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国家安全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05 19:05:58

社区国家安全工作计划

社区国家安全工作计划篇1

下面,我就"十五"和"十一五"水利规划计划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十五"期间水利规划计划工作机遇难得,进步显著

"十五"是我国水利事业全面、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水利规划计划工作的一个重要时期。概括地讲,这一时期的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可以用两句话表述,一是工作环境好,二是整体进步大。

工作环境好,主要表现在这一时期的水利规划计划工作遇到了以下6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一,一个要求,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水利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利的战略需求,为水利规划计划工作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第二,一种重视,即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工作更加重视。"九五"期间,中央对水利的定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十五"期间,随着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日益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水利在依然保留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战略定位同时,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水资源是重要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把水资源同粮食、石油一起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建议》中,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水利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即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正是水利战略定位的提升,部党组对水利规划计划也更加重视,把其作为水利工作的基础和龙头,水利规划计划工作显得更为重要。

第三,一个政策,即国家扩大内需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从1998年到2003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水利建设年度中央投资强度平均在350亿元以上。2004~2005年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年度中央投资强度也在近300亿元左右。中央这一政策,使水利发展进入历史最好的时期,也使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大有可为。

第四,一个思路,即部党组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治水新思路。这一治水新思路强调坚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强调水利发展中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强调以改革促进发展,强调坚持体制和科技创新。部党组的治水新思路为规划计划工作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指明了工作的方向,为不断改进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五,一部法律,即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这部新《水法》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高度全面定义了水利规划,规定了国家、流域、区域三级,综合、专业两类的水利规划体系框架,提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配置、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为建立和完善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制度和程序、强化依法行政奠定了法律基础。

第六,一项改革,即国家投资体制改革。这一改革明确划分了经营性领域企业投资和公益性领域政府投资的事权界限,严格规定了政府投资的方向、领域、决策机制、审批程序和项目管理方式,提出要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效益。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为进一步规范水利投资行为,完善水利建设审批程序,严格水利投资管理,保障工程良性运行,促进水利投资体制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政策依据。

"十五"期间这些良好的外部条件,加上国务院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和规划计划全体工作同志的共同努力,过去五年的水利规划计划工作整体上进步很大,取得了不少成绩。我们编制完成了一大批水利综合、专业和专项规划;完成了一大批项目前期立项工作;投资计划安排了一大批工程项目,涉及防洪、水资源开发利用、农村水利、水土保持、生态治理、行业能力建设等各个领域;建立和完善了规划计划管理体系,并锻炼和培养了一支能战斗、能打硬仗的规划计划干部队伍。需要强调的是,规划计划工作整体上的进步不仅仅体现在工作的数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质量上,体现在对科学发展观和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的深入理解和努力贯彻落实上,体现在对部党组治水新思路的准确把握和积极探索实践上,体现在规划计划工作观念的转变、思路的调整、宏观的把握、微观的处理、素质的提高等各个方面。

第一,在水利规划中,力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努力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部党组治水新思路的核心理念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是部党组系统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后得出的科学论断。我国人口多,经济总量大,发展速度快,水资源相对短缺,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难以承受粗放的、无节制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必须约束人类不合理的经济社会活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十五"期间,水利规划较好地理解和把握了这些新的理念,努力在水利规划中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比如,塔里木河和黑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充分体现了资源节约为本、生态修复优先的原则,在实践中创造了资源节约、生产发展、生态修复的共赢局面。在水资源综合规划的调查评价阶段,紧紧抓住我国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关系,系统分析了水资源的量、质、可利用状况、承载能力以及水资源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为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国家初始水权制度奠定了科学基础。在新一轮防洪规划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坚持给洪水以出路,合理安排蓄泄关系,加强社会和公众的洪水风险意识,重视洪水管理和洪水资源化利用。在流域综合规划工作的安排中,认真分析流域的开发利用状况以及带来的各种生态和环境问题,从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出发,提出流域综合规划要转变以工程安排和建设为主线的传统思路,建立以维系河流健康为主线的规划编制指导思想。水利规划是水利发展的蓝图和行动纲领,正是由于过去几年在规划中突出了治水新思路的贯彻落实,才能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逐步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二,在项目前期中,力求统筹项目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努力促进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全国水利发展"十五"计划中确定了159个重点项目,到目前为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和流域机构基本上完成了这些项目的前期工作,绝大部分已经审批或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完成这样一项重大任务,保证了"十五"期间水利重点工程的建设和发展。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完成这些项目前期工作中,逐步建立起统筹项目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保障工程良性运行的理念,并勇于实践,积累了经验,成为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的行为准则。比如,在进行南水北调工程论证中始终坚持了"三先三后"的原则,保障南水北调工程既是一个调水工程,又是一个生态工程;在紫坪铺控制性枢纽论证中牺牲了发电效益,保证了都江堰生态和环境的完整性;在百色和尼尔基水库的方案中充分考虑了移民的利益,使两大工程得以顺利下闸蓄水;在大藤峡水利枢纽论证中综合考虑防洪、发电和生态效益,尽可能减少对土地的淹没和移民数量;在许多地方水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前期工作中考虑了下游河道生态基流的要求;在许多城市防洪工程中充分考虑了改善城市生态和环境的要求,城市防洪堤同时成为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几乎所有的项目论证都进行了成本和效益分析,按照项目公益性、准公益性或是经营性的属性,落实筹资方案和运行费用渠道,保证工程的良性运行。实践证明,我们在项目前期工作中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是合理的,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对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和持久发挥综合效益也是有利的。

第三,在计划工作中,力求水利基建投资规模合理、结构优化,努力促进水利事业的全面发展。"十五"期间,为保证水利建设的投资需要,我们正确把握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时机,按照部党组工作要求,认真分析国家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分析水利发展形势和基建投资需求,分析投资需求和投资可能之间的关系,积极争取中央加大对水利的投入,既保持了较高水平的中央水利建设投资规模,也控制了水利基建总量的合理规模。地方各级水利部门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水利投入大幅增加,促进了水利发展"十五"目标的顺利实现。与此同时,注重优化投资结构,合理确定投资重点,着力解决涉及全局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重大问题。1998年至2002年,重点安排了大江大河防洪工程,具有标志性的是用仅仅4年时间,投资282亿元完成了3576公里长江中下游干堤加固工程。从2000年起,根据北方大旱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水利投资开始向水资源和生态工程倾斜,向西部地区倾斜,水利投资结构进行了二次调整。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央水利投资开始向涉及人民生命安全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领域倾斜,这一时期重点安排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解困、大型灌区改造,成为水利投资结构的三次调整。"十五"期间水利投资计划安排的经验告诉我们,稳定水利投资规模,是保障水利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合理调整投资结构,着力解决社会关注的重大水利问题,是提升水利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

第四,在制度建设中,力求明晰和规范事权、程序和责任,努力促进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依法行政。水利规划计划工作涉及行政审批和项目计划安排,对水利决策影响程度高,行政权力相对集中,工作质量好与坏对水利发展全局影响很大。尤其是国家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以来,对政府主导的项目和财政性投资审批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必须建立规划计划工作依法行政、规范运转的体制机制,保障政府投资的效益和安全。"十五"期间,我们认真抓了规划计划制度建设,编制和出台了一批管理办法,比如《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管理暂行办法》、《水利部直属单位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管理暂行办法》、《水利前期工作投资计划管理办法》等。更重要的是在这些管理办法中,建立了规范规划计划行政行为的制度和原则。主要包括:一是合理划分事权,既明确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哪些项目属于中央审批和投资的范畴,哪些项目属于地方审批和投资范畴;也界定政府与市场的事权,哪些项目属于政府行为,哪些属于市场行为。规划计划工作事权明确了,就能够分清哪些项目中央应该支持,各级政府应该支持,哪些项目不应该支持,杜绝项目安排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严格规范程序。规划计划工作程序既是项目立项和投资安排必须遵循的规则,又是决策民主化、政务规范化的前提,同时还是规划计划工作人员的"护身符"。严格执行了程序,项目管理的质量就高,我们也会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三是明确了责任。规划计划工作任务重,时间紧,涉及面广,利益关联度高,责任大,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度难以保障工作质量。为此,在管理办法中建立了规划计划分级负责的责任制度,明确了各级、各部门和各个工作环节的工作责任。同时,强调规划计划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负责精神,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正是由于严格按事权办事,按程序运转,有负责精神,我们在工作中才能不犯错误和少犯错误,才能保证各项规划计划工作顺利完成,有力地支撑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五,在队伍建设中,力求实践"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水平。五年来,规划计划队伍得到不断充实和加强,政治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加强了党的十六大和中央全会精神的学习,提高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勤政廉政意识进一步增强。注重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规划计划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能力和业务素质得到提高。加强了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协调,保证了一些涉及各方面矛盾和问题的中央和地方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较好地发挥了规划计划工作的职责和作用。各级水利部门都完善了水利统计制度,建立了规划计划信息管理系统,并逐步推广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大量的工作实践,培养和锻炼了水利规划计划队伍,使之成为水利战线上一支作风顽强、敢于吃苦、能打硬仗的高素质队伍。

回顾五年来的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重点是按照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理念,在规划计划工作中不断理清思路,融入新的观念。概括起来,主要有5种观念。一是水利是社会公共服务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以公益性为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属于公共物品,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领域。二是资源管理的观念。过去重工程建设轻资源管理,现在更加认识到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认识到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是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控制性因素,必须从规划计划上为加强水资源管理奠定基础。三是系统的观念。在规划编制、项目论证和投资安排过程中,认真研究河流的自然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统筹考虑水利规划和工程各目标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充分发挥水利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四是市场经济的观念。在水利项目论证中充分考虑项目的建设管理体制、资金筹措、水价电价机制、市场容量、运营管理等方面因素,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要求;在投资管理中注重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综合效益,保证投资安全。五是改革与创新的观念。要把先进的体制机制、科学的治水理念和现代的科技方法体现在规划、项目论证和投资计划安排中,通过体制改革、水利信息化和科技创新提高水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努力提升水利现代化水平。

二、"十一五"水利规划计划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十五"期间我国水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但与我国十分复杂的江河自然状况、分布极不均衡的水土资源状况、不相匹配的水资源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状况相比,水利发展的任务依然是长期的、艰巨的和复杂的。尤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分析我们面对的形势,会发现水利发展中仍然面临着一些严峻的现实,或是一些明显的反差和不平衡,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加以对待。

第一,98大水以来我们虽然实施了大规模、高强度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生态恶化的趋势并没有根本遏制。根据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的最新成果,我国的供水能力已经超出目前全国年供水量的15%,但是依然面临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严峻局面。我国主要经济区黄河、淮河、海河流域近20年降水减少6%到10%,但地表水资源量减少15%到41%,说明大规模的经济发展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降雨与水资源的转换规律,部分北方流域的水资源短缺已从周期性短缺向绝对短缺转变。水环境的恶化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的短缺,并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我国的水功能区仅有56%达标,开发利用区的达标率不足40%,南方的一些水资源丰沛的省由于水质恶化不得不进行永久的或临时的跨流域调水。水资源短缺进一步导致过度开发,形成恶性循环,带来的是生态灾害。淮河流域、西北部分内陆河流、辽河和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均超过或接近60%,海河流域高达94%,远远超过流域允许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极限,引发了湖泊和湿地萎缩、土地沙化、河道断流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从最近完成的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结果来看,全国水土流失仍然面广量大,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这种状况远不是仅仅依靠工程手段就可以解决的。

第二,我们虽然建设了一大批骨干水利工程,但是每年汛期仍然约有1500人因洪灾死亡,农村仍然有3亿多人喝不上清洁的水,灌溉设施的损坏率高达40%以上。1998年以来,全面系统地实施了大江大河防洪工程建设,抗御流域性洪水的能力大大加强。如在防御2003年淮河洪水、2005年珠江流域西江洪水、渭河洪水和辽河洪水中,都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洪涝灾害损失。然而,每年汛期仍然约有1500人因洪灾死亡,特别是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灾害导致人员伤亡较大。"十五"期间,我们建设了不少的水源和调水工程,全国供水能力提高270亿立方米。但是,据最近开展的农村饮水现状调查,全国农村还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灌区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全国402处大型灌区中,骨干建筑物损坏率近40%,全国大型泵站中近80%严重老化。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今后水利投资边际效益最大的领域在哪里。随着国家新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土地征用和移民补偿条例的出台,随着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工程的生态补偿问题,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移民和生态成本会越来越高,建设越来越困难。与此相反,饮水安全工程、病险水库加固工程、灌区和泵站改造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等中小水利工程,移民和生态成本小,但社会和经济效益大,符合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取向。所以,今后规划计划工作不能仅盯住大中型水利工程,更要重视中小水利工程,不断改进工作方法,适应新的形势,使水利建设真正造福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第三,我们虽然取得了水利发展的瞩目成就,但是仍要承受着快速的经济增长、人口膨胀、城市化进程、国家产业布局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沉重压力。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今后15年国家经济增长必然保持强劲的动力。虽然中央反复强调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但我国经济总量规模大,城市化进程速度快,加上人口的自然增长,必将带来用水的增长和相应废污水排放量的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会进一步加剧,对供水、防洪、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带来更大压力。面对如此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如何以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约束社会经济行为,维系河流健康,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今后面对的重大课题。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来看,在一些水资源承载能力原本比较低的区域,比如西北地区,将会建成规模巨大的能源基地以及相关联的上下游产业链,不仅对水资源供给提出严峻挑战,同时对维护区域的生态系统也提出严峻挑战。水利如何既能保障国家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又能保护区域的生态健康可持续,是我们面对的严峻现实。

第四,我们虽然保持了连续7年的投资高峰期,但是却面对着国家经济宏观调控、财政政策调整,水利投资下降、建设进度下滑的紧张趋势。1998年以后,水利出现了连续7年的投资高峰期,迎来了水利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但是,随着国家财政政策由积极转为稳健,国债规模逐渐减少,中央水利投资规模明显下降。继2005年水利国债投资减少62亿元之后,今年中央水利建设投资估计在210亿元左右,比2005年将进一步减少60多亿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未来一个时期,国家将进一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一些中央和地方水利项目的建设可能受到影响。然而,保证南水北调、治淮等一批重大在建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保证新农村建设中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保证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对西部地区水利发展的支持,保证"十一五"期间各地区重大水利项目的开工建设,总之,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利的需求,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水利投资下滑问题。要想方设法开拓投资渠道,稳定全国水利投资规模,保障水利健康发展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第五,我们虽然在提高规划计划管理水平上花费了许多心血,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规划计划管理仍然面对着审计中暴露的种种问题。应该说"十五"期间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在制度建设、依法行政、规范管理等方面成绩是巨大的,也得到了审计、稽察部门的充分肯定。但是,从几年来审计、稽察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来看,规划计划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项目前期工作质量不高,设计深度得不到保证,重大设计变更时有发生的问题;前期经费使用和审批程序不规范的问题;一些单位擅自调整投资计划,挤占、挪用建设资金,甚至出现虚设项目、故意扩大概算规模、套取中央投资的问题;有些地方投资不落实,导致了"半拉子"工程,影响水利建设项目效益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我们的管理体制还有漏洞,责任心还不强,管理还不严,影响了水利在社会上的形象,影响了政府的形象,是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

面对水利发展现实中的这些反差和工作中的不平衡,规划计划工作应当进一步调整工作思路,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认真研究对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规划计划工作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重点。

第一,规划计划工作必须更加重视水利发展方式的转变。水利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面对两个方面的重大挑战。一是要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供水、发电、灌溉等需求;二是要维系我国水资源基本的承载能力,维系河流的健康,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对第一种挑战,我们主要靠建设大量的水利水电工程,这是一种水利发展方式,这种水利发展方式有力支撑了我国过去50多年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但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面对的问题已经从简单满足经济发展到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规模、快速的经济增长已经使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生态灾害成为我们面对的主要挑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已不简单是水利供给能力不足,而是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解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措施,中央提出要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应对水利面临的第二种挑战,已不能仅仅靠延续过去的水利发展方式,建设更多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转变水利发展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解决我国在新的发展时期水资源问题的根本措施。因此,水利规划计划工作要适应和推动水利发展方式转变,具体地讲就是按照汪恕诚部长所指出的那样,在洪水管理中要更加重视给洪水以出路;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更加重视节水型社会建设;在水资源保护中更加重视维系河流健康的基本生态条件;在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中更加重视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通过科学的规划计划,提高水利的社会管理能力,约束经济社会活动对水的侵害,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二,规划计划工作必须更加重视提高水利发展的综合效益。在水利投资有限的前提下,规划计划工作要始终把握好投资的重点领域,最大程度地发挥水利发展的综合效益。在连续7年维持投资高峰、7年投资总量达到5000亿元左右、水利基础设施跨上一个台阶之后,我们面临水利投资的紧缩。因此,在水利投资严重短缺的状况下,规划计划工作要更加重视通过科学合理的投资安排,提升水利发展的综合效益。这里有两个问题要注意。一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投资要选择边际成本小的领域,获取较大的边际效益。过去兴建水利枢纽工程,征地移民补偿标准比较低,用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费用考虑较少,因此,相对的成本比较低。据分析,在上世纪90年代,兴建防洪水库的成本每立方米库容仅为0.29元。而现阶段,随着对移民安置、征地补偿、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的越来越重视,建设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边际成本越来越高,建设难度越来越大,综合效益相对降低。二是要分析和重视社会对效益的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城乡和区域统筹,因此,水利发展的综合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比如,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成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就反映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因此,今后要更加重视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计划工作,提高水利发展的综合效益。首先,要从管理要效益,通过促进制度建设、社会管理和深化改革,最大程度地发挥水利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限度地减轻洪旱损失和水污染损失。其次,要从巩固提高要效益,针对现有水利基础设施存在的老化失修问题,加大除险加固和续建配套力度,不断提高已有工程的综合利用能力,以较少的投入获取较大的效益。第三,要从重点领域要效益,针对保障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等事关国家和群众根本利益、影响范围广、综合效益特别是社会效益大的重要领域,加大投入,促进发展,力争取得更大的成效。

第三,规划计划工作必须更加重视生态脆弱流域和区域的水利发展。提出这个问题有两个前提。一是当前我国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尤其是生态脆弱的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低,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已经显现生态恶化的趋势,比如黑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渭河流域、石羊河流域等。二是由于我国水资源和其他资源空间分布失衡,国家的一些重大经济布局不可避免地还要布置在生态脆弱的流域和区域,比如西北地区的能源基地建设。因此,必须在水利规划计划中更加重视生态脆弱流域和区域的水利发展,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付诸到行动中去。一是要强化生态脆弱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塔里木河、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实践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编制好流域、区域综合规划和水资源综合规划,实行严格的水量分配、总量控制和水资源保护制度,进行水资源统一管理。二是充分发挥投资计划的宏观调控作用,对一些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的水利项目要积极支持,对一些虽然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要严格控制。三是对于绝对缺水的流域和地区,要实行适度的跨流域调水,提高生态脆弱流域和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此外,还要研究和建立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成本,逐步建立受益区生态建设补偿机制,提供政策支持和稳定的资金渠道,促进重点流域和区域的生态修复。

第四,规划计划工作必须更加重视如何保持稳定的水利投资。由于我国气候、地理和水资源条件的复杂性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水利建设在一个长期过程中始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所以,编制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提出了未来五年的投资规模。据初步汇总平衡,"十一五"期间,含南水北调工程全国水利投资规模大约为4628亿元,其中需中央投资约为2082亿元,比"十五"期间中央水利建设实际投资规模高300~400亿元。面对较高的投资需求和投资下降的趋势,必须认真研究,提出对策措施,努力保持稳定的水利投入。要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强调水利在国家公共财政中的地位,在保持现有财政预算内投资规模的前提下,力争在水利基金调整工作中有所突破,建立稳定的水利基金渠道,使中央和地方财政性投入保持在一个较高、稳定的水平。即使中央暂时不能出台统一的政策,各省也要加大水资源费的征收范围和力度,统筹用于水资源管理和水利建设。二是牢牢抓住中央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工业带动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大好机遇,学习云南、重庆、宁夏、山东的水利融资经验,创新机制,开创城市和工业对水利投资的新渠道。三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对具有较强的经济效益、具有一定还贷能力、自身能够良性运营的工程,要积极吸纳社会投资,扩大市场融资的规模。四是充分发挥农民投身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采取政府规划、财政补贴、以奖代补、群众投劳的方式,加大农田水利的投入力度。

三、切实做好"十一五"水利规划计划工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明确了"十一五"水利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我们要认清形势,加倍努力,做好"十一五"水利规划计划工作。

(一)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核心,是《建议》最鲜明的特点,体现了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新变化。《建议》在指导思想中强调,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在6条原则和7大目标中,除了第一条原则和第一个目标强调了GDP的增长外,其余强调的都是社会和谐、统筹发展、自主创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即是从过去追求单一的经济增长,转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揭示出我国现阶段发展中的五大矛盾,而解决矛盾的重点领域,是农村,是欠发达地区,是社会发展领域,是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国际市场的开发。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就是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用以指导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在安排水利公共资源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问题;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更加重视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在水利事业的发展中,更加注重加强水利的社会管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认真研究"十一五"水利规划计划工作的重点领域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水利规划计划工作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做好以下几个重点领域的工作。

一是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领域。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水利工作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作为首要目标,重点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防洪安全和饮水安全问题,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十一五"期间,在防洪安全方面,加快以治淮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干流和重要支流堤防、城市和重要经济区河段堤防、重要海堤的建设;加强使用频率较高、对防洪安全起关键作用的重点蓄滞洪区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地灾害防治;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饮水安全方面,重点解决农村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地区以及血吸虫病区群众饮水不安全的问题;着重加强城市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提高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二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就是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水利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服好务。水利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支撑,规划计划要先行,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在规划方面,抓紧编制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大型灌区节水改造规划、大型泵站更新改造规划、蓄滞洪区建设规划等,为保障农村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打好规划基础。在投资重点上,优先解决1亿农村群众饮水不安全的问题,加快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配套建设,实施中部地区低洼地排涝工程,发展节水灌溉和雨水集蓄,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发展农村水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在投资管理上,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的投入,同时制定和完善各种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村水利工程。

三是服务于国家重大经济战略布局的领域。为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国家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扶贫战略、能源战略、粮食安全战略等一系列重大经济发展战略。水利工作要服务于国家和区域重大经济战略布局,规划计划工作要努力适应经济发展战略对水利的需求,加强水利规划编制和重大项目前期论证,保障国家实施重大发展战略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比如,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重点保障粮食主产区的大型灌区改造,充分利用一些地区水土资源匹配好的有利条件,加强灌区建设。对国家西北地区能源战略,要在整体上提高西北水资源承载能力上下功夫,加快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前期工作,实施重点缺水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同时严格水资源管理和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城市防洪、供水和农业灌溉为重点,重点加强松辽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实行区域间水资源合理调配,加强松花江水资源保护和重要城市的防洪建设。总之,水利要为国家重大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服务,规划计划必须扎实做好工作,在为国家重大产业和区域发展战略提供防洪和供水安全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相关流域和区域的生态安全,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是促进水资源节约和保障生态安全的领域。五中全会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规划计划工作要高度重视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把节约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重要工作任务。运用规划计划工作手段,努力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组织做好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支持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和管理制度的创新。要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项目前期工作中,科学分析工程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并提出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严把新项目审批关,妥善解决好工程建设中的生态保护、移民安置和征地补偿等问题;积极开展重点已建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加强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修复和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进一步加快生态问题严重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快中西部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和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等生态脆弱河流生态治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国家投入与政策引导相结合,逐步扭转我国与水相关的生态恶化的趋势。

五是拓宽水利社会管理的领域。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提升水利社会管理水平,规范和约束社会行为,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十一五"水利规划计划工作,首先,要促进水利三大管理制度的建立。一是在水资源综合规划基础上,制定国家主要江河尤其是北方河流的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国家水权分配制度;二是在水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河流纳污能力,建立排污总量控制制度;三是在防洪规划的基础上,建立洪水风险管理制度,提高社会公众的洪水风险意识,规范人类自身涉水行为,提高全社会防洪减灾能力。"十一五"期间还要全面开展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要求,把维系河流健康作为流域综合规划编制的一条主线。在全面规划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和综合治理的同时,强化规划的社会管理内容,充分发挥规划在规范和约束社会行为方面的作用,全力提升规划的社会管理功能,使规划不仅成为项目立项审批的依据,也要成为政府水行政管理的准则。此外,要进一步完善水利规划体系,减少规划层次和规划之间的重叠和交叉,强化水利规划的法律地位,使水利规划更具有战略性、系统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成为水利发展和改革的蓝图和依据。

(三)全面提升规划计划管理能力和水平

为提高规划计划工作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要重点抓好三件事。第一要抓好学习。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时代背景、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以及对规划计划工作的新要求;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部党组的治水新思路,深刻领会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和部党组治水新思路提出的时代背景、发展阶段和主要内容;认真学习行政管理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本领。第二要抓好能力建设。要在规划计划工作中不断提高五种能力:一是把握宏观、综合分析的能力,准确把握国家宏观经济社会形势,科学地预测国家发展对水利的需求,合理确定水利的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保障水利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二是掌握政策、依法行政的能力,认真学习和掌握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善于把握政策,抓住机遇,促进水利的健康发展;依靠法规,规范管理,提高规划计划依法行政的能力。三是善抓重点、统筹协调的能力,善于对重大水利问题进行思考,抓住主要矛盾,找准关键环节,促进全面发展;善于处理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推动协调发展。四是结合实际、贯彻落实的能力,熟悉业务,掌握规律,善于利用规划计划工作手段,把国家政策、部党组的治水思路变成推动各项水利工作的具体行动,深入实际,狠抓落实。五是善于吸纳、敢于创新的能力,要全面掌握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尤其是掌握法律和政策,不断拓展知识领域,吸纳国内外水利发展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和管理手段。第三要抓好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规划计划管理制度,明确事权,完善程序,落实责任,规范行为,加强管理,努力纠正审计中暴露出的各种规划计划违规行为,进一步提高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依法行政的水平。

社区国家安全工作计划篇2

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促进安全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充分运用政府、社会的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加强源头管理,形成公众参与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机制,加强社区建设和发展,全面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健康水平。

二、工作目标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社区安全促进中心的安全社区标准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AQ/T9001—2006),积极推进全市安全社区建设,预防和减少社区内各类伤害,共享安全和健康,并通过持续改进,创造安全和谐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到2009年底,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及其评定管理办法、评定指标,在7个县(市)区选择8个单位启动创建国家安全社区试点工作,其中双塔区2个,其他县(市)区各一个,今年底1个通过国家安全社区验收。到2010年,全市建成符合《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的部级社区8个。

三、工作任务

(一)建立安全社区建设组织机构。安全社区建设包含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工作场所安全、家居安全、老年人安全、儿童安全、学校安全、公共场所安全、体育运动安全、涉水安全、社会治安、防灾减灾与环境安全,涉及到安全监管、综合治理、公安(消防、交通安全、社会治安)、民政、劳动保障、建设、交通、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卫生、教育、人口计生等部门及工会,创建工作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进行。城市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开展创建工作;农村以乡(镇)为单位开展创建工作;相对独立的大型企业,建设企业主导型社区。各县(市)区政府要建立跨部门的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机构,制定本地安全社区创建目标和计划,精心组织,分类指导,落实责任,科学创建,实现《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广泛开展安全社区建设的目标要求。

(二)加强安全宣传与培训。试点街道和乡(镇)政府要在上级政府的领导下,严格按照《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和本方案的要求组织开展工作。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法,学习安全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要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培训活动,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提高社区人员安全意识和防范事故与伤害的能力。

(三)开展危险源辨识、事故与伤害隐患排查等工作。制定事故与伤害预防计划,逐步建立和完善事故与伤害监测机制,规范生产、交通、消防和社会治安等方面的事故与伤害记录和统计工作。

(四)加强社区应急能力建设。针对社区潜在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制定具体的应急响应预案或计划,配备应急器材和设施,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组织应急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增强社区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

(五)强化社区安全基础工作。试点街道、乡(镇)要建立安全社区创建档案,掌握社区重点控制的危险源、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和弱势群体的信息,建立通报和分析制度,并采取有效的监控和防范措施。

(六)加强信息交流。各试点街道、乡(镇)建立通畅的外部信息交流和内部信息交流渠道。对隐患排查和监督检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预防措施。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对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为确保安全社区创建工作顺利进行,成立市安全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负责全市安全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安全社区建设的指导协调和绩效考核等工作。各有关部门负责抓好分管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支持、配合试点街道、乡(镇)整合各方面资源,共同参与事故与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工作,确保安全社区建设的有效实施和运行。

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负责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并制定本地安全社区建设实施方案。

(二)加大安全社区建设投入。各县(市)区、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安全社区建设的投入,重点用于完善社区安全基础设施、改造社区环境和公共设施、开展安全社区创建宣传培训及对试点街道、乡(镇)适当补助和奖励等。对取得“部级安全社区”称号的社区,各县(市)区政府要从本级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中给予补助和奖励。

(三)加强对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考核。将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各县(市)区要层层落实责任,一级抓一级,逐级落实,并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监督和考核。

(四)注重长效机制建设。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实施时间长,需要持续l-2年才能达到评定条件。其中,国际安全社区的创建时间更长,一般至少到3-4年。经评定认定后,还要坚持持续改进,长期、有效地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在建立管理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更要注重长效机制建设,不断完善改进措施,保障运行持续有效。

社区国家安全工作计划篇3

根据国家计生委、市计生委的有关要求,对照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县活动的目标、内容和评估标准,认真分析我区开展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县活动以来的工作(以下简称创建工作)情况,总结成绩,通过本次评估验收,展示我区成果,促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进一步发展。

二、组织领导

为保证迎检工作顺利开展,成立区迎检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组成情况与区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县活动领导小组一致。

各街道办事处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各社区、各有关单位要明确任务,责任到人,认真落实各项工作。

三、工作步骤

申报部级、天津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县工作分两步走:

(一)我区已经市领导小组认定为“市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

(二)经市领导小组推荐,我区作为部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候选区县(共3个),将接受国家计生委评估小组评估验收。(我市推荐的部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候选区县,经国家评估验收达不到创建标准的,天津市不再补充推荐。)

四、迎检时间和工作任务

(一)国家计生委将于**年11月下旬开始对部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候选区县进行检查验收。

(二)工作任务。

1.对照标准,搞好自查。各有关单位要按照国家计生委《关于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县的通知》要求,认真总结创建工作情况,对照国家计生委创建计划生育先进区县优质服务评估指标,抓好落实。区领导小组将深入各街及有关单位检查落实。

2.结合年度考核评估进行督促。为保证迎检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区计生委于**年11月中旬,结合我区**年度工作考核评估,再次对照评估标准进行自检,针对不足,做好整改。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明确思想。迎检工作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是检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各级领导和广大计划生育干部要深刻认识其重要意义,提高工作自觉性和主动性,以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高标准、高质量的做好各项工作。

(二)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各单位领导要将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亲自抓、负总责。区计生委要坚持高质量、高标准,加强具体指导,周密安排。各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统筹安排好各项工作,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各级计划生育干部人员要思想到位、组织到位、工作到位。充分发挥各级计划生育协会、社会团体、社区志愿者和楼门院网络的作用,调动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三)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国家评估组将对创建工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估验收。区计生委要全力以赴,做好各项迎检工作,区卫生局、区民政局、区教育局、区妇联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明确职责,树立多方联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意识,通过迎检工作,达到促进工作的目的。

(四)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社会大众传媒和社区宣传阵地,以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县为契机,深入开展新生育文化的宣传,开展以街道、社区为依托的生殖健康科学知识普及活动,通过迎检工作使生殖健康、计划生育的知识更加深入人心。

社区国家安全工作计划篇4

一、结合社区实际制定工作计划,做到月月有活动,年年有创新,与时俱进又毫不间断地推进双拥工作向更广更深层发展;结合个人岗位工作特点,将双拥工作纳入社区两委成员工作目标责任制年度考核内容,使双拥工作能更好地与各自职责和实际工作相统一,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为做好两节期间的安全生产工作,加强社区的安全防范力度,1月5日上午,**消防大队为社区居民作安全生产知识讲座,详细讲解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及春节烟花爆竹易燃品知识,增强与会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随后与社区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成员一起对社区公共聚集场所、学校、航空酒店、君逸大厦工地进行拉网式检查。

三、社区积极开展双拥慰问走访活动,春节、八一建军节期间到部队与官兵们谈心,拉家常,并送去慰问金、慰问品,官兵们也参加社区春节、八一建军节到现役军人家属慰问,送去了党和政府对现役军人家属的关怀。并到烈属姚莲花家里进行慰问,对退伍战士送纪念品,鼓励在不同的岗位上要把部队的好思想、好作风带到地方上去,为祖国繁荣昌盛尽一份义务。并为退伍战士安排当司机,共建单位消防大队一名退伍战士安排到社区当联防队员。今年社区居民苏珍同志被**区双拥办授予十佳拥军好公民荣誉称号。五、在清明节,我社区党建联席会组织社区党支部党员、共建单位、驻区单位约120人前往市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接受一次灵魂的洗礼。在庄严肃穆的革命英雄纪念碑下,我们敬献了花圈,向革命烈士三鞠躬,聆听社区老党员讲述先烈们的英雄事迹。在纪念碑下,大家庄严宣誓继承革命光荣传统,发扬无私奉献精神,积极参加社区各项公益事业活动,为构建和谐社区多做贡献。

六、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4周年,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于6月29日晚在第二实小举办庆七一联欢晚会。武警三中队推荐三个精彩节目参加晚会,武警战士精湛武艺、燎亮的歌声,特别是《中国功夫》的武术表演的节目赢得广大党员的阵阵喝彩。

七、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6月3日,武警三中队的官兵到社区参加廉政书画展和现场作书画。来自区书法家、美术家协会的书画家和社区书画爱好者拉开架势,纷纷拿出看家绝技,以廉政为主题,为社区居民作出一副副精美的书画,引得社区居民争先观赏,同时也推动社区文化的发展,丰富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一、召开双拥共建领导组会议,探讨研究制定年度双拥共建计划,开展慰问走访优抚对象的拥军优属宣传工作。

二、组织社区中心户长、青少年到军营为官兵做一件好事。

三、制定对社区义务消防队员进行一年不少于四次的培训计划。

四、组织开展第六届丰盛杯篮球赛。

五、组织一场军警民共建技能防范实地演练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消防意识防范能力。

社区国家安全工作计划篇5

春节刚过,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会议,深入贯彻党的*精神,落实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的部署,安排*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十分及时和必要。刚才,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使我们感受到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以及水利发展的良好态势。下面,我就水利规划计划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水利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水利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从发展机遇来看,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为做好新时期水利工作指明了方向。水资源既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又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党的*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文明、提高改革创新能力等方面,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重要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水利纳入国家重点支持领域,对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节水灌溉、灌区改造等水利工作作出重要安排。前不久,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淮河时特别嘱咐,防治水患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兴修水利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劲。总理反复强调要解决好水的问题,对做好水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书面讲话中,强调要着力抓好事关水利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是中央对新时期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做好新时期水利工作指明了方向。

第二,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为做好新时期水利工作提供了保障。财政货币政策方面,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财政支出和信贷支持,强化包括水利在内的支农惠农政策。投资政策方面,虽然长期建设国债减少,但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大,中央建设投资总规模比上年有所增加,大幅度增加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将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和小型排涝设施建设纳入补助范围,大幅度增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资金投入。区域政策方面,继续推进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按照主体功能区要求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大力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着力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支持下,中央水利建设投资逐步增加,*年达340多亿元,*年可望达到380亿元以上,年度投资规模继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为进一步推进水利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三,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不断完善,为做好新时期水利工作提供了指导。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水利事业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水利部党组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现阶段我国的基本水情,着眼于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中央水利工作方针,与时俱进地提出并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卓有成效地指导了新时期的水利实践,开启了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新进程。春节前召开的*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根据新时期水利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对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进行了全面总结和系统阐述,把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丰富内涵集中概括为“六个坚持”和“六个更加突出”,论述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本质属性、核心理念、基本要求、根本方法、活力源泉和宏伟目标。同时,根据各流域、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资源状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流域水利发展定位和区域水利发展布局。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解决我国复杂水资源问题的必由之路,为我们做好新时期水利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第四,近年水利发展与改革的良好势头,为做好新时期水利工作奠定了基础。*年以来,水利事业经历了十年快速发展历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水利改革与管理取得明显成效。全国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近7000亿元,其中中央水利建设投资达3150亿元左右。我们集中力量完成了一批多年想建而没有建成的工程,长江中下游干堤修完修好,治淮19项骨干工程基本完成,三峡、临淮岗等枢纽工程开始全面发挥效益,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开工兴建,农村饮水安全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快实施,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首都水资源等生态治理与保护工程取得明显成效,水文水资源监测、水政监察、水利信息化、部属基础设施等行业能力建设全面加强,基层水利单位的工作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水利改革与管理取得新的进展,尤其是水利的法规体系、政策体系、规划体系等不断完善。这些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水利保障能力,也为进一步做好新时期水利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五,各地加快水利发展的迫切要求和良好局面,为做好新时期水利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已经成为人民的热切期待,成为地方政府的迫切要求,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加快水利发展对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极端重要性,水利已经摆在各级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四川、山西、重庆、广西、云南、山东等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加快水利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为水利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浙江、山东、陕西等一些省根据自身的财力情况和发展需要,在国家确定的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省级投资的力度,加快完成建设任务。这些为做好新时期水利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面临的挑战来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水利基础设施还很薄弱,与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综合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尚不完善,大江大河部分干流及大多数支流治理、蓄滞洪区安全建设还未全面实施,中小河流治理严重滞后,部分江河缺少控制性骨干工程。供水安全保证程度依然较低,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尚未形成,水资源综合调控能力还不强,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还不高,西南等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水土保持生态治理进展缓慢,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然不足,老化失修严重。与能源、交通、通信等其他基础设施行业相比,水利已成为国家基础设施的“短板”,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是民生水利问题比较突出,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农村有2.5亿人饮水不安全,一些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受到水污染的威胁。全国仍有3万多座病险水库,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许多蓄滞洪区的群众生活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一些边远地区还存在无电、缺电问题。部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薄弱,移民生活相对贫困。局部地区血吸虫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老少山边穷地区,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三是水利管理任务十分艰巨,与现代水利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与水资源条件不相匹配,经济发展方式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不相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粗放,经济社会发展付出的水资源、水环境代价过大。有些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措施不到位,基层水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水利基础设施的安全维护和良性运行。应对重大水利突发事件的预案和对策尚需不断完善,政府对涉水事务管理的规划、政策、制度等措施仍需进一步加强。

四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还不强,与提高复杂条件下防灾减灾水平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全球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水资源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重点领域。近几年我国极端气候现象增多,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进一步加剧了我国水问题的严重性。今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失。全球气候变化,使水利工程体系薄弱问题更加突出,应对水旱灾害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更加突出。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和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规划计划是水利发展与改革的基础和龙头。做好规划计划工作,必须立足全局,着眼长远,把握宏观,充分认识水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充分认识水利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充分认识加快水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牢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扎扎实实地把党的*对水利工作的新要求落实到规划计划的具体工作中,努力开拓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新局面。

二、准确把握新时期规划计划工作的总体要求

近几年来,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在完善水利规划体系、统筹水利建设布局、优化水利投资结构、强化规划计划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充分体现了规划计划队伍是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能打硬仗、值得信赖的好队伍。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水利工作的新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对水利工作的新期待相比,与推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新任务相比,水利规划计划工作还存在流域综合规划相对滞后、前期项目储备不足、投资结构不尽合理、规划计划管理仍需加强等问题。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新时期水利规划计划工作总的要求是,以党的*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立足于科学规划,立足于加快发展,立足于协调发展,立足于服务民生,立足于改革创新,完善规划体系,加快前期工作,落实投资保障,全力做好新时期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为推动水利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必须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规划计划工作的行动指南。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进一步做好水利工作的根本指针。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与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持之以恒地贯彻落实到规划计划工作中。一要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在规划编制中,体现在工程建设中,体现在投资安排中,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对水利的需求。二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水利发展规律,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洪水风险度,妥善处理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相协调。三要坚持统筹兼顾。全面规划,综合协调,因地制宜,防洪抗旱除涝并重,开源节流保护并举,建设管理改革齐抓,促进流域、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四要坚持改革创新。继承我国治水历史上的好经验,借鉴相关行业规划的好做法,听取专家和社会各方面的好意见,吸纳世界先进国家治水的好方法,全面增强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二,必须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计划工作的主要目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利必须超前发展。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可能,坚持大中小相结合,扩大能力与巩固提高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合理确定水利发展的目标、任务、规模和重点。要深入分析水利建设投资需求,努力拓宽投资渠道,积极争取增加水利建设投资规模。要突出加强防洪工程、水资源工程、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建设,突出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加强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水利建设,突出加强水利信息化等水利行业能力建设。要做好前期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水利建设步伐。

第三,必须把解决事关民生的水利问题作为规划计划工作的首要任务。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解决好直接关系民生的水利问题,是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事关民生的水利项目放在突出位置,努力为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优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尽早让群众喝上干净水。着力解决水库病险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充分发挥水库综合效益。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努力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强蓄滞洪区安全建设,解决好当地群众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加强农村水电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解决边远农村无电缺电和生态保护问题。加强城乡水环境整治,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优质生活、享有优良环境的需求。加大水利血防工作力度,保障人民群众健康。落实水库移民政策法规,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必须把促进水利协调发展作为规划计划工作的重要职责。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是水利规划计划工作的重要职责。要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强规划布局,推进事关区域发展全局的重点工程建设,加强西部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和重点流域生态治理,加强中部地区主要江河防洪治理和重点水源保护,提高东部地区防洪供水能力并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加强东北等老工业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要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水利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按照形成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主体功能区的要求,调整水利发展的重点和政策,促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

第五,必须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规划计划工作的重点领域。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高度重视水资源节约与保护,妥善处理河流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高度重视水利建设中的生态问题,维护河流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快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完善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为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提供规划基础。要注重工程节水措施和保护措施,加强环境影响论证,严格控制和节约用地,提高工程的节水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要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重点流域水生态治理。

第六,必须把实现水利现代化作为规划计划工作的努力方向。实现水利现代化,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发展目标。规划计划工作要在规划制定、项目前期、投资安排中,努力体现建设现代水利的要求,大力推进水利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要重视和加强水利行业能力建设,以水利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建立和完善水文水资源监测、防汛抗旱指挥、水资源调度等管理信息系统,努力建成现代化的全国水利信息网络,不断提高流域、区域、城市、骨干水利工程的水利自动化调度水平,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

三、扎实做好*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水利规划计划工作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实施“*”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改革开放30周年和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已经对*年水利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安排。规划计划要围绕水利中心工作,服务水利发展与改革大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提高工作水平,再上新的台阶。

第一,要善于抓规划。加快水利发展,规划是基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布局,科学规划近期和长远水利发展,不断完善水利规划体系。一是着力做好流域综合规划、区域综合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规划等水利基础性规划。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贯穿在规划中,把维护河流健康、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的主线,处理好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流域与区域、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等关系。二是着力做好水利发展“*”规划。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超前谋划水利发展的长远目标,加强规划思路、重大问题、重大项目的研究论证,从水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入手,深入研究水利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任务,使水利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着力做好水利建设规划和前期工作。科学安排各项水利建设任务,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做好方案论证和优化,落实好工程建设的各项条件,加快项目审查审批,搞好项目储备,为加快水利建设打好规划和前期基础。四是着力做好水利规划与国家相关规划的衔接与协调。当前,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在编制中。水资源条件是主体功能区划分的重要因素,不同主体功能区需要实行不同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策略。为此,要针对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功能区定位,及时研究与各功能区相适应的水利政策,并体现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有关水利规划中,满足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

第二,要善于抓布局。加快水利发展,布局是关键。要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要求,不断完善全国、流域、区域水利发展的战略格局。一是在防洪工程布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淮河治理,全面完成治淮19项骨干工程,力争尽早启动治淮新3项工程。要结合太湖水环境治理,适当扩大引江济太规模,加快流域引排能力和出湖过水能力,增加太湖流域水环境容量。要把洞庭湖综合治理作为水利建设的重点,加大蓄滞洪区、重点堤防、控制性枢纽、河湖整治等建设力度,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要针对蓄滞洪区、中小河流、重点涝区等防洪体系的薄弱环节,加大建设力度。二是在水资源配置布局方面,要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做好*年北京应急供水工程建设,确保北京奥运会的供水安全。要加快重点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东北地区要从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出发,加快辽宁大伙房输水二期、吉林引嫩入白、黑龙江引嫩灌区扩建等工程建设;西北地区要从国家能源基地战略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出发,加强甘肃引洮、陕西引汉济渭、青海引大济湟等工程建设;西南地区要从解决局部地区工程型缺水问题出发,继续加强中型水库建设力度。三是在生态治理布局方面,要重点抓好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艾比湖等西北内陆河湖的生态治理。同时,要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利改革与管理;加强基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基层水利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全面提升水利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

第三,要善于抓投入。加快水利发展,投资是保障。要积极研究投资政策,拓宽投资渠道,增加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效益。要切实解决水利投入政策问题。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建设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向水利倾斜,扩大中央预算内水利建设投资规模,延长现有的中央水利建设基金征收期限,设立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拓宽水利建设基金筹资渠道,完善公共财政框架主导下水利投融资政策。各地也要积极争取出台有关政策措施,提高财政资金对水利的投入,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加大对水利的投入力度,切实解决水利投入不足问题。要合理配置资金,突出投资重点。进一步优化防洪工程、水资源工程、生态工程等投资结构,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水利建设倾斜。

第四,要善于抓落实。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灌区节水改造等水利重点工作,投资项目之多、投资规模之大、投资强度之高、建设任务之艰巨都是前所未有的,必须作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一是抓好投资落实。各地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加大投资力度,确保地方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二是抓好责任落实。实行地方行政首长负总责,层层建立责任制,把建设目标、任务和责任落实到每个县市、每项工程。三是抓好前期工作。合理配置设计力量,保证工程设计深度和质量,规范前期审批程序,把好前期审核关。四是抓好建设管理。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竣工验收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加强监管,确保质量、进度和安全。加强工程验收,确保及时发挥效益。

第五,要善于抓管理。从制度建设和基础工作入手,强化规划计划的全方位管理。一是加强规划管理。制定《水利规划管理办法》,加强规划的全过程管理。认真贯彻执行《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管理办法》,依法审查和签署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强化水利规划管理,规范水工程建设行为。二是加强前期管理。加大水利前期投入力度,制定水利前期工作招投标管理办法,推进前期工作的市场化。三是加强投资管理。进一步明确各类水利工程的投资主体,落实投资责任。加强政府水利投资项目管理,健全政府水利投资项目决策机制,严格资金管理,严禁挪用、挤占、截留水利建设资金,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四是加强规划计划基础工作。注重水利发展与改革重大专题研究,注重水利综合统计分析,注重基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注重工作成果的归纳和提炼,注重规划计划信息系统建设,不断提高规划计划工作管理水平。

第六,要善于抓队伍。一是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精神,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提高规划计划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二是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牢固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加强调查研究,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机关、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做到爱岗敬业,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三是提高综合业务能力。加强知识结构的更新和完善,不断提高把握规律、解决问题、改革创新的能力。统筹协调各个工作环节和各方面的关系,调动和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四是加强廉政建设。按照总书记在*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反腐倡廉常抓不懈,坚持拒腐防变警钟长鸣,把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五是加强队伍建设。加强规划计划干部队伍的培养和锻炼,搞好交流和培训,不断充实业务骨干,努力打造综合素质高、整体能力强、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水利规划计划干部队伍。

社区国家安全工作计划篇6

——创建部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工作情况汇报

一、基本概况

我区是甘肃省省会兰州市的城郊区,行政管辖个街道办事处,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个行政村。区内共有机关企事业单位个。区域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人,其中:城市人口人,农业人口人,流动人口人。全区已婚育龄妇女人,其中农村已婚育龄妇女人。××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地区财政收入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人口计生委的具体指导下,全区上下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决定》精神,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认真学习全面贯彻“一法三规、一条例”,坚定不移地实施人口与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战略,以优质服务为龙头,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落实政策为优势,以机制创新为主线,以群众满意为目标。按照“打硬仗、上台阶、创一流业绩”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强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坚持思想上到位,措施上强化,投入上优先,工作上落实等举措,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基层建设,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总体水平得到提升。年率先通过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区验收;××年我区被、国家计生委授予“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区”的称号,区计生局被国家人事部、计生委联合授予“全国计划生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年区计生局荣获“全国计划生育系统行业作风建设先进集体”称号;××年区计生协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项目拓展点”;××年区计生协被省协会推荐为“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集体”。

截止今年月底,全区出生率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连续年保持全省最低,出生性别比为,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全区已婚育龄妇女综合节育率达到,全面完成了市上下达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各项目标任务。

二、主要工作

近年来,根据省、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国家、省、市人口委关于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区创建活动的通知精神,在认真分析形势,准确审视工作水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以创建部级优质服务先进县区活动统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全局,提出了具体创建思路是:实现一个目标,夯实两项基础,提升三项水平,突出四个重点,健全五项机制,努力实现六好。实现一个目标:即年内创建部级优质服务先进区;夯实两项基础:即夯实城乡计划生育管理基础和服务基础;提升三项水平:即提升宣传教育水平、依法管理水平和优质服务水平;突出四个重点:即突出农村以提高“村民自治”水平为重点,城市以落实属地管理和单位法人负责制为重点,驻区大中专院校以延伸对在校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管理服务为重点,流动人口以落实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措施为重点;健全五项机制:即健全“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努力实现六好:即努力实现领导重视好、政策导向好、依法行政好、服务质量好、民主管理好、队伍作风好。围绕上述工作思路,重点抓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努力实现领导重视好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把创建“国优”工作纳入各级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同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作为“一把手”工程和“一票否决”工作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计生法规和省、市计生工作会议精神,多次召开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研究解决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先后次在区委中心组学习上安排学习人口理论知识,召开了次全区性的计划生育工作会;二是××年区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认真学习国家人口委《关于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创建活动的通知》和评估验收创国优通知精神及评估验收标准,全面分析了我区的工作实际,制定了创优方案,明确了“一年打基础,两年上水平,三年达国优”的实施步骤,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创国优领导小组。今年在不断强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的同时,要求各街道、各部门,突出创国优工作重点,掀起振奋精神、凝聚人心、团结拼搏、加快步伐、干事创业打硬仗的热潮,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三是结合实际,进一步强化了“四条线”的目标责任制,即:强化了党政组织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行政执法责任制、相关部门齐抓共管责任制、企事业单位法人代表负责制、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落实了各级的责任,加大了奖惩力度,为创国优提供组织保证;四是全面落实创国优指标,依照创国优的项指标,逐项分解,制定措施,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各街道、各部门落实,做到了年度有计划、季度有安排、月月有落实。同时,推行了上包下工作制度和月例会工作制度。在上包下制度方面,一是区委、区政府下发了《关于在部门联系村、社区工作中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部门对口包村、包社区;二是计生系统实行了局领导包片、局站干部包街道、街道干部包村(社区)、村(社区)干部包对象。在月例会制度方面,在认真坚持区、街、村三级例会制度的同时,实行了下移一级的做法,夯实了基层基础工作,形成了经常抓、抓经常的工作格局,并严格实行督查考核通报制度,使创国优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五是部门联动,齐抓共创。区直个责任部门严格按照区政府齐抓共管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制定出台了有利于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办法、措施,形成了齐心协力创国优的整体合力;六是确保经费,创造条件。按照“四纳入一保障”的要求,我们将计划生育经费全部纳入区、街两级财政预算,确保了计划生育事业经费和各项优惠政策经费的落实到位。××年,区财政投入万元,乡级财政投入万元,人均投入达元,××年,区财政预算万元,乡级财政预算万元,人均投入达元,做到了计划生育经费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使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规定的优惠政策全部得到了兑现落实。

(二)健全机制,努力实现政策导向好

区委、区政府以有利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实施意见》、《安宁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方案》、《安宁区贯彻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条例的实施意见》、《安宁区关于加快城市社区计划生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安宁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具体实施意见》、《关于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优惠政策和经费投入的意见》、《安宁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建立完善了利益导向、救助帮扶、社会保障三大机制,充分发挥了政策导向作用。一是健全利益导向机制,全面兑现奖励优惠政策。()奖扶。严肃认真地开展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本着把握政策、严格程序、实事求是的原则,注重认识到位、宣传到位、工作到位的要求,区、街均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层层召开专题会议,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利用各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此项优惠政策,印制宣传提纲张,制作宣传版面块,张贴悬挂于全区农村大街小巷,印制宣传单万份,发放到所有农户手中,利用服务车在全区巡回宣传,并在安宁有线、各街有线广播上进行反复的宣传,把政策交给了群众。为把好事办实办好,区、街分别设立公开举报电话,广泛接受群众监督,计生部门进村逐户逐人核实,做到了确认的名对象准确无误;()奖励。对户农村周岁以下独生子女领证户兑现了元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对农村放弃二孩生育指标的对夫妻一次性给予了元的奖励;对户当年新增二女结扎户一次性给予元奖励费;对户城市无业居民独生子女领证户发放了元年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优惠。对农村城市比较困难的独生子女领证户及农村二女结扎户子女上学时,减免学杂费万元;对名农村独生子女领证户及二女结扎户子女落实了升学加分规定;对农村名独生子女领证户及二女结扎户子女考入大中专院校时在享受一般户孩子奖励金的同时多奖励元;××年,对名农村和流入已婚育龄妇女免费进行妇女病的普查、治疗。二是建立救助帮扶机制。()开展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救助活动。设立了“安宁区救助计划生育特困家庭基金”,自××年以来,共分批,对户计划生育困难家庭进行了救助,救助金额达万元。()开展节日慰问救助。区、街、部门每年春节期间大力开展计划生育“三下乡”活动,对计生困难户进行慰问,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计生贫困户家中,使广大育龄群众从中感受到了计划生育工作是真正造福于民的事业,今年全区共发放慰问金万元,大米、面粉各袋,慰问品份,慰问计生贫困户户。()开展帮扶救助活动。对户计划生育困难家庭进行了资金帮扶,帮扶资金达万元;对户计划生育困难家庭进行了项目帮扶,扶持项目个;对户计划生育困难家庭进行了助学帮扶,由区直各部门结对子帮扶名学生;对户计划生育困难家庭进行了就业帮扶,其中就业培训户,安置工作户。三是健全社会保障机制。采取以保养老、以院养老、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办法,使社会保障机制更趋完善。()以保养老。为全区户农村独生子女领证户的父母办理了不低于元的养老保险或养老储蓄;为全区户两女结扎户按《省条例》规定,办理了养老保险或养老储蓄;同时,鼓励动员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计生户积极参加社会保险。()以院养老。将全区名子女死亡的计划生育户安置到敬老院。()社会养老。将全区城乡“两户”困难户优先纳入低保。同时,各街道积极出台有利于计划生育户的政策,十里店街道在对本街居民发放养老金(元月)的基础上对独生子女户、两女结扎户比一般老人每人每月多发元;孔家崖街道、银滩路街道、安宁堡街道对本街“两户”人员实行了可提前年享受养老补贴的政策。

(三)深化改革,努力实现依法行政好

适应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大环境,强化依法管理的机制建设,我们用“依法管理”的理念决策计划生育工作,用“依法管理”的手段推动计划生育工作。

——突出四抓建机制

一抓依法管理的组织机构建设。先后成立了安宁区依法治区工作领导小组;安宁区计划生育行政复议委员会;安宁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专家鉴定委员会。组建了安宁区计划生育综合执法大队,为依法管理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抓依法管理政策措施的建设。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人口与计划生育区直责任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修订完善了《安宁区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明确了各级党政组织的职责和各级党政干部的职责;明确了各相关责任部门的职责以及各计生部门和专职干部的职责;制定了计划生育干部职业守则,确定计生部门的管理职权和服务内容。

三抓依法管理制度建设。在严格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同时,制定和完善了执法公示制度、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民主评议制、有奖举报制、行政复议制和依法管理检查监督制度。

四抓执法队伍建设。对全区的计划生育执法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使其具备依法管理的资格证,符合依法管理工作的要求。全区名人员获综合执法资格,名人员获得计划生育专项执法资格证,使执法人员做到持证上岗、亮证执法。

——严格执法提水平

一是依法实施行政管理。将生育政策、优惠政策的落实,依法进行审批,特别是二孩指标的审批,逐级审核上报,层层把关,多年来计内二孩政策符合率,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部门管理和药具零售市场管理工作纳入依法行政管理范畴,实施监督、检查。保证了正常的服务秩序。

二是依法实施合同制管理,坚持对已婚育龄群众推行合同制管理。自年以来,我区对一孩、二孩育龄妇女的避孕节育措施实行了合同制管理,但随着法治建设步伐的加快,我们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设定调整合同条款,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坚持协议双方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坚持公平、自愿、协商的原则。先后三次调整了合同(协议)的条款,取消了对群众强制义务的条款,增加了群众享有权利的条款和管理、服务部门应依法履行服务的条款。目前根据管理要求设立三类协议:对已婚育龄夫妇签订避孕节育管理服务合同;对流动已婚育龄群众签订流出、流入管理服务合同;对私房出租户和雇主签订对流入育龄人口实施管理的合同。用法律形式约束群众的生育节育行为,规范计生部门的管理服务行为。促进了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的转变。⒈为了维护合同的严肃性,对违反合同的工作人员和群众依法追究违约责任。年来,共对名群众和名干部进行了责任追究。⒉严格执行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年以来,对名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群众经政策引导、批评教育,主动缴纳了社会抚养费,对名拒缴者依法法院进行了强制征收。这一举措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让群众认识到合同管理的严肃性和违约行为的严重性。形成了立约、履约、追究三统一的管理机制,提升了依法管理的水平。

三是依法实施行政复议。在依法管理服务的过程中,把群众依法行政复议的权利交给群众。指导群众依法申请复议,接到复议申请后区复议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审核复议请求,按复议法规定时限如期给予复议结果。××年提出复议申请人,人已下复议决定,人的复议因时间长、取证难,正在核查中。××年提出复议申请的人也已下达了复议决定。

四是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对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公民、法人,坚决落实行政处罚,体现了执法的严肃性。重点对非法从事技术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包庇隐瞒超生对象,为其提供隐藏地点的人,干扰执法人员执法、殴打、侮辱计划生育干部,出具假证明、假节育、骗取生育指标等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查处,按法律法规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发现一个查处一个,不留情面。××年实施行政处罚期,涉及罚金万元,有期作出处罚决定后,当事人主动改变了违法行为,且落实了补救措施。每年都对全区药具零售市场和技术服务市场进行清理清查和整顿,重点是对个体门诊部门进行了拉网式的检查清理个体门诊部非法从事四项手术的行为、非法接生行为并实施了行政处罚,有效地预防了性别鉴定、取环和选择性别的引产、计外生育,遏制了非法从事计划生育手术的行为。

(四)以人为本,努力实现服务质量好

为逐步实现计划生育工作由“管理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的转变,我们坚持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在优化计划生育服务方面,狠抓了三个建设,开展了五项服务,达到了三个提高。

⒈狠抓三个建设

一抓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四优一满意”的标准,××年投资多万元对区服务站进行全面改造,使其建筑面积达到平方米。现有办公用房层,设有妇检室、手术室、化验室等十一个科室,配备了全数字超仪、高参数监护仪、乳腺诊断仪、生化分析仪等医疗器械,使区服务站成为一个集宣传教育、技术服务、人员培训、药具发放为一体的综合性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按照不开展四项手术的标准,投资万元为个街道服务所和个村(居)服务室配备了必要的器械设备;形成了以区站为龙头,街所为主体,村(居)室为基础的三级服务体系。

二抓服务队伍建设。按照机构规模小而精,人员队伍少而优的原则,全区选配了名技术服务人员,其中副主任医师人,主治医师人,医师人,检验师人,护师人,医(护)士名,乡村医生名,均依法获得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合格证。

三抓服务制度建设。先后建立健全了技术人员考核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生殖健康咨询制度、环孕情工作制度、随访制度、服务承诺制度,全面实行了定编定岗,竞争上岗,采取能者上,庸者下的激励机制,规范了技术服务档案、病历档案等,确保了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⒉开展五项服务

一是开展宣传咨询服务。()区婚育学校自年成立以来,每年举办新婚夫妇培训班期,新婚夫妇参加率达到以上。()充分利用区委校教育阵地,增设人口教育理论课程,对全区副科级以上的干部进行轮训。几年来,在全区先后举办人口与计划生育学习班、培训班、法制讲座期,参加培训的干部职工达到多人次。()先后投资多万元,印制《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汇编》、《服务指南》、《生殖保健知识手册》、《知情选择知识读本》,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册,挂图、宣传单、宣传彩页,发放到各单位、市场、街道、村、社区、农户和居民家中,制作计划生育系列宣传版面套,在街道、社区、村进行巡回宣传,并建成了安宁区计划生育宣传一条街。()利用“母亲节”、“世界人口日”、“安宁桃花会”等各种节会日,举办各种形式的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科普知识宣传咨询服务,并组织支群众性宣传队开展计划生育文娱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婚育新风进桃乡”、“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开展。()我区做为省上确定的以实施艾滋病预防宣传教育和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宣传教育两个项目拓展点,侧重于对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组织专家、学者到所高校向学生进行“人口与生殖健康”巡回知识讲座,余名学生聆听了讲座,并在现场向专家提问交流,受到了大学生普遍的欢迎。

二是开展避孕节育技术服务。坚持“政策引导,群众自愿,协议管理”的原则,在全区全面开展了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优质服务。建立健全了常用避孕药具供给的有效渠道,全区设立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点个。建立了群众需求分析制度。定期征求育龄群众需求信息,按需求趋势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在避孕节育方面的需求。年来,全区无一例医疗事故发生,综合避孕率达。

三是开展优生优育服务。年以来,全区实施了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区服务站用检测技术对全区名孕妇进行了检查,检出患各种疾病例,对患病孕妇及时督促其治疗,有效地降低了出生人口的缺陷发生率,提高了人口素质。

四是开展生殖健康服务。自年以来,全面实施了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坚持每年对农村的已婚育龄妇女进行免费的妇女病普查治疗工作,会同卫生部门对全区妇女干部和城市育龄妇女进行了普查。保证了三年一大查一年一小查,有需求的随时查。提高了生殖健康水平,受到群众好评。

五是开展情感式系列访视服务。全区各街道开展了“四问四送”访视服务活动。即:新婚时道一声贺喜,送《生育保健服务证》。并送一本优生优育书;生育后道一声祝福,赠一份小礼品,送一份避孕药具;节育术后道一声问候,送一份保健品;环孕查时道一声叮咛,送一瓶洗液。今年共送小礼品份,避孕药具份,保健品份。环查服务率达,孕查服务率达,产后随访率达,术后随访率达,药具随访服务率达。

⒊达到了三个提高

一是干部对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和基本知识的知晓率达以上。二是育龄群众对实行计划生育基本权力及基本知识知晓率达到以上。三是群众的满意程度有了提高,涌现出了赵香兰、王华星、陈洁等一批群众放心、群众满意的计划生育优秀技术服务人员。

(五)全民动员,努力实现民主管理好

一是按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要求,在充分体现双方履行责任的对等和政府、组织对群众服务的内容,本着双方自愿、公开协商的原则,制定了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章程和计划生育村民公约,按德才兼备的原则,配备了育龄妇女自管小组长名,明确了职责,保证了待遇,待遇最高元,最低元。在不断强化和规范城市管理工作的同时,吸收计生志愿者队伍,楼院长、综治员、保安和私营经济业主参与计生工作,壮大了工作队伍,提高了工作质量。在村(居)民自治建设过程中坚持群众代表会议制度和民主评议工作制度,全区有个村达到自治村标准,个社区全面开展居民自治社区的创建活动。

二是按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坚持计划生育政务公开制度,采取会、栏、薄、册、箱等形式,将群众最为关心的生育指标发放、优惠政策兑现、党员干部的超生处理等逐一公开,把政策交给群众,让群众参与决策、管理,接受群众的监督。今年将国家对部分计划生育户实行奖励扶助制度的政策实行张榜公布后,群众参与计生工作的积极性得到增强,支持率明显上升。

三是严肃认真地做好工作。严格按照条例,确定一名领导负责,制定专人负责处理群众来信来访,今年共收到群众举报信件,举报电话人次,接待来访人次,对此,计生局组织力量及时调查并予处理,办结率达以上,同时制定有奖举报制度,对举报属实者予以奖励,收到良好效果,做到了举报件件有登记,事事有调查、有结果,通畅了群众的言路,保证了计生政策的正确执行。四是不断强化功能,加强协会建设。××年对区级计划生育协会进行了换届,新一届协会有理事会成员名,常务理事名,从组织上保证了全区计生协会工作。对六个街道和个村级协会进行了整顿,在城市个社区和个辖区单位组建了协会组织。目前全区共有基层计划生育协会个,其中街道协会个,村、居协会个,辖区单位个,发展会员人。

(六)转变作风,努力实现队伍作风好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我们始终把“三支队伍”建设放在首位。

一是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按照省市统一部署要求,结合干部队伍思想、工作、生活作风实际,组织干部认真学习十六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人口理论和计生法律法规,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提高素质,加强组织,服务群众,促进工作为总目标,开展“振奋精神,凝聚人心,团结拼搏,加快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和作风纪律教育整顿活动,使全体计生干部在学习中统一了思想,实践中经受了考验,思想认识明显提高,工作作风明显转变,整体素质明显增强;二是加强班子自身建设。班子成员带头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经常通过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方式,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工作作风,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按照分工,切实履行职责,干事创业打硬仗,带头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做到了组织健全,班子内部民主意识浓,服务意识强,成员间讲原则、讲团结、讲大局、讲支持、讲谅解、讲风格,使“一班人”做到了思想上互相帮助,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从不争功诿过,真正使局班子成员具有坚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领导核心,有力地促进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三是遵照中央和省、市关于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精神,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在全区人口计生委开展了“双推优”活动,即把优秀的非党计划生育干部(包括村以下干部)和计划生育中的非党的优秀分子推荐给党组织(推优入党);把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群众认可的计划生育干部推荐给党委组织部门(推优上岗),现已推优入党的积极分子共人,已入党人;推优上岗者人,已提拔任用人,使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成为一支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工作过硬,改革奋进的计生干部队伍。四是联系实际,连续两年在计生系统开展了以对领导班子、工作人员、行业作风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评议行风活动,通过向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区四大班子领导、部门、单位发放问卷表、组织干部、群众座谈,民主评价和百分制考评,充分显示广大干部、群众对计生部门领导班子的作风评价为分,对计生部门工作人员的作风评价为分,对计划生育行业的作风评价为分。针对干部群众在评议中所提出的意见建议,我们本着立知立改,立查立纠的原则,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和服务承诺,创造条件,进行整改,并建立了整改提高的长效机制。四是强化职业道德,严格依法行政。教育干部学法、懂法、守法,遵守“七不准”规定,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以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为标准,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使每个干部达到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勤奋的学习习惯,高强的服务本领,扎实的工作作风,严密的组织纪律,一流的工作业绩的基本要求。去年,区人口局荣获国家人口委全国计划生育系统行业作风建设先进集体,被区委、区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建设文明窗口示范单位,区计生服务站分别被市、区妇联授予“巾帼文明示范岗”。

各位领导,我们在争创部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经过自查已基本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先进区的标准,但与广大育龄群众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国家人口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计生委的具体帮助下,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扎实工作,努力提高全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为我区提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

社区国家安全工作计划篇7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一、2008年计划执行情况

2008年是“*”规划实施至关重要的一年,我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首善之区”典范的目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按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方向,调整产业结构,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按照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加强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建设,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经济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74.70亿元,增长10.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20.05亿元,增长20.07%;商品销售总额实现4568.85亿元,增长24.9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0.45亿元,增长15.23%;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为78.4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4‰。主要发展指标全面达到区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预期目标。

(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特点。

1、城区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经济运行保持稳定。2008年,我区经济发展从一到三季度增速分别为8.53%、9.21%、10.02%,到全年经济增长10.19%,一直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4.7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全区二、三产业比重为2.87:97.13,其中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35.27亿元,增长10.03%,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近三成,居全市各区前列。

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我区的商品销售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外贸出口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出口总值70.15亿美元,同比增长14.29%。内外需求的协调增长,有效地保障了我区经济在逆势中实现质量与效益同步提高。全区税收共实现347.41亿元,继续居全市各区之首,增长18.74%。其中,国税收入202.67亿元,增长16.99%;地税收入144.74亿元,增长21.2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0.45亿元,增长15.23%。2008年我区税收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销售总额分别占全市总量的1/6、1/5和1/3,实现区划调整以来连续4年全市第一;经济密度达40.67亿元/平方公里,居全市首位。

选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区新增优质写字楼面积40万平方米以上,仅东风路商务带就有丰川国际、亚洲金融国际中心等10万平方米以上的优质写字楼相继落成。成功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富竣集团、嘉汉板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总部企业落户我区。我区新审批外资项目209个,合同利用外资5.02亿美元,增长16.82%;实际利用外资2.58亿美元,增长10.22%。

2、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总部经济核心支撑持续增强。我区的总部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对城区经济增长拉动强劲,对城区经济贡献度不断提高。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75家在我区设立了总部或分支机构;我区新认定的总部企业达到了318家,实现营业收入3444.00亿元,增长12.00%,占全区总量的61.77%;完成增加值774.90亿元,增长11.20%,占全区的56.37%,均超过GDP的增速,成为支撑我区经济稳步增长的最核心力量,拉动区域经济增长达6.63个百分点。

现代服务业支柱产业地位巩固。以金融、商务服务、房地产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在我区高度集聚,成为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支撑。我区现代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862.90亿元,占全区的比重为51.34%;增加值为972.82亿元,占全区的比重达到70.77%;拉动全区生产总值增长6.72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每平方公里产出达28.78亿元。

创意产业发展质量逐步提高。我区继续大力培养创意产业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创意产业发展初见成效。*年我区创意产业的增幅为10.50%,同期本区GDP增长达11.22%,基本与GDP发展同步;2008年我区创意企业实现营业额488.13亿元,增长11.60%,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仍比本区同期GDP增速高出1.41个百分点,占全区的8.75%,增长快速且发展潜力巨大,创意产业成为促进全区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因素。

民营经济活力增强。我区评选出海印集团等33家“2006-*年度*区优秀民营企业”;进一步落实贷款贴息、优质学位等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民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76.10亿元,增长10.00%,占全区经济总量的37.23%。民营经济业态新、活力强,成为我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宜居环境有效改善。

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麓湖路大修、连新路扩建等一批市在我区投资的市政建设项目顺利推进;提前一年半全面完成2004年在册25.24万平方米危破房改造任务;“城中村”基础设施改造进展顺利。投入4300万元,完成长堤大马路、淘金东路、新河浦社区等一批车行道、人行道、排水管网改造工程;新增绿地面积10.1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3.14%。

社区建设顺利开展。投入375.28万元,完成竹丝岗二马路及北京街托老中心社区业务用房达标建设;新河浦社区一期整治工程顺利完成;建有社区文化活动室230个,覆盖率达到80.99%;新创建“绿色社区”84个,其中省级“绿色社区”4个、市级“绿色社区”7个,“绿色社区”创建率达50%;108个社区顺利通过了验收,成为广东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

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圆满完成创卫工作任务;网格化管理和城管视频监控系统相融合,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综合管理的水平;在全市率先开展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东湖、农林等6个驻街城管执法中队作为首批试点单位正式交由街道管理;清拆违法建设581宗6.55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

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投入2844万元,全面完成市下达的治安视频监控建设任务。目前我区共建设和整合视频监控摄像头30147个,为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打下基础。全年刑事发案下降11.9%,其中“两抢”、“两盗”案件分别下降18.8%和12.1%,火车站广场实现287天刑事“零发案”。

4、民生保障力度不断加大。

居民收入稳步增加。职工年平均工资55105元/人,增长10.95%;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5468元,增长13.10%;年人均消费性支出21530元,增长6.60%。

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日臻完善。积极开展失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完成区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及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场地建设;开展SYB创业培训,不断完善创业促就业培训体系。以“低保规范年”建设为契机,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逐步形成全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全年共支付低保金2322.99万元,抚恤救济金360.4万元。

5、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教育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我区成为全市首个通过复评的广东省教育强区;高考成绩再创辉煌,五项指标全部位居全市各区之首;中考成绩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全市领先优势;教育综改二期工程完成年度投资3222万元,建设六马路小学综合楼体育馆、八一实验学校南教学楼竣工交付使用;第七十九中教学楼(一期)、满族小学教学楼等工程顺利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完成投资3142.64万元,第三中学等5所学校被批准创建第二批*市“教育e时代”应用实验学校。

卫生和计生服务工作扎实有效。人民、洪桥、白云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达标建设顺利推进,完成投资476.68万元;结合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创新推出低保对象免费社区门诊服务举措。全区户籍人口出生率7.39‰,自然增长率1.04‰,政策生育率97.87%,全面完成市下达的年度人口计划指标。

文体工作扎实推进。成立了区文化发展委员会;以“东平大押”为试点,实现国有文保资产社会化公益运作的突破;组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000多场次;着力打造六榕街旧南海县社区、建设街建设新村社区等特色文化社区示范点。广泛深入开展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的群众体育活动;开展体育进社区活动,新建30条体育健身路径和2个健身广场;白云街创建成为部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

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投入1500万元完成区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全市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中,我区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被评定为“优”;率先在全市建立综合救助系统和区劳动保障综合服务系统;开设了*市首家“网上花市”,成为全市唯一在第三届中国特色政府网站评选中荣获品牌栏目提名奖的城区;社区信息化已在辖内社区居委会全面推广应用;提出了通过整合资源建设“*号”信息服务直通车的新思路。

安全生产工作扎实开展。认真落实安全监管“重点下移、关口前移”的要求,以落实主体责任为抓手,在全区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积极探索社区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工作,安全生产各项指标均在市下达的控制指标内,全区没有发生较大级别以上的安全生产事故。

回顾2008年,我区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辖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端服务业的比重较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下滑趋势;专业市场升级改造面临较大困难;城区综合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我区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未能充分挖掘并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等工作压力较大,形势不容乐观;城市更新、烂尾楼(地)的盘活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加强研究,找出对策,在2009年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9年计划草案

(一)形势分析和主要预期目标。

2009年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实施打基础的一年,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使我国经济运行面临更大困难,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扩大内需成为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主线。在这种情况下,促使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成为必然选择。二是受金融危机冲击,企业面临经营上的困难,但同时也为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了机遇,促使我们下决心淘汰落后生产力,腾出空间集聚高端要素,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三是从去年底起,中央、省、市提出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一系列措施,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刺激消费作为着力点,引导全国上下营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扶持企业渡过难关;而2009年全国、省、市的预期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8%、8.5%、10%,或是保持、或是调低对经济发展的预期,增强了基层政府化危为机、保增长、促发展的信心与能力。四是《纲要》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明确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定位,并从国家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市的战略发展定位,把我市今后的发展纳入了全国发展的视野,对于我区今后充分利用国家、省、市的相关政策,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有助于我区在当前经济发展大环境下坚定科学发展的信心。综合上述因素,我们认为,对2009年我区的经济发展仍应保持坚定的信心,而且,2006年至2008年,我区经济发展的平均增速达11.2%,高于区“*”规划年平均增速为9%的预期,2009年和2010年经济增速只要保持在8%,五年的平均增速即可达9.91%,仍能超额完成“*”预期目标。据此,建议2009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预期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

商品销售总额增长9%;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5%;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保持在75%以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20‰以内。

(二)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2009年,我区要以贯彻实施《纲要》统揽全局,以迎亚运为契机,以“三促进一保持”为主线,认真落实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的决策部署,通过规划与政策的引导,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转变政府职能,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扶持企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首善之区”典范建设。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以产业功能区建设为抓手,落实“三促进一保持”的各项部署。

区财政安排4150万元,设立“三促进一保持”专项扶持资金。积极推进以国际采购、国际商务、创意及网络经济、健康产业、物流运营和文化旅游为特色的六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引导产业高端要素集聚。加强现代产业载体建设,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开展黄花新村、邮电新村和青菜岗地段有机更新规划研究,进一步规划和完善环市东中央商务区建设;加快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启动穗港澳台动漫产业园、*国际服装设计创意园项目,力争创意大道核心区建设于2009年底初见成效;积极推进“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建设,不断提升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园区的载体作用,启动我区创建“广东省知识产权试点区”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工作,建设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和专利信息平台,实施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加快传统商业街区改造建设,逐步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区内专业市场升级改造进度,完成永福汽配用品专业市场园区化建设工作;深化和完善流花地区规划发展研究,以原交易会场馆为载体优化提升该地区产业转型,扩大流花商圈的集聚辐射功能;积极引入现代化经营管理手段,加快流花服装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抓紧开展文德路文化旅游街区规划建设;启动一德专业市场园区化改造,规划建设长堤―西濠传统商业文化区,推进禺山路美食街建设。配合北京路国际商贸旅游区建设,启动大佛寺周边环境整治工程。

2、积极贯彻实施《纲要》,强化规划引导作用。

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按照部署,积极落实《纲要》的各项政策研究工作,特别是围绕*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战略定位,明确我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促使我区由传统城市中心向现代都市核心转变。二是编制、修订和完善一系列的贯彻实施规划。对我区已制定出台的规划进行必要的梳理,对与我区实际相符而又能与《纲要》相衔接的规划进行修订与完善,促使我区的规划纳入全市乃至全省的发展规划;重点编制好《*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纲要(2008-2012)》,认真规划现代产业功能区,明确重点产业领域,为“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做好准备。三是围绕“首善之区”典范的建设目标,创造性地贯彻实施《纲要》。明确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力促高端要素集聚,引导企业抓住有利时机,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占据产业链的高端环节,不断优化我区的经济结构;依托高端产业的发展集聚高端人才,实现高端就业;依托现代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借力国家、省、市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扩大内需的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到我区的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更新改造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依托城区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为扩大内需提供保障,促使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和谐。

3、整合政策资源,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当前政策引导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方面:一是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尽快出台新的产业扶持政策,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发展重点产业,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品牌研发、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当前重点扶持文化创意、信息服务、金融、商务服务、现代物流、健康产业、网络经济等产业在我区扎根、发展,特别是要引导企业发展总部经济的组织形式、占据产业链的高端环节。二是落实中小企业扶持措施,从帮助中小企业“渡难关”和“促发展”两方面入手,积极落实当前国家、省、市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加大招商力度,通过市场拓展,协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加强政银合作,由政府担当银行与企业的桥梁,促使银行和企业进行有效沟通,实现信息对接,增强银行放贷信心,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成功率;积极推动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发动社会力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

4、全面实施亚运城市行动计划,大力改善城区环境。

逐步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区内东濠涌、新河浦涌、水均岗支涌和景泰涌等4大河涌综合整治工作;实施二沙岛、新河浦二期、水均岗、东昌和五羊新城等5个片区雨污分流建设;切实做好亚运比赛和训练场馆、花园酒店、主干道、火车站广场等周边环境整治工程。

加大宜居环境改造力度。重点实施*大桥二沙岛东西两侧绿地、*大道林带等绿地改造和绿化升级,确保新增绿地面积10万平方米;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为目标,分步推进矿泉街、登峰街内“城中村”市政基础设施改造;继续推进新河浦社区整治二期工程以及淘金、恒福商住小区环境整治。

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加快推进*南地块和珠光路地块复建房项目建设,为东濠涌沿线改造奠定基础;启动解放南路西侧地块储备开发工作,积极推进杨箕村“城中村”改造工作,加快我区“城乡一体化”进程。

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效能。继续抓好整治“六乱”工作,深入开展占道经营专项整治;落实永福路商圈和创意大道的违法建设清拆工作;继续加强娱乐、饮食业污染防治力度,加强日常执法巡查,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查处违法排污、反复污染扰民的企业;全面推进城管执法中队下放街道办事处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监督考评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5、坚持民生为重,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完善社会保障及救助体系。计划安排再就业补助1480万元,加快完善具有*特色的劳动保障工作体系,努力实现劳动保障工作资源、管理和服务“三优化”。计划安排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7718万元,探索建立区级日间托老服务中心;积极推进、完善低保对象免费社区门诊服务工作;大力发展社会救助,积极打造“四位一体”的新型救助模式;建立和完善*区网上捐赠系统,打造“数字慈善”。

扎实推进医疗卫生和计生工作。区财政计划安排3858万元,力争完成东风、华乐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达标建设;积极开展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广东省中医特色预防保健体系建设示范试点区”活动。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40‰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20‰以内,计划生育率确保在97%以上。

继续巩固教育强区优势。区财政计划安排7000万元,用于推进区教育综合改造二期工程;继续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规范化学校建设力度,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完善学校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整合教育资源。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着力推进文化创新,科学制定区文化发展规划;推进南粤先贤馆、城隍庙、特色社区文化示范点等一批文化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十分钟文化圈”建设,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迎亚运为契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年计划新建社区体育健身路径40条,社区体育活动室12个,完成二沙岛体育公园等体育设施的建设任务。

全面推进信息化等其它各项工作。继续推进“*号”信息服务直通车平台建设,扩大网上服务大厅项目,筹备办公自动化系统升级前期工作;进一步完善区电子监察系统建设;根据市的统一部署,扎实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不断深入开展科普工作;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坚持安全发展,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进一步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为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社区国家安全工作计划篇8

年,在区委、管委会、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全区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决策和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突出做好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发展空间、打造宜居城区三篇文章,全力打好“五大战役”、“十大工程”,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超额完成区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预期目标。

1、主要经济指标较快增长。据统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2.08亿元,可比增长13.3%,增幅超年计划12.5%的0.8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完成594.88亿元,增长18.2%;工业增加值完成148.72亿元,增长17.1%,增幅超年计划13.9%的3.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不含基金)32.2亿元,增长23.1%,增幅超年计划的11.5%的11.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19.2亿元,增长26.7%,增幅超年计划12.5%的14.2个百分点;出口总额22.6亿美元,增长33.4%,增幅超年计划10.5%的22.9个百分点;合同外资2.24亿美元,增长364%;实际利用外资2.55亿美元,增长62.6%;固定资产投资119亿元,增长45.7%,增幅超年计划30%的15.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7亿元,增长22%,增幅超年计划16%的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610元,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11827元,增长12%,增幅均分别超年计划8%和6%的4.3和6个百分点。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实施重点项目95项,完成投资62.9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20.1%,省级重点项目7项,完成投资15.7亿元,为年计划的187.1%,市级重点项目20项,完成投资31.3亿元,为年计划的109.5%,建成中铝瑞高精铝板带、新大陆芯片等重点项目19项。实施“五大战役”成效显著。列入市“五大战役”项目12项,完成投资30.7亿元,为年计划的111.2%。

规划执行良好。时期的五年,是全区推动科学发展、打造宜居城区、构建和谐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也是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经过五年努力,规划的主要经济指标均高出预期年均增长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8%、高于预期目标的1.8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6%,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9%,均超过规划要求的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的目标;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1.1%,高于预期目标6.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1.6%,高于预期目标11.6个百分点;出口总值年均增长16.4%,高于预期目标4.4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8.19亿美元,完成规划目标的16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354.1亿元,完成规划目标的272.4%;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4%,均超过规划年均增长7%和6%的目标。

2、发展方式持续科学转变。一是工业生产持续向好。通过一系列扶持奖励政策,有力促进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591.04亿元,增长18.7%,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产值亿元以上企业81家,比上年增加6家;二是突出发展总部经济。路千亩总部经济聚集区完成控制性详规,部分项目用地已挂牌出让。建成国脉科技、新日鲜等企业总部,海西物流大厦、移动公司总部、百事达研发大楼、世创国隆中心等总部项目加快建设;三是扎实推进企业上市。围绕“50聚龙”战略,区财政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企业上市,、伊时代、冠林科技等六家企业已被列入省年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华映显示“借壳”东上市,新大陆通信、升兴等多家企业加紧推进上市前期工作,目前,区内上市企业16家,资本市场板块加速形成。同时,新大陆电脑增资扩股,国脉科技、冠城大通等企业准备上市再融资;四是加强自主创新。年新增1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区共有49家高新技术企业重新通过国家认定。第八届618共签约项目63项,目前已动工55项,动工率达88%。新增驰名商标6件,名牌产品14项;五是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引导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0.1%,化学需氧量削减4%,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1815吨标煤,同比下降5.3%;六是推进企业技改提升,中铝瑞、上润智能执行器、华映切裂罐等21个企业技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8.2亿元,新增产值20亿元。

3、新城规划建设迅速展开。围绕“从单一经济技术开发区向新城区转变”的功能定位,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完成新城规划并报批,启动廊道、环山观光道项目建设,新建、改造魁岐大道等13条城区主干道,动建城市广场,休闲文化广场加紧筹建。深入推进省级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完成城区9幢建筑物立面景观改造和港口路等主次干道电缆下地,机二高速公路沿线及君竹出入口、104国道沿线等重点区域及交通干道两侧的绿化美化工程加快推进。持续开展户外广告清理、交通综合整治、违章建筑拆除,区容区貌明显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长安污水处理厂及厂外管网工程,畜禽禁养工作得到全面落实。

4、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以“5•18、6•18、9•8”为平台,开展多形式招商活动。全年新批外资和增资项目20项,合同利用外资2.24亿美元,增长364.5%;实际利用外资2.55亿美元,增长62.6%。制定落实促进外经贸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全年出口总值22.6亿美元,增长33.4%,增幅超过年计划10.5%的22.9个百分点,华映显示、华映光电、省华、中铝瑞等7家企业出口超亿美元。推动区内29家企业列入首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全面改造港客运站,开通两岸邮件船。成功举办“两马同春闹元宵”以及书画艺术展、体育联谊等活动,船政文化对台交流系列活动列入国台办年重点交流项目。

5、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发展,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持续深化“双百工程”建设,以点带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好防汛、防火、防疫工作,加强以供水、道路、防洪排涝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疏浚河道8公里,加固海堤3公里,完成幸福水库等三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两岸台农业合作()精品科技园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4.51亿元,增长4.4%。

6、开发取得新突破。与大连万达等投资团队签署《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投资框架协议》。开工建设大桥,环岛堤路工程、安全供水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7、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成校安工程加固改造5782平方米,动工建设开发区职专教学楼、三中分校、教育学院一附小魁岐分校,建成安小学。在全省率先实施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船政文化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持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城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行新农合农民免费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5%。有序推进数字电视整体平移转换工作,全区已完成11862户改造。深入开展“平安”建设、严打整治行动,切实抓好矛盾纠纷排查和维稳工作,全力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在肯定年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项目储备不足,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偏低,缺乏能够有效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项目;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任务艰巨;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制约全区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有待继续提升等。这些问题都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努力加以解决。

二、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初步安排

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做好年经济社会工作,对于保持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抢抓海西发展机遇,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

工业增加值增长15%;

财政收入增长12.87%;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

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

出口总值增长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2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

农业增加值持平;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

三、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与主要措施

(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1、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以技改提升、企业上市、品牌创建为抓手,加快传统产业技改提升,不断培育壮大电子信息、冶金压延、装备制造、轻工食品、生产等五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新大陆、华映显示、冠林科技、大拇指等企业为龙头,培育发展物联网、电子信息、环保设备等新兴产业,引导企业加大对二维码、智能传感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应用,促进物联网感知、传输、信息处理、行业应用及运营服务等产业链的完善。加大品牌培育力度,鼓励企业参与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制修定。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推动上润智能执行器、双翔电子、东南造船厂等重点企业通过技改实现转型升级。

2、推进企业上市。继续实施50聚龙战略,用足用好扶持企业上市政策。一是推动被列入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的、伊时代、冠林科技等企业尽快在境内外发行上市;二是积极支持国脉科技、冠城大通、新大陆等已上市企业创造条件,增发新股,实现再融资再投入。三是积极引导升兴、新大陆通讯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抓紧推进上市前期工作,尽快列入上市企业后备库,努力形成“培育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核准发行一批”的上市推进格局。

3、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加快发展总部经济,鼓励引进和发展企业总部、研发中心、设计中心等,加快建设百事达、国航远洋、国光电子等企业总部,基本建成移动、海西物流大厦总部项目,动建阳光、华浔、顺隆等四个总部经济项目,初步形成千亩总部经济聚集区。加快推进快安城市综合体、核心区综合体建设、水产品批发市场二期建设,打造新城商贸聚集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支持有条件企业建立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进一步完善荣泰钢材物流、九州通医药物流等大型交易平台,促进商贸流通业升级。打造“船政文化”品牌,整合旅游资源,加强宣传营销和设施建设,积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二)加大投资力度,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1、强化项目带动战略。加大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和民生工程的投资力度,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加强重点项目管理,抓好项目的谋划生成、推动落实工作,策划生成一批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关系发展全局、关系民生的重大项目,强力推进项目规划、设计、融资等前期工作。加大项目协调服务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及时解决项目征迁、交地等问题,保障项目建设。年初步安排在建、新开工及前期工作重点项目72项,总投资455亿元,年计划投资48亿元。按项目类型分,产业项目34项,基础设施项目23项,社会事业项目15项。按项目进度分,年开工结转年续建项目27项,年度计划投资29亿元;年计划新开工项目29项,年度计划投资19亿元。

2、加快新城建设。加快编制完成新城总体规划和快安城市综合体、核心区城市综合体、总部经济集聚区等重要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突出规划龙头作用;大力实施“十大工程”,进一步完善市政交通网络,新建、改扩建魁岐大道、经五路、铁北路、快洲路等道路。加快推进快安城市综合体、总部集聚区、核心区综合体、科技文化中心项目建设前期工作;推进渔片、君竹环岛片、旺岐境片、进步里片等中心城区旧屋区改造;加快天马山体育公园二期工程建设;建设客运东站和公交总站及配套站点工程;实施沿江、沿山、高铁桥下等重要通道、关键节点的绿化美化工程。强化城市长效管理,继续加强交通综合整治,加大清违、环卫保洁、广告清理等工作力度,推动区容区貌持续改观。

3、推进全面开发建设。按照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定位,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大桥,抓紧环岛路堤工程、雁行江景观工程、全岛安全供水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大力推进规划区内主次干道、污水处理厂、供电、供水、土地平整等各项基础配套工作,建立动漫、文化创意、软件园、现代高优农业示范区等新兴产业园区。

(三)促进对外经贸合作,不断提升开放水平

1、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把企业上市募资、技改增资、产业链招商以及总部商务集中区、服务外包基地等“特色园区”招商作为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的重要手段。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重点围绕已形成的产业链招商引资,着力引进后续项目、技改项目及其配套项目。大力拓展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物流等现代服务领域招商,力争在生产业方面有新的突破。

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用足用好近年来出台实施的出口专项补助、融资贴息、增量奖励等一系列外贸扶持政策,引导进出口企业尤其是出口大户调整进出口结构,扩大产品出口,推进外贸发展转型升级。支持有条件企业“走出去”开拓新市场,鼓励境外投资基金对中小企业的并购。

3、加强对台经贸合作。抓住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机遇,努力在构建产业对接、物流合作、文化交流、双向往来上取得新突破。加强台湾液晶平板显示产业链、集成电路芯片、光电子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现代农业等转移对接,吸引更多台湾上市企业、大陆地区总部落户。积极开展两岸滚装运输业务,做大台湾商品市场规模。进一步拓展“两马”交流层次、内涵,办好“两马同春闹元宵”等特色文化交流活动。

(四)强化“三农”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发挥“双百工程”、“六六工程”载体和抓手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向农村拓展覆盖。因地制宜引导城郊村建设外来员工公寓,发展交通运输、商贸服务业等为生产和生活配套的二、三产业。结合旅游岛开发,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布局,依托两岸农业合作示范区,深化对台农业合作,引进、推广台湾农产品加工、种养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名优果蔬、花卉、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抓好海堤和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加快推进天台水库、林浦排涝二期建设,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

(五)加快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1、推进教育优先发展。促进区域内学校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优质教学资源均衡。继续抓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标准化建设,力争完成35590平方米校舍加固改造,加快四十一中教学楼、开发区职专教学楼等项目建设进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前教育,发挥公办幼儿园作用,解决入园难问题。

2、加强卫生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重点,加快推进图书馆、科技馆和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项目建设,加强农村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服务方便、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船政文化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拓展两岸文化交流平台。建成开发区医院,动工建设镇卫生院,发展卫生体育事业。坚持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进一步深化城乡医疗体制改革。健全区、镇、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大力提高医疗救治、应对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人口和计生基础工作,完善人口和计生工作新机制。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认真落实节能减排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坚决淘汰落后工艺、产能,推进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工业脱硫减排项目建设。严格环境保护,加快推进长安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和垃圾转运站建设。加强对湿地、生态功能园、风景名胜区的保护。

(六)加强民生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1、持续提升就业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完善各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援助制度,多渠道多形式拓展就业岗位,重点做好困难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工作。进一步落实《劳动合同法》,加大劳动监察、劳动仲裁工作力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五险”覆盖面,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进各类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巩固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水平,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生活补助和社会捐助相结合的社会救助体系,扩大医疗救助范围,鼓励发展社会福利、慈善事业。

3、推进“平安”建设。健全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完善社会防范网络,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依法规范工作,深入开展矛盾纠纷隐患排查,积极化解矛盾纠纷。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努力建设社会安全系数最高、民生幸福感最强的和谐城区。

上一篇:第二季度安全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煤矿年度安全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