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0 07:24:11

监察管理论文

监察管理论文篇1

从纪检监察工作角度看,由于施工规模迅速扩大,监管任务本来就十分繁重的国有施工企业,所属工程项目的反腐败工作形势也更为严峻,因此应从整体上进行规范管理,有效预防工程项目中存在的腐败现象。

1、加强制度建设,构建预防体系

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质量安全保证制度、资金管理拨付制度、勤政廉政制度和有关责任追究惩处制度等,通过健全的制度规范,使大家在工作中事事有章可循,件件有据可依,以杜绝和减少工作中决策中的随意性,从制度上遏制不当行为的发生,保证建设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2、领导以身作则,带头遵纪守法

一是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领导要带头执行纪律,做到不打招呼,不递条子,不搞权钱交易。二是不搞“领导工程”,不搞“献礼工程”,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三是对属下的工作多一些指导、支持和督促检查,少一些直接干预。四是制定明确具体的岗位责任,明确每个岗位的职权和责任。

3、加强廉政教育,推进防腐建设

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把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按照中纪委《建立健全惩沼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要求,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通盘考虑,统一部署,做好任务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尤其落实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一手抓生产建设、一手抓廉政建设,完善公司行政管理、财务和项目管理、干部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努力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加大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力度。并切实担负起全面领导反腐倡廉建设的政治责任,严格执行一岗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要抓住责任分解、考核、追究等关键环节,加强对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的监督检查。同时设置以廉政文化为主题的广告牌、灯箱;在社区、街道,有以廉政文化为内容的板报、宣传栏以及充满情趣的景观;在机关单位。办公桌上的廉政提示牌、办公室的台历、纸杯,也打上廉政文化的印迹。以看警示片、宣传和设置“廉政文化墙”等形式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构建廉政文化体系。

(二)全程监督,确保质量

加强工程建设的纪检监察工作,最根本的是监督,失去监督就会导致腐败,因此要强化对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监督。国企工程项目投资大、涉及面广、质量要求高、工期紧,既要优质高效建好工程,又要保持廉洁,实现工程建设与廉政建设“双满意”的目标,就必须加强工程建设的全面管理,切实发挥纪检监察职能,确保项目工程质量。

1、项目前期及时立项,加强招投标监管力度

一是认真开展前期评估。在项目前期,对工程项目的投资收益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前期工作启动后,积极参与项目的可研和评估相关会议,并对反映出的影响投资收益的事项进行持续的跟踪调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二是加强招投标监督。目前,随着招标投标制度的深化和市场的不断规范,工程在招投标阶段"暗箱操作"、"违规操作",从个别人"一锤定音"到整个招投标过程不正当的"系列操作",形成了程序上貌似合法而实质上隐藏着腐败,为工程质量埋下了隐患。因此招投标过程的监督显得极其重要,首先,招标工作应遵循公平、公开、公正、诚信的原则。招标前,严格审查施工单位资质,必要时进行实地考察,避免“特级企业投标,一级企业转包,二级企业进场”等不正常现象;其次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开标、评标、定标工作,做好招标文件的编制,对招标文件中涉及费用的条款要反复推敲,尽量做到“知己知彼”,以利于日后的造价控制,并保证评标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

2、项目中期突出效能,多措并举有效监察

监察管理论文篇2

人类的发展,从穴居起就是群居状态时就有与政府管理相似的管理模式。我国从古代的君主专制到现代的人民民主,毫无疑问社会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政府如何有效的发挥出自身职能,是政府与人民共同关注的重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和文化水平也有所提升,政府的管理模式也应当有所改善,这样才能更充分有效的发挥出政府的职能。

一、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模式的现状

1.对政府管理模式的理论认识较浅。对公共管理模式认识较浅薄以及对国家管理理论认识的深刻,主要体现在在政府在行使公共管理的过程中依旧是以以往传统的统治型的政府的管理思想为中心。这就导致了一些政府的官员滥用职权而进行一些钻营经济利益的非法行为,对国家、社会以及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体系漏洞下苟延残喘的贪官污吏把手中的权力当成是谋取利益的工具。狭隘的角度去认识公共管理理论存有错误理解,会对政府管理产生失误。

2.政府公共管理体系存在不足。当前情况下,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重要转型时期,但是显然易见的是经济建设和公共管理制度仍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由于政府的公共管理制度如果改革不完善,不能对症下药,对社会经济干预的太多,部分官员的道德与政治素质不够高,觉悟低,政府监察机构的制度的存在缺失,政府部门的管理也存在问题,社会公共服务意识不高,政府管理工作人员办事效率低下,存在部分管理人员滥用权力,贪赃枉法,对管理制度不管不顾。因此,深化政府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3.使用公共管理模式的方式不当。公共管理模式使用方法的不恰当,体现在政府在对各项事务履行自身职能的时候,使用最多的具有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而非依法行使的法律手段或是调节的经济手段。这导致了我国公共管理的空间严重不足,而正常的政府公共管理模式难以高效的,有序的的运行。

二、解决公共管理模式现存问题的一些方法

1.从理论高度提升对公共管理模式的认识。正是由于对管理模式认识的浅薄和对管理理论认识的不深刻,才会致使部分素质和觉悟低下的政府官员利用自己职位的权利而做着贪污,受贿等诸多违法事情,这不仅是给我国政府形象产生了不良影响,更是对我国的经济造成重大损失。这种违法的行径已经践踏了政府的公共管理理论,严重破话了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使人民对政府公共管理失去信任。因此对公共管理理论做一个高层次得理论认识和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重点是先要要建立起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理论。公共管理理论的实质就是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把人民最迫切的需要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最终目标,树立一套完整的公共管理服务理论体系;第二是要提升公共管理服务的质量,让人民能够享受更加优质的政府公共服务,与此同时政府还要搞好经济建设,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国民经济发展的好,人民的物质生活才有了保障,人民才能过上真正的富足小康生活,安居乐业,共创和谐社会。进而得出,增强对公共管理模式和管理理论认识是政府做好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

2.强化对公共管理模式的改革。由于对公共管理体制的轻视,造成了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后果 ,甚至在某种相关程度上,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经济上的破坏。因此,不得不对公共管理模式加强重视,并且要对公共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并且建立和维护公共管理体系的正常化,这建立和维护 的目的不是为了个别人或少数人的利益,而顾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国家政府管理职能应该尽量较低对经济的过多行政干预,增强对政府官员的道德素质和政治觉悟的教育,完善政府的监察制度,对政府职能部门的进行高效的管理,提升政府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增强社会的公共服务意识。对于部分政府管理工作人员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的违法行为一定要严惩不贷。

三、针对我国公共管理的监察机制提出的意见

1.扩大行政监察机构的职权。应该以合理的方式增多行政监察机构的权力。这样对增加监察机构的工作进行具有重大的意义。扩展监察机的职权第一步是要相应的扩展监察机构的权限处分。对于那些具有违法乱纪的政府公务员,监察机构有责任对其进行处理,必须依法进行警告、记过、降职等处罚。第二步是要提供给监察机构有关经济的处罚权力。针对某些由于没有提前预估或是主要领导由于主观臆断决策而形成的重大经济损失的失误行为,监察机构有权力要求有关承担责任的人赔偿公务的经济损失。

2.建立纵向领导形式的监察机制。为了增强监察管理工作的成效,有效保障行政命令的畅通,西方发达国家的垂直独立领导模式的监察制度对于我国目前政府行政的监察工作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首先,垂直独立领导模式有利于提升行政监督的办事效率以及行政地位,促使监察机构的权力和责任能够对等,其次,垂直独立领导模式的监察能够促使监督权力组织性的形成,有利于监察权力的高度统一,监督权力的行使,有利于政府行政公务人员规范自身行为,遵纪守法,也保证了监察执法人员自己能安公守法,公正执法。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来,我国监察体系的在理论和实践取得了重大进展,行政监察体系内外结合的状态已经在进展中,行政监察体系的理论也在不断完善。

四、结语

监察管理论文篇3

一、效能监察与执行力的关系

效能监察,是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对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开展监督检查,通过查问题、堵漏洞、提建议、促整改等实现对管理的再管理、监督的再监督。效能监察,对于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改善企业管理、维护政令畅通、提高企业管理效能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执行力,就是企业将长期发展战略一步步落到实处的能力。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好的执行力,尤其是当企业的战略目标已经或者基本确定,这时候执行力就显得至为关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即在于执行力。战略与执行力好比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给予实践方向性指导,而实践用来检验和修正理论,彼此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实践证明,一个基业长青的企业必定是一个战略与执行相兼容的企业。

执行是企业各部门一整套系统化的流程,它包括对方法和目标的严密讨论、质疑,坚持不懈地跟进,以及各部门责任的具体落实。而效能监察同样寓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每个环节、每位员工。因此,执行力和效能监察在内涵、外延上既有重叠,也有相交;既有共性,又各有特性。它们在目标和愿景上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但在流程上执行力包容性更大,而在监督跟进中效能监察再管理、再监督的职能优势明显,侧重性强。执行力的提出,拓展了效能监察的工作领域。

二、效能监察滞后于执行力要求的原因分析

企业执行力,是近年来企业深化改革、创新管理方兴未艾的重要话题。毋庸置疑,效能监察工作,对于当前国企加强内部监督,提升管理水平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已取得初步成效。毕竟执行力是一个较新的话题,效能监察滞后于执行力要求也就不足为奇。而正视执行力低下这一众多国企管理者不能承受之痛,且认真、冷静探究其滞后的原因,对于今后图强思变,大有裨益。效能监察滞后于执行力要求的主要原因:一是针对执行过程中企业管理者没有持续地跟进、常抓不懈的情况,效能监察没能及时跟进督促,以致于在政策的执行上不能始终如一的坚持,常常虎头蛇尾;在任务的落实上常常有布置没有检查,或者检查工作前紧后松。二是针对管理制度和计划目标本身存在缺陷或频繁修改、连续性不够的情况,效能监察没能及时发现指出,或发现了却协调改进不到位,从而导致被执行者无所适从,制度的权威信和严肃性受到质疑。三是针对缺少科学的监督考核机制的情况,效能监察没能及时督促完善,最终导致考核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四是针对执行过程中,业务流程过于繁琐或缺少好的方法的情况,效能监察没能有效参与建议改进,使得执行效果大打折扣。五是针对执行文化没有完全形成的情况,效能监察没能积极配合造势推动,以致缺乏群众基础。

三、对加强效能监察,提升企业执行力的思

基于对国企开展效能监察工作的认识和实践,笔者认为加强效能监察,提升执行力主要应把握以下五点:

第一,坚持事前监察与事中、事后监察相结合。开展效能监察,既是对企业监察对象的决策行为和决策内容是否正确科学,实施决策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得当进行事前监察,对监察对象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是否履职到位进行事中监察。在认真跟进中杜绝懈怠,并有效防止和减少问题的发生,或及时发现和解决过程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到关口前移,监督到位。更要对已经发现的问题进行检查、调查,揭露和处理违纪违法行为,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堵塞管理漏洞,认真开展事后监察。企业效能监察工作,要努力形成“抓计划、抓落实、抓成果、重提高”的“三抓一重”工作模式。要突出“降成本、增效益、严管理”重点,认真抓好选题立项、组织实施、检查督导、关键跟进、分析原因、建章立制、总结提高等环节的落实,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第二,坚持制度建设与监督检查相结合。开展效能监察,提升执行力,必须创新制度建设。一方面,国有企业须借助于系统管理的作用,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用制度来保证执行力的提升,用制度统一员工与组织的执行行为,用制度建立一个执行力的奖罚机制。而管理制度的制定,要总结吸收企业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深刻教训,针对企业现状,同时借鉴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并经过充分的论证,确保制度科学严谨。如果仓促出台,或朝令夕改,要么使制度执行者无所适从,要么使制度失去它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另一方面,效能监察要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深化企业改革的新形势以及企业效能监察的性质、特点、规律、任务,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制度,完善操作规程,规范监察行为。效能监察制度建设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针对执行力,突出前瞻性,使之更全面、更科学。要在考虑有关制度的基础上,完善效能监察操作规程和相关具体制度,根据不同类别的监察项目,明确监督检查的工作程序、关键环节、重要内容、监察方法等。制度制定后不能万事大吉,企业纪检监察部门要以效能监察为切入点,在职责范围内,督促检查制度的落实以及执行力的落实。同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实现有序管理,按制度办事,从而将制度和执行力落实到位。同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实现有序管理,按制度办事,从而将制度和执行力落实到位。

第三,坚持强化管理者执行力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管理者决定了整个团队的执行力,执行力的实施要靠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和示范来推动。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领导干部,产生的巨大示范和凝聚作用,将有效地激励和团结员工,共同实现企业目标。纪检监察部门在强化管理者执行力上大有文章可做。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在开展效能监察中,必须对企业领导班子和管理者进行全过程的廉洁勤政监察,调查了解管理者履行职责、落实执行力情况,全面掌握其思想、品质、能力、作风,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客观评价管理者,根据管理者业绩实施奖惩。国有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在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活动中,要积极探索建立“大宣教”格局,充分发挥“大宣教”作用,通过组织条规教育、案例教育、演讲赛、抢答赛、征文活动、举办展览等多种形式,强化企业领导干部“为民、务实、清廉”意识,扩大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成效影响面,营造出良好的廉洁文化氛围。综上所述,效能监察与提升执行力是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全新的视角和领域,只有客观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主动发现效能监察滞后于执行力要求的问题症结,结合企业实际,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深入分析思考并认真加以解决,效能监察与提高执行力就能够达到和谐相融、同频共振。

第四,坚持分工明确和优势互补相结合。企业效能监察涉及面广、技术性强、任务繁重,仅靠纪检监察部门“单兵作战”远远不够。拿执行力来说,没有企业各职能部门的扎实管理和紧密协作,就难以顺利进行,也很难取得成效。因此,纪检监察部门要积极探索建立“大监督”格局,发挥“大监督”作用,充分考虑职能部门所具有的规律和特点,依靠他们的有效参与,把常规性的监察方法、手段,同业务部门的考核测评结合起来,做到既明确分工,又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合力,更好地完成以效能监察促执行力提高的任务,不断取得工作实效。

第五,坚持执行文化与廉洁文化相结合。当企业发展到一定层次时,企业文化的作用也愈加凸显。实践证明,在诸多优秀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打造执行文化,提升执行能力正逐渐成为其核心方面的内容。执行文化并非另辟蹊径,而是企业文化落地生根的做事方式,它突出企业文化中执行力特点。执行力源自企业文化本身,更完善于这个企业近乎教义般的企业信仰,且反作用于企业文化,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洁文化,作为近年蓬勃兴起的贴近大众、贴近生活、贴近反腐倡廉教育实际的文化活动,在实践中发展创新,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赢得了不同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的人群的广泛认同、支持和参与,已逐渐升华为一种新型文化。执行文化和廉洁文化所追求的都是高效能、纯净、和谐的氛围,效能监察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用文化的自觉力量促进企业执行力的提升。

监察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监狱警察 角色 角色冲突 队伍建设

社会关系是存在于社会群体中的多个个体按照不同的角色方式进行多元化互动的结果。因此,“角色”为理解不同个体的行为与态度提供了模式。基于此,笔者认为,把社会学中的角色理论引介到基层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建设中来,以角色学的视角去窥视监狱警察在工作进程中角色扮演所存在的问题,对于缓解监狱警察工作压力,推进监狱警察队伍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一、角色理论的一般解读

角色学理论认为,在复杂的社会中,每个人并非只有单独的一种社会身份或者仅仅充当一种角色。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多种角色的集合体。在建立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带有多种头衔,充当着多种角色,比如一个人在家是他人的丈夫、儿子、父亲,在单位则是他人的同事、上司、下级,在另外的场合又可能是消费者、患者、游客等等;另一个层面,在其所充任的一种角色中,也会因这一种角色而派生出多种角色。诸如在下面我们将要阐述的,监狱人民警察是一种职业角色,而他又因为这一角色派生出执法者、教育者、管理者等次角色。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与次角色的过程中,“通过各个个体角色群落履行各自角色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并通过相互交往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实现了人的社会化。

二、监狱人民警察角色定位

马克思主义者从政治学的角度对警察角色进行了本质性的概括,即警察是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西方警学家通常认为,警察角色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而不是固定的。另一方面,警察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受警察对这一职位的理解、公众对警察的要求以及法律规定的影响,所以要将警察角色概念化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他们通常把警察角色分解为包括预防犯罪、维持秩序、执法、刑事拘禁、公共服务、交通管制等基本功能。国内有学者指出,我国警察角色具有三种特征:第一,以维护秩序为主,兼有相当的政治任务;第二,警察之法律执行功能不断增强;第三,为回应社区需要,社区警务开始发展。1995年《人民警察法》出台,规定了人民警察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这也是目前为之我国官方对警察角色的功能性角色界定。

三、监狱警察的职业角色冲突分析及缓冲路径

(一)三种角色冲突分析

除了面对服刑人员、上层领导者,监狱人民警察还将被其他社会群体所关注。在职业角色之外,他们同时又是丈夫、儿子、父亲等等。监狱警察角色在建立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角色冲突将因角色集的复杂而复杂。由于专业理论知识的限制,笔者将排开其他角色,根据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到的问题,分析由于职业角色而引发的三种角色冲突。

1.服刑人员对执法者角色的期待与执法行为不公之间的矛盾引发的冲突。近年来我国政治文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监狱系统中逐渐出现了“人权”的声音。服刑人不再仅仅是接受惩罚,同时也是国家公民的一员。在惩罚罪犯的同时,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法剥夺罪犯的人权。随着社会的进步,服刑人员的公民素养、维权意识也会不断提升,在他们接受惩罚的过程中同样也会要求人权保护。但是历史所形成的问题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一些暴力执法、不公执法现象依然存在。服刑人员对于作为执法者角色的监狱警察的期待,与少数警察暴力执法、不公执法之间形成一种矛盾,便引起了作为执法者角色的监狱人民警察角色冲突。

2.上层领导者对作为管理者角色监狱警察的期待,与警察管理方式之间矛盾引发的冲突。作为管理者和执法者角色的监狱警察在处理事务犯问题时,为了有效管理,可能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对违反规定的事务犯进行一定程度的偏袒。这种偏袒的出发点往往在于工具理性和效率。为了维护正常的管理秩序,在必要的时候可能对事务犯宽大处理,尽管这有可能违背了公平原则,但是在一定意义上则维护了效率。相反,上层领导者在思考同样问题的时候则往往具有高度政治性和民主性色彩,他们的出发点在于是价值理性和公平。无论是事务犯还是其他罪犯,同样是被监管者,触犯条例必然也要受到惩罚。如此,在上层领导者与基层警察之间关于公平与效率、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问题上,就必然出现了冲突。

3.长期以来形成的监狱形象,与其他社会群体对监狱人民警察的教育者角色期待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冲突。但是社会对监狱警察的要求却是随着经济发展、文化进步而不断提高。现实的相对落后与要求的不断提升之间就存在着客观的矛盾。尤其是长期以来在社会群体心目中所形成的暴力、残酷、黑暗的监狱形象,使得社会大众对监狱警察的教育者角色的期待会更高,因为“没有诉诸强制力而经常采用有技巧的策略来化解危机的警务措施才经常被视为好的警务。”以此为标准来看,教育与矫治相对于惩罚来说则是更好的警务措施。这种角色外冲突不仅仅给监狱警察的工作造成了压力,在工作之外,也影响了监狱警察的自豪感与荣誉感的建立。

(二)缓冲路径探索

“高度的角色间冲突是指这样一种情境,在其中会存在疲乏,也会存在平衡多重角色需求的困难。”也就是说,高度角色冲突,不仅仅妨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最终导致角色失败,从而退出角色扮演。因此,为了在建立社会关系过程中维护稳定,达成角色扮演目的,我们必须尽可能地去缓解角色冲突。针对前面我们所分析的监狱警察角色冲突的三种表现,我们试图探索出相应的缓解路径。

1.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以科学的价值理念为指导,在角色冲突中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人的价值取向与角色冲突的解决有着紧密的关系。面对现实的角色冲突,不同的个体会采取不同的态度,诸如积极参与,消极回避。这种不同的选择,不仅仅是在于客观的社会环境的限制,同样也和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密切联系。消极的、错误的价值观下的行为选择必然是消极的、错误的;在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下,个体将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在这种力量的支撑下去克服角色扮演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最终做出正确行为选择。监狱警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就要通过各种方式自觉汲取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努力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避免在监管中出现执法不公甚至暴力执法的行为。

2.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促进基层监狱警察角色规范化。随着国家政治文明的进步,我国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但是仍然滞后于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监狱警察的实际工作中,关于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尽管已经很多,但是很多都没有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诸如在实际监管中我们需要选择罪犯进行自我管理,但是对于事务犯的管理却只有《考核办法》、《实施意见》之类的行政性规定。笔者认为,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明确监狱警察的权利和义务,以角色规范化建设为契机,以详细的权利与义务规定为纽带,把上层管理者和基层监狱警察关于效率与公平的问题统一起来,切实有效地减少角色冲突。

3.自我提升的同时增加与外界的交流,缓解社会群体偏颇性视角带给监狱警察的角色压力。“如果你在社会群体或社会关系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并且出现一定类型的情境,那么,你就被期望表现与被指定、允许和禁止有关的一定方式的行为。”当监狱警察被寄予期待时,却同时接受了一种偏颇性视角。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所形成的监狱和监狱警察形象,严重影响着监狱警察的社会地位,伤害了基层监狱警察本应有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为缓解这一冲突,笔者认为,监狱警察应当主动积极接触先进文化和思想,提升自我修养,在自我精神文明建设上与社会其他群体保持一致,切实改变这种落后于社会先进文化群体的状态。

四、角色学分析下的启示

监管安全是当前监狱工作的首要任务,它不仅关系着社会的稳定,还代表着人权事业的发展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国监狱的安防设施得到不断更新,物防、技防工程逐渐成熟。这在很大程度上为监狱安全、稳定、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大环境不断变化,文化多元化也给我们当前的人防工程建设带来了很多问题。因此,要紧抓首要任务不松懈,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就在于人防工程建设上。在前文中我们以角色学理论的视界去分析了基层监狱警察在职业角色扮演中遇到的几点问题,并试图找到缓解冲突的路径。这种分析也在监狱民警队伍建设方面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启示:

首先,继续推进监狱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制度化,是队伍建设的前提。监狱作为刑罚执行机关,是实质正义与公平、形式正义与公平的统一体。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制度化程度标志着正义与公平得以实现的水平,乃至于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政治文明程度。尽管监狱体制改革的任务基本完成,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治传统依然影响着监狱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因此,在新的监狱体制框架下以定置管理为契机有序推动监狱管理工作规范化,把合理的工作流程、科学的制度章程引介到各项管理工作中,以准则规范化引导监狱警察的行为规范化与角色规范化,确保队伍执法行为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其次,以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为契机塑造队伍精神盾牌,增强民警的心理素养,是当前队伍建设的核心。在物质条件一定的前提下,价值理念往往对事物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在干部队伍中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其树立积极进取的价值理念,有助于增强监狱民警从警的纯洁性与坚定性,提高监狱民警的心理素质,从而有助于帮助监狱警察在面对角色冲突时树立良好心理状态。

最后,改善基层监狱民警待遇,增强民警监狱事业的自我价值实现感和自豪感,是当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必要的物质回报是社会对个体价值的认可,适当的物质激励是促进个体价值实现的催化剂。被认可和被尊重是产生自豪感的前提和基础。除去精神褒扬,必要的物质回报和适当的物质激励则是被认可和尊重的重要表现形式。监狱民警工作的特殊性、危险性、艰苦性,对民警的思想、心理、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高要求也对应了应得的认可和尊重。只有坚持从优待警,改善监狱民警的工作环境,提升监狱民警的工作待遇,才能有效提升监狱民警的自豪感和自我价值感。在监狱民警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获得社会大众群体对他们的认可和尊重,从而降低这一职业所面对的外界社会压力,促进监管工作的稳定、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奚从清.角色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 杜开宗.创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3(1):23- 24.

[3] 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 杨书.我国新型监狱体制改革的思考和探索[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4).

[5] 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 秦启文.角色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12.

[7] 曾忠恕.美国警务热点研究[M].北京:人民公安出版社,2005:35- 39.

[8] 徐文星.警政革新与警察裁量权之规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37.

监察管理论文篇5

纪检监察文化作为一种机关文化,具有纪检监察组织特定的特征,受众是纪检监察干部,强调的是纪检监察干部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目的是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人文素质,形成一个有创造力、凝聚力、影响力的团体和一种高层次的管理,努力实现“三个更加”:使纪检监察工作成为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更加紧密的工作,纪检监察机关成为维护党的形象更加出色的部门,纪检监察干部成为推进党的事业更加坚定的干部。任何一种文化对人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和风细雨的,但这种文化一旦被人们所接受,其影响将是根本性、长期性和广泛性的。纪检监察文化也是如此。只要制定具体的纪检监察文化建设总体目标、长远规划和近期工作安排,多途径、多渠道、多手段、持之以恒地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地培育和建设,就能营造出浓厚的纪检监察文化氛围,对于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素质,提升纪检监察工作能力,推动纪检监察机关制度化建设和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加强纪检监察文化建设,是对反腐倡廉工作规律和纪检监察工作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过去多年实践经验和成功做法的理性升华和科学总结,是对纪检监察机关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从文化的层面、角度和方式推进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的有益尝试,相对于传统单一、受众被动接受、以硬灌式为主要特征的推进方式,更容易产生浓厚的亲和力、深刻的影响力和持久的作用力。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为了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武胜特色的纪检监察文化,近年来,四川省武胜县纪委监察局响亮地提出“弘扬纪检精神,打造强优团队,凸显职能作用,当好忠诚卫士”的总体奋斗目标,以开展大密度读书学习、大强度培训提高、大规模岗位练兵、大力度建章立制等四大活动为载体,以“正派质朴,宽容大度,团结友爱,主动尽责,严谨细致,好学求新”为做人做事基本理念,以“政治坚强,明辨是非,恪尽职守,精通业务,坚持原则,秉公执纪,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为基本职业道德操守,以当好反腐先锋、忠诚卫士、廉洁标兵、正气表率“四种人”、体现先进性为具体要求,以抓学习、强培训、严管理、重实践、建规章为主要措施,积极营造先进的纪检监察文化氛围。

抓学习。开展大密度读书学习活动,丰富新知识,培育新理念,启发新思维,注重与时俱进、突破传统,以改革的精神探索新路子,创造新方法。紧密结合武胜实际,制发了建设学习型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的意见,作出了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坚持加强领导、具体领导,分类指导、具体指导,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开明教育、开放教育,通过开展读书学习活动,达到:一是逐步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习是任务、是责任、是习惯的理念深深植根于干部职工头脑,使学习成为每个干部职工内在的兴趣爱好和工作生活的第一需要。二是普遍提高干部职工素质,使之了解和熟悉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了解和熟知纪检监察政策法规及业务知识,全面提高纪检监察机关“五种能力”,达到“人人会办信、人人会办案、人人会办文、人人会电脑、人人会普通话”的业务要求。三是明显改善工作作风,使纪检监察干部工作激情、敬业精神、奉献意识增强,雷厉风行、严谨细致、锐意进取等良好风气养成,实现精神状态一流,办事效率一流,对外形象一流。组织上从人、财、物、时间、精力等方面积极提供学习保障条件,并确定每周星期五为纪检监察干部“集中学习日”。在学习内容上,坚持政治类、业务类、公共管理类书籍兼顾,在组织学好政策法规、掌握大政方针的前提下,分时期、分阶段组织学习业务类、公共管理类书籍,定期开出推荐读书篇目,公费购买学习资料赠送给职工。近期已向职工推荐赠送《致加西亚的信》一书,着力激发敬业精神和主动意识。在学习形式上,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借助和利用各种手段,组织和引导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把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事学习、向群众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学思结合、学研结合、学用结合。在读书学习基础上组织进行交流,撰写心得体会,积极开展“纪检监察干部该怎样作为”的思考和研讨活动,提升学习效果,在读书学习和思考研讨过程中形成先进的价值理念。强培训。开展大强度培训提高活动,像扫文盲一样扫“纪盲”,像普及文化知识一样普及纪检监察业务知识,在抓好理论武装的同时抓好业务武装。主要抓好开放式培训,主动请进来,邀请国内专家作反腐败斗争形势和纪检监察业务辅导报告;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定期开设纪委监察局领导、室主任、业务骨干讲座;从市内、县内邀请社会、经济、法律等方面专家讲授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法律法规、政策理论、国际形势等知识;组织纪检监察干部外出考察培训,开阔视野;有计划地选派纪检监察干部到党校、干校、行政学院等各类培训机 构进行短期培训,3年内力争使全县纪检监察干部轮训一遍。鼓励纪检监察干部参加在职教育和学历培训;实行纪检监察干部上挂下派制度,加强实践培训;每个季度由纪委监察局和联组联片工作组分层次集中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根据工作需要适时组织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考试;利用各种会议以会代训。

严管理。大力实施“以人为本,建设纪检监察文化人”的管理战略。坚持凭实绩、德才、群众公认用干部,形成“有为才有位”、“有位必须有为”的正确用人导向。坚持高标准严格要求干部,加强监督约束,严肃纪律,严厉查处违法乱纪干部,坚决维护队伍纯洁性。在管理上,重点突出“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主题。举旗帜,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始终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鲜明地体现纪检监察机关的政治服务性,强化“四个服务”(为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纪律法规服务,为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为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服务,为全县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服务)。抓班子,就是发挥县纪委常委会作为“设计师”(工作总体规划设计)、“发动机”(围绕目标发动各级党组织、纪检监察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火车头”(身体力行带头带动)和“调控器”(统筹协调、宏观调控、微观指导)的作用,使之成为委局机关和全县纪检监察干部的“主心骨”。带队伍,就是通过领导示范带头、领导帮扶带动、领导引导带领,把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成让党委政府放心、让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满意的队伍,树立起可信、可亲、可敬的形象。在措施上,主要是全面推行制度化管理,以制度管人,在建立健全制度规范体系并保证落实上下功夫,推动制度向机制演进。认真提炼纪检精神和经验,把多年来管理方面的成功做法和制度转化上升为纪检监察管理文化,发挥文化的导向作用和恒久影响力。全面推行人性化管理,把握日常管理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性化原则,注意研究纪检监察干部的合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以事业激励人,以感情凝聚人,以待遇留住人,努力营造拴心留人、团结和谐的机关氛围和人际关系。广泛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实行层层谈、定期谈、重点谈相结合,加强提醒教育和思想引导。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树典型,抓示范,强激励,重引导。全面推行目标化管理,分委局机关目标管理和全县党风廉政责任制目标管理两个层面推行,着力构建科学、简便、易行的考核评价体系,发挥目标管理的导向激励和综合调节作用,推进团队运行的规范化、制度化进程。在纪检监察工作中创造性地引进经济管理理念,对重要工作实行项目责任负责制,对重点工作实行矩阵式管理。

重实践。开展大规模岗位练兵活动,提供舞台,注重实践,使纪检监察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经受历练,锻炼求实创新能力。把重点放在开拓纪检监察工作新思路、狠抓政策落实执行上,严格制定并实施锻炼计划,让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找差距、添干劲,创新工作方式。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以“弘扬纪检精神,争当新时期合格纪检监察干部”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在系统内举行案件审理摸拟公开辩论;开辟“纪检监察论坛”,开设“前沿动态”、“热点话题”、“卫士心声”、“纪检文汇”等栏目,建立学习研讨、展示才华、感情交流的新平台;实行中层干部轮岗交流和空缺职位竞争上岗,以交流和竞争促学习,引导干部在竞争中成长和提高;推行联组联片工作制度,培养纪检监察核心业务能力;开展以“比学赶帮超”为主要内容的业务大比武竞赛活动,掀起“学习争一流、工作创一流”热潮。

监察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学习机制;信号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2

近几年来,媒体曝光过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就有“瘦肉精猪肉”、“苏丹红鸭蛋”、“毛发水酱油”、“毒奶粉”等,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食品生产过程中一幕幕黑暗面被揭露,群众心中不免产生了恐慌。食品安全不仅与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对保持宏观层面的和谐与稳定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经济人的自利性使得企业生产不合格食品成为必然。食品生产企业和质量监督部门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在现实的生产活动中,他们观察对方采取的方案进而做出自身决策。因此,双方都在有限理性条件下做出暂时行为,其策略反应是一种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过程中表现出行为生态学的特征。

食品生产和监管部门是相互博弈的。质监部门的监管行为与生产企业的违规行为,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博弈均衡和博弈行为受到违规和监管行动重要影响。博弈各方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只能不断更新同时综合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内容对自身的策略、行为、决策进行修正。实际生活中,生产者的违规行为可能获利,也可能面临严厉的处罚。在现实中,由于多种因素(包括信息,权利制约、利益关系等)的限制,生产者受监管的可能性和被处罚的力度并不完全确定。因此,食品生产企业在违规前不但考虑相关部门规定的条件,同时会考虑质监部门以往对违规者的实际的处罚力度。根据以往违规者实际受到的监督预计自身违规行为被监督的可能性以及受处罚的力度,在对违规行为产生的利益和损失进行衡量的基础上,决定是否采取违规行为。所以在实际不断博弈中,食品生产企业对质监部门的态度形成一种学习机制。

本文综合以往研究,将学习机制运用到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中。透视质监部门和食品生产者现实的决策行为,进而探讨哪些因素影响食品生产过程弈双方的决策,并从理论上提出一些解决建议。

一、模型构建

1.假设处于信息不对称前提下,食品生产企业并不知道质监部门的检查力度,假定存在强监管部门A和弱监管部门B两种类型的质监部门。前者坚决打击Y所有违规行为;弱监管部门虽然承诺严格检查,但可能不尽力查处N或可能受贿等。

2.假定在t时期,弱监管部门对违规事件严格检查的概率为,则不严格检查的概率为;强监管部门对违规事件严格检查的概率为,则不严格检查的概率为。t阶段开始时期,生产企业认为遭遇强监管部门的先验概率为,则遭遇弱监管部门的先验概率为。

3.在t时期,食品生产企业将观察到二元信号。食品生产企业在t时期将观察到连续的信号,将其根据信号不断更新认识监管部门类型的过程定义为食品生产企业的学习过程。

二、模型描述

一般而言,食品生产企业观察到的信号随时间的发展有2种状态:连续观察到Y“好信号”、连续观察到N“坏信号”。

1.连续观察到Y“好信号”的情况

结论1:如果食品生产企业在本阶段观察到“好信号”,则监管部门为强监管部门的后验概率上升,食品生产企业的违规行为概率下降。上升的幅度与前一阶段监管部门的后验概率和本阶段在强监管者条件下观察到“好信号”的概率,以及本阶段在弱监管者条件下观察到“好信号”的概率有关。

此外,当食品生产企业连续观察到“好信号”时,监管部门为强监管部门的后验概率,可以表示为监管部门为强监管部门的初始概率和每一阶段在强监管者条件下观察到“好信号”的概率,以及本阶段在弱监管者条件下观察到“好信号”的概率的函数:

所以,可得到结论2.

结论2:如果食品生产企业在连续观察到“好信号”,则监管部门为强监管部门的后验概率随每一阶段在强监管者条件下观察到“好信号”的概率增加而增加,随每一阶段在弱监管者条件下观察到“好信号”的概率增加而降低。

2.连续观察到N“坏信号”的情况

所以,可得到结论4:

结论4:如果食品生产企业在连续观察到“坏信号”,则监管部门为强监管部门的后验概率随每一阶段在强监管者条件下观察到“好信号”的概率增加而降低,随每一阶段在弱监管者条件下观察到“好信号”的概率增加而增加。

三、结论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贝叶斯后验估计层面提出信号学习机制,通过上文建立模型分析得到:食品生产企业对质监部门类型的初始概率确定的情况下,假如生产企业遭遇到严格检查的“好信号”时,则其对质监部门为强监管部门的后验概率不断提高,其进行违规生产的概率下降。因此,监管部门可以通过隐藏自己的真实信号,造成食品生产企业自以为遭遇到了“好信号”,进而达到降低企业生产不良食品概率的目的。质监部门和食品生产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均可以参考本文模型。

与此同时,在食品生产企业的学习机制作用下,质监部门的预期因为其对每个出现的违规事件做出的惩处不同而不断变化,这也造成生产企业的违规概率不断变化。因此,为了食品市场的规范发展,不仅需要制定严格的监管法律法规,更需要其对每一个已发生的食品违规事件给予及时严厉的查处惩罚。任何“姑息行为”,“下不为例”都将对质监部门的信誉和监管法规的严肃性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必须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顾婧,周宗放.基于信号学习的风险投资中止决策分析[J].管理学报,2009,10.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5-70.

监察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城市;城市监察;素质

城管监察涉及到城市规划、市容环卫、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公用事业等诸多方面的管理和监察,具有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直接面对社会、服务广大市民等诸多特点,决定了必须有一支政治强、作风硬、业务精纪律严明、执法素质高的城管监察队伍,才能完成其所肩负的神圣使命。

一、提高城市监察队伍素质的意义

(1)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不可避免地给城管监察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和问题,实事求是地面对城管监察工作中不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并且灵活、高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一支高素质的城管监察队伍。

(2)随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部分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同时随着农村改革深化,部分农民进城谋生。“民以食为天”,出于谋生的需要,城镇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的农民摆摊设点、占道经营、甚至乱搭乱建等现象,必然给城管监察工作增加难度。面对此种情况,只有高素质的城管监察队伍,才能妥善处理工作中的难题,达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3)提高城市监察队伍素质是加强城市监察队伍战斗力及凝聚力的可靠保证。由于城市监察队伍始终处于反腐败斗争的前线,经常性的面临各种考验。城市监察队伍并非天生便具备着较强的“免疫力”,在反腐蚀与腐蚀斗争更为尖锐的状况下,要强化防变拒腐的能力,便迫切要求增强城市监察队伍建设。

(4)从城管监察队伍自身状况来看,多年来,由于诸多方面因素,部分城管监察执法人员存在着政治薄弱,业务知识和执法水平不高,“吃、拿、卡、要”、甚至野蛮执法、越权执法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城管监察队伍自身的健康发展,也制约了城管监察工作前进的步伐。

二、新时期城管监察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1.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城管监察人员政治思想水平的集中体现。城管监察人员的政治素质,具体要体现在从实际工作任务出发,增强全面准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城管监察工作涉及的事烦琐、杂乱,牵涉到的人形形、复杂难辨。思想素质好,工作上碰到的问题就容易解决;思想素质差,城管监察中的问题就很难处理。因此,思想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纪检监察工作质量的优劣。

2.扎实的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城管监察干部的工作水平。城管监察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城管监察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同时又涉及面非常广的工作。这就要求监察干部不但要具备监察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理论知识,掌握监察工作的原则、方针、政策、方法及基本知识,具备处理违纪人员违法、违纪案件的水平。还要具有职业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能正确处理名与利、得与失、苦与乐的关系,胸怀大局,扎实工作。

3.良好的道德素质。

道德作为行为规范,是以善恶、荣辱等概念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城管监察干部与党的其他干部一样,应以共产主义道德指导、调整自己的行为,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做到廉洁奉公,自觉把自己置于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过好“权力关”、“金钱关”;经得住清苦、顶得住歪理、抗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管得住小节;自省、自警、自励,慎微、慎欲、慎独,为广大群众树立遵纪守法的模范形象。

4.过硬的心理素质。

城管监察工作处在反腐败斗争的风口浪尖,经常需要直面各种矛盾冲突和错综复杂的工作局面。因此,监察干部必须具备超常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尖锐复杂的社会环境。

三、提高城管监察队伍素质的途径

1.突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思想水平。

理论上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要提高城管监察人员的自身素质,首先要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提出的“四个全面”思想来武装监察人员的头脑。理论学习要在掌握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上下功夫,引导监察人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当前创建工作的形势和任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以专业法规学习为基础,培养业务修养和能力。

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新的城管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为管理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同时也对城管监察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使城管监察人员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专业法规,提高他们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

3.制定规章制度,实施规范管理。

建设一支人民满意的城管监察队伍,严格的规章制度是其重要保证。除了必要的理论学习和法律规章业务培训外,还应制定健全各种必要的规章制度,如:“考勤办法”、“监察人员着装规定”、“监察人员十不准”、“禁酒令”、“监察人员违纪待岗规定”等,认真贯彻执行规章制度是提高城管监察队伍自身素质的重要保证。

4.开展树立典型活动,培养责任意识。

城管监察队伍中经常涌现一些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他们吃苦耐劳,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敢于管理并善于管理,他们一般都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通过树典型、学典型活动,可以行之有效地引导城管监察队伍向着依法行政、遵章守纪、严格管理、热情服务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监察管理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 监狱警察 职业风险 监狱工作

法治是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博弈选择,从现有的监狱工作要求来看,监狱执法水平与社会效益被置于反映着社会法治质量的平台之上,监狱警察作为一种职业,其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在社会期望中被放大,监狱警察的职业要求愈来愈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新卖点,因而,职业的风险困扰着监狱警察,建立监狱警察职业风险防范体系刻不容缓。

一、当前监狱警察面临的主要职业风险

近年来,监狱押犯数量不断攀升,押犯结构不断恶化,狱情形势日益严峻,警察警戒看押的压力与日俱增,即要开展斗智斗勇的罪犯改造工作,又要时刻防范罪犯的自伤、自残、自杀、脱逃、暴力袭警等违法违纪、甚至重新犯罪行为;社会形势与国家治理任务对监狱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无论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工作标准之高前所未有;而监狱警察队伍的发展却并未与这种形势任务相适应。大量非专业警察的涌入,培训量不足,队伍凸显出专业技能不足、业务水平不济的现象,监管与改造整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三种局面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警察职业风险。从当前的局势来看,警察的职业风险主要表现为:法治安全风险、人身安全风险、执法风险、廉政风险四大类。

(一)法治安全风险

监狱执法依据严重不足是监狱警察职业安全最大的危险因素。除了因势因时而作的监狱法几款简陋的条文以外,在实体法上,监狱警察几乎无法可依;在程序上,我国还没有以国家法的形式出台监狱执法具体的规范性条文,仅有的司法部长令或者司法部文件大多是粗犷原则性的,只能依据各省、各监狱单位自行制定没有普遍约束力的内部文件,监狱警察执法仿佛是在“走钢丝”。没有详尽的法规,又在强势的社会舆论高压下失去“公平、公正”的监督,监狱警察的执法风险犹如狂风中的枯叶。

(二)人身安全风险

是指监狱警察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引发的人身安全处于危险状态的风险。当前罪犯的构成日趋复杂,杀人、抢劫、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及涉黑涉毒犯罪日益增多,罪犯一般刑期较长,又不适用假释,其本身的凶残性、盲动性决定了他们为逃避法律的制裁,有时会不惜铤而走险,把监狱警察作为攻击目标,暴力袭警甚至杀害监狱警察以达到脱逃的目的,给监狱警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三)执法风险

是指监狱警察履职过程不当而引发的职业风险,主要是失职、渎职行为及其他因未严格落实制度而引起的行政风险、法律风险。对社会普通人来讲,一次失误可能是几句领导的批评,而对监狱警察来讲,一次失误可能意味着监管安全事故,意味着严厉的纪律处分,甚至意味着个人职业生涯的结束乃至严重的刑事责任。

(四)廉政风险

是指监狱警察因经受不住各种诱惑而引发的行为失范、贪污受贿等职业风险。监狱警察因职业特性,长期处于直面罪犯的第一线,接触社会阴暗面多,受诱惑的机会自然就多,自身难免会受到一些负面影响。在监狱有关法律法规不尽完善的情况下,监狱警察面临各种诱惑的考验。

二、监狱警察职业风险产生的原因

监狱警察职业风险产生的诱因很多,但究其本源,除了立法的原因之外在于其本身的特定属性、社会形势需要,以及警察自身的缺陷。

(一)监狱警察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职业风险的特定性

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监狱警察是国家刑罚的具体执行者,担负着对罪犯实施惩罚和改造的任务。在履行自身职能的同时与罪犯间因法律身份的设定而自然形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执行者与被执行者的角色。这两种角色因刑罚的强制执行性和惩罚性而必然在一定层面上存在着尖锐的对立:渴望自由的天然冲动与限制自由的法律要求之间的对立;恶习本性难改的人之自然惯性与国家监狱工作以改造人为宗旨的价值追求的对立等,都决定了监狱警察与罪犯间改造与反改造的对立必然在一定层面上长期存在。这一对立也决定了监狱警察的职业风险与生俱来,具有特定性。

(二)国家社会对监狱工作更高的要求与法制不健全的交互作用使得监狱警察职业风险进一步凸显

客观上,法制的不健全,使得监狱警察在实施执法与管理行为时就出在风险当中。法制超越人治是历史的进步,依法行刑与管理是监狱文明的体现。但法制的缺失给监狱警察带来极度的困惑与无奈。罪犯过度维权、无理维权、打着“维权”的幌子对警察的日常管理进行对抗等问题不断出现,加上一些不客观公正的媒介传播,给警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三)少数监狱警察执法能力之不足造成了监狱警察执法风险的频现

面对监狱工作更加规范、更加严格的要求,监狱系统强化了警察的素质教育,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差距依然存在。主要是警察的后续教育与执法能力培养脱节;基层警力配备仍明显不足,监狱警察工作负荷仍较重,“职业倦怠”问题突出,易导致警察履职中存在精力不集中的情况,面对突发时间没有很好的体质去应对,受伤牺牲、失职渎职的可能性增大。

三、有效化解监狱警察职业风险的对策措施

化解警察职业风险的根本出路在于立法、执法与保障上,具体可以分为五类:

(一)强化警察职业风险意识教育,构建监狱警察职业风险预警机制

教育警察既要清醒地看到执法风险的客观存在,更要坚信执法风险的可控性。通过组织警察学习狱内案件和狱情通报,使其准确把握当前狱情形势,增强忧患意识和防范意识,从而自觉深入了解罪犯思想动态,积极有效加以应对。同时,立足于“早预防、早发现、早化解”,要探索建立监狱警察职业风险预警机制,最大限度的将风险减少到最低。具体做法是:全面疏理监狱工作中可能存在的职业风险,根据监狱警察不同层级、不同岗位职责,分类评估其职业风险程度,划分好带有共性问题和具有个性色彩的职业风险类别,根据不同的类别和不同的对象,进行科学评估,有的放矢,并建立防范和处置于一体的职业风险排查、控制、预警、化解、责任追究等机制,努力是监狱警察的职业风险可控、在控。

(二)进一步加强执法制度、机制建设,强化执法保障

规范监狱管理,切实加强执法管理标准化工作,对警察日常执法行为明确执法条件和程序,做到制度化、法律化、程序化,并且突出可操作性,并积极与检察机关沟通,争取认同与扩大共识。建立执法保障体系,尽快制定对违纪罪犯切实可行、能真正起到震慑效应的约束手段,惩戒、处罚措施。对于罪犯的自伤、自残、自杀、脱逃、打架斗殴、暴力袭警等行为的法律责任界定急需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让警察明确职责,区分权责。

(三)增强警察教育培训的针对性、系统性,不断提高警察的法治意识和执法能力

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教育警察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坚持公正执法、执法为民,严格依法办事,保障罪犯的合法权益,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于执法过程始终。加强执法工作标准化管理,对警察日常执法规范用语进行统一固定,避免罪犯钻警察执法用语不文明规范的空子。积极为警察自我学习创造条件,鼓励警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工作需要,积累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自己运用新知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警察树立终身学习的新理念,每年让警察制定一份学习计划,监狱积极联系有关机构,为警察学习创造条件,引导警察将有限精力尽可能地用到提高素质能力的学习中去。推进分层分类分岗位大练兵活动,将实际工作中需要的能力作为练兵重点,以工作实践检验练兵成效,不搞运动战,以实绩促实效。同时,围绕业务要求,细化考核标准,强化考核的操作性和实用性,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降低执法风险。

(四)坚持从优待警,加强对警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警察的心理调适能力

通过积极争取警察编制、科学配置现有警力、依靠科技进步解放警力等方式提高警力使用效能,缓解警力紧张的状况,尽量消除超负荷工作的状况;定期对全体警察进行体检,落实年休假制度,适时安排休整,缓解警察的心理紧张状态,确保警察的身体健康。积极推动教育改造工作社会化,积极与社会各界进行沟通和联系,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并为警察参加健康的社会交往创造条件,不断提高警察的职业认同感。为每一名警察建立心理档案,准确把握其心理素质和人格基础,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训练,通过合理认知教育、心理调试教育、应激训练、放松训练等,帮助警察掌握心理学的各种调适方法,增强其内在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免疫能力。

(五)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杜绝违规违法行为

上一篇:家庭护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电子政务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