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理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12 22:03:00

智能理论论文

智能理论论文篇1

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需求更加趋向多样化,游客对获取旅游信息的要求更高,旅游资源管理面临复杂化变化趋势,对旅游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国外对旅游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国外旅游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有三种空间尺度的系统形式:第一种是以国家空间尺度信息系统,通过核心计算机数据库及其服务器的转换和连接,使各个终端进入系统数据库,以此整合、协调和运行全国范围内的旅游信息,如丹麦的国家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第二种是区域空间尺度的信息系统,该类系统主要面向区域性游客出行、酒店、门票预订和游线的信息和查询为目的,其数据库信息的更新快捷和针对性更加贴近游客,如奥地利罗尔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和瑞士阿彭策尔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该方式以用户电脑终端为基础,由景区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地理环境等方面的详细的信息数据库组成,单体用户终端通过专用软件与地区性信息系统实现联网;第三种是跨区协作旅游信息系统,该类系统主要是为了满足跨地区和国际之间的旅游信息沟通与共享,采用视频传输系统,通过视频传输技术连接信息系统数据库和用户,直接实现图像之间的传输,用户就可以获取旅游地景观图像,与旅游景区保持联系,这就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内容。以此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同时,提高了智能化管理旅游资源和提高旅游系统效率的途径,同时也是成为强化国际旅游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国内相关研究远远迟于欧美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开始进行的。通过引进、借鉴、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经验,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国:第一,理论研究方面,着眼于面向管理者和旅游者的旅游信息系统查询、资源管理、游前体验目的,在GIS软件组件式和模块构成的集成、整合和多空间尺度的旅游信息多媒体表达方面,形成和发表了一系列专著和论文。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信息科学为载体的学科体系;第二,旅游信息系统实践应用方面,在吸纳整合国内外组件式GIS软件公司MapX、SuperMap的技术性挂件的基础上,中科院遥感所、湖南地质遥感所、青海省由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与青海师范大学、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与环境灾害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及高校陆陆续续建立了面向管理层的由地理信息基础库、旅游资源库、服务设施库、游客统计库、资料库组成的旅游资源信息系统,和面向游客的区域旅游信息系统(Tourist-orientedRegionalTourismInformationSystem,TORTIS),后期系统在模块构建方面做了进一步的优化提升,增加了数据输入模块、查询检索模块、路线选择模块、显示输出模块、系统界面模块等,提高了用户需求的满足和可操作性;第三,由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兴起,引发了对智慧旅游系统的关注和构建,在2011年1月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邵琪伟局长在报告中提出了开展“智慧旅游城市”试点建设。北京市、南京市、吉林省、四川省、大连市、苏州市、黄山市、温州市、武夷山、镇江等两省八市成为首批试点地区。2012年5月国家旅游局又公布了第二批“智慧旅游城市”试点名单,增加了无锡市、常州市、扬州市、南通市、武汉市、成都市、福州市、厦门市、烟台市、洛阳市等十个城市。九寨沟等景区作为智慧旅游系统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在众多院士和区域学者的引领下,做了积极有效的尝试和构建,取得了一定的效率提升和综合效益。综上所述,国内外旅游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依然存在针对游客实际需求和期望信息采集、处理和分析技术系统研究的缺失和不足,主要表现为比较重视硬件投资而忽视了针对具体区域的软件信息技术的独立研发和整合应用,由此限制了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的功能和吸引力。迅速膨胀的技术经济和知识经济已经将宁夏等边远省份远远抛在后面,主要在信息系统的空间信息的表达和分析功能非常缺乏,信息系统中的信息相当贫乏等,这对于对接国线旅游市场和满足日新月异的旅游者需求方面已经存在较大短板,显然不能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旅游业发展要求和智慧旅游的发展潮流。因此,有必要以宁夏典型旅游景区为依托展开理论和实践研究。

2系统设计内容及技术构架

2.1系统设计内容

2.1.1理论基础对比研究与技术可行性分析结合宁夏典型旅游景区及资源的实地调查,宁夏智能化旅游信息管理平台(以下简称旅游平台)的构建是对传统的旅游行业的管理与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分析了存在的行业短板,提出了行业解决方案,对旅游平台所采用的方法、技术进行探索与可行性论证。2.1.2基础旅游资源普查、分类与评价模型构建对宁夏各县市典型景区旅游资源及周边旅游支撑系统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景观评估模型的综合评价法和基于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三次指数平滑法建立旅游信息系统的评价及预测模型。经宏观分析、计算、提炼、研究,完成空间数据库设计和属性数据库设计及关联关系创建,并进行数据的优化分析和统计,实现对景区的评价和预测,将结果以图形、图表等直观可视化形式表现出来。2.1.3空间数据库及属性数据库的设计与关联构建空间数据主要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专题地理信息数据组成,各空间数据按其特征以图层的方式分层存储。其中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划分为一些最基本的地图图层,如省界、市界、区界、道路、水系等,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则由景区、景点、周边娱乐、购物、交通等组成。按照数据分类编码体系规范化分类编码,采用分层存储,并且赋予各层地理数据属性,每个图层包括整个地图的一个方面,图上所有要素均按点、线、面要素分层。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库由旅游资源数据库和旅游服务设施数据库组成。主要包括景区、景点、娱乐、购物、宾馆、饭店、医院等的配套服务及设施的分布数据。本系统利用电子地图工具里的分层技术,将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库中涉及到的景区景点及相关信息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分别组织到不同的图层,每一个属性图层里的内容都使用特定的图符表示并对应不同的数据源,即每一个图层都是空间地图与属性地图的相互配合的分层数据。属性数据库的数据通过两种图形对照法和预先建立属性表格法输入宁夏典型景区旅游资源、旅游设施等方面的主要属性,然后根据标示关键词和图形之间的链接,建立数据库与关系数据库的关联。

2.2系统构架

通过对宁夏旅游业现状的分析该平台以分单元的形式(即:管理系统单元、全景虚拟体验系统单元、客流统计系统单元和电子导游系统单元等四个单元)(见图1),将各单元功能有效的组合,通过管理系统单元统一各单元的数据标准和接口,以实现有效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实现建设目标。第一单元:管理系统单元主要分为内网和外网部分,内网以数据统计分析及各项报表功能为主,外网以信息、景点展示、旅游产品、纪念品等电子商务的功能为主,旨在智能便捷的为游客提服务,在使用GIS技术的同时,引入了景观评估模型。使得原本抽象的模型变得更加直观,方便了管理部门决策;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出行参考。第二单元:全景虚拟体验系统单元主要是景点展示、说明、虚拟体验为主与管理系统单元的外网部分相结合,利用现今流行的全景拍摄技术与Web技术相结合,对景区的景点实现街景地图的效果,使用户如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并能更多的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景区景点。第三单元:客流统计系统单元主要以客流数据的采集、统计、分析为主,通过客流统计与预警系统,可以做到人流预警,解决人员密集时段的预知,并为场所经营者提供准确的客流信息,及时发现重大的客流安全隐患,帮助场所管理人员在客流高峰时期采取适当的措施,正确引导客流,避免事故的发生。该单元与管理系统单元的内网系统相结合。第四单元:电子导游系统单元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开发适用于手机操作系统和专用数据终端的应用软件,即能自动通过语音导览终端机进行讲解;同时,同步显示讲解点图片信息,实现走到哪,对应讲解到哪。该单元与管理系统单元的内网相结合。

3系统设计与开发

3.1系统设计程序

根据宁夏旅游行业需求分析和实际应用分析,宁夏智能化旅游信息平台(以下简称旅游平台)通过四个单元的内容组成结构,基于B/S架构以WebGIS技术为支撑,借助Ajax异步交互及GIS空间分析功能等技术,使用JAVA、、C#.net、等开发语言和SQLServer数据库进行混合编程,分为以下几个子系统。3.1.1景区评估规划建立评估模型,通过专家评测,游客评价,对景区的合理规划提供技术参考和建议意见,保证景区的最佳景观效果和管理模式,通过旅游区热度统计,区域吸引力评价,规划热门景区线路和主题线路。3.1.2旅游门户网站以电子地图、三维模拟和实景体验等形式,基于手机、PAD、浏览器多个终端,为游客提供信息浏览、查询、导航等人性化的服务,并对景区所在地的各项基础地理信息、旅游资源及周边设施进行统一管理。如以吃为主的饭馆、酒店、特色农家乐等,以住为主的宾馆、旅馆等,以行为主的旅游社团等,以及涉外机关、交通、邮电、银行、医疗等配套服务设施的相关信息、天气实时信息的查询等相关旅游服务的管理。3.1.3客流统计分析采用视频式客流统计,对客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挖掘,通过采集到的流量数据,用跟踪层的方式,动态的显示在地图上,可做到每天24小时的流量动态显示,这种基于模型的机器视觉技术,能准确地统计通道口出入人数和提供人群流动方向等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3.1.4移动智能导览基于手机终端APP,在景区内建立布局合理的wifi热点,游客可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安装手机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景区导游和位置服务;同时,可接入景区的人流统计疏导系统,为游客提供导游、查询和实时客流疏导提醒等服务。

3.2关键技术突破

3.2.1景区评估和游客评价模型的建立通过引入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景观评估模型和基于景区地图应用服务的游客评价系统,实现景区管理部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应用和保护,更具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性。3.2.2客流采集分析采用基于模型的机器视觉技术,将统计的人数和人群流动方向等信息,与电子地图的跟踪层方式相结合,实现动态实时的流量数据。3.2.3无线定位算法基于WiFi射频信号强度的权重值选择的定位算法。该算法是基于WiFi射频指纹的空间定位法,移动终端通过获得WiFi有效范围内的射频指纹特征,为每个扫描到的WiFi射频指纹设定了选择区间,指纹库中落在此区间的所有位置点设平均权值,最后选取权重值最大的WiFi射频信号为待定位点,如有相同权重值的WiFi射频信号,则比较信号强度距离取最小值,通过这种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WiFi射频指纹信号随机抖动对定位的影响,提高了定位的稳定性和精度。定位算法运行于服务端,客户端为配备WiFi模块的Android手机。借助该定位系统,解决了当卫星信号受到各种障碍物遮挡或干扰时,无法定位或误差较大的问题。

3.3主要模块与特色功能

3.3.1主要模块地图操作:平移、拉框放大、拉框缩小、全副显示、距离量算、面积量算、清除高亮、鹰眼图、比例尺、指北针等辅助操作工具。空间查询:提供中心点查询、多边形查询、拉框查询等空间查询操作。属性查询:用户以感兴趣的分类别(历史景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其他)景点为中心,可进行属性查询和简单空间查询。路径分析:通过一个站点列表,将在地图上拾取的若干路径站点包含进来,对他们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增删、调序之后,进行路径分析。景观评估:相关专家通过登录景观评估平台,根据评估模型进行判断评分。平台通过统计分析算法将评分结果自动生成图表和地图。管理员可以登录平台进行评分模型的权重进行增加、删除或修改。地图自助服务:游客可以在景区地图上自助标注、发表意见、并查看,管理员通过后台管理系统可回复和删除游客自助的标签和发表的意见。游客评价:游客在前台根据管理员设置的评价说明选项进行评价。管理员后台登录编辑评价选项。流量变化查看:打开流量查看,出现流量图例页面,选择时间,通过点击控制轴上两边的箭头来査看24小时内的流量变化情况,并且在控制轴的右侧会显示当前査看的时间点。出租计价:选择起始点和终止点下拉列表框中的选择项,进行简单的出租线路总长度和费用的计算。移动导览:将手机APP应用安装在手机终端上,根据景点位置信息找到地图上的景点,并标记出来,当靠近该景点或点击景点,便可以转到景点的介绍界面,可看到景点的图片、文字说明,同时还有语音讲解。在游览的同时,还可见自己的见闻分享到微信中,并有方便的景区周边资源的查找功能和语言设置。3.3.2特色功能第一,使用目前流行的JAVA与.NET混合编程的技术,界面设计新颖独特,集视频、动画、交互和街景于一体,操作使用便捷,接口灵活,具有多平台兼容等优势。第二,系统借鉴经典三层架构结合WCF进行开发,代码结构合理,易于维护。第三,路径分析更具人性化,用户既可点选地图任意点进行多点路径分析,又可将地物查询果加入分析列表进行分析,同时可对列表中的站点进行位置调整、删除等操作。第四,基于模型的机器视觉技术,对行人进行精确定位、跟踪,统计准确率达95%以上。第五,无线定位技术的应用,是对GPS的有力补充。在移动智能导览系统中,集成了基于权值选择的无线信号强度获取目标位置信息的位置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GPS信号由于干扰或漂移引起的定位误差,提高了游客位置信息的精确度。

4讨论与不足

本文立足解决限制宁夏旅游业进一步稳定快速发展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瓶颈”问题,借助以空间信息处理为核心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撑,构建具有强大的空间信息管理、空间信息分析、空间信息查询及三维影像显示等功能的智能化旅游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引入了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景观评估模型和基于地图服务的互动平台以及游客评价系统,采用基于模型的机器视觉技术和基于WiFi射频信号强度的权重值选择的定位算法。整合管理系统单元、全景虚拟体验系统单元、客流统计系统单元和电子导游系统单元四个单元于一体,强化游客体验和管理者智能动态化管理的动态导向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缩小宁夏与其他省区在智能化旅游管理技术上的差距。但随着智慧旅游一词的问世,建设智慧旅游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蔚然成风,顺应智慧旅游趋势该系统还有进一步优化和扩展的空间。尤其是大数据技术的引入将推动智慧旅游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发展,其中一个重要趋向是面向游客深度体验和虚拟体验的关注,在借助智慧旅游最大程度地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和提供定制化服务,通过社交媒体和手机定位技术发展如现场救援、需求挖掘,需求响应等相关的新兴旅游服务将是智能化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未来方向。

智能理论论文篇2

1.1教学设计方面

将多元智能化理论纳入高中历史的教学活动中,对教师准确理解学生心理活动是极为有利的,教师可以依此进行教学设计,同时还可以增加一些游戏和历史典故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比如可以按照“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将教学目标定在学生看得到却需要努力实现的地方,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掌握更多的历史学习技能。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思想就是在于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技能,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承担起高中的学习任务。

1.2教学方法方面

在教学方法上,多元智能理论更侧重于学生自主学习,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述历史常识时可以按照时间发生的顺序或者是高低起伏配上一定的环境为学生进行解读。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十分有利的。值得注意的是,多元智能理论指导的高中历史课程首先要按照教学计划实施,并不能一味地重方法而轻内容,需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强项,为他们留出更大的舞台让其发展,同时历史教师也为学生指明着方向。历史学习并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通过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3提高学生自信心和主动性方面

多元智能理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肯定学生的潜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成就感,这对提高高中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是至关重要的。历史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学生的性格特点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将其分组,实现分组教学。分组教学的意义在于完善信息分享,学生的很多兴趣爱好是能够相互补充的,分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促进班级的健康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实现对他人的督促和管理,减少教师的工作量,提高学习效率。

2多元智能理论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指导意义

(1)有助于转变历史教师的教育观。

高中历史教育目前仍以应试为主,对学生的其他智能有着一定的忽视,多元智能理论能够帮助教师发现传统教育中存在的缺陷,树立新兴教学观点,转化教师的教育观,从而推动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和进步。这对缓解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强历史学习兴趣具有重大意义。

(2)有助于端正历史教师的学生观。

虽然学生历史成绩的好坏与智力有一定程度上的关系,但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学生成绩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智力,而是多元智能发展的方向。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力发展领域,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正是通过多样化、科学化的考核,发掘学生的智能长项,全面认识和培养学生,帮助学生补齐短板,实现全面发展,突出个人所长。对学生来说,历史学习并不只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更多地在于正视历史文化,培养历史感知力,从而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

(3)有助于历史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观。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教学模式和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反而能起到更好的效果。高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智能进行因材施教,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自由发展所长,尽显其才。

(4)有助于历史教师发现学生的智力倾向。

有的学生喜欢演讲和发言,而有的学生则喜欢参与活动,也有学生喜欢解答试卷题目。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更多地观察学生的表现力,发现学生的智力倾向,这对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是极好的,同时也是多元智能化理论的魅力所在。

(5)有助于历史教师转变评价方式。

学生身上的各种智能并不是整合存在的,它们其实是相对独立的,有着自身的规律并能够相互作用。因此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评价而非多元化评价是不准确的,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指标和方式共同作用,以测评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3多元智能理论对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的思考

3.1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的探索

语言智能是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掌控力,如果学生的思维混乱,语言表述能力差,那么就不可能实现高智能化学习。其实学生语言智能能力的强弱会影响对历史的学习,历史学要求学生能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成果,完成概述史实、辩论、演历史剧等内容。历史教师可以依照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学生展现语言智能的机会,并加以指导,以改善学生的语言智能。

3.2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的探索

逻辑智能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思考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表现为数据统计和分析,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的历史分析与概括能力。此外,多远智能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还对学生的历史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同样也是在学生进行可持续化发展中展现的较为重要的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并不是简单地通过习题测试来完成的,同时也要依靠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在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上,挖掘教材内容,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法,比如收集资料、开展社会调查等,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史料分析,以此来培养逻辑—数学智能。

3.3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的探索

从已知的一些史前洞穴绘画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在早期就对智能空间有了一定的认识。利用多元化智能理论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空间智能的探索,促进学生视觉的敏感性,丰富想象力,有利于发散思维。如今的多媒体技术已经十分发达,在空间智能探索中可以与相关多媒体技术结合教学,比如通过一些影视、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激活空间智能。很多时候,一些绚丽的画面,声、色、形的立体展示都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3.4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动智能的探索

运动智能包括对“身”和“心”的联系,即通过对物体和身体的操控和训练,使得身体拥有极好的展现能力。人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的过程是离不开身体运动的,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听课就是身体活动的表现。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元化智能的指导思想,让学生积极展现身体—运动智能,用以增加对历史的理解。其表现方式可以是让学生自编自演小品或短剧,也可以是编写活动脚本,比如在讲述《两汉与匈奴的和与战》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历史剧的方式将其演绎出来,剧情可以依照匈奴崛起、白登之围、昭君出塞、双雄出击这四幕进行演绎,其中的皇帝、昭君等角色也可均由学生扮演。

4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智力”差异观点,强调了新课程中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着借鉴和指导的意义。多元智能化的高中历史教学的面向群体为全体学生,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在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已经取得了较好成绩。至于还有一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就等待着我们不断地优化和完善。

智能理论论文篇3

以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背景下,其具体安排可以首先明确此节课重点出于培养学生哪项智能,进而将此节课的大多时间指向这部分智能的训练与启发,而教学设计的思路也主要是为了培养这部分智能的活动方式进行展开.以智能为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其主要设计内涵主要为了给予智能结构不尽相同的学生对自身职能实施充分发挥与运用的学习过程.对传统意义上教学中存在的“整齐划一”的单方面聆听式教学进行改革,使得学生可以有公共机会,在课堂上或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展示智能强项的一面,并且用最为擅长的方式去完成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1.实验法

众所周知,化学如果一旦离开了实验的辅助,则极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的杂乱无章,造成“死记硬背”的错误教学.而倘若在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实验作为直观的教学方法,能够极大的使学生更加积极的面对化学,因为观察本身就属于学生的特长,而化学实验正最注重于观察的力量.从而也可以让学生准确的对化学实验中的物质与其反应规律进行很好的认识.实验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兴趣,还可以增加学生的思维能力,助其充分在理解知识的形成,最大程度上发掘学生的空间智能以及对自然规律的观察智能.例如在进行氯气的实验中,引导学生描述出氯原子的结构图,观察氯原子结构分布后,判定氯气可能发生的化学性质,通过进行分组实验,得出氯气性质.

2.阅读法

阅读能够让学生发现化学与社会、环境、科技的紧密联系,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科学精神,让学生关注周边环境与能源等现代科技与化学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例如在实施“二氧化硫污染”教学时,通过相关读物阅读结合课本实验的手段,制订学生写出二氧化硫污染防治的文章,以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言语表述智能.

3.范例法

教师在进行化学计算教学以及化学用语教学时,无疑都是在化学概念与原理的理解下成为教学基础的,属于新课程“三维目标”当中的“知识和技能”范畴,其本质上是明显的技能教学.教师在设计化学课堂教学中更加要注重“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采取范例法进行讲授教学.例如在进行化学教学中的“守恒法”计算技巧时,教师可以根据范例进行分析,方可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前后的物质量的等价关系.

4.归纳法

化学课堂实施归纳法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逻辑推断方面的智能,而其主要分为概念形成与概念通化.所谓“概念形成”是学生依靠对同类事物的大量观察,辨别出食物的本质属性,其例证概括抽象形成的重点在于“大量”;而“概念同化”是指学生通过自身认知结构中的“概念形成”来更迭新的概念,教师要保证学生在新的概念认知结构具备同化新概念的原始结构.

5.讨论法

问题讨论法出于加强学生互动交流沟通的基础,属于能够为学生之间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机会方法,并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以此来观察学生在人际关系上的智能体现.例如在进行“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对lmol在固、液体与气体的体积数据进行,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现问题,例如温度对于体积的影响.

三、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意义

化学属于以实验为教学基础的一门学科,其教学目的并非单纯的让学生具备理论下的化学知识以及在进行实验时的操作技能,而是让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的进行,学会对实验进行中的状态观察、对实验所发生的化学现象进行记录,并且对所见的宏观化学现象实施微观层面的解释与评价.学生可以通过化学独有的符号、组合,把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清晰精准地进行表述,在与其他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知识时,根据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对比、归纳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而清楚化学的变化规律,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境界.

四、结束语

教师所期望的化学教学目标一般是通过课程目标来进行具体体现,化学新课程主要以“三维目标”来培养与提高学生在个性、能力方面的发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除了传统的四种能力,即观察、实验、思维、自学之外,教师还必须通过对学生特长与其各方面的潜能观察,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如今,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实施教学,已经逐渐成为了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教学需要。

智能理论论文篇4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智能能够让个体解决他所遇到的挑战性问题,并在合适的情况下创造新的产品,同时具有发现和制造问题的能力以积累和掌握新的知识。他根据脑受伤部位、可操作定义、具备进化历史等标准总结并区分了八种多元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随后加入的自然观察智能。自从多元智能理论进入中国,这一理念得到了教育界广泛关注。比如洪莹就根据该理论提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教育主体本身存在不同的智能结构模式,可以从教育分流的层面考虑学生智力潜能与学业要求的对接。而在分流过后,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智能,使其产生满足感、乐学感,进入良性循环以后,成就动机被深度唤醒。成就动机与智能是相互关联的,追溯高职生成就动机问题的根源,需要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分析高职生的智能特点,以及高职教学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智能的作用。

(一)高职生智能特点1.逻辑—数学和语言智能弱势明显逻辑—数学智能是对数字由直观到抽象认知的深化,个体根据逻辑规则对现实进行推导并做出论断,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而理解本质,演绎整个思考过程的一种智能。苏小河和蒋满英对某高职院校做了较为全面的智能特征调查。结果显示,男女生在八项智能上逻辑—数学智能的得分偏低,分别为27.60和25.20,显然,逻辑—数学智能不是高职生的优势智能,对他们而言,理解并接受高深的理性知识比较困难,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创设相应的情境进行思维训练,这样才能避免教与学的矛盾。另外该调查研究表明高职生的语言智能得分也比较低,平均约为26。而传统意义上的学业成绩要求个体具备较高的逻辑—数学和语言智能,这样学术型高校才会录取考生。在高考中,所占分值最高的语文数学和英语对逻辑—数学和语言智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职生普遍因为在这两项智能上存在劣势而没能在高考中脱颖而出。2.身体—动觉、视觉—空间和自然观察智能相对出众苏小河和蒋蒲英的调查报告显示高职生在身体—动觉、视觉—空间和自然观察智能维度上得分较高,均在30左右。可见,虽然高职生在传统学业所要求的智能上不够出色,但他们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的活动中却有较高的出色潜能。高职生之所以选择高职教育,看重的是高职的“高”“技能”“适应性”特点,试图通过短时间的学习,迅速掌握专业技能本领,成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从而提高就业适应性和就业质量。这种学习成就动机为专业技能的习得提供了内驱力。同时,从高职生对高职课程的喜好程度也可以看出,他们偏好实践课程,显然,高职生的身体—动觉智能在智能结构中普遍处于优势地位。身体—动觉智能是指从表达的、目标明确的目的出发,细致划分的高超技巧,其中既包括手做出的微细动作和运动能力,又包括使用整个身体做出大幅动作的运动能力。学生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他们的优势智能在学习上不能得到满足,成就动机就会发生负迁移,便会通过体育运动、打网络电子游戏等活动释放出来,进而导致了学习主动性降低。

(二)教学与学生智能特点错位挫伤其成就动机的生成蒋满英和汤百智不仅通过调查高职生的智能特点,获得了与苏小河和蒋满英类似的研究结果,而且还通过访谈几所高职院校了解其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结果发现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普通本科院校的设置类似,只是进行了内容上的压缩和简化,而缺乏学生主体的针对性,这样培养过程可能就很难得到社会认可。但从学生角度考虑,培养模式与智能特点的不符将会制约学生投入学业的动机唤醒和维持。从高职院校的生源情况看,有高中生、也有三校生。他们与本科高校的学生智能特点不同,绝大多数学生形象思维比较优越。如果高职院校沿袭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不断重申理论的来龙去脉,挑战他们的逻辑—数学智能,不去发挥身体—动觉等智能优势,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很难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一旦“本我”没有趋向的意愿,身单力薄的“自我”并没有引导“本我”的能力,反之却唤起了他们在以前的学习阶段所遇到的种种挫败感,于是对成就自我失去了信心和勇气。

二、成就动机的唤醒

“教育”本身具有“唤醒”的意思,唤醒是指人定向随意注意和保持的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准备状态,包含了主动和渴求的指向成分。师俊强认为,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唤醒”,唤醒自我、成长意识和人生目标。成就动机同样需要唤醒,并与前三者密切相关。通过营造情境,引导启迪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建立成功同一性,刺激和诱导高职生发现潜在的优势智能,伴随着优势智能在教育教学中作用的满足,成就动机得以自主确立。

(一)在成己的成功体验中完善成就动机的人格框架成就动机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对“成就”的理解而形成的,个体在成己与成事的良性互动中可以获得成就感的体验,并不断完善成就动机中的人格框架,使成就动机成为支配个体行动的驱动力和升华力。确立成就动机,首先应使学生学会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确立成功同一性。学校应根据高职生智能特点创设情境。很多研究者认为要在课程设计上向情境化转变,包括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模拟真实工作情境,并充分发挥高职生的视觉-空间智能,要较少地依赖语言传达的说教式传授模式而挑战其非优势语言智能;另外,要使教学活动的现场化与真实工作情境融合,实现校内和校外联合实训,相互补充。因为高职教育强调程序性知识的掌握,这些知识的建构需要个体自己的观察和操作,而观察与操作过程又恰恰是高职生的优势智能,因此他们具备熟练掌握系统化技能的生理基础,贴近实际的训练会创造更多小成功的机会,可以让高职生获得更多的积极体验和自我效能感,从而促进成就动机的萌发和增长。调查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学业动机的各个维度都存在显著相关,其中包括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挑战性和热衷性等。这说明,成就动机或学业动机可能会因为日常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的小成功体验而提升自我的效能感。树立同伴学习榜样,会影响和激发学生确立人格动机。由于群代效应,相对于教师、家长,高职生更容易亲近同伴、信赖同伴,在榜样的激励和感染下会自觉确立正确的成就需要。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学校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树立正确的典型形象,诱导学生注意学习同伴、主动向典型学习。此外,教师的工作成就也能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的榜样力量能够激发学生的成就需要动机。如果高职院校教师也拥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成就需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提高业务水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身示范,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相互关怀信任中,师生双方成就动机的生成就更为自然。

(二)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当个体的成就动机被唤醒,产生成就动机需要的同时,学校应及时地、持续性地保护个体的成就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以便使他们体验到自我效能感,强化成就需要动机,防范习得性无助弱化成就动机。其一,以教师的期望优化学生的自我期望。教师的期望是教师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所表现出的信念。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高,学生会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有可塑性的,就会自主确立成功动机;相反,教师带有偏见色彩的表现和行为,会激发学生建立防御机制,师生之间就会缺乏对话互动,最后教师难以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发师生和生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从中发现学生的智能特点,设立不同的期望值,契合优势智能布置给学生力所能及的任务,并及时提供帮助和引导,使学生在成功体验中获得自我效能感,对成功动机进行正强化。其二,从归因方面入手采取措施。归因就是指个体对于结果的影响因素所做出的解释,有的指向内部,有的指向外部,有的归因淡化,认为失败和成功理所当然。比如,考试的失利,有的学生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归因指向内部,这样的学生成就动机内驱力强。相反,单纯的外在归因,如受运气影响、试题过难、实用性不强等因素,学生在学习上没有耻辱感,教师和家长的教导也随之减弱。导致归因错位的原因之一是,高职院校的评价机制悖离了人才培养目标。为促进师生建立成功同一性,教师应引导学生看到所学东西的意义,改革传统的评价机制,以评价引导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的智能特点,将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建立在以“隐性知识为起始点”的具有“串行结构”特征的“行动体系”的平台上,以满足学生的优势智能发展的需要。其三,学校应引导家长了解高职生的智力优势,合力培养其成就动机。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人才观影响,部分家长成才观片面,没有认识到个体智能的差异性,总期望自己孩子有超群的学习成绩,能考入名牌大学。孩子如果考入职业学校,家长便对其灰了心,影响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促进家校积极互动,有意识地改变家长的成才观。在双向互动中,要有针对性地期望、鼓励和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要加强以学校为主体,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互动,全面、客观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智能特点,确立并发展目标优势智能。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智能作用,在成功体验中,其优势智能不断拓展,习得性无助也将随着优势智能的发挥和他人的认可而被不断调整或积极预防。

智能理论论文篇5

加德纳在《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一书中把智力定义为“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在某种文化背景中被激活以解决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②。”

该理论认为,智力由九部分构成,这九种智力分别是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主要是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然智力和存在智力。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个人发展的新模式,使我们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学生的发展,审视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从而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这种理论在人才鉴别与培养方面给予了我们多方而的启迪,对于改进人才鉴别与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语文教学的内涵很宽,近些年来,语文教学不断地整合、分歧,再到整合。如今的语文教学,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缺乏科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活动封闭性强,开放性弱。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把语文教育禁锢起来,灌输知识多,培养能力少,人文性内容有所流失,忽略了学生接受人文性内容熏陶的整个心路历程。

多元智能理论是智能开发的重要理论,它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有着多方面的启示。

一、树立科学的现代教学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一名教师的知识面、个人的素养以及人格魅力对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科学的教学观会引导多元的教学模式,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高效,全方面发展。

二、把握学生差异,合理设置目标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智能具有差异性,既有个体本身的差异,也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各种智能只存在领域间的不同,而没有级重之别优劣之分,更没有好坏之差。各种智能以潜能的形态存于人们头脑中,每个学生都存在可以发展的潜能,若给予鼓励机会环境,几乎每个人的一切智能均可得到相当高的发展,且可以远远超越人们所预期的境界,故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具有差异性。

三、通过多种形式发展学生各项智能

语文素养主要培养学生读、写、说、听等语言能力,这些能力的学习与学生的语言智能关系最密切,但语文学习不仅仅与语言智能有关联,还牵涉到其他多项智能。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元智能理论,使用各项智能协作参与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迁移各项智能。为语文教学所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机会展示自身的长处,因而降低教学难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引导学生感悟人文内涵

针对语文教学而言,教学中语文最深刻的本质属性是“人文性”。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阶段,我们要充分了解语言学科的这个属性,“人文性”主要体现在文史作品中所含的思想价值、人类情感、意志信念、精神品质、人生思考之中,这类内容实际上是人本应具有的,只是通过人文教育来唤醒它,对学生来讲是从内到外的教育。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的语言智能有欣赏语言的深层内涵的能力。所以小学语文应着重于通过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的熏陶,完善自己的人格、满足学生丰富自己的感情、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等需要,小学语文要从人文的角度去观察和解读课文,建立起学生通向课文中人物内心的桥梁,要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体验人物形象的思想、心理、情感及其变化过程,走入作品中人物喜乐、愤怒、苦愁、悲哀的内心世界,捕捉到作者熔铸于作品之中的情与意,并获得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收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效。

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已的优势智能,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能片面地依靠学生考试的成绩,在语文课程上格外明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应仅停留在期中期末的考试成绩上。学生的语文成绩应由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两个部分组成,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为上课的表现,活动的参与情况,作业的完成比例等方面组成。同时平时成绩不应由教师一个人决定的,而应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评价,小组内相互的评价,以及其他小组的评价,还有教师的评价等评价形式进行综合评定。通过这些评价方式既避免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情况,同时还能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智能水平,这样教师可以据某个学生的弱项和强项,为该学生以后的继续学习和发挥他的强项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使学生可以更高效的学习。

如此,我们所建立的评价体系要超越以往传统的静态的评价标准,用相对动态化、社会化和情境化的评价体系来衡量教育教学的质量。评价的方式有很多,如建立语文学习档案袋,然后通过整体分析,描绘出一个学生的智能发展曲线。实行分层制评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评价。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对发展学生各项智能、提高其教学效率具有一定的成效,所以这种教学理念有巨大的推广意义。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会存在一些困难,并且笔者的研究也比较粗浅,这样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注解:

①沈致隆.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前景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2009(03):19~20.

②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20周年纪念版)[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01):78.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20周年纪念版)[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8.

[2]王树洲.试论多元智能理论的价值与意义[J].教育评论,2010(04):24.

[3]张蕴兰.探讨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走向[J].学科教学,2009(12):108.

[4]陈英.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向的把握[J].聚焦新课程,2010(04):34~35.

[5]隋福泰.当今小学语文教育问题初探[J].科教研究,2010:72.

[6]李莉.小学语文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J].吉林教育,2007(05):11.

[7]吴舜华.对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基础教育研究,2010(02):25~26.

智能理论论文篇6

1905年法国的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等人编制出世界上的第一个智力测验,即通过测量“智力商数”(IQ)评估儿童智力水平的高低。这种智力测验的思想反映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传统的一元化教育。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认为这种传统的教育是“唯一机会的教育”,这种教学方法造成了许多儿童失去自信。他提出智力不是一种能被测出的东西,如果一定要测量,那么人们应当把重点放在智力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运用智力时表现的创造力。在当时脑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经过多年的完善,后来他把多元智能理论扩展到了包含九种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智能以及生命存在智能。这九种智能彼此联系又相对独立,每一种都与特定的认知范畴相联系,其对整个理论框架的支撑作用是平等的。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新思维

正如多元智能理论提倡的:“人与人的智能差异不仅在于优势智能的不同,而且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智能组合不同。一个人可能在任何一种智能上都没有特殊的天赋,但如果所拥有的各种技艺和智能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说不定他或她在担任某一个角色时会很出色”。并且,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教育与环境对学生的智能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的影响。教育的重点就是要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让学生的智能潜力得到最优化的发展,提高孩子们的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发

1.语言智能教学法

语言智能是开发其他智能的基础。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往往带动了个体的思维发展并提高沟通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凭借多种方式方法指引学生激发潜能。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使学生的智能潜力得到最优发展。

2.逻辑数理智能教学法

逻辑数理智能主要是指个体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其表现形式为对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关系等)的敏感度,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一直以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被看作是数理化学科的任务。其实语文同样拥有排列、组合、编码、对称等一些数学概念,而且逻辑思维与语言能力与语文水平的关系也息息相关。

3.音乐智能教学法

音乐就是一把开发智力的万能钥匙,可以使学生的多种智能得到训练与开发,有助于智能的发展以及拓宽创造力思维。

4.视觉——空间智能教学法

画面信息的直观性与趣味性使学生对画面信息的接受能力比对语言信息的接受能力要高。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图画、画面等,更好、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文章插图、看图作文、设计板报或手抄报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式。

5.身体运动智能教学法

身体运动智能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感官经验,构成了人类认知的基础。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对课文角色进行表演与模仿,达到寓教于乐。

6.人际交往智能教学法

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发生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活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这种互相交流的效用,快乐教与学。

7.自知自省智能教学法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老师积极引导学生,留给学生时间整理、思考自己的所学,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8.自然观察智能教学法

观察与思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是息息相关的。老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而不是被动接受。

9.生命存在智能教学法

这种智能主要与陈述、思考身体与心理世界最终命运的倾向性有关。培养学生进行哲学性思考。在以多元智能为基础的教学设计中,没有固定的样本、模式,课堂上短短四十五分钟不可能融入所有的九种智能教学法,教师应根据每篇新课文的特点,选择使用某一种或一组多元智能教学法进行教学,找准教材的切入点,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和本班级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智能教学方法。

四、结语

为新课程语文教学开辟了广阔的路途,教师们也在此基础上为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寻找契机。虽然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但我们只要改变传统观念,认识到语文学科综合性强和语文教学目标多元化的特点,让不同智能教学法在教学中发挥它们各自不同的作用,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引导不同类型的学生,相信语文课堂会变成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体验成功的乐土。

智能理论论文篇7

1国内外智能社区与能源管理系统实践

1.1智能社区

1.1.1天津梅江生态智能社区

天津梅江生态智能社区是由天津市政府统一组织建设的大型社区,特色是生态加智能,其智能化系统按照建筑智能化的建委B级标准建设,包括家庭安防、周界防范、LED、设备监控、停车场、可视对讲、背景音乐、巡更、小区网管中心等系统。6表远传是梅江智能化的核心内容,社区对于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等6家专业公司的资源都进行了较好的整合,建立了电表、煤气表、热力表、纯净水表、中水表、自来水表远程自动抄表系统,这些表都通过家庭智能终端,转换成IP包,通过以太网和远传抄表系统传输到专业局,再由专业局送到银行。所有数据是按照各专业局的要求,全程、全网地由住户传到小区再传到社区,中间所有数据不产生任何污染。

1.1.2中新天津生态城

生态城的建设目标为:建设环境生态良好、充满活力的地方经济,为企业发展和创新提供机会,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就业岗位;促进形成社会和谐且广泛包容的社区,社区居民有很强的主人意识和归属感;建设一个有吸引力的、高质量的宜人居住环境;采用适宜的环境技术和理念,促进可持续发展;更高效的利用资源和能源,产生更少的废物。(1)“选址”体现自然生态原则和经济生态原则;(2)“产业选择”体现经济生态原则;(3)“绿色交通”体现社会生态原则和经济生态原则;(4)“能源节约高效利用”体现自然生态原则。

1.1.3贝丁顿—英国的零能耗社区

零能源消耗社区—贝丁顿,又被称为“贝丁顿能源发展”计划。此计划在2000年到2002年之间完成,自始至终贯穿着可持续发展及绿色建筑理念。贝丁顿零能源消耗社区的设计原则包括:(1)零能源消耗,只使用基地内生产的可再生能源及树木废弃物的再生能源;(2)高品质,提供高品质的公寓;(3)能源效率,建筑面南,使用三层玻璃及热绝缘装置;(4)水效率,雨水大都回收再利用,并尽可能使用回收水;(5)低冲击材料,材料来自35英里范围内的可再生及回收资源;(6)废弃物回收,设有废弃物收集设施;(7)共乘制及鼓励生态友善的运输,鼓励居民以共乘方式取代自行开车;电动及油气双燃料车比汽柴油车享有优先路权,停车场提供电力充电设备等。

1.1.4弗班—德国可持续社区的标杆

德国弗莱堡市郊的弗班区被誉为德国可持续社区的标杆。“学习型规划”奠定了弗班社区成功发展的基础,它结合民众参与和共同治理的精神,让市区规划能够有最大的弹性,同时也让市民能够进入决策过程。由“弗班论坛”所策动的广泛民众积极参与的各项活动,推动了“弗班可持续模式”计划,以合作参与方式、可持续社区理念来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弗班可持续模式”计划在节能减排、减少交通、社会整合及创造可持续邻里方面都取得了相当成功的经验。例如,使用80%木屑及20%天然气的高效热电联产再生能源装置提供弗班区的供暖系统,通过好的隔热及有效的暖气供应大约可减少60%的二氧化碳排放;提倡“生活小须有车”的交通概念,减少了35%的车辆。与此同时,社区提供各种替代的运输方式(例如共乘、便利的大众运输);通过弗班论坛负责的社会工作,居民可参与更多的社区活动,例如创造合作社商店、农民市场及邻里中心等。

1.2智能社区能源管理

1.2.1日本藤泽SustainableSmartTown能源管理

由松下集团联合埃森哲集团、日本设计、住友信托银行、三井物产和东京燃气等日本国内外的知名企业共同开发的藤泽SustainableSmartTown(藤泽SST),将以建设“通过电力信息网络的融合为区域住民提供无负担的最适控制的智能街区”为目的,实现“松下科技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建成能源自循环型安心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绿色的人居环境,项目概况如表1所示。预期到项目建成后将实现消减70%以上CO2排放量和节约30%以上生活用水(同比1990年)的目标。

1.2.2日本横浜SmartCityProject(YSCP)能源管理

与众多正在建设的中小规模的智能社区项目相比,拥有386万人口的横浜市正计划通过对现有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的智能化改造来验证横滨型智能城市模型的实用性,以期为今后海内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大中型城市的智能化建设提供蓝本。该项目预期在2050年前实现人均CO2排放量比2004年度减少60%以上。为此,中期目标是在2025年前实现人均CO2排放量减少30%以上的同时,比照2004年度可再生能源使用量提高10倍(约17PJ)。

1.2.3日本北九州市以区域节电用户为核心的区域能源管理系统

富士电机参加了北九州市的“以区域节电用户为核心的区域能源管理系统的开发”项目的规划,推进了以北九州市东田地区为对象的创建低碳城市活动。该地区是能源供需先进示范地区,目标是实现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活动中开展节能活动的区域社区。所采用的控制区域整体能源以实现低碳的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与热电联产系统的协作技术、向电动汽车供电、借助电动汽车的放电充分利用电力、采用区域设置型蓄电池的电力稳定化技术、各用户的能源的可视化以及通过动态价格和环保返点制度抑制需求的措施。如图1所示,实证项目通过信息网络连接对象区域的能源供应方和用户,区域能源管理系统进行电力、热、氢的计量、使用计划、供需平衡控制以及与电力系统的协作。该实证项目的成果,在能源综合管理方面,有可能成为今后向日本国外推广的环境和谐型紧凑型城市的示范实例。

2智能社区低碳能源系统发展目标

在智能社区能源管理中,综合运用各种先进的电力与信息技术,对设备和业务进行横向协同管理,促进能源流与信息流的有机融合,达到能源互联安全化、能源消耗可视化、节能增效可控化,充分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部分替代化石能源,大力推动管理节能和绿色用能,从而实现“社区用能的智能化、低碳化、节约化”的智能社区能源管理总体目标,如图2所示。

3智能社区低碳能源系统管理驱动因素

以能源互联安全化、能源流动可视化和节能增效可控化的发展目标为导向,采用平衡计分卡法,改变原有以收益为单一驱动因素管理理念,从团队成长、内部管理流程、客户和收益四个维度进行管理驱动因素分析,通过得出能够均衡满足发展目标的驱动因素,为业务体系、组织体系和流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智能社区低碳能源系统管理驱动因素分析见图3所示,在发展目标下,通过因果关系分析,综合考虑了不同维度管理驱动领域和因素的平衡发展,如:外部衡量和内部衡量之间的平衡(客户和运营商VS流程和员工)、成果和执行动因之间的平衡(响应迅速VS服务水平、降低运营成本、社会收益)、定量衡量和定性衡量之间的平衡(劳动生产率、社区用电设备可靠性、投资回报率VS业务执行力、客户满意度、社会收益)、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之间的平衡(提高收入、降低成本VS客户满意度、团队满意度)。通过对几个维度驱动因素的向下分解,可形成管理驱动拓扑图如图4所示,如团队管理需专业配备齐全、岗位与技能匹配合理等,内部管理需业务内容覆盖价值链、流程设计有序合理等,取得较好收益需运营策略合理化、节能增效服务主动化、外部合作协调化等等。

4智能社区低碳能源系统管理业务体系

4.1业务价值链

在低碳、人文、生态的现代智能社区的发展理念下,在低碳化、可视化和节约化的社区能源管理目标下,智能社区能源管理需考虑节能减排的国家政策,结合现代信息、通信、计算机、高级量测、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手段,打造多元化的优质用能服务体系,通过发展目标分解,得出智能社区可持续能源管理闭环价值链如图5所示。

4.2业务内容

围绕智能社区实现可持续能源管理的服务宗旨,结合业务管理全覆盖能源管理价值链的管理目标,根据社区能源管理价值链设计智能社区低碳能源系统管理的业务体系如表3所示。

5组织团队

5.1组织架构

结合低碳能源系统的运行特点和业务体系,参照组织团队不同构建方法的优缺点,采用业务划分法进行智能社区低碳能源系统管理组织团队的构建,业务团队可能分属不同的利益相关方,组建的管理组织团队如图6所示。

5.2人员配备

围绕团队专业配备完整、岗位技能匹配合理等管理目标,结合管理业务内容和职责架构,考虑从专业、业务、职级三个维度对管理组织团队进行人员配备需求分析,如图7所示,可沿业务维逐层展开制定网格化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图7智能社区低碳能源系统管理组织团队职责架构6结语本文根据上海崇明陈家镇“和谐社区、绿色家园”的发展规划,结合陈家镇智能社区“智能社区低碳能源管理系统”的技术设想,围绕“能源互联安全化、能源消耗可视化、节能增效可控化”的发展目标,采用平衡计分卡法对智能社区低碳能源系统的发展目标进行了管理驱动因素分析,通过构建覆盖价值链的业务体系与工作团队,实现对社区低碳能源系统可持续管理的探索。

目前,城市智慧化是主要的发展方向,智能电网支撑智慧城市建设是今后一段时间的研究热点。如何为智慧城市的单元—智能社区做好能源管理服务是后续研究的重要方向。

智能理论论文篇8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首先,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至少具备八项智能,即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而且每个人都可以使每项智能达到很高的水平。其次,智能存在差异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表现出个体的差异性,并且个体内部各项智能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表现为不同的智能状态和特点,这种差异性使得人们在解决问题时需要智能表达方式上的迁移。再次,智能发展的阶段性,每个人的智能状态是发展、变化的,只不过在一定的时间内呈现为特定的组合,我们要清楚地了解个体智能发展的最佳期。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

(一)从多元视角审视学生各项智能的发展

相比于传统教育中教学评价的单一性,多元智能理论主张从多元的视角来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价,这种多元性主要表现为:第一,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因为每个学生的智能组合存在差异性,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各有不同,所以,评价标准就需要有一定的层次性。第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每个学生个体存在文化背景的差异,那么,对学生的评价就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评价中不光要有教师,还要有学生本人、其他同学及家长的参与,力求从各个侧面反映学生智能特征和发展的真实水平。第三,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多元智能理论所主张的评价,不再仅仅重视学生的成绩,更加强调考查学生各方面能力和智力潜能。第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评价方式有口头评价、实地评价、观察、档案袋评价等方式,即采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更具有人文关怀色彩。

(二)在真实环境中评价学生

在真实的情景中评价学生的智能,具体而言就是指:首先,个体的智能不可能超越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而独立存在,而是根植于其中,并在与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因此,要让评价内容、评价方式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生活经验相联系,从而在自然状态下做出评价;其次,个体智能的核心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和创造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这是在真实的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基于此,加德纳强调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处于真实的实践活动和创造活动中,提供对学生来说最为恰当的评价情境。

(三)用动态、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一向缺乏发展、动态的观点,用固有的观点和态度来看待学生,因此,加德纳认为任何新的评价方法都必须具有发展的眼光,只有适合学生特定发展阶段的评价才具有实践性。评价应具有动态、发展的特性:首先,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学生的发展,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其次,注重学生动态的发展过程,纵向地考查学生所获得的进步,评价应该促进学生学习信心、学习动力的增强;再次,学生的智能水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于学生发展历程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表现出多元的认知风格。

(四)用独特的眼光评价学生的差异性

每个人都拥有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它在每个学生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相组合,这使得每个学生的智能各具特点,这就是智能的差异性,评价中要予以一定的关注。第一,正视学生个体智能的差异性,不同个体身上体现着不同的智能分布,具有不同的智能强项和弱项,即使在同一个体身上的表现方式、发展速度等也具有差异性。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智能组合方式,评价不仅要促进学生各项智能的发展,更要完善学生智能整体结构的独特性。第二,应该独立甄别和单独评价,评价中引导学生认识自身智能的发展过程,并为其提出符合他自身特点的智能发展建议,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第三,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更多选择及表现差异的机会,以促进其智能特性的增强。

三、对物理实验教学评价的启示

物理实验教学本身的内容蕴含了人的各项智能,这些智能的具体表现成了物理实验教学评价关注的主要内容。

(一)评价的多元化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长期以来,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实验水平的评价主要是由教师来完成,教学评价主要是教师的事。在这种自上而下的单向评价中,学生没有评价的权利,只是被评价,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物理实验应该打破以教师为主的单一教学评价模式,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包括学生本人、同学参与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从而促进教学评价氛围的改变。

2.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评价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第一,对物理概念、实验原理的掌握,可以评价学生的自知—自省智能、数理—逻辑智能和言语—语言智能等。具体内容有:学生对实验原理的阐述,对教师演示操作的理解,学生操作过程中驾驭实验的能力,对整个实验脉络的思路;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能否正确使用仪器和排除实验中的故障;能否独立进行实验的操作,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第二,实验报告的质量。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报告格式是否正确、内容是否完整、书写是否工整;对实验原理的描述是否简洁、清晰、完整和符合逻辑;实验原理图、数据图是否规范、完整;测量数据是否准确、真实;数据处理是否规范、合理;有没有用计算机软件,如MAT-LAB、EXCEL等软件处理实验数据;有没有正确地分析误差来源及处理实验误差;能不能独立思考,正确回答实验预留的题目。这些内容可以考核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第三,交流与反思。在实验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否及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对自己的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提出改进方案和应用的合理性建议。它可以考核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和交往—交流智能。

3.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物理实验教学评价方式除了纸笔测验,还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第一,“智能展示”的评价方法,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直接观察学生的智能状态和实验操作情景,而不是通过间接表现来判断,有意识地去模糊教学与评价的界限,使评价更有效地融入日常物理实验课堂教学当中;第二,档案袋的评价方法,主要评价学生做实验的发展过程,要求学生提供实验的提纲、步骤、早期实验思路的草稿、修改过或再次修改的,以及最终的作品。通过对学生一连串学习材料的收集,可以提高学生在实验方面的自我认识水平。

(二)评价的情境化与真实化

多元智能理论主张情景化的评价,因为只有在与具体的物理实验环境的联系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所具备的能力,才能客观地对学生做出评价。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在物理问题情境下进行,教师应设置与现实生活贴近的物理实验事实,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探究,当学生参与有意义的物理实验项目和活动时,尽量给他们提供广泛的、有趣的、能激发主动性的场景。评价所得的分数和评语,必须和这名学生自己推荐的物理实验活动相关联。这种情境化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与其经验相结合,评价自然成为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在学习之后外部强加的内容,评价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轻松地进行,使学习和评价融为一体。

(三)评价的发展性与差异性

加德纳认为评价应该能敏锐反映学生的发展阶段和轨迹,在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发展阶段和物理知识构成这三要素的前提下,来反映学生学习的水平。首先,学生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开发,其潜力是巨大的,物理实验教学就是要开发学生的这些潜能,帮助学生发现其智能的特点,以评价促发展;其次,每个学生都存在智能强项与智能弱项,每个人的优势智能又不尽相同,教学评价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多元智能理论为物理实验课堂的教学评价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的评价观注重多元、情境、动态和差异性的特点,使评价的效果更加明显。在评价中观察学生做实验的特点和了解他们遇到的实际物理问题,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使其更加清晰自己的学习状态和智能发展状况,有的放矢,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制造业成本管理范文 下一篇:维修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