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身边的美丽征文范文

时间:2023-11-18 14:49:58

发现身边的美丽征文篇1

本文通过分析朝鲜舞蹈的源流,探究朝鲜族舞蹈的几个特点。

一、作为朝鲜传统文化的一个原初的观念形态,就是由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多神教的自然崇拜意识

在朝鲜民族的观念形态中,天道、地道、人道皆归为一,自然与社会是合一的。这样的观念形态,最终形成了朝鲜传统文化的内向性特征。即:将佛教、道教、儒教三种思想融为一炉,形成“天人合一”的原初的哲学思想,并且控掘影响社会存亡、人心向背的社会根源,力求舍“小”我而全“大”国,实现个人与社会、社会(个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统一。

朝鲜民族的这种文化特征,在舞蹈中,就体现为“和谐”“张驰”“谦让”和“含蓄”的审美特征。具体而言,朝鲜民族舞蹈的形体美,基本表现在上体与手臂的舞姿上。尤其是侧转身、内含胸、弧弯臂等舞蹈动作,将舞者的全部身形呈现为含而不露的姿势。结果,其动作就把温柔、细腻、优雅、详和、缓慢、稳重等诸多表演内涵有机地统一起来,体现出了一种谦和忍让的审美特色。

朝鲜民族舞蹈在历史上还和朝鲜的风土地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其舞姿表现为终章型、哄诱型、解开型等动型特征。另外,又结合不同的节拍、速度、节奏、音高等音乐成分,产生了非常美妙的表演效果。同时,又以急迫的破格美、浓闲的空白美,滋生出了朝鲜民族舞蹈独特的味与趣。这种味与趣,最突出地体现在“僧舞”、“太平舞”、“闲良舞”等朝鲜古典舞蹈之中。

但是我们不应忘却,朝鲜民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并不仅限于此。朝鲜文化发展至三国时代,可以说,已经初步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体系。这时期的朝鲜文化,因不同地区的气候、风土和社会生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们的性格、气质、心理的差异,最终派生出了特征相异的高句丽、新罗、百济这三大文化圈。其中,代表山岳地带非农耕文化的高句丽舞蹈,具有粗犷、雄健、豁达的男性性格特点;而代表平原地带农耕文化的新罗舞蹈,则具有细腻、柔顺的女性性格特点。另外,百济舞蹈兼具这两种性格特点,体现着中和、和谐的审美特色。

我们探究朝鲜古典舞蹈的起源,就会发现,民俗舞蹈是朝鲜舞蹈的最早胚胎。追溯历史,我们还可以看到,从高句丽舞蹈滋生出了许多朝鲜民族的传统舞蹈,并形成了作为朝鲜舞蹈一个支脉的典型的审美特征。我们所熟知的“黄苍舞”(刀舞)在公元7世纪创作完成,而高句丽的刀舞,却早已出现在公元4世纪。由此可见,朝鲜民族刀舞的渊薮是在高句丽。此外,在旧时高句丽的一些坟墓群中,还完整地保存着生动描绘“弓舞”、“枪舞”等舞蹈动作的壁画作品。据《乐学规范》、《高丽史・乐志》记载,“动动舞”早在高句丽时代就已盛行。另外,我们从高句丽的“西瓜游戏”“扇舞”中寻觅到现代“西瓜舞”、“扇舞”的影子,我们还可以通过高句丽古坟壁画(中国吉林省集安)所描绘的“长鼓舞”,探寻出朝鲜民族长鼓舞的刍型。

通过以上考证,我们证实了高句丽舞蹈是朝鲜传统舞蹈的源流之一。由此,我们在研究朝鲜民族舞蹈的审美特性与舞蹈历史时,就应全面考虑到朝鲜民族舞蹈因其地域、时代的差异,而赋予作品复杂多样内涵的情况。

笔者在此谈及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今天,无论是朝鲜还是中国朝鲜族,他们的舞蹈都具有快速敏捷、粗犷有力、明朗奔放的审美特征、都超出了单纯的“朝鲜舞蹈+芭蕾舞”的模式,深刻体现了高句丽人的性格、气质及审美意识。同时,他们的舞蹈又与西方舞蹈自由奔放的表现形式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今天朝鲜民族舞蹈的重要流脉。

二、19世纪中叶起大量涌入中国的朝鲜同胞,伴随着他们富有开拓性的艰苦生活,迈出了创作朝鲜族舞蹈的第一步

步入延边等地的朝鲜人,最初大多来自临近延边的咸镜道、平安道,后来,庆尚道、全罗道等地也有移民涌入延边。这样看来,最初的中国朝鲜族舞蹈是以咸镜道、平安道的民间、民俗舞蹈作为其创作基础的。只是这时期的朝鲜族舞蹈,是在缺少专门的民间艺人参与,缺乏宫廷舞蹈或其他传统舞蹈经验(另外还没有剧场)的情况下展开的,因而很难充分发挥他们的舞蹈特长。但不管怎么说,当时朝鲜族舞蹈文化,是在尚未系统地继承朝鲜南部宝贵的舞蹈传统的情形下,为形成自己独特的舞蹈文化,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也正因如此,朝鲜族舞蹈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呈现出了与朝鲜半岛舞蹈显著不同的风格特色。

朝鲜族舞蹈风格的形成、发展,还得之于汉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影响作用,同时,还来自前苏联的芭蕾舞和日本的现代舞的深远影响。尤其是,朝鲜舞蹈家崔承喜创造并推广的朝鲜民族舞蹈的训练方法与编创方法,更是直接影响了朝鲜族舞蹈理论与实践。

今天,值得我们庆幸的是,我们朝鲜族舞蹈,仍然保存着朝鲜民族舞蹈固有的姿式、身形,即手与脚、臂与腿的动作配合,发、肩、胸、腰等部位应持的和谐姿式。譬如,不叉开双膝而内屈膝,含胸直、斜转身形。另外,手臂的动作基本上采用“举、顶、背、缠”等多种姿式,并且以“终章型”、“哄诱型”、“解开型”等舞姿,巧妙地体现“静中之动”的美感,表现“快速与缓慢的交替美”、“点与线的曲线美”,“张驰相间的空白美”。

我们对以上朝鲜族舞蹈特色,从形态上可归纳为“笔立脚尖”、“斜点脚尖”、“踮脚尖碎步行”、“挺胸仰身”、“用弓身和直身动作造型”等舞蹈动作。从韵律上看,其舞蹈结合了体现静态美的终章型舞姿和体现动态美的解开型舞姿,从而以快速的启动与停顿,优美的抛物线与形体的力度等变化动作,表达急骤澎湃的内心激情与深刻的情感内涵。另外,像分腿跳跃、燕式腾飞、翘脚尖旋转、并腿空中旋转等技巧动作,更符合现代人借助舞蹈表现情感的方式,具有其独特审美价值。另外,在利用舞台空间方面,朝鲜族舞蹈也同其他舞蹈一样,以地面的舞蹈动作为主,同时充分利用舞台的上、中、下自然空间,起到了拓展审美空间的良好效果。这最突出地表现在,新近创作的男性群舞“呼喊”,“暮春”,女性群舞“处女地”等舞蹈作品中。

发现身边的美丽征文篇2

然而,这终究只是一道光亮,只那么些许时间,就消逝了,只在沈老的梦里出现,孤孤单单。

但这么一座璀璨的寂寞孤城在我的记忆中却永久留存下来了。

翠翠和爷爷在湘西清丽山水的掩映下,用最纯美的本性生活着。还记得一开场,沈老就用寥寥几笔如此写道:“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是一个简单的世界,拥有世界上最善良的人。美丽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一对眸子清亮如水晶一样。湘西的民风是淳朴的,河街虽有“一营士兵驻老参将衙门”,有地方的“厘金局”,却仿佛并不存在,无伤大雅,古朴的店铺、悠闲的生活景致、恬静优美的小山村随着蜿蜒的溪水汇入茶峒大河。

翠翠便在这多情的山水下遭遇了她美丽的爱情悲剧。美丽的山水,动人的情歌,妙龄少女与两位同样出色的男子之间,注定会有一场不平凡的爱。当亲兄弟同时爱上美丽纯真的翠翠,当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时候,也注定了故事最后的结局:为了成全自己的兄弟,天保外出闯滩却在漩涡中溺水身亡,傩送悲痛之际又不愿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遥远的“桃源”。在这令人心碎的时刻,爷爷在吃了掌水码头“一闷拳”的怨恨后,撒手西去,只剩翠翠一个人继续守望着那个远在天边的人。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但明天到底是什么时候,谁也不知道,也许沈老本人也无法作答。但是我想,翠翠会愿意继续等下去,因为爱情就是爱情,无关作者,无关现实。翠翠的梦是所有女孩的梦,而梦,大多虚无缥缈,或许,只有等待才是她唯一的出路。沈老诗歌般精妙的几笔点缀,也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和无限的牵盼。

边镇小城很遥远,那里有爱有纯真,不容一丝丝的污迹。

我记忆中的这么一座寂寞孤城,若干年前,它出现在一位老先生的书中,成为一种质朴、纯真的象征。而今,现实中的人们再一次仰望它时,这座寂寞孤城已成为人们心中最向往的梦中小城。

学校:浙江新昌中学;导师:何文魁

发现身边的美丽征文篇3

体态三道弯主要表现在以S状造型作为基本体态特征的舞种中,它具有相对静止的“雕塑性”特点,在舞蹈动态过程中身体保持相对静止的三道弯姿态,傣族舞蹈在表演过程中舞者始终保持三道弯的体态造型。在民族民间舞蹈中,最能体现体态三道弯审美特征的是印度的奥蒂撕派舞蹈和我国的傣族舞蹈。在二者的舞蹈动作过程中,三道弯作为基本体态,舞者始终或经常保持相对静止的S状曲线造型。

傣族舞蹈中,模拟鸟兽的舞蹈居多,如“孔雀舞”、“鱼舞”、“蝴蝶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基本体态就是“三道弯”,即运用腰部和胸部的前后三道弯和胯部的左右三道弯表现高枝孔雀垂尾而立的自然形态。这使傣族舞蹈中的此类造型具有较明显的相对静止的“雕塑性”特征,也因此凸现了人体姿态的曲线美。以三道弯作为基本体态的民族民间舞,一般在动律上较舒缓、柔软。有人形容这派舞蹈如微风中的柳条,它是所有流派中最能体现女性妩媚神情的舞种;因此傣族舞蹈以柔美、纤细、典雅的风格而著称。

二、动律三道弯

“动律三道弯”指身体不同部位的S状造型。傣族舞蹈蕴藏着神秘而浓厚的民族氛围,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极尽东方韵致。傣族舞中透出山川秀美、人文毓秀的夺目光彩,充满着平和、恬静含蓄的风格,朴实自然,毫无雕凿。舞蹈的律动中含着淡、幽静的气质,凝聚着东方艺术的线条美。舞蹈动作中那些人体的头、手、臂、肘、肩、腰、胯、膝等每一个关节都尽量弯曲,使整个体态由多种曲线组成,形成婀娜多姿的S型,不论手的推拉和脚步起伏的动作,还是孔雀舞中的美丽造型的流动美,造型丰富而个性鲜明。不仅会使人们感到那秀丽山河的自然律动美,还会使人们感到傣族人生活的宁静祥和、朴实自然,更能使人感受到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恬静幸福生活的向往。

傣族民间舞蹈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情内在而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感。傣族舞蹈中上肢的手和下肢的脚以及头都极富有表现力,下体多保持半蹲状态,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与手臂形成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型。舞时双腿半蹲,双手叉腰,上身向旁倾斜为基本舞姿。舞时一般前脚掌着地,但不强调有力地踏和跺,落地时轻而稳。傣族舞除下肢有丰富的步伐,小腿的灵活运用外,手和上身丰富的舞姿也极具特点,手式多样,同一姿态,同一动作,手式不同就有不同的舞蹈形象和含义,上身的挺胸、收腹与头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以及柔中带刚的舞蹈韵律,使傣族舞既有动态的韵律美,又有静态的造型美。

“一顺边”的美是傣族特有的安详、舒缓动律中体现出来的美好舞蹈形象,虽然傣族大多生活在山谷间的平坝上,但山地的动态特征也反映在人们的劳动生活中,尤其是妇女,她们在担水、挑谷、扬场等劳动时的步态和形体动态中,多有“一顺边”的特征。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罗雄岩认为“一顺边”的美,源于高原的劳动生活,来自高原民族的审美心理。在高原上山路崎岖,人们往来间有诸多不便,上山、下坡自不必说,就是一般走路也和在平原上大有不同,其主要区别,就在于脚掌的着力点和身体的平衡上,于是逐渐形成了“一顺边”的体态。

傣族人的身高普遍偏低,体形较小,娇小玲珑。生活中喜欢穿着一种筒裙,这种筒裙长及脚裸,高齐腰,紧紧裹着下身。在河里洗澡时筒裙可以作为屏障,还可作为包头巾将洗好的头发包好。由于筒裙的开口不大,所以人们在行动时,只能小幅度运动,又由于筒裙长及脚裸,穿着的人每走一步路都要用脚跟向后上方踢一下才不会在脚落下的时候踩到裙子,再就是傣族舞蹈与印度、缅甸等国家的舞蹈一样,体态处于下身半蹲状态,这就形成了傣族舞蹈风格突出的步伐动作——勾踢步。当舞蹈者在做勾踢步时,每走一步都要将裙子轻轻地撩起,就像平静的河水掀起小浪花一样美丽。

探索傣族民间舞蹈文化,无法抛开傣族的悠久传统历史文化以及傣族人民对水的依赖,对水的热爱。“水”在傣族人民看来是世界的本源,人与动植物是水的衍生,人的心灵与世界万物同处一源,并且人的行为可以与某种神秘力量和宇宙之间相互感应,从而达到天人和谐。反映在傣族的舞蹈文化风格特征上,就是安详、舒缓的动律;“三道弯”与“一顺边”的舞姿造型,充满亚热带的舞蹈风情。

参考文献:

[1]高立士.傣族谚语.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5.

[2]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水文化:传统与变迁.民族研究,2006,(2):58-59.

【摘要】民间舞的独特风格和鲜明特色是源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傣族人民被称为“水的民族”。“三道弯”与“一顺边”的舞姿造型,是傣族传统的审美心理在舞姿造型上的体现,作者将从舞蹈体态方面简析傣族舞的审美特质。

发现身边的美丽征文篇4

关键词:边城;生命意识;沈从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001-02

在现代作家中,没有谁比沈从文对生命更为关注,他曾经说过:“我是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他的作品几乎都贯穿着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美”的讴歌,他从自我的生命体验出发,书写生命之真,思考生命之理,这成为他全部创作的基调和底色,生命意识是其全部作品创作的统摄性因素或核心所在。

而通过对沈从文全部作品的阅读,我们发现沈从文的早期创作是在一种在缺失性体验下的心理补偿,具有自我拯救的性质,沈从文早年离开家乡,从偏远的湘西飘荡到上海、北京等现代化的大都市,其中的辛酸与苦楚几乎影响了沈从文的人生价值观,因此,沈从文最初是怀着谋生的目的开始创作的,这种外在的经济压力、精神的困窘无疑会影响沈从文的艺术观,因此,沈从文早期的创作带着极大的功利性。

在三十年代创作《边城》的时候,沈从文的生命状态已进入人生的相对稳定时期,这个时期的沈从文生活稳定,事业也颇有成就,尤其是渴慕已久的爱情终于如愿以偿,这种人生境遇的改变对于作家沈从文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他可以以一种超功利性的虚静心态来审视生命、思考生命,来完成自己心与梦的历史,正如沈从文自己所说:“人要抽象观念稳定生命,恐得三十岁以后,已由人事方面证实一部分生命意义后。”

此时,应运而生的《边城》凝聚了沈从文此前对个人对社会对民族乃至对整个宇宙人生的生命感悟,是稳定、平衡他当时个人生命的心与梦的历史。因此,《边城》是沈从文生命哲学的诗意凝结,蕴含了沈从文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与探寻,从《边城》的透视中,我们感受到沈从文在对生命美丽的构建中表达出对生命的近乎于“神性”的信仰与尊重,同时辐射性地表达了对生命存在的与之相关的文化、人性、命运孤独等相关因素的积极思考,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在生命之美中再现生命意识的辉煌

在《边城》中,生命的美丽与值得尊重首先体现在人性的真、善、美上,凡是美的东西,首先必须是真的。《边城》中所描写的人们个性纯真,翠翠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翠翠身上有种生命的自然美,是自然人性的化身。小说中写道:“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这是一种天然的、原始的美。翠翠情窦初开时的心理活动也是真实纯朴。当祖父试探地问她“你试告我,愿意哪一个”时,她立刻地把话题岔开,来掩饰内心的真情,这真实地表现了一个初涉爱河的少女的羞涩。

善,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有用或有益于人类的功利价值。善是美的灵魂。湘西小镇里的人们淳朴善良,在他们的身上闪现着善的光芒。《边城》中的老船夫是人性“善”的代表。他敦厚朴实,恪尽本分,勤劳憨厚。人们在坐渡船的时候,给老船夫钱物表示感谢,老船夫怎么也不肯收,实在退不了的话就将钱物拿去换些茶叶等放在船上,供船客们享用。端午节日,他“明白一定有乡下人看龙船还得趁黑赶回家”,就耐心地在船边守候。老船夫的朴实善良是其鲜明的人格魅力。美不能离开真、善,不能违背真、善。《边城》里所体现出的人性美是真与善的统一。正如沈从文自己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种人生形式是美的,人性美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和谐美是其基本特征。

其次,生命的美丽还体现在和谐之中,优美最根本的美学特征是和谐。和谐,体现在主客体的统一关系中,常常突出地表现为合目的性的理想与合规律性的类的完满性的浑然交融,《边城》是一首和谐的生命赞歌,这个边城小镇中的和谐美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包括人与人的和谐。首先,《边城》中的和谐美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边城这座小镇中,自然风景是美的,居住在其中的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宁静。这座名叫茶峒的小镇,山环水绕,静寂地掩藏在青山绿水中。山城边有一小溪绕过,溪底小小的白色石子都看得清清楚楚,那溪水清澈透明,滋润了心田,陶冶了性情。这里的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房屋又在悬崖上的,有滨水的,都巧妙地顺应自然地势而建。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与周围的环境及其协调,显得自然美妙。

其次,边城人的生活简单、自然,处处展示着人与人的和谐。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与美学》中提出:美是生活。边城小镇的和谐美与镇民的日常生活、风俗民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风俗民情的美也是社会美的重要体现,它承载着本地的精神文化内涵。古老的小镇中那千百年来家家户户临水的吊脚楼;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龙舟竞赛、捉鸭子游戏;中秋夜青年男女的对唱情歌;新年佳节的舞狮子;元宵节的万家烟火……无不生动地再现了边城健康、质朴的风俗民情,从中可以窥见人们之间的和谐美。

发现身边的美丽征文篇5

关键词:提香;威尼斯画派;《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赏析

中图分类号:J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7-0031-01

著名油画《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是意大利威尼斯画派代表人物提香25岁时的作品,又名《神圣的爱与世俗的爱》、《圣爱与俗爱》,此画约118×279厘米,现珍藏于罗马波尔葛塞美术馆

一、提香的艺术生平

(一)时代背景

提香(1490――1576年)在他近百年的人生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乡“水城”威尼斯度过。从15世纪上半叶起,威尼斯共和国已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是意大利境内拥有世界市场的最大的经济基地,它很快就成为欧洲商业的中心。到16世纪,威尼斯的文化也进入最繁荣的时期。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思想很快影响了那里的文学艺术,从15世纪中叶起,许多宗教题材的美术作品出现了浓郁的世俗化色彩,画面上追求欢快、激情和狂热的调子,从而形成了这一地区特有的绘画风格,称之为威尼斯画派。大画家提香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威尼斯画派的杰出代表,是画坛上著名的色彩大师。

(二)主要作品和艺术风格

提香是乔凡尼・贝里尼的学生,与著名画家乔尔乔内是师兄弟,并受乔尔乔奈的影响。青年时代在人文主义思想的主导下,继承和发展了威尼斯派的绘画艺术,把油画的色彩、造型和笔触的运用推进到新的阶段,画中所含的情感饱满而深刻。作为乔尔乔奈的助手帮助画了《睡着的维纳斯》后面的风景。在宗教画《纳税银》和《圣母升天》中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爱神节》、《酒神与阿丽亚德尼公主》等神话题材的作品,洋溢着欢欣的情调和旺盛的生命力。但在1533年查理五世封他为授以贵族称号后,则画了《西班牙拯救了宗教》和《菲力二世把初生的太子唐・斐迪南献给胜利之神》等趋逢权贵的作品。他的肖像画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中年画风细致,稳健有力,色彩明亮;晚年则笔势豪放,色调单纯而富于变化。在油画技法和绘画风格上对后期欧洲油画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委拉斯贵支,德拉克洛瓦等人深受其影响。其代表作有《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圣母升天》、《基督下葬》、《酒神祭》等。

提香在色彩和油画材料使用以及绘画技术等方面的成就令人注目。他是最早采用大型帆布做画的画家之一。他从不在作画前画精致的素描底稿而是直接在帆布上作画;只要他认为必要,便会在旧的颜料上涂上新的色彩,重新修改;通过多层透明罩染取得颜色效果是提香的技术特色;到晚年笔法和帆布的质感变成他重要的表达要素。他被公认是威尼斯最伟大的色彩画家。

二、赏析《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

(一)提香色

《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堪称提香的代表作,画中身着白色的新娘坐在石棺旁,手拿宝石花瓶,象征着尘世的短暂的幸福;女神维纳斯手托上帝之爱燃着的火焰,象征着天国永恒的幸福;中间是爱神丘比特。在宁静的画面中充满一种牧歌式的情调。这幅画体现了作为威尼斯画派重要成员的提香处理色彩的精湛技术,画史中称其用色为“提香色”。

(二)女性美

此画是提香描绘女性美创作的早期作品,时年25岁,这一阶段是他陶醉于乔尔乔奈的风格时期,这个时期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强调人的壮美与和谐,此画风格粗犷豪放,笔力雄健,但人物本身所具有的闲雅微妙的精神状态与纯洁高尚的品质,又使作品具有牧歌式的情调,宁静优美。提香笔下的美,具有生活与感情的因素,绝不是神化了的女性加之独特的构图和雄浑辉煌的色彩都铸就了此画不朽的艺术魅力。

(三)时代主题

有人说,这幅作品表现的是天上的美神和人间的美女会见的情景。一个古代罗马式石棺的两端分别坐着两个女人――坐在石棺右端的是一个赤身的女人,她手拿着一盏油灯,看来着是象征着裸的真理,也象征着天上的爱;坐在石棺左端的是一个衣着华丽的女人,她好象象征着虚荣和富贵,也象征着人间世俗的爱;石棺大概象征着天上与人间的界限,而她们之间的小爱神显然是在强化这“爱”的主题。背景那古老的城堡,那起伏的山峦,那葱茏杂生的树木,那远方的农舍和教堂,那悠闲的羊群,那宁静的溪流,那绚丽的云霞……仿佛是中世纪田园牧歌式的景色,又好象式阿尔卡迪亚式的、梦幻般的理想乐土。

也有人说,画中水池的右边敞开衣衫的裸女是希腊神话中的爱神维纳斯,坐在水池左边身着盛装的少女是美狄亚,在她们中间有一个天真无暇的小爱神用手捞取漂浮在水面的玫瑰花;背景则展示出一片优美的田园风光――平静的湖面和尖顶建筑物,两个猎人骑马奔驰在远方的草地上。画中的维纳斯正劝衣着华贵的美狄亚和那个希腊英雄私奔,美丽的,优美的风景,顽皮的天使,构成了威尼斯人喜闻乐见的田园牧歌式的画面。画家力图展现一个理想主义的场面,人与自然,世俗的爱和宗教的美在这里被和谐地统一起来,从而创造了一个和睦、博爱的世界。

有人这样破译这幅画的主题:小男孩是作为天女、凡女化身的本体灵魂存在。他纯洁、天真,不去关心化身的事,他追求的是体验。天女是,她表明了与灵魂的亲密无间,是一体的。凡女穿着衣服,表明了要达到与灵魂的整合,必须突破意识(衣服)之障碍,才能与灵魂整合,实现自我。在人间人之意识与灵魂由分而合是升华到天上之爱的惟一途径,从不完美达到完美。

更有人说,作品象征圣俗两种爱情,两位女性分别居画幅两边,背景山水亦各有差异,神圣之爱(左边)背景为丘陵寨堡,世俗之爱背景则为湖滨城镇,但彼此皆和前景的泉石树木相连。象征的两女性刻画极为出色:神圣的爱表现为一衣着整肃的妇女,世俗的爱则为女郎,她们彼此各倚踞图中央古典石棺式水池的两边,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个人认同后一种说法。根据当时的作画背景,16世纪正是文艺复兴时期,国家内部及之间的关系紧张,政治改革不断。而意大利处于城市林立的状态,各城市都是一个独立或半独立的国家,14世纪后各城市逐渐从共和制走向独裁。独裁者耽于享乐,信奉新柏拉图主义,希望摆脱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大力保护艺术家对世俗生活的描绘。与此同时圣方济各会的宗教激进主义力图屏弃正统宗教的经济哲学,歌颂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价值。罗马教廷也在走向腐败,历届教皇的享乐规模比世俗独裁者还要厉害,他们也在保护艺术家,允许艺术偏离正统的宗教教条。提香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在作品中含蓄地表现出了个性解放思想,两名女子的对比说明人和所谓的“神”之间在肉体上并无区别,而且人可以有不同的风格,可以是盛装面众,也可以突出自己的个性,一切以人为本。且以中间的小孩为纽带,说明人和“神”都是一样成长而并区别,歌颂世俗蔑视天堂,告诉人们要追求理性。实际上画家是在这里肯定生活的美感,用象征的手法表达画家自己对人间幸福与天上乐园的和谐。他通过人物在恬静地休憩的状态,与略有沉思的精神气质,赞颂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

发现身边的美丽征文篇6

傣族舞蹈审美的浅义 来 源自 3 e d u 教育 网

【摘 要】民间舞的独特风格和鲜明特色是源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傣族人民被称为“水的民族”。“三道弯”与“一顺边”的舞姿造型,是傣族传统的审美心理在舞姿造型上的体现,作者将从舞蹈体态方面简析傣族舞的审美特质。

【关键词】傣族舞 三道弯 一边顺 勾踢步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间舞的独特风格和鲜明特色是源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就像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一样,傣族人民被称为“水的民族”。

着名傣族学专家黄惠教授指出:“用水来形容傣族,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水,被傣语称为“喃木”;傣语称风为“垄”,称气也为“垄”,认为风和气吹在人身上是凉的,是看不见的水,风和气会在空中慢慢变化,从看不见摸不着变为看得见摸得着,变成雾和雨,最终变成了水,成为人类生存须臾不可缺少的东西。

生活在水边的人们爱水、赞美水,人也像水一样纯净、柔美。

余晖下,一位青春少女挑着水罐来到湖边,夕阳余辉照在她身上,她从水中照见自己修长的身影,脸上涌现出青春的喜悦,她散开秀美的长发,在清亮的湖水中。坐在岸边,用双脚轻拍嬉水,波清澈透明的江水吸引着她,她情不自禁地跳入江水中,冲去一天的疲劳。轻风徐来,轻抚洗净晾干的长发。夕阳落山,她起身三转两绕,盘起了傣家少女别具一格的发型。然后挑起水罐,踏着霞光,向着炊烟缭绕的竹楼款款走去……这是着名舞蹈家刀美兰在舞蹈《水》中给观众展示的情景。

作者将从傣族舞蹈的身体姿态浅析傣族舞的审美特质。“三道弯”与“一顺边”的舞姿造型,是傣族传统的审美心理在舞姿造型上的体现,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耿马、孟连地区的傣族人民对孔雀有着极为深厚的情感,孔雀崇拜造就了“三道弯”的体态发展,孔雀的自然形态就被认为是一个“三道弯”经典。当孔雀立于高处或栖息在树枝上,长长的尾羽垂下来,其形态正好是“三道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上看它的骨骼结构,“三道弯”与弯曲的特点就更加鲜明。

从舞蹈的动势来看,在动作过程中相对静止的S状曲线姿态,可称为“体态三道弯”;通过动作的连续过程形成的S状曲线动态,可称为“动律三道弯”。

一、体态三道弯

体态三道弯主要表现在以S状造型作为基本体态特征的舞种中,它具有相对静止的“雕塑性”特点,在舞蹈动态过程中身体保持相对静止的三道弯姿态,傣族舞蹈在表演过程中舞者始终保持三道弯的体态造型。在民族民间舞蹈中,最能体现体态三道弯审美特征的是印度的奥蒂撕派舞蹈和我国的傣族舞蹈。在二者的舞蹈动作过程中,三道弯作为基本体态,舞者始终或经常保持相对静止的S状曲线造型。

傣族舞蹈中,模拟鸟兽的舞蹈居多,如“孔雀舞”、“鱼舞”、“蝴蝶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基本体态就是“三道弯”,即运用腰部和胸部的前后三道弯和胯部的左右三道弯表现高枝孔雀垂尾而立的自然形态。这使傣族舞蹈中的此类造型具有较明显的相对静止的“雕塑性”特征,也因此凸现了人体姿态的曲线美。以三道弯作为基本体态的民族民间舞,一般在动律上较舒缓、柔软。有人形容这派舞蹈如微风中的柳条,它是所有流派中最能体现女性妩媚神情的舞种;因此傣族舞蹈以柔美、纤细、典雅的风格而着称。

二、动律三道弯

“动律三道弯”指身体不同部位的S状造型。傣族舞蹈蕴藏着神秘而浓厚的民族氛围,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极尽东方韵致。傣族舞中透出山川秀美、人文毓秀的夺目光彩,充满着平和、恬静含蓄的风格,朴实自然,毫无雕凿。舞蹈的律动中含着淡、幽静的气质,凝聚着东方艺术的线条美。舞蹈动作中那些人体的头、手、臂、肘、肩、腰、胯、膝等每一个关节都尽量弯曲,使整个体态由多种曲线组成,形成婀娜多姿的S 型,不论手的推拉和脚步起伏的动作,还是孔雀舞中的美丽造型的流动美,造型丰富而个性鲜明。不仅会使人们感到那秀丽山河的自然律动美,还会使人们感到傣族人生活的宁静祥和、朴实自然,更能使人感受到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恬静幸福生活的向往。

傣族民间舞蹈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情内在而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感。傣族舞蹈中上肢的手和下肢的脚以及头都极富有表现力,下体多保持半蹲状态,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与手臂形成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型。舞时双腿半蹲,双手叉腰,上身向旁倾斜为基本舞姿。舞时一般前脚掌着地,但不强调有力地踏和跺,落地时轻而稳。傣族舞除下肢有丰富的步伐,小腿的灵活运用外,手和上身丰富的舞姿也极具特点,手式多样,同一姿态,同一动作,手式不同就有不同的舞蹈形象和含义,上身的挺胸、收腹与头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以及柔中带刚的舞蹈韵律,使傣族舞既有动态的韵律美,又有静态的造型美。

“一顺边”的美是傣族特有的安详、舒缓动律中体现出来的美好舞蹈形象,虽然傣族大多生活在山谷间的平坝上,但山地的动态特征也反映在人们的劳动生活中,尤其是妇女,她们在担水、挑谷、扬场等劳动时的步态和形体动态中,多有“一顺边”的特征。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罗雄岩认为“一顺边”的美,源于高原的劳动生活,来自高原民族的审美心理。在高原上山路崎岖,人们往来间有诸多不便,上山、下坡自不必说,就是一般走路也和在平原上大有不同,其主要区别,就在于脚掌的着力点和身体的平衡上,于是逐渐形成了“一顺边”的体态。

傣族人的身高普遍偏低,体形较小,娇小玲珑。生活中喜欢穿着一种筒裙,这种筒裙长及脚裸,高齐腰,紧紧裹着下身。在河里洗澡时筒裙可以作为屏障,还可作为包头巾将洗好的头发包好。由于筒裙的开口不大,所以人们在行动时,只能小幅度运动,又由于筒裙长及脚裸,穿着的人每走一步路都要用脚跟向后上方踢一下才不会在脚落下的时候踩到裙子,再就是傣族舞蹈与印度、缅甸等国家的舞蹈一样,体态处于下身半蹲状态,这就形成了傣族舞蹈风格突出的步伐动作——勾踢步。当舞蹈者在做勾踢步时,每走一步都要将裙子轻轻地撩起,就像平静的河水掀起小浪花一样美丽。

发现身边的美丽征文篇7

[关键词]《群鸟》;心理分析;拉康;母子关系

电影《群鸟》是美国著名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的经典作品。影片上映于1963年,一直受到历代影迷的好评,被奉为灾难片的先驱。笔者主要从拉康的三界说来解读这部电影中的母子关系,希望能对影片的理解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一、影片内容

独立任性的富家女米兰妮(Melanie)是一家报社老板的女儿,她与律师密奇(Milch)在旧金山一家鸟店里邂逅,密奇认出了曾经刁蛮闯祸的米兰妮,并戏弄了她。米兰妮却没有气恼,反而记下了密奇的车牌,查到他的住址,还订购了密奇要找的八哥鸟(10vebird)。第二天,米兰妮带着八哥找到密奇的住处,但却得知密奇到海边家中度周末去了。米兰妮驱车来到海边小镇波德格湾(Bodega Bay),悄悄潜入密奇家中,留下八哥鸟,送给密奇的妹妹凯茜(Cathy)。密奇见到鸟笼,又看到米兰妮在划船离开时被一只海鸥啄伤,帮她处理伤口并留米兰妮在家吃晚饭。米兰妮见到了密奇的母亲丽迪亚(Lydia)和他的妹妹凯茜,以及他的前任女友安妮(Annie),知道了他们的旧情,她与密奇的感情似乎在顺利发展,虽然她觉察到丽迪亚对她态度冷淡。然而就在此时,灾难发生了,先是一群海鸥突然袭击了在海边为凯茜举办的生日宴会,接着从烟囱中飞进的一群麻雀又把密奇的家搅得天翻地覆。第二天一早,丽迪亚又发现一位居民在家中被群鸟杀死,体无完肤,眼睛也被啄掉了。米兰妮照顾好惊魂不定的丽迪亚睡下后,到学校去接凯茜回家,却发现校园里已经聚满了密密麻麻的鸟群。孩子们立即被疏散回家,疯狂的鸟群还是在路上袭击了他们。把凯茜安置在安妮家后,米兰妮来到镇上餐馆,打电话将消息告诉了父亲。很快,加油站遭到袭击,酿成了一场可怕的火灾。整个镇子都笼罩在被群鸟袭击的恐怖之中,人心惶惶。安妮为了保护凯茜,惨死在密奇屋前。当晚,无法离去的四个人在家中再次遭到鸟群的袭击,密奇奋力维持,不让群鸟闯入伤人。一轮攻击过后,米兰妮来到楼上查看,被闯入的群鸟啄伤,密奇拼命把她救出。凌晨,一家人决定冒险闯出群鸟前往旧金山。影片最后,四个人蹑手蹑脚地走出屋子,成功进入车中,密奇缓缓地驾车驶向道路的远方。

二、拉康三界说简介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对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的符号学再阐释(“符号学心理分析”或“结构主义心理分析”)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研究领域最具有争议性的热门话题之一。他运用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概念对整个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体系进行再审视,把心理分析修正、拓展为语言话语,从而给传统的心理分析文学批评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虽然拉康的作品晦涩难懂,但他的许多观点:如关于主体心理结构(“主体”、“他者”、“自我”)、关于认知域(“真实的”、“想象性的”、“象征性的”)、关于主体格式的形成阶段(“镜象阶段”、“俄狄浦斯阶段”)、关于“向我思维”模式(两种“自恋情结”)等,在文学批评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拉康提出人格发展的三界说,即真实界(The real)、想象界(The imaginary)和象征界(The symbolic),而需要(need)、要求(demand)和欲望(desire)分别与这三个阶段相对应。

真实界从出生持续到6~18个月。婴儿开始离不开母亲,对于婴儿来说,和母亲之间没有自我与他者的区分。在这个阶段,婴儿没有自我感或个体身份,并且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是个统一的整体。婴儿受需要所驱动,它需要食物,舒适,安全,需要拉尿,需要换尿布。这些需要都可以得到满足,而且可以用特定的物品来满足。这一阶段没有缺席或缺失,也就没有语言,因为语言就是由于所指(signified)的缺失而用能指(signifier)来替代。真实界是超越语言的,因此当婴儿进入语言阶段后,真实界就不可逆转的消失了。这一阶段是母性的,因为母亲可以满足婴儿的所有需要。

想象界也叫镜象阶段(The mlrror stage)。当婴儿开始区分自己的身体和其他的东西时,他开始进入想象界。这个阶段的孩子有要求(demand)了,要求不能用物品来满足。要求经常是想得到认可,得到爱。他开始意识到它和母亲是可以分开的,而且存在很多东西不是自己的一部分,因此“他者”(other)的感觉已经形成。但孩子还没有连贯的“自我”(self)感。孩子看到镜子中的形象并认为那是“我”(me),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形象。想象界是各种形象的领域,孩子通过对镜中形象的想象认同来创造自我的概念,然而这种认同是一种幻觉的认同。镜中的形象被称为“理想自我”(ideal ego),是没有不足的完美的整体的自我,我们通过对理想自我的认同来构建自我感,并且我们想象一个没有缺失、没有缺席、没有不完整的自我。

象征界与欲望(desire)相对应。首先让我们来区分他者(other)和他性(Other)。他者意味着别的东西,比如自己在镜中的形象,其他的人,而他性意味着他者的概念。当孩子有了他性的概念之后,他就开始进入象征界。象征界与想象界是重叠的,二者之间没有清晰的区分。他性在象征界中处于结构性的位置,每个人都想到那里,与之融合。但是作为中心,他性不能被融合,任何东西都不能与他性一起处于中心。所以他性的位置创造并保持一个永不停止的缺失,拉康把他叫做欲望。父亲(Thefather),父名(The name of the father),父法(The lawof the father),或者法(The law),成为象征界的结构原则。并且对语言法则――父法的屈从对于进入象征界所必要的。

三、电影《群鸟》中母子关系的三界说解读

1.老的象征界已经崩塌。

电影中,布兰纳家(The Brenner’s)的父权统治已经崩溃,因为父亲四年前去世了。老的象征界已经崩塌,新的尚未出现。在母亲丽迪亚漫长的婚姻生活中,已经习惯和依赖老的父权统治,她想念生活在其中的安全与舒适。但是她不认为儿子密奇有能力扮演家长角色的能力。群鸟来袭时,丽迪亚非常恐惧,她不相信儿子有能力保护她们,她不断地询问密奇是否做好了这个,做好了那个,甚至歇斯底里地对儿子大叫:“要是你父亲还……”这里的父权统治相当于拉康所说的象征界。正如象征界 一样,父权统治是父性的,生活在父权统治下的孩子和女性受到男性的保护,或者拉康所说的父亲。

2.密奇是想象界中的孩子。

多年来,密奇看着父亲保护孩子和母亲,父亲就像一面镜子,密奇通过他的父亲看到一个理想的家长的形象,他努力认同这种形象,把自己变成这种理想的形象。他已经有了一些他性的概念,把母亲与妹妹视为他者,自己是他们的保护者,他即将进入象征界。但在母亲的眼中,密奇还没有能力扮演家长这个角色。出于对儿子的爱,她阻止或延迟儿子进入象征界。儿子每个周末都要回到波德格湾,而且因为母亲的态度,安妮与密奇的爱情无疾而终。

3.母亲想要儿子回到真实界。

因为母亲不相信儿子做家长的能力,她阻止儿子离开她建立新的象征界,她想要儿子回到真实界,在真实界里她可以满足儿子的所有需要。

丽迪亚并不是占有欲很强的母亲,安妮在与米兰妮的对话中说:“也许任何女孩都不可能和密奇发生什么事”,“激烈的占有欲的母亲?不,不是的”。她害怕任何女人密奇爱,而不是害怕把密奇从她身边夺走,因为她想一个人来满足密奇所有的需要,正如真实界中的母亲对婴儿一样。

四年前,安妮和密奇没有结果的情事就是由于母亲的这种心态。对于米兰妮,丽迪亚对她的敌意是显而易见的,密奇邀请米兰妮到家里吃饭时,丽迪亚就不太高兴,随着米兰妮和密奇不断熟识,丽迪亚一直在询问和质问她。安妮死在他们家门廊前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丽迪亚阻止儿子进入象征界,安妮首当其冲。安妮死在门廊前,象征着她无法进入密奇的象征界,因为新的象征界尚未建立。

事实上,按照拉康的理论,一旦离开真实界,便永远无法再回首,无法逆转。密奇就像处于想象界的孩子,正要进入象征界,所以母亲的努力注定是失败的。

4.鸟的袭击使母亲意识到这种不可逆性。

群鸟为何会攻击人类是影片中一个有趣的话题,它使得该片对历代影迷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有评论家将群鸟的攻击归因于它们对人类的报复,又有人认为群鸟的攻击与母亲丽迪亚的心理活动有关,对此笔者将在后面着重阐述。在这里笔者要强调的是,群鸟的攻击像催化剂一样促使母亲认识到不可能强迫儿子重新回到真实界。群鸟来袭时,密奇扮演的是决策者,采取措施保护弱者的角色。而且他的表现很不错,母亲丽迪亚意识到儿子已经有能力做好父亲的角色,她决定放弃她最初的想法。父亲的画像的移动,象征着密奇正式进入象征界,也象征着新的父权统治的建立。

5.母亲放弃让儿子回到真实界。

影片结束的时候,观众可以看到吓坏了的像孩子般的米兰妮紧紧地抓着丽迪亚的胳膊。笔者将这个镜头解读为:丽迪亚已经放弃把密奇带回真实界的愿望,而且丽迪亚现在可以接受另外一个女人进入密奇的世界,给他爱,满足他的需要。

同时,这里又有另外一个方面值得注意。米兰妮是个自信、独立、爱作弄人的女孩,成长的过程中,由于母亲的缺失,她被父亲宠坏了,她对于扮演传统的女性角色一无所知。观众可以看到,当密奇承担起男性保护者的角色时,米兰妮要付出的代价就是失去她的自信、独立和顽皮,并承担起传统女性的角色,被保护的角色。直到影片结束,密奇才进入象征界,同时新的父权统治才建立起来。

6.群鸟攻击的原因。

一些人认为群鸟的攻击是对人类虐待的报复,还有人认为是母亲丽迪亚心理活动的折射,笔者比较认同后一种观点,下面是一些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

米兰妮刚来的时候就被一只海鸥袭击,可以理解为丽迪亚对她的警告。整个波德格湾可以看做是丽迪亚的领地,任何试图进入密奇世界的女性都是丽迪亚的威胁,让鸟类袭击来消除这种威胁。

第二个场景是在凯茜的生日聚会上,当丽迪亚看到米兰妮和密奇在漫步聊天时,母亲开始嫉妒,群鸟又一次袭击了他们。或者也可以这样解释:凯茜过生日了,长大了,对母亲而言又是一个有威胁的女性。另外一点也值得一提,不管米兰妮到什么地方,那个地方就受到群鸟的袭击。

另外,细心的观众也会发现,丽迪亚是影片中唯一没有直接受到群鸟攻击,唯一没有受伤的主要人物。安妮、米兰妮和凯茜三个女性人物受到群鸟最凶残的攻击。甚至儿子密奇也受到袭击,这似乎是个警告:如果他允许自己吸引别的女性,他就要付出代价。

有人也许要问:为什么群鸟来袭时丽迪亚自己也会害怕?这很好解释:要把密奇留在身边,让他回到真实界的欲望处于母亲的潜意识当中,母亲自己可能都不自知。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将电影《群鸟》中的母子关系解读为母亲阻止处于想象界的儿子进入象征界,想让他返回到真实界,然而母亲的努力是徒劳的。这种理解未免有点牵强,但希望能对影片的理解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发现身边的美丽征文篇8

同学们在习作中经常要描写景物,有的片断练习要写景物;春游、秋游等各种游记要写景物;有的命题习作也要求描写景物。但有的同学在平时的习作中,遇到景物描写时,往往一写到春天就是“春光明媚,百花齐放,鸟语花香”;一写到鲜花总是“张开了笑脸,风一吹,像翩翩起舞的蝴蝶,散发着阵阵清香”。要么就是说空话,什么“这里的景色多美啊!”“眼前的美景太迷人啦!”其实,北方的三月,还看不到绿色,有的花儿并不飘香,眼前的景色到底有多美,多迷人,别人还是不知道。那么,如何写好景物呢?我认为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写。这里我就想在这方面作一些针对性的指导。使同学们能掌握抓景物特点,写好景物的基本方法。

一、学习抓景物特点的几种方法。

同学们,地各有貌,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我们要仔细观察景物,抓住特点写具体,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请看以下片断,想想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写的。

1.出示“夏日的中午,万里碧空上飘着朵朵白云。这些白云,有的几片连在一起,像海洋里翻滚着银色的浪花,像层峦叠嶂的远山,有时在一片银灰色的大云层上,又飘浮着一朵朵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云朵儿,就像岛屿礁石上怒放的海石花。”这个片断作者是抓住了白云的形状、大小进行描写的。

2.请同学们再读以下几个片断,看看这几位作者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写的?①“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个片断作者抓住了火烧云的色彩绚丽的特点进行描写的,从而反映了火烧云的美。

②“远处,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驼鸟走来走去。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岸边盛开着一簇簇美丽的鲜花。”这个片断作者抓住了栎树、羚羊、驼鸟、小河、鲜花的数量进行描写的。

③“傍晚,青蛙‘呱呱’地叫起来,啄木鸟‘笃笃’地啄着树杆。甲虫‘嗡嗡’地叫。扬科躺在河边静静地听着。”这个片断作者抓住了青蛙、啄木鸟、甲虫发出的声响进行描写,反映了小音乐家扬科对音乐的喜爱。

3.写景除了抓住景物的形状、大小、色彩、数量、声响这些方面进行描写外,还可以从那些方面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呢?还可抓住景物的神韵、动态变化来写。例如:

①“现在正是枝叶繁茂的时节。这棵大榕树好像在把它全部生命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描写作者抓住了大榕树枝繁叶茂中所表现出的神韵进行描写,使我们感觉到她充满了生命力。②以上描写“火烧云”的片断。作者是抓住了火烧云短时间里色彩变化多、快的特点,反映了火烧云的美、奇。

③“清晨,江面上格外平静,碧波荡漾,银光闪烁,海鸥在江面上展翅飞翔。此时,我总爱伫立在江堤上向北眺望吴淞口,那一望无际的江面,水天相连。一陈清风拂来,猛吸一口新鲜空气,顿时令人心旷神怡。江堤边的树林里,鸟儿清脆的叫声此起彼伏。一群老人在堤岸边散步,打太极拳??当阳光撒满江面的时候,江面开始沸腾了。你看,那大小船只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机帆船的马达声、大轮船的汽笛声,江浪的撞击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支雄壮的交响乐。“呜“的一声汽笛。一艘万吨轮由远而近,所到之处涌起两排巨浪,呈八字形,像两条白龙朝两面三刀岸滚来,浪花扑打在江边的岩石滩上,溅起一簇簇白花??傍晚,夕阳把江面映得通红。此时,我和小伙伴们总爱到江边的岩石堆上捉螃蜞。一个傍晚可捉二、三十只。晚上,沸腾的江面恢复了宁静。这时,停靠在码头上的万吨巨轮灯火辉煌,和天上的繁星交相辉映,把船边的江水也映红了。江风阵阵,迎面袭来,驱散了夏日的暑意。”这个片断作者抓住了江面从早到晚的变化,写出了江面特有的美景。

④我们的教室和操场中间,有一条甬道,甬道两旁是两排齐刷刷的梧桐树。春风给它满枝叶苞,点点鹅黄,片片嫩绿。夏日,一张绎叶就是一个绿色的巴掌,托着一轮骄阳。一棵树就是一把漂亮的遮阳伞,树下清风习习。梧桐美在秋天。每天中秋过后,几场秋雨。几阵秋风,把那叶子染成锈红色。此时,蓝王码电脑公司软件中心高空,秋阳淡光,梧桐白白的躯干,红红的树冠,显得分外娴静、妖娆,优雅、庄重。走在这甬道上,置身在画图中,沉浸在恬适的氛围里。不必可惜,西北风一夜刮尽树叶,那遍地铺金,不正象征这金色的丰收季节吗?冬天,梧桐粗壮的树干,光秃的枝桠,倔强地挺立在那里,顶严寒,斗风雪。看到它,缩颈袖手的人会挺起胸来,凝视它的身影,会油然而生敬意。这个片断作者抓住了梧桐树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反映了作者对校园梧桐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总结抓景物特点,写好景物的几种方法。

同学们,以上这些片断告诉我们,要写好景物,可抓住景物的形状、大小、色彩、

数量、声响、神韵、变化等这些方面进行描写。这样就可抓住景物的特征,使读者感到鲜明生动,有身临其境之感。当然,并不是在写每样景物时,都要运用以上这些描写方法,应根据所写景物的特征,有所侧重地选择景物描写方法,而且写时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另外,还须注意描写景物也要按一定的顺序,一层一层地写。有的按景物的远近写;有的按方位写;有的按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写,等等。但不能像列清单一样地把所有景物都写下来,要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最后,要说的是:不管写什么景物都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描写景物开头

在文章的开头,运用景物描写,为文中所写的人和事渲染环境、提供背景,能给人以美好清新的印象。写景的内容,可以是天气情况、自然风光、建筑设施,可以是动景静景、远景近景、美景劣景、大景小景等。小朋友们都爱好景物,也最喜欢写景,这种开头,会一下子抓住读者,有助于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当然,开头运用景物描写,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写景的文字不能过多,不能一写到景物,就没完没了,无始无终,结果,景物写了很多,显得头大身子小,文章不匀称;二是要重点突出,主要景物多写一些,次要景物点一下即可,不能样样都写,结果都没有写好;三是写景是为人和事服务的,要与文中所写的人和事有密切关联,景与人事不能脱节,更不能把景物写成了文章的累赘。

请看下面这个开头:

瓦蓝瓦蓝的天,丝丝缕缕的轻云如烟般缭绕,夕阳的光辉洒满田间,万条金线接天浮动,玫瑰色的光彩,映在绿得发黑的菜上,叶面上像抹了一层油,亮闪闪的。

这段文字,是习作《路过天堂》的开头,用的全是景物描写,主要是仰视之景,夕阳下的美景,蓝天、轻云、夕照的光彩、碧绿的菜叶,渲染了美好的情境,为写“我”下文“路过天堂寨”提供了优美的环境背景。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令人心驰神往,显然是一个好的开头。

三、景物的描法。

所谓描写景物,通常指描写自然景物,但也包括对社会景物即社会环境的描写。景物描写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内容。景物描写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大地,风雷云电,春夏秋冬,清晨午夜??以及这些事物的交错组合就构成了景物描写的对象。写作的目的则因文而异。有的在歌颂祖国山河的壮丽,有的则借写景而抒发某种感情。

要写好景物,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景物的特征。

对所写景物认真观察,抓住特点,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而能否抓住景物的特点,关键在于作者细心的观察,并将观察所得铭记于心。正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因此,要求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中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善手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观察、体会。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为此,一要注意不同季节的特征。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季节的变化会引起景物的变化。每个季节的景物都有各自的特征;二要注意时间变化的特征。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往往各有特征。白昼、夜晚、早晨、黄昏都为景物涂上了不同的色彩;三要注意气候不同的特征。同一景物在雨中、风中、雾中、雪中所展现的景观是不同的,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征。南方、北方、城市、乡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地域,有着各自不同的景物特征。

二、要选好观察的角度。

选好观察的角度,就要先确立好观察点。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固定立足点和变换立足点观察景物的方法,或远观、或近觑、或仰视、或俯瞰。同时,要注意观察的顺序,是由近及远,还是由远而近?是由上而下,还是由下而上?这是指空间的变换。还可以时间的变化或游览的先后为顺序。这样,所描写的景物才不会杂乱无章。总之,要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

三、安排好描写的顺序。

景物描写的顺序一般分为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两种

空间顺序--一般是取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按照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写出各个位置上的景物。还有一种空间顺序,不取固定的观察点,而随着观察者位置的转移来描写景物,这叫做游览顺序。

时间顺序--同一个地方在不同的时间里,其景物是有变化的,按一定的时段依次写来,可以表现出景物的丰富多姿,使人产生美的感受。时段有长短之分,长时段如春、夏、秋、冬,短时段如晨、午、暮、夜。选用哪一种时间顺序,应视描写对象的特点而定,

四、要融情于景,表达主观感受。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作者对任何景物,总会有自己的感情。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

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同时,观察、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也是写作主观感受的过程,因此,要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写景贵有情,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只有将静态描写景物形态特征和动态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描写景物需要绘形、绘色、绘声,仿佛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这就需要尽可能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因而要善于找到最能表现景物特征的动词和一些恰当的形容词,尤其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但要注意不能堆砌词藻。

【范文赏析】

春夏秋冬的表演

春、夏、秋、冬,像四位神奇的演员,在自然这个大舞台上表演着各自的绝招。

瞧,翠绿的大幕拉开了。春姑娘穿着五彩的霓裳,轻盈地走上了舞台,她把长袖一挥,大地上的草丛树木都被染上了绿色。春姑娘又从身后拿出一只漂亮的花篮,用纤巧的手从里面拿出一束束五色缤纷的鲜花,向台下撒去。鲜花飞向绿色的大地,飞向绿色的树木。立刻,嫩绿的翠叶间缀满了朵朵鲜花。鲜花在万绿丛中开放,恰似在绿色的锦缎中,用五色相间的丝线绣出了怒放的花朵。春姑娘红艳艳的面颊上浮现出醉人的春天微笑。她笑着,轻轻地退下台去。

翠绿的大幕拉拢了。

台上翠绿的大幕,慢慢变成了深绿,然后缓缓拉开了。啊,夏出场了。夏似一位生气勃勃的少年,健步走上台来。夏的眼睛灼灼发亮,环视着台下的大地,大地上顿时出现一片火热的阳光。大树张开无数的臂膀,遮住夏火热的目光,洒下一片荫蔽。夏的目光到达那里,那里就是一片酷热,一片骄阳。

夏施展过自己的绝技,满意地收起了目光,退下台来。深绿的大幕也随之闭拢了。

深绿的幕布很快变成了金黄色,这预示着美丽的秋将出场了。幕布缓慢地拉开了。美丽的秋,身着金黄色的衣衫,出现在舞台中央。秋用细细的手一指,大地立即变得金黄一片。秋从身边拿出一只小口袋,变戏法似地取出一只只丰硕的果实,向台下抛去。那只袋里像有无穷无尽的果实,拿也拿不尽,取也取不竭。沉甸甸的果实飞向大地,坠满金黄的枝头,好一派硕果累累的金秋景色啊!

秋像一位满含羞涩的少女,害羞地笑着,款款步下台去.

冬天来了!冬像一位爱干净的小女孩儿,浑身雪白,连幕布也由金黄而变得雪白了。冬戴着雪白的绒帽,浑身穿着白色的绒衣裤,脚上着一双白皮靴,就像一个可爱的白绒球一般。她用胖胖的小手,指挥着雪花向大地飞舞,去清除那里的污垢。雪花们顺从地听从冬的指挥,舞动着美丽的六角形身体,飘落在大地上。不一会儿,大地便白茫茫一片,成了白雪世界。

冬看着大地上的变化,高兴地笑了,胖胖的小脸上出现两个小小的酒窝。她蹦着、跳着、拍着小手,如一个快活的小绒球,滚下台去。

白色的干净的大幕也随着冬的退场而闭拢了。

就在春、夏、秋、冬四位神奇的演员表演各自的绝招时,时间老人的步子也飞快地迈动着。当冬表演结束后,一年过去了,又迎来了新的一年。大地上的景物随着春夏秋冬的更替而不断地变化着。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春夏秋冬四位神奇的魔术师,在自然这个大舞台上表演着各自的节目,表演着??

祝愿他们的节目能越演越好,使人们更加热爱绚丽多姿的大自然!

【简评】

上一篇:酒会开场白范文 下一篇:元旦联欢会开场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