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现代范文

时间:2023-09-23 16:52:09

进口现代

进口现代篇1

【关键词】口腔护理;临床研究;护理理念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736-01

1口腔护理的念

口腔护理是研究预防保健、治疗疾病及健康过程中口腔护理理论与技术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从广义上讲是对口腔所具有的饮食、咀嚼、吞咽、美容以及促进唾液分泌等一切功能的护理,着眼于口腔清洁是狭义的口腔护理。临床口腔护理是通过采取一定的方法,结合相应的口腔护理用具,选择适当的口腔护理液,以达到清洁湿润口腔,清除菌斑,预防或减轻口腔异味,观察口腔内的变化,提供病情变化的信息,预防口腔感染、吸入性肺炎等,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

2口腔护理的意义

口腔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 它是消化道的起端, 担负咀嚼、味觉、消化、语言、辅助呼吸等重要功能, 保持口腔良好的功能, 对一个健康人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病人则意义就更为深远特别在危重病人的护理中, 口腔护理不认真, 就有可能出现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如化疗的病人因化疗过程中, 药物除对肿瘤细胞有杀伤力外, 对正常的血细胞和组织细胞也有杀伤作用, 可使病人抗感染的能力下降, 易致或加重口腔发生病变,高热病人的全身代谢及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由于长时间的高热致体液消耗大, 口腔唾液分泌减少, 抗病能力下降, 大量细菌繁殖, 导致口腔感染的发生因此加强病人的口腔护理【2】, 保持清洁卫生, 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

3口腔护理的对象

一般病人和自理能力缺陷的病人,如: 昏迷、高热、禁食鼻饲、口腔疾病或口腔手术、化疗病人、危重病人、某些手术前后的病人。指导自理病人完成有效的、正确的口腔清洁和保健活动, 协助自理缺陷的病人完成口腔清洁的措施, 检查口腔, 早期发现口腔疾病, 早期治疗。危重病人中一些重症颅脑损伤的患者、器官移植的患者需要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每天高质量的口腔护理是预防口腔并发症和肺部感染的重要方法之一【3】。

4 口腔护理的方法

4.1一般口腔护理:指日常的口腔清洁活动由护理人员指导和协助由病人自己进行口腔清洁的护理活动

4.2 特殊口腔护理:特殊口腔护理是指护理人员针对某些病人, 准备特殊的溶液与用物, 完全为病人进行口腔清洁的护理活动【4】。

4.2.1对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陈莉【5】等选取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采用口腔冲洗及擦拭后使用美容小喷瓶将口泰(复方洗必泰含漱液)雾化喷洒在口腔内,定期观察并记录发生口臭、口腔炎症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例数,实验结果显示有效地提高经口气管插管患者的口腔护理质量,在预防患者口臭、口腔感染和VAP中效果显著,避免了传统口腔护理法易使患者发生误吸及意外拔管的危险,增加了病人的舒适度,降低了治疗成本。

4.2.2对重型肝炎患者口腔护理:魏建梅【6】等选取重型肝炎患者采用改良口腔护理法(口腔冲洗刮法加擦洗法),观察口腔患者霉菌、呼吸道深部分泌物细菌培养、口腔溃疡及HAP发生率等得出结论显示改良口腔护理法对预防重型肝炎HAP有着预防作用,并可缩短重型肝炎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痛苦、降低住院费用及病死率。

4.2.3对急性肾衰竭少尿期患者口腔护理:刘静【7】等选取急性肾衰竭少尿期患者采用护理人员协助病人先用温水漱口, 再用漱口液含漱1-2min 轻轻摆头后吐出, 反复2-3次,, 再用少许牙膏和牙刷进行刷牙这种。改良口腔护理法使病人易于接受和舒适感增加, 使急性肾衰竭少尿期病人减少了口腔感染发生率, 避免病情加重。

4.2.4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口腔护理:魏君【8】等选取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48h 以上患者采用传统擦洗法,加用口腔刷洗,每日早晚各1 次,即应用电动牙刷刷洗清除牙菌斑同时冲洗液在口腔不断的循环流动,冲击寄居或附着于口腔黏膜、舌面、齿缝中的微生物,使之随着不断的冲洗脱落而被吸出,之后用止血钳夹着棉球在齿、颊、腭各面擦洗,两种方法起到协同作用,减少牙菌斑形成,起到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的作用,可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

4.2.5对舌癌根治术后患者口腔护理:丁小萍等【9】选取舌癌根治术后患者采用长棉签擦洗口腔联合冲洗后康复新液含漱护理。采用长棉签擦洗,避免了血管钳硬和冷引起的不适感,减轻碰触创口引起的疼痛;长棉签擦洗结合物理性冲洗能更进一步达到清洁口腔的目的;康复新液为纯中药生物制剂,可通利血脉、养阴生肌因含有一种独特的多元醇及肽活性物质,外敷或含漱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炎症、水肿,增强机体免疫力。本研究显示,应用长棉签擦洗口腔联合冲洗后康复新液含漱,使患者口腔异味轻、舒适度高、溃疡发生率低、口腔细菌生长数减少。

综上所述, 口腔感染的危害相当大, 轻者使患者感觉局部疼痛, 重者会并发全身败血症, 甚至危及生命。作为医务人员, 如何在工作中去减轻患者的痛苦, 是我们的责任。口腔护理不能光看道表面的清洁, 而是要达到口腔内没有菌斑存留【10-12】。那么, 不断探索口腔护理用具的使用观察口腔p H 值的变化及漱口溶液的选择, 都不同程度地可以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 护理就是要把握好各个操作环节, 确保口腔护理真正到位, 确实有效。

参考文献

[1] 李小寒,尚少梅.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4-69.

[2] 纯媚. 最新护理技术【M】.北京: 科技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28

[3] 居玲萍. 重症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及并发肺炎的护理 护士进修杂志, 1998,13 ,(9) 29 -30

[4] 史清秀. 口腔护理法的临床应用进展[J]. 护士进修杂志,2004,08:748-749

[5] 陈莉,王冬梅,叶祖峰,宾文凯. 不同口腔护理方法在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对比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12,02:101-103.

[6] 魏建梅,陶玲玲. 改良口腔护理法对重型肝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预防[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01:75-76.

[7] 刘静,李小平,张翠梅,赵海洋. 改良口腔护理法在急性肾衰竭少尿期的应用[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05:899-900.

[8] 魏君. 改良口腔护理法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J]. 哈尔滨药,2012,01:23-24.

[9] 丁小萍,蒋立梅,蒋景华. 改良口腔护理法用于舌癌根治术后患者的效果观察[J]. 护理与康复,2012,04:365-367.

[10] 丁广香. 临床口腔护理的现状认识与进展[J]. 临床护理杂志,2011,06:57-60.

[11] Worthey E A, Mayer A N, Syverson G D, et al. Making a definitive diagnosis: successful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whole exome sequencing in a child with intractabl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 Genetics in Medicine, 2011, 13(3): 255-262.

进口现代篇2

初中英语“人机对话”改革的主要成果

考试环境凸显公平

每所初中学校设置一个考点,以现有的一个计算机教室为考场,考场计算机及相关软硬件配置必须符合考试所要求的基本条件。考试所使用的计算机包括“学生考试用计算机(考试机)”和“教师监考用计算机(监考机)”,考试机用于参加考试的学生答题,监考机用于监考老师的发卷、控制考试开始和结束以及收卷等。由于人为干扰小,耳麦及相关的测试硬软件均为统一配置或统一要求,测试的公平性大为增加。

考试过程省时省力

在准备室接受培训后,考生依次进入考场,登录并核对信息。在进行设备测试后,考生开始12分钟的听力和8分钟口语考试。待答卷自动上传后有序退场。每个考场有1名系统操作人员和1名监考教师,可供30名学生同时进行考试。1个考场每天能完成约480名考生的考试任务,与传统的2名主考1名考生的口语测试相比,测试效率显著提高。

考卷内容保密性高

尽管基本题型相同,但考试以题库为基础命题,在同一考场,相邻的考生面对的是不同的试卷。虽然传统测试每半天也有4套试题,但因相对固定,加之学生流量大,很难做到绝对保密。

成绩处理简单准确

计算机记录下考生的答案后进行综合打分,各市在3天内通过自动化评估,把成绩统一上报省教研室。省教研室经过复检后,7天内下发各市。对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计算机评估系统将主要从考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准确性、流利性、韵律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推行高考“人机对话”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

要研究高考英语试卷结构性调整的可行性

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实践与微调,江苏省高考方案已趋于稳定与完善。目前采用语数外3门480分与选修科目测试等级相结合的选拔方案,其中英语学科满分为120分(含听力20分)。要实施听力口语的自动化考试,在保证高考大方案整体不变的前提下,英语学科必然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将口语成绩纳入120分的框架内,如采用听力、口语计20分或30分的办法;二是在测试后将口语成绩以附加分或等级的形式单独列出,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

要研究省级听力口语等级测试题库的开放性建构

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只有当测试按照课标的能力目标要求进行设计,而不是特定的教学和课本内容,才能考查出所要求的能力,教学也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学。

要研究“人机对话”测试中诚信机制的建构

初中英语听力口语自动化考试的考务工作由各市、县区教育局招生办公室统一组织实施,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单位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及自动阅卷服务,各参与考试的考点学校分别承担考试流程的具体组织工作。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组织考试的主导权在考点学校,加之考生参与测试存在的时间差,“人机对话”测试虽然可以有效杜绝“泄题”,但仍很难完全杜绝“替考”“夹带”等作弊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诚信机制建构。

通过诚信教育与道德自律教育来引导考生明确考试目的、端正考试态度固然重要,加大对违纪问题的处理力度、加强对考点组织的监管也十分关键,但构建诚信机制的基础是从系统设计上努力排除作弊隐患,例如在高考报名时预先采集考生信息识别信息(声音、图像或指纹等),测试时使用文本信息(姓名、考试号等)与个性化信息相集合的办法。此外,前文所提到的测试题库的开放性建构也是预防“夹带”的重要手段。

进口现代篇3

关键词:农机专业合作社;中国进出口银行黑龙江分行;贷款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2-0106-02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基地。党中央、国务院对黑龙江省的粮食生产十分关注,国家领导人多次到黑龙江省视察农业生产工作,明确要求黑龙江省要把肥沃的黑土地建成国家可靠的大粮仓,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黑龙江省政府提出实施 “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2009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已达870.6亿斤,由全国第三位上升至第二位;2010年,粮食总产登上900亿斤新台阶。结合黑龙江省的土地平坦、集中连片、无霜期短、农时季节集中、人少地多等实际情况,要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就必须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实现土地集约化种植和经营,走农业生产机械化之路。

一、银行支持农机合作社的必要性

(一)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黑龙江省耕地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农民人均耕地9.4亩,居全国首位。200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845亿斤,粮食商品率70%,是全国粮食输出能力最高的省份。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到2010年达到1 000亿斤粮食总产目标,一方面要继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推动粮食生产县发展粮食生产;另一方面,要提高种植业单位面积产量,向国家提供更多的商品粮,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二)提升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的需要

项目区集中各项涉农政策和资金,建设现代农机作业合作社。每个项目区种植面积在5万亩以上,重点发展大豆和玉米生产。采用土地集中连片、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现代科技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农村推行大型机械化作业、模式化栽培和标准化生产的方式,对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将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实施规模化经营的需要

黑龙江省农村现在是一家一户一20亩的生产经营规模,生产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益很难提高。农机合作社农机购置贷款项目实施后,可以把农民的土地集中经营,交给机械化程度高而且更专业的机耕服务组织耕种。农民可到城镇安家落户和就业,愿意留下来的农民可以搞养殖业等产业,能赚更多的钱。

(四)变革生产经营方式的需要

现阶段黑龙江省农业发展进程中,在保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应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调整理顺农业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更加适应,进而促进全省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和提档升级。因此,农机合作社的成立将有效解决生产经营粗放、土壤板结、测土配方施肥等农艺技术不到位、土壤肥力下降以及由此造成的耕地污染影响农产品质量等问题。

(五)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业的需要

我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之一,更为着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实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科学化、规范化种植,可以提高作物品质,从而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强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等方面,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要充分发挥大机械的生产优势,推进生产记得的建设和产业化经营,使我省农业生产尽快形成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大产业。

二、融资方式

根据《2010年黑龙江省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实施方案》提出的具体融资方案如下。

1.贷款主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依法注册,经省财政厅、省农机局审核通过的农机合作社为贷款主体。

2.贷款参与银行及贷款金额。省委、省政府最终确定农机合作社农机购置贷款项目贷款银行为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交通银行,整个农机购置贷款总额为33亿元,我分行负责137个农机合作社的贷款,贷款份额为14亿元,其中用于从美国、德国、芬兰等国进口大马力农机金额不低于7亿元,其余贷款资金用于支付国内采购农机设备款;单个农机合作社贷款中50%以上用于支付进口农机设备款。

3.贷款期限及利率。省财政厅负责偿还的贷款本息部分期限 5年;农机合作社负责偿还的贷款本息部分期限15年(含2年宽限期);利率执行同期基准利率下浮10%。

4.还款担保方式。(1)以购置的农机具作抵押;(2)对农机具进行保险,并将保险权益转让我行;(3)农机合作社日常经营收入账户作质押;(4)由各农机合作社所在县市政府出具还款承诺函。

5.贷款偿还。省财政厅利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及涉农专

项补贴资金负责偿还购置农机装备贷款60%的本金和利息,期限5年;农机合作社负责偿还农机购置贷款的40%的本金和利息,期限15年。

6.贷款偿还方式。省财政负责偿还的贷款本息按期拨付到农机合作社在我分行开立的专用账户上,合作社负责偿还的贷款本息,由县(市、区)农委(农机局)负责督办,由行负责按期将资金划入我行指定账户归还我行。

三、进展情况

2010年8月,为按照省政府实施方案的要求顺利完成农机合作社农机购置贷款项目,分行成立了农机合作社贷款项目领导小组,由行长担任组长,副行长和主管公司业务行长任副组长,调动全分行各部门集体参与,全力推进该项目的实施。

2010年9月,总行风险管理部向我分行下达《关于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进口农机项目相关问题的复函》(进出银风险[2010]551号)同意我分行对该项目予以准入。

2010年10月,我分行制定了《中国进出口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农机合作社农机购置贷款项目操作手册》,对于贷款受理、贷前调查与评审、贷款审批、合同签署、贷款发放、贷款使用、抵押手续办理、贷后管理等八个环节的业务流程进行了明确。

2011年2月,我分行通过分行信贷委员会审批,并于当月对第一批农机项目进行放款。

2011年6月,我分行已实现放款115笔进口信贷固定资产贷款,申请借款期限10年,用途为采购农机设备。目前,累计实现放款11.80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11.80亿元人民币。借款主体主要分布在10个地区共36个县。

四、问题和措施

(一)经营体制方面

农机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8月,自身尚无自负盈亏的能力;高管们学历较低,法定代表人仅为中专,管理能力较差;贷款期间内可能存在理事等人员更换情况,对合作社经营战略构成风险。目前,国家对农机给予一定的补贴,且补贴对象包括农机合作社和散户,加之散户的经营成本相比合作社低,使得散户更加积极地参与市场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合作社收益情况受到影响,对项目日后经营存在一定经营风险。目前,合作社农机耕作市场合同尚未完全签订,在贷款期间内运营方式(承包、代耕、自营)可能发生变化。另外,部分合作社法定代表人社会背景复杂,还款意愿易发生变化,上述均对项目偿债能力构成风险。

针对以上特点,可要求农机局、县政府、行加强日常对合作社日常经营的监管,同时跟踪合作社在当地农耕市场竞争情况,关注其竞争实力,防范经营风险。另外,在贷款投放过程中要求合作社主要理事成员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

(二)贷后管理方面

各合作社分布地域较广,而我行无分支机构,人员有限,且由于合作社经营机制尚不完善,在报表编制及定期提供我行所需材料方面很可能不能按我行要求完成,这些均为贷款后续监管造成困难,造成一定的贷后管理难度。

因此,可以在贷后管理中加强与行及县农机局的联系,指派专人负责农机项目贷后监管工作,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我行贷款安全。考虑到该批项目涉及地区多、单个合作社规模小、贷后管理难度大等问题,贷款发放后,我分行拟向总行申请成立农业及中小企业信贷处,专门负责该项目贷后管理、中小企业贷款项目和农业项目的业务开拓,使我分行的业务职能更加符合黑龙江、吉林两省地方积极发展的需要。

(三)设备配套方面

项目可能存在所需购买设备配型不合适、买到后仍需后续配套安装及维修、部分设备不符合当地耕作情况、不能满足农户实际需求、机器暂时闲置、运营和闲置成本高等现象,从而影响合作社正常运作及收益情况,进而有可能影响我行贷款的偿还,项目面临一定设备配套风险。

因此,可以向农机局建议批准合作社自主选择设备,或在采购设备时,由合作社签字盖章认可。若无法实现,则在贷后管理中关注合作社设备使用情况、设备后续支出情况,以切实掌握合作社实际收益情况,保障贷款行安全。

五、前景展望

到“十二五”期末,全省农村农机总动力将达到4 700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将达到175万台,其中80马力以上拖拉机保有量达到5万台;配套农具保有量达到210万台套,其中大中型配套农具达到100万台套;联合收获机械达到7万台;水稻插秧机达到11万台。到“十二五”期末,机耕、机播、机收等农机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9%、94%、72%,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3.5%。

“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将增加农机产品门类,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售后服务水平。2015年全省将实现农机工业总产值130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加3倍,逐步形成适应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产品体系。完善玉米、大豆和水稻三大作物全程生产机械化模式。在全省69个县(市)建设30—40个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基地,以便提高重点技术普及率,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此外,黑龙江省将重点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新增大马力拖拉机9 900台,配套农具2.97万台套,联合收获机8 800台。从整地到收获环节实现作物种植全过程标准化作业服务,旱田服务面积达到8 000万亩,水稻服务面积达到1 000万亩。着重提高玉米机械收获水平,采用玉米收获机械直接完成机械摘棒、剥皮和秸秆粉碎还田,快速提高玉米机械化收获程度,降低农民种植玉米的劳动强度。

进口现代篇4

论文提要:新疆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表明新疆人口素质在不断提高。但新疆人口平均受 教育 年限的提高速度是非常缓慢的,要提高新疆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必须高度重视新疆边远贫困地区免费义务教育工作。 

 

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发生急剧变迁的过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它包括了农业社会到 工业 社会、世俗社会到法理社会等多元社会转变,涉及社会、 经济 、文化、制度、人口及伦理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由传统性到现代性的全面转变。现代化是一项双向比较运动:一方面现代化面对过去,过去是构成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对传统进行变革、创新或扬弃的过程;另一方面现代化又指向未来,而这个“未来”的模式是以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即发达国家为原型来描述的,其结果,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向发达国家靠近的过程,是落后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追赶或超越的过程。现代化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实现现代化的模式和途径是不同的,但目标是一致的,即缩小自身与其他更为先进的社会之间的差距。新疆是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人口问题比较突出,在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受到人口因素的制约,对新疆人口现代化实现程度的分析,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人口形势,从而加快人口现代化进程,为全面推进新疆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本文试图从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平均受教育年限两个方面衡量与分析新疆人口的现代化程度。 

 

一、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 

 

1、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的基本情况。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的发达程度和人口的现代化水平,新疆历年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具体资料为:1978年为8.30人/万人,2001年为58.53人/万人、2002年为70.04人/万人、2003年为76.33人/万人、2004年为83.09人/万人、2005年为90.44人/万人、2006年为97.20人/万人,2007年为103.20人/万人。 

显然,新疆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由1978年的8.30人/万人上升到2007年的103.20人/万人,提高了 11.43倍。这充分说明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的 发展 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从近年来新疆各类文化程度人口增长指数与年增长率来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数更呈显著增加的趋势。1990年新疆的文盲人口193.29万人、小学文化程度人口552.56万人、初中文化程度人口313.52万人、高中文化程度人口157.42万人;1995年这几个层次的人口分别为:153.52万人、626.36万人、381.17万人、179.79万人和55.49万人;2000年这几个层次的人口分别为:102.64万人、700.66万人、508.25万人、223.19万人和94.91万人。用1990年做基期,2000年新疆文盲人口年增长率为-6.13%,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年增长率为2.4%,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年增长率为4.95%,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年增长率为3.5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年增长率为12.99%。 

不难看出,新疆1990~2000年文盲人口年增长率为负增长,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年均增长12.99%,比其他种类受教育人口年均增长率都明显偏高,这不仅显示出新疆教育的成就,也充分表明了新疆人口素质或现代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2、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现代化标准达标率。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现代化标准达标率分为两种,基本现代化(150人/万人)和完全现代化(1,000人/万人)。根据上述数据 计算 出的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基本现代化达标率1978年为5.53%,2001年为39.02%,2002年为46.69%,2003年为50.89%,2004年为55.39%,2005年为60.29%,2007年为68.88%。完全现代化达标率1978年为0.83%,2001年为5.85%,2002年为7.00%,2003年为7.63%,2004年为8.31%,2005年为9.04%,2006年为9.72%,2007年为10.32%。 

可见,新疆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基本现代化达标率从1978年的5.53%提高到2007年的68.88%,虽有大幅度的提高,但仍有31.12%的距离,距完全现代化标准相距遥远。新疆是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多民族、多语种的特点,造就了新疆教育的复杂性。因此,今后必须着眼于新疆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包括各少数民族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社会力量办学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平均受教育年限 

 

1、新疆平均受教育年限基本情况。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反映一个地区整体人口受教育程度的一个量化指标,一般说来,受教育年限越长,劳动力素质就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容易提高并反过来促进经济增长。根据第二至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出的新疆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新疆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964年为 3.63年,1982年提高到5.69年,1990年提高到6.52年,2000年又进一步提高到7.73年。经过近40年的努力,大幅度地提高了各民族的受教育程度,取得的成绩是令人瞩目的,但总体人口的教育状况仍然较低。 

2、平均受 教育 年限 现代 化标准达标率。平均受教育年限现代化标准分为两种,基本现代化(10年)和完全现代化(12年)。根据上述数据 计算 出的基本现代化达标率,1964年为36.3%,1982年为56.9%,1990年为65.2%,2000年为77.3%。完全现代化达标率1964年为30.25%,1982年为47.42%,1990年为54.33%,2000年为64.42%。可以看出,新疆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基本现代化标准由1964年的36.3%提高到2000年的77.3%,完全现代化标准由1964年的30.25%提高到2000年的64.42%。平均受教育年限基本现代化与完全现代化标准2000年达标程度已超过60%。但不难看出,人口受教育年限的提高速度是非常缓慢的,平均受教育年限2000年的7.73年,比1964年3.63年提高4.1年花了36年时间。若要达到基本现代化和完全现代化的标准,任重而道远。 

人口文化素质对现代化建设起着根本性、关键性的作用,它决定着 科学 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 ,也决定着国民对 自然 资源的利用程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笔者认为,要提高新疆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必须高度重视新疆边远贫困地区免费义务教育工作。各地、各部门要把推进新疆边远贫困地区免费义务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 政治 任务来抓。要从维护稳定、促进民族教育发展、加快“科教兴新”步伐、推进自治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战略高度,切实提高对这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根据国家、自治区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协调组织各方面力量,扎扎实实地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工作,把九年制义务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使边远贫困地区的适龄儿童不仅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有受教育的机会和能力,确保党和国家对新疆义务教育的倾斜与扶持政策能够完全落实到位,以提高各民族人口的总体素质,为西部大开发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人口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新疆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和社会 经济 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人口现代化将伴随新疆现代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并与之相适应。同时人口现代化还需要个人与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创造,更需要政府的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由于人口现代化所涉及到丰富的和多方面的内涵,本文的浅显分析只能涉及新疆人口现代化进程的部分内容,希望能对新疆人口现代化进程有所帮助。 

 

参考 文献 : 

进口现代篇5

关键词:新疆;人口;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发生急剧变迁的过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它包括了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世俗社会到法理社会等多元社会转变,涉及社会、经济、文化、制度、人口及伦理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由传统性到现代性的全面转变。现代化是一项双向比较运动:一方面现代化面对过去,过去是构成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对传统进行变革、创新或扬弃的过程;另一方面现代化又指向未来,而这个“未来”的模式是以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即发达国家为原型来描述的,其结果,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向发达国家靠近的过程,是落后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追赶或超越的过程。现代化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实现现代化的模式和途径是不同的,但目标是一致的,即缩小自身与其他更为先进的社会之间的差距。新疆是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人口问题比较突出,在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受到人口因素的制约,对新疆人口现代化实现程度的分析,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人口形势,从而加快人口现代化进程,为全面推进新疆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本文试图从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平均受教育年限两个方面衡量与分析新疆人口的现代化程度。 

 

一、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 

 

1、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的基本情况。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的发达程度和人口的现代化水平,新疆历年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具体资料为:1978年为8.30人/万人,2001年为58.53人/万人、2002年为70.04人/万人、2003年为76.33人/万人、2004年为83.09人/万人、2005年为90.44人/万人、2006年为97.20人/万人,2007年为103.20人/万人。 

显然,新疆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由1978年的8.30人/万人上升到2007年的103.20人/万人,提高了 11.43倍。这充分说明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从近年来新疆各类文化程度人口增长指数与年增长率来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数更呈显著增加的趋势。1990年新疆的文盲人口193.29万人、小学文化程度人口552.56万人、初中文化程度人口313.52万人、高中文化程度人口157.42万人;1995年这几个层次的人口分别为:153.52万人、626.36万人、381.17万人、179.79万人和55.49万人;2000年这几个层次的人口分别为:102.64万人、700.66万人、508.25万人、223.19万人和94.91万人。用1990年做基期,2000年新疆文盲人口年增长率为-6.13%,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年增长率为2.4%,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年增长率为4.95%,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年增长率为3.5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年增长率为12.99%。 

不难看出,新疆1990~2000年文盲人口年增长率为负增长,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年均增长12.99%,比其他种类受教育人口年均增长率都明显偏高,这不仅显示出新疆教育的成就,也充分表明了新疆人口素质或现代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2、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现代化标准达标率。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现代化标准达标率分为两种,基本现代化(150人/万人)和完全现代化(1,000人/万人)。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出的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基本现代化达标率1978年为5.53%,2001年为39.02%,2002年为46.69%,2003年为50.89%,2004年为55.39%,2005年为60.29%,2007年为68.88%。完全现代化达标率1978年为0.83%,2001年为5.85%,2002年为7.00%,2003年为7.63%,2004年为8.31%,2005年为9.04%,2006年为9.72%,2007年为10.32%。 

可见,新疆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基本现代化达标率从1978年的5.53%提高到2007年的68.88%,虽有大幅度的提高,但仍有31.12%的距离,距完全现代化标准相距遥远。新疆是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多民族、多语种的特点,造就了新疆教育的复杂性。因此,今后必须着眼于新疆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包括各少数民族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社会力量办学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平均受教育年限 

 

1、新疆平均受教育年限基本情况。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反映一个地区整体人口受教育程度的一个量化指标,一般说来,受教育年限越长,劳动力素质就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容易提高并反过来促进经济增长。根据第二至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出的新疆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新疆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964年为 3.63年,1982年提高到5.69年,1990年提高到6.52年,2000年又进一步提高到7.73年。经过近40年的努力,大幅度地提高了各民族的受教育程度,取得的成绩是令人瞩目的,但总体人口的教育状况仍然较低。

2、平均受教育年限现代化标准达标率。平均受教育年限现代化标准分为两种,基本现代化(10年)和完全现代化(12年)。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出的基本现代化达标率,1964年为36.3%,1982年为56.9%,1990年为65.2%,2000年为77.3%。完全现代化达标率1964年为30.25%,1982年为47.42%,1990年为54.33%,2000年为64.42%。可以看出,新疆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基本现代化标准由1964年的36.3%提高到2000年的77.3%,完全现代化标准由1964年的30.25%提高到2000年的64.42%。平均受教育年限基本现代化与完全现代化标准2000年达标程度已超过60%。但不难看出,人口受教育年限的提高速度是非常缓慢的,平均受教育年限2000年的7.73年,比1964年3.63年提高4.1年花了36年时间。若要达到基本现代化和完全现代化的标准,任重而道远。 

进口现代篇6

国内外物流发展现状和趋势

纵观世界物流发展动态,结合国内物流发展趋势,有利于认清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方向。

1、世界物流发展现状和趋势

世界物流服务业从初级向高级发展,大致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初~70年代为第一阶段;20世纪80~90年代为第二阶段;进入21世纪为第三阶段。

2、中国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和趋势

目前,在地方政府积极推动下,各地物流园区和各类货运枢纽、场站建设稳步推进,港口物流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主要物流企业基地建设全面提速,物流园区的运营初见成效。随着物流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快速升级,港口货物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水平和服务体系成为我国港口现代物流发展的基本条件。我国上海、天津、大连和洋浦4个保税港区为港口现代物流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目前,围绕沿海港口已形成“物流区”,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广州等沿海港口大力发展物流业。我国已形成了围绕城市群的“物流圈”和围绕产业链的“物流带”,促进了港口现代物流的发展。

中国港口物流发展环境分析

为了促进交通行业发展,2001年2月28日原交通部了《交通部关于促进运输企业发展综合物流服务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对调整交通运输结构,优化交通资源配置,实施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运输企业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原交通部编制的《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科技规划》和《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都把发展现代物流作为重点规划内容之一。组建交通运输部,为我国第三方物流统一管理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建立我国港口物流运作系统营造了有利的环境。我国港口现代物流市场十分广阔,既包括国内陆地物流市场,又包括海上国际物流市场。20年中国水路交通完成的货运量和港口货物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水路物流量充足,物流市场巨大。

随着我国物流业发展,国家和有关部委局加强物流管理,促进物流业发展。2001年3月2日,国家经贸委和交通部等6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2004年9月,6部委又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特别是在国家“十一五”发展纲要和国务院(国发[20]7号)文中,特别强调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这些文件为加快我国港口现代物流业提供了政策的支持。到2008年底,国家已批准了上海洋山、天津东疆、大连大窑湾、海南洋浦、宁波梅山、广西钦州、厦门海沧、青岛前湾、广州南沙、深圳前湾、重庆寸滩、张家港等12个保税港区,为沿海港口发展保税物流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我国港口现代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根据现代物流理念以及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目前我国港口物流发展仍有很大的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有待于提高对现代物流理念的认识

世界物流经过80多年的实践演进,到21世纪步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较科学的现代物流理念,这是一个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理念发展的漫长过程。目前,有些管理层领导、经营决策者、规划和科研工作者把传统运输视为现代物流,例如将码头后方的物流运作区视为物流园区的全部。然而在港口同一经营管理实体中,将物流运作区与物流作业区分割开,也是与现代物流资源整合和现代物流管理一体化理念相悖的认识问题。现代物流理念是经过一个世纪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在实践中对现代物流理念也将不断创新并赋予其新的内涵。

2、物流企业规模小,现代物流市场不规范

当前我国港口物流企业存在有3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第一,有的企业已转型为现代物流企业,但物流服务功能不健全,对建立物流运输网络平台、物流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和物流营销网络平台没有足够的重视,从而影响物流市场的发育;第二,有的港口物流企业是“挂牌”的现代物流企业,实际尚属传统运输企业;第三,没有资质的所谓的“物流企业”从事物流业务经营。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一是对现代物流理念认识问题;二是体制问题包括部门管理体制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三是规范现代物流市场政策问题。

3、物流基础设施与技术装备不适应、不配套、不完善

物流基础设施与技术装备是互相依存的。物流园区是企业进行物流运作所需要的场所。目前,港口物流基础设施主要满足传统运输作业的要求,道路、港口、机场、园区、仓库等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快捷、畅通、高效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由于运输通道以及通信等技术设备均不完善,还不能适应快速反应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物流企业转变过程的快慢以及经济实力保障程度等因素。

4、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体系,需要现代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支撑。目前我国港口现代物流管理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主要信息技术,如虚拟网络技术等尚未很好地应用于现代物流经营管理中;二是信息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还未完全实现共享,管理信息网(包括监管网)还未全面实现互联互通;三是我国港口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尚未全面建立,各有关部门的管理体制问题和企业对物流管理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5、现代物流市场有待进一步培育和扩大

要将交通运输市场提升到现代物流市场层面,目前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现代物流人才匮乏,现代物流科技市场不发育,现代物流营销网络还未建立。因此,我国港口现代物流人才市场培育、现代物流科技市场培育和现代物流营销市场的培育任重而道远。造成港口现代物流市场发育不健全的原因诸多,但最重要的是交通运输行业处在从传统运输全面向现代物流的转型期。因此,迫切需要培育港口现代物流服务市场主体的有关政策的支持。

我国港口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方向

1、形成港口物流市场、融入物流大体系

我国港口物流服务业主要是以水路物流企业为主体,与相关物流伙伴密切合作,共同建立从事经营现代物流业务的物流运作系统。港口是物流供应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快形成港口物流市场、融入供应链物流大体系,提升我国港口物流在全球物流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我国港口现代物流需要不断向其他产业延伸,延伸到生产、流通、销售各个领域,加快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使港口物流成为行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2、规范港口现代物流市场管理

目前,在我国沿海港口已掀起一股物流热,但是物流业发展极不平衡,物流市场不发达、不规范。当前面临着主要任务是:在建立全国港口物流系统的同时,要加快全国有关物流的法规建设,加强对港口现代物流市场管理,并培育和规范物流市场。无论是建设和发展快速反应的港口供应链,还是发展港口绿色物流,都需要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政策的支持。

3、港口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加快转变水运经济发展方式,调整港口现代产业结构,推动港口运输企业转型为现代物流企业,拓展港口物流企业服务功能,提高港口物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拓展增值服务的广度,并挖掘其深度,建设和完善快速反应的国内、国际供应链,发展成为由运输网、信息网、营销网3网合一的物流价值链。因此,加强智能化交通运输、智能化物流设施的建设,向高科技化发展,提高物流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4、发展港口绿色物流

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而废弃物物流是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废弃物是一种资源,大量废弃物的出现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回收物流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持系统,废弃物物流的产业化、减量化、无公害化和资源化,是维护企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再生产的有力保障。因此,发展绿色物流既是当今世界现代物流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也是我国港口物流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5、发展港口应急物流

应急物流以提供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故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应急物流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非常规性以及弱经济性等特点。为了全力满足紧急状况的物资需求,需要建立港口应急物流系统。港口应急物流在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前提下,整合应急物资的运输、包装、装卸、搬运、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及相关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实现损失最小化,避免灾难扩大化。港口应急物流水平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对各种突发性事件进行控制。因此,港口物流企业搭建应急物流网络、提高应急物流能力,建立完善的应急物流体系,加强应急物流系统的运作管理,是我国港口现代物流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港口现代物流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完善

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发展现代物流业,尤其是第三方物流服务业。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全球物流市场是一个激烈竞争的市场。我国港口现代物流服务业正在成为企业挖掘利润的主要源泉,同时也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拓展市场、发展空间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在这个世界物流大市场的国际环境中,我国港口承担着国内和国际的物流业务,加快港口现代物流发展,既适逢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国内外物流发展现状和趋势

纵观世界物流发展动态,结合国内物流发展趋势,有利于认清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方向。

1、世界物流发展现状和趋势

世界物流服务业从初级向高级发展,大致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初~70年代为第一阶段;20世纪80~90年代为第二阶段;进入21世纪为第三阶段。

2、中国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和趋势

目前,在地方政府积极推动下,各地物流园区和各类货运枢纽、场站建设稳步推进,港口物流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主要物流企业基地建设全面提速,物流园区的运营初见成效。随着物流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快速升级,港口货物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水平和服务体系成为我国港口现代物流发展的基本条件。我国上海、天津、大连和洋浦4个保税港区为港口现代物流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目前,围绕沿海港口已形成“物流区”,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广州等沿海港口大力发展物流业。我国已形成了围绕城市群的“物流圈”和围绕产业链的“物流带”,促进了港口现代物流的发展。

中国港口物流发展环境分析

为了促进交通行业发展,2001年2月28日原交通部了《交通部关于促进运输企业发展综合物流服务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对调整交通运输结构,优化交通资源配置,实施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运输企业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原交通部编制的《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科技规划》和《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都把发展现代物流作为重点规划内容之一。组建交通运输部,为我国第三方物流统一管理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建立我国港口物流运作系统营造了有利的环境。我国港口现代物流市场十分广阔,既包括国内陆地物流市场,又包括海上国际物流市场。20年中国水路交通完成的货运量和港口货物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水路物流量充足,物流市场巨大。

随着我国物流业发展,国家和有关部委局加强物流管理,促进物流业发展。2001年3月2日,国家经贸委和交通部等6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2004年9月,6部委又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特别是在国家“十一五”发展纲要和国务院(国发[20]7号)文中,特别强调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这些文件为加快我国港口现代物流业提供了政策的支持。到2008年底,国家已批准了上海洋山、天津东疆、大连大窑湾、海南洋浦、宁波梅山、广西钦州、厦门海沧、青岛前湾、广州南沙、深圳前湾、重庆寸滩、张家港等12个保税港区,为沿海港口发展保税物流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我国港口现代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根据现代物流理念以及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目前我国港口物流发展仍有很大的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有待于提高对现代物流理念的认识

世界物流经过80多年的实践演进,到21世纪步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较科学的现代物流理念,这是一个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理念发展的漫长过程。目前,有些管理层领导、经营决策者、规划和科研工作者把传统运输视为现代物流,例如将码头后方的物流运作区视为物流园区的全部。然而在港口同一经营管理实体中,将物流运作区与物流作业区分割开,也是与现代物流资源整合和现代物流管理一体化理念相悖的认识问题。现代物流理念是经过一个世纪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在实践中对现代物流理念也将不断创新并赋予其新的内涵。

2、物流企业规模小,现代物流市场不规范

当前我国港口物流企业存在有3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第一,有的企业已转型为现代物流企业,但物流服务功能不健全,对建立物流运输网络平台、物流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和物流营销网络平台没有足够的重视,从而影响物流市场的发育;第二,有的港口物流企业是“挂牌”的现代物流企业,实际尚属传统运输企业;第三,没有资质的所谓的“物流企业”从事物流业务经营。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一是对现代物流理念认识问题;二是体制问题包括部门管理体制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三是规范现代物流市场政策问题。

3、物流基础设施与技术装备不适应、不配套、不完善

物流基础设施与技术装备是互相依存的。物流园区是企业进行物流运作所需要的场所。目前,港口物流基础设施主要满足传统运输作业的要求,道路、港口、机场、园区、仓库等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快捷、畅通、高效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由于运输通道以及通信等技术设备均不完善,还不能适应快速反应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物流企业转变过程的快慢以及经济实力保障程度等因素。

4、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体系,需要现代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支撑。目前我国港口现代物流管理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主要信息技术,如虚拟网络技术等尚未很好地应用于现代物流经营管理中;二是信息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还未完全实现共享,管理信息网(包括监管网)还未全面实现互联互通;三是我国港口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尚未全面建立,各有关部门的管理体制问题和企业对物流管理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5、现代物流市场有待进一步培育和扩大

要将交通运输市场提升到现代物流市场层面,目前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现代物流人才匮乏,现代物流科技市场不发育,现代物流营销网络还未建立。因此,我国港口现代物流人才市场培育、现代物流科技市场培育和现代物流营销市场的培育任重而道远。造成港口现代物流市场发育不健全的原因诸多,但最重要的是交通运输行业处在从传统运输全面向现代物流的转型期。因此,迫切需要培育港口现代物流服务市场主体的有关政策的支持。

我国港口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方向

1、形成港口物流市场、融入物流大体系

我国港口物流服务业主要是以水路物流企业为主体,与相关物流伙伴密切合作,共同建立从事经营现代物流业务的物流运作系统。港口是物流供应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快形成港口物流市场、融入供应链物流大体系,提升我国港口物流在全球物流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我国港口现代物流需要不断向其他产业延伸,延伸到生产、流通、销售各个领域,加快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使港口物流成为行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2、规范港口现代物流市场管理

目前,在我国沿海港口已掀起一股物流热,但是物流业发展极不平衡,物流市场不发达、不规范。当前面临着主要任务是:在建立全国港口物流系统的同时,要加快全国有关物流的法规建设,加强对港口现代物流市场管理,并培育和规范物流市场。无论是建设和发展快速反应的港口供应链,还是发展港口绿色物流,都需要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政策的支持。

3、港口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加快转变水运经济发展方式,调整港口现代产业结构,推动港口运输企业转型为现代物流企业,拓展港口物流企业服务功能,提高港口物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拓展增值服务的广度,并挖掘其深度,建设和完善快速反应的国内、国际供应链,发展成为由运输网、信息网、营销网3网合一的物流价值链。因此,加强智能化交通运输、智能化物流设施的建设,向高科技化发展,提高物流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4、发展港口绿色物流

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而废弃物物流是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废弃物是一种资源,大量废弃物的出现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回收物流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持系统,废弃物物流的产业化、减量化、无公害化和资源化,是维护企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再生产的有力保障。因此,发展绿色物流既是当今世界现代物流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也是我国港口物流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5、发展港口应急物流

进口现代篇7

关键词:港口;企业文化;建设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积累,经过筛选提炼形成并倡导的一套优良作风、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是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职业道德、经营作风、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企业形象等文化观念的总和。企业文化一方面代表着企业优良传统的积累与沉淀,需要不断地总结和提炼;另一方面又代表着企业发展的目标与导向,需要与时俱进地提出和补充许多新的企业文化理念,并丰富其内涵。从与时俱进的意义上,企业文化重在建设。

港口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分支,有其鲜明的行业特性,其中集中体现为港口资源的有限性、港口生产的专业服务性、港口产品的不可转移性。这些港口特性决定了港口企业必须突破一般企业文化建设的模式,着重于通过港口企业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进行理念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构建现代港口优秀的企业文化。

一、港口企业文化建设新的历史背景

港口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经济运行的命脉,也是国与国、城与城、人与人在经济、文化、商贸往来最大的交流平台。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现代港口企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及港口企业运营管理模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都对港口企业文化的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现代物流产业链的发展,港口现代物流也发展迅速,尤其是第四方物流的发展使得企业管理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智力、信息和经验的累积,倾向于整合的物流系统以及咨询服务。因此,现代港口企业将花更多精力围绕整个物流链或者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进行协同合作。在战略协作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不同性质、不同产业、不同国度的企业结成联盟,促进了不同企业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二)港口管理体制改革逐渐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目标发生新的变化

随着港口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港口企业从原有政企合一的体制下解脱出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和法人实体。原有的企业发展目标、组织形态、产业定位、经营策略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港口企业管理体制的建立,企业的整体战略、组织构架、经营业务、经营策略、区域范围以及产业方向都实现新的战略转型,因此,港口企业文化的目标和发展方向也受到重要的影响。

(三)港口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港口企业文化建设面临挑战

加入WTO后,中国的港口进一步加快了开放步伐。越来越多国内外跨国企业、知名公司或民营经济加入到港口建设与经营,这些企业的加盟,形成了港口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而这些不同的投资主体,有着各自特有的企业背景、管理模式、区域文化、组织氛围以及沟通方式,这对现代港口企业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多元文化体系下构建适应现代港口企业的优秀文化成为众多港口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目标。

二、港口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并成为先进企业增强活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港口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一)建设优秀的港口企业文化是港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是企业经营哲学、价值取向、管理理念、道德原则、行为规范等要素的综合体现。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使企业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理念,把精神的力量化为员工的行动,化为企业的管理制度,化为企业的形象与信誉,进而形成企业独特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合力,并能释放无法估量的能量,极大地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港口企业文化建设是加强现代港口企业运营管理的有效途径

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人为本为主体,以企业精神为核心,以群体行为为基础,以企业管理整体优化为目标的管理学说。强化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直接目标就是能够有效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促进管理创新,实现企业管理思想、管理人才、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港口企业以优秀的企业文化指导管理实践,一方面,从宏观上把握企业管理的目标和方向。另一方面,从微观上可以通过塑造员工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切实可行的企业制度和道德规范,促进港口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港口企业文化建设是港口改革发展的有力支撑

港口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其中包括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一系列创新工程。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在企业产权结构、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上进行改革创新,而且还需要企业在精神层面进行文化创新。即在建立符合现代市场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同时,要积极塑造并创新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文化。通过不断加强港口企业文化建设,改造传统企业文化中不合理、过时的价值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法,建立起与时俱进的企业价值观和运营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企业中的文化力量,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知识资本运营和运作的新境界,确保港口企业各项改革顺利进行。

三、现代港口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策略

在现代知识经济背景下,加强港口企业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到现代港口企业面临的外部机遇与挑战,也要全面认识企业自身的内部优势与劣

势,不断提升企业的战略素养,构建起优秀的现代港口企业文化。

(一)强化理念先行,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和鲜明个性的港口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文化一般包括3个层面的内容: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企业文化的基本要素,它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是一个组织能否长期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以价值观为核心,创新为动力,知识为基础,事业为共同追求,职业道德、法规、制度为导向的长期发展战略。现代港口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围绕港口产业,构建与整个社会正确价值导向相符合的港口企业价值标准,培育富有时代特征和鲜明个性的港口企业精神,形成“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不断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竞争力,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和优秀精神文化因素对现代港口制度建设和物质生产的反作用,实现港口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

(二)加强制度建设,形成现代港口企业制度文化的保障体系

积极鼓励和动员全体员工参与港口企业文化的制度建设,为港口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崭新的制度平台。这就需要现代

港口企业一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制定长远规划,注意近期效果,全力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积极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工资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建立员工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以及员工休(疗)养制度等等;二要加强港口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教育广大员工发扬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提高自身服务质量,杜绝行业不正之风,自觉维护港口良好形象;三要定期组织或开展各种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与客户、合作伙伴充分沟通与交流,使员工在轻松的氛围中联络了感

情,增进了相互间的理解和支持;四要建立客户回访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召开货主、客户以及合作伙伴的互动座谈会,提取各方意见,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断完善港口现代企业制度。

(三)实施行为工程,重塑现代港口企业的行为文化

首先,现代港口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条件,为港口企业员工、广大货主和船东以及有关联检单位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着力搞好港容港貌,建设一个花园式的港区环境。提供港口生产生活一流的服务设备和安全可靠的后勤保障设施,港口员工、广大客户以及合作伙伴营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其次,港口企业要加大对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的投入力度,积极参与社会的公益事业,以生动的事实感染人、打动人,给港口企业赋予浓厚的知识和文化含义,更加提升和丰满港口企业的品牌价值和品牌内涵,进而使港口企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最后,港口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和培养人才,进一步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通过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广大员工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加强广大员工对现代物流、港口运营管理、生产安全知识、工艺流程以及装卸机械常识的认识深度和广度,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鼓励员工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培激发广大员工高度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营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氛围和文明健康的环境,培养港口企业员工高度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为现代港口企业文化的建设奠定坚实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张明伟.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中国市场,2007(6).

2、吴志.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塑造[J].中国市场,2007(27).

3、陈再福.抓好时机推进港口企业文化的重塑[J].中国港口,2004(7).

4、徐廷光.港口企业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港口,2004(8).

进口现代篇8

    关键词:新疆;人口;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发生急剧变迁的过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它包括了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世俗社会到法理社会等多元社会转变,涉及社会、经济、文化、制度、人口及伦理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由传统性到现代性的全面转变。现代化是一项双向比较运动:一方面现代化面对过去,过去是构成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对传统进行变革、创新或扬弃的过程;另一方面现代化又指向未来,而这个“未来”的模式是以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即发达国家为原型来描述的,其结果,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向发达国家靠近的过程,是落后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追赶或超越的过程。现代化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实现现代化的模式和途径是不同的,但目标是一致的,即缩小自身与其他更为先进的社会之间的差距。新疆是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人口问题比较突出,在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受到人口因素的制约,对新疆人口现代化实现程度的分析,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人口形势,从而加快人口现代化进程,为全面推进新疆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本文试图从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平均受教育年限两个方面衡量与分析新疆人口的现代化程度。 

    一、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 

    1、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的基本情况。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的发达程度和人口的现代化水平,新疆历年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具体资料为:1978年为8.30人/万人,2001年为58.53人/万人、2002年为70.04人/万人、2003年为76.33人/万人、2004年为83.09人/万人、2005年为90.44人/万人、2006年为97.20人/万人,2007年为103.20人/万人。 

    显然,新疆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由1978年的8.30人/万人上升到2007年的103.20人/万人,提高了 11.43倍。这充分说明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从近年来新疆各类文化程度人口增长指数与年增长率来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数更呈显着增加的趋势。1990年新疆的文盲人口193.29万人、小学文化程度人口552.56万人、初中文化程度人口313.52万人、高中文化程度人口157.42万人;1995年这几个层次的人口分别为:153.52万人、626.36万人、381.17万人、179.79万人和55.49万人;2000年这几个层次的人口分别为:102.64万人、700.66万人、508.25万人、223.19万人和94.91万人。用1990年做基期,2000年新疆文盲人口年增长率为-6.13%,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年增长率为2.4%,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年增长率为4.95%,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年增长率为3.5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年增长率为12.99%。 

    不难看出,新疆1990~2000年文盲人口年增长率为负增长,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年均增长12.99%,比其他种类受教育人口年均增长率都明显偏高,这不仅显示出新疆教育的成就,也充分表明了新疆人口素质或现代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2、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现代化标准达标率。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现代化标准达标率分为两种,基本现代化(150人/万人)和完全现代化(1,000人/万人)。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出的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基本现代化达标率1978年为5.53%,2001年为39.02%,2002年为46.69%,2003年为50.89%,2004年为55.39%,2005年为60.29%,2007年为68.88%。完全现代化达标率1978年为0.83%,2001年为5.85%,2002年为7.00%,2003年为7.63%,2004年为8.31%,2005年为9.04%,2006年为9.72%,2007年为10.32%。 

    可见,新疆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基本现代化达标率从1978年的5.53%提高到2007年的68.88%,虽有大幅度的提高,但仍有31.12%的距离,距完全现代化标准相距遥远。新疆是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多民族、多语种的特点,造就了新疆教育的复杂性。因此,今后必须着眼于新疆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包括各少数民族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社会力量办学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平均受教育年限 

    1、新疆平均受教育年限基本情况。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反映一个地区整体人口受教育程度的一个量化指标,一般说来,受教育年限越长,劳动力素质就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容易提高并反过来促进经济增长。根据第二至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出的新疆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新疆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964年为 3.63年,1982年提高到5.69年,1990年提高到6.52年,2000年又进一步提高到7.73年。经过近40年的努力,大幅度地提高了各民族的受教育程度,取得的成绩是令人瞩目的,但总体人口的教育状况仍然较低。

    2、平均受教育年限现代化标准达标率。平均受教育年限现代化标准分为两种,基本现代化(10年)和完全现代化(12年)。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出的基本现代化达标率,1964年为36.3%,1982年为56.9%,1990年为65.2%,2000年为77.3%。完全现代化达标率1964年为30.25%,1982年为47.42%,1990年为54.33%,2000年为64.42%。可以看出,新疆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基本现代化标准由1964年的36.3%提高到2000年的77.3%,完全现代化标准由1964年的30.25%提高到2000年的64.42%。平均受教育年限基本现代化与完全现代化标准2000年达标程度已超过60%。但不难看出,人口受教育年限的提高速度是非常缓慢的,平均受教育年限2000年的7.73年,比1964年3.63年提高4.1年花了36年时间。若要达到基本现代化和完全现代化的标准,任重而道远。 

    人口文化素质对现代化建设起着根本性、关键性的作用,它决定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决定着国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笔者认为,要提高新疆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必须高度重视新疆边远贫困地区免费义务教育工作。各地、各部门要把推进新疆边远贫困地区免费义务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要从维护稳定、促进民族教育发展、加快“科教兴新”步伐、推进自治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进程的战略高度,切实提高对这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根据国家、自治区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协调组织各方面力量,扎扎实实地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工作,把九年制义务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使边远贫困地区的适龄儿童不仅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有受教育的机会和能力,确保党和国家对新疆义务教育的倾斜与扶持政策能够完全落实到位,以提高各民族人口的总体素质,为西部大开发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人口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新疆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和社会经济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人口现代化将伴随新疆现代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并与之相适应。同时人口现代化还需要个人与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创造,更需要政府的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由于人口现代化所涉及到丰富的和多方面的内涵,本文的浅显分析只能涉及新疆人口现代化进程的部分内容,希望能对新疆人口现代化进程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马崇明,《中国现代化进程》[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侯亚非主笔,《人口质量与经济增长方式》[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人口与经济发展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君保云着,《什么是现代化》[M],人民出版社,2001. 

    [5]蔡昉主编,《2001年中国人口问题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王秀银,《关于人口现代化的几点思考》[J],人口研究,2002.4. 

上一篇:现代中式范文 下一篇:现代文阅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