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3-21 02:19:44

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

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认证理念与国际保持同步

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初就引入了认证认可制度,为适应开展质量管理、发展对外贸易的需要,相继开展了产品认证、管理体系认证、实验室资质认定等工作。上世纪60、70年代,美国制定的宇宙食品卫生控制计划被认可为HACCP的雏形。1993年,欧洲引进HACCP后,紧接着FAO/WHO决定在国际上推荐和普及HACCP。2002年,美国在处理果汁类食品安全问题时要求将引进HACCP作为企业履行的义务。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出口食品企业在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指导下,率先掌握了HACCP的先进理念并付诸实施。上世纪90年代末,有机食品等一些认证理念也被引入我国。

2001年,随着我国入世的步伐,国家成立了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建立了“统一管理,共同实施”的工作机制,确立了规范化、法制化的科学管理方法。我国食品、农产品的认证工作,在以往认证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一些新的食品、农产品认证监管理念,如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等。也建立了进出口食品企业卫生备案制度。在引进国际上先进食品认证理念方面,我国基本与国际同步。

我国对食品、农产品的认证基本采取自愿认证。通过食品、农产品认证,促进企业采取科学有效的生产方法,从源头或生产阶段排除风险,提高食品农产品质量,给老百姓留下科学放心的印象,给消费者提供科学选择食品、农产品的信息。

在我国,通过国家认证的食品、农产品并加贴认证标识,只能说明生产企业引进了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采取了先进科学的生产方式,生产出了令人有良好感觉的食品、农产品,可增加消费者对食品的信任。但通过认证的食品、农产品并非意味着绝对安全,也不能认定为达到食品卫生标准。通过认证的产品是否合格最终需要通过监督检查进行确认。

我国食品、农产品认证监管,提倡采用国际通行的卫生监控方法,对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采取先进生产方式提升企业形象,指导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体现政府部门科学管理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效率,对促进食品农产品认证的法制化,促进市场经济有效运行,服务外交和外贸大局,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我国食品农产品认证机构和管理制度

一、国家认证监管机构

人世之前,我国认证工作内外多套体系并存、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内容单一、监管缺位。2001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其行政监管职能由中国国务院直接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全国认证认可工作的主管机构,隶属于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AQSIQ)。

国家认监委负责食品、农产品认证活动的统一管理、综合协调和监督工作。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统称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所辖区域内有机产品的认证活动实施监督检查。

我国对食品、农产品的认证监管具体部门为国家认监委注册管理部食品农产品认证管理处,该处主要对有机食品进行认证监督管理。涉及出口食品农产品的卫生注册由注册管理部二处负责。按照《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管理规定》(国家质检总局2011年第142号令)对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实施卫生登记(备案)制度。食品出口企业注册尚需要外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考察并同意注册。

二、认证机构实施批准制度

按照认证认可条例相关规定,我国实施对认证机构、认证培训机构和咨询机构的审批制度,对认证从业人员实施注册管理制度。

我国对食品、农产品认证机构实行批准制度,经过国家认监委批准的食品农产认证机构拥有认证资质。国家认监委对认证机构具有监督检查权力,对其认证资质进行审查和认定,每4年进行1次换证。

国家认证委开展监督检查的方式主要有:对认证机构开展监督检查;对获得认证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对获得认证的产品进行监督抽检;对产品标志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等。认证法律法规依据充分

我国认证认可监管部门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实行部门统一管理、多部门共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第四条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制度。国家对认证认可工作实行在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下,各有关方面共同实施的工作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于2003年正式颁布并有效实施,使我国认证认可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围绕《条例》,进一步健全了认证认可法规体系;我国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认证认可法律法规和认证规范、规则和技术标准体系。《条例》也是我国规范境内认证认可活动及境外认证机构在我国境内活动和开展国际互认的行政法规。为加强对认证认可活动的管理,我国还制订了《国家认可机构监督管理办法》、《认证培训机构管理办法》、《认证咨询机构管理办法》、《认证证书和标志管理办法》等规章及文件。

针对有机产品认证,我国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和《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此外,《有机产品》(GB/T19630-2005)在中国是国家标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中规定有机产品认证必须依据这个国家标准。因此,该国家标准也是中国有机产品法规、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食品企业HACCP体系认证管理规定》(HACCP2002年3号公告)明确了HACCP认证规范,《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CNCA2007年第3号公告)确立了中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自愿性认证制度。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依据为GB/T22000(IS022000等同转换),HACCP认证主要依据CAC的《HACCP体系及其应用准则》为基础制定相关技术规范。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农业部、总局2002年第12号令)、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6号《进口食品国外生产企业注册管理规定》已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经2004年9月27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审议通过,2005年4月1日起已开始施行。

食品农产品认证程序清晰

想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需要由有机产品生产或加工企业或者其认证委托人向具备资质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提出申请,按规定将申请认证的文件,包括有机生产加工基本情况、质量手册、操作规程和操作记录等,提交给认证机构进行文件审核,评审合格后由认证机构委派有机产品认证检查员进行生产基地(养殖场)或加工现场检查与审核,并形成检查报告,认证机构根据检查报告和相关的支持性审核文件做出认证决定、颁发认证证书等过程。获得认证后,认证机构还应进行后续的跟踪管理和市场抽查,以保证生产或加工企业持续符合《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和《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的规定要求。进行现场检查的有机产品认证检查员应当经过培训、考试、面试并在中国认证认可协会(CCAA)注册。

无公害食品认证程序为:企业申报,地方绿色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审核,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委托环境评价,产品经检测、环境评价合格后上报农业部审批颁发产地证书,上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批颁发产品证书。

绿色食品认证程序为:企业申报,地方绿色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审核,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委托环境评价,产品经检测、环境评价合格后上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批,上报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批,颁发证书。

食品农产品认证内容丰富

目前国内已经开展的自愿性产品认证包括环境标志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饮料认证和方圆标志认证等。除此之外,我国开展良好农业规范认证、食品质量认证、绿色市场认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饲料产品认证以及HACCP认证等。

无公害产品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如猪肉、鸡蛋、大米、蔬菜、水果、鱼类产品等未经加工产品;绿色食品中加工产品较多,如牛奶及奶制品、葡萄酒、饮料、蔬菜、水果及初加工品、肉制品;有机食品则以蔬菜、水果、茶叶、蜂蜜为主。有机食品是有机产品的一类,有机产品还包括棉、麻、竹、服装、化妆品、饲料(有机标准包括动物饲料)等“非食品”。目前,我国有机产品主要是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畜禽产品、水产品及调料等。

上述产品的主要区别在于认证依据的标准不同,这些标准的主要区别又在于农药化肥使用量的不同。绿色食品通常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绿色食品认证依据的是农业部绿色食品行业标准。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允许使用农药和化肥,但对用量和残留量的规定通常比无公害标准要严格。而有机产品中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和农药,绿色食品要减少使用农药和化肥,获得无公害认证的产品不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和化肥。

对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可以从是否使用认证标志上进行识别,三种认证都有各自的认证标志。此外,绿色食品标志上有一个对应的编号,可凭此编号查出生产企业、产品品种等信息,有机产品认证则除国家标志外还应在包装上使用认证机构认证标志或注明认证机构名称。

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根据《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第二章15条规定:“有机配料含量(指重量或者液体体积,不包括水和盐)等于或者高于95%的加工产品,应当在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后,方可在产品或者产品包装及标签上标注”有机“字样,加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该办法第二章16条同时规定:“认证机构不得对有机配料含量低于95%的加工产品进行有机认证。”

业内人士对此分析称,过去有些商家只要加入一点有机配料,就宣称是有机产品。新规定中的要求较严格,很多原有的有机商家就被剔除出局。此外,新办法增设“有机产品进口”一章、取消有机转换标志等也是令市面上有机食品数量大减的原因。

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废止地方盐业公司受益

本刊讯(记者 孟雯)国家发改委4月21日公告,根据《国务院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现决定废止《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中国盐业协会随即解读称,取消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不等于取消食盐专营,发改委废止的是其已经不操作的三证办理程序《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规章,不是代表国务院废止食盐专营制度的《食盐专营办法》行政法规。

此前国务院已将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的审批权下放至省级。分析认为,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审批下放至省级人民政府盐业行政主管部门,地方盐业公司是最大受益者。废止《食盐专营许可证管理办法》或将拉开食盐行业体制改革大幕。

让百姓吃上放心粮 我国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

本刊讯(记者 唐蕊)近日,农业部表示,为让百姓吃上放心粮,今年国家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综合治理工作,先期在湖南省长株潭地区开展试点。通过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和污染修复治理,实现重金属污染耕地的稻米达标生产,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2013年,媒体披露的湖南省稻米镉超标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开展综合治理的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何才文副司长表示,今年试点工作按照“因地制宜、政府引导、农民自愿、收益不减”的基本思路,科学合理确定技术路线及配套措施,通过土壤改良、培肥地力等农艺措施进行综合治理,确保稻米重金属含量不超标。污染较重的耕地(占少部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不再种植水稻,改种棉花、蚕桑、花卉等,并对残余物去向进行监控,不得再回流进入耕地。

卫计委:列入名单保健食品禁作普通食品原料生产经营

本刊讯(记者 唐蕊)4月22日,针对多份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咨询特定物品能否作为食品原料,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出,原卫生部2002年公布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所列物品仅限用于保健食品。

卫生计生委表示,除已公布可用于普通食品的物品外,《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中的物品不得作为普通食品原料生产经营。如需开发《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中的物品用于普通食品生产,应当按照《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申报批准。对不按规定使用《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所列物品的,应按照《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食品农产品;安全认证;质量体系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06-2

我国的食品农产品生产已进入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新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带来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食品农产品产业发展的战略也由单纯追求数量向质量数量并重转变,由于一些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也使加强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成为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的重要任务。食品农产品认证作为食品生产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完善产品质量安全自控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推动我国食品农产品生产企业实施标准化,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切实保障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我国食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的稳步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重点对常见的一些产品认证制度进行分析。

1 相关产品认证

1.1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是国家农业部和认监委为配合“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于2002年联合推出的认证制度,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认证制度。主要为解决国内初级农产品“吃了不倒”的问题,采取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相结合的模式,按照“政府推动,认证不收费”的原则开展认证。目前认证与管理制度日益完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程序》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程序》等,认证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负责实施,截至2012年底,已颁发有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证书76686个,产品证书74529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证书有效期均为3年。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是以安全为目的的,要求产地环境良好,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高毒、高残留等国家禁限用农药品种,要求按说明书安全、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收获时注意农(兽)药的安全间隔期,就能达到相关要求,实现安全有保证、产量有保障。国家在政策层面上要求政府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1.2 绿色食品认证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

绿色食品认证是由我国20世纪90年代逐渐形成的一种认证制度,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认证制度,由隶属于农业部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实施认证,认证依据的产地环境条件、投入品(肥料、农药、兽药、渔药、食品添加剂等)使用准则、产品标准、包装及贮运要求等都是农业部的行业标准。同时《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是对绿色食品标志申请、核准、管理、监督的强制性要求。截至2012年底,有效使用的认证证书为17125个,认证证书有效期为3年。

绿色食品拒绝使用转基因产品和技术,允许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合成农业投入品,但限制使用品种和使用次数。只要措施合理、管理到位,这些要求在生产过程当中还是不难做到的,而且也能保证产量和提升品质,所以虽然绿色食品认证是企业的一种自愿行为,但国家在政策层面还是提倡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近年绿色食品认证也保持着平稳健康发展的势头。

1.3 有机产品认证

有机产品是指生产、加工、销售过程符合中国有机产品国家标准,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并加施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的供人类消费、动物食用的产品。有机食品是有机产品的一类,但有机产品还包括棉、麻、竹、服装、饲料等“非食品”。我国有机产品种类主要有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畜禽产品、水产品及调料等。

国外有机产品认证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是90年代引入的有机农业,初期的有机产品认证是国外(如欧盟、美国)的一些认证机构派检查员来进行检查并发给国外有机证书,认证的产品主要供出口。从2004年开始,我国相继出台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有机产品》国家标准GB/T 19630、《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等文件,逐渐形成了我国统一的有机产品认证制度。目前我们国家已经拥有23家合法的有机认证机构,在国家认监委的监督下开展有机产品认证工作,并颁发了一万余张有机产品认证证书,认证证书有效期为1年。

我国正在积极开展有机产品认证的相关国际合作,已经从国家层面确定将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列为有机产品认证互认的重点,同时还在努力提高我国在APEC成员内有机产品认证领域的地位,为实现APEC成员间有机产品认证结果互认创造条件。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也在积极努力开展国际合作,如农业部所属的“中绿华夏有机产品认证中心(COFCC)”,目前已与德国BCS,日本JONA等认证机构建立了良好的认证业务合作关系,并拓展了海外认证业务,目前已有德国、法国、瑞士、丹麦、芬兰、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个有机农业项目通过了COFCC的有机认证,提高了我国认证机构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有机产品的生产过程当中不许使用或添加任何化学合成物质,并拒绝转基因产品和技术,是以环保为目的的一种生产理念,追求的是生态效益,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它对生产的要求,使得可供选择和使用的投入品面很窄,实际操作起来难度相对较大,产量相对而言也偏低,产品的品质也不一定是最好,从严格意义上讲,有机产品不在安全农产品之列。但目前国内的有机产品认证要求提交合格的环境检测和产品检测报告,所以被纳入到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范畴,国家的政策是适度发展有机农业。

1.4 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

GAP是指应用现代农业知识,科学规范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GAP实际上是一套针对农产品生产(包括作物种植和动物养殖等)的操作标准,它关注农产品种植、养殖、采收、清洗包装、贮藏和运输过程中有害物质和有害生物的控制及其保障能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还关注生态环境、动物福利、职业健康等方面的保障能力。

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起源于国外,1997年在欧洲零售商的倡导下提出了“良好农业规范(简称GAP)”。2004年起,为建立我国GAP认证和标准体系,国家认监委先后了24项GAP国家标准(GB/T 20014.1~.24《良好农业规范》),内容涵盖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还了《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实施规则》,作为认证依据。属于与国际要求接轨的一种自愿性产品认证制度。目前我国有15家合法的GAP认证机构,认证并颁发了六百余张证书,GAP证书的有效期一般为5年。

目前中国良好农业规范(ChinaGAP)和全球良好农业规范(GLOBALG. A. P)以及智利良好农业规范(ChileGAP)已经实现国际互认,这非常有助于帮助出口企业跨越国际技术壁垒、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

1.5 其他两种产品认证制度

一是“饲料产品认证”,是国家认监委和农业部2003年联合推出的,是针对饲料产品及饲料添加剂产品的认证制度,主要依据为《饲料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和《饲料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二是“食品质量(酒类)认证”,是国家认监委和商务部2005年联合推出的认证制度,侧重酒类加工过程与相关标准的符合性。

2 相关管理体系认证

2.1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是一种控制食品安全危害的预防性体系,可将食品安全危害风险降低到最小或可接受水平。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是美国为解决太空食品安全卫生质量问题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控制和保证体系,逐步为当今世界所公认,现已真正成为国际性的食品生产管理体系和标准。HACCP体系提供了系统、科学、严谨和对食品普遍适用的控制危害的手段,通过对食品从原料、加工、储运和销售各环节进行危害分析,找出显著危害,并建立关键控制点对危害进行控制,以消除或降低危害。

中国从较早的时候就开始研究和跟踪HACCP在国际上的发展,并于1990年开始对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HACCP控制进行官方验证。HACCP体系认证则于2002年起步,认证先期认证依据不统一,直至2011年国家正式出台了HACCP认证实施规则,HACCP认证统一使用GB/T27341《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 食品生产企业通用要求》和GB/T 14881《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作为认证依据。目前我国共有25家认证机构经国家认监委批准开展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工作,截至2012年底,共颂发了6000余张有效的认证证书,HACCP体系认证证书有效期为3年。

HACCP作为一种与传统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截然不同的崭新食品安全保障模式,它的实施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它的独到之处是,在HACCP管理体系原则指导下,食品安全被融入到设计的过程中,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最终产品检测。因而,HACCP更重视食品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的分析和控制,使之与食品安全相关联。HACCP的运作方式是以七个原理(或称七原则)作为体系实施基础,它们分别是:

1.进行危害分析和提出预防措施。

2.确定关键控制点。

3.建立关键界限。

4.关键控制点的监控。

5.纠正措施。

6.记录保持程序。

7.验证程序。

国家鼓励食品生产、加工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并实施HACCP管理体系。

2.2 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ISO 22000是一个国际标准,定义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适用于从“农场到餐桌”这个食品链中的所有组织。于2001年提出,2005年正式,并被多个国家等同采用。

我国于2007年引入的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制度,认证依据是由ISO 22000等同转换的国家标准GB/T 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和专项技术规范。截止2012年6月,我国共有30家合法的认证机构,颁发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有效证书八千余张,认证证书有效期为3年。

ISO 22000标准旨在保证全球的安全食品供应。它的使用范围覆盖了食品链全过程,即种植、养殖、初级加工、生产制造和分销,一直到消费者使用,其中也包括餐饮。另外,与食品生产密切相关的行业也可以采用这个标准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如杀虫剂、兽药、食品添加剂、储运、食品设备、食品清洁服务、食品包装材料等。它侧重于生产过程的符合性,把4个公认的要素:相互沟通、体系管理、前提方案和HACCP原理作为食品组织建立与实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体现出通用性、协调性、灵活性和实用性,以及与其他管理体系标准的兼容性,为全球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其实施可以使食品生产企业避免因不同国家的不同要求而产生的很多尴尬,依此实施的体系认证自然能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这种认证适用于食品加工企业的体系认证。

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近年来,我国“三品一标”总量规模稳步增长,其产品总量已占全国食用农产品商品总量的40% 以上,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功能作用日益明显。“三品一标”已由相对注重发展规模进入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新时期,由树立品牌进入提升品牌的新阶段。

经过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20多年的努力,“三品一标”形成了农业品牌化发展格局。特别是绿色食品作为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总量规模稳步扩大,近十年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到2012年,全国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6862个,产品总数达到17125个,产品包括农林、畜禽、水产及其加工产品、饮品,以及其他类产品等5个大类、57个小类,主要产量约占全国同类产品总量的5%;多年来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2012年达到了99.5%;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度超过80%,预计2012年国内销售额达到3500亿元,出口额超过25亿美元。

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国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75887个,认定产地76686个,农业系统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企业1336家,有机产品认证证书1916张,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1001个;“三品一标”种植业面积达到6300多万公顷,占到全国耕地面积的47%以上,生产总量超过3亿吨。近几年全国“三品一标”农产品的抽检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何谓“三品一标”

“三品一标”是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总称。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级加工的食用农产品。其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保证大众消费。推行“标准化生产、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的技术制度。采取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相结合的方式来推进。认证属于公益性事业,不收取费用,实行政府推动的发展机制。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安全、优质食品。绿色食品要求产品质量整体上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市场定位于国内大中城市和国际市场,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产品以初级农产品为主,也包括加工的农产品。推行“两端检测、过程控制、质量认证、标识管理”的技术制度。采取质量认证与证明商标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以保护农业环境,增进消费者健康为基本理念,不以营利为目的,收取一定费用保障事业发展,采取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的发展机制。

有机食品是按照有机方式生产、加工,产品符合国际或国家有机食品要求和标准,并通过国家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有机食品对产品质量安全不作特殊要求,满足国内外高端人群消费,主要服务于出口贸易。产品以初级或初加工农产品为主。强调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转换,推行基本不使用化学投入品的技术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注重生产过程监控,一般不做环境监测和产品检测,一年一认证。按照国际惯例,采取市场化运作。

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是指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识。农产品地理标志要求农产品产地环境、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登记保护产品为初级农产品,称谓由地域名称和农产品通用名称构成;突出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采取政府授权证明的方式保护,经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将长期有效。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是公益,实行政府推动的发展机制。

“三品”法规依据

《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是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最基本的法规依据。办法要求“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应当在认证的品种、数量等范围内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冒用、转让、买卖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产品认证证书和标志”。违反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农业部门和各地质监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责令其停止,并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可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农业部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2年11月联合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规定的产品范围和有效期内使用,不得超范围和逾期使用,不得买卖和转让”,“伪造、变造、盗用、冒用、买卖和转让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以及违反规定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农业部2012年7月30日公布的《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规定,“未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禁止将绿色食品标志用于非许可产品及其经营性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转让绿色食品标志和标志使用证书”。

绿色食品标志是我国第一例质量证明商标。1992年4月,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农业部共同下发了《关于依法使用、保护“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通知》,明确了绿色食品是一种特定质量标志,经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核准注册,其商标专用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保护。

2004年11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要求,“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应在有机产品认证证书限定的产品范围、数量内使用。获证单位或个人应按照规定在获证产品或产品最小包装上加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国家认监委2005年6月实施了《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2011年进行了修订,2012年3月1日起实施。新版《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要求认证机构要公开获证组织使用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认证证书和认证机构标识或名称的要求。目前,经国家认监委认可的有机农产品认证机构有22家,多数机构有自己的认证标识,并通过宣传材料及网络公开其机构标识。

无公害农产品执行NY5000系列标准,其中产品标准为强制性农业行业标准。多数标准中明确“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使用应符合有关规定”。一些价值高、便于包装的产品,如茶叶、火龙果、液态乳、禽肉及其副产品标准中要求“包装上应该有无公害农产品专用标志”。

绿色食品执行NY/T658《绿色食品包装通则》,这是农业部推荐性行业标准,对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生产企业具有强制性,获证产品必须遵循。标准要求“绿色食品外包装上应印有绿色食品标志,标志设计和标识方法按有关规定执行”。

有机产品执行GB/T19630《有机产品》标准,这是规范有机产品认证和管理行为的国家推荐性标准。该标准分为4个部分,其中第三部分是对标识和销售的要求,详细规定了有机产品标识的文字、图形或符号,要求“中国有机/有机转换产品认证标志可以根据产品的特性,采取粘贴或印刷等方式直接加施在产品或产品的最小包装上”。

“三品一标”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发展“三品一标”是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的战略决策,对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发展“三品一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较,更加注重数量、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三品一标”坚持的是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遵循的是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追求的是安全、优质、生态、环保、可持续,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模式和有效载体。

“三品一标”通过抓标准、保质量、创品牌,具有快捷入市、顺畅销售、品牌信誉、优质优价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对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一个重要载体。

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什么是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是从英文Organic Food直译过来的。在其他语言中,有机食品也叫生态或生物食品。

在生产方式上,有机食品遵循以下规则:

在肥料方面,完全不使用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人工合成物质,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而是使用作物秸秆、畜禽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和有机废弃物做肥料。

在控制杂草和病虫害方面,采用作物轮作及各种物理、生物和生态措施。

在加工方面,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添加剂、色素、防腐剂等。

目前我国市场上有机食品已有100多个品种,包括蔬菜、粮食、茶叶、水果、畜禽产品、水产品、中药材、调料、蜂蜜等。在国际市场上,除了食品,还有有机纺织品、有机化妆品、有机家具等非食品类有机产品。

发展有机食品的好处

首先,有机食品能减少食品安全风险,营养物质含量比较高,口感比较好。简单举个例子,研究者在调查中发现,有机蔬菜汤所含的水杨酸是非有机蔬菜汤含量的6倍。水杨酸可以帮助防止动脉硬化,预防肠癌,而且是抵抗炎症的有效成分。在自然界中,植物就是用它来抵御疾病的侵袭。

其次,发展有机食品还可以通过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环境,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往依靠投入大量化肥、农药的食品生产方式破坏了生态平衡,比如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使有益生物特别是鸟类、鱼类等遭受灭顶之灾;从农田流入水体的化肥,使我国3/4的湖泊富营养化等。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购买有机食品就是对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从整体来看,目前我国有机食品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大大低于发达国家(2%)的平均水平,只有大约0.1%,但是我们可以预见,有机食品在国内外都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为什么要颁布《办法》

近年来,国内陆续出现了很多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各认证机构都有自己的认证标识,以致市场上出现了有机食品标识混乱的状态。为此,国家质检总局颁布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办法》规定,凡获得认证的产品,都必须在食品外包装上标注认证机构的名称,加贴统一认证标识。

由于国家有机食品标志的发放工作需要有个过程,因此目前消费者只能根据各认证机构提供的标识选购有机食品。如有怀疑,可通过登录国家认监委网站进行核实。

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与有机食品有区别吗?

在发达国家,除了有机食品,就是常规食品,并无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之说。就是说,所有食品都应当是无公害的。在我国,就安全性而言,目前除转基因食品(人们对此尚存在争议)外,这些食品并无本质上的差别。但是从价格上讲,由于有机生产难度较大,并且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因此有机食品的价格比常规食品要贵2~3倍。

什么是有机转换产品

根据国际惯例,所有有机农业基地都必须经过1~3年的转换期,即在申请认证1~2年内,农业基地场生产的产品只能叫有机转换产品。这种产品在发达国家只作为常规产品销售。在我国,由于有机农业尚处于发展初期,许多农场刚开始进入有机转换过程,不可能立即向市场提供完成了农田和管理体系有机转换过程的有机食品。面对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迫切需求,目前农场只能按规定向市场提供有机转换产品。

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范文第6篇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农产品消费安全的有效保障。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保障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是政府履行监管职责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集中体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措施,对维护公众健康和公共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是将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品牌优势和效益优势。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新时期促进农产品生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市场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农业比较优势和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农业生产性收入的增加是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适应市场需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促进优质优价,是实现农业生产性收入增加的有效措施。

(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是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既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推进农业优质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市场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和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

二、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消费安全为基本目标,以强化标志管理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产品,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确保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二)发展方向。坚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加快发展进程,树立品牌形象。无公害农产品作为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坚持政府推动为主导,在加快产地认定和强化产品认证的基础上,依法实施标志管理,逐步推进从阶段性认证向强制性要求转变,全面实现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和安全消费。绿色食品作为安全优质精品品牌,坚持证明商标与质量认证管理并举、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并行,以满足高层次消费需求为目标,带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有机农产品是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有效手段,坚持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国际通行做法,逐步从产品认证向基地认证为主体的全程管理转变,立足国情,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有机农产品。

(三)发展重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要迅速扩大总量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有机农产品要突出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提升质量和效益。无公害农产品发展重点是“菜篮子”和“米袋子”产品;绿色食品发展重点是优势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和出口农产品;有机农产品重点发展有国际市场需求的农产品。

三、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

(一)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各地要根据当地的资源、行业特点和质量安全状况,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要按照发展思路、方向和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加快发展。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要通过产地认定解决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和千家万户的生产质量管理问题,重点抓好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通过产品认证切实解决农产品消费安全和市场准入问题。发展绿色食品,要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围绕提升产业素质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突出抓好重点产品、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的开发和认证。发展有机农产品,要在遵循国际通行规则的基础上,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根据农业资源优势和国际市场需求选择性地发展。

(二)发挥资源优势,扩大总量规模。无公害农产品要按照“统一规范、简便快捷”的原则,加快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步伐。绿色食品要依托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抓好大型标准化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引导部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大型骨干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要发挥农业系统的优势,充分利用各地的农业资源,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提高认证产品效益。

(三)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要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标准的制定及修订力度,优先推动农产品安全标准、大宗优势出口农产品的品质标准的制定。努力争取我国在农产品国际标准制修订方面的参与权。积极筛选和组装配套适用的生产技术,推动农产品生产全程质量控制。在推进农业标准化过程中,要着力抓好生产基地建设,把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区、农场)、建设科技示范场、优粮工程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等,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结合起来。要按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规划和农业标准化发展区域布局要求,以产地(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为依托,加快建设一批有规模、有影响、有品牌、有效益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基地建设带动周边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合理引导消费需求。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要积极通过农交会、绿博会等农产品展览展示活动,大力推介和推广认证产品。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发展,全面树立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形象,扩大品牌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促进农产品国内外贸易。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农产品产销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农产品集散地设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专销网点、柜台和展示区。要充分利用当地农业信息网,尽快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营销公共信息平台,及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认证等信息,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网上交易。各地要充分利用公共传媒,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宣传,提高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通过扩大消费需求拉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贸易和流通。

(五)加强技术培训,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各地要结合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知识,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准确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和操作规范。要积极引导农产品生产者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为目标,实施生产全过程管理,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确保产品适销对路和实现优质优价。

(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计划、财政等部门的支持,创造条件,设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标准制定、认定认证、基地建设、市场营销和监督检查等。同时,要创新机制,将农业综合开发、技术推广、基地建设、示范园区创建等农产品生产性投资项目实施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新建和在建的各类农产品生产性投资项目,要以标准化生产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为项目实施的重要目标和验收的基本条件。以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以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为基本目标和基本要求,根据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生产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的企业和农户纳入财政支持、奖励范围。要积极争取将鲜活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尽快纳入绿色通道实施范围,减免过桥过路等费用,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强监督,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公信力

(一)完善制度,依法管理。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管理制度,当前,无公害农产品要在严格执行《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组织制定《无公害农产品监督管理规范》;绿色食品要加快修订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修订《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组织制定《绿色食品管理办法》;有机农产品要在执行《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组织制定符合中国农业生产特点的《有机农业及有机农产品管理办法》。

(二)实施例行检查,强化证后监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同步”的方针,突出抓好认定产地的投入品使用和获证产品的监督管理。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要求,建立健全例行检查制度。对获证产品和企业(产地)要实行年度抽查、检查制度;对标志的印制、使用和登录要加大跟踪力度;加强对工作机构工作质量的日常监督管理;定期检查认证质量体系、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执行情况。要通过例行检查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不断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有效性。

(三)健全信息网络,提高追溯能力。要加快建立健全认证产品、企业和基地追溯查询网络,积极推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信息网上公示、查询、追溯制度。要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及时受理认定认证投诉,适时公布执法监督检查结果,尽快实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要尽快建立获证产品、企业(产地)质量信用体系。要通过建立获证质量档案和监管档案,强化农产品生产者的质量安全责任意识,提高认证公信力。

(四)加强工作体系建设,提高工作质量。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工作机构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质量体系,完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规范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行为。对各级工作机构,要逐级实施年度考核和年度报告制度,对产地环境、产品检测技术机构和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检查员和标志监管员实行资质考核、注册制度,建立退出机制,提高认证工作的科学性、公证性和权威性。各级工作机构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

五、加强组织协调,全面落实各项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和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大局出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将其纳入到本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进一步完善省、地(市)、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工作机构,积极改善工作推进条件,充实工作队伍,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认真将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强化责任,建立激励机制。按照国务院关于食品安全工作地方政府负总责的基本原则,各级农业部门要将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工作业绩纳入年度工作考核范围。对业绩突出的地方、单位和个人,要及时予以表彰和奖励。

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范文第7篇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供应的要求,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切实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大力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现就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农产品消费安全的有效保障。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保障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是政府履行监管职责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集中体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措施,对维护公众健康和公共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是将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品牌优势和效益优势。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新时期促进农产品生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市场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农业比较优势和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农业生产性收入的增加是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适应市场需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促进优质优价,是实现农业生产性收入增加的有效措施。

(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是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既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推进农业优质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市场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和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

二、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消费安全为基本目标,以强化标志管理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产品,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确保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二)发展方向。坚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加快发展进程,树立品牌形象。无公害农产品作为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坚持政府推动为主导,在加快产地认定和强化产品认证的基础上,依法实施标志管理,逐步推进从阶段性认证向强制性要求转变,全面实现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和安全消费。绿色食品作为安全优质精品品牌,坚持证明商标与质量认证管理并举、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并行,以满足高层次消费需求为目标,带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有机农产品是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有效手段,坚持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国际通行做法,逐步从产品认证向基地认证为主体的全程管理转变,立足国情,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有机农产品。

(三)发展重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要迅速扩大总量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有机农产品要突出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提升质量和效益。无公害农产品发展重点是“菜篮子”和“米袋子”产品;绿色食品发展重点是优势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和出口农产品;有机农产品重点发展有国际市场需求的农产品。

三、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

(一)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各地要根据当地的资源、行业特点和质量安全状况,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要按照发展思路、方向和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加快发展。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要通过产地认定解决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和千家万户的生产质量管理问题,重点抓好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通过产品认证切实解决农产品消费安全和市场准入问题。发展绿色食品,要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围绕提升产业素质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突出抓好重点产品、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的开发和认证。发展有机农产品,要在遵循国际通行规则的基础上,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根据农业资源优势和国际市场需求选择性地发展。

(二)发挥资源优势,扩大总量规模。无公害农产品要按照“统一规范、简便快捷”的原则,加快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步伐。绿色食品要依托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抓好大型标准化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引导部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大型骨干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要发挥农业系统的优势,充分利用各地的农业资源,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提高认证产品效益。

(三)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要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标准的制定及修订力度,优先推动农产品安全标准、大宗优势出口农产品的品质标准的制定。努力争取我国在农产品国际标准制修订方面的参与权。积极筛选和组装配套适用的生产技术,推动农产品生产全程质量控制。在推进农业标准化过程中,要着力抓好生产基地建设,把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区、农场)、建设科技示范场、优粮工程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等,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结合起来。要按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规划和农业标准化发展区域布局要求,以产地(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为依托,加快建设一批有规模、有影响、有品牌、有效益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基地建设带动周边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合理引导消费需求。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要积极通过农交会、绿博会等农产品展览展示活动,大力推介和推广认证产品。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发展,全面树立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形象,扩大品牌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促进农产品国内外贸易。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农产品产销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农产品集散地设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专销网点、柜台和展示区。要充分利用当地农业信息网,尽快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营销公共信息平台,及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认证等信息,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网上交易。各地要充分利用公共传媒,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宣传,提高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通过扩大消费需求拉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贸易和流通。

(五)加强技术培训,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各地要结合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知识,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准确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和操作规范。要积极引导农产品生产者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为目标,实施生产全过程管理,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确保产品适销对路和实现优质优价。

(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计划、财政等部门的支持,创造条件,设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标准制定、认定认证、基地建设、市场营销和监督检查等。同时,要创新机制,将农业综合开发、技术推广、基地建设、示范园区创建等农产品生产性投资项目实施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新建和在建的各类农产品生产性投资项目,要以标准化生产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为项目实施的重要目标和验收的基本条件。以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以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为基本目标和基本要求,根据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生产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的企业和农户纳入财政支持、奖励范围。要积极争取将鲜活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尽快纳入绿色通道实施范围,减免过桥过路等费用,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强监督,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公信力

(一)完善制度,依法管理。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管理制度,当前,无公害农产品要在严格执行《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组织制定《无公害农产品监督管理规范》;绿色食品要加快修订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修订《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组织制定《绿色食品管理办法》;有机农产品要在执行《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组织制定符合中国农业生产特点的《有机农业及有机农产品管理办法》。

(二)实施例行检查,强化证后监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同步”的方针,突出抓好认定产地的投入品使用和获证产品的监督管理。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要求,建立健全例行检查制度。对获证产品和企业(产地)要实行年度抽查、检查制度;对标志的印制、使用和登录要加大跟踪力度;加强对工作机构工作质量的日常监督管理;定期检查认证质量体系、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执行情况。要通过例行检查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不断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有效性。

(三)健全信息网络,提高追溯能力。要加快建立健全认证产品、企业和基地追溯查询网络,积极推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信息网上公示、查询、追溯制度。要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及时受理认定认证投诉,适时公布执法监督检查结果,尽快实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要尽快建立获证产品、企业(产地)质量信用体系。要通过建立获证质量档案和监管档案,强化农产品生产者的质量安全责任意识,提高认证公信力。

(四)加强工作体系建设,提高工作质量。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工作机构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质量体系,完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规范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行为。对各级工作机构,要逐级实施年度考核和年度报告制度,对产地环境、产品检测技术机构和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检查员和标志监管员实行资质考核、注册制度,建立退出机制,提高认证工作的科学性、公证性和权威性。各级工作机构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

五、加强组织协调,全面落实各项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和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大局出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将其纳入到本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进一步完善省、地(市)、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工作机构,积极改善工作推进条件,充实工作队伍,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认真将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强化责任,建立激励机制。按照国务院关于食品安全工作地方政府负总责的基本原则,各级农业部门要将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工作业绩纳入年度工作考核范围。对业绩突出的地方、单位和个人,要及时予以表彰和奖励。版权所有

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范文第8篇

1.“三品一标”的概念与发展

1.1无公害农产品指使用安全的农业投入品,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生产,产地环境、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并使用特有标志的安全农产品。对农产品实施无公害认证,是政府为了确保农产品的生产、市场准入和消费安全,于2003年推出的一种带有行政审批性质的官方评定措施。认证工作不收费,属公益性质,推行“标准化生产,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制度,采取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产地认定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实施,主要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控制问题;产品认证由农业部质量安全中心代表农业部组织实施,主要解决上市销售农产品的消费安全和快捷市场准入问题。

1.2绿色食品指产自优良环境,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产品既安全又优质并使用专用标志的食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绿色食品开发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的产物,引领消费潮流的官方注册品牌。绿色食品追求安全、优质、营养和环保,推行“两端监测,过程控制,质量认证,标志管理”制度,实行质量认证与证明商标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采取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的推动模式。如果说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是政府保证农产品安全生产和放心消费的一种公益性认证,则绿色食品是政府创建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是官方为确保农产品及加工品既安全又优质的一种公信力认证。绿色食品较之无公害农产品而言,除了鲜活农产品外,还包括食用的农产加工品。

1.3有机食品(农产品)指按照特定的技术规范生产,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兽药、肥料、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品,并使用特定标志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有机食品是一种亲环境产品,它追求生产消费与大自然和谐共生。我国的有机食品开发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有机食品的生产和消费市场看,主要是利用农业的自然资源优势,服务于农产品出口市场。

1.4农产品地理标志官方登记保护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实施保护和利用,是最近几年世界范围内倍受大家推崇的一种农产品产地品牌培养发展模式,目的是提升农产品产地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农业部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管理,依据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实施的是行政保护,定位为地域性公权保护和社会公益性质,登记工作不向申请人和标志使用人收取费用,所需费用纳入县级以上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预算年度计划。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范围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调整的范围一致。

2.我省“三品一标”发展现状

我省“三品一标”工作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根据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可以划分四个阶段:起步阶段(1990~1995年),重点进行绿色食品的示范试点探索和建立绿色食品开发的发展模式和工作体系,绿色食品生产主要是由部分农垦企业来进行,但品种单一,仅限于大米等少数农作物;快速发展阶段(1996年~2000年),主要是突出面向市场需求,坚持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走产业化的路子,平均每年以30%的速度大幅开展绿色食品认证工作;跨越式发展阶段(2001年~2005年),主要是提出了建设绿色食品大产业的奋斗目标,相继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工作,做到了“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稳步提升阶段(2006年~今),主要是坚持“认证与监管并重,数量与质量并举”的工作思路,积极扩大总量规模,着力强化监督管理,全面提升品牌公信力。目前,我省的“三品一标”得到了有序、有效、有力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2.1形成了规模化发展的态势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省“三品一标”工作紧紧围绕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和实现现代农业这一宏伟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重突出区域特点,以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为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开拓思路,创新机制,强化措施,由单一产品认证向规模化产业发展迈进。产品开发逐年扩大。从产品认证内容看,由单一的绿色食品认证扩展到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环境等方面。从1995年~2009年,绿色食品申报主体由13个发展至1073个,开发认证产品由19个发展至3154个,分别扩大了23.8倍、3.5倍和40.4倍、4.1倍;产量产值逐年增多。1995年~2009年,实物总量由4万吨增至3340万吨,年产值由88.2亿元扩增至487亿元,产量产值分别增长了174倍、4.8倍和29.4倍、5.5倍;农民收入逐年提升。截止2009年底,“三品一标”生产带动农户278万户,户均增收2086元。较2005年的带动农户130万户,户均增收1500元,增加了2.1倍和1.4倍。

2.2形成了标准化生产的态势多年来,“三品一标”工作按照工业化思维、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的思路,建立了一套“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技术标准体系,创建了以“技术标准为基础、质量认证为形式、商标管理为手段”的开发管理模式,成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主要载体。建立了科学完整的标准化体系。“三品一标”标准是应用科学技术原理、结合生产实践、借鉴国内外相关标准所制定的,是在“三品一标”生产中必须遵守、质量认证时必须依据的技术性文件。它既是生产者的生产技术规范,也是认证的基础和质量保证的前提,是国家行业标准。对经“三品一标”认证的生产主体来说,是强制性标准,必须严格执行。目前,“三品一标”标准包含六个方面:产地的环境标准、生产的技术标准(生产资料使用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产品的质量标准、包装标准、贮藏运输标准和其它相关标准(推荐肥料标准、推荐农药标准、推荐食品添加剂标准)。这些标准对“三品一标”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和指标作了明确规定,既保证了产品的品质,又保护了产地环境,并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2009年,我省参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标准制修订13项;创建了示范作用的标准化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是指产地环境质量符合“三品一标”有关技术条件要求,按技术标准、生产操作规程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施生产和管理,并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区域或养殖场所。我省先后启动建设了12大类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制定了《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办法》。目前,全省拥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19个,有机食品基地50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70个,绿色农业示范区7个,逐步形成了“地方政府组织、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农户参与”的标准化生产方式。

2.3形成了产业化经营的态势以“品牌+公司+基地+农户”为模式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是“三品一标”生产主体的主要经营模式。近年来,我省“三品一标”申报主体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增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据有关数据统计,2003年有8户绿色食品企业进入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户进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8年有12户绿色食品企业进入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4户进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三品一标”认证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广大农村的悄然兴起,将原来单一的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转化成为有组织、成规模、见效益的产业化生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成为“三品一标”认证申报主体新生力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省“三品一标”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500多个,比2007年增长了3.7倍。

2.4形成了市场化推动的态势从我国农产品的消费导向看,推动品牌农产品发展最主要的措施是抓好“三品一标”。也就是通过积极稳妥地发展“三品一标”,打造中国最知名的农产品和农产品产地。通过打造、提升农产品品牌,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使农民不断增收。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组织引导下,各生产经营企业不断创新营销策略,全力开拓市场,“三品一标”市场占有份额和产品信誉度都有了历史性的突破。产品开发多元化。面向市场需求,围绕打 “长白山牌”、“绿色牌”和“特色牌”,我省在产品开发的品种上,实现了由单一粮食作物向林特产品、多种经营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开发的转变。由初级农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的转变,培育了吉林德大鸡肉、长春皓月牛肉、吉林天景玉米、宝利祥蜂蜜、吉林精气神猪肉、东福米业大荒地大米、增盛永花生、长白山红松果仁、黑木耳砖、通天葡萄酒、金士百绿色纯生啤酒等一批知名品牌;市场开发多元化。2000年以来,我省先后举办了8次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并在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我国的广州、北京、大连、澳门、云南、福州、上海、香港、烟台等地举办了一系列大型吉林绿色特色优质农产品展洽活动,集中展示了12大类3000多种“三品一标”产品,产品展销现场交易额和合同协议金额逐年攀升。同时,加强了省内绿色特色优质农产品展洽中心建设,开展了吉林农网、吉林绿色食品网的网上远程交易和网上农博会活动,完善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吉林绿色食品配送中心,我省“三品一标”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销售领域和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产品销售的触角逐步伸向国内发达地区和国际市场,有许多产品已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港澳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5形成了法制化监管的态势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和《农产品包装标识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三品一标”工作已走上法制化轨道,这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省始终坚持“认证与监管并重,数量与质量并举”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的实施,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目前,我省“三品一标”监管工作主要依据《绿色食品企业年度检查工作规范》、《绿色食品标志市场监察实施办法(试行)》、《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年度抽检工作管理办法》、《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有机产品认证实施细则》、《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制度、产品抽检制度、企业年检制度和市场监察制度。逐步形成了“统一领导、属地监督、分层管理”的工作格局;强化监管队伍建设。目前,我省从事“三品一标”工作机构已覆盖9个市(州)、60个县(市、区),培养认证、监管人员278人,“三品一标”质量安全内检员884人,涵盖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长春地区、辽源地区、松原地区的工作部门,已得到本级政府的执法授权,主要依据《农产品质量法》进行依法监督管理,效果十分显著。

3.做好我省“三品一标”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3.1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理顺管理职能,提高队伍建设

发展好“三品一标”工作,领导重视是前提,机构健全是保障,队伍精干是基础。强化组织领导。主要是将“三品一标”工作纳入到各级工作绩效考核中来,《食品安全法》确立了“全程全面监管,生产经营者负首责、地方政府负总责、各监管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参与和监督”的监管理念。农业部门要按照上述监管理念的要求,在同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法强化农产品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引导生产经营者提高重质量、重信誉、重自律的意识,逐步形成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强化机构建设。在“三品一标”大发展期间,我省9个市(州)均成立了相对独立的工作部门,部分县(市、区)配备了工作人员。然而,从事“三品一标”工作的部门和人员中,独立的少、加挂的多,专职的少、兼职的多。随着工作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增多,速度的加快,要求建立一支机构健全、人员精干、设备齐全、经费充足的工作体系队伍。同时,要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作用,根据“三品一标”发展现状和趋势,重新界定各级工作机构职能,争取执法授权。目前,我省“三品一标”工作大部分还集中在省级工作机构,基层工作机构还存在职能不明确,职责不清楚,工作不到位的问题,由上至下的工作体系急需强化完善;强化队伍培训。“三品一标”工作包括产品认证、基地建设、标准制定、市场开拓、质量监督、宣传指导等多方面内容,是一项政策性和业务性较强的工作,需要一批懂政策、精业务、高素质的专业队伍。目前,我省具有资质的有机食品检查员3人,绿色食品检查员15人,无公害农产品检查员278人,要面对几千种产品认证的现场检查和质量监管工作,其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质量难保。应加大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尽快解决“三品一标”生产前沿检查监督力量薄弱问题,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3.2深入调查研究,创新工作思路,夯实发展基础,推进工作进程

“三品一标”工作已走过20年发展历程,承载着不同时期内历史所赋予的重要职责。调查研究准确定位。我们国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经济工作的重大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三品一标”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充分发挥“三品一标”的品牌效应,推动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这是对 “三品一标”工作最明确的功能定位。我们要紧紧围绕强化机制、界定职能、依法监管、制定标准、建设基地等问题,提出政策建议、求真务实,夯实工作基础、勇于创新,开创新的业绩。实施好“五大工程”。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程。主要是围绕国务院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以我省“百亿斤肉工程”、“百万亩棚膜蔬菜工程”为依托,建设一批蔬菜、水果、肉牛、肉羊、奶牛、生猪、肉鸡、蛋鸡、水产品等“三品一标”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特色农产品规划区和农业大县为重点,稳步推进一批“三品一标”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工程,主要是围绕我省“百户龙头企业建设工程”,引领优势主导产业实施质量提升。以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食品加工骨干企业、国内知名品牌企业和出口企业为重点,发展产品认证,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领工程,主要是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培育引导一批组织有序、管理规范、合作紧密、规模生产的专业组织,成为“三品一标”申报主体,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品牌和经营的水平,促进农超对接,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新兴产业品牌提升工程,主要是紧紧围绕我省人参、鹿、林蛙、食用菌、山野菜等新兴战略产业,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实施“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扩大新兴产业,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品牌知名度。市场培育工程,主要是紧紧围绕“创品牌、保质量、增收入”这一主体,开展基地与企业对接,企业与商家对接活动,在有条件的地区或市场,设立“三品一标”专柜、专店,做到多渠道、多途径、多层面开拓市场,提高“三品一标”市场占有份额,在食品安全生产和消费中,打好“特色牌”,唱好主旋律。

3.3积极协调沟通,加大宣传培训,营造良好氛围,提升品牌效益

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工作,既要做好政府的推动工作,又要做好市场的培育工作。加强协调,共谋发展。“三品一标”的开发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多重交织的一项工作。重视外部协调。主要是与发改委、财政厅、质监局、工商局、食药监管局、法制办等相关部门协调,争取更大的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监管联动、执法授权。搞好内部协调,主要是与省农委相关处室之间的协调,依托市场信息、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科技教育、新农村建设、园艺特产等工作体系,加大“三品一标”各项工作力度,拓展空间,借势发展;增加投入,彰显实效。目前我省“三品一标”还没有成型的立项投资渠道,“三品一标”只是各种立项资金投入的一个先决条件。不断探索,积极争取立项渠道。主要是基地建设投资、产品认证补贴、产品挂标上市补贴、安全农产品生产补贴等。完善制度,有效使用资金补贴,主要是集中使用好、管理好现有的“三品一标”资金补贴项目,完善资金补贴发放制度,搞好试点示范,彰显投资实效。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加大政策方针的宣传。通过广泛和深入地宣传,加深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国家支持发展“三品一标”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加大对“三品一标”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功能作用的宣传,主要是大力宣传“三品一标”全程质量控制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对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作用。大力宣传“三品一标”“环境有监测、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检验、包装有标识、质量可追溯”的生产模式,对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作用。大力宣传“三品一标”“以品牌为纽带、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农户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模式,对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大力宣传“三品一标”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加大典型示范的宣传要积极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方式,及时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渠道,普及知识,推广技术,报道成效,营造氛围。加大品牌效益的宣传,“三品一标”作为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在指导生产、规范经营、保障安全、满足消费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国家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品牌象征。我们要充分认识做好“三品一标”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把“三品一标”品牌培育好、保护好和发展好,使“三品一标”真正成为广大农产品生产者追求的目标,广大市场消费者采购的首选。

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范文第9篇

我国农产品认证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部实施的绿色食品认证。90年代后期,国内的一些机构引入国外有机食品标准,实施了有机食品认证。2001年,为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农业部提出了无公害农产品的概念,并组织实施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基本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

我国目前的认证食品包括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保健食品,其中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构成了我国农产品认证的基本框架。

世界农产品生产国和贸易国制定了专门法律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认证进行管理。例如,英国的《食品安全法》、美国的《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加拿大的《食品和药品法》等。这些法律明确规定了农产品的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包装标识等,对食品的质量和标准,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消费安全要求的食品及官方实施的质量安全认证行为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直接或间接的对质量安全和认证实施进行法制监管。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起步晚,既借鉴了国际通行的认证模式,又顾及到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水平、农业结构特点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农产品认证面临着以下的挑战:

1 我国农业结构特点限制农产品认证的发展

我国农业的基础条件差,农业结构分散,生产个体多且规模小,认证不能产生规模效益。同时,农产品的生产者以农民居多,其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较低,科技意识薄弱,参与农产品认证的可能性差。

2 农产品认证认可市场规模小

我国认证市场发育不充分,认证产品所占市场份额极低。农产品认证总量小,品种单一,市场效益不明显。许多认证产品与非认证产品价格相差不大,以及认证企业没有将认证作为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契机,不注重认证标识的使用和品牌的打造,使得认证产品没有给申请认证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通过市场竞争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潜力有限。同时,由于公众的参与度差,对认证的认知水平低,认证产品不能得到广大的认同。

3 生产者自愿参与农产品认证的博弈

与国外农产品强制性认证不同,我国农产品认证属于自愿性认证性质,国家没有强制的法律法规来规定农产品的认证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是否能自觉自愿参与认证,需要有一个博弈的过程。我国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和《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办法》等都对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以及技术要求作了严格的规定。为了保障食品的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有着严格的药物使用限制。例如,有机食品规定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生长激素、化学添加剂、化学色素和防腐剂等化学合成物质。但在我国现有的农业发展水平下,为了节约成本、更加便捷、高效、快速地控制害虫,农产品生产方式仍主要为使用农药和化肥的化学方式。如果按照国家的标准,自愿采取安全质量保障性措施,将会增加生产的成本,而生产者的首要目的是赚取利润。但当生产者的自愿保障性措施不仅能够使得产品的质量提升,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同时政府为了鼓励农产品的认证认可,加大对认证产品的补贴时,使得自愿采取保障性措施所得到的收益大于所付出的成本,生产者自愿参与认证积极性就会提高。

4 农产品认证的执业人员准入门槛低

认证人才对于认证认可工作的有效性具有关键性的、根基性的作用,是认证认可工作的战略性的支撑体系。作为一种依赖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敬业态度的专业服务,认证认可工作的有效性是以认证认可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为基础。认证认可从业人员需要较强的专业训练。完成认证认可工作,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和高级专门培训,需要耗费大量复杂的智力劳动才能掌握系统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完成专业性相对较强的工作。这种专业性一方面表现为需要具备认证认可专门领域的相关知识、技能和经验,在认证认可领域具有专业积累和相关专长;另一方面,则需要同时拥有对认证或认可对象所在的行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积累。

我国农产品认证起步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低,没有达到国际认证行业所需要的标准,难以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农产品认证人才队伍。同时,认证机构本身的资质参差不齐,不能对从业人员提供足够的专业培训,认证能力差,不能全面满足认证要求,使认证有效性得不到保障。

随着农产品认证在促进农业经济协调发展、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保证农产品认证的合理有效实施就成为重要的内容。加强农产品认证市场的准入制度,重视认证认可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公众对农产品认证的意识和应用程度应是当下我国农产品认证发展的关键方向。

5 适时推进强制性的农产品认证市场准入制度

我国的农产品认证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其自愿性的机制特点,权威性和强制性不足,不能从根本上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因此,必须通过实施强制性农产品认证市场准入来规范农产品生产经营行为,保障食品安全。农业部在2007 年市场信息质量工作重点中提出对部分农产品探索开展强制性无害农产品认证(市场准入)的试点,并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深入实施,各地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建立,农产品认证工作正从单一行政顺向推动逐步向行政顺向推动与逆向执法监管相结合转变,强制性的农产品认证市场准入促进了地方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有效实施。

6 加强农产品认证人才队伍建设

认证认可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对于提高认证工作的有效性,保证认证认可工作的规范有序,提高认证认可工作的社会公信力和认证认可结果的社会采信度,具有重要影响。在我国现有阶段,通过职业资格制度来强化和促进认证认可人才的规范化、专业化和职业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有人才质量做基础和保证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其不仅利于认证认可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而且会利于中国质量环境的系统改进,促进质量强国战略实现所需要的关键人才队伍的持续发展。

需要将胜任素质模型引入认证认可行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对从业人员的认知重要性程度、所需发展水平做全面分析,探索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一要继续加强对认证人员的认证标准、准则相关知识评价工作;二要进一步完善对专业知识和背景的考量与评价;三要在能力评鉴中要特别重视对“逻辑思维能力”和“计划能力”的评价;四要注重对组织协调能力及人际能力的评价。

7 提高公众对农产品认证的认识和应用程度

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范文第10篇

一、扩大认证认可影响,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发展

1.加大认证认可宣传力度。围绕世界认可日、有机宣传周等重要宣传活动,充分发挥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网站、QQ群、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作用,拓展宣传渠道,加强认证认可活动报道。建立健全信息宣传网络,加强舆情监测,优化社会舆论环境,积极向上级和媒体报送我市认证监管工作动态信息,提高全社会对认证认可工作的认知度。

2.加强认证监管队伍能力建设。坚持依法行政,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监管方式和服务举措,树立优良政风行风,寓监管于服务,以服务促监管。加强对县级局的业务指导和培训,着力提高队伍素质和工作质量,不断提高认证监管人员业务水平和依法履职能力,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公正廉洁的认证监管队伍。

3.促进认证认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认证,坚持分类巡查制度,提高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有效性,强化认证认可在政府质量考核工作中的应用。联合发改委推行低碳产品认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推动有机产品认证规模大、自然环境优越的县(区)创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努力推行系列绿色低碳认证认定,倡导绿色循环低碳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二、严格资质认定监督管理,规范检验检测服务市场

4.严格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审批。做好修订后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及评审准则的宣贯工作,指导检验检测机构按照资质认定新要求进行管理体系文件换版。切实做好资质认定变更事项,严格按照资质认定变更备案要求,简化审批程序和审批时间,推动审批工作规范高效。

5.加强检测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监管。加强资质认定获证检验检测机构的事中、事后监管,积极推进实验室能力验证活动,加大日常监管力度,配合做好获证实验室资质认定专项监督检查,坚决查处资质认定违法违规行为,督促实验室保持管理体系有效运行,促进检验检测机构努力提升检测水平。

6.切实做好检验检测统计工作。依据认监委和省局工作要求,组织开展宣传培训、报表填报指导工作,严格数据审核把关,及时按质按量完成全市资质认定的实验室数据统计工作。

三、创新认证监管方式,提升认证认可有效性

7.健全认证监管机制。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认证认可新形势和新要求,坚持完善“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五位一体的监管体系。积极探索认证监管创新,推行点面结合的认证监管措施,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模式,加强对CCC产品、有机产品等高风险产品的监督检查。

8.加强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管。全面排查质量安全风险,做好CCC认证风险预警工作。按照省局部署,组织开展CCC认证产品监督抽查工作。实施获证企业分类监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CCC认证现场检查活动的事中监管,规范CCC认证秩序。加大强制性产品认证日常监管和巡查力度,建立重点CCC认证产品监管季报制度,提升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有效性。

上一篇: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范文 下一篇: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