问题,激发小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并通过实践和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该杂志的设计精美,版面清晰易读,插图生动,符合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认知能力。杂志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通过插图和图片展示科学实验和现象,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小学科学》杂志在学生和教师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它不仅提供了有趣实用的科学知识,还帮助小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同时,杂志也成为教师教学的有力辅助工具,帮助他们在课堂上生动有趣地讲解科学知识,加深学生对科学的理解。总之该杂志是一本专为小学生设计的科学知识普及杂志,以通俗易懂、趣味实用的方式讲解科学知识,引导小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该杂志通过图

小学科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科学课;探究;好奇心

作为小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众多教育研究者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根据近几年的一些教学经验,提点相关见解。

一、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科学探究的课堂学习当中来。教师需要创建一个与科学知识相关的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培养其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惯。设置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决定了这节课教师教学思路的展开,而且也是学生对于科学知识能否有效吸收的关键。

创设有效的小学科学教学问题情境,是落实新课改教学的关键之一。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要尽可能地设置与教学有关、学生较为感兴趣以及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境。当然,这些问题情境应该较为新颖,以此才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那么,教师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笔者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引发学生对于科学问题的探讨。

1.观察实验,引发问题意识

科学的迅猛发展是离不开具体的科学实验的。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创设与之相关的问题情景,进而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教“光的折射与运用”一节时,教师可以这样演示实验过程:拿两根筷子,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和一个没有盛水的玻璃杯。然后教师把两根筷子分别放入其中,让学生猜猜将看到什么样的现象。

师在讲台上演示实验过程,把一根筷子放入盛水的玻璃杯,另一根放入没有盛水的玻璃杯中。

生1:(兴奋地)哦,我知道了。放在水里的筷子应该会歪掉。另一根则不会。

生2(疑惑地):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师:能不能进一步解析一下你的答案。

生1:因为我看荷塘边上的水草,在水里的部分都是歪的。岸上的却是直的。

师:那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1:我不是很明白。但是不在水里筷子就保持原样,所以这一定跟水这一物质有关。

这样,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中,关键问题就很自然地被提了出来。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问题,有了强烈的探知欲望,激起了学习的强烈兴趣。

2.组织课堂活动,引发问题情境

教师通过组织课堂上有趣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课堂中,成为科学探讨的参与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在具体的活动中,应尽量提出一些跟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具体的活动中多思考,并提出一些自己困惑的问题。

在讲大自然的静电现象的科学知识时,我让每一个学生拿一张薄纸片,并把它撕成碎片,越碎越好,然后把其放在课桌上。拿出一支笔,让笔在头上摩擦,直到发热,再将其迅速地靠近纸片,提起笔,观察有什么现象。通过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探讨中,可以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讨的激情。

3.回归生活实际,展现问题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与生活有关的科学现象,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且探索与实际生活有关的问题。这样的探讨是很有价值的,对于解决我们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是很有帮助的,是值得学生进行探究的。教师讲生物链时,可以这样设置情境:在宁夏某县茫茫的大草原上,20 世纪60年代生活着狼、马、和兔子等各种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了草原上的一个大家庭。但是害怕心爱的羊被狼吃了,于是人们捕杀了草原上的狼。但他们最后没有被狼给吃穷了,反倒是被几只狐狸和兔的后代给吃穷了,而且是越吃越穷,以至于最后不得不迁徙到别处谋生。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注意分析问题条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社会的发展总是在发现问题之后。要不断地分析问题,并不断探讨、提出解决的方案。教师在小学科学的授课中更应如此,要不断地指导学生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提出自己的看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相互合作,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模拟实验。作为教师也可以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并指导学生分析相关问题。在分析问题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很好地对学生进行规划指导以及进行相关的思维点拨,并且对学生没有发现的一些问题,可以进行提醒和补充。在小学科学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并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探讨分析相关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三、注重评价和总结问题,完成知识迁移

小学科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偏难;脱离实际;偏多;减负

科学课(以前叫自然课)我教过很多年,现在虽然没教了,但是也经常听到年轻的同事谈到小学科学。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小学科学太难,需要减负。

我们这个地方是这样的情况,当年自然课刚刚改为科学课时,我们用的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从去年秋季开始又换成了苏教版科学。科学这门课的确太难,给一线的教师增加了不少教学压力,也让学生不堪重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点和考题偏难,不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有些知识点不要说学生,就是我们教师都很难理解。我们可以举出以下例子,大家看了就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意思了。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讲傅科摆证明地球在自转。书中有一个阅读材料,但没有讲清楚,很容易把人绕进去。我们科学教师就有很多疑问。比方,在北半球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转动,而傅科摆实验中的刻度盘却是顺时针方向,这是为什么?还比如,我们怎么会看到地面上的刻度在运动呢?直到后来上网查了,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摆锤的下面是一根针,地面上铺的有沙子。当摆锤运动时,这根针就会在沙上留下印记,这些印记才是刻度。摆运动的方向不变,如果地球不自转,每次的刻度都应该在同一个地方。而地球在逆时针转动,原有的刻度就会沿逆时针跟着转动,新的刻度反过来就会沿顺时针出现在前一个刻度的旁边。我们在地球上当然看不到原有的刻度沿逆时针转动,只能看到新的刻度相对于前面的刻度沿顺时针依次出现。这样解释才是通顺的。我弄明白了,可是当我把它向其他几个科学教师解释时,他们依然一头雾水。教师都搞不清楚,学生如何来理解呢?

还比如,苏教版三年级科学讲到水的表面张力。课本和试卷中都提到水黾漂在水面上是水的表面张力,这就有问题。为什么?这一课还讲到了浮力。试卷中有时还问,纸船漂在水面上是什么?当然是水的浮力。都是漂在水面上,两者都很轻,为什么一个是表面张力,一个是浮力呢?这两者怎么区分?请注意,这还是三年级上册科学。对于刚刚接触科学的学生而言,这是不是太难了?

二、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脱节

中国地域辽阔,而且这几十年变化很大。往年的东西放到今天就不合适,外地的东西放到本地也不合适。我们也可以举出相关的例子。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问“你家乡的饮用水来自哪里?它的水质如何?有没有被污染?污染源在哪里?”就拿我们竹山县为例,各个乡镇的情况肯定有区别;即使同一个乡镇,不同的村落也有差别。尤其问水质如何,我们又不是专业的水质监测员,怎么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结论呢?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讲到水的表面张力,书中提到了水黾漂在水面上。请问,湖北的农村孩子见过水黾吗?试卷中还提到硬币漂在水面上。往年的硬币很轻,可以借助表面张力飘起来;今天的硬币是太重,很难再漂起来。这些是学生现实中看不到现象的东西,他们怎么去理解?

三、知识点偏多,不便于学生记忆

教科版科学课本还好一点,苏教版课本这个问题就很明显。下面是一个科学教师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课的知识点:

1.提到科学,我们会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等。

2.________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中国第一位飞上太空的宇航员是_________。

4._________总是让我们去探究许多事物,想知道为什么是这样、那样的。我们的这些经历其实和科学家工作的过程十分相似。

5.英国的_________发现了用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办法。

6.居里夫人发现了元素_________。

7.明代的医药学家_________写了一部《本草纲目》。

8.科学家工作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科学是提出_________,并想办法寻找问题_________的过程。

10.1824年,英国人罗杰特发现人眼具有_________,电影就是根据他解释的原理制作的。

11.本课我们认识的科学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请注意,这是小学科学的第一课,竟然有11个知识点,你能告诉我这些知识点中哪些是不重要的吗?说不定你认为不重要的就是考试要考的。苏教版科学三年级课本上册有18课,下册有20课。照这样一算,基本上每学期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有一两百条。学生记得住吗?中心小学条件好一点,我们可以给学生印出来,让他们背。可是,中心小学学生数多,这么多学生,这么多知识点,教师怎么检查学生是不是都认真背了?如果是村点小学或教学点,你有这个条件给学生去印吗?学校的设备、财力支撑得了吗?如果不印,只有让学生抄,写字慢的、学习态度差的学生一节课根本抄不完,甚至不愿意抄,更何谈背诵?科学课有的学校一个周四节,还有的地方甚至只有两节,教学任务怎么完成?

小学科学范文第4篇

本次科学测试试题共设计填空、选择、连线、实验、简答、拓展延伸六种类型,内容涵盖了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集中体现了“关注科学概念、贴近学生生活、突出科学能力、体验探究过程、导向课堂教学”的基本精神。试题力图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采用文字、图表等多种方式呈现,重视了基础知识,尤其突出对重点内容的考查,同时借用改错或填表形式关注了科学思想方法和动手实践能力的考查。本套试题比较客观全面地检查了不同层面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验探究的能力水平。从各班抽样的试卷分析来看,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准确,科学概念的理解比较到位,但实验操作和简答部分问题比较多,反映出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实验教学还比较薄弱,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二、试卷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大类为填空题,设计了大约15小题,均为15分,学生基本得分在10分左右,主要考查的是科学教材中最直接、最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覆盖面较广,对学生而言,难度不大。从答题情况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好。部分四年级学生把涉及到的“热胀冷缩”与“压缩空气”的填空题没有答对。

第二大类为选择题,为8个小题,满分8分,学生基本得分在6分左右。选择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教学中缺少科学的类比和推理思维训练,加之对自然现象的分析不够,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不到位,学生盲目作出判断的较多。

第三大类为简答题,分值在8分,共两个小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得了几分,甚至有些学生得了零分。分析造成的原因主要有:学生审题不当,缺乏审题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对学生进行灵活的思维训练和有效的语言描述与交流;学生缺乏思维训练,解题时思维混乱,前后不一,自相矛盾。

第四大类为连线题,分值在5分,学生得分基本在5分左右,失分很少。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第五大类为实验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数据、结果的分析,实验材料与实验现象之间的联系判断,实验及其科学设计的水平和能力,由于试题设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相应的难度,学生得分都不高。说明平时教学中许多实验教师只是讲一讲或者演示一下,没有按照教材的设计要求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教材的功能价值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造成学生的认识不够准确、全面。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组织好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亲力亲为实验操作过程。此外,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还要关注实验的方法,更要让学生养成细致、认真的态度和习惯。

第六类为拓展延伸题,分值是5分。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这种类型的试题,所以得分很低,很大一部分学生是零分。

综合分析来看,本次测试较好地反映了四年级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际,体现了任课教师专业素质的不平衡、实验条件的差异、领导的重视程度等主客观因素对科学教学的影响。

三、加强科学课教学的措施及建议:

1.潜心研读《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要吃透课标精神,准确把握新的教学理念,用以指导教学实践。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每一个活动,抓住教学的关键,突出教与学的重点,切实落实教学目标。

2.要十分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尤其是要重视科学概念的教学。本次考试难度有所提高,但还是以基础题为主。从学生答题情况看,部分学生还存在着基础知识不扎实的问题,对一些科学概念、科学原理不能理解、不能把握,不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重视科学概念的教学,明确把握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3.努力探索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解、讲授或者让学生“读”、“听”、“记”、“看”就可以实现的。也许对于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的学习,用这样的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但是对于规律性知识、方法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往往需要通过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与感悟。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安排各种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开展活动。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对学生科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要关注科学学习水平,也要关注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对科学概念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增长智慧、增强才干、学会创新的重要途径。

4.加强实验探究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因此,我们要加强实验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本次考试结果分析,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科学探究能力以及解决简单问题等能力还是比较弱的。从学生答题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要求通过实际操作、动手实验、课后观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得分率都不高。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实验基本操作规范的教学,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以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维品质。我们一定要让学生走进实验室,亲自动手做实验,体验实验的乐趣,养成勤于动手、乐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思维能力。

5.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验现象观察与描述的训练。从本次检测考试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现象描述前后不一,思维混乱,表述不清。由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述与交流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小学科学试卷分析(二)

一、本次考试情况分析

1、各班平均分都不高,而且年级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三年级的成绩要比其它年级成绩稍微好点。

2、各班优秀率都很低,而且高分很少。

3、班级中不及格的人数十分多。

原因分析:

1、四个年级中,三年级的成绩较好,五年级的成绩最不理想,本校的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农村,基础较差,题目中大多数意思无法理解。

2、部分学生平时态度极不端正,对科学不重视。班级中优秀的学生上课十分积极,但是后进生根本把科学当游戏课,上科学课的习惯十分不好。导致上课不认真,知识没掌握。

3、科学课让学生记和写的太少,学生虽然会讲了,但是却不会写。有些题甚至做过很多次的还是记不住。

二、试卷具体分析。

1、填空题失分很严重,人均失分5分以上。其中三年级填空题第一,二两小题差不多都做错。第一小题是书中的概念,学生并为记住。上课时老师强调不够。第二题学生审题不语,填空题失分这么大原因是学生背和写的太少了。

2、判断题失分也比较多,人均4分以上。

判断题一般都是知识的运用,学生科学概念掌握的不熟悉,那么判断题出错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不过难度都不难,只要好好地体会运用,应该会有所改善。

3、简答题三年级第四题,四年级第五题,五年级第四题失分较多。

三年级对于题目意思理解不够,没有读懂题目意思,四年级在平时训练对于此科问题接触的较少,以后上课时,要加强此类型题目的训练。

五年级,由于学校设备不全,学生平时的实验一般是由教师讲授为主,动手机会很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教学。

综合本次考试,各班失分都很严重,离预期的目标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于科学概念的,管理学生的课堂纪律,提高学生的作业效率,更有针对性的学习,使各班的科学成绩再上一台阶。

小学科学试卷分析(三)

一、总体情况

二、命题评价

本次月考采用的是青龙县教育局小学科学试题库中的第一单元测试卷。总体来看命题题量适度,难易适中,基本覆盖到所有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同时突出了实验教学的内容,符合新课改的精神。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本次学生答题情况总体尚可,大多数学生能正确理解出题者的意图,从而做出自己的答案,但也有个别题答题情况整体上不是很好。现将学生的具体答题情况进行简要剖析:

第二题,众里寻它我能行(判断题),满分18分,学生一般得分在7---10分左右,究其原因,一是在平时的练习与测试中没有涉及到多项选择题,所以几乎所有学生将本题当成了单选题来做,因而造成失分。二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似是而非,在考试时只能乱选一气。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学生由于马虎大意,从而造成了明显的失误。如第5小题的“土壤渗水能力排列”,“土壤渗水能力”是分组实验内容,学生对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知道得很清楚,但就是没有充分读题,忽略了“由低到高”,因而造成错选。

只要学生稍加注意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说明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应强化训练。此外,第10小题的答错率也较高。“自然界只要有动物和植物,人类就能繁衍生息”,本题涉及的是微生物的作用,正确答案应该为“错误”,但相当多的学生却判断为“正确”,同样说明学生的应变能力欠缺。

第三题,火眼金睛判对错,(选择题)。本题满分为20分,大部分学生得分在14分以上,差错主要出在第5小题上,此外第3、第6小题也有部分学生答错。第5小题“土豆、萝卜都吃它们的根”应该是错的,因为土豆属于茎,而这在《根和茎》一课中已经说得很详细,但学生却将它忽略了,因而造成误判。第3小题“半夏是一种喜阴植物”课本上没有,老师对这方面知识也知之不详,所以造成知识点的疏漏。第6小题“肉食动物在十分饥饿时,也会吃植物,如香甜的水果”应该是正确的,在学习《动物的食物》一课时也曾引导学生做过讨论,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答错了。

第四题,连一连,找朋友,(简答题)。本题总分12分,学生答题情况较好,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

四、教学建议

1、抓住双基,抓住教材重点,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强化实验教学,引领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各种途径进行实验探究,真正把知识学活、学透。

3、知识的复习巩固环节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更牢固。

小学科学范文第5篇

《科学》(苏教版)的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认识并亲身经历科学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改变过去那种“结论式的教学内容,注入式的教学方法,高分数的教学目的”的传统教学模式。作为农村学校,它与城市学校有着很大的差别: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走出去的机会非常少。如何让这群从小在大自然怀抱中成长的农村孩子喜欢科学,爱上科学,探索科学的秘密呢?

一、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儒家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在三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推动孩子们学习的内部动力,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是点燃孩子们探索性的智慧火把,为他们照亮道路,使他们体会到认识的幸福,形成一种永远不知满足的求知需求。

1、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到学习上来。《食物的营养》中讲到用碘酒来检验物体是否有淀粉。我拿出一块切好的土豆和萝卜,让他们看清楚萝卜和土豆的色泽。告诉他们将有“奇迹”发生。我将碘酒滴在土豆和萝卜上,看看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果土豆变成了蓝色,而萝卜没有发生变化。到底怎么回事呢?当教师抛出这一问题以后,孩子们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勾起,纷纷要亲自试一试。这对我接下来的授课做了很好的预热,开展得很顺利。

2、适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教授《雷电的秘密》这一节,我曾经设计过这样一段导语:在我们乡村有这样一种说法:每当打雷时,大人吓唬小孩说,你若再不听话,天上的“雷公”就会劈死你,绝大多数情况下小孩统统就范,老老实实呆在被窝里。在1752年7月的一天,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雷雨中将一只绸子做的大风筝放到云中,并且在风筝上安装了一根细细的铁丝。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难道他不怕“雷公”打死他吗?这样做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雷电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对于这一连串问题,学生觉得似曾相识却又回答不出来,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想弄清真相的念头。

3、经常运用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比如《养蚕》这一课,孩子们对蚕并不陌生,但是蚕的一生要经过哪些形态变化?它有哪些生活习性?它怎样结茧?它的丝到底有多长?当这些问题一个个从孩子们的小脑瓜里蹦出来时我并没有急着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先和孩子们一起养蚕,将每天的新发现一一记录下来,孩子们的热情日渐高涨。他们大部分的疑惑也在动手实践中烟消云散了。他们不再认为科学是多么高不可攀,原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由于我们这里是村小,孩子们长期生活在农村,开门见山林,低头见田园。长期的耳濡目染,不仅使他们有机会认识大量的自然事物,而且他们在帮助家人做家务活和简单的劳动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人类探索的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亲身经历。因此,很多的科学课,我都带着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答案,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发现。记得在教授《植物的叶和花》时,我带着他们在山林中、田野间采摘各种各样的叶和花,让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来寻找、比较,从而在不知不觉之间区分了各种叶和花的特点。在教授《土壤的生命》时,通过挖掘不同地方的土壤样本,摸一摸,捏一捏,从而有一个直观的比较。接着教师就可以顺势提问:这些土壤跟生命体有什么关系?跟我们农民伯伯种植的庄稼有什么联系?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又能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社会,受到良好的科学启蒙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提高科学素质。

三、深挖教材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首先对教材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吃透教材。只有对教材了解透彻以后,才能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因此,在这一前提下,教师应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新课程要求,学生要参与到知识发生、发展、生成过程当中,所以关键就在于如何组织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这种认识不因课堂教学的开始而产生,也不因课题教学的终止而结束。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力求学生掌握其主要内容,同时又加强课外观察实践的指导。

小学科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自然教学;小学科学教学;教学改革;60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6-0020-04

小学科学课程曾一度被称为“自然”,2001年开始更名为“科学”。这一名称不仅扩展了教学内容,而且还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包含其中,丰富了课程的内涵与价值。建国60多年来,小学自然、科学教学改革经历了系列变化。

一、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基本历程

1.1950年代到1960年代初,探索中国化道路

1950年召开的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新中国建设的方向要以苏联的教育建设经验为榜样。《人民教育》发刊词指出,学习苏联经验主要是“学习他们的新科学……尤其是教育科学;学习他们研究的方法,学习他们的教育方法,这样来帮助我们摆脱资产阶级教育学说,资产阶级科学思想对我们的影响”[1]。苏联教学的基本原则、方法成为我国教学改革的行动指南,苏联教育专家来华讲学,介绍苏联教育教学的理论与经验,各地组织教师前往苏联一些学校学习、参观,苏联小学自然课的教学思想、方法对我国自然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吸收老解放区小学教育的经验,特别是老解放区结合生产、生活与军事的需要编选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的经验,以指导自然教学工作。此外,改造旧教育中自然教学的经验也成为中国化道路探索的重要部分。

2.“”期间开展“教育革命”

“”期间,小学自然在教学方法与形式上大胆改革,如开展工农兵、教师、学生“三结合”的讲课方式和大课堂与小课堂结合的教学形式,颇具探索意义。但片面强调政治与生产劳动,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轻视书本知识的学习,造成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3.1980年代初,科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革新

1980年代初,西方科学教育理论传入我国,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兰达本女士倡导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广泛传播,推动了我国小学自然教学改革与实验。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发现法、布卢姆的掌握学习也曾对我国自然教学产生了较大影响。随着国外新的科学观念、教学方法的传播,关于小学自然教学方法的专门探讨逐渐增多,一些小学自然课教师与教学理论工作者大胆革新,引进或尝试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研究开始从经验总结走向理性自觉,教学实验起步,小学自然教学开始转型。

4.1980年代中后期和1990年代,开展教学实验

为了贯彻“三个面向”的精神,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我国学者、教师进行了大量的小学自然教学改革实验,探索出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方法有四字教学、三段教学、五段教学、七环节教学、三联系教学等。

5.2001年以来,教学模式的探索

进入新世纪以来,小学科学教学改革十分活跃,除了传统的讲授、讨论、实验等教学方法的优化与完善,人们还从不同方面进行探索,逐渐形成一些颇具创新意义的教学模式。这些新的模式尽管还不够成熟,有待完善,但新观念、新实践已初现端倪,小学科学教学显示出勃勃生机。

在6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小学科学的教学手段、教学评价、课外活动亦备受关注,成果累累。

二、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1.教学方法的改革

小学科学(自然)教学方法除了常用的、基本的教学方法如观察、演示、实验、讲授、谈话、讨论、阅读、练习等方法,60多年来,影响较大的方法有:

(1)实习作业法。1956年,《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草案)》提出小学自然课教学的实习作业法的八种形式:课堂观察、参观、记载自然历、自然角作业、教学实验园地作业、实验演示和儿童的独立实验作业、采集和制作简单的动植矿物标本、实际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或家庭的一些轻便的生产劳动,对当时的小学自然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2)“三结合”的讲课方式、大课堂与小课堂结合、现场教学。“”期间的工农兵、教师、学生“三结合”的讲课方式、大课堂与小课堂结合、现场教学等教学形式,颇有特色。

(3)教学方法改革。1980年代初,兰达本教授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布卢姆的掌握学习被引入我国,推动了小学自然教学实验与改革,教学方法研究从经验走向自觉。如刘默耕先生倡导的“在自然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大自然的奥秘”(有学者称为“引导―探索”教学法[2]),在该教学法的指导下,涌现了像路培琦的“植物的果实”、李子平的“搭纸桥”、章鼎儿的“碘酒和淀粉”等优秀自然课例。一些小学自然课教师与教学理论工作者大胆革新,尝试开展小学自然教学实验与改革。如江苏吴县东山实验小学教师张洪鸣的“四动”(动眼、动脑、动手、动口)教学法、苏州大学许国梁教授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中央教科所总结的“看、做、读、想、议、讲、用”七字教学法,此外,还有“看、想、做、说”四字教学,等等。

(4)八课型教学。1982年人教版教材提出八种课型,一些自然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了自然课的类型与教学结构,如自然观察课、自然实验课、科学考察课、逻辑推理课、技能训练课、科学讨论课、“解暗箱”课、创造思维课,优化了自然教学实践。1990年代,人们对这些课型结构进行了较多探索,小学自然课型与结构得到深化,自然课教学实践日益丰富。[3]

2.教学模式的改革

1990年代,小学自然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通过教学改革实验,人们探索出一些小学自然教学模式,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由“兴趣开头、能力培养、反馈训练”构成的三段教学,由“提出问题―演示实验―小组争论―质疑问难―结论运用”组成的五段教学,此外还有七环节教学、三联系教学等。2001年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在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主要有:(1)主题活动教学。其教学环节为:提出问题―搜集信息―分析信息―表达交流。(2)问题探究教学,其教学结构为:情景导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探究实践―表达交流―进行评价。(3)任务驱动教学,具体操作如下: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确定任务,拟定方案―解决问题,及时评价。(4)思维导图教学,其基本过程为:制作思维导图―引入主题―小组合作―展示成果。其中,制作思维导图包括:主题放在中央,次概念放在支干上,每一个分支只写一个关键词,使用符号、图画或色彩,让导图更丰富。(5)网络环境教学,即通过互联网,学生可搜集各种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进行交互式、个性化学习。此外,人们还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创造性教学、图例教学等进行了研究与探索,丰富了小学科学教学实践。这些教学模式将小学科学教学推向综合化、高层次,拓展了小学科学教学的视野,提升了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水平。

4.教学评价的发展

1950~1960年代初,小学自然教学十分重视教学评价的改革。1949~1966年的自然科的成绩考查,不仅要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要检查学生是否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一些教师在进行自然课学业成绩考查时,把平时考查与期末测验结合起来。平时考查一般采取课堂提问、检查家庭作业、平时测验等方法。期末测验常采取填充、问答、填图、填表等方式。

“”期间的小学自然教学评价,基本取消传统的考试,改用提问、观察、实践等方法,更加关注知识的运用。

1980~1990年代,小学自然教学评价改革多种多样。一些学校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笔试结合,平时考查的主要项目有观察记录、统计、研究报告、小制作、操作实验等。期末笔试注重考查知识与考查能力相结合。有的小学采取综合性书面练习、口头答辩和实验制作三结合的做法。这些改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现象,促进了儿童生动活泼地发展。

2001年《科学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淡化了终结性评价及评价的筛选功能,强化了过程性评价及评价的发展功能。在新的评价理念的指导下,小学科学教学评价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追求评价多元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探究活动评价与知识学习评价、最佳表现评价与典型表现评价等多种方式结合。档案袋评价备受关注,学习档案包括收录作业的样本、自我小结、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活动成果、研究报告、自编的故事、手工制作、摄影作品,以及他人评价结论、自我评价结果等。这些评价方式丰富了科学教学评价活动,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三、小学科学教学的未来展望

综观60多年小学科学(自然)教学,可以窥见如下趋势:

1.以科学素养形成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60多年的小学科学(自然)教学改革经历了从重视科学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到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历程。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及解决日常问题的决策等,它体现为公众关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的理解。“科学素养”一词更具概括力与统摄力,它特别强调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克服以往自然教学存在的知识本位倾向。可以说,科学素养的养成是未来科学教学改革关注的基本目标。

2.追求教学生活化,强化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生活化是小学科学(自然)教学的基本理念,也是未来世界教学改革的方向。重视科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是我国小学科学(自然)教学的传统。共和国成立之初,自然课本根据生活生产需要、结合科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介绍自然知识,1950年代学习苏联综合技术教育的经验,十分重视自然教学过程中的生产技术、劳动技术教育。“”期间,特别重视工农业生产知识的教学,1980年代以后,强化了科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新世纪初特别关注对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的教学,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儿童生活经验,回归生活世界。科学教学生活化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探究活动以及课外作业等的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有助于形成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感受科学知识与技术的价值,养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这一追求将成为未来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3.优化教学方式,拓展教学空间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学习的基本方式和中心环节。未来科学教学要求教师善于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评价,有效引导、促进学生的学习科学、探究自然活动。同时,拓展教学空间,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自然中、社会中探究、合作、体验,让学生成为科学活动的实践者、探索者。

4.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

除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技术与实物教学、现场教学外,近年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催生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国际互联网为科学学习提供了巨大的知识库、资料库和广阔的交流平台,促进了交互式、个性化学习的发展。借助互联网,学生可以搜集多种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丰富科学学习过程。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欢乐的情景中获取科学知识。[4]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机结合,展示着日益广阔的发展前景,科学教学将焕发无穷活力。

5.追求教学方法与模式的特色

小学科学(自然)具有自身的特点,它不同于小学其他课程教学,也有别于中学科学教学,除了教学目标、内容的差异,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有其自身的特点。60多年来的小学科学(自然)教学不断探索自身的教学特点。讲解阅读法、实习作业法、自然课的类型与结构等探索颇具特色,丰富了小学科学(自然)的实践,加快了自然课教学改革的步伐。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深入,人们将更加关注小学科学教学的规律,创造更多的具有科学性质与特点的教学方式、形式与模式,小学科学教学也将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发刊词[J].人民教育,1950(1).

[2]谢铁汉.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小学科学教学法[J].小学自然教学,2002(10).

[3]潘季顺.小学自然课教学结构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1992(5).

小学科学范文第7篇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科学课程性质的描述是这样说的“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从三年级到六年的的小学课程,编排了三年级认识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植物的生长变化、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年级初步认识溶解、声音、天气、我们的身体、电、新的生命、食物、矿物和岩石;五年级初步认识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沉与浮、热、时间的测量、地球的运动;六年级初步认识工具和机械、形状与结构、能量、生物的多样性、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环境和我们。这些内容,通过观察、实验、体验、制作等形式,目的是让孩子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二、小学科学怎么学

(一)小学科学的“学”重在探究

云南省凤庆县第一完全小学走课改之路,经过三年的摸索、总结、打磨,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参与式”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模式。

第一步 发现问题,猜想假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目标下,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为证实自己的猜想做准备。如,研读教材,查阅资料,请教有识之士,准备实验器材等。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步 动手探究、体验科学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认真观察,详细记录,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能力。

第三步 合作学习,尊重科学

在分析研究、总结成果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交流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第四步 展示交流,质疑解疑

科学课展示汇报程序

以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食物”第五课“面包发霉了”为例,四(5班)第一小组的学生展示的过程是:

1、我们研究的是问题是面包发霉与哪些条件有关?

2、我们的猜想是 面包发霉可能会与水分的多少有关 。

3、我们的研究方法是 用烘烤的方法使面包保持干燥、每天给面包滴几滴水。

4、我们使用了盘子、滴管、面包、放大镜等实验器材。根据实验需要,我们制作了面包发霉与水分有关 实验记录表。

5、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保持干燥的面包都没发霉点,滴了水的面包从第四天开始出现霉点,以后霉点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6、我们的结论是 面包发霉与水分有关,从这个实验我们想到了可以让食物干燥后把食物保存起来,如晒干鱼、晒干腌菜等,我们的妈妈就是这样做的。农民储存粮食也是要晒干才能储藏 。

7、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谢谢大家对我们小组的帮助。

8、我认为这是本课的知识点,面包发霉与水分有关。请大家跟我读一读。

9、请第二小组的同学汇报。

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的能力。展示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学生和教师都要根据内容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第五步 相互评价、教师小结

在课堂评价中,学生学会了鼓励,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通过教师的多种形式的小结,如:设计技能训练、实验演示质疑、快速记忆等,学生对课堂学习形成清晰的思路。

“参与式”科学教学模式是云南省凤庆县第一完全小学“课改之花”,该模式最能适应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培养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的目标。科学“参与式”课堂中,教师的作用是引领,因此教师教学过程设计中重视导学提纲的编写,用导学提纲有效引领课堂;重视知识储备,不仅使知识储备满足课堂需要,还得超越课堂的需要,满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知识扩张;重视课后反思,随时调整思路,满足主体需求。

(二)灵活应用多种方式,拓展小学科学学习

探究不是唯一的小学科学学习方式,只要教师能根据经验和课程要求,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也能收到较好效果。

我校不仅致力于教学改革,还重视学生和教师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校就建设了红领巾气象站,近三十年坚持组织红领巾气象观察小组做观察、记录,培养了学生执着的科学精神。我校的公民实践活动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存环境”入手,开展了“推进新法安葬”“整治城市牛皮癣”“酒后禁驾 从心开始”“不要让生命如此燃烧”“关注母亲河――迎春河污染现状及治理情况调查”、“城市流浪狗的危害调查”等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推进新法安葬”“整治城市牛皮癣”“酒后禁驾 从心开始”“不要让生命如此燃烧”四个活动都获得省级表彰。从2008年开始,我校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主题为“节粮在我身边”“节能在我身边”“节约纸张、保护环境”“我的低碳生活”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热爱生活、学习生活的思想能力。为了让孩子们从沉溺的电子游戏里走出来,从不安全、不卫生的游戏里走出来,培养孩子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能力,从2007年期,我校每年都举办科技创新大赛、科学知识竞赛、教师教育科研、教具自制竞赛等活动,不同程度补充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大家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对科学的兴趣了求知欲,形成了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也丰富了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丰富了教师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小学科学的评价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科学课程评价是这样描述的,“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成果,又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评价指标“要包括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主体“应该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

(一)“学”与“考”的矛盾

历年来,各级教育部门对小学科学课程极为重视,举办小学科学课堂竞赛、教具制作比赛、公民实践活动、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科技创新大赛等,而且近年来我县多次对小学科学进行检测。因此,小学科学的“学”与“考”的问题成为了小学科学教师共同的话题。“学”需要时间,课前实验器材的准备、体验活动的开展,课中实验探究,课后学习延伸都需要时间,按现开的课时(我校按规定开启课程,开足课时)完成学习任务没问题,但考试还是需要知识巩固。语文、数学年年检测,再检测上科学,学生明显精力不足。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特别是山里见识少的学生,难免会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减弱了学习的兴趣。而且我校能开展的诸如公民实践活动、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科技创新大赛、科学知识竞赛、教师教育科研、教具自制竞赛等活动,在农村小学一般是不开展的,更是缩小了农村小学生学习科学的途径,减少了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经历,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在叫苦。

(二)评价方式的改革

对学生的科学课程学习的评价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形式

1、课堂合作学习能力评价

通过教师课堂观察,同学评议形成。

2、实验操作能力评价

可以是小组合作学习时承担操作时的评价,也可以是课外体验、实验时家长的评价加展示汇报时师生的评价。

3、知识再现能力评价

通过开卷考、科学知识竞赛等方式进行评价。开卷考、知识竞赛的体可以是上级不定期出,也可以是教师编制,还可以组织学习能力强、中、弱三个层次的学生自己编制,采用综合卷、自选卷两者结合评价。

4、创新能力评价

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参与能力的评价。重点是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参与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5、综合评价

是教师对学生以上的综合能力做的一个小结。在评价中,既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又体现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责任。

以上形式的综合评价,在现阶段,既方便科学课程的教育,也能方便上级对该学科教育教学开展情况的检查。更重要的是体现小学科学“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一标准。

小学科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 提问 实验 教学设计

科学课是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开设的一门学科,是一门教会充满好奇心、求知欲极高的孩子怎样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影响孩子一生的学科。《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一、组织好课堂教学

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全体学生,并且注意信息的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他们在课堂上保持相对稳定。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学习心境,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讲课与实验相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布置好课后作业,作业不要求多,但要抓住重点,不一定是书面作业,可以让学生回家自己设计某个实验。

二、选择好提问的角度

课堂提问的角度不同,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就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从不同的角度,力求新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唤醒他们的参与意识。例如:在“水的三态变化”这部分教学中,关于蒸发的概念,我并没有直接教给学生生硬的概念,而是让学生把水和酒精分别涂在手背上,让学生亲自感受蒸发的过程。这样,学生对蒸发就有了感性认识。然后我让学生描述自己感受到了什么。通过描述,学生对蒸发有了理性的了解。这时我问同学们:你们能总结一下什么是蒸发吗?这样的问题使学生开动脑筋,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死记老师总结的概念效果要好得多。

三、正确引导学生做好实验

(一)实验前的指导是保证一节课成功的前提。教师要检查好学生的预习情况,说明实验要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实验过程中要适当引导。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引导学生注意操作顺序,观察产生的现象,记录产生的数据,从而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调控实验进程。对个别遇到困难的同学,要及时指导。如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某一问题都感到困难,要及时对问题进行补充说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挫折和失误,这些挫折和失误可能会打击他们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面对这些挫折和失误,要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学生,鼓励他们,失败是成功之母,要敢于尝试,不怕失败,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教学设计的优化

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小学科学充满趣味性、生活性和活动性。教师要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保证小学科学课堂组织有序进行。教学目标的优化: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如果课堂没有控制好,教学组织将陷入无序状态,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要做到可操作性和全面性,既包括知识性目标,又包括非知识共有目标。教学流程的优化:科学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和生活性,在教学内容的展示上,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图片、视频、实物教具等展示。例如,“月相变化”一课中,可以找到一些关于月相变化的图片、3D动画片等播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课堂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创造条件,使课堂更贴近生活,开展科学探究时更要注意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五、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

积极参与听课、评课等教研组活动,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补己之短,提高教学水平。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相关理论,将学到的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之中,做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六、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确定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科学教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智能。小学科学教材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模式:观察实验问题讨论。没有实验,就无法讲述科学,做不好实验,就难以完成科学教学的任务。所以要求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教师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把实验教学摆到重要的位置上,绝对不能有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只要背下实验方法步骤就能考高分、取得好成绩的错误思想。

小学科学范文第9篇

一、现状分析

1.关于教材和课程

作为教材本身而言,应当具有科学性和知识性,而就现今的小学科学教材而言,在排版和章节知识点安排上较为松散,并且在关注点和兴趣激活效果上并没有太大的作用,教材配图和说明性语言上通俗性不强,偏于说教性。以小学三年级的科学教材为例,上册的知识点为入门型,但与下册的知识点有所断裂。如上册中提及“水”的话题,而下册才再次谈及“固体和液体”,如此不妨将二者合并为一个针对物质基本的物态判断问题讲授,不至于产生断裂和不衔接,抑或是重复等问题。另外,如对于“动物的观察”这一部分,观察对象仍是司空见惯的事物,话题的常年不变,未能及时地更新,如何能够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而在课程安排方面,学校对于科学课程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因而科学课一直处于尴尬的地位,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关注,只是一门夹杂在其他课程中间的可有可无的课程,如此不仅不能达到最初的课程目标,还使得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理解产生偏差。学校的任务应该是促使学生树立对于科学的正确认识,而并非是让学生对其产生排斥和冷漠感,因而在这方面,学校还应加大力度,善加引导。

2.关于老师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孩子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然而在教学水平上,城市和农村的教师水平差距却是大相径庭,更不要说是同为科学教师的自身素养差距。现代教学改革之后,对于学生的教育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因而小学科学教学之中便配备了相关的教学用具,以便于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利用相关模型或道具使得课程更加通俗易懂。但是由于我们教师本身水平的差距,部分教师甚至还未完全认识到科学课程的意义和教学目标,自身素质缺陷造成教学过程枯燥乏味,近乎照本宣科,严重打压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也就加大了我们在进行课程讲授时的难度。

3.关于学生

上溯至学校和教师对于科学学科的不重视,如此传达给学生一个信息,那便是科学学科只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因而始终无法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自身需要重新认识科学学科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和意义,建立起对于科学知识和自然界认知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跟随课本的引导初步了解科学世界的奥妙。信息时代下对于未成年人的知识要求渐趋严格,作为小学生不得不逐渐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这一点,这不仅对于自身综合素质、逻辑思考和信息接收主观能动性有所裨益,更加对于这个时代和自然界有一个自己的主动理解和接触。

二、对策探讨

1.加强教材研究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教材作为课程的主要载体,对于课程进行和教授过程尤为重要。因而加强小学科学教材的研究,及时根据当前热点和可能引起学生好奇心的兴趣点进行改革和创新,不囿于传统,不困于理论,把教材理论和实践良好地结合,从而做到与时俱进的科学启蒙教育,这才可以使得小学科学教育良性发展,同时还能使得我们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能够灵活应用当前的生活例子进行讲解,既通俗易懂,又利于知识点的理解和吸收。

2.重视教师培训

小学生的自学水平尚未完全形成,因而类似于科学课程这类对于小学生而言相对陌生的课程,则需要老师的循循善诱和耐心讲解,此时,科学课程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重视科学教师的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培训交流学习,加加优秀课程的观摩,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程掌控水平。另外,对于一些硬件设施不足的地区,还应该加强对于教材的分析讲解和实践操作示范,从教师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入手,对症下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质的飞跃。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利用一些教学模型和多媒体展示,如在讲到“观察小动物”的一部分时,可以给学生们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和动画资料,增进他们的知识面和兴趣,并结合生动的讲解话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这一些都可通过教师培训来逐步训练和完善。

3.加大课程重视程度

各地教育行政单位及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突出其地位。力求拓宽渠道,想方设法加大对科学教育的资金投入,完善设备,解除教师教学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还应该大力支持科学教师的各项工作,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从而使其最大化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投入到科学教育之中,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的进步。

4.教学模式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教师本身在进行科学学科教学时,应当拓宽学科知识理解,把握相关概念的深层内涵,从科学的思维角度思考问题,回答学生的问题,推动科学学科的科学化。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学的设计研究,在课堂信息传递量上有所把握和把控,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求知欲,完善科学学科教学模式的规范化。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活在科技社会中的我们不能忽视对于未成年人的科学知识教育,因此对于小学科学的启蒙知识把关必须格外关注。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应该认识到未成年人是社会未来的人才支柱,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需要从小开始培养,因而小学科学教学便是一个突破口,以此为契机唤起未成年人对于科学和创新的兴趣,为往后的学习和综合思维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范文第10篇

一、实现教材的优化处理是开展教学的重要前提

实现教材的优化处理首先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目的要求.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一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三,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教学的认知结构.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住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

二、探究――小学科学教育的灵魂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质.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探究活动以问题为导向并围绕问题展开.学生在这样一种“准科研”或“似科研”的活动中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搜集资料、分析数据或事实、推理得出结论、验证假设的全过程,从而逐步形成必要的智慧品质。探究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活动,能使学习者(也是“研究者”)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地发挥,能使主体的潜能或潜质得以极大地调动和开发。探究过程必然引起情感体验过程.学习者遇到困难境况时的困惑.发现问题时的兴奋.还有怀疑和惊讶.问题或困难终于得到解决时的自豪等等,这些体验都有助于科学、科学精神的形成。

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的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让学生感到新知识是在自己面前发生,比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好得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并且可以灵活运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一节课无论教师讲得如何精彩,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不符合学生的知识规律,不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那么这样的课就是失效的。一定要让学生在自然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学习是手段,创造才是目的。例如教学《水是怎样的物体》一课时,学生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知道了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这时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牛奶、白酒、白糖水、盐水、酱油、醋等几种液体,让他们自己设计出鉴别水的实验方案,学生人人动手、动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研究讨论的结果,认为先看、再闻、最后尝味道,才是最合适的程序。这样,学生不但对水是什么样的液体认识得很清楚,并且掌握了鉴别水的方法。

上一篇:社会法学范文 下一篇:基层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