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立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08 09:20:43

物流立法论文

物流立法论文篇1

    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从战略的高度来考虑物流的时代”,就物流的区域化以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而言,21世纪必将是物流服务全球化的时代。

    所谓国际物流,就是组织货物在国际间的合理流动。国际物流的实质是按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依照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与交换,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

    国际物流业务必须以法律为保障,通过法律来调整国际物流关系和规范国际物流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我国的物流法律与物流经济并没有同步发展,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和统一的物流法,我国现行的调整国际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都散见于关于物流各个环节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国际条约、国际惯例以及各种技术规范、技术法规之中。

    在物流法律的研究中,我国某些法学家提出物流需要立法的建议是有积极意义的[1],但是,笔者认为:构建我国物流法律制度的困难不在于纵向的物流法律的缺失,而在于横向的物流法律的整合。针对物流市场准入及监管法律的缺失,解决的途径是对空白地带立法,这是在白纸上可以画最美图案的道理。目前物流法律制度最大的困难出现在横向的立法上,即调整物流主体从事物流活动行为的民事法律规范,即所谓的物流行为法上。

    物流行为涉及采购、仓储、运输、流通加工、包装、配送、装卸、搬运、信息处理等环节,规范这些环节的法律性质属于合同法的范畴,我国已经构建了包括合同法在内的日益完善的民法体系。如果要对物流行为进行专门的立法,除了统一性较差的运输环节法律的内容之外,对采购、仓储、加工、包装、装卸、搬运等环节的规定,基本只能在现行的民事法律框架内对原有的相关法条进行重述,那样的立法是没有实质的意义的。所以有人建议横向的物流法不需要专门立法,而适用物流行为各环节已有的法律。但是现有的物流各环节相关的内容,并不能满足物流环节的法律适用,比如《合同法》并没有相对于物流合同的特别规定;就物流中的运输法部分而言,各种运输方式(海运、航空、铁路运输)的法律差别很大,国际法与国内法差别很大,目前单是运输法内部的统一都是很困难的事情。一个规则模糊,可预见性差的物流法律体系,如何去满足物流经济的发展要求呢?

    可见,现成的物流行为各环节的法律如果不经过有效的整合而应用于物流法律,那只是一些不成体系的法律碎片而已。如果不对这些法律碎片进行整合,而是进行简单的拼接,难免会出现物流法律体系构建的困难以及体系内的不衔接甚至冲突的异象。

    二、系统论思想对国际物流法的启示

    构建国际物流法体系以及整合法律体系内部各环节法律,首先需要确定物流法律的理念,或者说探寻物流法的基本精神。这需要从物流的概念及物流系统的基本特性作出分析。

    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客户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

    目前,各种物流理论研究都一致认为:物流学科不仅仅是将传统的运输、仓储等部门的简单加法,而是要让物流中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融入整个理论体系中[2],这个理论体系就是系统论。物流不仅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科学的理念。如果将物流作为一种活动,本身实际上早已存在,如运输、仓储等任何物品的流动过程,但现代物流却不是简单的活动,而是能使这些单独的物流活动有机协调,以达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管理目标。国际物流尤其强调系统化,强调每一个具体的物流活动都是整个物流系统中的一部分,需要与其他环节的协调和优化组合,从而使系统成本最低、效率最高。

    因此,在构建国际物流法律时,系统论的思想应当是物流法律所具备的根本理念。

    任何法律均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成为划分不同法律部门的标准。而国际物流的范畴决定了国际物流法的含义和基本范筹。国际物流法是为调整国际物流活动产生的,它是与国际物流活动有关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国际物流法是以国际物流活动为基础的,国际物流法的精神应该体现国际物流活动的本质。物流活动根本的特征是系统性,用系统观点来研究物流活动是现代物流学的核心思想[3]。因此,构建国际物流法需借鉴系统论的思想运用系统分析法,注重系统整体的协调以及内部各级子系统的相互关系,注重物流法律体系的整体性以及物流各环节法律的衔接和协调。

    三、系统论的法律表达——融贯论与整全法

    如何使用法律术语将物流学的系统论思想转化为物流法的基本理念,学界鲜有涉及,本文借鉴法哲学的方法论,略作探讨。

    在当代哲学中融贯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英语世界极为重要的哲学家如奎因的知识论与罗尔斯的政治哲学,都可以见到融贯在他们的理论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4]。在法律领域主要有两种融贯理论,一是关于法律体系的融贯,另一种是在法律推理/法律论证中的融贯。 在当代法理学中也有许多学者探讨融贯与法学之间的关系,而一般认为德沃金在《法律的帝国》中所提出的整全法(Law as Integrity),是法学融贯论的重要代表。

    德沃金的融贯论可作多维层次上的理解: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的整全法,在司法语境中的整全法。在论述法的整全性时,德沃金一贯地认为整全性是法的原则,可以分为立法的整全性原则和审判的整全性原则。它们要求立法和司法在原则上保持整个法律的融贯性(coherence),尤其是法官必须把他们所控制的法律视为一个整体。“整全性要求,只要有可能,社群的公共标准必须被做成或看成,表达处于正确关系之正义与公平的单一融贯体系”[5]。

    德沃金理论的证成目标是法律体系的融贯,所谓法律体系的融贯所关注的是使整个法律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达到融贯。在一定意义上,法律体系的融贯是德沃金融贯性方法论所要达致的目标,并不是德沃金建构性解释理论的逻辑前提。尽管西方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家对德沃金融贯理论存在批判和争鸣,尤其是德沃金的原则理论存在瑕疵,但他的理论对于把物流系统论转换成物流法律的理念是有借鉴意义的。从本体上,物流法律作为包括原则、规则和政策的整全法体系,国际物流法律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达成协调一致;在方法论上,通过对国际物流法的基本原则的论证,以融贯作为法律论证的标准来证成。正因为国际物流法律规范性的融贯与物流社会实践的相关性,制定国际物流法被解读为表达了制定它们的立法机构中最优势的一个融贯信念体系[6]。融贯性应当作为国际物流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体系的特性。以融贯性作为物流法律的精神来审视本文前面提到的运输法的统一难题,不难发现运输法领域所缺乏的正是一种整全法的基本理论支持。当代人们对于运输法的不同质性所造成的不统一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并试图寻求共同的原理基础,实现法条之间的相互兼容。国际物流运输方式有远洋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公路运输以及由这些运输手段组合而成的国际复合运输方式,与各种运输方式相对应的国际法律有国际海上运输法律公约、国际铁路运输法律公约、航空运输法律公约及多式联运公约,上述公约存在着明显的不统一。谁也不能否认,航空运输和铁路运输切实存在共同点[7],而运输法各部门法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与其说是缺乏运用民法技术对运输法则作出最大化的概括、抽象,在繁杂的细节中找到关联的法律结构进而塑造运输法的基本原理,不如说是缺乏融贯信念和整全法精神。

    正如德国着名法学家、外国私法与国际私法研究所所长J. Basedow教授指出的:“如果以为这是运输实践需要的法律,就容忍运输法的这种零碎、分散,这是对现实存在的混乱状态的屈服、投降。所以这种姿态是不能让人接受的,法学研究的任务是要克服这种离心、混乱的状态。只要持续地寻求一般价值才能使法律保持起到社会调整工具的功能。”[8]

    运输法的不统一并非仅限于国际公约的层面,国内立法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我国《海商法》是获得了国内和国际社会良好评价的国内立法, 尽管它具有适度超前性和先进性,但作为一个特别法它显着的特殊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法学专家提出《海商法》与一般法不协调,海商法修改时应遵循法制统一原则[9]。这亦反应了任何法律不是一个独立王国,而具有整全法的要求。可以这样说,今后物流相关领域的立法指导思想,应当具有整全法的要求,具体说来就是,运输法不能局限于运输领域,而应当考虑到与相关法律的融贯性;物流其他环节的立法也应当考虑到与各环节法律的相互融贯,融贯性是国际物流法的重要品质。

    四、国际物流法融贯的技术基础——物流与交通运输的内在关联性

    构建一个整全的国际物流法体系,在体系的框架里面各个流程的现行法之间需要形成有机的联系,这种联系需要以其中一个重要流程的法律作为主导,把各个流程的法律统帅成为一个整体。有人认为制订国际物流法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分析国际物流的主要环节,提取一个已经形成完整的法律制度并具有很强的国际性的环节,以此环节为中心,在该成形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10]。

    寻找符合上述条件的国际物流主要环节,可从物流与交通运输内在的关联进行分析。

    物流的狭义概念,是指物品的流动,流动指位置的移动而非商品货币的流通。西方国家对物流的定义都是从物流管理的角度进行定义[11]。“物流”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于物资实体空间位移活动需要采用一种新的管理方式、运作模式加以指导之时出现的一种概念。物流概念是个舶来品,最初来自于Physical Distribution,指商品实物的配送,是商业学科市场营销里的范畴。以后又出现了Logistics(后勤),再后来又有了Supply Chain Logistics,即供应链物流。从物流的概念可见,物流的英文Logistics不是商业学科中的营销,也不是经济学科中的流通,而主要是交通运输学科中的运输[12]。而美国的物流用语,由实物配送改为运输,是对物流本质的科学选择。

物流立法论文篇2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合同;法律风险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供应链合同作为供应链协调的一种方式,在解决双重边际化和信息共享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各节点企业因其目标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供应链整体绩效受到影响。以往关于供应链合同的研究主要包括数量折扣合同(Quantity Discount Contract)[1],数量柔性合同(Quantity Flexibility Contract)[2],收益共享合同(Revenue-sharing Contract)[3]和退货策略(Return Policy)[4]等。但是上述合同都是在供方(第一方)和需方(第二方)组成的合同主体之间发生效力,学者们大都通过设定前提,建立模型,选择不同种类的契约协调机制,建立信息共享激励机制,但是对于供方与需方之外的第三方企业之间合同还未从法律角度给予充分的重视。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物流业务外包是供应链集中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趋势[5]。由于第三方物流合同涉及到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因此发生纠纷的可能性大大增强,为了有效避免纠纷引起的成本增加,效率降低,对第三方物流合同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第三方物流合同存在问题概述

1.1 第三方物流合同概述

第三方物流合同不同于一般的民商事合同,指第三方物流经营人与物流需求方之间订立的,由第三方物流经营人向物流服务需求企业提供系统化服务,而物流服务需求方支付报酬的协议[6]。与传统的储运企业相比,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范围包括仓储、运输、加工、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众多环节,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也更加复杂,某些情况下还包括、区间和行纪等法律关系。因此第三方物流合同涉及的法律适用具有特殊性。第三方物流合同具有服务性、有偿性、主从性、要式性的特征。第三方合同的主体包括合同的需求方(也称货主企业)、合同的经营方(第三方物流运营人)、实际履行方(包括运输企业、港口作业企业、仓储企业、加工企业等)。合同主要是规范供需双方的综合性、个性化物流服务,双方互负义务,存在对价关系,只要经过物流服务需求方要约,而且物流服务企业在合理期限内承诺,合同即宣告成立,而不需要标的物的实际交付。同时运营人与物流服务需求方之间订立的合同是主合同,第三方物流运营人与物流作业实际履行人之间订立的合同是从合同,且不论主从合同,都采用要式合同的形式,以避免纠纷,维护交易安全、行业秩序。

1.2 第三方物流合同法律问题的特点

1.2.1 合同的性质尚不明确。第三方物流合同涉及的环节多,且常存在多方履行主体,第三方物流经营人常常是多个合同的当事人,其权力和义务关系因此呈现出广泛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1.2.2 合同的归责原则和法律适用不明确。由于目前没有对物流行业单独立法,对合同纠纷的审理也就没有独立的法律,只能根据现有部门法以及合同法中的规定,来解决合同纠纷。因此审理第三方物流合同纠纷时,确定适用法律,明确由哪一方当事人根据何种归责原则来承担责任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

1.2.3 合同存在的风险较分散。第三方物流合同在订立和履行过程中,且在供需双方、经营人与实际履行方、经营人与信息系统提供方等多方面都存在风险,因此风险的控制非常困难。

1.2.4 发生纠纷时处理机构和处理程序不明确。除非合同有明确约定,我国合同纠纷解决的机构有仲裁机构及法院,铁路和海运还有专属的法院,因此对于广泛的第三方物流服务范围,可能涉及的处理机构和程序也不具有统一性。

1.3 解决第三方物流合同法律问题的对策

1.3.1 完善立法。从世界范围来看,包括发达国家在内,尚没有一个国家制定《物流法》。然而我国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形式多样的物流法律体系,各个物流环节上基本具有相应的法律规范来调整,当前应着力于对现行的各种物流法律法规进行梳理、修改、整合,废除相互矛盾、冗余的法律法规,为日后独立物流法的诞生做铺垫。

1.3.2 根据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的不同,对第三方物流合同进行分类。由于第三方物流发展尚不成熟,对于其合同的法律性质也不能一概而论。根据具体运作模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资产型物流运作模式和型物流运作模式[7]。资产型运作模式中,物流合同的经营方自身具备从事物流活动的设施、装备等基础性资产,并具备直接从事物流活动的人才、运营网络等生产性条件,按照物流需求方设计的物流流程及方案,承包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配送、信息处理等一项或几项物流职能活动。此模式中,物流合同供需双方构成委托的法律关系,需求方构成委托关系中的委托方,第三方物流运营人的法律地位是委托关系中的受托方。双方签订的合同属于劳务合同,提供劳务的有名合同主要有:委托合同、运输合同、仓储合同,运输合同,仓储合同是从委托合同中单列出来的,第三方物流运营人法定名称为实际承运人和仓储保管人[8]。此类合同可依据委托合同的性质来考虑。型运作模式中,第三方物流运营人设计物流规划方案,提供物流信息,向外寻求供货商、分销商、承运商,并承担相应的监督管理职能。当运营人以客户名义履行职能时,在物流需求方与物流运营人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民事关系,运营人的法律地位是人,在权限内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被人即物流需求方承担。若是运营人以自己名义履行职能,合同各方的法律关系相对复杂,既有运营人与需求方之间的主合同,还有运营人与实际承运人之间的从合同。不论是分包还是自己完成,第三方物流运营人都要为法律后果负责,在法律上称之为行纪合同,运营人的法律地位是行纪人[9]。行纪人承担所有的义务和全部责任,分包人在各自合同范围内承担责任。

1.3.3 考虑法律适用要具有灵活性。我国《合同法》第8条明文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第三方物流服务供需双方根据独立、真实的意思表示签订的合同,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当发生第三方物流合同纠纷时,首先应当依据双方之间的物流合同来解决,当对相关事项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时,允许双方达成补充协议。对于无法单独依据合同规范审理的纠纷,可以寻求民事法律规范作为审理依据。但是,在适用民事法律规范之前,必须对合同进行体系解释,即结合合同相关条款推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时的真实意思表示。如果经体系解释后,仍然无法确定物流合同纠纷所依据的规范,根据《合同法》第61条的规定,应按照双方之前的交易习惯确认。如果按照第三方物流合同的明确约定、补充协议、体系解释、交易习惯仍无法确定裁判依据,则适用《合同法》第62条的强制性规定,补充双方当事人的约定不足或援引民法中的补充性的任意规范来处理纠纷。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系统的、统一的、完整的、专门的物流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合同法》、《海商法》,其次是国务院及其部门制定的行政法规,如《海港管理暂行条例》[10],交通部的《关于促进运输企业发展综合物流的若干意见》,外经贸部2002年的《外商投资国际货物运输企业管理办法》,铁道部颁布的《铁路货物运输管理条例》,中国民航总局颁布的《中国民用航空国际运输规则》[11],还有一些政府部门规章,如中央各部委制定的《关于商品包装的暂行条例》等。此外还有国际法律法规《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海牙规则》、《维斯比规则》等国际条约、国际惯例[12]。第三方物流合同属于无名合同,通说认为无名合同应适用类推主义,是因为有《合同法》第124条的明文规定。但是,第三方物流合同不是一般的无名合同,其内容繁多复杂,具有综合性和多功能性,是类型结合型的无名合同。无论是合同法或现行其他法律都没有与之相类似的规定,因此笼统地适用类推主义是不恰当的。对第三方物流合同的订立、生效、履行、变更、转让、权利义务终止、违约责任等内容应首先适用《合同法》总则的规定;当涉及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时,如果可以确认损失发生的区间,则适用该区间的法律,例如合同法中的运输合同或者仓储合同,如果不能确认损失发生的区间,则应适用《合同法》总则和《民法通则》的规定。

1.3.4 根据能否确认损失发生的区间来确定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归责原则。所谓的“违约责任的归责”是指违约方对违约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的判断过程。只有确定了该种案件所适用的归责原则,才能够依照该归责原则的规定性,确定究竟由哪一方当事人承担民事责任[13]。如果可以确认损失发生的区间,应该适用该区间法律的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例如,损失发生在国际海上货物运输阶段,应适用不完全过失责任原则。如果损失发生的阶段不能确认,即存在隐藏损失,应该适用《合同法》总则的无过错责任规则原则。即应采用类似于多式联运承运人责任制度中的网状责任制。

可以看出第三方物流经营人在整个第三方物流经营过程中,原则上承担无过错责任,仅在海上通海水域的货物运输合同、仓储合同和委托合同中承担过错责任。

1.3.5 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上识别[14]第三方物流合同分险,规避风险造成的损失。静态层面的分险包括货物毁损灭失的赔偿风险、延迟交货的赔偿风险以及错发错运所带来的赔偿风险(经营人与顾客之间合同风险),主合同和分包合同适用的法律、免责条款、赔偿责任限额及诉讼时效不相同致使的赔偿差额风险(经营人与分包方之间的合同风险),以及系统故障风险和商业秘密风险(经营人与信息系统提供商之间的合同风险)。动态层面的分险包括大客户凭借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在谈判中往往处于有利的地位,提出一些苛刻的要求与条件等类似条款导致的风险[15](订立风险),货物的名称、数量、现状与合同不一致的风险(履行风险)。无论从物流企业角度还是从客户角度,购买保险,将风险转嫁出去是非常合理的,但是如何应对客户提出的不合理要求,需要充分利用供方的保险,与自身的险种相结合,积极寻求其他途径来解决不可转嫁的风险。对于购买的保险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不具操作性,无法实施的保险,应在谈判中说明,力争取消一些无关险种以及不应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险种。

1.3.6 合同中尽可能明确约定解决纠纷的机构和程序。由于发生纠纷的可能性大,举证困难,环节众多,主从合同之间可能存在管辖冲突,造成法院相互推诿[16],同时不利于双方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7]。因此诉讼并不是解决纠纷的最好途径。协商是解决纠纷最简单也最经济的方式,双方通过友好协商解决纠纷,有利于合同继续履行,有利于长期合作。即使协商不成,已经,还可以通过达成和解协议终结诉讼,解决争议。双方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仲裁条款,也可以单独达成仲裁协议。仲裁程序简单,费用低,原则上不公开进行,利于保护商业秘密。诉讼程序是最终解决程序,是保护当事人利益的最后一道防线。要遵循严格的程序,审理期限长,费用高,而且受到诉讼时效的限制。此外,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就争议的实体权利、义务,在人民法院、人民调解委员会及有关组织主持下,自愿进行协商,通过教育疏导,促成各方达成协议、解决纠纷。

2 结论

第三方物流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法律规范还不完善,当事人之间容易发生物流纠纷,由于物流活动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导致第三方物流合同纠纷的广泛性和复杂性,适用法律的综合性、多层级性,同时还影响到解决合同纠纷处理机构和程序的多样性。通过上文的论述,明确提出目前立法在第三方物流合同方面的空白点,厘清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和法律地位,为当事人正确履行合同义务,合理解决合同纠纷提供一些思路。

参考文献:

[1] Lee, H. L., Rosenblatt, J.. A generalized quantity discount pricing model to increase supplier's profits[J]. Management Science, 1986,33(9):1167-1185.

[2] Subiamonian, V., Pekay, J. F., Reklaitis, G. V.. Decentralized supply chain dynamics and the quantity flexibility contract[J]. Computer Aided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6,21(2):2153-2158.

[3] Chen, K., Gao, C., Wang, Y.. Revenue-sharing contract to coordinate independent participants within the supply chain[J].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2007,18(3):520-526.

[4] Wang, Y., Paul, Z.. Agents' incentives under buyback contracts in a two-stage supply cha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9,120(2):525-539.

[5] 刘伟,李福生. 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特点规律研究[J]. 装备指挥学院学报,2009(4):17-19.

[6] 黄义,才略. 第三方物流合同纠纷解决的有关问题探析[J]. 物流技术,2010(12):66-68.

[7] 张兴斌. 第三方物流合同法律研究[D]. 天津:天津商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8] 龙翼飞. 新编合同法[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8-30.

[9] 林勇,王健. 第三方物流运营商法律地位探析[C] // 2005中国(福州)现代物流国际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5.

[10] 张广敬. 第三方物流合同若干法律问题分析[J]. 物流商论,2010(4):139-140.

[11] 唐娟,余海燕. 物流行业合同法律的风险防范与对策[J]. 成都大学学报,2010(5):18-23.

[12] 高泉. 论物流合同争议的解决[J]. 商场现代化,2007(4):301-303.

[13] 杨立新. 论我国合同责任的归责原则[J].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5.

[14] 何静. 第三方物流合同风险的识别[J]. 特区经济,2009(2):38-40.

[15] 高冰蕊. 第三方物流的风险及其防范[J]. 物流管理,2008(1):94-95.

[16] 高泉. 论物流合同争议的解决[J]. 商场现代化,2007(12):301-303.

物流立法论文篇3

【关键词】B2C企业;物流配送;电子商务

一、绪论

随着网络的大规模普及和应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发展过程中物流配送问题开始出现,想要快速发展只有选择合适的配送模式,才能长期健康稳定的快速发展。

因此,找到一种方法能够尽量科学全面地评价物流模式,对于填补B2C电商物流空缺和促进电商及物流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相关理论

核心竞争力理论最早是由Prahalad和Hamel提出的。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积累沉淀于一个组织中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关于协调、整合不同生产技能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可为企业挖掘出多种进入并拓宽市场的渠道,从而实现企业长期盈利。

目前在中市场上存在的物流配送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企业自建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物流联盟模式。

三、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建立

(一)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模式的指标体系

根据参考的论文文献和网上信息的收集,进行分析整理得出本文指标体系的建立。接下来进行简单的介绍:企业对物流的管控能力:企业自身的实力:物流成本问题:物流对企业的重要程度:对企业柔性的要求:自建物流。

(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

1.层次分析法概述

层次分析法最早产生于19世纪七十年代,由运筹学家萨蒂(T.L.SaaW)提出。

2.选择详细的指标

3.判断矩阵的建立,通过问卷调查取得的数据构建一个模糊矩阵表。

4.归一化

5.计算B1,B2,B3,C1,C2,C3,C4,C5,C6,D1,D2,D3的值。

6.评价结果,根据之前得到的D1,D2,D3的值,做出合适的物流配送模式选择。

四、凡客诚品的物流配送模式分析

(一)凡客诚品的物流配送模式简介

凡客诚品是我国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垂直服装类B2C电子商务企业,在2007年初建立了自己的配送小队伍,规模虽小但是可以看出凡客诚品意图采用自建物流作为企业物流配送的主要模式。

(二)凡客诚品的物流配送模式选择

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进行凡客诚品物流配送模式选择的分析研究。

1.构造判断矩阵表

2.归一化处理得到下列矩阵

3.再次进行归一化处理,计算得到B1=0.130,B2=0.218,B3=0.652。计算C1=0.0325,C2=0.0975,C3=0.072594,CA=0.072594,C5=0.072594,C6=0.652;接着把C1、C2、C3、C4、C5、C6代入求D1、D2、D3,D1=0.556,D2=0.236,D3=0.208。

4.通过计算,在层次分析法的分析下三种配送模式的结果为(自建物流,第三方物流,物流联盟)=(0.556,0.236,0.208),自建物流比第三方物流和物流联盟的比重高,因此凡客诚品的最佳物流配送模式是自建物流,也与凡客目前的配送模式相吻合。

五、结论与展望

物流立法论文篇4

关键词 信息管理 物流信息技术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属于交叉学科,我校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中,结合西部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确定了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为制造业信息化方向和物流信息化方向,将人才培养目标行业化,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当前物流业的行业地位在广西区域经济中越来越显突出,物流发展面临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泛珠”三角区域的开发与合作、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等四大机遇,物流信息化人才需求量增大。因此面向物流领域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已成为我校“立足广西,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物流信息技术”是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程。课程以物流信息技术的功能即在物流作业过程中信息的收集与传输、存储与处理、定位与追踪为主线,以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为核心,系统介绍条码技术、RFID技术、EDI技术、GPS、GIS技术等理论基础知识、实现原理、功能构成、解决方案及其应用,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型、应用型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物流信息管理素质,使学生掌握物流信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熟悉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掌握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技术,具备规划、设计、开发和运用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1 信管专业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物流信息技术课程通常包括和物流业务活动相关的一些专业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课程教学具有一定挑战性,常见的问题如下:

(1)教学内容重复,更新较慢。课程部分章节内容与信息管理类专业的其他课程(如:管理信息系统)存在重复编排的现象,致使教学内容重复讲授,学生上课缺乏积极性,不便于掌握较新的知识。此外,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更新较慢,现有的教材理论知识体系已经落后于物流企业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差,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不足。

(2)教学方法单一。目前,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基本上沿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缺乏物流技术类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动手实践环节的培养。教师虽然在部分章节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是受困于缺乏物流企业第一线的资料,导致多媒体教学也只是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课程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没有充分确立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导致大多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课程教学方式简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考核方式片面。考核方式主要是依靠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少考虑考核方式如何有益于教学,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生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体,大都附和重复、疲惫应付、无创意地接受。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导致学生的动手技能缺乏,不知如何将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4)实践教学设备匮乏。由于实验室经费有限,RFID设备、手持式条码扫描仪、固定式条码扫描仪等物流信息技术实验室设备采购数量很少,不能满足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需要。实践教学设备的匮乏是导致学生实践环节薄弱、动手能力差、对理论知识理解不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2 信管专业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思考

2.1 改进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突出条形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技术(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运输系统(ITS)等技术的应用性,演示合理运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方法,加大多媒体光盘内容的比例,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更多的多媒体内容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专业论坛、搜索引擎文库、专业数据库等多种途径获得物流信息技术相关知识补充到课堂教学中,大胆使用最新技术文章和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物流信息技术发展前沿趋势的相关文章。

2.2 改进教学方式与手段

结合学生的专业基础与理解能力、接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等。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为主,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通过一系列具体案例的讨论与思考,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的学习氛围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分小组形式进行案例讨论,每个小组须形成一个统一意见,这就培养了学生有理有据地以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

2.3 改进考核方式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添一些新的考核方式,比如小论文写作方式等。小论文写作是一种很好的考核方式。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各种专业论坛、搜索引擎文库、图书馆数据库等获得物流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专业文献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通过论文写作的方式使专业知识进一步 “内在化”,该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改进实践教学模式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的理论转换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场所。在经费有限的前提下,应尽量建设经济实用的实验室,提高学校物流信息技术设备利用率,降低采购和维护保养成本。另外还可以租赁物流企业设备进行实践教学,将实习地点从学校向物流企业第一线倾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相关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3 结语

本文基于信息管理类课程教学任务与要求,分析了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物流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实践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通过教学改革有效提高学生的技能,这不但是社会、企业对人才最真实的要求,而且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下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无疑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基金项目: 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1JGA081)“面向广西区域经济的信息管理类本科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姜显亮.提高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2] 王道平,王煦.现代物流信息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物流立法论文篇5

[关键词] 农产品 物流园区 灰色理论 预测

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网络已经成为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的主要途径。农产品物流园区作为农产品物流网络的最重要的节点,它的规划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网络功能的有效发挥。作为园区规划中的关键环节,合理的园区规模在控制投资成本、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及确保园区长期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模预测方法概述

在城区内,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为:城区农产品物流园区城区农产品集市或超市城区消费者。可知,城区消费者每年所消费农产品总量即为园区年物流量L。以一定的年份为限,利用灰色理论分别对城区人均年消费农产品数量M和城区人口数量N进行预测,由L=M×N即可求得L。然后再根据计算农产品物流园区规模的时空消耗法数学模型,即可大致预测园区的规模(面积)。

二、包头市城区人均年消费农产品和人口数量预测

1.灰色理论基本原理

灰色系统理论是由我国著名的系统控制专家邓聚龙教授于上世纪80年代创立,之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灰色系统理论认为对既含有已知信息又含有未知或非确定信息的系统进行预测,就是对在一定方位内变化的、与时间有关的灰色过程的预测。尽管过程中所显示的现象是随机的、杂乱无章的,但毕竟是有序的、有界的,因此这一数据集合具备潜在的规律,灰色预测就是利用这种规律建立灰色模型对灰色系统进行预测。实践证明,灰色建模所需的信息较少,精度较高,能较好地反映系统的实际状况。

2.基于灰色理论的预测

表1 包头市城区居民平均每人全年消费主要农产品数量

单位:千克

表2 包头市城区人口统计数据单位:万人

由于在计算物流园区规模的时空消耗法数学模型中,对农产品和粮食所选取的参数不同,故需分别对它们进行预测。以下主要介绍对粮食进行预测的具体步骤:

(1)从表1中取2000年~2005年粮食消费数量为原始序列:,,。

(2)由公式可得一组生成数序列:,,。

(3)由以上两组序列可得矩阵B和Y,其计算公式和计算结果如下:

(4)由公式:(其中为待估参数向量,和分别称为发展灰数和内生控制灰数),可求得。

(5)建立预测数学模型:

表3灰色理论进行预测的结果单位:千克

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小于5%,说明此预测为高精度预测。

采用与上相同的方法,对粮食之外农产品总和与包头市城区人口时间序列数据进行预测,得出的预测值分别为281.50千克(2012年)和208.20万人(2012年),其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分别等于4.1017%和4.1318%,均为高精度预测。

三、园区规模预测

1.园区年物流量预测

将以上预测数值分别代入L=M×N得:(1)2012年包头市农产品物流园区的粮食物流量为:万吨;(2)2012年粮食外农产品物流量为:万吨。

2.应用时空消耗法模型预测规模

时空消耗法求解物流园区规模的数学模型为:。其中:n为货物的种类数;为单位货物平均所占体积;为货物的平均周转时间;为货物i的时间相关系数;为货物的年周转量,即园区的年物流量;为每平方米仓库所能存储货物i的体积;为物流园区面积与仓储面积的比值;A为物流园区的理想规模。

在规模预测时,对以上模型中参数的确定非常重要,但要精确确定其数值也比较困难。本文仅参考北京市通州物流园区规划时的部分参数进行预测。结合本文预测结果,可得下表:

表4包头市农产品物流园区参数表

将表中所有参数代入数学模型得A=8.3371公顷,即2012年包头市农产品物流园区的规模理论上应规划为8.3371公顷。

四、小结

物流园区的规划应分期分阶段进行,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所举实例只是对园区初期阶段的规模进行了预测,采用相同的方法可以预测后续阶段的规划规模。再者,时空消耗法数学模型中的参数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同的地区,其数值会略有不同。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确定本地区的模型参数,将大大提高园区规模的预测精度,而这本身就是一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关于农产品物流园区规划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年

[2]程世东刘小明:时空消耗法求解物流园区规模[J].公路交通科技,2005.8,p142-144

物流立法论文篇6

关键词:物流工程;交通运输;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60-03

一、概述

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行业,特别是在电子商务急速发展的带动下,物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几年,国家相关部门通过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相关的支持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的目标。

物流业的发展,带动了物流人才的需求,也一定会对高端物流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据相关文献[1],我国对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每年都以15%的速度在增长。总的来说,物流人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流管理人才,一类是物流工程人才。目前前者的数量相对较多,培养模式较为完善,而后者以某些专业为特色的物流工程人才较为匮乏,培养模式也不成体系。主要是因为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工程是一个复合性的新兴交叉学科,需要以专业特色为基础,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对物流工程方面的规划、建设、管理、信息、技术等多系统进行了研究。因此,物流工程不同于物流管理,应是一个具有专业背景和专业特色的交叉性复杂学科。

如何培养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型物流工程高端人才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将结合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以此专业为背景,对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特质进行探讨,提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对加快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促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特色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04)中,将物流本科专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归属于管理学内的工商管理(代码1102)中的物流管理专业;另一类是归属于工学内的交通运输(代码0812)中的物流工程专业。本文研究的则是后一种情况。物流工程专业大都是依据各高校的某些较强的工科专业延伸而设立的,各自的物流工程专业都体现了背景专业的特色。如以机械专业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物流工具、设施设备等;以计算机、控制学科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物流信息、货物跟踪等;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综合运输体系、货物运输组织等。因此这些具有不同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大都设立在不同的专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也将与特长专业相结合,制定出适合背景专业优势的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1.“T”型人才特征。物流工程具有复杂交叉学科的特性,集聚了多学科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其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管理、信息等学科及相应的背景工程学科,是这些学科的交叉性的新兴学科,其特征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的交融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工程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特点。因此,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属于复合性T字人才,和物流管理人才不同的是,在掌握基本的物流基础知识和现代物流基本技术的基础上,还必须具有工程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每个学生应发挥自己的特长,如数据分析能力、编程能力或者系统规划能力,以满足物流行业针对性的人才需求。

针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背景的物流工程人才,在掌握物流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不仅必须具备工程学科的思维能力,还必须具备专业特色能力,如解决物流系统中与货运相关的交通问题的能力。

2.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目前的物流行业高等人才大都从事的是和企业物流相关的工作,企业物流注重的是对企业生产、运输流程的规划和调整,最终达到节约企业运营成本的目的。随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物流系统的发展,为了满足行业对于社会物流相关人才的需求,高校应转变思维,在掌握企业物流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将社会物流的思维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扩展视野,以全社会为研究范畴,研究社会物流体系结构和运行规律;研究流通网络分布是否合理、流通的渠道是否通畅;如何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采用先进的技术来保证物流的高效率低成本运行等。

社会物流系统研究主体将是全社会,具有不确定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征。如全社会物流成本问题、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布局问题、物流节点布局问题、物流搬运设施设备等问题、物流行业标准问题、物流政策法规问题等。物流工程专业大都研究社会物流系统问题。

3.交通运输工程和物流工程。针对大部分非专业人士,提到物流,第一反应就是货物运输,将物流与运输混为一谈。对于交通运输工程与物流工程这两个不同的专业,两者既有交叉又有不同点。

交通运输工程是研究支撑人和物移动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及相关的交通运输组织优化、交通信息及智能技术等的学科。人的移动是客运,物的移动是货运,而货运又是物流工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物流系统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支撑下的物流工程学科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如何发挥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优势去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物流工程学科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交叉知识非常普遍。加强交通信息、交通控制、交通知识的渗透,可以培养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物流仿真、货物跟踪、路径优化等方面的能力;加强以传统水运管理科学的知识渗透,则可以培养学生港口物流专业方面的能力;加强交通规划和管理知识的渗透,则可以培养学生物流配送网络和节点规划方面的能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创新是培养模式的精髓,如何通过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去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的专业性人才。所谓创新就是改变传统培养模式中的不足,提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否是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培养成果来加以检验,而成果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即培养的人才是否是创新型的,而要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一定是通过创新性的课程体系、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及创新性的师资来达成培养目标。

物流工程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要结合专业特色。如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具体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师资配备等多方面,充分体现了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特色。

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培养物流工程专业的普适性人才,更应培养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的专业性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国际视野和工程实践学习经历;掌握从事具体交通运输工程特色的物流工程与管理工作所需的相关科学知识,以及物流工程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叉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术手段;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法规、安全等制约因素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物流工程及相关(如交通运输)领域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咨询、研究、等工作;并能面向未来,具备创新意识以及终身学习、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性物流工程专业的卓越人才。

物流工程专业依托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支撑,培养的人才在掌握物流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需要熟练掌握社会物流系统中的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货物运输组织、管理及控制,企业物流的运作、管理控制过程及物流方案设计优化。

经过卓越工程师专业的培养,其目标是使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能够掌握物流工程及交叉的交通运输工程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运用物流及交通运输技术综合分析和解决物流系统规划与货运交通等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总之,依托交通运输工程特色专业的物流工程人才应该掌握以下几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1)物流工程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2)针对物流工程系统中的专业问题,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技能。(3)针对物流系统中有关的交通问题,要有系统观点、工程理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4)熟悉国家及政府管理部门关于物流与交通运输发展的法规、政策及规定,掌握现代物流体系及交通运输发展的动态及前沿。(5)要有自我学习、不断更新、不断进取的能力。

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好的课程体系能够达成培养目标,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课程体系是学生获得许多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想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必须要建立科学系统、富有创新思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在培养目标中已分析了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建设应该围绕培养目标展开。针对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背景的物流工程专业,在分析专业特色的基础上,课程体系应以模块形式加以构建。各模块之间既有内在关联又有内容上的区别;在模块内部使用公共的基础理论知识,避免原有课程设置中的许多基础知识在多门课程中重复,既能节约课时,又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几大模块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针对我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在充分调查现有课程体系成效的基础上,分析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在借鉴国内外高校成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听取专业人士意见,对课程体系展开调整优化。初步设想建设以下几大模块:(1)公共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是数学、外语、计算机、人文课程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基本知识能力。(2)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是交通运输工程和物流工程中的基本概念及专业可能用到的方法论方面的课程,如概论、专业基础课程、运筹学、建模方法、数据分析、仿真等。(3)物流工程与货运交通专业模块。主要是围绕物流工程和交通工程中的有关社会物流系统而展开的课程,以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如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节点规划设计、货运交通等。(4)物流管理模块。主要是针对企业物流方面展开的课程,包括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物流设施设备等。(5)教学实践创新模块。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综合能力,主要通过创新大赛、创新课题、课程设计及产学研合作基地实习加以完成。(6)毕业论文设计模块。毕业论文及设计主要来检验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及发展潜力。

3.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应围绕培养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其主要有以下几种:(1)理论教学的创新。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经典理论的同时,引入该学科的前沿性知识及探索性问题,增强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2)案例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将实际工程案例引入课堂,也可聘请校外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专家进入课堂进行案例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融合贯通,加强学生对实际工程问题的认识能力及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理论教学过程中,结合工程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去现场调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到产学研合作单位进行教学实践,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体验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4)研讨试教学。研讨试教学将围绕某个探索性问题或者实际性工程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展开研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同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5)论坛试教学。组织专家论坛、企业家论坛及教师学生论坛,也可以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开设各类学术讲座,充分利用专家、企业家的理论前沿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另外,在创新教学过程中将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如实验室、产学研基地、项目合作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

在建立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充分利用我校交通运输工程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优势,尝试建立本科“导师制”,将物流工程专业本科生分由若干导师指导,围绕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指导学生参与理论及实际研究,让学生在本科阶段提前进入导师的研究领域,参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

4.师资力量的配套。师资力量是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名师出高徒,我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师资应该大力引进,引进学术带头人及青年优秀人才;同时,对现有师资要进行培训、进修,为其提供出国进修和研讨的机会,还可以派青年教师去物流企业挂职学习,更好地了解物流的运作模式,将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带回学校,让物流工程专业更贴合社会需求;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特别是物流工程这种立足于应用实践的学科,更应该多邀请行业专家学者或物流企业家来学校讲学,进行合作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于物流行业发展的认识。

5.教材资料的更新。教材资料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教材也需要有专业特色,目前,国内高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尚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教材体系。当务之急,具有相同特色(如交通运输特色)的各高校间应加强合作与交流,组织物流工程、交通工程、物流管理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和编写物流工程学科的系列教材。对于国外优秀的物流工程类教材,应加以引进和翻译,尤其是国外物流工程及货运交通相关案例书籍的引进和翻译;对于国内实际物流工程案例加以整理,编写成课程案例集。经典理论、学科前沿及工程案例等教材资料体系对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是极其重要的。

四、结语

作为实用性、工程性很强的物流工程专业培养出的创新人才,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物流系统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商业模式的改变,对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高校作为培养输送人才的基地,必须要紧紧把握物流工程专业发展的方向,围绕学科优势,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林兆花,燕珍,蔡晓丽.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物流技术,2013,32(2):258-288.

[2]张明会,唐四元.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教学,2007.

[3]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Z].2004.

物流立法论文篇7

[关键词]引导文教学法;物流教学;综合素质;物流管理概论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9-0108-02

1“引导文教学法”的介绍

1.1起源和简介

由德国职教引入的“引导文教学法”是一种行动导向,即根据行动引导文完成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的要素主要包括引导文和引导问题。引导文是由教师总结的文字,包含了在学习工作中所必须的信息,如文献、资料、总结等,教师通过引导材料完成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以期实现教学中“导学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目的;引导问题由教师提出,学生可从引导文中得到信息和提示来回答这些问题,通过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来达到自主学习、自我思考的学习目的。

具体来说,“引导文教学法”的元素包括:

(1)引导文。是由教师提供的学习工作资料,可根据学生的程度来确定其难易程度。

(2)引导问题(或称引导步骤)。由教师根据讲授内容和所给材料提出,可从引导文中得到信息,借助其回答这些问题。引导问题的设计应当注意:一是要与工作技能有关,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二是要有一定难度,要能激发学生思考;三是要能推动学习;四是问题应该清楚具体,学生不能看不懂;五是应是学生能根据问题进行独立加工和完成的任务;六是在解答中能考虑工作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因素。

(3)制订学习工作计划。根据引导文和引导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制订一份完成教师在引导文材料和引导问题中布置的学习工作任务,培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完成自主学习。

(4)控制表。学生自主学习后,由教师做控制表来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控制表可以是书面考核,也可以是实际工作检测。其作用在于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掌控,并及时根据学习的进度和效果进行教学难易程度的修正,给出适当的教学引导。

根据上述要素,“引导文教学法”可分为六个步骤来实施:收集信息—制订计划—讨论—执行—控制—评价,通过引导文的信息去寻找引导问题的答案,使学生掌握工作过程和规划来完成任务。

第一,收集信息:学生通过阅读引导文材料,去收集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或其他信息;

第二,制订计划:根据学习和工作任务,在教师的协助下,学生个人或者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出学习工作计划表,对整个工作任务的完成进行合理规划;

第三,讨论:围绕学习工作任务,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和解决办法;

第四,执行:根据工作计划和讨论结果,进行任务和问题的实施;

第五,控制:一方面,学生对工作任务的执行进行检查,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控制表对学生的任务完成和进度进行掌控;

第六,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和教师对任务完成的评价。

“引导文教学法”能够使学生明确工作过程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学会把握工作节奏;掌握独立处理信息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小组中团队合作能力;学会对工作结果的控制。因此,它是一种注重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

1.2“引导文教学法”的优点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引导文教学法”通过对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积极性的教学相关要素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为教师在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启发式、研讨式、小组式、问题式、案例式的教学改革,切实转变以“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强化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及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相结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互动性,使学生在过程中获取知识、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真正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供有效的教学途径。

通过该教学方法,可以实现的学习目标有:

一是使学生掌握工作过程中的责任;二是把握工作节奏;三是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四是对工作基本性和创新性的规划能力;五是执行规划的内容;六是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七是增强小组中团队写作能力;八是对工作结果的控制;(既包括学生,也包括老师);九是对任务完成的成果或失败的预期;十是引导学生对完成结果的原因分析。

2引导文为何适用于物流教学

2.1“引导文教学法”在物流学科中具有广泛适用性

物流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在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装卸搬运、信息处理、配送等方面都是物流功能作业,物流现象具有普遍性。因此在物流管理学科中引入“引导文教学法”具有:

(1)教学资料获得的广泛性:物流现象广泛存在于生活中,有大量的素材可作为引导文的资料和信息提供给学生进行学习;

(2)教学实施的可行性:大量的行业素材可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发挥“引导文教学法”的优势。

2.2“引导文教学法”顺应了物流行业工作的认知规律

物流工作的完成需要大量实践经验或体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培养从业人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引导文教学法”能够顺应这种认知要求,设置跟专业知识有关的引导问题,提供有关的资料或者查找信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收集、整理,分析、总结物流的有关现象和工作要求,达到对物流行业和具体工作的认知。“引导文教学法”在物流行业工作的认知规律中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2.3“引导文教学法”有助于提升物流从业人员的综合职业素质

物流人才主要包括仓库管理、运输配送管理、报关报检、单证操作、客户服务等综合型、技能型的管理和操作物流人才。物流行业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使得其对从业人员职业素质要求表现为:

(1)具备跨学科的行业知识,如不仅需要掌握物流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对国际贸易、统筹规划、生产制造等了解或者精通;

(2)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具备优秀的服务理念是现代物流行业对从业人员的重要考量指标,此外,还包括安全意识、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可见,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掌握现代物流、外贸物流等基本知识,具备物流运输、仓储、信息处理、港口物流等操作技能,能从事操作与管理企业物流、配送中心、供应链、货运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我们的教学培养目标。为此,通过“引导文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引导问题的思考和寻找答案的过程,对物流运营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切身体验和思考,具备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才能够胜任物流工作的需要。原有的单纯理论讲授或是纯粹的简单技能训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物流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3“引导文教学法”在《物流管理概论》中应用举例——以课题“第三方物流与物流企业”为例

3.1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第三方物流与物流企业”这一课题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学生的学习目标,根据大纲和教材给出相应的可获取学习资料的引导文,并设计相关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实现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达到自主学习,自我思考的学习目的。

3.2教学设计内容

引导文:第三方物流与物流企业

导言:

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形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第三方物流的含义、特点、分类、优势和发展模式等。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第三方物流的定义、产生的背景;

(2)第三方物流的形式和专业优势。

2.能力目标:

(1)能够结合物流的功能要素等知识对物流公司的服务项目进行识别;

(2)初步掌握筛选物流公司的步骤和影响要素。

3.素质目标:

(1)良好的语言表达;

(2)能够收集物流业务开展所需的信息;

(3)树立良好的客户服务意识。

信息资料:

1.定义:书本××页;产生背景:书本××页;

2.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选择步骤:书本××页;

3.网络收集:如百度搜索“物流公司百强”,然后登陆这些公司的网站查看有关企业信息。

学生任务:

1.怎么认识第三方物流?判断哪些活动为第三方物流活动?(给出例子)

2.为什么要引入第三方物流?对生产企业有什么好处?

3.第三方物流的提供者可由谁充当?共有几种类型?主要提供哪些物流服务?

4.从物流服务的供需双方看物流外包,能给供需双方带来哪些好处?哪些是供方的需求,哪些是需方的需求?(看图连线)

5.课外调查一家物流企业的有关资料。了解和熟悉公司的以下内容:

(1)公司的简介:名称、规模、理念;

(2)公司的服务内容:物流项目、服务领域;

(3)公司的优势:如何招揽客户和吸引人才。

6.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选择过程:通过案例分析第三方物流引入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各项条件。

3.3应用说明

第一,引导文要尽可能表达清楚,任务明确;

第二,尽量不要设置不符合要求的引导问题:

①不要涉及只用对或错判定的问题;②不要过于简单的问题,问题不应包含答案;③问题不宜太概括,使得学生无法下手;④不宜过于复杂,一个问题对应一个任务;⑤不能无法理解,避免令学生不能理解的概念,如果需要这些概念,则应解释;⑥不要引导学生走向错误方向。

第三,教师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尽量只起到引导的作用,注意观察和掌控学生的学习情绪与进度,并对工作结果作出正确的积极的评价。

3.4实施条件

该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

(1)要求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教师要按照六个步骤,每一步与学生一块实施,做好引导者。

(2)要求学生有专业基础,有收集信息(如书刊、网络)的能力来解决问题,学生必须事前具备一定的知识面,教师可以给学生做一些针对性的前期知识储备。

(3)学生在思考时,教师只起咨询和辅导作用,给学生布置任务后,教师以观察者身份出现在课堂上,只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出现,对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和专业指导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4)教师要准备好主题、引导文和问题的具体材料,提前设计很多材料,并做好有关计划。

4结论

目前“引导文教学法”已得到我国职教界的广泛认同,但要具体、有效地实施,还需要有足够的条件,例如教学理念的转变、师资条件、必要的教学用具等。

物流立法论文篇8

面对我国在水资源利用中的各种问题,清华大学水文水资源研究所,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基金、国家“973”、 “863”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近百项,逐渐形成了以应用水文学、水资源规划与水战略、灌溉与排水、水生态环境,防洪减灾、数字水利等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学科体系,并结合国内外学科动态和国民经济重大需求,开展与宏观经济、生态环境信息科学技术和公共政策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其中,该研究所水文水资源方向研究团队,也在干旱半干旱区的流域水循环机理、水资源高效利用机理,以及水资源规划理论与实践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流域水文循环机理研究

可以说,流域水文循环机理研究是当今水文学最具希望的前沿领域。针对现有的水文分析方法,清华大学水文水资源研究所利用地面观测与卫星遥感相结合、流域宏观规律与微观机理相结合的方法积极探讨和建立这一新的水文学理论。

2004年起,他们开始在山东省位山引黄灌区筹建生态水文综合试验站,并于2005年3月正式开始观测。该试验站采用了国际水一能量观测计划(GEWEX)中的通量观测设备和观测项目,同时还增设了土壤物理、作物生理、地下水监测。另外,还定期和不定期对土壤水分、地下水水质、作物长势等进行强化观测。通过田间直接观测研究地下水一土壤一作物一大气耦合系统中的水热循环机理及田间蒸散发规律;结合田间观测、卫星遥感建立灌溉条件下区域分布式水文模拟模型,分析和评价我国北方大型灌区水资源消耗的时空变化规律。在长期观察的基础上,他们参考我国其他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实地观测与试验,将水文数据分析方法和水动力学理论相结合,在水文学的基础理论方面进行了探讨,从水能量(热)耦合平衡概念出发,统一了关于蒸发的三个假设即Penman假设、Bouchet假设和Budyko假设,一经刊出即获得国际学界的高度评价。此外,他们还重新推导了流域的水热耦合平衡方程,并建立了基于水热耦合平衡假设的流域蒸散发模型,为预测气候变化的区域水循环响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水热循环基础理论研究之外,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还是国内较早开始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的单位之一,甚至多位成员早在上世纪90年代于国外留学期间就开始对其进行研究。近年来,又陆续推出了GBHM模型、基于代表性单元的分布式水文模型以及散耗性分布式水文模型。

其中,基于地貌特征的分布式水文模型《GBHM》充分考虑了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以Gls为工具,利用分形理论对分布在不同气候条件的流域进行了地形地貌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独立提出了一套有别于常用的方形网格和三角形网格的离散单元划分方法,将流域宏观水文特性与水动力学过程结合描述流域水文过程,既提高了计算效率又保证了精度,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特大流域分布式水文模拟的瓶颈问题。在GBHM模型的基础上,耦合了土壤侵蚀和泥沙输移,污染物的地表径流冲刷及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等过程,构建了分布式的流域水量水质耦合模型。

他们提出的“基于代表性单元的分布式水文模型”,不仅总结了流域水文本构关系建立的方法,提出了具有较强适应性的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数值法,构建了适用于一般流域水文模拟的完整的本构关系,与基本方程一起构成的闭合常微分方程组,还采用先进的数值计算方法,大大提高了模型求解的计算效率、稳定性和鲁棒性,已在中国和美国的近10个不同类型的流域进行应用和模型结构与参数的诊断研究。

同样地,“干旱区散耗型水文模型”的提出也是他们不断积累与创新的结果。在对干旱区绿洲水文过程的长期研究之上,他们突破传统的流域概念,根据干旱区绿洲的水文过程以径流的散耗为主的特点,提出了水文模型。该模型描述了干旱区完整的水文过程,包括出山口以上的径流产汇和出山口以下的径流散耗,将流域相应地可划分为径流产汇区和径流散耗区,对干旱区绿洲内水分转化过程建立各种计算方程和转化关系,从而可对整个绿洲的水资源的转化和消耗进行计算和分析,并可为其他地区的水文模拟提供新的思路。四水转化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机理

“四水”是指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其转化规律及水热耦合迁移和转化机理是SPAC(土壤植物一大气连续体)研究中的重点,是农田水循环研究的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水文教研组就开始了土壤水领域的研究,在土壤水分运动机理、土壤水分运动参数测定,植被蒸发蒸腾原理、降雨入渗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他们编著出版的《土壤水动力学》已是国内该领域的权威著作。建立新疆叶尔羌灌区地下水和土壤水,盐观测基地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SPAC相关研究,形成了SPAC机理、模型与应用的一系列成果。微观机理方面,包括陆面蒸发和腾发的机理、饱和一非饱和土壤中的水分运动机理、田间土壤一植物一大气系统中水热的耦合运移机理、伴随水循环的作物生态过程机理。宏观区域水循环方面,他们又应用“3S”技术将微观(田间)水循环机理应用到灌区或区域,用以研究区域水资源消耗,特别是蒸散发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评价农业节水潜力。

由于长期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开展四水转化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他们提出干旱区绿洲四水转化模型,并进一步提出了以耗水平衡为基础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理论,为新疆叶尔羌、山东位山、宁夏青铜峡等大型灌区的节水改造及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提供支撑,为干旱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此外,结合遥感技术的发展,他们还开发了遥感腾发模型PT-VITT,为大尺度非均匀区域的腾发研究提供了新途径。

水资源规划理论与实践

在不断的探索中,他们逐渐寻找出水资源研究的突破口,将研究重点从水资源系统本身的规律,扩展到对水资源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及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问题的研究,研究尺度也从单个水利工程向覆盖全流域和相关区域的范围发展,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流域尺度的宏观经济水资源理论,面向生态环境的宏观经济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方法上。

针对流域生态用水管理与调度评估关键技术,他们结合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用水问题,建立了干流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监测系统,取得了系统的监测资料建立了干流上中游,干流下游水均衡模型,测算了不同根系深度、不同地下水埋深对应的潜水蒸发量,确定了自然植被的年耗水量,计算了塔里木河干流生态需水量。一系列成果在干流下游水资源配置和工程规划以及应急输水的效果评估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价值。

针对水权理论框架和实施关键技术,以及基于水权的水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石羊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中澳水权项目、中日水权项目中

得到体现,提出了我国初始水权分配的理论、原则和模型方法。相关成果已成功应用于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中,该规划于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

针对流域人与自然用水冲突协调关键技术,他们又提出了以耗水为中心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干旱区绿洲水资源配置规划的思路和方法,应用于叶尔羌河流域规划修编及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提出干旱区社会经济用水比例,适宜灌溉面积,合理地下水位,自然生活耗水量等指标,为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以及人与自然用水冲突协调提供了理论支撑。

而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面地下水联合调度关键技术,他们在大比例尺水文地质条件勘查、流域地下水监测网络、大型水均衡试验场等试验观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Gls平台的灌区地表水一土壤水一地下水,溶质垂向运移与二维水平扩散耦合的模型体系,运用数量化理论进行了区域水文地质参数的评估,应用于疏勒河流域的水土资源综合规划,对世行项目规划的移民方案提出了重要的修正意见并得到采纳。

流域水量统一调度

不唯如此,在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上,他们整合水文水资源的研究成果并应用于流域水量统一调度。以黄河流域和塔里木河流域水量统一调度工作为背景,他们提出了系统流域水量调控的理论方法和模型体系,建立适用于流域水量统一调度的管理系统和情景模拟平台,应用于两个流域的水量统一调度实际工作中,对防止河道断流和提高水量统一调度的科学性具有重要作用。在理论方法层面,提出了水量统一调度的两个理论基础,即水流演进与水量调控机理和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作用机理;在模型层面,提出了流域水量调控的自适应模型和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整体优化模型;在应用层面,更是开发了黄河流域水量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和塔里木河流域水量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并投入使用。

理论方法与模型暂且不论,仅是应用层面的工作就大大值得称道。经过反复的实践,他们将现行水量调度方法方案编制由原来的人工计算变为计算机控制,而且应用自适应理论和基于复杂适应理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建立了水量自适应分配模型和优化调度模型,克服了以往调度中存在的多项缺点,不仅能根据国务院分水指标,实时跟踪动态目标,快速精确地将水量分配给各用水单位,也能对全流域年水量调度分配指标进行优化,并通过三维仿真对调度方案进行模拟仿真。应用实践表明,所建立的模型系统,克服了实际调度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增强了水量统一调度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提高方案编制的效率和调度精度,为黄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水量统一,科学调度提供了操作平台和决策环境。两个流域水量调度系统的建立,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桩桩件件,不一而足,在水文水资源研究所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该研究所在水文学方向上先后荣获多项部级、省部级科技奖励;编写出版了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专著,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了大量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

然而在水文水资源研究所师生们的心底,最重要的位置永远都是留给“治水”。水利是国家发展的一个支柱,“人与自然,并不是谁一定要战胜谁,和谐发展才是关键。治水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极具挑战性。在自然界,水往低处流;在市场机制下,水需要往财富的高处流,面对社会,水又应该公平地流向大众。治水需要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智慧。“水利又是他们毕生以求的一门学问,”水利科学的发展需要长期的基础积累,也需要面对实际问题踏踏实实地工作。这个‘工作’不是闭门造车,那种。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观点在水利上是不对的。不去现场观察,就没有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想象中的状态和现实其实有着很大的差距。现代人只知道大禹治水的成功,知道成功修建了都江堰的李冰父子,但你无法想象多少代人的努力才能累积出他们的成功。”

上一篇:现代化思想范文 下一篇:文化传播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