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并购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4 01:20:00

跨国并购论文

跨国并购论文篇1

【论文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下,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跨国公司逐渐尝试以并购的方式进行对华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在华进行的系列并购活动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在推动我国企业改革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论文关键词】 跨国并购 中国经济 影响 一、跨国并购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依照东道国法律取得东道国某些现有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或股权的行为,跨国并购与绿地投资构成了国际直接投资的两种典型方式。20世纪80年代开始,跨国并购逐渐取代“绿地”投资,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融合的深化,以及市场准入领域放宽和投资软硬环境的不断改善,中国已经成为跨国并购的重要市场,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也日趋活跃。在1994年~2011年这10年间,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案值由1994年的7.15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67.7亿美元。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11年并购投资占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11.2%,2005年呈快速上升势头,接近20%,成为我国利用外资新的增长点。 二、跨国并购的积极影响 1.外资并购将成为国资退出的主要形式,有利于推动我国的国企改革 目前国际上资本的跨国流动有80%通过股权并购实现。但在中国,受政策和市场成熟度影响,跨国并购占中国吸收外资的比例不足20%。现有的国有资产只有10多万亿元,而需要支付的国企历史遗留性债务就有上万亿元,如果实现外资的进入,将不仅仅解决国企的负担问题,也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的质量,实现国有资产的变现和增值。 2.引进了企业发展急需的资金,迅速形成规模经济的生产能力 我国的经济实践表明,跨国公司在我国并购成功后的后续投资是巨大的,例如,柯达公司通过对我国的感光产业进行全行业收购后,在10年内的后续投资高达10亿美元。调查表明,外资在华并购的动因来看,市场导向型的外资并购占大部分,并购发生后,跨国公司一般会从根本上改变被并购企业的经营模式,这必然会导致大量的后续投资。 3.开拓了部分产品国际市场,逐步纳入国际市场分工体系之中 为了在全球市场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跨国公司持续不断地向各成员公司提供资本、管理和技术,并帮助各成员公司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这有利于跨国并购后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4.收纳一部分劳动力就业 跨国公司之所以进行并购,其目的之一是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一般来说,外资并购企业中,除了少数高级管理人员来自跨国公司本公司,其他人员基本上都是从当地聘用。 三、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负面影响分析 1.挤占了国内市场,形成市场势力 通过对中国行业主导企业实施并购,跨国公司扩大了在中国市场的市场份额,在有些行业甚至出现少数跨国公司垄断市场的局面。(见下表) 在我国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产品已占据我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份额。此外,在彩管、微电机、小汽车、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光纤电缆、啤酒、造纸、洗涤用品、医药等行业跨国公司目前已实际上取得垄断或控制地位。2005年,80%的中国大型超市处于外资的控制之下。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 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 2.核心技术被跨国公司垄断,造成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下降 跨国公司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对技术的独占倾向,其一贯依靠技术来实现对市场的不同程度的垄断,而且往往对市场的垄断程度越高,就越不愿意将技术转移到东道国。以汽车工业为例,外国汽车公司对建立的中外合资企业的控制主要不是从股权方面,而是从市场标准、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以及质量认证等方面,使中国的汽车工业置于外资控制之中。 3.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资产流失风险是我国企业参与跨国公司并购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常见风险,而且已给我国造成巨大损失。在跨国公司并购大潮下,我国的各行业几乎都存在被外资低价买走后高价卖到国际市场的现象,加上观念、技术、制度等原因,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三:跨国并购论[M].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蒋泽中.企业兼并与反垄断问题[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宋军:跨国并购与经济发展[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卫新江:欧盟、美国企业合并反垄断规制比较研究[M].2005 江小涓:利用外资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发展中国家为背景的理论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1999.2 冼国明:关于外资并购国有企业若干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2002.8 叶勤:外资并购影响因素的理论解释与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11 杨栋梁:外资并购若干法律问题初探[J].南开经济研究,2005.4 喻勤娅:反垄断的效率标准及其对我国反垄断立法的启示[J].经济问题,2006.4

跨国并购论文篇2

内容摘要:系统性的分析其中的原因,可以提高我国企业对跨国并购过程中各种风险的防范意识,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积极措施,避免因并购风险而造成的损失。在我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进程中,失败往往多于成功。我们可以发现其中面临着多种多样的风险因素,其结果是导致并购难度的提高、并购成本的增加以及最终并购交易的夭折或整合的失败。

关键词:跨国并购风险规避失败分析

跨国并购是失败与风险相伴的企业成长之路,学界研究发现,并购是一条实现成长的高风险路径。平均而言,由并购得到的回报大大低于资本成本。虽然我国企业在国外并购中也不乏成功案例,譬如阿里巴巴吃掉雅虎中国、中石油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到最近的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成功收购澳大利亚OZ金属矿业公司。然而从完成并购到进一步融合,最终完成资本和管理的良性运作,依然充满着种种变数和风险。

一、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失败的具体案例分析

2004年7月,TCL与汤姆森的合资公司TTE正式成立,但随后TCL两大合资公司的总亏损超过了45亿元。2005年3月,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与美国优尼科公司高层开始接触,欲以1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这个美国第九大石油巨头,但历经五个月的数轮谈判和竞价,中海油最终黯然退出。2004年10月,上汽在与韩国双龙汽车达成收购协议,随后还取得了绝对的控股权,但上汽并没能有力地控制这家企业,自上汽入主后劳资纠纷不断,2008年汽车总销量比2007年减少了29.6%,其中12月的销量同比降幅高达50%以上,2009年8月以来更是由于破产问题而导致暴动的工人与警方的暴力对峙进一步升级。曾经高调国际化后的联想于2009年5月公布的2008/09财年财报显示,公司全年净亏损为2.26亿美元,而第四财季的亏损也进一步扩大,达2.64亿美元,这是联想连续第二个季度亏损,也是自1997年以来首次全年亏损,还是其成立25年来最大的一次亏损。同样在2009年6月5日,澳大利亚力拓集团宣布,集团董事会撤销对中铝注资力拓的战略合作交易的推介,力拓毁约于中铝,而中铝又被动违约于向其提供并购融资贷款的4家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力拓仅仅给了中铝1%的违约金,而中铝要赔偿给4大银行的违约金要远远高于此数,其次还要承受每股60美元收购来的价值150亿美元的力拓股票在不断缩水的代价。

由此看来,我国企业在抓住机遇走出国门之际,必须认真分析我们在跨国并购中失败的原因,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识别风险和管理风险的能力,做好针对性的准备和防范工作,并努力把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二、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失败的原因

风险性较大是导致跨国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所谓跨国并购风险是指由于并购过程的不可预测性及并购后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的偏差或变动。风险在跨国并购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具有客观性、动态性和可控性的特征,而且并购的周期越长,不确定性因素就越多,风险也越大。

(一)国际政治风险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失败的原因,首当其冲的就是政治因素。进行海外并购的中国公司大多是国有企业,即使有些不是纯国有企业,由于政治体制和文化的差异,也会被西方媒体和公众贴上国有的标签。这种特殊的情况,往往给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有时会带来额外的风险。海外一些别有用心者往往会利用这一点来攻击中国企业,有的甚至设置障碍阻止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例如,借口制度和国家安全等因素,美国政府就对中海油收购优尼科这一商业行为进行全面的干涉,最终导致中海油收购的失败。其次,民族主义情绪也会对正常的商业并购行为产生不利影响,尤其在一些能源矿产丰富,但经济落后、政局不稳定的非洲、南美洲或东欧等国家,由于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开展海外业务的中国企业轻则会无端地被加以政策上的限制和刁难,重则会招致商品被烧之类的“群众暴力事件”,更严重的有可能面临资产被没收、债务被单方面废除的巨大风险。

(二)并购的战略目标不清晰

企业并购的根本价值在于通过并购获得对方的核心资源,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求企业注重战略并购。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机则复杂得多,特别是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由于他们往往不是在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中参与竞争,所以在跨国并购时也往往不完全遵照价值分析和商业规律。在经济崛起的信念支撑下,他们纷纷以“国家政策鼓励、填补技术空白和建立完整产业链”为由四面出击,进行海外并购。当跨国并购的商业考虑让位于政治使命、管理者业绩甚至资产转移等因素之后,跨国并购的风险便大大增加。甚至作为民营企业的四川腾中重工,也在收购悍马的问题上进行了一番背离规则的游戏。目前中国正在推行节能减排,而且2009年初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里也明确提到要大力推进新能源车产业的建设,而收购悍马这种大排量车型显然既不符合国情又不符合发展规律。收购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赢利,是获得技术、推进中国汽车业前进,而收购悍马显然与上述要求不符,也许最后的失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三)对目的国的法律法规不够熟悉

跨国并购使东道国目标企业的控制权在国家层面上发生转移。出于保护本国利益的考虑和维护国家经济的需要,各国通常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跨国并购行为进行规制,综合运用鼓励手段和限制手段,以充分发挥跨国并购的积极作用,抑制跨国并购的负面效应。各国规制跨国并购的法律目标不一、宽严程度不同、措施多种多样,对于并购企业而言,东道国繁杂多样的限制跨国并购的法律成为并购企业必须面对的法律风险,这些风险大大提高了跨国并购的难度,降低了跨国并购的成功率。当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入法律比较健全、依法维护权益意识比较强的发达国家运作并购事宜时,对所在国法律环境了解程度不足往往成为国际并购的额外风险。西方国家出于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和中小股东利益的考虑,制定了一些反垄断法案和证券监管法案,这些法案可能会制约并购行为,让并购公司精心制定的并购方案付诸东流。

(四)评价目标公司方面存在缺陷

信息是交易成功的关键因素,很多并购交易当中或之后经常出现财务系统不匹配、税收黑洞等财务风险,主要是由于中国企业缺乏并购经验,以及双方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业务调查是合理估计财务风险的基础,特别是对于一些表外融资项目和过于“乐观”的盈利预测,直接关系到并购完成后企业的财务负担及经营控制权。在并购战中,能否及时获取真实、准确与有效的信息是决定并购行动成败的关键。企业作为一个多种生产要素、多种关系交织构成的综合系统,极具复杂性,并购方很难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目标方。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存在,被并购企业很容易为了获得更多利益而向并购方隐瞒对自身不利的信息,甚至杜撰有利的信息。因此在实际并购中,有好多企业因为事先对被并购企业的盈利状况、资产质量、或有事项等可能缺乏深入了解,没有发现隐瞒着的债务、诉讼纠纷、资产潜在问题等关键情况,而在实施后落入陷阱,难以自拔。

(五)融资及反收购原因

每一项并购活动背后几乎均有巨额的资金支持,企业很难完全利用自有资金来完成并购过程。企业并购后能否及时形成足够的现金流入以偿还借入资金以及满足并购后企业进行一系列的整合工作对资金的需求是至关重要的。在实践中,并购动机以及目标企业并购前后资本结构的不同,还会造成并购所需的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自有资金与债务资金投入比率的种种差异。与并购相关的融资风险具体包括:在时间上和数量上是否可以保证需要;融资方式是否适应并购动机,是暂时持有还是长期拥有;现金支付是否会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和杠杆收购的偿债风险等。在通常情况下,被并购企业对他方的收购行为往往持不欢迎或不合作态度,特别在面临敌意收购时,他们可能会不惜一切代价组织反收购,提高并购成本,增加并购后的整合难度,并采取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实施接管防御。

(六)并购技巧和谈判经验缺乏

并购的技巧不足也是中国企业的短板。例如中铝并购力拓的功败垂成,就是由于3个月窗口期内市场环境的变化,最终搅黄了中铝的收购。国际并购的周期很长,对非上市公司的资产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查,这对于卖方来讲,就会把握并购的时间和节奏,资金暂时不缺的话,就套住买家谈。再者是公关和传播能力的欠缺。中国企业在进行收购的过程中,对媒体通常采用比较低调甚至是沉默的做法。有专家分析,对公众沉默是海尔跨国并购美泰克失利的主要原因。无论中外媒体如何轰炸,海尔始终以沉默示人,这一招秉持的是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与谨慎作风,但在美国公众看来却是海尔在回避问题。这不但导致了海尔的最终败北,也丧失了一次向世界宣传与推广的良好机会。

(七)并购后整合不利

按照西方国家公司并购的理论,公司并购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即公司并购所呈现出来的两个公司合并后的总效能大于合并前各公司效能之和的现象,包括经营协同、管理协同和财务协同三种基本形式。然而公司并购中的协同效应仅是一种预期,并不是现实的效应。并购之后,并购方企业和目标方企业将面临一段整合期,协调双方之间的各种矛盾,实现经营管理以及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协同,这个阶段的工作更复杂、更艰巨,更具风险性。并购方在完成并购后,不能采取有效的办法使人力、物力、财力达到互补,不能使各项资源真正有机结合,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和经验的共享补充,而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这种风险因素的存在必将导致并购的失败。从TCL以及联想并购后产生的严重亏损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实施跨国并购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凸显出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整合能力方面的欠缺,特别是极度缺乏国际经营经验和水平的管理团队。并购后管理人员、管理队伍没有得到合理配备,管理手段、管理水平都跟不上企业的发展,这些都导致跨国并购整合的失败。

三、结论

上述原因是近年来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失败的主要因素,对于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并购项目来说可能不同程度的存在。因此,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加以控制,合理防范及降低风险是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决策前的重要准备工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也日趋活跃,规模逐渐扩大。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在不断地加深,全球的经济已经成为一个有机、互动的整体。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蔓延,使发达国家的金融系统严重受损,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下跌,能源矿产企业处境艰难,这些资金链断裂的企业,急需外来的投资和救助。当前来看,对于我国企业在境外开展投资和收购,绕开贸易壁垒,获取战略资源,取得先进技术,以及开拓海外市场,确实是一个比较好的机遇。

我国企业必须在认真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积极融入并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大集团,提高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产业整合的能力,通过国际竞争力的逐步培育来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实力和地位。总之,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三位,但目前拥有的跨国公司的数量不多,中国企业的规模和整体实力尤其在国际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很不相称,2008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五百强当中,中国大陆地区仅占5%,而美国占30.6%、日本占12.8%、法国占7.8%、德国占7.4%、英国占6.6%。我国三大石油公司的营业额加起来还比不上埃克森美孚一家。

参考文献:

1.叶建木.跨国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漆彤.跨国并购的法律规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丁德章,张皖明等著.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4.潘爱玲.企业跨国并购后的整合管理.商务印书馆,2006

5.杨德新.中国海外投资论.中国财经出版社,2008

6.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热中的风险因素.经济参考报,2005(5)

跨国并购论文篇3

[摘要]并购资金来源问题成为制约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瓶颈之一。联想并购IBM PC的过程中采取的融资策略是这次跨国并购的一大看点。本文通过分析联想并购过程中的融资策略与技巧,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融资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跨国并购 融资 联想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并购已经成为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中国企业也纷纷开始用这种方式加快其国际化步伐。联想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以12.5亿美元的高价购下了IBM旗下的PC业务,成为第一个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民企。学术界与企业界对这次并购的评论褒贬不一,但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角度来说,合理的融资策略是这次并购中的一大看点。 一、我国企业跨国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购往往需要巨额资金,尤其是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投资与并购,对资金的需求更加紧迫。如果并购企业根据自身的资本结构和国际资本市场的环境与偏好,能够找到一种合理的融资方式,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选择不当,就可能背上沉重的财务负担,并影响并购后正常的经营活动。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融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在金融信贷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并购融资方式有限 金融信贷的支持对需要几千万乃至上亿美元的投入的跨国并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就目前中国企业参与跨国并购面临的处境来看,在金融信贷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包括受国内贷款额度与特定外汇额度的限制。这限制了参与跨国并购的企业的国内融资能力。 2.没有充分利用中介机构的作用 目前我国中介机构的操作还处于不规范的状况,并购融资方面的专门服务较少。也由于国家法律方面的一些限制,中介机构在提供融资服务方面还有一定的限制。造成融资市场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3.缺乏发达规范的资本市场 近年来,全球并购大量通过股票市场股票交换来实现,在中国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不发达的情况下,现金或其他资产并购方式长期存在,跨国并购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中国股市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国有股不流通。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的市值难以准确估价,并购交易也难以实施。 二、联想跨国并购融资策略分析 正确的融资技巧的使用不仅能够帮助并购者筹集足够的资金以实现目标,还可以降低收购者的融资成本和今后的债务负担。联想在这次并购中采取的融资策略有诸多高明之处,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合理安排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财务风险 在整个财务安排上,当时自有资金只有4亿美元的联想,为减轻支付6.5亿美元现金的压力,与IBM签订了一份有效期长达五年的策略性融资的附属协议,而后在IBM与财务顾问高盛的协助下获得6亿美元国际银行贷款。此次贷款银团的牵头银行为工行亚洲、法国巴黎银行、荷兰银行及渣打银行,其他参与银行则包括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亚洲和欧美等16家银行,由此联想走出了破解资金困局的第一步棋。 2.充分利用境外融资,促进资本结构国际化 境外融资一直是联想持续发展的动力。在这次并购的国际融资构成中,三家国际投资公司将斥资3.5亿美元认购联想集团增发的新股。其中,德克萨斯太平洋集团投资2亿美元,泛大西洋集团投资1亿美元,新桥资本投资5000万美元。这笔巨资的进入为新联想未来发展上了一份大大的“保险”。引入三家投资者后,新联想将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由于这三家外资投资机构有着良好的声誉和丰富的股权并购经验,对于新联想未来在美国上市的计划,会有极大地帮助。 3.采取“股票+现金”方式,加速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联想并购IBM PC使用的“股票和现金”的支付方式,呈现出明显的与国际并购接轨的特点。联想在香港上市,通过换股减少交易现金支出,通过国际银行贷款和私募筹集交易现金和运营资金。实际上,大型国际并购中,直接换股往往是主要交易方式。用股票来支付,可以尽可能的减少现金支出。获得额外投资后,联想集团再拿出1.5亿美元回购IBM股份,而另2亿美元用作运营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最终联想向IBM支付8亿美元现金及价值4.5亿美元的股票。 4.选择专业的融资人,确保并购融资方案的成功实施 联想并购融资的方案设计及成功实施,还需要选择好的投资银行作为融资人。联想集团能够成功收购美国IBM公司 PC 个人电脑业务 ,与高盛5亿美元的过桥融资及优良服务密切相关。另外,在通过美方审查时,学会依靠外国顾问公司也是联想这次通过审查后的一条重要经验。麦肯锡、高盛两家顾问公司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由联想跨国并购融资策略得到的启示 1.注重并购融资前期的分析工作 在企业并购融资前要对可选择的各种并购融资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并考虑影响企业并购的资本结构、融资成本、资金需要量、企业融资风险、融资环境及政策法规等各种因素,对它们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价,以此为依据制定切实可行的融资方案。 2.重视境外融资,积极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 现在我国国际金融资本在世界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还不足2%。我国企业应当充分利用全球性或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进行融资活动,这些组织能为我国跨国企业提供数额巨大、来源广泛的国际资金,这对解决我国境外投资缺口具有重要意义。 3.积极培育投资银行业务,充分利用其中介作用与丰富经验 在我国,直接融资市场起步晚、规模小, 间接融资市场仍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主体。作为直接融资市场的重要角色的投资银行尚未发展起来。因此,我国开展企业并购,应充分发挥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充分运用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资本实力、信用优势和信息资源,为企业并购开创多样的融资渠道。 当然,仅仅在企业层面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融资的现状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应参照国外经验.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积极调整利用外资策略,为企业境外并购融资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为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

跨国并购论文篇4

摘 要:通过选取恰当的指标建立跨国并购经营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对样本公司的跨国并购绩效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跨国并购并没用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超过一半的企业并购后出现经营业绩下滑。 关键词:跨国并购;经营绩效;实证分析 1 引言 2008年全面爆发的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经济衰退,同时也创造了无数并购重组的良机,中国企业就是其中最活跃的一支力量。相比全球市场的凄风阵阵,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仍然相对活跃,今年首三季中国企业完成的海外并购交易总共有61宗,总计金额达212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位。但是单纯并购交易数额上的增长并不代表成功,中国企业是否通过跨国并购创造了价值,该价值如何衡量一直来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问题,对我国企业以后的国际化战略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 样本的选择和数据收集 搜集了2001年到2006年间发生过跨国并购的21家企业及其财务数据进行了系统的查询。在选择样本的同时,首先剔除了指标不全、明显有异常的数据。借鉴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通常认为并购的效果会在完成并购两三年后体现出来,且若考察时间过长也易受其他时间的干扰。研究中选择样本的标准是:(1)2001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之前发生海外并购并且已上市的公司;(2)在并购前两年,当年和并购后三年期间这些公司没有被特别处理,即没有被ST或PT;(3)剔除金融类、资源类上市公司跨国并购。 3 经营绩效评价 如果仅仅以某一个指标来评估跨国并购经营绩效必然会造成相当大的片面性,当然指标过多也会形成不必要的重复。综合考虑目前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认为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经营绩效应从盈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及现金流状况五个方面来衡量,具体选取了11个基本财务指标作为研究的起点,包括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这些财务指标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进而用于比较并购前后经营绩效的变化。 运用SPSS 13.0软件对样本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过程包括:因子分析的可行性检验,主成分列表获取,因子得分和经营财务绩效得分计算及比较。 因子分析的可行性前提主要通过Bartlett球形及KMO检验来印证。KMO值是用于检验是否适用因子分析的指标值,若它在0.5-1.0之间,表示适合。Bartlett的球形检验是一个假设检验,如果结论是拒绝该假设,则说明原有变量相关系数矩阵不是单位阵,适宜做因子分析。本文得出并购前2年,并购前1年,并购当年,并购后1年,并购后3年的KMO值和Bartlett检验值均表明可以使用因子分析来进行经营绩效的统计分析。 根据SPSS的碎石图输出结果可以看出前5个公共因子特征值变换非常明显,到第6个公共因子,特征值的变换趋于平稳,因此5个公共因子对原始数据的信息描述有显著作用。从六年窗口期的主成分列表可以看出前5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均在85%以上,说明5个公共因子能较好的反应原始数据的信息。在提取因子后,根据SPSS软件包可输出各个公共因子的得分,在计算出因子得分后,就可根据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算出每个样本公司的综合得分,具体方法是计算出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与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值,综合得分即为各因子得分与其对应贡献率比值的乘积之和。以下就是六年窗口期间,各样本公司经营绩效的综合得分模型: Y-2 = (37.410F1+18.899F2+16.17F3+9.696F4+7.436F5)/89.613 Y-1= (40.439F1+18.741F2+12.299F3+11.525F4+5.651F5)/88.656 Y0= (33.632F1+19.357F2+15.548F3+10.449F4+7.080F5)/86.067 Y1= (34.158F1+19.583F2+17.718F3+11.384F4+5.951F5)/88.794 Y2= (38.166F1+ 18.970F2+15.407F3+9.796F4+5.628F5)/87.969 Y3= (27.847F1+21.968F2+14.193F3+12.014F4+8.832F5)/84.855 4 实证结果分析 Y-2、Y-1、Y0、Y1、Y2和Y3分别代表并购前2年,并购前1年、并购当年,并购后1年、并购后2年,并购后3年各样本公司的经营绩效综合得分。我们以并购前两年的均值作为该公司并购前的经营绩效得分,以YB表示: 总体而言,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后的经营绩效相比并购 前并未出现改善,海外并购事件发生当年经营绩效大幅下 滑,可能是由于当年刚进行并购,付出了很大的成本,且并购的影响还未完全在财务报表上显现出来。并购完成后的前两年经营绩效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在一定的过渡期以后,跨国并购对我国企业发挥了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引进了国外企业先进技术,加快了产品结构升级,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实质性的使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 并购后三年,企业绩效下降很快,而且下降速度远大于并购后提升的速度,企业海外并购是企业长期战略问题,由于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盲目追求规模,付出了过大的成本,致使资产进一步重组时出现了很大的弊端,在并购后采取的整合策略目标过于短浅,并不能是并购双方达到真正的融合。由此可见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还不是很成熟。 注: 1)YB、Y0、Y1、Y2和Y3分别表示并购前、并购当年、并购后一年、并购后两年和并购后三年的样本企业的综合得分。用得分差值来反映并购前后绩效的变化。 2)正值比率是综合得分为正的样本企业个数占全部样本总数的比例。 若以并购后绩效得分低于并购前得分作为并购失败的话,那么只有47.61%的上市公司业绩从长远来看有所提高,而超过一半的上市公司并购后业绩下滑。 5 结论 并购既是企业成长壮大必须采取的方式,又是复杂程度高、风险大的战略活动,尤其是跨国并购。本文选取了21家样本企业,通过建立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对并购前后的经营绩效进行研究后发现,总体而言,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后的经营绩效相比并购前并未出现改善。大多数企业并购后出现经营恶化,本文研究显示只有47.61%的上市公司业绩从长远来看有所提高,而大多数专家认为30%左右的企业通过跨国并购提升了企业价值。这一结论与大多数专家的意见较为一致,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绩效较差的原因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分析。

跨国并购论文篇5

在过去的十年中,大多数国际生产的增长是通过跨国的兼并和收购(包括由外国投资者收购私有化的国有企业)而不是通过新建企业完成的,通过并购完成的交易额已从1987年的不足1000亿美元增长到1999年的7200亿美元。在所有的跨国并购中只有不足3%被正式确认是兼并,其余的都被认作是收购。全资收购大约占总数的2/3。少数股权收购在发展中国家的跨国收购中约占1/3,在发达国家不足1/5。根据形式不同跨国并购可分为水平型(同一产业内部不同公司之间)、垂直型(客户和供应者、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并购)和集团收购型(在不相关产业的不同企业之间进行)。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部分的跨国并购主要是在追求短期财务收益的驱动下进行的。但今天大部分的跨境兼并和收购都具有战略和经济意义,而不是出于追求财务收益的动机。另外,大部分的并购都不是敌意的,1999年敌意收购占并购总金额的比例不足5%,占总数额的比例不足0.2%。

在1980—1999年期间,全世界并购总数(包括跨国和国内的并购)以年均42%的速度增长,并购总金额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也从1980年的0.3%增加到1999年的8%。两次较大的并购浪潮主要发生在以下两个时期:一个是在1988—1990年,另一个是从1995年至今。最近的这次浪潮伴随着国内并购的增长而发生。除了传统的银行贷款,最近的并购高潮还因大量使用了一些融资机制(像发行普通股、可转换股票以及公司债券等)而得以顺利进行。另外,风险资本也成为一个重要资金来源,从而使得众多的新公司和中小企业也可以从事并购活动。

在这种趋势下,1999年跨国并购增加了35%,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在6000多项交易中总金额高达7200亿美元。2000年几项大宗的交易业已宣布或完成,预计跨国并购将进一步增加,2000年跨国并购总额估计超过10000亿美元。

当前的并购高潮与19世纪末发生在美国的并购(1898—1902年期间达到高潮)有某些相似之处。二者都受到重大技术进步、并购的新融资方式以及管制变化的影响。只是最近的一次浪潮是国际化的,而前者只发生在美国境内。正如前一次发生在美国的并购高潮有助于形成全国商品和服务市场及生产体系、为公司提供了统一的全国市场一样,这一次国际化的并购高潮进一步加强了全球商品和服务市场及生产体系的形成,为公司提供了统一的全球市场。

二、跨国并购的好处

一般来讲,从一个外国投资者眼中来看,与直接投资办厂相比,跨国并购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方式主要有两点优势:效率和市场控制权。在现代企业运营中效率是极其重要的,这可以从高级管理人员的口头语中看出,如“我们生活的新经济中,一年只有50天。”“效率是朋友,时间是敌人。”等。跨国并购通常能以最快的速度在新市场中确立起自己的地位,成为市场领导者,并且最终赢得市场主导权,从而扩大公司规模,分散公司风险。此外,跨国并购还能将有关各方的资源和管理经验集合起来,创造出静态和动态的效率收益。

许多因素促成了公司进行跨国并购、直面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如今空前的全球和地区性重组的热潮,反映了这些因素之间的动态的相互作用。对许多公司来说,在已初见端倪的全球市场中生存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跨国并购的热潮也应势而起。在全球市场上,无法获得发展和盈利的公司将成为收购的对象。所有这些促使公司进行跨国并购的基本因素成了公司保持和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时首先考虑的问题。跨国并购的重要性日趋明显,完全是因为它给公司提供了一条取得其它国家有形和无形资产的最方便快捷的途径,并可使公司在全国或全球范围内优化其结构,以联合其它公司,获得竞争优势。简单说来,跨国购并使公司能快速取得位于不同地域的资产,这种资产在全球化的经济中已成为决定竞争地位的重要因素。

三、跨国并购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约90%的跨国并购,包括交易额超过10亿美元的109个大宗购并中的大多数,都发生在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并购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最高,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也迅速增长。

1999年西欧的跨国并购很活跃,售出额为3540亿美元,收购额为5190亿美元。在单一货币和促进深层次一体化政策的推动下,欧盟内部的并购占据了上述交易的相当一部分。该地区以外的大多数购买行为是英国公司并购美国公司。在被收购公司中属于英国、瑞典、德国和荷兰的最多,而英国、德国和法国则拥有最多的购买方公司。

美国公司仍是跨国并购中最大的目标,1999年在并购中向国外投资者售出了2330亿美元。1999年美国所有的并购交易中有1/4强是由国外收购方完成的,而在1997年这个数字是7%。如今,跨国并购已成为外资进入美国的主要方式。1998年,与并购相关的对位于美国的子公司的投资占外资总额90%,占项目数总量的62%。在对外投资方面,美国公司1999年收购国外公司价值为1120亿美元,比1998年少了250亿美元。这主要因为大宗交易的数量减少了。

日本的海外收购价值在1999年有大幅上涨,主要是由于一笔大交易。一般来说,日本的跨国公司比起并购来仍偏爱直接投资办厂,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日本跨国并购中的售出额在最近几年增长很快,在1997—1999年间高于收购额。这是由并购制度上的变化、国外公司倾向于并购的战略选择和日本公司对并购态度上的转变导致的。

直到90年代后期,发展中国家才逐渐成为跨国并购的重要场所。尽管从并购价值上看90年代中期前发展中国家所占的份额一直保持在10%左右,但从并购交易的数量上看,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却从1987年的5%上升到了90年代末的19%。由发展中国家的公司作为购买方进行的跨国并购从1987年的30亿美元上升到了1999年的410亿美元。

四、跨国并购和直接投资办厂的区别

跨国并购和直接投资办厂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从定义上看是将资产从国内转向国外,并且至少在初始阶段不增加被投资国的生产能力。《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认为,与直接投资办厂相比,跨国并购会给东道国经济发展带来较小的正面影响或者说较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市场进入时或进入后不久,表现在:

1.虽然跨国并购和直接投资办厂都能给东道国注入资金,但跨国并购带入的资金并不总是能够增加生产的资本存量,而直接投资办厂就能够。因此一定数量的跨国并购直接投资为生产发展做出的贡献只相当于很少的直接投资办厂方式的直接投资做出的贡献,甚至根本就没有贡献。然而当本地一家公司的唯一选择是关门停产时,跨国并购会扮演救世主的角色。

2.与直接投资办厂相比,跨国并购转移的高新技术较少,至少在市场进入初期是这样。另外,跨国并购还会造成本地企业的生产和其它活动(如研发)层次下降或完全停止,或迫使它们迁址。直接投资办厂则不会直接降低东道国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

3.跨国并购在东道国不会增加就业,因为并购过程中生产能力没有增加。并且,跨国并购还会引起裁员,尽管收购方如果不至于破产,可能会同意保留原有员工。而直接投资办厂肯定会增加东道国的就业。

4.跨国并购会增加东道国市场的垄断程度,不利于培育竞争。事实上,可以故意用跨国并购的方式来减少或消除竞争。但如果跨国并购中收购的是即将倒闭的企业,那它还有利于防止市场垄断度的提高。而直接投资办厂从定义上看,能增加市场上企业的数量,不会在初始时造成市场垄断度的提高。

但从长期看,考虑到直接和间接效应时,两者之间的许多差别都缩小或消失了,表现在:

1.国外收购方并购后一般都会追加后续投资,有时追加额很大,尤其是在私有化等特殊情况下。因此长期内跨国并购也会像直接投资办厂一样增加东道国的生产能力。这两种方式对东道国企业会产生相似的挤入和挤出效应。

2.跨国并购后收购方会运用高新技术(包括组织和管理模式),特别是当需要对被收购公司进行重组以提高生产率时。

3.若收购方追加后续投资,并且保留被收购方的原有员工,随着时间的推移跨国并购会增加东道国就业。因此两种直接投资方式在创造就业上的差别在长期内会逐渐减弱。如果为提高生产效率进行裁员,那也比直接投资办厂迫使本土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倒闭造成的影响小。

4.对市场结构的影响,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在市场进入之后将长期存在。跨国并购较容易破坏竞争,增加市场垄断,尤其是在政府干预较少的寡头竞争的产业中。

五、东道国的具体情况对确定跨国并购的影响度十分重要

除了上面讨论的市场进入时和长期的区别之外,在评估跨国并购对东道国带来的好处和坏处时,还应认真考虑东道国的具体情况。

1.在正常情况下(即没有经济危机或政治动荡),特别是当跨国并购和直接投资办厂都可行时,直接投资办厂比跨国购并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在其它因素(进人动机,生产能力)相同的条件下,直接投资办厂不仅带入一整套的资产,还同时提高生产能力和创造就业;跨国并购可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但不能立即增加生产能力。另外,某些种类的跨国并购在市场进入时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如资产剥离时进行裁员、技术改造进展缓慢等。

2.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跨国并购将起到直接投资办厂起不到的有利作用。特别是经济危机来临时,一国的企业面临破产的危险,这时不容易找到国外投资者的资金帮助走出困境。这时,资本密集型的大公司的私有化进程也会受阻,因为国内的公司可能筹集不到所需要的资金(包括从国际金融市场上筹款),也缺乏其它能使公司私有化后竞争力增强的资产(如现代管理技能或现代技术)。此外,在竞争日趋激烈和世界市场总体过剩的背景下,需要对经济进行改革重组,这也使东道国认识到通过跨国并购让国外公司收购一些自己的公司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种情况下跨国并购的好处是可对现有公司进行重组。这样,东道国便倾向于放松跨国并购的限制,把原来给予直接投资办厂的优惠政策同样给予跨国并购,甚至积极努力吸引跨国并购的投资方。

跨国并购论文篇6

关键词:跨国并购 研究述评 目标企业

中图分类号:F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100-02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虽然使全球并购金额从2007年的10311亿美元急剧减少到2008年的6732亿美元,下降了34.71%。{1}但金融危机却为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提供了重要机遇,2008年全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高达368.61亿美元;2009年前两个月,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资金总额达到218亿美元,同比增长40%,在总量上仅次于德国,位居全球第二。②然而,我国海外并购的成功率却不容乐观:一项权威统计显示,我国近年来企业海外并购的整体成功率不足三成③。导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可否认的是,与实务界对海外并购的热衷程度相比,国内学者对海外并购的理论研究较为滞后。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出现了诸如法律、财务、人才等诸多问题,亟待理论界加强有关研究。鉴于此,本文对国内外学者有关跨国并购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梳理,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趋势,以供其他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时参考。

一、企业跨国并购的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的并购实务已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因而与并购相关的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并购动因与经济后果、目标企业的搜寻、筛选与价值评估、并购融资与支付方式、并购风险和并购后整合等方面。

1.关于跨国并购的动因研究。现有研究认为企业主要是为了:(1)获得新的资源和技术;(2)多元化;(3)快速进入外国市场;(4)获得协同效应而进行跨国并购。Markides和Williamson(1994)认为基于核心能力进行的多元化并购有优势。

2.关于跨国并购的经济后果研究。关于(跨国)并购的经济后果。现有研究大都表明,并购有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Markides和Williamson(1994)认为基于核心能力进行的多元化并购有优势。Bettis和Montgomery(1992)等在考察西方企业在80年代中期以来所采取的策略后认为,企业的不同业务如果可以分享其己具备的核心能力,则往往可以使整个企业获取成本或其他竞争优势。④Hin(1994)在对美国过去30年间实施过混合并购的大型跨国公司进行研究后发现,绝大部分获得充足利润回报的公司是围绕其核心能力进行多元化并购和经营的。⑤

3.关于目标企业的搜寻研究。搜寻理论(Search Theory)的研究始于1942年二战时为消除来自大西洋德国潜艇的威胁,美国海军反潜研究小组所进行的工作。由于搜寻理论军事色彩浓,保密性强,故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少。Jacques Crémera等(2006)在对有相互关联的潜在购买者的拍卖行为进行研究后认为,尽管一般情况下获取全部收益是不可能的,但通过设计搜寻计划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

4.关于目标企业的筛选研究。Salter和Weinhold(1979)将战略匹配的概念引入并购研究领域,以此作为目标企业筛选的标准之一。Harrison等(1991)则对匹配的相似性标准提出质疑,认为并购双方资源的差异性是协同效应的来源并带来了更高的长期绩效。

5.关于目标企业的估价研究。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有Fisher创造和发展的净现值法,Weston提出的股利增长模型,Rappaport提出的未来现金流量方法,Copeland等建立的公司市场价值的估值模型以及Stern Stewart等提出的经济附加值(EVA)价值评估模型等。

6.关于并购融资与支付方式研究。Stulz(1988)指出,管理层保持公司控制权和个人私利的意图会影响并购融资决策,成长性企业可能会求助于债务融资以维持管理层所有权水平和表决权。Faccio和Masulis (2005)发现对公司治理的关心和债务融资约束的权衡会影响到并购支付方式的选择;由于外国股票存在更大的交易成本、更低的流动性和及时性,信息不对称更严重,因而与国内并购相比,跨国并购更常使用现金支付。

7.关于并购风险研究。Sarkar等(2006)描述了怎样运用条件型支付(collars)、盈利能力支付计划(earn-outs)以及或有估价权来管理并购风险。Reuer等(2004)的研究表明,缺乏国际和国内并购经验的企业在并购高科技和服务型行业的目标企业时倾向于运用或有支付来缓解并购风险。

8.关于并购后整合研究。Kearney(1999)对1998-1999年全球发生的115项并购交易进行了调查,其中53%的被调查者将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归于整合失败。因而,国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均非常重视并购后的整合:现有文献主要从文化、人力资源等方面对并购的整合进行了研究;在并购实务上,有许多专门为并购整合提供建议咨询服务的机构。

二、企业跨国并购的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就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并购目标的搜寻、融资与支付方式以及并购后的整合等问题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者们经过研究后认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着:(1)并购对象大多为海外绩效低下或破产的企业;(2)企业整体竞争力弱,体制约束问题严重;(3)缺乏跨国并购战略,并购计划准备不足;(4)缺乏国际型人才,整合管理能力弱;(5)政府管制过多,法律体系尚不完善;(6)资金不足,缺乏中介机构支持等问题(贾名清和方琳,2007)。尽管如此,通过跨国并购获取核心技术依然是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吴添祖和陈利华,2006)。实证研究也表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行为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增长(潘勇辉,2007)。

“走出去”的企业从事并购时应如何寻找并购目标呢?张金鑫(2006)认为,不应以目标企业符合若干条件为标准,而应从并购双方资源匹配的角度寻找并购目标才能成就完美的并购。

与国内并购不同,跨国并购的融资方式与支付方式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因此,在设计跨国并购的融资支付方式时需要考虑目标公司控制权获得、流动性变化、公司资本结构、税务等因素(季成和任荣明,2007)。

整合失败是一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而企业生命周期的吸引与冲突是导致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整合失败的深层次原因(康晓剑和刘思峰,2007)。为避免并购整合失败,除了加强并购的可行性研究并进行详细的并购前调查外,要正确分析研究并购双方的资源特征,充分考虑组织文化差异、民族文化差异,正确选择并购后资源整合模式(李广明,2006a),在众多资源整合模式中,系统整合式、供应链导向式或技术导向式、充分式或集约式的整合模式比较适宜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后的资源整合(李广明,2006b)。

三、企业跨国并购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及发展趋势

1.企业跨国并购研究现状评述。总体而言,国外有关并购的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已形成了系统的并购理论体系,既有丰富的并购理论模型,也有大量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证据。跨国并购研究成果中既有理论模型,也有实务指南。然而,我国公司并购研究起步较晚⑥,研究工作多集中在介绍和引用国外的理论,尚未形成基于中国制度背景的并购理论体系,也罕见有关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实务指南,因而与国外的研究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概括起来,现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将核心竞争力贯穿于跨国并购全过程的系统研究。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大多从理论或实证的角度去分析或检验某一个并购环节(如目标企业搜寻、筛选与估价、融资与支付方式、并购风险防范或整合等)的设计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缺少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并购全过程的系统研究。由于基于不同目标的不同并购环节的设计可能会相互冲突,从而使企业无法实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并购初衷,最终导致企业跨国并购活动失败,因而现有相关研究的结论对实务的指导作用被大大地削弱。(2)缺乏基于行业特征的跨国并购实务指南。现有基于通用行业的跨国并购理论研究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行业(如对技术和资本均高度依赖的航空制造业)的并购实务很难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因而需要针对行业特征对跨国并购各个环节进行研究,以提出可操作性强的跨国并购实务指南。(3)重事后分析,轻战略研究。最近10年在核心期刊发表的以跨国并购为主题的论文共有370余篇,其中战略研究论文仅22篇。跨国并购战略理论研究的不足是我国许多企业缺乏真正的跨国并购战略的原因之一。跨国并购战略的缺乏使得中国企业开展的跨国并购多数为机会性并购,这为日后的整合埋下了隐患,最终可能导致跨国并购的失败。

2.国内外研究的发展趋势。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并购实务领域的发展现状,本文认为,有关跨国并购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将体现以下几个特点:⑴将核心竞争力与跨国并购密切结合,以获取和培育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对目标企业的搜寻、筛选、定价以及并购融资与支付方式、风险防范和整合管理等跨国并购全过程进行研究;⑵开展特定行业的跨国并购案例研究,为特定行业的跨国并购提供实务指南;⑶将战略管理理论与跨国并购理论结合起来开展跨国并购战略研究。

注释:

①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的2009年度《世界投资报告》。

②花馨.09年前两月中企海外并购资金达218亿居全球第2.21世纪经济报道2009.03.16

③转引自人民网“我企业海外并购整体成功率不足三成?钱不是万能”

④转引自魏江等.企业并购战略新思维――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购并与整合管理模式.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⑤转引自胡玲.企业并购后整合:基于核心能力的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

⑥自1984年保定纺织机械兼并事件和1993年宝安事件以后,我国公司并购研究才开始起步。

参考文献:

1.Faccio,M.,R.W.Masulis. 2005.The Choice of Payment Method in Europea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The Journal of Finance,60 (3):1345-1388.

2.Harrison, J. S.,M. A. Hitt,R.E.Hoskisson,R.D.Ireland.1991.Synergies and Post-Acquisition Performance:Differences Versus Similarities in Resource Allocat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17 (1):173-190.

3.Jacques Crémera,Yossi Spiegel,C. Z. Zheng. 2006. Optimal Search Auctions with Correlated Bidder Types. Economics Letters, 93 (1):94-100.

4.Kearney, A. T. 1999. Corporate Marriage:Blight or Bliss A Monograph on Post-Merger Integration. Chicago: AT Kearney.

5.Markides,C.C.,P.J.Williamson.1994.Related Diversification, Core Competencies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5:149-165.

6.Reuer,J.J.,O.Shenkar,R.Ragozzino.2004.Mitigating Risk in Inter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The Role of Contingent Payout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35(1):19-32.

7.Salter,M.S.,W.S.Weinhold.1979.Diversification Throught Acquisition.New York: Free Press.

8.Sarkar,S.,T.Sarkar,S.Beria.2006. Structuring and Pricing of Collars,Earn-Outs and Contingent Value Rights to Manage M&a Risk.SSRN.

9.Stulz,R.1988.Managerial Control of Voting Rights: Financing Policies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25-54.

10.李广明.中国制造企业跨国并购后的整合模式研究.国际经贸探索,2006(5)

11.中国制造企业跨国并购后整合模式的有效性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

12.季成,任荣明.2007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融资支付方式研究.经济纵横,2007(10)

13.潘勇辉.跨国并购与经济增长的长短期关系研究――基于中美的比较研究.管理世界,2007(7)

14.吴添祖,陈利华.跨国并购获取核心技术――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模式.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4)

15.贾名清,方琳.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障碍因素与对策再思考.经济问题,2007(10)

(作者单位:河南省信息管理学校 河南郑州 450000)

跨国并购论文篇7

关键词:跨国品牌并购 强势品牌 理论分析 策略探讨

品牌,尤其是强势品牌,是企业保证竞争优势的强有力手段,是财务回报的源泉。正如美国品牌营销专家拉里・莱特所言,“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为重要,而拥有市场的惟一途径是拥有占统治地位的品牌”。这不仅仅是因为品牌能为公司产品的特色和外观提供法律保护,更为重要的是,品牌能够影响消费者的行为,能够交易,能够为企业的未来持续收益提供保障。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品牌的价值,开始进行品牌建设。对企业而言,仅依靠公司内部资源投入的传统品牌创建模式来进行品牌建设,打造强势品牌,风险是较大的。面对品牌建设的重重困难,企业应努力寻求创新模式来降低品牌建设的投入和风险。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以跨国品牌并购建立强势品牌”的新模式。本文将对这一模式进行理论分析,探究其作用机制,以期为企业的跨国品牌并购以及品牌建设提供借鉴与帮助。

以跨国品牌并购建立强势品牌模式的实践现状

我国企业跨国品牌并购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现象。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起步较晚,但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我国企业掀起了一股跨国并购的热潮,并购数量和并购金额均快速增长。在2008年到2012年的五年时间里,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总投资金额,从103亿美元迅速增长到652亿美元,增长了五倍多。与此同时,跨国并购的趋势也发生了变化,我国企业并购的目标正在由传统的矿产资源,转向技术和品牌,跨国品牌并购的数量日益增多。

其中不乏大手笔的运作:2004年,TCL收购了法国阿尔卡特手机和汤姆逊彩电,联想耗资12.5亿美元收购了IBM PC业务;2005年,TCL收购德国施耐德电气,明基收购德国西门子手机;2008年,收购意大利CIFA;2010年,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汽车;2011年,山东重工收购意大利法拉帝;2012年,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潍柴收购德国凯傲;2013年,双汇以71亿美元收购美国的史密斯菲尔德等。这些跨国并购都有较强的品牌寻求动机,我国企业希望借助跨国品牌并购来提升自身品牌形象,建立国际品牌、强势品牌。

在以跨国品牌并购建立强势品牌的实践中,有的企业取得了成功,通过跨国品牌并购,增强了公司的实力,提升了自身品牌的形象,品牌也逐渐走向了高端,如联想并购IBM PC业务几年后,借助IBM品牌的高端形象,联想品牌的国际化形象大幅提升,现已成为国际PC巨头,国内电脑的第一品牌,吉利也通过并购沃尔沃实现了财务收益和品牌提升的双丰收;但也有很多企业未取得成功,TCL在对阿尔卡特、汤姆逊等品牌的并购,明基对西门子手机的并购,都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导致了数亿欧元的亏损。那么,以跨国品牌并购来建立强势品牌,是否是可行的品牌建设路径?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明确这种品牌建设路径的运作模式,以及其作用机理。

以跨国品牌并购建立强势品牌模式的理论分析

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模型(CBBE)认为,品牌存在于顾客的心智之中,换句话说,品牌的力量来源于顾客经历中,对品牌的所看、所读、所听、所想及所感。以跨国品牌并购建立强势品牌模式的核心,就是借助跨国品牌并购来提升自身的品牌资产。为分析这一强势品牌建立创新模式的作用机制,本文在艾克的品牌资产五星模型、信号传递理论、情感迁移理论等的基础上,构建了以跨国品牌并购建立强势品牌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一)跨国品牌并购能够提升品牌知名度

品牌知名度是指消费者从特定品类中,认知或记起某一品牌的能力。迈克尔・戈德海伯提出的“注意力经济”概念指出,当今社会的信息量极大,信息已不是稀缺性资源,反而已经过剩,这就造成注意力成为了稀缺的资源。如何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成为企业面对的难题之一。跨国品牌并购涉及的并购金额巨大,有较强的轰动效应,这从联想并购IBM PC业务、吉利并购沃尔沃等事件中可见一斑。跨国品牌并购带来的大量新闻报道成为品牌的免费宣传方式,吸引了消费者足够的注意力,并购品牌的知名度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二)跨国品牌并购能够提升感知质量

跨国品牌并购作为一种信号,会让消费者感知到企业规模的增大、技术能力的提升以及综合实力的增强。对消费者来说,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实施跨国品牌并购,它应是一个有实力的大企业,而跨国品牌并购又可以获取强势品牌的专利与技术,能够学习到国外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必将提升企业的实力和产品的质量水平,如此,跨国品牌并购信息就成为利益增加和风险降低的强有力保证。被并购品牌在跨国品牌并购中起到了“担保人”的角色,借助被并购品牌高质量的形象,品牌的质量感知从而得到提升。

(三)跨国品牌并购能够提升品牌联想和品牌忠诚度

依据情感迁移理论,跨国品牌并购后,消费者对被并购品牌的好感有可能会迁移到并购品牌上,从而提升企业自身的品牌忠诚度。消费者这种情感迁移的模式有直接迁移和间接迁移两种。如果跨国品牌并购后,并购企业放弃原有品牌,直接使用被并购品牌,那么消费者对被并购品牌的情感将通过直接迁移的模式发挥作用;但绝大多数跨国品牌并购,都会保留原有品牌,希望借助跨国品牌并购来提升原有品牌的资产,那么消费者对被并购品牌的情感将通过间接迁移的模式转移到并购品牌上。间接迁移作用的发挥要受到并购品牌与被并购品牌之间契合度的影响,如果两个品牌之间的契合度较高,消费者对被并购品牌的情感能顺利地迁移到并购品牌上,但如果两个品牌之间的契合度较低,消费者对被并购品牌的情感将无法顺利地迁移到并购品牌上。

(四)跨国品牌并购能够直接获取其他品牌专有资产

其他品牌专有资产主要包括专利、商标和渠道关系等,跨国品牌并购能够直接的获取到这些品牌资产。微软通过跨国并购诺基亚不仅获得了诺基亚、Lumia、Asha等品牌,还获得了8500项设计专利,以及约3万项实用专利和专利申请。吉利集团通过并购沃尔沃,除获得了其商标权、知识产权以及10963项专利外,还得到了沃尔沃的分销渠道,即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的2000多家销售网点,其中90%位于欧美市场,这对吉利汽车走出国门,实现国际化战略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以跨国品牌并购建立强势品牌的策略探讨

通过上述的理论分析,以跨国品牌并购来建立强势品牌是可行的,跨国品牌并购确实可以提升品牌资产,建立强势品牌。但我国企业的实践表明,以跨国品牌并购建立强势品牌困难重重,需要企业做好充足的准备和努力。以跨国品牌并购来建立强势品牌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并购前的品牌审核阶段、并购中的品牌整合阶段、并购后的品牌运营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企业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并购前的品牌审核阶段

企业应加强品牌调研和品牌分析工作,选择品牌健康度高,与自身品牌契合度高的品牌。只有健康度高的企业才有市场的号召力,企业收购这些品牌才能带来优质的客户资源和高度的品牌忠诚,企业应避免并购那些正在萎缩或已经衰败的品牌,否则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的压力;被并购品牌与自身品牌的契合度是影响并购效果的重要因素,并购强势的和自身品牌定位差异化的品牌,有利于避免并购后的品牌冲突,降低整合的难度,实现并购后1+1>2 的效果。企业还应考虑目标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法律、文化和风俗习惯等,避免陷入这些因素带来的风险。

(二)并购中的品牌整合阶段

企业应采用渐进的整合方式,加大与消费者的沟通,促进消费者情感的转移,减轻市场的波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客户流失风险,强势品牌被弱势品牌并购带来的市场波动会更加强烈,企业应采用渐进的方式,降低消费者接受的抵触心理。被并购品牌对自身品牌的提升效应是建立在市场的支持之上的,这一个过程是漫长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足够的沟通有利于企业与消费者建立信任,消费者对并购整合的过程越了解,对整合的方式越认同,就对整合的结果越有信心,对被并购品牌的品牌忠诚,就越容易切换到并购后的品牌上去。

(三)并购后的品牌运营阶段

企业应以跨国品牌并购为契机,全面推进品牌建设。跨国品牌并购不是终点,是起点,虽然通过并购企业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是产品或服务,强势品牌一定是建立在强势产品之上的,品牌的差异化来自于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企业必须要向消费者提供针对他们需求的、独一无二的产品和服务,同时配合市场营销策略,把消费者的思想、感情、形象、信念等与品牌联系起来,让消费者与品牌形成共鸣,这样建成的品牌才是强势品牌。强势品牌的建设不是朝夕之功,企业必须付出不断的努力。

此外,企业在以跨国品牌并购建立强势品牌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强势品牌假设的五个原则:原则一,消费者拥有品牌,品牌的力量和对企业的价值,存在于消费者心中;原则二,品牌创建没有捷径;原则三,品牌的建设途径具有理性和感性的二元性;原则四,品牌应该有丰富的内涵;原则五,品牌共鸣是品牌建设的焦点。

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以跨国品牌并购建立强势品牌模式的理论分析,发现跨国品牌并购除了能够帮助企业获取专利、商标和渠道关系等品牌专有资产外,还能够提升品牌的知名度、感知质量、品牌联想和品牌忠诚度,通过跨国品牌并购来建立强势品牌是行得通的。我国企业要抓住机遇,通过并购国外的强势品牌,以较短的时间、较少的成本以及较小的风险,实现品牌的跨越式发展。风险与收益并存,企业在实施这项策略过程中,要掌握方式方法,通过正确的策略运用来降低风险。此外,跨国品牌并购是一个系统工程,能够实现并购的目标,不只取决于品牌这一方面,还要考虑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管理基础、财务状况等方面的影响,而且这些方面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将品牌与这些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Ettenson R. D. Knowles Jonathan. Merging the Brands and Branding the Merger.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06 (4)

2.Deli Y, Danny A D and Kim R R. Integrated branding with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2012(19)

3.王珏.从TCL跨国并购视角看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J].管理世界,2006(3)

4.汪涛,刘继贤,崔楠.以品牌并购建立国际品牌:基于后进国家企业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5.何浏,王海忠,田阳.品牌身份差异对品牌并购的影响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4)

6.汪涛,何昊,岳劲.品牌国际化战略研究:合理性视角[J].营销科学学报,2010(4)

7.王海忠,陈增祥,司马博.跨国并购中品牌重置策略对新产品评价的影响机制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11)

跨国并购论文篇8

(一)企业并购及跨国公司并购

1.企业并购

所谓并购,英文mergers and acquisitions,缩写“M&A”,亦称兼并收购,是指一家或数家公司重新组合的手段和形式。[1]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兼并这样给予解释的:兼并是指“两家或更多的独立的企业、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另一家或更多的公司。”[2]而收购是指“一家公司用现金、股票或债券购买另一家公司的股票或资产以获得对该公司(或者称为目标公司)本身或其资产实际控制权的行为。”[3]

兼并与收购的表现形式及行为方式是不同的,但两者本质上都是一种企业产权有偿转让的民事法律行为,反映的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从经济意义上讲,公司兼并和收购行为的目的都是为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扩大规模经营效益、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因此,简单地将兼并和收购区别开来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现今社会并购浪潮向广泛和纵深推进,二者区别逐渐减少,“并购”已经成为企业经常性的活动,它也成为经济、法律上的常用语。笔者认为,公司并购实际上就是指经由收购行为而完成的兼并。这里的“收购”既包括上市公司的收购,又包括股市外通过产权而完成的收购。而这里的兼并既包括吸收合并,又包括对另一公司控股权的获取和新设合并。

2.跨国公司并购及其分类

谈及跨国公司并购,我们首先必须对跨国公司作一个简单的论述。事实上,在英文文献中,有关跨国公司的名称多种多样,而跨国公司的定义更是数不胜数。在这众多的跨国公司的定义中,《跨国公司行动守则(草案)》所表述的跨国公司的定义最具代表性。其解释是这样的:“本守则中的‘跨国公司’一词,系指一种企业,构成这种企业的实体分布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而不论其法律形式和活动范围如何。各个实体通过一个或数个决策中心,在一个决策系统的统辖之下开展经营活动,彼此有着共同的战略并执行一致的政策。由于所有权关系或其他因素,各个实体相互联系,其中的一个或数个实体,对其他实体的活动能施加相当大的影响,甚至还能分享其他实体的知识、资源、并为它们分担责任。”

跨国公司并购就是指某一家跨国性企业或若干家跨国性企业对其他企业的股东权益之特定归属权即企业产权进行重组的自主性商业活动,跨国公司通过收购而完成对目标企业的兼并。[4]从该定义可以看出,跨国公司并购是公司并购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跨国公司并购可以分为跨国公司的国内并购和跨国公司的国际并购(或跨国公司的跨国并购)。跨国公司的国内并购其实质与国内企业并购相同,而跨国公司的国际并购(Cross-border Mergers & Acquisitions 或 International Mergers & Acquisitions)更是一国国内企业并购的延伸。众所周知,某一国企业以并购他国企业的形式进入他国市场,即可成为跨国公司。因此,跨国公司的国际并购就是指一国跨国性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的一定份额的股权直至整个资产收买下来。跨国公司的国际并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市场和两个以上政府控制下的法律制度,其中“一国跨国性企业”是并购发出企业或并购企业,“另一国企业”是他国被并购企业,也称目标企业。这里所说的渠道,包括并购的跨国性企业直接向目标企业投资,或通过目标国所在地的子公司进行并购两种形式,这里所指的支付手段,包括支付现金、从金融机构贷款、以股换股和发行债券等形式。而跨国公司的国内并购是指某一跨国性企业在其国内以某种形式并购本国企业。

上一篇:内容分析法论文范文 下一篇:货款风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