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职称评定范文

时间:2023-03-20 06:09:02

工程师职称评定

工程师职称评定范文第1篇

1999年12月,我在唐山一中第二教学楼工程项目部任技术负责人。工程质量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命,而要想获得好的工程质量,就要求技术管理人员要具有创优良工程的先进意识,作为该工程的技术负责人,由我牵头,首先着手建立、健全项目部的有关技术、质量管理制度。按照项目工程施工方法,以我为首,将工程质量目标分解到各个专业技术岗位,在按照技术岗位的要求组织施工。先后建立了技术复核制度、工程质量检查制度、隐蔽验收制度以及质量通病控制措施和半成品保护措施等一系列有益于保证工程质量的管理制度。根据本工程大开间及混凝土浇筑量大的特点,模板支撑选用工具式快拆体系,配合使用覆塑竹胶合大模板,保证竹模板间隙不大于1mm;接缝高低差不大于1mm,表面平整度不大于2mm,顶棚可取消抹灰工序,既可以节省水泥用量,又可以彻底根除顶棚抹灰空裂的质量隐患,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内外墙瓷砖表面平整、洁净、色泽协调一致,接缝填嵌密实、平直、宽窄一致,颜色一致;屋面防水层细部均经过精心处理,做法一致、美观;门窗表面洁净,无划痕、碰伤,涂胶表面光滑、平整、厚度均匀,无气孔;楼梯踏步相邻两步宽度和高度差不超过10mm,齿角整齐,防滑条顺直。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图和国家规范、规程和通用图集的要求施工,并按照创精品工程细部做法要求精心完成每一个分项工程,实现了“创高标准优质工程”的质量目标。通过对该工程技术工作的直接参与和控制,使该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效益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唐山一中第二教学楼工程荣获2000年度最佳优质工程(金牌奖)及2001年度河北省优质工程奖。

二、努力钻研专业技术业务,做好本职工作

自从到唐山现代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以来,各项工作干得更是出色。调任技术质量科科长之后,恰逢公司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该同志自愿放弃个人休息时间,一心铺于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以及作业指导书的编写和修改工作中,加班加点,毫无怨言,充分体现了一个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总结我公司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经验,我形成了《浅析建筑质量管理体系》一文,并获得河北省建设系统科技技术论文一等奖。

在日常工作中,该同志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工作中如鱼得水,从施工现场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检查验收到施工技术资料的核查和管理,各项工作样样精通。在工作中形成的技术性文件和各种申报资料做得结构严谨、术语规范、见解独特、论断精僻,送到市里交流的技术性文件多次受到唐山市建设局、唐山市质量监督检测站有关领导的表扬,为企业赢得了荣誉。

随着公司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公司领导决定启动oshms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上述两个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该同志又一如既往地投入到体系文件编写、初始状态评价、重大危险和环境因素辨识、管理方案的制定等工作当中,为企业顺利通过注册认证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参与建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我个人也学到了国际通用的许多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作为三个体系的内审员也时刻为三个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做出艰苦的努力。

三、推行无纸化办公,用高科技手段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该同志在潜心钻研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还努力探索和研究电脑的软、硬件知识,把微软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和autocad系列软件成功应用于日常施工管理之中,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努力推进工程管理资料的无纸化管理,应用word完成字处理工作,打印各种记录表格以及文字材料;应用excel完成工程信息的存储和分析处理,为工程决策提供量化依据;应用powerpoint制作培训用的电子幻灯片,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形式,生动、活泼地讲解施工技术知识和施工构造常识,彻底改变了传统教育培训的方式,使高科技、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真正服务于生产和质量管理。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软件在工作中的推广应用,使施工技术人员彻底甩掉了笨重的绘图板和铅笔手工作图的重担,使工程绘图变得异常轻松。

我通过学习和钻研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积极动手实践,完成了企业内部计算机局域网的建设,使各个科室的计算机实现了资源共享,除了共享数据以外,还能够共享诸如打印机、绘图仪等硬件设备,节省了大量宝贵资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至于更深层次的应用,如共享internet连接上网,利用netmeeting实现视频会议等连接手段的应用更是前景广阔。这一切都为最终企业内部的文件实现无纸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总结建筑业企业实现无纸化办公的经验,我写成了《建筑企业办公局域网-搭建实例》一文;为了适应企业科技技术文献检索的需要又写成了《用web浏览器查询工程信息资源》一文,这两篇论文上报到河北省建设厅参加河北省建设系统科技论文评审,均荣获二等奖。

四、适应时展的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十分迅速,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不经常进行不间断的学习和交流,就不能适应企业技术管理工作的需要,就要被淘汰。为此,我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各种培训班、技术交流活动。在助理工程师任职期间,先后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专题培训十余次,获得质检员、施工员、安全员、土建三级预算师、资料员等岗位资格证书;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oshms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内审员资格证书;获得河北省建设厅颁发的贰级项目经理资质证书。通过各种继续再教育培训班,使我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同时也让我本人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

工程师职称评定范文第2篇

现对几年来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推广使用“四新”技术,营造建筑精品

1999年12月,我在唐山一中第二教学楼工程项目部任技术负责人。工程质量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命,而要想获得好的工程质量,就要求技术管理人员要具有创优良工程的先进意识,作为该工程的技术负责人,由我牵头,首先着手建立、健全项目部的有关技术、质量管理制度。按照项目工程施工方法,以我为首,将工程质量目标分解到各个专业技术岗位,在按照技术岗位的要求组织施工。先后建立了技术复核制度、工程质量检查制度、隐蔽验收制度以及质量通病控制措施和半成品保护措施等一系列有益于保证工程质量的管理制度。根据本工程大开间及混凝土浇筑量大的特点,模板支撑选用工具式快拆体系,配合使用覆塑竹胶合大模板,保证竹模板间隙不大于1mm;接缝高低差不大于1mm,表面平整度不大于2mm,顶棚可取消抹灰工序,既可以节省水泥用量,又可以彻底根除顶棚抹灰空裂的质量隐患,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内外墙瓷砖表面平整、洁净、色泽协调一致,接缝填嵌密实、平直、宽窄一致,颜色一致;屋面防水层细部均经过精心处理,做法一致、美观;门窗表面洁净,无划痕、碰伤,涂胶表面光滑、平整、厚度均匀,无气孔;楼梯踏步相邻两步宽度和高度差不超过10mm,齿角整齐,防滑条顺直。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图和国家规范、规程和通用图集的要求施工,并按照创精品工程细部做法要求精心完成每一个分项工程,实现了“创高标准优质工程”的质量目标。通过对该工程技术工作的直接参与和控制,使该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效益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唐山一中第二教学楼工程荣获2000年度最佳优质工程(金牌奖)及2001年度河北省优质工程奖。

二、努力钻研专业技术业务,做好本职工作

自从到唐山现代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以来,各项工作干得更是出色。调任技术质量科科长之后,恰逢公司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该同志自愿放弃个人休息时间,一心铺于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以及作业指导书的编写和修改工作中,加班加点,毫无怨言,充分体现了一个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总结我公司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经验,我形成了《浅析建筑质量管理体系》一文,并获得河北省建设系统科技技术论文一等奖。

在日常工作中,该同志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工作中如鱼得水,从施工现场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检查验收到施工技术资料的核查和管理,各项工作样样精通。在工作中形成的技术性文件和各种申报资料做得结构严谨、术语规范、见解独特、论断精僻,送到市里交流的技术性文件多次受到唐山市建设局、唐山市质量监督检测站有关领导的表扬,为企业赢得了荣誉。

随着公司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公司领导决定启动oshms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上述两个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该同志又一如既往地投入到体系文件编写、初始状态评价、重大危险和环境因素辨识、管理方案的制定等工作当中,为企业顺利通过注册认证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参与建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我个人也学到了国际通用的许多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作为三个体系的内审员也时刻为三个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做出艰苦的努力。

三、推行无纸化办公,用高科技手段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该同志在潜心钻研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还努力探索和研究电脑的软、硬件知识,把微软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和autocad系列软件成功应用于日常施工管理之中,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努力推进工程管理资料的无纸化管理,应用word完成字处理工作,打印各种记录表格以及文字材料;应用excel完成工程信息的存储和分析处理,为工程决策提供量化依据;应用powerpoint制作培训用的电子幻灯片,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形式,生动、活泼地讲解施工技术知识和施工构造常识,彻底改变了传统教育培训的方式,使高科技、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真正服务于生产和质量管理。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版权所有计绘图软件在工作中的推广应用,使施工技术人员彻底甩掉了笨重的绘图板和铅笔手工作图的重担,使工程绘图变得异常轻松。

我通过学习和钻研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积极动手实践,完成了企业内部计算机局域网的建设,使各个科室的计算机实现了资源共享,除了共享数据以外,还能够共享诸如打印机、绘图仪等硬件设备,节省了大量宝贵资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至于更深层次的应用,如共享internet连接上网,利用netmeeting实现视频会议等连接手段的应用更是前景广阔。这一切都为最终企业内部的文件实现无纸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总结建筑业企业实现无纸化办公的经验,我写成了《建筑企业办公局域网-搭建实例》一文;为了适应企业科技技术文献检索的需要又写成了《用web浏览器查询工程信息资源》一文,这两篇论文上报到河北省建设厅参加河北省建设系统科技论文评审,均荣获二等奖。

四、适应时展的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十分迅速,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不经常进行不间断的学习和交流,就不能适应企业技术管理工作的需要,就要被淘汰。为此,我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各种培训班、技术交流活动。在助理工程师任职期间,先后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专题培训十余次,获得质检员、施工员、安全员、土建三级预算师、资料员等岗位资格证书;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oshms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内审员资格证书;获得河北省建设厅颁发的贰级项目经理资质证书。通过各种继续再教育培训班,使我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同时也让我本人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

以上是我近五年来从事的主要技术工作的情况,通过从书本上学习、从实践中学习、从他人那里学习,再加之自己的分析和思考,确实有了较大的收获和进步。成绩和不足是同时存在的,经验和教训也是相伴而行。我将继续努力,克服不足,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

工程师职称评定范文第3篇

制度在制定与实施的可行性和效果之间总是存在一定差别的,制度改革也是与时俱进的。在新的问题出现的时候,当制度阻碍发展的时候,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改革,使其顺应时代的发展。笔者在对现有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有关材料的分析中,得出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存在以下问题。

(一)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价值的偏离

教师职称评定的价值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变味”了。对中小学教师来说,职称评定不光与其利益挂钩,更是教师在一所学校地位的体现。现实中,教师高级职称指标比较少,论资排辈熬年限、职称评定限指标、职评考核重材料造成了人们对职称评定激励作用的质疑。职称评定矛盾过于集中,部分教师一旦职称到手,再无进取心,工作也没有动力了。教师评定职称需要参加各种考试并交付相关的报名费,这个费用对教师来说是不小的开支。教师职称评定的过程是一体化的,并有严格的评定过程和监督措施,但是实际情况往往事与愿违。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去反思:为什么教师职称评定的价值会产生偏离?笔者认为,是教师之间的利益博弈所导致的。

(二)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机制的滞后性

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发出了质疑的声音:谁来评定?怎么评定?目前这些方面都比较含糊,导致职称评定过程的不公平现象屡屡发生。因此,应该有个比较正规的权威组织全面评定教师,包括静态的资料评审和动态的实地考察。评审方法要科学,建立教师评审电子档案,审核的过程要公平、公正、公开,由政府授权的社会中介组织按评审的程序进行,实行公开评审,结果采取公告的形式。“在教师职称评定的时候,我们尽力避免一刀切,变一把尺子为多把尺子。”[1]对参评教师的评议应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三)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标准的片面性

我们对教师的职称评定应该是全方位的扫描。教师职称评定应该是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效果的综合评定。在正确处理论文和职称评定的关系基础上,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应该以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学生管理能力为主,许多音、体、美教师在职称评定时往往得不到同等对待,职称评定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如“硬件(学历、教龄、工资、论文)考虑得多,考虑软件(工作表现、教学效果、工作实绩)少”[2]。学校应优先推荐教育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晋升职称,完善评定标准,把师德作为评聘教师职称的首要条件。同时,重视教育教学工作的实绩和实践经历,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在评审中推行全员答辩、讲课说课、专家评议等多种评定方式,将面试答辩、讲课说课综合成绩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参考因素。

二、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常常这样形容教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整个社会赋予了教师群体崇高的精神符号特征,但却往往无法在社会地位与收入水平上给予教师更好的保障。我们要对这一关系到中小学教师切身利益以及教育未来发展的职称制度进行更多的思考。

(一)教师地位提高的社会学分析

《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出: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并设置正高级职称;职称系列依次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过去,中学和小学是两个不同系列;现在,中学和小学统一为一个系列,打破了中小学教师之间的隔阂,拓展了教师职业发展空间,实现了中小学教师之间的流动。过去,中学教师职称和小学教师职称截然分开的时候,工资待遇也相应较低,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也不高,小学教师评小学职称,晋升到相当于中学一级的小学高级后就基本到顶了,只能永远定格在中级职称;现在,小学教师也能评正高级职称,中小学教师也能评“教授”了,让很多中小学教师眼前一亮。这些政策的制定,让中小学教师都感觉到自己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教师的地位取决于多种因素,既有工资、待遇、福利、住房、晋级等经济性因素, 也有工作环境、社会声望、威信、荣誉、尊重等非经济因素。国外社会学家休森认为,人们评价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标准主要有三个:社会声望、财富和权威。中小学教师之所以格外关注教师职称评定,是因为晋升高级职称的教师每年收入将会相应增加,教师在学校的声望也会相应提高,其多年来的付出也将得到精神价值的体现。众所周知,中小学教师的社会贡献大、劳动强度大,这次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是对中小学教师劳动价值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职业满意度。随着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称,中小学教师在基础教育发展的道路上,专业权威得到了进一步肯定。因此,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改革大大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地位。

(二)教师权益保障的社会学分析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健全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全面推行评价结果公示制度,按照注重师德素养、教育教学工作实绩和一线实践经历的要求,完善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条件。但在实践中,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出现了不公平和不规范现象,损害了一部分教师的利益。

在社会学家布迪厄看来,社会世界是由大量具有相对自主性的场域构成的,社会科学真正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场域。[2]教师职称评定也是行动者进行“投资”、争夺“资本”,以实现其“利益”的竞争场域。在中小学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场域:一方面是很多获得高级职称的教师后期激励不足,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不再钻研业务,而是消极等待退休;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青年教师为了晋升高一级职称而参加激烈的教师职称晋升的竞争,因为教师职称的评定不光是教师社会地位的体现,更是与教师的利益挂钩,所以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出现了教师弄虚作假的现象,导致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价值取向的偏离。谁来确保职称评定的公平?谁来保障教师的权益?教育主管部门要保证评定的公正与透明度,应依靠中小学一线教师来评定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让评定不与教师实际情况脱轨,突显评价的客观性。对评定结果有异议,教师应通过合法的申诉渠道去解决;对于违法的职称评定行为,应提讼。切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总之,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遵循中小学教师成长的规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中小学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重视教师的师德、业绩和贡献,维护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公平性。它有助于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促进中小学教师全面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玉.教师晋职不靠论文靠教学[N]. 中国教育报,2011-04-05(1).

工程师职称评定范文第4篇

根据《教育部职称评审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国家教育委员会指导全国高等学校职务职称资格评审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工作应在各地职称改革工作小组领导下进行,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在本地的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国务院有关部委根据所属高等学校某些专业的特殊需要和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可设立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所属高等学校的某些专业教师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这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的直接依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职称评定分为四级体制:第一,国家教委负责总体指导;第二,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制定各地的评审政策;第三,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专门的高等学校职务评审委员会具体负责本地区高职院校教师职务评审;第四,具备一定条件的高职院校成立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本校教师的相关职称评审工作。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中,第一步是由学院按一定名额比例,学校组织职称评审委员会对本校教师的职称进行评审,将评审结果报省职称评审行政部门审核,最后由省教育厅职称评审行政部门进行职称授予。这里先分析一下高职院校职称评审委员会这一职称评审主体的问题,如果其权力来源是国家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授予的,那么其评审主体就是行政主体,其行使的就是行政权,职称评定就是行政职能的完全实施过程。由于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职院校的主体性质是自治团体组织,但实际上是直接受教育行政机关管理和指导的。这里的委托行为实际意义就是行政授权行为,正是中国的这种特殊性才是造成法律混乱运用的根源。但是从法律上认定这种评审委员会评审主体的权力来源,不难判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行为是实际意义上行政主体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那么由教育部或省教育厅评审部门或评审委员会对“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更明确的就是行政行为。教师职称的评定实质就是明确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管理,它不是第三方组织或高校自治团体对教师资质的一种认定。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行为属性分析

判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行为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要根据职称评定行为的整个评审过程和这个过程中评审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来鉴定。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程序属性

从各级职称名额的确定、评审申报条件,被评审“双师型”教师资格条件的认定,学院行政人员对被评审人员相关材料的审查、评审专家学科结构构成、学术委员会的人员组成程序,学校中级评委、高级评委的民主投票权、最后院务会对选出人员的确定、合格人员上报省教育厅评定、职称授予和认定。这一系列流程都是严格按照省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给高职院校职称评审条例来操作的,其实质是高职院校行政部门代表省教育厅行使行政管理权,行使的是一种行政法规、规章授予的权力。有明确的授权机关、授权方式和授权范围,脱离了指导的属性。评审主体做出的是明确的具体行政行为,对象是“双师型”教师,是一种国家统治层自上而下的管理行为,具有公共管理性,其性质是一种行政公务。行政主体依评审条例或省级会议精神将其行政意志通过语言、网站公告、文字、符号等具体的行动来告知相对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一旦取得相对应的职称,一旦授予不可依个人的意志随意变更,如果变更要有相应的法定或行政程序。因此判定获取职称的这一行为具有法定的确定力。因此高职院校“双师型”职称评审的性质是一种具体的行政行为。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结果属性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程序结束后,评审结果都会按时地公示,授予相应的职称聘书,因而具有因教育部门授予而产生与此对应的授权、行为能力和与职称相对应的相关待遇。该教师在高职院校工作中其工作行为都与其职称的高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因行政部门授予的职称具有证明力,是整个教师群体中明显的身份认知。如果教师在职称行为受侵害时受国家教育行政权力保护,同样职称一旦授予,该教师也承担义务,服从行政部门和学校行政部门对其与职称有关的行为的管理,职称不可依个人的意志随意变更,如果变更要有相应的法定或行政程序,职称的变更或消灭都要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因此判定这获取职称的行为具有法定的确定力。

三、影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中教师权利保障实现的因素

(一)法律受案范围的不明确性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纠纷受案范围分析,那么哪些纠纷属于这类纠纷?在这里从“双师”、“职称评定中的纠纷”、“高职院校”三个关键词方向来界定。也就是只有同时符合这三方面的纠纷才是研究的受案范围。界定厘清哪些纠纷是属于“双师型”教师被侵权的行为类别可以节约法律成本,提高纠纷解决的效率。

(二)适用法律的不确定性

法律适用方面上,宪法、教师法、民法、行政法、劳动法中都有涉及对教师权力的维护,但具体可依据的相应法条缺失,试用准则模糊、混乱。例如《教师法》和相关规定,教师权益遭到侵害后其法律救济途径只有申诉和仲裁两种,但《教师法》没有对申诉的受理机构做出明确规定,教育部也没有对申诉的受理机关—当地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明确规定,当教师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其申诉、仲裁、行政争议和行政诉讼等维权途径不畅通。

(三)现有维权的方式滞后性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评定时,具有自身特殊性,这里包括“双师”身份的认同,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的独特性,要求此类教师职称评定时要有专门的适用标准,既要在同专业“双师型”教师之间评定时有区别,又要在全校的各专业教师职称评定时有其合适的区分标准。“双师型”校企合作模式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创新与发展,属于新事物,教师职称评定中由于评定条例自身的落后、维权途径的单一滞后,都给“双师型”教师遇到不公正待遇时的维权设置了障碍,因此这些新问题需要救济途径、救济方法和评定规则能够与时俱进、协调发展。

(四)科学救济程序设计的缺失

救济的横向和纵向的程序设置混乱。在横向程序上,由于对教师权利保障的救济途径具体权限的划定不清,具体法律适用不清等原因,造成申诉、仲裁、诉讼等救济程序设置的现行法律法规对教育行政部门或人民政府在处理教师申诉时的受理、调查、答辩等事项时,缺乏严格的程序性规定。实践中,教育行政系统内部救济仍然多采用行政方式,对事件的调查粗糙,不公开进行,对教师申诉的处理往往掺杂领导的个人感情和主观判断。另外,对提起申诉控告的缘由,受理机关、时限要求、处理结果的送达和执行等,具体事宜也仍未制定出明确的单项法规或相应的实施细则。教育行政部门或人民政府受理申诉或控告后,由于缺乏受理、审理、申诉、答辩、调查、处理的严格程序,势必存在随意性,难以保障教师的申辩权利。而且教育行政部门或人民政府在处理教师申诉过程中,教师和被申诉机构完全是“背靠背”。因此要科学合理地受理纠纷,实施救济的横向和纵向的程序设置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完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纠纷救济的程序设计

(一)明确受案范围

在此要解决纠纷的类型是针对“双师型”教师这一主体的,所以要明确“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中的纠纷类型,也就是受案范围。

1.“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中的程序性类型纠纷

教师在职称评定中,对评审的资格审核程序不满;评审委员会组建的专家组成员构成制度不合理;利益相关评审专家、服务人员回避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和提出异议制度;评审程序中出现选票公布程序时间没有明确规定;对科研成果评判送审程序不透明、不科学;对“双师型”教师的评审条件与其他教师项目没有评审制度上的明确区分;不同学科评审程序没有明确的区分标准;参与评审专家专业资质不够或不同学科专家比例不科学;公示时间没有按规定执行;选票制度不科学造成人为操作可能;对同等情况下教师的评审硬件提出特殊苛刻的要求,超出规定以外;变相限制教师的申报职称人数;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申报名额比例分配不科学;高职院校学院内部评审程序未经教代会审议通过的,直接由行政部门以发文形式确定等。

2.“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中的实体性类型纠纷

“双师型”教师发表的核心论文、非核心论文、论文影响因子等有关论文评价认定引起的纠纷;学校设置门槛限制“双师型”教师从事教学科研活动;“双师型”教师培训进修机会分配的比例不科学;“双师型”教师年终考核、学期考核引起的纠纷;对不同国家机构组织的奖项认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对有关出版专著、合著、创作作品、专利、规划教材、精品课程等级认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对“双师型”教师进企业做访问工程师时所产出成果的认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对“双师型”教师主持或参与部级、省部级、市级、院级教科研项目及课题认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不同系部”双师型“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等级引起的纠纷;学术报告水平层次认定引起的纠纷;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级评定引起的纠纷;对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年度和考核优秀评定中不公引起的纠纷;教师带学生参赛不同等级的成绩评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教师做访问工程师、指导社团数量的判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

(二)程序设计

1.申诉制度

第一,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内部申诉制度。设置申诉救济渠道、申诉委员会的建立和制定申诉程序,并在学院的教代会上审议、通过,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确保这个通道常规化、合理化。当教师在职称评定中有纠纷存在,可以依程序向教师申诉委员会提出申诉。在教师申诉委员会的人员组成上,应明确各部分人员的比例,保证教师代表数量、由教师代表提名相关专业的异校“双师型”评审专家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人员监督,确保纠纷解决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要重视校内申诉制度的具体程序性规定,在有效的信息平台上明确申诉程序的详细步骤、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细化各个程序的规定,具有可操作性。第二,纠纷当事人向教育行政机构的申诉。各级教育行政机构都应该设立相对应的受理部门和处理机制,目前教育行政部门都设有这样的部门,但是不乏存在公正受理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受理部门和人员与高职院校是否存在利益关系的问题,领导和领导之间是否有默契,因为高职院校的管理和运行也受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和指导,两者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受理程序科学设置,公开、透明和回避利益方就显得相当重要。因此建议现有的机构的人员设置应选择第三方辅助机构构成,应该从教育行政各部门抽掉各负责人与本地区或异地相关专业的教育专家共同组建,对纠纷进行民主合议,全程采用公开旁听制度。这里为了维持解决纠纷成本,纠纷提起人应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并且将保证金制度化。

2.行政复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复议法中的“行政机关”这一主体包括“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而高职院校是由国家和法律授权,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或公共管理权力,具有法人资格,能够独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高职院校具有行政主体资格。高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带有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高职院校享有授权执法主体资格,在法律上处于行政主体地位。因此,当“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中权利受到学校有关行政裁定行为侵犯时,可依法向学校的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规定的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请求撤销行政裁定或重新裁定等,这也是解决纠纷的一条有效出路。行政复议机关受理的范围包括,教师的申诉行政机关不作为或行政裁定不公正、行政程序有问题的纠纷和申诉机关已经进行了处理但教师仍对处理结果不满的案件等。

3.仲裁制度与司法救济两选一

作为最终救济方式的设计,采用了仲裁制度与司法救济两选一的方式,即无论行政相对方采用了哪种方式都是对此最终的裁定。

第一,仲裁是仲裁机关根据双方当事人的协议或有关法律规定,对当事人双方发生的争议,以第三者身份进行调解,做出判定或者裁决的一种法律制度。

应该是解决职称评审类纠纷的首选,职称评审要求的专业比较强,涉及方面多,中国教育方面的法官也是稀缺资源,仲裁的优势在于其程序简便、结案较快,能独立、公正、迅速地解决争议。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建议组建教育仲裁组织,其性质应该是第三方非营利性组织,具有自主性、非营利性、非官方性质。其运营的方式通过供应政府教育行政机关教育仲裁服务、机构自身向高校等相关市场需要者提供服务以及通过社会或企业募捐、赞助等方式来维持运营。做到财务和服务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双师型”教师在进行职称评定向该组织申请仲裁时要缴纳一定金额的保障金,防止发生乱申述、无理申诉等现象。在非营利性组织建立纠纷专家库制度,每次处理纠纷时都给予相应的经济费用和根据每次纠纷解决的情况建立解决纠纷专家信用等级制度,建立透明的监督体系,相关专家一经被举报,情况属实便追究其法律责任并终身不得采用。同时在这个仲裁委员会中要建立一个辅助机构,其性质应该是第三方中立的。人员构成应该由两部分人组成,第一部分是,同级别教育行政机关的代表,起到监督仲裁作用;第二部分,是各学科的同行专家组成。起到对相关专业性仲裁提出专业指导意见的作用。仲裁专家和工作人员应实行回避制度,以保证仲裁的公平、公正。仲裁委员会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内民主合议迅速处理纠纷;当教师未能或不愿通过申诉解决纠纷时,可以在申请仲裁和提讼之间进行选择,除非有法定的事由,本次仲裁是一裁终局。

第二,司法救济制度。

将调解制度作为司法救济的前置程序,如果调解无效就按案件的性质进入正常的诉讼程序。针对“双师型”教师合法权利受到侵害的情形,司法救济在法律层面上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依照《宪法》《行政诉讼法》《劳动法》《教师法》《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等来作为纠纷适用法律法源提起维权诉讼。特别指明“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必须是针对高校不合法的行政行为,如果只是不合理,而不违法的话”,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并且还必须是具体的行政行为,对于抽象的行政行为,比如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其性质属于抽象行政行为,法院也不予受理。

工程师职称评定范文第5篇

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各种原因,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比较缓慢。因此,教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民办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困境;对策

我国的民办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但是和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普遍不足,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非常缓慢,严重影响了民办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大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建设和壮大民办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的困境

1. 师资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紧缺

当前,民办高职院校的师资结构严重不合理,主要来源于一些公办高校的退休教师、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甚至是一些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高校毕业生。这就造成民办高职院校初级教师、理论教师偏多,实习指导教师不足、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的尴尬局面。但由于办学经费不足、职称评定不健全、没有足够的社会保障、薪酬较低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民办高职院校从公办高校和社会引进高级技术人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难度较大,严重影响了民办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水平。

2. 职称评定制度不合理

民办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教育在办学目标、办学方向、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因此应该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管理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采用的还是普通高等教育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而且是本科的评定标准,主要是看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根本要求严重不符,双师型教师的职称问题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不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而且,现在我国很多职称的评定都取消了英语考试,如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高级会计师等等,但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职称评定却还要加试英语。由于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英语水平整体较低,所以英语加试容易将一些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实践能力强,但英语却比较差的人才关在高级职称评定的门外,严重打击了双师型教师从事民办高职院校教育的积极性,不利于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有效建设。

3. 建设经费严重不足

由于民办高职院校主要靠收取学生的学费维持学校的各项开支,所以办学资金相对来说较为紧张,用于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费用少得可怜甚至一点儿没有,因此双师型教师知识更新的经费严重不足,无法及时完成知识的更新。而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教学任务却比较繁重,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去进修深造或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更新,从而造成了教师思想僵化、教学方法落后、知识陈旧等一系列问题,造成学术气氛不浓、科研氛围不足等尴尬现象,不利于民办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同时,由于资金缺乏,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工资待遇和福利远远抵不上公办高等学校,造成优秀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师资队伍的稳定。

二、提高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的对策

1. 对教师实行多元化培养

对教师实行多元化培养要求对教师资格进行严格把关,实现学历、年龄等多个方面的多元化。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要大力加强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众多实践证明,一个优秀的专业带头人不仅可以做好自己的专业教学工作,培养出较多的合格专业人才,而且可以带动整个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其专业在同类院校中的综合竞争力。所以,民办高职院校要重视和加大对专业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并制定专业带头人的相关细则,明确他们的任职条件和具体职责。同时,还要积极完善选拔程序、考核机制、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奖励、竞争等一系列手段对专业带头人进行激励,通过将教学成果和教师的考核、晋升等切身利益挂钩,激发专业带头人的工作动力,促使他们主动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和职责,切实将专业带头人的积极作用落实到实处。二是要加强民办高职院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的有效合作,并和企业或科研机构一起建立学习、生产和研究的实验基地,组织专业教师经常到基地进行学习和具体的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和能力,这样,在专业课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各种教学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有意识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三是当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的数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条件下,学校也可以从企业或科学研究单位聘请一些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并具备多年实践经验的专家或工程师做学校的兼职教师。学校可以根据这些专家或工程师的时间对学校的专业课程学习时间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专家或工程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可以使专业课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促进学生积极进行实践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从而带动整个专业的发展。

2. 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建立健全教师职称评审制度

民办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学生人数的逐渐增多,加大了双师型教师的教学任务,使得他们参加各种专业技术研究的时间严重不足,不利于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和进步。这就要求学校制定并完善建设双师型队伍的具体规划,明确建设双师型队伍的具体目标和任务,以及需要采取的各种措施,经常选派一些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培训基地或知名大学进修和培训,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整体素质。

另外,针对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流动较大的现状,学校要建立健全职称评审制度。具体来讲就是结合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方向和课程设置,以及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要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要求,将学术性和职业性有机结合进行评定,让那些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实践能力强人才能够顺利评上高级职称,进而提高他们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提高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能够安心好好地工作,因为各种企业提供的丰厚待遇对他们已经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教师人员的稳定有利于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进而提高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吸引更多的学生到学校读书。

3. 多渠道筹集双师型师资建设资金

由于民办高职院校主要靠收取学生的学费维持学校的各项开支,实现学校的发展。所以学生的数量直接决定了学校是否可以生存下去,而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有需要一笔不小的基本建设资金。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收入基本能维持基本的办学,但要想实现发展,资金就严重短缺。资金不足,直接影响学校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自然影响教学水平的地下,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民办高职院校要想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仅仅依靠学校有限的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当前,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待遇普遍偏低,社会保险费也不高,造成教师的流动性较大。为加强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政府一方面可以颁布相应措施,建立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审制度,让更多有知识有技术的高素质人才能够顺利获取高级职称,提高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地位、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保证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具有合理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可以从设立的“专项资金”中拨出一部分,专门用于补助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保险费和补充保险费,保障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在退休时可以享受到和公办高等学校教师一样的待遇。现在的经济收入有保证,退休以后的待遇也有保证,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后顾之忧。为民办高职院校建立一支稳定、精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打下基础。

另外,还要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基金。《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中明确规定:“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要求”,“民办高校应当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因此,政府应根据现实情况制定相关的实施办法,如由有政府拨出一部分资金、从从民办高职院校收取的学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社会筹资一部分资金,然后将这些资金放在一起,作为双师型教师建设的基金,由政府、学校和社会进行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促进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总之,只有加强对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建立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促进我国民办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有效提高,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牟燕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及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杨雄.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7(22)

[3]刘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作者简介:

工程师职称评定范文第6篇

乱象丛生令人忧

2012年10月2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称,四川省某学院教学科研评分高的教师反而评不上职称。该校通过校级评审的23人中,有10人业绩评分都在30分以下,6人不足20分,甚至有几个人的得分只有个位数;而未通过校级评审的人中却有不少业绩评分都在30分甚至更高。于是,很多人报怨,搞教学科研不如混行政圈子――和领导关系好,和评委关系熟,可能更容易通过评审。

无独有偶,10月26日,四川新闻网又出现一篇类似报道:某县一位从未教过语文课的副校长,通过“操作”,获得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职称评定资格。

在武汉一所全国著名高等学府中,一位副教授因为没有评上正教授,对评审委员大打出手;2008年,海南省有1400多名教师被一本“克隆”杂志所骗,在该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被认定无效,当年与职称评审无缘……

纵观整个职称评定历程,几乎在申报职称的每个关口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丑闻。总结起来,职称评定中的腐败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只要是单位或部门领导,不论学问如何,不论是否还在做学问,都能拿到高级职称。而那些无权、无关系的老实人要想拿到高级职称则是难上加难。二是弄虚作假。评定职称有一个很重要的硬件指标,就是论文、论著的发表数量、级别和影响大小等。于是,为了凑够论文、论著的数量,达到规定的级别,人们使出浑身解数,或找人,或借论文、买论文,或剽窃他人作品……论文和的公司也应运而生,生意竟然做得红红火火,有的甚至还开展了到国外期刊上的业务。随着这些不正常行为而面世的所谓学术论文和专著,其水平如何就可想而知了。三是行贿受贿。近年来,职称评定明码标价成了人们心知肚明的“显”规则。从高档烟酒、代金券储值卡到直接送现金,可谓应有尽有。弄虚作假、人情后门、权钱交易等已经不是少数地区、少数领域的个别现象。中国式职称评定的全过程,如同放大镜、显微镜和照妖镜,放大并显现出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

丑闻不断,乱象丛生,这样的职称评定,自然不会评出什么好的结果:教授不会讲课不会做科研,主

任医师不会看病、治病,高级工程师不会画图、设计,高级会计师不会算账,高级记者不会采访写稿……年复一年,高职低能的人不断涌现,以至于有些高等院校出现了教授多于副教授、副教授多于讲师的失衡现象。

职称魔力为哪般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不久,我就赶上了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因而中断的职称评定工作。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我也加入了为职称而“奋斗”的队伍。那时,花钱找关系评职称的还真不多,但同事间因职称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反目成仇却是屡见不鲜,有些人为了评上职称甚至抹脖子上吊闹跳楼。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如今,职称评定已经充分“市场化”和“产业化”。申报者从考外语考计算机,到发表规定篇数的论文,到单位领导批准申报,最后到职称评审委员会审定通过……要拿下一个职称,足以把人折腾得脱一层皮。

“我要飞得更高”,“一场游戏一场梦”,“让我欢喜让我忧”,用这三首流行歌曲来演绎申报职称者的心路历程,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职称之所以有这般魔力,首先要看看,它究竟能给人们带来什么。

职称能给人们带来的,一是名声,二是利益。

树活一层皮,人活一张脸。对于从事专业技术的人来说,技术职称的高低就是他的脸面。如果干了大半辈子,还没混上个高级职称,那可真是没脸见人了。除了虚名之外,更重要的是背后的利益――职称的级别高低与个人的利益紧密相关。有多高的职称就有多大的利益;没有职称,就没有更高的利益,甚至缺乏利益保障。高级职称与中级职称之间在工资上的差距能够达到几百甚至是上千元。而拿到高级职称,有时还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额外收入,比如外出讲学、当评委,有的则可能会当上职称评审委员,这可是一个无本万利的好差使。而且,这种利益从评上职称后,一直延续到退休以后,直到死亡。对于关乎到一辈子,尤其是退休后的生活是否富足的大事,谁能不打起十二分精神瞪圆双眼来关注来争取呢?

职称评定亟需打破利益链

近年来,人们对职称评定乱象与丑闻的诟病日益强烈,要求解决问题的呼声更是日渐高涨。可是,为什么却始终得不到解决和治理?

正如乱象的起因源自利益瓜葛一样,职称评定中的弊端始终不能清除,同样也是由于利益使然。我国恢复职称评定的三十年来,一个完整的利益链条已经形成。不从根本上切断这个利益链条,弊端就不可能得到根治。

中国式职称评定,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行政手段来办理学术事宜。在职称评定过程中,以行政权力为主导,学术权威只能“靠边站”。掌握行政权力的部门和人员,自然不情愿改变现状,放下生杀大权。而职称评定的改革,却恰恰要由这些行政权力部门和人员来推动和进行。自己的刀如何能削得了自己的把?

近年来,关于职称评定改革的社会呼声越来越高。一个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改革方式,就是所谓的评聘分离――职称评定还照样搞下去,但用人单位自主决定所聘人员的技术职级,并给予相关的待遇。这一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职称评定的弊端,但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一方面它没有解决行政主导技术职称评定的弊端;另一方面,受聘人员一旦退休,还是要回到由职称决定收入的机制中。

工程师职称评定范文第7篇

1、助理工程师 (初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工作满半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一年以上;中专、高中、初中毕业后担任员级职务三年以上。

2、工程师 (中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三年以上;专科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四年以上;中专、高中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五年上。

3、高级工程师 (高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 10 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中级职务工作 5 年以上;参加工作后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 10 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 5 年以上。

工程师分类:园林建筑工程师、风景园林工程师、园艺工程师、园林工程师、园林绿化工程师、古建筑园林工程师

三、材料要求

为了保证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凡涉及申报对象的学历、专业年限、考试成绩、任职年限及本人的工作能力和主要业绩、奖惩情况,须由申报单位核实后,按规定的要求提交以下主要材料:

1、《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表》(中、初级一式二份)、附件表(一式一份);

2、上一年度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

3、专业论文和业务工作总结;

4、其它能反映本人工作能力和重要业绩的相关材料;

5、《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

6、一寸免冠彩照5张、身份证复印件2份、最高学历证书复印件2份。

关于2011年度全国专业技术人员

职称外语等级统一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

市人考中心函[2010]13号

各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级各委、办、局(公司)人事(职改)部门、有关驻地单位:

为做好西安市2011年度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统一考试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关于完善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及个人:

(一) 国家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新世纪百千万部级人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西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和青年专家申报中级职称。

(二) 晋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在评审副高级职称时参加过国家职称外语A级考试成绩合格者。

(三) 年满50周岁并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女专业技术人员满47周岁申报中级职称的。

(四) 在县属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在乡镇及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

(五) 在野外长期从事农业、林业、地质、采矿、勘探、水利水电、水文勘测、测绘、公路施工、铁路施工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以上专业工作满8年申报中级职称的。

(六) 具有国家认定的相应留学经历的。

(七) 取得博士学位的。

(八) 取得外语大专及以上学历,包括申报职称有第二外语要求的;通过全国出国培训备选人员外语考试(BFT)的;全国公共英语考试五级(PETS5)的。

(九) 参加国家外语六级以上水平考试成绩合格申报中级的。

(十) 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出版3万字以上的外文专著、译著的。

(十一) 获二项以上国家发明专利、并经推广、转化已经产生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业绩突出,获市政府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的;厅局级一等奖前三名的;获市政府三等奖前5名申报中级的。

(十二) 申报各系列初级职称的。

从事传统中医药、民族医药的专业技术人员可参加医古文考试;从事工艺美术、古籍整理、历史时期考古、图书资料、档案、文学创作、群众文化、表演艺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可参加古汉语考试。

符合职称外语免试条件的人员在申报高级职称时,必须如实填写《陕西省职称外语考试免试申请表》,经单位人事部门审核后,逐级上报,由省职改部门审批;晋升中级职称的外语免试,经单位人事职改部门审核后,区、县及市级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免试条件,在评审表中填写免试意见。加盖公章,将有关获奖证书或其他免试证明材料随审批文件上报市职改办。

这是我国的特有职称评定方式,是从前苏联引进的,和国际通用的‘工程师’有区别;我国的是行业职称,国外是执业资格;我国正在施行的‘建造师’、‘建筑师’、‘造价师’等等,会慢慢取代现有的技术职称,都是向国际通用法转轨。但是,在我国,不论在国企还是民企,目前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正如2#楼版主所说【有用,公司升级、组建公司,都有很大的用处,注册证是你的上专业认证,工程师是你的通用技术水平认证】中级有用,考监理工程师就是要中级工作3年后才有资格考。现在公司升级还是需要的,有些要求技术负责人必须是中级或者高级职称的。单位和个人都需要,个人主要是涨工资了。

工程师 (Engineer)

望文生义,便是指具有从事工程系统操作,设计,治理,评价能力的人员。实在,工程师是职业水平评定(职称评定)的一种。其下,有技术员,助理工程师等职称;其上有高等工程师,专家等职称。该然,那也只是对于从事工程修设或管理人员技术程度的一种本定而已。

工程师的称呼通常只用于在工程学其中一个范围持有学术性学位或相等工作经验的人士。

在欧洲海洋一些国度,工程师称呼的使用被法律所限造,必需用于持有学位的人士,而其他出有学位人士使用,属于背法。在好邦大部份州及加拿大一些省份亦有相似法律具有,通常只要在专业工程测验与得合格才可被称为工程师,而法律的范畴普通只在蓄意欺诈的情形下才会施行。

技术专野(technologist)一词有时取工程师同义,当词是由技术(Techno-)和后缀(-ologist)组成,意义是研讨技术的己,彼实称普通正在欧洲海洋一些有规管农程师称号使用的国度中被使用,由于已蒙法律管造。在一些推丁邦野,technologist只是正在工程师取技术员之间的专业资历。

迷信野摸索世界以发明广泛规律,但工程师使用广泛规律以设计实践物品。

在好邦,Engineer一词也用于指操作机械引擎(Engine)的己,好比铁道 Engineer 是指火车司机,轮舟 Engineer 是指轮机员,流动引擎机械师通常是负责流动引擎。

因为工程项目有许多品种,那么,工程师也天然有良多类品种,例如:网络工程师,电气工程师,出售工程师等等等等。

纲前,农程师认证方法有良多类,测验是最广泛的一类认订方法。

像针对于疑作工业的工程师方背认证考试便是又普及,露金质又高的-齐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程度)考试,俗称软考。

跟着国度科技开展天不时加快化,以及高新工业天没有续尺度化。工程师职员仍是缺心很大的,大批的岗位须要使得如今如斯剧烈的便业环境带来了春天的气味。尽力吧,看诸位梦念成实。

按职称(资格)高下,分为:学受级高档工程师(正高职),钻研员级高等工程师(正高职),高等工程师(副高职),工程师(中职),助理工程师(始职)

通常所道的工程师是指中级工程师,工程师职称是要上级主管部分评定,齐国通用。其中要考中级英语职称考和利用计算机考试。

中级工程师评订准绳

《工程技术人员职务试止条例》划定的任职基础前提:

担任工程师职务,当具有下列前提:

1、具有下列部分之一的前提

(1)出产、技术治理部分

①基础控制古代出产治理和技术治理的方式,有独立解决比拟庞杂的技术答题的才能。

②可以机动应用本专业的基本实际学问和专业技术学问,熟习原专业海内外隐状和开展趋向。

③有必定自事出产技术治理的理论经验,获得有适用价值的技术结果和经济效益。

④可以指点帮理工程师的工做和进修。

(2)研究、设计部门

①有独立承当较庞杂项目标研究、设计工作能力,能解决本专业范畴内比拟繁杂的技术答题。

②较系统天控制本专业的基本实际学问和专业技术知识,熟习本专业海内外隐状和开展趋向。

工程师职称评定范文第8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化措施

1职业教师所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1.1熟悉一线,注重应用

有理论,会教学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又有不同于高等学校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基础理论适度够用的前提下,着重于实际运用。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近半数的是实践课,即使是理论教学其应用色彩也十分强烈。因而,熟悉一线,掌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是理论或技术的“应用型”教师。无论是教授技术基础理论课还是教授技术专业理论课,着眼点都是“应用”。他们具有较强的将理论阐释浅白化通俗化的能力、较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1.2重职业道德,具有“关键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无不重视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品德风范感召学生。教师只有重视个人的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上的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关键能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企业界提出来的,“企业界欢迎的是技能和关键能力两方面都好的员工”。如何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如何培养关键能力?这几个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项教育内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提出了相应要求,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高雅举止、优良作风本身就是一种足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巨大力量,使学生终身受益。

1.3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创新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所以需要有大量的知识来支持。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一般都对未来充满憧憬,同时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他们在与周边世界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去探索。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在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此,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虽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回答学生所有提问,但是,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1.4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教育特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并不完善或不很清楚。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并无现成的经验和模式。研究先行,可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职业教育教师应该能结合实践和亲身体会,善于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即付诸教学实践并进行修正。用研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2现今职业教育教师存在哪些差距

2.1素质有余而“职业”不足

2.1.1缺乏系统的先进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论和理念

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培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头一次。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和理念的接触比较少,而且这些理论的理念本身也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大家对职业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知之寥寥。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导致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有的教师靠自己对职业教育的主观理解来进行教学工作;有的甚至墨守陈规,以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那么工作效果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目标之间的偏差可想而知。可以说许多教师缺乏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理念。

2.1.2对课程的把握理论多于实践,而且理论落后于实践

由于许多教师对实际接触较少,在许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理论的阐述比重多于对实践的介绍。被动地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而多数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是对实践的总结。理论知识总是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而理论知识是相对过时的、滞后的。

2.1.3对职业实践课程知之甚少,操作动手能力差

因为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事先亲自参加职业技术课程实践。关于实践的了解较少,而且落后于实践的最新进展。课程安排的时间紧迫,使得老师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第一线调查、联系、准备。往往就是和学生打打时间差,边摸索边指导。教师中有相关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

2.2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和民办教育的兴起,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的学校里既有高中生,还有初中生,中专毕业生,也有成人教育的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特点复杂化和参差不齐。但一些老师还有些不太适应这一转变。在教学这一方面,体现出以成人教育或者以普通高校教育所要求的方法、内容、手段来教育学生,有的甚至采用高中教育的方式和套路。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由于对学生的实际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这些或那样的偏差。

2.3部分教师对职业二字有思想顾虑

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员工,毕业生主要从事技术性甚至有一些体力含量的工作。虽然目前许多企业都迫切需要这种类型的人才,但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上有人认为做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是蓝领员工,低人一等,比不上白领和金领等。这种思想不仅影响到学生选择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专业,而且有些老师特别是从普通高等院校转制过来的老师,对职业教育有一些思想顾虑,总觉得是培养蓝领工人,技术含量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上有些偏差,部分教师缺乏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相应的崇高责任感使命感,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并影响到他们的教学与管理的效果。

2.4教师结构不合理

理论教师偏多而实习实践指导教师不足。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都存在这种现象。不仅老师的知识结构上理论部分强于实践部分,而且从教师总量的结构上来看,合格的从事实习实践指导的老师偏少。即使有些专职实习实践教师也是转型和客串。这样势必影响到实习实践课程的效果。

3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3.1树立和强化教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特点和内容。它不同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成人高等教育也有所不同。这些知识不学习是不会知道的。只有正确的理论和观念的指导才有正确的行动。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加强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的学习,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并不断强化这种观念。建议有关院校可以将职业教育的一些理论知识收集汇编后下发给师生员工学习,并纳入考核的范畴。

3.2建立双师型、全能型教师团队

“双师型”是指一个教师同时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比如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是教授又是高级工程师。在教师队伍总体上应该努力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除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之外,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起码应具有双师性质。各职业院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全面发展,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内拓展知识和技能。另外,职业院校的具体现实情况也要求教师是领域内的多面手全能型人才。因为各学校专业教师人才总体上来讲是匮乏的,在短期难以引进的情况之下,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和挖潜,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缺,并可以相应的节约支出。第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动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万变不离其中。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是不会有多大的结构改变的,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往往是领域内的知识点的一些变化和发展,老师们如果事先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准备,可以做到未雨缪缪,在开设新课程时可以很快进入角色。

3.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要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建立一支质量高的兼职教师队伍。让他们经过教师的基本培训,取得任教资格。他们更适于做技术实践课的教师,也可以做技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本校专职教师在和兼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中,可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同时通过和产业部门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锻炼开辟渠道,为学生就业拓宽信息来源。也可以宣传职业院校的学生和形象,借此提高知名度。

3.4探索教师职称评定的新方法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比如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尚无政策,其标准是比照普通高校教师,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这样一来,高职教师就处在教学(理论、技能)、科研双重压力之下,精力相对不济。也就往往疏于对知识、技能结构的梳理,传授知识、技能缺乏集成性,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相当不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在政策上应做到与科研成果同样对待。在评职称,申报相关成果奖时同样有效。

为了激发教师的进取精神,职业院校可以考虑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他们参加“双职称”的评定。实行两种职称评定时可交替进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理论课教师以偏重于教师职称系列为主。如教授—工程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以偏重于技术职称系列为主,如高级工程师—讲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的待遇按与技术职称级别相当的教师职称级别来考虑,如一个高级工程师—讲师型教师,与一个教授—工程师型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参考文献

1陈树梅.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职教论坛,2002(6)

2张隽波.职校教师应有的五种素质[J].职教论坛,2002(6)

工程师职称评定范文第9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化措施

1职业教师所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1.1熟悉一线,注重应用

有理论,会教学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又有不同于高等学校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基础理论适度够用的前提下,着重于实际运用。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近半数的是实践课,即使是理论教学其应用色彩也十分强烈。因而,熟悉一线,掌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是理论或技术的“应用型”教师。无论是教授技术基础理论课还是教授技术专业理论课,着眼点都是“应用”。他们具有较强的将理论阐释浅白化通俗化的能力、较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1.2重职业道德,具有“关键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无不重视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品德风范感召学生。教师只有重视个人的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上的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关键能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企业界提出来的,“企业界欢迎的是技能和关键能力两方面都好的员工”。如何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如何培养关键能力?这几个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项教育内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提出了相应要求,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高雅举止、优良作风本身就是一种足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巨大力量,使学生终身受益。

1.3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创新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所以需要有大量的知识来支持。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一般都对未来充满憧憬,同时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他们在与周边世界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去探索。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在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此,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虽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回答学生所有提问,但是,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1.4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教育特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并不完善或不很清楚。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并无现成的经验和模式。研究先行,可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职业教育教师应该能结合实践和亲身体会,善于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即付诸教学实践并进行修正。用研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2现今职业教育教师存在哪些差距

2.1素质有余而“职业”不足

2.1.1缺乏系统的先进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论和理念

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培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头一次。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和理念的接触比较少,而且这些理论的理念本身也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大家对职业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知之寥寥。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导致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有的教师靠自己对职业教育的主观理解来进行教学工作;有的甚至墨守陈规,以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那么工作效果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目标之间的偏差可想而知。可以说许多教师缺乏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理念。

2.1.2对课程的把握理论多于实践,而且理论落后于实践

由于许多教师对实际接触较少,在许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理论的阐述比重多于对实践的介绍。被动地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而多数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是对实践的总结。理论知识总是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而理论知识是相对过时的、滞后的。

2.1.3对职业实践课程知之甚少,操作动手能力差

因为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事先亲自参加职业技术课程实践。关于实践的了解较少,而且落后于实践的最新进展。课程安排的时间紧迫,使得老师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第一线调查、联系、准备。往往就是和学生打打时间差,边摸索边指导。教师中有相关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

2.2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和民办教育的兴起,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的学校里既有高中生,还有初中生,中专毕业生,也有成人教育的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特点复杂化和参差不齐。但一些老师还有些不太适应这一转变。在教学这一方面,体现出以成人教育或者以普通高校教育所要求的方法、内容、手段来教育学生,有的甚至采用高中教育的方式和套路。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由于对学生的实际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这些或那样的偏差。

2.3部分教师对职业二字有思想顾虑

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员工,毕业生主要从事技术性甚至有一些体力含量的工作。虽然目前许多企业都迫切需要这种类型的人才,但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上有人认为做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是蓝领员工,低人一等,比不上白领和金领等。这种思想不仅影响到学生选择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专业,而且有些老师特别是从普通高等院校转制过来的老师,对职业教育有一些思想顾虑,总觉得是培养蓝领工人,技术含量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上有些偏差,部分教师缺乏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相应的崇高责任感使命感,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并影响到他们的教学与管理的效果。

2.4教师结构不合理

理论教师偏多而实习实践指导教师不足。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都存在这种现象。不仅老师的知识结构上理论部分强于实践部分,而且从教师总量的结构上来看,合格的从事实习实践指导的老师偏少。即使有些专职实习实践教师也是转型和客串。这样势必影响到实习实践课程的效果。

3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3.1树立和强化教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特点和内容。它不同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成人高等教育也有所不同。这些知识不学习是不会知道的。只有正确的理论和观念的指导才有正确的行动。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加强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的学习,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并不断强化这种观念。建议有关院校可以将职业教育的一些理论知识收集汇编后下发给师生员工学习,并纳入考核的范畴。

3.2建立双师型、全能型教师团队

“双师型”是指一个教师同时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比如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是教授又是高级工程师。在教师队伍总体上应该努力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除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之外,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起码应具有双师性质。各职业院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全面发展,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内拓展知识和技能。另外,职业院校的具体现实情况也要求教师是领域内的多面手全能型人才。因为各学校专业教师人才总体上来讲是匮乏的,在短期难以引进的情况之下,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和挖潜,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缺,并可以相应的节约支出。第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动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万变不离其中。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是不会有多大的结构改变的,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往往是领域内的知识点的一些变化和发展,老师们如果事先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准备,可以做到未雨缪缪,在开设新课程时可以很快进入角色。

3.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要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建立一支质量高的兼职教师队伍。让他们经过教师的基本培训,取得任教资格。他们更适于做技术实践课的教师,也可以做技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本校专职教师在和兼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中,可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同时通过和产业部门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锻炼开辟渠道,为学生就业拓宽信息来源。也可以宣传职业院校的学生和形象,借此提高知名度。

3.4探索教师职称评定的新方法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比如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尚无政策,其标准是比照普通高校教师,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这样一来,高职教师就处在教学(理论、技能)、科研双重压力之下,精力相对不济。也就往往疏于对知识、技能结构的梳理,传授知识、技能缺乏集成性,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相当不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在政策上应做到与科研成果同样对待。在评职称,申报相关成果奖时同样有效。

为了激发教师的进取精神,职业院校可以考虑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他们参加“双职称”的评定。实行两种职称评定时可交替进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理论课教师以偏重于教师职称系列为主。如教授—工程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以偏重于技术职称系列为主,如高级工程师—讲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的待遇按与技术职称级别相当的教师职称级别来考虑,如一个高级工程师—讲师型教师,与一个教授—工程师型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参考文献

1陈树梅.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职教论坛,2002(6)

2张隽波.职校教师应有的五种素质[J].职教论坛,2002(6)

工程师职称评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职业化 措施

一、职业教育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1.熟悉一线,注重应用。

有理论、会教学是初、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个必要条件。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不同于初、高等学校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基础理论适度够用的前提下,着重于实际运用。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近半数的是实践课,即使是理论教学其应用色彩也十分强烈。因而,熟悉一线,掌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成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是理论或技术的“应用型”教师,无论是教授技术基础理论课还是教授技术专业理论课,着眼点都是“应用”。他们具有较强的将理论阐释浅白化通俗化的能力、较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2.重职业道德,具有“关键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无不重视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品德风范感召学生。教师只有重视个人的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上的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关键能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企业界提出来的,“企业界欢迎的是技能和关键能力两方面都好的员工”。如何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如何培养关键能力?这几个方面是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项教育内容对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提出了相应要求,即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高雅举止、优良作风本身就是一种足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巨大力量,使学生终身受益。

3.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创新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所以需要有大量的知识来支持。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一般都对未来充满憧憬,同时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他们在与周边世界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去探索。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在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此,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虽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回答学生所有提问,但是,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4.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职业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教育特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并不完善或不很清楚。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并无现成的经验和模式。研究先行,可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职业教育教师应该能结合实践和亲身体会,善于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即付诸教学实践并进行修正,用研究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二、现今职业教育教师存在哪些差距

1.素质有余而“职业”不足。

(1)缺乏系统先进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论和理念。

职教教师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培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头一次,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和理念的接触比较少,而且这些理论的理念本身也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大家对职业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知之寥寥。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导致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有的教师靠自己对职业教育的主观理解来进行教学工作;有的甚至墨守陈规,以成人教育和普通初、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工作效果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目标之间的偏差可想而知。可以说许多教师缺乏关于职业技术教育职业理念。

(2)对课程的把握理论多于实践,而且理论落后于实践。

由于许多教师对实际接触较少,在许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理论的阐述比重多于对实践的介绍,被动地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而多数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是对实践的总结,理论知识总是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而理论知识是相对过时的、滞后的。

(3)对职业实践课程知之甚少,操作动手能力差。

因为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事先亲自参加职业技术课程实践,关于实践的了解较少,而且落后于实践的最新进展。课程安排的时间紧迫,使得教师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第一线调查、联系、准备,往往就是和学生打打时间差,边摸索边指导。教师中有相关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了。

2.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和民办教育的兴起,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的学校里既有高中毕业生,也有初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还有成人教育的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特点复杂和参差不齐。但一些教师还有些不太适应这一转变,在教学这一方面,体现出以成人教育或者以普通高校教育所要求的方法、内容、手段来教育学生,有的甚至采用初、高中教育的方式和套路,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由于对学生的实际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

3.部分教师对职业二字有思想顾虑。

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员工,毕业生主要从事技术性或有一些体力含量的工作。虽然目前许多企业都迫切需要这种类型的人才,但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上有人认为做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是蓝领员工,低人一等,比不上白领和金领等。这种思想不仅影响到学生选择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专业,而且有些教师特别是从普通初、高等院校转制过来的教师,对职业教育有一些思想顾虑,总觉得是培养蓝领工人,技术含量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上有些偏差。部分教师缺乏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相应的崇高责任感、使命感,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并影响到他们的教学与管理的效果。

4.教师结构不合理。

理论教师偏多而实习实践指导教师不足。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都存在这种现象。不仅教师的知识结构上理论部分强于实践部分,而且从教师总量的结构上来看,合格的从事实习实践指导的教师偏少。即使有些专职实习实践教师也是转型和客串。这样势必影响到实习实践课程的效果。

三、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1.树立和强化教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特点和内容。它不同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成人高等教育也有所不同。这些知识不学习是不会知道的。只有正确的理论和观念的指导才有正确的行动。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加强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的学习,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并不断强化这种观念。建议有关院校可以将职业教育的一些理论知识收集汇编后下发给师生员工学习,并纳入考核的范畴。

2.建立双师型、全能型教师团队

“双师型”是指一个教师同时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比如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是教授又是高级工程师。在教师队伍总体上应该努力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除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之外,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起码应具有双师性质。各职业院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全面发展,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内拓展知识和技能。另外,职业院校的具体现实情况也要求教师是领域内的多面手、全能型人才。因为各学校专业教师人才总体上来讲是匮乏的,在短期难以引进的情况之下,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和挖潜,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缺,并可以相应的节约支出。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动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万变不离其宗。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是不会有多大的结构改变的,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往往是领域内的知识点的一些变化和发展,教师们如果事先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准备,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在开设新课程时可以很快进入角色。

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要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让他们经过教师的基本培训,取得任教资格,建立一支质量高的兼职教师队伍。他们更适于做技术实践课的教师,也可以做技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本校专职教师在和兼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中,可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同时通过和产业部门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锻炼开辟渠道,为学生就业拓宽信息来源。也可以宣传职业院校的学生和形象,借此提高知名度。

4.探索教师职称评定的新方法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定尚无政策,其标准是比照普通高校教师,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这样一来,职业教育教师就处在教学(理论、技能)、科研双重压力之下,精力相对不济。也就往往疏于对知识、技能结构的梳理,传授知识、技能缺乏集成性,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相当不利。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在政策上应做到与科研成果同样对待,在评职称、申报相关成果奖时同样有效。

为了激发教师的进取精神,职业院校可以考虑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他们参加“双职称”的评定。实行两种职称评定时可交替进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理论课教师以偏重于教师职称系列为主,如教授―工程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以偏重于技术职称系列为主,如高级工程师―讲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的待遇按与技术职称级别相当的教师职称级别来考虑,如一个高级工程师―讲师型教师,与一个教授―工程师型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参考文献:

[1]陈树梅.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职教论坛,2006,(8).

[2]张隽波.职校教师应有的五种素质[J].职教论坛,2006,(3).

上一篇:工艺美术运动范文 下一篇:工程造价咨询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