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节点范文

时间:2023-03-05 05:25:43

景观节点

景观节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桥岸节点 景观设计 发展趋势 评价准则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组成部分的桥岸节点空间,其景观随着景观设计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地发展着,从设计的角度而言,桥岸节点景观设计呈现出以下的发展趋势:

1.1、强调公共性与开放性,创造有生命力和人情的环境

城市空间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化的空间。相对于建筑空间,城市空间的时间维度是无限的,因而比建筑空间更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和延续性。作为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的桥岸节点空间,也就应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和延续性,是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它和它所承载的社会生活是相互依存的。随着生产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现代社会竞争加剧,节奏变快,激发了人们对购物、休闲、娱乐、运动、学习等活动的需求。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需要越来越多的空间来满足人们对上述活动的需求,特别是现代人际关系的冷漠与孤独,更需要城市空间为人提供更多的交往空间,所以桥岸节点空间也应为人们提供这种交往场所,这也是实现城市具有活力的重要因素。

1.2、追求多样性和混合性,建设富有趣味、协调有序的节点景观环境

在桥岸景观空间中,提倡空间功能的多样性和混合性,首先,这一区域与桥梁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故桥岸空间应满通功能和市民散步、休闲、观景的需求。其次桥岸节点区域,应与滨河地段一起分层分段,综合利用,使这一区域同时满足不同功能的需求。与此同时在桥岸节点应提倡活动的多样性。桥岸区域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应满足市民在此活动的需求;而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个体不同,需求也就不同,其活动行为就千差万别,从而构成了这一区域特点的活动的多样性。

1.3、提倡亲水性与人文性,使市民大众能自由参与又增加节点景观的文化品昧

桥岸节点处自然水体的气势宏伟,景观开阔,是构成节点区域景观特征的重要因素,其水体岸线是城市最富魅力的场所,是欣赏水景的最佳地带。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观赏景观的空间,也为市民提供和创造了亲水的公共活动空间。人对水的特殊感情,包含了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追求。近水、亲水是人类精神酷爱的需要,也是人类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应掌握近水和亲水的原则。提供亲水活动的场地如静态的垂钓、驻留、观赏和动态的广场表演、放风筝、戏水等,同时设置亲水设施,营造亲水的视觉感受。

1.4、注重可达性与安全性,使节点区域成为通达便捷、设施完备的场所

可达性是指强化城市各区域与桥岸节点的交通联系,使桥岸节点景观既可望又可达。在设计时,安全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设计时注意节点的步行环境,以及市民到达节点的安全和车辆行驶安全;其次是节点的设施会不会对游人构成潜在的人身伤害;第三,人们在此游憩时的方式是否有潜在的危险。第四,是要防止犯罪活动的发生,桥岸节点的僻静空间应与管理力量相适应,无视线死角,同时也包括增加夜间灯光照明,以防止成为犯罪的潜在温床。

1.5、倡导舒适性与生态性,在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同时注重舒适愉悦

舒适性是指桥岸节点环境对游人造成的压力小,使人身心轻松,安逸。生态性则是指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论人类社会发展至何种完善的程度,仍是自然的一部分,生态性原则是设计、建设公共开放空间的基本原则。在节点景观设计时,首先应考虑其所处的地理位置、面积、用地形状、地表起伏变化等情况,以保护自然原始状态为主,控制人工开发;其次应考虑环境气候的差异对地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的影响,第三,在节点景观设计时,其周边环境的地形、地貌和植被等自然条件,常常是我们建筑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倾心利用的自然素材。许许多多优美的景观,大都与其所在的地域特点紧密结合,通过精心设计和利用,既将自然景观借用或引用到节点区域中来,形成景观的艺术特色和个性。桥岸节点景观的建设、更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应与城市的发展和更新紧密结合,因而在设计、建造时应遵循有机生长的原则,与自然共生,充分改善桥岸节点仍至城市的生态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分利用而不是破坏自然环境资源,保持好自然环境资源,使城市景观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1.6、突出可识别性与历史性,彰显景观特色和历史与文脉的传承

所谓可识别性是指桥岸节点景观应具有个性特征,易于识别。而历史与文脉,则是指在设计时应尊重历史,强调其所在城市的文化的传承。这是因为:首先桥岸节点景观具有面向公众、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具有传承、负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功能,这构成了景观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其次桥岸节点景观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在当今时代对其的要求已远远超出了客观存在的物质功能,客观存在要求一种贯穿历史、体现时代文化、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精神产品,包括文化价值和道德的体现,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促进整体环境的文化发展。第三,在城市滨水地区往往保留了诸多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遗迹,因而位于滨河区的桥岸节点在景观设计时要注重对历史遗存的保护、挖掘和利用,将历史元素组织进公共空间中。

再者,桥岸节点及周围环境是所在城市长期发展的见证之一,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它真实地记录了城市的发展过程,其中包含了大量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文物建筑。在节点景观空间营造时必须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这一历史连续发展性,十分慎重地处理好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城市旧桥的桥岸节点改造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2、景观设计的评价准则

在桥岸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其景观发展趋势,并注意到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景观设计评价的准则:

2.1、节点景观新建、更新与历史保护。桥岸节点的建设和更新往往是导致滨河景观空间的丧失、进而损坏城市的传统空间,造成城市文化断裂的原因之一。因此,对历史环境的保护是设计者的职业责任。

2.2、宜人性和宜行性。桥岸节点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适宜的游憩、人(车)行场所和环境,因此在设计应是从研究人类需求开始。

2.3、节点景观的空间特征。好的节点景观设计应当使其空间具有可识别性,并使之具有场所感、领域感和安全感,因此标志和特征对于节点景观区域是必要的。

2.4、综合利用及环境与文化。在注重节点空间利用的同时,应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空间的文化联系与延续。

2.5、艺术与美学准则。艺术规范和美学准则是景观设计的重要论据,为大众所接受的、愉悦的环境是景观设计成功的标志之一。

总之,在桥岸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桥岸景观的特点和景观设计的趋势,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评价准则,并以此来指导桥岸景观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徐千里,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8

景观节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生态园区 景观 节点 设计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在节假日期间到郊外观光休闲,去充分享受大自然的绿色和美丽风景,所以生态农业园这个旅游项目受到了亲睐。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业园区春笋般的出现, “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个谚语在经济竞争激烈的当下显得有点无力,对农业园区周边的配套绿化,尤其是入口节点的景观设计已经显得尤为必要。如何将道路转入景区的门口景观做好,使其可以呈现出独有的特色,又能成为引导游客入内的重要标志,更好的发挥作用,是值得我们探讨和学习的。本文结合上海金山区廊下生态农业园区的漕廊公路道路两侧景观改造工程,进行实例分析。

1.0项目概况:

1.1 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位于上海市金山区西南部,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较多,无霜期较长。自廊下镇2003年8月31日与金山现代农业园区实行“镇区合一”管理体制以来,已引进各类农业基地项目37个。廊下镇同时也是金山现代农业园区之所在,是上海所有现代农业园区中唯一一家实行镇区合一行政管理体制的园区,是金山旅游三大板块之中部生态度假休闲游板块的核心区。

由于廊下镇很多旅游景点的入口都位于镇内的高级公路漕廊公路上,为了更好的做亮农业旅游品牌,此次工程将对漕廊公路两侧绿地的重点地段进行改造设计,从而达到提高各个景点知名度,加强景点可识别性,打造了一个诗情画意、世外桃源的新廊下。

1.2基地现状

漕廊公路两侧原有绿化带宽14m,绿化以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群落形式种植。

优点:(1)林缘线自然流畅,形成有韵律有节奏变化的的道路绿化;(2)乔灌草的复合结构起到了吸纳废气、阻隔噪音和美化环境的作用。

缺点:(1)原有绿化地势平坦,缺少地形的起伏变化;(2)绿化空间缺少封闭与开放的对比,部分重要景点如中华村农家乐、碧林休闲度假村的入口处,隐蔽在道路绿化中,不利于提升知名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廊下现代农业园区旅游业的发展;而像漕廊公路靠近万春苑的地段,则又需要有更茂密的植物种植,加强阻隔噪音美化围墙外景观的作用。

2.0设计原则

2.1景观协调原则

漕廊公路两侧绿化建于2005年,两侧绿化较浓密,植物长势较好,发挥一定的降噪音、滞尘的作用,景观面貌较好。故在漕廊公路(金石公路至朱平公路段)调整时要考虑本次调整地段景观与漕廊公路全线景观格局的协调和呼应。2.2 经济性原则

对万春路、金石路等路口新增指示牌处,绿化进行局部调整,突出指示牌的指示功能,避免“喧宾夺主”,最大限度的减少资金的投入。对重点地段(如新天地、中华村农家乐以及廊下生态园等景点区域)进行重点设计,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3.0具体设计

本次漕廊公路两侧局部绿化改造工程方案设计,以聚焦廊下现代农业园区、打通透景线、扩大金山旅游三大板块之中部生态度假休闲游板块知名度和影响力为目标。强化新天地、中华村农家乐、廊下生态园等旅游景点的指示牌和门头景观效果,突出门头和指示牌的指示、宣传效果,创造优美、舒适的农家乐休闲度假场所。同时,重视景观与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城市绿化形象中突出生态特色,尊重廊下文化背景和乡土特色,根据所处地块景点的特性进行节点的设计,有针对性,彰显文化。

3.1景区入口景观

主要针对几处旅游重点景点在漕廊公路上的入口绿地改造,包括中华村农家乐、廊下新天地、廊下生态园、灵芝基地以及草莓基地几个景点的入口。这几个地块的绿化郁闭度过高,遮挡道路沿线的景观和出入口门头,为方便来廊下旅游的游客,在原有绿化基础上,靠近门头区域以疏林草地通透的形式,展露各个旅游景点景观,使过往车辆在看见出入口景观门头时有一定的安全停车视距,在发挥指示功能的同时,保证游客和过往行人的安全。

3.1.1中华村景区入口

中华村农家乐是锦江国际示范点,农家客房在保留了具有金山民居“白墙、黛瓦、观音兜”原味风貌的同时,内部按照酒店标准进行了统一装修,是上海郊区设施最为舒适的农家乐之一,有大灶菜饭、干烧咸菜虾等特色农家菜。

中华村景区的入口就位于漕廊公路上,门头是一个农村原味风貌的牌坊式建筑,入口两侧绿地宽度为12米到14米。原有绿化类似林带式种植,遮挡透景视线,不能很好的烘托门头的特色景观。因此我们的改造是将两侧绿地与景区主题相结合,以农家乐为主题,选取各种果树为主调树种,运用瓜果陶罐、鸡鸭鹅雕塑等小品有机结合绿化,营造一处生机盎然的农家乐景象。植物配置在满足品种丰富,树形优美,林冠线错落等基础上也注重对透景的要求,最大程度将特色门头展现出来,同时景观效果突出的植物配置也增强该绿地的引导作用,使景区入口从周边绿化带中脱颖而出。

3.1.2生态园景区入口

生态园是上海对外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是金山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活动基地。园区集生产、加工、示范、推广、科研、观光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开发区,“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已经显现。

生态园景区入口两侧原有绿地类似林带性质,树木浓密,影响园区优美的莲花状温室建筑的展示,优化设计对两侧绿化做出较大调整,上层乔木选用大规则的无患子、榉树,在天际线的处理上作为建筑群的衬托,柔化建筑生硬的线条,中层种植桃树、垂丝海棠等开花灌木,下层在靠近门口处布置花境,设计与生态园的学农活动结合,在绿化中安放一组以农活为主题的雕塑,进一步深化生态园的学农助农活动精神,营造了一处自然、生态、落英缤纷的景区门口景观。该绿地施工前正值金山田野百花节开幕,生态园是主场地,应甲方要求,将门口中间11米宽绿地进行百花节的主题设计,将一个红绿草做的花钵立于地形上,花溪经花钵口,从上往下倾倒出来,使得这里成为了花的世界。

3.1.3新天地景区入口

新天地景区的功能定位于“展示、品尝、专卖”的展示中心,占地8000平米的梅花状玻璃温室,能容纳1500人同时品尝,有五个主题厅;另外有600亩香樟林、250亩的蔬果园,可新鲜采摘。该景区入口现在出入车辆和行人较少,与生态园是相通的,日后将变成主要出入口。现状是门口有两面大景墙,墙前杂草丛生,景观欠佳。

改造设计对门口两侧的绿地改造充分利用文化石贴面的大景墙,使其成为门口景观的一个大背景来进行植物的布置。设计对植物结构科学构建,形成层次与色彩的完美搭配。从两侧向门口方向,大乔木还是以比较稀疏的形式布置,以最大程度透景露景,中层种植桂花,石楠等常绿灌木,前方点缀樱花,地中海荚蒾,锦带花,花石榴等花灌木,下层考虑到日后养护和长期效果,则搭配开花地被鸢尾、地被菊、花叶蔓等。顺着微地形,形成多样的下层空间。门口景墙前在花境中放置一个牧童骑牛的主题雕塑,以常绿宿根花卉为主题的花境,多季花开不断,以园林绿化中常用品种自由组合,结合红花继木球,胡颓子球、红枫、独本毛鹃等植物,错落有致的植物景观浑然一体,打造一处亲近自然,放松心情的景区入口绿地景观,实现对景区面貌的最佳展示和引人入胜的效果。

3.1.4草莓基地入口

金山草莓研发中心内拥有办公室、会议室、优质农产品展示厅、草莓文化展示、游客接待处、餐馆等,成为集草莓生产、科研、采摘、观光、会务、餐饮于一身的综合性现代化的示范基地。同时又为市民提供采摘、旅游、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原有绿地宽度在25-26米,但是地块中间被一条排水沟分割开,绿化布置较凌乱。改造设计对该地块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利用旁边绿地排水沟和北面河流解决了绿地排水的问题,对该地块增加土方,营造微地形,选用树形较好的高挑落叶树作为背景树,前面搭配梅花、腊梅等开花植物,主要管花期为草莓采摘期,为该景区的游览高峰期呈现最佳的景观效果。考虑到与基地内部广场上的大草莓雕塑相呼应,同时为了在漕廊公路上行驶的车辆能及早注意到景区,在入口两侧的绿地草坪上点缀了高度在80cm-150cm 的草莓雕塑若干个,增强概绿地的标志。

3.2公路路口景观

3.2.1万春路路口

该地块绿化改造同样以突出指示牌为目的,强化指示作用,植株配置上避免遮挡指示牌。

3.2.2金石公路路口

该路口植物配置以香樟、桂花和棕榈三层复合结构形式为主,全部都是常绿树种,过于郁闭、压抑,作为进出廊下镇的重要交通路口,路口的指示功能较弱。因此,本次改造,以乔木背景重心往后移,留出较大草坪空间,使金石公路上的视线向廊下镇的方向聚焦,同时结合该地块日后要做的标志性门头建筑,搭配廊下吉祥物和果蔬雕塑,展示廊下的农业旅游特色,进而提高路口景观的地域特征。

4.0结论

景区入口的节点设计对于提升景区形象,展现景区特色和主题,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需要立足景区游览内容和地域文化,紧扣主题展开设计,使得景观设计更好的服务于景区文化展示,同时结合入口设施,进行特色性设计,彰显其特色和标志性作用,提升其功能性。

其次,景区门口的绿地设计还要考虑到日后的养护,农业园区一般在郊外,道路绿地的日常养护等级不高,因此入口节点的绿地植物配置,得选用应用广泛,在当地长势较好的植物品种,以保证景观的长期效果。

通过结合廊下生态园的景观节点改造设计的实例认识到:因地适宜,从景区的文化背景和旅游主题去把握农业生态园区景观节点设计的思路和内容,同时注重各个景观节点在整个农业园区里的风格上的统一,是我们做好农业园区景观节点设计需要注意的方面。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文化生态与感知.北京:科技出版社,1998

[2]刘滨谊.人类聚居环境学引论.城市规划汇刊,19962

[3](丹麦)杨▪盖尔《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

[4]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景观节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道路景观;设计分析

1设计思路

1.1切合周文化,突出特色

项目区位于岐山县东大门,其景观绿化设计应适宜于当地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并展示其深厚的地域文化历史底蕴。

1.2考虑功能性,兼顾兼顾

绿化工程的设计应遵循安全行车和可持续理念,让道路功能和景观绿化融合成为一体,形成道路景观特色,促进道路景观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1.3多元化搭配,适地适树

在设计中,要做到适地适树,适宜当地环境,适宜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喜好,以乡土树种为主,多元化搭配,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发挥植物最大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形成反映地域文化的景观环境,赋予景观鲜活的生命力。

2设计原则

2.1生态学原则

生态学原则即“大绿”原则。道路绿化的主要功能是生态防护,防止浅层岩石塌方和滑落,保持公路边坡的水土流失。因此,在绿化形式和植物选择上,针对植物的特性,突出生态防护功能。

2.2植物学原则

充分考虑施工地点的气候特征、立地条件等综合因素,选择适宜环境的植物,增强生态效果。要求植物具有特点是:抗旱耐瘠薄,根系发达,耐粗放管理,种子丰富,发芽力强,容易更新,育苗容易并能大量繁殖,生态防护效果好。

2.3景观学原则

道路绿化属于线性绿化,空间跨度比较大,景观设计应追求大的节奏和韵律的变化,采用大手笔,形成大景观,即在整体上体现大景观,形成赏心悦目的景观绿色长廊,营造舒适优美的行车环境。

3设计方案

3.1东大门十字设计

东大门位于北环路与关中旅游环线、西宝北线交汇处,由1处圆形交通大环岛绿地和4块三角形绿地及道路外侧绿地组成。环岛绿地采用十大功劳形成一圈绿带,将金叶女贞均匀布设绿带之中,并配置黄杨球等。采用置国槐、五角枫等乔木树种作为骨干树种,并选用树形较好、耐修剪的景观树种修剪成一定造型景观。

3.2西宝北线堰河段丁字路设计

西宝北线堰河段丁字路设计采用两侧对称布局,运用丰花月季、金叶女贞、紫叶矮樱和珊瑚树进行植物构图,形成植物群落,营造大气、美观的景观环境,并行列式配置樱花和女贞,散植红叶李进行点缀。

3.3道路设计

道路绿化设计主要设计了两种配置模式,可根据不同道路特点进行选用。第一种模式采用自然式对称布局,以雪松作为背景树种,采用丁香、石楠、锦带花、珊瑚树和红瑞木进行植物构图,形成景观色块,采用樱花和女贞行列式配置进行点缀。第二种模式采用规则式对称布局,以杨树、樱花单行种植作为背景树种,采紫薇和白皮松阵列式种植,形成整齐、统一的景观效果。

4树种选择与植物景观设计

4.1树种选择的原则

①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②选择观赏性强的树种,形成美丽的植物景观;③树种选择应多样化,以多样化的树种形成景观丰富、结构稳定的植物景观;④以常绿树种为主,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结合;⑤根据环境特点,选择耐寒、耐旱、适应性强的树种,既能提高达到绿化效果,又能减少后期管护成本。

4.2树种选择

绿化设计拟选择植物20余种,主要有:雪松、白皮松、大叶女贞、杨树、紫薇、紫荆、樱花、碧桃、金叶榆、五角枫、丁香、石楠、锦带花、珊瑚树、红瑞木、丰花月季、金叶女贞、紫叶矮樱及混播等。

4.3植物景观设计

4.3.1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根据区域气候、植被特点和景观的需求,结合树种的生态学习性,植物景观设计以乔、灌、地被合理搭配,形成大乔层、小乔木和花灌木层、地被植物层三个层次结构,既满足植物对阳光强度的不同要求,形成了生态功能完善、群落稳定的植物景观,又满足了景观的层次感,丰富了观赏效果。

4.3.2多样化的植物群落。充分考虑树种的生态适应性,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适宜本地的外来树种,设计中尽可能采用多种树种,以多样化的植物搭配形成丰富的植物群落。

4.3.3变化多样的景观空间。植物景观设计要根据各个景观空间的景观主题风格分别进行设计,通过不同植物景观的营造,一方面确定主调树种,使各段植物景观保持和谐统一,另一方面通过局部变化,营造丰富多彩、变化多样的植物景观。

景观节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厦蓉高速;重要地段;生态景观林;营造技术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厦蓉高速公路起于福建厦门,止于四川成都,是我国西南腹地通往东南沿海地区的主要出海通道,是国家高速公路七射九纵十八横网内18条东西向高速公路中的第16条,编号G76,全长2211km,其中长汀段6881km。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高速公路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快捷、安全、舒适,而是畅、洁、绿、美的绿色生态景观大通道。前几年由于福建省高速公路建设任务繁重,把主要精力和资金投到了建设上,高速公路两侧一重山的绿化美化相对滞后,特别是进出口、枢纽互通、服务区等高速公路重要节点周边一面坡生态景观林建设还在探索之中。针对厦蓉高速长汀重要节点——进出口、服务区两侧森林景观现状,确定了景观林营造的指导思想、设计目标和原则,设计了5种模式,6个造林绿化类型,按照“绿化、彩化、花化、美化”的“四化”要求,进行了树种的合理选择与科学配置,提出了可操作性的绿化美化技术措施。力求通过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和科学配置,把高速公路重要节点周边可视一面坡打造成为“片、带”相连,季相色彩化、层次立体化的高速通道森林景观,充分展示高速公路生态景观林建设成果。2 作业区概况

2.1 区域位置

长汀县地处福建省西部,位于东经116°00′45″~116°39′20″,北纬25°18′40″~26°02′05″,北与宁化相接,东北靠清流,东邻连城,南连上杭,西南接武平,西和西北与江西省交界,全县东西宽66km,南北长80km,土地总面积463万亩,其中林业用地391万亩。

规划范围包括长汀进出口周边可视一面坡,位于长汀县策武乡李城村和德联村,共8个小班,面积998亩;长汀服务区周边可视一面坡,位于长汀县策武镇红江村和策田村,共9个小班,面积687亩,总面积1685亩。

2.2 自然资源概况

长汀县属武夷山脉南段,地貌分为中山、低山和丘陵等类型,以低山类型为主。全县年平均气温15~19℃,无霜期年平均为260d,年平均降水量为1737mm,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水、热、光资源丰富,为动植物的生长栖息提供了极其有利的环境条件。地质构造复杂,土壤种类繁多,以红壤为主,占土地面积79.81%。该县溪流纵横,水系发达。全县流域面积50km2以上的河流有17条,以汀江最大,全长153km,流域面积2649.27km2占全县总面积的85.5%。

作业区地貌以丘陵类型为主,海拔高度在300~375m之间;林地平均坡度20°;全坡;土壤为红壤;土层厚度100cm,腐殖层厚度10cm左右;多为Ⅱ、Ⅲ类地。植被总盖度80%,乔木层以天然马尾松、杉木为主,平均高30m;灌木层以桃金娘、小叶乌饭为主,平均高10cm;草本层以芒萁骨为主,平均高65cm。

2.3 作业区森林景观现状

作业区森林覆盖率虽然较高,但是周边一重山现有树种多为马尾松、杉木等针叶树,树种结构单一。马尾松、杉木等针叶树占91.0%,阔叶树仅占9.0%。部分路段还存在生态断弱点,森林景观效果较差,品位低;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能力低,林分结构单一,巩固难度大,森林生态系统仍然脆弱,属典型的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恢复区。

(1)树种结构比例失调,呈针叶有余、阔叶不足;绿色有余、彩色不足等特点,绿化树种单一,森林景观效果差。

(2)大面积的马尾松林面临着遭受森林火灾的严重危害,特别是马尾松林面积仍然占林分面积的86.1%以上,是一座没有设防的易燃品大仓库。据《中国森林火险调查与区划》,长汀县是一级火险区,防火形势十分严峻,责任极为重大。同时马尾松林易引起松毛虫等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据统计,长汀县自1986~2010年25年间松毛虫累计发生年均3.1万亩。马尾松林景观极易破坏。

(3)林分生长类型较差,林分总体质量差,并严重导致为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破碎性和单一性的残次林。森林系统演替向针叶化、低龄化、稀疏化、单层化、中小径化逆向方向发展,造成森林生物多样性破坏,森林植被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加快,地质和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多,致使森林景观呈破碎性和单一性。因此,调整林种、树种结构,林分的层次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3 设计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3.1 指导思想

以景观生态学、林学和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等为指导,以建设长汀森林县城为契机,以绿色通道建设为载体,以大力改善长汀县生态环境、增强森林生态安全为宗旨,根据长汀县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地采取造林绿化、补植套种、林分修复、抚育施肥、优化提升、封山育林等多种措施,恢复和重建稳定、健康、多功能的沿路绿色生态体系,全面提升长汀县森林生态功能和绿化美化水平,厦蓉高速长汀重要节点——进出口、服务区两侧森林景观实现“绿化、彩化、花化、美化”的“四化”要求,为全力打造长汀“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县”,推进生态强县建设提供环境支撑。

3.2 设计目标

以厦蓉高速长汀重要节点——进出口、服务区两侧可视一面坡生态景观林建设为中心,采取“种、补、改、封”综合技术措施,通过造成林绿化、抚育施肥、林分改造等景观林的培育措施,力争作业区当年形成景观林群落框架,3年初见成效,5年把高速公路重要节点周边可视一面坡打造成为“片、带”相连,有季相变化、近自然的高速通道复层林景观,提高森林景观观赏价值和生态效能。

3.3 设计原则

设计原则包括以人为本与生态景观功能优先的原则;适地适树,特性协调的原则;适时适法,循序渐进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设计的原则;突出分区(块)引导,体现特色的原则;坚持建设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4 造林绿化模型设计

依据不同的地类、林木状况,“绿化、彩化、花化、美化”的“四化”要求,选择不同的造林类型及其造林技术。长汀厦蓉高速公路进出口高速公路重要节点周边可视一面坡生态景观林,共设计了5种模式,6个造林绿化类型,面积1685亩,其中设计改造提升型(近山坡下型),面积338亩;改造提升型(近山全坡型),面积542亩;设计补植套种型(远山稀疏型),面积261亩;补植套种型(远山高密型),面积261亩;设计林分改造型(低效果园型),面积210亩;设计抚育施肥型(幼林抚育型),面积25亩(表1)。

5 技术措施设计

树种选择补植设计5种及以上,乔木层补植至200株/亩以上;“近山种大树,远山种小树;坡上(近山)种小树,坡下种大树;果园补花树,好的常绿阔叶树不种树”;种大树挖大穴(80cm×60cm ×60cm)施大肥(基肥500g/穴+追肥300g/穴×5年),种小树挖(60cm×40cm×40cm)施小肥(基肥250g/穴+追肥150g/穴×5年)。

5.1 树种选择

遵循优先选择乡土树种,注重选择阔叶树种的原则,乔木层主要选择彩叶树种枫香、山乌桕、黄花槐、红叶石楠和较速生、较耐瘠薄的木荷、闽粤栲、油桐、马褂木、无患子等阔叶树。

5.2 苗木要求

选用壮苗。设计补植乔木树种,多年生合格苗,苗径5~8cm左右,全冠或半冠3叉以上,带土球,高3.0~4.0m。灌木大苗,多年生合格苗,带土球,高2m左右。

5.3 配置方式

依据现有林分和立地条件状况,以及树种特性的不同,沿等高线带状(各占1/3)布置,按各块设计思路从下至上依次种植,在保留原有林木的情况下,按株行距1.8 m×1.8 m或1.8 m×2.0 m设计补植。

依现有林分调查情况,设计补植常绿树种平均30株/亩;彩叶树种平均15株/亩。

5.5 整地方式、规格及施基肥

在保护原有植被的情况下,采取条带状、块状整地,要求在穴周围1m2内除草松土,整地规格:大苗穴面80cm×底60cm×深60cm见方,挖明穴,施钙镁磷500 g/穴,回表土;小苗60cm×40cm×40cm,挖明穴,施钙镁磷250 g/穴,回表土。

5.6 植树季节和方法

1~3月,尽量掌握在阴雨天气进行,采取植苗方法。树木种植时,应在穴内将种植土填放至球底高,土球放置在上面,定向后再打开泥球包扎物,从穴边缘向树木土球附近培土(包括营养土),分层捣实,培土高度达到土球2/3时作堰,树干必须扶正。

5.7 幼林抚育

根据现有树木生长情况,林地植被状况和经济条件,对原有幼树和新补植树苗,设计每年1次幼林抚育结合施肥,连续3年。

(1)抚育方法:块状除草松(培)土,块幅1.0m2。

(2)抚育次数:一般造林当年抚育1次,连续抚育5年。

(3)抚育时间:每年8~9月间进行。

(4)施肥:每年8~9月结合扩穴培土,大苗每穴施尿素150g、复合肥150g;小苗每穴施复合肥150g。

5.8 封山育林

实施全面封山育林,封育方式为全封。在封山育林期间,严禁在封育区内放牧、割草、打枝、烧灰积肥等一切不利于林木生长繁殖的人为活动,聘请专业护林员,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及林政资源管理等工作。

6 实施效果评价

(1)该设计以“绿化、彩化、香化、美化”为设计原则,突出厦蓉高速长汀重要节点——进出口、服务区两侧森林景观,通过生态景观林建设,将逐步调整以马尾松、杉木为主的针叶林树种结构,恢复自然乡土阔叶林,最终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森林景观。良好的森林结构能有效地提高森林自身防火能力,降低森林火灾发生的频率,减少森林火灾的损失。同时,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有效抑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因此,该项目的实施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

(2)项目实施不仅改善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家园建设步伐,而且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环境和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通过宣传,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将在全县人民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使每个公民都能自觉地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因此,该项目的实施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3)项目建设造就长汀优美的森林景观,促进了生态旅游业发展,间接地增加了旅游收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4)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增加绿地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对周边环境绿化、美化能起示范与推广作用。保护和恢复高速公路相关的自然生态环境,充分发挥绿色植被功能,把高速公路重要节点周边可视一面坡打造成为“片、带”相连,季相色彩化、层次立体化的高速通道森林景观,充分展示高速公路生态景观林建设成果,进一步推进森林长汀、生态长汀、美丽长汀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盛钟.汀江流域森林生态修复对策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0(1).

[2] 邓智联.浅谈绿色通道景观生态工程规划设计[J].西部交通科技,2007(1).

[3] 何旭君.广深铁路绿色通道景观生态工程设计[J].林业建设,2011(2).

景观节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江西省;公路;景观设计

1、项目介绍

1.1项目概况

项目为贵溪市省级206公路,江西省交通枢纽之一。沿线途径多个主要村镇,全长约38.826公里,路线总体呈北南走向。本项目的建设将起到加强贵溪市南部乡镇与贵溪市联系的作用;项目的建设将极大改善当地公路网水平,通过本项目的建设贵溪市南部乡镇可以通过沪昆高速、上万高速和济广高速与景德镇、鹰潭和上饶等地区的联系。为今后江西省地区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为发扬和传承地域文化做到极大的贡献。

2、设计的理念与景观策略

2.1设计理念

打造叶脉形式的景观道路,结合当地生态资源、风土人情、传统地域符号等串联在全路段,合理规划景观区域,使贵溪市省级206公路更好的造福一方群众。

2.2景观策略

以公路为主线,巧妙运用传统造景中的藏、透、露、诱手法,并划分七大节点、九大景观段落。形成统一具有特色的安全的景观带。

3、地域文化在江西省贵溪市S206公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各节点的地域文化的应用和绿化设计

根据沿线自然人文景观、交通经济发展,建立七大地域性景观节点。

第一节点。考虑在此结合象公园入口广场进行景观节点打造,起到宣传和带动S206公路景观体验的作用。该节点主要以结合象山公园入口广场来提供S206乡村旅游公路宣传和欢迎游人体验乡村旅游和公路起点标志作用。

第二节点。紧邻南山村部级花卉展示厅。节点景观打造考虑为贵溪市农产业发展宣传旅游打造整体展示科技教育中心提供文化宣传和带动作用。节点从徽派建筑中提炼文化符号,并抽象化、简洁化并运用到现代造型廊架之中。

第三节点。节点公路两侧杨树树形优美,两侧佛手瓜,水果采摘园等农产业景观丰富,公路景观设计考虑保留现有杨树,将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分离,保护现状生态景观的同时让游人更加接近自然。

第四节点。节点用地位于现状公路与新建公路交叉地带。一颗600年古樟树位于用地之中,现有保护形式简单,环境比较杂乱。景观打造需要解决古樟树的保护与旅游休闲作用,建设具有地域文化的特色景点。

第五节点。节点现状用地为两片竹林,外侧有须溪、稻田、村庄、自然环境优美,适宜打造为供游客驻足休息、游玩的景观节点,体验幽幽竹林与临水而憩的景观环境。

第六节点。地理位置优越,现状景观单一,由于公路路线的调整,重新进行景观环境的打造。该节点处于交叉路口并设置有环岛,景观需优先满通的功能性、指示功能。三角岛场地内植草,并利用红砂岩布景,使景观在岛内形成岩石园。营造景观融合的效果。既突出地标性作用,又贴近自然,利用自然表现手法彰显交通功能。

第七节点。现状用地自然环境优美,通过对现状环境的规整组合,结合新建桥梁,打造优美清净的乡野休闲广场景观,体现农家生活趣味。根据现状环境特色,结合景观主题和功能需要设置景观设施。

3.2各路段的地域文化的应用和绿化设计

段落一,位于山区,路域环境较好,山体丰茂,结合沿线自然条件,制定了景观方案。道路沿线布置常绿乔木油松、木芙蓉和紫荆以及常绿灌木海桐球,观花灌木毛杜鹃和色叶灌木金森女贞。植物组团搭配栽植。

段落二,位于山地段及村镇农田段,部分路段有挖方边坡。此段落选用常绿树油松,搭配海桐球、红叶石楠球栽种,毛杜鹃和金森女贞做成地被绿篱。

段落三,榇逭蚺锒危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景观方案以“透景”为基调,植物多运用春景植物杨梅搭配朱砂桂、樱花、紫叶花桃三种花灌小乔木,灌木球类选用常绿的海桐球和小叶女贞球,地被植物采用小花栀子和毛杜鹃。

段落四,位于村镇农田段,部分路段两侧杨树树形优美,景观绿化对其保留。也起到了分隔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作用。设计方案与段落三相同。

段落五,两侧为水田,局部老路右侧分布有零星花卉乔木种植园。景观主要采用“借景”的手法,垂柳作为行道树稀疏栽植,花灌采用黄花、粉花夹竹桃、西府海棠交替栽植,明快的花卉色彩再加上火棘球间歇栽植。地被金森女贞显黄绿色,加之龟甲冬青搭配,和道路两侧的水田遥相呼应。

段落六,呈微丘地貌,局部有水田、旱地。

此段落植物选配打造秋景段,选用色叶乔木水杉。在花灌搭配贴梗海棠和八月桂。球类植物选用红叶石楠球和火棘球进行搭配栽植,地被绿篱采用金森女贞和龟甲冬青交替栽植。植物布置疏密有致,色彩和谐绚烂,将秋季的美体现的淋漓尽致。

段落七,位于道路外侧有须溪、稻田、村庄,路面情况良好,路域环境较好。道路沿线布置落叶乔木水杉,搭配八月桂和夹竹桃两种花灌,地被植物毛杜鹃和色叶灌木龟甲冬青。

段落八,位于山地段及村镇农田段,山体松林丰茂,结合沿线自然条件。此段落在植物选配上,选落叶乔木水杉,在花灌搭配八月桂和夹竹桃。球类植物选用常绿和色叶的山茶、红叶石楠球进行搭配栽植,地被绿篱采用龟甲冬青和金森女贞。

段落九,此路段主要是水田区域,沿线有大量成块连成片状的稻田。段落以“露”为基调,让视域更加开阔,植物搭配上,以黄山栾作为骨干乔木,搭配腊梅和花石榴,球类植物选用山茶和茶梅,地被植物选用红花继木、大花栀子。

4、总结

在贵溪市S206公路景观设计中将地域性文化提炼渗透到项目中的每一处细节,使得公路与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交流。依照公路景观地域性的设计原则,采用合理的方法,确立公路沿线景观主题,设计了独特的文化景观节点和景观段落绿化设计,以及全路段景观设施的完善与美化。就此希望通过总结实践项目的心得和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对以后的工程项目有所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熊广忠.城市道路美学[M].中国建筑出版社,1990

[2]何跃.吕蓓.公路景观地域性特色设计实例分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

[3]熊广忠.论公路美学的研究与应用.中国公路学报.1994年第1期

[4]杨金泉等编.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规汇编[1982-1999].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5]张宪荣.设计符号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杭间.设计道[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

景观节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景观节点;景观特征;公园设计;节点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1-0114-01

一、中外公园景观节点营造的区别

全世界城市和城镇都有着不同的外形,风格,规模,相对的公园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造园的手法也都各有特色。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不同的公园,东方以我国为代表讲究“模拟自然”;西方则以法国为典型讲究“整理自然”。

1.我国公园景观节点的特点

我国的公园在景观节点营造上继承了传统的造园特色,突出艺术与自然之美,强调“天人合一”,自然事物保持自然形状,力求模仿自由的大自然,和自然融为一体。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发展的经验丰富,美学观点建立在“自然之道”础上。这种思想影响了后来造景的观念,使得传统造园的特点,多以山池泉石为中心,饰以花草,环以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苏州的网师园,面积虽小但景观丰富,精巧的亭廊、扶疏的林木、自然的泉石都以园中的一池碧水为中心,共同组成了错落有致、均衡秩序的景观。道路方面我国造园手法上以迂回曲折、曲径通幽的布局和情境进行营造,空间的畅通或阻隔,道路常常变化多端,通过和和周围环境相结合,引起给游人视觉、听觉上的感官刺激,满足其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体验诗画的意境,给游人有更多的幻想空间。

2.国外公园的造园特点

西方的造园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当时造园就是模仿经过人类耕种、改造后的自然,是几何式的自然,因而西方再造园上就是沿着几何式的道路开始发展的,其中水、常绿植物和柱廊等都是重要的造园要素。西方公园的景观节点在设计上突出科学与技能方面,强调“合规律性”,处处呈现出平面的,立体的几何形状,一切景物,无方中矩,圆中规,体现出精确的数的关系,西方公园的景观节点展现的是美的“秩序,均匀,明确”,也就是人工之美,技能之美,数比关系之美。维兰德庄园里的植物就修剪成了各种几何图案,来表达不同的寓意。

二、中外公园景观节点的营造方法

1.明景设计

景观节点设计的令人一目了然,可直接感知整个公园的风景和设计理念。

(1)自然景观。优美独特的自然景观景点能令人抒发生活情趣,自然景观是结合公园的地形,位置将自然界的优美风光或某些奇特稀有现象创造出来的景观,往往成为景观节点的极品。自然景观在我国造园上体现较为突出,在营造时对自然景观进行巧夺天工的构思给人出其不意的意境之感,例如山景旁边设计镜子等利用反射行程虚实相生的感觉,增加整体的趣味。

(2)人文景观。比起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更具有文化内涵,更容易形成景观节点,体现公园的特色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给人在游览和欣赏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人文景观节点设计应结合本地资源特色,充分利用相关的民族风情,名胜古迹等人文资源进行营造。例如大唐芙蓉园就展现了我国唐朝的悠久历史文化。

(3)人工景观。自然景观跟人文景观资源的景观节点不够多,就要根据需要人为创造景观节点。人工景观通过空间艺术技巧和造景要素给予体现,可运用主景与配景,对比和调节,节奏与韵律,均衡与稳定,尺度与比例等造景方法,结合山水,建筑小品,植物造景等景观要素布置,力求形、色等形式美,艺术美,创造出令人兴奋的景观节点。要注意人工景观的数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整个公园的景观。

2.隐景设计

隐景是利用错觉,借景,框景,对景,意境等,才哟更先扬后抑的手法,让游人领略其中内涵,从而产生兴趣。隐景鄙夷明景更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不同的审美水平的人对他的反映程度不同,产生的兴趣也不同。

(1)借景。通过借用园外的景点增加本园得景观节点,增添公园的景观乐趣。如大唐芙蓉园就借用了西安著名的大雁塔,给园中营造了特别的景观节点。除此之外,框景,透景,夹景,对景,障景等造景手法运用得当,也能创造出景观节点。

(2)错觉。利用观赏者的审美错误感进行营造,例如色彩方面,暖色近,冷色远,光度纯度高的景物则给人距离较远,反之广度纯度低的景物则距离较近。面积小的空间利用水面或者镜面的雕塑的反射,来给人视觉上的大空间。这种错觉的营造方法不仅很好的解决了设计中的难题,也增加了公园的整体乐趣。日本的枯山水造园方法就是运用这种错觉感。

(3)意境。意境是一种精神审美,已经不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是言外之意,话外之音。运用诗词歌赋,音乐艺术的形式,描绘出联想意境的审美空间,将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物化在实体景观中,融入景物,让欣赏者在其中体验回味,领悟设计意图,见景生情,借景抒情,有景尽意在的感觉。

三、总结

我国着眼于自然美,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西方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表现人工的创造。在造园上以高大的建筑为中心,分布规整有序,有十分突出的中轴线,一切的道路,河池,花木及其他小体量建筑都规整对称地依附在中轴线两侧,表现出人类征服自然。相反我国在造园上讲究布局随意自然,没有明显的轴线,山水花木,亭台楼阁都是因地制宜,道路蜿蜒曲折,随意安置,表现出自然天机,山林野趣。其次,西方为表现对自然的再创在理念,在对景观的造型上进行加工,例如将花草植物安排,营造成不同形状的几何形图案形状,再或者修剪成动物的样子,多雕塑跟喷泉相结合,他们追求人工美;而我国则追求自然美,山石营造力求接近自然,水景道路营造的曲折离奇,植物搭配讲究四季常青,三季开花,对花木本身也不加以约束,而是让其自由成长。

参考文献:

[1]郦芷若,朱建宁.西方园林[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1999.

[2]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景观节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 ;人文景观 ; 山水相依;城景交融 ; 生态道路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ing Hangzhou city Xixi road rehabilitation project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city road landscape design intended by the overall layout, road landscape system of road landscape interface control and utilization of space, road plant and plant characteristics along the facade features of guidance and control, to enhance the effect of road landscape in the overall landscape in the city. The Xixi road into: "life roads become visible, landscape dependencies, King City."

Key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umanity landscape; landscape dependencies; city scene blending; ecological roa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中图分类号:TU2

一、引言:

依据西溪谷区域的控规,规划西溪路两侧地块将重新整合开发,区域交通进行梳理。规划西溪路(古墩路至天目山路)全线拓宽至40米,并在道路南侧控制10米绿化带,整体“提升景观效果,加强交通能力”。整治后,西溪路将定位为城西主要干道,分流部分天目山路的过境交通、对外交通的同时,服务道路两侧,收纳沿线地块出行交通。随着西溪谷建设的积极开展,西溪路的配套整治已迫在眉睫。

二、项目背景及概述

杭州市西溪路(古墩路~天目山路)位于杭州市西湖区规划西溪谷区域,全段西起天目山路、东至玉古路,处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和西湖风景区之间的狭长地带,地势北低南高,是杭州市区西部一条重要的交通通道。

三、设计指导思想 结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因地制宜,结合用地规划及现状提出布局合理,概念新特的景观构想。

四、设计构思:

结合城西地理特征和规划的基础上,以生态为主线,充分发挥植物在造景柔化硬质构筑物,遮挡工程创伤等方面的功能,对全线景观进行系统规划,对路内景观和路测景观进行全面设计,以动态景观为主,静态景观为辅,抓住重点(两侧地形的高差衔接),突出重点(截洪沟与景观体系的结合),呈现亮点(沿线布置的历史人文节点),从而创造一个具有地域历史特色的现代开放的景观道路。

五、设计中的若干问题分析:

经过对西溪路现场多次反复勘察研究,对西溪路综合整治方案提出以下几点主要问题:1、西溪路综合整治中,提供良好、安全的交通环境是首要问题,主要体现引导、诱导视线种植,防眩种植等方面; 2、如何将西溪路南侧绿化景观带和远期规划相结合从而形成连续性的带状景观廊道;3、城市形象在西溪路上如何体现;

4、如何处理好各条道路上的景观视线廊道,并且将山体景观纳入以后的视线空间中;

5、西溪路是一条历史悠久的道路,沿线名人事迹、市井故事、古代王侯将相的传说和遗址颇多,但现在已经保留甚少,本次整治设计中如何将道路现状的历史碎片提取为节点并融入本次设计的绿化景观带中是个问题;

6、设计中如何将规划沟渠合理的纳入本次景观设计中;

7、如何处理10米绿化带和现有地块之间的高差衔接;

六、设计定位

设计遵循安全、实用、新颖、美观、以人为本的原则并依据对西溪路现状问题的分析和对规划的理解,本次设计将西溪路定位为:“显山露水、山水相依、城景交融”的生活风情干道。

七、设计手法

1、以仿生态自然手法将截洪沟弱化为景观溪流融入景观带中,并配置水生湿生植物及大小景石,从而将西溪路景观形成有山有水的自然格局。

2、以拟自然种植手法对乔灌木进行搭配组合,视线上穿透林下丰富的地被绿化景观空间向山体景观延伸,局部采用绿化进行对建筑物和绿化线外不和谐视线的遮挡。绿化上主要强调视线渗透、景观渗透、绿化渗透及绿化遮挡的景观设计理念。实现道路及西溪路南侧绿化带的规划长远性与可持续性。

3、运用中国传统造园中多种手法,如障景(极目所致,嘉则改之,俗则屏之)、串景(以截洪沟化身而成的景观溪流是为串线,将沿线山、水、植物等串成为山水西溪的格局)、对景(对沿道路交叉口,对山景的强化和两侧绿化的重点营造是为对景)再之利用点景、借景、夹景等手法对西溪路景观带进行设计。4、根据道路绿化的管理难度,本设计做到低维护的科学绿化配置及景观设计。

5、设计中用丰富的地形设计处理,使绿化带内地形起伏与山水之景共融。

八、景观区段设计:

西溪路景观根据两侧规划用地及现状用地进行系统分析,可分为三个大的区段,分别为留下古镇风貌展示区段、生态文化历史展示区段、生态自然山水展示区段。

留下古镇风貌展示区段:

该段主要为留下古镇现在生活的场景补充,作为古镇就具有历史有其自豪的过去,作为现代城市的一部分,又不可脱离现代文明的发展。因此该段设计中主要通过几个节点空间的强化点明留下古镇曾有的繁华历史和曾有的名人事迹,如留下历史商业街入口节点,通过牌坊、景观墙和围和的树池,规定的空间范围来强化小镇阡陌理坊中过去生活的场景,景观墙上记载着历史的痕迹。

该段位于西溪路最西端,是进入城市的西入口形象,种植上主要通过规则式种植方式为主,以银杏、梅花作为基调树种,讲究道路植物景观的肌理连贯,设计注重夏景的茂盛、秋景的华美和早春的绚烂。通过绿化景观的强化设计体现西溪路的门户形象。

生态文化历史展示区段:

该段主要含有杨家牌楼、法华寺、金鱼井、五义士等历史遗迹和历史故事,丰富的历史给本段景观设计带来了创作的灵魂,沿线景观主要结合截洪沟、绿化的种植及地形的塑造从而形成有山有水的景观格局,中间布置历史节点提升区段历史的文化性,如杨家牌楼节点、五义士雕塑、法华寺指导性节点等。

该段从百家园路到紫金港路,南侧大部分为农居点,也兼有部分工厂,企事业等,绿化设计注重植物的色彩变化与视觉效果,展示的氛围是活泼、休闲、具有欢快的,同时针对不同的使用段落而突出不同的特色植物。

本段道路改造原行道树法国梧桐保留,变为机非隔离带内大乔木,人行道上种植香樟作为行道树,绿化以水杉、香樟、银杏竹林等间隔种植作为背景林,前景以桃树、桂花、紫荆等花色叶植物为主,增加花的覆盖率,营造“绿树红花”的效果。

生态自然山水展示区段

本区域从紫金港路到古墩路,设计中突出卫匡国墓节点,其他区域以山水自然为立意。蜿蜒的溪流加之漫山的桃花,营造浪漫的山水之境。

本段现状主要为正大青春宝集团,与西溪路东段相联,展示现代、具有动感的氛围,植物根据自然生态条件进行布置,草坪、水生、湿生植物、背景乔木大乔木的科学搭配,创造空间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

本段道路改造延续前一段特色,行道树采用香樟,绿化设计结合景观节点设计,背景林采用香樟、无患子、女贞等,对青春宝集团形成有利的遮挡,前景种植桃花、桂花、梅花等小乔木,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和色彩感,增加截洪沟边水生、湿生植物的种植,水生植物只要采用千屈菜、水葱、花叶芦竹等,采用自然丛植的形式种植,增加景观的自然、野趣。路侧地被采用草坪为主,林下适当自然种植芳香的含笑、开花的春鹃等; 地被采用宿根类草花及藤本地被:美人蕉、花叶络石、花叶蔓等以丰富种植群落。

九、主要景观节点设计:

杨家牌楼节点:

杨家牌楼原名为石人坞,是城西旅游景区的组成部分,现作为西溪景观大道旁的主要社区,同时又是通往灵隐景区的主要观光步行区域。

杨家牌楼节点,保留利用现状牌坊重新组织空间形态,将其作为西溪路上的一个标识性空间,强化区域感,并在此设计一道特色景观墙,上面可刻载历史故事。周边整合地形,强化绿化组团,使整个节点体现优美的具有历史感的标识性空间。

留下历史商业街节点

留下历史商业街位于留下镇区段,留下镇具有悠久的历史,该商业街主要从事古玩交易,里面水系交错,具有较强的水乡特色,节点上保留现状牌楼,整合空间形态,增加3道特色景观墙体,利用节点空间内有限的范围设计三个可休息的特色树池,强化节点上的空间视觉形态,体现浓厚的古镇氛围。

部队节点:

该节点位于七三零二五部队对面、硬骨头六连展览馆西侧,节点采用挡墙消除高差,层层跌落,挡墙采用高低错落形式,富有动态感,象征军人刚毅不屈的精神风貌,同时在挡墙上利用刻字形式,记载相关军人的动人事迹及烈士的英勇伟迹,以此来缅怀逝去的英魂,同时也意在表现军人的伟大。

殡仪馆节点

该节点位于现状殡仪馆区域,节点采用高低错落的挡墙和层层的地形高差,结合水系和植物的配合,强调自然和人为景观结合的景观空间,同时通过节点空间的强化弱化道路侧殡仪馆的影响。

十、结语:

设计将西溪路定位为“显山露水、山水相依、城景交融”的生活风情干道,以“隐于山、洇于水”为景观主题。本次综合整治主要通过对周边用地性质,对全线景观进行系统规划,对路内景观和路测景观进行全面设计,以动态景观为主,静态景观为辅,抓住重点(两侧地形的高差衔接),突出重点(截洪沟与景观体系的结合),呈现亮点(沿线布置的历史人文节点),从而创造一个具有地域历史特色的现代开放的景观道路。

作者简介:

裘海索(1981-),男,浙江台州人,助理工程师,从事景观设计工作。现在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市政交通分院工作

景观节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铁路;主题公园;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42.7 [文献标识码] A

1 项目缘由及概况

铁路主题公园景观设计项目来自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新建设的新校区前程路大门前有30×700(米)的长方形公共主干道的配套绿化带,南北方向并且有水渠穿过,对面为省政府各主要机关。该项目运是用具有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与铁路文化相结合的景观设计方法设计的一个以铁路为主题的景观设计项目,通过铁路主题公园的建设,可以将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这一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与前程路绿化建设有机地融合,并通过景观艺术形式呈现出一个铁路文化的主题公园。

2 设计理念及与设计原则

该主题公园的设计理念是展现我国铁路发展的历史与建设成就,弘扬我国铁路建设的精神,歌颂社会主义铁路建设事业,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建设热情。总体设计思路是以时间为轴线,以中国铁路发展设计为主线,以铁路建筑精神和国家建设步伐为设计辅线,以中国铁路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成就为主要表现内容,以与铁路有关的零件及实物为设计素材,以各种景观节点艺术造型为表现形式,凸显铁路文化特色。围绕铁路文化及公园主题展示特色的同时体现公共休闲和娱乐功能。项目设计原则是:1、特色原则:公园景观以铁路元素彰显中国铁路建设特色;以铁路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发展成就以及标志性铁路元件为设计素材和表现内容;例如詹天佑雕塑、铁路机车发展阶段、路网发展、转向架、信号灯、道岔、接触网、运行系统等。2、文化原则:景观中的雕塑和浮雕壁画以及各种公共艺术品的设计与造型均表现深层的主题文化内涵。3、美观原则: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将各种形式的美融合在一起,自然美、艺术美、文化美、特色美在这里有机结合为统一的和谐美。4、兼顾原则:主题公园景观兼顾严肃主题的展现和轻松休闲氛围的营造;兼顾园林设计与道路建设,使之达到园林景观设计和周围的环境和谐一致;兼顾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如公交站台和公厕。

3 设计方案简介

该项目设计方案前后反复修改多次,最终方案确定的主要景观节点有:

第一节点:公园入口采用天然石材作为题名石,点出主题,以突出公园的厚重感。经过半圆形的过渡空间后,拾级而上,是以象征铁路的铁路徽标为造型的大门设计。在一级道路行走约50米左右,为“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雕像,雕像后是一弧形半围合的镂空艺术墙,墙后文字表现旧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艺术墙后为休息区。这一节点设计布局以对称为主,一级道路两边植松柏,营造纪念性庄重肃穆的氛围。

第二节点:第一节点结束后,再行走约40米,进入铁路机车展示部分,展示按机车的发展顺序排列,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3台机车南北向布置,相互间略微拉开距离。各机车车体适当位置配有文字介绍机车发展内容。周匝配以观赏道路,四周草坪铺设二级道路。

第三节点:第三节点以一个曲折变化的廊榭开始,之后为铁路机车车辆转向架展示部分,转向架地面以铁轨嵌入青石作为铺装,形成“井”字交叉造型,中间放置转向架实物。

第四节点:由转向架展示部分向北,道路分为东西两条,分别登上东西站台。西站台为带棚架的老式站台,东站台上设计一个牌坊式的老车站建筑,突出历史感。东西站台之间设计为铁路道岔,道岔中间为“双十字”雕塑,强调郑州的铁路枢纽地位。

第五节点:这一节点是铁路钢轨铺设实物,以不同时期的路轨展现其历史的演变,加上常规钢构架铁路桥,共同表现铁路工务方面的主要内容。

第六节点:这一节点以路网发展状况和铁路运行系统模型为表现。路网发展表现在一个削去塔尖的金字塔形的造型上,使路网发展情况在四个面上都能看到。路网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用不同色彩的LED灯表现。铁路运行系统模型用高标号水泥精制而成,其上安装钢化玻璃,人们可以站在上面直观地了解铁路运行系统的组成,这个景观节点高出地面50公分左右。

第七节点:这一节点是代表高科技的动车组实物展示,车内展现出现代铁路发展成就,人们可以进入车内参观。动车组周边设计有二级道路及小的休息区域。

第八节点:特殊地段校门留出80米,两边设计与公园的过渡衔接带;终点处预留50~80米,以待之后地设计开发。

4 设计方法总结

在设计此类铁路主题公园项目时,应当充分考虑此类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的特点,设计方法总结如下:第一、深入研究铁路主题公园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特点。要充分调研本单位、本地区、本城市在铁路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成就。第二、根据项目用地的具体情况选择各个节点的安排顺序。可以按照时间轴线的发展顺序依次展开景观节点,也可按照铁路发展重大历史事件和成就安排景观节点。第三、紧扣铁路文化特色。景观各主要节点彰显铁路特色,以铁路标志性元素进行设计构思。第四、兼容和谐的设计方法,在进行文化主题宣传的同时还要兼顾休闲娱乐的功能,在特殊地段的公园景观还要考虑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道路绿化带的结合问题。

参考文献:

[1]文立玲.主题公园走向何方――二十一世纪中国主题公园发展论坛纪要[J].旅游学刊,2002(4).

[2]楼嘉军.试论我国的主题公园[J]. 桂林旅专学报,1998(3).

景观节点范文第9篇

1遵循生态化原则

咸阳市渭河南岸城市绿道位于咸阳市内,沿渭河河道展开,期间有间断分布的渭河湿地。整个绿道的设计应从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出发,通过规划设计生态绿道园林景观,建设人工绿地,最大限度地减少道路阻隔对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的影响和破坏,并不断加大对生态走廊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有效融合城市环境与湿地、河床阶地等自然环境,协调湿地野生动植物及河道鸟类与城市市民的活动范围和空间,加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接触,为人们提供必要的娱乐、健身活动场所,从而构建城市内的生态整体网络系统。景观植物的规划设计应分为灌木景观规划设计、乔木景观规划设计和地被草花景观规划设计三部分,它们相互渗透,模拟自然界的植物生态群落,并使之和自然湿地以及河床阶地相融合。咸阳市渭河南岸的湿地不应该被随意开垦,应该保留其湿地草滩的自然风貌,以利于河水的自洁和野生动物及禽类的生存繁衍。

2凸显景观的地域文化性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特点、社会特色和历史文化背景,咸阳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秦始皇定都咸阳,使这里成为“中国第一”;咸阳也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中国中原地区通往大西北的要冲。咸阳市渭河南岸的绿道应以“秦”“汉”文化为重点,着力构建具有城市特色的历史文化氛围和环境,一方面凸显城市文化,另一方面与渭河北岸景观相呼应,使绿道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和标志。整体绿道园林景观的规划,尽量能够有效保护和发掘城市历史景观、文化景观,形成具有显著特色的城市园林景观,提升城市的整体文明程度,增强对市民、游客的吸引力。

3力求景观节点改造的特色性

绿道是一个点线结合的体系,线就是游径,点就是绿道中的各个园林硬质景观形成的景观节点。咸阳市渭河南岸绿道其中的一段与北面的咸阳湖和统一广场相对,而咸阳湖、统一广场恰是咸阳市景观、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的区域,在这里,人、水体、文化、城市、景观相得益彰,这对咸阳市渭河南岸绿道景观节点的打造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设计时,咸阳市渭河南岸要根据沿线的具体情况,从景观、文化及活动设施等方面进行景观节点的打造。咸阳湖渭河南岸毗邻小区部分设置若干市民室外活动场所,作为绿道的一般景观节点。室外活动场所内放置健身器械,每个活动区域确定一个设计主题,既方便市民活动健身,又体现景观的文化内涵,各个市民活动场所应做到统一中有变化,变化和统一在整个绿道中得以体现。目前的现状是咸阳市渭河南岸仅一号桥桥头有一个简易的室外活动场所,内设活动器械,景观缺少,尤其是广场的遮阴效果极差。由于室外活动场所数量少,现在该活动场所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活动需要,随着一号桥桥头林凯城和世城滨江两个社区的建成及投入使用,室外活动场所缺少带来的问题将会更加明显。咸阳市渭河南岸与统一广场、四号观光桥及清渭楼相对的部分设置两个重要的景观节点,与渭河北岸咸阳湖的重要景观节点相呼应。一号桥桥头设置一个重要景观节点,一方面与南边不远处陈阳寨转盘的大鼎雕塑相呼应,另一方面与一号桥相连接,形成一个主要出入口。二号桥头将咸阳市森林公园和绿道相融合,设置第四个重要景观节点。三号桥头可单独开辟绿地,与一号桥头和二号桥头相呼应,形成第五个景观节点。五个重要景观节点主要体现“秦”“汉”文化,可以以历史典故或咸阳周边出土的文物等为主题,建造大规模、高档次的绿地,提升咸阳市整体绿化水平。现状是渭河南岸近乎没有一个重要景观节点,路面陈旧,市政设施排布杂乱,绿化景观差,管理粗放。

4确保绿道景观的连续性

绿道中的“绿”,是绿色和生态;“道”是其中的游径(包括车道和游步道),是人们通行、休闲的路径,连接绿色开敞空间,保证行人的通过性和景观的连续性。游径,是绿道中最主要的使用空间。因此,在修建绿道的游径时,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地形、环境等进行建设,这是绿道中的“绿”深入的体现。绿道景观的连续性通过游径来贯通。在咸阳市渭河南岸绿道设计中保留原有道路,清理道路北边河岸的杂物,保留道路南面的乔木和灌木,新栽植一些乔灌木,同时,在原有道路周边的林间建造一些自然的小游径(游步道)将沿河景观、一般景观节点和重要景观节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将一些利用率低的空间变成公众参与的公共空间。

5保证使用的安全性

咸阳市渭河南岸绿道是一个开放空间,使用者包括各类人群,设计中必须考虑残疾人、老年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设计无障碍通行,配备相关设施,从而体现绿道的人文关怀。考虑到绿道的安全性,绿道中禁止机动车驶入,绿道的各个入口均设置机动车禁入标志,并设置阻挡栏杆。整个绿道通行路段实行“人车分流”,设置单独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保证游人安全。自行车道主要是通过对原有道路的改造来完成,游步道在自行车道两边因景而设,连接各个景观节点。游径铺装材料的选择,安全是出发点,经济实用是基础和关键,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具体游径的设计,游步道主要采用青石、碎拼,部分路段采用砾石和混凝土;运动器械周围采用塑胶铺地,自行车道采用彩色弹性沥青铺筑。

6追求绿化设计的生态性

在咸阳市渭河南岸绿道的绿化设计中,建议保留现有乔木和灌木,增加花树、香树、色叶树。利用生态学原理,以乡土树种为主,营造自然植物生长群落,保证植物良好的生长势,减少绿化后期养护费用。在具体植物的选择中,可以根据居住、健身、休闲、娱乐等不同的场地特性,结合植物的特性,设计一些保健型植物群落,结合虫鸟的引入,一方面增加景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保健型植物群落营造出保健、防病、强身的一个休闲环境,充分体现绿化的生态性。总之,咸阳市公共绿地面积相对较少,咸阳市渭河南岸绿道是对渭河南岸河滩的合理利用,是“变废为宝”,具有投资少、收益好的特点,符合咸阳市“生态、人文、精致、宜居”的城市建设目标。该绿道的建设还可以扩大渭河南岸市民公共绿地面积,全面提升渭河南岸市民的生活品质,同时绿道景观还可以强化地方文化特征,提升城市的发展品位。

景观节点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南京高新区;景观环路;科技;创新;生态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urban traffic in social development operati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rising, road landscape also become a city of many landscape elements is important one annulus. This planning in the guarantee urban road traffic function, under the premise of to highlight the nanjing hi-tech zo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cological" as the main line, through the way of comb the backbone of integration, form a unified planning, rational layout, style of landscape features highlights division, visit the loop, improve the taste and the overall landscape zone image, make the hi-tech zone "green landscape channel".

Keywords: nanjing hi-tech zone; Landscape loo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cological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项目背景

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江苏省政府、南京市政府共同创建,是全国首批也是江苏省首家部级高新区。南京高新区是江苏省南京市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南京软件园、南京医药与生物工程科技园和半导体科技工业园,代表了南京高新区最新的发展特色。

目前南京高新区产业呈“小团块、大分散”状布局,整体道路交通网络性不强,不利于高新区整体投资环境质量的提升。为加强高新区内部交通联系、提升整体投资环境质量,构建“内成网、外成环”的道路交通系统,在建设道路系统,优化交通网络的同时,通过道路景观的规划和综合整治,提升高新区的景观品味和整体形象,打造高新区真正的“绿色景观通道”。

2规划范围

根据南京高新区空间布局规划及开况,《南京高新区环路系统规划》利用区内主要道路,连接区内功能片区,衔接高新区内外交通,形成高新区的的环路系统。环路系统包括:永新路、星火路、学府路、火炬路、火炬南路、柳州路、浦新路、浦东北路、向阳路、泰西路、泰工路、星火路、浦泗路、创新路,是高新区发展的骨架,也是展现高新区整体景观形象的重要道路。(图一)

3规划定位

本次规划定位为指导性的概念规划,提出环路不同地段的景观风格、绿化配置方式、景观小品、景观节点的设计方案,为高新区管委会的决策提供依据。

景观现状分析

目前南京高新区景观环路范围内的景观现状主要是以下三种类型:

(1)北区部分道路绿化景观已经成型,乔灌搭配合理,景观层次较为丰富,绿化效果较好;

(2)中区部分道路绿化范围较宽,但目前以粗放型的过境公路绿化为主,绿量较足但不够精致;

(3)南区部分道路目前道路等级较低,道路两侧为大量民居住宅,道路景观较差,但这段道路东临河流,西连山地,便于景观资源的因借利用,可以在高新区的景观环路系统中形成一段风格独具的景观风貌。

规划内容和工作思路

规划主题与方案

规划主题

结合南京高新区的功能定位以及环路景观在高新区整体景观构架中的作用,本次规划通过对高新区环路景观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风格划分与特色凸显,打造出一条美观大方,同时又是和谐统一的景观游览环路,与其他城市景观一起共同描绘南京高新区的锦绣未来。

环路规划的主题为 “锦绣科技新城、缤纷景观环路”。

规划理念

本次规划的规划理念为:

(1) 统一规划理念,注重新区整体效果

(1) 特色标识理念,彰显城市崭新形象

(1) 生态优先理念,选择本地乡土树种

形式多样理念,凸显道路各段特色

景观结构与布局

规划方案在高新区总体规划的框架下,结合环路两侧的用地布局,充分利用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呼应“锦绣科技新城、缤纷景观环路”的规划主题,通过环路景观的营造,展现南京高新区的风采。同时根据道路交叉口与城市设计景观节点,合理安排绿地景观节点,形成“一环、四段、多点”的环路景观布局;通过“链”、“珠”结合的方式,多层次、全方位地融合建筑、绿化、道路等相关元素,营造丰富多样、安全舒适、具有文化个性的城市环路空间和绿化景观。(图二)

“一环”

高新区景观环路,串连不同的景观风貌段和景观节点,形成环绕全区的景观脉络。

“四段”

结合不同路段两侧的用地现状、建筑现状、道路等级、绿化植被现状、景观小品、设施现状等将高新区环路分为“魅力印象”、“活力园区”、“多彩人居”、“生态美境”四个景观风貌段,形成统一规划、特色鲜明的环路景观结构。

“多节点”

沿环路结合重要的道路交叉口设置景观节点,控制环路的景观节奏,形成环路上的视觉兴奋点,同时结合硬质铺装、灯光、雕塑、环境小品等,突显高新区的标识性。

分段详细设计

6.4.1 “魅力印象”景观风貌段

包括火炬路、学府路,位于高新区管委会旁,是高新区的核心地带,现状绿化较为丰厚,周围景观较好,结合现代风格的管委会周边环境,通过对现状绿化植被的梳理,增加色彩鲜明、尺度大气的流线型模纹灌木,提高原有道路景观的档次品位,统一与周边景观道路(丽景路等)的风格,在高新区管委会周围打造一系列的精品景观路段,形成高新区的窗口形象,展现新区中心地带的魅力。

“活力园区” 景观风貌段

位于高新区景观环路的西北段,包括创新路、永新路、浦泗路和星火路南北两段。这些路段位于高新区工业园区腹地,周围以工业用地为主。路段的设计风格以简洁、现代为主,侧重景观尺度的变化,合理的搭配乔灌草植物比例,注意以常绿树种为主同时辅以少量的整形修剪灌木,形成明快、疏朗、具有活力氛围的科技园区绿色廊道景观。(图三)

“多彩人居”景观风貌段

位于高新区景观环路的东南段,包括火炬南路、柳州路、浦新路。路段两侧以居住用地为主,兼有少量商业用地。规划方案在尊重原有绿化的基础上,根据本段两侧居住区较多的特点,群落性的补植梅、李、樱、桃、栀子、木槿等香花观果植物,突出本段多彩缤纷、温馨怡人的景观效果。(图四)

“生态美境”景观风貌段

位于高新区景观环路的西南段,包括泰工路、泰西路、向阳路、浦东北路。路段两侧现状为杂乱民房,没有绿化,景观品质较差。规划方案结合本路段西侧有山地丘陵、东侧有河流水体的自然现状,绿化景观以自然式种植为主,树种选择上以乡土乔木为主,注重自然化和生态化,同时通过地形整理,营造微地形,尽量将道路景观与周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重要景观节点

(1) 浦泗路――火炬路节点

规划对现有转盘进行改造,在现有模纹花带的基础上,增加花灌木色彩,同是在转盘内布置反映新区风貌的主题雕塑丰富节点内的景观层次,提高该节点的景观识别性。四周街角设计硬质铺装满足人行要求,同时设计景观灯柱,增加夜景效果,烘托节点氛围。(图五)

(2)火炬路――丽景路节点

结合丽景路的道路景观、高新区管委会建筑景观、高新区主入口景观,设计弧形玻璃景墙围合节点空间,在软件园一侧设置“科技时代”主题雕塑,突显高新区标志。营造该地段的景观标志性和城市窗口形象。(图六)

(3)学府路――火炬路节点

在火炬路与学府路相交处设置小型节点,通过浮雕景墙与景观花坛相结合的形式在营造尺度怡人的景观空间的同时,突显新区的文化氛围;绿地临水处设置滨水平台和情景雕塑,充分发挥场地滨水的特色。(图七)

(4)火炬南路――柳州路节点

结合“宜人新居” 景观风貌段内繁花似锦、温馨恬静的香花植物景观,辅以尺度怡人的小型膜结构景亭,形成精致、典雅、现代的住区道路节点景观。

(5)星火路南段――泰工路节点

以色叶植物造景为主,通过高大挺拔色叶树种的成林密植,在绿色为主的“生态新境” 景观风貌段道路景观中,形成一个色彩跳跃的视觉兴奋点。

结语

城市道路景观与城市整体景观环境是密不可分地, 城市道路景观也是串联城市其它景

观元素的在重要脉络之一, 城市道路尤其是城市骨干道路的景观统一性、协调性直接影响到城市的景观品质和整体形象。笔者在规划方案中在充分尊重现状用地、地形条件、植被状况的基础上,努力将南京高新区“科技;创新;生态”的元素融入到高新区的环路景观之中,为南京高新区营造一条统一和谐、特色突显地环路景观系统。

作者简介:

上一篇:景观手绘范文 下一篇:元素周期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