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素养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0 15:32:41

文学素养论文

文学素养论文篇1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令人堪忧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取得了可喜成就,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我们长期秉承的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这很容易给实践操作带来误区,造成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养的现象。甚至有的高职院校借口培养的是生产管理岗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把与素质教育相关的人文课程大幅缩减,学校几近成为企业岗前培训基地。这种职业教育的功利色彩和短视行为使得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特别是国学教育明显缺失,导致学生整体人文素养不高。2014年5-6月,我们选择省内五所高职院校分三个年级层次进行了国学知识素养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892份。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基础国学素养偏低。例如,在“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的问题中,不能正确回答出是孔子的有673人,占比高达75.4%;在徐州的“汉代三绝”是指汉兵马俑、汉画像石和(A.汉墓,B.汉钱,C.汉帛,D.汉书)一栏中,回答汉墓的59人、汉钱的102人、汉帛的526人、汉书的205人,占比分别为6.6%、11.4%、59%和23%。甚至对于中国的古典名著,有的学生也接触较少,在问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名著中你读过几本时,仅有18.1%的学生回答全读过,有62.6%的学生读过其中的一到三本,还有19.3%的学生一本都没读过。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国学素养参差不齐,阅读范围相对狭窄,文史哲常识功底不扎实。这种情况表明,高职院校亟待加强学生国学知识教育,提高人文素养水平。

(二)国学教育的人文塑造功能1、有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长期以来,在重技轻文的职业教育领域,学生缺少的不是技能,而是文化。高职院校受办学成本制约,急功近利,片面重视技术培养,轻视人文教育,造成高职学生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普遍缺失。而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是培育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最佳资源宝库。高职院校开展以经史子集为基本构架的国学教育,让高职学生徜徉其间,获取人文知识,得到人文教化,提升人文境界。2、有利于唤醒学生民族意识。著名学者杨叔子先生说:“民族的概念主要是人文文化概念而非遗传基因的概念。基因只能决定是什么种族,不能决定是什么民族;没有自己的人文文化,就没有这个民族。”高职生如果缺失基础文化素养和传统文化滋养,就会失却民族文化的自信与定力。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道德理念,是古人千锤百炼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高职院校实施国学教育,有助于学生传承文化命脉,唤醒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培植爱国情操。3、有利于培养学生品德修养。学生缺乏自信、对未来感到迷茫、学习动力不足、责任意识淡薄,这是高职院校存在的普遍现象。国学注重对人的道德熏陶与人格培养,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体现的理想追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胸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尊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等,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高职院校把国学教育切入到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教育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进取的精神和完善的品德。4、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钱穆先生认为,知识和权力都是生命所使用的工具,而非生命本身,只有人的道德精神,才是人的真生命,也才是历史文化的真生命。未来人才市场的竞争,不是单一技术的较量,而是综合素质的比拼。国学是建构和谐社会的文化资源、思想资源,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道德精神资源。通过国学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加强内涵修养,塑造具有民族精神血脉的现代中国人格,提高综合竞争力,为将来的就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国学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

(一)改革教学内容体系,增设国学课程高职院校可根据实际,调整教学内容体系,增设国学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1、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主题教学。即对一部国学著作不作泛泛空讲,而是选取一个主题深度解读。例如,教师讲解《论语》时可重点讲“君子之道”,讲解《道德经》时重点讲“自然之道”。这样,学生才会理解得深、记忆得牢。2、在教学方法上注入现代元素。即教师在讲授国学时尽量避免单纯的理论灌输,要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引入现实事件作为典型案例,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图片、播放视频,以优化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所在。例如,在讲授孔子生平时,可配合播放电影《孔子》片段,让学生形象地了解“鲁国三桓”等历史知识和事件。3、在成绩考核上强调知识素质并重。学生的国学课成绩可由四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20%;自选项目成绩(演讲、背诵、课外人文知识三个项目任选一)占20%;期末考试占30%;学生养成素质表现占30%。这种考核结构,导向明确,知识和素质并重,引导学生既关注学习知识,更重视行业实践,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养。

(二)加强课外实践体验,传承国学技艺国学教育路径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须重视课外实践环节,只有课内和课外互补,理论和实践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在体会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升华,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宗旨。1、组建国学社团。社团是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兴趣爱好、锻造能力技艺的主要阵地,也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亮点。学校可结合自身特点,组建国学社团,社团下面分类设置协会,指定专人负责,并组织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例如,指导国学社团成员组成国学演讲团,在各班级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巡回宣讲;指导书法协会成员开展书法大赛、绘画协会成员开展国画比赛等活动。2、确定“国学月”。把每年端午节所在的月份定为学校“国学月”,集中开展弘扬国学内容的诵读、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等国学实践活动。例如,借鉴中央电视台热播、深受学生喜爱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组织学生开展国学技艺比赛,如汉字听写大赛、学经典朗诵大赛、唐诗宋词背诵比赛等,推动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提升。3、定期举办国学讲堂。国学经典所蕴含的哲学智慧对于净化学生心灵、规范人的品性、提升道德品质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名家的国学讲堂,如同精美的文化大餐,可以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滋养和享受。高职院校可以不定期邀请国学专家来校举办讲座、读书论坛和互动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国学修身。4、开辟国学阅览室。国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由国学教育的受体变成自觉的主体,进一步提升人文修养。为了浓郁校园国学学习氛围,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在图书馆内开辟专门阵地,成立国学阅览室,让学生主动走进阅览室,汲取国学营养。阅览室陈列内容可按史学名著、考古发现、历史事件、地理典籍、文学名家、诗文总集、古典名著、古今楹联、书法名家、绘画流派、医学养生等内容分类。鉴于高职学生的特点,阅览室图书管理员应选择具有一定国学水平的教工担任,及时向学生提供必要的阅读指导。

(三)借助互联网平台,传递国学正能量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已把我们带入了互联网时代。网络教育目前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其覆盖范围之广、渗透力之强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企及的。因此,高职院校要顺应时展,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国学教育。通过构建网络平台,开辟国学专栏,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便利性,并自觉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

(四)注重反馈强化,提升国学素养国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增长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艺,提升人文素养。在国学教育的实施路径上需要有一套健全的考核评价机制,来检测和强化国学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效应。首先,要有激励举措。对在国学教育实施中组织落实好、主动创新多的部门给予表彰奖励;对国学技艺掌握好、国学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个人给予通报表扬。其次,要有约束机制。对日常表现欠佳、人文素质偏低的现象和行为,要作为反面教材,拿到国学课堂上进行讨论,让学生认真反思,集中批判,触及思想,然后改之。第三,要持续强化提升。在推进国学教育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学期为时间单元定期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情况进行跟踪检测。这种动态检测,既要有横向比较数据(实施国学教育与没有实施国学教育的校与校之间、班与班之间),更要有纵向比较数据(学校内部推进国学教育前后对比、学生个人接受国学教育前后素质变化对比)。通过对这些比较数据的分析,可以评判某个时期的国学教育质量,以积累经验,修正不足,推动学生人文素养持续提升。

三、实施国学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条件保障

高职院校实施国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由某个部门单独完成。只有全校上下凝聚共识,长期坚持,才能收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终极目的。

(一)加强领导,成立专门机构为了切实加强对国学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学校应成立“国学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这一专门机构,负责领导全校国学教育工作的开展。领导小组组长应有校长担任,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国学教育办公室,办公室可设在教务处内,由教务处处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其主要职责是拟定学校国学教育实施方案,协调部署全校的国学教育工作。

(二)把好源头,选配国学师资师资队伍是保障国学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高职院校在配备国学师资时,无论是技艺国学的指导教师还是知识国学的讲授教师,都必须为中文专业出身,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文字和史学功底,具备讲解和传授国学知识和技艺的能力,能将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用通俗的语言细致入微的阐释,让学生愿意听、听得懂。技艺国学的指导教师还应在书法、古典音乐、国画等某个领域有较深的造诣,让学生有兴趣学、学得会。庄子在《逍遥游》讲:“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国学教师还要不断地积累学习,适应时代要求,注重知识更新,将传统与现代对接,以保证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有效提升。

(三)营造环境,渲染浓郁氛围这里所讲的国学教育环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舆论环境。学校要通过校园网、宣传橱窗、黑板报、校园广播、主题班会等多种途径,对国学教育进行大力宣传,让学生置身校园时时处处感受国学教育的浓郁氛围。二是制度环境。对于大部分高职学生来讲,学习国学知识是被动的。因此,学生接受国学教育必须要有充裕的时间作保证,这需要学校从制度层面加以固化。例如,可以制订国学晨读制度、国学技艺修炼制度、国学知识竞赛制度等。三是物质环境。学校在资金、社团活动场所、国学教育设施等方面要给予支持,保证国学教育顺利开展,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文学素养论文篇2

文学很主要的作用就是表达人类的情感,展示作者的内心独白。所以,文学在德育方面经过对艺术的塑造来丰富人的内心,培养人的文学涵养。法国著名思想家萨特认为,好的文学能感化丑陋,修身养性。我们在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里,能够看到卑微的人力车夫也有美丽的心灵;在冰心的许多作品都有对“爱”的赞美,尤其是在《超人》和《悟》中,冰心先生巧妙的文笔使感情具象化,用“爱”来迎接困难,唤醒良知,让人在遇到矛盾与抉择时可以本着对美好世界的追寻来感悟生命,净化内心。如果能够积极引导大学生阅读这些唤醒心灵的著作,让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受到熏陶,便可以使之成为他们追求梦想道路上的原动力。而且,当读过《阿牛》中对母爱的展现以及《金锁记》中人们被金钱腐化后的极端行为的表达,都会让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进行沉思,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他们坚持自己的梦想,培养健康的心态。所以,好的作品不只能够使他们的内心得到平静,思想变得活跃,还能够建立健全他们的人格,授予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这种教学价值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要想提高大学生语言方面的综合能力,必须从阅读现代文学大家们的文学著作入手,激起大学生追寻真善美的热情。”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对大学生审美鉴赏与表达能力的影响

大学教育是通过对学生综合能力训练与培养来达到培育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目的,只是当前的教学制度与人才培养目标很难使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得到足够的重视,课程的丰富性与完整性都被大幅缩减。在新的形势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不得不做了许多改变,从之前对单纯文学知识的教授到现在对教学体验和审美的重视,学生们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变成了现在的积极求学。这些调整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文学的热情,也培养了他们的写作与表达能力,不仅适应了新的社会潮流,也治愈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痼疾。

现让人值得高兴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锻炼和心灵净化作用已经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曾经有人指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目的“不只是对繁难知识文化的传输,更因为它可以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刻画能力以及整体的语言能力的到很大的提升。”一名合格的大学中文系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文学知识、理解感悟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文学刻画能力以及全面的语言文字能力。文学鉴赏是教师们在教学时极为重视的一个环节,经过大量的阅读,使学生们对文学有更深刻的认识。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讲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文学能塑造人的性格”,这就是文学的作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的具体实践中,老师应具备明确的指导意识,积极的通过各种问题的提出来激起学生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在阅读中感悟问题,在学习中收获答案,同时鼓励他们大胆表述独特的看法与观点,教师则需要在合适的时间给予正确的指导与评价,使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心灵,在表达时掌握语言组织能力。另外,对课外教学也不容忽视,应该提高学生们对小论文的写作练习,为了让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老师应给予小论文正面的分析、点评。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使他们加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并围绕他们制定各种教学模式,让他们更快的吸收,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人。

其教学应结合学生本身的特点,才能增长学生们的认知水平,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还可以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使繁杂的文化知识能够有效的传输,并以合适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整体语文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这也许就是这门学科最大的作用力吧。所以说,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无论什么时候对学生内心的教育要远重于学生实际技能的训练,所以我们要对这门课程持以正确的评价和认知,来更好的发挥其应该有的教学功能和价值,使之能在显著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给予他们更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文学素养论文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89-01

1.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

1.1关于人文知识方面。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调查发现,小学生对人文知识基本处于了解状态,缺乏系统的掌握和学习。丰富的人文知识是一个人良好的知识结构所必需的要素,是一个人发展成为全面人才的必备条件,是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良好全面的人文知识作基础保证,很难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养成。

1.2关于情感态度方面。人性的善和美首先体现在人的情感上,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情感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对人的敬重及对人的多样性的尊重与接纳。"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传播己有的文化知识,而且是把人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和心灵中"唤醒,"。调查显示,有80%的小学生赞同主动帮助他人;当同学取得好成绩时,24.2%的小学生非常高兴,而有28.8%的小学生较不高兴。说明都小学生己经认识到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但是对于他人的包容还认识不够深刻。

1.3关于道德方面。德育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是教育者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给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和培养,以使他们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调查显示,大部分小学生的道德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多加教育和引导。

1.4关于审美方面。审美能力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托尔斯泰认为:"艺术的功用在于传染情感,而所传染的情感能和谐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发展离不开'知'和'情'。'知'是用理性的逻辑的方式把握世界,'情'是用审美的艺术的方式把握世界"。调查显示,有 51.8%的小学生对艺术类作品的审美持赞同态度,但有37.0%的小学生较不经常阅读文学名著、艺术类书籍。由此可见,阅读课的设置很有必要。语文教学能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美的心灵,能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心理。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美学知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审美。

2.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2.1人格修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动人的和谐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乐器是靠教师的人格来调的。"语文教师深厚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人格修养,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是从事语文教学的思想和情感基础,也是其他各种素养得以健康培养的心理基础。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有浓郁的文化氛围,语文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和喜欢,才会具备人格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其它素养只有在它的浸润下才能发挥出良好的教育效能。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的人格素养,以渊博的知识、超强的能力和高尚的品德来影响和感染学生。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来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2.2情感素养。语文课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在语文教育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情感丰富的语文教师。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师的情感素养对小学生具有重要的感染力。但是,应试教育下的很多语文教师却忽略了对自身情感的培养和发掘,使得教师仅仅是教书匠而缺乏为人师表的形象。我国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一段话仍然切中时弊:"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是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地变更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闻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甚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语文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情感的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首先具有丰富的情感素养,才'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们走进语文的情感世界。

2.3语言修养。语言是思想的直观体现,教学艺术首先表现为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不仅是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并且也是引导学生开启知识宫殿的钥匙。准确是对语言最基本的要求,用幽默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难懂的道理,比直截了当、生搬硬套的提出更能引起学生共鸣。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出一种轻松而愉快的气氛,创造出各种适合学习的情境,继而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在愉快中记忆,在思维中深入,在想象中升华,在失败中反省,在探索中提高。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但要富有准确性、简明性、逻辑性,还要强调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感染性,以便教师授课不仅能传递知识,也能传递情感,以充分发挥语言在表达传递情感信息方面的作用。

3.结束语

人文素养的培养一直都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语文中的人文素养也不例外。笔者在文中论述了我国小学语文人文素养的发展现状,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方法。希望此文可以对自身工作的进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可以为我校小学语文教学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菲:语文课堂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神州(下月刊).2012,2

[2]慕君,王羿珍;有效阅读教学策略探微[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文学素养论文篇4

1.知识体系构成呈现实用化

受就业压力的影响,多数大学生倾向性的选择实用化的专业,比如: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多数学生会选择计算机、英语、机械、土木等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而忽视文史等学科;即使选择文史等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也仅仅是停留在知识层面,并未达到“修养”的要求。

2.价值观呈现功利化

大学生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容易应困惑而被误导甚至扭曲,比如:部分学生认为大学就是为了得到一纸文凭,找个好工作;在择业的时候,部分学生也是选择大城市,或是体面职业;在人际交往时,也存在实用主义心理,甚至将实用主义运用到师生交往之间。在处理个人、集体或是国家的利益时,只考虑自身利益。同时,部分大学生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缺乏独立思考,心态浮躁。

3.心理问题呈现多样化

由于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问题呈现多样化。比如: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恋爱易引起情绪波动等,同时在他们身上还表现出意志力不坚定、容易冲动、心态失衡、个性扭曲。目前高校中,学生应学业、恋爱、就业等问题而酿成悲剧的事件时有发生,关键还是没有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二、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对策及路径探究

1.厘清对人文素养学科的定位,实现课程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汲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在培养人才时,首先要培养成一个心灵美、道德高尚、综合素质高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利用教材中的人文资料,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文精神的魅力。文学即是人学。在文史类教学中,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素有“上下五千年”之称,博大精深。比如:孔子的“仁”,墨子的“非攻”“兼爱”等,这些传统文化体现了人文素有的精髓,影响着我国世世代代的人。在文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在理科课堂教学中,在教授理科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如:教师在讲授基因知识的同时,可介绍袁隆平等科学家的事迹和巨大贡献,让学生明白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坚定的信念和艰辛的付出,使学生受到启发,感受到人性的价值,追求心灵的最高境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灵活多变,将人文素养的培养变得不再枯燥。

2.完善人文素养教育评价机制,体现传统教育至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社会和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只关注分数的高低,成绩的优劣,过分重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实用化和功利性,忽视了评估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因此高校在教育中,削弱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无法培养起社会责任感,最终教育出来的人才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却不是一个完整、和谐的人,表现出高分低能、有知识没文化。所以在新时期的环境下,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仅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更应该是一个具备人文素养的人。因此,社会和高校应转变“人才”的传统观念,推广施行以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塑造人文环境,加强人文舆论导向,建立健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评价机制,完善机制考核指标,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3.优化人文素养培育外部环境,搭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良好平台

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因此应不断优化人文素养培育的外部环境,从社会、校园、家庭等层面搭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良好平台,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周围环境。首先,加强对社会环境的营造。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等科学理念引领社会发展潮流,避免大学生过度的物质崇拜和个人意识膨胀,尤其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更应加强社会文化建设,以社会公德和价值体系建设,填补学生价值判断的空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应加强高校校园人文环境的熏陶。对于学生朝夕相处的校园环境而言,大到院校管理人员,小到宿舍集体生活,都应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搭建好平台,比如教职工深厚的文化内涵,学生代表优秀的人文精神等,都能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以人性化的校园管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最后,家庭的人文素养培育至关重要。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不只是社会和学校的责任,很大程度上家庭才是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主战地,因此父母应做好对子女的思想教育,以自身的谦虚、无私、勤奋等优秀品质引导学生,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4.强化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师素养助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大学生身处的教育环境对于其人文素养的培养情况息息相关,尤其教师自身的表现能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对于学生素质的高低联系相当密切。这就表明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带动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首先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品位,以良好的个人品格、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指导学生直面生活的困难,同时教导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困惑,对于好的思想文化多些理解和传播,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广泛的爱好,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对于学生生活状态及时了解并关注,关心学生所想,了解学生困难,除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还要多些精神上的鼓舞,才能使学生走出思想困境,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推进实践教学,因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在参与的社会实践中能较好的得以体现,教师改变学习方式,更多的发动学生参与实践,是创造更多的条件对学生人文素养加以培育。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探究心理,养成服务理念,学会与人相处之道,做到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等传统精神。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是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任务,更是使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生理想的必备素质,因此人文素养的培育对于大学生自身建设有着不可或缺性。其次,我国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需要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更好的担当起建设祖国发展经济的大任。因此,社会各个层面,尤其是高等院校,应认识到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探寻出适合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有效路径,并保证措施的及时高效完成,最终才能为不断满足社会化的人才需求做出应有贡献。

文学素养论文篇5

一、更新观念,加强自身思想建设

提高数学素养首先要深刻领悟数学素养的涵义,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除了具有素质的一切特性外还具有精确性、思想性、开发性和有用性等特征。

提高数学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社会高度文明的今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只有通过量化才能达到完善的展示,而数学正是这一高超智慧成就的结晶,它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应认清“应试教育”体制给数学教育带来的弊端。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数学教育重智轻能、重少数尖子生忽视大多数学生、重视理论价值忽视实际应用价值的现象非常严重。理论与实际脱节,知识与能力脱节,无法跟上时代的要求。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还要求教师应树立教书育人的数学观、教育观,不能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育人于教书中,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思想,使数学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成为数学化的教育,让学生学习、参与数学化过程,充分发挥数学的形式训练价值及应用价值。同时应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及经济建设的实际,把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始终贯彻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二、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给数学教学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投影仪、电视录像、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应用,以微机辅助教学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将相对抽象、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直观、形象、情趣盎然。

在这种形势下,单一的知识结构已远不能胜任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需要,这就要求数学教师不断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拓宽知识领域,更新知识结构,时刻了解数学发展的最新动向、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对数学的要求等。丰富自己的知识贮备,成为学生的示范者、咨询者、质疑者、鼓励者。

三、探索提高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1、重视教材改革

教材内容的调整是提高数学素养应优先解决的问题,严格的说,我国目前部分数学教材基本上是按应试目的而设计的,忽视了实际应用。数学仅看成是继续学习的工具,它所强调的思维,推理、判断等能力也基本都是通过习题来培养的,以致变成了解题能力的训练。而很多例题、习题又是多年不变,无法跟上社会进步的形势,因此教材改革势在必行。在新教材未出台之前,立足现行教材,充分挖掘内涵,渗透一些与市场经济、日常生活、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数学应用内容则是必须和有效的,但教材内容调整应注意这样几个原则:一是要更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有利于使学生了解一般社会知识与科学知识;二是要具有典型性,使学生能够形成科学解题的思想方法,达到举一反三。横向渗透的目的;三是要更具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

2、突出基本教学思想和方法教学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是两个有机组成部分,掌握了思想方法可产生和获得知识,而知识中又蕴藏着思想方法,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正是由于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在强调知识的同时还得突出思想方法教学。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概念讲解、定理证明、例题解答,都蕴含着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始终渗透必要的思想方法传授。

3、加强数学运用能力教学

数学运用能力是目前数学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提高学生数学运用能力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从这样两个方面努力:①重视数学概念的演变过程教学。数学概念来源于实践,是对实际问题高度抽象的结果,能更准确地反映科学本质,具有普遍意义。但正是这种概括和抽象的结果,使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之间形成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致使学生们虽学了很多知识却不知如何运用。这就要求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能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使学生弄清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弄清概念在现实中原型是什么?及演变后的一般意义又是什么?这样才能追本求源以不变应万变。这样在学习导数的应用,如生产效率、边际、弹性时,就不致于觉得过于抽象而无从下手了。

②开展模型教学及数学建模能力训练。在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构筑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寻出其结果,再返回到实际问题中实现问题解决,最后反过来又促进数学新思想、新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因此数学建模是沟通数学理论与实际的中介和桥梁,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是培养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建模能力训练对学生是十分必要的。

培养学生建模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应从简单问题入手,师生共同创建模型,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用数学形式刻划和构造模型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勇于创造的意识,随着能力和经验的增加,可通过实习作业或活动小组的形式,由学生展开分析讨论,分析每种模型的有效性,提出修改意见,讨论是否有进一步扩展的意义。这样学生可以在不断发展、不断创造中培养信心,纠正理解的片面性。比如下面实际问题的建模,学生就出现两种不同的模型。

问题:对于同样的航程,船在静水里往返一次时间和在流水中往返一次时间是否相同设船速为U,航程距离为5.水流速度为V,(其中U>V)。

模型1:

a.流水中船的上水速度为U-V,下水速度为U+V,则上下水平均速度为U+V+U-V/2=Ub.因为静水中船速为U,静水和流水往返行程均为2S。

得结论为船在静水和流水中往返一次时间相同。

模型2:

a.流水中船上水用时间:t上=s/UV下水用时间t下=S/U+V往返总时间t1=t上+t下=S/U-V+S/U+V=2US/U的平方-V的平方b.静水中往返总时间t2=2S/U-2US/U的平方C:比较U平方>U的平方-V的平方t1>t2得结论,船在静水中往返所用时间要短些。

对于两个截然不同的结论是有效的,也弄清了模型1失效的原因是简单地采用算术平均值求平均速度所致。学以致用,必须对相关的数学知识充分吃透和掌握,否则将得出错误的结论。

培养学生运用能力是多方面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抓“双基”、培养三大能力和加强应用教学的关系,防止厚此薄彼的片面作法。

文学素养论文篇6

(一)五主题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高职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同属高等教育,但因其生源结构不同,因此高职生也有别于普通高校学生。高职生的优势是有朝气、有追求、活泼、聪明、好思考,政治上爱党爱国,拥护社会主义,拥护改革开放;在思想认识上积极健康向上,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对一般问题也能正确分析,有独到的见解。高职生的明显劣势是自立意识很强,但意志品质较差,与其应具备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水平不相符;不少高职生往往不切实际地自我估计过高、眼高手低、没有责任感,特别是良好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没养成,整体素质和个人修养欠缺;许多学生好思考、有思想,但过于理想化地看问题,偏激、固执。安徽财贸职业学院素质教育模块课程内容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成为推动素养教育活动最主要的依据。

(二)五主题素养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

创新思维首先突出反映在科学发明的过程中,而当代科技的发展已对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使创新成为整个时代的显著特征。高职学生在校的专业学习过程不仅承担着传承文明、提高人们知识素养的任务,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然而,学生在校学习仅有两年半左右,如果不对教育内容进行颠覆式改革,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就无法实现。因而,职业院校应该积极组织发动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策划管理,重视将思政教育与教学结合起来,合力育人;使教学课程体现“财”、“贸”课程体系,对接技能大赛;思政活动突出“才”、“冒(创新)”,对接人文素质大赛;不断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让万名学生每学期至少参加一个社团或从事一次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启发了学生联想和想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复合性等多种思维方式。

二、高职院校素养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为提高办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高职教育历史短、生源质量参差不齐,高职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还面临许多难题和挑战。其一,如何做到对学生的管理宽严有度。高职学生入学成绩相对较低,在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如果宽松有余,就容易使相当一部分自立与自主性较差的学生因散漫而荒废学业;如果过于严格,又会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潜能发挥。如何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做到对学生的管理宽严有度是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二,学生素养教育与管理的脱节现象依然存在。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日常管理、党团活动、社团活动、辅导员工作各自为政的现象还较为普遍。这种脱节使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日常管理的理论指导性、各种教育活动的计划性及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

三、开展五阶段五主题素养教育的实践总结

(一)组织四个环节,推进和实施素养教育

第一,班级教学是深化学生财贸素养理念的手段。高职院校应该通过集中学习、演讲和辅导员点评等环节,使学生领悟主题教育的内涵。第二,学生自学是让学生围绕每阶段主题教育,通过阅读书籍、学习名言、写主题教育总结等方式加深对财贸素养内涵的理解和掌握。第三,实践导学是通过开展系统设计的各类活动,促进学生对主题教育从理论认识到实际行动的转化,启发学生从策划、组织、实施到最后的总结都要思考如何把素养元素融入到系列活动中去,体现其不断持续和深化的特点,不搞花架子,真正将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素养能力的载体,将其落到实处,追求最好的效果。第四,考核促学是通过演讲比赛、综合测评、主题教育书面总结、活动的参与度等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和考核,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形成较为准确的考核结果,优秀学生将颁发财贸素养证书。

(二)构筑三个平台,锻炼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阶段五主题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借助多个平台来实施,同时要保证教育内容具有统一性和可操作性。第一,开展口语训练。针对大一学生,学院统一安排每晚六点半到七点之间为口语训练时间。训练内容分别围绕爱心教育和形象教育共九个模块,公布社会热点和大学生感兴趣话题的口语训练题库;训练由院系设计、班主任指导、学习委员组织、学习部检查评比;训练效果通过每学期口语技能大赛、调查问卷等方式评定。针对大二、大三学生,各班级在每周班级例会上开展口语训练,训练内容分别围绕责任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十三个模块,由各院系通过召开年级主题班会来评判。第二,召开主题班会。各院系都配备年级辅导员,每学期围绕主题教育制定当学期主题班会内容,要求每学期每个班级召开主题班会三次以上,各院系各年级分别举行主题班会观摩交流活动不少于一次。通过主题班会观摩交流活动,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探讨五阶段五主题教育方法。第三,参加社会实践。安徽财贸职业学院积极主张让学生活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把社会作为五阶段五主题教育的最大平台,既让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又扩大了学院的社会影响。

(三)推行三个手段,总结和提高工作效果

第一,最有效的手段———榜样。榜样示范既是教育方法,也是教育手段。采用院系、班级和个人榜样示范,可以使学生从正面的榜样示范中得到教育和引导,带动主题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第二,最具感染力的手段———环境。学生的能力不是直接教会的,而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学校的道德环境,特别是具有感染力的主题氛围相当重要。针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情感,营造和利用环境能使学生的主题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这种手段所达到的教育效果往往是长效而深刻的。第三,最直接的手段———体验。在主题教育效果形成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展五主题教育的过程中,有计划地向学生提供体验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

文学素养论文篇7

【关键词】人文素养 人文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16-02

一、引言

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人文系统”。 当今社会突出以人为本,在大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早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就开始倡导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并将之视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教育专家周远清指出,“推进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和取得原创性科研成果的关键性措施。”[1]

二、 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大学英语对我国大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学科,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英语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是一门枯燥难学的学科,因此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增加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人文素质包含文学素质,通过对学生文学素质的培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现今,各版本的大学英语教材中都收录了数量不少的经典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戏剧各种文学体裁兼有。文学作品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曲折动人的故事,浪漫自由的情怀,会不由的吸引人去阅读,去品味。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合理利用这些文学素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能引领学生体会到英语这门语言的魅力,提高其英语阅读和写作水平,给予其探索英语奥秘的内在动力。

2.增加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之一,二十一世纪高校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全球观,应是具备良好外语技能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是很有必要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播的工具,“人类各民族的语言都不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而且是该民族认识、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因而语言具有民族性、人文性。”[2]学生通过学习英语,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及历史有更透彻的了解, 有利于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3.能够促使学生情感智慧的提升

现代社会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学生即使身处校园也难免受到影响。在学术上,抄袭之风盛行,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在生活上,缺乏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心理脆弱经不起打击,情感智慧水平较低。而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符号形式,把无形的内在情感变成了可供人感知和观赏的东西。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能大大丰富学生的内在情感,促使其情感智慧的提升。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及励志故事等可以起到陶冶情操,鼓舞人心的作用。因此,通过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指引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处于顺境时能够抓住机遇,面对逆境时能奋发向上,活出精彩的人生。

三、培养人文素养的方法

1.在课文讲解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基本组成材料。首先学好母语对学习外语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教育中语文成为了辅修课程,一些院校甚至没有设置此课程,很多大学生中文基础并不牢固。由于中文底子薄弱,学生会在英文写作、阅读及口语表达等方面遇到困难,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学生中文文学素质的培养。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2Unit 2中的精读文章A Life Full of Riches为例,文中提到“My apartment is modest, but quiet and relaxing.…. In spite of what I don’t have, I don’t feel poor.”讲到此段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大家还记得刘禹锡的《陋室铭》吗?”因为《陋室铭》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熟读过的文章,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念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用中国经典名篇,不仅能巩固学生已有的中文知识,而且能通过中英文的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涵义。

在学好中文知识的基础上,大学英语教学中也应包含外国语言知识,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有助于其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在讲“A Life Full of Riches”时,教师插入一些名人名言,像Franklin D. Roosevelt 的名言“Happiness is not in the mere possession of money; it lies in the joy of achievement, in the thrill of creative effort.”等,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也能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素材。又如,在课堂教学中加入诗歌鉴赏,欣赏Wordsworth的“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此类的名诗,“学生可以领略到语言之美、形象之美、音韵之美,自觉不自觉地,他们就能提高对语言的鉴赏能力。”[3]

大学英语教学中对西方文化的介绍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大学英语教材中提到很多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教师介绍这些节日的来源和相关习俗,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大量相关的图片或有趣的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也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拓展学生的视野。

2.在课堂讨论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指路人,在课堂时间充裕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是班级讨论,能引导学生自发思考人生,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举例来说,《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Values,围绕这个话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以下的话题,“What do you think richness is?”“Can money buy happiness?”这些问题直接涉及到人的价值观。从学生的回答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并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果学生回答道“金钱等于幸福”,教师不必立马否定其答案,试着反问,“世界上所有的富人都是幸福的吗?”“友谊,真爱,健康都是金钱都买到的东西吗?”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明白“钱不是万能的”的道理,并对自己的价值观作出反思。

在进一步讨论价值观的问题时,教师还可以将抽象化为具体,设计出一个情景:假如你中了100万的,你打算如何使用这笔钱?满足个人需求:买房,买车,度假?帮助家人或朋友?投资?捐助慈善机构?在讨论中,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分配这笔钱,并阐述原因。教师进行总结时启发学生,不是满足个人需要就是幸福,帮助别人、奉献社会会带来更大的幸福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人文精神强调追求、运用知识时的良知、责任感和价值观。通过加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将人类文化成果内化为青年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这是培养其人文精神的关键。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加入人文精神的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是大有益处的。

3.通过课外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课外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优秀的中外文学作品,英语学习类的期刊杂志,英语原声电影等,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吸收外来文化,提高文学素养,增加英语知识。例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三第六单元选取了O. Henry的作品“The Last Leaf”,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作家背景,分析小说内容和结构后,可以建议学生课后阅读O. Henry的其他短篇小说,如“The Cop and the Anthem”,“The Gift of Magi”等。好的文学作品具有审美功能,作家往往通过其独特的观察力和理解力来发现生活中的美,讴歌美好的事物。因此,在阅读名家名篇时,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审美情趣也会得到提升。

此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与英语学习相关的活动,如校内外的英语角,英语歌唱比赛,英语演讲比赛等。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和巩固已有的知识,能增加其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其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四、结语

大学阶段不仅是大学生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时期,也是其提高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大学英语教学时,教师合理利用教材,巧妙安排课堂内容,推荐有益的课外活动,可以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他们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同时,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时进行自我反省和学习,也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成为高素质的大学教师。

参考文献:

[1]周远清.挑战重理轻文推进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6).

[2]钱冠连.为非功利的语言理论辩护――兼论语言理论的三分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5).

文学素养论文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 语文素养

语文科目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科目,学好语文科目对于学生的终生发展都有极大的帮助。《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什么是语文素养呢?即一个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包括基础文化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能力、学习习惯、语文情意、语文学习方式等。以下便是分析的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

一、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众所周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鉴于此可知,拥有正确的学习技能比单纯的学到知识更重要,只有拥有了正确的学习方式,才可以拥有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而学习习惯的养成便是最正确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学生初期刚接触语文之时,老师便要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正确方向:养成预习、朗读、倾听、勇于发言、乐于讨论、乐于合作、按时完成作业等良好的习惯。有意识的传输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只有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课后进行巩固、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和大家分享,多读书、爱读书、广读书才可以成为知识渊博的人才。

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1、识字写字的能力

识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基础,老师要在学生入学第一天便要给他们树立强烈的识字欲望。比如,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们看一看班级中的名言警句;看一看校园中的宣传栏、板报;看一看体育场的关爱语句、游戏规则;看一看食堂的菜名等,使学生意识到文字的价值,使学生感受到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是融为一体的。然后在语文课堂之中,老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识字,使学生体会到识字的快乐。这样学生便会产生写字的欲望,这时老师要耐心的引导学生们进行写字,使学生养成爱写字、写好字的习惯,这样才可以为每个学生的语文发展奠定基础。

2、阅读能力

学生想要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便必须要有较强的自主阅读意识,这样学生才可以自主的体会文章的内涵、主旨、思想等,才可以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进而在阅读之中和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使心灵得到陶冶,精神受到鼓舞,当然,老师还要重视学生间的差异,要引导每个学生具有自主阅读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这样便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之时,积极的思考和分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新学习和创造学习。

3、写作能力

目前很多小学生的写作都存在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便是写作之时没有题材,没有写作表达的能力,究其原因便是因为学生没有真实的感受。因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熟知的事物着手培养学生的写作短文兴趣,如:春天到了可以让学生描写一下花儿的魅力;夏天到了可以让学生描写一下对夏天的感受;秋天到了可以让学生描写一下树叶变黄的场景;冬天到了,可以让学生描写一下自己见到的雪,用脸碰一下,脚踩一踩有何感受。这样学生有了写作兴趣之后再引导他们有短文发展成整片的锻炼方式,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用词量的不足,进而努力读书,借鉴优美的句子,积累优美的句子。当然,老师还要多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给学生的习作水平提供平台。

4、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老师要重视此环节的培养。不仅要课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训练口语能力,老师还可以依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一些有趣、好玩的口语练习活动,诱导学生的口语表达欲望。比如:古诗接龙、讲故事、人物评析等活动。组织的活动必须适合每个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其中,同时,当别的小学生在口语表达之时,老师要引导其他小学生对他进行评价,这样采用互评的方式,学生更易于接受自己的不足,进而不断反思,老师还要进行适当的点拨,这样学生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才可以共同提高。

三、引导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并非是朝夕便可以养成,老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爱读书的习惯,使学生们乐于在书的海洋中遨游。老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文学读物,如《长生塔》、《苦儿流浪记》、《大林和小林》等,让学生们进行阅读,然后一个星期或者两个星期开展阅读讨论,使学生们各抒己见,进而从书中和讨论中潜移默化的养成健全的人格,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结】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非常必要,老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字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这样学生便会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便会主动阅读各种读物,便会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邓梅. 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 课外语文. 2014(04)

上一篇:现代化理论范文 下一篇:无线通讯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