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经营范文

时间:2023-11-30 08:38:12

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篇1

近几年来,农业生产受市场约束增强,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雷同,加工能力低,为了各自利益争夺原料、争夺市场、打价格战,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为此,笔者就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意义

第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丰富了为农服务的内容,提高了服务的水平,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对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充实、完善和发展。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使农户找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联合与合作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农业经营形式,是农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改革探索的新飞跃。

第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对农产品品种和质量、农业区域布局和产后加工转化进行全面调整的过程,也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向深度进军的过程。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带动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生产,避免分散的农户自发调整结构所带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全面推进新阶段我国农业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第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造就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龙头企业通过组织农户,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充分发挥家庭经营和农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再依靠精深加工和提高科技含量,创出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参与竞争,既提高了农业的总体效益,也提高了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第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最基本的经营制度,是各项农村政策的基石。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与千家万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可以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引导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农户组成专业生产联合体和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开辟了在小规模家庭经营基础上,有效吸纳先进生产要素,提高农业整体规模效益的新途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二、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新阶段健康顺利发展仍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第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虽然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66000多个,但龙头企业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状态。大部分组织的龙头企业还是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科技投入少,在农产品精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龙头企业的弱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目前,初加工农产品比较多,精深加工的产品少。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更缺乏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第二,主导产业缺乏长远发展能力。尽管各地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时,都确定了一些主导产业,但多是小规模、不成批量的产业,规模较大、竞争力强的支柱性的主导产业较少。有的地方由于龙头企业重复建设,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基地生产缺乏规模,资源优势发挥不够。更有部分地区由于信息滞后,或没有结合自身实际、从自身优势出发,在确立主导产业中存在趋同性,缺乏特色,缺乏与市场的紧密联系,导致了主导产业不能发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

第三,组织化程度较低。分散众多的农户直接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没有联合起来的强有力组织保护,农户切身利益的维权呼声因势单力薄而被市场变化的浪涛吞没,组织化程度低使农民难以在新阶段得到生存和发展。另外,农业科技教育现状、农民素质、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在国民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等方面,也都与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第四,利益机制不完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完善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方面,龙头企业扶持生产的机制没有健全,加工、运销企业不能自觉地扶持生产,不能自觉地为生产环节提供资金、技术等各项服务,不能自觉地让利于农;另一方面,龙头企业与农户双方普遍没有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关系,因而不能做到同甘共苦,不能形成长久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今后,总结经验,强化措施,扬长补短,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措施与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的,以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实现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本人认为以下措施与对策:

(一)壮大规模 ,增强带动能力。

以壮大规模和增强带动能力为重点,把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在产品质量上有新的提高。龙头企业要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并在包装、储运方面狠下功夫,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企业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尽快推进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

2、不断完善和创新利益联接机制。要从企业发展的长远着眼,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和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与基地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要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发展订单农业,通过订单规范产销双方权利和义务。

3、加大投入力度,使龙头企业的发展能力有新的增强。要引导各类资本向龙头企业集中,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其他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兴办龙头企业。

(二)建立产业化经营的合作组织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要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多类型、多层次、多领域推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突出专业合作社建设。突出农村各类生产大户,贩运大户和经纪人利用其生产、经营、购销的优势组建;加大力度扶持基层农业部门和农技人员利用技术优势组建;积极引导各类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利用其资金、信息、管理和加工、流通优势组建;鼓励基层供销部门、科协和其他部门,利用人员、场地、经营优势组建。同时,突出培育一批加工、流通、信息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在强调数量扩张的同时实现质量的新提高。

2、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突出标准化的推广和运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以质取胜,注重农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按照市场准入制度要求,统一制定和实施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标准,在合作社内部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同类产品的不同合作社之间要互相协调、互相沟通,逐渐形成良好的价格运行机制。

3、努力提高运行水平,突出开展经营活动,在向经济实体型上过渡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有向实体化过渡,才能增强服务实力和能力,其自身也才会在带领农民致富的同时得到发展壮大。明晰产权关系,使社员的利益得到充分保护和体观;坚持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体观合作制的性质;鼓励企业化经营,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办成一个实体化的市场主体。

(三)积极探索与内部成员的利益联结机制。

突出内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价格保护机制,对社员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建立风险基金,有条件的合作社努力实行利润二次返还;要建立健全财务公开制度,定期向社员公开收支情况,接受社员监督。

农业产业化经营篇2

1.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

近年来,通过精心培育和发展,裕安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数量不断增大,截止2012年底,全区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企业和组织已发展到242家,其中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5家(省级9家,市级46家)。据统计,2012年全区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年产值(或销售收入)56.5亿元。同时,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如引导和支持鑫源米业、六安瓜片股份公司、宝祥禽业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投入改扩建资金1.5亿元,更新设备,引进现代化先进科学技术,增强了龙头企业实力。

1.2农产品生产基地进一步扩展

早在2007年裕安区就成立了农产品基地工作办公室,专抓农产品基地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区已建立优质粮基地60万亩;蔬菜基地12万亩;无公害茶叶基地12.6万亩;优质六安大麻基地5万亩;另外,皖西白鹅养殖、家禽、生猪、乳业等农产品生产基地也得到了全面发展。2012年,全区申报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8个,建立万亩以上水稻、小麦、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7个,家禽养殖规模达到2000万只。

1.3农产品品牌影响进一步提高

裕安区的六安瓜片和皖西白鹅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部级原产地地理证明商标,“徽六”牌六安瓜片被授予国家名牌农产品称号,天裕大米、皖西羽绒、岳王牌六安瓜片等被授予省级名牌农产品称号。目前全区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3个,绿色认证22个,有机产品认证5个,还有QS和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农产品总数达近百个。2012年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企业3家,产品7个,有机产品认证1家,产品5个。组织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加了农超对接会和农产品交易会,并且打入了沃尔玛、家乐福、世纪华联这些国内外知名企业农产品超市。提高了我区农产品特别是六安瓜片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

1.4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

裕安区在积极争取上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的基础上,区财政每年还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四年来仅用于土地流转和“神农杯”创业竞赛奖励资金就达1000多万元,并设立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700万元和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100万元。2012年全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8万多亩,实行订单生产,带动区内外29.8万农户,户均增收3825元左右,比上年同期增长16%。

1.5农业产业化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

裕安区把农业产业化工作摆在较为突出的工作位置,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抓手,研究制定了《裕安区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2010年区政府又成立了粮食、茶叶、皖西白鹅、蔬菜四个重点产业工作责任组,强化了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开展调研,亲临一线指导,现场帮助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把农业产业化工作纳入农业农村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在区委区政府经济工作会议上进行表彰和奖励,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影响,充分调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积极性。

2裕安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产业组织形式有待完善

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的核心是利益分配,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如何实现龙头企业和农户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必须解决的关键环节。目前裕安区很多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普遍存在着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不高,运作不规范等问题。农户与龙头企业、公司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服务体系。有的企业由于项目选择缺乏周密的市场调查,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经不起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出现经营亏损,对农户缺乏吸引力。产业化实体之间由于对自身利益的追逐,支农、惠农意识不强,个别企业存在着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没有真正形成长期稳定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2.2政府管理体制不适应,财政支持力度急需加强

目前,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要性的认识已逐步形成共识,各级政府也相应制定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从实施的情况来看,总体效果不错。但裕安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体制仍存在一些问题,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由政府的不同部门分别管理,表面上看许多部门都在抓农业产业化,但由于缺乏沟通,部门各自为政,政策措施不配套,形不成合力,产生不了整体效应,甚至出现“有利都来索,有难都回避,有功争着要”的怪现象。这些对加强和改善政府管理、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裕安区属部级贫困县,财力十分有限,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提升空间不大;金融部门贷款门槛太高,程序繁杂,融资特别困难,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存在着资金短缺、发展后劲不足的现实问题。

2.3标准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近几年来,全区农业在规模、数量上增长很快。但是,农业产业化的过程缺少规范和行之有效的监控措施,群众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强,不能适应目前市场准入制度和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如裕安是六安瓜片的主产区,但因农残问题严重影响市场占有率;从科技含量角度上看,我们的农业生产相当一部分还处于粗耕粗种阶段,导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不高,效益不佳。产品大多没有自己的品牌,缺乏在市场上叫响的精品。另外,农产品保鲜、加工、包装技术落后,产品的附加值无法提升。

2.4少数企业发展思路不正确,经营行为不规范

从裕安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情况看,还存在极少数投资商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之名,搞“圈地运动”,想方设法套取国家专项资金。他们抓住基层政府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急切心态,巧立名目,瞒天过海,不但获取了项目资金,还用极低的价格拿到相当数量的土地;另外,还通过政府的支持,向银行贷款,使其资金规模迅速扩张,而这些企业获得的资金、土地等资源并没有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而是用于获利较高的其他产业,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正常发展。如浙江嘉善托普神话圈地运动就给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1]

3裕安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和建议

3.1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视程度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提升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美好乡村的高度来认识,增强紧迫感。树立扶持产业化经营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把农业产业化工作真正摆上突出位置。加强各级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目标任务,并将其纳入年度工作考评内容。建立健全政策扶持、领导联系、部门帮扶、项目倾斜和银企对接等综合服务体系,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裕安农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

3.2扶持重点产业和壮强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具有“带头羊"的作用,是农业产业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紧紧围绕裕安地方优势扶持、发展重点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高起点、大规模、专业化、外向型”的总体要求,以优质粮油、茶叶、皖西白鹅等主导产业为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和运销业,特别是要根据裕安区情,花大气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要坚持外延扩张与内涵提升并重,积极引导转化一批,扶持壮大一批,招商引资新上一批,借助外力挂靠一批,培育形成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结合、上中下游产业配套的龙头企业群体。[2]按照分类指导、扶优扶强、重点突破的原则,选择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如六安瓜片股份有限公司、宝祥禽业等作为重点,实行“一企一策”的特殊扶持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完善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使之尽快成为六安市乃至全省行业的排头兵。

3.3抓好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合作经济组织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组织保证,在农业产业化各经营主体中,农户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对于利益联结的方式、应当分享的利益,广大农户没有真正的发言权和主动权,各级政府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充分肯定绝大多数龙头企业对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户增收所做的贡献的同时,要深入基层,准确把握龙头企业和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与等利益联结机制发挥作用的具体形式和内容,认真研究解决现实中影响利益联结机制的问题,防止出现坑农、伤农的现象。要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3]使农户真正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受益。

3.4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农产品优势品牌

要狠抓科技创新升级升档,支持龙头企业依托裕安资源,通过自建研发机构或与科研院校合作,对影响裕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投入;组织专门力量对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技术进行科技攻关,支持“徽六”六安瓜片、鑫源米业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裕安特色、附价值含量较高的农产品。同时,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严格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和责任追溯,夯实农业品牌的发展基础;建立奖励机制,对获省以上名牌农产品、驰名商标的给予奖励,并在项目建设上给予重点倾斜。

3.5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力度

2013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指出:“要在稳定完善强化行之有效政策基础上,着力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确保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节能减排、培育品牌。”[3]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入力度,“新增农业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倾斜,”[4]通过整合各类支农资金集中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要重点扶持六安瓜片、优质粮油、皖西白鹅等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保证;要重点扶持区内一批规模大、辐射能力强、附加值高的龙头企业,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通过税收、贴息、奖补等方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产业化。同时,还必须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投入的资金用在农业产业化项目中,实实在在给予农业支持,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得利。

农业产业化经营篇3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已成为推动我国农村发展的核心力量,并表现出广泛的社会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仍然存在着起步晚、规模小、农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在充分认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供以下解决思路。

1.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快建设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产区,为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原料供给,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2.提高农民自身认识,加强农业产业化意识。

各地政府应组织农业产业化培训,让农民在思想上对产业化经营有一定认识,逐渐改变落后的观念,把农业真正作为一种产业来对待,以奠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想基础,这样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进一步发展。

3.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民组织化程度过低是制约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和服务机构要引导农民建立起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并由农民自发管理,实行民主决策制。同时鼓励有能力的农民和组织跨区域经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4.完善市场服务机制,改善农村经济融资环境。

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长期发展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支持,要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金融需求问题,应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努力开拓融资渠道以扩大信贷资金的来源,同时政府加强统筹安排,保证划拨的支农资金切实到位。第二,加强农业产业化资本运营管理。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农业投资基金,采取并购等手段发展股份制企业或上市公司,以提高资本运营效率。第三,创建完善的农业金融体系。整合农村信用社,使之成为农民参与的金融实体;同时发挥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固有优势,加大其支农范围和力度。

5.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力,提高产业化的市场竞争力。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龙头企业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有桥梁的作用,发展龙头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政府应引导集中各类资本,发展优质龙头企业,并加强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联系,带动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的经营过程中来。同时围绕地区的特色产业开展系列产品的研发,扩充产业链,促进农村区域化产业经营的长期稳定发展,实现农户、龙头企业与市场经济的联动发展。

二、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实现方式。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业的产业特性决定的。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业经济水平,积极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提高农民自身认识,加强农业产业化意识,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完善市场服务机制,改善农村经济融资环境,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力是较为有效的措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了,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有了助推力,农民增收也会有更多的实现途径,这样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进而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篇4

安庆是个农业大市,近年来全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成立了专门的农业产业化组织领导机构,制定了严格的工作机制,采取综合措施,在基地建设、龙头培育、市场开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1•1龙头企业逐步做大做强

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00多家,其中部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40家、市级233家。其中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42家,5000万元以上有86家,年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的批发市场16个。2008年全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实现营销收入184•8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8%,实现税收超过3亿元;从业人员54•6万人,带动农户59•2万户。

1•2优势农产品基地规模扩大

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渐成规模,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20万hm2,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超过6•67万hm2,生猪饲养量400多万头,禽类饲养量近6000万只,水面养殖11•2万hm2。如桐城、怀宁等地的优质粮、油生产基地,望江、宿松、枞阳的优质棉生产基地,桐城大关的蛋鸭、太湖的肉鸡、潜山的瓜蒌、岳西的高山蔬菜等生产基地,枞阳、太湖、怀宁的三元杂交猪生产基地,宿松、枞阳、望江、宜秀区的螃蟹生产基地,望江、怀宁的网箱养鳝基地,宿松的黑芝麻生产基地,城郊的花卉、苗木生产基地。一批“一村一品”的特色示范乡镇、村逐步形成。

1•3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对全市农贸市场、生产基地和大型超市蔬菜农药残留进行检测,2008年市检测中心共抽检蔬菜样品2561个,样品合格率达99•8%。全市共引用推广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省级地方标准280多项,先后制定了水稻、茶叶等7个产品质量标准与生产加工技术规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到120多个,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产地监控面积超过7•3万hm2,通过认证的有机食品基地12个(面积2万hm2);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50多个。如稼仙、皖江、岳西翠兰等,鸿润和霞珍不仅成为全国两大知名品牌,而且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知名度。

1•4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步伐加快

全市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96多个,带动农户49•31万户;农民经纪人队伍达到2万多人。全市现有部级示范合作组织3个,省级示范合作组织3个。

1•5农产品市场空间不断拓展

全市有60多家龙头企业的100多个产品进入省内外大中型超市。龙头企业借助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安徽省名优农产品绿色食品(上海)交易会等大型展示展销平台,提高了营销水平,扩大了品牌影响力,拓展了市场空间。

2安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龙头企业数量少,总体规模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全市除鸿润和霞珍等企业外,大部分企业规模还不够大,产品质量档次还不够高,影响辐射面小,与农业生产和消费大市的地位不相适应。

2•2资金不足,技术水平低,制约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原料收购资金占用量大,资金需求时间集中。目前企业融资渠道窄,资金融入不足,企业贷款难的矛盾比较突出。加上企业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强,成为制约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2•3发展机制有待完善,产业组织体系有待健全

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不紧密,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不规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有些龙头企业与农户仅仅是买断关系;有些龙头企业仅仅与农户签订了产品购销合同,缺乏相应的技术服务和价格保护。

2•4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综合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农产品加工比重低、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少,由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企业利润低,农民增收少。在发达国家,农业初级产品与加工品的产值比例已达1∶5左右,我国的这一比例仅为1∶0•8。

2•5农产品出口有待加强

由于农产品出口创汇型龙头企业数量少,加之区位优势不明显,对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服务跟不上,产品质量安全难以有效保障,影响了农产品生产与国际市场的顺利对接,影响了出口创汇型农业的发展。

3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与建议

3•1做强主导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全市大宗农产品要重点围绕粮、油、棉、茶、畜牧、水产等6大主导产业,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搞好基地建设,以优质粮产业工程、种养业良种工程、测土配方施肥行动等重点项目为支撑,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促进标准农田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领农民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各县(市)区要依据市场导向、资源优势、现实基础,突出发展2~3个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对于只适宜特定区域生长的名优土特产品,只要有市场前景,就要实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集中力量培育“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的产业基地,将小产品变成大产业。

3•2引导多元化投资,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要加快把发展有竞争优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培育壮大一批农产品综合加工龙头企业。同时要聚合生产要素,引导多元化投资兴办龙头企业。一是启动民间资本发展龙头企业。因势利导地鼓励农村能人、大户独资或联户合资兴办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项目,拉长农业产业链。二是积极引进外资兴办加工龙头企业。把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各地招商引资的重点之一,通过利用国内外的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优势,新建、改造和嫁接我市的龙头企业。三是鼓励和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应当积极鼓励和争取更多的大企业在我市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项目。着力形成“抓好一个龙头企业,牵动一个特色产业,促进一片基地发展,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力争到“十一五”末,年营销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发展到3家,超5亿元的企业5家,超亿元的企业10家,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年营销总收入超200亿元。

3•3着力打造特色板块,形成区域经济优势

各县(市)、区应把各自的农业产业放到全省大背景下去考量,根据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市场化开发、板块化集聚的思路,按照“准”而“少”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加快打造农业特色板块。根据《安庆市农业特色板块经济发展规划》要求,紧紧围绕主导产业,以纺织、粮食加工、油脂、水产品、畜禽、茶叶、小区域特色农产品以及城郊型农业为重点,加快发展8大农业特色经济板块,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园区,以农业园区为载体,培育、引进产业关联、专业配套的企业,加粗、延伸产业链条,形成龙头企业集聚,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和农业块状经济,到“十一五”末力争建成若干收入超10亿元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群。

3•4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保障机制,制定宽松优惠的扶持政策,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兴办、经营、发展给予支持,提供服务。要积极引导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兴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自我发展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民主管理机制,规范其运作,使其真正成为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协调生产经营、代表农民利益、具有法人地位的农民互助合作组织。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跨区域经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力争到“十一五”末,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销售农产品的农户达到30%以上。

3•5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规范合同行为,提高合同履约率,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积极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在收购农产品时,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将部分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户。促进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保护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3•6加强农产品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一是加快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各龙头企业要按照国际规则,积极参与美国FDA、欧盟、IS09000等国际国内各种标准化建设,通过标准化建设来规范管理、生产、销售全过程,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提高产品标准化水平。二是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做好特色和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认证工作,这是农业标准化一项重要内容。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7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

在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集散地,建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产地市场为骨干,以集贸市场为支点,以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为纽带,以大中城市直销直供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销售网络,加强和完善市场管理和服务,建立良好的市场交易秩序,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同时,要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及时准确地收集和传递市场信息,将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特色市场营销体系与市场服务体系,有效地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与市场占有率。

3•8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依靠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政府要不断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要坚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推广体系创新、产品创新、生产创新、服务机制创新和农业管理的创新,使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在技术指导、技术示范和技术培训中的作用,不断提高龙头企业的产品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农产品,从而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科技含量,扎实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3•9进一步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加快农产品品牌培育步伐,要把龙头企业创牌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按照标准化的要求组织生产,争创更多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名牌。鼓励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加大营销推介力度,发挥名牌带动作用,提高市场影响力。建设完善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要与农业科技示范区、外向型农业开发区建设相结合,建立安全、优质、出口创汇农产品基地,扶优扶强外向型龙头企业,大力开拓农产品国内国际市场,通过展示展销、农产品进超市工程等活动,广泛推介我市优质名牌农产品,快速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出口,改变农业大市、农产品出口小市的局面。

3•10制定优惠政策,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环境

应把龙头企业作为农村产业链建设的关键环节,进一步采取措施,从减免企业所得税、贷款贴息等方面对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引导企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拓展,由粗放经营向科学管理提升。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要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围绕农业产业化、生态环境保护,小城镇建设等,争取国家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

二是改善信用环境,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政府及企业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对企业经营者进行诚实守信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对企业信用度进行评估。市、县两级要尽快成立信用担保机构,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解决龙头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要积极引进新的投资主体,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外资嫁接、兼并联合、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扩大企业融资渠道,实现资金筹措社会化和市场化。

三是充分调动全市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科技人员到龙头企业任职,深入农村搞示范,领办创办科技开发园区。

四是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地应优先考虑,简化办事手续。对企业实行封闭管理,减少对企业的各种检查、收费、参观、评比等活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企业生产经营排除干扰。

农业产业化经营篇5

关键词:甘肃农垦集团; 农业产业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6-0045-04

一、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概述

(一)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状况

在西方国家,农业产业化被称为“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或简称为“农业一体化”。从产业组织理论来讲,国外农业产业化属于垂直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的企业组织形式,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通过变革旧的经济组织方式,使生产、经营、服务和利益机制发生变化,实现潜在的经济利益。这种组织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1)农工商一体化以及产供销一条龙的表现形式,在农业集团内部、农业企业之间、农业企业和非农企业,通过有约束的经济协议,构建一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新经营体,形成共担风险,各得利益,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共同体。(2)依照分工与协作的特点,使共同体把农业企业专业化、农业地区化专业化和农艺过程专业化包容在一起,减少交易费用,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3)共同体规模化,有助于社会化服务的展开,构筑起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上“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体系。(4)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可以将农户的价格接受者地位转变为参与价格制定者的地位,分享农产品加工和流通过程中增值的平均利润。

(二)国内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状况

我国农业产业化起步晚、底子薄,经历了20多年的探索、启动、成长和发展阶段,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成绩。首先,产业化经营规模逐年扩大,整体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在发展水平上的整体跟进,改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分布的不平衡状况,地区分布逐渐趋于合理,优势日益明显,利益关系日渐密切,开放程度逐步加快,已成为企业投资的热点。其次,产业化领域进一步拓宽,近些年来,农业产业化从偏窄以粮食、经济作物为主的“小农业”产业化方式,逐渐地转向“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即包含有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等一切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一体化产业,展示了农业一体化发展的广阔前景。第三,利益分配机制逐渐合理。由政府倡导,引导公司和农民组织各种合作形式,确定利益分配格局,发挥价格调节机制,使得公司和农民产生出了双赢的利益分配局面。第四,企业和农户在各种产业化组织中,由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稳定的经济方式,将利益连接起来,不断地可以完善和发展连接机制,降低农户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保护了农户的利益,这种合理,科学的利益连接机制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第五,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龙头企业必须采用现代企业经营和管理制度,不仅要优化资本结构,采用联合兼并、股份改造等改制方式,而且要进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出市场竞争中的领头作用。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传统的农业生产、加工是不同的,传统农业一般是从事自给自足的生产,产品转化很有限,生产力水平较低,小而散的布局很难产生出规模报酬。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户引向了市场,由市场决定农户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的问题,专业化经营又在深加工、专业化生产上具有明显优势,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而在组织上又能够构成产供销的一条龙形式,因而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通常来讲,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与垂直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组织形式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因为农业生产有其特殊性,在挖掘农产品潜在价值时,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从农产品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来看,还是从资金、技术、人才要素的集约来看,农业产业化是达到这些目标的基本途径。

农业产业化虽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随后传入西方发达国家,从资源条件、生产要素结构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来看,农业产业化的涵义虽有些差异,但其基本特征是清晰的,这些特征包括:(1)一体化生产经营;(2)专业化发展方式;(3)社会化服务体系;(4)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发展中国家也可以进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只需要强调的是,发展中国家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时,并不能摆脱农业产业化的特征,需要进行改革的是有悖这些特征的体制和机制,不断地突显出这些特征的区域优越性,争取更多的比较优势,这样才能走上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道路。

三、甘肃农垦集团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甘肃农垦集团基本概况

甘肃农垦集团创建于1953年, 2004年5月甘肃省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登记注册正式挂牌运行。50多年来,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农垦集团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垦集团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初步成为一个农林牧并举,一、二、三产业综合经营,经济和社会事业同步发展的企事业群体。甘肃农垦集团现有总人口9.7万人,职工总数3.2万人,离退休人员1.4万人。土地总面积815万亩,其中耕地68万亩,林地38万亩,牧草地315万亩。现有企业37户,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3户(按产业划分农牧场17户,工商建企业16户),非国有企业6户。

近年来,随着农垦集团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形成葡萄、啤酒花、啤酒大麦、特药种植、亚麻、棉花、果品、制种、甜糯玉米的种植加工及销售等20多个优势产业链。其中啤酒花和啤酒大麦是我国最大的啤酒原料生产基地,啤酒花生产已占全国的60%以上。特种药材种植与加工为全国唯一,葡萄种植与葡萄酒加工产量全省第一,另外,还有棉花种植与加工、种子种植与加工、番茄种植与加工,果品种植与加工等产业化基地和龙头企业。水泥、化工、医药制造在垦区及全省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积累了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管理的丰富经验。

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同时,垦区还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近10年间,农垦集团还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建成滴灌10.9万亩,喷灌、低压管灌5.4万亩,滴灌面积在全省最大;建设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80多个,完成投资24亿元,为产业化迅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甘肃农垦集团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现状分析

1.甘肃农垦集团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模式

(1)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具有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一般都是重要的支柱型产业化模式。甘肃农垦集团有近20户这样的龙头企业,省级以上的龙头企业有9户,这些龙头支柱企业支撑了产业,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而且两家上市公司更是将这种基本组织延伸到了农场和周边农村,把资源开发与建设商品基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筑起“融资、商品基地、拳头产品、骨干企业”相组合的集约化经营共同体,不仅提高了资源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而且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主导产业带动型。甘肃农垦集团中,主导产业带动型是比较普遍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围绕着某种特色产业发展和产业链延伸而展开。甘肃农垦集团已初步形成近20条这样的产业链,覆盖着10.7万公顷的农场和周边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垦区内部,还存在着一些规模小、形式分散、各自为政的经营企业,依赖于各地区的特色农产品进行加工和产业链延伸,这样的产业需要进行整合,才能成为其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实体。

(3)服务组织带动型。甘肃农垦集团现已形成省级和农场自设两级农业推广体系,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积极兴办各种科技服务公司,在啤酒花栽培技术研究、良种繁育、制种产业扩繁、棉花新品种引进以及农药、化肥应用和推广等方面,服务于企业,用科技力量壮大支柱产业。建成天然色素金盏花初加工厂3个和年产300吨金盏花浸膏生产线一条,发展金盏花原料种植基地2000公顷,有效地带动了凉州区、古浪县、景泰县等上万户农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服务组织带动的产业化模式。

2.甘肃农垦集团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

(1)耕地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有着雄厚的资源基础。甘肃农垦集团拥有总土地面积54.3万公顷,其中耕地4.5万公顷,林地2.5万公顷,牧草地23.1万公顷,其余为戈壁荒滩。这些为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产品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也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农业生产力水平高。在农业机械化方面,甘肃农垦集团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8万千瓦,种植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76.8%;在农业科技方面,农垦农业新技术覆盖率达7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以上;在规模经营方面,农场的耕地规模数万亩,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一般都在几十亩甚至上百亩,养殖业规模也较大,粮食商品率达71.32%,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8%。规模效益、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都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甘肃农垦集团农业较高的生产力水平为发展农业产业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职工队伍素质较高。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甘肃农垦集团造就了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垦区职工的总体素质都比较高,文化科学技术水平高于农村,而且具有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优良传统。这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3.甘肃农垦集团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的成效

(1)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加快,产业规模化经营效应日见显现。垦区各企业充分发挥自己的土地资源、劳动力、科技、管理、集约化优势,逐步形成的各具特色的产业优势。啤酒原料、酿造葡萄、棉花、特种药材、优质牧草等优势产业已成为发展壮大甘肃农垦集团经济的主导产业,新扩建药碱、啤酒、啤酒大麦芽、颗粒酒花、葡萄酒、乳品加工、棉花加工、种子等20多个农业产业化项目,并逐步发挥经济效益和辐射带动作用。

(2)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垦区把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工作,强化各种扶持措施,按照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原则,以基地为依托,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发展,为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并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做强做大龙头企业。目前甘肃农垦集团拥有10户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部级龙头企业5户。

(3)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结构调整是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重要渠道。今年全垦区以市场为导向,因场制宜,充分发挥各场的地域优势,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合理优化作物布局,已初步形成以经济作物为主,兼顾粮食和草业的三元种植业结构及农林牧综合经营的农业产业结构。大部分企业基本确立主导产品,并形成特色产业和拳头产品,真正形成特色产业和主导产品,促进企业增效,职工增收。

(4)订单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各农场以市场为导向,在稳定传统优势作物的基础上,以订单农业形式,积极寻求市场前景好、种植效益高、并能形成产业化发展的作物种植,基本形成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基地生产的订单农业格局。

(5)“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行业协会日趋活跃。依托龙头企业,把农产品进行了多层次的深加工,把更多的农产品变成国内外消费者需要的食品,通过这种形式,把农户与市场有效地联结起来,把小规模与大市场连接起来,有效地抵御和分散农户的市场风险。积极扶持和引导农场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和经纪人等产业化中介组织发展,涌现出了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服务信用好、自身效益高的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农场经纪人队伍也日趋壮大,职工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

(6)打造品牌,营造形象,产业化活力增强。公司立足河西走廊的资源优势,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出了“飞龙”牌大麦芽、“莫高”牌葡萄酒、“祁连山”牌甘草制品等省内外名优产品。

(三)甘肃农垦集团农业产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甘肃农垦集团经过多年发展,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着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的集中度较低,龙头企业的相对规模较小,产业链条短,初级产业加工比例大,,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也较低。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由于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源头是农业种植,各种风险多,抵抗自然灾害及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信息不畅,产品营销环节较弱等,影响了农垦集团产业化效益的提高。

2.地理位置偏僻,属于边缘化经济地理区域,并且农垦集团企业几乎散布甘肃省绝大部分地区,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基础设施薄弱,远离市中心,远离市场,吸收资金乏力,思想观念保守等等,都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四、甘肃农垦集团加快发展农业产业经营的对策及措施

(一)甘肃农垦集团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1.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是龙头企业的培育。在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时,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把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整合,利用兼并、联合等手段,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资产重组;立足于技术改造项目,使设备的产出能力和产品质量提高到新的水平,改革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依照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和方式,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从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着手,首先对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的加工企业和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三产企业,进行改组、改造,重点扶持,使企业的实力真正得到增强,从而成为农垦集团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骨干力量。其次,利用农产品资源丰富、批量大的优势,把加工、保鲜、贮运、销售服务作为重点,延伸产业链,加快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扩大总量,提高比重。

2.注重培养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挥骨干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极其重要的,企业家可以打造出农业产业体系中各种形式的优势企业,必须具有独特敏锐的创新意识,才能达到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的更高标准,才能有优势企业,才能形成企业家群体;企业家群体可使企业之间进行有效的分工协作,构成优势产业链和优势区域;因此,企业家是发展农业产业体系的灵魂和骨干。

3.利用基地建设保障产业化基础

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基地建设,基地建设是产业化的重要环节,要因地制宜地考察和研究,从而确定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和园艺业等专业基地的规模,突出优势项目。做到从客观实际出发,发展宜种、宜林、宜养等基地产业,不追求盲目的投资规模和高、大、新、外项目。农产品资源基地建设中,要广泛吸收国内外科技因素,提高科技含量,利用科技兴农,使农民认识到科技的力量,自觉地加入到科技兴农的行列中。同时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实现集约化生产,增加经济效益,增强生产基地的辐射示范作用。使产业化基地真正成为当地科技兴农的示范基地。

4.利用资本市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资本市场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主动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热点颇多,为资本注入开辟了广泛的渠道。资本介入企业,可以很快地塑造企业,改造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市场机制等。资本市场通过提供足够的资金,加速农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促进农垦集团农业与世界农业接轨,全面参与世界市场竞争。

(二)甘肃农垦集团发展产业化经营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农垦集团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措施,要围绕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和自身条件,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建成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周边地区的共同参与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1.建设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区

黄羊河农场作为“全国农业示范区”,应着力发挥该农场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围绕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生产、啤酒大麦种植和加工、良种生产加工、亚麻种植和加工、特用玉米种植和加工、果品产生和销售、蔬菜种植和加工、麻黄种植和加工、观光旅游等九大产业,以产业集群化发展方式,延伸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整体提高黄羊河集团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利用科技力量,不断创造自主品牌,扩大规模效益,带动其他企业和武威市经济更快发展。

2.建设啤酒原料示范区

在酒泉垦区,建设啤酒花种植及加工的支柱产业,采用农场和乡共建示范区体制,整合啤酒花资源,组建甘肃农垦啤酒花集团。利用资本重组的方式,把河西7家啤酒花生产企业重组为一个专业集团,形成甘肃乃至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统一质量标准、品牌、价格等,充分发挥专业集团的优势,获取整体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可将酒泉市及周边农村的啤酒花种植者一并纳入到集团中,建立利益关联的协作体,统一行业标准,使农场和当地农户种植的啤酒花质量大幅度提高,共同创建甘肃省啤酒原料特色产业示范区。

3.建立高效园艺产业示范区

依托条山农场建设基础,整合、利用条山农场“部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国家A级果品基地”、“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A级果品基地”、“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白银市“绿色农业示范区“四个平台,建设万亩绿色高效果品生产基地,带动相邻地区的优质果树、果园,配套国际先进的滴灌节水设施,实施滴水、滴肥、滴微量元素的精准化管理,生产品质档次更高、果品更加优良的高效、节水绿色园艺产业示范区。同时,建设果品贮存、保鲜库存设施,延长果品保鲜期,实现果品全年供应保证,取得延期附加值,提高市场占有率。

4.建设高科技生态农业示范区

以亚盛高科技农业示范园为基地,充分利用亚盛集团博士后工作站的优势,建设全省高科技生态农业示范区。使园区成为全省农业生物工程、无土栽培、转基因作物引进繁育、工厂化育苗、生产以及生物制药研发等科技创新和研发基地,展示科技项目,推广和示范生态农业的发展样板,辅之以精准农业生产设备,自动化控制管理,使亚盛高科技园区成为省内农业高科技产业化的支柱。

5.建设生态保护节水农业示范区

在八一农场、勤锋农场、黄羊河农场、张掖农场,实施封滩育草,建造生态公益林,生态经济林,建设成以节水农业保护生态环境的示范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节水型社会,将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落到实处,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道路。

6.建设健康养殖业示范区

在平凉总场建设健康养殖业示范区,依据工厂化管理原则,规范、合理地建设以肉牛、肉羊为主的养殖业,合面推行高效、生态、健康和标准化养殖方法,转变养殖人员的观念,提高养殖水平,加快畜牧产业化建设,开发畜牧新产品,推出新品牌,大力宣传新品牌,利用品牌效应带动畜牧深加工的发展,使农场的养殖、加工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志强. 甘肃省生态建设与大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2]王琪瑛河西地区特色农业现状与发展[J].甘肃农业,2007,(01)

[3]于淑芳.农垦集团农业产业化的原则与对策[J] .农业工程技术, 2006,(02)

[4]张亚中,朱艳梅. 对新形势下农业现代化特征的重新认识[J].陕西农业科学,2006,(01)

[5]孙玉德.浅谈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J].武夷科学,2006,(01)

[6] 李胜昔.甘肃农垦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践与思考[J]甘肃农业,2009,(01).

[作者简介]郝希亮(1963―),男,甘肃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农业产业化经营篇6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第十一次,市五届二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扬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强县强镇,三年倍增"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和谐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以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和农业外向化发展为方向,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又好又快发展。

主要目标:市级龙头企业调整增加到60家,销售收入,利税增长20%以上,出口额增长15%以上,其中超亿元的企业新增4家,达30家,5亿元以上企业新增2家,达7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新增75家以上,达550家以上;高效农业面积新增40万亩,达145万亩;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达67万户,其中直接参与农户达35万户。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全市上下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一是围绕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龙头企业集群。实施"一大基地,五大产业集群"战略,即:建设以广陵产业园食品加工区和高邮老蔡食品工业园为主体的食品加工基地,以高邮鸭,馋神,高志等企业为主体的健康畜禽产业集群,以双兔,宝泰,方顺等企业为主体的优质粮油加工产业集群,以荷仙,三和四美等企业为主体的蔬菜加工产业集群,以水仙,戚伍等企业为主体的水产品加工出口产业集群,以快乐,高邮丽邮等企业为主体的林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二是以资本经营为手段促进企业重组扩张。在项目融资,上市技术辅导等方面开展服务,引导和鼓励高邮市双兔米业有限公司,高邮鸭集团,江苏荷仙集团,扬州馋神集团等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龙头企业,以资本运作和优势品牌为纽带,采取兼并,收购,控股等方式,开展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合与合作,组建企业集团,推动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农业优势产业和区域集聚,促进全市农业产业集群又好又快发展。全市每个农业优势产业培育3—4个年销售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三是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建立龙头企业多种形式技术创新模式,对接世界先进技术,推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2,加强专业化,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按照全市农业优势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以蔬菜,特色畜禽,特色水产,花木等为重点,加强龙头企业优质农产品配套基地建设。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土地股份合作,加快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步伐,建设专业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土地规模化推动高效农业规模化,夯实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基地建设水平,按照每个县(市)一个万亩,每个镇一个千亩,每个村一个百亩的目标要求,大力推进高效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乡镇规模化基地建设。大力开展"三品三创"工程,提升基地的专业化,标准化水平,以优质的农产品开拓市场。鼓励龙头企业建设和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发展项目农业,设施农业,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建设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围绕沿江蔬菜花木,里下河水产水禽水生蔬菜,丘陵茶果食草畜禽,城区农产品加工四大农业特色板块的发展,加快优质粮油,高效蔬菜,健康畜禽,花木茶果,生态水产业,休闲观光六大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全市高效农业的发展。全年新扩以设施大棚为主的蔬菜面积8万亩,新扩花木茶果5万亩,新增种草养鹅面积7万亩,新增高效渔业6万亩,新增"三品"农产品基地20万亩。加快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加大对出口龙头企业的调研,扶持和协调,指导,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把推进农业的外向化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层次的重要举措。

3,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龙头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力度,总结和推广双兔公司开展产学研相结合,发展米糠营养素,米乳等副产品精深加工的经验,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转变龙头企业增长方式。围绕我市农业优势产业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需求,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对关键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三项更新工程"等相关项目有机结合起来,鼓励龙头企业改进加工工艺,严格推行标准化生产,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拓展农产品的利润空间。鼓励龙头企业投资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加强高邮鸭业园区,双兔工业园区,宝应有机荷藕科技示范园等园区建设,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实现优势区域,优势基地,优势企业,优势品牌的集聚。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各种国际质量认证,引进,转化和应用国际先进技术,创立优质知名品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4,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强化龙头企业质量体系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以优质的农产品质量创立优质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注册并申请扬州市知名商标,江苏省著名商标和国家驰名商标。研究和推广江都早晚食品有限公司,扬州宝泰米业有限公司网络营销的做法,鼓励龙头企业积极采取现代营销手段,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创办企业网站,开展网上洽谈和网上营销。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各类展销和招商引资,经贸洽谈活动,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充分利用国家商标总局支持企业在国外注册商标的机遇,强化龙头企业品牌意识,加强商标的注册和保护力度,尤其要做好我市具有地域特色扬州鹅,高邮鸭,宝应荷藕等地域商标及相关企业商标的注册和保护。以优质品牌为依托,加大我市水产品,蔬菜制品,扬州包子,扬州炒饭,花木等农产品国外市场的开拓力度,扩大出口,提高效益。

5,引导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龙头企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探索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方式。利用龙头企业的品牌,技术,资金优势,推动现代高效农业的规模化;加强龙头企业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发挥龙头企业在扶贫开发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开展村企挂钩,村企互动活动,开展村企"一帮一"活动,帮助农村修建道路,桥梁,水电等生产生活设施,改变村容村貌;开展龙头企业送图书,送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文体生活,促进农村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6,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积极探索和发展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多样化紧密型的利益连接机制。大力发展和规范订单农业,用"订单"形式把企业和农民的利益有机联系起来。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努力培植典型,逐步推行面向农户的利润再分配,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和行业协会。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农村"三大合作",牵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从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扎实开展"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建活动,指导其规范化,规模化运作,鼓励其实行跨区域经营,增强服务,协调和带动功能。2007年"四有"组织在150家以上。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土地使用权转包,出租,转让,入股等多种方式,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集中经营,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变农民为"股民";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参与农村社区股份合作,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农业产业化经营篇7

农业龙头企业集团产业化经营属于跨行业的产业整合,是以市场为导向配置资源的经营体制,是建立在科技进步和产业分化基础上的农业产业的发展过程。“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从宏观层面上看,是指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日趋分化和综合,农业与其相关产业日益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过程;从微观的层面上看,农业产业化是指随着农业生产经营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发展,农户与其相关的利益各方自愿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联合并实现生产经营一体化的过程。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农业产业一体化,又称农工商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体化。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实践最早起始于农垦基地。上世纪70年代后期,国营农场和部分,组织了农工商经营体。80年代中期,我国沿海地区,推行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战略。进入90年代,贸工农一体化,福建省农业龙头企业集团产业化经营,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向。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和完善,按产业化组织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有组织、有领导,快速推进的新阶段。相对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或者产业体系,有益于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农业经营的风险和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有力地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转变。

二、福建省农业龙头企业集团产业化经营发展状况

1.产业化经营组织初具规模,具有较好的发展势头。近十年来,福建省围绕区域特色、做大农业龙头企业集团产业化经营规模,积极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创立了一批具有福建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建设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生产经营基地和农产品市场,不断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管理和运行机制。2006年全省6858个农业龙头企业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224.3亿元,其中23家部级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127.6亿元,增长11%;总固定资产20.7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共带动农户67.3万户,增加60355户;订单联系农户30.7万户,比同期增长4853户;农户从产业化组织得到的收入为31.2亿元,比上年增加5.1亿元,增长19.4%。2007年9月,福建省共评定150家企业为200—2007年度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新一轮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分布在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三明、南平、宁德等地。平均销售收入2.60亿元,其中5~10亿元的企业12家,10亿元以上企业5家,带动农户1.25万户。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应带动的种植面积达2744万亩、畜禽养殖20363万头(只),共计带动农户489万户,农户从中得到收入158亿元。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带、产业群,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带动面比较广。福建省农业龙头企业集团组织化程度主要反映在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及其带动农户的程度。主要模式有:其一,种养加工型模式。是指以种养加工为特征的公司+农户或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组织形式。公司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科研单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协会或具有实力的农民专业户。以农副产品种养或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基地和农民从事产业化生产,实现生产与贸、工、农、技相结合,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其二,中介组织带动模式。是指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农民专业协会、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经济技术服务组织等中介组织为依托带动农户,发挥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联动效应,实行跨地区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组织的企业集团组织形式。第三,市场带动模式:是指以农产品市场,特别是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形成主导产业,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和产销一体化经营的组织形式。第四,科技组织带动模式。以科技组织为龙头,开发名优新特产品,实现区域专业化生产和一体化经营。以这四种经营模式为典型的农业龙头企业集团产业化经营,有力地提升了福建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的程度,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3.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的比较完备。农业龙头企业集团产业化经营的利益联结方式是指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各主体,形成一定的利益关系或结为利益共同体的手段或方式。目前,福建省农业产业经营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主要有:其一,合同关系。即产业化组织在经营活动中,龙头企业或组织通过合同等契约方式以订单为纽带向农户收购或为农户推销农副产品等,合同双方具有明确的权利、义务关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其二,订单关系。指产业化组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书面合同等契约方式向农户收购或代销农副产品等。订单关系有价格随行就市、实行保护价格、实行优惠价格、提供系列化服务等几种方式。在订单经营过程中,向所带动的农户提前、产中、产后等系列化有质量的服务。第三,实行利润返还方式。即在产业化组织内部,产业化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专业市场等将农产品加工、运销等增值的一部分利润按一定的方式(如按交易量)返还给农户。第四,股份分红方式。指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产业化组织按照股金比例进行利润分红。

4.农业产业结构趋于优化,高优生态安全农业不断地发展壮大。福建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优化组合。蔬菜、花卉、水果、茶叶、畜禽等优质高效的特色农产品和加工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蔬菜、花卉、水果和茶叶等产业带动了福建省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畜牧业规模化生产程度逐步提高。福州市、厦门市、南平市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大大提高,饲养业的抗疫病、抗风险能力有所增强;高优生态安全农业优势明显。福建省具有食用菌、茶叶、水果、蔬菜、烤烟、花卉等高优农业以及海水养殖、海洋捕捞等生态农业,保持并持续发挥了农业产业高优生态安全优势,使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5.充分利用闽台农业产业合作优势,促进外向型农业产业发展。根据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新变化,福建省确定了闽台农业合作运行机制,实现海峡两岸农业生产要素、农村自然资源和农产品市场的优势互补。闽台农业合作产业链由低端价值产业逐步向高端价值产业延伸或迁移,闽台农业合作质量与技术含量不断提高,闽台农业合作的载体与平台日趋完善和扩展。福建省充分具有“五缘”的优势,搭建福建省农业对外开放新平台,在促进闽台合作的基础上,构建闽港合作机制,积极引导外资进入福建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努力营造外商投资农业的软硬环境,外商直接投资、国际农业贷款和国际农业援助的多元化引资格局初步建立,福建省农业外资引进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福建省农业龙头企业集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涌现出一大批工农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但仍存在与新阶段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1.龙头企业规模小,影响力明显不足。龙头企业规模和经济实力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农户展拓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目前,福建省733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产值上亿元的企业仅150家,超过10亿元的仅15家。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不明显,多数龙头企业经济实力不足,带动能力、竞争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弱。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经营项目缺乏特色,不能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农产品合理区位布局。

2.产业化经营合作主体互利联动机制不完善。建立完善的互利联动机制,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降低合作风险。福建省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内大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互利联动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不能稳定地为农户提供稳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同时缺乏规范的利益分配制度安排,不能自觉地让利于农。另外,龙头企业与农户双方也未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的利益联动关系。2006年订单联系农户数仅占带动农户数的33.8%,履约订单成交额仅占销售收入的16.0%,不能形成长久互惠互利合作关系,农户很难分享到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好处和流通环节的商业利润。

3.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技术含量不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由于目前福建省农业龙头企业集团以生产加工为主,农产品的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市场开拓能力有限,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低,品牌效应和产品知名度不高,2006年市级以上733家龙头企业中只有142家企业通过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认证,239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

4.福建省农业龙头企业集团融资渠道不畅,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顺利进行离不开资金支持。资金短缺是制约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原因。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对象是农产品加工,由于农产品需求弹性较低,产品深加工力度不够,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农业贷款风险大等原因的存在,导致建省农业产业化组织不能得到相应的金融支持。比如福州市2006年农业贷款为62.63亿元,占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的2.9%,比2003年的3.5%反而下降了0.6个百分点。

四、影响因素

农业企业化经营是在农业产业化基础上更微观、更具体的经营方式,是解决农业生产效率落后,比较效益低等问题途径之一,对影响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影响因素作初步分析,以期更好地促进福建省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发展。

1.从宏观上分析,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1)体制性因素。目前,农业龙头企业集团产业化经营建立在土地租赁经营制度基础上,土地租赁经营制度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运作,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同时也存在诸多不利的影响:租赁经营的个体是分散的农户,各自具备独立的生产经营自,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不利于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集团内部管理体制和管理策略简单化,优秀人才储备不足,激励机制不完善,现有人才流失严重,急需构建发展型战略体制。

(2)政策性因素。福建省农业龙头企业集团经营政策效应不高,群众认可度较低。福建省地处非农产业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农地落荒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对现阶段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内涵、功能认识不清,导致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产业化经营政策体系,无法解决农业从业人员的疑虑,真正发挥群众效应。同时,农地使用权制度以及农地服务制度存在许多不稳定性因素,农场对投入机制不稳定、不完善,导致农业投资的能力和动力不足,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农业龙头企业集团产业化经营政策定位层次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福建省虽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化经营政策,但在生产经营机制、资源整合、组织管理模式、营销策略和发展战略等方面,专业性、系统性和创新性还存在明显不足,现有的发展政策和运行机制也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3)区位性因素。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以丘陵山地为主,耕地面积小而分散,各农场之间相距较远,农业产业相似性较大,关联度较弱,难于实现梯次生产经营和标准化管理,产业整合难度较大。区位因素,对福建省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4)组织管理因素。目前,农业龙头企业集团的组织形式主要种养加工型模式、中介组织带动模式和市场带动模式。这些组织管理模式的共同特点就是合作方的利益连接机制较为松散,其产业组织运作层次处于较低状态。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建立各市场主体的利益联动机制、约束机制和发展机制,以提升产业化经营组织管理形式。

(5)经济性因素。福建省农业经济结构较为单一,精品农业相对较少,规模不大。一般农产品和经济作物由于市场竞争力不足,实施产业化经营难度较大。目前,福建省龙头企业规模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经济总量依然偏小,经营能力不强,带动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产业链短,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市场观念、管理手段、服务意识和经济运行质量等一系列经济关系有待全面提升。经济因素成为农业产业经营的瓶颈,导致农业龙头企业集团产业化经营的向心合力不足,生产、加工、销售不能出现分区域特色联动生产和经营。

2.从微观上分析,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1)微观主体性因素。农业龙头企业集团组织内部两大微观主体即龙头企业和农户在生产经营、利益联动和风险责任等方面信息不对称。组织内农户几乎被排斥在生产经营决策权之外,参与度明显不够,处于被动地位,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市场运作,并进而导致标准化生产难以到位。松散的利益联动机制使组织内农户无法真正享有企业福利,不能形成整体合力,共担风险。组织内不能形成农业风险保障机制,造成彼此独享利益,相互躲避风险的离心现象,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2)管理因素。目前,农业龙头企业集团组织化程度较低,承租农户分散生产,缺乏制度约束和有效的管理,农场无法对农业经济主体实行统一的管理和调控,难以根据市场行情有效组织生产和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严重影响高优农业、品牌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3)技术因素。农业龙头企业集团现有的农业生产技术研发经费严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弱,技术服务不能到位。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同时又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监控机制,技术管理层的作用难以到位。农、科、教与产、供、销无法有效衔接和相互促进,农业科技缺乏可持续发展后劲。

五、福建省农业龙头企业集团产业化经营策略

1.农业龙头企业集团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目标。福建省应充分认识农业龙头企业集团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农业产业化经营将有利于提高福建省农业综合竞争力,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实现全程标准化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转换,加快产业升级、专业化和集约化水平;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利益联动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农业经济效益。为此,福建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并确定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即确立产业化、集团化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动机制,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层次,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运作能力和内部调控能力,实现现代高效的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水平、科技创新能力、融资和保障能力,构建紧密性和实效性相统一的市场运行主体,实现福建农业生产经营的现代化。

2.农业龙头企业集团产业化经营的主导模式。中外农业龙头企业集团产业化经营主要是实行规模经济、加工增值和创造性营销相结合的发展战略,相应地实行产加销纵向一体化的组织方式。其中的公司、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都是参与主体,家庭农场作为基础单位发挥作用,牵头的公司企业居经营决策的中心地位。农业产业化经营通常采用三种组织模式:一是公司企业模式;二是合作社模式;三是合同生产模式。从发育层次上看,福建省农业龙头企业集团产业化经营主要有两种类型:以合同为联结纽带的松散型和以参股为基础的紧密型。产业链条长者如生产至加工至销售,短者如生产至销售,视产品的消费特点和参与者的需要而定。从福建省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和条件看,宜采取多种发展模式,例如“公司+农户”模式、合作社带农户模式、专业市场带动模式、主导产品带动模式等。其中农协组织+龙头企业+农业基地+农户联合体的企业化股份制农场发展模式应成为主导模式,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策略性选择。企业化股份制农场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明确的股权明确合作主体的权、责、利,以控股的龙头企业为生产经营导向,可充分发挥“统”的功能优势,有效实施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组织化的生产经营。以农协组织和农业基地有效地把农业增殖利润留在农业,并为农户提供强有利的融资支持,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动机制。

3.农业龙头企业集团产业化经营对策。农协组织+龙头企业+农业基地+农户联合体为特征的企业化股份制农场发展模式,是加快农业现代产业化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农业龙头企业集团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关键。针对目前农业龙头企业集团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福建省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紧密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提高农业产业化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在企业化股份制农场发展模式中,构建公司企业和参与农户认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各环节参与主体都得到产业投入的平均利润率,是农业龙头企业集团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基础;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支持龙头企业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将部分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户,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积极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形成自愿互利、风险共担机制,保护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2)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的主体,确立农民在农业龙头企业集团产业化经营中的主体地位,是农业龙头企业集团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在种养业第一线的农民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因此,需要以一定形式重构农村微观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只有在共同利益和自愿互利原则下,按必要的规范将农民组织起来,才能使农民有力量维护自己的权益。既要通过农业龙头企业集团产业化经营将农民带入市场,又要切实关注农民利益,这是农业龙头企业集团产业化经营中一体化机制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之一。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可按乡、村行政区域建立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财产归社员集体所有,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也可以以某一产品或产业为纽带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较典型的是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协会是不改变成员的财产所有权关系、入会自由、专业性强,可以突破社区界限,在更大范围内实行专业合作。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种形式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加强监督管理,使各类中介组织真正成为连接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改变农民的弱势地位。

(3)发展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增强带动能力。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关键环节。针对目前福建省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带动能力弱等特点,福建省应首先组建多个具有特色优势的大型龙头企业,实现跨区域,全行业的资源整合,着力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利用民间资本,采取兼并重组,注入高新科技,制定优惠政策,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加速培育一批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实现小规模向大规模转变,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国内型向国际型转变,从产前生产资料供应,到产中技术环节,再到产后农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运等,按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操作,提高产品质量档次。

农业产业化经营篇8

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办公室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通过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开发,努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盘县农业经营组织的基本情况

据初步统计,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124个,其中,盘县如今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9个,其中:种植业67个,畜牧业32个,综合类10个。

省市龙头企业15家,其中,盘县共有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五家:贵州信友实业有限公司、六盘水红果经济开发区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盘县裕龙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盘县玉祥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大宇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十家:盘县剑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盘县金土地、六盘水金竹养殖场、盘县恒泰火腿加工厂、鸡场坪兴旺养殖场盘县淤泥岩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盘县四格昌源综合生态养殖场、贵州盘县红果泰祥园艺农民专业合作社、盘县保田农副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盘县平关胜境农业科技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资产总额6336万元。其中龙头企业固定资产5816万元,流动资产42.3万元,会员14672余人,发展良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盘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是省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建立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生产原料基地10万余亩,带动农户2万余户,户均增收200元以上;三是马铃薯、茶叶和核桃等重点生产基地都按照标准化实施和管理,完善了档案记录和制度管理。

二、盘县农业经营组织的发展现状

一是加大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确保马铃薯、茶叶等重点产业的发展,优化结构,把粮食增产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是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二是坚持“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做强优势产业。依托龙头企业,与协会联结,一是保证了龙头企业的原料购进;二是保证了基地农产品的销售;三是提高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组织化程度,加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县核桃、茶叶等优势产业基地逐步增大,农民收入日益增多。三是坚持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品一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一是为会员提供生产经营指导与技术服务,统一生产重量安全标准和技术培训,统一组织病虫害防治,统一购买农用物质,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增强了产品科技含量。二是统一品牌、包装和销售,充分发挥了协会组织销售和协调价格等方面的作用。近年来,四格坡上马铃薯协会的商品率已高达95%,盘江镇折耳根协会每年销售折耳根近1万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对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四是坚持标准化生产,加强核心竞争力。根据资源优势和农业生产现状,围绕核桃、折耳根、水果、马铃薯、蔬菜等主导产业,建立一批较为稳定、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和种植小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程序》的有关规定,积极做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组织申报工作。目前,全县已初步建成以滑石乡为重点的8.52万亩核桃生产基地,以盘江镇、滑石乡为重点的1.2万亩无公害折耳根生产基地,以四格乡为重点的0.9万亩无公害马铃薯生产基地,以响水镇鲁楚为重点的0.5万蔬菜无公害蔬基地通过产地认定,实现生产、加工、销售标准化。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流通服务组织信息化建设落后,目前农业流通服务组织和农民经纪人搜集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手段落后,销售渠道不宽。与此同时,农业流通服务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受自身条件限制,更谈不上为农户生产和农产品流通提供全面、持续的市场信息。

1.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我县几个主导产业生产规模较大,但由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协调统一,品种多、乱、杂,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农产品质量差别较大,优质农产品产业化开发的面积规模较小,商品率低等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2.产业化内部产销连接不紧密

省、市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健全,企业和农民还依然存在违约的事实,对合同的履约意识不强,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农业产业化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虽然我县已建立了四格坡上马铃薯、盘江折耳根、响水鲁楚蔬菜等三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但纵观所有农产品,大多数依然没有按照标准化生产,产品品质无法保证,同时,产品包装、宣传和营销手段落后,几乎没有市场竞争力。再者,龙头企业或经纪人与基地农户签订的合同仅限于预购数量和价格等,对农户生产缺乏严格的质量要求,不能为农户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规程。

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组织化程度低,抵御风险能力弱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结构松散,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农业流通服务组织与农民联系不够紧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力不强。

四、盘县最成功农业经营组织形式

盘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有几种,一是“公司+协会+基地+农户”模式,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贵州信友有限公司+省级试点盘县滑石核桃协会+核桃基地+种植农户”为代表。二是“协会+基地+农户”模式,以“盘江折耳根协会+折耳根基地+种植农户”为代表。三是“市场+基地(协会)农户”模式,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六盘水红果经济开发区农副产品批发有限公司+西冲蔬菜种植基地(红果舍勒蔬菜协会)+农户”为代表。四是“市场+经纪人+农户”模式,以生姜产业为代表。

1.专业大户与散户经营相比,在农业经营组织经营方面效果

专业大户便于管理,但风险大,散户不便管理,风险小。合理利用专业大户与散户经营优点,对发展农业经营组织经营方面有良好的效果。

2.盘县专业合作组织与专业大户经营相比,在农业经营组织经营方面效果

专业合作组织辐射面比专业大户广。对发展农业经营组织经营方面相辅相成的。

3.盘县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组织相比,在农业经营组织经营方面效果

盘县龙头企业比专业合作组织,管理更规范,效益高,对发展农业经营组织经营方面二者相辅相成。

4.盘县对未来农业经营组织及经营模式创新方向

发展好传统农业前提下,大力向新型农业发展。

5.政府政策支持与农民经营组织及经营模式的关系

政府政策支持与农民经营组织及经营模式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6.农业品牌建设的基本情况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生产基地面积也逐年扩大,为了提高我县农产品知名度,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六盘水红果经济开发区农副产品批发有限公司等市场,充分发挥企业、协会、农产品经纪人的潜力,利用网络、电视媒体、农业信息等宣传手段,积极组织参加各种展销会,对马铃薯、生姜、折耳根、红梨等优势农产品进行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取得良好效果。

7.盘县农业品牌建设对促进农业企业和农业产业发展的效果

上一篇:经营管理部范文 下一篇:连锁经营模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