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基础范文

时间:2023-11-08 19:17:58

有机化学基础

有机化学基础篇1

1.研读《考试说明》,精做高考试题,明确复习策略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高考试题是《考试说明》的具体体现。研读《考试说明》可以明确高考考查的范围及能力层次要求。精做高考题,可以感受高考试题的深广度,了解高考题命题规律。这样在复习中才不会偏离考试范围,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2.处理好几种关系,提高复习效率和针对性

(1)现行教材(有机化学)不同版本之间的关系

目前在山东省的教材有两套:人教版和鲁科版,两个版本的知识体系编排差别不大,但在部分章节的部分知识点上,侧重点还是各自有所差异。但高考命题山东省是统一命题,试题却完全相同。怎么处理这种关系呢?这就需要我们比较两个版本的相关知识求同去异,在复习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

(2)处理好有机化学部分和整个高中化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

有机化学知识是整个高中化学知识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在必考的内容中只是一个比较小的部分,如若和选做的有机加起来,那就举足轻重了。所以再有机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对常见物质的结构、性质要非常熟悉,反应条件,方程配平等细节要注意记清。和其他化学知识一样:代表物质记性质,同类物质看特征,特征一样性质同。不管是有机还是无机复习方法都总是相同的:由个别到整体,由特殊到一般,同类可由此及彼,特殊单独记忆。

(3)处理好必修和选修的关系

有机部分的内容必修中知识点少,难度也小,基础性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学习记忆都很容易,所以复习过程中归纳总结轻松,但对于选修部分的有机,知识点增多,物质类别多,反应的类型也增多,反应的复杂程度也有所加大,这么多的内容要全部记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合理处理,让学生明白《考试说明》中的考点,太难的反应《考试说明》中没有要求的可以去掉,而对于《考试说明》中要考的内容,如果自己使用的版本没有介绍到的,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做适当的补充。争取在复习中做到:必考的掌握清楚,考到的学生能够自己分析,以“渔”取“鱼”。

3.明确常考知识点,高度重视课本复习

这一模块常考知识点有:①有机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聚合反应)②官能团的名称③有机物的性质判断④有机物的结构简式⑤重点有机方程式的书写(如醇的催化氧化、醇的消去反应、酯化反应、醛的银镜反应等)⑥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和种类的判断⑦简单有机物绿色合成路线的设计和评价。

基础决定能力,基础决定成败。近几年高考命题特点都是严格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回归基础,回归课本。《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纲,课本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许多试题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原型或“影子”。无论高考题怎么出,大部分都会落到基础知识的考查上,那些在高考中创造奇迹的的学生,无一例外的都是基础知识牢固、熟练、全面、扎实的学生。所以,在复习中要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基础知识、基本题型的夯实、熟练上,决不能好高骛远,喜欢偏难怪新,浪费时间、精力、体力。“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基础知识既是解决问题的本源,又是能力提高的根基。

4.学会归纳,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形成立体网状的知识结构

有机化学知识的脉络非常清晰,在复习中要注意让学生学会自己归纳,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系统,使有机化学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

(1)夯实基础。

采用多种方法,下功夫记忆基础知识。如对比记忆,各类有机物的结构、官能团和性质,代表物、典型反应进行对比记忆。如整体记忆,利用化学复习资料 总结的“有机物的分类与性质”表格从整体上进行记忆。如分类记忆,如有机反应有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可以记忆每一类反应的各类物质的典型反应;也可以以反应条件为分类方法记忆典型反应,如浓硫酸加热为条件的反应有醇消去、酯化反应、酯类糖类的水解反应,氢氧化钠水溶液加热为条件的反应为水解反应(酯的碱性水解、卤代烃的水解)、中和反应。各种记忆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2)以结构为主线,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将零散知识系统化

《有机化学基础》涉及的有机物多,知识点多,记忆的内容多,但有机化学又有很好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如贯穿《有机化学基础》的一条主线是“具有相同官能团的一类有机物的性质相似”,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一规律就能“以一知十”。这就要求在复习中注意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做到事半功倍。如可以以官能团类别为主线,把物质按“脂肪烃(烷、烯、炔)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油脂糖类蛋白质高分子化合物”的顺序,将各类物质的物理性质、代表物的分子式和结构简式、主要化学性质、制取方法、来源和用途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梳理;

打破章节之间的限制,进行模块内综合,在复习中通过分析对比、前后联系、综合归纳,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5.突破信息,加强推断题训练

在有机化学复习中,特别要重视对高考有机化学信息题进行专题研究,学会对题给信息进行吸收处理的能力。

6.培养规范使用化学用语的习惯

规范作答既是答卷、做题的良好习惯,也是一种能力和技巧。包括字迹工整清晰、步骤规范、用语规范、结论规范等。在复习中,特别强调养成规范使用化学用语的习惯,要注意减少随意性,注意规范性,减少不必要的丢分。

有机化学基础篇2

A.有机物都是非电解质

B.熔点低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C.不含氢的化合物也可能是有机物

D.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2.人们一向把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看作无机物的原因是()。

A.都是碳的简单化合物

B.不是从生命体中取得

C.不是共价化合物

D.不具备有机物典型的性质和特点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①化学性质相似的有机物是同系物

②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的有机物是同系物

③若烃中碳、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它们必定是同系物

④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两种有机物的物理性质有差别,但化学性质必定相似

A.①②③④

B.只有②③

C.只有③④

D.只有①②③

4.聚丙烯酸酯类涂料是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墙面涂料之一,它具有弹性好,不易老化、耐擦洗、色泽亮丽等优点。聚丙烯酸酯的结构简式为 ,它属于()。

①无机化合物 ②有机化合物 ③高分子化合物 ④离子化合物 ⑤共价化合物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5.拟除虫菊酯是一类高效、低毒、对昆虫具有强烈触杀作用的杀虫剂,其中对光稳定的溴氰菊酯的结构简式为

下列对该化合物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芳香烃

B.属于卤代烃

C.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都不能水解李伟

D.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加成反应

6.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是木材化工产品的世纪,利用木材得到纤维素,用纤维素不能得到的物质是()。

A.蛋白质 B.玻璃纸 C.苯酚 D.葡萄糖

7.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单糖的是()。

A.

B.

C.

D.

8.人们把食品分为绿色食品、蓝色食品、白色食品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的食品叫做绿色食品,海洋提供的食品叫蓝色食品,通过微生物发酵制得的食品叫白色食品。下面属于白色食品的是()。

A.食醋

B.面粉

C.菜油

D.海带

9.为了测定一种气态烃A的化学式,取一定量的A置于一密闭容器中燃烧,定性实验表明产物是C02、CO和水蒸气。学生甲、乙设计了两个方案,均认为根据自己的方案能求出A的最简式,他们测得的有关数据如下(图中的箭头表示气流的方向,实验前系统内的空气已排尽):

甲方案:燃烧产物 增重2.52g 增重1.32g 生成CO21.76g

乙方案:燃烧产物 增重5.60g 增重0.64g 增重4g

试回答:

(1)根据两方案,你认为能否求出A的最简式?

(2)请根据你选择的方案,通过计算求出A的最简式。

(3)若要确定A的分子式,是否需要测定其他数据?为什么?

10.激光有很多用途,例如波长为10.3μm的红外激光能切断B(CH3)3分子中的一个B-C键,使之与HBr发生取代反应:B(CH3)3+HBr长为9.6μm的红外激光却能切断两个B-C键,并与HBr发生二元取代反应。

(1)试写出此二元取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5.6g B(CH3)。和9.72g HBr正好完全反应,则生成物中除甲烷外,其他两种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一。

11.某烃能与Br2反应生成3种一溴代物。8.6g该烃进行溴代反应完全转化成一溴代物时,将放出的气体通人500mL O.2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恰好完全中和。该烃不能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请写出该烃可能的结构简式和名称。

12.写出下列各烃的名称(采用系统命名法)。

13.第一个人工合成的抗菌素――氯霉素合成步骤如下(方程式未配平):经多步反应

反应④: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结构简式是

,B的分子式是

,C的名称是

(2)反应①的类型是

,反应④的类型是

(3)氯霉素能否发生水解反应?

。原因是

参考答案

1.C 2.D 3.A 4.C 5.D 6.AC 7.AC 8.A

9.(1)甲方案能够求得A的最简式。

(2)CH4。

(3)不需要,因为最简式中,H的含量已经达到最大,实际上最简式就是A的分子式。

12. (1)3,5-二甲基庚烷

(2)2-甲基-5-乙基辛烷

(3)3,3,6-三甲基辛烷

(4)聚2,3-二甲基-1,3-戊二烯

(5)4,6,6-三甲基-1,4-庚二烯

(6)3-甲基-2-乙基-1-丁烯

13.(1) H20甲醇

(2)加成反应取代反应

有机化学基础篇3

【关键词】荧光染料 二萘嵌苯 二羰基亚酰胺

一、引言

具有二萘嵌苯结构的染料作为高度光稳定性染料从1913年就被大家所了解。现在染料的发展趋向大体是具有高荧光性或是可以形成较稳定的水溶性的染料。尤其是像二萘嵌苯-3,4,9,10-二羰基亚酰胺的衍生物备受人们的关注,并且应用范围极其广泛,例如荧光标识材料,利用特殊的荧光染料印制的防伪标识物等。这类标识材料在紫外光的激发下能发出特定波长的可见光,可以用肉眼或仪器鉴别真伪,比一般的防伪材料更具保密性。还有像紫外荧光标签,它是应用紫外光(200-400nm)照射激发而发出可见光(400-800nm)的特种标签。根据激发波长不同分为长波和短波。激发波长为365nm的称为长波紫外荧光标签,激发波长为254nm的称为短波紫外荧光标签,按颜色的变化又分为无色、有色、变色三种,无色可显示红、黄、蓝等颜色;有色可使原有颜色发亮;变色可使一种颜色变成另一种颜色。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荧光染料产品,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具有二萘嵌苯结构的二羰基化合物的合成综述

具有 R≠H 的胺 1 通常是用二酸酐 3 和初级胺缩合而制得。同时 3 也可以通过巧妙的方法处理得到。4 可以通过对 3 在气相中去羰基得到,但产率低 。在水溶液中的去羰基化主要生成了二萘嵌苯-3,10-二酸和二萘嵌苯-3,9-二酸,同时还有少量的其他物质。对于含有 R≠H 的制备应该从无取代的2a[R=H]开始 并且用稀盐酸酸化。若用硫酸酸化由于存在磺化和消除的问题会形成磺化取代物。见图1所示。

图1 具有二萘嵌苯结构的二羰基化合物

2b经过 3 的水解脱羰基反应而得到的。反应的同时有少量的二萘嵌苯形成。

利用 3 直接和初级胺在熔融咪唑中反应,可以高产率的得到相应的二胺 1 。然而,反应在具有空间位阻的胺及少量的水存在下脱羧缩合,则会形成副产物胺。当反应在高压反应釜中进行时,2b的产率增长到了50%。其他副产物由于完全的脱羧形成的是1b和二萘嵌苯。二萘嵌苯可以通过柱层析和 2 分离。

将适量的咪唑,醋酸锌,水,2,5-二叔丁基苯胺加入到 3 中来制备2b。如果醋酸锌的含量高就会降低 2b 的产率。同时发现比较合适的反应温度是190℃。因为高的反应温度趋向于二萘嵌苯的形成,而低的温度则会降低 2b 的产率。反应时间为24h。长的反应时间(28h)会造成原料的分解,而较短的反应时间会降低2b的产率。

有趣的是 2 的制备却需要高的反应温度(210-220℃)以及较短的反应时间(7-8h)。也可以用制备 2 的方法来制备的2b,虽然产率比上述稍低,但几乎没有1b的形成。然而在这个反应中2b并不是简单的分解成二萘嵌苯。当用长链的烷基胺来缩合时,则会得到类似的脂肪族衍生物,但产率通常较低。见表1所示。

胺2b在溶液会产生了很强的橙色荧光。2b的光稳定性甚至超过了被认为最稳定的荧光颜料之一的1b, 同时2b的光稳定性在DMF溶液中超过了1b在某些方面的20倍。类似的结果在2的衍生物中也得到了。

固体2b是一种带有强烈的固状荧光的亮丽的红色染料。在长波长处能强烈地吸收,这是因为其具备良好的微晶结构。当染料经过充分的研磨,或是在溶液中的快速沉积都会使吸收带在短波下变的很强,并且形成的光谱比染料在溶液中的更相像。但它又轻微的向低带移动。这是这种染料的一种典型的现象,而且可能是晶格影响的结果。

1.二萘嵌苯-3,4-二羰基酸酐的制备(4 的制备)

亚酰胺2b是一种比较合适的起始原料,可以用来制备二萘嵌苯-3,4-二羰基酸酐 4 。因为它可以由 3 制得,产率高达50%。 2b 的水解可以在KOH和叔丁醇中进行。反应受动力学控制,必须在70℃下反应4.5h。紫外分析能够反映起始原料(502nm)和产物(457nm)的动力学情况。同时速度常数在这个反应中也需要注意。

纯的酸酐 4 是一个具有强烈固状荧光的红色染料。而且 4 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要比 3 高得多。

2.由 4 合成二萘嵌苯-3,4-二羰基亚酰胺 2

亚酰胺 2 可以由 4 和初级胺在乙酸锌的存在下,在咪唑或者喹啉中缩合而制得。

2b(R=2,5-二叔丁基笨基)的晶体结构已经被测得。

2b 的色谱图形成了层状的结构。替换原子的侧链连接在了相反的位置。这些边线和下一个的边线交叉在了一起。晶格能对这些原子的结构有强烈的影响。间叔丁基在这种晶体结构中被紧紧地束缚,因此含有邻叔丁基的胺2b可以自由地旋转。

3.二萘嵌苯-3,4-二羰基亚酰胺 2 的衍生物

亚酰胺2能够被不同试剂硝化。在乙酸中用硝酸酸化的硝化产物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混合物,用柱层析可以分离出1,6-二硝基衍生物,产率为13%。但在很多硝化产物的形成中却存在一个问题,如R取代基的硝化。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用带有脂肪链的R进行了大量测试,得出了一系列的硝化衍生物。

二、实验部分

N-2,5-二叔丁基-二萘嵌苯-3,4-二羰基亚酰胺的合成

1.仪器、试剂及其表征

(1) 实验仪器:

(2) 实验药品

二萘嵌苯-3,4,9,10-四羰基-3,4,9,10-二酸酐(97%);乙酸锌,分析纯,山东莱阳市双双化工有限公司; 2,5-二叔丁基苯胺 ,化学纯,西安化学试剂厂;咪唑,化学纯,西安化学试剂厂;乙醇,分析纯,西安化学试剂厂; 氯仿,分析纯,西安化学试剂厂;乙酸乙酯,分析纯,西安化学试剂厂;薄层层析硅胶,化学纯,西安化学试剂厂;其他试剂均为化学纯,使用前未进一步纯化。

(3) 产物表征

A. 红外光谱表征

N-2,5-二叔丁基-二萘嵌苯-3,4-二羰基亚酰胺的红外光谱以KBr压片制样。

B. 核磁共振表征

1H NMR四甲基硅(TMS)为内标,CDCL3为溶剂,室温测定。

2. 实验步骤

将二萘嵌苯-3,4,9,10-四羰基-3,4,9,10-二酸酐,咪唑,乙酸锌和2,5-二叔丁基苯胺混合,与水调成糊状,放入GSHA―05 型高压反应釜中,设定温度为190℃,转速为85转/分,反应24小时取出,冷却至室温。

在上述反应所得的混合物中加入乙醇,水和少量的稀盐酸,倒入圆底烧瓶中蒸馏。

将乙醇全部蒸出后停止蒸馏,烘干烧瓶中的固体,得到棕红色固体。将此固体放入液体硅胶柱中过滤。

从柱子中一开始先得到少量黄色的带有蓝色荧光的物质(二萘嵌苯);接着得到大量红色的带有黄色荧光的物质(2b),接着还有少量红色带有黄色荧光的物质(1b),收集2b这种红色的带有黄色荧光的物质,将其干燥称量,算出产率。

三、表征及分析

N-2,5-二叔丁基-二萘嵌苯-3,4-二羰基亚酰胺(C36H31NO2),产率50.5%, m.p.>300℃,

IR(KBr);ν=2962cm-1 (CH), 2906 (CH), 2867 (CH),1701 (C=O), 1664 (C=O),

1653, 1591, 1577, 1464, 1398,1359, 1293, 1272, 1247, 831(苯环CH), 810 (CH ), 759 (CH).

1HNMR(CDCL3):δ=1.30[s,9H,C(CH3)3],1.34[s,9H,C(CH3)3],7.04(d,J1=2.3Hz,28-H),7.45(dd,J1=2.3,J2=8.5Hz,1H,25-H),7.59(d,J2=8.5Hz,1H,26-H),7.62(t, J3=7.7Hz,2H,11-H),7.90 (d, J3=7.7Hz,2H,12-H),8.63(d, J4=8.2Hz,2H,2-H)。

四、结果与讨论

在实验中我们反应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对不同的原料配比,不同的反应温度进一步做了探讨,醋酸锌为1.32g不变,结果如表2-1所示。

注:A为二萘嵌苯-3,4,9,10-四羰基-3,4,9,10-二酸酐

由表可以看出最佳的反应条件是加入二萘嵌苯-3,4,9,10-四羰基-3,4,9,10-二酸酐3.66g ,咪唑为18.7g,醋酸锌1.32g,加入水为8ml,2,5-二叔丁基苯胺为1.05g,产率为50.5%。

温度对反应有很大的影响,当温度高于250℃时,高的反应温度趋向于二萘嵌苯的形成,在190℃时产率最高;在150℃以下时,反应24小时后只得到

反应时间对本反应也有一定的影响,长时间会造成原料的分解,而较短的时间会降低产率,所以适中的反应时间为24h。

【参考文献】

[1]H. Zellinger, Calor Chemistry,VCH Vedagtgeallechaft. Weinheien, 1987.

[2]H. Langhats. Hearocyetes,1995(48): 477-900.

[3]Z. Iqbal, D. M. Ivety, H. Bckhantd, Mcl. Cryet .1988(158b):337-352.

[4]W.Namgobauar(I.G.Psybinhad.)D.R.F 486491(hgm.10,1926). Chem.Zenfingl 1228.1222.

[5]Y.Negao,T.Misono,Bull.Chem.Sac.Ipt.1981(54):1576-1586.

[6]H.Langhats, P.v.Uaqrd. unpubihaed results Chem.Bet.1982(155):2927-2934.

[7]I. Lubrac. H. Langhats, Chem. Ber. 1983(116): 3534-3538.

[8]H. Langhats, Chem. Ber. 1985(118): 4641-4645.

[9]F. Radner, Acta, AChem. Scond. 1983, B37: 65-67.

有机化学基础篇4

一、单选题

1.人体内最重要的供能物质是(

)

A.葡萄糖

B.油脂

C.蛋白质

D.纤维素

2.新切开的土豆表面遇碘水显蓝色,说明土豆中含有(

)

A.葡萄糖

B.麦芽糖

C.淀粉

D.纤维素

3.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衣物中的棉、麻、蚕丝灼烧后的产物不同

B.废弃聚乙烯塑料可重新加工成防水材料或汽油等燃料,变废为宝

C.生活中用到的碳纤维和光导纤维均为单质

D.脂肪是有机体组织里存储能量的重要物质

4.化学与社会、生活、技术和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有机溶剂(如乙醚、乙醇、苯、丙酮等)沸点低,极易被引燃,加热时最好用水浴加热

B.石油裂解、海水制镁、纤维素制火棉都包含化学变化

C.大分子化合物油脂在人体内水解为氨基酸和甘油等小分子才能被吸收

D.苹果放在空气中久置变黄和纸张久置变黄原理相似

5.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乙酸溶液、葡萄糖溶液、淀粉溶液,这种试剂是

A.饱和Na2CO3溶液

B.Cu(OH)2悬浊液

C.烧碱溶液

D.碘水

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福尔马林、葡萄糖与银氨溶液共热都有光亮的银镜生成

B.油脂和纤维素都是能发生水解反应的高分子化合物

C.鸡蛋清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后产生沉淀,是因为蛋白质发生了盐析

D.沾附在试管内壁上的油脂,用热碱液洗涤

7.物质的提纯是化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操作,也是化工生产及物质制备中的主要环节。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乙酸乙酯中混有乙酸,可选用饱和Na2CO3溶液洗涤,然后将两层液体分开

B.在提纯鸡蛋中的蛋白质时,可向鸡蛋清溶液中加入浓(NH4)2SO4溶液,然后将所得沉淀滤出,即得较纯的蛋白质

C.油脂的提纯中,可将油脂加入浓NaOH溶液中加热,然后过滤,滤出的溶液即为较纯的油脂

D.甘蔗是制备蔗糖的主要原料,榨出的甘蔗汁因含色素而呈棕黄色,在制取蔗糖前应先加入适量的活性炭,搅拌、过滤,蒸发结晶,即得较纯的蔗糖

8.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以及结论完全对应的是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淀粉与稀硫酸混合加热后加入NaOH溶液至碱性,再加入新制Cu(OH)2加热

产生砖红色沉淀

淀粉已发生水解

B

氯乙烷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加热后加入硝酸银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氯乙烷中含有氯元素

C

相同温度下,将相同大小钠块分别加到水、醋酸、乙醇中

生成氢气的速率:醋酸>水>乙醇

三种电解质电离出H+能力:醋酸>水>乙醇

D

室温下,向浓度均为0.01mol/L的BaCl2和CaCl2混合溶液中滴加Na2SO4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A.A

B.B

C.C

D.D

9.化学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下列关于化学物质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84消毒液和洁厕灵不能混合使用

B.可作葡萄酒的防腐剂

C.醋酸可用于除水垢是由于碳酸的酸性比醋酸强

D.过硫酸氢钾可用于游泳的杀菌消毒是由于它能使蛋白质变性

10.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后,加入NaOH溶液至溶液呈碱性,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煮沸,有砖红色沉淀产生

淀粉已水解完全

B

卤代烃Y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后,滴加AgNO3溶液,观察,无淡黄色沉淀产生

说明卤代烃不是溴代烃

C

向浑浊的苯酚试液中滴加饱和Na2CO3溶液,试液变澄清且无气体产生

说明苯酚的酸性强于碳酸

D

向蛋白质溶液中滴加饱和Na2SO4溶液,有固体析出,过滤,向固体中加足量蒸馏水,固体溶解

蛋白质的盐析过程是可逆的

A.A

B.B

C.C

D.D

11.科学防护对预防病毒感染非常重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冠状病毒粒子直径约60-220

nm,介于溶液和胶体粒子之间

B.制作防护服和口罩的无纺布是有机高分子材料

C.免洗手消毒液的成分活性银离子、乙醇均能使蛋白质变性

D.二氧化氯泡腾片可用于水处理

12.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别用液化石油气、汽油、地沟油加工制成的生物柴油都是碳氢化合物

B.电解食盐水制取次氯酸钠喷洒房间能杀死新冠肺炎病毒

C.医用“纳米银外用抗菌凝胶”外用于皮肤后,能够缓释放出纳米银离子,抑制并杀灭与之接触的病菌并有促进皮肤愈合的作用。

D.液氯罐泄漏时,可将其移入水塘中,并向水塘中加入熟石灰

13.下列实验现象或操作的反应原理解释正确的是

验现象或操作

实反应原理的解释

A.铝箔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熔化不滴落

铝箔对熔化的铝有吸附作用

B.向滴有稀硫酸的热淀粉液中滴加碘水,液体呈蓝色

淀粉在此条件下未水解

C.向盛有足量Zn和稀硫酸的试管中滴加少量硫酸铜溶液

形成锌铜原电池,使反应速率加快

D.鸡蛋清溶液遇乙酸铅溶液会产生沉淀

蛋白质发生盐析

A.A

B.B

C.C

D.D

14.下列有关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定条件下,乙酸乙酯、淀粉、蛋白质、糖类都能发生水解。

B.只有不同种类的氨基酸之间才能形成多肽。

C.往皂化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热的饱和食盐水,上层析出固体物质。

D.葡萄糖溶液中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可看到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别与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共热可区别煤油与植物油

B.煤含有苯、甲苯等,先干馏后分馏获可得苯、甲苯等芳香烃

C.在水电离出H+浓度为1×10﹣12mol/L溶液中一定大量存在Fe2+、Na+、NO3﹣、Cl﹣

D.在NH4HSO3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4++OH﹣=NH3H2O

二、填空题

16.“端午节”为中国传统节日,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人民的文化传统。制做粽子的部分原料如下:①蔗糖、②糯米、③鲜瘦肉、④橄榄油。请回答:

(1)富含油脂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同)。

(2)富含淀粉的是________

(3)富含蛋白质的是_______

(4)某学生的午餐是:米饭、酱牛肉、炒青菜、红烧豆腐、西红柿蛋汤,从营养成分均衡的角度分析这份食谱是合理的,因为它含有了糖类、油脂、______、______、矿物质(无机盐)和水等营养物质。

17.(1)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硝酸银溶液,再逐滴滴加稀氨水,现象是先生成白色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继续滴加至沉淀恰好溶解,即得银氨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属于多羟基醛,工业上常用来制镜。向(1)中所得的银氨溶液中滴入少量葡萄糖溶液,混合均匀后,放在水浴中加热3min~5min,即可在试管内壁上形成银镜,则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葡萄糖的结构简式用GCHO表示):__________。

18.在①蛋白质

②油脂

③葡萄糖

④纤维素⑤淀粉五种物质中,不能水解的是_________(填序号),在人体中不能直接被消化吸收的是_________(填序号),蛋白质水解后最终生成_________(填名称),油脂水解后得到醇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

三、实验题

19.草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实验室用硝酸氧化淀粉水解液制备草酸的装置如图所示(加热、搅拌和仪器固定装置均已略去)。

实验过程如下:

①将一定量的淀粉水解液加入三颈瓶中;

②控制反应液温度在55~60℃条件下,边搅拌边缓慢滴加一定量含有适量催化剂的混酸(65%HNO3与98%H2SO4的质量比为2∶1.5)溶液;

③反应3h左右,冷却,抽滤后再重结晶得草酸晶体;

硝酸氧化淀粉水解液过程中可发生下列反应:

C6H12O6+12HNO33H2C2O4+9NO2+3NO+9H2O

C6H12O6+8HNO36CO2+8NO+10H2O

3H2C2O4+2HNO36CO2+2NO+4H2O

(1)检验淀粉是否水解完全所需用的试剂为________;

(2)实验中若混酸滴加过快,将导致草酸产率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_;

(3)装置C用于尾气吸收,当尾气中n(NO2)∶n(NO)=1∶1时,过量的NaOH溶液能将NO,全部吸收,原因是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与用NaOH溶液吸收尾气相比较,若用淀粉水解液吸收尾气,其优、缺点是________;

(5)草酸重结晶的减压过滤操作中,除烧杯、玻璃棒外,还必须使用属于硅酸盐材料的仪器有_________。

四、计算题

20.(1)蛋白质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元素组成,它们的一级结构是多个不同的氨基酸通过_________结合而成的。已知某蛋白质含氮的质量分数为15%,若成人每天排出尿素[化学式为CO(NH2)2]23克,则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的蛋白质的质量平均值为______克。

(2)用5.0千克含淀粉80%(质量分数)的玉米制取葡萄糖,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若转化率为90%,可以制得葡萄糖的质量是______千克。

21.将6.48g淀粉和6.

84g蔗糖的混合物加水,一定条件下使其完全水解,所得溶液中葡萄糖与果糖的物质的量之比是多少______?

参考答案

1.A

2.C

3.C

4.C

5.B

6.B

7.C

8.A

9.C

10.D

11.A

12.A

13.C

14.C

15.A

16.④

蛋白质

维生素

17.Ag++NH3·H2O=AgOH+NH4+

AgOH+2NH3=[Ag(NH3)2]++OH-

GCHO+2Ag(NH3)2OHGCOONH4+2Ag+3NH3+H2O

18.③

氨基酸

19.碘水

由于温度过高、硝酸浓度过大,导致C6H12O6和H2C2O4进一步被氧化

NO2+NO+2NaOH=2NaNO2+H2O

优点:提高HNO3利用率;缺点:NOx吸收不完全

布氏漏斗、吸滤瓶

20.

C

H

O

N

肽键

71.6

方程式略

4.1

有机化学基础篇5

关键词 计算机 问题 措施 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成为了社会各个方发展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技术,加上网络的不断完善,计算机与网络共同配合组成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诸多的便捷。对于医高专院校来说,提升其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力度显得十分必要,根据我国医高专院校目前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情况来说,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要想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显得十分必要。

一、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从目前我国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来说,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在教学理念上、教学思路上、教学手段和措施上、教学内容上等,包括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学地位上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针对于这些不足之处来说,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我国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体现,甚至很多学校忽视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所应该具有的地位,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将其抛弃,这些问题从本质上来说不利于医学教学的开展,不利于医学事业的进步。从目前来看,我国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主要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一)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定位不清晰受我国传统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制约,当前我国高校仍然存在着许多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认识不清的问题。我国医高专院校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和重视教学的结果,将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作为一个教学检测标准,加之在医高专院校中,计算机本身就是一个不处于优势的教学科目,其处于二类科目,无论是在教学的时间还是在教学的内容上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学生、教师、学校这三者的重视情况来看,没有给与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应有的重视。对于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认知不清晰,不利于我国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制度落后从当前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出发,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制度和体制的不完善,也导致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时效性难以得到发挥。教育制度和教育体制对于教育活动来说是一种规范和约束,能够为教育活动指引方向,明确教育路线和教育方式,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也需要这样的教育制度和体制去加以规范。但是,在我国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发展的过程中,恰恰就缺失了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制度和体制的完善过程,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制度和体制与迅速发展的社会和思维丰富的学生相对比,总是略显落后。(三)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升教师队伍对于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在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教师素质能够更好地带动我国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是从目前我国的医高专院校中,教师综合素质并没有达到对计算机共挤出课程教学改革的本质要求,其缺乏高素质的教师人才,尤其是缺少一些学历较高的专业教师,在整个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往往将高素质的教师分配到了一些本科类的学校和专业中,这就导致了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师资源的匮乏。

二、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结合目前我国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要想推动我国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需要从根本上进行优化和升级,在教学理念、教学环节、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地位等各个方面进行优化,并结合我国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和完善,进而体现出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一)强化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认知在信息化条件下,医高专院校在组织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明确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战略,在进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管理部署的时候要将教学管理目标细化,明确每一教学管理步骤在信息化中的体现,并且制定详细的教学管理目标。同时,在计算机技能的使用方面,要对各种信息化资源和信息化系统进行合理使用,尽可能的将教学管理和这些信息化资源结合起来,做到物尽其用。另外,从我国医高专院校的本身加之教师、学生的认知角度来说,要端正其对于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认知,正视其应有的重要性,进而进行不断地优化和升级。(二)完善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体制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体制的不完善,阻碍了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对接,因此,在思想政治制度和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和学生需要的体制,在体制的完善过程中,要重点的进行,切忌片面改革。在新时期,其要结合现代元素,结合信息化条件为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提供的优势,使得我国的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能够在强有力的教学体制的支持下得到全面的改革和发展,进而全面地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三)优化教师综合素质一直以来,在进行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将问题的重点放在了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手段的实行、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上,本质上来说,这些问题的解决和优化是需要结合目前我国教师的综合素质而言的,再为科学的教学目标,再为合理的教学手段,再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不能够把它呈现出来都是没有意义的。因此,针对目前我国医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的这样一个现实情况,需要针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必要的提升,从学校角度来说要强化培训,以培训带动教师素质的提升,并激发教师进行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以便于更好地保证教师的教学效果。总之,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且艰巨的任务,从目前我国医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整体情况来看,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工作没有真正的发挥其优势地位,其需要结合我国医高专院校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的需求来进行改革,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到教学内容乃至是最后的教学评估,都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完善,以改革推动医高专院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步伐,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乃至世界的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高燕飞.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2,(3).

有机化学基础篇6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高职院校理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该门课程具有非常显著的学科特点,理论性强,知识面广,涵盖的内容多,在高职理工科机械制造类专业处于基础理论学科地位,对于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扩展知识面具有重要意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主要包含的内容有机床、刀具、工艺规程设计、超精密加工、微型机械和加工、金属切削原理等,它主要是让学生获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机械制造能力,为后续高阶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以后的机械设计和加工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该门课程理论知识极强,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对师生具有重要影响力,长期以来被广大高职院校所采用,受到学校师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同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性太强,对于没有多少专业知识基础的高职学生来讲学习难度较大。但是为了达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预期学习目标,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就显得尤为必要,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提升高职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出一大批社会急需的高技术专业人才。

1 我国高职院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科目,它是学生打好学习基础,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课程。然而在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开设和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严重制约机械制造专业的不断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课程的设置不合理,没有深入了解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点多,课程繁重的实际情况,没有相匹配的课时为保障。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缺乏针对性,总是没有重点地泛泛而谈,这样会让学生觉得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没有用处,影响他们基础入门知识的积累,为以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其他高阶课程增添了障碍,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

2)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囊括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多,覆盖的面较广,在具体实践中对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要求较强。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对该课程普遍缺乏学习兴趣,认为课程内容枯燥无味,理论知识只是停留在书本上讲解,变得极其抽象且难以理解,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不断提升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质量,使其更好地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2 高职院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优化措施和注意点

2.1 合理优化教材,改善教学内容

前面笔者已经提到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课程实践性很强,它既是对理论知识详尽细致的阐述,同时也要求与实践紧密结合,达到加深学生记忆力和理解力,巩固教学成果的目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是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和基础知识的源泉。因此,要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能正确运用机械制造技术知识选择实践方式和各项施工设备及精细数据的把控,具备设计机械设备生产图纸资料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且要具备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材料选择和课程内容的调整要按照上述宗旨进行,才能极大发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作用,培养出一大批理论知识强,手上技术过硬的专业化技术人才。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着重对以下两方面进行优化,缺一不可。

1)优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理论内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理论知识丰富,首先要从理论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知识引导,使学生掌握好机械加工所必需的理论基础知识,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和实际动手操作提供正确的理论支持。具体来讲,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板块应该全面包含金属切削过程与工具、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机械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要结合当今世界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新情况,不断地优化和丰富落后的课程内容,切实做到课程内容要与时代接轨,与时俱进,有取有舍,删除和规避一些多余繁复的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优化。例如,在金属切削过程与刀具这个知识点,要着重阐释金属切削的普遍性规律和刀具使用的一些相关知识。具体到刀具方面,就应该详细介绍刀具的自身特点,比如刀具的材料构成、自身的特性及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等。

2)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践环节进行优化。前面已经提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是不行的。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对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加深知识理解,做到久久不忘。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优化中,要着重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①在实践开始前,要设置认知实践。要对学校各实践基地进行全面了解,让学生充分了解机械制造的设备组成、制造方式、生产组织构架等,深入感受实践基地的生产制造环境。如果缺乏对这些环节的了解,学生在学习中会觉得抽象,影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

②在实践环节中,要重点对较难掌握的点进行设置。强化训练,从而不断加深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重点和难点的掌握。

2.2 推进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我国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的实际教学环节中,由于长期以来沿用过时的教学模式,学理论就讲解纯理论,理论和实际相脱离,学生学习起来抽象,甚至会觉得枯燥无味,产生抵触性的学习情绪。因此,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主要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提高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及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

1)教学模式的创新。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构建完整、全面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知识实践环节等各方面都符合现代社会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要求。

2)推进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打破传统的单一机械制造教学模式,采用丰富多样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效率。

3)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与时俱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提升教学的便利性。

3 结语

当前,我国高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面临诸多难题,需要一步步地向前探索进行优化,从而满足21世纪对机械制造业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文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特点与现场教学[J].西安航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65-66.

[2]赵宏平.高职高专《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7(2):89-90.

[3]吴光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06(3).

有机化学基础篇7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公共课;问卷调查;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9-0000-02

1 前言

近些年,由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更新,计算机科学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所以计算机教育对大专院校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应该将其设置为基本教学内容之一。大学开展这门课程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具备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运用计算机相关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为使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更加符合实际,我校计算机教研室在全校范围内对所有师生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活动,在了解广大师生需求和意见的基础上,对变革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收集详实资料。

2 调查问卷设计

本次问卷调查分教师、学生两种类型,问卷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软件基础、计算机数据库和数据处理及时等知识范畴。问卷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将相关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知识点列出,供受调查者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相应的答案。下面将两种问卷的主要内容列举出来供读者参考:

(1)教师调查问卷。在教师调查问卷中,偏重于了解不同专业教师在教学一线对计算机知识需求的要求范围。教师问卷的内容如下:1)基础专业知识的掌握。这方面主要了解我校不同专业教师对相关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安全、计算机操作系统基础知识、网络常识(涵盖网络设备常识、网络技术基础、网络安全维护等)等方面的教学应用需求情况,在调查中不需要受调查者在问卷上进行相关描述,只需在非常必要、需要、不需要中选择即可。2)程序设计方面。这块主要了解各专业教师的相关知识储备情况。例如对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常用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工程基础、数据结构、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步骤、程序调试方法等知识的需求情况,各专业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掌握的程序设计相关知识在问卷中选择相应答案。3)数据处理方面。数据处理技术在网络多媒体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数据处理技术对开展新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问卷上我们根据教学需求情况设置相关选项,教师把有用的选项勾出即可。

(2)学生调查问卷。本次问卷调查中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强、思维敏感、活跃的特点,为了解当前我校在校生对计算机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将学生问卷内容设置如下:1)学生们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在问卷中将计算机课程中的知识点设计为调查选项,学生根据自己能够掌握的相关知识和各自的学习情况在不同的选项中做出选择。通过这种形式掌握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和应用情况。为了确保调查的可信度,学生问卷设置了计算机系统知识考核环节。2)计算机技术在师范高等专科学院中的应用。为了解我校的计算机应用具体情况,问卷中列出了计算机技术在校园中的主要应用领域,其中包括教育信息化、精确师范教育、教育科学化、数字化等,学生在问卷调查中可根据各自专业的需要,结合自己对计算机课程的了解,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打钩,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在这一环节可以展示出自己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程度。

3 调查过程中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思路

在我国目前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课程设置一般是按照传统的文化、技术和应用三方面分阶段性的基础教学设置的。我校作为师范类院校在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既要严格遵守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又要结合本校实际,把握计算机技术发展潮流,结合师范院校师资培养的要求,创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改革课程内容,在确保教学成果的前提下,大刀阔斧改革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教学法的实践。笔者认为,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改革中,应该坚持以下思路,即:面向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巩固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调整授课内容,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水平。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实现专业人才的综合培养。

4 调查后课程设置分析及建议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们意识到,在师范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至关重要。计算机基础教学要重点突出应用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上机操作培训,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变革,通过对教学课程的改进创新计算机课程的教育模式。教育者要转变教育理念,加强专业化教育的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师范类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在信息化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的将来,教育工作者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的、较高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将成为未来教育事业必然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我们前瞻性的将我校的计算及基础教学具体课程设置建议如下:

(1)加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是一门应用学科,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加强理论教育,更要重视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我校属于师范类高校,肩负着培养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能够在信息化条件下完成网络媒体教学的未来教育工作者的重大使命。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上,要强化对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勇敢打破不适合现下育人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符合时代潮流、适应新型人才培养的全新的计算机教学新模式,尽量延长学生的上机时间,在课堂上教师把时间重点倾斜在学生的上机实践上。在课程设置上尽量分组安排课程设计,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作完成课程设计;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安排他们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项目,增强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

(2)强化计算机辅助教学。根据最新颁布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大纲要求,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应由基础性向实用性转变。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中,这一要求总体得到实现。但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升级换代加速进行、信息化的普及对教师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客观限制了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笔者倡导,学校应该对一些在专业学习上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一些计算机辅修专业和一些计算机专题培训,可以跨年级成立各种计算机兴趣小组,通过小组活动既能实现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有效补充,又满足了优秀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需要。

(3)实施信息化条件下的多媒体教学。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无处不在。在大学校园里,校园网络也成为现代化校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可谓是条件得天独厚。实施网络多媒体教学对学生们学习计算机课程具有重大意义。首先,网络媒体的互动性使得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浓厚,通过与网络的互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其次,网络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了更大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自由选择相关的学习课程,一切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学习的主动性也就进一步增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师范类院校在校园信息化方面应增加投入,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打造现代化的数字校园环境。

(4)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学校其他专业课程有机整合。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设置,要强化对其他专业的渗透,结合各专业要求和我校师范院校性质进行课程设置和组织教学。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学校培养信息化条件下各专业优秀师资力量而服务的。因此,各专业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内容上,要灵活把握,与时俱进,除了规定的教学大纲内容外,还应该考虑将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应用成果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介绍,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常用软件工具和方式方法。加快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在专业教学中倡导使用网络多媒体教学,以确保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学习的连续性。

(5)改革教学模式,充实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内容。在计算机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认识同其他专业课程一样,认为计算机课也是一门必修的基础学科。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却是综合性的,不像其他专业课一样,只涉及某一专业领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涵盖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一些概念、技术及应用,多是一些综合性的基本知识。学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具有良好的计算机素养的师资力量。它在学校各院系培养计划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不断进步,达到提高师范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5 结语综上所述,在社会科技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同时,计算机科学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因此,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好坏对未来人才素质的培养有着直接影响。科技正处在日益更新的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也需要广大教师不断的去探索、实验。这就要求学校广大教职人员进一步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从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培养出一批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进一步得到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各专业的教学实际。

参考文献:

[1]刘运奇.高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教学改革策略刍议[J].甘肃高师学报,2012,02:106-108.

[2]马骏,赵瑞虹.探索高中计算机基础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7:116.

[3]詹泽慧.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组合式任务驱动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07:63-65.

[4]周亦妹,张永才.综合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3:99+101.

有机化学基础篇8

关键词:质量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标和意义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善于应用现代计算环境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因此在知识结构上划分为计算机系统与平台、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及应用系统开发四个领域,涉及的内容分为概念性基础、技术与方法和应用技能三个层次。这第一门课程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这是一门特殊的课程,从开始设置到发展至今,虽然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变化,但关于这门课程的一些议论始终没有停止。这些议论的内容包括:课程的目的、地位、内容、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教学与实验等。这门课的历史初衷是为了扫盲、打基础,但在计算机技术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这种设置是否还有意义?即这门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事实上,这门课不仅有必要存在,设置这门课的历史初衷也依然保留。由于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不是升学考试的科目,各地中、小学对该课程并不重视,安排的课时也少;并且整个国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之间、城市中重点和一般中、小学之间的计算机教学差距悬殊,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农村地区,除了少部分学生曾在网吧接触过计算机之外,大多数中、小学生在校期间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更谈不上接受系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因此进入大学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仍然包含扫盲、打基础。只是在新的形势下除了扫盲、打基础,还更多地赋予通过系统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及文化内涵,掌握计算机硬件结构、操作系统及网络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应用技能,了解程序设计思想、数据库和多媒体等基本原理,了解计算机主要应用领域,理解计算机应用人员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

2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发展

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源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从最初的算法语言至90年代初的计算机基础,从上世纪末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到现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围绕着教师授课的效果和学生获得知识的程度,在教学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及实验教学环境和手段上都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化。

我校上个世纪采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是由安徽省多所院校合编的。由于省内众多院校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合编教材须顾及大多数院校的学生要求,因而并不十分适合我校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教学。因此,我校按照新生入学的计算机素质水平的状况,于2002年独立编写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4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即教指委的白皮书),将“计算机文化基础”提升为“大学计算机基础”。

从“计算机文化基础”到“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提升,不是简单的课程更名,而是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与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区别是:“大学计算机基础”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更要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让学生全面了解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领域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的能力。所以,教材的指导思想是:应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能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培养人才的应用性、实践性为重点,既让学生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又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知识、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基础。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协助下,我校对原有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进行了彻底改版,于2005年8月推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教材和实验教材。理论教材突出基础性,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实验教材通过大量实验案例指导学生实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目前,该教材已在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三个年级近2万多名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使用,获得了显著的收效。

3根据实际情况,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对原“计算机文化基础”在内容上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包括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概述,硬件技术基础、操作系统基础、网络技术与应用基础、信息案例、程序设计与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等,涉及的知识范围广,知识点多。而我校该课程的教学时数却一直未有变化,仍是原先的16学时的理论教学外加24学时的实验上机。且入学新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存在极大的差异。从04、05连续两年对进入我校不同院系的新生问卷调查显示,有近30%的新生进大学前从未接触过或很少接触过计算机,约50%的新生只是掌握一些简单的文字操作,只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自己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要将各领域知识融会贯通,并以浅显的语言在如此少的学时中传授给计算机基础差异很大的学生们,这对教师的授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3.1精选内容,强调重点,突出应用

内容多,学时少,无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所有内容都详细讲授,因此,在理论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重点讲述计算机的基础理论及软硬件技术基础,介绍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的概念和应用,讲述信息安全的常识。对于操作系统及办公软件的使用操作则安排在实验上机过程中示范讲解,并督促学生演练掌握。而对于程序设计和软件工程的基础理论则建议有一定基础的同学自学,教师提供课外辅导。

3.2加强教学研讨,提高讲课水平

由于每位教师的研究领域不同,难以对课程中涉及的所有知识都有较深入的了解,为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加强了教学方面的研究。一方面要求所有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都要积极搜集、查询相关教学资料,另一方面由在某一领域做过较深入研究并编写教材中相应章节内容的老师向全体授课教师讲授该章节主要应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包括教学内容的范围、授课的深度、可能遇见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等,交流各自的授课经验和体会。

3.3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有着传统黑板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信息量大、能形象地表达教学的内容,但这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由于课件是老师事先制作的,在教学过程中讲解、演示的速度很快,学生难以做到边听讲边记笔记,课后复习时感到理解难度很大,因此除了正常的课堂讲授外,我们还建立了网络教学服务平台,通过网络向学生提供教学课件浏览,操作案例屏幕录像以及相应硬件系统结构的视频录像观看,并开通教师答疑信箱,使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校园网可以自由地学习、应用本课程的知识,与老师交流学习中的问题和体会。

4根据专业要求,开展试点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针对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但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结构与应用类型等方面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根据学生所在院的要求,我们在管理学院的信息管理和电子商务两个专业进行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试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改变为理论教学36学时,实验教学20学时,在此基础上,再增加1个学分的PC机硬件拆装机实习和1个学分的计算机应用大作业。针对这两个专业的教学,我们制定了特殊的教学大纲,除了讲授其他专业所学的内容外,在理论教学上还加强了数据库、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和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及应用。实验教学中加强了电子表格的数据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制作、Access数据库的使用等办公软件的操作训练,讲授网络环境的应用,利用校园网与Internet搜集相关资料,通过电子邮件与同学和老师进行学习交流,利用演示文稿、多媒体动画宣讲自己的设计方案,宣传举办活动的主题。在计算机应用大作业中布置了包括Word长文档的编辑排版、Excel电子数据统计分析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Access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大作业任务,并对有基础有潜力的学生还额外增加FrontPage、PhotoShop、Flash等多媒体应用软件选题作业,课程结束时对申请大作业成绩优秀的学生举行成果展示答辩。PC机硬件的拆装实习让两个专业的学生认识和了解到PC机的硬件组成及各部件的功能应用,再通过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安装,掌握了PC机运行环境的设置,独立地实现PC机的硬件组装和软件的安装操作。自2004年以来,我们已经连续进行了四个年级学生的试点教学,从学院到学生一致反映该课程改革效果明显,与其他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比,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后续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5建设精品课程,提高课程质量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都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经过十几年来的改革建设,已具有一支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教学梯队,在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能力培养、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已形成一定特色,探索实施了适应本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取得了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实践环节、教学课件、网上教学资源等一系列成果,2006年入选了合肥工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从而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经费保障等方面受到学校的重视并得到较多扶持,为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是通过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来提高课程质量,计算机基础课程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紧密,其教学特点决定了该类课程在实现网络化教学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具有的潜力。2007年,我们在校园网上架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网站,教学网站主要由课程概述、课程内容、实践教学、在线系统、参考资料、练习作业等模块构成。在网站上提供了教师上课使用的电子教案(含教材各章节的教学重点、应用案例、实验指导)、教学大纲、进度计划等,以更好地方便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和个性化的学习。

6展望

上一篇:扩大基础范文 下一篇:夯实基层基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