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自己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12 14:25:15

发现自己作文

发现自己作文篇1

偶然的机会,碰到关于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问题。我发现了一条有趣的规律“周长相同的长方形,只要是长和宽越接近,它的面积就越大。”

如这样一题“长方形的周长是36米,长和宽有哪几种可能?并算出它们的面积?”我分析了:长和宽分别是17米和1米,16米和2米,15米和3米……9米和9米,九种可能。算得他们的面积分别是17平方米,32平方米,45平方米……81平方米。在答题后,我无意中发现了这样一条规律: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另外周长的长方形会不会是这样呢?怀着好奇心我又算了自己编的周长是24米,32米……的长方形的面积的几道题目。不出我所料,也是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可是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于是我又带着这个疑问,请教了数学老师,在老师的帮助下,这条规律终于得到了证实,事实证明我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老师还直夸我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我的心比吃了蜜糖还甜,因为这是我,戴嘉铭自己发现的!

由此,我也认识到,其实数学中有许多奥妙等着我们去探索,我们一定要作个有心人。俗话说的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要朝着新的目标继续探索。

指导教师:袁央清

发现自己作文篇2

终于开始做了,奶奶在旁边指导,我自己要求独立完成。我迫不及待地拿出糯米粉,哗啦啦地直接把面粉倒进盆子里,少加一点儿水,一边揉一边加,再搅拌一下就可以后接着揉,经奶奶检查总算过关了。接下来,我把油倒进锅里,也不能太多,一半就可以了,调小一点的火,慢慢让油热起来。

好了,准备工作做完了,现在我要开始做油堆了。

我先抓了一团面粉,揉了揉,像揉塑胶泥那样,把它揉成一个个小球形,我一连做了几十个,也有报废的,就再放进粉堆里继续二次加工,再把一个个的合格产品全部倒进芝麻堆里,让它们全身都穿上芝麻衣,分批倒进已烧热的油锅中,剩下的工作就要交给奶奶了。

只见油堆在锅里不停地乱转,奶奶用她那双布满皱纹的双手将油堆在锅里翻来翻去,眼见油堆越来越黄,终于,油堆在全身金黄时被奶奶捞了上来。

油堆一上了桌,我不顾满脸的粉,立刻拿起一个尝了起来,“嗯,真好吃!再来一个!”奶奶却开玩笑似的说:“你就是一个油堆!”

“哈哈哈……”我一边吃着亲手做的油堆开心地笑了……

发现自己作文篇3

【关键词】“发现”;“相遇”;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8-0037-02

【作者简介】邢晔,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江苏南通,226000)教研员。

特级教师袁菊主持南通市中考作文命题工作已有十年,她剖析中小学生作文利弊时指出:“初中生作文说白了,最要解决的问题我想可能就是四个关键环节,一是有我的话说,二是有次序地说,三是有特色地说,四是有意思地说。”她强调,“有我的话说”是指心中要储藏丰富的材料,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自我,讲“我自己”的话,讲别人笔下没有的话。

写作文当然应该“有我的话说”,问题在于,对于许多学生而言,他们并不清楚,甚至没有思考过:“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干什么?

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发现作文”是一种有效解决方法。

一、“发现作文”的基本立场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的模式和理论,引导学生像处在科学研究前沿的科学家那样探求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美国心理学家戴维・奥苏贝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认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各自在智力发展和功能上所起的主要作用也是有差别的,大量的教材知识多半是通过“接受学习”而获得的,反之,日常的生活问题则是通过“发现学习”来解决的。

“发现作文”,是一种基于人类本能与行为的作文教学主张,倡导“我即作文”“心手合一”,强调发现自我、关注世界、体验运思与自主重构,营造积极的写作氛围,解放学生的身心,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写作的同时,对世界和自我进行深入的追问。这一教学主张致力于学生认识水平与表达能力的同步发展,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发现、乐于创新的综合素质。

1.“发现作文”的立场是认识自己、发现自己。

在许多中小学生的文章里,堆砌着各种时髦的概念、花哨的辞藻,唯独把“我”弄丢了。

从学生角度来看,首先要确定发现者的立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现在哪里,“我”想干什么?对此,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明确立场,找到自身的位置,把存在的、理想的、可能的自己给找回来。

学生作文水平可以经由学习得来,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是天生的、自能的,因为在作文过程中,学生自身是最重要的资源。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凤指出,“作文是一种心智创造活动,又是综合性极强的言语操作过程。”学生在写作时必须将自身所有的资源(经历、见闻、认知、情感、思想等)作为资源库,更要认清自己的所在、所欲、所能,并作为核心,吸纳、选择乃至重组资源,让一切都为我所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发现作文”的立场,就是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我”就是无限的可能,就是无限的作文。

2.“发现作文”是学生自己的“发现”。

“发现作文”的“发现”是学生的发现,“发现作文”是基于学生立场的作文。教师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写出他们想要写出的那篇文;要让学生生命的需要转化为成长的需要,使梦想的或然实现成为生命的必然。这就要求教师倾听、观察、发现、了解学生个性化的需求,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并由此拓展,与学生合作,帮助学生与教师、同伴、家长、社会合作,开展积极的发现、体验与创造活动。其间,最重要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感受,理解学生成长中的每一个愿望,这正是作文的无限可能所在。

二、“发现作文”的基本路径

1.有意义的“相遇”。

美国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说,“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教育学者成尚荣明确指出,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三个儿童的相遇:文本中的儿童、教室里的儿童以及作为教师的儿童。

如果暂不涉及教学,而将目光凝注到作文本身,作文就是写作状态的“学生自己”(创作者)、生活状态的“学生自己”(素材)以及作文文本中的“学生自己”(作品)的相遇。这三个“学生自己”是处于不同世界、不同状态的,只有当创作世界(目的状态)、现实世界(或然状态)、理想世界(应然状态)相遇、碰撞、融合,才会成型、创生出一个崭新的境界。需要指出的是,这三者的互动、统整与新的变化,都是无法确定的――而作文,就是要找出在某一特定时刻,三个“学生自己”相遇的无数变化中最为作者认可的那一种。

2.有目的的“发现”。

作文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阅读生活、个人精神生活等有着高度的相关性,牵涉多种学科,其复杂性亦即人性的复杂性,给作文的个性化写作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江苏省南通市城中小学的教师宋晓丽认为:“基于发现的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带着儿童,用心与世界相遇。其核心与指向,是智慧与情感的发现。”例如,她对半开放性的作文题“有趣的……”的写作进行了指导提示:“我们怎样写趣呢?可以写意趣,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探索、发现(观察蚂蚁搬家、蜻蜓低飞、捕捉月亮等);可以写情趣,和亲人之间浓厚的亲情与友情(和爸爸下棋、与弟弟踢球记等);可以写乐趣,贪玩等(逗狗、偷下河游泳等);可以写傻趣,做傻事、蠢事,闹出的可笑之事(盼望自己赶快长大给自己浇水、种‘摇钱树’等)。”

在这里,“发现”具有明显的目的,就是“有意思、有意义、有个性”的“点”(感觉、情绪、故事、细节等)。

事实证明,无论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还是阅读生活、情感生活、精神世界,只要观察关注、综合分析,就能得出很多富有意愿的“发现点”,有助于运思表达、发现创新,写出“有意思、有意义、有个性”的作文。

三、“发现作文”的基本策略

“发现作文”是帮助学生完整实施发现积累、确定目标、深层探究、交流结果、比较筛选、自行发现、再现情景、创造新我的过程,是生命与世界呼应的过程。

1.发现自我。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学生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发现作文”同样讲求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地位。世界从发现开始,生活也是从发现开始的,而发现的第一步就是发现自我。学生作文的首要价值,就是发现自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我”想干什么?

2.关注世界。布鲁纳认为,“发现”,并不限于追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指人们利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学生对世界关注越多,新鲜越多,问题越多,所得也就越多。

3.体验运思。在生活中发现风景,也成为被人发现的风景;这些发现与发现者是动态的存在,随时可能与其他人、事、物发生现实或心灵的交集。中小学生在作文中如果真正使用“上帝视角”,并穿越在几个世界,在每一处可能的“发现点”秉持“现场感”“存在感”和“代入感”,体验运思就会有趣有得、游刃有余。

4.自主重构。既然作文是生命与世界的一种呼应,那么,充斥其间的,就是生命的体验与感悟,是个性的张扬与优化,是对其他人、事、物的审视、判断、参与与阐发,是生命对生命的感动,是心灵对心灵的唤醒,是精神对精神的感召,是世界与世界的交融。不仅如此,在发现、关注世界、体验运思的基础上,还必然会产生自主性的重构。发现的增加、认识的深化、价值的省察、思想的改变,每一刻都在改变着写作者,改变着写作中的作文。

【参考文献】

[1]成尚荣.莫言获奖:语文教学的好建议(下)[J].人民教育,2013(09).

发现自己作文篇4

【关键词】作文;选材;真情实感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这样要求。在中考作文的评判中,阅卷老师也把文章是否具有真情实感,作为一个重要的评分依据。“真情实感”即感情真诚恳切,是指文章中所表达的对社会、人生、生活发自内心的真实自然的感情,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无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如元九书》中也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学理论家刘勰也曾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指出“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

由此可见,真情实感是好文章的灵魂,若缺乏真情实感,仓促动笔,生拉硬扯,文章就绝不会“出彩”。 目前中学生的写作现状令人担忧,作文教学的功利性太强,教师为考试而教作文,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写作文,因而出现了作文的无序性与随意性。学生作文内容单薄、语言苍白、毫无感情抒发;有的寻章摘句,机械模仿,甚至胡编乱造,感情失真失度。学生对付作文,形成了“套子”模式,如思维套子,选材套子等。学生作文缺少的是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笔者认为,学生在写作中,要做到有真情实感,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阅读、大量积累、注意布局谋篇之外,选材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可小觑。眼下,初中生作文选材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千人一面,表现在材料老套,无法吸引读者;二是堆砌材料,不加选择,表现在材料用得多,但不典型;三是东拼西凑,一味模仿,给人一种抄袭之感。这样的文章选材都没有用心,真情实感也就无从谈起。

学生中常见的写作素材,如写父爱母爱的,不外乎父母亲半夜送自己去医院看病,雨中送伞或天气突然变冷,父母给自己送衣服。抑或是考试失败,父母给自己讲大道理让其走出阴影。更有甚者,写父母送自己来考试的途中遇到了车祸不幸离开了人世,让人唏嘘不已。除此以外,还可以写哪些素材呢?不妨参考下教材,《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爸爸逼我去上学,爸爸让我去闯练。类似的事例生活中也有,只是很少有人用心去发现。《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父亲指导自己一步一步走下悬崖。《社戏》中:我不能去看社戏,母亲宽慰我,叮嘱我不要招外祖母生气,让外祖母担心;我们去看社戏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看戏回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母亲,母亲很生气,怪回来得迟。或者也可以用细腻的感情触角去感受父爱:父亲再忙再累抽空回家来陪自己度周末,对自己关注、关爱,给自己带来快乐和自信。或者以小见大,写父亲的背影、眼神、微笑、沉默、尊重、理解、宽容、简短的话语,来表现父亲对自己无处不在的爱。

关键是要写出父亲、母亲独特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习惯特点、做事风格和生活细节。所写的特点能够把自己的父母和其他的父母明显区分开来,所写的事情应该是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的独特的事,有着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而不是你有我有大家都有的老套材料。

写老师的,常见素材除了写老师送我到医院看病、为我补课、带病坚持给同学们上课、备课、改作业到深夜诸如此类的陈旧话题之外,我们还可以学习鲁迅,在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老师不回答我提出的怪问题,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先生入神地大声朗读;惩罚学生普通总不过瞪几眼。这些细枝末节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被忽略,而这些恰好是一个崭新的视角,最容易写出自己独特感受、抒发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

写同学,大多素材又是雨中共伞;或者是自己和同学发生了误会,误会消除了,同学转学搬到了其他城市;或者同学耐心地帮自己讲题等等。不管此类事件有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样的材料,大多数学生百用不厌,很少推陈出新,抒写真情。其实,同学之间,除了这些故事,还大有文章可做。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互帮互助,更是精神上的相互支持。如同学耐心倾听自己诉说烦恼,给自己帮助和鼓励;同学用实际行动教会自己要独立和坚强;同学的乐观向上、风趣幽默、智慧宽容影响了我之类。只要有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活中各种鲜活的事例即可信手拈来。

还有一种就是但凡遇到写爱心,不是为受灾地区、贫困地区捐款,就是学雷锋扶盲人过马路、帮老人提东西、捡钱包、让座;不管自己会不会游泳,动辄就写回家路上勇救落水小朋友。文章干巴巴的没味道不说,有时还会闹笑话。不妨调动亲身经历,写写教小弟弟、小妹妹做题,教爷爷、奶奶学会用电器、手机,主动为陌生人指路等。这些材料不但能降低与他人撞车的几率,而且富有时代气息,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更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那么要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选材有什么标准呢?

材料要真实,要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并经得住思考的检验。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就是作者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题材来进行写作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也是根据作者的少年生活来创作的。二、材料要具体,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甚至当时人物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富有个性的特征以及环境氛围都要交代清楚,而且材料中要包含有具体的思想和情感。如《最后一课》发生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人物是“我”、韩麦尔先生以及镇上的人们,事件的起因是普鲁士军队逼迫法国人民学德语,发展是“我”和大家在最后一课中的表现和感受,高潮和结局是韩麦尔先生写下“法兰西万岁”后宣布散学。三、材料要典型,要具有代表性,能很好的表达中心、揭示主旨。就像《最后一课》中,都德通过一个小孩子对学习法语态度的转变来表达出战争给法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痛苦以及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爱,用小事情来反映重大的爱国主题,以小见大。四、材料要新颖、独特、与众不同。如《散步》以一家人的散步来表达尊老爱幼的重大主题,也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最好是自己独特的经历,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捕鸟、读书,《社戏》中的看社戏、偷豆。

从教材所选的众多课文中可以发现,我们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选择情节具体、生动的材料,保证材料的真实性;从自己的见闻中选择人物形象鲜明的材料,把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来写;选取细节清楚、有具体环境或景物的材料。总之,要在“选”上下功夫,选出最能表现中心、揭示主旨的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选”,就要拥有多个材料,平时就需要多写日记、作文,多积累材料。写作时多想一下、多作比较。

发现自己作文篇5

【关键词】村上春树;外国文学;回归

谈到中国文学就会谈起鲁讯、老舍和近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一想起日本文学就会很自然的想到日本著名文学大师村上春树。在 1979 年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第一次出现在日本文坛上之后就被认为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欧美文化的影响与文学与传统的日本文学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他本人也曾经很多次表示自己的文化鉴赏、体验、认知都和日本文学关系不大。这就使得当我们研究他的作品时会忽略从日本文学这一个角度去解析、欣赏。

日本文坛对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研究已经很深入了,特别是从欧美文学这个角度,目的就是为了知道世界文学的特征是怎样体现在村上的 作品中,但是却忽略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日本人,日本文化对于村上春树的影响,而且影响还不小。从村上的一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明显的地道的抒情表示手法,同时村上也提到过自己文学的原点还是在日本的古典文学体验。我们国家对于村上春树的研究还是还处于初级阶段,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欧美文学和村上春树的关系;解析村上的作品特点;挖掘村上作品的魅力。鲜有人能够准确阐述村上作品的中国特性,相反更多人却在研究它与日本文学的共通点。有人说:村上的作品虽然受到欧美文学的影响,带着欧美风格的表现手法,但是究其根本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情感、意识深处带有佛教禅学的观念,只是被日本文学给掩盖起来,如果不真正的投身村上作品,去体会他的精神活动、解析精神体验我们是很难发现的。很可惜,对于村上作品的分析都很片面,要么只考虑它作为日本文学作品的普遍性,却忽略了其受欧美文学的影响在结合日本文学所产生的特殊性、要么就只是λ的作品进行浅层次的批评,这就使得村上的作品至今不能全面的解析。

所以,本文旨在通过改变分析的角度,重点分析村上作品和日本古典文学的关联,通过分析村上春树对于古典文学的理解来寻找其中文学特点。村上作品的文学主体一直都是在变化,如果我们能发现这一变化背后最真实的不变特性,我们就能自然的全面分析村上文学,同时还可以让更多的人从中得到启发,进而可以推进世界文学的发展。村上曾经说过他从没有被日本的文学作品真正的打动过,甚至不喜欢传统文学的表现手法,兼职就是排斥,现在我们就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村上的家庭教育来看。村上从小就很讨厌日本文学和日本的家庭教育,这跟他的从小家庭教育有关,村上的父亲是一名老师,并且是喜欢日本古典文学的语文老师,所以从小村上就被父亲灌输日本古典文学知识,还需要背诵日本古典文学作品,而且谈论古典文学已经是父子交流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村上春树从小也是非常喜欢阅读的,可以说在成长时期博览群书,基本上都是世界名著,以泰戈尔、列夫托尔斯泰为著,升入高中以后具有了一定的英文阅读能力,开始接触到原版的欧美小说,而且这样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最后基本没有看过日本文学。所以村上说他自己并不是依赖于日本小说才成长的。

从村上春树成长的社会环境方面来说。村上春树出生 1949 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日本作为战败国无条件投降,所以日本就成为了美国的文化肆无忌惮渗透的对象,村上春树的成长时期正好就是日本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价值观念得变化深深的影响到了村上春树,同时文化的渗透使得他们不得不接受美国的文化,学习美国的语言。在美国的影响下日本在战争后确实飞速发展,但是发展的同时也不断被渗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那一时期的作家身上多多少少都有美国文学的影子。很多小说很鲜明的刻画出了日本人屈辱的内心和美国霸道的现象。但是这些作家还是要分两种,一种是已经长大然后经历美国文化渗透,这群人对于美国有仇恨感;另外一种就是在文化渗透下出生的日本作家如村上春树就是。他们对于美国没有仇恨感、对美国文化没有排斥,加上村上春树的家庭教育背景,使得村上春树从小就一直浸泡在了美国的文学世界里,深受美国文学的影响。出来看书村上还是很喜欢爵士音乐的,收集了很多唱片,写过很多关于音乐、外国文学的报道。因此村上这代作家和他父母一代的作家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可以这样说:村上的父亲们对于没有是有着很深的芥蒂,但是到了村上这一代人就基本很喜欢美国了。因为随着美国文化的全面渗透,村上春树这一代的日本人已经接受了美国文化,并且把美国文化看作自己的生活范围以内,在享受这种新新的、舒缓的美国文化的同时很自然的就接纳了,有的甚至被取代了。对于村上来说,从小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习得了日本的古典文化,另一方面沉迷于美国的爵士音乐、美国小说、虽然在政治上美国是日本的敌人,但是从这些方面来说,美国文学已经根深蒂固了。在村上成名之后又对美国文学进行深入研究和批评,重视程度显而易见。

从以上的两个方面来看,我们知道村上春树确实深受美国文学的影响,而对日本的文学是直接忽略的,从来没有在某个方面把日本作家看作自己的学习榜样、奋斗目标,反而把美国大家看作良师益友。正是如此在使得村上春树和日本文学有着说不清的联系。所有的看起来是美国文学的表现背后都能感受到日本文学的气息。村上春树表示自己只是对于美国文化感兴趣,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意思,而他自己也只需要这样一个不同的而已。去除自己和日本文学的关系,在他看来日本文学就是自己的羁绊,所以村上春树才会疯狂迷恋外国文学作品,虽然是有着一点对家庭教育的抗议,但是更多的还是对美国文学的喜欢。

对于村上春树的作品,评论家们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直接批评村上春树的作品跟美国文学太过相像,另外一种以日本文坛大师丸谷才一为首的评论家,他们说村上春树的作品虽有着美国文学的表现手法,但是却有日本古典的抒情在里面,这种手法独一无二,是这位作家独有。村上春树对于这些评论感到很惊讶,说第一种吧,这也是事实,但是第二种就是完全的没有想到,要知道在此之前他是想通过英语来写的,这也使得村上意识到自己与古典的日本文学之间确实一直都冥冥中有着联系,不是自己想要切断就能断的,他也不得不去面对这个现实。

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的特点是依靠从小的良好家庭教育使得谙熟日本古典文学,同时加上博览外国文学才造就的这种特点,并不是处于那个时代下所有作家的共性。《且听风吟》是第 22 届群像新人奖的获奖作品,可以说这部文学作品的发表是村上春树对于日本文学看法的一个转变点,使得村上从心开始看待自己,看待自己作为一个日本人,看待自己从小接触古典日本文学这些联系在当下自身的体现。当他开始寻找的时候,他发现以前所谓的日本文学是一种束缚,其实这种束缚并不存在,只是没有去真正的理解过一次,这可能跟小时候的叛逆心理有关,他发现这很多都是因为父母从小把自己带入日本古典文学的世界,培养了兴趣,从而才会叛逆的时候会去读外国文学,正是培养兴趣的时候自己的最初文学体验都是源于古典日本文学。在他的寻找之旅途中,村上开始阅读日本文学,并且从新把小时候父亲

让自己读的日本文学重新看了一遍。他说:“当我想通之后我就开始重新的走一遍小时候的古典文学之路,每次看日本文学我都想把它读出来,但是一个人在房间里读是很尴尬的,这与我多年不碰日本文学有关,然后我就一边放爵士一边阅读,慢慢的我发现自己对日本文学的态度慢慢的发生改变,慢慢的接受”。当他慢慢走进日本古典文学的时候,他也开始把自己领会到的日本文学特质加入自己的文学创作中。

村上春树曾经说过:每次想到日本文学作品我就会想到上田秋成,我自己小时候看过他的《雨月物语》,非常喜欢,所以我就试图让自己的文学作品结合“物语”这一元素”。在他获得新人奖后出版的《寻羊冒险记》可以看出来。在村上看来日本文学可以分为古典文学和在社会的成长中出现的当代文学两大部分。村上从小就谙熟日本古典文学,在寻找之旅中可谓是开始喜欢上了古典文学,但是对于当代日本文学可谓是觉得其毫无亮点,让自己提不起兴趣去阅读,态度不得不说是区别很明显的。这种对于日本古典文学的喜欢不得不说对于之后村上的创作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但是这跟他喜欢美国文学没有关系,没有影响。

自 1979 年以来,村上春树的小说一直被大家所接受、喜欢。在小说创作的这条路上村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因为自己的热爱,村上还阅读、翻译了很多的美国文学作品,获奖不断,可谓是在文坛上一路高歌,人气飙升。在 90 年的时候村上为了追求更好的创作环境,新的创作灵感不远千里背井离乡,

在国外开始新的定居生活,并且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以教授的身份开始了他全新的创作生涯。此前,村上春树对于日本文学一直保持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接受古典文学和拒绝当代文学。所以这就使得村上春树从来没有系统的阅读日本小说,只是在小时候阅读古典文学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部分古典文学,对于当代的日本文学的了解是很浅的。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期间村上春树被要求指导日本文学,但是他之前是从没有全面的了解日本文学,所以他觉得这也是一个自己重新的接受日本文学的一个机会,所以在普林斯顿大学大学任教期间村上春树开始全面的、系统的阅读日本文学,思维和日本文学全面的接触、碰撞,让他的文学创作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领域。

在村上开始外国定居的生活之前,在外国读者的心中,村上春树可以说是小有名气。甚至他的《再袭面包店》被收录在哈佛的文学类教科书当中。村上发现他的作品虽然都被看作是美国文学下的日本文学,但是几乎自己的作品吸引别人的地方还是在于他是一个日本人,运用了日本式的抒情表现手法,可见他的文学作品在外国被人接受不是在于他热爱美国文学。这使得村上春树对于自己的定位产生了疑问,他知道不论自己怎样的去割弃自己与日本文学的关系,都不能让自己完全的脱离日本文学,最起码他的作品是日语类的。村上春树在后来的采访中说:“虽然一开始自己教授日本文学是学校的要求,但是自己在后期的过程中还是具有主动性的去学习,大家说我的作品是日本文学,但是我却没有真正的阅读日本文学,这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个机会,所以我就欣然接受了,而且我每次回国带来的东西都是我在日本买的各类小说,我发现自己的思维、体验有了很大的变化”。村上后来把自己与日本文学碰撞的收获写成了一本书――《为青年读者的短篇小f导读》,在书中,村上的写作风格跟以前大不一样,开始就表明了自己和日本文学长期脱轨,但是随着后期的的全面学习,他开始喜欢上了二战后期在日本文坛上享有声誉的作家,他们这被称为‘第三代新人’,全面解析这类作家的文学作品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在分析的期间,村上对日本文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日本人,用日语写作的作品早该回归日本文学。村上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期间我才开始全面接触日本文学,慢慢的我发现自己以前为了割弃自己与日本文学的联系而做的事大错特错,而且自己内心也慢慢转变了这种强硬的态度,开始对于回归日本文学有了很大的期待,‘同心圆’的想法是错误的,总之来说就是想回归自己的国家,回归自己本该去到的地方,就像一个浪子,现在想回头了”。村上决定的文学的回归不仅仅是文学,自己从小接触外国文化,对于日本不仅仅是缺乏文学的理解,在各个方面都一样。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探究村上的作品应该从日本文学的角度来看,只有把其中的体验和表现置于古典文学的传统观念中才能理解的透彻。不能把村上文学仅仅看作是受到日本文学的影响。文学是发展的,动态的,应该把村上的文学结合日本文学一起看待,共同进步、相互影响的。我们相信村上的文学之所以被人称赞,不仅仅是由于家庭社会关系所造成的独特的‘美国文学下的日本文学’,而是他与日本文学的联系,在村上的寻找之旅上,我们有理由坚信,随着这位作家不断的打破内心的枷锁,不断追寻自身的‘跟’,他在文学的创作之路上会有更大的突破,会最终成为一位像他儿时所崇拜的的那些大家。

参考文献:

[1]蔡雨. 浅析高校日本文学课堂教学新模式――以远藤周作与村上春树文学作品为例[J]. 科技风,2016,(04):47-48.

[2]段珩. 还原本来的村上春树――评《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研究》[J]. 博览群书,2013,(12):53-55.

[3]王向远. 日本文学史研究中基本概念的界定与使用――叶渭渠、唐月梅著《日本文学思潮史》及《日本文学史》的成就与问题[J]. 山东社会科学,2013,(04):90-98

[4]藤井省三,贺昌盛. 论村上春树的汉语翻译――日本文化本土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变革[J]. 扬子江评论,2012,(04):46-51.

[5]邓英杰. 村上春树文学的暴力性――《奇鸟行状录》的暴力书写[J]. 文学界(理论版),2012,(03):161-162.

[6]陈婷婷,徐F. 日本文学中成长主题的演变――以《破戒》《斜阳》《挪威的森林》为个案[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117-122.

[7]赵佳舒. 开放式历史记忆的书写――论村上春树文学作品中“介入”的局限性[J]. 名作欣赏,2011,(36):98-100+105.

[8]袁惠. 传承“和风” 守望日本――对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及其他作品的解读[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05):62-65.

[9]藤井淑. 二つの高度成L期――『Lと共に去りぬと村上春湮难[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10,(04):1-4+10.

[10]刘钟鸣,曾妍. 村上春树的个人理解与宽容――村上春树与他的《地下铁事件》、《约束的场所:地下铁事件2》[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92-94.

[11]李莲姬. 战争对村上文学的影响――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论[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4):89-93.

[12]吴思佳. 试析村上春树作品中的隐喻――以《寻羊冒险记》为中心[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02):100-102.

[13]吴思佳. 试析村上春树作品中的隐喻――以《寻羊冒险记》为中心[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02):100-102.

发现自己作文篇6

作业是语文教育成功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作业过程是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中间,作业应该对实现语文教育的各项功能起促进的作用。可从教学现实来看,语文是美的,作业是丑的,这两者之间有条很深的鸿沟。

在现今的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仍是固守其本,拘泥于教材、教参的内容,不想越雷池一步,也不敢越雷池一步。片面追求知识的消化和巩固,严重脱离学生生活、科技发展和社会实际,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片面追求作业评价的甄别和选择功能,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而在语文作业的设计上,高中劣于初中与小学,这与高考带来的压力是不无关系的。

高中语文作业的改革势在必行,必须还语文作业以活力,使之以崭新的面貌,走进学生的生活,走入学生的心,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情感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语文教师要架起彩虹桥,大胆实施个性化作业,使作业的美和语文的美完美对接,实现语文教育的功能。

根据多年的调查了解及教学实践,对高中语文个性化作业现状研究总结如下:

一、高中语文传统作业仍占主流,个性化作业缺乏

借助学科交流机会,课题组教师对本省市不同学校的语文作业布置和落实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包括省级示范性高中在内的不少高中学校,仍没能体现语文作业的个性化。他们更多的是在高考指挥棒下,注重语文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所有的学生面对的是完全相同的作业。语文作业形式单调,内容陈旧,导致了一部分学生的消极抵抗,比如,抄袭作业,百度搜索,胡拼乱凑,不加思考,等等。

二、课改意识强的教师已逐步重视语文作业的个性化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已有部分语文教师强化了课改意识,已经开始用心设计个性化作业,努力发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运用情景表演型、趣味辩论型、融洽亲情型、读写结合型、积累探究型、自主菜单型、系列提升型等形式,有效地设计语文作业,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或需要,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比如,预习《雨巷》的作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作课文配乐朗诵,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学生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其他新诗作配乐朗诵,感受新诗的韵律之美、情感之美;学生还可结合有关诗句、有关知识,谈自己对全诗主旨的认识;学生还可搜集资料,让大家更好地走进诗歌创作的时代,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等等。只要是能围绕课文体现自己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的,能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的,都被认可,被赞许。

三、个性化作业已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实现自己的课堂价值

个性化作业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最大限度地激起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比如,课题研究组的教师,注重采取较灵活多样的作业形式来培养锻炼学生。如,课前三到五分钟的演讲,教师只要求学生充分准备,体现演讲的特点,内容不限,形式不拘。于是,胆怯的学生也勇敢地站到了演讲台上,在根据自己的喜好已做准备的基础上,努力发挥自己的演讲水平,演讲之后无一不感觉自己受益匪浅。那些胆大能力强的学生,更是把它变成了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大好机会,将自己喜爱的演讲内容拿来与大家共享,将自己的才艺发挥到极致,并从中收获了更大的自信与满足。

四、个性化作业应成为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必然

近年来,语文教学生活化正在从理论走向实践,“走进生活”成了语文教育的新呼唤。个性化作业能将作业与生活融合,更新传统的作业理念,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灵感。因此,精心设计既符合学生兴趣又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贯串其中的语文个性化作业,能使学生真正走向全面发展。因此,个性化作业是符合教育发展需要的,它应成为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必然。

五、个性化作业理论探讨较多,成熟的设计案例缺乏

发现自己作文篇7

因为经历,所以懂得,40天的社会实践不仅锻炼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更提高了思想觉悟,政治觉悟,使自己看待问题的观点上升了一个高度,对文化共享工程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与体会,下面我把自己的工作实践与感受表述出来向老师汇报,与同学们共勉 。

文化共享工程是从XX年四月起,由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主要目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加工,整合,通过互联网和卫星传输等手段将资源传输到基层,为广大群众提供公益性服务,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XX年启动以来,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级分中心根据河南实际情况,以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主线,以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以创新文化形式和内容为重点,努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wh市文化局积极响应河南省号召,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建设,y年省文化厅向wh市发放了50台电脑和25台投影,y年又向wh发放了262台电脑和26台投影,现在wh市已经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共享工程设备覆盖率百分之百,我主要参与了农村电脑投影的发放工作和县级支中心的设备安装工作,在电脑的发放过程中首先是摸底排查阶段,我们深入到各乡镇,了解去年发放设备的使用情况,确定今年需要发放的村,然后汇总统计并举行了隆重的发放仪式。我们把 各个乡的村村名,支书名,联系方式制作成卡片,评卡领取设备,这样使设备的发放井然有序,也为今后的督察工作打下基础。在县级支中心建设中,我主要参与了机房设备的安装,电子阅览室的安装工作,并参与了图书管理系统软件的机编,每天与文化局的工作人员一起把每一本书都贴上磁条按软件系统要求指令输入微机,这样读者借阅或图书馆工作人员查阅的时候就可以到微机上进行,非常快捷方便

通过参加这项工作,

首先我看到了了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投入了令人惊讶的财力物力发展基层文化事业

其次图书馆由于县级支中心的建设,极大的提高了图书馆的现代化水平,使传统图书馆落后的借阅方式一跃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再次看到了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迅速,wh市所以行政村都配备了电视电脑或投影,机顶盒,通过网落可以接收到党员远程教育网,资源共享网和中小学教育网的所有节目,许多落后的小山村不再是封闭的,落后的,一跃而进入信息化时代,我感觉到了祖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更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这也坚定了我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信念。这也将是我以后工作学习的动力和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农村问题作为重点问题,而文化共享工程的立足点就在农村。文化共享工程现在已经进入了持续发展阶段,有着极大的优越性,当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具体讲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文化共享工程管理体系建设薄弱

二是文化信息资源工程建设重点在乡村,难点在县市,各地县级财政自筹配套经费难度仍然大,市级也存在着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的问题

三是资源建设落后,文化共享工程的立足点在农村,需要大量的农村实用性资源,现有的资源量跟实际资源需求量还有很大差距。

四是人才队伍建设落后,缺乏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建设管理,运营管理,资源建设,技术维护,师资培训的骨干队伍。

党的xx届三中全会将农村工作确定为重点工作,这为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又带来了新的契机,相信河南省的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在省文化厅的正确领导下,在公共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实现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突破,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更大的贡献。

为期40天的暑假社会实践虽然短暂,但却是人生中的一次宝贵经历,充实了我的大学生活更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相信此次的社会实践会对自己今后踏入工作岗位带来很大的帮助。在这期间所积累的宝贵的工作经验将会是我一生的财富。很高兴,自己最终很好地完成了这次富有意义的暑期社会实践的工作。

一通过这次实践,使我很好的锻炼了自己的才能,加强了自己的自信心

二锻炼了自己的人际交往、团队合作、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三提高了自己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了自己的工作经历,为将来的就业做好了准备。

今后我要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磨练自己的同时让自己认识得更多,使自己 未踏入社会就已体会社会更多方面,不

发现自己作文篇8

一、析生活,让学生言之有物

实实在在的生命活动就是学生写作的源泉,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可成为写作素材。然而,学生却束手无策,这是因为学生对生活缺乏分析,缺乏反思,没有理智体验。这时就需要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分析生活,表现生活。只有借助教师的分析疏导,才能解决学生言之无物的症结。分析生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物质生活(以行为为轨迹),一是精神生活(以感受为轨迹)。作文写作选用的生活素材,便是这两种生活的有机结合。教师指导学生要以“感受”为基础,让其展开想象,透视事物的根本,要善于根据学生不同的经历、性情、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善于分析自己的生活,让他们的生活更加真实、可感、可触、可理,让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亮点。

二、析情感,让学生激发写作兴趣

新《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活动是一项非常个性化的精神活动,作品就是个性化的精神活动生成的产品。学生学习写作旨在抒胸臆、展个性,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实意愿,把自己的人生经验、情趣、胸襟、道德情操,乃至人生理想用文字表现。然而,很多学生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是不知表达哪一部分情感,更甚者不敢流露真心话和真实感情,这样的作文便是枯燥无味的,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兴趣更无从谈起。所以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写作情感,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情感的触发点,指导学生说自己的真心话,写自己的真实事。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领着学生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学生自己的喜悦、困惑、踌躇、惆怅、心声,引领到学生眼前,让这些在人生道路中成长的轨迹和印痕,以文字的方式展现,帮助学生带着情感进入创作的最佳状态,表达自己对生活及生命的认识和了解,表现自己的感情和精神,展现自我个性。情之所至,文之所至,学生因情而发,作文兴趣必然提高。

三、析佳作,让学生享受成功之乐

心理学家认为:在每次成功的时刻,孩子总会发现新的自我,这将成为向上的动力。因此,适时给予学生成功的喜悦,就能激发学生进步的意识,进而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持久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佳作,也可引导学生分析或自析。教师要集中分析表扬,分析其优之所在、优之成因,这样既可以让受表扬同学体会到成功之乐,又能让其他同学有所借鉴,有追求的榜样或目标。在分析中,学生有了展示自己能力的体验和成功的喜悦,在老师同学的赞扬声中得到上进的力量,就会激发出一种强大的创作欲望,生发创作的动力,久而久之就把作文当作一件乐事,越来越爱写,越写越好。这样,写作成功和体验成功的快乐,就成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最佳途径之一。

四、析点评,让学生增强写作信心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学生要学会自改作文,就要学会分析点评。所以作文点评分析是作文写作的重要阶段。不管是书面点评还是口头点评,也不论是教师点评、学生互评,或是学生自评,教师都要认真对待,善于梳理各种点评,并对各类点评进行合情合理恰到好处地分析。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点评,深入分析点评的内容、意义、来由。分析点评可以教师为主导,或者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为辅。以教师为主导,分析要全面深入,指出问题本质,并梳理出共性与个性问题;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导,就要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指导学生要结合作文实际,总结规律和方法。这样通过分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机会增加,感情交流深入,并在分析中找到自己学习的方向和写作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上一篇:推荐书范文 下一篇:走进大自然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