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施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16 01:13:28

高校施工作总结

高校施工作总结篇1

一、考核指导思想和原则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坚持以考核促进建设,着眼于进一步强化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着眼于提高党的工作整体水平,着眼于全面推动高校改革和发展。通过开展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考核程序和办法

1、高校自我考核。各高校根据考核基本标准的内容和要求,认真进行自我考核,形成自我考核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近两年来,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基本状况、主要成绩和经验体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自我考核等级和得分等。

2、专家组考核。由省委教育工委组织专家根据基本标准及工作程序,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进行全面而又有重点的考核。考核采取听汇报、查阅文档、现场察看、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综合评议等方法,时间为每校2~3天。

3、省委教育工委审定。省委教育工委根据专家组的考核结果,对所考核高校进行综合评议,审定考核等级、得分及反馈意见,并下发反馈意见。

4、高校整改。高校根据反馈意见的要求,提出整改措施并书面上报省委教育工委。

三、计分方法和等级标准

1、《基本标准》一级指标为5项,二级指标为23项,总计1000分。

5项一级指标的分值(Mi=M1~5)为:

M1=300分、M2=260分、M3=160分、M4=200分、M5=80分。

23项二级指标的分值(即:N1(1-6)、N2(1-5)、N3(1-3)、N4(1-5)、N5(1-4)),在《基本标准》中分别列出。每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将按评分标准把握确定。

2、为鼓励高校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新思路,另设特色工作附加分,满分为100分。高校根据本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突出成绩或经验提出申请,由考核组集体讨论审定,特色分不计入总分,但作为以后评选先进高校党委的重要参考。

3、考核结果的等级标准:

⑴优秀:应同时达到以下两条标准。

①V总≥900分。

②特色工作附加分≥60分。

⑵良好:应同时达到以下两条标准。

①V总≥800分。

②特色工作附加分≥40分。

⑶合格:V总≥700分。

⑷不合格:V总<700分。

四、组织领导

省委教育工委负责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的具体组织和实施。考核工作将整体要求,分步实施,2003年下半年内开始考核工作试点;争取在两年内完成省、部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考核。

各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考核工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面回顾总结近几年来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对照《基本标准》,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切实整改;要认真配合考核专家组工作,实事求是地反映学校情况;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作为一个契机,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努力开创高校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高校施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目标管理;高校;党建工作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145-02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新形势下,如何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是党建工作者需要思考的新问题。当前高校的体制改革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模式,党建工作也必须适时从内容、形式和机制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改进。目前部分高校党建工作者开始借鉴其他学科领域先进的管理方法,对党建工作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以便形成适合于高校党建工作的管理模式。

一、目标管理的含义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Objectives,简称MBO)最早出现在《管理的实践》(1954年),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目标管理的核心是“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他认为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没有与总目标相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员工的生产和管理活动,则企业规模越大人员越多,发生内耗的可能性越大。目标管理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最先采用,并取得了明显效果。其后,在美国、西欧、中国等许多国家得到迅速推广,被企业界公认为是一种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是一种以绩效为价值导向的科学管理模式,很多人将它作为业务计划和控制的手段,也有人将它当成激励员工或绩效评估的工具。因此,将目标管理有效地运用到高校党建工作中来,促进党员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目标管理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构建与实施

高校党建工作的目标管理是指学校党委引导各基层党组织,共同确立党建工作的总目标及其体系,并以目标为指南,明确各级党组织的分目标和责任,实施、检查和评估目标完成状况的组织活动。在高校党建工作这样特殊的运用领域里,目标管理需要更注重其目标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条理性,从而保证高校党建工作规范化、目标化和制度化。

目标管理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其主要程序是目标的制定、实施和评估等。高校党建工作的目标管理,特别强调整体性和全面性,不仅要完成价值判断,而且要重视通过信息反馈来调节过程,使其朝着预定的目标方向发展,是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因此,要在高校党建工作中顺利实施目标管理,必须重视以下三个阶段。

(一)目标管理的准备阶段

目标管理的准备是首要环节,主要包括思想、组织和文件准备三个方面。在党建工作中实施目标管理就是要考核者和被考核者一起制定目标,指导和协助完成目标,并不断修正目标。这使考核者和被考核者的关系从单纯监督与被监督转变为顾问和促进者,促进目标的实现。因此有必要对全体党员进行动员,只有大家充分理解目标管理的意义,才能真正在思想上将目标内化为自觉行动,有效地完成各级目标。组织准备是要设立党建工作目标管理机构,可以设立党建工作目标管理领导小组、党建工作目标管理办公室、基层党建工作目标管理小组三级机构,由决策、指挥协调、执行实施三个层面共同来确保总目标的实施。文件准备是指高校党建工作目标管理体系和保证工作有效运行的规章制度。

(二)目标管理的实施阶段

目标管理的实施是中心环节,实施过程直接检验目标体系的设计是否合理,同时决定总目标能否实现。具体分为以下三个过程:

1.目标的细化分解。当高校最高层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逐级进行合理的分解,转变为各级党组织及党员的分目标,要职责明确,权责对等,做到逐级控制,分级负责。上级则根据分目标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奖惩。

2.组织和控制。在目标实施的全过程中,特别要加强党建工作目标管理领导机构的组织领导、控制协调作用。紧紧围绕总目标,关注实施过程中各种信息反馈,及时采取措施。通过适时的控制和协调,及时纠正偏差,来确保目标实现。

3.改进与完善。在实施过程中,基层党建工作目标管理小组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基础,要对照目标体系进行自评,寻找差距。在实现目标管理的同时,促进基层党组织不断转化升级,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目标管理的考评阶段

考评阶段是目标管理的最后阶段,是检验党建工作目标管理成果的基本手段,也是引导目标管理方向的指挥棒,因此进行公正、科学的考评十分必要。

1.设立考评小组。为保证考评这项严肃工作的顺利实施,一般应设立校和部门两级考评组织。校考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考评方案的制订、部门考评的监督、核定考评结果等。部门考评小组具体考核本部门党员是否按照细化指标完成目标。

2.严肃考评纪律。考评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必须保证考评的科学性,否则考评就流于形式,形同虚设。考评工作要坚持以目标管理体系为标准,遵循考评的公平性和一致性原则,考评要公平合理,不弄虚作假,不掺杂个人感彩,不打“人情分”、“报复分”。

3.考评的方法和方式。考评要综合运用多种考评方法,做到上级评价与本级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减少考评误差,提高准确度,这样才能发挥目标激励作用。

4.考评总结和奖惩。总结是党建工作目标管理的终结。要通过客观总结目标管理取得的成果、经验和教训,推进新目标的实现。当目标考评结果公布后,必须立即按预定的奖惩规定进行奖惩兑现。即便发现原奖惩规定有不尽合理之处,也要先执行、后修改,不能原规定,搞平衡照顾。否则,会给下期目标管理造成困难。通过考评的奖惩兑现,激励士气,为推进新一轮的目标管理夯实基础。

三、在高校党建工作中运用目标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目标管理相对于KPI(绩效考核指数)、BPR(业务流程重组)等管理手段更加简单易行,因此有些高校尝试着在党建工作中实行目标管理。在实践中,目标管理常与党员、支部考核等挂钩,逐步成为一种党建工作者所推崇的管理方法。但由于执行者、决策者对目标管理的实质没有吃透,再加上目标管理本身的一些局限性,比如目标难以确定、容易僵化等因素影响,目标管理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障碍。为了保证目标管理的有效实施,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校党委要提高对目标管理的重视度,参与到目标管理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去

美国著名管理学教授 Stephen P Robbins的研究发现:高层管理者承诺和参与,是目标管理发挥其潜能的重要条件。高层管理者对目标管理负责度和参与度的高低与生产率的平均改进幅度相一致。因此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同样如此,高层领导者的高度参与和承诺,中层管理者积极实施,对广大党员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会有效地促进目标的实现。

(二)制定合理的目标,切忌目标模糊,且难以分解

在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过程中,目标是全校党组织活动的基础与核心。目标设置是否合理,目标体系是否全面,决定目标管理是否流于形式。同时制定的目标不能过于僵化,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并迅速反馈给下级;党建工作的目标还要与学校的行政、教学目标相统一,为实现学校整体目标服务;党建工作目标的制定,要注重下级党组织和普通党员的参与性,增加目标的可分解性和执行力。党建工作中有一种现象就是党建目标在分解的时候,目标越往下分解,其清晰度虽在增加,但执行力却在减弱。这不仅跟党建工作的性质有关,还跟高校环境自由度较高有关。因此在制定党建目标和计划时,如何增强执行力,也是高校党建工作领导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总之,目标管理要做到激励性和可行性的统一,要求校党委立足校情,围绕总体目标,形成既体现党建工作自身特点又切实可行的目标,促进学校整体目标的实现。

(三)上级党组织要给下级党组织充分的资源支持和授权

目标管理有利于管理者权利的适度下放,特别是在完全实行二级管理的学院制高校,目标管理有利于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在一些仍实行集权制管理模式的地方高校里,资源和授权是实现目标的关键因素,它们限制着目标管理的作用发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组织或组织成员,没有充分的资源或授权,其目标的实现就会得到限制。但这种情况在高校中却容易被忽视。高校中上级党组织总会要求下级党组织实现各种目标,但却不给予相应的授权和足够的资源,结果目标完成度很低。

(四)建立一套完整的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评指标体系,同时建立多样灵活的奖惩机制

高校党建目标管理考评体系的建立要依据规范性、实效性、应变性等原则。要在保证严谨和实效的前提下,一方面化繁为简,切实可行,另一方面要克服因求简便,使考评流于形式,确保高校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工作有较强的操作性,使最终考评成为检验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一项制度。建立考评奖惩制度是实施目标管理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党组织根据目标实施,但考评时不严格按照目标体系考评,会给基层党组织造成很多困惑,失去目标管理的激励作用。因此目标管理必须目标和考评、奖惩紧密结合,真正地实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五)要处理好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关系,目标管理应逐渐由“结果导向”向“过程导向”转变

目标管理以制定目标为起点,以目标完成情况的考评为终结,因此会使员工和评价者的注意力较多地集中在目标结果上,忽视实现目标的过程和行为。目标管理虽然是注重结果的管理,但目标的实现需要日积月累,管理者要及时向责任人提供工作进程中目标实现度的反馈信息,使他们了解阶段工作目标进程,完善重结果更重过程的评价体系,从而有利于保质保量地实现最终目标。

目标管理不仅仅是目标,高校党建工作的目标管理最为重要的内容是通过目标使各级党组织及组织内部得到有效的沟通,通力协作,真正实现目标管理的预期效果。高校管理者要与时俱进,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目标管理和高校党建工作的有效结合,切实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参考文献:

[1]林明慧.浅谈目标管理[J].经济师,2009,(11).

[2]金晓华,孔祥贵,安三保.实施目标管理 提高党建工作水平[J].南方金融, 2007,(2).

[3]姚志华.试论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江南论坛, 2008,(1).

高校施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目标管理;高校;教学工作

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方法,它是使管理活动围绕和服务于目标中心,以分解和执行目标为手段,以圆满实现目标为宗旨的一种管理方法。其创始人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先生,目标管理是一种激励技术,由于其简单可操作性,最早被广泛运用于各大企事业单位,后来逐渐被我国学者引入到高校管理研究中来,并起到很好的社会效果。我们通常所说的高校目标管理是指学校管理者依据学校发展规划和阶段总目标,并将其逐级分解到校内各二级单位和个人,二级单位在获得适当资源配置和授权的前提下,自我调控,自觉为承诺的目标而奋斗,使个人目标、二级单位目标和学校总目标形成有机的目标链,从而对学校所有二级单位和个人进行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董泽芳、何青、熊德明,2009)。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实现了目标管理,而在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也很多,很多学者在高校教学目标管理的内涵、措施、创新路径、方法等方面提出了非常独到的见解,并对当前高校在目标管理运用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1高校教学工作目标管理的内涵与特点

国内较早将目标管理理论引入高校教学工作的是蒋伯惠,他认为高校的教学工作目标管理有两层意思,一是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动员教师和学生参加制订一定的教学工作目标,二是以制订和实现教学工作目标为手段,达到对教学工作的管理。

在认真分析了高校管理目标体系之后,吕皖(1989)认为高校的目标管理的特征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预计量性,即超前性;有序性;集合性;微分性;多边性;向量性。

朱中华(1998)认为高校教学工作目标管理,是指高校在一定时期内激励全体教学人员和教学管理干部参与工作目标的制定和分解,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觉地完成工作目标,以保证高校总体教学工作目标实现的管理过程。其基本思想是:高校一切教学始于目标的制定,工作的进行以目标为导向,工作的结果以完成目标的程度来评价。他认为高校教学工作目标管理有以下3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注重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其次,实行按目标分权与自我控制;最后,全员参与、按成果评价。

而吴永荣、张魏平(2007)则认为高校教学目标管理就是将目标管理方法应用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使高校教学总目标科学地转化为各职能部门、各院系的分目标和教师个人工作目标,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通过他们在教学工作中的自我控制,高效优质地达成高校教学总目标。他们认为高校教学目标管理有3个特点:第一,以自我控制代替强制控制;第二,由过程控制变为关注结果;第三,目标管理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贺雪娟、黄冠群(2004)认为高校的教学工作目标管理具有以下5个特点:①指导性与系统性相结合;②全员性与全程性相结合;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④自测性与可比性;⑤未来性与可预测性。针对这些特点,徐体高、胡效亚(2007)两位专家在研究二级教学单位的目标管理时发现,柔性与刚性的结合这一特点能将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融合统一,既“管”且“理”,重“管”更重“理”。

在实践者的研究基础上,董泽芳、张继平(2008)在总结了众多学者的观点后认为高校教学工作目标管理除了具有一般目标管理的共性特征以外,即目标的明确性、员工的参与性、时限的规定性、自我控制性、权责的共担性和自我评价性以外,认为它还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主客体关系的辩证性;第二,目标的一致性与多元性;第三,条件的适应性与设计的整体性;第四,全员的参与性与分工的协调性;第五,方式的多样性与手段的灵活性。

2高校教学工作目标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宋周、何燕(2002)对当前高校目标管理的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述,认为目前高校正在实施的目标管理多为行政的量化管理,具体来说就是“我国高校的实践中却常常是那些目标难以界定、难以明确、难以检验的部门最先强调实施目标管理”,“实质上仍然是直线式的自上而下的控制手段,本质上体现的是管理的控制职能而非计划职能。”同时,他们还认为目标管理多混同于行政管理,这必然导致负面问题的出现及目标管理本身被等同于行政管理,进一步加深了传统管理方式的弊病;职责权限难以划清,容易出现部门本位化倾向;还易出现目标体系呆板僵化,难以适应形势变化的情况。总的来说,他们把当前高校目标管理不够理想的问题归因于形式重于内容,方式大于目标。

郭必裕(2005)在总结我国高校目标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指出阻碍我国高校目标管理科学实施的原因在于:对高校目标确定缺乏科学性、目标体系构建中的行政摊派、目标的实施缺乏有效的激励、缺少目标管理考评和控制机制等,并对我国高校有效实施目标管理提出了相应的措施。首先,他将我国目前高校目标管理存在的问题归纳为4个方面:目标本身的欠缺;目标体系构建缺乏民主;目标重制定轻管理;目标考核方法陈旧。在仔细分析总结了我国高校目标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郭必裕认为有效地实施目标管理应该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建立有利于目标实现的管理体制;目标制定注重职工的参与性;处理好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关系;管理重心下移,使部门在实现目标中做到职权利相统一;建立目标考核与激励机制。这些措施也直接在吴永荣、张魏平发表的《高校教学目标管理模式探讨》(2007)一文中得到体现,或有相通之处。

与郭必裕看法有类似之处,李丽华(2007)认为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目标制定上,流于形式;在目标分解上,缺少双向沟通;在目标实施上,目标的“超稳定性”; 在目标考核上,标准的单一化。他在分析了上述问题对高校目标管理存在的各种不利影响之后提出应抓住目标管理的精髓,从以下7个方面做好目标管理工作:①高度重视目标制定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②高度重视教职工参与高校目标的设置;③重视目标过程的反馈;④重视目标的激励功能;⑤重视目标责任绩效考核;⑥要重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⑦要高度重视“软”管理,使目标管理和情感管理有机结合。

董泽芳、何青、熊德明(2009)三位学者在对中南地区75所高校目标管理实施现状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认为:实施目标管理的高校数呈上升趋势,目标管理的实施与院校层次成正相关,目标考核是管理实施中的最大难点,上下协商是目标达成的最佳策略,监控机制是提高管理效能的必要措施,实地考察是目标考核的有效方式,专家组是最值得期待的考核主体。在调查中他们发现高校目标管理存在很多问题:目标制定缺乏广泛的动员;目标体系不够科学;责权利不够配套。针对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以下建议:第一,营造上下欲同的组织氛围。第二,构建全面、合理的目标体系。第三,形成责、权、利相一致的动力机制。

此外,熊德明、董泽芳(2008)还仔细研究了高校目标管理中的机构设置问题,并对机构设置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他们对广州和湖北的十所高校进行了调查,结果得到两种机构设置模式:挂靠式设置模式、独立式设置模式。各有优缺点,不过两位学者认为后者更可取,虽然调查中只有20 %的学校应用此模式。

3高校教学工作目标管理的模式

根据高校教学工作目标管理的基本内涵,众多专家学者将其模式分为四个方面:确定目标、分解目标、实施目标、目标考核与反馈。虽然各高校在同一目标管理模式的指导下进行管理,但是各位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与设计。

确定目标、分解目标,即制定目标。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学校总目标的制定,二是单位、部门及个人目标的制定。代霞、凌杰(2006)认为明确的目标是高校成功运用目标管理的前提。薛新力(2000)通过对《医学专科院校教学工作目标管理模式的探讨》提出确定目标的方案,首先认清学校总目标的要求,在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体系:学校总目标、教务处分目标、各系(学部)分目标、教学科研分目标。董泽芳、张继平(2008)认为制定目标一定要具有合理性,所以必须做到:充分论证,正确决策;上下协商,综合分解;明确职责,大胆授权。

实施目标。代霞、凌杰(2006)认为广大教职工的参与和决策是目标管理高校运行的最好方式。有的学者认为目标的实施要有学校高层、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参与才是最好的方式。董泽芳、张继平(2008)认为有效地目标实施是教学目标管理成功实现的有力保证,应该着力从以下方面进行:合理的咨询指导、得力的监督、及时的纠偏。戴艳(2006)认为达成有效地目标实施的方法有:依职依责,分解目标;充分信任,合理授权;创造条件,鼓励创新;权责对等,有效实施。

目标考核与反馈。代霞、凌杰(2006)认为适时的绩效反馈是高校成功运用目标管理的保证。董泽芳、张继平(2008)两位学者认为目标的考核与及时的信息反馈是高校目标管理成功的关键所在。戴艳(2006)认为有效地目标考核将激励学校的各层积极地投入到下一轮目标管理的实施中去。薛新力(2000)针对学校设计了有效的考核方案。

另外,二级教学单位工作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是:高校一切教学始于目标的制定,工作的进行以目标为导向,工作的结果以完成目标的程度来评价。基本运作方式是教学工作目标的明确、教学工作目标的实施、教学工作的量化考核等,徐体高、胡效亚(2007)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设计了扬州大学的目标管理指标体系,在实践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4高校教学工作目标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罗家国(2006)在他的论文中从定量的角度出发,并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对设计整个ESTOM的建立和实施的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到一些创新性结论。他深入分析了ESTOM目标筛选、权重确定;反馈控制系统建立、外部评估与内部评估关系处理;ESTMO实施的前期准备、综合评分数学模型的选择;ESTOM评估误差控制、信度分析方法设计、ESTOM中的一致性分析方法设计;年度评估结果轨迹分析以及ETSOM实践年度分析报告模式等,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代霞、凌杰(2006)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与高校目标管理的自身特点设计了一个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路径。他们以SWOT为方法、SMART为原则制定高校目标。以CSF与KPI原则分解高校的目标。注重目标实施中的榜样力量及目标控制过程分析。设置权重,使高校目标评估更趋公平。

熊德明、董泽芳(2008)在《高校目标管理机构设置模式思考》中设计了一种直线—矩阵组织机构设置模式是一种比较适合高校目标管理组织结构。

5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众多学者在高校教学目标管理的内涵、实施、创新等方面提出了非常独到的见解,并对当前高校在目标管理运用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学者们在高校教学工作的目标管理内涵、特点等方面分析得很透彻,也从实证的角度研究问题,并起到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高校施工作总结篇4

优化育人环境,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学校为主体,以服务师生为宗旨,紧密结合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实际,坚持教育与管理、治理与建设相结合,切实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总结:学校安全工作。

一、加强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

进一步加强对“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领导,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自觉承担起保学校平安的责任。落实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做到校长亲自抓,总务主任、德育主任具体抓,法制副校长配合抓,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把创建“平安校园”列入学校工作计划,进一步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建立预警和应急机制,完善处置突发事件的预案;制定和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实行责任追究制,为学校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和构建校园及周边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深入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

学校充分利用班队活动课、宣传橱窗、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阵地,通过讲座、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认真开展安全教育。结合“安全教育日”、“119消防日”、“综治宣传月”等活动,对师生进行交通、消防、游泳等活动的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高防范及自救能力,减少意外伤亡事件的发生;认真做好校舍安全检查工作,及时消除隐患,严防事故发生,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定期对消防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对容易引发火灾和存放危险品的重点部位及人员集中的场所要重点检查,对消防设施要定期维护更换,确保消防器材的完好;加强食堂、宿舍等重点部位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

三、加强法制教育,推动依法治

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大力加强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入扎实地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活动,预防和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拓展法制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完善学校法制副校长法制教育制度,实现法制教育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为推进依法治校奠定基础。不断探索新的法制宣传教育方式方法,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互为推动、互为补充,力争取得最佳实效。结合学校实际,及时发现和纠正师生的违法违纪行为,并针对社会上存在的不良现象,探索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建立学校内部管理机制

学校加大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对青少年的保护和维权力度,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工作总结《总结:学校安全工作》。

加强了未成年人保护制度建设。建立教育和管理并重的工作长效机制,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结合起来,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实行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一是配合公安等部门,抓预防未成年学生违法犯罪工作;二是争取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配合,做好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大力倡导“爱心”教育,加大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的力度,积极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学校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做到年初有安排、部署和措施,平时有检查,年终有总结;强化学生课间和午休管理,提高学校的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三是加强对学习有困难、心理有障碍、行为有不良、体质有问题等“特殊学生”的帮扶工作,树立“转化一个特殊学生与培养一个优秀学生同样光荣”的观点;对“特殊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家访并与学生谈心,掌握其思想变化过程,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打击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加强安全警示教育。学校经常开展各种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安全警示教育活动,丰富学生安全知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自护自救的能力;严格校外活动的报批制度,加强安全保卫工作,严密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落实“综治”措施,建立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

学校把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活动纳入安全工作总体规划,落实社会治安防范措施,加强防范邪教和非法宗教对校园的渗透,建立和完善学校及其周边地区治安管理长效机制,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安全工作意见,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严格按有关学校安全与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切实做好交通、体育活动、消防、大型集体活动、食品卫生、卫生防疫、校舍、校园周边环境等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学校及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及时准确掌握出现的新问题,加大学校及校园周边安全防范力度,提高预防、发现、控制和处置能力,努力消除学校及周边各种不安全因素;认真总结校园和周边治安环境整治的经验,积极探索综合治理的工作方法,巩固和扩大整治成果,努力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1、重视宣传教育。学校重视抓好师生安全教育,做好宣传教育和防范工作。每到寒暑假印发告家长书进行安全宣传教育,每学期组织师生进行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禁毒宣传教育,大大提高了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经常性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每学期请派出所同志和法制副校长来校作专题讲座。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2、强化责任意识。学校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管理机构,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强化师生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大型活动安全管理,落实保障师生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层层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强化《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加大校园安全投入,完善设施,提高科技含量,杜绝由于学校管理不善造成的师生伤亡事故。学校与派出所建立“校园110”,加大了安全保障系数,确保学校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财产的安全。加强消防安全检查工作,配备齐灭火器材定期检查充装。认真做好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健全校舍安全预警机制,制定防险救灾应急预案。做好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精神的要求,加强对学生饮食工作的管理,坚决禁止“三无”食品进入校园,杜绝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确保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高校施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 高校 绩效工资 难点与问题 建议与措施

2006年,我国进行第四次工资制度改革,这次改革旨在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新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将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的套改与晋升机制已建立,特殊岗位津贴由国家统一制定,现只有绩效工资还在制定和完善中。福建省绩效工资实施走在全国各省的前列,2011年春节前,除高校和部分公立大医院外,其他事业单位已完成了绩效工资总量的核定,并进入了实施阶段。本文结合高校的特点,拟对高校在绩效工资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措施。

1 绩效工资概述

1.1 绩效工资的涵义

用马克思的三种劳动论来说,绩效工资(Performance related pay,简称PRP)主要是根据员工的第三种劳动即凝固劳动来支付工资,是一种以实绩和贡献确定员工薪酬的工资制度。这种薪酬制度对劳动量和劳动支出的统计比较客观实在,在管理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并逐步被各经济部门所采纳,目前绩效工资已成为我国薪酬支付的主流方式之一。

1.2 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1.2.1 实施绩效工资的总体要求

国家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进行总量调控和政策指导。各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福建省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工资和奖励性绩效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设立生活补贴和岗位津贴项目,并给出参考标准。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根据考核结果发放。核定绩效工资总量、计算实际工作量和贡献是实施绩效工资的重要环节和基本要求。

1.2.2 高校实施绩效工资的基本原则

一是科学合理、积极稳妥。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统筹兼顾,审慎处理实施中的问题,确保工作平稳顺利。

二是总量调控、持续发展。绩效工资的总量由政府部门来核定,学校考虑财力情况,综合考虑各项事业的发展,量力而行、量财而行,在核定总量内合理安排可发放资金。

三是按劳分配、优绩优酬。要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以岗位责任、工作量和实际贡献为依据,不劳不得、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充分考虑地区经济、物价水平和考核结果确定发放。

四是强调考核、激励优绩。实施绩效考核是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根据考核结果在分配中坚持向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

五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各高校充分考虑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学校主要领导绩效工资水平与本单位工作人员平均绩效工资水平要保持合理的关系。

六是发扬民主、公正公平。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分配办法要广泛征求职工意见,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后,报单位主管批准,并在本单位公开,确保职工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七是分级管理、责权利统一。根据责权利统一的原则,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各二级单位的办学活力,对于规模较小的单位可由学校统筹安排。

2 高校在实施绩效工资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高校是知识分子密集的部门,以脑力劳动为主要特征,承担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科技创新的社会功能,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其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核定绩效工资的总量与计算脑力劳动的实际付出、以及资金的筹措是实施绩效工资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具体体现在:

2.1 高校公益产品的特殊性和自身的差异性,决定着绩效工资分配存在困难

高校提供公益服务,拥有大量从事复杂脑力劳动的群体,其业绩或劳动量不能完全即时量化;有些科研工作者,其劳动成果的体现是有时间性的,甚至劳动的付出没有成果;对教师而言,人才培养和成长需要周期,培养的学生是否成才,要经过社会长期的检验才能作出判断。这些与其他事业单位就有所不同,在计算工作量和核定劳动付出时显得比较复杂和困难。

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设置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高校按照自身办学规模和条件来分,可分为单科性院校和综合性院校;按照承担社会主要职能和现代大学分层次来分,可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由于高校存在着类别、类型的差异,同是高等院校,由于性质不同,所承担的任务也不一样,绩效工资的体现理应有所不同。

2.2 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与高校可用于分配的资金之间的问题

在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基础上,高校究竟有多少资金可供分配·这不但取决于绩效工资总量的核定,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绩效工资的来源,尤其是由学校自筹部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相对稳定,高校办学软硬件条件的改善,提升了高校的职能,但维持高校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费用反而增加。比如,在人才储备和队伍建设方面要不断加大投入,这无形中都增加了办学成本。为此,必须慎重处理绩效工资与可用于分配资金之间的关系。

2.3 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之间可供分配的资金供给量的问题

退休人员不在绩效工资实施范畴内,与在职人员绩效工资之间的差距也不断拉大,造成两者之间的不平衡,即便增加退休费,各级财政没有全额承担,势必增加高校的办学成本,导致可供分配的资金供给量减少,又影响了在职人员的绩效工资。收入分配如何做到既保护在职人员的积极性又要历史地对待曾为学校发展做过贡献的老同志,处理好这对矛盾关系到高校这支队伍的稳定问题。

高校施工作总结篇6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省、市、县关于深化平安建设一系列决策部署,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进一步拓展平安校园创建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平安校园创建活力,激发师生、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平安校园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小安”为“大安”,切实筑牢平安校园建设根基,为推动我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内外部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平安创建意识明显增强,平安创建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平安建设整体水平大幅提升。2014年底,全县平安校园创建面要达到100%。

三、创建标准

校园安保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各项创建活动有序开展,学生及家长满意率达到98%以上。重点部位技防设施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定期开展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定期对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无治安、刑事案件,无火灾、食物中毒、踩踏等案(事)件,无安全责任事故。

四、推进计划

(一)宣传发动阶段(8月18日-8月31日)。县教育局制定《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并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各乡镇中心学校、县属学校成立机构、制定方案,对创建活动进行全面安排部署。

(二)组织实施阶段(9月1日-10月31日)。各学校、幼儿园按照创建平安校园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通过创建活动大力提升学校、幼儿园的安全管理水平和安保能力。

(三)初验初评阶段(11月1日-11月16日)。各乡镇中心学校、县属学校按照标准对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进行初步检查验收,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制定措施予以整改。

(四)检查验收阶段(11月17日-12月14日)。县教育局组成检查组对全县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进行检查验收,根据验收结果确定我县平安校园名单。

(五)总结提高阶段(12月15日-12月31日)。各乡镇中心学校、县属学校对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进行全面总结,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建立校园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使学校各项安全管理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五、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中心学校、县属学校要高度重视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将这项工作纳入学校工作总体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县教育局成立以党委书记、局长为组长的平安校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监察室,具体负责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的组织实施。各乡镇中心学校、县属学校也要成立平安校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明确专门办事机构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本地、本校创建活动的组织实施。各创建领导小组要制定具体的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层层细化分解工作任务和责任,明确工作措施和时限要求。各乡镇中心学校、县属学校要将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包括领导小组成员名单、推进计划、创建措施以及完成时限等)于8月31日前报县教育局监察室。

(二)建立工作机制。一是建立日常运行机制。各乡镇中心学校、县属学校要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各类台账,实现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的常态化和制度化。二是建立保障机制。各乡镇中心学校、县属学校要加大投入力度,为平安校园创建活动提供必要保障,并采取措施不断丰富创建内涵,提高创建实效。三是建立督导推进机制。各乡镇中心学校、县属学校要制定具体推进计划和时间表,加大指导力度,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县教育局监察室要及时收集掌握创建活动进展情况,通过督导检查、协调调度、明查暗访、定期通报等方法,积极推进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三)坚持典型引路。各乡镇中心学校、县属学校要把典型示范与整体推进有机结合,选取一批基础较好的学校、幼儿园作为创建示范点,进行重点培树,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形成独具特色和普遍推广价值的工作样板。要充分发挥基层学校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各单位从自身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要注重挖掘基层学校、幼儿园中的先进典型,认真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高校施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工程测量施工前准备方案

建筑施工测量工作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操作方案,而且这个操作方案需要由工程施工测量前准备工作来完成,它包括准确地选择测量仪器、认真地对图纸校核、施工现场调查和详细的测量方案编制。它是保证测量全过程的基础性工作,因而不能掉以轻心。

一、工程施工测量前准备工作是保证施工测量全过程顺利进行的基础,准备工作应达到如下主要目的:

1.全面了解该工程总体情况:工程地理位置、工程规模、设计意图、现场地理、人员设备及施工安排具体情况。

2.取得正确的施工测量原始资料和仪器配备:包括设计图纸上数据校核、施工测量依据点位的校核、仪器、量具的配备、检定与检校。这是工程施工测量前准备工作的核心。

3.确定可行的施工测量方案:根据现场地理实际情况及《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要求制定施测方案,由有关部门人员审批。

4.施工现场的准备工作:看护施工暂设布置、场地平整施工,保护施工测量依据点位。

二、为达到如上目的的测量准备工作内容应包括:

1.检定与检校测量仪器、量具。

(1)经纬仪:应按《光学,经纬仪检定规程》(JJG414-94)与《全站型电子速测仪检定规程》(JJGl00-1994)要求按期送检,此外,每3个月应进行如下项目检校:①水准管轴(LL)垂直于竖轴(VV),误差小于t/4(t是水准管分划值),②视准轴(CC)垂直于横轴(1{H),J2、J6仪器2c(CC不垂直于HH误差的二倍)应在正负16秒至正负20秒以内,③横轴(HH)垂直干竖轴(VV),J2、J6仪器i(HH不垂直于VV误差)应在正负15秒至正负20秒以内,④使用中必须注意:正确地原位安放、托拿,手指上的轻重感(如制动螺旋不能过力拧,以免磨损),长途搬运要防震。

(2)水准仪:应按《水准仪检定规程》(JJG425-94)要求按期送检,每三个月应进行如下项目检校:①水准盒轴(LL)平行于竖轴(VV),②视线不水平的检校,S3仪器i角误差应在正负12秒以内。

(3)测距仪与垒站仪:应按《光学,测距仪检定规程》(JJG703-1990)与《垒站型电子速测仪检定规程》(JJGl00--94)要求按期送检。

(4)钢尺:应按《钢卷尺检定规程》(JJG4-1999)要求按期送检。以上仪器与量具必须送授权计量检测单位检定。

2.了解设计意图、学习与校核设计图纸上数据。

(1)总平面图的校核:①建设用地红线桩点(界址点)坐标与角度、距离是否一致;②建筑物定位依据及定位条件是否明确、合理;@建筑物群内各建筑物的几何关系是否对应,④建筑物首层室内地面设计高程、室外设计高程及有关坡度是否对应、合理。

(2)建筑施工图的校核:①各建筑物轴线的间距、夹角及相互之间几何关系是否准确且闭合s②建筑物平面、立面、剖面及节点大样圈的相互之间的尺寸关系是否能够吻合;③建筑物各层相对高程与总平面图中有关部分是否对应。

(3)结构施工图的校核:①以平面图轴线为准,核对基础、非标准层及标准层之间的轴线关系是否对应;⑦核对轴线尺寸、层高、结构尺寸(如墙厚、梁断面、柱断面及跨度、楼板厚等)是否对应,合理;③对照建筑图核对其与施工图相关部位的轴线、尺寸、高程是否对应。

(4)设备施工图的核对:①对照建筑、结构施工图核对有关设备的轴线尺寸及高程是否对应;②核对设备基础、预留孔洞、预埋件位置、尺寸与土建图是否对应。

3.校核红线桩点(定位点)水准点。

(1)核算总平面图上红线桩点的坐标与其边长、夹角是否对应(即红线桩点坐标反算):①根据红线桩点的坐标值计算各红线边的坐标增量,计算红线边长D及其方位角A;③根据各边方位角按公式(红线桩点的坐标反算)计算各红线间左夹角Bi左夹角(B)红线前进方向红线边左侧的夹角:左夹角Bi=下一边方位角上边的方位角Ai-ji+(一)180。

(2)校测红线桩边长及左夹角:①红线桩点数量应不少于3个;②校测红线桩的允许误差:角度正负60秒以内、边长1/2500,点位相对误差5cm(详见《城市测量规范》(CJJ8-1999)。

(3)校测水准点:①水准点数量应不少于两个;②用附合测法校测,允许闭合差为:正负6倍测站数开平方毫米以内。

三、制定测量放线方案:施工测量工作是引导工程施工自始至终顺利进行的先导工序,施工测量方案是全面指导测量放线工作的依据。一个完整的施工测量方案应包涵以下几方面主要内容:

1.工程概况:场地位置、面积、地形,工程施工总体布局、建筑面积、层数、高度、平面、立面、结构类型、室内外装饰、工期、工程施工方案要点、特殊要求。

2.施工测量基本要求:场地、建筑物与建筑红线关系,定位条件,工程设计、施工对测量放线精度与进度的要求。

3.场地准备测量放线:根据工程设计总平面图与工程施工场地总平面图布置图确定拆迁次序和范围,测定保留的地下管线,建、(构)筑物,名贵树木范围,场地平整和暂设工程定位放线工作。

4.起始依据校测:红线桩点、水准点、原有建(构)筑物进行校测。

5.场区控制网测设:根据场地情况、工程设计、施工要求,按照便于施工、控制全面、长期保留原则,测设场区控制网。

6.建筑物定位与基础施工测量:建筑物定位与主要轴线控制桩、护坡桩、基桩的定位与监测,基础开挖与正负0.000以下各层测量放线。

7.正负0.000以上施工测量:首层、非标准层及标准层的结构施工测量、竖向控制和高程传递。

8.特殊工程施工测量:高层钢结构、高耸建(构)筑物、体育馆等测量放线。

9.室内外装饰与安装施工测量:会议室、大厅、外饰玻璃幕墙等室内外装饰施工测量。

10.竣工测量、变形观测:竣工现状总图的测绘、各项工程竣工测量。

11.验线工作:明确各分项工程测量放线后,还应明确由哪一级验线,并确定验线内容。

高校施工作总结篇8

一、国内研究现状本科毕业设计规范化的科学管理

对于本科毕业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同时它也关系到高校的学生培养质量和在社会中的名誉、影响。因此,针对上述毕业设计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各高校都在探讨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下文阐述了国内各高校在提高本科毕业设计方面的研究成果。北京科技大学于晓红教授认为毕业设计的质量是高等院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有力保证。他从实施以人为本的选题方式、强有力的师资保障、监督检查机制和科学客观评价体系等方面,论述了毕业设计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的基本构成。重庆大学毛小庆阐述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结合重庆大学的实际,分析和总结了毕业设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科学选题、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因材施教、开拓毕业设计新途径、完善毕业设计过程、保证毕业设计答辩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毕业设计工作的措施。扬州大学戴隆超老师就目前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各个因素,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思路和方法,并进一步指出了改善措施。天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郑州大学等重点大学都针对目前工科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就如何提高工科毕业设计质量进行了探讨。另外,很多以教学为主的学校也从不同方面开展了毕业设计研究工作。如盐城工学院刘必荣从基础知识掌握、就业、对毕业设计认识、选题、指导老师投入、开题、学生的创新意识薄弱等方面分析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机械工程类的毕业设计现状,提出从基础知识掌握、就业、对毕业设计认识、选题、指导老师投入、开题、学生的创新意识薄弱等方面分析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机械工程类的毕业设计现状,提出根据培养目标,实行科学化选题;建立规范的质量监控机制;加大毕业设计的指导力度、指导深度等有效措施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还有南阳理工学院庞兴华、常州工学院吴强、合肥学院谷曼也提出了很多本科毕业设计提高对策和方案。从省内、国内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很多高校都把提交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作为重要课题来研究,并结合各自校内实际情况,提出了各种解决措施;但同样可以看出每个高校采取的措施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申请人认为这些经验只能借鉴,不能照搬,要立足本校实际,结合本校定位、生源质量、培养目标、师资力量、师生比例等现实情况,提出切实能提高我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和途径。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工作思路

首先,由于各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的特殊性,必须总结往年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统计研究等手段,总结出教师、学生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及对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通过统计分析,归纳总结出本科生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提出切实可行的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应对措施。针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提出符合学校实际的相应措施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并在新的一届本科毕业设计中进行运用。探索面向“培优”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及团队指导模式。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拔高技能等训练,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提高实践能力。而且可以根据课题性质组织3~5名教师进行联合指导,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指导效率和知识利用率。根据上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加强等流程,总结一整套用于毕业设计的工作方案和监控机制。另外,实行毕业设计开题准入制度,从源头杜绝学生敷衍、应付心理,对于没有达到毕业设计开题要求及不具备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提前进行预警。后续的每周指导、中期检查直至毕业设计完成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后,及时反馈、整改,绝不能出现等到该答辩时才发现某个学生不能通过的情况。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在校期间的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本科生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段,毕业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本科生培养的质量。本文分析了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如指导教师精力不足、学生态度上的不重视、校院管理方面的不严格等。总结了国内外重点院校及教学类的本科院校在毕业设计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最后提出了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工作思路。

作者:杨海峰刘同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上一篇:咬合桩施工总结范文 下一篇:亮化施工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