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个人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4 19:58:42

继续教育个人培训总结

继续教育个人培训总结篇1

摘 要:对我国教练员继续教育的现状和需求研究后发现:教练员对曾经参加的培训以及体育院校承办的培训都有较高的满意度;参与体育院校教练员继续教育最为有效,体育院校是今后教练员继续教育的主要承办机构,是教练员继续教育最主要的途径。以体育院校为基地从事教练员继续教育优势在于体育院校长期以来所贮备的师资力量,但是这种培训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与运动训练实践有较大的距离。在今后的教练员继续教育中,不仅需要加强对教练员学习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培训,还需要不断更新教练员的教学训练观念。

关键词:继续教育;教练员;中国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0-0048-05

教练员继续教育是对教练员在任职、晋升后进行拓宽、补充、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职业能力的培训。从终身教育的观点出发,结合教练员专业化理论,教练员继续教育可理解为是指对已完成了某一教育阶段、已参加工作并已达到职务任职资格的教练员所实施的一种促使其专业发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它是教练员教育与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教练员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目前教练员继续教育有资格证书的培训(岗位培训)和任职晋升后的继续培训两种形式。

我国教练员继续教育,特别是岗位培训工作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较大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为教练员继续教育的改革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教练员继续教育主要采用以体育院校为依托的培训模式,通过岗位培训这一主要形式,对于提高教练员指导训练、管理队伍、指挥竞赛等综合能力方面,体育院校模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种模式也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教练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因此,改革与发展体育院校培训模式是十分必要的。笔者选取上海、湖南、青海三地的竞技体育教练员(共682人,其中上海274人,湖南262人,青海146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同时调查包括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和各项目管理中心有关教练员继续教育管理者,以及上海、湖南和青海三个地方的体委(局)领导、体科所与体育院校有关专家教授和当地的教练员。在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教练员继续教育现实的基础上,探讨我国教练员继续教育的改革走向,旨在为构建我国专业化教练员的继续教育模式提供参考。

调查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的方式,调查问卷分《领导、专家调查表》与《教练员调查表》,通过直接发放、委托发放、邮寄发放等形式,发放教练员调查问卷900份(上海350份,回收286份,有效问卷274份,有效率78.3%;湖南350份,回收278份,有效问卷262份,有效率74.9%;青海200份,回收158份,有效问卷146份,有效率73.0%;领导、专家55份,回收50份,有效问卷47份,有效率85.5%)。

1

教练员继续教育的现状及教练员对继续 教育的需求

了解教练员继续教育的现状是本课题的现实基础,也是研究后续问题的依据之一。这部分调查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教练员对继续教育现状的总体看法,二是教练员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以及当前教练员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教练员对继续教育现状的总体看法是通过其对参加过的各种具体培训的总体感觉表现出来的。因此,在问卷设计上,我们采用“您对参加过的各种形式的培训总体感觉”和“您对由体育院校承办的教练员培训感到”2个题目来反映,从教练员的答题情况来体现。调查显示,教练员对其所参加过的各种形式的培训总体评价满意和较满意的各占18.5%和49.4%,而对由体育院校承办的教练员培训感到“满意”和“较满意”的各占25.2%311 39.4%。这说明教练员无论是对曾经参加的培训,还是对体育院校承办的培训都有较高的满意度。

由于教练员在教学训练工作中仍存在着一系列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因而迫切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提升整体素质,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综合能力,以便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练员。然而,当前教练员继续教育尚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调查表明,在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教练员总体所选择的比率排序为:“不能真正解决训练实践问题”(63.2%)、“不能全面提高教练员的素质”(34.9%)、“培训内容不实用,多为理论性知识”(29.0%)、“培训要求过于统一,缺少个性化”(23.8%)、“缺乏理论指导”(18.0%)和“培训安排不合理”(12.2%)。“不能真正解决训练实践问题”成为当前教练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首要问题,而且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教练员对此项选择差异不具显著差异(P>0.05),可见教练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较为一致。就此问题在对领导专家进行调查时,获得了较为一致的结果,认为“不能真正解决训练实践问题”选择的频率最高,为76.6%。在与部分教练员的交谈中,他们普遍认为继续教育的内容设计与时间安排上还不够合理,部分培训讲师的知识贮备及敬业精神还不能满足教练员对继续教育的需求。

可见,教练员虽然对曾经参加的培训以及体育院校承办的培训表现出较高的满意程度,并迫切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提升其职业综合能力。但在培训内容、时间安排以及培训教师的敬业精神等方面,尚存在不足之处。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设计上应更贴近运动训练实际,培训时间安排上注意避免“工训”矛盾,并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教练员在职培训I的质量和效果,使教练员继续教育持续发展。

2 教练员继续教育的模式

考虑到教练员对继续教育及其模式不是十分了解,在问卷中也不便加以说明,在设计调查问卷时,主要以继续教育的具体形式――培训或进修学习的场所与途径来表示。目前我国教练员培训的机构与场所主要有体育院校、项目管理中心、运动技术学校、单项体育运动协会。选择在项目管理中心和体育院校参加继续教育的人数较多,分别有257人和241人,各占总人数的37.7%和35.3%,其他选项的人数依次为89、86和9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3.0%、12.6%和1.3%。经卡方检验(P0.05。这说明不同地区的教练员均认为体育院校是最为有效的培训机构。对领导、专家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体育院校及将要在体育院校设立的教练员学院是教练员继续教育最理想的培训机构,赞同者有3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78.7%。说明无论教练员还是领导和专家都认同体育院校参与教练员继续教育的成效。

为落实“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不断提高教练员素质,造就一支高水平教练员队伍,加强“十一五”教练员培训工作,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在《体育科技、教育和反兴奋剂工作“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筹办建立教练员学院和中国教练员教育与培训委员会,充分发挥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作用,完善初、中、高及部级教练员岗位培训体系。以体育院校为依托,建立教练员岗位培训基地……”…因此,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我们在领导、专家调查问卷中设置了相关问题,以了解领导、专家们的认可程度。调查表明,大多数被调查者赞同建立专门性的教练员学院,在“很有必要”和“有必要”两个选项中,共有39人,占总人数的83.0%。就教练员学院的办学性质问题,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应该属继续教育性质,表明通过专门性的教练员学院对教练员进行继续教育与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同样,在“今后教练员继续教育的主要承办单位”选择中,有28人选择设有教练员学院的体育院校,占总人数的59.6%,远远超过其它选项。这表明,体育院校和将要在体育院校设立的教练员学院被认为是今后教练员继续教育的承办机构,也就是说体育院校将是教练员继续教育最主要的途径,选择这两项的人数为36人,占调查总数的76.6%。值得注意的是,远程教育这一新的继续教育形式已经引起了教练员的关注,特别二、三线教练员。虽然支持远程教育的人数低于其它培训途径和形式,但这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继续教育形式。究其原因,一是认为远程教育在教练员继续教育中才刚刚兴起,有新鲜感:一是认为它不仅可以节省学习费用,而且还可以解决“工训”矛盾。而有人则认为远程教育不利于学习者与培训教师之间进行直接的沟通和交流,组织不好,有可能流于形式。

综上所述,体育院校参与教练员继续教育最为有效,因而体育院校被认为是今后教练员继续教育的主要承办机构,是教练员继续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同时,在体育院校设立专门性的教练员学院对教练员进行继续教育与培训是非常必要的。不过,培训机构对远程教育这一新的继续教育形式应给予关注,使教练员继续教育模式多元化,以满足教练员对继续教育的多种需求。

3 体育院校参与教练员继续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实施教练员继续教育,开展教练员岗位培训,体育院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练员岗位培训的重要基地。在全国各层次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中,体育院校是十分重要的角色。以“九五”期间为例,体育院校利用办学优势承担了很大一部分教练员岗位培训班的任务。从“九五”之初教练员岗位培训班的布点情况来看,90%以上的高级班设在体育院校,64%的中级班、45%的初级班也在体育院校。因此,体育院校是承担岗位培训任务的主要力量,是教练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正因如此,教练员对体育院校的培训方式深有体会,从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结果来看,以体育院校为基地的继续教育模式既有其有利的条件,也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体育院校参与教练员继续教育最有利因素是师资力量。在被调查的682名教练员中,有421人选择此项,占到了总人数的61.7%,其他选择依次为63、99、74和25人,分别占其总数的9.2%、14.5%、10.9%和3.7%。与此同时,在领导专家的问卷调查中,有25人认为“师资力量”是体育院校最有利条件,选择比例为53.2%;其次是图书资料,有16人,占34.0%;而无人选择“其他”。就“校园自然环境”与“校园文化氛围”来说,一般认为它们对全日制普通在校生最有影响,对于在短时期内以非学历教育为重点的教练员来说,其优势很难显现。在师资优势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体育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按选择比率的大小排序依次为:教学能力(233人,占34.2%)、科研能力(211人,占30.9%)、知识更新快(143人,占21.0%)、敬业精神(71人,占10.4%)、其他(24人,占3.5%)。在访谈中,大多数教练员对体育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满意程度较高,但对于“良好的敬业精神”却有不少人持怀疑态度,对体育院校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及知识更新速度而言,均表示认可。但就专业知识所呈现的方式与过程,体育院校教师有待进一步的改进与提高。

因此,体育院校长期贮备下来的师资力量,以及师资所具有的教学、科研能力与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是体育院校从事教练员继续教育的优势,但是它也存在不足之处,与运动训练实践有较大距离是其最大缺点。在体育院校参与教练员继续教育的缺陷问题选择中,按教练员总体所选择的百分比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了解训练实际不够、理论性过强、教法不活、缺乏敬业精神。可见,“了解训练实际不够”是体育院校在教练员培训过程中的最大不足之处。虽然不同地区的教练员对不同选项选择的比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说明不同地区的教练员均认为培训过程中存在对运动训练实践了解不够的现象。同样问题在对领导专家的调查后发现,结果保持一致,在“了解训练实际不够”选择项中,选择比例高达70.2%,远远超出对其他选项的选择比例。

在体育院校存在一些不适应当前教练员对继续教育需求的情况下,体育院校未来的出路如何,是积极“人世”,还是消极“出世”;是选择退缩,还是改革创新,锐意进取,需要体育院校作出选择。从领导专家的调查来看,在“体育院校在教练员继续教育中的地位”问卷中,选择“主导”、“辅助”、“协调”与“其他”的人数分别为16、24、7和O,前两项选择的人数相对较多,百分比分别为34.0%与51.0%,基本代表了领导和专家对体育院校地位的态度,也就是说,在教练员继续教育中体育院校处于主导与辅助之间。就体育院校的自身发展而言,多数领导专家认为体育院校需要积极参与教练员继续教育,更多地了解运动训练具体实践,以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从而有利于体育院校在教练员继续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与此同时,体育院校长期以来所积累的专业知识、科研素养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应当面向一线的教练员,用己所长,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益。无论是“主导”,还是“辅助”,都需要对体育院校从事教练员继续教育的价 值进行深入研究。在教练员继续教育专业化进程中,体育院校主要从事基础性工作,如课程设计,教材建设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与其他培训机构一起,共同促进教练员继续教育专业化,尤其在科学研究和继续教育价值观念引导方面,体育院校具有独特优势,理应起着主导作用。教练员认为体育院校与其他机构相比,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与管理方面,都具有比较大的优势。

因此,体育院校的师资力量和师资所具有的教学科研能力与专业知识是以体育院校为基地从事教练员继续教育的优势所在,在引领继续教育科学研究和价值观念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但其培训教学模式不足之处在于与运动训练实践有较大距离。培训机构可通过派遣任课教师下队实地考察、观摩训练等多种途径,以便培训师资更多地了解运动训练具体实践,弥补其实践经验的不足,以利于体育院校在教练员继续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4 体育院校在教练员继续教育中的改革走向

从教练员有关体育院校能否承担教练员继续教育的问卷中,选择“能够”和“较能够”的有429人,约占总人数的62.9%,这表明教练员对体育院校承担继续教育有较高的认同度。而在“今后教练员继续教育的承办单位”选择中,有316人选择体育院校,约占总人数的46.3%,远远超过其它选项的选择比例,这与对领导专家的调查结果相似。可见,体育院校是承担教练员培训任务的主要力量,是教练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当前,要想充分发挥体育院校在教练员继续教育中的作用,除了加大培训经费投入等外部因素外,有必要理顺教练员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调动体育院校参与教练员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使教练员继续教育成为体育院校正常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并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管理水平。

调查发现,不论是专家还是教练员都已普遍认识到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对提高教练员素质和执教能力的重要价值,今后教练员继续教育需要加强对教练员学习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培训。然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在非全日制的继续教育中很难实现,一方面,需要形成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教育体系,为继续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教练员继续教育除更新专业知识外,还有更为突出的任务,即更新教练员的训练理念和训练方法与手段。从选择结果来看,按其选择比率的大小排序为:新方法与手段(78.7%)>新理念(59.6%)>新思维(40.4%)>新知识(38.3%)。因此,体育院校在参与教练员继续教育时,首先应提供新的训练理论与方法,通过专家调查显示,有40,0%的人选择了“树立新的教学训练观念”,居第一位,认为它是体育院校的首选价值取向。因此,教练员继续教育不能仅局限于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其专业能力,还要不断更新教练员的教学训练观念,在培训内容安排上,既要体现出前沿性,尽可能把最新的体育科学知识和信息传授给教练员,又要使每个培训专题有一个较明确的主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从而提高教练员的科学化训练的能力。

继续教育个人培训总结篇2

一、当代继续教育的内涵及社会新需求

(一)继续教育的内涵“继续教育”是一个外来词,由英语“ContinuingEducation”或“FurtherEducation”翻译而来。继续教育也是继续工程教育的简称。我国教育大辞典关于继续教育的表达是:“对已获得一定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活动、学历教育的延伸和发展,使受教育者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需要,是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可见,继续教育是对在职人员不断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的一种追加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衰减期愈来愈短,知识发展愈加快速,知识更新也愈加频繁。当代继续教育通常指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再教育,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准,增强受教育者的专业能力,开发受教育者潜在的创造力,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以适应并促进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本文对“继续教育”的探讨,包含成人教育、非学历教育培训和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其目的在于比较全面地分析我国继续教育的现状。(二)社会对当代继续教育的需求在知识经济型社会里,社会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随着社会对技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大,迫切需要一批具有研究和设计开发能力的人才,还要求当前在职人员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成为掌握多种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二是新的产业和岗位不断出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规格呈现多样性,学历教育要求多规格,技术上要求多样化。因此,需要继续教育为技术型人才提供多样化改造的渠道。三是我国经济的国际化水平日益提高,企业将努力开拓海外市场,因此,与国外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将会增加。与此相适应的外语、计算机、金融、财会、商贸、国际贸易等涉外业务的人才需求将会急剧增长,这些都需要通过继续教育进行专门化人才培养。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面对国内外新的经济形势,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同时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国家知识创新能力,是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因此,在新的经济社会形势下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把继续教育学习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当前继续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目前的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内容贯穿整个教育过程,涉及不同组织结构,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1.培训工作的监督跟踪不到位,管理模式落后继续教育管理机构以窗口面向社会,是教育工作最直接的“阳光”单位,组织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必须用优秀的培训质量和规范的管理模式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实际上,因为部分教育机构仅仅将继续教育作为机构的附属产品,导致其没有将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定位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且一些教育机构的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存在不少死角,很难对工作实施有效的监督手段。2.教学方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很多教育机构仅注重安排正常的教学任务,对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很不重视甚至抵触,使从事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培训人员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同时,在一些教育机构的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中,招收培训教师的标准、流程都不够公开,培训力量相对其他教育方式更为薄弱。一些机构在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依旧采用较为集中的方式,受培训者被动听讲,培训者“高高在上”,这种灌输性的授课模式并不符合教学规律,造成了继续教育培训的知识传播模式枯燥单一,发展性差。3.社会环境后备支撑力量不足受制于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当前继续教育工作中,无论培训者还是被培训者都存在继续教育条件与机会缺乏,渠道不畅通等社会环境助力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当前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也使人才供给远远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二)问题产生的原因1.培训机构方面首先,培训机构机制不健全,与合作机构、签证机构签署协议时存在法律风险。一旦签署协议过程中存在漏洞,在后期执行过程中都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同时,由于很多培训机构并未聘用专业的法律人才,导致法律问题发生时往往得不到妥善解决,导致机构服务无法继续。其次,继续教育是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但在市场经济化模式引导下,培训机构需要考虑自身效益成本,因此,市场行为不可避免地带有恶意竞争,影响了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最后,培训过程中,预期成果和实际培训结果往往存在很大偏差,培训人员的业务水平、培训人员的态度等很多负面因素导致培训质量达不到期望值,必然损害培训机构的声誉。2.受培训者方面接受继续教育的受培训者大都是在职工作人员,由于受工作时间的限制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很多人员无法保障参与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的连续性,导致培训时断时续,效果较差。也有一些受培训者将继续教育作为一次投资活动,希望短期内得到收益,往往急功近利,但继续教育培训与一般的教育存在效应上的一致性,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欲速则不达”,这导致受培训者对培训失去信心,不愿意花费时间和钱财继续投资自身的培训教育,最终给培训工作带来很多问题。3.上级管理部门方面无论是高校的继续教育培训部门还是市场上的机构,都有对其负责的管理部门。上级管理部门审批政审中的责任问题、行政监督问题、违法查处问题、决策风险问题等,影响着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展开。因此,如何促成上级职能部门间的合作,直接关系着继续教育机构能否健康、持续、有序运行。但当前,我国相关部门对继续教育的管理未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和规章制度,导致管理过程中存在职能重叠或者无人管辖的现象,这致使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在遇到问题时往往无处诉求,以致问题扩大化,影响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长远发展,继续教育自然无法维系。

三、项目管理化的内涵

项目是指一种被承办的旨在创造某种特殊产品或服务的临时性努力,是具有特殊性、一次性的活动,常常带有一定创新性或创造性。而项目管理是指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所涉及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以实现项目特定目标的管理方法体系和管理过程。21世纪是项目林立的时代,项目管理与运作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地区及其企业的竞争力与创新力。在强调创新的时代,项目及项目管理不断扩展和普及,项目管理也从国防建设、建筑领域拓展到制造业、信息业、农业及政府管理等各个行业。目前,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公司、军工企业等机构中,项目管理成为其运作的中心模式,如美国白宫行政办公室、美国海军实验室、波音、IBM、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均在其运营的核心部门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在未来的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项目管理在组织发展的创新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项目管理的应用发展,已由“管理项目”“通过项目进行管理”到“按项目进行管理”的高级管理理念阶段,“管理项目化”思想已逐步渗透到政府部门、公司、企业等各领域的管理工作中。这就要求企业不断调整管理主线,实现职能管理向项目管理的转变。继续教育作为我国广泛存在的一种教育模式,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需要积极引入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保障这一教育模式顺利运行,成为终身教育的有效补充。而项目管理化以其在管理创新活动中的天然优势,成为开展继续教育管理的有效手段。

四、继续教育培训中实施项目管理化的可行性

(一)继续教育培训流程具备实施项目管理化的可行性在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培训机构通常会按照培训目标,对继续教育受培训者进行分类,对每种培训项目进行统筹管理,对培训实施过程进行检查,对培训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在全部培训工作结束后进行培训总结。由此可以看出,继续教育的年度计划正是围绕组织发展目标和规划制定的。这与项目管理化的流程性管理方式一致,为继续教育培训实施项目管理化提供了可行性。(二)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具备实施项目化管理化的可行性培训部门为了使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更加清晰有序,往往根据各类培训目标对全部培训任务进行分类。每类培训中的不同培训项目,虽然内容不同,但培训计划的目标却是一致的。例如,金融管理类培训、计算机类培训、财会类培训,等等。但由于每类培训的目标会随着不同形势的发展而变化,继续教育的培训管理存在很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可将每类培训看成一个项目管理化整体,将每一类培训中的不同培训机构看成一个单独项目,从而系统地实施继续教育培训。由此可见,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具备实施项目化管理化的可行性。(三)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具备实施项目管理化的可行性继续教育培训部门通常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培训内容进行安排和筹划,如制定“教学考察计划表”“培训课程安排表”“培训人员任务表”等。在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期间,各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和培训部门以及相关部门人员会举行定期会议,讨论解决在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比如,制定培训管理实施计划的讨论会、培训学员座谈讨论会、培训教师经验交流会、管理人员协调会,等等,相关人员也会经常使用通信手段相互交流和处理一些紧急事项。同时,为了促使培训收益最优化和培训效果最佳化,一些培训机构会针对相似的培训安排培训师到其他相关培训机构进行参观学习或组织教学。而这些工作都要求培训管理部门根据培训计划提前与其他培训机构联系,统筹安排相关事宜,并最终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培训管理部门会针对相似培训中不同培训机构间的依赖关系进行解析,确定不同培训项目在机构组织中的开展顺序,并最终确保相同培训工作的总体进度。例如,“培训班教学机会实施表”“培训总体任务安排表”等,培训部门会依据所制定的总体安排开展相同培训工作。这些计划制定呈现的项目管理化特性,证明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实施项目管理化是可行且有效的。

五、继续教育培训中有效实施项目管理化的建议

(一)树立项目管理化思想管理思想决定管理手段与方式。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中,实施项目管理化的基础是树立项目管理化思想。只有对项目管理理论和内涵做出精准解读,才能结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规律和特点,制定实施项目管理化的有效方法。因此,继续教育培训的领导层应积极树立项目管理化思想,积极研究项目管理化内涵和实施原则、方法,将其有效运用于继续教育培训的管理过程中,实现继续教育培训的项目管理化。(二)构建矩阵式项目管理化组织在实施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管理化的过程中,为保障充分利用继续教育组织资源,应将部门职能划分和项目划分相结合,构建矩阵式组织形式,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内容,使其与对应的项目培训者直接对接,从而整合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所必须的各类教学资源,使其发挥教育合力,极大提高项目管理化效率和效应。(三)制定周密的项目管理化规划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通常是多个培训项目同时展开,因此,要制定周密的项目管理化规划,实现各部门人力、物资、设备等资源的协调和优化安排,并根据规划实施动态管理,保证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在培训的项目管理化实施中,可以通过分解结构来细分工作任务,并依据不同工作任务间的逻辑关系制定合理的管理计划。例如,对于项目分类和培训人员配备的管理,可由上层领导部门统筹规划,然后将具体管理内容细化为若干项目任务,由下属分部门协商后分别执行,最后分部门汇总执行结果,进行查缺补漏,实现项目管理目标,确保项目分类合理,人员配备有序。(四)确立有效的项目管理化激励机制当前,继续教育具有广阔的市场。为调动项目成员的积极性,应确立有效的项目管理化激励机制,鼓励培训者在工作进行中恪守职责,保障继续教育工作高效完成。例如,对于培训人员薪酬方面,应借鉴企业薪酬机制,依据培训者完成任务的情况对其施以物质和精神奖励,在对培训者进行激励的同时,提高培训部门对继续教育培训从业人员的控制力,为进一步实施项目管理化增添更多助力。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现状的探究,分析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发现在继续教育发展中引入项目管理化是具备可行性的选择。因而,提出在继续教育培训中有效实施项目管理化的建议,即树立项目管理化思想,构建矩阵式项目管理化组织,制定周密的项目管理化规划,确立有效的项目管理化激励机制,以有效解决当前我国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实现继续教育培训的战略目标。

继续教育个人培训总结篇3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继续教育领导小组:

一、本校2004年度开展校本培训的目标、条件和重点

    2004年,是教师继续教育新一轮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教师继续教育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服务的重要一年,也是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全面实施的一年。为加强指导、规范运作、务求实效,现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对2004年全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和“21世纪园丁工程”,把教师继续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适应和满足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需求为宗旨,以师德教育为核心,继续大力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以新课程师资培训为重点,以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为主要形式,继续加强新课程骨干教师和重点、难点学科培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努力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供优质师资。

    二、主要工作目标

    1、使全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观有新的加强,青年教师的专业思想和爱生育人意识有明显提高。

    2、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在总体上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能力有所提高。为高中教师进入新课程,做好思想和专业准备。

3、继续扩展梯队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骨干教师队伍,重点培训培养一批各学段各学科具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在常武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优秀教师。培养一批新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和教坛新秀。

 

三.条件:

本校设立了专门的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的管理机构,由教科室具体负责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工作,并有2位教师参加了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现代教育理论课程主讲教师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学校有规范的业务学习制度和定期的业务学习时间,为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重点工作

    1、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学校将继续把新课程师资培训作为年度教师继续教育的首要工作来抓。在继续加强对初中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基础上,今年重点要抓好高中新课程师资的培训。本年度各教研组均应考虑和渗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2、继续开展以尽快适应岗位要求为主要目标的新教师试用期培训工作。认真组织试用期新教师参加规定的集中和分散培训活动,学校将扎扎实实开展师徒结对活动,组织新教师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开展各种教学研讨、评比活动,使他们尽快适应并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3、大力开展教师职务岗位培训工作。按照教育局的统一要求和部署,今年将继续组织教师参加2004年晋升职称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4、加强骨干教师培训,积极实施名师工程。今年将继续组织教师参加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各级各类培训。

    5、继续抓好全校教师高一层次学历达标工作。组织好教育硕士的报名、辅导和参考工作;以函授和自考为主要形式和途径,促进本校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

    6、进一步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切实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学校将组织教师参加第三轮现代教育技术考核,积极做好培训工作,与此同时,组织信息化骨干教师培训,切实提高他们进行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的能力。

    7、学校将根据(武教人[2004]29号)文件精神。完善校本培训的组织机构,制定培训计划,充实培训内容,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管理、监控与评价。  

二、本校2004年度校本培训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

一.实施意见:采用必学和自学相结合的途径进行校本培训:

1.师德教育。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四五”普法教师读本》,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广泛开展以“爱生行动”为核心的各类师德教育活动,组织教师观看杨端清同志的录像报告,大力宣传和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配合今年区开展的“学生评教师”师德教育活动,经常性检查、督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坚决杜绝教师队伍中体罚学生、等严重违反师德的情况,积极引导教师以先进为榜样,提高师德修养,努力塑造礼中教师良好的师表群体形象。

⑴利用每周教师政治学习时间,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学习国家大政方针,有关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文件和材料。

⑵利用有影响的报刊,如《人民教育》、《江苏教育》、《德育天地》、《班主任》等,开展集体和自主学习、提高的培训工作。

⑶学习教育法规,掌握《德育大纲》要领,开展《师德规范》学习和测试活动。结合“师德标兵”,评选“十佳教师”活动,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⑷开展班主任工作、德育工作研讨活动,撰写论文,参加德育论文评选。开展德育参观活动,2月份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作德育建设方面的讲座,提高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⑸学习《中小学教育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进行必要的辅导。听法制教育辅导报告。

2.教学业务。实施教师本职岗位的培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强化教育观念的转变,更新和拓展业务知识,进行教育教学能力和技能培训,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主要利用业务学习时间,认真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组织备课组长参加区级集中培训,发挥课程改革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课程改革实验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使全体课改教师了解和掌握新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功能和教学方式上的重大变化,达到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校内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材教法学习研究活动,努力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⑴加强理论培训,主要辅导《走进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通识培训学习材料选编》等理论和经验。9月份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作辅导报告。

⑵辅导《课堂教学评价表》,根据项目规范课堂教学,以“五认真”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训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评价和检测能力。进行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培训。组织参加教育局的新教师试用期培训工作。

⑶组织示范课、汇报课、试验课实践活动和开展评议辅导讲座,提高操作能力。5月份开展“新课程研究”大型公开课展示活动。

3.教育科研。培训教师掌握教科研的基本知识,增强教师进行教科研的自觉性,提高教科研水平。解决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对教科研内容的选择,研究形式和方法的确定,研究过程的实施和研究成果的总结等方面的能力。

⑴培训课题选择,设计报告,立项要点,研究成果,开展课题活动的能力。今年4月邀请专家来校作课题研究专题讲座。

⑵运用理论和实践联系的方式,培养写作教科研论文和经验总结的能力。利用暑假,组织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参加教育年会的论文评选和各级论文竞赛活动。鼓励在正式报刊和经验总结。

⑶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专题教科研培训。5月份培训“说课——上课——评课”的技能。开展新课程新教材案例分析辅导讲座活动。

⑷开展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的培训活动,发挥群体的合力优势的作用。

4.信息化素质培训。每位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学习使用计算机,了解有关网络信息内容,学习网的制作,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⑴组织教育现代技术知识讲座和操作规范的培训。利用校本师资开设多媒体课件培训班两期,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

⑵组织电教评优课评比辅导讲座和多媒体课件评比讲座。开展网络信息技术评优课讲座,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考核办法:

领导小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制订本校教师校本培训实施方案,有序组织,统筹安排,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组织教师认真参加考核,建立教师继续教育档案。规范管理,逐步建立以专职为辅,兼职为主的校本培训师资队伍。 

  

三、本校对校本培训进行管理的机构、制度和责任人

一.管理机构: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小学校长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为此,建立以校长为首的我校教师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党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

教师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构成情况。组长:蒋卫山(校长),

成员:盛建锋(副校长)、余粮(副校长)、陈中良(副校长)、王建仁(教务主任)、李新其(总务主任)、尹建文(政教主任)、陈京疆(教科室主任)、陆惠芳(办公室副主任)。

二.培训制度

1、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校长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总务处、校长办公室承担区教育局下达的各项教师培训任务,教科室重点负责教师的校本培训。

    2、把教师继续教育纳入学校行政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把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工作作为学校行政的重要内容,在行政会议上重点协商,期初制定完善的工作计划,期中对各部门的各项计划进行评估,期终总结全学期继续教育的工作成果。

    3、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把继续教育任务完成情况与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评职称挂钩。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建立教师完成继续教育任务情况与教师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教师工作岗位聘任相联系的制度。凡没有完成继续教育任务的教师,当年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不能评为优秀教师,不得申报评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

    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成绩优异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不重视教师继续教育的部门及无故不参加继续教育的个人要给予批评和帮助,对延误培训工作的要进行必要的处理。

4、学校要按要求建好校本培训档案,由教科室负责如实、及时填写教师继续教育考核的各种台帐资料。由校长办公到负责校本培训档案的收集、整理、登记和保存,加强对培训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学校

意见

 

(公章)法人代表签字:           年  月  日

培训部门审查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

教研

部门

审查

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

继续教育领导小组意见

 

 

                         (公章)    年 

说明:1、本计划书及附件均一式四份。 

继续教育个人培训总结篇4

一、高技能人才继续教育的内涵

高技能人才继续教育是指对高级技能人才进行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为主要内容,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培训活动,是对技能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升的一种追加教育。通过继续教育,能促使高技能人才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和行业发展形势,提升专业水平、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打造一支高素质、创新型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

二、国家对于高技能人才继续教育的政策要求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提出了“人才强国、人才强企”战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指出,要大规模开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其中,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加快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将继续教育纳入区域、行业总体发展规划。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推进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务(职称)评聘、职业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加强继续教育监管与评估。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专业技术人才规划》)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高技能人才规划》)作为《人才规划纲要》六大专项配套规划中的两个,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和第一个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专业技术人才规划》指出,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为龙头,大力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制度建设,全面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素质。以建设专家服务基地和继续教育基地为基础,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专业技术人才保障激励机制。其中,部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是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基地建设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现有施教机构,预计到2020年确定200家左右的部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2012年2月,人社部批准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等20个单位设立首批部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高技能人才规划》指出,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龙头,以加强技师、高级技师培训为重点,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其中,2015年年底前,建成400个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到2020年年底前,全国建成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依托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和其他有绝技绝活的技能大师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到2020年年底前,全国建成1000个左右部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三、关于国有企业高技能人才继续教育机制建设的思考

(一)企业要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继续教育的制度建设

1.明确高技能人才继续教育管理的职责分工。继续教育实行综合监督管理与分级分类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总公司作为继续教育工作的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继续教育总体规划,协调、指导、监督继续教育工作。总公司各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助总公司制定继续教育规划,组织举办学术研讨、技术交流、新理论讲座等各类继续教育活动。企业教育培训机构负责对具有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和具有1~2级职业资格技能人员继续教育的组织实施,并协助总公司完成各项继续教育管理工作。

2.实行周期学习制度。高技能人才继续教育按3~5年一个学习周期开展,每个学习周期内,按年份、分项目、分期次统筹安排学习内容,要求技能人员在一个学习周期内系统地学习相应专业(岗位)课程体系内的课程模块。根据国家有关文件规定高技能人才每年脱产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一个周期累计接受继续教育时间不少于3个月。

3.实行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制度。依据能力素质模型和“菜单式”培训课程体系,对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中每个课程模块设置合理的学分,实行继续教育“学分制”管理。完成每个课程模块的学习并考核合格,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继续教育学分由必修课学分和选修课学分组成,一个学习周期内,对应技能人员按要求修满规定的学分。

4.实行学时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高技能人才参加的培训班、研修班、进修班、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访问,到教学、科研、生产单位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在职学历学位教育等均视为参加继续教育活动,可将其按参训学时设置学分值。通过学时学分积累与转换,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

5.实行继续教育证书注册管理制度。对高技能人才继续教育进行证书注册管理,按学习周期安排,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学时学分者,予以续发继续教育证书并进行注册登记管理。

6.实行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建设企业教育培训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高技能人才继续教育档案,记录每年参加继续教育项目、课程模块、学时学分及学习考核情况,进行证书登记、审核、认定、核发、查询,借助信息化手段,促进继续教育工作流程化、规范化管理。

(二)构建高技能人才能力素质模型

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框架下,从战略层面和企业发展的角度,建立不同类别、不同专业、不同层级的人才能力素质模型,明确其核心能力要求和专业能力要求,确定人才评价标准和培养目标,为有计划、有步骤、系统性地开展高技能人才继续教育提供支撑。

构建能力素质模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人力资源开发工程,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工商企业各业务部门的密切配合,需要借助社会咨询机构的专业力量。同时,素质模型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应该随着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发展需要以及科技水平进步而变化。

(三)完善高技能人才继续教育课程体系

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分为公需科目、专业科目和个人选修科目三类,专业科目是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应以能力素质模型为指导,深入挖掘各岗位能力需求,合理设置固定课程,设置体现专业岗位发展需要的前瞻性动态课程,形成以科技知识更新、管理机制创新、专业技能提升和个人职业发展为框架的继续教育培训课程体系。

(四)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框架体系

根据能力素质模型,分析归纳不同类别、不同专业、不同层级高级技能人才培训需求,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形成以工程师研修、技师进修为重点的培训项目框架,依据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每个培训项目针对培训对象急需提高的能力,形成“菜单式”和“模块化”培训课程,使培训项目由零散的岗位业务培训为主,转变成以员工素质提升为主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体系。每个培训项目在一个轮训周期内实施多期,每期培训设置不同的培训内容,一个轮训周期内完成课程体系中对应的所有科目。

(五)完善实训设施

实训条件和设施对推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在建设先进的、与生产同步或超前的机器实训设备的基础上,建立虚拟工厂、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先进实训环境,由培训机构为企业员工提供相当于或超前于企业生产线设备的技术技能培训,一方面能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企业员工可进行全方位的动手实践锻炼,提高员工的高技能水平。同时,设备厂家的机器设备也能得到推广,可节省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成本,构建企业、设备厂家、培训机构三方互利互惠的多赢环境。

(六)丰富继续教育模式

高技能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形式应该灵活多样,以脱产参加培训班、研修班或进修班作为主体形式,加之多种辅助形式,如到大师工作室进修,到教学、科研、生产单位进行相关的继续教育实践活动,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访问,参加在职学历教育,接受远程教育,以及其他符合规定的继续教育方式等。

(七)完善继续教育的监督考核机制

构建有效激励、切实保障、合理流动的技术技能人才使用机制。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务(职称)评聘、职业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衔接,将参加继续教育情况列为技术技能人才晋升职称的必要参考条件之一。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统筹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创新技能人才评价机制。以充分发挥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为目标,完善技能人才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建立有利于激发技能人才岗位责任感和创新创造活力,实现技能人才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使用机制。

四、结语

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应从制度上规范约束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逐步形成以不同专业、不同工种培训对象为主线,以能力素质模型为依据,以课程体系为框架,以考核、聘任、有效激励为手段,以信息化和现代教育培训技术为依托,以提高高技能人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继续教育体系,促进企业高技能人才继续教育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流程化、规范化、体系化发展,进一步推动教育培训上水平,从而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创新型技能人才队伍,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人才支撑。

继续教育个人培训总结篇5

学校: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一、本校开展校本培训的目标、条件和重点

XX年本校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和国家教育部《XX—XX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要求,进一步创新校本研修制度、体系、模式、方法和技术手段。以师德教育为核心,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培训为重点,以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为主要形式,以贴近新课程、贴近教学实践、贴近一线教师为突破口,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为加强指导、规范运作、务求实效,现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对XX年全校中学教师校本研修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主要工作目标

1、使全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观有新的加强,青年教师的专业思想和爱生育人意识有明显提高。

2、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在总体上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能力有所提高。为高中教师进入新课程,做好思想和专业准备。

3、继续扩展梯队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骨干教师队伍,重点培训培养一批各学段各学科具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在常武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优秀教师。培养一批新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和教坛新秀。

二.条件:

本校设立了专门的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的管理机构,由教科室具体负责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工作,并有2位教师参加了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现代教育理论课程主讲教师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学校有规范的业务学习制度和定期的业务学习时间,为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重点工作

1、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学校将继续把新课程师资培训作为年度校本研修的首要工作来抓。在继续加强对初中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基础上,今年重点要抓好高中新课程师资的培训。本年度各教研组均应考虑和渗透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2、继续开展以尽快适应岗位要求为主要目标的新教师试用期培训工作。认真组织试用期新教师参加规定的集中和分散培训活动,学校将扎扎实实开展师徒结对活动,组织新教师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开展各种教学研讨、评比活动,使他们尽快适应并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3、大力开展教师职务岗位培训工作。按照教育局的统一要求和部署,今年将继续组织教师参加XX年晋升职称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4、加强骨干教师培训,积极实施名师工程。今年将继续组织教师参加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各级各类培训。提高本校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人数。

5、继续抓好全校教师高一层次学历达标工作。组织好教育硕士的报名、辅导和参考工作;以函授和自考为主要形式和途径,促进本校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

6、进一步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切实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学校将组织教师参加第三轮现代教育技术考核,积极做好培训工作,与此同时,组织信息化骨干教师培训,切实提高他们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开发的能力。

7、学校将根据(武教人[XX]29号)文件精神。完善校本培训的组织机构,制定培训计划,充实培训内容,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管理、

二、本校校本培训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

(一).实施意见:采用必学和自学相结合的途径进行校本培训:

1.师德教育。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认真学习党的xx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四五”普法教师读本》,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广泛开展以“爱生行动”为核心的各类师德教育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殷雪梅的先进事迹,大力宣传和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配合今年区开展的“学生评教师”师德教育活动,经常性检查、督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坚决杜绝教师队伍中体罚学生、等严重违反师德的情况,积极引导教师以先进为榜样,提高师德修养,努力塑造礼中教师良好的师表群体形象。

⑴利用每周教师政治学习时间,学习党的“xx大”精神,学习国家大政方针,有关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文件和材料。

⑵利用有影响的报刊,如《人民教育》、《江苏教育》、《德育天地》、《班主任》等,开展集体和自主学习、提高的培训工作。

⑶学习教育法规,掌握《德育大纲》要领,开展《师德规范》学习和测试活动。结合“师德标兵”,评选“十佳教师”活动,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⑷开展班主任工作、德育工作研讨活动,撰写论文,参加德育论文评选。开展德育参观活动,2月份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作德育建设方面的讲座,提高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⑸学习《中小学教育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进行必要的辅导。听法制教育辅导报告。

2.教学业务。实施教师本职岗位的培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强化教育观念的转变,更新和拓展业务知识,进行教育教学能力和技能培训,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主要利用业务学习时间,认真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组织备课组长参加区级集中培训,发挥课程改革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课程改革实验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使全体课改教师了解和掌握新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功能和教学方式上的重大变化,达到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校内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材教法学习研究活动,努力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⑴加强理论培训,主要辅导《走进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基础教育新课程通识培训学习材料选编》等理论和经验。9月份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作辅导报告。

⑵利用每周业务学习时间,开展教学反思交流。培训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评价和检测能力。

⑶进行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培训。组织参加教育局的新教师试用期培训工作。

⑷每周二下午第四节课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对教材进行三度开发。

⑸组织示范课、汇报课、试验课实践活动和开展评议辅导讲座,提高操作能力。4月份开展“新课程研究”大型公开课展示活动。

3.教育科研。培训教师掌握教科研的基本知识,增强教师进行教科研的自觉性,提高教科研水平。解决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对教科研内容的选择、研究形式和方法的确定,研究过程的实施和研究成果的总结等方面的能力。

⑴培训课题选择,设计报告,立项要点,研究成果,开展课题活动的能力。今年4月邀请专家来校作课题研究专题讲座。

⑵运用理论和实践联系的方式,培养写作教科研论文和经验总结的能力。利用暑假,组织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参加教育年会的论文评选和各级论文竞赛活动。鼓励在正式报刊和经验总结。

⑶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专题教科研培训。5月份培训“说课——上课——评课”的技能。开展新课程新教材案例分析辅导讲座活动。

⑷开展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的培训活动,发挥群体的合力优势的作用。

4.信息化素质培训。每位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学习使用计算机,了解有关网络信息内容,学习网的制作,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⑴组织教育现代技术知识讲座和操作规范的培训。利用校本师资开设多媒体课件培训班两期,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

⑵组织电教评优课评比辅导讲座和多媒体课件评比讲座。开展网络信息技术评优课讲座,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考核办法:

领导小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制订本校教师校本培训实施方案,有序组织,统筹安排,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组织教师认真参加考核,建立教师继续教育档案。规范管理,逐步建立以专职为辅,兼职为主的校本培训师资队伍。

1、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校长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总务处、校长办公室承担区教育局下达的各项教师培训任务,教科室重点负责教师的校本培训。

2、把教师继续教育纳入学校行政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把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工作作为学校行政的重要内容,在行政会议上重点协商,期初制定完善的工作计划,期中对各部门的各项计划进行评估,期终总结全学期继续教育的工作成果。

3、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把继续教育任务完成情况与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评职称挂钩。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建立教师完成继续教育任务情况与教师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教师工作岗位聘任相联系的制度。凡没有完成继续教育任务的教师,当年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不能评为优秀教师,不得申报评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

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成绩优异的教研组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不重视教师继续教育的部门及无故不参加继续教育的个人要给予批评和帮助,对延误培训工作的要进行必要的处理。

4、学校要按要求建好校本培训档案,由教科室负责及时填写教师继续教育考核的各种台帐资料。由校长办公室负责校本培训档案的收集、整理、登记和保存,加强对培训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三、本校对校本培训进行管理的机构、制度和责任人

一.工作组织机构: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小学校长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为此,建立以校长为首的我校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党、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

组长:蒋卫山(校长),

成员:盛建锋(副校长)、陈中良(副校长)、戴世平(副校长)、尹建文(副校长)、王建仁(教务处主任)、陈京疆(教科室主任)、陆惠芳(办公室副主任)。

二.培训制度

1、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校长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总务处、校长办公室承担区教育局下达的各项教师培训任务,教科室重点负责教师的校本培训。

2、把教师继续教育纳入学校行政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把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工作作为学校行政的重要内容,在行政会议上重点协商,期初制定完善的工作计划,期中对各部门的各项计划进行评估,期终总结全学期继续教育的工作成果。

3、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把继续教育任务完成情况与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评职称挂钩。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建立教师完成继续教育任务情况与教师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教师工作岗位聘任相联系的制度。凡没有完成继续教育任务的教师,当年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不能评为优秀教师,不得申报评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

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成绩优异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不重视教师继续教育的部门及无故不参加继续教育的个人要给予批评和帮助,对延误培训工作的要进行必要的处理。

4、学校要按要求建好校本培训档案,由教科室负责如实、及时填写教师继续教育考核的各种台帐资料。由校长办公到负责校本培训档案的收集、整理、登记和保存,加强对培训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学校

意见

(公章)法人代表签字: 年 月 日

培训部门审查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教研部门审查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

继续

教育

领导

小组

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

说明:1、本校计划书一式二份。

继续教育个人培训总结篇6

一、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建设学习型社会、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紧紧围绕《规划纲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有计划、分领域、分类别、分层次开展大规模的继续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大力提升继续教育地位,加强继续教育基础,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提高继续教育质量,不断增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推动继续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目标任务。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建设工作体系,形成运行机制,实现全员培训。进一步建立政府人事部门主管、业务部门实行行业管理、用人单位和施教机构为实施主体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体系;逐步形成以需求为导向,政府主导与单位自主相结合,个人履行义务与自觉自愿学习相结合,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和经费投入,逐步实现专业技术人员全员继续教育,使他们得到与科技进步、岗位要求和个人发展相适应的培养与训练,知识结构及时更新,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为实施《规划纲要》、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二、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开展大规模的继续教育活动

3、加快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是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一项重大人才培养工程。工程涉及的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信息技术、能源技术和现代管理五大领域,与《规划纲要》明确的重点领域密切相关。各级人事部门和各领域牵头主管部门、协会要从落实“十一五”规划和《规划纲要》的高度,按照工程的总体部署,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政策措施,狠抓项目落实,加快实施进度,确保完成培训300万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

4、大力开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继续教育。紧紧围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重大专项、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等方面的主要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继续教育,着力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科研、工程项目承接单位要结合实施中的重大理论、技术、工艺和管理等方面的课题,推出一批创新攻关与培养训练相结合的科目,实现项目、资金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配合实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培养工程开展继续教育,“十一五”期间对工程部级人选轮训一遍,着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并通过他们的影响、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优秀创新团队。

5、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各级人事部门要会同教育、科技等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各地区、各行业领域实际,制定继续教育规划。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需求预测,确定重点领域,明确目标任务。认真分解落实各项任务,加强监督检查,解决好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人事部门在政策上要积极支持各专业领域的继续教育,根据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农业等主要专业领域科技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分类推进继续教育工作。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工作人才继续教育,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配合有关部门实施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加大对国防科技人才培训力度。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继续教育工作,遵循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成长规律,重点培养一支德才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中青年专家队伍。

各级人事、教育、科技部门要适应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和整合资源,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学科综合、科研项目和人才汇聚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形成开放式的继续教育网络,为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提高素质和能力提供高质量的继续教育服务。

6、组织实施专业科目和公需科目培训。专业科目培训是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由各行业主管部门组织,施教机构和用人单位具体实施。专业科目培训要立足科技前沿,体现专业发展趋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专业科目培训学习,使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掌握本专业的最新科技理论和方法,了解发展动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全面提高业务素质。各级人事、教育、科技部门要积极配合各专业领域主管部门,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有关培训机构的优势,制订、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汇聚优势培训资源,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培训项目,提供优质的继续教育服务。

公需科目学习是专业技术人才拓展知识、开阔眼界、启发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公需科目培训由人事部门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开展。人事部会同有关部门每年开展一到两门公需科目的培训,各级人事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也可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公需科目培训,供广大专业技术人员选修。公需科目的学习一般不超过国家规定继续教育总学时的三分之一。

7、加强企业继续教育。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以提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广泛开展企业继续教育活动。政府人事部门要针对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继续教育动力不足、资源匮乏、信息不畅等问题,加强指导扶持,积极提供政策、项目和信息等服务。充分发挥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机构在企业继续教育方面的作用,使其成为培养企业高层次人才的基地。要按照国家有关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管理规定,落实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经费。

8、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继续教育。政府人事部门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继续教育工作的指导、服务和监督。在制定规划时,要通盘考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建立适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自身特点的继续教育模式,帮助他们培养急需人才,促进继续教育工作协调发展。政府实施的继续教育项目和掌握的继续教育公共资源,要面向社会各类经济组织、所有专业技术人员平等开放。

三、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9、积极推动法制化进程。加快研究制定《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继续推动地方和行业部门继续教育法规制度建设,使我国的继续教育工作逐步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10、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完善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各级人事部门要会同行业主管部门通过证书、学习档案、网络管理等方式,连续记载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基本情况,规范登记内容和要求。专业技术人员每人每年脱产或集中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有条件的地方、部门和单位可以实行学分制,实行网络化和量化管理。实行继续教育评估制度,对企事业单位继续教育总体工作、责任目标、活动过程内容、个人学习效果等实施评估。加强统计工作,把继续教育纳入人才工作整体统计体系之中,对继续教育人数、时间、内容、经费等进行统计。

建立继续教育考核和激励机制,把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作为对其考核评价和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对依法实行职业准入制度的专业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应依法参加继续教育。对其他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也要把其参加继续教育作为持续提高职业能力的基本途径,在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或申报评定上一级资格时,作为重要条件。

11、完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制度。总结近年来举办高级研修班等示范性继续教育活动的经验,完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制度。人事部会同相关部门围绕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专业技术课题,每年举办30至50期示范性高级研修班,培训2000至3000名各专业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各级人事部门也要会同有关部门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重大发展战略、工程项目和重点问题,举办一批高级研修班。

四、创新培训形式,完善服务措施,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建设

12、不断拓展继续教育的新形式。继续教育要因地制宜、按需施教,重在学以致用,取得实效。根据不同项目、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精心设计培训方案,综合运用集中培训、研讨、进修、自修、案例教学、技术考察、咨询服务、对口培训、特殊培养等多种培训形式,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量身合体的继续教育服务。对重要、特殊和关键岗位上的人才可以采取个性化方式进行培养。大力推广网络继续教育,开发网络课程,实行网络化管理,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各级人事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大力加强公共服务,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继续教育服务体系。举办各种继续教育交流服务活动,质量高、信誉好、公益性强的培训科目、项目和教材,引导各类继续教育主体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社会化的继续教育,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鼓励政府资助的培训项目、企事业单位自主开展的培训项目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施教机构。鼓励民营、外资施教机构,依照我国法律和有关规定,开展继续教育活动。各级人事部门要会同行业主管部门规范培训、发证行为,加强对继续教育市场的监管。

13、加强继续教育基础建设。按照兼职为主、兼专结合的原则,加快培养建设一支政治优良、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研究。加快继续教育施教机构专职教师知识更新,落实专职教师每年参加教育培训的时间不少于1个月的政策规定。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聘任政治素质高、专业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建立继续教育师资库,实行动态管理,实现师资资源共享。以继续教育政策法规、专业基础理论、培训管理实务、人文素养等知识与技能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培训者培训活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继续教育管理人员队伍。组织编写一批高质量的继续教育专业科目和公需科目教材,并不断更新完善。有条件的地区和部门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筛选一批优秀教材,实现教材资源的社会共享。

14、加强继续教育施教机构建设。实施继续教育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有的办学条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培训机构及其他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是继续教育的主要基地,各类学术团体、专业协会、学会和社会力量办学单位是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力量。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继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为社会提供继续教育服务。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学术团体以提高继续教育的效益和质量为目的,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提倡有计划、有组织的委托办学,建立生产、科研、教学相结合的协作关系。研究制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施教机构评估标准与管理办法,逐步建立行业标准和规范。加强监督检查,重点扶持一批培训质量高、社会效益好、市场前景广、信誉度高的施教机构,支持他们做大做强。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一批国家和省两级示范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带动施教机构整体质量提升。建立继续教育施教机构信用管理数据库,对参与实施继续教育的机构和人员建立信用档案,并作为政府有关培训项目支持的依据,定期向社会公开,营造良好的继续教育市场秩序。

15、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和相关中介机构的作用。充分发挥各级继续教育协会在培训服务、理论研究、参谋咨询、学术交流、国际合作和行业自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鼓励和支持继续教育协会和相关行业协会在章程规定的范围内,发挥与广大专业技术人员联系广泛、专业性强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活动。

16、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国际培训与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国际继续教育活动,联系沟通国(境)外继续教育机构、团体、协会,及时了解国际继续教育发展动态。采取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国际培训,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先安排重点、关键岗位和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学习。积极引进和推介国外先进优质的继续教育资源,推进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的国际化进程。

五、加强西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17、加大倾斜支持力度。统筹不同区域之间继续教育工作的协调发展,在政策及重点项目等方面,给予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必要的指导、帮助和支持。必要时设立继续教育工作专项,支持这些地区的重点人才需求和重大工程建设。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举办高研班、组织专家咨询活动、基地建设等方面,在同等条件下向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倾斜。

18、探索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对口支援制度。人事部会同有关地区和部门每年组织10个左右对口支援培训项目,为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培训500名左右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鼓励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省份面向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开展对口培训项目。继续组织留学人员和高级专家“西部行”、“东北行”、“中部行”,开展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活动。在总结对口培训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对口支援制度。

19、做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工作。继续开展新疆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培工作,“十一五”期间,国家为新疆培养2000名左右业务精、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少数民族科技骨干。同时,在总结新疆特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统筹西部其他地区少数民族特培工作,实现制度化,使特培工作成为加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组织实施好青海三江源人才工程,争取用3年的时间把三江源工程管理人才和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轮训一遍。

六、加强组织领导,保障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20、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各级人事部门要切实履行好主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职能,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把继续教育纳入人才工作总体布局,重点做好政策制定、规划指导、组织协调、公共服务、示范培训、监督检查和调查研究等工作。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要按照任务明确、人员到位、经费落实的要求,进一步健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机构,充实工作力量。各级继续教育协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广泛联络和动员会员单位,配合继续教育中心工作,提供咨询和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活动。企事业单位要根据继续教育任务需求配备相应人员,具体负责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日常管理、评估考核等工作。各级各类工作机构之间要加强协调联系,以联席会议、专门沟通、联合办公等多种形式及时有效地开展工作。对在继续教育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宣传和表彰。

继续教育个人培训总结篇7

【关键字】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制度

1.当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参训积极性不高。一是有些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认为继续教育中的公共科目的内容与实际工作没有联系,培训工作没什么必要,评职称是参加培训的唯一目的。二是工学矛盾难以解决,许多专业技术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中都承担着重要职责,工作繁忙,工作压力和强度较大,很难抽出整块时间来参加培训,继续教育成为他们的一项额外负担,学习积极性不高,仍停留在应付或被动学习状态。三是一些单位忽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训,不愿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方面增加时间和经费投入。

(二)培训形式和内容单一,培训工作缺乏吸引力。因经费有限,现阶段培训大多采用“一本书、一个老师、一块黑板“的传统培训形式,很少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无法满足科技日益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的培训要求。另外,目前的培训内容由省级人事部门统一安排,均采取一刀切、上大课的做法,无法满足不同知识层次人员的学习需求。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种种因素导致培训效果不够理想,培训工作缺乏吸引力。

(三)制度不够完善,管理不到位。现阶段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公共必修课由人事部门负责,学习情况登记在人事部门发放的继续教育证书上;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等由各系统根据各自上级的要求展开,培训结果登记在本系统发放的证书上。由于登记要求不统一,没有系统记录接受继续教育的形式、内容、时间和考核结果等,各部门之间又缺少必要的协调配合,人事部门的职能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激励约束机制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2.创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一)加强宣传,转变观念,创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理念。

树立先进的继续教育理念,是实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走向开放、高效、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要树立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政府人事部门要把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要从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国家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最重要的人力资本,把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作为对政府工作最有效的长期投资,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支持、措施上保证。

(二)创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创新,是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面对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努力创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对于构建现代高效的专业技术人员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创新.

一要把提高专业技术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放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内容的首位。二要提高学员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创新素质培训的内容要做到“宽、新、实”,即基础理论知识要宽,使学员在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国际等诸多方面有广泛的涉猎;教学内容要新,要反映新知识、新信息、新观念,学科发展的新趋势;要讲求实效,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全面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要把应用性研究、社会调查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选择自己所从事专业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有价值的对策方案,把教学、研究和制定具体的决策方案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员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素质,真正做到学习与应用的有机结合。

2、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各级人事部门要会同教育、科技等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各地区、各行业领域实际,制定继续教育规划。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需求预测,确定重点领域,明确目标任务。认真分解落实各项任务,加强监督检查,解决好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人事部门在政策上要积极支持各专业领域的继续教育,根据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农业等主要专业领域科技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分类推进继续教育工作。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工作人才继续教育,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配合有关部门实施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加大对国防科技人才培训力度。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继续教育工作,遵循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成长规律,重点培养一支德才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中青年专家队伍。

3、引入网络(现代远程)教育,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方法创新

与传统的“一个老师,一本书,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相比,网络(现代远程)教育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自主性和交互性,学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网络技术提供的交互系统,使每个学员都能同授课教师进行交流,与学友交流学习体会。二是全息性和共享性,授课教师授课的过程、学员在网上学习时所发帖子、交流时的讲话等都能被网络交互媒体记录下来,为资源的共享、学习的反思提供支持。三是兼容性和低成本性,网络学习并不排斥面授,相反,为了更好地实施远程教育,一般还可以适时安排面对面的讲授和研讨活动,还可充分利用光盘、书本等媒体协助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总之,远程网络教育不但可以给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带来了丰富的培训资源,还改变了传统培训的方式,必将成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

4、加强组织领导工作,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创新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管理应该是一个全方位、多环节有机结合的动态管理,是一个从培训需求调查、培训方案设计、培训实施操作到培训效益评估的全程管理。政府人事部门要把此项工作纳入人力资源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制订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长远规划、近期计划、培训方案和有关政策,做到目标明确、内容适用、形式多样、政策适宜、保障有力;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过程管理,注重督查和指导,整合培训、教学、科研机构的力量,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有序、高效、健康运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后期管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也应引起高度重视。要进一步加强省、市、县三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机构和网络的建设,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基地建设、培训机构的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教育的课程教材建设。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的政策制度建设,注重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科学研究,努力发挥政策导向、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教学指导的作用,进而实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1、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完善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各级人事部门要会同行业主管部门通过证书、学习档案、网络管理等方式,连续记载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基本情况,规范登记内容和要求。专业技术人员每人每年脱产或集中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有条件的地方、部门和单位可以实行学分制,实行网络化和量化管理。实行继续教育评估制度,对企事业单位继续教育总体工作、责任目标、活动过程内容、个人学习效果等实施评估。加强统计工作,把继续教育纳入人才工作整体统计体系之中,对继续教育人数、时间、内容、经费等进行统计。

2、不断拓展继续教育的新形式。继续教育要因地制宜、按需施教,重在学以致用,取得实效。根据不同项目、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精心设计培训方案,综合运用集中培训、研讨、进修、自修、案例教学、技术考察、咨询服务、对口培训、特殊培养等多种培训形式,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量身合体的继续教育服务。对重要、特殊和关键岗位上的人才可以采取个性化方式进行培养。大力推广网络继续教育,开发网络课程,实行网络化管理,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3、加强继续教育基础建设。按照兼职为主、兼专结合的原则,加快培养建设一支政治优良、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研究。加快继续教育施教机构专职教师知识更新,落实专职教师每年参加教育培训的时间不少于1个月的政策规定。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聘任政治素质高、专业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建立继续教育师资库,实行动态管理,实现师资资源共享。以继续教育政策法规、专业基础理论、培训管理实务、人文素养等知识与技能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培训者培训活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继续教育管理人员队伍。组织编写一批高质量的继续教育专业科目和公需科目教材,并不断更新完善。有条件的地区和部门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筛选一批优秀教材,实现教材资源的社会共享。

继续教育个人培训总结篇8

一、理顺关系建中心,规范管理促培训

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覆盖我市教师全员,涉及面广,层次复杂。原来分设中小幼三个教师培训中心,分别挂靠两个市属大学,头绪多,条块分割,每年教师培训工作缺乏系统规划;职能不明,责任不清,已与高速发展的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强烈需求不相适应。后经市教育局广泛调研、论证,通过整合资源,理顺关系,实施职能归口,终于成立了武汉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并通过委局的统一领导和教师工作处的具体指导,统一协调与管理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心成立后,注重市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强化市级培训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规范区级培训的立项审批制度,还组织开展全市教师培训工作的运行与交流。这样,全市教师培训工作有序运转,市级教师培训项目逐步形成特色,区级培训异彩纷呈,既有效推动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又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二、深入一线做调研,按需立项接地气

开展按需施训是落实“以师为本”的培训理念的集中体现。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不同,城乡及不同区域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也不同,因此,只有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培训,才是有效且能赢得教师欢迎的培训。

每年进行市级培训项目设置之前,市局教师工作处会同市继教中心认真开展培训前的项目调研,坚持与一线教师、教育行政管理者和师训管理者座谈、交流,以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并在坚持我市教师培训的连续性的基础上,科学、整体地规划教师培训项目,努力做到全员培训与骨干研修结合,短期培训与长线培训互补,理论学习与实践研修兼顾,力求项目设计针对我市教师实际,最终提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指导。

教师培训项目根据教师的需求而设定,深受参训教师的欢迎。特别是近年来,每年市级项目参训教师近15 000人次,参训率接近100%。由于项目设置和培训内容能吸引教师,所以参训逐渐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大有裨益。

三、课程设计精品化,资源整合优质化

教师培训,即给教师专业的引领和发现、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个人素养。只有做好教师培训,才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市场化运作项目招标,优质培训成效显著

从2009年开始,市级教师培训实行项目外包,即通过公开招标,广泛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整体规划,基本实现了“项目专业设计、政府公开招标、资质机构承办、区校两级协同、市级整体管控”的操作模式。通过招标信息的,各种优质的教育资源被引入武汉的教师培训活动中。这样,教师便能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例如,常青第一学校的刘佳老师这样说:“我有幸来到位于首都北京的北京师范大学,参加由武汉市教育局组织的首届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研修班的学习。虽然11月的北京秋风瑟瑟,满地落叶,让我这个一直生活在南方的人感到无比寒冷,但培训课程如火如荼,专家高屋建瓴的讲座以及特级教师理论结合实践的剖析,不仅让我从理论高度了解到新时期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必要性,更让我从实践角度理解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这次培训学习对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既提高了我的思想认识,又使我获得新的感悟,还令我明白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2.开发本地优质资源,锻造精品课程

我们注重本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并组织名特优教师集体研讨,以形成适合武汉教育发展现实的精品课程。在此基础上,建立我市一线教师的优质资源库,旨在向全市教师培训基地推出一批精品课程和优质师资,以丰富教师培训的内容,最终适应教师专业的发展需求。同时,各区也在积极行动,采取“内强队伍、外联优质基地”的策略,通过内修外习的方式,打造骨干队伍,提升区域教师的整体水平。

四、优化培训打基础,立足基地抓争创

1.认真学习文件,建立市级标准

教师培训基地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心,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孵化器。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全市大力推进教师培训机构改革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服务与支撑作用。

2.优化资源配置,探索“研训一体化”

各区级教师培训机构根据区域教育发展的需要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在完善机构、规范管理、创新模式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使教师培训基地基本成为本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集散地。例如,武昌区、洪山区积极开展“研训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有效整合区内教育资源,实现目标融合、内容兼容和过程协调,以突出“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特点,基本形成区域性教科研、中小学教研以及教师培训一体化的“大研训”格局。又如,新洲区教师培训中心根据区局教育规划的总体目标,强化自身建设,努力把培训中心建成促进教师发展的服务中心、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中心和品牌中心。总之,教师培训中心首先要发展自己,然后引领教师发展,最终带动学校发展。

3.争创达标建设,以便强基固本

2011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重启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给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各区级教师培训基地对照教师司的评估标准,深化机构内部改革,既抓硬件的达标,又重软件工程的建设。例如,武昌区教培中心积极创建部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基地,通过内挖潜力,外学经验,不断提升“研训一体化”的工作实效性,更好地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并经专家组评估考核,一次性通过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的认定,是继东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后又一个部级示范基地,有力推进了区域教育的发展。此外,我市还创建市级教师培训示范基地3个,市级教师培训合格基地7个,为全市教师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跟踪考核查实效,学分管理网络化

1.出台管理规范,促进培训多样化

为了有效保障全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市教育局出台了《武汉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就教师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业务管理以及学分考核细则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具体有四点。其一,完善管理体制。在五年的不断探索中,逐步完善、落实三级管理、三级培训和三级考核,使全市教师继教工作层层有人抓,层层有活动,层层有督导,层层有考核与评价,努力使继续教育工作不留死角,全方位运转。其二,更新培训理念。学习和借鉴先进的培训理念,充分尊重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以师为本”的观念,关注教师的需求与发展,并在继续教育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让他们有选择权,使他们由继续教育的顺从者向专业化发展的践行者转变,最终不断开创教师继续教育丰富多彩的新局面。其三,改变培训模式。注重集中培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校本研修与远程教育相结合。紧密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创新思路,改变培训方式、方法,突出教师的“自主性、开放性、合作性和发展性”原则;积极引导教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优势,以信息化带动教师培训的现代化,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员听;教师写,学员记”的被动接受的培训模式,把交流、研讨、辩论、沙龙以及合作学习与名校访学等方式引入培训课堂,使培训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师的灵感、智慧、创造力以及新思想、新思路在互动和碰撞中生成、升华。其四,创新考核方式。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教师是否按时完成学习内容,更在于教师的个人成长,也就是说,教师继续教育既要重视结果考核,又要重视过程考核,还要强调训后的实践。2009年,参训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开展训后实践研修开始实施,为此,市教育局了《市教育局关于做好中小学教师市级集中培训后期实践研修工作的通知》,通过研修将培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不仅发挥培训的效益,更引导教师注重反思,以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最终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

2.实行网络管理,提高学习效益

2010年,市继教中心积极筹建武汉教师教育网(以下简称“教师教育网”)。2011年3月,教师教育网建成开通,全市在职教师个人专业业务档案及继续教育信息全部实行网络管理。意义有五个:一是教师个人可随时登录教师教育网查询个人专业发展信息及继续教育学分;二是市区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可通过教师教育网了解全市和区域教师继续教育的完成情况;三是为制订教师继续教育年度及短期规划提供可靠数据,方便学校管理和市区考核,以提高工作效率;四是网页开通的“继教管理”“继教动态”“继教研究”和“培训心声”等栏目,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并扩大了对我市教师继续教育的宣传,不仅营造良好的教师培训氛围,更增强教师个人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五是网页开通的“师路心语”栏目,既加强与教师的实时互动,倾听教师的培训心声,又广泛采集教师的培训需求,为教师培训计划的制订提供有力支持,使培训更适应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最终提升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效益。

六、转变培训观念,推动继续教育

委局领导高度重视全市教师队伍建设,把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作为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将教师培训工作作为绩效考核目标,从人员、经费和制度上给予充分保障。具体有三点。其一,经费到位。每年市教育局拨出专项经费2 000万元支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以打造各区及各学科的“领头雁”。其二,指导及时。委局主要领导须听取各方意见,以宏观指导每年的市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设置工作,并从教育政策、委局中心工作以及全市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认真审核年度工作方案。三是积极参与。分管领导经常参与全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研讨会,并深入培训一线,以充分了解一线教师培训的现实需求,及时解决培训中的问题,最终确保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高效运行。

1.创出特色,树立品牌,助推发展

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全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创出特色,树立品牌,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1)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大培训”格局

在汉阳区,每年局领导牵头,组织召开“诸葛亮”专题工作会,集思广益,共同商议培训大计(论证培训项目、研讨培训主题、选择培训内容、推荐培训师资和确定培训方案),以使全区形成各方关心培训、共同实施培训的“大培训”格局。

(2)落实保障机制,划拨专门款项

在江夏区,既坚决落实保障机制,又拨专款对培训设施、设备进行维护和更新,还出台了《区教育局关于落实市区两级教师培训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以确保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圆满完成。在江岸区,坚持将每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信息刊登在局周安排上,以体现行政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推动力。

(3)加强工作保障,实施“双线”管理

在蔡甸区,2012年既出台了《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和《区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管理办法》,又实施“行政线”和“业务线”的“双线”管理模式。局师训科、区教师进修学校、区教研室、各乡镇教育总支以及各中小学分级负责,层层签订责任状,时时加强过程管理,事事纳入绩效目标;同时,区教育局加强工作保障力度。

(4)努力打造平台,促进内涵发展

区教育局按照办学标准,加强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建设,保证培训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例如,东西湖区基于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围绕内涵提升、区域协同、全员参与、整合优化和校本导航的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内容,精心策划和严密组织各项培训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

2.注重宣传,资源共享,有效促进

良好的舆论导向有利于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推进,因此,我们注重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宣传,实时信息传递、优质项目推介和创新模式等都是我们宣传的内容。通过宣传,可形成良好的氛围,并激发全市教师对培训的热情,以提升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1)加强舆论导向

2009年,《中国教育报》以“培训教师是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武汉市2009年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侧记(一)”和“让教师培训成为教师最大的‘福利’――武汉市2009年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侧记(二)”为题,报道武汉的教师培训工作,从教师培训是政府的责任到让培训成为教师最大的“福利”,既体现武汉市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担当,又达成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是促进教育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基础工程的共识。2010年,《中国教育报》以“让更多优秀教师迅速成长――武汉市成立‘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辐射效应”为题,专版介绍我市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及工作成效,于是,武汉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模式的影响力逐渐形成。2011年,《中国教育报》以“教师培训交流‘撬动’城乡教育天平――武汉打造十万‘魅力’教师纪实”为题,全方位回顾我市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以强调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的共识。

(2)促进资源共享

我们通过教师教育网,及时传递有关我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信息,以使教师有更广泛的学习渠道。例如,我市与《成才》杂志社联合,编辑出版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专刊,有力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3)促进区域交流

我市各区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专刊,加强了区内和区际之间的交流。例如:武昌教育培训中心的《教育改革与探索》提出“促进‘研训一体’”的理念,既服务基础教育,又呈现区域教师研训活动的实情实景;江岸区创编的《江岸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园地,既立足江岸教育,又围绕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设“政策法规”“教师培训”“支教援教”“校长论坛”“名师风采”“园丁心曲”“他山之石”和“读者信箱”等栏目,旨在交流教师教育经验,探讨教师教育理论,研究教师教育问题,传播教师教育信息,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口区推出的《师道研究》、蔡甸区编发的《师训简讯》等都从不同侧面深入探讨了区域内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旨在推动教师培训从盲目走向有序。

3.均衡发展,以师为本,符合需求

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需求是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以师为本”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宗旨,让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走进教师的心灵,符合教师需求,特别是向农村边远薄弱学校倾斜,使教师继续教育真正成为边远薄弱学校教师的最大福利。

“以师为本”,即最大限度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并为这一发展提供支持,使教师在培训中提升素养和增强能力。“以师为本”体现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过程的每个环节,旨在尊重教师,发展教师,最终增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具体有四点。

(1)一线调研

每年市教育局在设置培训项目前,都会在一线调研(既调研培训的方向,又调研课程的需求),以最大限度满足教师的需求,使教师有机会表达专业发展的愿望。之后,教育局根据教师的需求和愿望,科学设置每个年度的教师继续教育项目,并及时向教师继续教育单位反馈教师的课程需求和发展愿望,力争在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为教师提供精品课程和优良师资。

(2)突出过程

教师继续教育过程应凸显参训教师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报告式的培训模式,让参训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加强参训教师信息的反馈,以开展项目中期评估,及时调整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最终满足参训教师的需求。

(3)重视项目

每次市级骨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完成后,都坚持对全体参训教师开展无记名问卷调查,既总结项目的实施情况,又为日后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最终更好地推进各项工作的改革。

(4)均衡发展

我市教育具有多元结构,且发展不均衡。由于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关注农村和针对薄弱地区成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重点。另外,针对农村和薄弱地区的专项培训,既要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要解决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以推进农村及薄弱地区的教育向前发展,最终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4.创新模式,坚持研修,提升效能

要提升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就要在创新中收获经验,并坚持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后的实践研修。

(1)模式创新

我市努力改变授课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授课方法,注重引导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参与教学互动。例如,班主任培训采用任务驱动、协同合作、主动竞争和有效激励等方法,围绕班级管理和班主任专业成长等问题,探寻班纪班风的建设、特别学生的应对、班队活动的策划与实施、班级叙事的撰写(用教育情景剧)以及班级教育游戏的开展,然后由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进行自我展示,最后由专家点评。这样,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便在自主学习与快乐分享中相互促进,进而获得共同成长的体验。又如,江夏区实验小学的教师罗彩虹说:“这五天的培训真是痛并快乐着,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因为担心第二天的展示。虽然展示的结果与自己的期望还有距离,但在展示过程中,我们获得了无穷的快乐和诸多的感悟!就拿今天的分区交流来说,东西湖的教师的情景表演惟妙惟肖,生动体现了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新洲区的教师列举了自己班级的案例,使大家意识到,班主任的工作不仅是走近学生,更要深入学生的家庭;蔡甸区的教师展示的‘复杂环境下的科学教育’,更多关注学生的成长,平朴无华,打动人心;在初中化学骨干教师的继续教育中,他们从改变学习方式开始,制定、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管理、评价机制,并围绕培训内容,适时开展小组活动,让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亲身体验‘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感受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杜威的“做中学”理念。总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创新受到教师的热烈欢迎,并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最终形成良好的教师继续教育文化。

(2)后期研修

在教师继续教育后期开展实践研修是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促进教师不断反思,并在应用中不断提升的有效措施。在教师继续教育后期的实践研修期间,能使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增强自我计划、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等能力,并将这些能力应用于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力求使理论思想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最终提升教师继续教育的效果。另外,让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带着后期研修任务参加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可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意识。还有,教师继续教育后期的实践研修便于各区集中管理,利于搭建服务平台,可开展有效指导与组织,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最终形成“一人研修带动一批教师发展”的良好局面。

的确,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须创新与变革,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求真务实。只有不断探索和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才能有效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我们将一如既往,且思且行。

上一篇:校本培训教师个人总结范文 下一篇:个人继续教育培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