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食品范文

时间:2023-10-20 00:12:05

进口食品

进口食品篇1

为何受到追捧?

1.国产食品多忧患

近年来,新闻媒体屡屡爆出诸如掺假、以次充好、过期、非法添加食品添加剂等各种食品安全问题,让广大消费者关注的焦点聚集在了国产食品是否安全上,大家在购物时茫然不知所措,有一种“吃什么都会有问题”的感觉。特别是当婴幼儿食品爆出负面新闻时,使得绝大部分只有一个孩子的中国家庭陷入了恐慌,家长们“宁可信其有”,将目光转向了口碑一向较好的进口食品。

2.进口食品监管严

在人们的印象中,大部分进口食品来自于欧美,而这些国家的食品监管体系相对来说比较完善,再加上环境治理所产生的效果,让食品的来源更加透明。再有,作为国与国之间的商贸流通,食品进口时需要经过国内监管部门的检查,所以从各个方面来说,都会让消费者更加放心。

进口食品是否真的安全呢?

其实并不见得,食品在销售到消费者手中之前,要经历多重工序。对于养殖、种植的农产品而言,加工过程相对较少,但是也会涉及到病虫害防治、药物使用、冷链保鲜等问题。而很多包装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其安全性则会涉及到诸如添加剂的使用、机器的清洗消毒、是否有外部污染进入食品等因素。

欧美国家对于食品的监管相对比较完善,这也是因为他们之前都经历过比较大型的食品安全事件,从中吸取了教训,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这些经验为我所用,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其实,现今包括欧美国家在内生产的进口食品,也并不尽善尽美,仍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问题。

近年来,欧美等国屡屡发生二f英污染、口蹄疫、奶粉被污染等事件。除了在本国销售时被发现问题之外,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进口我国时通过检验检疫发现的。数据显示,某年份一个月内从进口食品中就曾经检查出铅、砷、汞、亚硝酸盐超标;含有各种致病菌;食品中含有违法添加物等数个问题,让人眼花缭乱。

我们的东邻日本一向以食品安全严苛著称,不只关注食品安全,在营养搭配上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即便如此,近年来日本的食品安全事件也层出不穷。2007年夏季,日本一家肉品加工厂用猪肉冒充牛肉的事件被媒体曝光。在设置了举报电话之后,类似事件陆续被揭露,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毒大米事件。日本某大公司将农残超标、发霉的大米经过处理后,伪装成新鲜大米,销售给学校、医院等几百家单位,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健康。

消费者应该关心什么?

无论是国产货还是进口产品,消费者关心的首先应该是安全性,其次是适用性。其实,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产品,在平衡利益和支出后若能做到真正的“良心”出品,是杜绝这类事件发生的最根本办法。另外,就是需要有透明的管理制度,除了明确监管措施和监管过程外,还要在发生问题时及时治理,防止大范围扩散。

在保证了安全性后,消费者更需要考虑的则是这些产品是否适用于自己。进口食品从来源、营养成分、搭配比例上都可能跟中国人一贯的饮食习惯和需求有所不同,这也就意味着,长期食用不一定适用于中国人的肠胃。比如,欧美地区的居民摄入奶制品比较多,很多食品都会有牛乳成分,而不少比例的中国人因体质关系,对乳糖不耐受,长期食用会使身体产生炎症,继而引发其他疾病。

怎样选择进口食品?

1.谨慎选择购买渠道

按照预包装食品的规定,正式通过检验检疫的进口食品都在官方有备案,而且必须标有中文标签以及国内商,以便消费者了解其相关信息。不过,当今国内外联系十分紧密,物流行业非常发达,除国家正式进口外也有很多其他渠道可以获得国外食品,比如代购。这个时候就需要考虑到这种方便和新鲜可能隐含着更大的风险,一旦发生了问题,是很难追究相关方责任的。

2.了解标识基本信息

正规进口食品必须在中文标签中明确标注食品的名称、配料、生产日期、保质期、净含量、规格、生产者、经营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等信息。如果这些信息不明确或者有缺失的话,那么很有可能是不符合进口规定,甚至是假冒伪劣的产品。一般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初步的鉴别:一是看外包装材料质地,如果材质比较粗糙,印刷比较模糊,则很有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二是看中文标签是否含有以上国家强制标识的内容;三是看有没有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出具的进出口食品标签审核证书和进口卫生证书。

3.不买最贵,只买最对

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在微博、微信朋友圈里出现的食品信息越来越多,消费者通过这些渠道会对进口食品、食品安全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被“伪科普,真营销”蒙蔽双眼,需知昂贵的未必是最好的,而且往往正规厂家的价格更亲民。

进口食品篇2

当电子商务的触角伸及消费市场的各个领域,只要动动鼠标,你就可以一边观看牛津腔的英剧,一边喝着德国的进口牛奶,嚼着美国的车厘子,旁边堆着韩国的海苔印尼小饼干等各种进口零食。

当然,重要的问题是,国内食品安全已然忧患,远渡重洋的进口食品就靠谱吗?

舌尖上的联合国

春节前,李琦和同事们被不断送达的快递刺激到味蕾:比利时进口巧克力德菲丝、丹麦Danisa皇冠牛油曲奇饼、越南泉记椰子酥、日本Languly依度云呢拿夹心饼干曲奇、菲律宾7D芒果干……年轻人坐在办公室,从台湾吃到香港,在东南亚辗转到欧洲各国,五花八门的食品均来自网购,天猫、京东、1号店,不一而足。

李琦甚至总结出一套经验:越南白面包很好吃、G7咖啡也不错,美国的车厘子口感最好、泰国的菠萝蜜与芒果干很正宗、台湾的凤梨酥最好吃、澳大利亚的奶粉不错,而最近热卖的是一种来自德国的燕麦巧克力。

实际上,进口食品早已不是稀罕事。在济南的大街小巷、百货商场,一些实体进口食品店也悄然出现,韩国进口食品店最多。实体进口食品店虽比网购更解“一时之馋”,但价格却很“邻国”。

在恒隆O'LE超市,一只韩国红豆冰棒的价格为9元,相比国内冰棒的价格,高出很多。在淘宝网上搜索该品牌冰棒,价格仅为5元。再以车厘子为例子,和中国樱桃相比,个大皮厚颜色鲜艳,零售价格一般为100元/斤,而天猫售价为179元4斤 (买3斤送1斤)且全国包邮,价格优势明显。

“进口”有魔力,而电子商务让进口食品变成了“动动手指”即可的现实。在淘宝网,记者输入“进口食品”,搜索出22.36万件相关商品。这些进口食品大都打上了“进口正品”、“原装进口”、“百分百正宗”等宣传字眼。

“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是进口食品热潮出现的重要原因,因为国外素以严格的生产控制水平、严厉的惩罚著称,国外食品的质量水平较国内有很大保障,所以消费者基于安全考虑购买进口食品。”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简爱华告诉记者。简爱华表示,相比线下渠道的价格昂贵,线上渠道品种更多、价格更便宜的进口食品将更多地出现在国内市场,线下的进口食品业务会面临很大挑战。

根据美国食品工业协会预测,到2018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食品消费国,届时中国大陆进口食品市场规模将高达4800亿人民币。而据国家统计局研究资料显示:近5年来,中国进口食品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在15%左右。2012年,中国进口常规食品销售量达630亿人民币,中国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食品国。

因此,许多国家的高级官员亲自出马,开始吆喝自家的食品。先是美国前驻华大使骆家辉“卖车厘子”;接着智利驻华大使与淘宝方面进行接洽,希望为中国消费者带来特产的智利银鳕鱼。泰国农业部推荐的泰国榴莲在天猫进行预售,短短3天就售出31971件,相当于8个货柜。“泰国出口到中国的榴莲,3天总量大约是22个货柜,其中天猫就预售了近40%。”阿里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

电商们的营销棋局

去年中秋节,天猫聚划算发起“德国大闸蟹”预售。

与阳澄湖大闸蟹相比,这些德国同类“生长在水质一流的易北河”,“基因纯、无杂交”,也没有激素抗生素等,价格却与国内大闸蟹相差无几,如一款12只礼品装的价格为299元。

人们的消费热情被迅速点燃,短短几天,这一预售吸引近两万名消费者参团,一共预售出3.5万份30多万只大闸蟹,总成交金额900多万元。

不过,预售“德国大闸蟹”最后却没能如愿爬上人们的餐桌。

按照原计划,商家将在收集完订单后分别申请德国和中国检验检疫检查,顺利走完相关流程后,德国大闸蟹将在2013年9月11日如期发货。然而最终因国家质检总局发出通告称,国家质检总局既未收到德国官方的正式申请,也未收到企业进口德国大闸蟹的检疫许可申请,即德国大闸蟹还不具备对华出口资质。质检总局还称,未经法定准入和检疫合格的德国大闸蟹存在诸多风险。

最终,聚划算向消费者致歉、全额退款并额外补偿消费者30%订单金额的现金收场,预计赔付现金达300万元。

但是,聚划算却并非损失惨重。有网友调侃说,“聚划算和供应商下了一盘很大的棋,300万元的营销费真不贵!”由此看出,进口食品已成为众多电商的又一“战场”。

同样得意的还有1号店,这家主打进口食品的电商,双十一期间进口食品饮料的销量已经反超国产品牌。1号店董事长于刚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会把进口品类作为打造品牌差异化的杀手锏。因为进口食品正在成为各大电商竞相争夺的热门品类,仅以牛奶一个品类为例,目前1号店日销进口牛奶已经达到10个集装箱。

据了解,目前可网购进口食品的电商渠道包括京东网、天猫超市、淘宝、中国贸促会旗下的进口中国网,主营副食品、零食的中粮我买网,主营红酒的也买网,以及号称网上超市的1号店等。

一食品从业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网上的进口食品零售价远远低于超市,得益于直接采购的模式。网上的准入门槛低,不似超市有高昂的进场费,这其实大大降低了成本,方便于网店让利于消费者。至于其可信度,据他所接触,具有规模的购物网站在进口食品的可信度方面还是很高的。

“电商纷纷加码进口食品,实际上看中的是其高毛利、高回报。”很多业内专家分析,相比国内食品,进口食品的毛利率要高出不止一倍,如德国大闸蟹在国外没人买,但到了国内却可以卖到几百元一公斤,一笔生意就可以赚很多,因而促使电商扎堆儿进入这一市场。

安全杀手:进口食品中国造?

虽然进口食品大行其道,但是接二连三的抽检让其纷纷中枪。

2013年10月份以来,山东烟台、威海等口岸连续发现多批进口食品安全卫生项目不合格,其中,泰国进口芒果干二氧化硫超标8倍,新西兰进口的“野花蜂蜜”竟然掺糖,韩国某品牌香蕉牛奶检出大量固体团等,还有“阿尔特”牌煎锅、“凯亲艾特”牌炒锅蒸发残渣(4%乙酸)超标,“凯亲艾特”牌铝制炒锅蒸发残渣(4%乙酸)及铬溶出量超标等现象。

2013年12月3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10月份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出质量安全项目又让网购“进口食品”的消费者们倒吸了一口凉气,报告显示不合格的进口食品194批,涉及18类产品,主要产品是酒类、粮谷及制品类和糕点饼干类,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品质、食品添加剂和微生物污染等项目成为这些进口食品抽检不合格的致命原因。”

同样,还有部分商家将国产货“化装”成进口食品进行销售。

在淘宝网“美优食品”店,记者在“进口食品”区看到,一款标名为“金富士野菜三角饼350g”,售价为10.5元。记者点开该商品信息发现,该商品产地信息标明为“中国大陆食品特产”,产地在东莞。在产品信息介绍中,记者未找到任何有关于“进口”的信息。

据了解,目前网络上销售的进口食品大致可以归为三类:第一类是产地在国外,由国内经销商粘贴中文标识并在国内销售,外包装没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第二类是原料由国外厂家生产,国内厂商进行包装和经销,包装上对产品的成分、配料等有较详细的标注,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第三类是包装上是以外文为主,由国内的厂家进行分装,没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

专家介绍,只有第一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口食品,第二类是国产食品,第三类则不确定,可能是进口食品也有可能是冒牌货。

目前,新消法对网购后悔权做了进一步细化,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7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但贴身衣物、药品以及食品等不在此列。中消协专家提醒说,网购进口食品签收后,是一概不能退换的。

“进口食品的安全问题显现与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到位、法律法规不完善等相关。国家亟须针对进口食品制定相关标准,为监管提供法律依据。”简爱华说。

广发银行济南分行文明规范服务跃至系统前列

广发银行济南分行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文明规范服务工作,从行领导到职能部门,从分行到基层网点,齐心协力、全力以赴推进文明规范服务工作,通过打造全新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狠抓服务监测、服务标准、服务培训、服务考核、服务文化等落实和执行,确保了“同一广发,同一服务”目标的有效推行,得到了广发银行总行的表彰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在2013年全行文明规范服务考评中,广发银行济南分行一举跃至广发银行系统内第二名;在广发银行系统内文明规范服务第三方检查监督中,广发银行济南分行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优质的服务为该行吸引了大量客户,各项业务呈现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势头。目前,各项存款余额150亿元,各项贷款近90亿元,获得了广发银行系统内“最具成长性分行”荣誉称号。2013年,广发银行济南分行还荣获济南市“文明单位”、2013年山东十大服务品牌、2013消费者最信赖金融品牌等荣誉称号,成为山东省金融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进口食品篇3

关键词:武汉口岸;进口食品企业;问卷调查;主体责任;新修订《食品安全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00804

1研究目的

对于进口食品而言,进口食品企业依据进出口合同从境外购进食品,从事食品经营活动,是确保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应当遵纪守法、诚信自律,并掌握必要的法律法规和知识技术,发挥保障进口食品安全的作用。本研究随机抽取近2年在武汉口岸有进口记录进口食品企业33家,对企业的进出口食品业务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企业经营情况、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的知晓情况和在进口食品业务中的具体运作方式和意向,借此了解武汉口岸进口食品企业基本情况、法律的知晓程度、第一责任人意识和保障进口食品安全的能力,结合调查实际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新修订《食品安全法》对进口食品企业主体责任的要求,就如何提高武汉口岸进口食品企业和行业发展水平,保障进口食品安全提出几点建议。

2调查问卷的设计

问卷第一部份为基本情况调查,涉及被调查者年龄、学历、从业年限以及企业规模、开展进口食品业务年限和业务情况;问卷第二部分首先是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了解情况做主观性调查,随后设计了9个客观性调查选择题,以便更好地掌握真实情况;第三部分为进口食品业务中的具体运作方式和意向调查,主旨是了解业务运行的实际情况,以期进行有针对性分析、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

3结果分析与讨论

3.1基本情况

从基本情况调查结果来看,武汉口岸进口食品企业有如下特点:(1)绝大多数为小微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在资本、人力方面的资源有限;(2)企业从事进口食品业务年限不长、经营品种多样化;(3)进口食品业务负责人年龄结构年轻化、学历结构较好、但从业资历较浅。

3.2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了解情况

主观性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进口食品企业业务负责人对《食品安全法》及实施条例、国家质检总局的与进口食品有关的政策以及所经营食品有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称“详细了解”的比例分别是18.18%、12.12%和24.24%;认为是“一般了解”的比例分别是66.67%、72.73%和63.64%;“仅听说”分别是1515%、15.15%、12.12%;没有人称“完全不知”。调查反映出大部分被调查的进口食品企业业务负责人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有所了解,但了解程度不高。

客观选择性调查题考察的是对于与进口食品业务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的了解情况,以检验被调查者是否真如声称的那样了解,调查结果不容乐观(表4)。仅有1名被调查者全部回答正确,6成的被调查者只能回答正确4-5题;说明进口食品企业业务负责人远不如其所主观认为的那样“详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一般了解”的情况也不如其认为的那样好。

有超过3成的被调查者不了解《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二条规定“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仅有3人知道是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17人)认为是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制定、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大半被调查者认为国内市场销售的进口预包装食品必须标注“中文及原产国文字标签”,存在很大的误解;对于进口预包装食品的标签配料表中添加剂的标示要求也不明确。对于食品进口和销售记录保存期限问题的回答错误率为36.36%。说明不少进口食品企业存在食品进口和销售记录的保存不符合法律要求的风险,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进口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法》的宣贯,增强法律意识。仅三成的被调查者(10人)能够正确的回答出国家质检总局目前仅对“乳制品、水产品、肉类”制定、了进出口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反映出被调查者对于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有关法规的了解情况并不理想。对于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后,93.93%的被调查者知道不应该“自行处理后,继续经营”,说明大多数被调查者是了解相关要求的。对于食品安全标准性质的了解情况较好,知道是“强制性标准”的有32人。被调查者对于食品添加剂规定比较了解,33位被调查者均选择了正确答案“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

3.3进口食品业务情况

进口食品的渠道:20家进口食品企业直接由国外生产企业进口,6家企业从国外经销商处进口,7家企业两种渠道都有。

在进口食品报检、检验环节,仅有21.2%(7家)的进口企业是自理报检、自行与检验检疫联系相关事宜,11家企业委托公司报检、自行与检验检疫联系相关事宜,13家企业将报检、检验相关事宜全部委托公司进行,还有2家企业委托公司报检,视情况自行或委托公司与检验检疫联系。在进口食品报检、检验环节,企业对公司的依赖程度比较高,部分企业完全是由公司来操作所有业务环节;一方面是由于不少企业业务负责人对报检要求、检验检疫工作流程和要求不了解,容易出现理解上误会的和操作上差错,认为由公司操作比较方便、省事;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企业缺乏自主意识和第一责任人意识,只注重货物是否可以通关、检验检疫结果是否合格,忽视了自身应履行确保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的责任和义务。

对于进口食品前的准备工作,大多数进口食品企业会事先自主了解进口食品适用的法规、标准,向检验检疫部门咨询,很多企业将检验检疫部门视为信息来源的第一渠道;也会主动要求供货方提供进口产品批次的有关官方证书和实验室检测报告,但对进口食品及其配料提前进行审核或试验的意识稍低。

在中文标签制作时,进口食品企业的第一选择是向检验检疫部门咨询,然后是参考市场上已有的同类食品标签,不到一半的企业会找专业咨询设计公司,查找资料、自行设计,同行之间相互咨询的比例较低。

企业对进口食品质量安全采取的自控措施中,8485%的企业会及时填写进口记录和销售记录,确保产品可追溯;75.76%的企业会对境外食品生产企业进行自主检查,评估确定合格供应商;66.67%的企业配备有熟悉我国质量安全相关规定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负责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只有54.55%的企业会对进口产品开展自主检测。说明进口食品企业对《食品安全法》中具体规定措施的执行情况较好,但落实第一责任、开展自主检测的情况较差,还是习惯于由政府部门把关、为其背书。

对检验检疫部门的工作意见和建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希望提高工作效率,充分沟通,避免重复繁杂的手续,缩短抽样出证的时间;其次是多开展相关政策法规的培训与交流,及时传达国家最新规定;最后是希望能够在进口食品中文标签方面得到重点培训。

4结论及分析

4.1调查结论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武汉口岸大多数开展进口食品业务的企业规模小、人员从业资历浅、专业性较弱,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一知半解,特别是对具体操作层面上要求缺乏了解;将进口食品与进口其他非食品类货物等同视之,对于自身应担当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不甚了解,对如何制定一套能保障食品安全的管理制度也不够重视;先入为主认为进口食品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生产流通,就已经符合卫生要求,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对其中的配料包括添加剂情况不关心、不审查;对于中文标签马虎应付,中文标签制作上不按标准执行;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观念还没有形成,更多的是依赖检验检疫机构来保障进口食品质量安全。

4.2新修订《食品安全法》对进口食品企业主体责任的要求

2015年4月24日,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这部被各界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的新法,更加明确建立了严格的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和严格的法律责任制度。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四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其生产经营食品的安全负责。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诚信自律,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明确了食品进口商是保证其经营食品的安全责任主体,应当保障消费者健康和安全;并对食品生产经营提出了很多具体要求,落实到进口食品经营,可以概括为“五项制度”和“五个应当”。

4.2.1“五项制度”

(1)备案和注册制度。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出口商或者商、进口食品的进口商应当向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备案。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应当经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注册。已经注册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提供虚假材料,或者因其自身的原因致使进口食品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撤销注册并公告”。备案和注册制度有利于进口食品的追溯和召回,同时也有利于明晰各方主体责任。

(2)境外出口商、境外生产企业审核制度。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四条规定:“境外出口商、境外生产企业应当保证向我国出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符合本法以及我国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并对标签、说明书的内容负责。进口商应当建立境外出口商、境外生产企业审核制度,重点审核前款规定的内容;审核不合格的,不得进口”。境外出口商、境外生产的企业审核制度是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的一项制度创新,督促企业从依赖政府保姆式监管向自主实施质量安全管控转变,促进进口商落实进口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3)进口和销售记录制度。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八条规定:“进口商应当建立食品、食品添加剂进口和销售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食品添加剂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或者进口批号、保质期、境外出口商和购货者名称、地址及联系方式、交货日期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应当符合本法第五十条第二款的规定”,即“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建立食品购销记录是其应尽的义务。

(4)食品安全管理和自查制度。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对职工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加强食品检验工作,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应当落实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对本企业的食品安全工作全面负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加强对其培训和考核。经考核不具备食品安全管理能力的,不得上岗。”第四十七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自查制度,定期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评价。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上述制度的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作出了具体要求,通过制度来加强过程的管理。

(5)召回制度。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三条规定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应当立即停止经营,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对召回的食品采取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防止其再次流入市场。但是,对因标签、标志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召回的食品,食品生产者在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继续销售;销售时应当向消费者明示补救措施。召回制度可以有效避免不安全食品的危害,保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4.2.2“五个应当”

(1)进口产品应当随附合格证明材料。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二条:“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应当按照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要求随附合格证明材料”。这也是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一个亮点,将进口环节的检验由原先的全部依赖检验检疫机构单方面进行执法把关变为在进口企业主动证明其进口产品合格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在进行抽样验证,实现了更加合理、有效的资源配置,同时也强化了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

(2)进口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应当有中文标签。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七条:“进口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应当有中文标签;依法应当有说明书的,还应当有中文说明书。标签、说明书应当符合本法以及我国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并载明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境内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预包装食品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条规定的,不得进口”。规范进口食品标签是保证进口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3)食品在仓储、运输过程中和经营场所内,应当采取恰当措施,保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在仓储管理方面,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五十四条要求:“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至于经营场所和运输,第三十三条要求:“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食品原料处理和食品加工、包装、贮存等场所,保持该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经营设备或者设施,有相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者设施;有专职或者兼职的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湿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贮存和运输”。上述规定的关键在于落实,不能成为纸面上的规定,而应该变成企业具体的规章制度,并且认真遵守。

(4)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产经营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5)应当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一百零二条要求:“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定期检查本企业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有利于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和蔓延,是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的一份子,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是一项法定义务。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的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应当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事故危害后果扩散,而不是隐瞒事故。

4.3几点建议

按照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的要求:“食品安全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必须依靠进口食品企业、行业和有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合作共治,才能真正实现守护好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1)进口食品企业要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重点,将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的各项制度和要求内化为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经营行为,提高对食品安全的法律责任意识和履责能力。

(2)针对武汉口岸进口食品企业小、散、弱的特点,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交流合作,提供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信息和技术等服务,引导和督促进口食品企业依法经营、有效开展食品安全管理,推动行业良性发展;同时大力宣传和普及进出口食品安全知识,增进消费者对进口食品安全状况和监管情况的了解,营造进出口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

(3)检验检疫机构要按照“放活”、“善管”、“共治”的要求,进一步转变监管职能,一方面着重探索建立“预先申报”、“预先检验”、“口岸分级分类查验”等一整套口岸检验新制度,解决好进口食品通关速度和效率问题;另一方面要明确进口食品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主体,完善进口食品不良记录制度、进口食品企业备案管理制度,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释义及实用指南[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

进口食品篇4

目前,比较常见的进口食品主要有奶酪、黄油、鲜牛奶和酸奶等奶制品;麦片、饼干、咖啡、糖果、罐头、饮料等休闲食品;调料、食用油等厨房用品以及酒类。虽然进口食品种类丰富,但价格不菲,一小瓶法国原装纯净水售价为6元,一包150克的美国饼干售价为28元,一盒韩国辣酱也要三十几元,一个泰国榴莲要六七十元……这些进口食品的价格大约是国产商品的5~10倍,就连同一个品牌的可口可乐,1瓶进口160毫升迷你装也要比国产355毫升装的贵几倍。

尽管进口食品价格昂贵,但在市场上却依然受宠。购买进口食品时认为其质量高的消费者不在少数,他们将进口食品的高价认同为安全、营养。但当被问及是否查看了进口食品包装上的有关标签时,消费者却显得有些茫然。许多消费者没有自我保护意识,一味追求进口食品的时尚新奇,对食品的产地、配料、注意事项很少关注,对进口食品的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这让许多不合格的进口食品、甚至假冒伪劣进口食品有了可乘之机。任何国家的食品安全都不是绝对的,进口食品屡屡出现在不合格食品名单上就是明证。

日本进口的日式酱油、芥末酱中检测出了有害物质甲苯和乙酸乙酯。

在国内食品市场价格不菲的丹麦蓝罐曲奇饼、新西兰脱脂奶粉、德国巧克力,产自法国的奶酪、干酪,产自意大利的橄榄油、矿泉水等,都曾被查出有一些不合格产品。不合格的原因包括铜含量超标、细菌总数超标、超过保质期等。

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2008年1月、2月进境不合格食品名单中包括“可口可乐”、“品客”、“乐天”等国际知名品牌食品、饮料,以及部分来自意大利的橄榄油、来自法国的奶酪、来自德国的巧克力等。

部分进口食品在入境检测时,还被检出触目惊心的有害成分。如美国宝洁公司出品的品客薯条,其中一批炭烤BBQ味的薯片被查出含有超标致癌物溴酸钾。

北京检验检疫局曾查获的不合格进口食品中涉及日本的蛋黄酱、美国的家乐氏苹果口味麦片、澳大利亚的葡萄酒、泰国的甲鱼蛋、乐事薯片、挪威大西洋鳟鱼,还有来自法国的两个批次“依云”矿泉水被发现细菌总数超标,王府饭店进口的“伯爵”红茶滴滴涕超标,馥颂早餐巧克力饮料铜含量超标。

目前,进口食品存在的问题包括:价格高;畅销品经常没有货源,而不畅销的积压很久;商品的保质期有时候让人看不明白;商的国内分包装没有应有的说明;色素、防腐剂及其它添加剂超标、滥用等。另外重金属超标也是不合格进口食品中比较常见的问题。

对此,不少消费者也产生了疑问:这些进口食品几乎都没有中文标识,既不知道保质期,也不知道注意事项,怎能买得放心?这些食品真的就是原装进口的吗?会不会有假冒产品呢?由于消费者购买进口食品往往容易被其广告说明所吸引,到底是真是假,一般人还真是很难识别。那么,如何才能吃到舒心又安全的进口食品呢?

识别进口食品只要看三处,便可初步确定其真假、安全性。

第一,查看进口食品上是否有中文标签。每件进口商品只要上架,都会有中文标签,中文标签都需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审批。标签的内容不仅和外文内容完全相同,还必须包括以下几项内容:食品名称、配料成分、净含量和固体物含量,原产国家或地区,商品生产日期、保质期、贮藏指南,制造、包装、分装或经销单位的名称和地址,在中国国内的总经销商的名称和地址等信息,这些信息必须是中文黑色字体。规范的进口食品中文标签是打印在包装上,而不是另外贴上去的,特别是生产日期,必须打印在包装上。2005年4月1日起实施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食品标签若使用外文,必须与汉字有严密的对应关系,且外文不得大于相应的汉字;属转基因等特殊食品必须标示出来;全身“洋文”的食品,可能涉嫌属走私物品,是不允许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消费者如发现这类食品,可向工商部门举报。

第二,注意查看所选购的进口商品上是否贴有激光防伪的“CIQ”标志。“CIQ”是“中国检验检疫”的缩写,该防伪标志是从2000年开始对检验检疫合格的进口食品统一加贴的。“CIQ”标志基本样式为圆形,银色底蓝色字(为“中国进出口检验检疫”)字样,规格有10厘米、20厘米、30厘米、40厘米四种,背面注有九位数码流水号,该标志是辨别进口食品真伪的最重要手段。

第三,可向经销商索要查看进口食品卫生证书。该证书是检验检疫部门对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合格后签发的,证书上注明进口食品包括生产批号在内的详细信息。可以说该证书有如进口食品的“身份证”,只有货证相符,才能证明该食品是真正进口的。

进口食品篇5

近些年,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而国内频频曝出的食品安全事件,催发了人们转向进口食品的消费意识。特别是互联网平台的兴起,便捷的交易流程和时尚的消费理念,将进口食品的消费热潮不断“发酵”。相对国内较透明的食品信息披露,国外食品违规信息的闭塞,为消费者“追捧”进口食品营造了氛围。在违规的进口食品中,不乏国际品牌。

近日,有媒体从质检总局公布的不合格进境食品名单中看到,从美国进口的婴幼儿谷物辅助食品禧贝燕麦米粉、禧贝糙米米粉、禧贝混合谷物米粉均发现违规使用菌种被退货;美国鲍勃红磨坊玉米面包小松饼预拌粉等3批次产品因含有转基因成分被销毁;美国好时草莓调味牛奶、好时白巧克力调味牛奶因违规使用甜菊糖苷、诱惑红被销毁。

除此之外,还有多批次进口食品因违规使用非法添加物或重金属超标被质检总局“拒之门外”。据了解,长期食用重金属超标食品会对身体造成不孕、骨质疏松、损伤大脑、伤肾肝等危害。

而进口食品在国家质检部门的多次“安检”后,仍无孔不入,怀着“越挫越勇”的决心拓展中国市场。

在今年上半年,上海易觉商贸有限公司从意大利进口的7批奶酪制品皆因大肠杆菌超标或货证问题被销毁。值得一提的是,此公司进口的奥兰达牌两款奶酪自2008年12月至今,已被我国质检总局“请出国门”共计14次。

如此“执着”的原因,只因“捞金”成瘾。

任何商品只要打上“进口”二字,价格翻番不足为奇。以热销的进口葡萄酒为例,通常到岸价1.5欧元左右1瓶的进口葡萄酒,零售价不会低于100元。而一瓶四五百欧元的拉菲、木桶等名庄酒,零售价一般超过15000元。一瓶进口葡萄酒,从生产出来再到消费者手中,往往要经过进口商、经销商、零售商等几个环节,再加上各种税费,价格奇高,却仍不乏买家。

丰厚的利润差额使得互联网代购、海淘族铺天盖地,从线上到线下,越来越多的洋食品纷纷抢占人们的餐桌。一些不法分子更是趁势瞄准“商机”,干起了走私进口食品的勾当,国外一些地方性小品牌、小型食品企业多以此进入中国市场,而其多存在产品把关不严、生产技术不过关等问题。这不仅使国家大量税收流失,搅乱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极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据了解,国家质检总局已经制定对各级别不良记录所涉及企业和产品的处置措施原则。控制措施会随着产品种类数、不合格项目种类数及不合格批次数的升高愈加严厉。业内人士也表示,该新规实施后,部分不注重质量的进口商以及国外制造商会被淘汰。

进口食品篇6

关键词 菌落总数;检测;进出口食品;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 TS20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295-01

菌落总数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如需氧性质、培养基成分、pH值、培养温度和时间等)1 mL(g)检样中所含菌落的总数。菌落总数反映出食品的新鲜程度,反映出食品生产过程中食品是否变质和食品生产的一般卫生状况等,它是判断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进口食品中,各国常把菌落总数作为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依据,以此守护国门,保障国人的食品安全。同时,出口贸易公司也在努力使自己的产品质量合格,以便出口。作为进出口产品的质量把关部门,其作用显得格外重要。在进出口食品中,因菌落总数超标而被销毁或禁止进出口的食品比例很大。鉴于食品中影响菌落总数检测结果的因素的多样性及微生物检验项目的不可复检性[1],菌落总数检测显得尤为重要,现就进出口食品中菌落总数检测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总结如下。

1 环境条件

菌落总数的检测需在无菌室(或超净工作台)内进行。在无菌室内,工作人员所用的实验服、口罩、鞋、帽等必须是灭菌的或是一次性无菌用品。质量体系中应有无菌室进出登记与卫生控制程序,以保证无菌室的洁净状态。无菌室内不得存放与工作无关的物品。每次实验前,无菌室都要经紫外线照射灭菌20 min左右。灭菌后至工作前,任何人不得进入无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完成前,也不得随意出入无菌室。应定时对无菌室内紫外灯紫外线照射的效果(紫外灯监测卡)进行监测,如不合格,应及时更换紫外灯。无菌室(或超净工作台)应有落菌实验的监测与记录,一般每10 d监测1次,超净工作台应达100级,无菌室应达到10 000级。

2 工具器皿

菌落总数检测时所用的工具和器皿如勺子、剪刀、镊子、吸管、试管等,使用之前应进行认真清洗,不得残留抑菌物质,放置在铝盒、不锈钢吸管消毒桶,或用牛皮纸包装好进行干燥和灭菌处理,于121 ℃湿热灭菌20 min,于160~170 ℃干热灭菌2 h,不能用消毒剂消毒,以防抑菌。勺子的柄应长点,大小适宜,方便取样,防止污染样品;灭菌前吸管上端要棉花塞住顶部,防止污染样品。菌落总数检测时所用均质袋,一次性平皿(玻璃平皿)都应进行验收。总之,工具器皿都要做到无菌状态。

3 培养基

按照GB4789.2-2010的规定,食品中菌落总数检测时使用的培养基为平板计数琼脂,可以从专业公司买到,如经过ISO9001体系认证或满足相应的资质证明的公司。向新的公司购买或购置新的批号的培养基时,一定要用菌株(如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做培养基的验证试验,确保该批培养基是合格的。干粉培养基应放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中保存,房间应通风透气,避免日光直晒。

制备平板计数琼脂时应在三角烧瓶中进行,称量培养基时,应用牛角勺,避免用铁勺,因其会对微生物生长有毒害作用,培养基配制要用纯净水或蒸馏水;待干粉培养基完全溶解后才分装;培养基的pH值经水溶解和高压灭菌后,pH值都可能会有所变化,因此要调整培养基配制时与高压灭菌后的pH值,以便符合细菌生长的最佳酸碱度。经121 ℃高压灭菌15 min的好的平板计数琼脂可以保温在46 ℃的水浴箱内备用,但时间不宜超过4 h[2],时间过久瓶底会出现凝块。未使用完的平板计数琼脂可置于室温保存,确认未被污染时可以继续使用,使用前煮沸即可,但只能煮沸1次,不可多次重复使用。

4 样品处理

处理菌落总数检测的样品时,一定要始终保持无菌状态。实验前要用70%~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双手,戴医用无菌无粉手套。打开样品包装前,在取样开口处的周围表面用70%~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防止污染样品。如瓶装葡萄酒,打开时消毒瓶口,倒取样品时,应先摇匀,经瓶口弃去50~100 mL,然后再接取检验用样品。对于偏酸性样品(如食醋),可用灭菌的20%~30%碳酸钠溶液调至中性,再进行稀释检验,而对含盐量较高的样品(如酱油),不应用生理盐水进行稀释,可用灭菌蒸馏水或纯净水进行稀释,否则会使不适合酸性状态下生长的细菌或不适于高盐状态下生长的细菌受抑制,往往会使结果比实测值偏低。

5 样品稀释与平板接种

因细菌每分裂繁殖1次的时间为20 min左右,所以样品从稀释、平板接种至倾注平板计数琼脂结束,应在20 min内完成,否则结果会偏高。平板计数琼脂其温度应保证在(46±1)℃,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结果。倾注平板计数琼脂后立即在水平桌面上推旋培养皿,可以左右交叉推旋数下,使检样、稀释液与培养琼脂混合均匀。

样品在稀释时,常会碰到一些较难溶解的情况(如糖果),不宜用均质袋处理,用均质器拍打时,均质袋会破裂,如若不拍打,放置至溶解时间又太久,实测值会偏高,此时应在无菌操作下将糖果充分研细(稀释液的温度在(46±1)℃更容易溶解糖果,也不会烫死细菌),置均质袋内充分晃动溶解10 min左右,再进行平板接种。对于均质后不易吸取的样品如淀粉,应尽快进行均质处理,尽快吸取进行稀释,以免因成糊状或块状不易吸取(一般5 min内吸取较理想)。

不同的食品其菌落总数要求的检出限量是不一致的,也与进口或出口国家的要求有关,一般选择2~3个连续稀释度,但应注意基本保证其中一个稀释度所生长的菌落数在30~300 cfu。对细菌含量较高的生鱼、生虾类、肉制品等,选择的稀释度较大些,如100、1 000、10 000倍液等,而饮用纯净水、瓶装果汁饮料、密封包装的饼干类样品中细菌量较低,选择的稀释度也较小,如液体样品可选原样、10倍液,固体样品可以选10、100倍液等。

实验应同时做无菌水或生理盐水空白、平皿空白和空气空白对照,如果在空白对照中检出细菌,可认为该批稀释液、培养基、培养皿或吸管、空气等存在污染情况,此批检测结果是不可靠的。

6 菌落培养与菌落计数

倾注好的培养平板,在培养时每垛最多放6个平板,留一定的空间使空气流通,使平板的温度尽快与培养箱温度达到一致[2]。菌落总数计数平板的培养温度,应根据食品类别而定。一般于36 ℃培养,水产品于30 ℃培养[3]。

平行试验的2个平板与菌落数应该接近,不同稀释度的几个平板上菌落数,应与检样稀释倍数成反比。稀释度大(如100倍液)的平板上菌落数应比稀释度小(10倍液)的平板上菌落数低(小10倍),否则,视为检验工作中发生的差错,属实验室事故[4]。1片菌落作为1个菌落计,不要把片状上生长的各个菌落分开计数。当检样的菌落数为1~100 cfu时,按实有数报告,但是当稀释度为10倍液时,菌落数小于10 cfu时(如5 cfu),仍然报告

7 参考文献

[1] GB 4789.2-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总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2] 王绥家,黄宏星.微生物实验室培养基的质量控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0):2557-2558.

[3] 吴俊鹏.检样培养时间对细菌总数结果的影响[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3,9(1):48.

进口食品篇7

孙娜是2007届潍坊学院毕业生,黄晓2008年毕业于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国际营销专业。孙娜毕业后,先是在一位亲戚的帮助下来到青岛开发区做了一名代课教师。一个偶然机会,她听说同事开了家五金店的消息,也萌生了开店的想法。“我不是那种易冲动的人。辞职前,我就一边代课,一边悄悄地进行市场调查。眼下,休闲食品尤其是口味新奇、营养丰富、包装精美的进口食品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前景应该不错的。”对于自己选定的行当,孙娜满怀信心。

行业选定了,可资金问题却让孙娜犯了愁。“加盟费、店面租金、装修费,算起来少说得六七万元。我家在农村,哪能一下子筹足那么多钱?”孙娜说,正当自己一筹莫展时,她遇见了初中同学黄晓。黄晓刚毕业,找了几个工作也不是很合适,正为就业犯愁,得知孙娜的想法后,当即表示愿意“入伙”。两人连借带凑,不长时间就凑齐了资金。去年8月28日,她们的小店正式开张了。

发传单招揽客人

“这种曲奇饼干很松软,看看喜欢哪一种口味?”昨天,当记者走进这家开在胶州市湖州北路的小店时,孙娜和黄晓正在向两个男孩介绍新进的食品。记者看到,四十余平米的店里,白橙相间的色调,格子铺式的陈列,再加上墙角处点缀的几盆袖珍花草,令人感觉格外舒适温馨。

“我们是加盟店,虽然投资不大,风险也小,但一开始我们也赔了不少。”寒暄之后,孙娜聊起了她们的开店经历。小店刚开业时,因为经营的是一家进口食品店,一些市民认为进口食品昂贵,所以很少有人问津,一个月才卖了不到100元的货物。为了打破这种局面,两人便印制了2000多张小宣传单,来到繁华地段派发,把人气逐渐带了起来。随后,两人又到外面学了一些简易包装方法,将各种食品打包并给她们穿上好看的“衣服”,小店生意逐渐红火起来。两个月时间里,竟赚了一万余元。

开启经营新模式

“来尝尝,这是正宗的安溪铁观音,第二泡至第八泡味道最好。”熟练地洗茶、温杯之后,孙娜将一小杯茶递给了记者。孙娜说,上大学时,她选修过茶道,和黄晓商量后,她们又推出“超市+茶室”的组合经营模式:顾客购买了商品之后,可以坐在舒适的藤椅上边品茶道,边享美食,专卖店变成了休闲吧。这又给她们招揽了不少回头客。

“没想到有时候一天就能卖300多元。”黄晓忙完手头的活,接过了话头,“一开始,我们只进了几十种食品。现在光专柜就16个,30个国家出产的260多种小食品在这里都可买到。”孙娜和黄晓开办的这家进口食品店打出了知名度,一些年轻人经会隔三差五地光顾,在半年多时间里,两人赢利近5万元。

想做自己的品牌店

收入增加的背后,也伴着难以承受的艰辛。孙娜告诉记者,有时候白天她们累了一整天,晚上还要等物流公司送货,并要一一清点、分类、上架,忙活完一般得晚上九点多。回家后累得倒头便睡,忘了吃晚饭是常事。“如果不这样,我俩体型哪能保持得这么好?”黄晓打趣说。“我们商量过了,要做连锁。我们准备过两年先在胶州再开上几家分店,如果时机成熟,我们就做自己的品牌店。”孙娜接上话说。

24岁的孙娜和23岁的黄晓是初中同学,两名女孩大学毕业后回到胶州,两人先后干过很多行业,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去年8月份,两人自筹资金在胶州合开了一家进口食品专卖店。经过半年的苦心经营,不仅还清了大部分借款,而且还注册了新公司,成为澳洲一家品牌葡萄酒公司的省级专营经销商。正是因为开店的信心努力和用心经营让她们挺了过来,她们会坚持下去,最终开办属于自己的品牌经营店。

创业要“取巧”

“我们现在还是澳洲一品牌葡萄酒的专营经销商。”孙娜告诉记者,年前,在同学的帮助下,她们争取到了澳洲某品牌葡萄酒的专营经销权,并注册了润腾贸易有限公司,开始跨行业经营。白天,她们一个留在店里照看,另一个便走进周边的酒店推销,2个多月,就卖出了80多箱,赚了好几千元。

“一开始最棘手的是除了资金,再就是心态。一听说别人干哪行干得好,便会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好在挺过来了。”孙娜告诉记者,在不断的经营过程中,找出困扰的难题细心观察,加上有针对性的去巧干,那么创业也就不会再显得那么遥不可攀。孙娜和黄晓尝到了一个不错的开始,但这绝非她们的终极目标,用她们两人的话来说,无论今后有多少困难险阻,她们都将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进口食品篇8

关键词:检验检疫;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740.4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进口食品检验检疫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11月23日

一、引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公共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国政府、新闻媒体及百姓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进口食品的依赖度不断提高,进口食品的数量和品种逐年迅猛增加,我国进口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进口食品安全监管难度不断增加,严峻考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尤其是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行政能力。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通报,2013年全国检验检疫进口食品96.5万批,总货值467.1亿美元,总重量3,286.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5.8%、11.2%和15.0%。我国进口食品检验检疫面临的问题很多,最主要的是现有的进口食品检验检疫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监管体制不完善、软硬件投入不足,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进口食品安全保障需求。

二、我国进口食品检验检疫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现有进出口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我国关于进口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较少,其根本大法就是《食品安全法》、《商检法》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而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只有《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进出口水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进出口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等。然而,由于进口食品的特殊性,上述法律法规不能完全满足和保证进口食品安全的需要,如199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至今已23年未修订,部分条款已无法与国际接轨,难以满足日常检验检疫需要。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致使进口食品监管工作缺乏法律依据,部分检验检疫系统内部的文件缺乏有效的上位法作为支撑,存在争议。

我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出台速度严重滞后,更新速度较慢,远不能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食品安全法》规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须获得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批准文件后方可进口。在进口食品日常监管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某些在国外被广泛食用的食品,及一些因我国国内食品企业获得了相关企业标准而已经在国内生产的食品,因为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且难以获得国务院卫生行政机关的批文而被拒于国门之外,严重阻碍了我国食品贸易的发展。

(二)我国现有的进口食品检验检疫体制和管理理念存在的弊端。《食品安全法》规定,进口的食品应当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后,海关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通关证明放行。这就造成了检验检疫机构必须为企业进口的食品的合格性完全打包票,一旦进口食品在流通阶段被查出存在问题,不管检验检疫人员是否按照规定流程操作,检验检疫机构都必须承担责任。这样的规定直接造成两种后果:一是检验检疫机构将自身责任无限放大,提供保姆式的服务,帮助进口企业从事一些原本应该由企业自己承担的工作,如食品标签制作等;二是进口企业将检验检疫机构当成企业内部的“质检科”,将质量相关问题都推给检验检疫部门,逃避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上情况容易造成在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工作中权责不清,使进口食品经营企业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感缺失,给检验检疫工作造成极大的困扰。

(三)进口食品检验检疫流程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进口食品的范围和数量的不断增加,我国检验检疫工作量也随之增大,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主管部门面临极大的挑战。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未对进口食品实施分类管理,导致无法对进口食品实施“监督抽检”,只能实施批批检验检疫的传统监管模式。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原本对进口食品安全监管的投入就不够,加之进口食品贸易额的增长带来的对进口食品检验检疫需求的增长,这些矛盾容易造成对进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不到位,也不利于科学监管、高效监管目标的实现,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另外,《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规定进口食品在取得检验检疫合格证明之前,应当存放在检验检疫机构指定或者认可的监管场所,这项制度仅部分省市实施,这就存在不合格进口食品流入市场的风险。

三、完善我国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工作的建议

(一)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体系。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进行离不开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所提供的法律和专业技术保障。我国应加快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制定和修缮工作,并在制定标准时要以发展的眼光将一些因素、需求考虑在内,如食品生产技术发展的需要、国际标准发展的趋势等,从而确保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法规、标准和世界先进的法规、标准同步,让我国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工作确实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准确细致的检验标准可依。另外,对新食品原料的审批也要跟得上时代和行业发展的速度,以促进我国食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二)强调企业主体责任,构建食品安全诚信体系。进口食品经营者,必须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严格履行进口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这就要求食品进口商自身不断提升食品质量管控能力,严格按照检验检疫各项规定经营进口食品。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口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进口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食品添加剂或食品相关产品且没有经过安全评估的进口商,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同时,要对进口食品经营者构建食品安全诚信管理体系,建立不良记录及黑名单制度,通过制度确保诚信合法者受支持、获实惠,违法不诚信者付出应有的代价,鼓励企业增强自律意识、靠诚信立足。

(三)加强检验检疫制度建设,运用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进口食品安全。大力推进进口食品、进口企业分类管理制度。以科学的风险分析为手段,以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作为媒介,建立有效的进口食品检验检疫风险管理系统,以规范不同食品、不同企业的抽样频次和抽检项目,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检验检疫人员的工作量,还可防止因检验检疫人员的个体差异造成的对进口食品检验要求的差异。

大力推进进口食品集中监管平台建设。2011年江苏苏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设立了进口食品(化妆品)集中监管区,该集中监管区以“集中口岸、集中仓储、集中检验监管”为核心,以“风险预警系统、分批核销系统、溯源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系统为手段,对进入监管区的食品实施全过程监管,有效防止了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保障了进口食品的质量安全。该集中监管区成为江苏省进口食品集中监管的样板,各地检验检疫机构可参照苏州检验检疫局的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进口食品集中监管平台,变“游击战”为“阵地战”,有效提高进口食品监管效率、保障进口食品安全。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郦凡.优化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食品安全监管流程问题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3.

[2]俞太尉.我国建立完善进口食品安全监管制度[J].化学分析计量,2010.1.

[3]王一玲.我国进口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以深圳口岸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4]江佳.我国进口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办公自动化杂志,2011.205.

上一篇:食品防腐剂范文 下一篇:食品标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