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式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5:40:36

发现式教学论文

发现式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改革;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5-290-01

初中数学教师通过开展创新性教学论文的探索,大力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无疑是贯彻《大纲》和新课标之本。然而,我国当前对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实施创新性教学的研究尚存在许多不足,体现在实施创新性教学的改革观念尚未真正普及,健全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普遍适用的教学论文模式尚未建立,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落实到教学实践也有待于加强。

一、初中数学实施创新性教学的必然性

面对以知识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初中数学教学己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性教学是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以新课标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改革教学方法为突破口,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处理和再创造,展现出数学知识的形成背景和过程,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的实际出发,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必要的逻辑推理,得出数学概念和规律,使数学教学真正成为思维活动的教学,让学生学习到活的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为日后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物质基础。

二、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的内涵

创新性教学是创造教育对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在创造教育基本原理指导下学科教学的表现形式,它是将启发式、发现式和其它有助于创造力开发的方法用于各种学科的教学,并将教学内容按促进提高创新能力的方向改编,成为程序式的教学载体,从而促进课程改革的教学形式。针对数学学科和初中生年龄的特点,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达到更高层次的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三、数学创新性教学的主要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法。它同“注入式教学法”是根本区别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很深地理解这个思想,使自己的教法设计紧紧围绕“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这个中心。它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一理性归纳”,主要适用于证明、运算和应用题的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法,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问题解决”的形式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情境,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它既可以抓住课本的典型题例进行引伸和扩展,编拟出内涵丰富的应用题让学生“钻”,也可以抓住数学问题本质,编制现实情景的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试”;既可以把数学知识恰当地放到各种实际情景中,胡}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应用数学的意识,也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各种数学课外活动,使学生真正在生活中应用数学,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通过实践、实验、想象、推理、领悟等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合理假设,合理猜想,仔细论证,认真评价,回顾总结,推而广之,实践运用。这种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创新情境一分析探究一猜疑假设一论证评价”,主要适用于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例题等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它要求在例题的选择和配制上,要加强探究性问题,让学生运用合情推理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探索;在解题环节上,要突出探索活动,重视分析学生在探索中出现错误的合理性;在探索活动的形式上,可采用个人思考、分组讨论、大组报告等多种形式和cai软件,让学生通过数学实验在更理想的空间进行探索和发现。探究过程,是学生发展智力、掌握学习策略、积累学习方法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

发现式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提出问题,措施探究。授课教师所在备课组针对问题集体备课,并形成统一的学案,同时其它年级教师针对授课内容及具体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提前交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整理授课思路准备集体教研时交流。

实践验证,对比验证。教师授课与听课2两节。效果评析,总结提升。针对本课确定的具体问题进行评课、反思活动。(授课教师要依托本学科《习惯培养实施方案》的基本要求,提出要在课堂落实的具体问题进行措施探究、实践验证等。)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业务理论学习,提高理论认识和修养水平。一是选编有关理论文章,印发给教师学习;二是倡导并鼓励教师开展自主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文献,及时推荐给教务处,并由教务处编印下发,学校对教师推荐情况予以统计表彰;三是组织自主合作式教学论文评选活动;四是组织开展“为教学设计和操作拿依据”活动,探索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增强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教师树立“有效的教学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支撑,先进的理念要在教学行动中来体现”的正确观念,既要克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弊端,又要防止走向本本主义的不良倾向,切实促进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的同步提高;

成立自主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攻关小组,采取集慧式备课方式,在“试讲—修订—完善—固化”的基础上,不断形成新的成功课例并及时加以推广,从而不断丰富自主合作式教学的有效形式;专门组织管理干部对自主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讨、学习与培训,统一对模式的理解和认识,统一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掌握,从而实现对教师更加有效的指导和要求;更加严格地落实学校的听课谈话制度,把干部谈话评课情况纳入工作例会予以点评,发挥好每位管理干部的作用,对干部听课中发现的优秀课例和先进典型以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汇总起来,定期公示反馈给教师,实现对教师实施自主合作式教学水平评价的过程化、公开化,达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效果。确保自主合作式教学进入常态课堂。

如今,在乳山口镇初级中学已逐步形成每日课堂调控发现问题、每周专题研究剖析问题、每月整理成果全员推广的循序渐进、循环往复的校级教育科研模式,为学校课题库增容。

发现式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根据今年市教研室工作会议精神,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观念为主线,结合高考“3+1+1”模式,重点抓好学校教研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狠抓重点,常查环节,努力完成学校制定的教学目标。

二、具体工作安排

本学期工作的重点是加大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力度,全面提高历史教学及教研质量;加强高考研究,重视信息交流,不断提高我校历史学科高考水平;配合学校三星级高中评审,做好各方面工作。

1、制定落实教研活动计划

明确学期工作重点,集中精力抓好高中历史教学,特别是高高三的历史教学,针对学校制定的高三教学目标,配合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注重课堂即时效率,同时落实细节:

①、完善备课组工作,每周一次,常交流、多研究, 特别是对高考信息的采集、研究分析。

②、结合学校月考制度,做好平时测试工作,高三两周一次常规考试,认真、及时批改,重点同学要面批;分析、总结,找出学生学习的薄弱点,查漏补缺。

③、认真完成听课计划,能够每周听一节课。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每学期不少于20节。

2、加强备课组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集体备课,丰富课堂教学,是本学期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工作。对高三的复习,认真组织备课,分解教学过程,从细节处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精选资料,精选试题。认真做好提前备好一周课,由教研组长签字才能进课堂的工作。

3、抓好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本学期将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结合学校青蓝工程,以高考改革为契机,着重提高课堂即时效率。在活动中,将根据教研组实际情况,采取开设研究课与随堂听课等形式,从“严、精、活、实、高”五方面来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堂堂有收获,节节见成效。

①、开设高三历史复习研讨课。从能力角度出发,将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着重培养运用生产力标准、实事求是、宏观与微观、人类文明演进四个理论尺度。

②、在高一的历史课中认真抓好素质教育,结合高考改革形势,在抓基础知识同时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

③、三月份的学校教师课展示活动中,将集中教研组智慧,认真组织,充分展示学校课题研究成果。

4、展开课题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针对学校提出的总课题,教研组将展开对“历史教学结构的优化与素质化教育”子课题的深层次研究。在实际教学中将对“问题式教学”进一步进行探讨,同时落实细节,明确各人分工,分阶段按计划实施。在过程将对阶段性研究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并解决,适当调整研究计划。学期中或结束时,针对课题研究进行经验交流总结。在这一学期中,准备将“问题式教学”模式基本定型,严格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进一步深化模式理念,完善研究的各项工作。

5、、落实月考制度,做好成绩分析

作为阶段教学检测的一种方式,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反馈教学成效。在成绩分析时一定要细,明察秋毫。

①、认真出好每一份试卷。备课组集体研究,精选试题,突出重点,难易适度。

②、认真批改、认真分析、认真评讲,做好成绩统计。找出学生学习的薄弱之处,完善课堂教学。

③、密切注意差生、优生的流向。通过测试发现差生,重点进行原因分析、方法指导。

6、抓好初中课改工作,落实校本课程研究

7、组织教育理论学习,撰写教研教学论文

发现式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19-02

自1981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高等学校图书馆管理条例》,要求各高校把“文献检索课”作为高校图书馆的情报教育课以来,我国高校的文献检索教学已有30年的历史了,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类知识载体的日新月异,文献检索教学也在不断的变革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然而,在搜索引擎等被人们广泛使用的今天,文献检索课的设立也遇到了不少质疑,甚至面临边缘化的危险,2010年全国高校文献检索教学研讨会也就“既然网络搜索引擎如此普及,信息检索已是全民行为,高校还有必要专门开设课程吗?”此类的言论进行了探讨[1]。为了解我国高校文献检索教学研究的发展现状,我们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刊登的文检教学研究类论文进行了统计,通过分析了解其特点及不足,并对检索教学研究进行反思,从而促使文检教学相关人员深化文献检索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一、材料与方法

数据库采用了中国知识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时间限定为2000~2010年,选用检索词“文献检索课”、“文检课”、“文检教学”、“文献检索教学”、“文献课”,在主题字段进行精确检索。首先在全部期刊中进行检索,结果为2981篇;再限定在核心期刊中进行检索,结果为563篇;我们进一步将检索范围限定在《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中图书馆学、情报学类共19种核心期刊进行检索,结果为453篇文献,显示文献检索教学方面的文章主要刊登在图书情报类期刊上。考虑到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献总体水平好于非核心期刊,为消除部分学术质量较低的论文对文献检索教学研究情况产生干扰,我们仅对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进行分析。对检索得到的453篇文献,首先去除增刊上刊登的31篇文献,再经阅读题目及摘要,去除通知、目录、传记等与文献检索教学研究无关的内容,最终获得有效论文356篇。

二、检索教学研究的现状及分析

(一)年代分布:核心期刊文献量下降趋势明显

全部356篇文献中,2000年有30篇,2001年发表41篇,2002年46篇,2003年44篇,2004年42篇,2005年27篇,2006年31篇,2007年31篇,2008年22篇,2009年17篇,2010年22篇。可以看出2004年之前,文献检索教学研究类论文较多,显示检索教学研究的热点出现在2004年之前,这与张静[2]的研究结果相同,但2005年之后,文献量持续下降,在较低的数量上徘徊;而在全部期刊中得到的2000年到2010年发表文献的篇数比较平均,在230篇至296篇之间,变化并不明显,其中2005年最少,有230篇,2006年后发表的文献量均多于2005年,说明总体而言对于检索教学研究的关注度并未下降,但核心期刊对此类文章的接受度下降。

(二)研究主题:广泛但不够深入

通过对论文标题、关键词及摘要的分析,我们发现356篇文献主题较为分散,涉及的研究内容较多,按其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14类,其中主要包括教学改革48篇,占13.5%;教学方法研究36篇,占10.1%;调查分析34篇,占9.6%;教学技术33篇,占9.3%;教学实践30篇,占8.4%;教学模式30篇,占8.4%,说明在文检课教学研究中,各方面的研究比较平均,热点并不集中,相对而言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较多,反映了文检课教学人员也在积极开展教学方面的探索。

对这些论文的摘要进行研读,发现尽管研究内容广泛,但大多缺乏深入的挖掘。例如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方面,尽管不少院校都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进行了探索,而且检索到的论文涉及问题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项目课程法、案例教学法、兴趣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多个方面,但大多是泛泛而谈,仅对某种教学法的主要理论方法进行介绍,并对该教学法在文献检索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建议。基于实践基础上进行总结探讨的论文并不多,使不少学校在教学方面开展的一些有益的尝试得不到推广,无法更好地体现其研究的价值。

(三)研究方法:相关理论的应用不足

教育研究方法主要有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之分,定量研究大量依靠数字、数据和统计分析,如描述研究、因果比较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质性研究主要依赖文字数据和主观分析[3]。与定量研究相比,质性研究能在更深的层次上促进教学的发展,这是定量研究所无法达到的。在全部的356篇论文中,定量研究包括调查分析及部分教学评价类文章共41篇,占11.5%,而其余多为描述性和实践总结类的论文,而仅有少数论文涉及质性研究,其研究的方法以主观分析为主,质性研究的方法应用较少。此外,除教学评估的定量分析、教学论文的统计等文章外,大多定量研究中涉及问卷调查,与心理学等领域研究中的经典量表不同,文检教学研究中的问卷多为研究者自行设计,其效度、信度没有明确交代,也没有为避免对调查结果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影响因素而进行必要的调控。在描述性和实践总结论文中,不少都是一些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的研究,但大多缺乏事实数据的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研究成果的影响力。

(四)期刊的分布:教学类期刊较少

当前,各类期刊仍是发表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相对而言,核心期刊上刊载的论文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要大于一般期刊。从统计数据看,在2000年至2010年检出的全部文献中,核心期刊论文仅563篇,而限定在图书情报类期刊则有453篇,教育类核心期刊仅36篇,反映了文献检索教学类的文章在其他核心刊物上,特别是教学类核心刊物上刊载较少,与其他领域教学研究人员交流较少。在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刊载的论文中,《图书馆学研究》最多,有58篇,占16.3%;《图书馆论坛》47篇,占13.2%;《情报杂志》37篇,占10.4%;《情报科学》35篇,占9.8%;《大学图书馆学报》28篇,占7.9%;《图书馆杂志》24篇,占6.7%;《图书情报工作》和《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均为23篇,占6.5%;《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2篇,占6.2%;其余大多仅有几篇文献检索教学论文刊载,《情报学报》、《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和《国家图书馆学刊》未刊载此类文献。尽管存在作者投稿的方向选择以及期刊在栏目设置中的研究导向因素,但各刊在选稿中存在一定的倾向,也是不争的事实。从统计数据看,在对教学论文的选择方面,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存在一定的喜好。

三、对文检课教学研究的反思

目前,我国开展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主要由图书馆工作人员兼职,多数人员不属于教师编制,除上课外还兼有其他的工作,其时间和精力受到制约,而且由于大部分教学和研究人员都是图书馆或情报学专业毕业,缺乏教育专业知识背景,在教学方面较难开展高水平的研究;此外,在院校中,图书馆及其教学任务历来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教学研究人员缺乏相应的培训及激励机制。为提高文检课教学研究的水平,需要在外部环境、人员素质以及出版环境等几个方面加以改变。

(一)校内教学研究环境的构建

文献检索课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地位、领导的重视程度以及人员的配置等方面,与校内的教学研究环境息息相关。近年来,文献检索课程面临学时减少、学分减少、学生不重视等窘境,并受到了“计算机基础”等其他通识平台课程的冲击[4]。不少高校逐渐将文献检索课由必修课转变为选修课,教学部门、学生等对文献检索课的重视程度也随之下降[5]。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文检课教学研究队伍稳定性,以及教学研究主题的选择和开展。通过提升文献检索课的地位,可以使研究人员通过校内外合作,更好地与专业教师、科研人员沟通或联合开展研究,使研究的范围、内容更适应本校及本课程的发展需求。而学校有关部门的重视则意味着在人员、经费方面能得到良好的保障,研究能得到相关部门更好地配合。教学研究人员结构的改善可以使研究主题和类型的选择,以及研究方法的选择更加科学合理,使研究的针对性实用性更强。

(二)外部教学研究环境的支持

文献检索教学作为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与学生信息素质的提高关系密切,还对图书馆服务和信息资源更好的利用至关重要。我们从统计中可以看到,近几年来在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上刊载的文检课教学研究论文有减少的趋势;而教学类核心期刊上刊载的相关论文量也并不多。建议高校图书馆学会及相关机构,能采取一定措施,例如教学研讨会、联合专业期刊开展优秀教学论文评比等形式,鼓励文献检索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从而达到支持教学,发展教学的目的。

(三)加强师资培训,建立激励机制

文献检索教学作为信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要求教学和研究人员不仅要有图书馆学、情报学方面的知识背景,具备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能力,还要求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的知识背景和基础。因此,为提高文献检索教学研究水平,一方面应开展对研究人员的培训,通过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的培训,改善知识结构,拓宽思维和视野;通过定量和质性研究、统计分析及问卷设计等方法的学习,使研究技能得到提高,研究更加深入;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激励机制,给予研究人员良好的研究环境、较宽松的时间等,也有利于提高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个稳定的文检课教师和研究团队。

总之,文献检索课作为当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开展相应的教学研究有助于提高其教学质量。尽管目前在研究主题及研究的方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我们期待能通过内、外部教学环境、师资培训以及激励机制的建立等方面的改善,进一步发展教学工作,拓宽文检课教学研究的范围,引进先进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促进高校文献检索教学的发展,为学校素质教育以及图书馆工作更深一层楼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吉久明,任福兵.2010年全国高校文献检索教学研讨会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1):46.

[2]张静.从1984-2003年论文统计看我国高校文献检索课的发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2):80-82.

[3]殷晓丽,郭立,门寒隽,王通.我国医学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反思――基于5本主要医学教育学术刊物2007年刊载论文的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1,9(1):87-91.

[4]黄筱玲.基于通识教育视角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3):61-63.

[5]陈丽.基于信息素质教育的高校文献检索课改革[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20(5):45-46,60.

发现式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师;教学论文;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5-0079-04

最近,笔者参与了江苏省某项论文评选的评审工作。该论文评选的参与对象为全省中小学教师、教研员,参与面达到上万人,笔者负责了其中一千余份教学论文的初步筛选工作。在翻阅教师的教学论文时,笔者发现了很多问题。这些来自中小学的教师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运用、甚至提出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但不同的教师对教育理论的运用方式并不相同。教师教学论文的撰写深刻反映出当前广大中小学教师在面对教育理论时恐惧、迷茫的心态和某些认识上的误区。

一、教师教学论文的几种类型

(一)“语无伦次型”

很多教师在平时口才不错,文笔也不错,但一写到教育论文,便会语无伦次,甚至前言不搭后语,出现明显的语词错误或写作硬伤。比如有教师的论文题目为“如何使生物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如何提高有效的课堂教学”“爱的奉献教育”“情感智力”“余飞日记”“七年级英语教学”“心灵的呼唤”,这些论文题目要么是出现了明显的语法问题,要么根本就不是一篇论文的题目。很多语文教师对最基本的议论文写作规范能够讲得头头是道,但一碰到自己写教学论文,就像得了语言障碍症一样,特别是在每个段落抛出自己的论点后,作者往往会引用一些论据来进行论述,但这些论点和论据之间往往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还有部分教师论文题目偏大,如“怎样提高教学质量”“让语文课盛开和谐之花”“爱如春雨润幼苗”,明显不适合作为一篇论文的题目。

(二)“读后感型”   这类文章大多是作者们在阅读了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专著或文章后,有感而发的随笔型文章,比如“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启示” “由《窗边的小豆豆》想到的”“杜郎口经验的启示”等。与“论文”相比,“随笔”让教师觉得更亲切,所以教师写起这类文章大多行文比较流畅,读起来比较亲切自然。虽然随笔是亲切的,但不是随便的,在自然流畅的表达中应该体现一种思想的深度,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然而,在教师们的随笔中,大多只是对某些教育理论或思想进行一番叙述之后,总结了对自己启发最大的几种观点。这种读后感大多停留在“感”的层面,而没有上升到“思”的层面。

(三) “嫁接型”

这类文章也不少见,作者在接触了某种新理论后,自以为在理论领域中捡了一个稀罕的“宝贝”,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放到自己的教学中操练起来,比如说“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型教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脚手架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后现代主义对当前教育的影响”等。这类文章中,作者大多照搬某一领域的理论,直接运用于自己的教学领域,而且这种运用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实践层面,只是在写论文时临时把两者“嫁接”“拼贴”起来,也不管能不能兼容,是不是适合,先“生造”出一个新鲜事物吸引眼球再说。这类文章看似新颖,其实并无多少实质性的内涵。

(四)“诠释验证型”

教师论文中最多的就是这种类型的文章,即针对当前的若干教育理论,通过自己的实践案例来诠释、验证这些理论。在教师的教学论文中,最受大家关注的话题主要是“教学生活化”“如何体现课堂教学三维目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有效教学”“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个性”等,这些都是新课程以来备受推崇的概念或观点。有五成以上的教师论文都是在讲自己在实践中是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理论的。

(五)“空洞无味型”

这一类文章看似谈的是教育理论,但是整篇文章看完以后,不知所云。比如说“放飞童心,激扬个性”“用爱的力量转化后进生”“用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发展”等。这些文章本身论题观点就不是非常鲜明,在论点与论据中,几乎都是空话、套话,诸如要爱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因材施教之类,所言“空无一物”,毫无新意。作者好像在喊口号、下决心一样,读完就感觉看了一大堆正确的废话,毫无所得。

(六)“反思批判型”

比如“对探究式教学的反思”“预设与生成的辩证思考”“试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运用中的弊端”“不要片面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等,能够针对当前某些受热捧的理论提出质疑和反思,并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论证。这类文章只占教学论文中的极少数,教师基本能够站到较高的层面,对某一种理论或现象进行正面和反面的观察。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七)“创生型”

“创生型”的文章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对某种现象的调查分析,发现现象背后的一些规律;第二种是通过自己的尝试性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比如,有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之间进行了相关因素的分析,有教师对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的心理状况通过调查进行了比较研究,有教师尝试运用某种新的评价方式,取得了好的效果,有教师尝试了新的学生习作批改方式取得了成功等。这种创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能够在现象的基础上,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理论概括的就更少了。

二、教师对教育理论的误解

很多教师对于教育理论都抱有一些偏见。

(一)理论躺在书上

如果问教师,教育理论在哪里?可能大多数教师的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理论躺在书上”。对于很多教师而言,教育理论就是晦涩难懂的文字,就是某某教育理论家的只言片语,就是一个又一个让教师感到陌生而又敬畏的新名词。

(二)我们不会“玩”理论

在一些有所谓“教育理论专家”在的场合,经常会听到教师说: “我们是一线教师,我们就缺少理论,我们只会做,不会把自己的东西上升为理论。”很多教师潜意识都认为教育理论就不应该是教师“玩”的东西。为此,当教师在写教学论文时,他就顿时感到自己进人了一套陌生的话语体系,教师的自卑、不安和无所适从就往往表现为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

(三)理论都是“难啃的”

教师之所以会对理论产生恐惧感或者厌恶感,主要原因就是教师觉得要学习和理解那些教育理论

非常困难而且缺乏趣味。有不少教师在写论文的时候,喜欢“宏大叙事”,语言空洞,言之无物,完全没有自己的理解与话语,因为他们认为这就是所谓的教育理论。

(四)理论不实惠

教师总觉得理论与自己的实践保持着遥远的距离,所以经常会听教师讲: “教育理论都是理想化的,对我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我们只关心怎么做,怎么教学。与其听一些理论讲座,还不如听几节课来得实惠呢。”所以,尽管在一些文章中,教师试图用自己的实践来佐证理论,或者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但总使人感觉到理论和实践往往是两张皮,只是牵强附会地被“揉”在一起而已。

(五)理论不会有错

在很多教师的潜意识中,他们都认为教育理论就是教育的真理,特别是对于政府所倡导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基本上教师都会认为其正确性是不容质疑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论文中大多是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来验证教育理论的正确性,或者就是通过引用某种理论来证实自己观点或行为的正确性。

三、究竟什么是理论

教师对理论的不良心态和某些误解阻碍了教师对教育理论的有效利用。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纠正教师对教育理论的错误认识,澄清到底什么是理论、理论有什么功能、教师应该以何种方式对待教育理论等问题。

(一)理论是“观看后的结论”  理论(Theory,Theoria)一词来自希腊语,它是动词Theorein(观看)的阴性名词形式。因而,理论的本义就是观看或观赏。随着词义的发展和变化,理论逐渐由动词变成一个名词,表示人们“观看后得出的结论”。在这种变化中,人们一方面遗忘了“理论”一词所要求的观看的亲身直接性,从而把理论当成了仅仅是文字和书本上的东西,当成了使人不必亲身去看的教条和结论;另一方面,由于“理论”一词与“科学”结盟而获得了某种尊严和地位,人们逐渐把理论当成了真理。其实所谓“科学”,也只是一种近代推崇的观看方式,即要求人们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去观看而已。

(二)理论都是片面的

每一个理论都只代表了局部,代表了从某个角度去观看而得出的结论。一个理论总是集中于某些方面,而忽略了另一些方面,因此,任何理论都具有不完备性,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理论能完全反映真理。理论代表观察者观察环境的方式,但理论本身并不反映现实,这也是为什么教师经常会觉得理论不切实际的原因。因为理论只是人们站在某一个角度观看后得出的结论,不可能考虑到各种各样的实际情况,所以教师将理论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时,肯定要对其进行变通。

(三)理论的功能

理论虽然不能完全反映真理,但仍然具有以下几种重要功能。

首先理论具有知识组织功能,能通过概念、分类、逻辑关系等使零散的知识变得完整和有序,使人们学习知识起来更有体系、更快速有效;其次,理论具有聚焦与放大功能,某种理论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某几种变量及其变量之间的关系上而相对忽略了其他方面;第三,理论具有阐释的功能,详细说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造成这种关系的机制;第四,理论提供了观察的辅助手段,不仅能告诉人们观察的结论,还能提供观察的视角;第五,理论具有预测的功能,能够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和规律进行合理的推测;第六,理论具有传播功能,因为理论的概括性、抽象性等特征,理论的传播也较为便利;第七,理论具有生成功能,能够为人们提供启示,从而生成新的理论。

(四)理论缘何抽象  现实世界是纷乱复杂的,要用概念、原理将复杂的世界组织整理得井然有序,必然需要“吸附力”极强的概念来对世界进行分类,而只有抽象到一定程度,某种概念才可能囊括某一类事物。所以“抽象”是理论的必然需求。理论的阐释功能也需要将其阐释的某种变量从“背景”中剥离出来,这种“剥离”也需要分类、抽象和概念界定。理论的传播功能也需要理论足够简洁明了。为此,抽象、概括是理论成之为理论的必需。

四、教师与教育理论如何相处

(一)自信:我的观点也可以成为理论

理论不是静止在书本上的“死物”,而是动态和静态、过程和结果的结合,是人动态观察后的结果。理论只代表一种观点,并不是什么绝对权威或不变真理。每一个人都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每一个人的观点都可能成为理论,为此,教师不用对理论顶礼膜拜,不用对理论绝对服从,它们只代表一种观点,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理论的创造者。

(二)谦虚:别人的观点帮助自己“自我超越”

教师成长具有一定的规律,在前期,模仿是教师最重要的成长途径,而到了一定阶段后,教师的成长就离不开理论学习和自我反思。这是因为,每一个人,即使再聪明能干,个人的视角总是有局限的,因此,学习一些教育理论,特别是学习一些广为传播的教育理论就非常重要。学习别人的观点不仅能够学到别人观察到了什么,还能学习别人是怎么观察并得出结论的,这对于指导自己的实践、生成自己的观点或理论无疑是有着启示作用的。传播得越广的理论,往往其解释功能、指导功能、组织功能越强,越值得借鉴。所以,学习理论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通过学习别人的观点得以自我超越的过程。

(三)明辨:理论的有用与无用

教师之所以对当前的教育理论感到恐惧或厌烦,其实一大原因是因为当前的教育理论“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由于忽略了理论者观看的亲身直接性,很多理论的出炉都是理论者“从书本走向书本”的结果,与实践脱离得太远;再加上人们在理论研究时习惯从国外直接“拿来”人家的理论,这种舶来理论离我们的现实情境就更远了。为此,教师要培养自己明辨理论的能力,要学会分辨哪些理论对自己是有用的,哪些理论是对自己无用的,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利用教育理论。

(四)自在:在理论和实践中游走

教师要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比较自在地行走,必须做到以下四方面。  第一,善于将理论还原于特定的情境。每一种理论都是从特定的情境中抽象出来的,所以,教师在理解这些理论的时候,一定要尝试将这些理论还原到特定的具体情境中去理解,要把看似抽象难懂的理论努力与自己平时熟悉的情境结合起来理解,那么抽象的理论也会变得鲜活起来。  第二,善于将理论迁移到变化的情境。对于某些解释力很强的理论,它的指导功能往往取决于教师对理论的迁移能力。针对具体情境,对理论进行必要的改造、修正和完善,或者学习和借鉴理论背后的思维方式方法,才能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功能。

第三,善于将自己的观点从情境中剥离出来。理论也有不同的层次,教育的中层理论主要关注具体的“因果机制”,而不是宏大的理论构架。教师所形成的理论大多是从教育现象或教育活动出发,探讨其中的一些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中层理论。

中层理论具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问题化,从教育现象中撷取具有典型性的问题;第二,命题化,对教育活动中的若干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陈述;第三,操作化,能够为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提供细致的操作指导;第四,验证化,对命题提出的理论的效果进行实践的检验。如果教师能够围绕这四个特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释的话,基本上就能够形成自己的中层教育理论了。

发现式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一、正确的教学方法

1、钻研教材,寻找教学的突破口

有的教师把启发式教学单纯地理解为采用提问的方式灌输知识给学生,而学生只是机械地回答教师的提问,不发挥自己的能力去理解所学的知识。这主要是教师忽视了教材的钻研、寻找教学的突破口这个重要环节。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要求外,还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将教学任务转化成若干知识点,并辅之以恰当、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单纯地想几个问题来提醒学生注意。例如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的教学,要侧重其特点和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教学,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而在议论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中学生好动、爱争辩的特点,设计一些争论性的问题,在议论中把握文章的要求,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讨论逐渐深入,最终形成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教学《失街亭》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街亭失守是马稷之过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课堂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另外,教师还可采取情景教育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想象,设想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自己能做些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感情,然后说出来或写出来,再与课文相对照,体会文章的特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通过学生揣摩课文以后,教师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使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难点、重点问题。

2、精心构思,设计恰当问题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因其教学思想在不断变化、丰富,启发式教学也是如此。如:提问—回答是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班级、年龄,设置恰当的问题和提问的方式。设计的问题应是具有提示性、隐蔽性、可创造性大的,而答案也不需要统一。所谓提示性,是教师的提问要切合教材的要求,具有可感、直观的特点;问题的隐蔽性,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得出答案;问题的答案要具有可创造性,能启迪创造思维,使学生能跳出教材,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发现新的视点。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应当恰当地选择,并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让自己的教学取得实效。

3、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和优势,博采众长,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为保证课改教研的质量和水平,本人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教研工作中。以科学研究的精神对课改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现象予以分析研究,特别是加强对“新课标、新教材验证”的研究,对“评价”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失,勤写教学反思,注意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使“教学改革”真正成为自己的事。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教学心得、生活感悟、教案设计……通过与其他老师及网友们的教学交流,特别是在专家在线指导下,质疑解惑,迅速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断促进、提升了自己的专业化素质。

二、深刻的教学反思

1、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所以,一直以来我都积极学习。一学年来,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及各类学习讲座。另外,我还利用书籍、网络认真学习了语文新课程标准,以及相关的文章如《教育的转型与教师角色的转换》、《新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等。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让自己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也催促着我不断学习。平时有机会还通过技能培训、外出听课、开课等使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进步。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不断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为自己更好的教学实践作好了准备。

2、求实创新,认真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本学年,我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实践新理念。”力求让我的语文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任教高二年级两个班的语文课,在日常教学中,我坚持切实做好课堂教学“六认真”。课前认真作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案,并结合各班的实际,灵活上好每一堂课,尽可能做到当堂内容当堂完成,课后仔细批改学生作业,不同类型的课,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使学生对语文更有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另外,授课后根据得失,及时写教后感、教学反思,从短短几句到长长一篇不等,目的是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同时,我还积极和其它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改进教法,突破学法。针对旧教材内容陈旧、单一、脱离学生实际问题,我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对于我负责的语文课的教学,我采用系统性、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使每堂课都能让学生有收获。总之,不管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辅导教学中,我都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力求让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3、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和优势,博采众长,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为保证课改教研的质量和水平,本人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教研工作中。以科学研究的精神对课改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现象予以分析研究,特别是加强对“新课标、新教材验证”的研究,对“评价”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失,勤写教学反思,注意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使“教学改革”真正成为自己的事。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教学心得、生活感悟、教案设计……通过与其他老师及网友们的教学交流,特别是在专家在线指导下,质疑解惑,迅速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断促进、提升了自己的专业化素质。

发现式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一、基本情况

婉君,女,一九六八年七月生。一九九0年七月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系,本科学历,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南海市第一中学任教,有十三年教龄,八年担任班主任工作,多年担任化学备课组组长工作。现任高一化学备课组组长、高一(8)班班主任及高一(6)到(10)班共五个教学班化学课。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经佛山市中级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具备“中学化学一级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至今已任职七年。根据职务晋升条例,符合申报中学化学高级教师条件。

二、本人述职

任现职八年来,能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正确的政治立场。遵守法规法纪,关心集体,团结同事,作风正派,从严治教,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能全心全意从事本学科的教学,力求精益求精;全心全意去完成教育和教学工作,绝对服从上级和学校领导的工作安排,任劳任怨,诚诚恳恳,从工作中去体味教育工作的崇高,从工作中去获取人生的奋斗意义,在工作中享受为人师表的乐趣,在工作中逐渐充实了自己。

(一)、探索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自我形象,展现教师风采

任职以来,能认真钻研教学理论,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开展主体式教学模式,课堂上尽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原则,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讨论、消化、吸收;课堂上多与其它学科如数学、物理、生物等紧密联系,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广、更宽,做到每一节课都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严肃中不乏幽默,幽默中透着严肃,而且教学质量要达标,要把每一节课都当成是优质示范课来上,让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上化学课,渴望上化学课;课堂的形式多种多样,让学生上台自己动手做实验,体现实验的乐趣,培养动手的能力,让学生上台当小老师讲课、评习题、评试卷等,开展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开展课外家庭小实验设计比赛等。教学中还注意树立教师的个人形象,展现教师风采,多与学生接触和沟通,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到既受学生敬重,又能与之和谐共处,既是师长又是朋友,能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自身的教师魅力来做学生的表率,吸引学生。

(二)、精心准备,讲究方法,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在教学方面,我有多年的指导高考复习的教学经验,所以,在对教材的处理上,能充分做到以纲为本,以人为本,精心准备,讲究方法,针对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在95-96学年度,我担任高二(5)-(8)班四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其中两个理科班、两个为文科班。在文科班的教学中,针对其只需通过“会考关”且对化学学习易“降温”的特点,立足于基础知识的传授,立足于会考考纲;对每一堂课,都力争做到:备课深入,讲课浅出,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听懂;做到既能稳定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能完成化学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特点,采取趣味教学,使学生在轻松自如的学习环境中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在该学年度的化学会考中,两个理科班的同学全部通过会考,其中有76位学生优秀,优秀率达到68%;两个文科班只有4人不合格,会考合格率为97.3%,优秀率为45.2%。

在96-97学年度,我担任高三理科重点班307、308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在理科重点班中,我采取立足课本,紧靠高考考点的教学手段,有目的地提高知识的综合程度,加深练习题的训练强度,使学生树立化学科的高考意识。在授课过程中,我经常采用:“提出问题-自学-讨论-精练-评讲”的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联系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知识,提出一些有针对性,难度适中,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定向思维,带着问题边看书边独立思考,使他们自觉进入认识过程,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我还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广泛进行讨论,再针对学生自学和讨论中提出的问题,突出重点进行讲评。讲课时主要是讲知识结构系统,讲精华,讲关键,讲规律,讲思路,讲方法,最后适当补充深浅适宜,形式多样的典型习题,并控制课堂练习的时间和数量,讲究练的方法,不搞题海战术。评讲习题主要是讲解题方法、思路、规律和查漏补缺,强化记忆,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在该年度的高考中,307、308班上省三线42人,其中307班的严华坚同学以683的成绩位居该年度南海一中的理科冠军,被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录取,这是南海一中全面恢复普高后的零的突破。

99-2006学年度,我担任高三化学班的化学教学兼班主任工作,全班77位同学,获学校“十优”称号的有二人,南海市优秀学生干部一人,南海市“三好学生”一人,当年的高考中,共有54位同学上省线,其中化学单科平均成绩排名第二,本人也获得了教学成绩优异奖的奖励,其中,何志球同学、李碧环同学分别以730、721分的优异成绩夺得南海一中的冠军和亚军殊荣,分别被华南理工大学和汕头医学院临床专业录取;关伦超同学以化学成绩730分一举夺得该年度南海一中的x科第一名;我班的刘永锦同学更以综合科882分的优异成绩一举夺下广东省第4名、佛山市第二名、南海市第一名的好成绩,为南海一中的辉煌添上更精彩的一笔。

(三)、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能力

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为此,我除了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外,还善于进行实验改革,把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学生实验,采用边讲、边议、边实验的方法,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指导学生用眼看,用手做,用脑想,边做实验,边学习新课,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加深印象,记得牢,学得活,兴趣盎然。同时,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实验课外活动,撰写实验报告或小论文,提高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每年化学会考的实验操作考查中,学生通过率100%。

针对每年高考中实验题得分率最低的特点,我通过多年指导高考复习的体会,发现采取分三步的方法,收效显著。首先是安排阅读课,以近5年的广东省高考化学试题为蓝本,阅读分析试题,找关键词、关键句,找使用的仪器,找实验的操作的先后顺序,找问题与题干的联系等,目的是读通读懂题目;第二是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就有关的高考试题或模拟试题动手做实验,体会实验的意图和思路方法,巩固所学的知识,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实验题的意识。第三是实战阶段,动手做高考题或模拟题或专项训练题,并注意规范的操作顺序和清晰流畅的文字表达。通过三个阶段的强化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都能得到相当大的提高。

(四)、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在教育方面,能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关心学生,做学生的表率。任教12年来,共担任七年的班主任工作,所带班级每月均被评为“文明班”、“标兵班”,受到学校的多次表扬和奖励。1999-2006学年度,我担任的306班,不管在班风上和学风上,均为年级第一,每个月都被评为文明班、标兵班,何志球、李翠霞两位同学被评为学校“十佳”学生,陈德昌同学被评为南海市优秀团干,李碧环同学被评为南海市“三好学生”。92-93学年度,我担任环保班的班主任,针对本班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我首先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同时狠抓班风和学风,以学风促班风,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本班的纪律表现和学习成绩均获表扬,吴月华、罗艳明两位同学获得了特等奖学金的奖励。

在学科教学上,也能注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热爱大自然教育,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在教学中,还注重培优补差工作,对差生的辅导采取四优先,即课堂提问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课外辅导优先、实验动手优先,使差生逐步掌握知识技能、技巧,在心理上,使差生感觉处处受到重视,事事得到关心,借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原306班的麦伟汉同学,由于家庭变故等原因,致使成绩退步明显,而且一退而不可收拾,他本人也采取放弃。面对严峻的事实及该生的性格特点,我经常有意识地做他的思想工作,明确指出他的缺点和学习上的潜质,使他既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能产生赶上去的信心,最后,在化学会考中,获良好成绩,而在当年的高考中以658分的优异成绩被仲恺农业学院录取。

(五)、以老带新,共同提高

从93年开始至今,连续多年担任备课组长的工作。积极带领本备课组成员开展备课组活动,效果显著,得到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多次被评为“先进备课组”。94-95学年度,学校安排新教师吕翠芬老师为我的帮教对象;97-98学年度,学校安排新教师胡燕华老师为我的帮教对象;98-99年,新老师陈静华老师为我的帮教对象。在指导新教师的活动中,我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帮助新教师解决教学上的疑难问题,使新教师能早日成为教学骨干,同时也促进了自己的业务提高。新教师的缺点是理论知识丰富而实战经验不足,授课过程重点难点把握不准,容易超出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的要求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他们的优点是专业知识新颖、系统、全面,实验能力强,精力充沛。因此,在备课组活动中,我把大部分的时间用于与新教师进行教材的分析上,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学生的情况,决定各章节的授课时数,各章节的练习题等,对于课本中出现的一些演示实验,课前进行多次的演练,并能与新教师不断探讨,不断寻求改进,务必使实验效果更好,教学效果更佳。如关于氯化氢或氨气的喷泉实验,按照课本的演示,虽然实验现象明显,但能清楚观察到现象的学生只有前排的几位同学,而后排的同学只能看到最后的结果,喷泉却无法看到。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与胡燕华老师等进行了几个对比实验,发现用矿泉水瓶来代替课本的烧瓶,不但容易操作,现象明显,而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用手拿着在课室里任何一个地方操作,全班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喷泉的现象。在以帮带教的总结上,胡燕华老师说:“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在工作中,我有一个非常深的感受,那就是,身边有一位老教师指导自己,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可以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进步。”

(六)坚持学习,教研结合,提高理论水平

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行,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因此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使自己永远立于教育教学的最前沿,是对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所以教学之余,我坚持学习各种专业技术知识,充实自己,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如学习教学多媒体的应用技术等,现在已能自如地运用powerpoint、authorware、excel等多媒体辅助教学,还能充分利用internet网上资源辅助教学,使教学效果更显著,并已顺利通过南海市举办的中小学教师电脑初级班和中级班的考试;勇于承担公开课和示范课,与同行互相切搓学习,互相提高;也能坚持学习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参加由南海市举办的中学化学青年教师解题竞赛,获一等奖;能积极参加由广东教育学院主办的教学进修班的学习;还能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提高理论水平,其中教学论文《把好“三关”、精练精评、形成能力》获南海市2006年教学论文评比中学组三等奖;《化学知识的记忆方法浅谈》一文,被录入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培养兴趣,训练方法,提高质量》一文被录入《中国改革与发展丛书》;《守恒法解题探析》一文被编入《南海一中教育教学论文集》中;《化解知识层次,突破教学难点》在校内交流;教育论文《一身四心,分心有术――成功班主任必备》在校内交流。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1、坚持政治学习和业务进修,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能力。多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积极参加跨校的高三备课组活动;坚持参加学校安排的各种教学活动,积极参加由广东省教育学院组织的教师进修班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业务能力。

2、加强教研能力,尽量把教学实践活动上升到理论高度。积极投身学校的教学改革工作,认真学习各种教学理论,开展主体式教学模式和研究性学习,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和教学心得。

发现式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1 从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困惑中发现写作的主题。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有一系列难点、疑点、焦点问题,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的症结在哪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因素有哪些,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可能会有效,从而发掘出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写作主题。例如,怎样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如何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等。也可以捕捉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作为写作的主题。例如,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费时低效”的症结在哪里,如何把一些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等。

2 从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中提炼写作主题。例如,新课程下教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探究:如何有效利用多媒体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自主式教学结构、交流式教学结构、练习式教学结构、自学辅导式教学结构),如何评价接受性学习,如何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等。

3 大量浏览文献资料,捕捉写作主题。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对占有的文献资料快速地、大量地阅读,在比较中确定主题。

二、收集和积累资料

做好论文写作所需资料的收集工作,是提高论文质量的基础。所积累的资料必须是有根据的,而不是主观臆断的。必须是通过自己亲身实践研究出的,或是他人研究总结的真实成果。收集资料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阅读有关的理论书籍。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提高理论水平。

2 调查研究,广泛收集、整理资料。在浏览文献中要勤做笔记,随时记下资料的纲目,记下资料中自己感受最深刻的观点、论据、论证方法等,特别是要写下在阅读过程中自己的点滴体会。

三、精心构思写作过程

明确了主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思考,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就应思考如何写作,我写教育教学论文大致按下面步骤进行。

1 确定题目。论文的题目是论文的眼睛,也是论文总体内容的体现。一个好的题目应醒目新颖,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拟定题目常用的方法是:用简明凝练的文字点明文章主题。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新课程提出的要求,而数形结合思想又是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等目标领域。在教学实践中,我对应用数形结合思想教学“解决问题”产生了一些新的体会,于是以《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应用》为题写了一篇教学文章,发表在《云南教育》2010年第12期。这个题目一看就明白虽然“解决问题”涉及的知识和策略是多方面的,但这里只谈如何应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解决问题。可见,论题新颖和开口小是拟定题目的两大要素。注意用简练的文字,点明主题。

2 构思写作提纲。确定了写作的主题后,就要思考怎样撰写整篇文章,这就是论文的构思与布局。

(1)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文章的中心论点也叫总论点,它是文章阐述的中心观点,文章里的全部材料都是为它服务的。要把中心论点阐述得具体、切实,需要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分论点。分解中心论点的依据一定要明确、统一,前后一致。分解出的分论点既要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又要有外在的序列形式。每个分论点都是中心论点的构成部分,几个分论点的综合就是中心论点。然后,根据分论点的序列展开论述。如,我写的《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应用》这一大标题已点明了文章的题目(中心论点)。引言部分对“数形结合思想”进行了简明、准确的诠释,指明文章是结合教学实例谈“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应用。正文中的三个分论点依次是: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数形结合,引导学生探索解题途径;数形结合,提高学生思维层次。根据“解决问题”这一具体知识领域的特点,首先是全面读题、审题,理解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其次是进一步分析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明确思路,确定解法,最后达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目标。这样把分论点采用递进的方式进行论证,各分论点鲜明、突出,使读者一目了然。

(2)论证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是把论点和论据联系起来的纽带。因此,论证必须使论点和论据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常用的逻辑论证方法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这些方法在一篇文章中常常交织运用。在论证的过程中要注意:第一,不要以偏概全,要分析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再得出结论。第二,不能省略必要的推理过程,要一环扣一环地阐述,也要注意详略得当。第三,不要循环论证。

写出提纲以后,再审视、复检,力求逻辑严密,结构和谐。材料的主次安排要得当,重要的部分占的篇幅大些,次要的内容占的篇幅小些。

四、仔细斟酌,反复修改

论文的初稿写出来以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修改。

1 重审论点,看文章中的论点是否表述得准确、清楚。写出来的和设想的是否相符,文章中的每一个分论点是否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中心论点。

2 核实论据是否充分、贴切。对所使用的每一个论据加以核实,看观点与材料是否吻合,论据有没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用得是否恰当、准确、有力。文章的质量不在于材料的数量,关键是材料本身的性质、特点和对论点的直接论证效果。因此,修改时应将可有可无的材料删掉。

3 斟酌布局,修改论文的结构。文章写出初稿之后,要根据中心论点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对于诸如顺序颠倒、详略不当、前后重复、层次不清、缺乏条理性等,都要进行具体的修改。

4 推敲语句是否通顺、规范、精练。论点、材料、布局等方面的内容,归根到底都要落实到文字表述上。读者总是借助语言来评判、接受作者的观点。为了使语言不嗦、不凌乱,修改时要一字一词地推敲,运用准确的词句来表述内容,使文句通顺、流畅、准确。

作者单位

发现式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创新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这是根据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针对现实教育的不足而提出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战略决定。

一、 何为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使学生在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 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现代化的英语教学观。我们要摒弃那种"重知识讲解,轻能力培养"的"满堂灌"观念,改变那种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需要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模式,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学生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为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学习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调动学生感觉、知觉,挖掘非智力因素对英语学习的正效应,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开发其创造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宽容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众所周知,美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那么,他们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美国,绝大部分教师十分尊重学生,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在美国,小学中较流行的"蒙特梭利教学法"要求教师与学生谈话时必须蹲下,教师对学生绝对不能有训斥的态度。据报道,在某小学有一位教师跪在学生旁给学生解答问题。他说:这样做是为了使学生不仰视你,从而在视觉上使学生感到平等与尊重。正是由于这样良好的师生关系及教育观念,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教师提问时,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畅所欲言。学生回答对了,老师说:"谢谢你。"即使学生回答错了,老师也会很委婉地告诉他:"对不起,恐怕你得再考虑一下。"

美国小学及部分中学的座位排列采用的"围拢式"。教师讲课时,学生可以走出座位,席地围坐在老师身旁,这样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使学生消除了紧张感,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从而形成创新能力。

总之,在平等、民主、宽容的氛围中,学生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培养其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都大有好处。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大力推进启发式教育。启发式教育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在当今教育改革中仍具有先进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知道作用。启发式教育的基本精神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完善的人格;使学生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自我学习的主人。这些基本精神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密切关联,都可以成为一切教育教学的行动指导。推进启发式教学,为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注入了活力和生命力。

第四,利用思维的独创性和新颖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的独创性和新颖性是指把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整合,提出与众不同,有新意或进步意义的设想和发现。它反映独立思考、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动名词的功能时,提问:

What will a boy do in summer if he lives near a lake ?

学生很可能会回答下列句子:

He will go swimming every day.

He will go boating in the afternoon.

He will go fishing on the lake.

第五,利用思维的逻辑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的逻辑性指思维遵循逻辑原则,有条理,有层次,前后连贯,应用已有的知识和逻辑导入正确结论。例如:If从句的虚拟语气时,可先讲解:

"I wish I were a grown-up . Then I could earn money to buy a new car ." Means the same as:

"If I were a grown-up , I could earn money to buy a new car ."

然后提问:

Can you change the sentence: "I wish I had come here yesterday . Then I could know how to work out the problem now ." into the same kind sentence as Idid above.

学生基本都能表述为:

If I had come here yesterday , I could know how to work out the problem now.

第六,利用课前的Duty Report,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每堂课,教师让一位学生事先做好准备(按照号数进行值日报告),主题自定,内容可以是自我介绍,家庭情况,英语小品,也可以是英语国家的传奇故事,时间限制为(1-3)分钟。这种做法虽然占用了一定的课堂时间,却带来不少益处: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七,善用多媒体,拓展创新思维之路。思维的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最主要的特点,其思维活动的方式是指不仅要善于求同,而且更要善于求异。基于此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思维空间是教师的责任。多媒体集声、光、电多种技术于一体,使得英语课堂实现了教学立体化,为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用英语表达感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使他们的主体地位得于充分体现。

第八,通过复述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在教Unit19,Reading(旧人教版)时,采取了不断更换人称、体裁的形式让学生复述。例如:

1) Suppose you`re Mr. Pattis / Mr. Little. Try to tell the story.

2) Suppose you`re Mrs. King. Try to tell the story about yourself .

记得有一个学生对第一个问题想法颇为"新奇",他的最后想象是:公司老板被金女士执着的精神所打动,深深地爱上了她,并和她结婚。

通过这种复述,使学生置于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总之,复述是一种创造性地改变原文的活动,它不仅使学生理解和巩固了所学内容,而且还训练了语言组织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 结束语:

法国教育家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唤醒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必须结合课堂实践,学习外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反思教学,进行教学时间,不断创新,全面推进创新教育,努力使外语教学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是我们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卢晓江,2000,《全国获奖优秀英语教学论文荟萃》(第五集)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

[2]林亚文,2000,《全国获奖优秀英语教学论文荟萃》(第五集)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

[3]陈峰,2001,《中学英语教学研讨论文汇编》(2001年第一期)福建:福建教育学院外语系

[4]胡觉智,2003,《英语周报·高中教师版》(第277期)山西:山西师范大学主办 第三版

[5]林雯,2003,《英语周报·高中教师版》(第289期)山西:山西师范大学主办 第五版

发现式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想不想(敢不敢)创新的问题,即创新意识的问题;二是能不能创新的问题,即创新能力的问题。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了全方位、多途径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一理论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在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人体发育学和生理学课程教学中,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注重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积极发表不同观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问题学习。例如我们在病原生物学教学讲授流感病毒时,摒弃原来的讲授流行情况、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等常规,开篇就提出六大问题:甲型H1N1为什么最初叫做猪流感病毒?与猪有什么关系? H1N1中H、N分别代表什么? 2009年流行的为什么是一种新型流感病毒?流感不过是一种感冒为何全球如此紧张?是否过度紧张?传染方式有何特别?吃八角是否能有效对付流感?让学生们头脑里充满问号,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们建立问题意识提供思路。

(二)帮助学生形成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理论的形成过程

建构主义知识观也就是知识的相对论。汪氏等认为传统教学之所以不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者把知识看成绝对的、凝固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建构主义知识观则认为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所以学习的过程是新旧经验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显然,引入建构主义知识观有益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讲到免疫的传统概念和现代概念,就是引入建构主义知识观的最好时机。

同时,我们还引入探究式教学方式,注重发掘课程中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注重讲理论、概念被发现的过程。例如,在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中,我们补充讲干扰素是如何被发现的,干扰素的副作用,病毒是如何被发现的,人类面对病毒的困惑,青霉素是如何被发现的,抗菌素耐药性的形成等等,讲病毒的发现源于“一种疾病”、“两个关键技术”、“5个关键先生”、“一个旧理论被打破”,通过这些讲述,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创新的规律,了解学科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科学难题。

(三)以“正面教导”的方式激发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讲历史上发明创造的成功案例,为学生树立一个创新发展的榜样,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自主寻找答案,并为学生组织“学习报告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该学习演讲成绩计入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30%。例如,我们指导学生完成“虫草素钌﹙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大鼠肝癌细胞作用的初步研究”获得广东省第九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学生在学习了化学结构改造这部分内容后,有了合成”虫草素钌﹙Ⅱ﹚配合物”的想法,把中药成分进行结构改造,这是这个课题最具创意的地方,与学生分享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大大促进了他们的创新欲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布置各类开放性作业、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例如我们布置的作业包括“读伤寒玛丽故事的感想”(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给方舟子的一段话挑毛病”(批判性思维)等。

二课外教学

(一)通过布置撰写小论文的任务,讲解相关书写要求、批阅、点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寻求答案

我们在医学免疫学、生理学、人体发育学、预防医学等课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围绕某主题写出文献综述或调查报告,并在课堂教学中详细讲述文献综述、调查报告等论文形式的书写要求、作用和意义,针对学生们参加大学生论文大赛中常见的论文书写的错误,指出常见错误和误区,在批阅学生的作业后再作详细点评。同时,推荐质量高的论文正式发表,让学生“完成任务有动力,任务完成有喜悦”,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该作业计入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

(二)开放实验室,指导大学生论文大赛、大学生课外科技大赛、大学生创新课题

参考许多高等院校的做法并结合我院实际,我们教师所在科研实验平台、项目组实验室均向本科生开放,形成实验室里有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这样的工作团体,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挥的环境。教师利用晚上、寒暑假积极主动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类论文大赛和课外科技大赛,指导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责任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近3年我们共7位老师指导1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0多项校级创新项目的完成。

另外,通过老师担任学校大学生论文大赛评委,担任大学生论文大赛点评嘉宾、基础知识擂台赛评委等形式为学生创作的科技论文“把脉”指导。

学生们通过参加各类课题的申报、实施、答辩,在实践中获得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为学生社团开办基础科研能力培养系列讲座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提高本科生科研课题的创新性,近年我们先后为大学生社团和二级单位开办学术讲座,围绕科研论文的书写、进入实验室注意事项、科研思路的来源、科研课题的实施、介绍几本好杂志、经络的应用及研究概况、内经及针灸原理的应用及研究、课题设计零距离、为医之道、尽善尽美等议题举办讲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促进和引导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尤其是部级科研课题项目组,接受科学素养的熏陶

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我们近年来在吸收本科生进入实验室方面也做了不懈努力,近5年累计约117人次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尤其我们通过主动报名加面试方式,遴选了部分学生进入学院部级科研课题项目组科研团队,学习查阅文献、阅读文献、综合分析文献,了解国内外科研动向,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师结合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为学生们辅导实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DME、统计学等科学研究的主要课程,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获得创新的能力。

统计表明,在近年来进入科研团队学习的学生中,能获得部级、省级课题“挑战杯”大奖的学生均来自进入承担部级课题的科研团队的学生群体,充分说明部级科研团队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三实验教学

如果说理论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实验课教学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培养平台,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课程。我们在多个班种中实施基于团队学习模式的自主设计性实验,采用发放学习资料、学生自组学习小组(5-6人)、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引入自身的加入和体验,围绕任务设计实验方案教师遴选科学意义大、创新意识强、可行性大的实验方案,(对于科学意义不大、设计不合理的项目,予以淘汰),学生完成实验方案形成实验报告,最后进行论文答辩和教师点评。该教学改革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合理学习兴趣与爱好,增强了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入了合作和竞争的理念,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发放144份问卷调查显示:70%学生表示对该实验感兴趣,81.5%表示对实验流程满意,73.1%表示有必要开设自主设计性实验,40%认为自主设计性实验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重恰当。

四教学成果

经过5年来的实践,我们指导本科生获得省级以上“挑战杯”大奖4项,其中获得部级奖两项;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10项;指导本科生参加学校学生学术论文大赛获奖和指导本科生校级创新实验项目19项;指导本科生在核心期刊8篇,发表相关教学论文19篇。

五问题与不足

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永恒话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尚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由于学生学分压力、传统考试压力仍很大,能用于创新实践能力锻炼的时间不够充裕。另外,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学生的创新更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断学习,认清目前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弊端,勇于改革和实践。我们还需要加强教学的艺术性,让我们教学活动更新颖和更富于变化。

参考文献

[1]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2]闫福嫚,等.浅谈中医院校生理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17(3):536-537.

上一篇:现行法论文范文 下一篇:任务驱动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