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合成专业范文

时间:2023-10-25 17:14:08

有机合成专业

有机合成专业篇1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农机专业合作社也不例外,特别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和农机购置补贴的惠农政策实施以后,激发了农民朋友购买农机的热情,同时全国各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且每天都有农民朋友想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或是想成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员。

笔者作为一名农机推广部门的工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从实际情况出发,明确一下什么是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本文主要来谈一谈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仅供读者参考,希望对广大农机部门工作者有所帮助,同时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1 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机专业合作社首先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简单的说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机服务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包括农机专业合作社,而农机专业合作社正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部分。

从定义上来讲,同样农机专业合作社也是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样是本着“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宗旨,只不过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机服务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2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

2.1 农机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

农机化早期都是先出现小型农机具的使用,通过小型农机具代替或者配合人力、畜力来进行农业生产工作,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不断的摸索,逐渐的开始研发和使用大型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取得了切实有效的成果。在我国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农业机械占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伴随着2013年农业机械化事业的迅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也逐渐形成,同时我国也实施了各项惠农政策,尤其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使在农村首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农民,热情高涨,纷纷购置大型农机具,是我国农村农机具数量和质量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可以说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就目前的形式来看,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有利于整合和优化农机资源,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提高机械利用率,提高农机经营效益,可以有效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因此,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有效促进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

2.2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现代农业时代的到来,农村的生产经营模式已经改变,农民合作社乃至我们所探讨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产生都是一种必然。农机合作社的产生使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作业和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经营解决了以前粗放管理所带来的问题,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具有现实意义。另外,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成立,要求入社成员为农民身份,从这角度来讲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使大量的农民朋友参与其中,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拓宽了农民朋友增加收入的渠道,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对于新农村建设也具有现实意义。

另外,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后,农民朋友在购买农业生产中所需要的一些产品都有了切实的保障,无论从价格还是产品质量上都更加的安全放心,保证质量的同时还可以节省支出,尤其是购买农机具在售后和维修问题上也有了切实安全的保障。

2.3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

提高农机化水平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保证,开展合同订单作业、代耕代种作业,实行土地托管、土地租赁承包等,达到区域化种植、规模化作业、集约化经营的目的,促进土地有偿流转,实现规模化作业效益。还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使用效率,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增强农业物质技术基础,提升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进一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进程。

3 结语

作为农机部门的工作者,要把农机化工作当成一项光荣的使命,认真负责、爱岗敬业,尽最大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添砖加瓦。

笔者通过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促进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这3点说明了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必然性和重大意义,仅供读者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希望大家可以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 吴明录,张建,姜爱敏.沛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查与思考[J].江苏农机化,2010(3):15-17.

[2] 魏粉霞,段世勇.东明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查[J].山东农机化,2010(4):17.

[3] 邹玉梅,肖桃秀.农机专业合作社促进区域农机化均衡发展[J].现代农业装备,2010(1):66-67.

[4] 邢震. (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践与思考——对浙江省台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Z].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年鉴,2008.

[5] 毛文坤,王明东,杨子刚,等.影响社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满意度的因素分析——基于对吉林省340个社员的调查[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6] 王曙光.中国农民合作组织历史演进:一个基于契约—产权视角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11).

[7] 李琳,郭长明,黄鹤,等.农机推广工作之我见[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0(06)

[8] 王培文,郝丽娟,底丽萍,等.包头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对策[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0(01).

有机合成专业篇2

一、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是农机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建设和发展农机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地方的农机化水平,代表了该地区的农机化发展程度。目前全县已经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为22个,注册资金2189万元,合作社成员635人,服务农户8300多户,从业人员拥有农机具1163台套,资金总额4163.8万元,到目前为止作业服务总面积36.15万亩,服务总收入1935.8万元。

二、主要措施

1、成立帮扶领导小组:县局迅速成立以农机局党组副书记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等为成员农机专业合作社帮扶小组。同时明确帮扶联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为,联络员为负责帮扶联系工作的日常联络与材料报送。

2、确立帮扶联系对象:县局经过研究决定6个服务组为帮扶对象: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汊河农机专业合作社、安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张跃农机专业合作社、祥世农机专业合作社、马厂农机专业合作社。

3、帮扶活动内容:

①3月25日召开农机专业合作社帮扶对接座谈会,会议要求:一是各农机专业合作社要规范办证,按照《农业专业合作社法》建立、健全合作社章程和管理制度,合理设置组织机构,规范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提高合作社的管理能力,二是有创新精神,要有做大做强的想法,做出自己的特色。

②4月5日组织全县种粮大户、土地流转大户80多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农机作业对接座谈会,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③重点帮扶。对标准高、质量好、运作规范、经营业绩显著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富民、汊河、安农、张跃等农机专业合作社)给予重点帮扶和奖励,采取“先建后补,从奖代补”的原则支持合作社加强农机场院、机库棚建设等,农机购置补贴向合作社进行政策倾斜,优先补贴。让合作社成为实施各类农机财政专项和基本建设项目、科研推广项目的重要主体。

④定期的上门服务。每季度组织人员深入帮扶联系的合作社进行现场办公,开展调研,帮助合作社理清发展思路,查找薄弱环节,完善管理,促进合作社快速发展。

⑤定期电话回访。每月1号,联络员侯帮国电话回访一次,掌握合作社发展动态,及时协调处理合作社与日常管理和生产经营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⑥加强培训。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和财会人员、维修人员和高级操作工等业务骨干培训,全面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平,推进合作社成员整体素质提高。

4、加大财政帮扶力度

①、获得部、省、市标准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县财政将奖励5万元、3万元、2万元。

②、大水稻机插秧推广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合作社将作为典型材料全县进行宣传,同时县财政扶持;购置硬盘达2万张的合作社给予1.5元/张补贴;购置高速插秧机合作社给予1万元/台补贴;机插秧作业面积2000亩的合作社给予1万元/台补贴;机插秧作业面积3000亩以上的合作社给予2万元补贴。

三、成效

通过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帮扶,农机合作社各项规章制度逐渐完善,农机合作社不断壮大,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系列化服务,创新了服务模式,提升了服务能力,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农机服务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成效显著。

一是实行“订单作业”。通过县局的协调指导,张跃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周围村庄、农户签定农田作业服务合同,按合同或订单为农户进行统耕、统收等机械化作业,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致富新途径。

二是实行“一条龙”服务。开展机耕、小麦机收、秸秆还田、水稻育、插、收,小麦机播、油菜机播等“一条龙”作业,使“三夏”变“两夏”、“三秋”变“两秋”。今年“三夏”和“三秋”期间,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县局的积极协调下,将辉隆集团的21000亩土地实行统一机收、统一整地、统一播种,各个环节都由合作社负责,机械化程序提高、生产时间缩短5-7天,解决了辉隆集团农时季节后顾之忧。

三是组织农机跨区作业,拓宽农民致富路。“三夏”、“三秋”期间,汊河农机合作社和张跃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县局指导下组建了6个“跨区作业服务队”,在保证当地粮食机收的前提下,组织联合收割机,分别到河南、江西、江苏等地参加机收作业大会战。共完成机收作业面积4万亩,实现收入200万元。据估算,加入合作社的农机户,每台机械比去年平均增收5000多元。

四是开展承包流转土地或“土地代管”等农机服务。汊河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县局多方努力,2011年承包经营土地18000亩,并实行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

五是积极为农机专业合作社排忧解难。通过县局积极努力和协调,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汊河农机专业合作社各项制度已完善,土地使用审批已落实,现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机具库棚、办公场地正在扩建。汊河农机专业合作社占地3.5亩,机具库、办公场地各项设施已建成,解决了合作社成员机具露天散停的难题,提高了机具的使用年限。

六是积极开展培训。由于入社社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县局结合阳光工程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对合作社成员举办5期培训班,共培训社员203人,主要培训合作社经营管理、驾驶操作以及维修技术,着重培训人员素质、技能以及服务能力。通过培训各学员在合作社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省、市机插秧技能大赛高速技能第一名。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是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建议合作社加大宣传,积极鼓励农机大户加入合作社。

二是国家优惠政策上支持力度不够大,资本投入机制比较单一。建议金融部门设立专项贷款,解决典型农机专业合作社资金筹措困难,建议土地部门在典型农机专业合作社土地审批给予方便,使其继续发展壮大。

三是发展比较单一。建议农机专业合作社除以农田作业为主外,要探索进行农产品加工和农机营销,使其后劲发展实足。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有待完善。我县合作社多数没有标准的农机库棚、晾晒场地和维修设备,机具保养维修难度大,制度不够健全,缺乏具体有效的管理制度,长远规划不足,制约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创新和发展。

有机合成专业篇3

关键词 植保专业合作社;发展措施;河南商水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128-01

专业化防治可避免农民抓不住防治适期、盲目选药、用药达不到防治效果等现象,全年可减少用药3~4次,降低防治成本300~450元/hm2,减少农药残留,提高防治效果。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控,提高植保技术普及率,商水县大力发展植保专业合作社,全力推进病虫防控专业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县通过县工商局注册,成立植保专业合作社23家,注册资金762.4万元,从业人员838人;群众自发成立各种农作物病虫防治专业防治队46个,从业人员1 608人。全县植保专业合作社及农民专业防治队共拥有各种植保机械2 856台,其中大中型机械420台,机动弥雾机1 120台,其他机械1 316台,为该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控打下了良好基础。2012年,全县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共9.64万hm2次,比2011年增加5.4万hm2次,占全年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的19.7%,防治效果均在85%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县植保站利用各种会议、广播、电视等形式,大力宣传建立植保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争取各级领导和政府的支持,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通过宣传,让群众认识到建立植保专业合作社、推进病虫专业化防治是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业生产者安全的有效手段。大力提倡和鼓励农业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资经营户、种田能手积极投资建立植保专业合作社,组织开展病虫草害专业化统防统治[1]。

2 精心组织,加强领导

近年来,县植保站通过调研、积极引导和扶持该县植保专业合作社建设。通过广泛宣传,精心组织,先后成立了商水县天华植保专业合作社、商水县绿苑果业植保专业合作社、商水县天乐植保专业合作社,商水县练集美人指葡萄植保专业合作社、商水县群元植保专业合作社等一批运作规范、有发展潜力的植保专业合作社。目前,商水县天华植保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00万元,入社社员156户,成立有植保专业机防队5个,拥有机防人员143人,车载式喷杆喷雾机12台、车载风送式喷雾机1台、泰山18型机动弥雾器48台,普通喷雾器123台,2012年流转土地266.67 hm2,全程承包及承包代治防治面积2.35万hm2次,成效显著。2012年7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商水县群元植保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200万元,拥有各种植保机械176台,其中大中型机械98台,日防治面积333.33 hm2,2012年全程承包及承包代治防治面积1.47万hm2次,效益可观。县植保站多次下派工作组深入到合作社及田间地头进行督导,密切协调各方关系,保证了植保专业合作社的顺利发展[2]。

3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县植保站利用现场会、举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对植保专业合作社进行培训。一是直接对合作社骨干成员集中进行病虫害防治技术、施药器械使用及维修技术培训;二是印发合作社病虫防治技术资料,直接宣传发放到机防手和农户手中;三是针对重大病虫害防控,及时召开专业化防治现场会,起到辐射引导作用;四是利用电视、网络专题讲座,经常性地报道全县植保专业合作社发展动态和成功经验;五是通过科技示范田示范带动,不断提高合作社人员业务素质和防治水平。2012年,商水县先后召开植保专业合作社病虫防治现场会16场次,举办专题培训班15次,利用“阳光工程培训”举办植保专业合作社村级植保员培训班22场次,印发“病虫情报”、“病虫防治明白纸”2万份。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使该县植保专业合作社整体服务水平和人员素质得到提高。

4 加强监管,规范发展

为全面推进商水县植保专业合作社持续、稳步发展,切实提高合作社的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县植保站加强监管,保证合作社运作管理规范。一是发展和注册植保专业化合作社必须达到“九有”标准,即有注册登记、有规章制度、有组织牌匾、有办公咨询场所、有联系电话、有专业机手、有药械、有病虫信息栏、有防治示范片;二是统一管理专业机防队,对各合作社的专业机防队由县植保站全部登记造册,编号建档,实行统一调度;三是坚持持证上岗,机防手必须经过严格的技术培训,对培训合格的颁发病虫服务上岗证,保证开展防治服务[3-4];四是立卡建档,实行一人一机一卡的登记管理,对全县植保合作社机手和喷雾机械统一编号,并详细登记喷雾机械型号、机手姓名、住址、文化程度、身份证和联系电话等;五是重大病虫防治按照统一指挥调度、统一防治时间、统一防治药剂、统一防治方法、统一防治标准的“五统一”方法开展病虫防控;六是抓好机械维修及保养;各专业合作社季度作业完成后,要及时做好器具保养和维修,确保机械使用寿命和质量。同时,县植保站正确引导植保专业合作社市场化运作,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商水县天华植保专业合作社与该县位集镇大部分村及周边乡镇一部分村农户签订有病虫防治合同,在防治技术上主要依托县植保站提供的病虫信息、防治方案等,采取对大面积全程承包田使用大型机械作业统防统治、对承包代治田使用中小型机械防治的方法,本着“收费最低、防效最佳”的原则服务农民,达到高效、安全、经济的目的。2012年完成防治面积2.35万hm2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商水县群元植保专业合作社开展大面积承包防治已4年,该社机防队共有机防手192人,拥有大型车载式喷杆喷雾机2台,中型车载式喷杆喷雾机96台,小型机械78台,日作业能力333.33 hm2,与该县舒庄乡2 000.00 hm2高产创建田及张庄乡周庄村、南陵村、上城村等村大部分农户签有防治合同,其依托县植保站技术支持,每当病虫害防治适期和关键时期,合作社依据植保站提供的“病虫情报”,组织专业机防队统一时间,统一配方,统一施药开展防治。平均防治效果90%以上。

5 结语

总之,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商水县植保专业合作社规模不断壮大,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势头良好,大大提高了该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扶持植保专业合作社发展,严格管理,规范运作,使之发展成为商水县病虫害专业化防控的一支重要力量。

6 参考文献

[1] 陆海空.盱眙县植保合作社发展措施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8):358,362.

[2] 王蕾.粮食生产新保障——植保合作社[J].中国合作经济,2011(8):37-38.

[3] 毛志峰.植保合作社:为丰收保驾护航[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0(6):56.

有机合成专业篇4

一、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和工业化也在快速发展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村劳动力在减少,为了推动农业机械化向专业、高效、经济方向发展,各地区也在实施不同形式的土地流转,加速改变农业生产组织方式,适应于土地组织化生产方式的农机合作专业组织也就成为必然。

从国际上看,许多发达国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都发展了不同形式的农机合作组织,根据欧美等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经验,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工业化、信息化、合作化、专业化、市场化、区域化、社会化、城市化等相应协调,同步发展。

二、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现实意义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有利于克服农机保有量大、投资大,而利用率低、成本高、市场作业无序的局面,通过高效整合农机资源和人力资源,提高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化、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水平,能够有效防止资源浪费、降低作业成本,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农机经营规模,增加农机户和用机户的经济效益。

(一)整合资源,优化了结构

通过土地入股,实现了土地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土地,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整合了土地资源,通过机械入股,由合作社理事会根据生产需要,精选出一系列符合实际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进行配套作业,取长补短。整合了农业装备资源。

(二)提高了土地规模化和推动了土地流转

成员合理分工,人尽其能,物尽其用,整合了人力资源。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整合了机具资源,土地劳动力资源,将农机户与市场、农民、政府联系起来,既可充分发挥现代农机具的优势,又可突破土地、行政区域对规模作业的制约,发展规模经营。

(三)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了生产质量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出现,一方面产生了社会化分工,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均可由合作社与厂商批发商直接交易,价格和质量得到了保障,另一方面,为实施标准化生产,当前农业生产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农机专业合作社统一的标准化作业,对农产品产量和质量能得到大幅提高。

(四)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当地农业发展

农机服务组织具有遍及乡村各地,联系群众广泛、服务质量好,诚信度高的优势,依靠他们发挥流动宣传站、示范点和推广员的作用,带动当地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从而推动当地农业生产发展。

三、目前农机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日益规范

大部分农机合作社依法建立了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股份制经营管理体制。

农机专业合作社经济效益明显。

如我县今年才成立的永兴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各类农业机械40台,社员55人,合作社主要为村民开展耕、种、收、销等一条龙服务,今年“三夏”,他们与邻近三个村签订收种合同,每个社员农机作业服务收入平均比往年多收入7000余元。明年他们计划进行跨区农机作业,那么经济效益会更明显。

(三)农机专业合作社已逐渐成为农业机械化的示范者和带动者。

农机专业合作社相对于农机户而言,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技术条件和管理能力,组织化程度高,能够按照农业发展要求及时调整农机装备结构,开展新机具引进试验、示范推广,革新改造和人员培训,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必然也成为推进农机化科学发展的主导力量。

四、保障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农机专业合作社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在其服务和发展过程中,仍需要政策、资金扶持,经营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一)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农机合作社更健康发展

建议各级政府、农机管理部门制定农机合作社的相关扶持政策,落实农机燃油补贴政策。加大购机补贴力度,真正的把各项优惠政策落实。积极组织开展管理经营技术人才和农机维修人才培训交流,提高农机合作社成员素质。基层每成立一个农机合作社,各级政策投入一定的配套资金,进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机合作社实力迅速壮大。

(二)加强领导,营造农机合作社良好的发展氛围

建议落实各级领导责任制,实行一级抓一级的领导管理体制,相关部门都来关心支持合作社发展,改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作业服务条件,在综合作业等信息上提供服务,扩大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范围,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知名度。

(三)农机企业要大力度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在农业部倡导下,中国一拖、福田雷沃等相关集团、有限公司,不仅提供了优质机具,而且还开展了一系列农机维修高技能人才培训活动,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

(四)加快土地流转进程,带动农机合作社迅速发展

各级政府应重视并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加快土地流转进程,解决小地块与大机械的矛盾,为农机合作社发展提供作业市场。

五、农机专业合作社面临的问题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面临农机维修、配件供应、机手技能提升等一系列影响发展的问题。

(二)农机管理部门急于规划、分派、考核,合作社急于扩大规模经营等等,而相应的配套经营和管理跟不上,抑制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

(三)农机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能力,一旦经营不好,不但亏损,影响农机户参会积极性,而且也会制约了合作而社的长足发展。

(四)农机专业合作社规模参差不齐,各地区要根据当地的资源合理规划发展,不要一味求多,必须树典型创名牌,才能达到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高效、低耗、安全的农机作业服务目的。

有机合成专业篇5

关键词:农机专业合作社;经济效益;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01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近几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农业的投入,随着农村土地承包、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现象的发生,各种农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现就赤峰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做一些探讨。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存在的意义及现状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和有关法律、法规,依法成立的以农机服务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服务成员为宗旨,遵循着“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为合作社成员和其他个人或团体提供服务的组织。

合作社按照《章程》在理事会的基础上,实行社长(理事长)负责制,组建业务、生产、管理、维修、培训、财务等内部管理机构。采用统分结合的办法进行管理,统一生产资料采购、统一生产作业安排调度、统一培训及机具保养、统一销售;单机作业成本核算,按作业量和作业质量计算报酬,多劳多得,奖罚分明。按股分红,按劳取酬。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越来越短缺,将来谁来种田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农机专业合作社有效地把机械、资金、技术、人力、耕地和市场等资源结合在一起,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有效地促进劳动力转移,成为将来农田作业的主体,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产生推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农机合作社引领了规模化经营,可以向客户提供品质统一的高质量农产品,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龙头企业更愿意将生产基地安排到合作社经营的土地。合作社农作物种植结构向经济类转移。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产生促进了农机化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了土地的标准化生产,使农牧业经营体制得到了创新。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效率,主动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机具。赤峰市不断加强农机经济合作组织的科学、规范、健康化建设。推动多样化创建、规范化运营、市场化服务、产业化经营。至2014年底目前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已达到248家,入社社员6478户,拥有机具16011台,从业人员8363人,服务农牧户133049户,资产总额达44718万元,承担着全市597万亩耕地的机械化生产作业任务。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维修车间面积达1.36万平方米,机具场库棚面积达到了8.91万平方米。帮助农机合作社引进先进农机化技术与农机装备,提高农机合作社全程机械化作业能力。

合作社在经营方式上主要采取以下方式:一是租地,以一定的价格租种农户的耕地;二是代耕代种,农户耕地不入股,但交给合作社管理,农产品归农户,农户交一定的费用;三是单一作业服务,如耕、播、收等按亩收费;四是跨区作业服务,统一组织社员到外地开展机械化生产。引导农机合作社大力开展机械化示范园区建设,逐步达到生产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灌溉自动化、经营规模化、效益最大化的园区现代化建设目标。

二、农机经济合作社经济发展构想

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为本社社员服务,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有限,但可以通过逐步发展壮大,为更多的农牧户服务,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主要发展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培养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壮大,逐步向农机合作社转化。积极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协会和农机合作组织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加强培育,规范管理,创新服务,逐步整合,条件成熟的,逐步过度到农机合作社。逐步形成以农机合作社为农牧业机械化发展主体的局面。

(二)落实有关扶持措施,强化农机合作社建设。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落实税费等方面政策优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性保险等政策要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利用阳光工程等项目尽量减免农机专业合作社操作人员的培训考试费用和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登记、检验等费用。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各种项目,将合作社作为实施各类农机专项和基本建设、科研推广项目的重要主体。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社会资金投资农机专业合作社,逐步建立起国家扶持、群众自筹、集体入股、银行贷款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制订多种培训形式,培训农机专业合作社专门人才。建立农机合作社内部和农机合作社与农牧民之间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合理布局,避免交叉。我市耕地面积2000万亩,除坡耕地及目前不便于开展机械化作业的经济作物面积外,可利用机械化作业的面积达到1200万亩,为适当保持发展空间,农机合作社应发展到600个以内,随着合作社的发展,逐步进行合作社合并,并吸纳其他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加入到农机合作社,将来稳定在500个左右,可以基本上实现机械化作业全覆盖。

(四)多种组织形式发展。通过多年探索,主要形成了以下三种组织形式发展。即:龙头企业牵头与农机户、农户有机结合式;农机大户之间的有机结合式;基层组织(农机站、村委会)牵头与有机户、农户的有机结合式。

(五)严格规范管理,建立合理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要求,合作社按照企业运作模式成立各种组织,制订出行之有效的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使农机合作社在运作中有章可循。建立与耕地所有者合理的利益衔接机制,松山区金秋农机合作社在耕地租赁方面按市场化运作,与农民签订了亩玉米基础产量1600斤、付农民租金400元,亩产量超出部分按农民七、合作社三的比例分成的合同,防止出现了农民因合作社收益高而抽回耕地的问题,保证了合作社规模化经营的连续性。

(六)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培养现代的职业农牧民。通过组织农机部门、农机合作社人员到其他省市以及各旗县区、合作社之间进行学习考察,参考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创新工作思路,找准切入点并进行有效运作,推动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的进程。充分利用农机部门的技术优势,向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各种农机服务信息,不断扩大对社员的技术培训,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层层培训、重点宣传,做到科技入户,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技术水平。

有机合成专业篇6

关键词:专业建设;行业特色;培养方案

1 背景

总理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强调高校办的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而学校特色的主要载体是特色专业,所谓特色专业就是具有优于其他学校的、稳定的、具有鲜明个性并为社会所承认的独特风格的专业,特点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1]。我省乃至全国几乎所有学校都设置了计算机类专业,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设置频次极高的专业。高职类学校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从本科课程体系移植过来后降低要求或浓缩而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基本相似,人才结构失衡,课程设置较少反映不同行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及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导致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近年来,各学校又纷纷开设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效果如出一辙。研究表明,形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但对高职院校来说最突出的问题是,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没有针对行业应用领域的需要,呈现明显的趋同现象,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

2 专业建设实践探索

2.1 专业培养目标必须注重行业特色

高职教育的任务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要针对明确的职业岗位,为了满足产业技术发展的需要,拓展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岗位范围,计算机类专业培养目

标必须注重行业特色。我院是山西省以土建类专业为主干专业、服务于建设行业的一所行业特色非常明显的高职学校,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于2001年开始设置计算机类专业,最早申报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一个专业。从近几年的办学情况来看,呈现出发展不力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人才需求脱离,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专业建设的角度看,培养目标没有考虑计算机应用专业在本行业的需求,行业特色不显明,就业市场的倾向性不明确是主要的问题。

2.2 构筑与行业融合的专业培养方案

针对行业对计算机类专业的应用需求,构筑融合性专业培养方案,为行业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的方向。为使计算机类专业能够服务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主要进行了如下改革。

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与新加坡创新计算机学院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引进该学院计算机学院专业培养方案,并加以改造,形成适合本地经济需要的实施性强的教学方案。同时引进原版英文教材,对方定期派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强化了学生的英语交际水平,为学生去外企、合资企业、软件外包企业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申报了“电脑艺术设计(建筑动画方向)”和“计算机信息管理(建筑信息管理方向)”两个新专业,与学院的优势专业相呼应,建设了各具特色的三个专业,保证了

作者简介:魏怀明,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体系结构、高等职业教育。

多渠道生源和就业市场空间,扭转了与其他学校专业设置趋同的现象。

2.3 专业培养方案实践

我们从职业岗位出发分析职业能力要求,进而分

解出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由此推导出支撑课程体系。我院电脑艺术设计(建筑动画方向)专业和计算机信息管理(建筑信息管理方向)专业培养方案分别如图1、图2所示[2]。

3 专业建设改革成效

经过近年来的专业建设工作,本系的招生专业数由原来的一个增加到现在的三个;学生数由2006年最低谷时的28人增加到现在的500余人,形成了具有“建筑特色的计算机类专业群”。从高考填报志愿情况、第一志愿录取学生数、就业情况、新生入校后专业思想的稳定性等方面都说明,具有行业特色的计算机类专业教育前景广阔。电脑艺术设计(建筑动画方向)第一届学生已毕业,实习期间学生均有千元以上工资,就业情况非常喜人。今年计算机信息管理(建筑信息管理方向)第一届毕业生也在实习,持有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的有多人,学生都在建筑行业顶岗实习,实践证明本专业毕业生在建设行业有了就业市场。从招生就业的反馈信息来看,专业的特色及行业倾向性吸引了不少生源,扩大了就业空间。有很多外地学校通过校园网了解到我系关于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建设方案后,来校访问学习。我们承担的“依托优势专业建设特色计算机类专业群的研究与实践”科研课题于2010年11月通过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审核结题。

4 实践中的问题

1) 专业教育目标是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来实现的,由于专业跨度大,师资是由多个教学单位(院、系)选派的,对培养方案的整体性把握有一定难度,构建融合性课程体系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需要从培养方案、课程、教材、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2) 由于行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市

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要面向市场建立以需求导向的动态教学机制[3]。

3) 人才培养方案的“复合型”决定了带头人本身是“复合型”的,要求带头人对相关专业领域有较深的了解。

4) 建设一个复合型优秀教学团队是特色专业强有力的保障。这要求教师队伍学缘关系广泛,团队不是多学科专业方向或课程类别的松散组合体,而是集成团队中各成员的强势,形成跨专业跨课程的有机整体,要能够形成为特色专业教学服务的合力。

5) 要将建立毕业生就业的跟踪机制作为一个长期任务。通过毕业生就业反馈,进一步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使岗位设置更加适应市场需要。

6) 简单的堆叠课程对于教学是不利的。教学改革工作深入开展的任务是整合师资资源,编写适应融合性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使用的教材,使融合性课程真正地融合起来。

5 结语

把计算机类和土建类专业教育融合起来,利用学校专业师资、教学设施等软硬件资源,面向行业就业大市场背景,针对人才的岗位要求,使本校优质教学资源最大化,面向行业经济设置专业,量身定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具有建筑特色的计算机类专业群,为建筑行业IT复合型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道路。这个理念为其他具有行业特色的职业院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专业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 贾宗璞,杨波,王海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6):101-103.

[2]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 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双证课程”教学方案汇编[M]. 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129-167.

[3] 王陆海,王忠民. 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3):16-18.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with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WEI Huaimi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Shanxi Architectural College, Taiyuan 030006, China)

Abstract: The goa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etermines that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us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professional positions. To the computer related majors, the training must focu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y. Based on this, we set up industry-related majors, and build the particular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integrated with the industry.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to face as well. This major construction mode can be referred to other characteristic vocational schools.

有机合成专业篇7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我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台儿庄区总面积53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余万亩,辖5镇1街,共有211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3万。截止到底全区已拥有农机总动力31.1万千瓦,各型拖拉机6300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600余台,联合收割机900余台,各种配套农机具16000台套。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一家一户经营规模小,生产能力弱,农机新技术推广慢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因此,我区农机部门把培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至今我区共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17家,会员298户,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80台、联合收割机127余台、免耕播种机等配套农机具600台(套),固定资产总额达多万元。服务于农户的数量达到38000户,从业人员达到680人。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我区农业生产中带来的效益

合作社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服务农业,服务社员,服务农民;诚信守约,用户至上,质量第一,合理收费;突破地域,跨区作业;提供多功能农机作业服务,创一流服务品牌的服务宗旨,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增强自我造血能力,积极促进社员增收。合作社以种植业农机服务为重点,突出农机跨区作业,创合作社服务品牌。合作社在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发挥农机作用,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在组织好外出跨区作业的同时,也积极吸引外地机械到本地一起参加机收会战,设立跨区作业接待处,为他们提供配件、油料供应、食宿等服务工作。几年来,与安徽的阜阳、蒙城、利辛、怀远、涡阳,河南省的驻马店、漯河以及本地相邻区市合作社结成了对子,联动互派机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合作社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对机具实行“五统一、一核算”管理,集体作业,单机核算,开展订单作业和合同作业共签订作业合同160份,完成作业面积16万亩,年收入达到950万元,真正做到了成立一个,服务一片,带动一方。

三、树立典型,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树立典型,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我们重点抓了合作社的建设,以点带面推动我区农机专业合作社有序地发展。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1000余亩进行土豆蔬菜等种植,合作社将流转土地统一进行调整,科学规划,实行“统一机械耕作,统一供种、肥,统一病虫防治等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标准”的四个统一经营之路,确保流转田的高产丰收,积极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大大节约了成本开支。带动周边土豆种植500余亩,可增加农民收入10万余元。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先后受到了省办的表彰和奖励,获得省农机办“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项目”奖励,同时获得台儿庄区“优秀专业合作社”称号,4月12日省政府在潍坊市组织召开的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上,台儿庄区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被授予“全省明星农机合作社”称号,该合作社是我市“全省明星农机合作社”唯一受到省表彰奖励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东方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典型投资30余万元新建办公室和车库,建筑面积达到800㎡,完成作业面积1.6万亩,收入达到86万元,获得省“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项目”。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使各家各户的机具组合到一起联合作业,提高了农机使用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让大型农业机械得到充分利用,提高工作效率,又促进了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带动走农机致富道路。

四、我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1、我区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管理不够规范,制度还不健全。

2、资金不足。农机专业合作社资金筹措困难,难以继续发展壮大,阻限发展步伐。

3、培训机制不健全,缺乏专门的技术人员和专业的管理人员。

4、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加强。

五、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建议

1.进一步争取落实利于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大扶持,促进健康发展。通过补贴资金和项目等有效手段,加大培育和扶持的力度,扩大合作社的实力和规模,促进农机合作社积极、稳妥、有序、健康的发展。农机部门应在其工商登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保证农机用油等方面成为广大农机户的坚强后盾。

2.加强安全、技术培训。一些农机操作人员,安全意识不强,操作技术不过硬,在麦收期间盲目操作,易造成机毁人伤事件,严重影响农机户的作业收入。因此,各合作社要对全县农机手加强技术、安全培训,避免农机手出现不应有的损失。

3、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要突破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的制约,引导农民要尽最大可能流转土地,实行连片整地,实现土地连片种植,使农业机械从家庭自用型向社会化服务型转化,大大提高农机具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为农机化事业发展提供空间。

4、树立典型,确保发展方向。大力宣传农机合作组织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增强农民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认同感和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发展农机合作经济组织,政府应当采取引导和扶持的方法,以典型示范推动其发展。要推出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它们的做法和经验,带动更多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我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初期,需要在多方面加以完善,予以支持。合理制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

有机合成专业篇8

学结合”的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同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26号)进一步明确“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作为第一批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近三年的专业建设中,认识到建立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的机制与制度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机制与制度建设,要在由“组织、机制、制度”构成的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下展开,并确保运行有效。

机制与制度建设首先必须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组织机构体系。各组织机构在一个统一的机制下,展开建设工作;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要建立适合工学结合长远发展的规章制度,以制度为依据,衡量机制建设的成效,保证机制建设的质量,促进机制的不断创新。因此,机制与制度建设应立足于“组织体系构建、校企合作、教学运行管理、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七个方面。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这几个方面不是各为一体、相互独立,而是紧密联系、互相融合,共同服务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分工合理、渠道顺畅、职责明确”的人才培养组织机构体系

机制与制度建设的有效进行,首先要建立分工合理、渠道顺畅、职责明确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组织机构体系。依托院系,我们建立了“院、系、专业”三级组织体系,确保机制与制度建设的有序开展。

学院层面,由教务处负责,协调其他相关职能处室参与制定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和规章制度,对系部及各专业的机制与制度建设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系部层面,成立由主任牵头,专业负责人、实训中心主任、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人等参与的组织机构,负责学院层面相关机制与制度的运行实施,并对专业层面建设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专业层面,成立由专业负责人牵头,骨干教师、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的组织机构,负责机制与制度的具体运行,并就机制创新与制度建设进行积极的研究探索。

二、建立“深度融合、双方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认识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就是全方位地服务企业,谋求校企的深度融合,形成校企共赢的格局。在建设过程中,我院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办公室,从合作企业的选择机制、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等方面着手,形成了以“深度融合、双方共赢”为特色的校企合作机制。

(一)合作企业的选择

针对目前有些合作企业存在合作层次低、时间短、项目不规范等情况,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原有的合作基础上,对合作企业的选择过程做了一些改变。选择一批已经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作为与其他企业沟通的纽带,充分发挥这些“纽带”的辐射作用。通过与这些企业的深入合作,为企业培养“用得上”的员工,实现“订单式培养”。由此,产学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在校实习的职业针对性和技术应用性,提高企业的合作积极性,最终更好地实现工学结合。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已经同上海鲁班软件、中建总公司、中冶建设集团、中铁建筑集团、浙江东南钢构集团、浙江中南建设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持久稳固的合作关系,并通过这些“纽带”企业新发展了二十余家新的合作企业,目前,共与九十余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员工培训、订单培养、科研攻关、学生实习等多方面展开合作。

(二)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学校全方位地服务企业是校企合作的动力和源泉,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实现“深度融合、双方共赢”的校企合作目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主要体现在企业合作动力和校企合作模式两个方面。

1.提高企业合作动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主动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认识企业的文化,利用学校专业多样、教师理论扎实的优势为企业建设出谋划策,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一道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几年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主动为企业服务,无偿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工艺技术难题,按照企业需要开发订单式培训项目,与企业联合申报开展科技攻关项目,得到建筑企业的高度评价。在全方位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企业为我们校内外实训基地软硬件建设提供了大量支持。企业还精心地安排实习岗位,全面周到地安排技术人员指导,有效地保障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2.探索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校企合作建设过程中,通过多样化校企合作模式相结合,实现“深度融合、双方共赢”的校企合作目的。例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课程开发过程中,成立由建筑类行业协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顾问委员会,多次召开研讨会讨论、交流相关行业的最新发展信息及趋势、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课程设置及内容的合理性。再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现有工程造价和招投标实训室的基础上,又筑巢引凤,提供潜在资源,与河北新奔腾软件公司、上海鲁班软件公司合作,结合专业机房,建立了鲁班软件教室,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库和潜在的客户目标群;企业则免费提供行业软件,介绍培训指导教师,并承担《建筑工程定额预算》等课程教学及实习指导任务。与工程一线紧密结合的课程学习,切实强化了职业能力培养,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鲁班软件教室还承担对外培训业务,为邢台市各企业培训技术人员50人次,服务了区域经济建设。

三、结合专业特色和行业特点,建立教学运行管理机制

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建设,主要从组织机构、教学机制与制度层面进行。

建筑工程系现有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建筑钢结构技术、建筑设备五个专业。五个专业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专业平台,其他四个专业是优势资源,如工程监理、工程造价、钢结构安装、建筑设备等方面是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同时通过重点专业的建设来带动这些专业的发展和提高,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目标。

基于此,建筑工程系成立以主任、教学副主任为领导的教学管理组织,在教学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试行教研室和专业建设小组双线运行的管理模式(如图2所示)。这种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由于教师在专业和教研室方面隶属关系不同,以教研室为单位难以开展专业建设、专业教研活动的问题。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学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制订实施细则与相关补充方案,从课堂教学组织管理、实习实训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教学档案管理等方面着手,保证教学活动有序运行。同时,还积极进行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如在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机制上,首先根据顶岗实习管理流程图制定了严密的工作方案,将顶岗实习阶段分为计划准备、过程管理、考核评价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均由多个工作环节组成,每个环节有相应的质量标准和责任人,有效地改善了以往“放羊”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高了顶岗实习效果。

四、以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为目标,建立与“工学结合”相配套的课程建设机制

(一)建立“校企合作、联合开发”的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机制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开发模式,确立了行业企业在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建立了校企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模式,并明确双方的角色定位。在课程开发中,坚持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专家的作用,深度咨询,对企业专家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结合教学规律加以吸收利用,但切忌盲目照搬。

(二)系统化设计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将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作为系统工程来考虑。在凸显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和职业素质养成的框架下,以市场调研为基础,以行业企业、学院教师、课程专家为主体,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学内容改革为关键,从设计理念到课程考核形式,从课程标准到课程教学资源与实施条件都进行了系统的设计。

(三)制度化规范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步骤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首先进行工作过程分析和教学分析,形成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思路,然后通过选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借鉴“六步教学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进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教学实施采取布置任务、教师讲授、分组练习、任务实训、成果展示和综合评价的步骤,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探索“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训练。

(四)将校内外实训基地,作为工学结合课程实施的重要场所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通过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以真实(模拟)的项目为载体,以具体的学习型工作任务为切入点,并按照工作过程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利用校内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场所或校内生产性与仿真性实训基地,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学校专职教师为辅,完成整门课程或课程部分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在学校和企业指导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轮岗完成课程的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职业素质的提高。

五、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一)建立“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双师型”专职教师培养机制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重点抓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结合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国外进修培训、国内高职师资基地培训/下厂锻炼、学院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的三级培训体系。

此外,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还根据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培训方式。例如,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进行教师实践能力培训;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职业技能水平考试,获取相关专业资格证书;依托合作企业,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培训;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兼职,实现“学校、企业、个人”三方共赢。

(二)建立“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双师型”优秀人才引进机制

积极引进已具备“双师型”条件的人才,这是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的辅助途径。引进企业中那些博学善讲、既有教师素质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不仅能够满足教学需要,还能够为学校的课程建设带来生机。学院对这些人员在职称评定、岗位聘用、待遇福利、科研条件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条件,从而吸引优秀人才、优化教学团队结构。

(三)建立“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兼职教师聘用机制

目前高职院校在聘请企业教师上基本上都是采取一对一的单聘形式,存在多种弊端。为保证兼职教师能够参与专业建设,顺畅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突破常规思路,通过与企业(如邢台市定额站、邢台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等)合作而不是与个别技术人员合作,实现了与企业共建兼职教师资源库的聘任方式,消除了一对一单聘的弊端。互聘企业依据教学任务的相关要求,统一安排企业资深技术骨干参与教学工作,并将教学工作纳入其工作范畴,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为校企深度融合奠定了平台。

六、因地制宜,健全、创新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机制

“立足院内、依托院外、相互支持、共谋发展”是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明智选择和遵循原则。除了建立健全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规章制度外,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还结合专业实际,根据建筑行业特点,与企业联合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车间建在企业,企业能工巧匠承担实训指导工作,依据企业、行业标准和企业工作项目开展生产性实训,形成了“企业入校、校驻企业”的基地建设特色。例如,建筑工程技术综合实训场就是通过长期租赁场地的形式,直接建立在合作企业的生产加工基地,学生可以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进行实训,可以非常便利地得到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的指导,实训效果很好。

在实训基地管理方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将实训基地进行科学分类管理。配合学习领域设置工种实训室、建筑材料检测中心、综合实训场、工程造价管理实训室。为了实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融合,满足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训练,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于课程,依托实训基地,建设了满足课程需要的理实一体的专业教室。

七、建立院、系、专业三级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保障教学质量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学院教学管理机制与制度为基础平台,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对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创新,形成了自己的质量管理特色。

我们通过对教学流程进行具体分析,运用鱼刺图原理(如图3所示),明确了教学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即机制、教材、实训、教师、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其实行重点控制为保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设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质量保障体系,质量管理活动依据PDCA原理循环运行,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上一篇:职业教育方针范文 下一篇:文物保护存在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