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控范文

时间:2023-03-03 15:41:49

环境监控

环境监控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境;在线监控;浅析

中图分类号:X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环境自动在线监控监测的出现标志着环境监测进入到了一个新层面,他弥补了常规监测的不足,为环境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撑,节省了人力物力资源,使环境监测更加有效化、有质化。

1 常规化监测存在的问题

在环境保护成为全球问题的情况下,我国的环保事业发展迅速,这就要求投入巨大的人力(专业素质高,技术手段硬的环保队伍)、物力(先进的环保设备)、财力(用于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随着社会的发展,常规化监测已不适应现在环保发展的要求,问题日益凸显。

1.1常规化监测的面广,内容繁复,操作步骤多,使得监测所得数据的准确性、代表性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到环保应急预案和环保决策的准确性,造成了环境保护部门管理滞后。排污单位在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监测的超标排污行为,一般的常规监测难以监测全面,在监测数据报告中也难以反映。尽管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进行环境监测,但是,我们的环境污染具有是时间分布性、空间分布性、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及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而环境监测有时间性、间断性,这样的监测频率和频次,很难捕捉到准确的监测数据和污染物排放总量,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环境监测部门对污染源的准确、及时、全面的把握,影响了环保部门对污染的管理。

1.2常规化监测给非法企业带来了便利,给偷排了可趁之机。我国的排污收费原则是“谁污染,谁治理;谁排污,谁交费”。企业排污是有成本的,我们的排污收费都是根据污染物浓度和总量收费的,但是收费是有法律依据的,可凭借环境保护部门出具的数据核算环境监测超标污染总量。而排污收费与企业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利益,因而有的企业就尽量想减少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数量,他们掌握了环保部门的监测时间和频率,监测部门在监测前他们就把污染物提前排放掉了,出现了应付监测的现象,这样即使监测人员的监测再细致也是不准确的,不利于把握环境质量现状。

1.3 常规化监测需要监测工作人员来采集样品、运输样品,分析样品,所有的过程都有人为误差、技术水平、采样时段、时差、天气情况的影响,因此监测出来的数据未必可靠,也不科学。

1.4 常规监测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进行的,监测部门都是在正常的时间、地点进行采样监测,无法反映在环境监理执法过程中出现的跑、冒、滴、漏等违法情况,而企业在事故状态下环境污染是相当严重的,这个时候进行监测,其超标排污的浓度是相当高的,造成的危害也是相当严重的,因此,常规化监测使污染事故得以逃脱,也就逃脱了处罚和监管。

2 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的意义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环境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问题,保护好环境成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重中之重,而检测方法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是环境保护的前提。对重点污染源实施在线自动监控监测,这对于环境监测方法的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重点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工作,才能确保环境质量提高到一个新台阶。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揭开了环境科学监测的新篇章,使环境管理更加科学化。

2.1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使污染源纳入了统一的科技化监管。由于地域辽阔、企业多、污染物种类复杂、环境管理人员少、战线长、监管难度大,再有个别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不遵守环保法律法规,污染物偷拍现象严重,这极大的影响了环境质量的治理与改善。实行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相当于给污染源安装了电子眼,一切依靠数据说话,纳入科学技术管理,这样可以便捷、快速监管,保证了环境质量的改善。

2.2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避免了人为监测管理的数据误差,有了真实的科学数据基础。环境管理和环境监察,一般都是根据数据来进行管理并收取污染物超标排污费和进行处罚的。但是以前常规监测所提供的数据就不够准确, 影响了监理执法人员的执法效率,时间长了,也就消弱了环境法律法规的强度和硬度。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是24小时连续不断的传输数据,这些数据是真实可靠的,这为环境监管提供了科学依据,避免人为的种种误差,加大了环境监管力度。

2.3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监测,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以前这种分散的监测、层层的监管,既浪费了人力物力,而且数据的准确性大打折扣,进而使得管理不到位。自动在线监控监测减少了层次监管,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时间,增强了时效性。

3 采用自动在线监控监测的发展及其必要性

3.1自动监测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具有自动、连续、及时、高效、全天候等优势,是新形势下强化环境保护、加强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督的需要,是污染减排监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分布和浓度是随时间、空间、气象条件及污染源排放情况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定点、定时人工采样的测定结果难以确切反映污染物的动态变化和预测发展趋势。为及时获取污染物质的的变化信息,正确评价污染现状,研究污染物扩散、迁移和转化规律,必须采用连续自动在线监控监测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传感、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实现多种污染物的自动在线监控监测提供了条件。

3.2 美国、英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饱尝了环境污染的危害,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建立区域性监测网,应用自动监测仪器,60年代已初具规模,并引入遥感技术,70年代在全国范围形成完整的全天候自动监测网,成为对空气水质常规项目监测和监控的主要手段,还开展了烟气连续自动监测工作,80年代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应用遥感、遥测等先进技术,进行大范围、大面积的水体和空气污染状况监测和预测、预报,自动监测仪器也不断更新、完善和规范化。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自动监测站,到2000年,已有60多个城市建立了自动监测系统,采用自动在线监控监测设施测定环境污染物,具有准确、灵敏、选择性和分辨率好等优点。

4 环境自动在线监控监测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技化步伐的加快、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及全球一体化的加深,想要加强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全球性问题,自动在线监控的引入,无疑是给环境保护带来了突破性进展,其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科学性、连续性、透明性使得环境管理更加得心应手,无论是监管人员依靠污染数据进行排污收费或进行环保处罚还是环境影响评价依靠监测数据进行更加准确有效的评价,这都为加强环保管理力度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撑。使环境监测科学化、具体化、有效化和可靠化,并且给企业头上悬了把尚方宝剑,给那些罔顾环保法律法规的企业一定的警示性,对改善环境质量起了决定性作用。环境自动在线监控监测在以后的环境监测中将占据主导地位,将会应用到各企业中。

5 结束语

环境监测数据反映了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物排放情况,不但是环境污染预测的基础 ,也是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排污收费、污染物纠纷仲裁管理措施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随着科技化速度的加快,常规监测已不能满足现代监测技术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寻求符合现在环保形势的监测手段,近年来我国引进了在线污染源自动监控监测设施,对重点污染源进行在线自动监控监测,这不仅能加快完成节能减排任务,还加大了环境管理力度,成为现在环境保护的关键手段。

参考文献:

[1] 谭福元,李文林,冯葆华编,环境自动监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2] 易洪佑,梁泽斌编著.环境监测仪器使用与维护(第二版)[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

环境监控范文第2篇

《环境监控与预警》(CN:32-1805/X)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环境监控与预警》致力于传播和推广先进的环保科技成果,聚焦环境前沿科技,介绍国内外环境监测监控、环境预警、环境信息等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发展,跟踪国家及地方的环境政策、环境标准的变化,推进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为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环境监控范文第3篇

2.基于MDSF的河流水质预警环境监控与预警 陈鸣,陆卫鲜,黎刚,张晓雪,CHENMing,LUWei-xian,LIGang,ZHANGXiao-xue

3.上海市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徐庆,钱瑾,XUQing,QIANJin

4.微波检测器在交通噪声车流量监测中的应用陈潇江,闻欣,CHENXiao-jiang,WENXin

5.信息动态

6.微生物传感器测定水中BOD的研究进展张国伟,李捷,刘泽浩,李永强,ZHANGGuo-wei,LIJie,LIUZe-hao,LIYong-qiang

7.岛津TNP-4110在线分析仪的日常维护屈刚,QUGang

8.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建设与运行的探讨夏京,孙南,XIAJing,SUNNan

9.定电位电解法测定烟气中SO2的干扰问题及解决方法谢馨,柏松,XIEXin,BAISong

10.基于3G的无线VPDN业务网的设计与实现徐益强,XUYi-qiang

11.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系统建设实践赫元萍,王合生,喻义勇,HEYuan-ping,WANGHe-sheng,YUYi-yong

12.太湖主要入湖河流排污控制量研究崔云霞,颜润润,程炜,孙卫红,CUIYun-xia,YANRun-run,CHENGWei,SUNWei-hong

13.江苏省不锈钢产业集聚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与分析王文宝,王小春,滕颖,曹晓华,臧雯雯,丁晓军,WANGWen-bao,WANGXiao-chun,TENGYing,CAOXiao-hua,ZANGWen-wen,DINGXiao-jun

14.重金属离子对斜生栅列藻毒性的研究朱歆莹,高为,钟运建,ZHUXin-ying,GAOWei,ZHONGYun-jian

15.好氧颗粒污泥表征技术研究进展张鉴达,申哲民,马晶,李善评,ZHANGJian-da,SHENZhe-min,MAJing,LIShan-ping

16.微污染原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现状吴振东,吕学研,雷天学,WUZhen-dong,LUXue-yan,LEITian-xue

17.国家硫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中的思考司蔚,杨波,SIWei,YANGBo

1.集合数值预报系统在上海市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的应用研究王茜,伏晴艳,王自发,王体健,刘萍,陆涛,林陈渊,段玉森,黄嫣旻,WANGQian,FUQing-yan,WANGZi-fa,WANGTi-jian,LIUPing,LUTao,LINChen-yuan,DUANYu-sen,HUANGYan-min

2.化工企业拆迁场地健康风险评价唐秋萍,张毅,王伟,TANGQiu-ping,ZHANGYi,WANGWei

3.水质自动监测在苏州市饮用水源地的应用与思考吕清,LUQing

4.BOD生物传感器快速测定方法应用与探讨杨懂艳,YANGDong-yan

5.2,4-二硝基苯肼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中乙醛、丙烯醛陆梅,王巍,LUMei,WANGWei

6.4-APP萃取蒸馏法测定地表水中挥发酚的改进王晓丽,束平,严海花,WANGXiao-li,SHUPing,YANHai-hua

7.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点位布设探讨方孝华,陈潇江,FANGXiao-hua,CHENXiao-jiang

8.基于3G网络平台的环保移动执法系统构建郁蕾,YULei

9.环境一号卫星CCD数据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中的应用价值研究金焰,张咏,牛志春,姜晟,JINYan,ZHANGYong,NIUZhi-chun,JIANGSheng

10.基于余弦模型的核电站周围环境γ辐射水平季节性分析韦正,张平,朱晓翔,WEIZheng,ZHANGPing,ZHUXiao-xiang

11.二维水流泥沙模型在采砂吹填作业环评中的应用徐爱兰,曹志刚,季晓,曾建,XUAi-lan,CAOZhi-gang,JIXiao,ZENGJian

12.污染源普查成果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陈振飞,卢桂军,CHENZhen-fei,LUGui-jun

13.环境监控与预警 滇池污染底泥环保疏浚一期工程实施后环境效益评估胡小贞,金相灿,刘倩,李发荣,HUXiao-zhen,JINXiang-can,LIUQian,LIFa-rong

14.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的回收处理技术范家屯,申哲民,季小丽,FANJia-tun,SHENZhe-min,JIXiao-li

15.信息动态

16.江苏省机动车排气污染监控体系探讨张景明,周俐峻,刘宁锴,ZHANGJing-ming,ZHOULi-jun,LIUNing-kai

1.太湖蓝藻水华时空分布与预警监测响应的分析翁建中,李继影,梁柱,洪维民,徐恒省,王亚超,WENGJian-zhong,LIJi-ying,LIANGZhu,HONGWei-min,XUHeng-xing,WANGYa-chao

2.智能算法及其在环境预警中的应用黄佳聪,高俊峰,HUANGJia-cong,GAOJun-feng

3.内陆河流域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黑河流域为例邹长新,沈渭寿,张慧,ZOUChang-xin,SHENWei-shou,ZHANGHui

4.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仪在应急监测中的应用刘晔,陈浥尘,王古月,LIUYe,CHENYi-chen,WANGGu-yue

5.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作用机理及其生物检测方法李剑,马梅,王子健,LIJian,MAMei,WANGZi-jian

6.危险废物焚烧处置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要点秦玮,俞美香,王骁,QINWei,YUMei-xiang,WANGXiao

7.风对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的影响分析魏巍,张金艳,张朋,WEIWei,ZHANGJin-yan,ZHANGPeng

8.投稿须知

9.化工危险源环境安全监测和应急响应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张峰,黄子璐,张钧,ZHANGFeng,HUANGZi-lu,ZHANGJun

10.国内外空气污染指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钟声,丁铭,夏文文,ZHONGSheng,DINGMing,XIAWen-wen

11."湖泛"亚臭物质分析及来源浅析戴玄吏,汤佳峰,章霖之,DAIXuan-li,TANGJia-feng,ZHANGLin-zhi

12.郑州市大气环境中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分布规律研究申剑,王玲玲,王潇磊,戎征,张杰,SHENJian,WANGLing-ling,WANGXiao-lei,RONGZheng,ZHANGJie

13.秸秆生产燃料乙醇的研究进展马晶,张鉴达,申哲民,MAJing,ZHANGJian-da,SHENZhe-min

14.活性氧化铝去除地下水中微量砷的实验张玉琴,ZHANGYu-qin

15.以污染源普查结果刍议环境问题与对策建议杜敏敏,黄卫,DUMin-min,HUANGWei

1.基于细胞自身特征的铜绿微囊藻比生长速率预测孔海南,王崇,何圣兵,吴辰云,林燕,王欣泽,KONGHai-nan,WANGChong,HESheng-bing,WUChen-yun,LINYan,WANGXin-ze

2.自动监测预警太湖蓝藻爆发规律研究郁建桥,钟声,王经顺,丁铭,徐亮,YUJian-qiao,ZHONGSheng,WANGJing-shun,DINGMing,XULianghHTTp://

3.两种环境应急监测仪器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中的作用鲁宝权,汪霄,王亮,黄学军,赵苏春,LUBao-quan,WANGXiao,WANGLiang,HUANGXue-jun,ZHAOSu-chun

4.导电高分子固相微萃取涂层及其应用王永花,张娟,胡冠九,孙成,WANGYong-hua,ZHANGJuan,HUGuan-jiu,SUNCheng

5.SPE-GC-ECD法测定水体中五种硝基苯类化合物张蓓蓓,章勇,赵永刚,ZHANGBei-bei,ZHANGYong,ZHAOYong-gang

6.餐饮业油烟排放监测模拟工况研究徐岚,张迪生,李京,XULan,ZHANGDi-sheng,LIJing

7.提高LACHAT流动注射仪测定挥发酚分析效率的探讨施新锋,袁斌伟,赵冬,SHIXin-feng,YUANBin-wei,ZHAODong

8.基于MapX的污染源普查GIS软件开发实例曹骞,CAOQian

9.洪泽湖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量调查陆梅,梁卫清,戴慧婷,LUMei,LIANGWei-qing,DAIHui-ting

10.连云港地区非点源污染的调查分析路学军,郭亚伟,汪军涛,LUXue-jun,GUOYa-wei,WANGJun-tao

11.生物技术行业废弃物排放现状及调查评价李备军,汤琳,张锦平,LIBei-jun,TANGLin,ZHANGJin-ping

12.时讯快递

13.南京内秦淮河水污染治理初探骆昆,华慧娟,LUOKun,HUAHui-juan

14.活性炭负载催化剂去除燃煤烟气中单质汞的研究申哲民,马晶,向飞,SHENZhe-min,MAJing,XIANGFei

15.企业环境风险的全过程管理初探陈兴玲,CHENXing-ling

16.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环境风险检查中的问题及对策武攀峰,吴为,陈敏,钱宇红,WUPan-feng,WUWei,CHENMin,QIANYu-hong

1.水华蓝藻复苏的研究进展与水华预测环境监控与预警 孔繁翔,曹焕生,谭啸,KONGFan-xiang,CAOHuan-sheng,TANXiao

2.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状况及健康风险评价胡冠九,穆肃,张祥志,周春宏,HUGuan-jiu,MUSu,ZHANGXiang-zhi,ZHOUChun-hong

3."加压上浮法"应急除藻技术在水源地的应用示范翁建中,杨积德,徐恒省,WENGJian-zhong,YANGJi-de,XUHeng-xing

4.饮用水源致癌风险早期预警SNPs监测技术孔界,艾山江·亚琛,张孝林,赵大勇,吴兵,张宴,张徐祥,程树培,KONGJie,YACHENAi-shanjiang,ZHANGXiao-lin,ZHAODa-yong,WUBing,ZHANGYan,ZHANGXu-xiang,CHENShu-pei

5.无线遥控水质自动采样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李森,刘伯健,薛宇浩,LISen,LIUBo-jian,XUEYu-hao

6.微波萃取-气质联用测定土壤中的16种多环芳烃李海燕,李楠,于丹丹,LIHai-yan,LINan,YUDan-dan

7.利用DMA-80自动测汞仪直接测定海水中痕量汞王冬进,WANGDong-jin

8.环境信息化标准的发展刘定,LIUDing

9.SQLCLR聚合函数在环境质量业务数据计算中的应用魏房忠,卞莉,WEIFang-zhong,BIANLi

10.基于SWAT模型的圩区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徐爱兰,王鹏,XUAi-lan,WANGPeng

11.基于AHP的密闭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模型及其应用张文渊,陈建华,贾铭椿,张凯,ZHANGWen-yuan,CHENJian-hua,JIAMing-chun,ZHANGKai

12.南京钟山风景区对主城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张予燕,芮冬梅,周灵辉,ZHANGYu-yan,RUIDong-mei,ZHOULing-hui

13.新颁行业排放标准解读李丽,LILi

14.水质自动监测站的运行管理与水质预警王文宝,曹骞,WANGWen-bao,CAOQian

1.水源地水污染风险等级判别方法及应用逄勇,徐秋霞,PANGYong,XUQiu-xia

2.时讯快递

3.太湖蓝藻水华预警监测与风速风向的关系研究徐恒省,翁建中,李继影,王亚超,XUHeng-sheng,WENGJian-zhong,LIJi-ying,WANGYa-chao

4.环境监控与预警 关于淮安市饮用水源地污染应急监测的思考张月明,沈跃文,顾亚中,ZHANGYue-ming,SHENYue-wen,GUYa-zhong

5.支撑流域资源补偿的监测技术与方法张宁红,张璘,黄丽萍,ZHANGNing-hong,ZHANGLin,HUANGLi-ping

6.发光细菌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王兆群,司皖甦,严刚,WANGZhao-qun,SIWan-su,YANGang

7.平原感潮河网地区非点源污染监测方法季晓,徐爱兰,陆炜,JIXiao,XUAi-lan,LUWei

8.全自动C18膜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卤代醚汤颋,汪霄,汪浩,鲁宝权,TANGTing,WANGXiao,WANGHao,LUBao-quan

9.酶底物法检测地表水粪便污染的适用性探讨赵春霞,厉以强,梅卓华,ZHAOChun-xia,LIYi-qiang,MEIZhuo-hua

10.基于WindowsMobile技术的环境监测数据外业采集系统研究李旭文,LIXu-wen

11.遥感技术在湖泊叶绿素a监测中的应用研究——以太湖为例刘建萍,张玉超,钱新,张宁红,郁建桥,LIUJian-ping,ZHANGYu-chao,QIANXin,ZHANGNing-hong,YUJian-qiao

12.成都市土壤天然放射性核素的外照射水平估算研究刘合凡,曾兵,侯克斌,葛良全,LIUHe-fan,ZENGBing,HOUKe-bin,GELiang-quan

13.镇江地区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状况研究王琳,董铮,黄卫,曹旭静,WANGLin,DONGZheng,HUANGWei,CAOXu-jing

14.变压器噪声对居民室内噪声影响分析和控制王勇,嵇正毓,WANGYong,JIZheng-yu

15.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初步研究金相灿,倪栋,王圣瑞,何连生,孟宪洋,JINXiang-can,NIDong,WANGSheng-rui,HELian-sheng,MENGXian-yang

16.经济开发区危险废物排放权交易模型谢文理,王之龙,陈志宁,陈俐伟,XIEWen-li,WANGZhi-long,CHENZhi-ning,CHENLi-wei

17.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实例尹卫萍,俞美香,YINWei-ping,YUMei-xiang

1.中国环境风险预警现状及发展趋势毕军,曲常胜,黄蕾,BIJun,QuChang-sheng,HUANGLei

2.太湖梅梁湾水环境监控预警体系研究黄卫,陈鸣,徐亮,HUANGWei,CHENMing,XULiang

3.时讯快递

4.一次典型灰霾天气过程及成因分析陆晓波,许建华,LUXiao-bo,XUJian-hua

5.河流砷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响应与思考多克辛,徐广华,陈静,DUOKe-xin,XUGuang-hua,CHENJing

6.环境中"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质谱分析黄业茹,HUANGYe-ru

7.双三角解析法快速配制环境监测分析中的标准溶液周卫华,黄庆施,ZHOUWei-hua,HuangQing-shi

8.气相色谱法测定水和废水中氯乙烯方法的探讨肖娅,黄桂荣,XIAOYa,HUANGGui-rong

9.功能区环境噪声自动监测探讨环境监控与预警 杨光,YANGGuang

10.环境一号卫星环境应用系统工程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进展王桥,WANGQiao

11.基于MPISVPN的省级环境自动监控系统研究与设计徐益强,李骏,XUYi-qiang,LIJun

12.湖库污染底泥环保疏浚工程环评要点探讨金相灿,胡小贞,刘倩,郑朔方,陈静,JINXiang-can,HUXiao-zhen,LIUQian,ZHENGShuo-fang,CHENJin

13.无锡某地区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污染状况调查苏晓燕,SUXiao-yan

14.铁链厂总排废水中氰化物来源解析钱震,钱宇红,QIANZhen,QIANYu-hong

环境监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棚监控;本地无线传输;单总线

中图分类号:TP27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24-0000-01

Greenhous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ystem

Xu Songliang1, Xu Hongning2

(1.Shenyang Bluelight Network Data Technology Co.Ltd,Shenyang110179,China;2.ShenYang Ware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Shenyang110015,China)

Abstract:This is a complete agricultural greenhouse monitoring system,which through short distance wireless digital transmissive methods,collects greenhouse information,such as temperature,humidity,CO2,illumination and dew point and then by means of GPRS network,upload the information to the server.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condition of the plants and the green house,the system stores and alarms,either automatically or by hand,hence maintain the good working condition of the green house.

Keywords:Greenhouse monitoring;Local wireless transmission;Monobus

一、导言

目前,温室环境的状态检测与控制主要仍以人力为主,只有很少一部分相对先进些的温室实现了自动控制,但是还没有把温室环境监控与物联网相结合的应用实例。市场是需要一个系统,它要实现温室物联网应用。使用户可以在任意能上网的电脑或手机,随时观测到自己温室的数据,并可以进行控水升温放风等电力操作。从社会部门(农委)角度来说,实现了省级市级农户温室的统一管理,统一数据状态查询,从而方便指导。

市场前景:我国不论南方和北方的农户,都存在大量的温室环境以辅助农作物的生产,比如南方种植蘑菇的冷棚,北方冬天种植蔬菜的菜棚,以及饲养海产品的养殖温室等等,绝大多数采用人工的测量温室参数及对温室的控制操作。考虑到我国的现实状况以及农户的经济承受能力,研究一种工作可靠、价格低廉的远程自动监控装置显得极为重要,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和市场前景。

二、系统总体结构

(一)系统特点概括。1.基于GSM全球无线网络技术,远程监控不受地域限制;2.基于Internet,实现网络集中监控;3.短信远程报警;4.470M无线通讯模块负责整个系统级内部数据传递。实现主终端与从终端之间的通讯,也实现传感器与终端的通讯。5.单总线应用,单根通讯线模式下,可以挂载500米数百个传感器。6.485总线通讯接口,用于连接LED显示条屏。

(二)系统组网结构。监控终端---(GPRS)---互联网接入---公网服务器---管理员---监控终端---告警短信---管理员

(三)终端与无线传感器通讯。一个终端可以带载多个无线传感器,包括无线温度传感器,无线湿度传感器,无线照度传感器,无线二氧化碳传感器,无线露点传感器等。每个传感器设有唯一网络地址。

三、终端硬件设计

整个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485总线、本地470MHz无线、GSM无线、按键和显示。下面分别介绍每个部分。

(一)485总线部分。选用的是MAX485,性价比非常好。设计按照典型电路连接。

(二)本地470MHz无线部分设计。系统选择的是SI4432射频芯片[1]。按照系统的功能,我们需要的射频部分应该是小数据量远距离抗干扰性强的应用。SI4432内部集成射频功放,发送功率可以达到20Db,是目前单芯片传输距离最远的芯片,空旷距离理论上可以达到2000米,但是由于环境、障碍物、器件、干扰等问题,实际传输距离达不到那么远,传输距离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是由此看出足以满足我们的常规应用。通过主控芯片的设置,它可以工作在不同的频段,即使在同一平频段,还可以设置不同的同步字,而且芯片内部有硬件的CRC校验,保证了数据的正确性和抗干扰性,但是数据的完整性需要开发者通过软件实现。

RF射频部分画PCB时要十分注意,稍有差错就会大大降低传输距离,需要参考一些高频资料,图中的电感电容根据设备的工作频段不同而不同,具体参考SI4432的芯片手册。

(三)GSM无线部分。选用中兴或华为等公司的GSM通讯模块即可,这种模块大多通过UART连接,通过软件实现AT命令,可以控制GPRS连网,发送短信,语音通话等手机基本功能。

(四)按键和显示部分。4个按键(即功能键、退出键、向下键、向右键),就可以实现全部菜单操作。LCD显示选用市面常用的128*64模块。用户在这里可以查看数据和设定参数。

(五)传感器设计要点。目前市面上最常用的检测环境的温度传感器就是DS18B20,但是裸芯片不具备防水性,而且由于颜色为黑色,用在阳光充足的温室中,难免受阳光影响温度导致测量值偏高,所以可以用不锈钢管套在芯片外面,里面注入防水胶,这样即可以解决防水盒老化问题,又免受阳光影响。

(六)自动控制设计。温室控制设备中很多电气设备都是380V供电,考虑到带载能力、安全性、和对系统的保护,选择了下图的控制方式。温控制器和继电器属于系统内部设备,继电器来控制外部的接触器,从而控制温室各种应用设备。

(七)太阳能应用。无线传感器有耗电极低的特性,一般2节电池可以维持1年的 数据,考虑到产品用于阳光充足的大棚,传感器的设计融入太阳能技术,使产品长期使用不用更换电池,从而避免了因电池供电问题导致采集失败。

四、服务器软件设计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温室环境分析。系统利用特殊设定的计算方法,对终端传感器上传的温室环境数据进性专门的分析,提供温室环境参数相关信息的统计,综合评价温室环境的状态,并储存;实现各种情况不间断的分析和不间断的自学习功能;可以远程来控制卷帘,喷水,排风等电力系统。

参考文献:

环境监控范文第5篇

环境监控相关法规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 14881-2013)新标准将于2014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此法规适用于各类食品的生产,规定了选址和厂区环境、厂房和车间、设施与设备、卫生管理、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检验、食品的贮存和运输、产品召回管理、培训、管理制度和人员、记录和文件管理等方面的食品安全要求。标准附录中“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程序指南”,是针对食品生产过程中较难控制的微生物污染因素,向食品生产企业提供了指导性较强的监控程序建立指南。食品生产企业可以根据食品产品的特性和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因素,制定适用于本企业的微生物监控程序,通过过程管理确保食品安全。

什么是环境监控

就是监控和清除环境以及设备上的致病菌(或腐败菌), 以防止对终端产品的污染;是有效评估工厂对微生物控制的手段。

工厂中的致病菌

如原材料、水、人员等可通过卫生控制。但很多致病菌很难通过卫生控制,如涂抹设备、地板、用具等。

监控对象

如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阪崎肠杆菌;指示菌过敏原;耐热霉菌;嗜热芽孢菌(平酸菌);转基因成分;动物源成份等。

环境监控的必要性

环境监控可应用于评估企业生产流程中的污染风险。隐藏滋生的病原菌可导致产品受到直接污染、传播食源性疾病、产品召回、关厂整顿及法律诉讼等后果。如在问题发生前,知道有问题与风险的区域,则可以提早规避风险。

环境监控为企业带来的益处

可以保护品牌、降低微生物风险、监控环境污染降低产品风险、控制致病菌、发现致病菌定殖死角、为遵循环境卫生、个人卫生政策和标准操作规程提供证据、纠正措施及建议。

在行业内,实力可公司在环境监控项目方面拥有其全球网络,高顶尖的技术和设备,及专业的人才,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从无菌样品的搜集到灭菌验证,实力可会回答您的问题,给出专业的建议,并且培训企业的灭菌操作者在生产过程中如何使用环境数据做持续的改进。

实力可(中国)提供服务

实力可能够帮助食品生产企业评估:操作流程中、工厂设施和产品中,潜在污染可能性等,并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通过分析企业生产中具体的需求,实力可能够帮助企业开发一套合适的环境监控系统,以最小化产品污染问题并达到预防产品召回事件的发生。其服务项目包括:

微生物

分析化学:包括食品的营养、污染、过敏原、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水质监测、包装材料检测及添加剂、二恶英监测

审核服务

合同研究与创新服务:包括环境监控、工艺验证、挑战性实验、货架期研究、能力测试

验货

感官实验

酒店餐饮业食品卫生和安全服务

另外,实力可拥有3个专业实验室——上海理化微生物实验室、上海感官实验室和北京理化微生物实验室,提供检测和感官试验服务。

环境监控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子技术;环境监控;研究

1.环境监控通信硬件系统

基于电子技术的环境监控系统在构建过程中,数据传输所采用的是有线、无线与IP网络等多种方式。而以上传输系统已经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成熟产品。其中,对数据传输链路能够充分考虑实际需求展开选择[1]。有线传输是现阶段应用较为广泛的形式,能够覆盖较为广阔的电话线路,同时成本不高,但是在线监测存在诸多站点,增加了监测站点的巡视时间,因而在大规模系统当中并不适用。除此之外,因电话线路通信质量受电信部门的直接影响,所以线路故障的解决更为依赖电信部门。而对于GSM网络传输来说,其实用性要远远超过有线传输网络,且能够保证移动GSM网络的覆盖率。然而,一旦采用GSM传输模块,必然会增加成本,同时,月租费用支出也会随之提高。对于IP网络传输而言,其实时性更强,能够全天候在线。但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并不高,所以采用IP传输所需要的设备成本较高。对于数传电台传输而言,无线数传电台的费用不高,且传输实时性较强,可以有效维护系统,因而成为现阶段较为常见的传输方式[2]。对于GPRS传输形式而言,通过对分组交换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实现间歇爆发式的数据传输,其安全功能类似于GSM。在计费方面,GPRS将传输量作为重要依据,因而比较适用于采集点数量较多且分布地域较为广泛的非实时系统当中,有效地节省了运营成本。相比较于无线数传传输方式,设备成本不高而使用费用较高,属于全新的无线传输形式,在环境监控系统中的应用最为普遍。

2.环境监控电子系统的软件设计

通过对在线监控需求的综合分析,软件系统的组成部分较为复杂,其中包含了空气质量在线监控系统、放射源监控系统与建筑噪声监控系统等等,如图一所示:

2.1系统中的数据库平台在环境监控电子系统中,数据库平台占据核心地位,主要的功能就是对原始监测数据负责,并且可以实时反映监控状况[3]。与此同时,数据库平台还能提供不同类型的统计数据,以达到统计与分析的目的,最终生成不同类型的报表,通过曲线图、饼状图以及柱状图等形式体现各类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GIS系统作为显示并查询数据信息的重要基础。而数据库平台还能够共享数据,通过XML形式,保证不同级别的单位可以更好地展开自动化环保业务流程。

2.2系统中的应用程序平台系统应用程序平台中主要包含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子系统、放射源监控子系统以及废水在线监控子系统等,在系统应用部分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能够将监控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充分发挥了实时传输以及控制的作用。

2.3系统中的WEB浏览平台

环境监控电子系统当中的WEB浏览平台也是较为常见的信息查询方式,可以实时反映不同监测数据的状态,以保证相关部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系统的状况,更好地落实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与电子化。同时,在与环保局域网联网的基础上,也为各单位浏览监控数据信息提供了便利[4]。其中,WEB浏览平台可以将日常办公中的绝大多数基本功能集中在一起,还可以向监测站与环保所等相关部门扩充。这样一来,系统本身就具备了排污申报与管理等多种模块的功能,对不同子系统检测数据进行查看,获得实时数据与汇总图标等相关的信息数据。

2.4系统中的接口平台

要想实现和上级单位的数据同步传输,与所提供的监测数据结果实现共享,就一定要积极构建系统接口平台,将系统自身的可扩容性体现出来,并且根据权集的设定,能够将事先约定格式的数据转发,最终实现数据信息的同步上传。其中,监测数据与业务数据可以通过这一平台更好地整合与存储,并且形成标准的格式文件,最终以网页和电子邮件的方式完成传输[5]。

3.环境污染监控研究项目的实际效果分析

文中所构建的系统对网络化与智能化设计方法进行了运用,为此具备了业务监测监控的功能,同时还能够对重点污染源进行监控,最终将数字化管理与网络化传输等多种功能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进而对重点污染源实现自动化监测。更重要的是系统将采集、保存与分析图像等多种功能集中在一起[6],如图二所示:通过对电子技术的合理应用,环境监控系统的功能更加多样化,能够对数据展开随机点测;同时具备数据补调功能,能够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查询,在远程传输方面取得了理想的成绩;还能针对多个客户进行同时监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背景下,电子技术全面完善了环境监控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内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而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在线监控电子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正确认知电子技术在环境监控中的重要作用,但同样也需要正视该系统存在的不足之处。文章针对电子技术,即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设计在环境监测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能够为电子技术应用的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环境监控的现代化与科技化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冯业钧.环境监控中电子技术应用的研究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3):237-237.

[2]陈劲松,管国仕.基于电子技术的环境监控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1,33(1):182-184,192.

[3]谢振兴.基于电子技术的环境监控研究[J].电子制作,2015(11):217-218.

[4]陈园.基于电子技术的环境监控研究[J].机电信息,2012(3):137-137,139.

[5]邓向荣.基于电子技术的环境监控研究分析[J].消费电子,2013(2):28.

[6]田红霞.电子技术的环境监控探微[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7):359-359.

环境监控范文第7篇

“1831”实现环保管理智慧化

何春银介绍“1831”的名称含义时表示,“1”是建设一个全省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控系统;“8”是集成饮用水水源地、流域水环境、大气环境、重点污染源(包括污水处理厂)、机动车尾气、辐射环境、危险废物、应急风险源等8个子监控系统;“3”是组建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监控中心,统一归口管理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对监控数据质量实施“全生命周期”控制;后一个“1”是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控运行机制,出台一套环境监控管理办法,实现对全省生态环境的现代化监管。

通过“1831”,解决了反映环境数据的归一输入与统一输出的问题。改变了过去多数多源,多源并用,信息不共享,部门难协同的现状,实现了一数一源、一源多用、信息共享、部门协同。数据不共享是当前实现智慧城市的最大问题,“1831”可以说是一个环境治理的典范。

据介绍,“1831”工程实施后,水环境自动监测覆盖全省117条主要河流,26个省界断面,62个市界断面,6个近岸海域功能区;空气环境自动监测覆盖183个国、省、市控空气自动站、省辖市灰霾监测站和县以上空气自动站;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覆盖全省992个重点污染源(废水330,污水处理厂366,废气230,重金属66)及79个市控污水处理厂;饮用水水源地自动监测覆盖全省111个(其中4个备用水源地)万吨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在演讲中,何春银用鼠标在系统中通过一个简单的操作,就可以远程关闭或者打开常州市一个工厂的雨水排水口。“动一下鼠标,就能把生态感知指数以至于在全省的排名自动排出来。所有的事情都在这里信息共享,让我们时刻通过这个平台感知着江苏环境的变化。”何春银呼吁,“不仅仅要用3S的技术推广信息化,更应该把生态的灵魂放在信息系统里面。”

Portal for ArcGIS的强大支撑

“1831”工程背后强大的技术支撑中,GIS是至关重要的。据介绍,“1831”是基于Esri的ArcGIS平台,包括采用了ArcGIS for Server的最新扩展模块Portal for ArcGIS。用户可以使用该模块搭建综合性的GIS门户,建立一个基于地理的工作平台。它可以按照企业不同的组织部门、不同的专题类型,对GIS资源进行集中的组织和管理,并可实现不同部门间资源的灵活共享,提升企业的协同工作能力。此外,它为用户提供了即拿即用的在线制图环境,用户无需具备专业的GIS知识背景,就可以在这个环境中轻松实现业务数据上图,并能够进行基于地理的数据分析。它还可以作为私有云GIS平台的门户,用户无需安装、维护专业的GIS软件,即可通过Portal for ArcGIS使用云GIS服务。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GIS技术的演进朝着越来越易用化、普适化方向发展。Esri全球业务总监Christopher Cappelli在大会上介绍说:“GIS正朝着Web GIS的方向发展。现在,GIS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Web服务、大数据、云、更快的计算能力、各种终端等软硬件优势,并结合影像、GPS、三维,实现随时随地的访问、制图、分析等。这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模式的诞生。”事实上,Esri不断倾听用户的声音,朝着不断满足用户在新形势下的需求的方向努力。“Esri用户大会提供了倾听所有用户需求和他们正在做什么的机会,以及我们将要做什么改善,每次用户大会都能了解到用户的最新需求。”Esri全球业务总监Christopher Cappelli在会议期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

环境监控范文第8篇

[关键词]环境监控;存在的问题;数据资源

1环境监测监控机构基础设施水平滞后

1.1环境监测监控基础设施

环境监测监控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滞后,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设。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起步早,当时国家相关的管理办法、技术规范都还未出台,所以各地建设缺乏统一标准,无论是硬件配置还是软件平台都是各地自主实施,这样就造成各地发展不平衡,建设水准差异较大,给统一管理带来困难。一是现场端设备品牌众多,型号和检测方法不相同,性能良莠不齐;二是软件平台和传输标准不统一,大多数不符合国家现有技术规范,亟须改造。

1.2环境信息基础设施

环境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存在问题是缺少一个完善的工作场所和业务环境,信息保障能力与安全防护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数据存储、网络交换、安全保密等方面距离国家华东省份信息标准化建设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2集成展示和决策指挥系统不健全

2.1联合情况判断体系存在条块分割

随着环境监控系统的发展,不同管理性质、不同职能的监控系统规模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细,但不同系统分属不同监管部门,条块分割现象明显,联合情况判断所需要的信息同步获取,相互印证,态势描绘手段不成熟,缺少实时、同步、并行、互动的综合情况判断与处理的统一平台,效能优化、盲区互补的情报收集、联合管理体系不健全。

2.2联合监管决策体系科学性、时效性不高

联合监管决策体系不健全,使得当前各监管部门的部门职能和领导机关决策科学性和时效性不高,决策周期长、决策环节多,逐层决定、逐层下达环境监管决策的现象较突出,扁平化管理指挥体系不健全。

2.3缺少一体化通用态势展示系统

现有各类监控子系统已经部分的、独立的形成了基于WEB以及基于GIS的数据展示系统,但缺少一个总的通用态势展示系统,没有一个载体能够提供综合空间展示、功能区环境信息、地面与地貌信息以及数据综合展示。与之相适应的一体化的配套管理方式也未建成,一体化监控系统由谁构建、如何更新、如何尚未明确,监控管理体制和监管制度仍较为分散。

2.4缺少模拟仿真,监控与管理脱节

缺少模拟仿真系统,使得复合型环境问题,特别是典型的区域性环境污染难以得到有效监管。没有仿真模型,数据信息在应用上比较分散,功能上比较单一,不能从整体上、多方位、完整地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环境监管工作的总体状况,对环境质量预警、预报能力也不完善。

3科学的数据资源体系未形成

3.1监控信息未能在时空管理上有机耦合

环保部门产生的环境监控信息几乎90%以上与地理空间分布有关、随时间而过程变化,环境监测、环境监察、应急、污防、环境审批、、总量、规划等业务条线间更是有基于共同的环境监控信息进行协同监管、分别履责的内在需求。目前多数环境监控系统没有很好地对业务数据进行空间定位,没有解决测点与河流(湖、库、海域)、排污口与河流(湖、库、海域)的地理GIS关联。

3.2环境自动监控站点之间缺乏业务技术层面关联

在我国各地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设中,目前还没有从区域或流域的环境容量出发,实现污染源监控系统集群网络各节点以环境容量为约束条件的污染物排放总量自适应、相互平衡的机制和功能,而这恰恰是我国环境污染减排考核、保障环境质量、确保环境安全最需要的环境自动监控功能。大量的环境监控中心,只是单一地实现污染源在线监控装置(监控节点)与监控中心端的实时数据、历史数据、状态数据的上传,以及中心端极其简单地对现场检测仪器、污染物处理设施控制指令的下发执行。

3.3技术体制和标准不够规范统一,缺少监控系统一体化设计和规划

由于信息系统建设、维护、运行尚无统一的规定,使得市、县、部门根据自己的需求建设信息网络和应用系统,在设计上较少考虑与其他业务关联单位的数据共享、交换以及联动监管需求,缺少全局性的规划和统一的信息系统应用框架。另外监控技术与管理发展得较快,先前建立的建设系统逐渐不适应当下管理需求,先发的集成系统技术手段逐渐落后。

先发优势成为共享与兼容障碍。长期以来,业务部门各自为政,各自开发,自成体系,缺乏顶层设计的整体规划,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缺乏归口管理机制,造成数出多门,数据多样,环境管理工作积累了大量的不同标准体系的基础与业务数据,如排污申报数据、环境统计数据、环境监测数据等。出于各自业务工作的需要,各业务部门陆续组织开发了不少信息化建设项目,使环境数据资源在为管理工作服务中发挥了一定的效用。由于缺乏整体规划与顶层设计,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及归口管理,各应用系统间数据交换与共享困难,不同系统间的数据难以对比、关联。

业务应用系统不能满足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缺少一体化监管的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江苏省各地环保局结合自身管理业务的需求,各类环境业务管理应用系统普遍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原有系统的功能已远不能满足全省环保系统环境监督管理业务一体化的动态需求;现有应用系统在兼容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方面较差,制约了环境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无法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有效的辅助支持。

3.4监督机制体制缺乏,数据客观性准确性保障力度不足

在地区性和封闭的管理环境下,部分监控数据的准确性没有能够很好地保障,尽管省级主管部门采取多项质控措施,但很多监控系统没有能够统一联网,监控数据也未能得到有效审核,致使全省监控数据特别是地方建设的环境监控系统数据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3.5没有有效地界定信息产品的使用对象、服务层级数据利用率不高,监控系统为“建”而建设

应将环境监控信息化划分为常态模式数据流和应急模式数据流。常态模式数据流是指环境质量处于稳定状态、符合功能要求时的自动监控数据,或污染源排放稳定、没有浓度超标或超总量时序进度的污染源在线监控数据,只要按常规在环境监控中心显示实时数据、自动存入数据库、按一定周期自动在后台生成统计报表即可。

4管理不完善,系统缺乏有效保障

4.1管理,数据难共享

联网改造已成为自动监控系统建设的难点,目前国内外自动监测分析仪器仪表厂商没有统一的数据传输协议可共同遵守,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通信数据接口规范化程度较低,设备输出信号不规范,信号就无法广泛上传下达。环保部《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的出台对自动监控系统的数据共享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4.2经费难以保障

自动监控系统需要大量的硬件、软件,安装一套现场设备需投入数十万到上百万元,每个监测点位每年的维护、运行费用也需几万元到十几万元,没有足够的经费保障是无法开展此项工作的。我省自动监控建设经费相对充足,但系统长期运行与维护管理的经费渠道不畅,往往需拖欠一年解决,严重影响自动监控系统效益的发挥,影响了地方建设维护的积极性。

4.3法律健全工作依据不完善

《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现场的监控仪器、设备都是污染治理设施的组成部分,作为污染治理设施,排污单位就有义务建设安装。但由于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支持,如企业故意切断设备电,使监控停止,在法律法规上并不承担任何责任,很容易导致在线监控系统形同虚设。要贯彻落实好《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等法规,消除企业的抵触情绪,还必须考虑客观因素建立一系列的实施细则。

环境监控范文第9篇

【关键词】环境; 监测;监控;管理

环境监测数据反映了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物排放情况,不但是环境污染预测的基础 ,也是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排污收费、污染物及纠纷仲裁管理措施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随着科技化速度的加快,常规监测已不满足现代监测技术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寻求符合现在环保形势的监测手段,近年来我局引进了在线污染源自动监控监测设施,对重点污染源进行在线自动监控监测,这不仅能加快完成节能减排任务,还加大了环境管理力度,成为现在环境保护的关键手段。

1.常规化监测存在的问题

在环境保护成为全球问题的情况先,我国的环保事业发展迅速,这就要求投入巨大的人力(专业素质高,技术手段硬的环保队伍)、物力(先进的环保设备)、财力(用于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随着社会的发展,常规化监测已不适应现在环保发展的要求,问题日益凸显。

1.1常规化监测的面广,内容繁复,操作步骤多,使得监测所得数据的准确性、代表性大大折扣,进而影响到环保应急预案和环保决策的准确性,造成了环境保护部门管理滞后。排污单位在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监测的超标排污行为,一般的常规监测难以监测全面,在监测数据报告中也难以反映。尽管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进行环境监测,但是,我们的环境污染具有是时间分布性、空间分布性、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及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而环境监测有时间性、间断性, 这样的监测频率和频次,很难捕捉到准确的监测数据和污染物排放总量,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环境监测部门对污染源的准确、及时、全面的把握,影响了环保部门对污染的管理。

1.2常规化监测给非法企业带来了便利,给偷排了可趁之机。我国的排污收费原则是“水污染,谁治治理;谁排污,谁交费。”企业排污是有成本的,我们的排污收费都是根据污染物浓度和总量收费的,但是收费是有法律依据的,可凭借环境保护部门出具的数据和环境监测子网掩码超标污染总量。而排污收费与企业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利益,因而有的企业就尽量想减少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数量,他们掌握了环保部门的监测时间和频率,监测部门在监测前他们就把污染物提前排放掉了,出现了应付监测的现象,这样即使监测人员的监测再细致也是不准确的,不利于把握环境质量现状。

1.3常规化监测需要监测工作人员来采集样品、运输样品,分析样品,所有的过程都有人为误差以、技术水平、采样时段、时差、天气情况的影响,因此监测出来的数据未必可靠,也不科学。

1.4常规监测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进行的,监测部门都是在正常的时间、地点进行采样监测,无法反映在环境监理执法过程中出现的跑、冒、滴、漏等违法情况,而企业在事故状态下环境污染是相当严重的,这个时候进行监测,其超标排污的浓度是相当高的,造成的危害也是相当严重的,因此,常规化监测使污染事故得以逃脱,也就逃脱了处罚和监管。

2.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的意义

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揭开了环境科学监测的新篇章,使环境管理更加科学化。

2.1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使污染源纳入了统一的科技化监管。由于地域辽阔、企业多、污染物种类复杂、环境管理人员少、战线长、监管难度大,再有个别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不遵守环保法律法规,污染物偷拍现象严重,这极大的影响了环境质量的治理与改善。实行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相当于给污染源安装了电子眼,一切依靠数据说话,纳入科学技术管理,这样可以便捷、快速监管,保证了环境质量的改善。

2.2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避免了认为监测管理的数据误差,有了真实的科学数据基础。环境管理和环境监察,一般都是根据数据来进行管理并收取污染物超标排污费和进行处罚的。但是以前常规监测所提供的数据就不够准确, 影响了监理执法人员的执法效率,时间长了,也就消弱了环境法律法规的强度和硬度。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是24小时连续不断的传输数据,这些数据是真实可靠的,这位环境监管提供了科学依据,避免人为的种种误差,加大了环境监管力度。

2.3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监测,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以前这种分散的监测、层层的监管,既浪费了人力物力,而且数据的准确性大打折扣,进而使得管理不到位。自动在线监控监测减少了层次监管,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时间,增强了时效性。

3.采用自动在线监控监测的发展及其必要性

3.1自动监测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具有自动、连续、及时、高效、全天候等优势,是新形势下强化环境保护、加强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督的需要,是污染减排监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分布和浓度是随时间、空间、气象条件及污染源排放情况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定点、定时人工采样的测定结果难以确切反映污染物的动态变化和预测发展趋势。为及时获取污染物质的的变化信息,正确评价污染现状,研究污染物扩散、迁移和转化规律,必须采用连续自动在线监控监测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传感、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实现多种污染物的自动在线监控监测提供了条件。

3.2美国、英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饱尝了环境污染的危害,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建立区域性监测网,应用自动监测仪器,60年代已初具规模,并引入遥感技术,70年代在全国范围形成完整的全天候自动监测网,成为对空气水质常规项目监测和监控的主要手段,还开展了烟气连续自动监测工作,80年代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应用遥感、遥测等先进技术,进行大范围、大面积的水体和空气污染状况监测和预测、预报,自动监测仪器也不断更新、完善和规范化。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自动监测站,到2000年,已有60多个城市建立了自动监测系统,采用自动在线监控监测设施测定环境污染物,具有准确、灵敏、选择性和分辨率好等优点。

4.环境自动在线监控监测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技化步伐的加快、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及全球一体化的加深,想要加强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全球性问题,自动在线监控的引入,无疑是给环境保护带来了突破性进展,其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科学性、连续性、透明性使得环境管理更加得心应手,无论是监理人员依靠污染数据进行排污收费或进行环保处罚还是环境影响评价依靠监测数据进行更加准确有效的评价,这都为加强环保管理力度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撑。使环境监测科学化、具体化、有效化和可靠化,并且给企业头上悬了把尚方宝剑,给那些罔顾环保法律法规的企业一定的警示性,对改善环境质量起了决定性作用。

环境自动在线监控监测在以后的环境监测中将占据主导地位,将会应用到各企业中。

5.小结

环境自动在线监控监测的出现标志着环境监测进入到了一个新层面,他弥补了常规监测的不足,为环境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撑,节省了人力物力资源,使后更加有效化、有质化。

参考文献:

[1]谭福元,李文林,冯葆华编,环境自动监测.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

[2]易洪佑,梁泽斌编著.环境监测仪器使用与维护(第二版).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

环境监控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环境监控;新技术;探讨

中图分类号:TS18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在谋取自身发展的同时,付出的却是整个生存环境的破坏。毫无节制的肆意掠取使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各种灾难随之而来,极大的破坏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社会焦点问题之一,如何更好的处理、解决和保护环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推出新的环境保护政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进行监测防治,已成为我们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环境监测从诞生至今已经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纵观其发展历程,环境监测大致经历了典型污染事故调查、环境污染监督以及环境质量监测等三个阶段。从其发展历程可见,环境监测已经越来越重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事前预防,也越来越科学化。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环境监测工作在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方面功不可没,但是我们同样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在配套技术水平、监测管理、人员素质、经费投入以及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我国目前的环境监测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环境监控由原来的传统方式到现在的电子技术,科学性和准确性已经有了大大的提高,电子技术的出现加快了我国环境监控的现代化进程,虽然电子技术在环境监控方面还有很多不足,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技术将运用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为我国环境监控健康发展提供可能。除了在环境监控方面我们也可以把电子技术更好的运用在其他方面,让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1 基于电子技术的发展

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环境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同时更是进行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的基础性手段。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了解目前的环境质量现状,掌握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和趋势,明确导致环境质量降低的各种主要的污染物种类及其排放总量,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和环境保护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逐渐发展成为网络时代,迅猛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随处可见的电子产品,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标志,电子技术也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着重要的作用。21世纪初开始,电子技术迅猛发展起来,作为一门新兴行业逐渐成为一个标杆,代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研究对象包括各个方面,研究成果应用于人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包括工业,农业,军事,教育等等。过去人们进行环境监控的方法存在很多的弊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得不到人们想要的结果,传统的监控环境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经济的要求,基于电子技术的发展则大大改变了这一现状,通过电子技术进行环境监控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大大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环境监控的准确性,使环境监控更具科学性,同时也更具有可行性。基于电子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陈旧式的环境监控模式,同时也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也大大提高了环境监控的质量,是一项重要的举措,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项突破。

2 基于电子技术在环境监控方面存在的弊端

2.1 监控系统不完善

相对于传统的环境监控技术,基于电子技术是有很大的进步,但体系还是不完善,由于体系不完善导致环境监控时的数据失真,在监控过程中会出现间断等诸多问题,在检测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情况会导致数据不能准确及时的传送到有关部门,也就不能达到环境监控的目的。基于电子技术在环境监控方面还存在着监控死角的问题,有些地方监控不到,或者根本没有监控,这就给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使很多不法企业违规操作,也没有证据对他们进行处罚。这种监控体系的不完善,就不能达到环境监控的预期效果。

2.2 没有准确的监控标准

我国电子监控技术虽然已经形成,但还是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监控标准模糊不清,这也是阻碍我国电子技术发展的一个因素,由于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经济发展水平较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这也决定了我们电子技术的发展还相对落后,相对落后的电子技术加上没有准确的监控标准,也就不能有效地实施基于电子技术对环境的监控活动。在监控标准不明确,电子技术落后的双重阻力下环境监控工作要想得到有效地实施是很难的。

2.3 监控地区不平衡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各个地区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经济水平高的地区电子技术运用的就好,相反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电子技术运用的就不好,这就出现了全国失衡的现象,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在环境监控方面可能还使用着较传统的方式,这就使环境监控降低了科学性,国家应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地区,采取其他形式的环境监控手段

3 改善基于电子技术弊端的途径

近几年来,经济迅猛发展,导致环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对环境的监控有很多方法,我们现在就从电子技术方面来介绍一下对环境的监控,电子技术在发展的初期很多弊端,随着科技的发展些弊端也将被改正。

3.1 完善电子监控系统

在环境监控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国家必须加快建设和完善电子技术为环境监控提供一个准确、科学的监控平台。要完善电子监控系统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逐步完善监控体系,是电子监控可以运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很好的为我们服务,提高电子技术在环境监控方面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3.2 明确监控标准

国家要制定和完善监控标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国家不仅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立法,同时还要完善在环境监控方面的标准。为了使电子技术在环境监控方面的进步,国家必须要规范环境监控的评判标准。只有在监控标准明确,电子技术体系完善的情况下才能更准确更科学的对环境进行监控。

3.3 实现监控平衡

国家的环境监控不平衡,不利于较发达地区的发展,只有使环境监控的到相对平衡才能使国家环境监控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监控不平衡的原因就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家要大力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使经济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还可以进行形式多样的环境监控手段,为环境监控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提供保障。我们还可以采取重复采集,数据采样等方法减少误差,大大提高环境监控数据的可信性和精确度,使电子技术在环境监控方面真正做到无死角。让电子技术真正的为我们所用,为我们服务。

4 结束语

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恶化,环境的日益恶化,就促使我们必须想出环境监控的有效措施,环境的有效监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题。我国是一个大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南北发展不平衡,这就给我们的环境监控带来了巨大的难题,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技术的环境监控也随之出现,这就为我们进行环境监控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时也是更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劲松,管国仕.基于电子技术的环境监控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1,(01).

[2] 蔡同锋,张艳艳.环境自动监测技术综述[J].污染防治技术,2010,(03).

[3] 王合生.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考[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8,(04).

[4] 刘秀芳. 我国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技术与市场,2010,(04).

[5] 张凡秀,赵鹏,张思宝. 浅析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及对策[J]. 山东化工,2008,(07).

上一篇:企业电子技术范文 下一篇:多媒体技术教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