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校园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3 13:05:23

数字化校园论文

数字化校园论文篇1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身份认证;数字网络

1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KennethGreen)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TheCampusComputingProject)。到1998年1月31日,美国前副总统戈尔(ALG0RE)最先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由此引出了“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各种概念。

数字化校园是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统一,它在网络和数字化信息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对校园办公系统、人事系统、财务系统、科研系统以及设备管理系统等信息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数字化空间,使这些信息资源能够有序地运转,更好地为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网在逐渐的庞大,同时作为教育中心的大学对数字化校园网的建设也加紧了步伐。从一定意义上讲,校园网的建设是衡量一个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学校的教务系统、财务系统、餐饮系统、机房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以及宿舍系统等都与校园信息网紧密相连。各应用系统以校园网络中心系统为核心成星型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建设数字化校园目的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提高学校教学、办公管理的水平,实现学校信息化管理,为此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使用统一接口、统一信息服务平台、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结合的显得尤为重要。建立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对用户的身份集中统一管理,保证用户电子身份的惟一性、真实性与权威性,大大提高了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的安全性。

2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2.1存在问题

所谓身份认证,就是判断一个用户是否为合法用户的处理过程。而统一身份认证是针对统一网络不同应用系统而言,采用统一的用户电子身份判断用户的合法性。

数字化校园网络中各个应用系统完成的服务功能各不相同,有些应用系统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如财务系统,有些应用系统需要协同合作完成某个特定任务,如教学系统、教务系统等。由于这些应用系统彼此之间是松耦合的,各应用系统的建立没有遵循统一的数据标准,数据格式也各不相同,系统间无法实现有效的数据共享,于是便形成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孤岛。对于需要使用多个不同应用系统的用户来说,如果各系统各自存储管理一份不同的身份认证方式,用户就需要记忆多个不同的密码和身份,并且用户在进入不同的应用系统时需要进行多次登录。这不仅给用户也给系统管理带来了极大地不便。

随着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络提供的信息服务质量的提升,对信息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对用户的身份认证、权限管理的要求相应地提高。原来各个应用系统各自为政的身份认证的方式难以达到这个要求。这就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的身份认证及权限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完成对整个校园网用户的身份和权限管理,保证各应用系统基于统一的模式、集中的环境开发与升级,一方面降低了系统整体运行的维护成本,另一方面保证了整个校园系统能够随着平台的升级而同步升级,方便使用和管理,也保证了整个系统的先进性与安全性。

2.2统一身份认证结构图

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在统一门户和信息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用户认证及安全保障服务,通过一个统一的应用系统用户管理接口,实现用户认证的统一集中化管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集中认证。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结构图如图2所示。

图2

统一门户是数字化校园的总入口,各类用户通过门户进入高校应用系统,用户的信息管理采用集中式或分布式,对一个中央用户资料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系统管理员可以将访问权限下放到各个级,通过管理权限的下放分派,就无须通过一个统一的窗口,可以简化应用系统用户管理模块的建设规模,可以快速实现对用户资料的更新,减少用户管理的工作量。用户通过认证系统就可以获得与其身份相对应的信息与服务。

2.3用户认证服务

统一身份认证系统采用的应用模式是统一认证模式,它是以统一身份认证服务为核心的服务模式。统一身份认证服务负责管理和分发用户的权限和身份,为不同的应用系统提供用户和权限管理服务。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提供的用户统一的登录界面,在完成身份认证后无须再次登录就可以使用所有支持统一身份认证服务的其它信息服务系统提供的服务。统一身份认证服务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1)用户访问应用服务器A。

(2)应用服务器通过统一认证接口,经过安全认证通道重定向至统一认证服务器。

(3)IE自动访问统一认证服务器的登录页面。

(4)未注册的用户在登录页面进行注册,信息将同时保存在认证服务期的用户信息数据库中统一保存,注册成功后用户输入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

(5)统一认证服务器自动创建一个cookie,并提供用户的数字身份访问某个支持统一身份认证服务的应用系统。

(6)应用系统使用用户登录的数字身份核实用户身份的合法性,防止非法用户登录。

验证代码如下:

regist(ID,PW);

if(ID)exit;

else

regist(ID,PW)->DB(ID,EPW);

app(URL,K)->AS;

U(ID,PW)->app;

app(U(ID,PW,T),URL)->AS;

check(PW);

if(true)

AS(H(U(ID,PW,T),URL,K));

AS(T,URL,K))->U;

U(H(U(ID,PW,T),URL,K));

if(AS(H(U(ID,PW,T),URL,K))==U(H(U(ID,PW,T),URL,K)))

Ok!;

Else

Exit;

(1)用户登录前进行注册,用户的身份标志为用户名ID和用户口令PW。

(2)在用户信息数据库中检查用户身份标志,若ID已经存在,则返回信息要求用户重新注册。

(3)将用户身份标志ID和口令PW存入信息数据库。为保证用户身份的安全性,在用户信息数据库中,不直接存取用户口令,而是采用CM加密体制进行加密后的密文。加密后的用户口令表示为EPW。

(4)同时将各应用系统的URL和私钥K存储在认证服务器管理的应用服务数据库中。

(5)用户登录后,应用系统将重定向至统一认证服务器,提取加密的用户口令,进行解密后与用户输入的口令进行对比,核实用户的身份。

(6)在认证服务器端生成用户身份标志ID,口令PW,登录时间T,应用服务器的URL以及解密密钥K的哈希函数值,同时将T,URL,K发送到客户端。

(7)用户端通过AS发来的T,URL,K,以及自己的身份标志,也生成一个哈希函数值。

(8)比较AS和U两端的哈希函数值,如果相等则通过认证,否则,认证失败。

3结论

在当今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校园网络的建设时代,传统的校园网络中的各个应用系统的独立已经大大的滞后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如何保证用户电子身份的惟一、资源的共享和数据的安全越来越重要,校园网络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便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最为重要的环节。本文所介绍的基于数字化校园门户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具有良好的惟一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统一用户管理及认证服务系统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当今的校园信息化建设正处于一个重要的阶段,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与网络建设的逐步深入,校园一卡通也迈步发展,基于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身份认证技术必将逐渐完善而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曹艳,王昊.高校信息管理系统中统一身份认证系统设计.南昌高专学报,2006,10

[2]李蔚.数字校园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实现.科技资讯,2006,NO.20

[3]胡心公,刘建民,东江宏,马玉贞.校园网络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结构及其应用.河南科技,2006,2

[4]邓志宏,蔡海滨,蔡悦华.基于数字化校园门户的分布式身份认证系统研究.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8

[5]刘锋,吴华光.数字校园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研究.南工科技,2005,4

数字化校园论文篇2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信息技术;规划

0前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工具的不断更新,人类利用互联网传递信息变得越来越快捷,越来越频繁,基于数字化和计算机化的电子文化的发展给传统的书本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更使教育领域的课堂模式、教学手段、学习方法、课程教材等面临严峻的挑战。其应对策略,是努力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所以推进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举措,更是科学技术和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谁抓住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动权,谁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主动权。

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和特点

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凯尼斯•格林(KenneGreen)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是数字化校园概念的最早出现。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一次演讲中,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迅速被全世界普遍接受,并引出“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多种理念。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包括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以拓展实现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从技术层面看,数字校园的基本特点是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化;多媒化使得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教学信媒一体化。从教育层面上看,数字校园的建设必然导致教育过程信息化。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教材多媒化: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体,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

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可以使全球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及提供帮助。学习自主化:由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

活动合作化: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其形式包括通过计算机合作(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合作(如小组作业);与计算机合作(计算机扮演学生同伴角色)。

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过程的系统叫做CMI(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

环境虚拟化:网上活动空间是一个空间距离为零、时间维度具有高度弹性的虚拟世界,这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现代已经涌现出一系列虚拟化的教育环境,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虚拟学社、虚拟出版社等,由此带来的必然是虚拟教育。

2数字化校园建设原则和目标

(1)教学创新。依托学院各示范专业群的建设,整合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共享型教学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网络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信息和借鉴,同时为各专业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职前培训和职后提升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2)管理创新。以就业为导向,建成一个“双挂牌、双基地”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承担企业职业能力培训服务等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使学校与企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形成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培训体系,更好地为学院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提供服务。3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规划

数字化校园的特点是涉及面广、任务重、项目复杂,同时由于与原有系统的整合问题,整个工程时间跨度较长,因此规划在分阶段完成整个系统的实施。

总结以往实施系统的经验和教训,建议整个项目划分为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是基础建设阶段,其总体目标是:完成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基础平台的建设,同时要选择能在短期来产

生效果的应用系统,从而为为后续阶段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主要任务包括: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校园网主干升级为千兆,建立与中国教育网及其他网络多样化的宽带连接,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高速通畅的教学办公网络,同时网络覆盖学生宿舍,为宿舍学生访问互联网提供方便。校园网实现全网的安全控制与管理。在校园网的硬件设施建设上满足数字化校园建设需求并为数字化校园软件应用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成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包括共享数据平台、信息交换平台、综合信息服务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建设,完成主要应用系统与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的整合,同时选择综合性全局应用进行建设。

(3)信息化应用技术培训和制度建设。成立数字化校园管理中心,引进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加强数字化校园的管理和维护。建立信息化应用技术的培训制度,对教师不断开展网络新技术培训和网络应用培训。

第二阶段的深化建设阶段,其总体目标是:在第一阶段建设成果上,继续深化各应用系统的整合,推动全局性业务系统的建设。其主要任务包括:完成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对其他应用系统的整合,同时全局性业务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

(1)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建立以采购、编目、馆藏、流通及馆际互借等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海量图书资料存储系统,有计划地实现图书文献数字化计划。

(2)综合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应用服务。

(3)教学资源库建设。围绕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模拟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几个模块进行资源的建设。

(4)基础数据库与平台建设。建立学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各项数据资料,形成数据库。开发完成全校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

(5)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建设。建成一个“双挂牌、双基地”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通过Web服务器技术建立为社会、企业提供职业能力培训服务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交互式服务平台,实现职业能力在线培训和职业技能在线鉴定等功能;提供职教集团企业人才招聘、人才资源统计、在线查证;向社会、企业提供职业能力发展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资源及相关信息。

(6)校园网络社区服务系统建设。建立校园一卡通系统,从学校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管理,充分利用银行的金融服务,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

4结语

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和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在进行系统开发时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考虑,以保证各个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使得数字化校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参考文献

[1]徐捷.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

数字化校园论文篇3

关键词:移动智能终端;数字校园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022-03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今我国许多高校正在向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科研信息化迈进,逐步实现用户在校园生活、学习中的网络化参与和交互,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创建与发展。当前,移动智能终端与移动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更为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技术支持工具,使得在数字校园中无缝学习、泛在化学习得以实现,更为数字校园的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科研信息化以及师生网络参与的实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数字校园概述

(一)数字校园的内涵

由于我国对数字校园研究起步较晚,数字校园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数字校园的概念还没有达成统一的界定。在孙丹江,黄洪伟老师的《构建数字校园 提升办学效益——谈我校构建数字校园的探究》一文中认为,“数字校园”是指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学生学习、家校联系、办公管理等工作全过程中运用校园网实现学校办学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是以数字化的方式来体现我们的工作、学习、交流与管理的校园生活[1]。赵国栋教授认为“在当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背景下,以提高运行效率、推动管理改革为出发点,教育机构在管理、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方面来规划、建设与应用各种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工具的过程,可称为“教育信息化”、“校园信息化”或“数字校园”[2]。杨铁军老师在《“数字校园”智能化的探讨》一文中,认为数字校园的发展目标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学校,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以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和管理理论指导,超越传统的管理模式,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向社会化、终身化的虚拟大学发展[3]。

(二)我国数字校园发展现状及分析

我国对数字校园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目前,我国数字校园的出版刊物和书籍较少,主要有江东兴教授写的《数字校园初露端倪》,初步诠释了数字校园的概念和组成部分,提出构建数字校园的支撑系统主要包括校园一卡通、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目录服务与协同工作,并以清华大学为例介绍了数字校园建设的情况[4]。2007年,刘青云老师发表的《数字时代打造数字校园》一文中,讲述了数字校园的内涵和意义,数字校园的组成及功能和数字校园的建设趋势[5]。2012年赵国栋教授在《从数字校园到电子化民主:高校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探究》一文中,提出了“数字校园6E理论”重新认识和理解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观点[6]。当前,我国数字校园研究主要集中在规划设计、建设与部署模式、数字校园中的新媒体与新技术应用、应用与评价、管理体制与机制、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绿色与生态数字校园7个方面。2012年李奕发表的《三代数字校园的建设和展望:从机会均等到质量提升》一文,将数字校园划分为三代,他认为目前我国还处在第二代数字校园建设中。他认为数字校园将是一个全新的育人环境,它的出现将深刻地改变整个校园的生活方式,乃至人们受教育的方式和学习的方式[7]。

二、移动智能终端概述及在数字校园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互联网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智能终端也随之在社会中普及开来,人们开始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来进行学习、交流、办公、参与活动,等等,移动智能终端打破了传统的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可以使人们随时随地学习、交流、办公,让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变得更加的方便快捷,丰富多彩。移动智能终端即具有多媒体功能的支持音频、视频、可视化、数据等多功能终端设备。目前国内外在校园中使用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主要有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持智能设备、智能手机、ipad、电子书、电子阅读器等。

由于移动智能终端携带方便、轻巧、快捷能够提供随时随地的学习支持等特点,被许多高校陆续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早些年,在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陆续开展了移动学习的项目研究。在这些研究中,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这几个国家的手持智能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美国在2001年启动的Palm Education Pioneer Projct项目奠定了北美地区移动学习教学应用研究发展的基本方向,主要体现在提高人手一机拥有率、开展可扩展的高可用性手持式设备教学应用软件研究、为教师提供教学材料和资源以方便他们将手持设备整合到课堂中[8]。在2002-2005年间WHIRL项目的研究结果表明,手持设备在课堂教学中开展频繁、高效的测评活动方面具有激动人心的效果。据调查,当前,美国已有超过2亿的学生使用智能终端设备获取资源和解决问题。智能终端设备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尤其是2010年ipad的出现,使得平板电脑在课堂教学中受到关注,并逐步引入课堂,但目前还未普及。目前,在数字化校园中,智能终端设备已被高校师生广泛应用于学习、工作当中,为学生学习、生活和教师办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强大的工具支持。

三、移动智能终端对我国数字校园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外信息技术发展取得了举目成就,如移动智能手机、电子书、ipad、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高科技产品的出现和快速普及,使得全世界信息化、数字化步伐加快,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它对我国数字校园的发展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但是,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带给我们的影响是具有两面性的,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只要我们能够客观地权衡利弊,正确审视技术带给我们的不利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克服它或者避免负面影响的产生,使我国的数字校园能够健康、快速、稳步发展。

(一)移动智能终端对数字校园发展的积极影响

1.泛在学习、无缝学习成为可能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很大成果,诸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都拥有了强大的校园网络、数字化图书馆、开放课程资源、远程教育等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然而,这样优越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却会因为时间、空间、地点许多因素影响到它的利用率;但移动智能终端设备ipad、平板电脑、电子书、智能手机的出现不仅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使校园生活和学习更加方便、快捷,由于它携带方便、轻巧,学生学习、教师办公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随时随地运用多种方式获取知识进行学习,泛在化学习、无缝学习已不再遥远。

2.适合个性化学习,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亦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学习风格和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并且对于同一个知识点不同学生原有认知程度也是有差别的,所以,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是十分必要的。移动智能终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实际情况,自主进行学习和知识建构。此外,还可利用移动智能终端进入学习网站、开放课程、讨论社区等资源库进行学习,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逐步培养起良好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有利于实现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科研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学习者、教师的要求。首先,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将传统单一的以书本、粉笔、黑板为主要教学工具、以固定教室为教学场所、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学、学习工具、教学形态多样化的网络环境支持下的以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数字化的学习软件、网络学习平台、讨论社区等展开多元化的交互协作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不仅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启发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则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进行自主学习、在线学习,实现自我发展。面对课堂、网络、社会空间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的学习资源,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使用,使得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学习环境能够充分利用。由于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轻巧,携带方便,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根据需要进行学习和资源获取,同时,可以促进学生多参与高校活动和决策。同时,智能终端设备也方便了教师和管理者随时随地地处理业务,教师、管理者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处理高校业务和科研管理,真正实现了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科研信息化。

4.移动智能终端更加便于师生进行网络参与,实现数字校园民主

赵国栋教授认为“数字校园民主”是指在信息技术所构建的数字化校园环境中,以教育民主化思想为指导,以各种基于校园网的新技术媒介和工具为手段,在学校管理、数字和校园生活等方面推行和实施决策民主化、管理民主化、师生关系民主和教学民主化的综合过程[9]。在校园网络参与过程中,移动智能终端为我们提供了轻巧、可携带、快速、方便的网络参与工具,使得网络参与变得及时、方便、多样化,更有利于实现数字校园民主。

(二)智能终端对数字校园发展的负面影响

1.移动智能终端界面对学生视力影响

信息技术促进了新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的转变,当前,在高校中,电子书、ipad、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正逐渐被学生和教师们所使用,并且具有好的发展前景。但是,我们不难发觉,这些设备的长期使用,影响到了我们的视力,会导致视力下降,所以,这就更加要求我们科学用眼。

2.移动智能终端质量和安全问题给高校师生带来身体上的伤害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智能终端设备也已在全社会乃至全世界普及,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但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些设备由于质量问题出现致死、辐射、死机致使资料丢失,遇到由于网络病毒侵入致使移动智能终端系统瘫痪、资料泄密等问题。因此,提高紧惕,防止隐患的发生是必要的。

3.促使网络成瘾、游戏成瘾

信息化时代,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电子书、iPhone及ipad等这些终端设备,尤为智能手机、ipad已被人们广泛使用。无论是在吃饭时、坐地铁时,还是无聊时,通常这些终端设备就成了我们的玩伴,玩游戏、聊天、看电子书、看视频等,适当地使用,它可以调节我们的心情,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充实和快乐;但是,如果我们使用不当,沉溺于网络或者游戏,这将对我们的身心发展带来很大的危害。

4.容易造成校园网络舆论危机

校园网络舆论危机是指与校园内部相关的热点问题由于没有妥善处理,在网络上形成的大范围的关注、讨论,对高校师生权益造成损害或者对高校的社会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10]。据调查,在高校几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至少都有一部智能手机,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到高校的讨论社区、论坛中,交流与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可通过微博、社交网站传播到网上。这就使得在高校中突发的、尤其是具有负面影响的事件很容易造成校园网络舆论危机,给学校声誉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宣传力度,并予以高度重视。

四、文章总结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有效融合,才有了校园的信息化、数字化,数字化校园民主的出现才有了可能。我们不能否认,在校园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中,移动智能终端承担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促进了泛在化学习、无缝学习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说它是数字校园、信息化校园快速发展的催化剂;也使得高校管理人员、教师的工作打破了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促使其向泛在化和无缝化目标前进。但是,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是技术是把双刃剑,我们必须好好把握,客观、正确看待它带给我们的双重影响,这样才能确保数字校园的稳步、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丹江,黄洪伟.构建数字校园 提升办学效益-谈我校构建数字校园的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20).

[2][10] 赵国栋.谈数字化民主、数字化学习与交互式视频课件[Z],2013,7.

[3] 杨铁军.“数字校园”智能化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3).

[4] 王运武.我国数字校园建设研究综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

[5] 刘青云.数字时代打造数字校园[J].今日科技,2002.

[6] 赵国栋.从数字校园到校园到电子化民主:高校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探究[J].北京教育,2012,(06).

[7] 李奕.三代数字校园的建设和展望:从机会均等到质量提升[J].中国电化教育,2012.

[8] 李玉顺.移动学习发展国内外现状分析与郭庆华发展建议[A].第七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2008.

数字化校园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数字化;网络;校园建设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从1994年cernet成立开始,经历了数十年的努力,教育信息化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正在逐步迈向熟期,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从最早期的“单机应用阶段”迈向“基础网络化阶段”。目前已进入“应用普及阶段”和“数字化阶段”。由于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逐年增加,使得教育产业迎来蓬勃发展的机遇期,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也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一、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内涵

教育信息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高校信息化程度的具体体现。信息化与数字化发展二者之间是互利共赢“相辅成而得益彰”的关系,高校信息化的发展为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提供了需求和支持,而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又助推和带动了高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的定义之一,就是把模拟形式的数据转换为计算机可以读取的数字形式。数字化校园则是高校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先进技术,对高校的管理、科研、教育、课题以及生活服务和发展目标等内容进行数字化整合与集成,并实行统一用户、统一资源和统一权限控制的管理,把高校打造成为现代化、具有高端科技的学习乐园。

(二)数字化校园的意义

数字化校园首先是拓宽了高校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维度,其次扩展和提升了传统校园的功能和效率,而且让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发生质的改变、实现质的飞跃。教学模式的数字化,不仅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变而且改变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更为学生创造出多彩丰富、图文并茂精彩的学习环境。为高校的办公、服务、安全、制度等管理提供了便捷,在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高校立足长远发展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三)数字化校园的结构

高校数字化校园结构,就是高校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硬件与软件构成的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一系列的集成服务系统。把学生、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紧密连接起来,通过网络将高校与外界架起一座信息桥梁。

1.教务管理系统。教务系统管理系统,以互联网b/s管理为模式,以数字化为平台,用一个帐号进行高校教务教学管理,并且高校可以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教务管理系统,灵活地定制符合实际的教务管理。

2.教学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是一个多模块综合信息的管理系,包括教务公共信息维护、学生、师资、教学计划、智能排课、考试、选课、成绩、教材、教学质量评价、毕业生就业等管理,以及学生综合信息查询、教师网上成绩录入等模块,可以帮助高校实现全面的自动化教学。

3.办公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是高校采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提高办公效率,使高校工作人员方便快捷实现共享信息,改变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与管理,为高校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实现高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4.校园一卡通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以数据库和非接触ic卡技术为核心,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辅助手段,将校园的各项设施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创造方便快捷的生活、学习环境。一张卡便可完成开门、考勤、就餐、借书、用电等活动。

5.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对网络中的海量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用户通过目录服务系统,可以轻松获得所需信息。高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是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平台,有力促进了高校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二、我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高校走向新世纪的必经之路,高校在软硬件两个方面均做出了很大努力,虽在前进中取得可喜可贺的成绩,但也仍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

对数字化校园没有做深刻的理论研究,数字化校园建设盲目跟风,不进行严格的研究论证,就开始草率投资兴建,等校园网建设成了,却成了面子工程、献礼工程。虽然在形式上符合了高校教育建设的要求,达到了一定的标准,但不能起到实际的作用。

(三)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以软硬件相结合、科技和技术相促进的系统工程。可许多高校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倾向,在硬件的建设上不遗余力,而在软件的投入上又及其吝啬,形成光顾修路不管造车的局面,虽然具备了先进的网络系统,拥有了数字化的校园环境,但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不能完全彰显科技带来的高效率、高利益。

(四)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

高校各个部门系统各自为营。由于高校一般都是先建校园网,然后开展数学化校园建设的,而在使用校园网期间,一些部门就已经使用其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懒于进行系统与信息的更新,出现系统之间信息的不一致,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从而使数字化校园形成信息孤岛。对整个校园网应用系统的效率和准确性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五)对应用人员缺乏专业培训

由于网络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教师和管理干部在思想上技术能力上还没有完全跟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出现了滞后现象。而高校对应用人员又缺乏专业培训,高校缺乏网络数字化的专业技术人才,先进备维护出现空档。目前在部分高校中已出现了人的素质和先进的环境条件不适应的矛盾,影响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推进。

(六)网络和信息安全意思不强

高校对网络和信息安全的意识不强,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应用的大面积推广。校园网信息对防毒防黄、安全检测和入侵检测等项工作不能持久开展,对恶意代码、黑客攻击不能采取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措施。高校进入数字化校园后,虽然方便了了学校各部门的信息联络,但也相应的带来了更多诸如电脑病毒传播、电脑黑客破坏、非法访问造成的失密、泄密等安全问题。

三、解决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的对策

面对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高校必须认真研究相应的解决对策,提高对数字化的重视程度,防萌杜渐。并将存在的问题逐一解决,这样数字化校园建设才能快速健康的发展。

(一)整合资源,加强数字化校园理论的研究和认识。理论研究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前提,高校应将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学校的教育改革、科技研发、基础建设、人才培养等战略密切结合起来,统一步伐、共同发展。把高校各项工作全部纳入数字化建设的规划之中。积极整合资源,利用高校人才优势,制定阶段性建设任务时和长远发展目标。做到统一标准,规范接口;发挥高校现有信息化资源,形成人力资源、学术理论、知识探究的庞大的信息集群和数字化空间。建立高校综合管理应用平台,拓宽信息资源共享范围。实行科学的管理制度,并进行有效实施,这才是支撑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建立cio机制,制定相对稳定的权威组织和领导机构。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动态探索,实践过程。要将数字化校园建设纳入高校的宏观战略中,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任务不是高校现有的任何一个职能部门所能够管理或统筹的,要成立跨部门的由高校主管领导牵头的数字化建设领导小组,专家小组和实施工作小组,领导小组负责整个工程的领导,组织协调和重大问题的决策,专家小组负责对工程的技术路线,方案和产品选型等重要技术问题进行顾问、评估、论证和指导。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和强化管理,充分发挥高校领导的核心作用,确保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方方面面关系的协调和决策的顺利落实、保证数字化建设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资力的投入力度。对建立起的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机制要积极参与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决策,使高校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强大的支撑点,由点到面,全面加快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伐。

(三)加强校园网基础建设,扩展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校园网基础建设是数字化校园的硬件平台,也是数字化校园的生命源泉,其建设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数学化校园使用性能和发展前景,校园网基础建设必须要切合高校特点,突出务实性、开放性、先进性、全面性的原则,制定设计严谨、成熟先进、行之有效的建设方案。在校园网基础建设中必须做到需求科学、设计合理、先进实用、安全可靠,其设计规划和建设不但要考虑近期的利益,更要着眼于数字化信息的长远发展,为系统的更新进级留下充足的空间。此外,还应加强软件建设,避免出现“有路无车”的现象。

高校数字化信息建设是一个立体性工程,高校各个应用系统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虽然在工作中各有各的独立性,但是应用与应用之间存在着依赖性和互补性,信息依赖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高校疏忽了总体规划,就很容易造成信息孤岛的尴尬局面。科学规划、总体建设、统一发展,高校数字化信息建设才能各应用之间建立连接,形成立体。才能进行有效的数据来往,真正实现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

(四)开展数字化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完善网络安全系统。高校应本着放宽思路,展望未来,紧跟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积极组织计算机网络科研人才,开展对互联网尖端技术的研究,建设高校科研计算机网络高速通道;积极开展数字化信息的研发和应用,全力推动高校数字化信息规划和实施。并在数字化校园的安全防御工作中,做好技术层面和行政管理两个方面的工作。

1.实行网用户身份认证管理。身份认证及权限管理系统应是一个高效,安全经济的计算机系统,它将为校园网中的其他信息服务系统提供安全,实行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可以向校园网提供一条安全便捷的数字化信息通道。

2.对网络监听的防范措施。网络监听一般都是主机被动地接收在局域网上传输的信息,不能主动与其他主机交换信息,技术上没有修改网上传输的数据包。所以网络监听是很难被发现的。高校对网络监听的防范措施,首先是从逻辑或物理上对网络分段,其次是以交换式集线器代替共享式集线器或使用加密技术。

3.防止地址盗被用。在高校局域网中,恶意捣乱盗用别人的ip地址的事件时有发生,盗用ip地址后,电脑不仅不能正常使用,还会频繁出现ip地址被占用的提示对话框,给校园网安全和用户使用造成极坏的影响和不便。用户需要提高警惕,把ip地址和网卡的mac地址相互捆绑就能杜绝此种现象。

四、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论文篇5

关键词:网络存储,SAN,数字化

 

0 概述

随着校园计算机网络范围的扩大,应用的普及,很多校园应用对存储容量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如何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保障数据的安全存储与备份,成为数字化校园实施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校园数字化平台对数据存储提出了以下需求:

(1)需要海量的网络存储能力,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存储需求;

(2)能进行跨平台数据共享,并具有完备的安全管理机制;

(3)能集中进行数据管理、具有完善的数据保护和恢复措施;

(4)具有良好的存储扩展性。

目前主流的存储技术主要有直接附加存储(Direct Attached Storage, DAS)、网络附加存储(NetworkAttached Storage,NAS)和存储区域网络(StorageArea Network,SAN)。

(1)DAS

DAS通常采用直接在服务器上添置硬盘的方式来扩充存储容量,当服务器无法容纳新的硬盘时,需重新购置能够容纳更多存储容量的服务器。在DAS方式下,数据的读写和存储的管理主要依赖于服务器上的操作系统,并且在数据备份和恢复时需要占用服务器资源。随着存储的数据越来越多,备份和恢复的时间越来越长,对服务器硬件的依赖和影响也就越来越大。该数据存储方式无法满足校园数字化平台对存储的需求。论文格式,网络存储。

(2)NAS

NAS是一种专业的网络文件存储及备份设备,适用于通过网络将文件数据传送到多台客户机上的应用。在数据需要长距离传送的环境中优势尤为显著。NAS设备提供RJ-45接口和单独的IP 地址,可以将其直接挂接在校园主干网的交换机上。但遇到校园主干网故障,则依赖于校园主干网的业务和数据都将无法得到保障。论文格式,网络存储。

(3)SAN

存储区域网络可分为FC-SAN和IP-SAN。处于SAN环境下的主机和应用系统共享存储设备和数据,具有很强的扩展能力。在不影响主机和应用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可以扩展存储容量和性能,增加服务器数量不会影响存储系统。通过对FC-SAN环境下存储控制器、RAID 卡、HBA卡、光纤交换机和服务器等设备或组件的冗余设计,消除存储区域网络中主要部件的单点故障,增强系统的可靠性。

采用FC-SAN的存储环境能够为校园数字化平台提供可扩展的存储架构、在提供海量网络存储能力的同时,不同级别的RAID为校园应用提供不同等级的数据安全保障,满足校园数字化平台中不同应用对存储的需求。论文格式,网络存储。

2 应用举例

在校园数字化平台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应用,这些应用对存储提出了不同的需求:

(1)学校Web网站, 包括学校WWW服务器, 各行政部门、二级学院、教研室等各类服务器, 数目众多, 这些都需要有备份服务的支持。

(2)校园邮件系统(包括教师邮件系统和学生邮件系统)以及相应的邮件网关系统,需要提供对邮件数据的备份。

(3)大型计费系统(如一卡通计费系统、图书借还系统等)对数据的安全性要求较高,需要做到实时备份。

(4)视频点播系统及网络课件系统等媒体资源要求提供海量的存储能力。

(5)办公管理软件系统(如办公自动化、学籍管理系统、迎新系统、离校系统、教工档案管理系统等)需要对数据提供备份服务。

(6)数字图书馆系统需要提供海量存储能力及数据管理能力。

对于大型计费系统和办公管理软件系统等这些对数据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可以采用RAID 1存储级别,对于其他对数据安全性要求不高,但需要提供海量存储系统的应用可以采用RAID 5存储级别。存储区域网络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其中磁盘阵列采用双控,服务器、光纤交换机与存储阵列之间均采用冗余设计,降低单点故障的风险,以保障关键业务的持续运行。论文格式,网络存储。

图1:存储区域网络系统架构图

3 总结

校园数字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论文格式,网络存储。选择合理的存储方案能够满足未来一段时间内校园数字化平台对存储的需求。论文格式,网络存储。虽然选择存储区域网络架构方案在校园数字化建设初期投入多一点、但是它所支持的应用和扩展性回报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1]章伟辉,方赵林,王万良.校园网络存储系统的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5(10):529-533

[2]郑丽华.网络存储技术的对比研究与思考[J].信息系统工程,2010(3):57-59

[3]李行,黄紧.高校网络环境下网络存储系统的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550-551

 

数字化校园论文篇6

关键词:医学院校,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整合

现代高校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特别是随着各高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新教学楼、新教室的不断扩建,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等一系列因素使学校对多媒体、网络教学、办公应用系统等信息化技术依赖越来越大,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成为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医学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需要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以实现统一的管理。

一、数字化校园的涵义及意义

在传统观念中数字化校园一直被认为只是由一个一卡通系统和多个应用系统组成,例如各种办公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人事系统和财务系统等。但由于各个系统中的信息,数据保存格式以及操作人员的权限设置都不一致,并且各系统由于开发商的不同很难做到统一的接口,系统间通讯困难,对于整个校园来讲只是一个个“信息孤岛”,造成大量冗余、错误的信息,因此这样的“数字化校园”只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并不能完全发挥信息化的优势。而数字化校园真正的涵义是指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利用计算机、各种通讯手段对学校里各种办公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包括统一的身份认证、权限控制、教学资源管理以及对人事、财务、后勤等信息系统的统一管理等。数字化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校园,它是一个基于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的虚拟校园,使现实的校园环境得到延伸[1]。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对于高校的管理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数字化校园是一个虚拟化的校园,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学校的跨地域业务得到有效开展,对学校建立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开放式的教育环境,多层次的管理方法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其次,数字化校园以网络通讯为基础,通过计算机处理大量的信息,使学校教工把一些查询、统计、计算等工作交给计算机来完成,大大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再者,数字化校园成功解决了学校“信息孤岛”的问题。数字化校园的成功实施,能把学校里各个分散的系统整合,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避免出现数据的重复检索、录入。例如图书馆的图书借阅系统,里面的人员信息不需要重新录入,可以直接从人事处数据库中调用,有效解决了数据的不一致问题。

二、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数字化”这个概念最先是由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的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The Digital Earth:Understanding in our planet in the 21st Century)的报告中首次提到的,他提出了数字化地球的概念,此后,“数字化”名词在全球流行开来,各行各业如数字化城市、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名词接二连三被提出。

近年来,校园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校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在国外,英国信息教育技术走在前列。1998年1月英国启动了全国学习网,利用网络的高速优势把学校、科研机构、图书馆等网站连为一体,为网络教育开辟了途径。2002年,英国全国学习网的网络连接所有家庭、社区、学校、医院、社会服务以及大众媒体转播系统、单位,基本能满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国内大学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在90年代初,建成校园网并通过CERNET建设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大学总数不过10所左右。到1999年,已经有500余所大学建设了结构先进、功能完备的校园网络。2002年,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共同启动了亚洲地区第一个国际性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项目,对亚洲地区各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最新动态和信息,进行研究。

现阶段医学院校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学校以医学专业为主,信息化意识不强,缺乏专业的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二是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存在重复建设现象;三是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没有建立网上自动办公系统和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

医学院校数字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成一个适合学校校情的数字化校园模型,即“统一平台+统一门户+多应用系统”的建设模式,从而实现校内教学、管理、科研的全面信息化、网络化。免费论文,整合。

1.统一平台是指一个高性能的、负载均衡的、可扩展易维护的、高安全的应用软件、硬件以及数据库平台。其中包括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统一公共数据平台三大基础平台。

2.统一门户是指要建成一个统一的、开放的、能提供信息共享并能提供多种应用服务的高效稳定的门户中心。

3.多应用系统指为满足各种教学、管理、科研等日常业务的需要而提供的各种信息化软件、工具等,如教务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从统一的数据库平台调用数据,共享规范标准格式的数据,提供统一的接口程序。

通过数字化校园的标准建设,集成现有的应用系统,在新需求下开发新的应用系统,从而实现校园的信息共享和传递,最终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为一体的信息化环境,实现学校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免费论文,整合。

四、数字化校园建设

内容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在现有网络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对校内所有信息化资源(包括各种应用系统、数据库资源、认证系统等)进行全面整合的过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各个环节必须互相紧扣,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确保各个环节协调发展。医学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几项特色项目,如虚拟实验室、虚拟医院、虚拟手术台等。

数字化校园的总体架构设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应用系统建设

1、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基础网络平台、弱电系统和IDC数据中心建设,是建设好数字化校园的基本保证,为数字校园提供最底层的网络、硬件支持。

(1)基础网络平台、弱电系统

(2)IDC数据中心

IDC数据中心是由一系列的硬件、软件、相关网络组成的整体,它作为全校数据流转与交换的中心,主要包括主机系统、存储系统、网络系统、安全系统等硬件设备和数据库系统、应用服务器、目录服务器数据汇聚设备。

2、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在数字化校园中,各个系统之间经常需要相互协作才能完成一项任务。但对于同一个用户来说,如果不同的系统都要不同的登录信息,并且要重复登录,这就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不便,也给系统加重了负担。而所谓的统一身份认证就是对校内各个不同的应用系统采用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为各应用系统的集成奠定基础。

目前高校身份认证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目前校内各个系统都是分散管理,因此就难以统一管理用户的账号,这就难免会对一些账号信息进行重复管理,增加管理成本。免费论文,整合。

(2)账号的使用没有落实到实名,一个账号存在多人使用的现象,在出现安全事故时难以明确责任,因此在安全管理上存在漏洞。免费论文,整合。

(3)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认证模式和规范不同,安全等级划分标准也不同,不便于全校的安全管理。免费论文,整合。

(4)一个用户如要使用多个应用系统,就必须记忆多套账号信息,并需重复登录,给用户的操作带来极大的不变[2]。免费论文,整合。

3、应用系统建设

应用系统主要有一卡通系统、数字图书馆、教学系统、学工系统、人事系统、财务系统、精品课程等。

(1)一卡通系统

一卡通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校内各系统连接的枢纽。校园一卡通以校园网为基础,集成各种计算机网络设备、数据终端,以IC卡为载体实现校园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成以后,将取代以前校内的各种卡证(如借书证、饭卡、工作证、学生证等),真正实现校内工作、学习、生活的“一卡通”。

(2)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运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把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存储,并通过网络向广大读者提供多媒体信息资源的虚拟化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能最大限度地共享各地信息资源。

(3)教学系统

教学系统主要有教务管理系统,它管理的对象主要有学生信息、教师信息、管理人员信息以及教学资源信息(如教室、多媒体等)。而它主要实现的功能有:排课、选课、考试安排、教学测评等[3]。

五.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论文篇7

――北京西城区实验学校书记、“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课题组长 梁 波

北京西城区的基础教育有着深厚的基础和优势,在巩固教育根基和课程改革阶段发展好势头的同时,我们需要着手研究一些关系长远发展的事情。“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课题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提出的。当前,网络化、数字化教育正在主导着教育理念的变革。我们探索数据交换,以激发和释放信息管理平台及校园网的潜力;我们推动数字校园课题工作,以驱动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培养校园中信息化人才的创造力,最终促成开放创新、全民参与的信息化应用氛围。

――北京西城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主任 张 冈

数字化的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数字校园是其发展的高级阶段。从学校发展角度来看,数字校园应该是信息技术应用在学校各方面实现全面渗透的标志。很多学校都具备了实现数字校园的基础条件,可是多数学校采取观望态度,主要是因为数字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技术专业力量的辅助。当前,学校借助外力往往是使用公司现成的解决方案。这种做法的最大问题是公司提供的方案与教育实际、育人模式有很大的出入,而且限制了学校个性化发展的空间。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现状,确定了以课题为先导,以科研的方式方法开展数字校园工作的思路。

我们于2008年10月申请北京市“电子化学籍管理推广与应用”子课题“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经各方面考察,选定师大二附中、一六一中学、西城外国语学校、七中、西单小学、三里河三小等六所学校作为课题试验校。根据上述问题,确定研究主题:一是探寻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帮助学校拟定切合教育实际、健全、可行的数字校园规划方案。二是设计一个解决方案,突破各系统间数据交换的瓶颈问题。

在课题筹备阶段,课题组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发现当前有关数字校园参考资料的内容大多集中在系统框架的搭建和建设模式的表述上,没有关于对学校规划方案核心思想的研究结果,但正是规划思想的部分才起到指引应用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作用。于是,课题组将研究主题集中在点上,确定研究问题:试验校设计的数字校园规划可以为学校带来何种机遇,这些外部影响与学校建设的核心思想如何相互作用产生“内化过程”。课题组通过对“内化过程”进行分析与研究,进一步来验证数字校园规划是否具有科学性与实效性。

课题研究的结论与观点

1.数字校园促进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变革

在数字校园中,学校管理是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首先,只有运用现代化的学校管理理念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数字校园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效果,数字校园的建设目标才能够最后得以实现。其次,学校管理的现代化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数字校园中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实现学校管理的现代化,从而实现学校管理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数字校园的规划设计应源于学校

数字校园规划的设计需要以学校办学思想为指引,融合自身的教育特色、改革目标、工作重心,符合学校在数字化环境下工作的新思路。数字校园规划择优选取对学校自身发展具有牵引作用的应用,达到适应学校未来发展定位的目的。数字校园规划的要求也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所以这也就需要数字校园的规划源于学校,由学校内部提出,而不是借公司之手,或采用现成的公司解决方案。

通过课题研究,课题试验校提出了自己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由学校设计的规划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能够体现学校办学理念。譬如,师大二附中数字校园规划的设计者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他们从学校系统发展角度出发,充分体现学校的宏观策略和治学理念,尤其当学校自身的文化符号被注入设计方案后,学校的数字校园规划更好地展现了校园文化内涵和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当然,数字校园规划需要源于学校,并不代表完全不需要借助公司力量。公司的专业技能与完善的运营模式,可以有效地保证学校数字校园的建设质量。

数字校园促使学校组织结构从传统转向现代

传统的学校组织结构是机械式组织,强调上级行政上的权威,以上传下达的计划、指令、指标和会议决议作为管理活动的依据。这种管理体制比较僵化,不利于学校管理的创新和发展。在学校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信息技术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数字校园可以说是这一作用的具体途径。

有些课题试验校在提出的数字校园规划中已经较好地展现了现代化变革的雏形,体现了学校从传统组织结构模式向适应性组织转变的趋势。以七中教师专业平台的设计思想为例,教师具有职业化特质,是可以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和解决问题的,他们不需要上级告知教学程序,而是依靠职业标准来指导工作。我们看到,在一定时期内组织结构虽未必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但组织中的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意识形态已受到影响并发生转变,工作效率得到充分提升,数字校园在其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数字校园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促进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数字校园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数据层的规划。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实现教育管理信息的数字化。传统的管理信息被数字化,在保证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数据被准确地审核,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应用到其他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学校管理者借助数字技术支撑平台可以更高效地统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合理配置学校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时诸多因素的最佳功能。管理者可以充分发挥创造精神,将现有不合理的工作方式通过数字校园工作的实施加以改革,形成并健全学校管理的方法体系,最终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2.数字校园给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

当前有一种关于学习环境的倾向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与人际关系的动态组合。数字校园构建的正是信息化的学习资源环境,学生可以自如地获取所需的信息与学习材料,方便快捷、丰富多元、开放共享,其优势是传统校园无法企及的。另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际关系不再局限于传统面对面的交流,而是发展出师生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同步或异步交流。

例如,师大二附中在学校本校“导师制”理论基础上,规划了数字校园的“指导中心”模型,其中学习资源不仅包括信息资源、教师、认知工具,还包括任务情境等资源。“指导中心”与学校课程体系相互作用,如研究性学习课程为学生创设问题解决的情境,这样的任务情境蕴涵着等待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智力操作,也集成了各种学习资源。当然,学生在解决任务情境的过程中,会遇到问题,需要教师指导。学校的“导师制”设计每十名学生配有一名指导教师。这样,学校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传统班主任管理学生德育工作时代。学校构建“指导中心”,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工具和平台,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有序的指导下完成。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识和技能在情境中深化应用,可以调动更多的资源,促成师生与生生之间理性深入的协作和交流。

3.数字校园促进终身教育理论的实施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迅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思维方式,同时对终身教育提出了极大的需求。一方面,终身教育理论为教育信息化提供理论支撑。试验学校规划数字校园时注重了人在时间维度的发展,注重了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考虑到了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的部分,如家校互动平台、课外学习的知识库、大众服务窗口、兄弟院校共享平台,将校内教育延伸到社区,与兄弟院校分享资源。另一方面,数字校园是在教育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拓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最大限度延展教育时间和拓展教育空间。七中设计学生生涯规划平台,规划了两个舞台场景:一个是现实舞台,包括生涯规划的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高考报考指导以及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另一个舞台是借助技术手段搭建的信息化平台,学生在信息化平台上自主学习与活动。现实与虚拟互相补充,帮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设计、自我成长。

形成“数字校园”规划模型

通过课题研究,试验校不同程度地设计了本校数字校园的规划。下面,笔者将部分试验校的规划概念化,抽取出相应模型在此呈现。

二附中数字校园构建了系统全面的体系结构(图1)

二附中设计的数字校园规划结合了学校发展理念和办学特色,从学校主体活动和实际需求出发,提出了“课程中心”、“指导中心”、“服务中心”、“资源中心”、“发展中心”的多元建设内容。

七中数字校园人本理念,以重点应用带动发展(图2)

七中设计的数字校园规划提出了两个重点应用:学生生涯规划平台和教师专业发展评估系统。前者以生涯规划为引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后者以教师发展评估为切入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西单小学辐射式构筑信息化平台布局(图3)

西单小学首先梳理了“业务视角”,从业务中发现学校当前薄弱环节定为学校所需;再根据学校需求结合理论要求设计出“学生成长平台”;接下来,以核心应用的建设规划出数据中心,继而辐射串联其他信息化平台。

(作者单位:北京西城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链接:部分课题试验校建设亮点

我校在数字校园规划的起步阶段,提出了“五大中心”思想,即数据中心、服务中心、课程中心、指导中心、发展中心。其中课程中心与指导中心作为数字校园主轴,决定了我校数字建设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我们将现有的课程管理平台从业务流程管理,向资源集成方向进行延伸。为教师提供课程资源共享,为学生拓展课程,延续学习空间,并优化了管理、监测、反馈、统计等功能。指导中心的职责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学法、选课和学生发展规划方面的指导,同时承担培训导师的工作。指导中心为每一个学生配备了导师,采用班主任和导师制并行的方式,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指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足够的关注。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刘月婕)

校长寄语

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应突显学校育人环境的人文性,体现管理的服务与规范性,促进学校各资源对象的互动及内生性,从而为促进学校师生发展与学校发展,拓展出良好的数字育人时空。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副校长 阮国杰

我们在数字校园建设时体会要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数字校园与学校办学理念的关系,不能脱离学校的发展方向,独立地去搞另一套东西,即便技术上很先进,将来也很难真正得到应用;二是要处理好信息系统与核心业务的关系,在数字校园建设中信息系统是否全面渗透核心业务,甚至因为信息系统的应用改变传统的核心业务流程,都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三是要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在设计每个系统时,先考虑系统使用的范围,使用的效果和使用的难度以及设计和部署该系统的经济代价。在对未来预期没有特别明确时,可以以个别应用为试点,待试验成熟后,再全面推进。

(北京第七中学 陈 颖)

校长寄语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原则,建设以应用为主的数字校园,为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以数字校园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的进程,逐步改变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教师职业生活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校的特色化发展。

――北京第七中学校长王文利

西单小学学生成长平台包括德育平台和学业平台两部分,内容分别涉及教育和教学两个领域,从活动建设、家校互动、素质评价、小升初等四个方面进行平台的设计,以期在原有德育活动相关流程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学生成长教育过程的电子化,管理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实现数据统计汇总等应用管理;提供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的养成性活动,形成系统的学生养成性数据体系;提供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平台;毕业时,实现学生成长档案的集结和生成。

(北京西城区西单小学 王秀珍李 )

校长寄语

西单小学一直将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作为学校的立足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硬件和高速网络的应用需求日益增强,关注数字校园建设正是彰显基础教育信息化投入效果的关键项。

数字化校园论文篇8

【关键词】数字校园;国内外;现状;综述

1.研究背景

高校的数字校园就是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设施与平台,达到从软件环境、硬件设施到许多教学、管理、育人、服务等工作的全面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以具体校园环境、业务工作和学习生活为的基础,建设一个信息化、数字化虚拟环境以便于改变现实校园的环境,从而开拓功能、提高效率,最终全面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数字化。作为现代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生活的重要平台,数字校园对于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提高社会美誉度以及促进学校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建设数字校园的水平不仅反映了领导者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高屋建瓴的层次水平,也彰显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程度,更是评估高校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1]。

在国内高校从数量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转型过程中,数字校园建设是提高办学效率、提升竞争实力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资源整合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高校数字校园正在走向以“问题为核心”的业务综合管理阶段[2]。在这一背景下,数字校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逐渐成为热点领域,数字校园的“一站式”服务开始“浮出水面”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数字校园的主体用户是教师和学生,因此,在数字校园的设计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从用户的需求出发,使教师、学生和管理者都能够得到更加便利的服务,从而乐于接受使用,就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实施“一站式”服务的设计。

数字校园信息服务平台是教学、科研、办公“一站式”服务的载体,其服务的目标核心在于,数字校园要为用户带来真正的便利和促进管理绩效的切实提高。然而,这一目标单依靠先进的理念远远不够,还需要进行数字校园信息平台的软件设计方能得以实现。通过数字校园综合信息平台的设计,能有效地促进高校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不仅有利于实现管理的规范化、信息的网络化,更有利于实现服务的人性化、决策的科学化,提升师生的数字幸福感,最终支撑高校的发展战略,提高高校的整体竞争实力。

2.数字校园

2.1 数字校园的缘起

数字校园概念的提出,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研究项目,项目的发起人是美国的凯尼斯.格林教授[5]。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发表了一个演讲,标题是“数字地球:二十一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由此,“数字化”的概念在全球广为传播,并衍生出了“数字农村”、数字校园”、“数字社区”、“数字城市”和“数字图书馆”等多种概念。

2.2 数字校园的界定

数字校园的概念众说纷纭,不同的大学采用不用的项目方案和技术框架,许多种数字校园的解决方案也选择不同的IT科技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同时相异的数字校园项目方案也体现了不同的设计理念与教育思想[3]。随着数字校园的不断发展,数字校园的概念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1)有文献认为数字校园构建是在实体校园的基础之上,应用高级的IT技术和信息化设备的技术与手段对人、事、物、信息、知识等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构成一个仿真虚拟的数字世界的网络现实,是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与延展。通讯网络、技术平台和应用系统构建成整个数字校园的神经中枢,能完成真正的数据支撑与信息服务的校园才是真正的数字校园。

(2)也有文献认为数字化校园是利用通信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计算机技术对高校的社团、团队、生活、社会服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所有资源信息全面开展再集成与再整合,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完成访问管理与记录,资源集中与管控和用户授权与管理的全面数字化和科学规范的管理。

所以,笔者认为“数字校园”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学校管理信息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进一步整合和集成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多种资源,最后形成统一的账户调度、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数字校园的目标是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社区服务水平及整体竞争力。数字校园的内涵和外延如图1所示。

3.国内外发展现状研究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的许多领域中引发了深层的变革,在高校管理领域的标志是数字校园建设。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数字校园,国内高校起步虽晚,但是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3.1 国外研究现状

1998年1月31日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The Digital Earth: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the 21st Century的报告中,最先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7]。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Kenneth Green主持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The Campus Communicating Project”,是最早出现的数字校园的概念,在这之后数字化的概念被全世界的人们广泛接受。

一直走在数字校园建设前沿的是美国高校。当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已经涉及到校园办公、图书管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区活动、学生生活等许多不同的方面,取得了卓越的良好效果和成绩。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访问到美国的许多“虚拟大学”[4]。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学校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网络化管理的美国斯坦福大学,能够提供诸如数据分析和综合查询等的多种功能。

整体来说,欧美发达国家高校的数字校园建设的呈现以下几点特征:

(1)具有将各种各样不同的系统整合集成在一起的集成平台工具;

(2)具备统一的账户信息管理与服务;

(3)以统一综合的门户网站的形式提供多种Web应用;

(4)提供取代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成熟、稳定的自动化、流程化、协同化管理软件系统;

(5)不同级别、学科的师生可以在无限拓展的不同时空数字校园中工作、学习和生活。欧美国家高校尤其注重在数字校园的关联领域进行大量的前沿性研究。

3.2 国内研究现状

90年代开始,国内高等学校着手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这比欧美国家的大学远远的甩在后面十到二十多年。在高等学校的的教育教学、科技科研以及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广泛而全面的开始大量应用数字校园。

以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为首的国内从2000年左右开始“数字校园”全面规划与整体设计的为中心的建设工作,从此国内高校的整体建设的数字校园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6]。在教育信息化管理方面,协同自动化办公系统、财务收费管理系统、电子绩效综合考核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平台等大量的管理信息应用系统都已在我国许多大学开展或实施。在三维虚拟数字校园构建上,三维虚拟香港中文大学模拟系统已经帮助提升香港中文大学的信息宣传和国际服务。在IT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上海复旦大学早已建成具有复旦自我特色的大学互联网络数据中心(University Internet Data Center,UIDC)。在无线局域网建设上,2002年北京大学以校园有线网为基础,快速构建了国内高校首个全校园覆盖的无线校园网。

近年来,各大高校特别是985和211高校,开始筹划校园一站式服务和跨部门的流程重组,纷纷推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对外经贸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学生综合服务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建立了校园文化生活为主题的虚拟社团服务门户。其他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还有数字离校系统、网络迎新系统、学生综合服务平台、校内跨平台支付系统、报名缴费系统、学籍综合管理系统等。2007年至今,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数字校园实现了人事、教务、科研、办公的一站式服务,具有个人信息查询、服务集成、代办事项提醒等服务功能。

从以上实践发展来看,我国高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正在实现从“普及推广”阶段向“综合服务”阶段转变,这一发展趋势呈现出以下特征:

(1)从以管理为主要目标向以服务为主要目标转变,从以“业务为核心”向以“以服务为核心”转变;

(2)从分割式服务向以人为本的“一站式”服务转变;

(3)从单一部门的“信息孤岛”向跨部门之间的“信息协同”转变;

(4)从单一业务部门的流程电子化向多部门的流程再造转变;

(5)从单一提高管理效率向提高科研和教学能力转变。通过数字校园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高校正在实现从管理型组织向服务型组织的转变。

3.3 国内外数字校园发展现状比较

全球信息化进程推动了,有条件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国内和国外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规划和实施。学校信息资源库的整体规划,校园网络建设和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最终完成的教学资源管理的规范化,信息网络化,决策的科学性高等院校建设。

我们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如起步较晚,赶上任务的缺点,但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方面的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近年来,国内高校的建设和应用信息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些高校的硬件条件已经达到了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大学水平的。然而,国内高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国内高校和大学的建设和管理的信息化,也有很多的问题和困惑。美国大学信息管理与控制,国内高校信息化的成功经验,也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出努力。

4.数字校园发展的关键及存在问题

尽管各高校都在积极升级和改造数字校园,目前学校存在的应用系统建设均是针对机构、部门或者业务范围的实际工作需要进行设计的,因此各个系统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数据规范与标准以及全局视角的统一的系统规划和设计接口,也没有从发展的面向未来的设计和学校战略的高度来考虑,这些业务系统和应用平台在建设中和实际应用上存在着诸多问题[5]:

(1)对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重视程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管理仍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些高校更难以达到既重视管理更重视服务的高度。

(2)高校行政部门各自为政,难以实现信息协同和流程再造。原有的信息系统往往是基于单一部门的信息孤岛。存在各部门重复建设、总体信息化水平较低的问题。

(3)缺乏信息化统一建设标准。目前各个业务系统,比如上网、邮件、OA等均有单独用户名、密码,各部门信息资源封闭独立,无法实现数据共享服务。学校无线网络没有实现全覆盖,学生公寓网与校园网互联互通存在鸿沟,校园信息基础设施平台缺乏优化融合。

(4)信息化技术支撑队伍十分薄弱。对信息化工作缺乏专人统筹管理,应用系统开发和信息资源建设人才队伍严重不足。目前高校使用的应用软件多为定制,应用系统投入运行后,缺少稳定的专业化系统运行、维护更新和业务管理及技术支撑队伍。

综上建设以人为本、一站式、综合信息服务数字校园平台是我国高校数字校园的当务之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5.结论

本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和归纳国内数字校园建设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未来应用成熟、稳定和前沿的互联网Web平台和应用系统开发技术设计开发数字校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工程思想和设计方法,构建一个以前沿技术和成熟模型为核心,适用于高校大学资源规划的数字校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模型与应用方案。

全面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逐步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教学信息化,教育科研信息化,学生学习信息化,家校沟通信息化,实现人、事、物的联动控制与协作管理,使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达到一流水平甚至先进水平,使学生应用教育信息化资源学习的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实现高校教师、学生、资源和外界的互联互通,使数字校园成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真正实现数字校园、虚拟生活、和谐沟通。

参考文献

[1]陈培君.基于SOA的数字校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研究与设计[D].四川:电子科技大学,2013.

[2]王运武.我国数字校园建设研究综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

[3]姜辉,许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情报杂志,2003.

[4]程建钢.数字校园建设的思考[Z].2010.

[5]焦中明.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几个问题[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6):52-54.

[6]陈圣日.打造数字化学校: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探索[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上一篇:档案数字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数字化转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