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的真义

时间:2022-08-13 09:58:40

进口虽不能增加GDP,但却能使消费者获取更优质和更廉价的消费品。

2011年5月,中国将正式出台“十二五”规划,其起止时间是2011-2015年。由于此次出台规划的特殊国际国内背景,其瞩目度远超既往。

在国际环境方面,世界经济刚刚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大洗礼,一系列重大变化已经发生: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全球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

在国内环境方面,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从传统观点看,这种国际国内环境下我们应该进一步促进出口以维持经济的整体快速增长。无论是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国际经济治理机制变革,还是全球产业转型和国家间经济实力的相对变化,都为中国培育发展新优势、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谋求公平合理的国际环境,进而进一步增加出口提供了重要契机。国内改革深化导致的效率提高也将显著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扩大出口。

然而,目前公布的“十二五”规划草案显示,中国的对外开放将进入进口与出口并重的新阶段,其中的原因耐人寻味。特别是,如果我们用支出法,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对GDP的增长进行分解,可以清楚地看出,GDP的增长分为消费增长、投资增长和净出口增长三大部分。其中净出口是指出口减去进口。很明显,如果进口大于出口,那么净出口为负值。如果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那么净出口增长也将为负值。因此,我们似乎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出口有利于一国GDP的增长,但进口存在相反的负面效应。

要解答上述疑惑,关键在于我们必须对进口的作用有清晰的认识。

进口最基本的作用之一是调剂余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进口实践中,占主导地位的动机就是,通过进口缓解国内的资源和产品短缺,满足国内需求。而当前,中国进口大量石油、铁矿石等资源性产品也是进口调剂余缺作用的体现。

获取规模收益是一国进口的另一重要动机。所谓规模收益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给厂商带来的额外利益。例如,当生产规模较小时,生产一辆汽车需要一个工人工作100个小时,投入1吨原材料,而当生产规模扩大后,工人和设备的专业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更高,生产一辆汽车只需要80个工作小时、0.5吨原材料。当两个国家专业化生产不同产品、相互进口时,两国的厂商均能享受到规模收益,消费者也能获得更加质优价廉的商品。

我们在认识到规模收益并解释进口合理性的同时,不禁也会产生一个疑问:如果所有厂商都扩大生产规模,那么谁来购买新增的大量产品呢?

事实上,厂商不可能生产出远超过购买力的商品。原因在于,产量扩大的同时,厂商生产的产品数目和厂商的数目都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单个厂商会减少生产的产品品种,而市场竞争的加剧会迫使规模较小、效率较低的企业退出。因此,留存下来的、更有竞争力的厂商在单个产品上产量的扩张并不会导致总量上的生产过剩。

如果说规模收益可以解释不同产品的进口,那么又该如何理解同质产品的进口呢?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市场上销售的不同品牌牙膏间几乎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可以理解为同质产品,那进口还有什么必要?对同质产品而言,两国间的贸易将增加本地市场的竞争,而在竞争的作用下,厂商将不得不降低对产品的价格加成。这样,即使考虑到国家间的贸易成本,消费者也将获得真正的实惠。

所以,虽然进口增加不能直接带来中国GDP的增长,但是消费者能够获得品种更加多样、价格更加低廉的产品。这才是发展的真义。

上一篇:动向 第2期 下一篇:火热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