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自然作文范文

时间:2023-12-07 05:46:11

走进大自然作文

走进大自然作文篇1

一阵清风,一片白云,一声鸟鸣,一缕花香大自然,无比绚丽,无比多彩。

春,带来绿色,是那种嫩嫩的、淡淡的绿,不信,你看那枝头的嫩芽,地上的小草,不正是这种颜色吗?

夏,带来的还是绿色,不过,是浓浓的绿色,请看那成片的绿荫,我说的对吧?

秋,带来金色,至于什么是金色的,想必不言而喻,那落叶,那地里的庄稼太多了。

冬,带来白色,白色,可能在人们心中不太受喜爱,但是,你看,洁白的雪花飘落,一切银装素裹,这样的世界,不是很可爱吗?

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我们生于大自然,长于大自然,你用心感受过大自然吗?你可曾站在那棵树下聆听鸟儿歌唱吗?那“叽叽喳喳”的声音,你可知道它们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吗?用心听听,如果你用心去聆听,鸟儿会是你的朋友。

你可曾站在一朵花儿前,蹲下身子,仔细嗅那花香?那香味是浓的还是淡的,你知道吗?你曾细细地数过那花瓣儿吗?如果你做到了,花儿是你心灵的倾诉。

让我们用心灵去感受这美好的一切吧。

去聆听鸟儿的歌声,去闻闻野花的清香,去感受清风的吹拂和绿叶的沙沙声。去感受声音的美,色彩的美,味道的美,生命的美,大自然的美。

如果一个人,整天呆在家里,而不到外面的世界,那么,尽管他是个学识渊博的人,有成就的人,他的情感也不会有多么美好丰富,因为他没有去接触自然,感受自然,没有在自然中酝酿自己的情感,缺少对美妙自然的品味。

走进大自然作文篇2

一阵清风,一片白云,一声鸟鸣,一缕花香大自然,无比绚丽,无比多彩。

春,带来绿色,是那种嫩嫩的、淡淡的绿,不信,你看那枝头的嫩芽,地上的小草,不正是这种颜色吗?

夏,带来的还是绿色,不过,是浓浓的绿色,请看那成片的绿荫,我说的对吧?

秋,带来金色,至于什么是金色的,想必不言而喻,那落叶,那地里的庄稼太多了。

冬,带来白色,白色,可能在人们心中不太受喜爱,但是,你看,洁白的雪花飘落,一切银装素裹,这样的世界,不是很可爱吗?

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我们生于大自然,长于大自然,你用心感受过大自然吗?你可曾站在那棵树下聆听鸟儿歌唱吗?那“叽叽喳喳”的声音,你可知道它们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吗?用心听听,如果你用心去聆听,鸟儿会是你的朋友。

你可曾站在一朵花儿前,蹲下身子,仔细嗅那花香?那香味是浓的还是淡的,你知道吗?你曾细细地数过那花瓣儿吗?如果你做到了,花儿是你心灵的倾诉。

让我们用心灵去感受这美好的一切吧。

去聆听鸟儿的歌声,去闻闻野花的清香,去感受清风的吹拂和绿叶的沙沙声。去感受声音的美,色彩的美,味道的美,生命的美,大自然的美。

如果一个人,整天呆在家里,而不到外面的世界,那么,尽管他是个学识渊博的人,有成就的人,他的情感也不会有多么美好丰富,因为他没有去接触自然,感受自然,没有在自然中酝酿自己的情感,缺少对美妙自然的品味。

走进大自然作文篇3

横店一中 208班 张康伟 指导老师:李君生

四季是大自然的调色盘,使它五彩斑斓;

四季是大自然的更衣室,令它婀娜多姿;

四季是大自然的生物钟,让它生机勃勃;

四季是……

——题记

3月15日 星期二 晴

阳春三月,清风袭人,绿意盎然。一条弯转曲折的溪流,弹奏着优美动人的乐章,从山间潺潺流下,滋润着两旁的油菜花田,油菜花也满足地绽开了笑颜。蜜蜂蝴蝶怎会错过大好时机呢?忙碌地穿梭在花田之间。我问蜜蜂:“你为何劳作?”“春光明媚,艳阳普照,花蜜正甜,此时不做更待何时!”寥寥数言,却给了我一生的提示:“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7月21日 星期日 晴有雨

烈日当空,万里无云,酷暑炎炎。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站立在池中央,她那娇艳羞涩的面容早已盖过周围的一切。一只蜻蜓也想沾沾她的光,站立在了河间,正如杨万里诗中写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池中清水清凉澄澈,几尾小鱼在池中嬉戏玩耍,不时溅起阵阵涟漪。我问小鱼:“你为何嬉戏?”“阳光照耀了我的心房,池水滋润了我的心田,夏日旺盛了我的生命力,一切的一切,都令我情不自禁地为之起舞。”忽然,天云变色,闪电霹雳,夏雨洗卷而来,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卷地风来忽吹散”,天又恢复了平静。夏,教会了我迅疾。

10月8日 星期一 晴

枯藤残叶,落花败柳,萧萧瑟瑟。你是否感到“自古逢秋悲寂寥”,但你可知“秋日胜春朝。”,这位风度翩翩的分子在秋节绽放了。红的、白的、黄的……各种颜色交错相耀,夺目映人。球状、棱状、龙须状……各种姿态亭亭玉立,焦点睹目。连我都不禁为之赞叹:“真是花中之君子,花中之龙凤啊!”“谢谢,但这归功于秋日,他的昼夜时间、温差得当,才给了我如此美丽的容颜。”秋天,教会了我以他人为重,为他人着想。

12月12日 星期三 雪

寒冬腊月,北风呼啸,大雪飘然。此时已无声。但是腊梅凌寒独自开;但是岁寒才可知松柏;但是千树万树梨花开。我问他们:“你们为何临寒不谢?”答曰:“我们骨子里的傲气在催促着我们要临寒不惧,我们生下来就是为了挑战严寒!”冬,教会了我骨气与傲气。

我的四季访问录还将继续下去。走进大自然,让我惊喜;走进大自然,让我收获;走进大自然,让我享受。

走进大自然作文篇4

(1)科学在近代,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不断取得巨大的成就,“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呐喊,使科学建立了自信和权威。这种自信和权威紧随着科学的迅速增长而膨胀为一种自我的迷狂和自恋。于是在17—18世纪,科学教育步步进逼,人文教育不断退却;而到19世纪,科学开始大肆宣扬其中心地位,要求包括人文在内的其他学科或领域都要到它的门庭求取存在的合法性证明。这一方面导致科学及科学教育的自我迷失,另一方面导致了人文教育及其他学科或领域一场比较负面的的科学化运动。适度的借用、移植科学的方法、思想或精神,对于人文教育等其他领域而言本是必要且合理的,但人文教育等其他领域的科学化往往走入极端,以至于狄尔泰等不得不专门建构了“人文精神科学”以与自然科学相区分,以至于像语文这样的人文学科的教育竟也一度沉溺于字词句段的科学化分析,甚至追求像数学学科那样的精确和标准。表面上看,它们不至于因为与科学没有建立“友好”关系丧失自身的存在,实际上却因为过度自卑或自我放逐而“无家可归”。

(2)人文教育在与科学教育争夺教育领地的时候,除却采取“追求科学化,讨好或模仿科学”的做法外,也就只剩下顽固和拒绝了。这就是人文教育采取一种闭关自守、排斥合作的态度在自我的界域自说自话,尤其是非理性主义思潮中的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等作为理性主义,特别是实证主义的对立面,给了人文教育强烈的支持和深远的影响,表现之一就是人文教育及其研究拒绝实证科学的探询和考量。

(3)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出于对自身领地的守护,相互采取拒绝参与、无关对话的姿态,逗留于“极地”乐不思返,使得两种教育龃龉不断而又距离迢遥,这在19世纪的两种教育的关系进展中表现明显。无论是科学自我张狂引来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紧张,还是人文教育、科学教育或单方或相互的自我固化,其造成的两种教育的关系样态是相似的,即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背向”。所以,“教育融合”的起始阶段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由“背向”转为“相向”:不论是科学教育还是人文教育都有必要重新审视自身,保持必要的节制和审慎,坚持“限度性生存”的原则,以为两种教育关系的回复或缓和奠定基础。同时,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特别需要有一种兼容并蓄的胸襟,以作为两种不同视界的教育的“交往—对话”,尤其是“视界融合”的实现提供契机。至于这种相向何以可能,最重要的是要像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原理所说的,在社会和心理领域建立一种反对习俗、反对常规、反对一成不变的强大意向,以使相对的二者能够在介于其间的“超然领域”相交易。就两种教育而言,重要的是各自要努力植入或培养一种反向意识和反向能力,以破除自我神性(权威)的迷误和消解那种“一方压倒另一方”的翻身思维模式。

二、“教育融合”的过渡期:走进

“走进”是教育融合的过渡阶段,大约始于20世纪中后叶,伴随着人们对科学主义和片面科学教育带来的“精神—意义”危机、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以及科学教育改革更加注重人的现实生活和挖掘科学中独特的精神资源。此阶段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已处身两者间的“边缘地带”,并开始以两种不同视界的身份在“边缘地带”进行“交往—对话”,具体展现为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互涉、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的互补、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的互动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互渗。鉴于我们用“走进”的初衷只是为了概括“教育融合”进程所经历的一个阶段,逐一阐明两种教育之构成要素的关联没有必要,以下拟以对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之互涉的分析稍作说明。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互涉,至少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获得索解:从“历史”来看,文明早期,科学与神话、宗教等人文观念相互交错,即使到了科学比较成熟的时期,科学也未能割断与形上观念的联系。正如E•A佰特在谈及前牛顿科学时所说的,“至于前牛顿科学,那在英国和大陆都与牛顿哲学属于同一个运动;科学就是自然哲学。自然哲学属于思辨形态的哲学,科学与自然哲学的融合,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科学与形上观念的纠缠。这种纠缠不仅构成了前牛顿科学时期的一道景观,而且也存在于牛顿以后科学的发展过程。”

这表明,科学(包括以其为内容的科学知识、科学教育)在其历史之内和之外处在与人文(以及以其为内容的人文知识、人文教育)的内在关联中,只是这关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而已。从“现实”来讲,其一,科学与常识有着深层的联系,“在科学本身的基础上,铭刻着它同普通经验、普通的理解方式以及普遍的交谈和思维方式的历史连续性的记忆,因为科学不是一跃而成熟的。”其二,科学知识的呈现和科学内容阐述也总是与人文的观念或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科学的知识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包含着人文的内涵。纯而又纯,完全剔除了人文内容的所谓‘科学’,只能存在于理想之中,而缺乏现实的品格”。其三,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在现时代汇流的发展:自然科学的方法、工具、概念和范畴等向人文学科渗透,人文学科内蕴的价值和评判尺度成为自然科学的方向标,而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互渗又衍生了大量的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也把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推入或带回对话之境。这说明,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事实性地具有内在的联系。

从我们揭明的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关联来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走进”阶段交相参与的关系不是“新”的关系,而是两种教育本然的具有的内在关联。或者说,两种教育在“走进”阶段的相与建构关系其实是一种对两种教育本然性联系的重拾。当然,这种联系与两种教育的本然性联系是形式相似而内质有别的,因为迈入“走进”阶段的两种教育经历了“非融合”(分离、分裂以至对立)阶段关系的洗礼,并克服和超越了“非融合”阶段关系的局限。在这个意义上,“走进”阶段两种教育的“交往—对话”,确切地说是一种对两种教育的本然性联系的扩充,是发展了的两种教育的新联系。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以分解之法阐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走进”阶段的关系只是出于描述的方便,而不表明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是“分裂”的。事实上,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是以知识、方法、思维、思想及精神等构成的有机整体而处身“走进”阶段的。

三、“教育融合”的完满期:一体化

在经历了走向、走进阶段的洗礼、磨合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步入“一体化”阶段。这是两种教育关系发展的完满期,大约从20世纪晚期开始,伴随着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等成为改革、发展教育的共识和普遍选择。“完满”只是意味着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作为有机整体的发展趋向较高的水平,两种教育在促进人之完满精神世界的建构上达成高度一致,而不意味着两种教育关系的终结或完善。事实上,两种教育的关系并不可能终结或完善,因为学科分化与综合的发展并不会终结,而教育处身的社会文化环境也总在持续地建构、解构和重构中,这决定了教育融合是个不断展布的历史进程。作为两种教育关系发展的最后篇章,“一体化”表现为两种教育“依存—开放”“民主—平等”“创造—生成”关系的形成以及两种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的确立。“依存—开放”强调两种教育的共生关系,两种教育各以对方为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证明,脱离彼此其存在的“岌岌可危”。但这并非要把两种教育中的一种消解或化归在另一种教育中,而是要求在守护各自边界的前提下,秉持一种开放的态度理解、接纳对方,取彼之长以更好地促进自我发展和共同提高。“民主—平等”注重两种教育在“交往—对话”中的关系的性质,即无论科学教育还是人文教育都应认识并把握自身的存在限度,坚持以一种平视的眼光和平常的心态看待、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做到既从自我看他者,也从他者看自我。“创造—生成”注意的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作为两种不同的视界走向融合的结果。

实际上,两种教育在“边缘地带”基于“依存—开放”和“民主—平等”展开的“交往—对话”,会在教育的预成与生成之间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在这种平衡中,科学教育、人文教育都能获得自身的更好发展,同时又能生成不同于它们自身的新质教育(资源),“以人为本”,关切两种教育的价值指向。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因科学、人文不同而差异明显,但它们共享着“教育”这个共同的语素。教育之为教育并不因科学、人文而不同,而是始终如一地指向进入并处身其中的人的生成。而人之为人对于教育的需要,实际上使教育具有关切人的存在的意义。倘若从广义的“教育”来论,则教育不仅关切人的存在,而且关切人的存在方式。在此意义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殊途而同归:应促进栖身其间的人的发展。如果两种教育都指向了教育中人的发展,特别是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出两种教育走向融合的判断。因为,一方面两种教育回到了教育的原点,另一方面两种教育“依存—开放”“民主—平等”和“创造—生成”关系的建立,表层的目的是为了良性的教育生态的形成,深层的目的却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和自由。所以,教育融合之“融合”最特出的表征是两种教育回归自我的本真,也回归教育的本真,在更好地发展自我和更好地促进人的完满精神世界的建构上达成深度共鸣或高度默契。而这其实也是融合态中的两种教育与非融合态中的两种教育的标志性区别。总之,显现为上述三种关系样态和一种价值指向的两种教育,是契合“教育融合”内有之义的两种教育。

四、总结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过程反映了教育在回归自身,实现自我新的发展上所走过的“道路”。这一路的行程固然有曲折反复,但方向始终是明确的,即指向自我的本真和超越: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本都是由知识、方法、思维、思想及精神等构成的有机整体,通过相互参照、彼此借鉴既回归了自我,也回归了教育(内部)本有的生态。并且重要的是,虽然我们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过程划分为几个逻辑上相对独立的环节,但这并不表明教育融合的实际过程会如此明了。也就是说,逻辑上教育融合的过程并不对应于事实上教育融合的过程:逻辑上教育融合的过程表现为“走向”“走进”和“一体化”的线性接续,“走向”“走进”和“一体化”是独立显现的;但事实上教育融合的过程则表现为“走向”“走进”和“一体化”的环状跃迁,“走向”“走进”和“一体化”是共生显现的。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教育融合所经历的走向、走进和融合并不是两种教育本身的活动。或者说尽管它展现为两种教育的活动,但其实际却是两种教育中的人的活动。质言之,教育融合展现为两种教育中的人从人与人、人与教育文本两个向度进行的关系重构或重建活动。因而,教育融合过程的走向、走进和一体化也是两种教育中的人的走向、走进和一体化。

走进大自然作文篇5

阿雅:文惠女儿

文惠:阿雅母亲

明亮:阿雅同学

曹健明:阿雅青年旅舍房客

阿清:曹健明少时情人

范志刚:阿雅青年旅舍房客,冰冰男友

冰冰:阿雅青年旅舍房客,范志刚女友

另有阿雅父亲吴坚等诸人。

夏日黄昏,凤凰花开,巷弄安静,偶有几个行人走过,阿雅背着书包往家走,她头发整齐地扎成马尾辫,耳朵上挂着mp3,衣着素洁,走路时腰板挺直。她神情平静,只有一双流动顾盼的眼睛显露出她内心的活跃来。她一路走着,几个行人在她眼中一览无遗。

一个老人牵着一只全身洁白的狗迎面而过。

阿雅画外音:狗是张家阿婆的宝贝,恐怕阿婆给它洗澡的次数比自己还多。

两个年纪一把的人挽手勾脖子的,神情亲密,打工者装束。

阿雅画外音:这两人定非夫妻。

一个妈妈推着婴儿车,孩子突然哭了,妈妈连忙停下来,哄着他,孩子依然哭着,她只好俯身抱起他来,孩子笑了,妈妈亲着他。

阿雅的眼里全是这个场景,她一路走过,目光不曾离开,然后,她眼神黯然了,越过了他们,往家走去。

阿雅的家是一间小别墅,矮墙内花草扶疏,柚子花开了,百合也开了。别墅内透出灯光来。一只猫出现在门口,阿雅俯身摸了摸猫,往家走去。

阿雅摘下耳机放进书包,进了门厅,换好鞋子,走进自己的卧室,换好家常衣服,走进厨房。

阿雅的母亲,文惠,正在准备晚餐,她亦身着家常衣服,素淡的样式,头发松松挽了个髻,斜插着一只紫色的簪子。她年已近40,神情举止很有些大家闺秀的矜持,尤其透出一种克制的女人特有的淡淡的漠然来。紫色的簪子却似乎暴露了她内心的渴望来。

文惠并未转身,对阿雅说:回来了,把菜端出去吧。

阿雅噢了一声,进来洗手,然后端菜。阿雅的身影消失在厨房的那一刻,文惠转身看着她的背影,神情变得温柔些。

阿雅继续端菜,拿筷子,碗……文惠把煲着的汤小心盛出来。

这些时间,母女俩一直没有说话。

文惠和阿雅在吃饭间坐着,老式的大饭桌,铺着素洁的桌布,那些瓷碗瓷盘都是青花瓷,显然有些年头了,母女俩隔了一些距离,文惠给母亲盛饭,看着母亲抬手盛汤,自己也才开始夹菜。

他们的面前,除了饭碗之外,另有一个空碟子和空碗,空碗可见是用来盛汤的,空碟子用来放菜渣。

母女俩吃饭的样子极其相似,都是腰板挺直,姿势优雅,没有发出一丝声响。

那只猫缩在阿雅的脚边,它的前面放着一些新鲜的饭和鱼汤,它静静的吃着。

阿雅在厨房洗碗,每个碗最后都用热水冲过一遍,用另外一块干净的布擦干,放进消毒柜里。

然后,她切了一盘水果,走进客厅。

客厅,巴赫的钢琴协奏曲显然是母亲放的,母亲正在院子里给花浇水,夜幕下她的身影显得有点孤单。

阿雅放下水果,走到窗边望了望母亲,她的眼里流露出对母亲的爱。

阿雅离开窗户,边把水放进热水器,打开电源。

那只猫走近阿雅,阿雅伸手抱起猫,抚摸着它,边看着客厅的门,她似乎听到母亲的动静,便把猫放了下来,猫从正走进客厅的母亲身边走过,消失了。

阿雅等待水开,然后开始冲杯子,放茶叶……

母亲进来,坐到沙发上,母女二人开始吃水果,喝茶。

母亲:快要高考了,你好像一点都不紧张。

阿雅:反正考不上。

母亲沉思地望着她,并没有说话。

阿雅又吃了一片橘子,喝了茶,起身离去,说:我去做功课了。

母亲在音乐中继续喝茶,她神情沉静,仿佛安心于这种生活,稍顷,她站起身来,走到窗口刚才阿雅站的位置,往窗外望去。她拿下头上发髻,头发披散开来。

阿雅在自己的房间做功课,她对着高级代数一筹莫展,干脆起身,从书包里掏出mp3听了起来。那只猫蹭的一下跳上了她的怀里,她抱着猫,抓住它的两只前爪,对着它做鬼脸。又把猫放下,在一堆书里翻来翻去,语文、英语、地理、历史,拿起又放下,最后,她起身从枕头底下抽出一本小说,看了起来。

文惠从她门前走过,停留片刻,走了开去。

夜已深,文惠正倚在床头看小说,一旁低低放着巴赫的另一张钢琴曲,终于,她将书合拢,放好,将台灯弄得稍暗一些,闭上了眼睛。

夜已深,阿雅依然津津有味看小说,不过她已经把自己移到了床上。猫在床跟前睡着了。终于,阿雅放下小说,起身去洗梳,她从洗手间出来之后,往文惠卧室方向走去,文惠房间隐隐露出灯光来。

阿雅在母亲房门前停留片刻,悄悄开门,母亲已经睡着,床头那盏灯亮着。阿雅并不上前关灯,她远远看着母亲,然后,关门离去。

阿雅上床,将台灯弄得稍暗些,睡去。

阿雅的学校,课间时间,大家静悄悄全都忙着做习题,一派紧张的气氛,阿雅在他们中间,装模作样在纸上乱划,一边偷偷东张西望。

她的眼睛看住一个模样老实的正奋笔疾书的男生。眼前扫过他:上大学,找工作,结婚,生孩子,老了,死了……的情景。

她的眼睛看住一个打扮俏丽眉眼妩媚的女生,眼前扫过她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工作,伴大款,被抛弃,红颜薄命……的一生。

然后,她仿佛自己正站在那形容憔悴,已近中年的女生跟前,她们面面相觑,然后,阿雅转身逃走了。

阿雅画外音:我的命运呢?

铃声将她从发呆中惊醒,她几乎吓了一跳。她的斜对角,一个性情沉静的男生,明亮,正看着她,她并不知晓。

近黄昏时,阿雅在厨房洗菜,切菜,她的动作利索熟练。耳朵上挂着mp3。

文惠从外面走进来,穿着银行职员的工作服,她的头发整齐的挽在脑后,淡妆,神情中有一丝疲惫或者厌倦的神情。她走进房子,猫在院子里追着一只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脏兮兮的小球玩,文惠静静看了一会儿,走进房子。

出来的时候,她已经换好衣服,天光还亮,文惠开始收晾在院子里的衣服,她将阿雅的衣服握在手里,举到鼻子前深深呼吸,带着阳光气息的衣服仿佛带给她不少安慰,她的眉宇渐渐舒展开来。

文惠和阿雅一起吃饭,阿雅说:成绩已经出来。

文惠看了阿雅一眼。

阿雅:很差,没希望了。

文惠:你想不想再考,或者买个学校念书?

阿雅侧头看着安静吃饭的猫,说:不要。

文惠:那你有什么打算?

阿雅:现在还不知道。

深夜,文惠躺在床上看书,可是她心不在焉,半天也没翻一页,突然,她掀开被子,起身走到窗前,拉开窗帘,在窗前站立许久,月已圆,月光洒在她身上。在她床上。

清晨,有小鸟的鸣叫,文惠在院子里剪枝,显然她夜里没睡好,眼睛稍微有些红肿,她拿着一把大剪刀,嚓嚓嚓的剪着,却不知在想着什么。

阿雅从外面进来,显然她刚刚跑完步,她刚踏进院子,却听见母亲低低叫了一声,她急忙跑上前去,却见母亲看着地上一枝被她剪掉的柚子枝发呆。她抬头看见阿雅,神色恢复了正常,把剪刀递给阿雅,走进房去。

阿雅接过母亲的剪刀,继续剪枝,她显然被母亲刚才的举动所惊扰,她继续剪枝,却突然举起自己的另一只空着的手,看着它,仿佛端详指甲是不是太长了,然后,她举起那把大剪刀往自己某个手指的指甲剪去。

大剪刀歪了,她的手指流出血来。

阿雅快步走进房去,她的举动似乎有点夸张,仿佛故意要弄出什么声响似的。文惠正在做早餐,她听见动静,探出头来,看见阿雅流血的手指,她马上放下手上的东西,找出一瓶双氧水和棉签来。指点阿雅坐下来。

文惠捉住阿雅的手,给她涂双氧水,母女俩挨得很近,阿雅能闻到母亲身上淡淡的香,她看着母亲低头摆弄她的手,仿佛那只手并不是她自己的,她仿佛有些羞涩,有些不自然,又有些幸福。

文惠给阿雅消毒的时候,仿佛第一次这么近地端详阿雅的手,她下意识地把阿雅的手指伸开,五根修长的手指在她修长的手中,真是非常相象。文惠仿佛自言自语地说:“如果你能坚持学钢琴,说不定也会弹出点名堂。”

然后,她站起来,拿走双氧水和棉签。

阿雅坐在沙发上,看着母亲的背影。

猫悄悄走进客厅,阿雅用那只没有受伤的手抚摸着猫,说:我以为你是无所谓的。

那天晚上,文惠和阿雅吃水果,喝茶,听音乐,文惠告诉阿雅:我已经办好了移民,几天之后就要走了。阿雅吃了一惊,脸上却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她哦了一声,给母亲倒茶。自己却拿起那空了的茶杯放到嘴边。

文惠:阿公在澳大利亚还有些产业留给我,那边一直要我过去打理,我走了以后,你可以好好想想你的未来。阿公给你留了一笔钱。

文惠看着这房子:这也是阿公留给你的。

文惠回忆起自己的父亲在临终前说的话:阿雅是你的女儿,你要好好待她。我能放下的,你也应该放下。

文惠看着眼前的阿雅,神情温柔,又有些惆怅。她端起茶杯,将茶喝完,起身,说:早点睡吧。

阿雅抱起一直躺在她脚跟前的猫,回忆起自己小时候,阿公常年在床上躺着,她总是乖乖坐在他窗前,或者端着小板凳陪阿公在院子里晒太阳。阿公给她讲过很多故事。一只老猫也常陪着他们。

那天夜里,母亲走进阿雅房间,她在阿雅床前站立许久,然后,她俯下身来,细细看着阿雅,仿佛想亲她,却又直起身来。

她看着那只正醒来的猫,猫也绿莹莹的看着她。她伸手想摸它,猫缩了缩身子,走开了。

文惠叹气,离开了阿雅的房间。

阿雅在黑暗中睁开眼睛,她坐了起来,猫蹭一下跳上了她的床,阿雅紧紧抱着猫,流下了眼泪。

文惠的行李放在门厅,她穿着一件体恤和一条牛仔裤,头发扎成一条马尾,和以前的形象判若两人。更多了些青春活力,她自己也仿佛因为装束的改变而心情起了变化,又因为这种变化和阿雅掩饰不住的欣赏和惊奇的目光而稍稍带了些不自然。她递给阿雅一个信封,说:阿公留给你的钱都在这里。

又把房子钥匙交给阿雅。

阿雅点头,目送着母亲离去。

阿雅打开信封,里面除了一张银行卡之外,还有文惠写的一张纸条:阿雅,自从你出生以后,我们从未分开。或许该是我们分开一段时间的时候了。照顾好自己。

阿雅拿着信,走进母亲房间,走到母亲床前,俯身抚摸母亲的被子,然后,她在床上坐下,坐了一会儿,躺倒在母亲床上,猫也蹭一下跳了上来,阿雅急忙把猫赶了下去。

走进大自然作文篇6

关键词:藏羌彝;运动休闲;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一、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运动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与支持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其中指出:支持开发康体、养生、运动、娱乐、体验等多样化、综合性旅游休闲产品,建设一批休闲街区、特色村镇、旅游度假区,打造便捷、舒适、健康的休闲空间;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引导大众体育消费。

2014年3月5日,文化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部署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二)体育旅游资源是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区域的优势资源和特色资源

首先,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地区具有大量丰富且具有垄断性的体育旅游自然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化出千姿百态,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观,也形成了大量适合于开展极限攀登、冰雪、漂流等活动的高品质户外运动与休闲旅游资源,同时也适合于开展各种户外体育比赛项目,如利用大漠戈壁开展的汽车拉力赛,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地区的山地自行车赛等。

(三)人文体育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别具特色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地区历史类体育旅游资源及节庆体育旅游产品优势突出,为我国发展体育旅游提供了深厚的体育文化底蕴和素材。

(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体育旅游发展提供政策法规财政等支持。党和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无疑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运动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使的加快体育旅游等西部新型和特色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国家发展西部的战略不谋而合。

(五)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体育等新兴旅游消费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国内人民收入的提升,生活水平的改善,余暇时间的增多体育旅游活动将会作为现代人和文明人生活方式的必然选择。

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运动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一)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体育旅游水准的专业人才

充分利用西部高等体育院校的优势,增加相关专业的招生数量,加大对体育旅游、运动休闲、体育产业、民族传统体育等专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专业水准的行业精英。

(二)加强观念更新,进一步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法规制度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产业创新机制,贯彻落实中央两个《意见》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践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和意见。

(三)创新品牌,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

充分利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区域的江河湖海、山地、沙漠、草原、冰雪等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特色体育产业,重点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打造具有多民族特色的运动休闲旅游产品,实行品牌包装,加大市场宣传力度,从而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

(四)加强体育部门、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合作,形成体育产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面对巨大的体育旅游市场需求,体育部门与文化部门、旅游部门应该加强联合,相互协作,在需求与资源之间架起沟通和平衡的桥梁,共同推进运动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

(五)增强联合开发,整体规划的宏观意识

对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运动休闲旅游产业的开发一定要树立大局意识,不能以行政区为单位或者以局部区域来划分,一定要对整个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进行整体规划,跨区域跨民族联合开发,从而实现有限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运动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从而进一步对相关对策进行了探讨,旨在为进一步加快发展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提升藏羌彝文化走廊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何蕾,刘锡洋.南京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徐伟宏.我国中西部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贸.

走进大自然作文篇7

[关键词]自然生态环境;危机;隐喻;生态文明;工业文明

一、《异次元杀阵》(CUBE)内容简介

Cube由一个巨大的立方体和罩于其外的一层外壳组成,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大立方体内部包含有许多小的立方体(总数高达一万多个,且在不断运动着),好似魔方一般,在每个小立方体的六面上都各有一扇通往相邻小立方体的门。Cube只有一个通往外界的出口,只有到了惟一的那个连接外壳与大立方体的小立方体内部(影片中称之为“桥”)才能走出Cube。在众多的小立方体中,有的内部是安全的,有的内部设有精密的杀人陷阱,而且陷阱的类型复杂多样,让人防不胜防。

影片中几个互不相识的人莫名其妙地被困于Cube之中,他们聚集到了一起,于是便展开了集体逃离Cube的惊险“旅程”。在他们不断付出死亡代价的同时,亦逐步突破了各种设置精密的杀人陷阱,最终,其中一人得以走出Cube,走向光明!

二、对《异次元杀阵》中关于世界自然生态环境危机隐喻的分析 《异次元杀阵》内容所蕴涵的巨大张力无疑是一脉富饶的矿藏,给观众提供了从多个视角进行解读的可能,而本文则仅从生态环保视角给予其相应的解读。

(一)自然生态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Cube中危机四伏,很多小立方体内部都设有极其精密的杀人陷阱,一旦进入就很难幸免于难。在影片开端,一个人就进入了设有陷阱的小立方体,转瞬之间就被机关切割成了若干碎块。这样一个危机重重的Cube,正象征着我们今天生活于其中的、充斥着严重的自然生态环境危机的世界。纵观世界,全球变暖持续加剧、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水域污染不断扩大、大气污染愈演愈烈、森林资源快速减少、生物多样性加速丧失、核污染危机层出不穷、臭氧层损耗异常严重……这些都无一例外地严重威胁到全人类长期的生存与发展。

(二)正是人类自身造成了当前世界严重的自然生态环境危机

根据困于Cube中的建筑师的解释,他是Cube的设计与建造者之一,Cube的外壳设计正是出于他之手。只是他在参与设计的时候,并不知道Cube全貌如何,更不清楚Cube的真正用途到底是什么,他只是认真完成了他的设计工作。而其他参与者也都是仅仅只知道自己工作的那部分而已。众多盲目的参与者只是在完成自己的工作,以赚取收入满足个人消费需求,但却未认真想过自己的工作最终会导致何种结果。影片中对Cube来历的这一介绍无疑是一个极为巧妙而又异常重要的隐喻,揭示了正是人类自身的行为造成了当前世界严重的自然生态环境危机。

工业革命后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以及工业文明的发展理念直接引发了世界自然生态环境危机。工业文明社会的核心动力是追求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因为一旦出现经济萎缩,就极有可能导致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崩溃。因此,为了实现社会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就必然要求生产规模和消费规模保持不断扩张。同时,消费品的废弃数量也必然不断增长。而伴随着以上过程的,必定是自然资源的加速消耗、生产废弃物的持续增加以及消费品的大量废弃。由此,“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这一被阿兰・施耐伯格称为“苦役踏车”的维持工业社会经济得以顺利维系下去而不至于崩溃的连环圈便得以形成。尤其在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这一连环圈还在不断加速其自身的进程。众多社会公众的生产与消费行为,以及伴随着“苦役踏车”而来的消费主义的泛滥,甚至是异化消费行为的出现在工业文明的发展理念下似乎也都被归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的维系社会顺利运行而从事的行为。但无论如何合乎众意,“苦役踏车”必然会导致世界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人类自身的行为即人类对发展理念的错误选择以及对科学技术不加节制的滥用造成了今日世界严重的自然生态环境危机。而反过来,自然生态环境危机也会逐步危及每个人的利益,因此可说: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也都是凶手。正如影片中的对白所言:“人类在毁灭世界,罪孽深重……谁能说自己完全清白?”“我们都是这怪系统的一部分,我设计,你看管”,“我们就是这样毁灭这个世界的”。

(三)只有全人类通力合作才能走出自然生态环境危机

弘扬与倡导理性是现代社会最为显著的标志之一。在科技理性和经济理性的导引下,人类社会飞速前行,呈现出以往一切时代均无法企及的繁荣景象。但正是这繁荣景象使人类对科技与经济理性的盲目笃信达到了近乎癫狂的程度,进而导致个人主义风行,集体主义式微,导致人类一步步走入危机。

影片中,困在Cube中的那位自顾自的越狱高手尽管拥有丰富的逃脱技术和越狱经验,但却最先命丧于杀人陷阱中,这一情节无疑喻示了技术理性的和个人主义的局限性。技术显然不是解决生态危机的瓶颈,因为单纯从技术层面着眼,仅以当前人类所达到的科技水平就足以缓解甚至解除当前人类面临的大多数生态危机。但由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宗教、民族等复杂问题的干扰,人类未能适时通力合作,才导致世界自然生态环境呈现出局部地区略有好转、大部分地区加剧恶化的态势。片中,在越狱高手丧命后,众人开始利用各自特长合作,局势才出现好转。这无疑是对人类只有紧密合作才能走出自然生态环境危机的最佳隐喻。尤其在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普遍具有跨越国界的产生原因及实际影响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政府、人民的密切合作对于危机的最终解除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经济理性的驱使下,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始终在追逐着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因而“逐利”“利己”“占便宜”。影片中,在众人合作试图走出Cube时,警察为了自己能顺利脱险而试图抛弃看似累赘的智障。警察的行为类似于经济理性,利己、自私而又短视,是对经济理性狭隘性的最好反映。当前世界,经济理性与地方保护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杂糅在一起,客观上导致了自然生态环境危机的不断加剧。由于西方国家的先发优势,其在对本国环境进行保护的同时,还在不断进行着诸如将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将本国产生的垃圾输送到发展中国家等一系列损人利己的行为,这种类型的国家“经济人”“外部经济行为”的持续累积,加之以国家间法律合作的现实困难,必然会引起世界各国“集体的搭便车行为”的高发,“公地的悲剧”无疑就会在整个世界呈现出来。因此,西方国家的这种行为从短期来看是损人利己,但从长期看来则是损人不利己,最终将与发展中国家一道吞下自然生态环境危机带给全人类的苦果。片中,建筑师帮助医生保护智障、阻止警察对学生施暴,才保住了众人走出Cube的最后希望,这无疑是对只有以崇尚合作的集体主义超越狭隘的经济理性及个人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才能使人类走出危机的最好隐喻。

现实中,随着近年来国际社会的密切合作,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面积已开始逐渐缩小,这无疑是国家间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的最佳范例,它告诉我们:只有全人类通力合作,人类才能走出自然生态环境危机。

(四)影片中的警察是对现实世界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影射

影片中,警察自封为众人的“领袖”,软硬兼施地要求众人服从他的领导;为了确保自己能够走出Cube,有时他能暂时做到团结众人、鼓舞士气,但更多的时候则是想抛弃那些他认为于己无用之人,打击影响他“领袖”地位的人,除掉反对他的人……

影片中警察这一隐喻的设置无疑是对当前世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真实面目的无情揭露。二战结束以来,虽然第三世界国家相继独立,但却依然无法摆脱西方国家构筑的不平等政治经济秩序的压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率先完成了工业化过程,也最先品尝到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苦果,因此也最先积累了对抗自然生态环境危机的经验与技术,本应全力帮助发展中国家以保护全人类共同的地球,但却以生态环境危机为契机,以自身的经验与技术为工具,以牺牲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来维持霸权和获取更多的政治与经济利益,转而通过逃避责任、转移生产等一系列手段将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苦果转嫁到发展中国家,并进而危害了全世界。影片中,在警察害死医生后,众人终于看透了他伪善和丑恶的本性,毅然抛弃了他。这一情节无疑是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警告:如果不改变这种恶劣的行径,必将被全世界人民所抛弃。

(五)影片结局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方向的深刻隐喻

在未知的Cube里,众人不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不断取得暂时的成功,也不断付出失败的代价,最终对Cube的了解也愈来愈深,这与人类不断认识世界的过程如出一辙。当众人历经劫难终于到达了可以进入“桥”的小立方体时,学生踩到了眼镜的碎片,众人才知道这就是他们开始出发时所在的那个小立方体,原来:终点就是起点!本来只需待在这个小立方体中静待“桥”的下次到来就可以安全地走出Cube,不必在Cube中费尽周折、“损兵折将”。影片这一情节在暗示,现实中我们选择的前进方向很可能与我们的向往和追求背道而驰。工业文明社会中,为了追求社会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要求消费者不断扩大自身消费,甚至不惜以异化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虽然一度带给人类充裕的物质生活,但也使人类逐步走入生存危机。影片结尾,智障走出了Cube,他的重生告诉我们:人类只有放弃过多的物质欲望才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才能保持自身的长期生存与发展。而放弃过多的物质欲望,学会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无疑是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现实世界中,生态文明的曙光已经开始出现,智障在走出Cube时所面对的那一片炫目的白光,谁又能说那不是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之光呢?

三、结 语

自诞生伊始,人类就不断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满足自身需求。随着工业文明将世界拖入严重的自然生态环境危机之中,我们才又从科学、哲学、宗教等领域普遍而又深刻地反思我们的生活方式与行进方向。佛家说“回头是岸”,道家言“返璞归真”,笔者以为它们和影片中所暗含的主题都是相通的。希望人类的行为不要总是像Cube中的众人那样南辕北辙,也不要总是出现终点就是起点的悲剧,更不要总是付出那样惨痛的代价。

[参考文献]

[1] 李友梅,刘春燕.环境社会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2] [美] 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M].毕聿,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3] 杨光生.论“苦役踏车”蜕变的客观必然性――基于人类中心主义嬗变及GDP崇拜的反思[J].学术交流,2012(01).

走进大自然作文篇8

【关键词】“走向写作”;初中英语写作

一、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思路

英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然而目前,中学英语教学严重忽视写作训练,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写作教学效果,而提高写作教学效果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和参与度,让各类学生都能亲身经历合作学习和知识建构的过程。

第二,更新写作教学观念,优化写作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基于这种认识,笔者把“走向写作”引入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

二、现存的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外对外语写作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一步步走向成熟,并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写作教学方法。而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写作教学一直遭受冷落,许多老师在教学中表现出对写作教学的实质认识不足,对教学方法策略也缺乏系统、深入的思考,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写作教学缺乏重视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过于依赖教材为每单元设计的写作任务,在教学中存在“蛇尾”现象,写作任务只是一带而过,被布置为课后作业。绝大部分的课时都被用来讲授语法,语言点等内容。这样学生练得很被动,也很少有学生在课后认真去按要求完成。

(二)重视结果,轻视过程

综观中学英语写作训练现状,可以发现大部分教师仍单纯运用注重结果的教学方式(the product approach)。这种方式反映了较传统的教学理念。写作训练通常是通过范文展示各类篇章的句法和修辞规则,强调语法、拼写和标点符号的正确无误;侧重关注培养学生连词成句的写作能力,让学生使用多种句法形式、修辞手段和篇章结构来应付各种写作要求;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只建立在最终结果的准确性上,而忽视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更谈不上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了。其结果是学生仍然不得要领,写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长此下去,学生信心必然受挫,往往应付了事。

(三)评改方式单一陈旧

写作教学的另一阻力来自教师对写作所持的陈旧观念和传统作法。教师在学生写作成文后进行批改,重点往往放在语法,词汇,拼写上,逐字圈改,耗时费力又收效不大。而且,许多调查表明,多数学生对教师的批改并不认真阅读,教师的辛勤劳动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出现“教得累,学得苦,效果差”的局面。

三、“走向写作”的理论

“走向写作”创立于1986年,是一种“为教育工作者提供证明,实践,多种感觉的写作策略,可以应用在主题领域,和不同水平的学生身上,来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走向写作”加强了写作策略的培训,给学生们提供了一种“工具”来帮助学生写作,通过“走向写作”的种种教学活动,还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技能以及他们的听力和阅读理解的能力。

“走向写作”的关键的第一步,是筹划(planning),在此阶段,学生开始构思。构思文章的结构是第一步,学生写作的确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对于年纪大的学生,预先计划是写作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年轻学生不写之前花了很多时间计划。相反,他们不提前计划,但学生计划编写。

通过加强写作教学,学生被教导写之前组织自己的写作思路。学生们被指导使用“颜色编码”这种可视化的方法来组织写作思路。此种写作技巧即以不同颜色来代表不同的写作部分:绿色代表主题句,黄色代表细节支持句,红色代表对细节句的详细解释。学生通过学习并运用这种方式来组织自己的写作思路,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得到别人对自己作品的反馈。

“走向写作”的第二个关键步骤是“翻译”(Translating)。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付诸文字并运用合理的连接词合理地连接起来,形成段落。在日常的写作中,学生们通常很难找到合适的词语、句式来表达思想。另一个困难就是学生们现有的语言水平不足以让他们把自己的作文写的精确,自然,幽默,甚至连使用基本的关联词语去连接句子这项技能他们都很难掌握,所以学生们需要被授予一种技能,这种技能可以帮助他们创造出结构合理且语言丰富的段落。

根据“走向写作”研究基地:

“为了帮助学生们写出有组织且语言生动的段落‘走向写作’帮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翻译”成英语段落,学生听老师解释并模仿写出文章的主题句,段落和连接词。学生们通过和同伴的协作,通过指导,即可完成自己的英语文章。”

最后,学生完成一个段落的书写后,最后一步是“修订”(Revising)。这一步是通过重写的方法来改进自己的文章。根据Graves(1983),修改是写作过程至关重要,但是如果没有成年人的鼓励,他们也很难修改好他们的文章。

四、“走向写作”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Nunan曾经给出过建议教学写作:写作教学应该将过程教学法和结果教学法结合起来;教师应将自己的专业实践教学和第二语言写作等相关理论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意味着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为了适应满足特定的某种教学要求,来实施自己的写作教学。笔者结合“走向写作”的教学方法,结合中国学生的实际,创造出适应她的教学程序,提出了自己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笔者自己的基于“走向写作”,将中学写作教学过程分为七个步骤:(l)激活;(2)头脑风暴;(3)通过使用颜色来组织自己的想法列出写作大纲;(4)学生互评;(5)修改,编辑和(6)教师点评。

步骤1:激活

老师告诉学生作文话题,并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话题。这些问题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们联系自己的相关经验。用此类方法来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

步骤2:头脑风暴

被老师的问题激活后,学生开始对此话题进行相关联想。然后画一个“思维导图”。他们可以列出他们想到的所有想法。

步骤3:编写一个“颜色编码”来组织自己的想法

即以不同颜色来代表不同的写作部分:绿色代表主题句,黄色代表细节支持句,红色代表对细节句的详细解释。他们可以使用“颜色图表”

步骤4:起草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翻译”,即用文字和连接词将所有上面表格中列出的想法连接成一个段落。

第五步:学生互评

学生互评之前,老师需要解释下互评的标准。此互评在小组内进行,且由组长监督,互评结束后需要汇报评定结果,老师可以听取学生互评结果后,给予相应改进意见及评价。

得到反馈后,每组修改自己文章。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有机会交流自己文章的需要改进的地方。修改后,学生们将修改后的文章交予老师。老师的任务是找出此文章中其他常见的错误并使学生改正。

老师收集学生的初稿,学生互评的表格及学生们修改后的终稿,以此评估学生们对整个写作过程的理解。

总之,如果学生用此种方法进行英文写作,不仅在写作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开拓思路,寻求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并在简单的方法中不知不觉学会了用“英语思维”来完成英语写作,那么,他们的写作内容就会更加真实生动、更富于意义、更有逻辑、更具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 Auman,M.(2009).Step up to writing and the alliance for excellent education’s reading next:A vision for action and research.Read-Write Connection,LLC.

上一篇:发现自己作文范文 下一篇:关爱生命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