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行业范文

时间:2023-10-04 17:44:07

服装行业

服装行业篇1

关键词中国服装行业SWOT分析国际化

1我国服装行业的SWOT分析

1.1优势(Strength)

(1)中国服装行业拥有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服装生产量大。服装行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价格是生产成本的要素之一。根据美国Wernevr国际咨询公司提供数据,国际服装业每小时工资水平报告:中国劳动力价格为每小时每人0.96美元,综合排名世界第四十八位,该水平相当于日本的1/37,美国的1/20,韩国的1/3,可见中国劳动力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同时,中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正是凭借几乎没有价格弹性的廉价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使得中国的出口产业获得了所向披靡的竞争力。

我国服装产品的生产总量在世界上居于绝对优势,据统计,2003年服装年产量127亿件,2004年中国在世界服装贸易中的份额从2003年的23%增长到2004年的24%。2005年,我国服装出口金额是735.66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19.40%,服装出口数量为219.73亿件,比上年同期增长8.1%,属于服装出口大国。

(2)服装业国际竞争力居世界首位。竞争力系数是衡量一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是指某产业贸易顺差(逆差)占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即:

竞争力系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

当竞争力系数大于0时,表明该产业贸易顺差,否则逆差;当竞争力系数趋于1时,表明竞争力愈强,反之则愈弱。据海关资料统计,2003年中国服装出口额达519.16亿美元,贸易顺差506.12亿美元,竞争力系数为0.97,说明中国服装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3)虚拟经营已在部分服装企业盛行。在中国服装行业,国内最早实施虚拟经营的是美特斯邦威。美特斯邦威集团公司始建于1994年,集团在国内率先采取“虚拟经营模式,走品牌连锁经营的发展道路”。虚拟经营是企业把一条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割,企业集中资源于其中的高附加值环节,将其余的环节外包,企业突破有形的界限,通过各种方式将设计、生产、营销、财务等环节在企业内外进行整合弥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企业运作体系。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是指企业从创建到投产经营所经历的一系列环节和活动,如图1,每个环节都有资金的投入并带来相应价值的增加,从而使这一系列环节联结成一条活动成本链。在服装从生产到销售的整条价值链上,价值含量最高的上下游环节分别集中在设计和营销,而美特斯邦威就是抓住了上下游中的这两个重要环节,将整条价值链进行分割,将资源全部集中于产品的设计和品牌的推广上,而将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外包。经营模式见图2。

正是凭借这种经营模式,美特斯邦威从1995年年销售额为500万升到2003年年销售额20亿元。短短数十年间创造了把企业爆炸性地扩大了400倍的商业奇迹。集团也由此发展成为中国休闲服饰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4)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为服装业打造国际时装之都奠定了基础。服装业的发展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纵览世界已有的五大时装之都,即:高级时装之都的巴黎、高级成衣之都的米兰、运动休闲和成衣的纽约、经典男装之都的伦敦和东西方结合之都的东京,都是在本国独特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的大背景下,用自己的民族文化奠定了成为国际时尚之都的基础。中国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力争早日打造成世界第五大服装之都。

1.2劣势(Weakness)

(1)产品档次不高,对外依赖性强。我国的服装业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上,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小,自主品牌只占出口产品的10%,出口商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利润水平。此外,致命的一点就是我国服装出口总额近一半来自加工贸易。加工贸易确实为服装企业的对外贸易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以进原料、来款式、供品牌”为主体的服装加工贸易模式对中国服装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不有利。盲目追求加工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会助长国内服装行业的严重依赖性,一旦发达国家不给我们订单将拖垮我们整个服装出口行业。

(2)缺少自主品牌、缺乏专业设计人才、设计能力弱。中国服装缺少国际知名品牌,在服装产品上是一个“制造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品牌小国”,自我设计能力弱,这决定了我国企业只能被动的按照国外客户的订单要求进行生产,增加了市场风险。整个行业极其缺乏高端设计人才及引领世界潮流的服装企业,其中绝大部分企业设计都是跟随欧美、韩国等国的潮流,创新能力较差。

(3)大力发展OEM,成了品牌国际化的障碍。OEM是指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ing,在我国通常指“定牌生产”或“贴牌生产”。近几年,中国服装出口规模逐年攀升,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服装出口国及生产国。其中很大原因在于:我国大部分出口服装企业都在做OEM,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在2%~5%之间,处在服装行业整条价值链上附加值最低的生产环节。拥有2000多家服装企业的东莞,其中60%为外来加工的小企业。像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50多个服装名牌在中国都有生产基地。这样,一方面使中国企业失去了打造自己品牌的机会,进入为别人品牌做嫁衣裳的局面,不能准确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另一方面OEM使中国服装企业过度依赖于国外企业,不能及时提高对产品的设计能力和开发的原创能力。从而服装生产企业在整条价值链上处于更加从属的地位。

(4)营销力度不够,营销渠道单一。我国服装企业主要通过广交会、华交会等渠道通过国外中间商或批发商接受定单,很少在目标国市场形成自己的营销网络。出口企业在“签订出口合同—采购原材料—组织生产—出运—交货—结汇”的流程后,就完成了使命。之后的分拨、物流、零售、售后服务、品牌推广等一系列增值环节,我国出口企业基本上未参与。而商品销售价格为出口价格的3~5倍,一些名牌产品甚至高达10~20倍。丰厚的渠道利润和品牌利润都被进口商、批发零售商所获得,中国出口商只赚取了微薄的加工费。

(5)很多服装企业规模太小,竞争力不强。这种企业有“散、小、弱”特点,并以加工型为主。企业设备普遍陈旧老化、设备引进能力和技术的再开发能力均很弱,产品难以适应国际市场流行趋势和新消费需求。大部分企业没有从事国际贸易的人才和经验。

(6)缺乏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我国服装行业,企业数量非常多,但规模普遍偏小。2004年我国服装企业有4.5万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占15%。更重要的是,行业的组织程度低,企业管理水平低,交易成本高,内耗大,没有形成良好的企业生态。目前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多集中在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和山东等沿海地区,但产业投资主体较为分散,个体规模也不大,尚处于发展阶段。

(7)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意识不强,对行业内相关规则不甚了解。不少企业对一些发达国家实行的纺织服装环保标准(ISO14000)和社会责任标准(SA8000)等国际标准不甚了解,也不严格按此标准进行生产和进行认证,而对出口前景过于乐观,因此出现了投资过热,出口数量大增,低价竞争的局面。一旦发生国外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和实施特别保障措施时,不少出口企业又听之任之,事不关己,不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应诉,从而更加放任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服装产品出口的限制力度和广度。

1.3机会(Opportunities)

(1)中国对外贸易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世界经济增长虽有所减缓,但仍将继续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数据,中国对外贸易(2001~2004)呈将强劲的增长趋势,这为中国服装产品的出口提供了良好的经济背景。

(2)中国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10%,2004年增长10.1%,2005年增长10.2%,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是10.7%,创下了中国经济10多年来的最快增长。这为中国服装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3)世界纺织服装产业向中国转移。2004年上半年,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先行指标——全球跨国并购金额增长了3%,这是2001年以来该指标的第一次上升,扭转了国际直接投资连续3年不断下降的趋势。2005~2006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能力和拓展市场的势头不减,中国这个大市场已吸引相当一部分的国外资金投向中国的纺织服装业,这将有利于整个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

(4)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更有利于加强中国服装企业与国际交流,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中国企业的品牌形象。中国加入WTO后,为跨国公司尤其是知名品牌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公平的竞争平台,同时,也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铺平了道路。我国服装企业可以通过在国际市场与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的竟争中,学习新的技术和经营理念,进一步积累国际市场营销知识和全球企业运作经验,打造中国品牌。

(5)对主要市场出口连续增长的同时,对非洲、对联体等新兴市场增长明显。2003年我国服装出口对东南亚、中东地区、非洲、欧盟、独联体、拉丁美洲、大洋洲的出口增长非别为40.8%、47.8%、59%、34.4%、109%、14.7%、29.9%、20.1%,并且已稳居美国、欧洲和日本三大市场进口来源国的首位。同时,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已初具成效,对非洲和独联体的出口增长速度最为迅速。1.4威胁(Threats)

(1)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在全球性生产相对过剩和大批发展中国家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方式介入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下,中国服装赖以推动出口增长的资源优势和比较成本优势的作用将会受到不断冲击。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越南、斯里兰卡、孟加拉等东南亚邻近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服装产业,积极抢占我国的市场份额。据WernerInternationalInc.的2002年全球纺纱与织造劳动力成本比较的统计结果,中国大陆、中国沿海地区、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印尼、斯里兰卡的劳动力成本(美元/小时)分别为0.41,0.6,0.25,0.57,0.34,0.5,0.4。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的成本最高,低劳动成本的优势已逐渐消失;且我国的土地和成本还在上升,而沿海地区的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又恰好是我国服装出口的主要地区。所有的这一切都导致了我国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2)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容易引起贸易摩擦。根据《世界经济年鉴2004/2005》数据得知,我国服装出口主要集中于日本、美国、欧盟、香港等传统市场。同时2003年对这四大市场出口额为473.3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60.64%,并且居日本、美国、欧盟三大市场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虽然对非洲、独联体国家等新兴市场的出口有快速增长,但所占比重仍然很低,不足以抵御和分散因政治和经济原因所引起的国际贸易摩擦所带来的贸易环境风险。

(3)出口企业经常遭来贸易保护手段。我国服装企业因有低廉的劳动力优势,产品成本相对低,在出口时对进口国造成一定的冲击,导致进口国针对我国企业采取反倾销,特别保障等贸易保护手段。同时各种新贸易壁垒正成为贸易发展的新障碍。新贸易壁垒是相对于传统贸易壁垒而言,是指以技术壁垒为核心的包括绿色壁垒和社会壁垒在内的所有阻碍国际商品自由流动的新型非关税壁垒。新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和社会壁垒等。

2中国服装业国际化战略

通过对上述服装行业的SWOT分析,整合整个服装行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如何做到充分利用优势和机会,避开整个行业的劣势和威胁是关乎中国服装行业能否走远走好的关键问题。中国服装行业应可采取以下相应的战略措施。

(1)SO战略。包括:利用劳动力优势继续保持在生产总量及主要出口市场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对非洲、独联体等新兴市场的开拓;从全球角度出发发展我国服装贸易,加强与国际跨国企业的交流,学习其最为先进技术、经营理念及营销模式等;利用中国服装国际竞争力优势将中国由服装出口大国提升为服装出口强国;中国服装设计可融合国际上的时尚元素发挥文化优势。

(2)ST战略。包括:弱化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水平;实行虚拟经营,最大程度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3)WO战略。包括:对产品结构要有所调整,争取在高档次的产品上有新的突破;引进高端设计人才的同时加强对本土设计人才的培养;实施品牌战略,争创世界一流品牌;服装企业要扩大企业规模,不断更新设备改进现有工艺;实现服装产业的大规模产业集群;OEM合作向高层次发展;加大营销力度,拓展营销渠道,加快推行服装外贸出口制。

(4)WT战略。包括:熟悉国际服装行业内的相关规则,深入了解出口市场对服装进口的相关规定;加强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意识,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手段;加强对我国服装品牌的管理,保护知识产权。

3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服装业面临的挑战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严峻,因为劳动力更为低廉的国家的服装生产正在蓬勃发展,而知名品牌的服装几乎被发达国家所占据。中国服装业要在国际市场中发展及壮大,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出发,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大规模产业集群;有针对性地进行行业信息平台建设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虚拟经营;对服装产品质量监督和标准制进行修订,使之与国际接轨;加强企业的品牌意识,争创世界一流品牌;加大营销力度,拓展营销渠道,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强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意识,熟悉游戏规则,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引进和培养服装相关的高级人才,加强与国际合作与交流;要大力推广虚拟经营在整个行业的实行。相信通过一系列的战略策划的实施,有朝一日,中国将会成为世界服装“品牌强国”,诞生像世界五大时装之都:米兰、巴黎、纽约、伦敦、东京一样的引导世界服装潮流的大都市。

参考文献

1席酋民.跨国企业集团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中国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3世界经济年鉴(2004/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4郭建南,郑喆,黄明朗.我国休闲服装市场调查与品牌发展策略研究[J].丝绸,2006(4)

5丁国强.我国服装业现状与趋势分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10)

6贺政国.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对外经贸实务,2004(12)

7耿建明.服装业现状及出路探讨[J].经济师,2000(4)

8姜涛.我国服装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辽宁丝绸,2006(2)

服装行业篇2

经历了消费者信心和购买行为的低谷后,在内需方面,随着基础数据的回暖及信心的抬头,四月份部分服装企业出现了喜人的业绩反弹,加之,五一节增长的销售额也表明:零售和品牌服装板块复苏趋势日益明确,且一级城市的增速反弹显著的高于二三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

对于出口,由于本轮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全球大部分国家都造成较大冲击,我国服装出口的竞争国也受到普遍影响、虽然我国的出口数据也难让人乐观,但政府和企业也得到一个难得的机会,重新审视我国服装产业。定位为支柱性产业、出口退税连续4次上调至16%等显著提升了中国服装企业的信心,加之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高效的人力和组织体系、上下游综合配套能力等个别优势也在困境中慢慢融合,相信终将成为国内服企笑傲国际市场的“内圣”之因。虽然人力成本等的上升,让出口产品丧失了部分竞争力,但中国制造仍然以低于全球约15%的综合价格优势在美欧继续演绎20%-80%的份额提高,虽然“外王”的利剑只开出“价格”的单锋尚缺“品牌”之利,但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新春天、新提高”正在来临。

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第一季度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340.67亿美元,与去年同比大幅下降6.52%。其中,纺织品累计出口120.18亿美元,服装累计出口220.49亿美元,增速分别为-17.76%和1.01%。而2008年的增长数据为,一季度纺织品增速26.65%,服装12.32%。数据比去年同期分别大幅度回落。考虑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稳定(6.83-6.84之间),剔出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因素按人民币计价(2008年初未7.1左右),08年一季度纺织品、服装的增长速度分别为:纺织品为-20.81%,服装为-2.74%。这个数据完全可以反映目前国内企业的实际出口。

分析原因,目前的外贸订单交货期大多为3至6个月,而08年四季度正是订单量急剧减少的时期,因此一季度月出口额大幅度减少在情理之中。预计09 年2季度纺织品服装出口形势会有所好转,尤其是服装出口将会继续增长。因为一季度国内生产企业订单较08年4季度有较好的增长,加之4月1日起出口退税率上调至16%促使企业有意推迟交货以分享政策优惠。

尤其应当注意的是,08年下半年以来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增速出现“交叉”现象,即纺织品出口增速下降幅度从08年10月以来开始大于服装的出口增速降幅。这预示着,国外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尤其是服装企业在金融危机中遭受的打击也是非常严重,产能萎缩严重,甚至超过中国。因为中国海关统计中纺织品包括纱、坯布、面料等半成品,而服装则包括服装及服装附属品等,纺织品(半成品)出口的大幅下降意味着周边国家服装出口相对下滑导致对我国纺织品(半成品)需求的下降,也同样意味着中国服装产品(包括服装及服装附属品)的国际竞争将减小,故此,国内的服装出口增速有望在今后几个月继续增长,并将在未来全球经济复苏时期获得较快的更大、更好的机遇。尤其是在汇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国内原料成本下降、人力成本的稳定和前期累计多次出口退税率下调提升了整个行业的议价能力;管理、设计、品牌、技术等综合实力的升级也为出口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全球服装出口主要集中在中国、欧盟、香港、土耳其和孟加拉国等国家或地区, 1980-2007年间,中国的市场份额已从1980年占全球服装出口的5.7%上升至2007年的33.4%。全球服装进口则高度集中,以进口金额排序欧盟、美国、日本、香港和俄罗斯。从发展趋势看,日本、美国、香港份额有所下降,俄罗斯份额显著上升。分析两者趋势,结合上文分析结论,中国服装出口极富增长性。

截至2008年我国服装出口前三大市场,欧盟(27 国)、美国和日本分别占比24%、14.1%、和14.4%,而且尤以日本市场比较成功。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服装在三大市场的市场趋势:

1、日本

由于文化、历史和地缘等因素,在1988-2008的20年中,中国服装在日本市场演绎了一段占有率从20%到80%的传

奇,市场份额由23%提高到77%,年复合增长9.91%,年均份额提高2.7个点。即使在日本总需求出现负增长的前提下,中国仍然实现高速增长。目前在日本市场,中国的竞争对手已由发达国家转为发展中国家。韩国的市场份额由1988年的22%降至2008年的1.8%;意大利由1990年的12%降至2008年的3.7%;而越南2008年对日服装出口同比增长为16%,预计2009年同比增长20%。高市场占有率和低端产品为主的现状,要求中国服企今后在日本的重心必然由从抢占市场,转移到巩固市场占有率、提升盈利水平和品牌建设上。

2、美国

从近期数据看,美国服饰消费基本见底,而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与服饰零售基本一致,可以作为判断美国服装进口转暖的指标。但应该注意的是,中国出口美国的服装产品从历史上看来是呈下降趋势的,今后一段时间内,在35%的市场占有率提升的基础上,更应该注意品牌、设计、文化等因素,以提升产品档次,拉升单价、扩大盈利。相信随着我国服装品牌的提升和中华文化溢出效应的全球认同,我国服装业有望在美国市场复制日本市场的传奇。

3、欧盟市场

纺织品配额时代的结束为中国企业开拓欧美市场提供了长足的动力,中国纺织服装在欧盟(25国)的市场份额已从1995年的8.1%提高到2007年的34.3%,年复合增长率16.4%。尤其是2008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欧盟实现了37.87%的逆势增速。虽然欧盟经济在经济危机影响下,近期比较疲软,短期内国内服装出口欧盟地区并不乐观。但相信在与美国市场相似的欧盟市场中,中国服企完全可以实现由二十到八十的提升。

观察增长数据,中国能否在日本继续“增长”,能否在欧美实现“二到八”的增长,中国服企能否创造“新二八定律”,真的让人期待。

从近期看来,目前我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为孟加拉国、土耳其、印度、越南等国,尤其是近两年来其市场份额都有上升,虽然我国的出口国主要是发达国家,他们则是发展中、发达国家兼顾,但因其竞争策略与我国相似,随着我国的价格优势的逐渐丧失,订单已向几国流失。

08年年报统计显示,行业内经营亏损和业绩下降的公司明显增加,而09年一季报显示行业内经营亏损和下滑公司数量又有增加。虽然2009 年一季度,纺织服装行业净利润大幅上升29.62%,但收入继续下滑了9.34%,且净利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雅戈尔在首季抛售了部分中信证券股权带来的投资净收益所致,并非纺织服装产品的盈利水平上升。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数据并不理想。如果,再去除内外部需求的双双下降的影响,企业经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营业毛利率的下降、期间费用的上升和实际所得税率的上升。

服装行业篇3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中国的本土服装行业面临巨大危机,惊现悬崖效应。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各国之间贸易往来“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是世界著名的“制造工厂”,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遍布世界各个领域。2012年上半年,国内42家上市服装公司总库存达到438亿元,累积存货可卖3年。

在经历20世纪90年代的巅峰时期后,如今中国服装产业已风光不再。全球消费疲软,出口受阻;中国本土市场,年轻消费者成为主导力量,本土品牌吸引力持续降低。

虚拟洋品牌走到悬崖边上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服装市场走势一度紧俏。许多本土服装企业走虚拟洋品牌路线,大都赚得盆满钵盈,以生产代工起家的雅戈尔可谓是当中的佼佼者。1979年的“青春服装厂”是雅戈尔的前身,在品牌成长期,当年乡土气息浓厚的“青春服装厂”华丽变身为颇具国际范儿的雅戈尔。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当年的服装厂成为拥有数万名员工的上市公司,虚拟洋品牌路线在信息闭塞的年代算是一剂良药。

特定的年代会形成特定的路线及时代的产物,打着洋旗号的中国品牌在一网知天下的今天原形毕露。逐渐成为社会主要消费群体的80后、90后对于网络的应用驾轻就熟,年轻人获得信息的途径越加的多元化,对于服装品牌的来历和出身更是如数家珍,虚拟洋品牌再赚年轻消费者钱的难度愈来愈大。

受欧美日韩风的影响,70后至90后在选择服装时对国外品牌的青睐程度更甚于中国本土品牌。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消费者多会选择一些国际大牌,这是品牌附加值的作用,对于消费者来说亦是身份地位的体现。大众消费群体则会选择一些彰显个性,紧跟潮流的外国时尚品牌。如H&M,ZARA就受到许多年轻人的认可与喜爱。

迅速成长起来的年轻消费群体,多已成为家庭的“发言人”和“意见领袖”,他们的一些观点和审美趣味对长辈也造成一定的影响,加之社会整体审美风向日渐与国际接轨,40后至60后的成熟消费群体也想紧跟时代潮流,重拾青春。

在世界事天下知的今天,虚拟洋品牌路线对于服装行业显然不再适用,越发精明的消费者练就了一双堪比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披着洋皮的本土品牌会被轻易打回原形。

老服装品牌沦陷

面对国外服装品牌的大举入侵,以前风靡一时的本土老品牌已然沦陷。许多老品牌故步自封、不思进取、讳疾忌医,结果大多病入膏肓濒临死亡。陪伴80后成长的起来很多本土品牌亦面临销售不畅、库存高压的困境。以前节衣缩食一个月也买不起的这些时尚品牌,如今已经卖到了十几元的白菜价。

瞬息万变的社会流行风尚改变了消费者的审美取向。郭沫若说过:服装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时间的车轮永不止步,一个时代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启。在建国初期人们出席重大场合,男士以穿中山装为荣,如今即使在偏远的农村地区也很难看到中山装的行迹,取而代之的是西装和夹克在社会各阶层的流行。

敢问路在何方

穷则思变,面对困境即是希望的开始。人们在有自信的时候才会有出路,中国服装品牌应重树信心寻找新方向。日韩一些服装品牌以其个性张扬的风格受到消费者的追捧与喜爱,我们完全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他们的成功之道。

日本著名休闲品牌优衣库,品牌坚持现代、简约、自然,所提倡的“百搭”理念更为消费者熟知,成为全球服饰零售业的佼佼者。三宅一生品牌凸显鲜明的日本民族特色,根植于日本民族观念、习俗、价值观,是将日本民族文化传承发扬的高端服装品牌,享誉国际服装界。

EXR是韩国知名运动品牌,品牌将运动与时尚结合并融入流行元素,定位为个性休闲装。EXR初入市场反响极好,一些韩国大牌明星也是EXR的忠实粉丝。EXR虽初出茅庐但一路高歌猛进,价位直逼阿迪达斯、耐克等国际一线运动品牌。

归根结底,中国服装品牌的症结在于提升自己的文化修为,无论是欧美的国际一线大牌,还是日韩的一些个性风格品牌,其品牌背后都是以民族文化的内动力作为支持。

服装行业篇4

2、这样看,优衣库也是个不错的案例。一方面,在中国市场电商业绩不错;在其本土市场,电商增长也很快。2016财年,优衣库在日本市场电商营收421亿日元(约合2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30.1%,占日本市场总销售额5.3%。在对2017财年展望中,其对电商有增加4成的收益预期;另一方面,优衣库近年来一直在尝试有关电商的前沿销售方式。

3、优衣库中国区电商主管之前接受采访曾透露,从优衣库的销售数据看,门店开得越多的地方,线上销售会越多。因为消费者到了门店,可以亲身体验优衣库的产品质量与服务,对品牌的认可度会更高。

4、这个说法也验证了阿里巴巴投资的以实体店为依托的生鲜电商”盒马鲜生“创始人侯毅的话,他在创立盒马生鲜半年后,在一次行业分享中提到零售中实体店的两个重要价值:一是快速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二是实现低成本的流量。盒马生鲜目前被行业内认为是新零售的一个代表性企业。其在今年初在上海成立第一家店后,舍命狂奔,发展势头很猛。

5、显然,这正是近年来优衣库在强化电商渠道,却并没减缓线下门店发展势头的原因。联商网数据显示,优衣库仅在2015年在华开店数为91家,而其去年透露的计划是,每年在中国新开80-100家店铺的速度发展。

6、总结起来,线上线下结合是大势所趋,新零售时代已经到来。以往电子商务冲击传统产业的说法将被否定,电商与线下实体商业,应该由原先的独立、冲突,走向混合、融合,通过精准化、体验为主的模式,去了解消费者,满足并引导消费需求,已达到消费升级。对零售商而言,也能通过预测消费数据,把控生产,达到零售升级。

服装行业篇5

关键词:服装产业  行业提升

0 引言期刊

服装产业作为河北十大主导产业之一,在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应优化结构,重点发展,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事实上,以贴牌加工为主的河北服装产业如何实现产业升级,加快服装大省向服装强省的跨越是当前必须面对的问题。

1 河北服装行业的现状

作为北方的服装大省,近十年间河北服装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全省服装企业已发展到4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80万人,并初步形成了容城服装、辛集皮衣、宁晋牛仔、安新羽绒、清河羊绒和卓达服装产业园这六大区域性服装产业集群。另外肃宁、枣强、青县、磁县等服装集群加工地也渐具规模。即使这样,位居中国服装产量前10名的河北,其年产值却与同样排在前十位的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省份相差悬殊。另外,河北省目前只有“雪驰”、“大羽”、“鸣鹿”等寥寥几个中国名牌和“比琦”、“伴纵”等10多个省名牌而已。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河北服装行业没有一个享誉全国的服装名牌,是和其服装大省极不相称的。现在虽然 80%以上的企业从原来单一的外贸出口发展为多渠道、多口岸经营,但知名品牌少,品牌附加值低,“十个企业八个贴”依然是河北服装产业的现状。

当前,河北省在政府层面上正大力实施以依托服装产业集群的壮大来做强河北服装产业的发展策略。其模式就是通过借鉴南方服装产业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大力打造服装产业集群,实现产业升级,形成区域优势,构筑“河北服装圈”,实现产业提升。事实上,河北服装产业集群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很多问题,要实现服装产业的提升,必须突破发展瓶颈,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2 河北服装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服装产业集群整体水平低,缺乏竞争优势 河北的服装产业集群整体发展水平低,大多处于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目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已公布的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名录中服装类的河北仅2家,分别是宁晋休闲服装名城和清河羊绒纺织名城,这同广东20家、浙江10家、江苏9家、福建4家有很大差距。并且,在现有产业集群中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缺乏规模和质量效益型的龙头企业,和其他地区相比没有明显的产业优势。在2005-2008年,连续三年公布的中国服装行业竞争力前10强企业名单中,没有一家河北企业。期刊

2.2 产业集群内产业链短,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目前,国内一些具有优势的服装产业集群,已形成从设计、原料生产、配件、机器设备供应、服装加工、销售、再到消费者手中完整的产业链条。现今河北的产业集群中大多是众多生产同样产品企业的简单集中,产品雷同,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大量“小而全”的企业在同一个集群中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并危及集群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2.3 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产业配套不完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原因,多数产业集群尚未形成集群应有的创新机制,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人才、资本和体制环境。多数企业没有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弱,大多停留在低水平的往返式生产上,抗风险能力较差。而且,企业与学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不紧密,获取和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弱,得不到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智力资源,创新能力匮乏。

2.4 品牌建设相对落后 河北服装行业以初级加工和贴牌加工出口为主,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比重很低,品牌建设相对落后,这点从目前仅有 “雪驰”、“大羽”、“鸣鹿”等少数国内知名品牌就可充分看出。自有品牌的缺乏让企业失去了对营销渠道的控制力和市场议价能力。一般贴牌加工出口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只能获得利润的10%,品牌商则占据利润的50%。这种贴牌模式,为河北服装产业带来的只是整个服装产业链条中利润最薄弱的部分,而依靠品牌效应所带来的高附加的利润部分的缺失制约了河北服装行业的发展和壮大。3 河北服装行业产业提升的策略

3.1 以市场促产业,提升专业市场功能 认真落实中共河北省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中的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集群的政策,塑造集群经济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和市场主体。纵观国内外,构建专业的市场体系,是服装集群迈向更高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专业市场的建设,使市场日益成为促进产业集群地发展的原材料中心、产品交易的物流中心、品牌展示中心和信息交换中心。目前,河北省内的各产业集群地的专业市场大多类似产品的批零中心,功能较单一。而拓展市场功能、分类搭建实体市场、创建线上市场等来满足当前企业订单式交易、电子商务以及小批量多品牌的采购变化等快速反应的市场机制,成为专业市场的发展方向。同时,可借专业市场的平台建设,整合集群内资源,开阔企业视野,实现产业发展和市场效益的双赢。 3.2 加强产业集群的配套产业建设,完善产业链条,打造龙头企业 产业链条短是当前各服装产业集群的共同点。目前在位的服装企业,无论大小、设备、产品档次等,大多拥有自己完整的服装加工环节的生产链条,而没有形成更为细致的集群内分工,这就造成了集群内大量“小而全”的企业的产品雷同和恶性竞争。以“中国羊毛衫名镇”濮院针织产业集群为例,其产业园区的企业以生产羊毛衫、针织服装为主,辅之以毛纺、印染、缩绒、后整理等企业,形成纺纱、编织、印染、后整理、辅料生产、包装、机械制造、检验检测、科技服务、物流配送一条龙配套的产业链,集中体现了国内毛衫业的先进水平,成为我国针织产业集聚度高、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条紧密的毛针织服装特色产业基地。可见加快服装集群中产业链条建设,将集群内企业按照自身优势和专业特长,分工协作,发展包括纺织、印染、服装制造和加工、定型包装、批发零售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是集群的壮大之路。期刊

另外,河北服装产业集群中缺乏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以及作为行业标杆对产业集群的形象提升作用。未来3-5年中各产业集群打造龙头企业将是产业提升的必要举措。政府要支持企业通过购并、联合等形式,发展大公司、大集团,创几个全国叫得响的龙头企业。

3.3 实施品牌战略,做强区位品牌,做响企业品牌 以我国服装业发达的广东、江浙等地而言,其服装产业的崛起和壮大,都借助了品牌的力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打造了杉杉、雅戈尔、七匹狼、美特斯邦威等名牌,也打造了虎门时装、杭派女装、宁波男装、温州休闲装等区域性的著名服装产业基地。当前的河北服装业,品牌意识依然不强,树品牌的力度不够。这一点在面对金融危机时,市场劣势尤显。没有知名企业品牌,只能赚取微薄的利润,只能在市场的风浪中漂浮,抗风险能力薄弱;没有知名区域品牌,只能企业自身闯商海,没有集团优势和行业协作。河北服装行业的产业提升,必须在 “树品牌,促发展”的大旗下,深入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一方面做强区域品牌,进一步提升龙头产品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地位,大力开创各类产品品牌,使区域品牌内涵更丰富、形象更丰满、产品更有竞争力;另一方面作响企业品牌,加快实施对服装企业在科技创新、创品牌、招商环境方面的扶持配套政策,在服装企业中培育发展一批品牌企业和名牌产品。

3.4 加强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作用,发挥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 加强政府对服装产业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应在税收、资金、土地、人才、技改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特别要逐步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机制,保证服装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要。另外,政府应具有服务意识,切实从企业需求出发,在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市场功能、发展配套服务产业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

积极推动服装行业协会建设。借鉴广东、江浙等地建立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的方法,负责行业指导和监督。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产业自律和组织管理功能,增强服装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集体行动”能力,树立整个产业集群的整体形象,提高行业竞争力。同时,加强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搭建平台,如举办服装节、服博会、组团参展等活动,助力企业提高自身形象和扩大知名度;另外,推进协会在行业自律、政策研究、信息传递、技术交流、专业培训、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等方面的协调作用,协助企业和各界的沟通,加强开放合作,减少企业创新过程中的障碍及不稳定因素,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条件。期刊

3.5 推动产业创新,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应大力培养服装企业的创新能力,吸纳优秀人才,强化科技效应,提升产业水平。一方面,企业在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培训员工,提高个人技能的同时,积极加强企业家们个人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进而带动整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吸纳人才,积极开发新产品,推进新的绩效管理、营销理念的实施,以科研投入来促进企业的产业创新;另一方面,加强集群内各企业同学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获得技术协作和智力支持。在这一点上,河北的服装企业显得先天不足。从目前河北的六大服装产业集群来看,仅卓达一家有地缘优势依托高校,其余产业集群在地域上都与相关科研院所有一定地域间隔。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在推动产业创新,促进产学研结合上应更加具有主动性,主动联系科研院所、主动招聘科研人才、主动寻求智力支持等。此外,河北各服装企业大多集中在县级市县,本身不具备大中城市的人才优势和吸引力,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人才吸纳策略和激励机制,提高待遇、扶持培养,做好人才招得来、留得住、干劲足的工作,让人才资源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力军。

(本文为河北省社科联2008年度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编号200803051)

参考文献:

[1]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报告(2007).

[3]陈树津.建设新型产业集群[J].中国纺织.2008.9.期刊

服装行业篇6

关键词 中国服装行业 swot分析 国际化 

1 我国服装行业的swot分析 

1.1 优势(strength) 

(1)中国服装行业拥有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服装生产量大。服装行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价格是生产成本的要素之一。根据美国wernevr国际咨询公司提供数据,国际服装业每小时工资水平报告:中国劳动力价格为每小时每人0.96美元,综合排名世界第四十八位,该水平相当于日本的1/37,美国的1/20,韩国的1/3,可见中国劳动力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同时,中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正是凭借几乎没有价格弹性的廉价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使得中国的出口产业获得了所向披靡的竞争力。 

我国服装产品的生产总量在世界上居于绝对优势,据统计,2003年服装年产量127亿件,2004年中国在世界服装贸易中的份额从2003年的23%增长到2004年的24%。2005年,我国服装出口金额是735.66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19.40%,服装出口数量为219.73亿件,比上年同期增长8.1%,属于服装出口大国。 

(2)服装业国际竞争力居世界首位。竞争力系数是衡量一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是指某产业贸易顺差(逆差)占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即: 

竞争力系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 

当竞争力系数大于0时,表明该产业贸易顺差,否则逆差;当竞争力系数趋于1时,表明竞争力愈强,反之则愈弱。据海关资料统计,2003年中国服装出口额达519.16亿美元,贸易顺差506.12亿美元,竞争力系数为0.97,说明中国服装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3)虚拟经营已在部分服装企业盛行。在中国服装行业,国内最早实施虚拟经营的是美特斯邦威。美特斯邦威集团公司始建于1994年,集团在国内率先采取“虚拟经营模式,走品牌连锁经营的发展道路”。虚拟经营是企业把一条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割,企业集中资源于其中的高附加值环节,将其余的环节外包,企业突破有形的界限,通过各种方式将设计、生产、营销、财务等环节在企业内外进行整合弥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企业运作体系。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是指企业从创建到投产经营所经历的一系列环节和活动,如图1,每个环节都有资金的投入并带来相应价值的增加,从而使这一系列环节联结成一条活动成本链。在服装从生产到销售的整条价值链上,价值含量最高的上下游环节分别集中在设计和营销,而美特斯邦威就是抓住了上下游中的这两个重要环节,将整条价值链进行分割,将资源全部集中于产品的设计和品牌的推广上,而将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外包。经营模式见图2。 

正是凭借这种经营模式,美特斯邦威从1995年年销售额为500万升到2003年年销售额20亿元。短短数十年间创造了把企业爆炸性地扩大了400倍的商业奇迹。集团也由此发展成为中国休闲服饰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4)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为服装业打造国际时装之都奠定了基础。服装业的发展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纵览世界已有的五大时装之都,即:高级时装之都的巴黎、高级成衣之都的米兰、运动休闲和成衣的纽约、经典男装之都的伦敦和东西方结合之都的东京,都是在本国独特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的大背景下,用自己的民族文化奠定了成为国际时尚之都的基础。中国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力争早日打造成世界第五大服装之都。 

1.2 劣势(weakness) 

(1)产品档次不高,对外依赖性强。我国的服装业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上,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小,自主品牌只占出口产品的10%,出口商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利润水平。此外,致命的一点就是我国服装出口总额近一半来自加工贸易。加工贸易确实为服装企业的对外贸易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以进原料、来款式、供品牌”为主体的服装加工贸易模式对中国服装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不有利。盲目追求加工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会助长国内服装行业的严重依赖性,一旦发达国家不给我们订单将拖垮我们整个服装出口行业。 

(2)缺少自主品牌、缺乏专业设计人才、设计能力弱。中国服装缺少国际知名品牌,在服装产品上是一个“制造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品牌小国”,自我设计能力弱,这决定了我国企业只能被动的按照国外客户的订单要求进行生产,增加了市场风险。整个行业极其缺乏高端设计人才及引领世界潮流的服装企业,其中绝大部分企业设计都是跟随欧美、韩国等国的潮流,创新能力较差。 

(3)大力发展oem,成了品牌国际化的障碍。oem是指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在我国通常指“定牌生产”或“贴牌生产”。近几年,中国服装出口规模逐年攀升,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服装出口国及生产国。其中很大原因在于:我国大部分出口服装企业都在做oem,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在2%~5%之间,处在服装行业整条价值链上附加值最低的生产环节。拥有2000多家服装企业的东莞,其中60%为外来加工的小企业。像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50多个服装名牌在中国都有生产基地。这样,一方面使中国企业失去了打造自己品牌的机会,进入为别人品牌做嫁衣裳的局面,不能准确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另一方面oem使中国服装企业过度依赖于国外企业,不能及时提高对产品的设计能力和开发的原创能力。从而服装生产企业在整条价值链上处于更加从属的地位。 

(4)营销力度不够,营销渠道单一。我国服装企业主要通过广交会、华交会等渠道通过国外中间商或批发商接受定单,很少在目标国市场形成自己的营销网络。出口企业在“签订出口合同—采购原材料—组织生产—出运—交货—结汇”的流程后,就完成了使命。之后的分拨、物流、零售、售后服务、品牌推广等一系列增值环节,我国出口企业基本上未参与。而商品销售价格为出口价格的3~5倍,一些名牌产品甚至高达10~20倍。丰厚的渠道利润和品牌利润都被进口商、批发零售商所获得,中国出口商只赚取了微薄的加工费。 

(5)很多服装企业规模太小,竞争力不强。这种企业有“散、小、弱”特点,并以加工型为主。企业设备普遍陈旧老化、设备引进能力和技术的再开发能力均很弱,产品难以适应国际市场流行趋势和新消费需求。大部分企业没有从事国际贸易的人才和经验。 

(6)缺乏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我国服装行业,企业数量非常多,但规模普遍偏小。2004年我国服装企业有4.5万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占15%。更重要的是,行业的组织程度低,企业管理水平低,交易成本高,内耗大,没有形成良好的企业生态。目前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多集中在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和山东等沿海地区,但产业投资主体较为分散,个体规模也不大,尚处于发展阶段。 

(7)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意识不强,对行业内相关规则不甚了解。不少企业对一些发达国家实行的纺织服装环保标准(iso14000)和社会责任标准(sa8000)等国际标准不甚了解,也不严格按此标准进行生产和进行认证,而对出口前景过于乐观,因此出现了投资过热,出口数量大增,低价竞争的局面。一旦发生国外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和实施特别保障措施时,不少出口企业又听之任之,事不关己,不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应诉,从而更加放任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服装产品出口的限制力度和广度。 

1.3 机会(opportunities) 

(1)中国对外贸易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世界经济增长虽有所减缓,但仍将继续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数据,中国对外贸易(2001~2004)呈将强劲的增长趋势,这为中国服装产品的出口提供了良好的经济背景。 

(2)中国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10%,2004年增长10.1%,2005年增长10.2%,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是10.7%,创下了中国经济10多年来的最快增长。这为中国服装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3)世界纺织服装产业向中国转移。2004年上半年,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先行指标——全球跨国并购金额增长了3%,这是2001年以来该指标的第一次上升,扭转了国际直接投资连续3年不断下降的趋势。2005~2006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能力和拓展市场的势头不减,中国这个大市场已吸引相当一部分的国外资金投向中国的纺织服装业,这将有利于整个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 

(4)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更有利于加强中国服装企业与国际交流,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中国企业的品牌形象。中国加入wto后,为跨国公司尤其是知名品牌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公平的竞争平台,同时,也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铺平了道路。我国服装企业可以通过在国际市场与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的竟争中,学习新的技术和经营理念,进一步积累国际市场营销知识和全球企业运作经验,打造中国品牌。 

(5)对主要市场出口连续增长的同时,对非洲、对联体等新兴市场增长明显。2003年我国服装出口对东南亚、中东地区、非洲、欧盟、独联体、拉丁美洲、大洋洲的出口增长非别为40.8%、47.8%、59%、34.4%、109%、14.7%、29.9%、20.1%,并且已稳居美国、欧洲和日本三大市场进口来源国的首位。同时,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已初具成效,对非洲和独联体的出口增长速度最为迅速。 

1.4 威胁(threats) 

(1)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在全球性生产相对过剩和大批发展中国家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方式介入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下,中国服装赖以推动出口增长的资源优势和比较成本优势的作用将会受到不断冲击。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越南、斯里兰卡、孟加拉等东南亚邻近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服装产业,积极抢占我国的市场份额。据werner international inc.的2002年全球纺纱与织造劳动力成本比较的统计结果,中国大陆、中国沿海地区、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印尼、斯里兰卡的劳动力成本(美元/小时)分别为0.41,0.6,0.25,0.57,0.34,0.5, 0.4。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的成本最高,低劳动成本的优势已逐渐消失;且我国的土地和成本还在上升,而沿海地区的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又恰好是我国服装出口的主要地区。所有的这一切都导致了我国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2)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容易引起贸易摩擦。根据《世界经济年鉴2004/2005》数据得知,我国服装出口主要集中于日本、美国、欧盟、香港等传统市场。同时2003年对这四大市场出口额为473.3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60.64%,并且居日本、美国、欧盟三大市场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虽然对非洲、独联体国家等新兴市场的出口有快速增长,但所占比重仍然很低,不足以抵御和分散因政治和经济原因所引起的国际贸易摩擦所带来的贸易环境风险。 

(3)出口企业经常遭来贸易保护手段。我国服装企业因有低廉的劳动力优势,产品成本相对低,在出口时对进口国造成一定的冲击,导致进口国针对我国企业采取反倾销,特别保障等贸易保护手段。同时各种新贸易壁垒正成为贸易发展的新障碍。新贸易壁垒是相对于传统贸易壁垒而言,是指以技术壁垒为核心的包括绿色壁垒和社会壁垒在内的所有阻碍国际商品自由流动的新型非关税壁垒。新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和社会壁垒等。 

2 中国服装业国际化战略 

通过对上述服装行业的swot分析,整合整个服装行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如何做到充分利用优势和机会,避开整个行业的劣势和威胁是关乎中国服装行业能否走远走好的关键问题。中国服装行业应可采取以下相应的战略措施。 

(1)so战略。包括:利用劳动力优势继续保持在生产总量及主要出口市场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对非洲、独联体等新兴市场的开拓;从全球角度出发发展我国服装贸易,加强与国际跨国企业的交流,学习其最为先进技术、经营理念及营销模式等;利用中国服装国际竞争力优势将中国由服装出口大国提升为服装出口强国;中国服装设计可融合国际上的时尚元素发挥文化优势。 

(2)st战略。包括:弱化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水平;实行虚拟经营,最大程度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3)wo战略。包括:对产品结构要有所调整,争取在高档次的产品上有新的突破;引进高端设计人才的同时加强对本土设计人才的培养;实施品牌战略,争创世界一流品牌;服装企业要扩大企业规模,不断更新设备改进现有工艺;实现服装产业的大规模产业集群;oem合作向高层次发展;加大营销力度,拓展营销渠道,加快推行服装外贸出口制。 

(4)wt战略。包括:熟悉国际服装行业内的相关规则,深入了解出口市场对服装进口的相关规定;加强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意识,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手段;加强对我国服装品牌的管理,保护知识产权。 

3 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服装业面临的挑战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严峻,因为劳动力更为低廉的国家的服装生产正在蓬勃发展,而知名品牌的服装几乎被发达国家所占据。中国服装业要在国际市场中发展及壮大,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出发,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大规模产业集群;有针对性地进行行业信息平台建设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虚拟经营;对服装产品质量监督和标准制进行修订,使之与国际接轨;加强企业的品牌意识,争创世界一流品牌;加大营销力度,拓展营销渠道,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强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意识,熟悉游戏规则,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引进和培养服装相关的高级人才,加强与国际合作与交流;要大力推广虚拟经营在整个行业的实行。相信通过一系列的战略策划的实施,有朝一日,中国将会成为世界服装“品牌强国”,诞生像世界五大时装之都:米兰、巴黎、纽约、伦敦、东京一样的引导世界服装潮流的大都市。 

参考文献 

1 席酋民. 跨国企业集团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中国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3 世界经济年鉴(2004/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4 郭建南,郑喆,黄明朗.我国休闲服装市场调查与品牌发展策略研究[j].丝绸,2006(4) 

5 丁国强.我国服装业现状与趋势分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10) 

6 贺政国.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对外经贸实务,2004(12) 

7 耿建明.服装业现状及出路探讨[j].经济师,2000(4) 

8 姜涛.我国服装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辽宁丝绸,2006(2) 

服装行业篇7

关键词:服装经济;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01

0 引言

石狮市是全国闻名的百强县级市同时也是著名的服装名城,其生产的服装内销全国各地外销欧洲、中东;在国内、国际上都享有美名。先进的服装产业模式、较为成熟的市场环境是石狮领先于我国其他地区的关键因素。都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服装业亦是如此。没有好的设计,没有紧跟国际潮流的步伐,一t的批量生产烂大街的粗糙成衣,这样的企业是一定会被淘汰的。近10年来的石狮服装业,缺乏创新,失去市场号召力的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不管是当地政府、企业甚至是普通居民都对这一趋势感到焦虑。面对当下这一窘境唯一的办法就是改革。文章将简单的介绍石狮服装业发展早期与成熟发展阶段并借鉴法国时装成功的发展要素,为石狮当地的服装经济提出改革建议。

1 服装业发展雏形

石狮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1987年以前,一直隶属于泉州晋江县,是一处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1987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石狮市,为省辖县级市。撤镇建市29年来,石狮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功摆脱了贫困成为全国最为发达的县级地区之一。之所以可以取得如此成绩,石狮市服装行业的发展是带领致富道路的金钥匙。

石狮地处“风头水尾”这一尴尬的地理位置,耕地面积极为有限,每年台风灾害也频繁发生。显然,简单的农业经济无法维持全家的温饱,一代代石狮人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纷纷到东南亚或香港、澳门讨生活。如今,石狮已经成为我国著名的侨乡,80%以上的人家有海外关系。全市旅外华侨和港澳同胞近30万人,祖籍石狮的台胞近30万人。拥有雄厚的海外关系和叶落归根的乡愁是石狮贸易业和服装制造业发展起来的重要因素。外出的海外石狮侨胞通过与家乡长期频繁的联系,把海外先进的观念、意识和文化带进家乡,渐渐地,无商不富的道理便慢慢地在石狮人民心中扎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带领西方国家发家致富的关键因素,那是欧洲经历了好几百年、好几场革命才演化而来的。改革开放前,全国对于商业还是处保留意见,但石狮人民早在60年代,就利用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寄回来的物资开店摆摊,形成以小商贩为主体的商品市场,这就为接下来石狮服装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处于商品短缺时期,市场很小。由于石狮早期服装业的发展在全国已经有了较高的知名度,有了属于自己的市场空间,因此商品销路不成问题。华侨回乡带回的洋贷赠品和各种渠道携入的舶来品就已经供不应求了。于是勤奋聪明的石狮人就开始萌生了开厂置业的想法了。1978年,原石狮镇只有一家缝纫店;到了1979后,一些居民就自发利用“三闲”(闲房、闲资、闲人)条件合股创办家庭式小工厂,仿制洋服装投放市场试销,效益见好,于是仿效者就越来越多。随着知名度的打开和产品销路的增加,服装也由舶来品到逐步自产,石狮服装业就这样产生了。

2 发展早期阶段

石狮服装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大部分服装厂没有自己设计的产品,都是走复制路线。服装从款式、材质、色泽等方面基本上模仿“估衣摊”洋贷和“来料加工”产品。1985年以后,一部分服装生产企业开始有了大笔大笔收益后,慢慢开始注意到欧洲的服装产业,他们发现欧洲服装业之所以居世界领先地位,原因不仅是因为他们有着高水平的设计人才和管理人才并且他们整个服装市场也是十分的规范化和秩序化。于是开始注重产品设计、生产质量和生产率的意识就渐渐的萌生了。这一时期,我国依然处于短缺经济时期,但是由于石狮服装业较早的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于是就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并造就了“全国跑石狮”的现象。而石狮服装城的美誉便越来越深入人心。随着石狮服装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工厂越办越多,居民就业率越来越高,石狮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1987年,共有大小企业592家(年产值万元以上的企业达20家),个体商贩3400多户,与外地联营的各企业164家。外地在石狮从事经营活动的人员达4万余人,日客流量有3.6万人。并且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市场12个,各类商业和服务网点2801个。

自从1987年批准石狮建市以后,石狮的政策更加灵活,石狮人民更是不予余力,大展拳脚的投入到服装业的发展中来,为石狮服装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并且,早期石狮服装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为其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据资料显示,1988~1992年,是石狮建市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服装行业发展最快的时期。这几年,石狮服装业乃至整个石狮市经济都上了一个台阶。1988年以后,石狮服装业规模迅速扩大;至1991年,全市已拥有庞大的服装及服装配套企业1600多家,其中西服西裤生产企业240家;夹克,女装生产企业431家;童装生产企业165家;鞋帽生产60多家;牛仔系列企业50家;针织内衣系列企业150家;针织漂染企业55家;还拥有纽扣、装饰品等部分服装配件加工企业。1991年全市服装总产量约5000万件(套),产值5亿元,居福建省第一。成为全国闻名的服装生产基地,于是“东方巴黎”的美名成为了这座因纺织服装发展起来的沿海城市的名片。

3 成功发展条件

为什么石狮服装行业能够繁荣发展起来,甚至成为整个石狮市的主导产业,让石狮从一贫如洗的小渔村跃身全国闻名的百强县级市?归根结底,它的兴荣发展离不开其自身有着其它地区无法比拟的竞争力。当时,竞争力的来源主要有以下这几个方面:(1)关注服装设计。石狮成立了“石狮服装质量研究协会”,聘请设计师设计具有侨乡特色的适销对路新产品,紧跟国际潮流步伐;(2)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提高生产率。当时,我国服装生产企业的设备还比较落后,服装生产量少。但是石狮的企业直接从国外引进设备,在生产能力和质量上就远远领先国内企业;(3)强化产品质量管理。在服装的计划、款式、面料、规格上形成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使服装的生产质量大大提高。

1993年至今,我国短缺经济时代结束,石狮服装业的发展也进行了调整阶段。在这一时期服装市场上出现了七匹狼、富贵鸟、柒牌、爱登堡、劲霸、帝牌等著名品牌;与此同时,纺织与染整业开始发展起来;市场拓展能力明显加强,很多企业通过设立合资公司,与国外著名品牌公司定牌生产、自己设计直接出口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越来越完善的市场体系在石狮这座海滨城市慢慢建立起来,石狮市的经济也是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石狮服装产业之所以可以繁荣发展起来,主要原因在于较早的利用市场、并且凭借侨胞在海外的流通信息在国内形成了竞争优势、市场开拓早、资金积累较早相对宽裕、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效仿欧美服装流行款式。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杭州、广州等地近几年服装行业发展迅猛,网络电商更是辉煌,其发展势头渐渐盖过石狮服装业。从目前情况来看,石狮服装产业所具有的传统竞争优势已经逐渐丧失,石狮要想重新夺回“东方巴黎”的美誉,改革是必不可少的。

4 面临的主要问题

(1)服装产业品牌创新力度不够,依然处在模仿阶段且绝大多数服装、纺织行业规模较小、研发能力薄弱。虽然很多企业也成立了设计部门,但是设计的产品依然还是在模仿,就算真的是原创也难以和国际时尚潮流相提并论。由于缺乏高级设计人才,整个服装产业产品不够新颖、时尚。虽然石狮的服装产业在福建省内部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是全国驰名商标还只有2个,国际知名品牌还没有。尽管服装出口占石狮服装业绝大部分比重但出口到国外的商品价格非常低。各个企业生产设备条件参差不齐,出口的服装主要为中低档产品,主要是因为订单数量多才能够盈利。80年代的石狮企业主要是依靠模仿港台成衣和进口优质面料、引进海外设备提高生产率取得竞争优势,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各个地区发展水平也越来越趋于平衡,杭州依靠上海发展起来,而广州既有港口优势也有侨胞优势,因此现在石狮服装产业的这种竞争优势已经不明显了。

(2)难以掌控国际流行趋势和忽视先进的管理模式。由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充裕的资金难以引进专业的设计人才和管理人才,以至于对信息化作用认识不够,不重视对信息化的投入。所以整个服装都业还处于“跟风模仿”阶段,市场流行什么,我就生产什么,完全没有创新可言。因为缺乏市场信息的导向,企业难以对市场做出判断和对自己做出准确定位,大多数企业挤在狭小的市场空间内,被动生产销售,整个服装产业难以做大做强。

(3)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石狮早期是因为“洋贷市场”发展起来的。建市以后,石狮有重视对市场进行规划建设,但总体来看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主要问题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专业市场体系还不完整,大部分服装产品门类没有完整的规划,呈现零散交易服装的现象,地摊交易更是随处可见;二是市场秩序还不规范,服装假冒伪劣现象时有发生;三是没有固定的国外市场和客户,出口率难以提高,不利于石狮服装业的国际化;四是产业发展不平衡,难以做到各个产业协调发展。

(4)行业组织作用的职能没有很好的发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石狮目前共有纺织服装、染整、鞋业、布料、包装印刷、广告业等多个工会或协会。然而,由于成立时间短、起步迟,存在着工会之间各自为战,自生自灭的局面,或是工会之间职能分工不明确,个别协会形同虚设。

(5)缺乏专业的人才是石狮市整个服装产业目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石狮市服装企业最为紧缺的人才有3类:一是设计师。对服装业来说,设计师是服装的灵魂,他们是整个世界潮流的指向标,他们能够设计出美丽服装赢得消费者的喜爱,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没有好的设计师,企业就无法发展。但现在石狮并没有高水准的设计师,设计出来的服装也只是模仿其他服装品牌的款式;二是管理人才,早期石狮服装企业靠的是企业家的敢闯敢干,但是现在这种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市场,一旦最高管理者做出错误的决策,就会使企业走向毁灭。但是,拥有一批专业的管理人才,能够对市场变化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就会减少决策失误的机率。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应该将管理工作交给专业的管理人才进行管理;三是外贸人才。因为服装出口是石狮服装企业盈利的重要来源,但是具有自营出口能力的企业非常少,钱都给外贸企业赚取了,拥有专业的外贸人才我们的企业就可以和国外客户直接接洽,提高了企业生产的利润。

5 解析法国时装领先全球的秘密

欧洲时装,尤其以法国为代表的时装一直走在世界服装产业的前沿,甚至引领全球时尚潮流。为什么法国可以坐拥这时尚宝座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行业发展得早。由于法王路易十四对时装的推崇与喜爱,常常举办宴会、舞会,并根据不同的身份阶级挑选不同的服饰,这极大的宣传了法国的服装。同时并对行业协会进行明确的细分,奠定了合理有序的行业格局。

(2)1868年,随着“高级时装协会”的成立,人们对时装的观念转变,设计师地位的提高,关注时装逐渐成为法国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并给予设计师展示作品的大舞台,定期举办高级时装会。

(3)拥有世界一流的服装企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没有服装企业所带来的丰厚利润,法国时装也难以在世界服装产业中林立。像大家耳熟能详的奢侈品牌如:Louis Vuitton、Dior、Givenchy、YSL、Hermes、Chanel、Chole,就占据了全球顶级奢侈品牌的半壁江山。既给自身带来丰厚的收益也让法国收获国际美名;同时也有了强大的资金保障服装体系在法国继续发展。

(4)政府、媒体对法国时装的支持。政府在制定法规、举办国际时装活动、保护设计师权益和打击假冒伪劣上都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媒体主要指时装记者和时尚编辑,媒体通过时装周把作品呈现给读者,并附上自己对设计师及服装的评价,一方面可以扩大设计师作品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对建立设计师声誉及品牌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时装编辑和记者作为法国服装文化一部分,起着传播和评价作用。

(5)时装院校为法国培养设计、纺织方面的专业人才。其中著名的有高等时装和技术学院、法国高级时装工会学院、高等服装院校、法国时装学院、法国纺织研究院等等。为法国时装体系输送大量人才,并加强企业和院校的交流合作,定期让学生到名牌企业学习,让学生接触到著名时尚设计师,了解世界时尚潮流风向标。可以说,源源不断的服装人才确保了法国时装行业的不断发展。

6 改革迫在眉睫

借鉴法国服装业成功发展的条件以及结合石狮早期服装业发展的经验,我们得出结论:石狮整个服装业必须革除当前行业所出现的创新力度不够、市场不够规范等弊端;吸取法国服装业发展的成功历史经验,做到真正的对症下药,让“东方巴黎”的光环重回石狮。因此,我们的服装产业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6.1 注重对设计师的培养

时装行业与美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原创设计且受到消费者喜爱,做到能够影响时尚潮流,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师,也是石狮服装业目前急需的。所以我们本土的企业,服装协会应该致力于引进这方面的人才。不仅在待遇方面要优越于其他地区也要创造宽松、有序的环境让设计师推广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成衣展示。此外,应该定期组织设计师出国深造、学习,让他们时刻都可以保持时尚的敏感度。另外重视对本地院校设计人才的培养,着力引进优质师资力量,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设计,成立奖学金协会,对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并提供给应届毕业生到企业实习的机会,调动他们设计的积极性。

6.2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早期石狮服装业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进行劳动密集型生产,取得了竞争优势,但现在早已不适合市场发展规律。我们的企业想做大做强必须要强化高附加值产品,逐渐往成衣、高定方向发展。以质量、价格、技术取胜。而不是靠大量的加工生产来赚取利润;加强品牌形象设计,拓宽市场影响力,极力塑造带有本地特色的著名时装品牌。

6.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打击假冒伪劣

只有健全的市场体系才可以保障服装产业的良好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可以帮助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好的找寻适合自身的发展规律、制定正确的决策。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可以整顿市场的混乱风气,维护企业、设计师的权益,让原创设计更加的深入人心才可以让本土品牌更好的发展。

6.4 加强地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一部热门的韩剧就可以影响整个服装市场新一季度的设计方向,原因就是消费者可以把对电视剧的喜爱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形成强大的购买力。而韩剧作为一种文化输出,它在不经意间推动了韩国服装业的发展,使韩国成为在亚洲仅次于日本的超级服装大国。所以,我们要利用文化对消费者的影响,把文化和服装相结合,通过文化的传播提高石狮服装的知名度,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熟悉并喜爱石狮本地的服装品牌。

6.5 增强对外交流,扩大服装出口业务

能够在国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是石狮整个服装业走向辉煌的必经之路。之前,只是生产一些低档的服装在国外销售,根本就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踏入国外市场。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引进出口贸易相关方面的人才。慢慢让世界了解石狮服装,也让石狮原创服装走入国际舞台,同其他品牌一样展示在消费者面前。成功打入国际市场,设计的款式让国外消费者满意,这是石狮整个服装业必须为之努力的。

7 结语

大国的崛起,需要好几代人抛头颅,洒热血,才能够完成;一个地区经济的腾飞,也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石狮服装业近几十年,辉煌过,徘徊过,衰退过;现在正在奋起直追,准备重新开始。作为一名热爱自己家乡的大学生,我坚信石狮市服装业一定可以在改革过后,重新夺回“东方巴黎”的美誉,在国内国外都能成为中国服装的代言人。

参考文献

[1]谢立仁.给服装辅料企业建个家――访石狮市服装鞋帽辅料同业公会会长黄文远[J].人物,2008,(45).

[2]李俊鹏.石狮市纺织服装产业信息化建设及政府行为研究[J].高校科技,2014,(29).

[3]徐四清.福建省石狮市服装业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6,(12):17-18.

[4]李春虹,赵闻天,潘亚绒等.石狮纺织服装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策略[J].国际商贸探索,2011,(06).

[5]蒋娜.中国服装企业拓展意大利市场的营销渠道探索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7.

服装行业篇8

[关键词]服装行业;营销渠道;冲突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073

1服装行业营销渠道发展现状

营销渠道(Marketing Channels)是指产品或服务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时所经过的路径。

近年,众多服装企业已经采用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线上营销渠道,B2C服装市场发展非常迅猛,但发展速度稍有放缓。2013年,193个品牌企业线上销售渠道销售总额同比增长354%,增幅远高于实体渠道。

购买力继续向网络平台转移,网络市场持续高增长。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服装网购飞速发展,2014年服装网购的交易额达到6153亿元,较2013年的4349亿元增长了4148%。服装网购金额占服装内销金额的比重不断扩大。

线上和线下渠道的服装销售状况迥然不同,线上销售的状况越来越好,线下销售的状况日趋变差。服装线上渠道发展越来越快,电商平台已经成为服装内销的一条重要渠道,并对传统线下渠道起到补充和一定程度的替代作用。线下服装销售增速逐步降低,其中大型零售企业增长乏力。

当前,我国服装线上渠道显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服装线上渠道多元化,打法也多元化。淘宝天猫作为服装网络零售的主渠道,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当前比较盛行的京东商城、苏宁易购、唯品会、当当网等电商平台也纷纷加快了在服装领域的布局,另外包括微店、旗舰店、团购、闪购、众筹等模式的加入,还包括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推广方式的兴起将使市场的打法更趋多元化,淘宝、天猫的市场份额也将逐步向其他新兴平台转移。

2014年服装网络零售B2C交易额渠道分布

资料来源:《服装行业发展报告2014―2015》。

第二,电商品牌与传统线下品牌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天猫女装前十大品牌中传统品牌已占7席,男装传统线下强势品牌更是几乎全员登陆线上。传统品牌在规模、供应链、品牌知名度等方面更有优势,电商品牌的组织架构互联网化更具杀伤力,传统品牌与电商品牌纷纷在秣马厉兵,未来电商品牌与传统品牌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我国的实体经济。由于服装实体店存在不断上涨的房租和人力成本,经营成本也随之增加,最终使得销售价格整体偏高。与网上商店相比,实体店的服装价格越来越不占优势。不少网店的商品定价,都比实体店里同样商品的定价低,不少消费者已经养成实体店浏览体验,在线上网店购买的习惯。

线下实体店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上线上渠道的冲击,大型服装卖场、大百货商场逐渐成为了消费者的“试衣间”,很多服装品牌专卖店都在收缩门店数量。数据显示,由于受到上述大环境及线上竞争的影响,百丽2015年上半年关店总数为329家店,李宁2015年上半年关闭数量达到1200家,波司登2015年关店数量更是超过5000家。在实体店举步维艰的背景下,现在很多传统的品牌服装企业,比如美邦、森马、七匹狼、红豆等都已经开拓了电商渠道之路。

第三,低价通吃的格局将迎来破冰。网购服装的主要还是年轻人,由于他们的收入相对比较低,对价格极为敏感,国内电商行业目前普遍是卖便宜货。但这几年情况开始有所改变,伴随这群互联网原住民的年纪和收入增加,对服装格调和品质的追求,低价通吃的格局将在未来几年迎来较大的改观。

第四,女性是中国服装线上渠道成功的重要要素。据《服装行业发展报告2014―2015》显示,我国服装零售性别男女占比为346∶654。网购是女人的天下,女性消费者是2014年度中国服装网络零售市场的最大买家,男性消费者的比例也不可小视。25~29岁的消费者成为服装网络零售的主力。

2线上线下营销渠道冲突分析

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上的成员共同争夺利润和目标市场,如今线上渠道的优势导致诸多线下实体店销售业绩下滑甚至濒临倒闭,这就是渠道冲突的破坏作用之一。渠道冲突同时也是社会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一种。

第一,消费者、销售区域、资金技术等资源争夺。首先,对于消费者的争夺。例如同一款服装,消费者既可以通过网络渠道直接购买,也可以通过在实体店购买,这难免会造成对同一消费者的争夺。其次,对于销售区域的争夺。在引入线上渠道之前,多数服装企业特定区域的销售是由该区域的经销商或商负责管理和运营的,引入线上渠道后,两种渠道就开始了对重叠区域销售经营权争夺。最后,企业内部对于资金、技术、人才等的争夺。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线下经销商与制造商/线上中间商之间,线下经销商向制造商在资金支持、价格优惠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线上中间商获得的优惠更少。

第二,“搭便车”行为。“搭便车”的行为可以描述为一个零售商付出了多种销售努力,如零售展示、零售广告等,而消费者最终的购买是在另一个价格较低的零售店内进行。线上零售商搭了线下实体零售“销售努力”的“便车”,使得线下零售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服装线上线下渠道搭便车行为主要体现在消费者在线下的实体店进行试衣,对于满意的衣服,会记下其货号以及尺码等信息,转而到有该款服装的线上店铺进行购买。这种行为虽然表面上看属于消费者的个人行为,而实际上是线上渠道经营搭了线下渠道服务、品牌推广以及促销等功能的“便车”。

在渠道冲突领域,一些学者认为在多渠道环境下,“搭便车”会降低售前服务、消费者产品知识传授、销售人员培训等的零售服务水平。

第三,同一款服装的价格却可能千差万别。在淘宝的首页上输入某一知名品牌的名称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点击出现的某一款服装,复制其款式及型号如欧时力大衣女1154341580淘宝首页搜索框中进行再次搜索,就会出现从238元至2398元之间各种价格。不只是欧时力,其他很多品牌服装都有类似现象。

经销商对许多品牌都制定了奖励政策,一般销量越大,返利越多。对于部分经销商而言,建立一条渠道的成本相对较低,因此线上渠道就成为了经销商销售的主要路途,在线上渠道以低价走量,将销售所得返点奖励作为经营利润的一部分。在信息惩ū憬莸慕裉欤一家销售商的价格折扣过低,对同类的销售商有很大的冲击。

3结论

如今,信息技术的进步为线上线下渠道进一步融合发展提供了基础。以手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如移动App、移动支付、大数据分析等,一方面使得消费者购物更加自由,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商品;另一方面让商家和消费者之间更加了解,信息不对称慢慢消失。

企业应该充分发挥两种渠道的优势,避免劣势和冲突,促进线上线下渠道进一步融合发展,促进服装行业的长远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冬,杨顺芳服装企业线上、线下渠道冲突与整合研究[J].商业流通,2014(18).

[2] 周笑男服装企业线上、线下渠道冲突与整合探讨[J].艺术科技,2015(2).

上一篇:负债融资范文 下一篇:创新工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