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贸易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15 17:14:11

进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进口贸易存在的问题篇1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其增长速度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从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历史数据可以看出。1978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只有9.8%,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出口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外贸依存度的稳步提高。1991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为33.4%,随着进出口的飞速增长,到2005年时,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变为了63.9%,最高时是2004年的70%,但由于2005年人民币汇率略有升值,才使得2004-2005年期间的外贸依存度下降了些许,而2006年的依存度又再次上升到68%左右。

在我国如此高的外贸依存度的情况下,一些学者开始深入研究,比如李霞就在她的论文中提到了很多影响外贸‘依存度的因素,她认为在现下的情况中,只是单单的考虑进出口贸易额比上gdp总值得出的外贸依存度是不合理的;再如赵勇也认为现时的外贸依存度的计算方法存在的很多的问题,比如把进口认为是负的经济活动等等。当然还有很多学者认为即使使用新的计算方法,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仍然是逐年递增的,关注外贸依存度的增长问题还是十分迫切以及需要的。不管如何,在我国贸易额不断飞增的现时情况下,加工贸易、外资出口、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等等的各种问题,都表明了贸易中的外贸依存度研究的现实意义。那在本文中,我就外贸依存度的概念、意义以及它对我国的影响来分析与解释我国该如何更好的把握这个问题。

2 外贸依存度的概述以及外贸依存度是否过高

外贸依存度:即进出口总额、出口额或进口额与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是开放度的评估与衡量指标。下面是名义外贸依存度的计算公式:

名义外贸依存度=一国(地区)商品进出口总值/该国(地区)gdp×100%

外贸依存度是反映一个地区的对外贸易活动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依赖程度的经济分析指标。从最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角度看,该指标还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外向程度。外贸依存度的计算方法和名称,依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别。

当只观察国际市场需求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可不考虑进口对本地区市场的影响,使用“外贸出口依存度”,其计算方法是:

名义外贸出口依存度=一国(地区)商品出口总值/该国(地区)gdp×100%

其数值越大表明该地区经济发展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越高,也反映国际市场对该地区产品的认可程度提高,对该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

当然还有“外贸进口依存度”,计算方法如下:

名义外贸进口依存度=一国(地区)商品进口总值/该国(地区)gdp×100%

国内的许多学者对于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存在的主要分歧就在于名义贸易依存度的计算方法是否科学。但仅仅运用之上的三个公式来简单的断定我国的贸易依存度过高了,是不合理的,也是过于武断的。理由有三个:

(1)国际间的贸易依存度比较。一般来说,小国的地域狭小,市场容量也较小,自然资源不足,所以通常来说采用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这些小国来说,较高的贸易依存度会比较容易发展他们的经济,但他们的经济发展也会比较容易受到国外的影响。

(2)贸易集中度。虽然我国同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但主要的出口商品的对象还是集中在欧盟、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和东盟等。有数据显示,在2004年中,我国对四大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日本、欧盟、中国香港的出口占2004年出口份额的89%,并且对美国,日本的出口是占大部分的,但这种增长的势头已经有所改变,至2007年6月为止,中国对美国和日本的出口呈下降的趋势,而对欧盟和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出口逐渐增多。这就使中国的出口份额在各个市场间日趋平衡,这也就大大的降低了中国的贸易风险。这样的话,贸易的依存度在分散了风险的情况下,可以认为是出于一个合理的水平上的。

(3)其他。比如加工贸易、汇率、gdp构成的差异等等。在20世纪90年代后,加工贸易已经取代了一般贸易,成为了中国外贸中占主体地位的贸易方式。从外贸依存度的角度来看,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比较分析显示,加工贸易对中国gdp的贡献率(即加工贸易的对外依存度)已大大高于一般贸易。 但是问题出在加工贸易的附加值太低了,若只考虑一般贸易的话,我国出口占gdp的比重是有下降趋势的,所以现时的高外贸依存度有很大程度上是由加工贸易带动的,不能代表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真正水平。而汇率也会影响外贸依存度,原因在于我国人民币被严重低估,这就使出口额以美元折算成人民币时出现大幅上升,夸大了外贸依存度的实际值。最后gdp的构成也会影响外贸依存度,我国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较低,仅33%,而第三产业又不太容易参与贸易,所以如果一国的第三产业十分发达,那它的外贸依存度就不会很高,比如美国。

总而言之,仅仅依靠简单的数据来得出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太高了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我国的外贸依存度。

3 对中国外贸政策的建议

(1)适量的扩大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及地区的贸易。就如上面所分析的,我国的出口贸易额大部分都给美国,日本,欧盟等给占据了,这无非提高了我国对外依存度的风险,虽然在最近这个态势有所改善,不过总的形势还是挺严峻的。再加上由于我国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出口遭遇国外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明显增多。对外贸易摩擦加剧和恶化的贸易条件也是目前的大问题之一。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而以美国和欧盟的调查为甚。除此之外,反补贴、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问题也已经成为了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付我国产品的方式。所以我国可以在扩大与其他国家及地区的贸易来减少这类的风险,使我国的贸易环境有所改进。

(2)重新确立加工贸易产业选择标准并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工贸易既是一个贸易方式,也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我们不能再按照劳动力、技术、生产要素等方面的静态比较优势来确立加工贸易的战略标准,而代之以动态的比较优势标准。在实践中可采取“比较技术进步率标准”与“收入弹性标准”,“比较技术进步率标准”是选择即使暂时生产成本偏高,但其技术推动力大,技术进步率较高,对整个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也较强的产业。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在现今不断增长的同时,我们要从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加工贸易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加工贸易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载体作用,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进口贸易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进料加工贸易;海关监管;出口退税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加工贸易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加工贸易以“三来一补”为起点(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而近年来进料加工已逐步占据主要地位(进料加工是指国内有外贸经营权的单位用外汇购买进口部分或全部原料、材料、辅料、元器件、配套件和包装物料加工成品或成品后再返销出口的业务)。

在进料加工贸易下进口的原料免税,出口可退税,且进料加工贸易在外汇创收,技术进步、税收贡献等各个方面都优于“三来一补”贸易,故不仅政策鼓励,企业亦乐于享受免税并退税的政策。但在进料加工贸易看起来很美的外表下亦隐藏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海关监管所面临的问题

1.加工贸易手册的形式化问题

进料加工贸易以开立贸易方式为进料对口的加工贸易手册为起点,在手册中海关要求备案各款出口成品、进口料件的品名、规格型号、数量、单价、总价,并备案成品对应料件的单损耗情况。但因对各项需备案项目应细化至何种程度缺乏标准,故海关操作弹性较大,有的企业可能因产品本身型号较单一,而将成品备案至最细化的型号,而有的企业因产品型号繁多(有的多达几百种),而将成品按类别进行备案。而对按成品类别进行备案的企业则其单损耗亦势必需按类别备案,但相同类别不同型号的产品会因尺寸大小的不同、工艺流程的不同而导致其实际的单损耗并不相同。现行很多客观上仅能以成品类别来备案的企业的做法是将各种同类但不同型号成品的单损耗进行加权平均,在加工贸易手册中备案的即为此经加权平均的单损耗率,亦即形式上的单损耗率,但一经备案的加工贸易手册将成为企业进出口报关及海关检查的依据,也即依据即可能演变成形式上的依据,在源头上即与实际存在客观上的差异。

但若虑及此问题而要求所有企业的成品均需以最细化的规格型号来备案,则很多型号繁杂且产品更新换代快的企业将面临无法操作的困难,企业报关人员即使每天都沉浸在不停地更新成品、审海关编码、审单损耗的过程中可能仍无法满足市场变化的要求。

2.进口料件与出口成品监管问题

因进料加工贸易下进口料件免税进口,且海关对于进出口的实际查验均采用抽验,故即存在部分企业可能免税进口的料件牛头不对马嘴的问题,即本是与手册上备案的料件不相关,或仅是类似的物料却以手册上料件免税进口。

因进料加工贸易下进口料件为免税进口,故不允许在未补税的情况下制作产品内销,即使对这部分进口料件的边角料及产品生产过程的废品均存在补税的问题,但现实情况下有部分企业为了规避一般贸易打税进口材料生产内销产品的成本或申报过多边角料或过多废品无法平衡手册的备案且补税增加企业经营成本的问题,可能采用废品或次品充成品报关出口以平衡手册的方式。

因上述手册本身备案时即与实际存在差异,且在进出口时亦存在可能的监管漏洞,并且既使手册备案时正确无误,但生产过程是有很多无法客观化的变数的,而手册备案的仅是客观的单损耗,故在海关下厂对进料加工企业的进口料件与库存存货进行查对时,按手册备案计算的相关库存将与实际企业的库存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企业为可消化这部分差异带来的罚款、补税问题又势必想出很多办法,如偷梁换柱、指鹿为马等等。

二、税务管理的问题

1.进料加工贸易下关联交易的问题

现行企业的进料加工贸易多是先由投资者或与投资者密切相关的人员或公司先在境外注册境外公司,该境外公司负责向海外供应商实际购买料件,亦负责向海外客户接单并实际销售,而大陆境内的进料加工企业的料件向该境外公司以进料加工方式免税购进,生产的成品亦报关出口给该该境外公司。因进出口对应的都为实际上的关联公司,故进口与出口的单价都存在可随意调整的漏洞,而在现行对国际贸易各类信息的共享程度非常有限且境内外税负相差较大的情况下,这类关联交易的税收问题将是无法避免的现实问题。

2.出口退税的监管问题

因可能存在进口料件的混淆进口,出口成品的残次充出口、进口料件与出口成品的单价随意调整等问题,而税务部门在受理出口退税申报时以企业的进口报关单及企业的账务处理为依据。故可能造成参与出口退税的各项数据的真实性问题。

三、与一般贸易方式相比存在政策明显偏移问题

1.进料加工企业进口料件时免税进口,且进口料件因可采用收汇差额核销故可不对外付汇,故进料加工企业可大大减少进口料件部分税金及购买成本的资金占用,但一般贸易企业进口原料需实际付汇购买且打税进口。

2.因进料加工贸易企业实际上对的供应商及客户均为自己的投资者,且在收汇核销上可采用差额核销(即将出口收入金额减去进口料件的金额后的差额收入外汇),而一般贸易企业仅在收汇核销上仅能采用全额核销,而出口退税均需在收汇核销后方可参与退税计算,故进料加工企业因其进口报关单亦可参与收汇核销,故其在收汇核销上明显占时间上的优势,从而 在收回出口退税资金上亦占先机。

四、更易操作、更易监管亦更公平贸易方式的探讨

如上所述,进料加工贸易以进料加工手册为起点,虽自手册备案开始即全程监管,但因各种不可避免的企业趋利心理及客观上本身即无法全面监管而带来的名义上虽监管,但实际上无法监管的现实,再虑及进料加工贸易方式所带来的本文所述的各项问题,进料加工这种贸易方式是否有可再改进的空间?或者将如“三来一补”一样将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而换之而来的将是更简单操作、更节省监管成本、政策更公平划一、更使贪利者无从隐藏的贸易方式?

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点作探讨:

1.因进料加工贸易料件免税进口,成品亦免税出口,故海关从手册备案至手册核销全程均对进料加工贸易进行监管,但因客观存在监管难的问题,极易导致花费巨额的监管成本但整个的监管过程仍流于形式,且容易滋生本文所述的众多问题,故笔者认为应逐步地缩小加工贸易的规模直至最终完全取消此一贸易方式。企业进口料件需以实际价格报关交税进口,成品出口仍适用退税政策,且成品出口报关单上价格亦应严格按实际价格报关。海关可将原用于监管进料加工手册的人力物力用于对交易真实性(包括实物真实与价格真实)的监管。

2.在取消进料加工贸易的操作下,降低了企业采用关联交易转移税收的操作空间,在现行的税收政策下企业的实际税负率势必大于现行进料加工贸易操作方式下的税负率,故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负,以平衡贸易方式变动对企业带来的冲击。

五、结语

进料加工贸易在我国的经济舞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长足的进步,但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对外贸易的形式应有不同的更新,在一种贸易方式已带来极大的弊端的情况下我们应不断开拓,寻求更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更利于监管的崭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徐国光 毛锦华:浅谈当前进料加工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江苏国税调研》总第28期).

进口贸易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现状;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2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比重逐渐增大。其中,中美贸易的发展更为迅速,给两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和空间。但同时两国之间的贸易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两国贸易之间的摩擦越来越严重。尤其是近年来,美国对华的逆差大幅度上涨,导致中美贸易之间的出现了不平衡的状态。可以说,中美两国的贸易之间的不平衡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美两国贸易发展的重要经济因素。为了促进中美两国的贸易不断发展,促进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对于中美贸易中的不平衡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是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对原因进行分析,也有助于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促进中美两国贸易的正常发展。

一、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现状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国进行抗美援朝运动之后,美国商务部宣布禁止美国对中国大陆的一切贸易往来。该政策一直持续到1971年,尼克松宣布对中国实行贸易往来,才渐渐恢复了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中国和美国两国在政治、经济以及外交方面长期存在僵持的局面,导致中美两国的贸易发展状况一直不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额只有1288万美元。随后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发的政策,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逐渐增多,与美国之间的贸易也变得越来越频繁。自从中国实施改革开发以来,两国加大了贸易合作,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贸易额也有很大幅度的增加。据统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从1288万美元发展到8.9亿美元,到2009年增加到2208.2亿美元,中国的进口额也从最初的几十亿美元发展到到2000多亿美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中美贸易过程中,中国已经从逆差转变成为顺差,并且这种顺差的现象还在不断增长。不管中美贸易的逆差在经济学上是不是具有意义,但这些数字对于美国人而言,是十分敏感的,他们认为中国的贸易顺差对于美国的经济是一种极大的威胁。为了对自己国家的经济局面进行控制,维持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政府开始对中国发难,比如近年来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频频施加压力,给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来带了很大的影响。单纯地从贸易角度来看,近年来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逆差受到美国的关注,一方面由于近年来美国的出口工作局面一直比较低迷,另一方面,美国总统的贸易逆差规模逐渐扩大,美国意识到中美贸易过程中的不平衡问题的严重性。

从理论上分析可以看出,美国的经济发展难以支撑持续的贸易逆差,中美贸易过程中的不平衡现象一直没有得到任何改变,从上个世纪几十年代起,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问题的争论就一直存在,主要是由于贸易不平衡的问题涉及到两国应该承担的主要责任。加强对中美两国贸易之间的不平衡问题的分析和控制,是近年来两国必须要不断加强研究的课题。

二、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原因

对于中美贸易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问题以及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逐渐增大的问题,需要对于该问题的原因进行相应分析,有助于采取科学的措施对不平衡问题进行解决。

(一)中美双方的市场基础不同。中国与美国两方的市场基础不同,是导致中美贸易关系不平衡的根本原因。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各种生产活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都是生活必需品,美国的产品一般是技术性产品,加上两国人民之间的收入水平不同,导致中国市场对于美国产品的购买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中美市场的需求结构不同。人们的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有紧密联系,中美两国的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两国人民的需求也不同,从而在消费需求的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差异,导致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过程中出现不平衡的问题。

(二)中美双方统计方法不同。回顾中美两国的贸易过程可以看出,从1979年到1982年,贸易中美国表现为顺差,从1983年美国表现为逆差,而在中国的贸易记录中可以看出,从1979年到1992年,我国贸易一直表现出逆差,从1993年开始转变成为顺差,而且顺差的额度还在逐渐增大,产生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就是双方对于中国内地的商品出口到美国以及美国的商品从香港转口中国大陆的过程中,对于商品的统计方法有所不同。中国对美国出口时,没有将从香港转口到美国的商品进行完全的统计,在统计美国通过香港向中国大陆转口商品时将所有的转口商品都进行了统计。同样,美国的统计方式也是如此,由于两国对于贸易过程中的统计方法和标准不同,因此在贸易数据的统计过程中出现了差异,造成双方贸易不平衡的日渐严重。

(三)美国对中国实行出口管制。由于美国长期以来对我国实行了严格的出口管制,限制了中美两国的贸易往来,也导致了中美贸易问题的出现以及加剧。从美国对中国执行的相关贸易条例中可以看出,美国对于出口中国的商品种类和项目进行了很多限制,比如飞机、飞机发动机、动力系统等方面的限制,美国对中国的一些出口限制,导致一些高科技产品的对华出口受到了阻碍,最终导致了美国在中美贸易过程中出现了逆差现象。同时,由于中国和美国在贸易产品上具有不同的特征和优势,在贸易发展中有一定的侧重。当前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美国经济社会中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感,害怕中国进口更多的高科技产品会导致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对美国的经济带来更加严重的威胁,因此开始对中国实行严厉的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这使得美国的对华优势不能积极发挥,在双方的交易过程中出现竞争力下降的现象。

(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进行产业转移是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深层次原因。当前中美贸易过程中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仍然是加工贸易形式,我国的加工贸易的发展主要是针对东亚国家和地区,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并且提高竞争力,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些东亚国家在中国大陆设立了很多外资企业,通过我国的劳动进行加工以及组装之后经由香港输送到美国以及欧洲地区。因此,中国大陆对美国的出口贸易其实包含了这些东亚国家和地区对美国的出口贸易,也就是说,中国代替这些国家对美国进行出口贸易,这种贸易流程导致了美国对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逆差转移到中国,使得中美贸易过程中的贸易逆差逐渐增大。

三、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解决策略

中美贸易之间的不平衡问题的出现以及发展与多方面原因有关,在促进贸易平衡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问题解决。

(一)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纵观中美两国的贸易发展,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活动为发展中国家与美国以及世界上七天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开始逐渐扩大,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对外出口贸易活动更多的还是依赖于美国,对美国的经济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同时也导致我国对美国形成了过度依赖的现象。在未来的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多元化市场战略的实施,针对中国对外贸易市场过度依赖美国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为了保持中国的对外贸易能够长足发展,要不断拓展非洲、中东、东欧、东南亚市场,与世界上更多的国家之间进行贸易往来,弥补在中美贸易中存在的过度依赖的问题。

(二)推动美国放松对中国的出口管制。美国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是影响两国贸易的重要的内容,在未来的发展中,未来切实有效地解决两国贸易不平衡的问题,必须要促进美国放松对中国的出口限制。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美国意识到危机,因此采取各种出口限制试图减缓中国的发展对于美国带来的冲击。美国作为高科技产品的主要出产国,对我国实行的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导致美国在贸易中可以用来出口的产品量降低,最终形成贸易逆差。最终使得美国丧失了对华贸易的机会。针对这种原因,在未来的贸易发展过程中,要积极促进美国放松对中国的出口限制,在中国方面也应该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缓解两国贸易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加大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三)对中美贸易中的统计方式进行规范。中美两国之间对于贸易的统计方式的不用,导致两国在贸易数据的记录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形成了贸易不平衡问题。就中美贸易过程中的统计口径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针对统计误差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的结果分析,为了促进中美两国的贸易情况的真实反映,在交易中要建立相应的贸易统计协调机制,对贸易过程中的计算口径和方法进行统一,促进双方对各种对外贸易的数据进行真实统计,并且根据信息资料进行相关分析,为中美贸易的发展决策的制定提供准确的依据。

(四)加强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不断提高企业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竞争力。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力量,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应用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我国的知识产权的发展正好处于起步的阶段,在知识产权的竞争力方面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随着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知识产权的应用程度逐渐加深,知识逐渐成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因素,为了实现我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国际贸易目标,提高我国产品的档次以及竞争实力,们应该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以及保护,比如对于我国生产的各种新产品以及服务,在启动之前,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查,防止使用在世界经济中已经存在的商标;加强对企业的商业秘密的保护等,都是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措施。

(五)完善公平贸易政策。对于中美两国的贸易发展,公平的贸易政策是贸易正常发展的保障措施,对于中美两国的贸易政策的完善,一方面要健全贸易运行监测系统,在我国建立以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等机构为核心的产业安全协调和反应机制,提高对贸易过程中的各种摩擦问题的处理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交涉力度,在贸易过程中采用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增强自身对于贸易争端的应对能力。第三,要加强国际贸易中的多边对话以及合作关系的处理,在对我国的经济利益进行维护的过程中,实现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共同发展。第四,通过各种政策的引导、行业之间的协调等,促进我国出口企业加强合作的能力,建立大宗商品在进出口过程中的协调机制的完善。加强不断完善的贸易政策的应用,有助于中美两国贸易的规范化发展,避免出现更多不平衡问题。

(六)要努力提升内需。中美贸易中的不平衡问题的解决是双方共同的责任,需要共同采取措施来解决,对于我国而言,可以不断扩大内需,将经济增长的立足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减少对涉外贸易的依赖程度。当前,我国的消费需求还有增长的空间,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很客观,因此我国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居民的收入,对收入分配进行合理的调节,扩大社会保证水平,创造出更加利于消费者进行消费的环境。只有不断扩大消费需求,将我国经济片面地依靠投资以及出口向消费、投资以及出口等方面的协调进行相应的转变,才能避免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

四、结语

随着我国加入WTO并且在经济上取得了快速发展,对于中美两国的贸易造成了很大影响,纵观中美两国的贸易发展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的贸易不平衡问题越来越严重,美国的贸易逆差逐渐加大,为了促进中美两国贸易的平衡,需要两国共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比如美国放松对中国的出口限制、中国实施多元化贸易战略等。只有两国共同努力,才能对当前的贸易不平衡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刘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07(06).

[2]苗迎春.对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重新审视[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7).

[3]宋婷婷,王佳莹.中美贸易摩擦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09).

[4]沈毅华.中美贸易失衡与我国的制造业[J].商场现代化,2012(09).

进口贸易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贸易强国;贸易结构;科技创新;优势培育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04

0 引言

如今,中国长期保持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的地位。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较2014年而言同比下降了7%,但总量仍然庞大。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4.5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额达14.14万亿元,进口额达10.45万亿元,贸易顺差3.69万亿元,同比扩大了56.7%。

我国的贸易合作伙伴逐渐呈多元化趋势。2015年,欧盟、美国、东盟为中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值分别达到3.51万亿、3.47万亿和2.93万亿元。并且,在各方不懈努力下,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得以进一步优化。2015年,中国出口机电产品8.15万亿元,增长1.2%,占出口总值的57.7%,较上年提升1.7个百分点。同年,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总值2.93万亿元,下降1.7%,占出口总值的20.7%。同时,部分大宗商品进口量保持增加。进口铁矿砂9.53亿吨,增长2.2%;原油3.34亿吨,增长8.8%。进口价格总体下跌11.6%。其中,铁矿砂、原油、成品油、大豆、煤炭和铜等大宗商品价格跌幅较深。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以绝对的产品数量和对外贸易量取得了“贸易大国”的地位,但要转变“大而不强”现状,改善当前产品数量多但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就要确定“贸易强国”的目标。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在构建贸易强国的过程中商品和服务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的办法。

1 我国商品和服务结构概述

1.1 我国对外贸易总体结构

2005年至2014年的十年间,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始终保持较高的增长率,由2005年的142191亿美元起,每年保持25%至35%的增长幅度,至2014年货物贸易进出口额达到了43030亿美元。而相较同期的美国而言,其2014年的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仅为40337.13亿美元,从总量上看中国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贸易大国,但要想成为贸易强国,仅从数量上追求进步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1571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6043亿美元,总量上增幅达到284%,且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由2005年的9949%增长到2014年的12.314%,呈现良性发展趋势。而美国2014年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就已达到了303%。中国同贸易强国相比较,在对外贸易结构上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1.2 服务贸易结构

由表2数据可知,2010年中国的服务贸易较大比重集中于运输服务、旅游等传统服务行业,分别占比达到了26.9%、27.8%,超过半数的比重;而金融服务、保险服务、建筑服务等新型服务行业的比重虽然分别仅占0.8%、4.8%、0.7%,但同比增幅达到了133.8%、35.5%、27.6%。到2014年,中国服务贸易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善,虽然传统的服务行业仍占据很大的比重,运输、旅游分别占据22.5%和36.7%的高比重,但新型服务行业的比重也有明显的提升,金融和建筑业分别提升至1.7%和3.4%。说明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发展势头迅猛,结构优化明显,但发展起步较晚且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2014年的美国,服务贸易的比重较大部分侧重于新型服务贸易,其金融和专利的比重分别达到了14%、17%。

通过计算得出表3中2010年至2014年中国各服务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很显然中国大部分服务行业竞争力始终保持较弱的地位,2014年仅保险服务行业、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广告宣传及电影音像行业的TC指数大于0,其中保险服务行业达到0.5155,说明该行业在服务业中竞争力较大。而咨询、金融、旅游、运输和通信服务行业的TC指数均接近于-1,尤其是咨询行业的TC指数达到-0.9458,说明该行业的竞争力非常弱,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旅游业和运输业占中国服务贸易比重很大,但是贸易竞争力指数仅为-0.4305和-0.2646,f明中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仍然很弱。

将中国参与对外贸易的货物分成工业制成品、高技术产品及初级产品三大部分,中国的货物出口很大部分集中于工业制成品上,2010年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达到94.8%,而货物进口又突出集中于高技术产品上,2010年中国的高技术产品进口率达到了69%。虽然到2014年中国的高技术产品进口率有了明显的下降,但是相较于2014年的贸易强国美国而言,其主要出口商品为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矿产品,这三类产品占美国出口总额的24.1%、16.4%和109%,说明中国的对外贸易中,货物贸易进出口结构存在明显的问题。

2 构建贸易强国中国的商品和服务结构存在的阻碍

2.1 对外贸易总体结构不合理,贸易仅呈现“粗增长”的态势

1978年以前,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足世界的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迅猛发展,2009年中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世界第二大贸易国,但中国始终只是一个贸易大国而并非贸易强国。其原因在于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仅保持数量的飞速增长,而质量、科技含量、品牌知名度和贡献率均同贸易强国的标准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2 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新型服务贸易未充分发挥作用

中国的服务贸易起步较晚,在国际竞争中一直存在着较明显的问题,虽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速度就已超过货物贸易,但服务贸易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且从服务贸易内部结构来看,一方面,中国的服务贸易始终较大范围的侧重于传统服务行业,对于金融、保险等新型服务行业的而言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同贸易强国相比较更是表现出明显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国的服务行业在对外贸易中均表现出竞争力不高,这同中国的服务贸易起步较晚且服务行业规范性较差有明显的关系。

2.3 货物贸易结构不合理,出口的产品层次低

中国从2013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以来,贸易大国的地位一直毋庸置疑。但同贸易强国相比较而言,中国的货物贸易也存在着很明显的结构问题。前文数据显示,由于中国的劳动力、土地等自然禀赋的突出使得中国的货物贸易发展大部分集中于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上,而附加值较高的高技术产品的贸易的比重相对较少,使得中国的货物对外贸易,尤其是货物的出口过程中明显存在着产品层次低和竞争力弱的问题。同贸易强国的高质量、高科技含量、高知名度的贸易产品标准差距甚远。

3 政策建议

3.1 保持传统禀赋优势,同时加快培育对外贸易竞争新优势

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首先毫无疑问要遵守比较优势的原则,充分发挥本国的自然资源优势。中国的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传统品牌多且影响力大均为中国贸易发展的先天禀赋,因此要构建贸易强国,首先就应继续发挥本国的先天优势资源,稳定贸易大国的地位。同时,重视中国出口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品牌意识不强以及服务行业竞争力较弱的问题,加强创新优势的培育,在重视贸易额扩大的基础之上尽可能的通过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加强政府投入力度等手段促进产品附加值及竞争力的提高。

3.2 实施创新驱动,加强科研培育投入力度,增强品牌意识,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总体贸易额数量可观,但人均贸易额少,同美国等贸易强国的总量多、人均多的情况有明显差距。且中国的产品优势不明显,在对外贸易中替代性较强,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种产品竞争力弱于贸易强国的标准。要提升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要不遗余力的加强科研培育的投入力度,通过科研经费投入、科研实验室的建设、科技人才的培育等手段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度。

中国的传统品牌等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但由于建国初期受到较大程度的摧残,加上现如今市场的不规范带来的缺斤少两的问题使得中国的传统品牌在世界上的名誉受到影。而该部分更突出的问题在于,由于中国的品牌意识的薄弱,使得中国的不少知识产权没有受到保护,落入他人囊肿的专利不占少数。中国要充分发挥这部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激励更多的企业加强科研开发,就应该完善专利保护制度,同时加强品牌意识和产权保护的宣传教育。

3.3 利用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和“一带一路”等政策优势,加强同东盟国家的联系及其他市场的开发

中国的传统比较优势较大部分集中于广阔的土地资源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上,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资源优势愈发减弱,仅从劳动力而言,中国的劳动力价格相较邻近的东盟国家而言较高、而劳动力素质相较贸易强国的美国和欧洲国家而言又较低。在全球化和贸易数字化的时代,中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加强同东盟国家及贸易强国的互通交流,加强“一带一路”的政策施行力度,加强区域经济的发展,推进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3.4 坚持互利共赢,积极参与全球经贸规则制定

大国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担当。中国要更多地走向国际治理舞台,发挥世界贸易大国影响力,增强我国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和履行大国责任的能力。继续把多边贸易体制作为促进全球贸易投资开放的主渠道,旗帜鲜明地坚持贸易自由化,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向更加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包容、透明原则,参与区域贸易合作,发展布局全球的自贸网络。完善全球价值链,加强贸易政策协调,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强贸易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1]童霞,高申荣,吴林海.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转型路径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24).

[2]袁其刚,戴金平,刘斌.Q易结构变化促进经济增长途径的比较分析――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1,(11).

[3]邓小华,周婧.“低碳”内涵的国际贸易相关问题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05).

[4]盛斌,钱学锋,黄玖立等.入世十年转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国际经济评论,2011,(05).

[5]唐良富,唐榆凯,张锐等.低碳经济――国际贸易竞争新的战略关注点[J].科技管理研究,2011,(18).

[6]魏浩,王露西,李.中国制成品出口比较优势及贸易结构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1,(04).

[7]黄蓉.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4.

[8]陈虹.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进口贸易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对外贸易;产品结构;贸易方式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8-0166-02

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推进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核心省份,占据重要地理位置,且拥有丰富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但目前仍有诸多因素制约其经济发展。河南省对外贸易总额近年来以高增长率快速发展,但与东部地区相比较而言,其对外贸易规模较小、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对外贸易方式较单一,整体上与中部地区差距显著,并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一、河南省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态势

(一)对外贸易规模分析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河南省货物进出口总额高达599.57亿美元,远高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与2013年情形相似,2012年河南省以517.39亿美元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位列中部地区第一;2011年河南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26.23亿美元,仅次于湖北省。整体来看,2009年河南省对外贸易总额有所回落。除此之外,河南省对外贸易总额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2001―2010年间,河南省对外贸易总额增长了近7倍,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二)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外贸易总额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明显上升,对外贸易产品也逐渐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转移。2007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与2002年相比有所增加,高达92%,占出口产品中的绝大部分,其中钢材、人发制品及铜材为累计出口额较高的商品。按照产品出口金额进行排序,2012年,手持式无线电话机出口总额为155.71亿美元,为出口总额最高的产品;其他材料制品以7.74亿美元的出口额位居第二,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性产品为主。而进口商品中位列前三的分别为:处理器及遥控器、存储器及非特种用途的其他类型电视摄像机,均为电子设备。

(三)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分析

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河南省对外贸易得到跨越式发展,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外贸市场广度不断提升;对外贸易主要出口市场从东亚逐渐向欧美转移;新兴市场出口总量小。就市场结构来看,河南省对外贸易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德国、英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除此之外,也打开了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等新市场,外贸市场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2001―2007年期间,与河南省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由160个上升至180多个,并且对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出口额稳步增长。尽管如此,新市场的进出口总额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少,占全部市场进出口总量比重较小,对外贸易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急需进一步提升。

(四)对外贸易方式分析

随着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的不断深入,对外贸易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由以往的一般贸易为主逐渐发展成为如今多种贸易方式并存的情形,这种多样化的对外贸易方式改变了以往一般贸易独占鳌头的格局,给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机会。2007年河南省一般贸易进总额达到98.99亿美元,占贸易总额的77.31%,2012年这一比重大幅下降至34.65%。而加工贸易总额占全省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19.43%增长至2012年的58.62%,超过了一般贸易的比重。

二、河南省对外贸易现存问题分析

(一)对外贸易总量小,与东部地区差距大

近年来,河南省对外贸易总额稳步增长,从2001年的进出口总额27.82亿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178.32亿美元,十年间增长了6.4倍,河南省对外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尽管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阶段性进步,对外贸易规模走在中部地区前列,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之下仍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广东、福建、浙江三省对外贸易总额分别为9 840.2亿美元、1 559.38亿美元、3 124.01亿美元;2013年,广东、福建、浙江三省对外贸易总额分别为10 915.81亿美元、1 693.21亿美元、3 357.89亿美元,远远超过了河南省进出口总额。

(二)对外贸易产品结构不合理,外贸产品缺乏竞争力

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仍较粗放,其中,对外贸易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是影响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在2012年河南省出口产品中,人发制品、橡胶轮胎、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为主要部分,其中手持式无线电话机占据半壁江山,技术含量高的出口产品有所增加,但整体来看,出口产品位于前10位的大多为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河南省出口产品缺乏竞争力,对外贸易产品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外贸市场较集中,缺乏新市场

根据河南省在各个地区出口产品总额的统计,其对外贸易产品主要销往亚洲、欧洲和北美洲这三个地区。2007年,河南省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贸易总额分别为56.61亿美元、26.21亿美元和20.31亿美元,占河南省贸易总额的80%以上;2012年,河南省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贸易总额占河南省贸易总额的85%以上。与2007年相比,2012年市场集中度却有增无减。虽然河南省已经开拓了新市场,但市场份额较小,外贸市场集中度仍然较高。美国、日本和韩国是2012年河南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位列前三的国家,其他国家进出口总额与这三个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对外贸易的发展对这些国家依赖性较高。

三、关于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的建议

(一)提升对外开放意识

2013年河南省货物进出口总额位列中部地区第一,而东部沿海地区进出口总额最高的省份广东省进出口总额则是河南省的18倍,这一悬殊的差距与地理位置优势密不可分,更与思想观念的不同有着紧密的联系。东部地区处于沿海地带,最早受益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也得以飞速发展,在思想上东部地区能够与时俱进,利用地理位置优势首先了解并接受国外先进思想。在经济全球化大势头之下,河南省应提高对外开放意识,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坚决解除传统观念的束缚,动员并鼓励各企业克服河南省客观条件的不足,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发展生产,贸易先行,贸易是生产与消费之间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贸易来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带动经济全面发展才是明智之举。

(二)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

目前,河南省主要出口商品大多仍为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如人发制品、橡胶轮胎、服装等仍占出口产品的一大部分,对外贸易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升级。河南省各级政府应增加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力度,研发高科技产品,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鼓励。同时,各企业应开创自主品牌,增加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使出口商品能够销往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企业应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科技因素注入产品之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注重企业长远发展。只有通过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和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对外贸易产品结构才有望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积极发展加工贸易,开拓国际市场

随着对外贸易发展的不断深入,加工贸易作为吸引国外投资和扩大出口总量的重要方法,已经成为看待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2012年河南省加工贸易比重为58.62%,相比2007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加工贸易的发展充分带动了对外贸易总量的增长。在发达国家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下,河南省应利用自身优势,抓住机遇,使更多的加工贸易企业能够在河南省落户,从而加快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进程。政府部门应鼓励各企业深入发展加工贸易,给予高科技产品加工贸易以政策上的支持,使出口产品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论

本文基于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这一视角,首先,从对外贸易规模、出口产品结构、出口市场结构、对外贸易方式四个方面,对河南省对外贸易现状展开了分析;其次,探讨了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对外贸易总量小、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外贸市场较集中等诸多问题;在文章的最后,针对河南省对外贸易现存问题给出了解放思想、提高产品竞争力等可行性建议。如果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河南省经济将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雷朝阳,资树荣.河南省与中部四省对外贸易发展的比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1).

[2] 薛革新.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8.

[3] 沙文兵.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4.

[4] 沈净.河南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4.

[5] 胡俊超.地区经济协调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J].商业研究,2006,(23).

[6] 薛选登.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0,(10).

进口贸易存在的问题篇6

一、边境贸易的界定

国际上,对边境贸易的界定主要是以WTO关于最惠国待遇的例外中的规定为依据。根据WTO的规定,边境贸易是指毗邻两国边境地区的居民和企业,在距边境线两边各15公里以内地带从事的贸易活动,目的是方便边境线两边的居民互通有无。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现实中有些国家的边境贸易超过了边境线15公里的限制。如在边境线15公里以内无人居住,边境贸易就不可能严格限制在15公里范围内。

我国边境贸易的范围要比这宽泛的多。主要包括边民互市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边民互市贸易,系指边境地区边民在边境线20公里以内,经政府批准的开放点或指定的集市上,在不超过规定的金额或数量范围内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边民互市贸易由外经贸部、海关总署统一制定管理办法,由各边境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从在边境线规定范围内从事交易的规定来看,边民互市贸易的概念接近于WTO的规定。目前,中俄之间的边民互市贸易只存在中国边境一侧,俄罗斯方面并不存在同类的市场。

边境小额贸易,系指沿陆地边境线经国家批准对外开放的边境县(旗)、边境城市辖区内(以下简称边境地区)经批准有边境小额贸易经营权的企业,通过国家指定的陆地边境口岸,与毗邻国家边境地区的企业或其他贸易机构之间进行的贸易活动。边境地区已开展的除边民互市贸易以外的其他各类边境贸易形式,均统一纳入边境小额贸易管理,执行边境小额贸易的有关政策。边境小额贸易的管理办法由外经贸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从对边境小额贸易的界定可以看出,边境小额贸易政策的实施对象是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该企业虽然必须设在边境地区,但范围要远远超过WTO中距边境线15公里以内的规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边贸无边”的现象。目前,通过边境贸易从俄罗斯进口的商品多数是通过边境小额贸易的形式完成,虽被称为小额,但实际合同金额并不小,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通过边境小额贸易从俄罗斯进口的多是木材、化肥、矿石等。

在实际边境贸易活动中,还有一部分边境贸易是通过旅游进行的,即中俄双边居民以旅游名义到对方国家购物,然后将商品打包携带出境。这种行为通常被称为“倒包”,或旅游“倒包”。边境贸易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这种形式出去的。在地方调查时了解到,有些边境地区,旅游“倒包”占该地区出口的比重有时高达80%。另外,在我国对俄劳务合作过程中,有一部分劳务输出的回报以实物形式存在。目前,实物回报通过正常进口渠道进入国内。

需要指出的是,俄罗斯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在实际管理中都没有类似我国边境贸易的概念。

二、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的特点、历史与现状

中俄边境贸易与西南地区的边境贸易不同,一方面贸易双方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尤其是俄罗斯,其外贸政策多变、经济发展非常不稳定,给中俄正常边境贸易带来困难;另一方面,中俄边境贸易在跨境民族之间展开,双边的语言、风俗、服饰、宗教、肤色等都不同,因此中俄边境贸易不但肩负着发展双边经济的职能,而且还在加强民间沟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俄边境贸易是中苏边境贸易的延伸。1982年,中国与前苏联的外经贸部正式换文,恢复地方双边贸易。双边贸易以易货贸易为主,双边计帐结算。1986年中苏关系进一步好转,地方边境贸易迅猛发展。1987年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对苏边境贸易进出口合同金额为15900万瑞士法郎,是1983年的6倍多(薛君度陆南泉主编:《中俄经贸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俄边境贸易面临新的机遇。俄罗斯远东地区轻工业产品贫乏的弊端在整体经济急剧下滑中更加明显,急需大量价格低廉的轻工业产品,如服装、食品等。而我国沿边开放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又为边境贸易发展提供了动力。我国对俄的边境贸易增长迅速,到1993年达到顶峰。但是,某些参与边境贸易的企业和个人,在暴利驱动下,对俄出口时不注重商品的质量,甚至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极大地破坏了我国产品的声誉。结果,对俄边境贸易开始下滑。近年来,在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中俄边境贸易开始迅速回升。黑龙江省对俄边境贸易的发展充分体现了这种发展趋势。根据下表,黑龙江省对俄边境贸易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在飞速增长,2001年对俄边境贸易进出口额达到16.2亿美元,是1998年的2.6倍多,在该省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由1998年的30.15%上升到47.86%。

在对俄边境贸易中,进口远远超过出口。从表中可以看出,黑龙江1998年以来,逆差都在3.5亿美元以上,最高年份曾达到5.3亿美元。中方在对俄边境贸易中保持逆差是与双边贸易的整体情况相一致的。根据中国官方统计,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在对俄贸易中始终处于进口大于出口的状态,在1996年逆差额曾高达35亿美元。

黑龙江对俄边境贸易的发展状况(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黑龙江省统计年鉴》。

造成对俄边境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中俄边境贸易商品结构客观上造成了中方进口大于出口。与我国边境接壤的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自然资源极其丰富,能源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3以上,森林覆盖率高达42.5%。因此,该地区的产业以重化工业为主,主要包括有色冶金业、化学工业、木材加工和造纸业等,而农业、轻工业远远落后于重工业的发展。苏联解体后,随着经济急剧下滑,产业结构比例失调问题更加明显。这些造成了该地区在对外贸易出口方面以燃料、原料、木材等产品为主,进口则以粮食、蔬菜、服装、鞋帽等农产品和轻工产品为主,出口商品的金额一般大于进口商品的金额。由于中俄之间边境贸易的商品结构长期维持这种状态,所以我国对俄边境贸易的逆差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另一方面,统计中的遗漏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中俄边境贸易的逆差问题。我国对俄边境贸易基本上包括三种形式,在2000年下半年之前被统计在贸易项下的只有边境小额贸易。边民互市上交易的商品由于都是边民满足自己需要的商品,按照国际惯例不需要统计在贸易项下,但是中俄边民互市并未真正建立,且交易的商品并不是留着自用,许多俄罗斯商人每天早晨过境在互市贸易区内采购商品,然后携带出境到俄市场上进行批发零售,这已经属于商业活动的范畴。旅游“倒包”更是带有商业活动的性质。2000年下半年开始,黑龙江省开始将旅游“倒包”以旅游购物的名义纳入了贸易统计,但其他省区在这方面还存在操作上的障碍。如果考虑到

这方面的因素,中俄边境贸易的逆差就会相应减少。三、我国管理中俄边境贸易的现行政策

(一)边境贸易进出口管理

为了鼓励我国边境地区积极发展与我国毗邻国家间的边境贸易与经济合作,1996年1月3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边境贸易有关问题的通知》。对边境小额贸易和边民互市作了明确的界定,并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政策。边民通过互市贸易进口的商品,每人每日价值在人民币1000元以下的,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超过人民币1000元的,对超出部分按法定税率照章征税。对边境小额贸易企业,除烟、酒、化妆品以及国家规定必须照章征税的其他商品外,“九五”前三年(1996至1998年),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按法定税率减半征收。通知还就各有关部门对边境贸易的管理作出了规定。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海关总署于1996年3月29日了《边境小额贸易和边境地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管理办法》,着手落实国务院的规定。在该办法中,明确了获得边境小额贸易经营权的企业的资格、条件,以及边境小额贸易企业的经营范围。另外,该办法还就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进口配额和特定产品的管理进行了明确规定。

1998年外经贸部又了《关于进一步发展边境贸易的补充规定的通知》,扩大了边民互市贸易免税的额度,继续延长对边境小额贸易的优惠,进一步明确了对边境贸易的配额管理。按照补充规定,边民通过互市贸易进口的商品(仅限生活用品),每人每日价值在人民币3000元以下的,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超过人民币3000元的,对超出部分按法定税率照章征税;边境小额贸易企业在2000年底前,继续实行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按法定税率减半征收的政策;边境地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下换回物资的进口,在2000年底前,继续执行边境小额贸易的进口税收政策;边境贸易配额的发放实行总体切块、地方分配的方式。

(二)边民互市贸易管理

对边民互市贸易的管理,除上面提到的各项规定外,海关总署于1996年3月29日了《边民互市贸易管理办法》。该办法提出地方开展边民互市贸易应符合以下条件:(1)互市地点应设在陆路、界河边境线附近;(2)互市地点应由边境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3)边民互市贸易区(点)应有明确的界线;(4)边民互市贸易区(点)的海关监管设施符合海关要求。

边境地区的居民和对方国家边民可进入边民互市贸易区(点)从事互市贸易。边境地区居民携带物品进出边民互市贸易区(点)或从边境口岸进出境时,应向海关如实申报物品的品种、数量和金额,并接受海关监管和检查。对超出规定金额的部分应照章纳税。海关负责对边民互市贸易进行监管。

(三)小额边境贸易分类管理

外经贸部、海关总署最近联合通知,对边境小额贸易企业实行分类管理。对海关纳入A类管理的边境小额贸易企业,在有关政策优惠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对海关纳入B类管理的边境小额贸易企业,实行常规管理。对海关纳入C类和D类管理的边境小额贸易企业,除实施重点监管外,可视情况取消其边境小额贸易经营权。

(四)边境贸易外汇管理

我国对俄边境贸易中一直存在收汇不正规,核销困难的问题。为此,2001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在黑龙江、、新疆和内蒙古等地区进行了边境小额贸易出口核销管理试点,对2万美元以下的边贸出口,允许用收回的人民币货款或美元现钞办理出口核销手续,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边境贸易出口核销难的状况。

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别了《关于调整外币现钞管理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我国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边境小额贸易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外币现钞管理和边境贸易发展进行更加灵活的管理。从贸易结算、出口核销等角度对我国与这些国家的边境小额贸易进行了规范:一是鼓励边境地区商业银行积极与毗邻国家边境地区商业银行建立行关系,开通银行直接结算渠道,为边贸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结算服务;二是对我国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的边境小额贸易进口,采取灵活的出口收汇核销政策,放开以人民币或外币现钞进行出口核销的限额控制;三是要求商业银行增加边境地区的结售汇网点,方便个人结售汇活动,同时进一步缩小钞汇价差,引导外币现钞到银行结汇。

(五)对边境贸易进出口商品检验的管理

对边境贸易进出口商品检验的管理一直沿用1992年的《边境贸易进出口商品检验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了商检机构实施检验的范围、依据。按照该办法商检机构在受理边境贸易进出口商品报验和检验时,可根据本地区边境贸易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采取灵活方式及时检验、出证或者办理放行手续。商检机构对边境贸易进出口商品检验后签发的有关证单,需在证单上加盖“边境贸易”字样的印章。“边境贸易”印章,由国家商检局统一规定。另外,该办法还规定了对查出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单位和个人的处罚办法。

(六)对边境小额贸易机电产品进口的管理

为简化边境小额贸易进口机电产品的管理,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海关总署于1996年3月29日了《边境小额贸易机电产品进口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边境地区已开展的除边民互市贸易以外的其他各类边境贸易形式进口机电产品,均统一纳入边境小额贸易管理。该办法对配额和特定机电产品的进口进行了更详尽的规定。如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进口汽车及关键部件,应凭国家机电进出口办签发的《进口配额证明》向外经贸部授权的发证机关申领《进口许可证》;海关凭《进口配额证明》和《进口许可证》验放。

四、中俄边境贸易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从产业结构来看,中俄经济之间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且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表现的更加明显。这是我国发展对俄边境贸易最基本的有利条件。以此为基础,借苏联解体之机,在我国沿边开放战略的推动下,对俄边境贸易迅速发展。虽然中间走过一段弯路,但总体势头很好,尤其是2001年中俄双边贸易已超过了100亿美元。目前,中俄边境贸易发展又面临着新的形势,其中既存在有利因素,也存在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中俄边境贸易的发展。

(一)有利因素

1.我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尤其是近年来在金融危机、发达国家经济萧条中仍维持了高速增长,令世人瞩目。中共十六大顺利地实现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确保了我国政治稳定,这是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为中俄边境贸易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2.俄罗斯经济恢复已初见成效

2000年初普京就任总统后,经济连年快速增长,GDP增长率分别达到7.5%和5%。2002年上半年俄罗斯GDP的增长率为3.8%,外贸总额达到890亿美元,外汇储备超过了400亿美元。有预测指出,俄罗斯经济全年预计增长4%左右,高于原先预计的3.6%的增长率;外贸全年将超过1700亿美元。俄罗斯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是消费能力的提高和消费支出的增加。据统计,2002年1~7月,人均工资增长38.3%。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复苏,俄罗斯居民的消费能力将继续提高,这将构成对中国商品的潜在需求。

与我国接壤的地方各州由于当地经济对我国的依存度不断增大、行政长官的更迭等原因,这些地区对发展中俄边境贸易的观念发生了明显转变,积极支持中俄边境贸易的发展。

3.俄罗斯积极申请加入WTO,为边境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为适应加入WTO的要求,俄罗斯相继对现行政策法规和税收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开始着手采取贸易便利化措施。如简化海关手续,降低关税并规定通关手续费每次最多不超过500欧元。平均关税已由原来的25%降到20%,并将最终降为5%;按世贸组织的要求,全面修订和完善各项经济法规,增加透明度,严格按国际惯例组织经贸活动。这些措施势必会解决中俄边境贸易中现存的通关效率低、关税壁垒等问题,促进中俄边境贸易的大发展。

(二)不利因素

1.目前,中俄边境贸易中有些做法不适应WTO的要求,需要改进。在WTO规则中,边境贸易被作为特殊经济区提出。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4—1、4—2、4—3条款都提到了边境贸易地区,包括贸易制度的统一实施、特殊经济区、企业关税和进口税减免三个方面:(1)贸易制度的统一实施:中国加入WTO法律文件适用于整个中国关税领土,包括边境贸易地区、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特殊经济区。中央及地方政府应以统一公正和合理的方式,适用和实施有关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以及外汇管制的所有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2)特殊经济区:有关特殊经济区(即在关税、国内税和法规方面已建立特殊制度的地区)的法律和法规等须向WTO进行通知。特殊经济区内应遵守非歧视原则。对于自特殊经济区输入中国关税领土其他部分的产品,包括物理结合的部件,中国应适用通常适用于输入中国关税领土其他部分的进口产品的所有影响进口产品的税费和措施,包括进口限制及海关税费。(3)企业关税和进口税减免:对于1996年4月1日前用于外资企业、国内技术革新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于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用于边境贸易、加工贸易和补偿贸易的进口设备和材料的关税和进口税减免应予终止。

我国目前实行的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按法定税率减半征收的政策显然不太符合议定书的相关规定。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一些在产品上与俄出口产品有竞争关系的发达国家企业开始对我国的边境贸易政策提出质疑。如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全球矿业公司RioTintoBorax在美国的子公司在2002年4月份指出,俄罗斯出口至中国的硼酸只需缴纳一半的关税,而Borax的产品每年却需要多交纳约100多万美元关税,因此中国的边境贸易政策有利于俄罗斯出口商,从而违反了中国对世贸组织作出的平等对待所有贸易伙伴的承诺。加拿大和美国的木材出口商也表示中国的边境贸易政策影响了其竞争力。

2.由于俄罗斯多年来经济形势不佳,在改善边境贸易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边境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3.其他国家或地区对俄罗斯市场的争夺。在我国积极开拓俄罗斯市场的同时,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也在同步进行着对俄罗斯市场的争夺,如韩国、日本。而且由于这些国家的产品的商誉要好于我国的产品,因此比我国的产品更容易在俄市场上站稳脚跟,这在家用电器行业表现的尤为明显。我国的家用电器虽然品牌众多、质优价廉,但在对俄罗斯市场的开发上却远远落后于韩日。

五、中俄边境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的势头比较好,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有些问题是对俄边境贸易中长期存在的。中俄边境贸易的问题既有俄方的问题,也有中方的问题。

(一)俄方的问题

1.中俄通汇渠道不畅,多数交易的结算是以现金,或第三国银行完成,严重阻碍了双边贸易的发展。通汇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俄方银行的信誉不好。另一个原因在于中方银行出于成本效益考虑,在边境地区设置的营业网点较少,无法满足边境贸易的需要。目前,我国边境省区都在积极推进中方银行与俄方银行建立关系,以解决通汇问题。黑河在通汇方面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多数地区的问题并未真正得到解决。

2.俄方设置高关税壁垒。俄罗斯对进口的商品普遍征收高关税,尤其是对从我国进口的大宗商品,如纺织品、鞋、皮革等。俄罗斯的关税有从量税、从价税和混合税三种形式,俄海关在征收时往往并不按规定,而是按高的征收方式计征,如对皮革的进口,如果按规定应按价格20%的比率征收从价税,但却经常按照从量税征收,中方企业纳税的金额大大提高,相当于从价税的200%。另外,俄对某些大量出口的我国的商品开始恢复了出口税,如木材;有些商品则准备恢复,如石油。

3.俄方经贸政策不统一、不规范、不透明。与我国接壤的主要是俄东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包括阿尔泰、赤塔州、滨海边区、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哈巴罗夫斯克边区等6个联邦主体,这些州区在对外贸易政策实施方面并不一致,如按规定从我国进入俄的旅游者携带的包裹不得超过50公斤,但在执行时,各地存在很大差异,有些地区将货物严格控制在50公斤以内,有些地区则根据携带者是不是俄罗斯人进行区分,俄罗斯人有时可以携带80公斤以上的货物。另外,俄罗斯的经贸政策非常不透明,中方企业只能从贸易实践中了解到某一类商品的税收、管理政策,对其他商品则无法知道。俄罗斯政策多变,一旦政策改变,企业往往措手不及,给正常的经贸活动带来困难。

4.出入境手续复杂。在1994年之前,我国公务人员持因公护照赴俄罗斯是可以免签证的,但由于当时地方对因公护照的管理不严格,造成因公护照泛滥。从1994年1月开始,俄方取消了签证优惠。现在去俄罗斯的公务签证不但费用较高,而且时间较长,一般需要1个月,而且到了俄罗斯必须在3天之内到警局注册,如果是从发出邀请的地方转去其他地区,在另一地滞留的时间也不能超过3天。有时商务人员只有办理旅游签证出境,这些都给正常的商务活动带来极大的不便。

5.俄方边境口岸通关效率低下。中俄边境通关效率非常低,每天的过货量很少,中方放行后,因在俄方口岸过不了关又返回的现象时有发生。俄方通关效率低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在于:俄方通关手续复杂,有的关口要经过5道检查;俄方海关人员素质不高,工作效率低下,向过关人员索要财物的现象非常普遍;俄境内的通关设施落后;俄方铁路运输秩序混乱,车皮贩子较多,运输效率低。而且俄方口岸收费远远高于中方。如每过境1台10吨车,中方收费是180元人民币,而俄方则收250元人民币。

(二)中方管理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1.对边境小额贸易配额管理有时限制了边境贸易进口。按照规定,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进口原产于毗邻国家的属国家实行进口配额和限量登记管理的商品(除汽车及关键部件),外经贸部每年从年度进口计划总量中切块下达进口配额或限量登记额度,并授权边境省、自治区外经贸主管部门签发进口许可证和进口商品登记证。这种做法使得企业在进口配额和限量登记管理的商品时,往往因为配额没有下来或无法领到配额而遭受损失。如有些企业反映,对俄贸易中,有时俄方无力支付货款,提出以实物偿还,但由于该实物是配额产品,中方最终只好放弃,损失巨大。

2.对边境贸易企业的资金支持不足,尤其是中小企业,现在存在的专项资金多是支持境外加工贸易的,而缺乏对纯贸易行为的支持。

3.外汇管理虽然放开,但在执行中仍有障碍,企业核销依然困难。

4.有些政策已过时,如1992年的《边境贸易商品检验》,如果按照新的《商检法》,对边境贸易商品的检验就会无法正常进行,现在边境口岸的做法是以《商检条例》为基础,灵活掌握。

5.边境地区领导的观念没有及时转变,有些领导面对加入WTO的新形势,还存在比较严重的“等靠要”的思想。

六、规范并促进中俄边境贸易的发展

(一)组织力量,切实落实双边已达成的共识。自中俄建立战略关系以来,中俄之间的经贸关系日益好转,且总理领导下的经贸分委会也就提供贸易便利、提高通关效率等达成共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因此,可以考虑成立执行委员会,负责监督协议的落实。

(二)做好预研工作,争取通过俄罗斯加入WTO的谈判,解决中俄边境贸易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如要求俄罗斯承诺增加经贸政策的透明度,为中国企业、产品进入俄市场提供平等待遇等。(三)为了增加政策的可靠性,应规范统计工作,丰富中俄边境贸易的统计资料。目前,除黑龙江省以外,其他省区对外公布边境贸易数据中没有将中俄边境贸易区分开,对总体掌握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状况造成困难。另外,在统计口径上,存在各地区不统一的问题。如旅游“倒包”纳入统计问题。

(四)调整政策,及时解决中俄边境贸易中短期内存在的问题。如在边境贸易配额分配上,考虑到通过边境贸易进口的多数是能源、矿产、木材,非常有助于弥补我国自然资源的不足,在配额分配上应给予边境贸易企业一定的优惠。目前,中央切块、地方分配的方式无法做到对边境贸易企业的倾斜,可以考虑由边境贸易企业直接向外经贸主管部门申领配额,主管部门在发放进口许可证时对边境贸易企业实行同等优先的原则;在加大对边境贸易企业的资金支持方面,可以考虑设立边境贸易发展基金,帮助其开拓俄罗斯市场。

进口贸易存在的问题篇7

    在多重负面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的边境对外贸易基本陷入停滞状态,仅有个别民间交易行为存在,恢复酝酿阶段(1978~1981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中国在客观分析国内外局势并充分吸收开放通商历史经验基础上,于1978年提出了改革开放政策。鉴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沿海地区区位优势,早期的开放主要针对的是东部沿海地区。这一时期在大环境影响下,国家对边境地区的开放总体上呈现出一种相对保守态度,但民间经济交往开始逐渐恢复和发展,为之后的沿边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重启阶段(1982~1991年)。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东部沿海开放初见成效。1982年,党十二大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加之周边国家的产业结构与中国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中朝边贸会谈率先重启。随后,中国分别于1982年和1983年恢复了新疆对苏联和内蒙古对苏联、蒙古的边境贸易。为了规范这一时期的边境贸易,我国先后下发了若干文件,如《边境小额贸易暂行管理方法》(1984)、《关于加快和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1988)、《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对外贸易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0)和《关于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和经济合作促进边疆繁荣稳定的意见》(1991)等。高速发展阶段(1992~1993年)。在经历了酝酿和重启两个阶段后,中国边境对外贸易迎来了发展高峰期。这一时期,国际环境日益稳定,西南边境地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开始实施。解体后的苏联,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迅速扩大;就国内而言,199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对外开放黑河等四个边境城市的通知》下发,宣告沿边开放正式启动。同年,中国打破了单一的由国家统一经营的外贸体制,允许个体企业、集体企业直接参与边贸、地贸经营。1993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对外贸易从“互通有无、调剂余缺”转为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发挥比较优势。同时,中国边境对外贸易开始以邻国为踏板和通道,开展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往,进一步促进我国边境对外贸易高速发展。以黑龙江省为例,其1993年对俄边贸进出口额达26亿瑞士法郎,比1992年增长30倍,经济技术合作项目达470项,劳务输出达1260人。[5]1992年、1993年云南省仅边境小额贸易就分别占全省进出口额的30.54%、30.25%。波动调整阶段(1994~1998年)。由于国内相关政策的不配套和监管问题,加之毗邻周边国家开放重点的转移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中国边境对外贸易在高速发展同时,也隐含诸多问题,如假冒伪劣产品盛行、“中国制造”声誉受损等。因此,1993年下半年,一些省份开始出现了边境对外贸易额下滑的势头,1994~1995年,边境对外贸易额更是出现了全国范围的下跌趋势。为了促进边境对外贸易长期良性发展,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边境互市贸易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发展边境贸易的补充规定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办法等,以此规范中国边境对外贸易。总体而言,尽管这一时期中国边境对外贸易发展遇到了一定曲折,但从边境对外贸易的长期发展考虑,这一时期却意义重大,因为中国边境对外贸易的主体、贸易形式及贸易规则等都得到了相对有效的规范和规制,促进了中国边境对外贸易在改进与调整中发展。稳健发展阶段(1999~2007年)。1999年后,世界经济一体化日益明显,全球经济呈上升趋势。中美达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定,摈除了中国加入WTO的最大障碍。同时,伴随着缅甸加入东盟,拥有5亿人口,覆盖整个东南亚的经济区初步形成。此外,亚洲金融危机中遭遇重创的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俄罗斯也开始出现复苏迹象。[6]为呼应周边国家经济形势的改变,并促进边境地区经济发展,中国于1999年和2000年分别提出了“兴边富民”行动和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6月,对20种商品停止执行边境贸易进口税收优惠政策,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提升沿边开放水平”。通过相关战略的出台和政策的调整,说明中国对边境对外贸易发展有了更为明确和科学的定位,更强调边境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而不仅仅是数量的攀升。因此,这一时期中国边境对外贸易呈现出一个较为稳健的发展态势。进一步深化阶段(2008年至今)。这一阶段,国际金融危机从爆发到进入后危机时代,但中国毗邻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他们通过商品出口,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因此虽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相对较弱,由此中国边境对外贸易仍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外部环境中。同时,中国参与次区域间合作日益密切(表略),并对不同边境省份有了更具针对性的功能设定,相应成立了喀什经济特区、四大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等,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推动了中国边境对外贸易发展的进一步深化。总之,中国边境对外贸易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期。

    边境对外贸易研究述评

    也有学者对一些具体省份的边境对外贸易发展史划分较为细致,但又大多缺少全局性的思考,借鉴意义受到限制。由此,通过中国边境对外贸易的发展史,特别是对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边境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仍然需要做更加系统科学的整理与划分。关于中国边境对外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关于中国边境对外贸易国际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涉及WTO、金融危机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宾建成和李师、李继广等学者均认为中国加入WTO对边境对外贸易而言,是一把双刃剑。WTO既带来了中国货物贸易迅速发展、贸易顺差急剧增加、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和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也由于当今中国政策和WTO规则的不相容性造成了边境对外贸易面临着巨大挑战。[12]舒曼、刘一等人从金融危机视角出发,前者剖析了金融危机对中国边境对外贸易造成影响的内外部原因,[13]后者则分析了未来边境贸易面临的保护主义抬头等挑战,并提出了差异化战略等建议。[14]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张维义提出其在扩大边境商品贸易、发展边境经济技术合作、相互投资等方面对边境对外贸易有积极作用,同时,由于非歧视性原则的适用空间逐渐缩小,也对中国边境贸易政策的优势提出挑战。[15]梁妍妍与张维义的看法基本一致,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就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自由贸易区对边境贸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16]一些学者考察了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以及边境贸易政策等国内因素对边境对外贸易的影响。其中范宏贵、刘志强等人认为,西部大开发和“兴边富民行动”对中越边境贸易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创造了更宽松的政策和环境。[17]张丽君等人对相关边贸优惠政策进行了归纳,并对政策的效果进行了评价,认为它们促进了沿边省份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额的增加,也优化了边境地区产业结构。[18]从相关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金融危机给边境对外贸易带来的影响已经逐渐平息,未来中国边境对外贸易面临的国际机遇与挑战并存,而针对国内因素对边境对外贸易的影响所进行的分析大都较为笼统,在实施效果评估过程中往往夹杂了其他政策的影响。关于中国边境对外贸易存在问题的研究由于边境对外贸易发展历史较久,因此早期就有许多学者关注此问题。朱庆刚就提出中国边境贸易存在思想、组织准备不足,政策落实、信息收集不到位以及口岸建设滞后等问题。[19]近年来,概括相对比较全面的主要是盛洪昌等人提出的边贸规模障碍、信誉障碍、政策障碍和文化障碍等问题,[20]其他学者则围绕具体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如张志权等考察了中俄边境对外贸易中的结算问题。[21]从成果数量来看,对某一具体省份边境对外贸易存在问题的研究成果远远多于对整体边境贸易问题的研究,但缺乏对全局性问题的提炼,造成了对中国政策实施的反馈不足。此外,当前研究成果大多侧重于边境对外贸易发展中问题和教训,却忽视了对过往边境对外贸易发展经验的关注。关于对促进边境对外贸易发展政策建议的研究鉴于当前中国边境对外贸易存在的诸多问题,学者们相应地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归纳起来看,杨清震提出了中国边境贸易新的发展战略,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效利用内外部两种资源、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实现出口产品市场多元化、提高边境贸易经济效益和依靠科技兴贸的战略任务;[2]黄比智、蓝常高提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22]王文亮提出规范边境收费项目;[23]德吉卓嘎提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基础设施条件;[24]裴学文等提出构建中俄贸易结算新通道,[25]张志权等人又在结算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技术层面的建议;[21]张丽珉等提出利用边境地区地理优势,推动贸易结构优化;[26]唐卓等人则提出促进省间政府合作[27]等等。关于对策方面的研究,学者们从多个角度论述了自身的观点,既涉及到国家层面的宏观战略,又涉及一些边境对外贸易具体的执行问题,较全面地呼应了中国边境对外贸易各方面存在的不足。此外,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在转型期背景下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伴随着中国参与次区域合作的深化如何保持中国在边境对外贸易上的优势,如何在WTO框架下保障优惠政策的支持力度,如何避免进出口结构以及边境地区产业结构的严重趋同,如何适应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保护主义再次盛行等。通过学界各个领域广泛的研究,使我们对于中国边境对外贸易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本文将在此基础上,立足转型期的特殊背景,通过文献法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等分析方法,对改革开放特别是沿边开放以来中国边境对外贸易所取得的成就进行较全面总结。同时,在着重分析中国边境对外贸易存在的各种新问题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中国边境对外贸易成就与问题

    边境口岸城市出现内外贸产业集聚态势近年来,一些边境口岸城市作为边境对外贸易前沿阵地,依托“两种资源,两种市场”,自发出现了产业聚集现象,并积极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如在内蒙古满洲里,由于其毗邻俄罗斯,边境对外贸易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木材加工业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特色产业。截至2011年8月底,当地规模以上木材加工企业达到54户,完成产值34.6亿元,同比增长1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64%。②云南省瑞丽市则由于毗邻缅甸,大力发展珠宝玉石产业。截至2011年5月,在瑞丽从事珠宝经营和加工的商家超过6000户,从业人员4万余人,年交易额达20多亿元,珠宝玉石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③通过边境对外贸易对当地特色产业的带动,边民和地方财政收入都得到了直接提升,也吸引了许多外来人员投资和打工,在富边的同时也起到了固边和富民的重要作用。边境贸易结构与毗邻国家形成互补关系边境对外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一种形式,其初衷就是通过两国边境地区的交换降低各自生产生活成本,进而实现两国优势资源的共享。根据地理位置的划分,中国边境贸易可以分为东北边境贸易区、西北边境贸易区和西南边境贸易区。由于毗邻国家的不同,三大边境贸易区的规模、形式以及进出口商品结构等方面都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东北边境贸易区最大的贸易伙伴是俄罗斯。中国从俄罗斯进口

进口贸易存在的问题篇8

(一)不同部门的政策不配套

加工贸易管理涉及海关、质检、外汇、税务、外经贸等多个部门,部门间政策的协调一致对于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各部门分别制定政策,缺乏正式的跨部门政策协调机制,因此,部门间的政策不一致、不配套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加工贸易监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运作。例如,由于退税不及时,加工贸易“一日游”现象日趋严重,降低了企业运行效率,提高了企业运行成本,削弱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果发挥现有保税区的功能,可以替代香港的中转作用,境外“一日游”将大大减少。但是,海关与税务部门对保税区的规定是不配套的,海关认为货物运到保税区视同出口,但税务部门认为只有货物离境才能享受出口退税。税务部门的这一规定,不仅使加工贸易境内“一日游”取代境外“一日游”成为不可能,而且也大大阻碍了保税区建立国际采购中心、发展国际物流业务。实际上,税务部门关于退税的规定,在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就存在差别,国内货物进入出口加工区可以享受出口退税。

在对加工贸易企业的问卷调查中,企业将“税务、外汇、海关部门规定不配套”视为现行加工贸易政策与管理中存在的第一位问题(参见表1)。

表1企业认为现行加工贸易政策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按重要程度排序

税务、外汇、海关部门规定不配套1

管理规定过于严格、手续过多2

有关管理部门有效协调不够3

鼓励国内采购政策不明显4

来料加工企业深加工结转不能退增值税5

管理机构办事效率过低6

管理人员操作随意性过大7

保证金台帐制度增加企业资金成本8

深加工结转视同国内销售征税9

审批规定不明确10

企业遇到问题无处咨询11

不法企业走私,造成不平等竞争12

管理人员有意刁难企业13

企业受到不公正待遇,投诉无门14

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企业问卷调查整理。

(二)深加工结转政策不统一

深加工结转政策不统一已成为现行加工贸易政策的焦点问题。深加工结转政策涉及面广,据调查,山东约25%,江苏、浙江约40%,福建、广东约60%的加工贸易进口料件需要深加工结转后再出口(《关于研究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据海关统计,2000年深圳市80%的加工贸易企业涉及深加工结转,结转进出口值占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值的20%;苏州市21%的加工贸易企业涉及深加工结转,结转进出口值占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值的12%。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意见的通知》规定,对深加工结转业务,国家有关部门视同进出口贸易实行保税监管。但是,税务部门认为,保税货物深加工结转属于国内销售行为,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应该征收增值税,出口时再予退税;如果使用国产料件加工成半成品后结转,不能退税。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自2001年1月1日始,所有企业的间接出口应统一执行中间环节征税,出口环节退税的政策。显然,税务部门的政策与国务院办公厅文件规定并不一致。

对加工贸易企业深加工结转货物实行“免、抵、退”政策,改变了以往的深加工结转货物保税政策,在出口退税手续繁琐、周期长的问题仍没解决的情况下,这种政策变化将直接打击加工贸易企业国内加长国内产业链的积极性。这种政策上的不一致造成了具体执行政策中的混乱,不同地区的作法存在明显的差别,大部分地区没有征税,有些地区采取挂帐,有些地区给予免税。

(三)一些政策违背了鼓励加工贸易加长国内产业链的方向

加工贸易发展的方向是三个:即上规模、上档次和提高附加价值。满足第一个目标,需要结合我国的比较优势,营造一个适合加工贸易发展的总体制度环境。针对第二个目标,则需要吸引技术水平更高的企业来华从事加工贸易,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行技术开发与产品升级。提高附加价值则需要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加长国内产业链,分别向上游零部件产业上溯和向下游物流业延伸,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鼓励其提高国内采购率。提高附加价值不仅关系到我国从加工贸易中可能得到多少实际经济利益,而且可以使加工贸易从“无根工业”变成根植于我国的产业,关系到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但是,近年来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中,各个部门往往从本部门管理方便的角度出发,较多地关注了如何防止不法企业利用加工贸易政策“走私”、“骗退税”,忽视了鼓励企业提高国内采购率,有的政策客观上甚至不利于鼓励企业提高国内采购率。例如:

出口退税按计划而不是按出口实绩进行,导致欠退税越来越多,加大了企业财务负担,阻碍了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的积极性,是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境外“一日游”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实行的对来料加工国内采购不退税政策,降低了来料加工国内采购的积极性。1994年税制改革以前,增值税率很低,来料加工贸易与进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大体相当,来料加工国内增值率为23.1%,比进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高出2.22个百分点。2001年,来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为46.32%,进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则已经达到61.58%,来料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率已经比进料加工贸易低15.26个百分点。从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国内增值率变化的对比中可以看出,退税政策对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具有重要的影响。

尽管我国政府近年来一直强调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率,但因为我国现行政策中存在不少与鼓励加工贸易提高国内采购率目标相矛盾的规定,加工贸易企业感觉现行政策与政府宣传的目标不尽一致,从调查结果看,企业认为“鼓励国内采购政策不明显”是现行加工贸易政策位列第四位的问题。

之所以出现政策调整方向与长期政策目标不一致的问题,从本质上讲,暴露出我国现行政策制定机制的弊端。各个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往往从本部门的目标与管理出发,例如,海关关心的是如何加强监管力度防止走私,税务部门关心的是如何防止税收流失,对于如何鼓励加工贸易加长国内产业链从而提高其对国民经济贡献这个根本的政策目标,却考虑得较少。因此,部门的有关政策虽然有利于局部目标的实现,但却有损于宏观目标的实现,政策的机会成本相当高。要保证具体的政策规定有利于实现宏观目标,就必须有超越部门之上的强有力政策协调机制。这正是目前我国政策制定机制中的一个重大缺陷。

(四)加工贸易中的一些政策与管理手段不适应加工贸易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国际上对我国产业转移的速度与力度均大大加强,我国加工贸易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但现行政策与管理手段未能针对加工贸易的新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在实际运作中政策与管理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

传统管理方法远远不能满足以IT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加工贸易发展的需要。90年代中期以来,以台湾对大陆投资为导因,境外大量IT产业转移到我国,从事出口加工贸易活动。目前,IT产品已经成为我国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IT产业是一个国际分工非常明显的行业,其运作具有“采购全球化、订单电子化、生产零库存”的特点,这就大大缩短了从采购到交货的周期,对于货物通关效率提出了比传统产品高得多的要求。但是,我国对加工贸易的管理依然采取80年代初的合同、手册管理办法,不能适应IT产业加工贸易的要求。例如,IT产品加工贸易只有电子订单,没有合同,为了适应加工贸易需要经外贸部门审批合同的规定,企业只好人为地编造一个毫无意义的合同;IT产品对通关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我国通关效率不高,不少跨国公司将其高端产品的加工贸易放在中国境外进行,国内只能开展低端IT产品的加工贸易,这不利于实现我国提高加工贸易档次的政策目标。苏州和深圳已经开始了改革这种监管模式的尝试。苏州海关对关区内的四家IT企业进行了联网管理。这些企业的特点是料件繁多,用手册管理困难大。具体的监管程序是外经贸局对加工贸易企业实行总量备案,海关与被监管企业实行联网,海关直接从指定的数据库提取数据,抽查核对产品单耗,定期查验库存,查验时间与企业盘点一致,最后进行核算核销,对差异进行核销。深圳实行的是联网保税工厂的方式,即利用网络和电子摄像技术对整个企业实行全封闭的监管,整个工厂相当于一个保税区。与苏州海关的做法相比,这种方式在防范结转过程中的走私、“飞料”方面效果更明显,但投入较大,一般的企业可能无法负担。无论哪种方式,对大型加工贸易企业实行联网监管是今后加工贸易管理发展的方向。目前需要注意的是,要尽快统一思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比较一致的做法,避免因地区间差异造成不必要的效率损失。

现行政策与管理规定不适应在华建立采购与配送业务中心的要求。随着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形成了巨大的制造业能力,成为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制成品重要的出口基地,因此,不少大型跨国公司计划在华建立采购配送中心,同时发展物流业务。但是,由于我国在保税区退税政策、保税区(仓库)监管等方面的规定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大大阻碍了加工贸易向下游产业的延伸。

(五)某些新的政策调整脱离了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现实,政策效果低于预期

以出口加工区政策为例。出口加工区是国际上不少国家采用的加工贸易管理方式,而且成效卓著。我国参照国际经验建立出口加工区,有利于提高对加工贸易的管理水平与效率。但是,出口加工区政策出台以来,实际运作效率并不理想,不少出口加工区入区企业很少。究其原因,就在于出口加工区有关规定脱离了加工贸易发展的实际。

加工贸易企业迁入出口加工区的愿望比较低。从课题组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参见表2),86%的受调查企业不准备在出口加工区投资,准备将现有工厂搬入出口加工区的只占2.6%。

表2加工贸易企业对搬入出口加工区的意愿

意愿企业数

将现有工厂搬入13

将新增生产能力搬入,但现有生产能力不搬59

不准备在出口加工区投资437

接受调查的企业总数509

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企业问卷调查整理。

表3接受调查的企业不愿搬入出口加工区的原因

原因企业数

搬迁成本太高269

出口加工区政策不利于产品内销52

区内企业采购国内零部件不方便32

区内监管效率并不比区外高18

区内土地成本高于区外50

不了解出口加工区政策143

接受调查的企业总数462

资料来源:根据课题组企业问卷调查整理。

现有加工贸易企业之所以不愿搬入出口加工区,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参见表3)。对于现有企业而言,搬迁成本高昂,58%的受调查的企业将此作为不搬入出口加工区的原因。另外,31%的受调查企业因不了解出口加工区政策而拒绝做出搬入的决定。除这两项原因之外,某些具体的规定由于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成为阻碍企业入区的原因。目前,越来越多的加工贸易企业都不再是“大进大出”的100%出口企业,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已经成为主流。出口加工区的管理政策,对于“大进大出”型的企业而言,监管效率大大提高,但对于与国内产业与市场有密切联系的加工贸易企业,则存在诸多不便。例如,出口加工区企业可以不实行手册管理,但区外的深加工结转企业必须用手册,区内企业没手册就无法与区外的企业做生意。对于部分产品内销的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加工区外的加工贸易企业内销,只需按进口零部件税率补交进口零部件的关税和增值税。但区内加工贸易企业内销产品时,补交关税时适用成品关税税率,在大部分情况下,成品的关税水平高于零部件,由此将加大区内企业内销的成本,削弱其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总之,出口加工区的有关规定,实质上削弱了区内企业与国内市场的联系,这对于大多数已经兼顾内外两个市场的企业而言,是没有吸引力的,而且,区内企业与国内市场联系的削弱,与加长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发展目标也是不符合的。这就决定了出口加工区只适合那些新建的100%出口型的加工贸易企业,而且国内采购不能太多,对于这样的企业,区内监管效率方面是存在一定优势的。对于其他加工贸易企业,绝大部分仍然将留在区外,因此,出口加工区政策只能有利于加工贸易增量部分的合理布局,不能改变目前已经存在的加工贸易“放养”现象。如果将出口加工区政策定位于给“大进大出”的100%出口型企业创造一个监管效率更高的局部小环境,出口加工区政策将是成功的,如果定位于以此改变加工贸易“放养”的状态,加强对加工贸易的监管,则注定是不会取得明显效果的。

二、我国加工贸易政策未来调整的方向

政策是对现实的反映,必须与时俱进,才能促进发展。加工贸易政策应该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出发,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促进加工贸易充分发挥其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和加长产业链的潜力。为此,加工贸易政策应该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对来料加工贸易出口的国内采购实行出口退税政策

2001年,来料加工贸易进口额为289亿美元,占全部加工贸易进口额的30.7%。受现行来料加工国内采购不退税政策的影响,来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比进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低15个百分点。如果对来料加工贸易出口的国内采购实行退税,将有力地促进来料加工贸易企业扩大使用国内料件,带动国内上游产业的出口,加长加工贸易的国内产业链。按来料加工出口的国内采购率达到进料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率计算,2001年来料加工国内采购值约可增加44亿美元,而且,随着来料加工贸易出口的逐年增长,其国内采购值也将逐年增长。但需要强调的是,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的延长与监管成本和风险的增加成正比,因此在采取措施促进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延长的同时,要研究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的办法。

(二)完善深加工结转政策

深加工结转涉及面广,情况非常复杂。深加工结转政策实质上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进口料件在国内加工后转厂时,是否继续实行保税监管的政策,另一个问题则是对深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国产料件是否退税。由于这两个问题高度的复杂性,不同部门对深加工结转政策调整存在不同意见。

对于第一个问题,经贸主管部门倾向于维持现行的保(免)税政策;财税部门则主张实行“免、抵、退”政策;监管部门结合了上述两种政策选择,主张对部分优秀、守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企业,继续实行保税监管的政策,对其他企业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则实行“先征后退”的政策。

对于第二个问题,各部门分歧更大,经贸主管部门认为应该对深加工结转企业使用国产原材料逐环节采取“免、抵、退”政策,即对加工贸易企业使用的国产原材料在结转时给予退税,由海关对结转产品(其中含国产原材料成分)进行保税监管;财税部门认为逐环节采取“免、抵、退”政策税收风险过大,操作困难;监管部门则认为如对国产材料进行保税监管,将进一步加大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

结合各部门的意见,课题组认为,对于深加工结转政策,应该统筹考虑,分步实施,短期内为了避免对加工贸易产生过大冲击,应该总体上保持现行政策的稳定性,只作局部性改进,中长期则应该按照鼓励加工贸易提高国内采购率和附加值的原则,以及提高监管效率的原则,对现行政策进行根本调整。为了合理引导企业,确实落实吴仪同志“优化存量、控制增量,规范经营,提高水平”的指示精神,政策设计方案一经确定,就应该公布政策调整的内容和实施的时间表。

具体而言,短期内(例如3年内):

———对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仍维持现行政策,即对结转环节视同出口,免征增值税,由海关对结转进口料件继续实行保税监管。

———对深加工结转环节所采用的国产料件维持不征不退的办法,增值税进入产品成本。

———对销售给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企业视为出口,即深加工结转产品出口到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可以当作出口办理核销手续;国产品进入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可以给予出口退税。

———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销售给区外企业的产品视为进口,用于加工贸易的可以实行保税监管。这样,至少可以用“境内一日游”替代“境外一日游”,节省加工贸易成本,同时,增加了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对企业的吸引力,引导企业逐渐进入区内。

———对易于管理的大宗原材料商品参照钢材“以产顶进”做法,在生产企业销售给加工出口企业时视同出口并办理增值税退税。

中长期(3年后):

保留短期政策的后三条,除此之外,另进行如下调整:

———对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实行分类管理。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内企业和区外实行电子联网监管的加工贸易企业,其深加工结转实行保税监管。其他加工贸易企业产品可出口到境外或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如要进行深加工结转,海关对第一环节结转企业按加工贸易内销规定办理。其他环节结转,则视同国内销售,按规定向税务部门照章纳税。转入企业将其作为国产料件,享受“免、抵、退”政策。这样,海关只需对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内企业和电子联网企业的深加工实行联网监管,监管效率将大大提高。

———对深加工结转所用的国产料件实行“免、抵、退”政策。

———取消现行不符合WTO有关规则的各级政府的出口奖励政策,所结余资金用于对出口退税不及时造成的企业利息损失进行补偿。这样,即使退税有时滞,企业也不会承受过大的财务损失,实质上保证了及时退税。

———足额退税,将出口退税率提高到与增值税征收税率相同,保证出口产品国内增值税的零税率。

(三)促进加工贸易技术进步

———对高新技术产品实行更加高效的管理制度。现行的手册、合同管理办法,比较适合上下游企业关系稳定、价格变化慢的传统产品加工贸易的管理,但不适应国际市场价格瞬息万变、生产配套企业众多的电子产品的加工贸易。因此,要适应电子信息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采购全球化、订单电子化、生产零库存”的特点,改革现行的合同、手册管理办法,取消不必要的合同审批环节,探索电子手册管理办法,提高监管效率。

———提高通关效率。上海海关实施的“大通关”试点,为提高口岸管理部门管理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摸索了很多好的经验。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加以总结,向全国各个口岸推广。

———加强各监管部门工作的配合,提高监管效率。

———加工贸易的发展为在其基础上进行技术开发提供了有力的制造平台,国家应加强对技术、品牌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促进R&D活动的开展。

(四)促进加工贸易向下游采购、配送领域延伸

———加工贸易的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加工贸易出口的快速发展,为发展国际采购、配送业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的内在要求。发展加工贸易的下游采购配送业务,将大大提高加工贸易在国内的附加价值。

———调整保税区政策,以保税区为依托,建立国际采购配送中心。为此,要将国内产品进入保税区视做出口,税务部门给予出口到保税区的商品出口退税。

上一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范文 下一篇:岩土工程勘察主要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