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税法范文

时间:2023-09-21 03:45:08

环境保护税法

环境保护税法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直接向环境排放应税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法规定缴纳环境保护税。

第三条 本法所称应税污染物,是指本法所附《环境保护税税目税额表》、《应税污染物和当量值表》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和噪声。

第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不缴纳相应污染物的环境保护税:

(一)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向依法设立的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场所排放应税污染物的;

(二)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符合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设施、场所贮存或者处置固体废物的。

第五条 依法设立的城乡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场所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向环境排放应税污染物的,应当缴纳环境保护税。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贮存或者处置固体废物不符合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应当缴纳环境保护税。

第六条 环境保护税的税目、税额,依照本法所附《环境保护税税目税额表》执行。

应税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的具体适用税额的确定和调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考虑本地区环境承载能力、污染物排放现状和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目标要求,在本法所附《环境保护税税目税额表》规定的税额幅度内提出,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第二章 计税依据和应纳税额

第七条 应税污染物的计税依据,按照下列方法确定:

(一)应税大气污染物按照污染物排放量折合的污染当量数确定;

(二)应税水污染物按照污染物排放量折合的污染当量数确定;

(三)应税固体废物按照固体废物的排放量确定;

(四)应税噪声按照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分贝数确定。

第八条 应税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的污染当量数,以该污染物的排放量除以该污染物的污染当量值计算。每种应税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的具体污染当量值,依照本法所附《应税污染物和当量值表》执行。

第九条 每一排放口或者没有排放口的应税大气污染物,按照污染当量数从大到小排序,对前三项污染物征收环境保护税。

每一排放口的应税水污染物,按照本法所附《应税污染物和当量值表》,区分第一类水污染物和其他类水污染物,按照污染当量数从大到小排序,对第一类水污染物按照前五项征收环境保护税,对其他类水污染物按照前三项征收环境保护税。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污染物减排的特殊需要,可以增加同一排放口征收环境保护税的应税污染物项目数,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第十条 应税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和噪声的分贝数,按照下列方法和顺序计算:

(一)纳税人安装使用符合国家规定和监测规范的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的,按照污染物自动监测数据计算;

(二)纳税人未安装使用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的,按照监测机构出具的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的监测数据计算;

(三)因排放污染物种类多等原因不具备监测条件的,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排污系数、物料衡算方法计算;

(四)不能按照本条第一项至第三项规定的方法计算的,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抽样测算的方法核定计算。

第十一条 环境保护税应纳税额按照下列方法计算:

(一)应税大气污染物的应纳税额为污染当量数乘以具体适用税额;

(二)应税水污染物的应纳税额为污染当量数乘以具体适用税额;

(三)应税固体废物的应纳税额为固体废物排放量乘以具体适用税额;

(四)应税噪声的应纳税额为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分贝数对应的具体适用税额。

第三章 税收减免

第十二条 下列情形,暂予免征环境保护税:

(一)农业生产(不包括规模化养殖)排放应税污染物的;

(二)机动车、铁路机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和航空器等流动污染源排放应税污染物的;

(三)依法设立的城乡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场所排放相应应税污染物,不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

(四)纳税人综合利用的固体废物,符合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

(五)国务院批准免税的其他情形。

前款第五项免税规定,由国务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十三条 纳税人排放应税大气污染物或者水污染物的浓度值低于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百分之三十的,减按百分之七十五征收环境保护税。纳税人排放应税大气污染物或者水污染物的浓度值低于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百分之五十的,减按百分之五十征收环境保护税。

第四章 征收管理

第十四条 环境保护税由税务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和本法的有关规定征收管理。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照本法和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对污染物的监测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税务机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单位分工协作工作机制,加强环境保护税征收管理,保障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第十五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税务机关应当建立涉税信息共享平台和工作配合机制。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将排污单位的排污许可、污染物排放数据、环境违法和受行政处罚情况等环境保护相关信息,定期交送税务机关。

税务机关应当将纳税人的纳税申报、税款入库、减免税额、欠缴税款以及风险疑点等环境保护税涉税信息,定期交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第十六条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排放应税污染物的当日。

第十七条 纳税人应当向应税污染物排放地的税务机关申报缴纳环境保护税。

第十八条 环境保护税按月计算,按季申报缴纳。不能按固定期限计算缴纳的,可以按次申报缴纳。

纳税人申报缴纳时,应当向税务机关报送所排放应税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的浓度值,以及税务机关根据实际需要要求纳税人报送的其他纳税资料。

第十九条 纳税人按季申报缴纳的,应当自季度终了之日起十五日内,向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并缴纳税款。纳税人按次申报缴纳的,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十五日内,向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并缴纳税款。

纳税人应当依法如实办理纳税申报,对申报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承担责任。

第二十条 税务机关应当将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数据资料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交送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比对。

税务机关发现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数据资料异常或者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的,可以提请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进行复核,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税务机关的数据资料之日起十五日内向税务机关出具复核意见。税务机关应当按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复核的数据资料调整纳税人的应纳税额。

第二十一条 依照本法第十条第四项的规定核定计算污染物排放量的,由税务机关会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核定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和应纳税额。

第二十二条 纳税人从事海洋工程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排放应税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或者固体废物,申报缴纳环境保护税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规定。

第二十三条 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法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纳税人加大环境保护建设投入,对纳税人用于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的投资予以资金和政策支持。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污染当量,是指根据污染物或者污染排放活动对环境的有害程度以及处理的技术经济性,衡量不同污染物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性指标或者计量单位。同一介质相同污染当量的不同污染物,其污染程度基本相当。

(二)排污系数,是指在正常技术经济和管理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所应排放的污染物量的统计平均值。

(三)物料衡算,是指根据物质质量守恒原理对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生产的产品和产生的废物等进行测算的一种方法。

第二十六条 直接向环境排放应税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除依照本法规定缴纳环境保护税外,应当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第二十七条 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依照本法规定征收环境保护税,不再征收排污费。

环境保护税法篇2

环境保护税(EnvironmentalTaxation),西方学者称之为生态税(EcologicalTaxation)、绿色税(GreenTax),我国有学者简称为“环境税”。目前学界对“环境保护税”这一概念的释义莫衷一是,笔者将关于“环境保护税”、“环境税”、“生态税”、“绿色税”等相关定义归纳如下。(1)环境保护税指“为实现一定生态保护目标而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污染及破坏程度进行征收的一种税收”。(2)环境保护税指“以环境保护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税收措施或征收的各种税”H¨。(3)环境保护税“包括排放污染物税,以及为了保护特定的环境资源而征收的税收,以及政府采取的一些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措施的税收手段”。(4)环境保护税指“对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根据其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程度及其对环境污染的损害程度进行税款征收或减免的税收制度’’。(5)环境保护税指“国家为了调控环境污染的区域范围、程度,而对那些给环境造成污染的主体征收的一种税种”。学者之间由于研究视角不一,对环境保护税这一概念解析也不完全一致,从而导致目前学界未形成统一的环境保护税概念。对此,有学者提出,“在财税领域的引入并强化法学分析的维度和视角,对于财税政策和决策研究至关重要”。环境保护税既是财税法学中“税制结构”下的一个经济学概念,同时又是税法学中税收法律制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0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当以法学和经济学双重研究方法为基础,侧重税收法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以税收立法目的、立法原则、权利义务关系为主要内容等法学基本范畴对环境保护税进行阐述。故,环境保护税是指为促进纳税人承担环境保护义务,实现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双重目标,国家根据一定法律程序,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征收的各种税种和税目的总称。环境保护税内容包括:其一,专门性的环境污染税,即国家为了限制污染,向污染者征收的一种专门税收,其用途限于环境治理;其二,资源税,即国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者征收的一种专门税收,其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三,其他与自然环境、环境保护相关的税种,如消费税、所得税、增值税等税种。

二、新形势下我国构建环境保护税法律制度的现实必要性分析

第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构建环境保护税法律制度的政治因素。《决定》指出,当前深化税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规范的现代增值税制度,进一步发挥消费税调节功能,加快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开征环境保护税,加强和改进税收优惠政策设定,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可见开征环境保护税具备现实的紧迫性,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要尽快将现行排污费等环境污染费改革为环境保护税,从而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向前发展。

第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构建环境保护税法律制度的经济因素。党的十以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社会、学界普遍关注的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内容,即是由不可持续性发展转变为可持续性发展、由粗放型经济转变为集约型经济、由高碳经济型转变为低碳经济型、由忽略环境型转变为环境友好型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生态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关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建环境保护税法律制度,积极发挥环境保护税的引导功能,有助于淘汰污染严重、资源浪费、经济效益低下的落后产业,有助于推动企业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和节能技术的采用,有助于环保产业、绿色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从而加快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三,建设法治中国、实现财税法治化是构建环境保护税法律制度的法律因素。当今,税收法定主义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最高法——宪法的认可,在其宪法文本中专门对税收法治进行了明确规定。如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法律规定有关下列事项的准则各种性质的赋税的征税基础、税率和征收方式”;《美国宪法》第一条第七款规定,“所有征税议案应首先由众议院提出;但参议院可以如同对待其他议案一样,提出修正案或对修正案表示赞同”;《新加坡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凡作出(不论直接或间接地)以下规定的法案或修正案,(1)制定或增加任何税收,或者废除、削减或豁免任何现行税收者”;“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约旦等国宪法均有类似规定”。除此之外,多数法治国家或者地区、若干发展中国家先后制定了专门的环境保护税法律。财税法治化包含形式上的税收法定主义和实质上的税收法定主义,前者强调税收应当有法律依据,后者关注税收法律规范的合宪性、正义性等法律价值。故,从法律价值的角度看,通过实施环境保护税法,明确税收机关和纳税人之间的税收法律权利和义务,有助于协调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为我国财税法治化奠定法治先例。

第四,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环境保护税法律制度的社会因素。税收政策作为财政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开征环境保护税这一路径来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其一,改革现行财税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主要包括改革消费税、资源税、车船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与环境相关的税种。此外,可以开征必要的环境保护税新税种,如能源税、大气污染税(主要是碳税和二氧化氯税)、水污染税、垃圾税等。其二,通过开征环境保护税,让环境污染者履行其保护环境的法定义务,自行承担污染成本,并通过完善税收优惠政策,调动行为人的环保积极性,从而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开征环境保护税能够筹集大量税收收入以用于生态环境建设,以实现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目标。

三、我国环境保护税费制度的现状及困境

1.我国环境保护税费制度的现状及不足第一,现行税收体系中未规定专门的环境保护税种,由此导致我国环境保护税收体系缺乏明确性和规范性。国家通过开征环境保护税,目的是将其作为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财税手段。相比环境直接管制措施,环境保护税具备公平、高效、方便、简洁的优势,为当今世界绝大多数法治国家所采用。我国目前并未开征独立的环境保护税,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税收政策主要体现于其他税目中,未能建立较为完善的专门以促进生态保护为目标的各税种要素相互配合与协调发展的环境保护税收制度。第二,与自然环境、环境保护相关的税种在制度设计上缺陷重重。(1)目前我国环保相关产品的消费税税率普遍较低,未能发挥对消费行为的调节作用。一些属于限制消费、对生态环境危害较大的稀缺资源,其税目税率却不高,如汽油、柴油消费税税率过低,甚至一些产品未纳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4(2)增值税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税目减免计算方法过于繁多,在税收征管监督不力的情况下,多重减免方式易导致税收流失。(3)《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第三项、第三卜三条、第三十四条对企业所给予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虽然有明确规定,但是我国企业所得税所规定的取得税收优惠政策的条件异常苛刻、优惠期限过短、优惠形式单一,且大多限于对排放的废物利用采取直接减免等优惠形式,而对绿色产业设备的投资抵免、加速折旧或免税政策难以落实。除此之外,资源税存在一定缺陷.对此有学者认为,消费税在税收功能定位上体现出“单一征收范围过窄、计税依据不合理”等瑕疵。第三,我国目前排污收费制度已不符合社会变迁之需要,存在诸多弊病。其一,排污收费制度立法价值存在错误的利益导向,使得一些污染企业和个人认为,只要交纳相应排污费后,就可以无所顾忌地排放未经处理过的废物。其二,排污收费制度的立法依据为《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该规范性文件仅为国务院的行政法规,立法层次低且排污收费体系极不规范,这降低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力度,也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其三,排污费征收范围过于狭窄。缴费主体仅限于企业,使得大量的非企业排污主体被排除在外。在收费项目上,《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规定的收费项目仅包括污水、废气、超标噪声、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等5类113项污染源收费,而未将国际通行的危险废物、生活垃圾、生活废水以及流动污染源纳入收费范围,且未将间接污染纳入排污收费制度之中。其四,违法法律责任与违法收益不匹配。根据《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之规定,对环境污染违法行为一概处以罚款1至3倍,但在现实执法中,由于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过大,极易导致处罚不公。即使相对于3倍的环境污染处罚,企业的违法所得收益仍远远高于其处罚,造成大量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宁可认罚也不愿采取切实措施以治理污染。最后,排污费征管难度大。由于排污费征收立法层次低以及征收手段缺乏强制执行力,导致大量排污企业存在拖欠排污费的现象。

2.构建我国环境保护税法律制度的困境首先,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难度大,尤其体现在新税种的确立上。笔者认为,构建环境保护税体系必须着眼于当前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这一新形势之下。简言之,开征环境保护税,即将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造成负面影响的一切生产经营行为均纳入其征收范围。故此次改革,尤其是环境保护税这一新税种的设立,涉及领域广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制度设计难度大,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其次,环境保护税税制设计及征收难度大,尤其表现为环境保护税税率设计与社会变迁的契合。目前,学者在讨论环境保护税税率设计时,多从一般均衡模型这一理论层面设计次优环境保护税率。但是,我们看到环境保护税在实际征收中还应当根据我国国情,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税收征管现代化水平、污染物排放量、排污者利润与实际负担能力、环境治理成本等外部因素。故,笔者认为,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税税率设计来实现环境保护税税制的优化,在确保环境保护收入、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最后,我国缺乏环境保护资金管理、使用方面的先进经验。当前,我国税法理论研究多停留在税收征管机制的完善,以求实现税收征管的现代化、信息化和规范化,较少关注国外对税收款项的市场化运作。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对环境保护资金管理多采取基金方式,其做法是环境保护税由税务部门统一开征,再纳入生态基金或专用基金,并全部用于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方面的开支。

四、新形势下我国环境保护税法律制度之构建

首先,提高环境法治化水平。将环境保护税与生态建设纳入法治范畴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决定》在“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由此可见,加快环境治理法制建设,提高环境法治化水平,是构建环境保护税的逻辑前提和制度保障。1979年9月,我国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部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随后,我国先后颁布了《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草原法》、《渔业法》、《森林法》、《矿产资源法》等30余部有关环境、资源、能源与清洁生产等方面的法律,对控制污染排放和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当前迫切需要将环境保护税与生态建设纳入环境法治之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加强环境保护税法治建设。其一,加强立法,制定《环境保护税法》,以构建独立、统一的环境保护税收法律体系。《环境保护税法》应当包含以下内容:环境保护税税收法律关系、环境保护税法的基本原则、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环境保护税优惠政策、法律责任等内容。其中,《环境保护税法》应当分别确立自然资源税法律制度、二氧化碳税法律制度、二氧化硫税法律制度、垃圾税法律制度、生态补偿税法律制度等其他税法律制度。其二,修改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相互协调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笔者认为,主要修改《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等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等规范性文件。其三,废除与环境法治化不符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有《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和《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等以费代税的规范性文件。

其次,加快改进我国现行税制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税种。(1)改进消费税,发挥其对消费行为的调节作用,提高消费税的环境保护力度。一是适当提高生态环境危害较大的稀缺资源的税目税率,如提高汽油、柴油消费税税率;二是适时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把高污染、高能耗的消费品纳入征税范围,以充分发挥其保护环境的作用;三是改进消费税计税方式,采用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价外税”形式,以加强我国市民的税收法律意识。(2)改进资源税,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以实现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目前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可以扩大到与自然资源使用与保护息息相关的非矿藏资源,同时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单位税额,从而增加资源税税负。(3)简化《企业所得税法》中税收优惠政策,如简化税收优惠政策的条件、扩大优惠期限、增加优惠形式,从而推动企业淘汰污染严重、资源浪费、经济效益低下的落后产业,进一步促进环保产业、绿色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再次,开征独立的环境保护税。我国现行的排污费制度,已远远不符合当前国际环境法治化的要求,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开征独立环境保护税的国际形势下,开征独立环境保护税是完善我国环境保护制度的必然趋势。具体而言,我国独立的环境保护税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保护税税制要素设计。一是征税对象及税目。目前世界主要国家的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为大气污染、废水、固体污染物、垃圾、噪声等5大类。我国现行排污费制度征费范围为污水、废气、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噪声等5类。故应将部分排污费直接改制为排污税,同时开征二氧化硫税和二氧化碳税,适时、适度地将居民生活废水废物纳入征税范围。二是纳税义务人。污染排放税由污染行为者承担,其中主要以企业为主。污染产品税、二氧化硫税和二氧化碳税以使用该污染产品者承担。三是税基。污染排放税和碳税依据实际排放量计税,污染产品税依据税目从价计征。四是税率。环境保护税税率既要体现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又要对于同一类产品依据环境友好程度区别设计税率。按照税收财政学普遍共识,环境保护税率的最低水平应当维持污染行为所导致的环境治理的边际成本。五是税收优惠政策。对采用先进技术或技术改造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企业,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对居民垃圾税实行“阶梯价格”,即对居民生活垃圾实行分类计量收取和超定额累进制。(2)税收征管。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可见,防治环境污染的主要责任在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笔者认为,为兼顾效率与规范,环境保护税统一由国税局征管,再按一定合理比例返还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最后,加强我国环境保护税收法律体系的配套制度与机制建设。(1)改革创新环境保护税收征管体制。鉴于环境保护税的专业性和综合性,笔者认为,可由地方各级环保部门为国税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各级环保部门负责定期监测污染源,为税务部门提供各种计税资料,再由国税部门计算征税款。在环境保护税征管主体方面,笔者认为,国家税务总局设立环境保护税收司,各级国税局设立环境保护税收科(室),负责本地的环境保护税征收与监管工作,并负责与本级环境保护部门协调工作。(2)加强业务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环境保护税收队伍。环境保护税收制度的组织实施,是一项事关国家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其工作量大、工作难度大,涉及环境评价、污染排放的测量等专业性工作,这对税收人员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应积极加强业务培训,既注重税收知识的培训,还应当加强环境知识技能的培训,以满足环境保护税收征收工作的需要。

环境保护税法篇3

(一)环境税收的基本内容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国际社会日益广泛的认同,环境保护问题备受各国政府的重视。税收作为政府用以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曾饱受环境问题的困扰,率先尝试将税收用之于环境保护,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鉴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已经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世界银行的有关专家建议发展中国家“针对环境的破坏征收环境税”。实际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将保护环境作为其税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政策目标。一个以纠正市场失效、护环境为政策目标的新的税收类别----境税收正在悄然兴起。

由于国情和税收政策的差异,各国环境收制度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其基本内通常都由两个部分所构成:一是以保护环为目的,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特定行为课征专门性税种,一般称之为环境保护,它是环境税收制度的主要内容。如荷兰的燃料使用税、废物处理税和地表水污染;德国的矿物油税和汽车税;奥地利的标油消费税;部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课征的二氧化碳税以及噪音税等等。二是其他一般性税种中为保护环境而采取的种税收调节措施?包括为激励纳税人治理污染飞保护环境所采取的各种税收优惠措施和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所采取的某些加其税收负担的措施。在环境税收制度中,后者通常是作为辅内容而存在,配合种专门性环境保护税发挥作用的。

(二)环境税收的社会经济意义环境税收的产生拓宽了税收的调节领,不仅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方面发挥了重作用,而且充分体现了税收的“公平”和效原则,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1.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续发展。

自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本世纪80代被明确提出以来,至今已发展成为比较整的理论体系,并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联合国于1992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程》等重要文件,确定了全球性可持续发战略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很多国家也相继定出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由于环境的染和不断恶化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保护环境就成为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环境保护问是无法靠市场本身来解决的。因为市场并仁万能的,对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诸如环境保护等“外部性”问题,它是无能为力的。其原因在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主体完全根据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决定自己的经济行为,他们往往既不从全局考虑宏观经济效益,也不会自觉地考虑生态效率和环境保护问题。因而,那些高消耗飞高污染、内部成本较低而外部成本较高的企业或产品会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盲目发展,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降低宏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率。对此,市场本身是无法进行自我矫正的。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的干预。除通过法律和行政等手段来规范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之外,还应采用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税收作为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工具和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大有可为的。首先,丁针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课征环境保护税无疑是保护环境的一柄“双刃剑"。它一方面会加重那些污染、破坏环境的企业或产品的税收负担,通过经济利益的调节来矫正纳税人的行为,促使其减轻或停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又可以将课征的税款作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环境保护事业。其次,在其他有关税种的制度设计中对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的生产经营行为或产品采取税收优惠措施,可以引导和激励纳税人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税收是政府用以保护环境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力手段。

2.体现“公平”原则,促进平等竞争。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法则。但是,如果不建立环境税收制度,个别企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就需要用全体纳税人缴纳的税款进行治理,而这些企业本身却可以借此用较低的个别成本,达到较高的利润水平。这实质上是由他人出资来补偿个别企业生产中形成的外部成本,显然是不公平的。通过对污染、破坏环境的企业征收环境保护税,并将税款用于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可以使这些企业所产生的外部成本内在化,利润水平合理化,同时会减轻那些合乎环境保护要求的企业的税收负担。从而可以更好地体现“公平”原则,有利于各类企业之间进行平等竞争。由此可见,建立环境税收制度完全合乎市场经济运行、发展的需要。环境税收的产生,既是源于人类保护环境的直接需要,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而且市场经济体制使经济活动主体所拥有的独立经济利益和独立决策权利又是环境税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环境税收首先诞生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环境问题是入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共同性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问题也日渐严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过度地采伐森林和放牧,使植被资源遭受严重破坏,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不仅直接危及农、林、牧业的发展,而且使自然灾害更为频繁地发生。二是由于我国的企业多以煤炭为主要燃料,加之一些高能耗、重污染型企业迅速发展,使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骤增矿严重地污染了大气、土壤和水源。三是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消费水平提高,使城市生活垃圾大量增加却未能得到妥善处理,从而造成环境污染。而机动车辆的增加则使空气污染变得更加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些在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曾经出现过的环境问题正在我国重演。

环境的恶化不但直接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存质量,而且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状况,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环境税收制度建设,运用税收手段来保护我国的环境显然是非常必要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又为环境税收制度的存在提供了更充分的理由和客观条件。

二、我国现行税收制度申的环境保护结施

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将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运用税收手段加强环境保护也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了。早在70年代,我国的原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中就曾规定对工业企业以废渣、废液、废气等“三废”和其他废旧物资为主要原料生产产品所取得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给予定期免税照顾。此后,我国的税收制度虽然历经多次改革、调整,但始终将保护环境作为税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税收制度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不仅得以延续,而且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现行税制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

1;消费税。

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鞭炮、焰火、汽油、柴油及摩托车、小汽车等消费品列入征收范围,并对小汽车按排气量大小确定高低不同的税率。

2.增值税。

对原材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石干石等废渣的建材产品和利用废液、废渣生产的黄金、白银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免税优惠。

3.内资企业所得税。

规定利用废液、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企业,可在5年内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

4、外商投资企业和夕卡国企业所得税。

规定外国企业提供节约能源和防治环境污染方面的专有技术所取得的转让费收入,可减按10%的税率征收预提所得税,其中技术先进、条件优惠的,可给予免税。

5.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对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有利于保护环境、减轻或消除污染的水土保持工程、防护林工程、森林保护、高效低残留农药、城市煤气、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投资项目规定了零税率;而对一些污染严重、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小冶金、小炼油以及部分化工项目规定按30%的高税率征税。

应当肯定,上述税收措施采取“奖限结合”的办法,形成了鼓励保护环境、限制污染的鲜明政策导向,与政府的其他有关措施相配合,在减轻或消除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目前尚未真正构建起完善的环境税收体系。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状况,相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上述税收措施所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首先,与国外相对完善的环境税收制度相比,我国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性税种,即环境保护税。而此类税种在环境税收制度中应处于主体地位,它的缺位既限制了税收对污染、破坏环境行为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的环境保护作用。其次,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税收措施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其存在的问题:一是现行税制中为贯彻环境保护政策而采取的税收优惠措施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限于减税和免税,受益面比较窄,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而且显得力度不足,影响了实施效果;二是消费税中的环境保护措施显得比较粗糙,仍有进一步改进、细化的必要。

三、完善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基本设想

针对我国的环境状况和现行税制中有关环境保护税收措施存在的不足,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在进一步完善现行环境保护税收措施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使其作为环境税收制度的主体税种,构建起一套科学、完整的环境税收制度体系。

(一)改革和完善现行环境保护税收措施的思路

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税收措施是在长期的税收实践中形成的,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这些税收措施,奠定了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基础。今后的环境税收制度建设,应将改进和完善环境保护税收措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1.完善税收优惠措施。

除继续保留原有的减税免税和零税率等税收优惠形式外,还应针对不同优惠对象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多种税收优惠形式。主要包括:

(1)在增值税制度中增加对企业购置的用于消烟、除尘、污水处理等方面的环境保护设备允许抵扣进项增值税额的优惠规定。

(2)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中增加对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为治理污染而调整产品结构、改革工艺、改进生产设备发生的投资给予税收抵兔的规定。

(3)在企业所得税制度中增加对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实行加速折旧的规定。

这样,可以增强税收优惠手段的针对性和多样性,便于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税收优惠形式激励企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提高税收优惠措施的实施效果。

2.改革消费税制度。

为了增强消费税的环境保护效应,应对课征制度做如下改进:

(1)适当提高含铅汽油的税率,以抑制含汽油的消费使用,推动汽车燃油无铅化的程。

(2)在继续实行对不同排气量的小汽车用差别税率的基础上,应对排气量相同的、汽车视其是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而实行区帆才待,并应明确规定对使用户“绿色”燃料的、汽车免征消费税,以促使消费者和制造商做出有利于降低污染的选择。

(二)开征环境保护税的基本设想

作为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的一项措施,我国从1982年开始对工业企业超标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征收排污费。这一举措对于遏制环境污染确实起到丁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其征收范围较窄,征收标准偏低,调控力度较弱,加之征收乏力,拖欠飞拒缴现象严重,征收效果不够理想。有鉴于此,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应采取“费改税”的方式。在总结排污费征收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环境保护税的模式对其进行改革。适度扩大其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并纳入税收制度体系,以便拓宽其调节领域,增强调节力度,增加课征的“刚性”,取得更佳的征收效果。

1.环境保护税的课征对象。

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环境保护税的课征对象应是直接污染环境的行为和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从税收的公平性考虑,环境保护税的征收范围应具有普遍性,即凡属此类行为和产品均应纳入课征范围。但考虑到我国目前缺乏这一税种的制度设计和征收管理经验,在开征此税的初期,课征范围不宜太宽。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先从重点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课征对象人手,待取得经验、条件成熟后再扩大征收范围。目前,应列入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的首先是排放各种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包括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渣及各类污染环境的工业垃圾)的行为。因为,此类行为对我国环境的污染最为严重,仅工业废物排放就构成我国污染源的70%。而且,对此类行为课税,我国既有征收排污费的经验作为基础,也有大量的国外经验可供借鉴。其次应把那些用难以降解和再回收利用的材料制造、在使用中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答种包装物品纳入征收范围。此类物品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且不易消除,而对其课税在操作上又比较简便。

2.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

根据国际通行的“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环境保护税应对污染环境者课征。但是,在税收实践中,为了易于控制税源和便利征收管理,对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可做出不同的选择,通过税负的“转嫁”,借助于价格机制,达到课征目的。我国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应暂定为从事应税排污行为和生产应税包装物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对行政事业单位和居民分人暂不征收。

3.环保税的计税依据和税率。

(1)对应税排污行为,应以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为计税依据,采用定额税率,实行从量定额课征。对实际排放量难以确定的,可根据纳税人的设备生产能力及实际产量等相关指标测算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为鼓励纳税人积极治理污染,应制定出各种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排放质量标准小对未超过标准的,允许免税排放。对超过标准的,则应根据其不同类别设置税目,视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确定高低不同的税率。对同一类污染物,也有必要根据其有害成分的不同含量,确定差别税率。

(2)对应税包装物~可根据纳税人的应税销售收入按比例税率课征,也可以按销售数量采用定额税率课征。

环境保护税的负担水平,直接决定其征收效果,在设计税率时必须认真研究测算。环境保护税的课征目的主要在于借助税收杠杆遏制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并为环境保护事业筹集资金。因此,从宏观上讲,环境保护税的负担应以满足政府为消除纳税人所造成的污染而支付的全部费用即补偿其外部成本为最低限量。从微观上讲,环境保护税的税收负担量的确定,就污染物排放行为而言,应高于企业为:清理污染采取技术措施的预期边际成本s就应税包装物的生产而言,应高于其与“绿色包装物”之间的成本差额。我国征收排污费的经验及国矫课征环境保护税的实践都已经证明,如果环境保护税的负担水平这不到这一水准,则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征收效果。因此,笔者建议,环境保护税税率的设计,特别是税负水平的确定,应在税务、环保等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精心测算、密切协作的基础上加以确窍。总的原则是税率不能太低,就“三废”的排放行为;而言,应高于现行排污费的收费标准。但在环境保护税的开征初期,为易于推行,其税目划分不宜过细,税率结构不宜太复杂。

4.环境保护税的征收管理及相关问题。

(1)环境保护税是一千种专闪性目的税,其税收收入应当作为专用基金,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制度,全部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开支。

(2)根据目前我国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情况,环境保护税应作为地方税,由地方税务局系统负责征收管理,并按照属地原则划分税收管辖权。

(3)由于环境保护税的制度设计及征收管理涉及诸多环保科技问题,因而,在该税种的立法乃至征收管理过程中,税务部门应加强与环境保护部门的联系与协作。(4)为避免纳税人和公众的误解,应在环境保护税税法中申明,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不以是否履行纳税义务作为判定其合法?性的标准。对某些严重污染、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目且使缴纳了环境保护税,政府和司法部门仍可依照法律或行政法规进行处理。

2.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

根据国际通行的“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环境保护税应对污染环境者课征。但是,在税收实践中,为了易于控制税源和便利征收管理,对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可做出不同的选择,通过税负的“转嫁”,借助于价格机制,达到课征目的。我国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应暂定为从事应税排污行为和生产应税包装物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对行政事业单位和居民分人暂不征收。

3.环保税的计税依据和税率。

(1)对应税排污行为,应以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为计税依据,采用定额税率,实行从量定额课征。对实际排放量难以确定的,可根据纳税人的设备生产能力及实际产量等相关指标测算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为鼓励纳税人积极治理污染,应制定出各种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排放质量标准小对未超过标准的,允许免税排放。对超过标准的,则应根据其不同类别设置税目,视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确定高低不同的税率。对同一类污染物,也有必要根据其有害成分的不同含量,确定差别税率。

(2)对应税包装物~可根据纳税人的应税销售收入按比例税率课征,也可以按销售数量采用定额税率课征。

环境保护税的负担水平,直接决定其征收效果,在设计税率时必须认真研究测算。环境保护税的课征目的主要在于借助税收杠杆遏制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并为环境保护事业筹集资金。因此,从宏观上讲,环境保护税的负担应以满足政府为消除纳税人所造成的污染而支付的全部费用即补偿其外部成本为最低限量。从微观上讲,环境保护税的税收负担量的确定,就污染物排放行为而言,应高于企业为:清理污染采取技术措施的预期边际成本s就应税包装物的生产而言,应高于其与“绿色包装物”之间的成本差额。我国征收排污费的经验及国矫课征环境保护税的实践都已经证明,如果环境保护税的负担水平这不到这一水准,则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征收效果。因此,笔者建议,环境保护税税率的设计,特别是税负水平的确定,应在税务、环保等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精心测算、密切协作的基础上加以确窍。总的原则是税率不能太低,就“三废”的排放行为;而言,应高于现行排污费的收费标准。但在环境保护税的开征初期,为易于推行,其税目划分不宜过细,税率结构不宜太复杂。

4.环境保护税的征收管理及相关问题。

(1)环境保护税是一千种专闪性目的税,其税收收入应当作为专用基金,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制度,全部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开支。

(2)根据目前我国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情况,环境保护税应作为地方税,由地方税务局系统负责征收管理,并按照属地原则划分税收管辖权。

环境保护税法篇4

(一)环境税收的基本内容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国际社会日益广泛的认同,环境保护问题备受各国政府的重视。税收作为政府用以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曾饱受环境问题的困扰,率先尝试将税收用之于环境保护,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鉴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已经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世界银行的有关专家建议发展中国家“针对环境的破坏征收环境税”。实际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将保护环境作为其税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政策目标。一个以纠正市场失效、护环境为政策目标的新的税收类别——境税收正在悄然兴起。

由于国情和税收政策的差异,各国环境收制度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其基本内通常都由两个部分所构成:一是以保护环为目的,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特定行为课征专门性税种,一般称之为环境保护,它是环境税收制度的主要内容。如荷兰的燃料使用税、废物处理税和地表水污染;德国的矿物油税和汽车税;奥地利的标油消费税;部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课征的二氧化碳税以及噪音税等等。二是其他一般性税种中为保护环境而采取的种税收调节措施?包括为激励纳税人治理污染飞保护环境所采取的各种税收优惠措施和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所采取的某些加其税收负担的措施。在环境税收制度中,后者通常是作为辅助性内容而存在,配合种专门性环境保护税发挥作用的。

(二)环境税收的社会经济意义环境税收的产生拓宽了税收的调节领,不仅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方面发挥了重作用,而且充分体现了税收的“公平”和效原则,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1.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续发展。

自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本世纪80代被明确提出以来,至今已发展成为比较整的理论体系,并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联合国于1992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程》等重要文件,确定了全球性可持续发战略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很多国家也相继定出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由于环境的染和不断恶化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保护环境就成为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环境保护问是无法靠市场本身来解决的。因为市场并仁万能的,对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诸如环境保护等“外部性”问题,它是无能为力的。其原因在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主体完全根据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决定自己的经济行为,他们往往既不从全局考虑宏观经济效益,也不会自觉地考虑生态效率和环境保护问题。因而,那些高消耗飞高污染、内部成本较低而外部成本较高的企业或产品会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盲目发展,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降低宏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率。对此,市场本身是无法进行自我矫正的。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的干预。除通过法律和行政等手段来规范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之外,还应采用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税收作为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工具和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大有可为的。首先,丁针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课征环境保护税无疑是保护环境的一柄“双刃剑".它一方面会加重那些污染、破坏环境的企业或产品的税收负担,通过经济利益的调节来矫正纳税人的行为,促使其减轻或停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又可以将课征的税款作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环境保? な乱怠f浯?在其他有关税种的制度设计中对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的生产经营行为或产品采取税收优惠措施,可以引导和激励纳税人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税收是政府用以保护环境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力手段。

2.体现“公平”原则,促进平等竞争。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法则。但是,如果不建立环境税收制度,个别企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就需要用全体纳税人缴纳的税款进行治理,而这些企业本身却可以借此用较低的个别成本,达到较高的利润水平。这实质上是由他人出资来补偿个别企业生产中形成的外部成本,显然是不公平的。通过对污染、破坏环境的企业征收环境保护税,并将税款用于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可以使这些企业所产生的外部成本内在化,利润水平合理化,同时会减轻那些合乎环境保护要求的企业的税收负担。从而可以更好地体现“公平”原则,有利于各类企业之间进行平等竞争。 由此可见,建立环境税收制度完全合乎市场经济运行、发展的需要。环境税收的产生,既是源于人类保护环境的直接需要,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而且市场经济体制使经济活动主体所拥有的独立经济利益和独立决策权利又是环境税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环境税收首先诞生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环境问题是入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共同性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问题也日渐严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过度地采伐森林和放牧,使植被资源遭受严重破坏,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不仅直接危及农、林、牧业的发展,而且使自然灾害更为频繁地发生。二是由于我国的企业多以煤炭为主要燃料,加之一些高能耗、重污染型企业迅速发展,使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骤增矿严重地污染了大气、土壤和水源。三是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消费水平提高,使城市生活垃圾大量增加却未能得到妥善处理,从而造成环境污染。而机动车辆的增加则使空气污染变得更加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些在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曾经出现过的环境问题正在我国重演 .

环境的恶化不但直接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存质量,而且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状况,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环境税收制度建设,运用税收手段来保护我国的环境显然是非常必要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又为环境税收制度的存在提供了更充分的理由和客观条件。

二、我国现行税收制度申的环境保护结施

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将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运用税收手段加强环境保护也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了。早在70年代,我国的原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中就曾规定对工业企业以废渣、废液、废气等“三废”和其他废旧物资为主要原料生产产品所取得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给予定期免税照顾。此后,我国的税收制度虽然历经多次改革、调整,但始终将保护环境作为税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税收制度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不仅得以延续,而且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现行税制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

1;消费税。

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鞭炮、焰火、汽油、柴油及摩托车、小汽车等消费品列入征收范围,并对小汽车按排气量大小确定高低不同的税率。

2.增值税。

对原材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石干石等废渣的建材产品和利用废液、废渣生产的黄金、白银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免税优惠。

3.内资企业所得税。

规定利用废液、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企业,可在5年内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

4、外商投资企业和夕卡国企业所得税。

规定外国企业提供节约能源和防治环境污染方面的专有技术所取得的转让费收入,可减按10%的税率征收预提所得税,其中技术先进、条件优惠的,可给予免税。

5.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对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有利于保护环境、减轻或消除污染的水土保持工程、防护林工程、森林保护、高效低残留农药、城市煤气、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投资项目规定了零税率;而对一些污染严重、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小冶金、小炼油以及部分化工项目规定按30%的高税率征税。

应当肯定,上述税收措施采取“奖限结合”的办法,形成了鼓励保护环境、限制污染的鲜明政策导向,与政府的其他有关措施相配合,在减轻或消除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目前尚未真正构建起完善的环境税收体系。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状况,相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上述税收措施所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首先,与国外相对完善的环境税收制度相比,我国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性税种,即环境保护税。而此类税种在环境税收制度中应处于主体地位,它的缺位既限制了税收对污染、破坏环境行为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的环境保护作用。其次,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税收措施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其存在的问题:一是现行税制中为贯彻环境保护政策而采取的税收优惠措施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限于减税和免税,受益面比较窄,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而且显得力度不足,影响了实施效果;二是消费税中的环境保护措施显得比较粗糙,仍有进一步改进、细化的必要。

三、完善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基本设想

针对我国的环境状况和现行税制中有关环境保护税收措施存在的不足,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在进一步完善现行环境保护税收措施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使其作为环境税收制度的主体税种,构建起一套科学、完整的环境税收制度体系。

(一)改革和完善现行环境保护税收措施的思路

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税收措施是在长期的税收实践中形成的,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这些税收措施,奠定了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基础。今后的环境税收制度建设,应将改进和完善环境保护税收措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1.完善税收优惠措施。

除继续保留原有的减税免税和零税率等税收优惠形式外,还应针对不同优惠对象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多种税收优惠形式。主要包括:

(1)在增值税制度中增加对企业购置的用于消烟、除尘、污水处理等方面的环境保护设备允许抵扣进项增值税额的优惠规定。

(2)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中增加对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为治理污染而调整产品结构、改革工艺、改进生产设备发生的投资给予税收抵兔的规定。

(3)在企业所得税制度中增加对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实行加速折旧的规定。

这样,可以增强税收优惠手段的针对性和多样性,便于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税收优惠形式激励企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提高税收优惠措施的实施效果。

2.改革消费税制度。

为了增强消费税的环境保护效应,应对课征制度做如下改进:

(1)适当提高含铅汽油的税率,以抑制含汽油的消费使用,推动汽车燃油无铅化的程。

(2)在继续实行对不同排气量的小汽车用差别税率的基础上,应对排气量相同的、汽车视其是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而实行区帆才待,并应明确规定对使用户“绿色”燃料的、汽车免征消费税,以促使消费者和制造商做出有利于降低污染的选择。

(二)开征环境保护税的基本设想

作为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的一项措施,我国从1982年开始对工业企业超标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征收排污费。这一举措对于遏制环境污染确实起到丁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其征收范围较窄,征收标准偏低,调控力度较弱,加之征收乏力,拖欠飞拒缴现象严重,征收效果不够理想。有鉴于此,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应采取“费改税”的方式。在总结排污费征收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环境保护税的模式对其进行改革。适度扩大其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并纳入税收制度体系,以便拓宽其调节领域,增强调节力度,增加课征的“刚性”,取得更佳的征收效果。

1.环境保护税的课征对象。

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环境保护税的课征对象应是直接污染环境的行为和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从税收的公平性考虑,环境保护税的征收范围应具有普遍性,即凡属此类行为和产品均应纳入课征范围。但考虑到我国目前缺乏这一税种的制度设计和征收管理经验,在开征此税的初期,课征范围不宜太宽。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先从重点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课征对象人手,待取得经验、条件成熟后再扩大征收范围。目前,应列入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的首先是排放各种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包括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渣及各类污染环境的工业垃圾)的行为。因为,此类行为对我国环境的污染最为严重,仅工业废物排放就构成我国污染源的70%.而且,对此类行为课税,我国既有征收排污费的经验作为基础,也有大量的国外经验可供借鉴。其次应把那些用难以降解和再回收利用的材料制造、在使用中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答种包装物品纳入征收范围。此类物品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且不易消除,而对其课税在操作上又比较简便。

2.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

根据国际通行的“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环境保护税应对污染环境者课征。但是,在税收实践中,为了易于控制税源和便利征收管理,对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可做出不同的选择,通过税负的“转嫁”,借助于价格机制,达到课征目的。我国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应暂定为从事应税排污行为和生产应税包装物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对行政事业单位和居民分人暂不征收。

3.环保税的计税依据和税率。

(1)对应税排污行为,应以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为计税依据,采用定额税率,实行从量定额课征。对实际排放量难以确定的,可根据纳税人的设备生产能力及实际产量等相关指标测算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为鼓励纳税人积极治理污染,应制定出各种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排放质量标准小对未超过标准的,允许免税排放。对超过标准的,则应根据其不同类别设置税目,视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确定高低不同的税率。对同一类污染物,也有必要根据其有害成分的不同含量,确定差别税率。

(2)对应税包装物~可根据纳税人的应税销售收入按比例税率课征,也可以按销售数量采用定额税率课征。

环境保护税的负担水平,直接决定其征收效果,在设计税率时必须认真研究测算。环境保护税的课征目的主要在于借助税收杠杆遏制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并为环境保护事业筹集资金。因此,从宏观上讲,环境保护税的负担应以满足政府为消除纳税人所造成的污染而支付的全部费用即补偿其外部成本为最低限量。从微观上讲,环境保护税的税收负担量的确定,就污染物排放行为而言,应高于企业为:清理污染采取技术措施的预期边际成本s就应税包装物的生产而言,应高于其与“绿色包装物”之间的成本差额。我国征收排污费的经验及国矫课征环境保护税的实践都已经证明,如果环境保护税的负担水平这不到这一水准,则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征收效果。因此,笔者建议,环境保护税税率的设计,特别是税负水平的确定,应在税务、环保等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精心测算、密切协作的基础上加以确窍。总的原则是税率不能太低,就“三废”的排放行为;而言,应高于现行排污费的收费标准。但在环境保护税的开征初期,为易于推行,其税目划分不宜过细,税率结构不宜太复杂。

4.环境保护税的征收管理及相关问题。

(1)环境保护税是一千种专闪性目的税,其税收收入应当作为专用基金,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制度,全部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开支。

(2)根据目前我国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情况,环境保护税应作为地方税,由地方税务局系统负责征收管理,并按照属地原则划分税收管辖权。

(3)由于环境保护税的制度设计及征收管理涉及诸多环保科技问题,因而,在该税种的立法乃至征收管理过程中,税务部门应加强与环境保护部门的联系与协作。 (4)为避免纳税人和公众的误解,应在环境保护税税法中申明,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不以是否履行纳税义务作为判定其合法?性的标准。对某些严重污染、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目且使缴纳了环境保护税,政府和司法部门仍可依照法律或行政法规进行处理。

2.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

根据国际通行的“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环境保护税应对污染环境者课征。但是,在税收实践中,为了易于控制税源和便利征收管理,对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可做出不同的选择,通过税负的“转嫁”,借助于价格机制,达到课征目的。我国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应暂定为从事应税排污行为和生产应税包装物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对行政事业单位和居民分人暂不征收。

3.环保税的计税依据和税率。

(1)对应税排污行为,应以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为计税依据,采用定额税率,实行从量定额课征。对实际排放量难以确定的,可根据纳税人的设备生产能力及实际产量等相关指标测算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为鼓励纳税人积极治理污染,应制定出各种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排放质量标准小对未超过标准的,允许免税排放。对超过标准的,则应根据其不同类别设置税目,视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确定高低不同的税率。对同一类污染物,也有必要根据其有害成分的不同含量,确定差别税率。

(2)对应税包装物~可根据纳税人的应税销售收入按比例税率课征,也可以按销售数量采用定额税率课征。

环境保护税的负担水平,直接决定其征收效果,在设计税率时必须认真研究测算。环境保护税的课征目的主要在于借助税收杠杆遏制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并为环境保护事业筹集资金。因此,从宏观上讲,环境保护税的负担应以满足政府为消除纳税人所造成的污染而支付的全部费用即补偿其外部成本为最低限量。从微观上讲,环境保护税的税收负担量的确定,就污染物排放行为而言,应高于企业为:清理污染采取技术措施的预期边际成本s就应税包装物的生产而言,应高于其与“绿色包装物”之间的成本差额。我国征收排污费的经验及国矫课征环境保护税的实践都已经证明,如果环境保护税的负担水平这不到这一水准,则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征收效果。因此,笔者建议,环境保护税税率的设计,特别是税负水平的确定,应在税务、环保等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精心测算、密切协作的基础上加以确窍。总的原则是税率不能太低,就“三废”的排放行为;而言,应高于现行排污费的收费标准。但在环境保护税的开征初期,为易于推行,其税目划分不宜过细,税率结构不宜太复杂。

4.环境保护税的征收管理及相关问题。

(1)环境保护税是一千种专闪性目的税,其税收收入应当作为专用基金,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制度,全部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开支。

(2)根据目前我国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情况,环境保护税应作为地方税,由地方税务局系统负责征收管理,并按照属地原则划分税收管辖权。

环境保护税法篇5

从治理环境污染的路径来看,行政管制手段是许多国家曾经采用或继续在使用的治理方式,它以“命令一控制”(commandandcontrolinstrument)为主要模式,通过设定各类彳丁政强制标准并以彳了政处罚手段强制要求市场主体执行。随着环境问题愈演愈烈,这种管制手段,无法约束日益市场化和分散化的经济个体行为。近年来各国纷纷转向通过市场化手段,将环境污染外部成本内部化,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诱导市场主体减少污染排放,从而达到治理的目的。环境保护税被普遍认为是最具市场效率的经济手段。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启动环境税收立法,至今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环境税征收模式。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做好环保税立法工作”,环境保护税已经提上我国立法议程。在此背景下,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厘清环境保护税制度设计思路及框架问题,探索一条适合我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一、发达国家环境税收的经验借鉴

现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税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1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全球率先提出“污染者付费原则”(PolluterPaysPrinciple),此后,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环境税收立法开始产生。1971年,挪威开始对矿物油中的硫征税;1975年,英国颁布《石油税收法案》,开征石油收益税;1978年,美国颁布《能源税法案》,对石油和天然气的利用规划作出了战略性调整,由供应变为保存,并通过重税及税收减免政策,促进燃料使用率及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并在1980年颁布了《原油暴利税收法案》对可再生能用的税收减免进一步予以细化规定。此后,环境税收立法以欧洲和美国为中心开始蓬勃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税立法更呈燎原之势,包括日本、韩国、印度、以色列、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诸多国家都开征了环境税,环境税收立法进程明显加快。与此同时,新型税收相继出现,税收体系逐步健全,有力促进了环境保护。梳理各国特别是0ECD国家环境保护税的演进过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经验:

(一)环境税立法的理论基袖“双重红利"(doubledividend)假说

环境税在0ECD国家受到特别重视,除了环境税本身是一种基于市场的管制工具外,更为重要的是环境税收理论的创新,为环境税立法提供了依据。1967年图洛克(Tullock)等人在水资源研究课题中,率先提出:环境税不仅通过环境质量的改善提供了绿色红利(greendividend),而且还通过收入的返还来削减具有扭曲效应的税收负担,减少了税制效率损失,甚至还提高了就业水平,这被称为蓝色红利(bluedivi?dend)。此后,经过80年代的初步探索,皮尔斯(Pearce)于1991年在碳税分析中正式提出了双重红利的概念,环境税的实施不仅能约束对环境损害的经济活动,而且使得税制的效率损失进一步降低,从而促进社会福利的增加。“双重红利”假说在西方国家产生了广泛影响,为各国立法者所普遍接受,有力推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环境税收立法。

(二)环境税立法的基本原则--“税收中性”原则

环境税理论上虽然能够带来“双重红利”,但在整体税负较高的发达国家,开征新税种都将遭遇强大的阻力。因此,“税收中性”原则不约而同地为各国所遵循,在环境税的制度设计上,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同时,尽可能避免环境税超越市场机制成为资源記置的决定因素。但“税收中性”是一个相对概念,实践中很难达到这样一种理想成效,各国一般通过减税、税收返还、补贴等政策给予纳税人补偿。如荷兰于1996年开始征收的能源税主要由最终消费者负担,政府通过减免个人所得税、降低商业机构扣税标准和公司税率等方式予以补偿。英国1996年开征垃圾填埋税,同时对注册的垃圾填埋点雇主为雇员缴纳的国民保险金降低0.1%税率。

(三)环境税制体系设里--健全环境税种

根据0ECD和欧洲环境署(EEA)的统计,2006年0ECD成员国征收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税收有375种,与此同时,这些国家还征收250种与环保相关的费用。基于对税种、税目的梳理,根据税制体系的完整程度,各国的环境税制可以划分为零散型、简单型、重点型和完整型四个层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建立完整的环境税制体系,缺乏对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包括美国、日本、澳大利在内的亚许多非欧盟国的0ECD成员设置了较为简单的能源税和保护性很强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污染排放、能源消耗有一定抑制作用,同时能增加财政收入。法国、德国、英国等西欧0ECD成员国以对能源产品多重征税和差别税率为重点,有效抑制了能源的消费水平,刺激污染物减排。丹麦、芬兰和瑞典等北欧OECD成员国采取了全面彻底的“绿色财政”税制结构调整,逐渐实现了税收负担从所得税向消费税的转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环境税收体系,税制体系层次分明,税率变化明显。

(四)环境税收征税依据(税基)及税率。环境税的基本功能是对环境负外部性的矫正,作为一种污染控制的工具,它是通过市场信号刺激市场主体的行为,激励市场主体为了规避税负而减少产生污染的经济活动。实践证明,税基与污染关联越紧密,税收的刺激作用就越强。因此,各国在税制设计上通常尽量将税基与排放直接对应,但考虑到污染排放计量的成本和技术制约,在一些特定税种的税基设置上不得不采取折中的手段。

综观各国环境税的税基,可以概括为五种类型:(1)排放量。主要针对排放量能够被测量或估计的大气污染物或者水污染物等征收,如荷兰依据排放量对污水征税,瑞典以排放量为基础对电力企业征收氮氧化合物税。采用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的优点就在于它能够被准确计量,符合污染者付费原则,能够体现污染物排放与税收增量之间的正相关性,刺激纳税企业改进工艺减少排放,所以为各国所广泛采纳。(2)含量。即以某种物质含量为计税依据。最典型的例子是碳税,芬兰、意大利等国分别基于燃料和矿物油中碳含量来征税碳税。(3)产品销售和生产投入,以此为税基的环境税,主要是对一些无法对排放量进行计量的经济活动,由于其与污染关联性弱,所以对行为人的激励效果不明显。(4)产品消费量,如轮胎税、一次性餐具税等终端消费税。(5)市场价格,如农药税等。除了税基设计,各国还重视税率的调节作用,对一些生态负面影响较大的经济活动征收重税,如北欧国象的碳税税率非常高,英国对车用碳氢油征收的燃料税税率高达每升52.35便士。OECD国家还普遍使用行业差别税率和产品差别税率,从而调节市场主体的生产和消费行为。

    二、我国环境保护税立法过程中的焦点问题

自2007年6月国务院颁布《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首次明确研究开征环境税立法以来,关于环境税的立法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屡屡发生的公共环境事件进一步推动了环境保护税改革进程,推进环境保护税立法已经成为各界共识,但就环境保护税的目的作用、税制设计、征收模式等诸多方面还存有争议,需要进一步理清。

(一)环境保护税改革的目的

从环境税的起点来看,环境税改革的最初目的并非出于环境保护,而是要以费改税来规范政府财政收入。从1982年7月1日《征收环境排污费暂行办法》实施之日起,环保收费已经有三十余年历史。现行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仍然是以“排污费”为主的各类行政收费,这类收费由于法律位阶低、透明度不够、自由裁量权大等原因,难以起到抑制污染的作用。特别是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冲动,排污费等很难真正执行到位。《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0)》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4525.3亿元,而排污费收入仅为188亿元,只能对环境保护起到补助作用。规范环境保护各项收费,进行费改税改革,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环境保护公共政策的作用。但“费改税”的进程缓慢,以燃油税为例,早在1994年,相关部门就提出开整燃油税,1997年《公路法》首次提出以“燃油附加费”替代养路费,但直到2004年才付诸实施。2007年,国务院颁布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再次提出适时出台燃油税,直至2009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种分散化的费改税,不利于从整体上达到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目的,无法真正发挥环境税的“双重红利”。因此,必须明确环保税的首要目的是环境保护,其次才是规范财政收入。

(二)环境保於税与经济增长

环境保护税是一种惩罚性的公共政策,是对市场主体负外部性的矫正。但是,开征环境保护税是否会抑制经济发展?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国民经济尚未摆脱高能耗和高污染的增长方式,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在不断增长,环境恶化与经济发展逆向背离的趋势仍未改变。2012年,中国生态环境竞争力在全球133个国家中排名第124位,如果GDP中扣除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我国真实的经济增长速度仅为5%。当前,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大气、土壤、森林、水体等方面长期被忽视的生态问题全面显现。如果继续沿袭边发展边污染、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经济增长将走入死胡同,不具有可持续性。而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开征环境保护税,不仅不会带来增长下滑,相反还会推动经济转型,提高产业竞争力。发展经济学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进行跟踪研究后发现,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之间存在一种“倒U形”的规律,即所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即在经济发展初期,以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出、低附加值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速度快但环境质量恶化。而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水平或“临界点”时,伴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环境质量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得以改善和优化。

(三)环境保护税与企业生产成本

“污染者付费”是环境保护税的基本原则,通过污染物排放量征收环境保护税,是外部的环境治理成本内部化,刺激市场主体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污染排放。但作为理性的市场主体,在改进生产工艺遥遥无期或研发成本巨大的情况下,必然通过提价等方式将税负转移给终端消费者。这可能带来“税收相互作用效应"(tax-intemctioneffect,简称TI效应):环境税的征收提高了污染产品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大业已存在的税制扭曲程度,增加消费者负担。同时,在当前企业已经面临消费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诸多税负的情况下,开展环境保护税是否会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压死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笔者认为,通过环境保护税改革,这种情形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一方面,环境保护税很大程度上是“费改税”,很多行政收费已然存在费改税”不仅能抑制地方“增收”冲动,而且能够增强企业预期;另一方面,环境保护税改革是税制结构改革,在稳定税负的前提下开展,不会额外增加企业的负担。简言之,开展环境保护税,就必须相应地调低其他税种如增值税(40%)、企业所得税(20%)的税率,避免企业转嫁税负;同时,激励企业减低污染减少成本,从而使全社会获得“双重红利”。

(四)环境保护税征管模式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税收体制总体呈现出财权上收、事权下放的格局,财权与事权不匹配是一大痼疾。开征环境保护税同样面临中央与地方的博弈,体现在税制设计上就是环境保护税应当划归中央税还是地方税。同时,由于环境污染具有外部性,本地的污染会让临近地区承担部分成本,这种污染成本的外溢会降低地方政府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因此,学界对环境污染税的归属存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如果环境税划为地方税将不利于外部性的解决;而有的学者认为,如果环境税划为中央税则无法兼顾污染的地区差异问题。2010年,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环保部共同拟定的环境税方案则将环境税划归了地方税,用于地方环境能力建设和环境保护。

我们认为,环境保护税不能笼统地划归中央或地方,而应从税制设定的目的出发来考虑其归属,简言之,要从有利于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的角度来划分,这也是发达国家环境税制的通行做法,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设置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此外,从环境保护税的征管部门来讲,原有的排污费等行政收费均由环保部门征收,但费改税之后,是由环保部继续征收还是由税务部门征收,存在争议。从OECD国家的税收征管机构来看,一般不包括环保部门。我们赞同由税务部门征收,虽然存在环境保护税计量上的技术问题,但总体上由税务部门征收更有效率,而且能够避免环保部门双重角色冲突,使其专注于环境行政管理,而不是增加财政收入。

三、国外环塊税收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与绝大多数发展国家一样,我国目前尚未开征专门的环境税,现行税种中,消费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耕地占用税等税种的相关规定体现了一定的环境保护政策导向,充其量只能算是“零散型”的环境税制。这种环境税制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无法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因此,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的总体要求和“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工作部署,吸收国外环境税制改革的经验,加快建立符合我国发展阶段和国情的环境保护税。

(一)科学设置环境保护税制体系,最大程度获取“双重红利”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的研究和实践证明,环境保护税可以发挥作为扭曲性资源配置的矫正工具,进而实现减轻污染和降低税制扭曲程度时‘双重红利”效果。环境税的“收入循环效应”(revenue-reCyCledeffect)可以减少效率损失,减轻税制扭曲程度,推动经济增长,增加社会福利。因此,我国的环境税制改革也应当立足保护环境、防止污染这一目的,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以环境保护税替代其他扭曲性税种的税收(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税种),通过合理的税率设计,实现环境保护税的“双重红利”。2015年6月10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的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环境保护部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对消费税、资源税、车船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等现有税种的制度和政策中都有一些涉及环境保护的规定进行了梳理、整合,明确规定对依照环境保护税法征收环境保护税的,不再征收排污费。

(二)坚持“税收中性”原则,整体推进环境税制改革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税收中性”原则是环境税制改革的基础,如果背离该原则,税制改革不仅难以进行,而且很难到达预期目的,甚至可能会出现TI效应。所以,我国在推进环境保护税立法时,也应当明确“税收中性”原则,进行一揽子的税制改革,整体推进环境税制改革。从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税收中性”原则也符合实际。一方面,当前我国财政收入总量已经超过14万亿元,体量巨大,具备了结构性减税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巨大,企业经营困难的背景下,任何一项税改方案都不能增加企业负担,违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行干预。“税收中性”原则考虑到了不增加企业和消费者的负担,同时又能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性。

同时,还能倒逼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转型需求和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呼唤。因此,在“税收中性”原则下,我国环境保护税改革应当有科学的顶层设计,参照丹麦、瑞典等国的经验,建立完整型的环境保护税体系,对一些亟须开征或条件成熟的税种,先行实施;对条件不成熟的渐进实施。同时,对整个税制体系进行结构性改革,降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等相关税种的税率,确保税负稳定。

(三)合理分配财权事权,构建完善的环境税收征管模式

由于我国环境资源分配不均,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巨大,环境污染的地域性特征明显,同时,由于污染的外部性特征。这就要求在环境税制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治理污染的复杂性,从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角度合理分配财权事权,明确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在环境保护税征管模式上,要根据不同的环境税种,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分成比例。考虑到“营改增”后地方缺乏主体税种,而环境保护的事权由几乎集中在地方,宜将环境保护税作为地方税种,同时对一些跨流域、跨区域的污染需要中央协调处理的经济行为,可以适当进行比例划分,从而促进污染治理。在征管机构上,虽然环保部门在计量污染排放等方面具有技术优势,但从征管效率、收支分离、管理中立的角度,仍应由税务部门进行征收。同时,还应加强税务、环保等部门的协作,进一步完善税收征收、管理、稽查各环节之间互动机制,发挥各自优势,从整体上推进环境报税的征管。

(四)科学设定税基税率,促进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理论上应对所有的污染行为征收环境保护税,但这在实践中是无法实现的。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基本上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从能源税逐步扩展到各种污染税,逐步将有损环境的产品和行为都纳入征税对象。我国在推进环境保护税改革时,也应当遵循渐进式路径。首先,在环境保护税开征早期,税基不易过宽。应当重点围绕“费改税”这一历史使命,将对污水、废气、固体废物等对象征收的各类排污费改为污染税,待时机成熟后,在逐步拓宽征税范围。其次’在纳税对象上,初期应当主要限定在企业上,企业是最集中向环境排污的主体,向其征收环境保护税具有最直接的激励作用,随着环评技术和社会发展需要,逐步将所有污染主体都纳入课征范围。第三,在税率设计上,既要使环境保护税能反映污染行为和产品的环境负外部性,避免“税率倒挂”;又要兼顾纳税人的承受能力。应当根据不同行业实行差别化税率,如对钢铁、煤炭等行业可以设定较高的排污费,促进重污染企业转型,倒逼企业技术革新;而对一些绿色低碳企业,则要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使环境保护税真正获得“双重红利”。

                                                             杨小平,陈昌锋

环境保护税法篇6

关键词:环境保护税;污染;法律的思考

工业革命以来,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状况的日益恶化,环境问题使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面临严峻挑战,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世界各国谋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同样出现了大量的环境问题,为了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目前我国较多采用的是直接管制措施,例如规定排污标准、征收排污费,这些措施将污染者置于被动接受管理的地位,不利于调动其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环境保护税作为一种有效的刺激措施,能够通过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取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效应。我国现阶段还没有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税种。本文将对我国的环境保护税收法律制度建设进行初步探讨。

一、开征环境保护税的理论依据

(一)外部性理论

英国“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的外部性理论为环境保护税的征收提供了最主要的经济学依据〔1〕(P29)。外部经济效果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上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2〕(P569)。根据外部性理论,企业或个人在追求利润或利益最大化时,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使得其他微观经济主体(企业或个人)的福利减少,形成外部不经济;同时,在代际之间也存在外部效应,上代人对资源的过度浪费和污染,也会造成下代人福利的减少。按照庇古的分析,自然环境为生产者提供的服务,并未在生产者的生产成本中反映出来,因而会造成生产企业花费的成本与社会花费的成本之间的差异,这种边际净私人产品和边际净社会产品的差额即私人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外部成本。这种以危害自然为表现形式的外部性成本发生在市场体系之外,因而不能在市场上自行消除,只有政府采取税收形式,才能把污染成本增加到产品的价格中去。假定政府征收等于边际污染成本的税收,那么可以使污染者的边际私人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收益,即把污染者的外部性成本内在化〔2〕(P576),使其面对真实的成本和收益。如果没有内部化,一些行为的经济成本就不会被考虑,如果外部费用没有成为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因素,就会引起严重的市场扭曲。〔3〕理论上把对单位污染所征的等于污染所造成的边际社会损失的税收称为庇古税。此后,学者西蒙斯进一步发展了外部性理论,提出“社会成本”概念,认为企业应当承担其所造成的外部社会成本。因而,降低资源的社会成本,需要把外部性转移至企业内部,提高私人生产成本,促使其节约使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一关于外部成本通过征税形式而使之内在化的设想,构成了征收环境保护税的基本理论框架。

(二)“稀缺资源”论

与环境保护税有关的另一种经济学理论是“稀缺资源”论。按照经济学的理论,由于资源是稀缺的,才需要研究社会如何从各种可能的物品与劳务中进行选择,不同的物品如何生产和定价,谁最终消费社会所生产的物品。〔2〕(P15)法国人布拉马基等把价值的起源归结为稀缺性,这种价值观的典型观点是:凡世上过份多余,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获取的财物,无论它们怎样有用,谁也不愿意花代价来取得它们,因而,数量多较数量少的东西价值小〔4〕(P69)。因此,一项资源只有稀缺时才具有交换价值,当环境资源不具有稀缺性时是没有交换价值的。在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较少时,土地、空气、水等环境要素的多元价值可以同时体现,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长和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增强,环境资源多元价值之间发生矛盾及环境资源稀缺性的特征逐渐显露。一是由于环境要素的多元价值难以同时体现而导致某种环境功能资源产生稀缺性,即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某环境要素如果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就难以满足人们的生产需求;二是环境净化功能难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排放污染物需要的问题特别突出,环境容量资源特别稀缺。但是长期以来,环境资源往往被认为是公有的、无价的,可以无偿占用,结果导致公地悲剧的出现,对稀缺资源索取费用有助于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2〕(P494)。环境保护税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环境资源补偿费,通过征收环境保护税能够贯彻“谁污染谁付费,谁利用谁补偿”的生态环境开发保护原则。

二、开征环境保护税的现实意义

目前,世界上采用环境保护税来改善生态环境的国家越来越多,环境保护税的使用在许多国家都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例如,瑞典的硫税(1991年开征)使石油燃料的硫含量降低至法定标准的50%,引进燃料税,每年CO2Z的排放量降低了19000吨。在挪威,1991年引进的CO2Z税使一些固定燃烧工厂的CO2Z降低了21%。在丹麦,对无危害废物收税已经使垃圾填埋成本翻倍,在1987~1993年间,家庭垃圾减少了16%,建筑垃圾减少64%,其他各方面的垃圾也均减少22%〔5〕。一般而言,环境税能取得如下几方面的积极效应。

(一)环境保护税能增加财政收入

环境保护税可以形成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来源,改善国家的财政状况。通过环境保护税筹集的经费通常有两种使用方式,一是直接返还给纳税人,包括直接把税款退还纳税人治理污染或鼓励其投资于环境保护领域;二是由政府投入到相关领域,如部分来自固体废物税的税额返还到废物管理和处理领域。当环境税被用于除改善环境以外的其他目的时,就产生了众所周知的“双倍效益”。第一层效益是能改善环境,第二层效益是利用环境税去减少其他扭曲性税收,西方学者认为征收所得税会抑制人们工作、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从而造成税收的超额负担,因而所得税被认为是一种扭曲性税制。运用环境税税收收入可以降低所得税,或其他与劳动力有关的其他税种的税率,即环境税税收收入可以用来弥补减少的扭曲性税收收入,从而实现双赢效益。促进经济合理化发展。〔6〕关于第二层效益即减少经济事前扭曲的争论很大,但是,环境保护税能增加财政收入的观点获得了普遍认可。不少发达国家通过不断完善,已形成较规范的环境保护税收制度,并占有一定的财政地位。如荷兰,其环境税收收入占总税收入的14%,占GDP的3.2%。〔7〕

(二)环境保护税具有经济杠杆的功能

一方面,通过税收差异和优惠政策,环境保护税可以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如对节约能源、清洁生产和资源回收利用的产品给予一定期限内的免缴部分或全部税款的优惠措施,而对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可以加收环境保护税,这样的措施有利于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环境保护税能推动清洁工艺的创新,因为生产者有动机去发现可供选择的有利于环境的生产方式。在征收环境保护税的情况下,生产者会比较保持现有污染水平所支付的税收与进行技术革新减少污染所能得到的收益。如果技术创新成本小于税收,那么污染就会减少,一直减少的污染控制成本等于税收时,达到污染减少的最优水平。假设所有污染者的行为都是理性的,污染控制的总成本将会最小化。例如瑞典对含有硫磺的柴油燃料征税,这促使人们开发了新的清洁燃料。

(三)环境保护税能促使消费者使用更少的污染产品

尽管环境保护税有的征税目标是消费者,有的是生产者,但是最终,所有税收引起的费用都会转嫁到使用有害环境的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身上。消费者购买污染产品将要多付费,承担额外的环境污染成本,而选择清洁产品则没有额外费用的产生,例如,消费者使用含铅汽油就需要比使用清洁燃料多付费。因此,环境税能刺激消费者增加绿色产品的消费,从而改变消费方式,最终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四)环境保护税的征收能减少污染控制的成本

环境税减少了污染控制的成本,因为征收环境保护税不需要承担政府失察的成本。所有的行为决定都掌握在污染者手里——决定是继续污染并支付相关税收还是采用新的有利于环境的方式做生意,污染者可以通过比较两种选择的收益来加以决定。在这种机制下,减少污染措施所需成本过大的污染者会倾向于支付环境税,而那些减少污染所需成本很低的就会倾向于减少污染。因此,没有政府的监管也能得到一样的结果〔3〕。环境税收与基于企业协商和直接管制的政策措施相比,具有更大的透明性,较少受到“管制俘虏”的影响,因而更有利于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三、建立我国环境保护税的法律思考

我国现行税制中的资源税、消费税、所得税中都有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保护环境的政策意图。例如,我国的增值税税法中规定,对生产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废旧沥青混泥土生产的再生沥青混泥土,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的税收政策;资源税法将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原矿和盐等资源的开采或生产纳入征税范围;消费税法将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鞭炮、焰火、汽油、柴油、小汽车和摩托车等消费品纳入征税范围,并对小汽车按照排放量的大小规定了高低不同的税率;内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利用废气、废水、废渣等废弃物作为主要生产原料的企业,可以在5年内免征或减征所得税。上述税种和政府的其他措施相配合,在减少污染、改善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税种的设立并非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对环境保护只能起到补充性的作用,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我国有必要在完善现行税制中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规定基础上,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尽快开征以环境保护为目的,以污染环境的行为或产品为课税对象的专门性税种——环境保护税。

(一)构建环境保护税法的基本原则

构建环境保护税法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老企业的污染防治任务繁重,另一方面快速的经济发展又加剧了环境的污染。因此,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仍然是核心问题,构建环境保护税法首先需要明确其基本原则。笔者认为,当前我国若制定环境保护税法,应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1、公平原则。由于每个纳税人对环境的占用是不均衡的,因此在环境税制设计中应体现出“谁使用、谁付费”的基本原理。从而使污染企业的外部成本内部化,这样就能纠正市场失灵,实现公平。2、效率原则。环境保护税的征收与排污种类、数量、浓度等环保专门知识紧密联系,对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测量、对固定大排放源进行定期监测等,都需要大量的人、财、物的投入,因而要避免为求准确地反映环境损害成本而设计过于复杂的环境税,税务机关应与环保部门密切合作,提高征管效率。3、循序渐进原则。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任务仍是重中之重,因而开征环境保护税应遵循渐进原则,分类分期实施,以给污染企业留下足够的时间,便于其在不影响企业发展的同时采取相应的削减污染技术,实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

(二)环境保护税的征税对象

国际上通常把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行为以及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污染的产品作为环境保护税的征税对象。但目前我国尚缺乏这一税种的制度设计和征管经验,因而在开征环境保护税的初期,征税范围不应过宽,应根据国家当前最重要的环境问题和环保目标,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从重点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征税对象入手。根据我国当前的环境状况,应首先将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排放纳入征税范围。因为这类行为对环境的污染最为严重,而且既有征收排污费的经验作为基础,又有大量的外国经验可资借鉴。其次,待时机成熟时,可以将那些难以降解和再回收利用的材料制造的、在使用中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各种包装物纳入征税范围。

(三)环境保护税的课税依据

一般来说,环境保护税的课税依据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污染企业的产量作为税基;二是以生产要素或消费品所包含的污染物数量作为税基;三是以污染物的排放量作为税基〔8〕。第一种税基的核算比较简单,但在这种制度下,企业只有减少产量才能减少税负,这既会妨碍防污技术的采用和生产工艺的改进,还会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第二种税基只要生产要素和消费品中含有污染物就需纳税,而不管其最终是否造成了环境污染,这种做法既不合理又不公平。相较而言,第三种税基最为可取。以污染物的排放量作为税基,污染企业在维持和增加产量的同时,只要能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就能减轻税负。这既不会妨碍污染企业自由选择污染防治办法,又能促使其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污染,增强了企业的能动性和自主性。

(四)环境保护税的税率

税率既要达到控制污染的目的,又不能抑制社会生产。从理论上讲,厂商的理性选择是将污染削减到边际控制成本等于税率这一水平上。所以各个企业的污染控制程度不同,控制成本高的企业削减较少的污染量,而控制成本低的企业将大规模削减污染。环境保护税的一个难点是制定合理的税率,理想状态下,它应当等于污染削减的边际收益,这时效率最高〔9〕(P44)。此外,由于各地的经济条件、人口密度以及对环境清洁度的要求不同,因而环境保护税率不能高度统一,应根据各地方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适合自己的差别税率。其次,环境保护税率最好采用动态税率,即根据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所需资金不断调整具体环境保护税目的税率,动态税率的实行,是税负和污染相适应原则的最直接体现。最后,环境保护税率以采取定额税率,从量计征为宜,即按照污染物排放的一定计量单位,规定定额税率,这能使税制简化、便利。

(五)环境保护税的优惠措施

环境保护税法篇7

保护环境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自然资源的保护,防止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促进生态平衡;另一个方面是控制污染排放,防止污染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维护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税的概念

关于环境保护税的概念,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广义的环境保护税。广义的环境保护税不单指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税种,还包括其他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税种和其他税种中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的部分,它是一系列的税种体系。

第二,中义的环境保护税。中义的环境保护税是指对一切利用自然资源和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它可以实现上述两个环境保护的目的。

第三,狭义的环境保护税。狭义的环境保护税是指对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它主要为了实现保护环境的第二个目的,即控制污染。我国现阶段的环境保护税是一种狭义的环境保护税。

环境保护税的产生

现行环境保护税的前身是排污费制度,在2016年底《环境保护税法》出台之前,排污费制度长期发挥着保护环境、惩治污染的作用,而现行的《环境保护税法》和排污费制度极其相似,属于排污费的平移。我国环境保护方面调控手段的建立,由排污费的设立到完善,再到排污费改为环境保护税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步,试点阶段(1978~1981)。1978年,中央转批的原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中首次提出了“排放污染物收费制度”。197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试行的《环境保护法》,其中规定“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排放污染物,要按照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根据规定收取排污费”,这也为我国排污制度的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与此同时,22个省、市逐步开始了试点工作。

第二步,建立完善阶段(1982~2000)。1982年开始实施排污收费制度,并颁布了《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1988年又颁布了《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这两个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排污费制度基本建立。1991年我国又公布了《关于调整超标污水和统一超标噪声排污费征收标准的通知》,调整了污水超标收费,并制定了噪声收费的标准。1993年公布了《关于开展征收工业燃煤二氧化硫排污费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征收污水排污费的通知》,开展了二氧化硫排污费的试点工作,并对一切向水体排放污水的企事业单位、个体经营者征收排污费。此后,1995年实施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6年实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2000年实行《大气污染防治法》都使得排污收费制度作出了相应调整,促进了排污收费制度的完善。

第三步,改革发展阶段(2000~2015)。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这是对排污收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确立了排污费的总量收费标准制度,并进一步完善了征收范围和征管方式。2007年国家环保局又颁布了《排污费征收工作稽查办法》,对排污费的征收管理模式、程序、手段作出了明确规定。至此,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已经比较完善,拥有坚实的法律体系支撑和明确的法律条文依据。

第四步,费改税阶段(2015至今)。近年来,我国财税体制改革进入快车道,不仅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税制体系,而且要“清费立税”,协调好税收和行政性收费之间的关系。排污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显现出许多弊端,改为环境保护税逐渐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首先,排污费制度法律地位低,强制性不足。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稽查等暂行办法属于行政法规,其征管由部门执行,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强有力的征管手段,排污费难以应收尽收,同时独立于税款征收的另一套征收体系也使得征管效率降低。

其次,排污费征收范围狭窄。除了水污染物,其他污染物只有超标才收费;只对从事生产的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征税,个人的排污行为和生活类污染物排放不在监管之列;仅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收费,忽略了很多同样对环境产生破坏性的污染物。

再次,排污费征收标准过低。排污费的征收标准低于政府用于环境治理的支出,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产生了企业宁可交费也不愿投资防止污染的状况,起不到保护环境的真正作用。2015年6月,國务院了《环境保护税法(征求意见稿)》,形成了初步的“费改税”方案。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环境保护税法》,并规定于2018年1月1日实施。

环境保护税法篇8

【关键词】 环境保护 消费税 优化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随着环保问题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将环境保护纳入消费税中已是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消费税是以消费品的流转额作为征税对象的各种税收的统称,是政府向消费品征收的税项。征收消费税的商品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不鼓励消费的,如烟酒、爆竹烟花;二是奢侈品,如金银首饰、高档手表;三是资源型产品,如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本文主要研究消费税在环境保护、支持节能减排方面的调节作用,即通过税收政策来调节居民消费行为,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一、我国环境问题现状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快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中,沿用的是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率的发展模式,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水污染、土壤沙漠化问题让我们意识到,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相当严重,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我国当前环境问题,而消费税作为保护环境的一种政策调节手段,应发挥其重要作用。

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消费税自从在我国设立以来,已经历过多次改革,当前我国消费税政策改革方向及政策意义也在进一步商讨中。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扩大征税范围,将高污染、高能耗、高档消费品、奢侈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虽然消费税改革一直处于不断探索当中,但消费税在节能减排方面发挥的作用却更加明确,将新增消费税收入专款专用,着力改善环境质量、治理大气污染,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消费税政策在环保方面的作用

1、OECD国家环境税政策的国际经验

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环境委员会征收环境税以来,环境税制度在发达国家已形成一套复杂的环境税体系。相对来说,我国消费税政策在环境保护、调节污染方面存在较大不足,需要借鉴国外环境税的创设经验来建立并完善我国的消费税收政策。本文主要借鉴OECD成员国环境税改革的经验,以完善我国消费税政策改革。

(1)税收征收范围广。国外征收环境税范围非常广,不仅包括与环境有关的各个领域,还包括资源环境的各个方面。OECD国家不仅对排入环境中的各种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征税,即对CO2 、SO2 、碳氢化合物等排放征收环境污染税,也对导致环境污染的产品征税。产品税是指对在生产加工、消费或处理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产品征收的费用,通过提高这些产品的相对价格,刺激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生产和消费。

(2)对环保产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OECD国家对于环保产业的发展给予大幅度的税收优惠,对于环保产业项目研发给予大幅度的税收优惠政策,激发环保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与创新能力。如德国对环保产业项目研发投资远高于其他产业的研发投资,同时对于环保产业的生产、消费给予直接的税收优惠。通过实施适当的税收优惠措施,鼓励环保产业的进一步开发,加快环保产业兴起速度。

(3)建立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的税种。OECD国家设立各种税收政策,引导环境保护消费行为,通过设立相关资源保护税,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实现对自然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出于保护资源的目的实施能源税,美国对矿藏、石油和天然气征收资源枯竭税。为鼓励资源产品高效重复利用,OECD国家普遍利用税收政策鼓励工商企业及消费者重复利用资源。

(4)环境税收收入专款专用。OECD各国把所得环境税投入到环境保护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中,实行专款专用,使税收在环保及环保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发达国家还采用税收减免和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节约资源,治理污染,将税收所得运用于环境保护中,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同时,又提高了综合效益。

2、我国消费税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源环境代价却日益严重,环境污染与能源利用效率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倍受关注。“十二五”规划提出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因此,消费税将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鼓励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通过将环境保护运用于消费税中,能够体现国家政策导向,对环境友好型产业实施降低税率、税收抵免等方法,从而鼓励该产业的发展,使企业形成节能减排的动力,体现税收政策在资源环境方面的保护作用,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消费税将环境污染性商品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鼓励绿色可持续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发展环保商品,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体现。

(2)引导科学环保消费。税收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消费税自设立以来,经历过几次改革,目前仍在不断完善中,但消费税对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我国将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鞭炮烟火、成品油等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包括2015年新出台的将电池、涂料等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政策,以引导纳税人作出科学环保的消费决策,调节消费结构,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增加政府专项治理财政收入。消费税自征收以来,制度不断优化,收入规模已位列第四位,成为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后的又一大税种,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税收收入。征收消费税有利于实现税收专款专用,确保环境问题有专项资金解决。如我国提高成品油消费税,将新增收入主要运用于增加治理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节约能源,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等方面。

(4)引导居民树立正确消费观。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收入人群逐渐增多,而高档消费主要集中在高收入人群,并成为社会地位和阶层身份的象征。而适当对高档消费品征收消费税,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高档消费品成本,使消费者付出更昂贵的代价,因而应引导居民树立正确消费观,降低对高档消费品的购买。同时,对高档商品征收消费税,将税收收入转移给必要的消费者,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收入分配不平衡问题,实现收入二次分配。

三、我国消费税改革在资源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1、消费税征收范围较小

我国现行的消费税税目较于国外而言,税种覆盖的范围较为狭窄,仅包含14个税目,属于有限性消费税,税收范围自身的限制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税收收入的规模及经济发展和消费行为的调控力度。对高档消费品的征收范围较小,如对高档家具、皮裘制品等商品不征收消费税,未能真正发挥其调节消费者行为的作用,且消费税征税范围对环保和资源类商品的覆盖也不够,也未能充分发挥其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方面的作用。

2、税率的设计不完善

税率是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税率设计是否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税收宏观调控功能的发挥作用。从应税项目税率看,我国消费税税率不合理,与资源环境相关的消费税目税率较低,不能充分发挥其对环境的保护作用。对于已经纳入消费税的税目大多依旧采用二级税率的行式,最高的税率亦较低,特别是原电池一类的产品税率仅为4%,而将乘用车消费税税率改为7档,征税税率仍过低,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3、立法层次不高

消费税征收主要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为法律依据,法律地位低于全国人大常委颁布的其他税收法律。目前,我国没有通过消费税法体系的基本法,立法基本为财政部和国家税务局制定的税收规章,层次相对较低,法律效力较弱。消费税征管能力较低,削弱了消费税调节收入分配和引导消费功能的作用,致使消费税作为国家宏观政策,并不能得到有效实施。

4、财政的时滞性

消费税自设立以来,经历过数次改革,而消费税改革仍处于不断完善中,对消费税改革的争议一直都存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作为税收政策的制定者与实施者,在提出消费税改革时,必须兼顾国家整体宏观经济形势,确保税收政策能够在稳健有效的形势下进行改革。因此,税收政策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时滞性,政府经过对环境的考核之后设立的税收政策,会延缓税收政策的效应,给消费税政策的实施带来影响。同时,我国政府税收收入的应用不透明,财政收入是否能够专款专用也并不明确,不能让作为纳税主体的消费者及时了解政府财政支出用度。

四、基于环境保护的消费税改革政策建议

1、扩大消费税的覆盖范围

对于经济发展及税收宏观政策的影响,适度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越发显得重要。将课税后不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的奢侈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如高档家电、高级服装等。而将高档品纳入消费税有助于调节收入分配,影响消费者行为。同时,增加资源税这一税种,将资源税作为一个崭新的税种放在环境保护之中,辅助消费税对于资源加以保护。而宏观税赋中有这一新税种的辅助,可以保障消费税的实施结果,保障消费税改革顺利进行,从而促进环境向一个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

2、进一步优化消费税的税率

消费税税率对于累进税率的不同分层结构而言,应该更加的细化,合理调整消费税税率,强化对消费行为的调控。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费,应适度提高税率,如一次性筷子,单位税额较低,对消费者行为不会产生较大影响,应适度提高一次性筷子的税率,抑制消费,已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较大的行为加大税率征收,加大与低污染低能耗消费的距离,体现国家引导绿色消费的决心。

3、巩固消费税法律地位

为保证消费税发挥其应有的效能,我国应加快立法进程,实现消费税立法程序。首先,全国人大应出整的消费税法,明确消费税立法原则,并保证消费税法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再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在已确立的法律框架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高效的消费税法律体系。在巩固消费税法律地位的同时,确保消费税作为一项立法,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并发挥其应有的调节和环保作用,实现立法有效运行。

4、政府体制的改革

消费税改革的过程中,由于消费税的改革依赖于政府政策的制定,因此政府内部体制改革也刻不容缓。政府对税收收入的用途应更加透明化,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化资源环境保护,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实现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进一步明确各种税收的征税界限,避免重复征税或漏税,实现对消费者行为的引导和监控,实现税收作为宏观经济手段发挥的作用。

综上而言,当前我国税收政策下,消费税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在消费税中融入环保观念是消费税改革的重点方向。在消费税改革的道路中,要不断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现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消费税改革措施,逐渐完善对消费税政策的改革,确保消费税在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方面发挥应有的功效,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注:基金项目:安徽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410357288)。)

【参考文献】

[1] 王健:OECD国家的环境税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4(6).

[2] 付伯颖:论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税模式选择[J].现代财经,2008(11).

[3] 梅运彬、刘斌:环境税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1(2).

[4] 孙开、金哲:环境保护下的消费税改革路径[J].税务研究,2012(6).

[5] 郭宪、谢剑波:消费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税务论坛,2012(23).

[6] 李东卫:关于我国将“环境保护”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的思考[J].吉林金融研究,2013(8).

[7] 李东卫:“环境保护”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的现实需要[J].山西财税,2013(9).

[8] 孙开、金哲:论环境保护视角下消费税改革的再次深化[J].财经问题研究,2013(1).

[9] 赵丽萍:强化环境保护的消费税路径选择[J].税务研究,2013(7).

[10] 李玉虎:消费政策变迁与消费税征收范围调整[J].兰州学刊,2013(9).

[11] 臧传琴:我国消费税的环境保护效应及其改进[J].税务研究,2013(7).

[12] 马海涛、李升:中国税制改革与发展的新认识[J].财政与税务,2014(3).

上一篇:环境治理范文 下一篇:宏观环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