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债融资范文

时间:2023-10-10 12:21:40

负债融资

负债融资篇1

一、负债融资的正面效应分析

1.利息抵税效用。负债相对于股权最主要的优点是它可以给企业带来税收的优惠,即负债利息可以从税前利润中扣除,从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而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加的效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规定负债免征所得税。我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中也明确规定:"在生产经营期间,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可按照实际发生数扣除。"负债的利息抵税效用可以量化,用公式表示为:利息抵税效用=负债额×负债利率×所得税税率。所以在既定负债利率和所得税税率的情况下,企业的负债额越多,那么利息抵税效用也就越大。

2.财务杠杆效用。债券的持有者对企业的现金流量拥有固定索取权。当企业经营状况很好时,作为债权人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收入,而剩余的高额收益全部归股东所有,提高了每股收益,这就是负债的财务杠杆效用。需要注意的是,财务杠杆是一种税后效用,因为无论是债务资本产生的收益还是权益资本产生的收益都要征收企业所得税。财务杠杆效用也可以用公式来表示:财务杠杆效用=负债额×(债务资本利润率-负债利率)×(l一所得税税率)。在负债利率、所得税税率既定的情况下,即在一定的负债规模和税率水平下,负债资本利润率越高,财务杠杆效用就越大;该利润率等于负债利率时,财务杠杆效用为零;小于负债利率时,财务杠杆效用为负。所以,财务杠杆也可能给企业带来负效用,企业能否获益于财务杠杆效用、效益程度如何,取决于债务资本利润率与负债利率的对比关系。

3.负债是减少管理者和股东之间冲突的工具。随着外部股东的介入,拥有股权的管理者或称为内部股东会发现,当他们努力工作时,却得不到全部的报酬;而当他们增加自身消费或出现损失时,也并不是全部由其个人承担。此时,管理者的经营活动并不都是以提高股东收益为目的。有时他们也会作出对他们自身有利而对企业价值提升不利的决策,例如,修建豪华的办公场所、增加商务旅行的机会等,此时,就会产生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冲突。而负债融资可以成为减少冲突的工具之一。

当企业举债并用借款回购股票时,将在两个方面减少冲突。其一,因为企业外部股东的数量减少了,所以企业现金流量中属于股东的那部分就减少了,又因为管理者必须用大量的现金流量偿还债务,属于债权人的现金流量的增加,就会减少管理者奢侈浪费的机会。其二,如果管理者拥有部分权益资产,当企业负债增加后,管理者资产所占的份额相应增加,即管理者的控制权增加了。这两点就像萝卜和大棒一样,都会激励管理者为股东利益而工作。因为负债融资将管理者和股东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有效地减少了两者之间的冲突。

二、负债融资的负面效应分析

1.持续增长的负债最终会导致财务危机成本。负债给企业增加了压力,因为本金和利息的支付是企业必须承担的合同义务。如果企业无法偿还,则会面临财务危机,而财务危机会增加企业的费用,减少企业所创造的现金流量。财务危机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企业依法破产时所支付的费用,企业破产后,其资产所有权将让渡给债权人,在此过程中所发生的诉讼费、管理费、律师费和顾问费等都属于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宣布破产之前企业可能已经承担了巨大的间接财务危机成本。例如,由于企业负债过多,不得不放弃有价值的投资机会,减少研发费用;消费者可能因此会对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出质疑,最终放弃使用该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供应商可能会拒绝向企业提供商业信用;企业可能会流失大量优秀的员工。所有这些间接成本都不表现为企业直接的现金支出,但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并且随着企业负债额的增加,这种影响会越来越显著。

2.过度负债有可能会引起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债权人利益不受损害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企业的风险程度要处于预测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而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股东往往喜欢投资于高风险的项目。因为如果项目成功,债权人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和本金,剩余的高额收益均归股东所有,于是就实现了财富由债权人向股东的转移;如果高风险项目失败,则损失由股东和债权人共同承担,有的债权人的损失要远远大于股东的损失,这就是所谓的"赌输债权人的钱"。另外,当企业发行新的债券,也会损害原债权人的利益。因为股东为了获得新的资金,往往会给新债权人更优先的索偿权,这样可以降低新债务实际负担的利率水平。但同时也会使原债权人承担的风险加大,导致原债券真实价值的下降。

债权人为保护自己的利益,把风险限制在一定的程度内,往往会要求在借款协议中写人保证条款来限制企业增加高风险的投资机会;为了防止发行新债,债权人也会在契约中加入回售条款,即如果发行新债,允许原债券持有者按面值将证券售还给公司。这样就限制了企业的正常投资和融资,给企业带来一种无形的损失。尽管负债是解决管理者和股东之间冲突的有力工具之一,但它同时也加深了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这是两种类型的冲突,但毫无疑问,企业这两种冲突而产生的成本的净值总是存在的,由此使企业价值减少。

三、对确定最佳资本结构的启示

1.一般而言,所得税税率越高,利息的抵税效果就越明显,因而企业的举债愿望就越强烈。但是企业要同时考虑折旧费用抵税效果的好坏,如果折旧抵税效果明显,企业就没有必要过多的负债,以避免承受较大的财务风险。企业必须详细了解、分析国家税收政策及有关规定,以保证企业真正从中受益。

2.对负债可能引发的风险危机要有清醒的认识。企业要建立监测风险机制和应对、化解风险的措施。财务危机风险较高的企业,其负债比率应该小于财务危机风险较低的企业。正常情况下,企业在举债之前应对其自身的未来收益能力和偿债能力进行科学的分析,以判断自身财务风险的大小。唯有如此,负债经营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企业所拥有的全部资产中,假若无形资产比重较大,其破产成本较高。因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是难以变现并用以偿债的。所以,该类企业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率应相对降低,以保持较强的偿债能力。而对资产总额中无形资产比重较低的企业,由于其破产成本较低,企业可在其资本结构中保持较高的负债比率,充分运用财务杠杆,以获取良好的预期效益。

4.企业应采用财务宽松政策,以保持适当的财务弹性。一方面,企业在经营状况良好时,要积累一些现金储备,当企业出现意想不到的好的投资机会时,可立即进行投资;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作为债务人往往会限定企业最大的借款额度,企业在日常融资时要尽量保持一定的筹资储备能力,这样在企业未来出现意外的较大的资金需求时,可以迅速筹集债务,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而负债过多的企业就不会存在这种弹性。

负债融资篇2

(一)资产负债率过高,债务负担沉重。中国人民银行的研究显示:我国无论是哪种所有制企业都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企业缺乏自有资金,也缺少补充资本的渠道,企业融资高度依赖债务融资,而且主要是银行贷款。由于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同属于国家所有,这种特殊的银企关系使国有企业的借款大部分是来自国有商业银行。负债虽然能获得财务杠杆效应,但是财务杠杆是一把“双刃剑”,企业利用得当,其资金的获利能力高于债权人要求的投资回报率时,高的负债才能获得财务杠杆正效应,从而有利于提高权益资本利润率。反之,则可能会形成沉重的财务费用包袱。

(二)偿债能力差。高负债往往造成偿债能力差的结果,这已经是困扰国有企业多年的顽疾(以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来衡量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的流动性没有保证,资本结构中的债务资本风险加大。国有企业的流动比率较低,经验的流动比率数值为2,而我国的流动比率还不足1,尽管不能完全依赖经验理想数值来判断企业偿债能力,但是在我国国有企业的资本营运能力较低,企业盈利能力不强的情况下,相对较低的流动比率,说明国有企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支付能力不足,并且国有企业的流动比率还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二、企业负债的财务效应对银行金融风险的影响

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有赖于各个微观个体的有序运作,宏观金融风险的形成固然有其宏观因素,然而这种风险首先在微观层面积累,进而逐步形成宏观金融风险,这种传导过程不容忽视。企业负债的财务效应指企业负债对财务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过程和结果。

(一)企业经济效益对银行金融风险的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对银行金融风险的影响就是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向银行风险的转嫁过程。企业负债使企业财务和企业经营成果处于不确定的情况之下,这种不确定在间接融资机制下又通过企业对银行的不良债务的形式转嫁给了银行,形成银行的金融风险,并造成了潜在的通货膨胀危机。国有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我国国有企业高融资模式下,企业与银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经济效益与银行风险的关系是由利息这个变量连接起来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决定企业能否顺利地向银行还本付息,借贷资金的偿还影响到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如果企业亏损,不能顺利还本付息,直接后果是形成金融系统中不能正常运转的不良资产,增大了银行的金融风险。

(二)企业破产对银行金融风险的影响。1.企业破产是银行的最大风险。尽管现代企业的负债经营有较大的选择余地,银行是企业最大的债权人。在过度负债融资下,企业负债经营意味着银行提供企业所需的绝大部分资金,因此企业破产将绝大部分风险转移给了银行,如果银行在破产企业还债顺序中并不享受优先受偿的权利,则企业破产会更进一步加剧银行风险。2.企业破产对银行金融风险的影响还受制于国家的法治程度。企业破产是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普遍、正常而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我国的国有企业的贷款大部分来源于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企业与银行同属于国家所有,政府对银行的干预性较强,银行对没法还贷的企业很少实行破产程序,导致银行贷款对企业经营约束力大打折扣,必然加剧企业风险向银行的转移,增大银行风险。综上,在微观层次上,企业的负债作用于金融风险的作用机理为:

三、调整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

防范银行体制潜在金融风险措施化解目前企业的过度负债和银行中的呆账和坏账,关键是控制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水平,提高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效率,切断银行不良资产的来源渠道。

(一)扩大企业的直接融资。扩大企业的直接融资,通过直接融资对间接融资的挤出效应来实现债务向资本的转化,改变国有企业对国有商业银行过度负债的状况,从而改变国有企业管理和资金使用上的软约束所造成的低效益状况。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者,国家拥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对企业的债务以其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不得随意抽取注册资金,但是在实践中,国家以各种形式抽回本应留在企业的自由资本的折旧基金、税后利润。国家可以和其他的股权所有者一样从企业分得股利,留给企业适度的自由资本。

(二)兼并重组。目前解决债务危机的具体方式为利用实力较强的企业兼并一些负债率较高的企业,在兼并被兼并企业的同时现购或者赊购被兼并企业的债务。这样一些负债率较高,但位置比较优越、设备比较先进、有较多的场地、厂房较好、兼并后经过整顿经营效率很高、市场前景较好等类似企业就会被兼并,从而降低整个国有经济的负债率。

(三)债务重组,对企业债务进行整合优化。

负债融资篇3

(国核工程有限公司,上海200233)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想要不断的发展壮大就需要大量的资金,而这些资金不可能完全依赖于投资人投入的资金,负债融资现象就应运而生。可以说负债融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集资金的必然选择。但是这种筹资方式,在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用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问题和危机。所以企业要发展、要效益就应该重点注意负债融资的财务效应问题,本文笔者从负债融资和财务效应的概念入手,从财务的角度出发,对负债融资的正负效应进行分析,就企业如何有效规避负面效应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

[

关键词 ]企业;负债融资;财务效应;

1负债融资及财务效应的概念

1.1负债融资的概念

负债融资是一种必须偿还的融资方式,是指企业在一定量的自由资金基础上,为了扩大再生产,通过向外融资,来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具体方式是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或采用发行债券的方式融资。在当前整体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下,负债融资是企业最为有效的融资方式,合理的负债融资不仅可以有效的缓解企业发展的财务压力,为企业发展筹集所必需的资金,还可以有效的缓解企业的委托-冲突,增加企业所有者对企业发展的掌控,促进企业稳定的发展。

1.2财务效应的概念

财务效应是指由于企业在财务方面所实施的行为而产生的某些特定的现象,也可以认为是指财务在企业管理中产生的作用。财务效应的分类有很多种,如货币时间价值效应、杠杆效应、抵税效应、折旧效应及治理冲突效应等。不同的财务行为会产生不同的财务效应,并且产生财务效应的效果也会因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而不同。所以,对财务效应的研究必须结合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使财务效应具有现实意义。

2负债融资的财务效应分析

2.1企业负债融资的正面效应

(1)利息抵税效应。依据我国现行税法的规定,企业的债务利息是可以从企业的税前利润中扣除,这可以直接减少企业所得税的总额,有效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配合了企业整体的财务税收筹划活动,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利润率和整体市场竞争力。所产生的节税可用公式表示为:利息抵税额=负债产生的利息费*所得税税率。如果负债经营回报率高于负债利息率的情况下,所得税税率越高,以及企业的负债比率越高,利息费用越多,所产生的抵税作用就越明显。同时,负债融资相比通过发行股票等吸收权益资本的融资方式,负债融资的速度要快一些,且富有弹性,特别是其中的向金融机构借款,企业需要时借入,资金充裕时就归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2)财务杠杆效应。财务杠杆是指由于债务的存在而导致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的杠杆效应,财务杠杆也称筹资杠杆。负债融资的财务杠杆效应指的是企业通过负债融资能够获取更高的利润率和更多的利润总额,提高企业的发展效益。负债融资之所以可以产生财务杠杆效应是因为企业利用负债融资所获取的资金进行生产运营并获取利润,而企业债务性融资所产生的债务利息是固定的,只要当负债资金的利益率低于企业生产运行所产生的利润率,企业就会获取额外的利润,也就产生了负债融资的财务杠杆效应。高收益伴随高风险,当企业负债比例过高时,庞大的固定利息开支会吞噬企业的利润,致使股东利益下降的速度更快。所以,财务杠杆也可能给企业带来负效用,企业能否获益在于财务杠杆效用、收益程度如何,取决于债务资本利润率与负债利率的对比关系。

2.2企业负债融资的负面效应

(1)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与其它的融资方式相比,企业的负债融资是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所签订的借款合同,企业必须在约定的时间内偿还债务并偿付约定的利息,这必然会增加企业的财务压力,其次过度的高额负债,使得筹资风险增大,不仅需要支付巨额的利息,同时降低了企业的安全性和竞争能力,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企业处在亏损的情况下,企业负债额就会越来越多,企业资产偿还债务的数量也就越大,亏损就越大,最终财务风险也就越大。终极的财务风险表现为企业破产清算后的剩余财产不足以支付债务,给企业所有者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2)过度负债降低了企业的再筹资能力。由于负债经营使企业负债比率增大,对债权人的债权保证程度降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增加负债筹资的能力,使未来筹资成本增加,筹资难度加大。银行和其他金融单位向企业提供借款时,往往会先考察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和信用记录。若企业过度负债,导致债务负担过大,且信用状况恶劣,则债权人会认为投入的资金没有保障,不再考虑借款给企业。同时企业债务到期,若不能按期足额的还本付息,就会影响到企业的信誉。信誉好的企业可以很容易举新债还旧债,但是信誉不好的企业,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业就不愿再给其提供资金,再筹资能力也就降低了。

3规避企业负债融资负面效应的有效措施

对于负责融资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企业应该予以重视,在最大限度发挥正面效应的同时积极主动地避免和防范负面效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规避:

3.1制定合理的负债融资结构

企业的负债融资结构问题总的来说就是企业资本结构问题,即负债在企业全部资金中所占的比重,所以企业应合理确定最优的资本结构。最优资本结构是指加权资金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企业应确定合适的负债比率、保持合理的负债结构和债务期限结构。企业适度负债经营是指企业的负债比例要与企业的具体情况相适应,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企业进行债务融资时应综合考虑各种财务效应,确定一个最佳负债比例。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选择债务融资的比例也不相同,如对一些生产经营好,资金周转快的企业,负债比例可以适当高些;相反,对于经营情况不是很理想的企业,其比例要低一些,否则就会使企业增加再筹资风险。同样,企业还应对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偿还期限进行合理的安排,防止企业日后经营过程中的本金和利息的偿付风险。

3.2树立正确的融资观念和提高风险意识

负债融资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通用的理财方式。合理适度的负债融资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但由于债权人对企业财产拥有优先求偿权,如果负债企业决策失误、经营不善或过度负债,导致无法按期偿还本息,就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企业在进行负债融资时,要经过慎重考虑。负债融资是资本成本最低的融资方式,但不一定是最佳的融资方式,更不是唯一的融资方式。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行业的性质,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就必须独立承担风险。所以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实际结果与预期效果相偏离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必须树立风险意识,要明确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勇于承担和面对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和防范风险才是明智之举。

3.3完善企业经营模式,提高企业偿债能力

虽然负债融资会给企业带来负面效应,但是如果企业管理者能对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有一个准确认知,精准的判断自身财务实力及危机风险,正确认识负债融资的风险性及将对企业产生的不良影响,调整好自身经营方式,制定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不断完善企业的经营模式,并注重对企业财务的管理,就能大大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具体企业应注意以下四点:①加强投资项目财务可行性的研究,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②加强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收入,增加利润。③利用财务比率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包括长期偿债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④建立偿债基金,使风险较大的负债能够及时得到偿还,尽量地避免财务风险及危机。总而言之,企业通过对偿债能力的分析,使其能够了解自身资产的变现能力、债务偿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有助于企业对未来收益的监测。

4结 论

综上所述,企业负债融资作为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渠道,在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因此,面对企业负债融资,管理者要正确认识负债融资可能产生的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投资决策科学、合理性,提高企业负债能力,从而确保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萍.企业负债融资的分析与策略[j].特区经济,2006(06).

负债融资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 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错配

一、概述

纵观金融近代史,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多伴随着国际债务危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演进,以及经济活动日渐地金融化,过度负债受外部条件变化所引发的债务危机,与经济危机的相关性越发地紧密。因此,为了抛开表象不断地探究危机发生的根源,分析危机蔓延的进程,研讨危机的解救措施,我们必须追本溯源,深入地揭示危机国家的资产、负债状况及其动态平衡的关系。这是因为,在当前的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一国经济健康状况的好坏,集中反映在该国的资产负债表中。同时,随着资产负债表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及其对实证解释效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倾向于借助资产负债表的分析框架来探究宏观经济,特别是经济周期的问题。

传统的分析方法基于对流量的研究(例如,现金账户和财政平衡),而资产负债表方法着重对一国各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以及总的资产负债表(资本和负债)的存量研究。例如,债务,外汇储备,未偿贷款,年终的存货。这两种方法相互联系,因为两个时点上存量差与这段时间内产生的流量有关。

从资产负债表角度来看,金融危机是这样产生的:当人们对于一国一个或者多个部门的金融资产的需求下降时,借贷者往往会失去对一国挣得足够外汇来偿还外债的能力,政府还债的能力,银行系统满足存款流出的能力以及公司偿还银行贷款或者其他债务的能力。整个部门不能再吸引新的融资,并且还要累计现有的短期债务。结果,部门要么需要找到新的资金来偿还债务,要么寻求重组。最终对于本国资产需求的减少导致对于国外资产或外币资产需求的激增。大量的资本外流,导致汇率大幅下跌,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产生大量的盈余,投资者突然改变持有本国金融资产的意愿,最终使经济陷入深度衰退。

二、国家资产负债表错配风险

评估资产负债表的缺陷时,需要考虑四种基本的风险类型:期限错配、货币错配、资本结构错配和清偿力风险。期限和货币错配可能会引发包括利率或汇率变动的市场风险。资本结构错配对减弱国家对于一系列风险承担能力。所有这些错配都可能会导致偿付危机。对这四类风险的分析可以帮助了解墨西哥(1994年)、泰国(1997年)、印度尼西亚(1997年)、韩国(1997年)、俄罗斯(1997年)、巴西(1999年)、土耳其(2001年)、阿根廷(2002年)以及乌拉圭(2002年)这些新兴国家中发生的危机。

(一)期限错配风险

长期资本与短期债务容易发生期限错配风险。期限错配会形成展期风险。到期债务不能够继续提供资金,债务人必须还款。期限错配对债务人会产生利率风险:利率水平或者结构改变对于债务人偿付股票发行带来的风险。浮动利率下的长期或短期债务会产生利率风险。国内外的货币债务都会带来期限错配风险。例如,债务人在总的外币债务与外币资本匹配的情况下,可能有超出他本身流动性外币资本的短期外币债务。

在所有近期发生的危机中,期限错配风险是最多的。在一些国家,如,墨西哥、俄罗斯、土耳其和阿根廷,政府的短期债务形成了很大压力;在韩国、泰国、巴西、乌拉圭,压力来自于银行系统的短期债务,在上述国家中政府短期债务的利率在危机前迅速升高,增加了货币和国家的违约风险,并且恶化了国家的债务状况。在许多国家,利率的变化也会使金融机构陷入困境:银行的负债通常是短期的,并且债务的偿还受短期利率影响很大;其资产相对来说是长期的,并且经常以固定利率计算。

(二)货币错配风险

货币错配风险在于资产和负债是以不同的货币形式计算的。负债可能以外币借入,而资产以本币计算,当本币的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发生大的改变时,会导致严重的损失。货币错配在新兴市场发生的概率更大一些。因为,在新兴市场中,公共部门或私人部门往往不能从非本国居民处借入本币。或者在很多时候从本国也无法借入。所以,要获得资本用于投资,往往需要承担货币风险。如果一个部门试图对冲这种由借贷产生的货币错配风险,往往会将这种风险转移到国内的其他部门。例如,银行在借入美元之后将其转借给企业,就可以减少其本身账目下的货币风险,但是却增加了企业部门的风险。借入美元的企业如果没有大量的出口,那么遇到货币贬值的情况下就无法偿还银行的贷款。而且,货币错配可能引起资本流的转移,从而对储备产生压力。净外币债务国家的货币实质贬值是一种收入或财富效应,由于债务国的负债相对于资产来说增加了。净外币债务国总是通过购买外币资产来应对以后的贬值,这也是为什么在盯住汇率制度崩溃前后,这些国家急需提供货币对冲工具的原因。

近来在新兴市场国家发生的所有危机几乎都存在货币错配风险。在墨西哥、巴西、土耳其、阿根廷以及俄罗斯,这种风险存在于政府部门。在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土耳其、俄罗斯以及巴西,货币风险存在于银行系统。而在韩国、泰国、印尼、土耳其、阿根廷和巴西(1998年),风险在在非金融私人部门(企业和家庭)中广泛散布(1998年,在私人部门增加其持有的外币资产以前)。

(三)资本结构错配风险

资本结构错配风险的发生是由于过度依赖于债务融资而不是股权融资。当部门遇到冲击时,由于缺少股票缓冲的手段可能会陷入困境。股权支付是状态依存的,收益和红利会随着效益的下降而减少,而债务通常保持不变。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包括短期债务会带来期限和资本结构错配。

韩国和泰国的危机就是因为过度依赖债务融资。韩国政府在1997年以前严格限制FDI,鼓励通过借贷使外国资本流入,泰国赋税体制造成企业倾向于通过发债而不是通过股权来融资。所以这两个国家在危机初始的债务与股权比非常高。而且,在银行和其他金融业部门的资本结构失衡变现为资本不足。许多陷入危机的国家,银行业存在高杠杆,资本与风险比远低于BIS所要求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值。因此,当流动性和货币冲击对于金融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形成冲击时——不论是由于资产价值的下降、不良贷款的激增、敞口头寸损失、长期政府债券组合损失或者国内银行业挤兑引起的存款减少——资本的缓冲力都是非常有限的。

(四)偿付危机

当资不抵债,或者说净资产值为负时会发生偿付危机。偿付危机与期限、货币以及资本结构错配有关,这些错配会增加由于负面冲击引发破产的风险。偿付的概念与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表直接相关:私人部门的资产值需要超过负债值。但是,对于政府和国家来说,就需要更多的解释。政府的最大净资产是能带来财政盈余的能力,也就是说,能够增加更多的税收。未来财政基本收支平衡的贴现值比当前政府的债务存量净值大,就称作有偿付能力。同样的,对于国家来说,只要非利息经常账户未来余额的贴现值比外部债务存量的净值达,就称作有偿付能力。因此,当评价支付能力时,总是用政府负债比GDP或税收的流量值,国家负债比GDP或出口。

偿付风险在近期危机影响的不同国家中表现不同。墨西哥、韩国和泰国都有偿付能力。在其他的国家中,负债与GDP高比值说明政府陷入偿付危机,并且有违约风险。危机爆发后,外币债务和本币贬值大大提高了政府债务的存量。在一些国家,国内银行进行资本结构调整花费了大量的财政收入,结果受到了更大的危机冲击,利率急速升高,债务负担加重,经济停止增长。外部债务受到了货币大幅度贬值的影响,偿付危机大大增加,最后导致债务违约(例如俄罗斯和阿根廷)。

(五)相关风险

不同的风险有紧密的联系,可能都会导致信贷风险,也就是债务人无法偿债的风险。债务人的偿付风险就是债权人的信贷风险。银行系统很容易遇到信贷风险,并且信贷风险可能会引发银行挤兑。当银行的偿付能力下降时,存款人或国内外的债权人会收回资金 。因此,如果一个部门的支付困难会引发银行挤兑,将会迅速速影响经济。

三、部门资产负债表研究

一国总体的资产负债表是各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合并。所以分析一国资产负债表中的错配应该从部门资产负债表入手。首先要区分经济体中主要部门的资产负债表:政府部门(包括中央银行),私人金融部门(主要是银行),非金融部门(公司和家庭)。这些部门互相之间,以及对外部实体(非本国)拥有债权和债务。将各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合并为整个国家的资产负债表时,国内各部门的资产和负债相互抵消后,剩下的是国家对外部的均衡。部门资产负债表提供了隐藏在国家整体资产负债表中的重要信息。某些部门资产负债表的漏洞可能会引发国家支付平衡的危机,然而他们并不会出现在国家的资产负债表中。例如,本国部门间的外币债务在国家资产负债表中是互相抵消的,然而,如果政府无法实现对本国其他部门的债务滚动,就必须用储备来还债,这样的债务可能引发国际收支危机。在资本账户自由化的国家很容易发生国内债务滚动困难的风险。由于国家各部门之间的金融联系,一个部门的困难可能会波及其他的健康部门,这样风险就会被放大。

资产负债表研究法将一国经济中的个体根据其目标的相似性、主要的功能性以及其主要行为的种类归入几个不同的经济部门。对这几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的检验,能够为有效识别部门间的风险传播提供必要的信息。表1所示为各部门资产负债表风险的表现。

公共部门:公共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以其规模和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关联性来说,通常总是处在危机的中心。经济中的潜在风险可能从高负债和政府资产负债表结构缺陷中反映出来。类似的,短期公共债务和短期公共资产间的错配可能导致展期和利率风险。

金融部门:金融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对评估一国的主要风险和应对冲击具有重要性。期限转换——将短期存款展期为长期贷款——对于金融中介机构来说将其暴露在了展期风险之下。与经济中其他部门紧密相关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很容易地会将风险传导至其他部门。银行因此被认定对于公共部门有或有负债,也可能潜在地影响政府部门的资产负债表状况。

非金融企业部门:企业资产负债表也是金融部门风险的来源之一,其触发条件是企业债务的绝大部分是由那些缺乏资本、流动性、盈利能力或者外汇不足以抵消其债务的企业债务构成。

表1 各部门资产负债表风险的表现

参考文献:

[1]Patrick Imam and Rainer K?hler. Balance Sheet Vulnerabilities of Mauritius During a Decade of Shocks,IMF Working Paper, 2010,148

负债融资篇5

负债融资与公司治理是企业理论和实践中的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从宽泛的意义上讲,两者都属于现代金融学的研究领域。负债水平和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价值均会产生影响,但是负债水平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研究进入金融学者的视野要早于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由于融资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是围绕完全不同的核心要素构建的,所以原有的研究也就忽视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近十几年来,完全属于公司财务研究领域的两种融资方式——负债融资、股权融资与公司治理这两方面的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对金融理论和实践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最早的有关资本结构和企业价值的研究,即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金融学者莫迪哥莱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在1958年共同提出的“mm无关定理”,在完美的市场中,由于无套利因素的存在,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换言之,企业选择什么样的负债水平均不会影响企业价值。直观看来,该理论建立了负债水平和企业价值之间的最简洁的联系,但是它忽视了价值创造的形成和决策过程,使得企业内部的授权状况和决策过程成为一个“黑箱”。

莫迪哥莱尼和米勒虽然开创了资本结构研究的先河,但是mm无关定理是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提出的,例如,没有公司和个人所得税、没有破产风险、没有成本等等,因此mm定理仅具有理论上的价值。随着委托理论、契约理论、信息经济学和产权理论的提出,很多学者分别开始从税收、破产成本、成本、信息不对称、不完全契约等角度重新审视企业的最优负债水平。随着原有的:mm无关定理中假设条件的松弛(relax),研究发现,负债在向经理人员提供激励和约束、向外部投资者传递信息和决定控制权安排等方面均有特殊功能,进而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1]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公司治理致力解决的问题。所以,公司的负债水平可以和公司治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资本结构[2]可以通过影响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影响企业价值。公司治理打开了围绕着负债水平和企业价值之间的黑箱,具体描述了价值最大化的形成和决策过程。

二、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负债融资与公司治理的互动

(一)负债融资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传统的金融理论将负债视为股权的一种可替代的融资工具。实事上,不同融资方式的选择对企业相关主体的行为和利益均会产生影响,并影响权力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分配。从本质上讲,不同融资方式的选择就是不同治理机制的选择,[3]负债融资的治理功能不容忽视。

1.负债融资对股东和经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

詹森和麦克林(jenson & meckling,1976)在其经典性的论文中,通过讨论公司价值与经理人员股票所有权之间的关系,首次将由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带来的问题纳入公司估价(corporate valuation)的分析范畴中。经理人员有追求额外消费的积极性,这将给企业带来价值损失,即“成本”。而负债融资将通过增加经理人员相对持股份额激励经理人员努力工作,进而降低成本。

此外,和股权融资相比,债权人的权利受到债务契约的明确保护。当企业违反契约或资不抵债时,债权人通过处理抵押资产和迫使企业破产等制约性方式行使权力,这将对公司经理人员产生一种强制性约束。经理人员必须考虑债务到期时,公司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或其他可变现资产,否则就会面临诉讼或破产。詹森(jenson,1976)认为,随着财务杠杆比率的增加,将减少经理人所控制的自由现金流量(free cash flow),进而抑制经理人员的过度投资行为。但是,采用负债融资将导致经理人员倾向于投资高风险的项目。因为债券是一种固定收益的金融证券,如果利用负债融通的资金报酬率远远大于利息率,项目投资的相当份额将归属于拥有股份的股东和经理人员所有,而项目投资失败的风险将由债权人、股东和经理人员共同承担。因此,无论股东还是经理人员都有投资高风险项目的动力。

2.负债融资的破产机制和“相机控制”。负债被普遍认为是与破产联系在一起的硬约束机制。破产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理人员的最大惩罚。因为,企业破产不仅会导致经理人员对企业支配权的丧失,而且破产的“劣迹”反映在经理人市场上,其社会名誉和地位就会下降,这将直接影响他的再就业前景。在这种潜在压力下,经理人员不得不努力提高公司的业绩。

根据金融契约理论,企业正常经营的情况下,债权人并不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当破产时,债权人将介入企业的经营并进一步获得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所以,破产不应仅被视为对债权人的最终补偿机制,关键的问题是由于负债的存在而引发的破产使控制权从股东转移给债权人成为可能。金融契约理论侧重于证券所有者在企业所有权配置方面的分析,而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关于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如何分配的制度安排。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而言,选择不同的负债水平就意味着选择不同的治理结构。阿尔钦和伯顿(aghion & bolton,1992)证明,在不同的参数(如企业收益)设定下,相应地存在不同的、有效率的控制权安排或治理结构,在一定条件下相机控制是有效率的。在现实经济中,标准的债务契约是实现相机控制的一种自然方式,即债务契约本质上内涵着控制权的配置。

3.负债融资的信号传递功能。当企业对外融资时,内部经营者和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因此可能引发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有必要对经理人员进行激励约束。设计激励约束机制的关键环节就是获得经理人员行为的信息。信号传递理论认为,经营者会通过自己的某些行为向市场传递信息,而作为投资者则可以通过经营者的行为推测其拥有信息的内容。融资方式的选择就能够有效地将经营管理者掌握的关于企业发展前景的正确信息传递给外部投资者。

罗斯(ross,1977)认为,由于破产概率和企业的质量负相关,和负债水平正相关,相同的负债水平对于质量不同的企业而言破产概率不同,优良的企业破产概率低,质量差的企业破产概率高。这就意味着,同时使用较高的负债水平,优良企业成本较低,而质量较差的企业将无法模仿优良企业的经营者选择高的负债比率,因此,负债水平成为传递企业质量情况的一个信号。迈耶斯和麦吉勒夫(myers&ma jluf,1984)认为,负债水平可以传递出有关企业价值的信息。当企业价值被低估时,现有股东因为担心利益流向新股东而偏向采用负债融资。因此,举债可以被看作一个积极的信号。

(二)公司治理对负债融资的影响

中外理论界对公司治理有不同的解释,总的说来,都是以委托理论作为分析的框架。从狭义上而言,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和制衡机制,要解决的就是因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所带来的问题。从宽泛意义上而言,则是用以处理不同利益相关者即股东、债权人、经理人员和职工之间关系的权利和责任结构,以实现企业效率经营的一整套制度安排(青木昌彦和奥野正宽,1996)。但是,这两种解释都没有涉及公司治理的终极目标,即降低成本的目标是什么?企业的效率经营用什么指标来表示?笔者认为,公司治理的最终目标是优化决策,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㈤负债水平的确定是公司财务决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融资决策),它的最终决定则是股东、债权人和经理人员相互博奕的结果。公司治理正是通过决策机制来确定公司是否需要负债融资和负债融资的数量,进而改变现在的负债水平。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无论负债融资还是公司治理都会影响到企业价值,而负债融资和公司治理之间又存在着互动的关系,孤立地研究两者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是不全面的。负债、公司治理和企业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表示:图1 负债、公司治理和企业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略)

三、负债融资在我国发挥治理作用的约束条件

中国国有企业负债比率过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此,很多学者将研究的焦点局限于如何降低企业的负债比率并提出了很多对策,例如债转股、国家免除企业债务和实行破产制度等等。但是,较高的负债率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而不是根本性的问题,日本和德国的企业在负债率较高的情况下也取得了很好的业绩。负债比率的高低涉及公司治理问题,其本身就是一个权利、责任和利益分配的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负债比率过高,而在于未能成功地保障负债融资治理功能的发挥。从重视负债的治理功能、从关注如何保障其治理功能发挥的角度研究我国企业负债融资,才是解决企业负债融资问题的突破口和根源所在。从三者关系的框架可以看出,约束负债治理功能发挥作用的因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股东财富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的经营目标

现代企业是利害相关者之间缔结的“关系网”,各利害相关者或者在企业中投人物质资本,或者投入人力资本,目的是获得作为单个主体无法获得的合作收益。因此,作为一个现代企业必须通过为利害相关者服务才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前,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企业目标倍受推崇。

但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只强调股东利益,而忽视了对其他利害相关者的关注。在我国整个国有企业改革的渐进过程中,由于一直没有解决所有者缺位和一股独大等问题,造成实际上上市公司的目标就是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在这种目标导向下,债权人的权利不可能得到充分的保护。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践也证实,国有资本和政府权力的结合使得经理人员随意剥夺中小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

1999年5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制定的《公司治理结构原则》中特别强调指出,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应当确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在这种“共同治理”的逻辑下,强调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就成为科学的企业目标。

企业价值是用企业持续经营期间自由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之和来表示的。贴现率则和企业的风险相适应,因此,只有在风险和收益实现较好的均衡时,企业价值才达到最大。这一目标考虑了利害相关者的利益,注重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念可以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方方面面,例如,它要求营造企业与股东之间稳定协调的关系;要求加强与债权人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培养可靠的资金供应者;要求重视客户利益,提高市场占有率等等。总之,只有其他利害相关者包括债权人的利益得到保护和合理的满足,才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股东的财富才能持续增加。而企业价值实现了最大化,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能有所增加。

(二)银行的事前监控和事中监控弱化

在以银行融资为中心的日德融资模式中,银行对企业的监督分为三个阶段,即事前监控、事中监控和事后监控。在事前监督阶段,银行主要了解贷款企业的信用状况并且在企业使用何种资金筹措方式和融资规模方面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在事中监督阶段,银行向企业派遣董事行使股票权,从而使银行尽量规避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而造成的经营风险。其实,和股票市场的证券融资相比,银行在筹资过程中的优势更加明显。因为,银行拥有掌握信贷分析方法的专业人员,他们能够直接接触公司账目,并与高层管理人员保持密切的联系,这使得银行用较低的成本便可以获取公司的内部信息。在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健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应当充分发挥银行的信息和监督优势,积极地利用债权约束来参与公司治理。

目前,虽然我国已经逐步建立和规范了一套信用评级制度和指标体系,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然有“人情债”出现,并且公司财务数据的不真实严重影响了评级结果的可信性。因此,除了政府干预之外,由于银行决策失误而造成的低效率贷款和关系贷款,在其庞大的不良债务中占有不可忽视的比例。此外,在企业使用贷款的过程中,银行没有足够的激励去监督企业资金的使用情况。银行对企业的事中监控几乎是空白,从而导致债务对经理人员过度投资的约束作用没有实现,反而使其倾向于投资于高风险的项目。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国企业的负债融资表现出很强的软预算约束的特征。

(三)破产机制不完善

负债治理功能的有效发挥还取决于是否存在完善和健全的破产制度,破产制度是债权人对企业的事后监控。但是在我国的破产实践中,股东、债权人和地方政府却都不希望企业破产,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国企业的破产并不是一种市场选择的结果。

从股东的角度而言,公司破产后,剩余的款项首先用于支付职工和债权人,多数情况下股东得不到任何钱。所以,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退市或企业破产向来没有足够的动力。从银行的角度而言,一方面,破产制度和程序对债权人的保护不够,即使是有抵押的债权也要为安置受影响的职工而受到损失,破产债权完全清偿的概率极小,负债很难成为促进企业改善业绩的“大棒”;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还不完善,为了保持“良好”的业绩,银行宁愿维持无法收回的呆帐、坏帐,也不愿企业由于破产而清产核资。地方政府在参与企业破产过程中也有自身的利益趋向,国有企业破产会产生社会成本和职工安置成本,因此地方政府也不希望企业破产。对于破产的企业,将其损失转嫁给作为主要债权人的国有银行就成为地方政府的现实选择。

破产不仅是对债权人的补偿和对原有经营者的惩罚,重要的是它可以使企业的存量资产达到最优配置。有关破产的法律体系是债权人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作用的依据。在我国公司治理的改进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培育完善和严谨的法律体系,使公司治理建立在更坚实的基础上,为债权治理功能的发挥创造条件。

(四)经理人员股权激励不足和经理人市场缺失

负债比率的大小可以对经理人员产生激励约束作用隐含着一个重要的前提,即公司经理人员必须持有一定的股份。根据中国企业经营者调查系统《2001年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报告》显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仅有12.3%的高层经理人员拥有股份,而其中86.1%的持股比例小于10%.少数经理人员拥有股份,尽管有些高层管理人员拥有股份,但比例很小。在这种情况下,负债水平的变化难以对经理人员的持股比例造成影响,不足以调节股权激励。以资源控制收益为主的经理人员反过来又会无限制的借款,扩大公司规模。

我国尚未形成独立的职业经理阶层和竞争性的经理人市场。职业经理人的存在及其功能的发挥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没有职业经理人,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目前,在我国为社会所承认的职业经理人员为数很少,而且主要是从一些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中产生的。在我国国有企业甚至上市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一直是政府委派,并不是市场行为。从而就不存在针对经理人员的独立利益和声誉,更没有来自经理人市场的被更高经营才能者替代的威胁。

四、结束语

以上我们着重分析了负债融资、公司治理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之间的关系以及负债融资在我国发挥治理功能的约束条件。本文考察了我国企业在融资和公司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及其根源,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例如完善破产法、使银行人主公司董事会和推行经理人员持股计划等等。但是,企业负债融资问题和金融中介、资本市场以及经理人市场有着必然的联系,并不是若干个具体措施就可以解决的。从负债融资和公司治理的互动关系出发,可以引发我们继续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股份制改造乃至企业上市固然能够改变企业单纯依靠财政资金和银行间接融资的问题,但是如何建立有效和竞争的控制权市场?如何进行金融体制改革,打造真正独立的债权主体?中国应当构建一种怎样的银企关系?既然在负债融资过程中政府干预过多,通过“政企分离”是否能完全解决企业经营机制以及由此引发的债务问题?在我国企业经理人员不持股或持股比例过低但却成为事实的内部人的情况下,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约束与激励?如何更好地实施经理人员持股计划?等等。

这些问题既涉及到宏观和中观层次的制度改革,又涉及到企业微观层次的治理结构改革。对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才是保证负债治理功能发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根本途径。

注释:

①“企业利用负债创造价值”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负债融资只能通过对企业经理人员形成正面的激励和约束,进而降低成本,间接地提升企业价值,负债和股权简单的替换并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在于正确的投资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而言,mm无关理论说明负债比率与企业价值无关,从而提示我们重视企业的投资决策,选择净现值大于零的投资项目,意义是深远的。

②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负债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因此确定了负债水平,资本结构就会得以确定,反之亦然。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本文所言的负债水平和资本结构可以相互替代。

③从宏观层面上而言,世界上主要存在两种融资模式和治理模式:一种是以日德为代表的以银行融资为主的融资模式,并由此决定的银行主导型的治理结构;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以股权融资为主的融资模式,并由此决定的市场主导型的治理结构。本文对宏观层面上负债融资和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不做分析,仅仅研究负债融资在企业微观层面上所发挥的治理功能。

④一般认为。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体制应当能够提供三种有效的机制,即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决策机制。笔者认为,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是运作层面的问题,最终由决策机制制定。因此,只有决策机制才是公司治理体制的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春霖。从融资角度分析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改革[j].改革,1995,(3)。

[2]胡玉明。中国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制度性分析[j].经济评论,2001,(1)。

[3]吕景峰。债权的作用与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改进[j].经济科学,1998,(3)。

[4]潘敏。融资方式、金融契约与公司治理机制[j].经济评论,2001,(5)。

[5]李峥,孙永祥。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j].经济评论,2002,(4)。

[6]王国成,王峰。企业治理结构与资本结构的互动关系[j].南开管理评论,2002,(8)。

[7]李国民。融资制度变革的内在逻辑和次序安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4)。

[8]jenson m c,w meckling.the theory of the firm:managedal behavior,ageeny cost,and capital structure[j].joumal of finance economics,1976,(3)。

[9]jenson m c.agency cost of free cash flow,corp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

[10]mayers s c.the capital structure puzzle[j].journal of finance,1984,(39)。

负债融资篇6

关键词:负债融资;财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一、负债融资财务风险的体现

(一)负债融资概念

企业负债融资主要是指企业通过有偿使用外部资金,筹集资金的一种融资方法。一般具有银行贷款、银行短期融资、金融租赁等多个途径。目前,我国企业常采用发行债券、借款以及融资租赁等形式进行融资。

(二)负债融资财务风险的体现

在市场发展过程中,企业的抵税会随着负债融资的比率增加而不断提升,简而言之,抵税高,企业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多。然而,由于利息支出自身的固定性特征,无论企业投资收益多少,都需要支付利息,为企业发展埋下了风险。而且由于企业的负债融资财务风险具有互联性特征,因此其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所面临的风险因素也越来越多。而这些风险因素的存在会在不同程度上对企业的负债融资风险产生影响。当市场中的利率提高时,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也会提高,势必会增加产品价格,缺少竞争优势,从而引发负债融资的财务风险;而当企业经营投资收益下降时,会致使企业的偿债能力被削弱,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并且企业投资本身也具有一定风险性,其容易受到财务信息缺乏实效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决策失误,进而引发负债融资风险。

二、企业负债融资的财务风险原因

(一)经济环境因素

企业负债融资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外界环境变化莫测,企业如果没有做好预防准备,反映不及时,就会引发财务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日常经营顺利进行,降低企业经营利润。除此之外,市场经济及企业发展是需要一定体制做铺垫的,法律制度完善与否,直接影响企业能否顺利发展。然而,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与市场经济发展速度不一致,还不够完善,无法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致使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要承担更多风险,与此同时,市场运行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较多增加了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机会。因此,我国企业要注重对外界环境的监督,逐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才能够有效避免风险造成的损失。

(二)企业经营因素

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其盈利能力作为衡量其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准之一,盈利能力强,那么相应的偿债能力也会提高。然而,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由于受到决策失误等因素的影响,致使降低负债融资资金利用率,造成企业资金大量流失,严重情况下,会出现亏损,促使企业陷入恶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偿债能力,导致财务风险对企业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参与市场竞争。除此之外,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经营本身存在的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表现比较明显的为税前利润的不确定性,利润收益不明确,就会影响到企业财务的安全性,从而导致由负债融资引发的财务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进一步发展。

(三)负债规模因素

目前,通过对企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了解到负债规模也能够引发财务风险,负债规模主要是指企业负债在资金总额中占比高低或者负债总额的大小。企业在发展中负债规模越大,财务杠杆系数也会随之而增加,基于此,收益增加的同时,风险就会随之降临。特别是一些企业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负债规模及利息费用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负债压力,超出企业承受范围,从而引发财务风险,特别是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结构中负债结构占比较高,达到30%以上,财务风险系数较大。由此可见,财务管理中,资本结构不合理埋下了风险隐患,企业只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负债规模,才更好地避免财务风险。

(四)投资决策不科学

目前,大部分企业通过融资获取资金进行投资,但是,由于投资收益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那么企业财务也会相应不确定,如果企业投资决策缺乏科学、合理性,能够帮助企业避免财务风险的同时,还能够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资金,但是,由于受到主观及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决策科学性。一方面,一部分企业投资者缺乏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在投资之前没有对市场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盲目投资,导致投资失败,造成经济损失,引发财务风险,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企业破产;另一方面,投资项目自身具有不稳定性,诚然,负债融资利息率是固定的,在投资过程中,如果投资收益超过利息率,那么企业净利润也会增加,反之,投资失败则会由债权人负责,导致企业面临财务风险。

三、预防负债融资财务风险的有效对策

(一)建立风险防范机制,适应经济环境

构建风险防范机制是企业预见和避免财务风险的重要途径。企业构建风险防范机制,不仅要考虑其独立性,还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及特点,构建一套完整、系统、有效的风险监控制度,并安排相应的人员参与财务风险预测、评估等过程,加大对企业财务外部环境的监督,深入分析和研究,及时发现企业即将面临的风险,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风险防范机制高效运行,与外界经济环境相协调。另外,我国企业不仅注重对外界经济环境的监督,国家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关法律,逐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从而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二)完善企业经营模式,提高企业负债能力

在构建风险防范机制过程中,企业管理者要认识到负债融资的风险性及将对企业产生的不良影响,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做好风险预案,提高风险反应能力。[2]另外,企业采取的防范措施要合法,为构建风险防范机制奠定坚实的基础,调整自身经营方式,企业要对自身实际情况有一个准确的认知,精准的判断自身财务实力及危机风险,制定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并注重对企业财务的管理。针对一些财务危机风险较低的企业,其负债比率可以大于财务危机风险较高的企业。企业在负债之前,需要对自身偿债能力进行分析。一般而言,企业负债能力衡量标准主要是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控制在40%~60%之间。流动比率实质上是指企业资金流动情况,流动比率越高,那么企业的偿债能力相应下降。因此,企业要综合资产负债率及流动比率,明确自身财务风险大小,制定科学、合理的负债比率。

(三)调整负债规模,优化资本结构

企业资本结构也是制定负债比率的重要因素,企业无形资产占全部资本比重较大时,企业需要适当降低负债比。由于无形资产价值稳定性较差,难以将其确定为偿债资产,由此可见,无形资本低情况下,企业通过降低负债比,来提升企业偿债能力,以此来保障企业稳定发展,相反,无形资产占比小的企业,就可以适当提高负债比率,争取更多资金促进企业发展。[3]

四、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提高决策科学性

企业在投资之前,需要对投资项目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确保收益率大于负债率情况下,产生正现金流才可以进行投资。因此,企业投资要坚持客观原则,避免一切人为因素参与,并进行市场调研,落实好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预测。另外,在进行风险投资决策过程中,企业要规避过度追求多样化经营,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有效降低或者避免风险。[4]

负债融资篇7

关键词: 财务风险;适度负债;财务杠杆;负债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 F253.7

1 财务风险和融资风险

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无法按时足额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其主要衡量指标是财务杠杆率,即企业计息负债和股东权益的比值,风险越大,财务杠杆率越高。当然,如果企业全部使用只有资金则不存在财务风险。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蒙受损失的风险。从定义来看,二者的区别在于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狭义含义仅仅是研究企业因负债而导致的风险,即企业的融资风险,也称筹资风险。融资风险是指企业因借入资金而产生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和企业利润(股东收益)的可变性。它的实质是企业负债经营所产生的风险。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血液”,融资是企业正常运转的起点,同时也存在着风险。

2 适度负债和财务杠杆的作用

2.1 有效的降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因为自有资金来自股东,股东对企业的投资实际是以放弃其他的投资机会为代价的,股东付出了机会成本,所以要求获得不低于其机会成本的报酬率。这样的必要报酬率决定了企业的自有资金成本。再加上股东相对于债权人来说,承担着最终的责任和风险,远远高于债权人。根据风险于报酬的关系,股东要求更高的报酬率。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自有资金的成本远远高于借入资金的成本。因此,通过对负债的合理运用,在资金总额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很显著的降低加权资本成本。

2.2 使企业获得节税收益

企业负债需按期支付利息,而负债利息应在税前支付,对企业而言,则少缴纳所得税从而获得节税收益。企业通过把握自身情况,掌握好负债筹资的度,合理确定负债资金和权益资金的比例关系,以降低资本成本,降低财务风险,增加税后净现金流量,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前提,合理地利用负债融资节税。

2.3 财务杠杆效应

财务杠杆是指在企业融资中适度利用负债来调节权益资本收益的手段。负债经营后,企业所能获得的利润是:资本收益=企业投资收益率×总资本-负债利息率×债务资本。由于总资本等于权益资本加上债务资本,企业的投资收益率等于息税前利润除以资本总额。因此,上面的等式可写成权益资本收益率=企业投资收益率+(企业投资收益率-负债利率)×债务资本/权益资本。由此公式可以看出,只要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率,财务杠杆作用使得资本收益由于负债经营而绝对值增加,从而使得权益资本收益率大于企业投资收益率,且产权比率越高,财务杠杆利益越大。

2.4 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就是指的企业资金总额内部借入资金和自有资金的比例关系。因此不得不提到资本成本这一概念。正如之前所说,借入资金和自有资金的资本成本是不一样的,调整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将直接的影响到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报酬率。和财务杠杆中的权益资本收益率不同,对于所有者权益报酬率的计算中考虑到了税的因素。其公式是:所有者权益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负债资本/权益资本×(总资产报酬率-负债利息率)]×(1-所得税率)。同财务杠杆效益的原理一样。在EBIT不变(总资产报酬率不变)而且大于负债利息率的前提下,提高负债率会提高资本净利率,同时也会提高财务杠杆系数,增加财务风险;相反,降低负债率会降低资本净利率,进而降低财务杠杆系数以及财务风险。

2.5 减轻通货膨胀的损失

在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情况下,原有负债额的购买力下降,但是企业仍旧按帐面价值还本付息,也就将货币贬值的后果转嫁给了债权人,减轻了企业的损失。

3 过度负债经营的弊端

适度负债的优势明显,也正因为这样,过度举债的缺点也同样明显。

3.1 增大企业的财务风险

大量的举债金额意味着巨大的还本付息的压力。尽管在举债时,企业可能考虑到了这样的问题,但是对自己经营充满信心,认为有能力承担这样的债务。一旦出现不可预料或者突发其来的财务困难或者经营困难时,对于之前巨额债务的无力掌控可能会引起企业的破产。“郑百文”的轰然倒塌也许就是最好的例子。

3.2 过度举债引起的财务杠杆负效应使的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财务状况

如前文所说,财务杠杆的实质企业的投资收益率和负债利率的大小关系的比较。过度举债带来的高负债利率使其大于企业投资收益率,这样一来,因为高负债利率的负面影响,权益资本收益率小于企业投资收益率,这也就是财务杠杆作用产生的财务杠杆负效应。

3.3 恶化资本结构

过度负债带来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以及产权比率,使得企业面临着较大的偿债压力。高额负债意味着高的负债利息率,一旦负债利息率大于总资产报酬率,由于资本结构变动产生的对所有者权益报酬率的影响将是负面的。而且在财务杠杆的作用下,负债利息率越高,所有者权益报酬率越低。对于企业来说,这是个相当危险的信号。

3.4 过度负债加剧企业的财务现状

较高的资产负债率降低了债权人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同时也降低了对于债务偿还的保证程度。限制了企业在今后的负债融资的能力,加大了未来的融资成本以及融资难度。

4 负债风险的防范

在财务杠杆的作用下,适度负债的金额越大,企业由此获得的收益越大,而过度负债的金额越大,企业因此收到的损失也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对于负债风险的防范就显得尤为的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负债进行管理,以避免负债风险的发生。

4.1 适度负债,合理确定资本结构

如上文所述,企业应该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适度负债,在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确定一个合适的比例结构,使得负债比例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能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应综合考虑企业发展的前景,收益的稳定性,行业的竞争状况以及企业现有的资本结构。需充分的利益财务杠杆原理来权衡企业产生的效益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避免在经营困境中出现总资产报酬率低于负债利息率的不利情况。

4.2 加强对现有资金的管理

企业对于现有的各项资产管理不当,也可能导致整体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的恶化。因此,优化企业原有的资本结构不但可以是企业在现有经济资源下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且可以减少企业的融资风险,企业不必面临巨额举债的风险抉择。这是从企业减少融资金额的这个方面来规避企业的融资风险。

4.3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

在现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的存在不可避免,但是不同的防范体系下,对于同等风险的规避又是不同的。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及时地对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并制定适合企业现状的风险规避方案。

4.4 针对汇率的变动调整融资策略

企业可根据不同时段汇率的变动来适时调整融资安排。在汇率较高时,尽量少筹集或只筹集急需资金;在汇率由高向低过渡时,也应少筹资或按浮动利率筹资;在汇率较低时,适度负债比较有利;在汇率由低向高过渡时,可采用固定利率筹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道明.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胡一.论企业负债经营策略[J].企业与经济管理,2006,(2).

负债融资篇8

[关键词]高校;负债融资;风险;功效系数法

[中图分类号]F28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4-0061-02

1 高校负债融资的风险分析

1.1 高校负债融资风险的表现形式

1.1.1 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主要指国家政策变化对高校负债融资所带来的风险。贷款要受到国家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教育发展政策等的影响。首先,国家采取鼓励高校扩大发展时,政府往往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贴息贷款、无息贷款、无偿划拨土地等,这时高校的发展环境比较宽松,容易得到资金支持,风险是比较小的;其次,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好坏也直接与高校负债融资风险相联系,当经济不景气时,由于高校资金来源渠道相对稳定,银行对高校贷款是比较积极的,甚至根本不需要质押就能贷到资金。但经济形势好转时,资金会流向高利率的行业,去获取较高的利润率,促使银行转向高利润的行业,而对高校贷款有了严格的要求,学校的贷款风险就增大;最后,如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紧缩银根,各银行缩小对高校贷款的规模,或停止发放新的贷款,筹资风险立刻显现,学校资金链有可能断裂,在建工程将无法按期完成,甚至造成“烂尾”工程,这将严重影响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1.1.2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高等院校信用质量降低的风险。虽然信用质量的降低并不意味着违约,但表明违约概率的增加。通常,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制定不同的贷款利率水平或贷款条件来评价高校的信用质量。由于信用质量的下降直接导致高等院校进行金融市场再融资环境的恶化,再融资的成本升高和融资困难加大。而且,信用质量的下降还会导致高校的社会声誉下降,使高校无形资产受到损失,这对高校今后的招生和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如果高校的招生人数下降,教学、科研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势必会减少学校的学费收入和科研收入,这样会恶化还款紧张的局面,导致信用质量再次下降,信用质量的进一步下降导致贷款难度增加,成本增高,最终可能导致高校的资金紧张状况陷入恶性循环,使高校的资金链断裂(时麟,2006)。

1.1.3 资金运作风险

资金运作风险是指高校因受未来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使其投入的本金和预期收益产生损失的可能性。资金运作风险又分为日常管理风险和投资风险。日常管理风险是指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资金管理不当、没有严格的还款计划、缺乏贷款资金科学高效的使用机制等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此外,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也会造成日常管理风险。投资风险是指出于投资计划、决策、程序、制度等失误或漏洞而造成投资于无效益或重复建设的项目,导致高校资源的浪费。项目投资缺乏科学论证,学校发展定位不明确,极易造成投资损失。从国家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大多数高校往往只注重扩建新校区、建设学生公寓等硬件建设,而不注重引进软件资源,导致师资力量不能与之同步增长,影响了知识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使教育质量下降、科研能力减弱,这必将导致学生培养质量的下降,就业率低,其必然导致学校无形资产受损、生源短缺,投资效益下降,引发投资风险。

1.2 高校负债融资风险的成因分析

1.2.1 教育经费来源的有限性

从我国当前现状来看,高校教育经费主要有三种来源:财政拨款、学杂费和其他经费。

就财政拨款而言,自1998年以来,虽然国家财政对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绝对数逐年增加,但是,财政拨款占高等教育总体经费的比重却逐年下降(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7)。从1998―2004年,财政拨款占高等教育总体经费下降了19%,平均每年下降2.7个百分点。

当前,学杂费收入是高校偿还贷款的主要来源。然而学杂费收入取决于高校的招生规模和学费标准,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经济以及高等教育市场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另外,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国外教育机构的大举进入,促使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程度日趋激烈,高校的招生规模能否维持并继续扩大还有待于经受市场的考验。学杂费收入虽逐年增加,但实际上,自2000年以来高校学费标准已被“冻结”了近8年。在名义收费标准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物价上涨,这期间高等教育的实际收费标准是下降的。而且,国家对高校财政拨款增速远落后于学生规模的增速。以1998―2004年为例,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9―2006年)的数据计算,我国普通高校的学生规模增加了2.3倍,而同期财政拨款仅增加了1.4倍,高校的总收入仅增加了1.8倍,生均教育经费下滑。可见,学杂费标准要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和社会承受能力的制约,上涨空间有限。

至于其他经费来源,除了少数高校拥有校办企业的经营收入外,大多数高校在这方面仅仅是以获得企业的或个人的捐赠收入为主,而且捐赠收入是有专门用途的。

因此,经费来源的有限性是高校形成负债融资风险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的成本正在稳步上升,高校扩招、扩建校区都需要大量的办学经费来支撑。

1.2.2 高校的法人资格和产权虚置的不完备性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而《教育法》则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两部法律的矛盾之处,使得高等院校不可能具备真正的法人资格。可见,高校法人地位不彻底,其结果必然导致高校产权的两个不到位:一是高校资产的所有者职能不到位,具体明确的人格化承担者缺失;二是高校法人实体和法人财产主体地位不到位。由此形成高校财产是“国家所有,人人所有”的模糊界定。高校产权权能上的不可分割性和非流动性导致产权不能重组、交易和教育资源垄断,从而形成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上缺乏相应的激励和约束的局面。

在这种产权虚置障碍下,高校由于“责任不明、缺乏市场风险约束,形成资本放纵”,即产权虚置―责任不明―约束不硬―资本放纵,往往形成“前人负债,后人偿还”。所谓“通过银行的钱办学校的事,用今天的钱办明天的事”,这样既给银行留下一个“窟窿”,也给学校后任领导留下一笔负债。而且一般认为,高校无须担心还不了债,因为政府最终会埋单。银行也不担心高校还不了款,因为有政府做后盾。地方政府同样不担心,因为有中央政府做后盾。最终的结果是,高校负债融资的规模会进一步递增,由此将会引发越来越大的财务风险。

1.2.3 高校信贷管理的薄弱性

首先,缺乏资金监管和约束机制。高校建设资金主要是由财务部门负责筹措,并采用拨款的方式用于建设,资金筹措部门和项目建设部门脱节,资金拨付与项目建设进程不匹配,容易造成高成本贷款资金闲置。而且,部门间没有内在的约束机制,在拟定贷款项目计划时,缺乏深入的论证和可行性分析,项目使用效益不高,甚至重复建设,资金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

其次,缺乏还贷机制,偿债能力有限。学校收入主要是财政补助收入和学费收入。财政补助收入和行政事业性收费价格由国家严格控制,学校还贷资源是有限的。如负债过度,利息支出过大,为了保证建设资金的筹措和对外负债的还本付息,高校往往采用借新债还旧债来维持资金的周转。随着借款规模的扩大,学校的负债比例急剧上升,继续向银行贷款将发生困难。再则贷款规模将随之扩大,容易引发负债融资风险。

最后,负债结构不合理。由于目前高校负债融资主要用于新校区等大型项目建设,一般数额较大,负债的结构往往会对负债融资风险产生较大的影响。现在高校使用的银行贷款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项目贷款,这类贷款的期限长,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风险的可控性较差(主要表现为利率风险),其特点是贷款利率较高,如果贷款时机与项目进度不匹配,易造成贷款资金的闲置,加重债务负担;另一类为短期流动贷款,这类贷款使用弹性大,易筹措,其特点是贷款利率低。银行为了降低自身的风险,也希望发放这类贷款。但是高校过多地使用短期流动贷款,则会导致负债融资风险的短期集聚,在不能保证适量现金流的情况下,会造成还款困难,出现资金链断裂的财务风险。此外,还款期限的设定不当,还款时间过分集中于某一时间段,则会导致高校资金正常周转紧张,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发财务危机。

2 结束语

由于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有限与各高校自身建设资金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利用银行贷款来解决我国高校发展中的资金不足问题成为主要筹资手段。然而我们看到,负债融资在缓解各高校资金需求不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更不应该忽视负债融资必然给高校带来财务风险,甚至引起财务危机。诚如前文的分析:高校规模较大,资金需求旺盛,负债规模也大,潜在的财务风险也就随之增加;反之,高校规模较小,资金需求和负债规模也就相对较小,财务风险相对而言也就下降。那么,如何来测度高校负债融资的财务风险,为此,本文引进了功效系数法评价方法。一方面,高校管理当局可以运用功效系数法定期检测自身的财务安全状况,并根据检测结果来制定不同时期的筹资政策,在不出现财务风险的前提下得到充足的资金保障,以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可以运用功效系数法监测各高校负债融资风险情况,针对不同财务风险状况的高校发展制定相应的政策,促进高校更好更快地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上一篇:品牌塑造范文 下一篇:服装行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