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护理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16 20:08:56

高等护理教育

高等护理教育篇1

国外跨文化护理教育研究热点集中在如何完成文化能力教育与现有课程整合,以及辅助教学策略探讨。一个具备文化护理能力的护士才能够与不同语言、文化、宗教、性别、种族、残疾、年龄的人进行有效沟通,所以,应该培养护生一系列技能、知识、态度、观点和实践能力以强化文化护理能力,建立积极的治疗性护患关系。文化能力教育目前在美国、澳洲等多元文化特点显著的国家已被视作正规护理本科教育项目的基本内容。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辅文化能力学习策略,境外学习项目(studyingabroadprograms)或文化浸入(culturallyimmersion)可以将学生置于完全不同于自身文化背景的国外环境中,帮助学生理解健康与文化关系,有利于学生自身和专业能力的发展,增加文化敏感性(culturalsensitivity)和文化能力。Reid-Searl等对前往泰国进行志愿护理实践的澳洲大学生进行质性访谈,发现学生沉浸在完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护理实践,在当地医疗资源紧缺、设备落后的情况下,深刻体会到护理本质-照顾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文化渴望(culturaldesire)。

2我国加强跨文化护理教育的必要性

2.1我国跨文化护理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

跨文化护理教育是培养并提高护理人员文化能力的重要措施,但基于我国普通话在全国的推广,目前我国护理教育领域尚未认识到跨文化护理教育的重要性,只在部分院校涉外护理专业零星开展多元文化护理等选修课程,以多元文化背景知识层面教学为主,无法真正培养护生的文化能力。有研究表明,我国护生对多元文化的态度及多元文化护理认识不足,亟待引入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探索有关多元文化护理课程的改革模式,培养合格的师资队伍等。

2.2我国本土跨文化护理学习需求突出

国外的跨文化护理主要是从国家层面出发以不同国籍、种族的病人为研究对象,但从广义上说,多元文化护理既包括适应不同国家和种族的跨文化护理,也包括适应个体文化差异的跨文化护理。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分布广,方言、民族、、风俗习惯各有不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外交流增加,地区间、境内外病人和护士的流动也趋于普遍,护士的文化能力对提升病人满意度和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十分关键,以广东省为例,赴粤就业的外省护士多遭遇过因为不理解粤语与不会说普通话的老年病人出现沟通障碍,而这种文化障碍多由护士个人克服,未得到高等护理院校和医院机构的足够重视和培训支持,增加了非粤语背景优秀护理人才在本地区就业的难度,笔者建议作为高校应认识到护理学生对跨文化护理的学习需求,了解他们在跨文化护理能力发展过程中认识、实践和情感方面的障碍,通过针对性的课程和培训增强其与粤语背景病人和同事沟通的自我效能感。

3高等护理院校开展跨文化护理教育的对策

3.1有效整合可用资源,尝试在护理课程体系中融入

跨文化护理理念高等护理院校可以尝试从在基础护理、老年护理课程设置中引入不同文化背景护理理念的差异和特点内容,开展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病人的案例学习,加强学生护理专业英语基础词汇和表达的学习,并联系外资医院作为学生实践学习的场所,增加学生暴露在不同文化环境的机会,如选送学生前往境外合作大学开展短期交换学习,并引导学生在境外学习期间有意识地了解异国文化背景和医院护理文化理念,逐渐培养其具备文化意识(culturalawareness)、文化知识(culturalknowledge)、文化技能(culturalskills)、文化敏感性(culturalsensitivity)、文化交流能力(cross-culturalinteraction),增强国内本土培养护理人才在国际护理舞台的竞争力。

3.2实现跨文化交流学习资源共享,增强学生跨文化护理意识

目前境外交换学习项目在各高校开展频繁,但学生在境外高校或医院实习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多限于本人提升,但由于境外交换项目受到经济、时间因素限制,跨文化学习和实践成果未真正使广大在校护理学生受益,因此打破高校间固有障碍,加强与国外高校联系,构建一个基于跨文化护理网络资源的境外交流学习共享平台,可以帮助更多的护理学生了解国外护理文化风貌,共享参与境外交换项目学生的跨文化护理学习经验,并参与境内外高校师生在线讨论,通过网络将境内外高等护理院校师生联系起来,实现无国界的学习氛围,对高等院校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将具有实际推动作用。

高等护理教育篇2

关键词:护理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41-01

我国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而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使得人们健康观念也发生了转变,这些变化为我国卫生事业和医学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而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护理程序是护士在为护理服务对象提供护理照顾时所应用的工作程序,是护士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的根本保证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一部分。[1]如何应对面临的挑战,这是时代赋予护理专业新的责任和任务。我们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采取相应的改革对策,以适应这一系列的转变。

1 护理专业对高等护理教育提出的要求

随着医学的发展,护理专业也得到发展,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方向发展。病人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治疗和护理。随着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医疗信息的普 及,病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能力参与保健计划。因此,护理人员的角色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为实现护理人员角色的转换,21 世纪的护理专业人员应该具备下列基本素质:

(1)具有基础医学知识、护理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护理业是一门人对人的服务行业,所以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过硬的医学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这样才能从事护理行业,但是它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2)具有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学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关键是自己要学会获取新的知识,尤其是护理行业的人员,将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社会,更应具备这种能力。

(3)具有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术、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护理专业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还需要有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护理专业人员应该具备及时反映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

(4)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沟通和团队协调能力。护理专业是服务业,是人与人之间打交道,所以需要有良好的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5)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对于任何行业都是要求的,护理行业当然也不例外。做为护理专业是为病人的健康服务的行业,职业道德要求更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才能更好的做好工作。

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其关键是深化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要搞好高等护理教育的改革。而当今高等护理教育专业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制度,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2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护理专业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在应对社会对护理专业的要求上还有一定的差距,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教学方法有待改革,继续教育的理念不够强烈,具体表述如下:

2.1 高等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卫生服务的需求发展尚有差距:高等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直接关系到护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目前我国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上是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以疾病为中心”的目标已不能适应 21世纪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护理服务的发展对高等护理教育的需求我们要重订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应对培养目标进行相应修订。

2.2 课程结构需要调整:目前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课程结构现状是每一学科都在强调自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导致教学内容日益膨胀,即基本上是“以学科为中心”“三段式”的安排。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课程应强调综合性,淡化学科间的界限,强调课程内容的精简与整合,增设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人文素养,改变内容陈旧和交叉和重复的现象。如何根据培养目标,重新修订课程计划也是当前提 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2.3 教学方法需要优化:陈旧“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仍然是我国护理教育的主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2.4 加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念:医学教育是由学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所组成的统一体,统称“医学教育三部曲”, 同样护理教育也应当参照这一方式实施。目前我国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法规和制度不很健全,从制度上没有体现终生教育的理念,这也是护理教育改革 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2.5 强调隐性课程的重要性:以讲授为主的课程可以使学生获得某一学科较为系统的知识,而隐性课程包括课堂氛围、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校园文化等等,对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 观的形成具有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国外,许多护理院校去忽视隐性课程的作用,应该转变有关人、健康、环境、护理 社会等的观念作为重要的目标。因此应当在改革有形课程的同时,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加强学习的文化氛围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针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专业应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此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需求,其对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 确立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能够贯彻整体护理思想,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自我发展潜能、人际沟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胜任临床各科护理工作,并具有一定的教学和科研、管理能力的护理人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识学习运用自如,运用恰当。

3.2 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第一,引进新的课程模式,打破原有的三段式模式,采用交互渗透方式,使学生在入学后的尽快接触护理专业,真正做到了早期接触专业和早期接触临床,同时注意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的比例,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专业素质的培养;第二,对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审定和修改各门课程;第三,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增加了与现代护理相关的内容,删除重复或无关的内容。按护理程序编排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加强课堂 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联系,体现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第四,加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将建立严格选择临床教师的制度,并定期组织培训等措施确保临床师资队伍的 质量。

3.3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通过教改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临床见习和实习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 脑、动手的机会,以加强学生基础操作和技能的训练。考试时采用采用书面考试、口头报告、 技术操作、书写护理病历、论文撰写和答辩等多种考核评价形式,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评价。

3.4 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应该注意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增强知识结构和教育技能的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保持学生自身的生理健康水平。目前新毕业的大学生几乎都具有承受能力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差,而感悟能力较强,所以培训主要从学生的适应能力、控制能力、能力、承受能力和应激能力等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使他们变为情绪的主人、集体组织的领导者、自我心理的保护者、各种活动的协调者。进行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使其建立正确的教育观,拓展教育的视野,为其以后更好的完成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学校时就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培训,使其更好的适应工作。

3.5 加强继续护理学教育:继续护理学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更新专业知识及护理操作技能,提高护理质量。针对医院继续护理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促进了继续护理学教育的健康发展,规范了继续护理学教育管理,保证了学习质量。所以,面对21世纪对护理人员素质要求,应大力发展继续护理学教育,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力度,更新教育手段,拓展继续护理学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尽快培养出合格的护理人才和专家,满足人民大众对护理等卫生保健的需要。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为社会提供的是21世纪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护理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以往的高等护理教育却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现行的《外科护理学》教材虽然较以前有了较大改进,但还沿袭了传统医学教材的习惯,虽然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试行按护理程序组织教学,突出护理专业特色很难培养学生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能力[2],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存在的其他问题我们已在文章中有详细论述,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法,希望可以促进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为我国护理专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汪建平.对中国高等护理教育模式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12) : 742

[2] 杨朔眉. 外科护理学教学中运用护理程序初探[J]. 护士进修杂志, 1997, 12 (9) : 33

高等护理教育篇3

关键词: 双导师制 医学高等 护理教育 新型培养模式

近几年,我国护理学专业教育发展较快,无论是办学层次还是培养规模都显著扩大,许多原本是中等的护理专业逐渐升格为高等教育。但医学高等护理(简称高护)教育毕竟起步较晚,办学经验少,教学规律有待进一步探索。因此,要加强高等护理专业教育研究,特别是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医学高护教育快速发展。

双导师制通常是指给研究生配备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指导老师,其中,通过校内指导侧重专业理论指导,校外导师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双导师制逐渐推广到本科教育,这样能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认知能力,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临床护理教学是医学高等护理教育的转折点,是理论结合实践走向临床岗位的第一步,也是由学生角色向护士角色转换的重要阶段[1]。目前,国内外许多知名医学高校都十分重视临床护理教学这一关键环节。将双导师制应用于临床护理教学是一种新型培养模式的有益尝试,但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双导师的选择:校内导师的选择以本专业教师为主,校外导师亦称临床导师,其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热爱护理专业,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娴熟规范的护理操作技能;具有大专(含)以上学历的主管护师、高级护师,并从事护理工作10年以上。

2.导师的职责:校外导师根据教学实纲制定带教计划和培养目标,督促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参与教学查房、专题讲座、护理病案讨论等教学活动,解决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临床带教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评判思维能力、病情观察分析及临床应变处理能力。完成本科室的带教任务及学生的出科考核等,向护理部和校内导师反馈学生的实习情况。校内导师要帮助护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提高对护理专业内涵及护理专业的职业情感的认识,从临床实践逐渐认识护理专业的价值,形成稳定的专业思想,指导护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设计、撰写。

3.“双导师制”的实施和质量控制。校外临床导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一对一地带教,以自身丰富的经验、发展的眼光帮助护生走出专业上的困惑,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实习生活,使学生体验到一种家的温馨。另外,通过参加院内组织的医疗护理讲座,观摩新技术操作,激活他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使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有机结合。采用综合评价方式,评估“双导师制”教学效果。测试内容包括试卷测验、无记名问卷调查、模拟场景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咨询能力、疾病护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2]。

4.“双导师制”的实施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各实习科室的整体护理、查房、病案讨论和小讲课等临床实习活动,提高临床护理能力、护理教育能力和临床应变处理能力,正确处理各类医患关系,锻炼学生的临床沟通能力,如护患关系、护护关系、护医关系等。很多导师本身就是护理部主任或护士长,积累了长期从事护理工作的宝贵经验,她们的工作方式方法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增强学生的护理管理意识。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初步掌握观察、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初步的收集资料、处理数据的能力,培养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导师结合临床指导学生设计与撰写毕业论文[3],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5.“双导师制”的实施可提高自身素质。临床导师以往习惯于日常事务性工作,带教的意识不强,通过担任临床导师,感到自身的角色发生很大改变,一种无形的压力促使导师不断提高认识,转变传统护理带教观念,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很多导师在指导学生的实习中,发现自己的知识匮乏,需要在实际带教过程中努力学习,不断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护理导师。

6.双导师制是在导师制基础上的补充与发展。校内导师侧重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构建健全的人格,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护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护生人格健全发展,培养护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及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基本科研能力,帮助护生提高挫折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但是,相当多的内容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学生缺乏实际的体验。校外导师则侧重临床实践,结合临床实例融入团队精神,提升护生的评判思维能力,恰当处理医患关系,为今后真正承担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基础。校内外导师相互结合是对传统导师制的补充与发展,可明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在临床护理学中实施时间较短,尚有许多细节有待进一步完善,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应建立健全导师培训制度,引导学生主动与导师沟通,进一步提高护理本科生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玲.本科护生双导师制临床带教初探[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4):88-89.

[2]张利香,薛淑好.护生临床实习期院校双导师制模式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8):106-107.

[3]王建方,吴文健,满亚辉,等.“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29(1):44-46.

高等护理教育篇4

【关键词】 教学质量 教育标准 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215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学校教学管理永恒的主题。随着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和完善,特别是随着《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标准》在我国高等护理院校认证工作的开展,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质量管理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护理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是推进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保证。因此,建立高等护理教育质量管理标准,完善质量管理保障体系,是高等护理院校迎接“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注重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建设与教学管理工作实际紧密结合,拟建设一套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可操作的质量管理制度与保障体系,并确立一种完善的质量文化来规范质量行为。管理过程中采用系统化管理,强调过程控制与持续性质量改进。并且在改革中探索研究,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二、研究的思路与目标

本文主要从“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引导性问题”入手,在质量保障体系中关于侧重研究体系建设、质量监控、质量信息及利用和教学质量改进措施等四个方面进行探索。主要依据高等护理本科教学管理工作中关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相关内容,结合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质量监控要求,同时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认证标准》,完善和建立教学质量标准建设、教学质量保障的模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组织落实等方面,全面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围绕我国护理本科教学管理工作中关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行研究,依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质量监控要求,并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认证标准》,完善和建立教学质量标准建设、教学质量保障模式的推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组织落实等方面,全面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四、研究的过程和途径

本文主要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引导性问题”中围绕“质量保证”的要求开展研究。

(一)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标准

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并保障运行是课题研究的关键,从教学质量标准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结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度、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等,结合教学管理实际,在建立符合高校教育特点的教学质量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对一些新的教育评价理论和方式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和研究。

(二)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的机制

对教学关键环节即课堂教学、实验与实习、毕业考核、考试等设置质量控制点,以质量控制点为重点,制定质量保证流程和实施条例[1]。形成从学院领导做起、各职能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各教研室教师及学生参与的“全员参与”质量监控的机制,形成既有教学管理人员又有广大教师和学生,既有校内专家又有校外专家参与的管理监控队伍,进行听课、评教及专项检查监控机制。

(三)搭建教学质量信息管理平台

教学质量信息的统计、分析、汇总、处理各类意见和建议,为学校的教W质量论证与决策系统提供决策依据[2],也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的提供重要保证。因此,充分利用信息管理技术,搭建方便、实用、高效的即时的教学质量信息管理平台,有效开展自我评估、专业认证和教学质量监控,定期更新教学状态信息,及时收集教学信息,对教学信息收集及统计分析,实时通报教学反馈,监督改进教学工作。

(四)形成教学质量保障运行机制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负责制度,加强教学质量改进工作;探索推进质量改进的合适途径和有效方法,使改进工作得以落实,使质量保障体系能够完整有效地运行,形成质量保障的长效运行机制。通过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护理专业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特别是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效果的评价,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质量改进工作。质量改进主要针对评估专家对我校护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薄弱环节和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达到持续改进质量的目的[3]。

五、研究结论

“通过建立普遍接受的专业教育最低标准,规范专业教育[4]”。教学过程监控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标准的建设为我国护理专业指标体系建设形成专业示范作用,在此基础,针对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引导性问题》的引导性问题的深入探索,初步建立了教学质量管理保障指标体系,聘请相关管理专家进行论证,在结合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对审核评估项目、要素和要点提示深入研究,使建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具有创新性和示范性,为教学管理自我评估和专家进校考察评估提供服务。

通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途径、改进的效果与评价等,总结和提炼出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实施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积极探索高等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基本规律,进一步推动高等护理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管理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标准.2013年.

[2]何添锦.责权合一的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构成及运行.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年第5期.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标准(审核评估审核项目及要素释义).2013年.

高等护理教育篇5

一、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前心理压力

首先,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大。高职毕业生不再是昔日的“天之骄子”,而早已是明日黄花。虽然部分地区对于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需求较大,但是护理专业毕业生仍然是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他们觉得前途不够明朗。部分学生受传统择业观念以及家庭观念的影响,仍然执意非进入三甲医院不可,及时竞争很激烈,他们依旧坚持不切实际的择业信念。基层的医疗组织缺乏专业的护理人才,但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学生的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毕业生就业失落感和挫败感较强。

其次,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容易产生不安和焦虑的情绪,甚至还容易自我否定,缺乏勇气和信心。随着毕业生的不断增多,竞争越来越白日化。加上很多高校本科护理专业也在扩招,本科护理专业毕业生要比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毕业生的知识面更广阔,知识积累更深厚,综合素质更强,技能操作更熟练,所以较好的医院都会优先选择那些护理本科毕业生。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毕业生更容易不安和焦虑。

再次,受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多学生都可以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相对较好的工作,部分学生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就业信心崩溃,心理压力加大。加上很多用人单位过分强调学历、外貌、关系等因素,而毕业生又对就业期望值较高,结果导致学生自我设限,影响了就业进度。调查显示,部分护理专业的学生对于个人发展空间、收入、以及规模和发展空间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不愿意到基层工作,结果造成了空岗失编和失业共存的现象,宁可失业,也不愿意去基层。

面对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困惑以及面临的心理压力,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干预和心理帮扶工作,环节毕业生心理压力,提高毕业生心理承受强度,帮助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达成社会、学校、毕业生三赢的局面。

二、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毕业生就业前的心理压力

首先,高职院校应该明确医学护理专业的办学定位,打造专业优势,提高毕业生的综合实力。明确办学定位,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我培养和教育,创新医院教育方法,使毕业生在就业环境中处于自身知识和技能的制高点,这样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才能够掌握就业的主动权。学校应该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个明确的规划,帮助学生选择职业,提前为职业发展做好相关准备。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应该努力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扩大知识面,熟练所学的医学及相关知识,完善自身专业知识体系,为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三年的学习期间,学生应该明确自身定位,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毕业之前,学生应该能够对自身素质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明确自身优势,发现自身弱点,悦纳自我,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能够统一起来,减少心理激源的产生。

其次,高职院校应该注重提高工作实效,强化毕业生就业之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毕业班辅导员负责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排查,及时发现毕业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帮扶活动,缓解毕业生面临的各种压力,搭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宣泄心理压力的机制,使其能够及时、有效地宣泄心理困惑。职业院校还应该注意加强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择业价值观教育。很多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都是泛泛而谈,缺乏科学性和使用价值,对于择业心理的指导也是形同虚设,解决不了毕业生择业的心理问题。当前形式下,职业院校应该引导毕业生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进行择业,找准个人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帮助学生分析就业行情,教育他们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尽快实现就业。加强职业院校护理专业毕业生的风险精神教育也势在必行,护士一直被人们称为白衣天使,这是一份奉献型的工作,在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和基层欠发达地区,专业的护理人才短缺,护理专业毕业生也应该把奉献基层作为其择业的一个重要方向。

再次,扩充就业信息来源,帮助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顺利就业。学生就业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通过招聘会、网络招聘等各种形式让学生获得就业信息,主动和医疗结构联系,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渠道。社会方面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下寻找就业途径。进一步提高护理从业人员的收入待遇,提升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拓宽护理人员的发展空间,提高对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扶持力度,吸引护理专业学生就业。

高等护理教育篇6

教育的发展必须置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进行。我国护理教育相对社会、经济、科技、医学教育已明显滞后。从1953年停办高等护理教育到80年代初复办,停顿了近30年。这30年的空白,给社会形成了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护理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种职能教育。这种观念严重地影响了护理学的发展。目前我国护士队伍受教育的层次普遍偏低,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医学发展的需求。同时,也限制了护理专业的自身发展。

随着新的医学、护理模式的形成,现代护理观要求护士向服务对象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各方面的整体护理。服务场所从医院扩大到社区、家庭。临床上高科技诊疗手段日新月异。这些都对护士的素质、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发展高等护理教育,提高护士队伍学历层次已成为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

自80年代初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复办以来,全国已有30多所高等医学院校设立护理大专教育,18所开设本科教育,并有硕士点5个。大专教育除了招收高中毕业生,更多地是由于在职护士的深造要求而发展迅速。[1]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则规模不大。从我国护士队伍的整体教育层次来看,目前仍以中专学历为主体。我国现有中专卫(护)校五百多所,年毕业生数万名。全国120万护士中,绝大多数是中专毕业生。

近年来,某些地区护理中专毕业生供过于求,已出现毕业生分配困难的现象,而护理大专、本科、硕士毕业生则供不应求。总的说来,现有高等护理教育规模偏小,在护理教育中所占比例过小。因此,应适当扩大规模,使护士队伍中具有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者达到一定的比例,省市级医院、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作为教学基地,护士队伍的学历层次应普遍提高到大专水平。

高等护理教育中大专、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这三个层次的发展规模取决于社会需求。以在护理教育的规模和层次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为例,美国开设护理本科教育已有百年历史,近三十多年来发展较快,现学士学位课程数目与准学位课程和文凭课程(后两者相当于我国的大专课程)之比1:2,也就是说大专层次课程数目占2/3;[2]全美200多万注册护士中,将近3/4是以准学位课程或文凭课程为起点接受护理教育的。[3]近年来,由于医疗费用控制管理机制(managedcare)的实施,[4,5]各卫生保健机构纷纷裁员或雇用教育程度较低因而薪酬较低的护理人员。[6]由此可见,社会需求制约着不同层次护理教育的办学规模。

我们对把握好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应有清晰的认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很不一致,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亦需要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因此,要使护理教育在短期内全部移到大学进行是不切实际也没有必要的。不宜“一拥而上”地搞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我们需要的是稳步发展高等护理教育,主要是扩大大专层次的培养规模,逐步优化护士队伍的学历结构,这是完全必要且符合我国国情的。

2建立中国模式的护理教育体系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及趋势,应把高等护理教育的层次结构,定为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在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同时,发展面向在职护士的大专和“专转本”继续学历教育,从而构成一个中国模式的、多层次的、综合性的护理教育体系。我们给这个护理教育体系冠以“中国模式”,是因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应符合中国国情,应具有中国特色。在教学改革中,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我们更要注重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优势和强项。例如,我们能根据市场需求,在大学同时办专科和本科这两种不同层次的教育;我们有比较完善的临床教学管理和实施系统。这些是中国护理教育的特征,也是我们的长处。高等护理教育三个层次的课程各有其明确的、相互区别的培养目标。

2.1专科教育

专科教育属高等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临床第一线的护士。应积极发展面向在职护士和高中毕业生的专科护理教育。一方面分期分批培训在职中专学历护士,使她们在若干年内达到大专水平;另一方面向医院直接输送高中毕业生源的护理大专毕业生,以此逐步提高护士队伍中大专学历护士的比例,首先是使医学院校的护士队伍的学历层次普遍提高到大专水平。向这一目标的推进,意味着在这一级的医疗机构里,中专和大专将不再是两个层次,大专将逐步取代中专,形成临床第一线护士的学历以大专层次为主的学历结构。

根据去年10月的一项调查,我校附属医院护士中通过成人教育获得大专学历的占8.9%,有44.3%的护士正在通过夜大学或自学考试等方式学专课程。接受调查的120名护士中,近年内打算提高学历至大专或本科的占91.5%。各医院护理部均认为需要对中专学历护士进行继续学历教育,计划在3~8年内完成2/3在职护士的大专学历教育。可见,使我校护士队伍学历水平普遍提高到大专层次已成为临床护士和护理管理部门的共识。

2.2本科教育

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为医院和社区护理服务的护理管理者。本科护理教育恢复十多年以来,历届毕业生已显示出知识面广、基础扎实、发展潜力大的优势,[7]多数已成为临床护理、护理教育、管理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很多用人单位希望录用本科毕业生,以带动教学、临床护理质量的提高。故应在现有基础上稳步发展本科教育。

2.3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立足于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护理师资、护理管理人才和临床护理专家。[8,9]考虑到师资和教学设施等办学条件的限制,不宜设点太多,应集中在几所条件好、有基础的大学开设。

3高等护理教育的改革思考

教育改革应以时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为导向,应符合国情,并借鉴适合我国国情的世界各国的经验。就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而言,笔者以为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3.1缩短学制

我国现有护理本科学制多为5年制,根据护理专业的要求和特点,4年制较为适中。研究生教育方面,可考虑开设全日制2年护理硕士学位课程,或全日制3~4年护理本科毕业为起点的临床护理专业博士学位课程,以缩短培养周期。同时,为保证培养质量,扎实的临床和管理工作经历应列入研究生入学条件。缩短学制亦有利于护理专业区别于医学专业,有利于保持护理队伍的稳定性。

3.2改革课程体系

现有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医学专业相似。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应增加人文、社会科学比重,适当减少基础医学课程比重,在课程编排上,注重理论和实践环节的连接。应统筹设置普通本科、普通专科、成人本科、成人专科等各层次、各类型的课程,兼顾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的衔接,避免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

3.3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护理模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形成以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整体护理观。如何以护理程序为主线组织专业课的教学,使学生形成与此相应的临床护理思维和工作方法,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应积极予以探讨。同时,应以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中心发言、社区调查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逐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3.4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护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应加强实验室建设,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技能训练条件。根据去年对美国护理教育的考察、比较,笔者认为临床教学的组织、管理、临床教师参与教学等方面,是我国护理教育的强项。我们应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密切学校教育和临床教学之间的配合,改进教学和考核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保持和发扬长处。

3.5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护理教育篇7

关键词:高职护生;健康教育;能力培养

健康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谱已发生重大转变。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健康教育成为促进健康重要的工作手段,而护士接触患者的机会最多,在整体护理工作中健康教育成了护士工作中的一项主要内容。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巴德年院士指出:医界,包括医学教育是应将工作的重点从单纯的防病、治病转到关注健康。高职护生作为未来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主要来源,其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应引起护理教育者的重视。

1健康教育的内涵

健康教育理论于本世纪20年代后开始引入我国,1934年陈志潜编译的《健康教育原理》一书,是我国最早的健康教育专著。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使人们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2高职护生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是护理专业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 护士的工作职责不仅仅是解除病痛,还要通过健康教育的形式培养患者的健康意识,促进患者健康。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培养首先应加强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只有教育者掌握全面、丰富、更新的医学护理理论知识,才能通过教育手段普及到患者或社会人群中[1]。

2.2是临床护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模式也由以疾病为中心的疾病护理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护士除了实施临床护理技能外,帮助患者获得健康相关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也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次,有效的健康教育不仅能帮助患者预防并发症,还可促进患者自我保护和降低住院率,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佳和最经济的手段[2]。

2.3是高职护理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中国的护士数量增长迅速,其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6%。许莉萍[3]的调查发现,刚毕业护士的健康教育知识严重不足,对健康教育的方式感到陌生。有研究者[4]发现在护士应聘者中大多数没有对患者实施过健康教育,有的虽然做过健康教育,但教育形式生硬,对如何实施健康教育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健康教育意识较差。因此,在高职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3护生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3.1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健康教育理念不足 正确、适时的健康教育是护理对象做出健康决定的必要条件,护士则扮演着健康教育实施者的重要角色。长期以来,受传统生物医学和护理模式的影响,护理教学中高度重视专业和操作技能方面的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在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致使学生健康教育意识淡薄,缺乏整体观念。

3.2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缺乏,知识层次偏低 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系统模式。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应用学科,而受制于学制短、学时少的问题,我国大部分高职学校还没有开设专门的健康教育课程, 多数高职护生没有系统地接受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也相对不足。

3.3护生健康教育能力较低 吴双伟等[7]在相关的调查中显示:护生对健康教育的临床综合应用能力较差。这是由于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视程度远高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使许多护生的人文知识面狭窄,人际沟通能力较差,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动手和健康教育策划设计能力都不能适应临床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

4培养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思考

4.1调整课程结构,加强教材建设 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应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可将健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开设,纳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适当增加人文学科的比例,加大实践学时比例,同时可组织人员编写适合高职护生学情的教材,让护生真正掌握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工作方法。

4.2改革教学方法

4.2.1科学合理组织教学,充分了解学生需要,提高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高职教育相比本科教育学制短,学时少,而健康教育学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具体课程设置的方案还值得进一步研究。以知识讲授"必须、够用"并加大实践学时比例为原则设置护理健康教育学课程,根据学生需要优化教学内容,培养护生整体素质。

4.2.2探索培养高职护生健康教育能力有效教学方法 PBL教学法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s 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该教学模式被证明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较多独特的优势,能更好地满足转型的医学模式的需求,且多位研究者[5]研究表明PBL教学法能提高实习护生健康教育能力。袁葵、李爱夏[6]等人研究发现角色扮演教学法能使护生健康教育能力训练落到实处,能提高护生沟通能力。梁海华等人[7]应用小讲课、快速反应和角色扮演3种方法,提高了护生的技术操作水平。陈丽霞[8]的"情景教学法"自设病例,自编模拟情景,运用所学健康教育技巧进行模拟演练。

4.3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研究 健康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对健康教育的研究,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高职学校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探索健康教育的结构、功能、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形式等,使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层次和水平,以促进护理教育和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白蓉.运用多形式教育提高护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健康教育能力的探讨[J].中国临床护理,2011,3(4):333-334.

[2]杨姣,唐四元,吉彬彬,等.社区护士在促进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2011,25(1):4-6.

[3]许莉萍.中医医院护士健康教育培训需求调查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10):931-934.

[4]王侃兵,张彤,贾彩娥,等.美沙酮门诊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现状分析[J].海南医学,2011,22(2):144-145.

[5]杨俊玲,刘义兰,刘芳,等.以问题为基础的临床教学对本科实习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影响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4):76-78.

[6]袁葵,李爱夏.角色扮演法训练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探讨[J].护理研究,2012,26(2):178-17.

[7]梁海华,谢巧庆,李智英,等.参与式教学法对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2):146-147.

高等护理教育篇8

【关键词】 乡镇医院;护理;继续教育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41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31-02

护理队伍素质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关键,加强乡镇医院护理队伍建设,是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前提。护理继续教育是乡镇医院护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探讨乡镇医院护理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对于加强乡镇医院护理队伍建设和提高护理队伍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1 乡镇医院护理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近几年,国家政策和资金投入等方面都对乡镇医院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乡镇医院的医疗服务环境和医疗设备得到了改善和更新。但是,在医疗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重医疗轻护理”的观念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对护理工作和护士的重视不够,护理制度不完善,护理工作不规范,护理人员继续教育投入不足。乡镇医院护理士缺编导致护士缺乏,工作量大,护士忙于应付日常工作,很少有闲暇时间进行学习。许多乡镇医院护理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老护士和年轻护士之间衔接脱节;护理人员多为中专文化,高学历的护士较少,文化知识水平偏低,总体业务素质不高,在护理理念、常规护理技能、临床急救技术、健康教育知识护理文书书写等许多方面都有待提高。因此,做好护理继续教育工作,提高护士业务素质,是目前护理管理的重要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是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农村卫生服务的提供主体是乡镇医院,它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群众,在农村卫生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医疗卫生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多,对乡镇医疗服务过程中护理工作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单纯的学校教育并不能满足实际的工作需要,终身教育已成为医护人员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护理继续教育是继学校规范化专业培训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身性教育。[2]护理继续教育是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通过护理继续教育来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2 乡镇医院护理继续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1 提高认识,完善乡镇医院护理继续教育制度 护理继续教育领导重视是关键,由于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深化,造成部分领导只重视医生继续教育的培训,忽视了护理人员的培训。医院领导要提高认识,加强组织管理,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补充护士编制,重视护理继续教育工作,完善护理继续教育制度。根据护理继续教育单位的办班计划,结合医院发展需要以及护理人员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称等级等具体情况,制定有效的继续教育计划,有针对性地统筹安排学习和培训。有效解决继续教育经费,加大乡镇医院护理继续教资金的投入力度,根据继续教育的学习形式和护理人员的职称等情况制定经费预算,由相应部门统筹计划使用,使护理人员继续教育能落到实处。

2.2 多措并举,调动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要扩大对继续教育的宣传,让医护人员树立既投身医学就应终身受教育的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应付任务”为“主动参与”。解放思想,提高对护理继续教育的认识,不参加继续教育就不能掌握新技术,难以提高业务水平,让护士充分了解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在护理继续教育学分制的基础上采取积分制,可以通过技能竞赛和科研论文等方面进行积分。护理继续教育积分与年终考核挂钩,并作为职称晋升及专业注册的重要依据,以此来激发护理人员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医院要对在外参加继续教育的护士提供有利条件,保证在外学习期间工资待遇的正常发放,并给予适当补贴,使出去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护士无后顾之忧,以此来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2.3 选择适宜的学习形和学习内容 乡镇医院护理人员缺乏,长期脱产学习比较困难,可以根据医院发展需要和护理人员具体情况,采取参加短期培训班、到先进医疗机构学习、邀请专家到医院做专题讲座、参加远程教育、院内组织学习和个人自主学习等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方式。乡镇医院护理人员需要继续学习的内容有基础医学理论、专科护理知识、临床急救技术、社区医学与护理、护理风险教育、护理职业礼仪、护患沟通技巧、健康教育知识、心理学知识、计算机知识、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等。在护理继续教育的内容安排上应遵循成人教育补需之宗旨,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优先安排急需学习内容。外出参加进修和培训的护理人员回医院后,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或集中授课的形式,将所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传授给本院其他护士,实现知识共享,提高学习的普及率,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3 小结

乡镇医院是农村卫生服务的主体,在农村卫生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乡镇医院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护理工作质量等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全面落实。随着护理职能的转变和护士角色多元化的发展,继续护理教育已成为优化护理队伍的知识结构和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为了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乡镇医院护理继续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要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完善乡镇医院护理继续教育制度,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形式多样的护理继续教育,使护士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以促进乡镇医院护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群英,朱昌蕙,周航.西部乡镇卫生院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7):1324-1325.

上一篇:户籍制度范文 下一篇:中医诊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