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再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17 23:06:03

继续再教育

继续再教育篇1

    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再培训、再教育。这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和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我国企业会计行业的现状

    (1)是合格的会计人员数量不够;

    (2)是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3)是风气不好,做假账、造假账,违反财会制度和职业道德。只有通过大规模的培训,提高会计队伍的政治、业务和整体素质,实行强制的定期的继续教育学习,更新知识,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会计队伍的不利局面。

    二、会计职业判断在应用中碰到的困难

    (1)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总体偏低

    在我国的会计人员队伍中,有少数的会计人员仍然扮演着账房先生的角色,只实现了会计核算的职能,即对企业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从头到尾加以记录。他们实现的是一种事后报告,很难在事前给出准确的预测,无法对不确定性经济事项做出合理和准确的职业判断。由于历史和自身的原因,他们没能接受到正规的专业教育,仅仅凭多年从事会计工作所积累的经验来处理经济事项。而他们所积累的经验,可能又是一些错误的经验,不符合现行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要求。还有一部分会计人员虽然接受了正规的专业教育,但是他们没有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更新和补充自己的知识,他们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还停留在若干年实践前的水平,而会计法律规范和会计技术规范却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他们从学校里带出来的知识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要求。在现阶段, 高校对学生的培养重理论而轻实践,仅仅按照书本知识的指导而做出的职业判断,往往也是不够准确的。

    (2)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少数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下,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严重歪曲或掩盖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会计人员做出职业判断,除了要依赖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还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现在和将来的财务环境和经营状况。而评价企业现在和将来的财务环境和经验状况,又要依赖于一定的会计信息,包括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程度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会计职业判断的结果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在虚假会计信息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一旦会计人员以失真的会计信息作为参考依据来做出职业判断,它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将很难得到保障,它的重要作用当然也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受到以上两大障碍的影响,如何消除它们的消极影响已经成为摆在会计人员面前的一大课题。要想使得会计职业判断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除了想办法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还需要创造一个健康的会计环境。

    三、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适应经济发展“两个转变”的客观要求 。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现代会计必须随之转轨变型,由报账型向管理型、决策性转变;由事后型向事前型、事中、事后全过程转变;由被动型向能动型、自主型转变;由传统手工方法向现代高科技、网络化、规范化转变。适应形势,更新知识,不断进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是科教兴国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企业改革、会计主体变化对提高会计人员基本素质的必然要求。

    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其基本思路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形式多样化,会计主体多元化,在企业错综复杂、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①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增强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②具有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③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一定的新技术知识,较娴熟的业务操作能力,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④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忠于职守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刻苦学习,廉洁奉公,团结协作。

    四、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实行终身学习教育制

继续再教育篇2

语文教学改革的情况怎样,主要看教学效果。检验教学,目前还主要看测评成绩。高中语文教学,则主要看高考成绩。高考语文成绩无疑成为检验语文教学效果的检测仪。于是,人们便在高考这根指挥棒所画的圈子内,探测着、研究着、品评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考评制度也相应地出现了。

国家教委虽曾三令五申不准片面追求升学率,可具体到教育业务部门的教学评估,却又往往失之偏颇。每年高考各中学甚至每个毕业班都有具体而明确的升学指标,所教学科也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譬如,所教学科成绩与地区、县、乡同类学校相比,位居哪几个名次可以获奖,位居哪些名次将要受到处罚。且高考所教学科成绩直接与年终评优、晋升职称、入党提干挂钩。更有甚者,除了正常的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外,一些地方和学校又相继出台了一些名目繁多的考试。诸如:第一轮摸底考,第二轮质量检测考,第三轮竞赛评比考,第四轮综合测试考——考,考,考,似乎考分是检测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是衡量教师工作成绩的唯一标准。不论语文教学进度如何,教学活动怎样安排,一切都要为考试让道。我们并不怀疑测试对教学质量具有评估作用,也不怀疑测评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督促作用,但这种名目繁多的考试是否有利于正常的语文教学工作?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为了应付各级各类考试,不少语文科老师不得不改变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要我的学生考高分,就说明我教得好。”于是急功近利“唯分而教”的现状出现了: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你不考的内容我一概不教。譬如:高考考多音字、形近字、多义词、近义词的辨识,那么我在授课中就教这方面的知识;高考考文段关键词语、关键语段的分析,那么我就索性把每册基本篇目课文中关键词语、关键语段挑出来,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考名言警句的识记,那么我就把名言警句收集在一起让学生背诵。近些年来,高考多考材料作文、看图作文,那么我就重点训练学生材料作文、看图作文。至于与高考干系不大的内容也只有束之高阁了。为了对付考试,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授课只重视考试的内容,不重视非考的内容;只重视基本篇目,不重视非基本篇目;只重视课内,不重视课外。原来以指导阅读、写作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变成了以做题、解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原来使用的引导式、启发式的思维训练方法,代之以填鸭式、点划式的训练模式。君不见,为了使学生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语文科老师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出题考查的知识范围、能力范围,研究不同内容、不同题型的应对策略;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翻阅资料、汇编试题、刻印试卷。并美其名曰:增强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孰不知,针对性加强了,而学生负担加重了,阅读面、见识面却变狭了,读的内容、识的内容也变少了。

更有甚者,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在老师的眼里,也分为三六九等:有了拔尖生、希望生、提高生、后进生之别。高分生自然是教师的掌上明珠,百般娇宠,可给开小灶,给加餐;低分生一时半时难以提高,自然要受到冷遇,可熟视无睹放任自流,并美其名曰:集中精力保证重点。结果“重点”是保证了,却忽略了大部分学生。这样的应试教育何谈“有教无类”?何谈提高学生素质?怎么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呢?

中学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实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大目标?怎样才能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光靠课堂上读那几本语文教材,光靠课堂上做那些无穷无尽的语文练习题能行么?光靠培养班内为数极少的几个尖子生,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吗?在这种“应试教育”下,即便有些学生的语文高考能得高分,能升入高校就读,但又有谁能保证他的语文素质就一定能好?谁能保证他不是高分低能呢?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教学大纲》明确地阐明了语文的性质,阐明了语文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叶圣陶先生曾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就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的责任。”叶老从语文工具性的角度出发,明确地阐述了语文教学的任务。如何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语文科承担了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教会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阅读文章,准确地获得信息;学会写作;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且以此为工具进而学好、用好其他学科。也只有如此,“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责任”。那么,目前的语文教学,能尽到这样的“份内责任”吗?光靠让学生死读那么几本教材,死记那么若干条文,怎么能使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仅让学生学会一些应试文章的写法,怎么能使学生一辈子随时随地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呢?可见,中学语文的应试教育再也不能“浓化”了。

通过1993年以来的"3+2"的新高考语文试卷,可以较好窥视出淡化中学语文应试教育的新动向。

首先,不从课本中出题,其本身就是对“应试语文教学”的巨大冲击。你死抠课本,死记教条,知识面狭窄,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和思维应变能力,是绝对答不好考卷的。

其次,语文命题基本纠正了过去只重视知识、不重视运用的考查偏向,按《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素质和思维素质测试。以第一卷中的知识题为例,过去高考侧重于对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考查,而现在虽也考查这些内容,但却是以这些知识点为对象,具体考查运用能力,考查学生的语言素质。阅读类试题,包括科技类说明文和文言文阅读,则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就阅读试题本身来说,无论是考查局部的判断或整体性的理解,考生要做好此类试题都需要经过一番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这不是我们仅让学生记几种阅读文章的模式,记几条“阅读理解的对策”所能了结的事。作文考查更是各种能力兼备的一种综合测试。特别是近些年来的分类给分,更能明确地体现这一点。文章用词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修辞是否妥贴,标点是否正确,书写是否规范,这是考查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一些问题;审题是否准确,中心是否突出,思路是否清晰,结构是否合理,联想是否丰富,推理是否严密,这是考查思维能力方面的问题;能否使文章有典型的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使其内容充实丰富有新意,这是考察知识经验方面的问题。高考所检测的这些内容,都不是仅靠我们讲十几篇“基本篇目”,靠学生做几本练习所能达到的。难怪,去年一位高考落榜的复读生不无感慨地说:“1995年高考,语文考了300多分(标准分),结果名落孙山;1996年全力学语文,做了几大本习题,结果高考语文还是不及格。”

就我们县级高中来看,每年能够进入高校的学生至多也不过40%,而60%的学生则走向了社会。可这部分学生又能凭什么在社会上自立起来?凭他们所学的那几十篇基本篇目?凭他们死记的那些条条?靠他们所掌握的做题的思路和解题方法?——这显然是不够的。他们需要有自强的基本素质,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实实在在的科学文化知识、社会知识,需要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否则,一旦踏入社会,一个高中毕业生与初中毕业生、小学毕业生、甚至于文盲又有多少区别呢?

继续再教育篇3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模块;技能;考试 

 

一、继续教育的概念界定 

 

1.继续教育含义 

“继续教育”这一词语最早出现于欧美国家,出现之初的目的和宗旨是为了对一些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再次的、必要的专门培训,以便其能完全掌握迅速更新的生产技术,适应生产的需要。我国继续教育的概念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应运而生,较之欧美国家,出现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期,清华大学张宪宏教授首次在国内引进“继续工程教育”这一与国际接轨的名词和概念。 

狭义上的继续教育是指,向接受了某种教育后的某些特定人员(尤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技能拓展、社会规范或情感等方面的高层次的进一步追加教育。而广义上的继续教育则是指,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目前,继续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构建“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和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含义的特殊性 

高职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高职院校是省级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地方建设情况的实际需要而设立的,主要目的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专业技术型人才。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由于其必须帮助本校毕业学生实现学历层次提升的需求、帮助本校毕业学生具备企业所需的技能、帮助地方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因此,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含义就包含了学历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两个层次需求,继续教育对象也分别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两种类别。 

 

二、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功能 

 

1.社会发展的需求 

继续教育在整个终身教育的体系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是终身教育的核心组成,它是正规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对提高国民素质和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因其具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特殊功能、拥有大批的高技术专业人才、拥有大量的教学资源和实验实训场地等特点,很自然地承担了建立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学习的重要使命。高职院校中对企业人员的回炉培训、对即将毕业高职生的再培训及学历教育,可以帮助员工和高职毕业生尽快适应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实现校企无缝对接,这在无形中也将推动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 

 

2.高职生的需求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职教育明确定义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007年统计显示,全国已有高职院校1109所,在校生人数数量庞大,占全国高校总人数的50%以上,高职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是迅速的。 

但是,在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中,高职教育被等同成为次等教育,高职院校被等同成为大专院校,高职毕业生也被简单地定位为“蓝领”,高职院校成为落榜生的归宿,成为家长和学生无奈的选择,生源质量无法提高。另外,在就业过程中,学生也往往被一纸文凭拒之门外,调查显示,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和家长中,有60%以上的家长希望学生能有继续教育和继续学习的机会,正规、便捷的学历教育需求便随之出现。 

从麦可思公司对2009届高职院校毕业生调查中可以看出,58%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课程教育无法满足初级职位的实际工作需求,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实战训练和专业技能再教育也有着迫切的需求。 

 

3.高职院校的需求 

如何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何创立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如何在确保正常全日制教育的前提下,拓宽思路、利用资源、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如何真正实现“两条腿走路”,这些问题和思考都催生了在高职院校中发展继续教育力度的渴求。 

高职院校要更好地发挥职业院校高级形态这一使命,要更好地满足学生对学历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的需求,要在确保全日制教育的基础上创造经济效益,就必须深入研究继续教育长效运行机制,研究出更多的继续教育项目,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现状分析 

 

1.领导重视不够 

由于高职院校的发展重点在于全日制教育、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及课题建设等,多年来,继续教育仅仅被看成是利用学校剩余教学资源进行创收的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的,继续教育和全日制教育的互补关系未被重视,继续教育的资金来源、机制建立等都受到制约。 

然而,只有加强领导重视程度,强化制度落实,提升制度的执行能力,继续教育的发展才能有前途可言。我国在“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纲要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相信,在未来几年内,继续教育在高职院校中一定会良性发展。 

 

2.市场意识不强 

目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很少有人对市场进行调研,很少注重市场需求的变化,缺乏竞争和创新意识,没有新项目开拓,导致整个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体制缺乏活力。 

另外,继续教育虽然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从国家政策层面而言相当重视,但是,继续教育的文凭在涨工资、晋升、提干等方面却与全日制文凭存在差距,这也使得继续教育的招生受到了影响,招生宣传明显无力。 

要发展继续教育的规模,就必须从源头出发,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与多方取得交流和联系,开拓真正有市场潜力的继续教育项目,扩大宣传力度、改进宣传方式、全体动员,招生市场必定会有所突破。从2010年的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等简章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以前出现较多的学历“全日制”要求已经删除,从这一举措中也可以看出国家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恒心和力度。 

 

3.管理体制不顺 

由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继续教育的管理只限于招生和发证两个环节,因此,继续教育的中间过程往往被忽略,增强办学质量意识不强,继续教育往往被认为是花钱买证的一种形式,社会认同度和社会信誉急剧下降。 

同时,管理体制的不顺还表现在各机构办学水平良莠不齐、培训市场杂乱无序、管理人员缺编等方面。更大的缺陷在于校企深入合作不够,继续教育既缺教育对象,又缺培训人员,面对巨大的市场,继续教育却无法迈步前进。 

只有理顺管理体制,固定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专项工作人员、市场调研员等角色,真正形成顺畅的运行机制,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工作才有出路。 

 

四、“三位一体”模块的搭建 

 

1.自学考试本科教育模块 

在“十一五”规划期间,仅江苏省就有441.6万人次报考自学考试,开考215个专业,培养自考毕业生17.8万人,占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的十二分之一,相当于14所大学5年毕业生数的总和,可见,自学考试规模日益增加,规范性日益完善。在高职院校中,由于大半以上的家长和学生对本科学历教育都有需求,因此,在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体制中肯定要搭建“自学考试本科教育模块”。 

(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它的特点是适用性强、开放性大、灵活性高、费用低等。 

这种形式主要适用于家庭贫困、学有余力、有恒心的学生。学生可以从进校开始就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自主选择自学考试的学科和科目,自行制订学习和考试阶段性计划,自己报名参加课程考试,只要通过国家规定的课程便可取得学历。但是,这种自考形式并不适用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因为自考强调的是自学,这种额外负担的学习可能会加重其本身的学业负担,导致课程学习困难,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心理负担及心理疾病。因此,应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这种学习形式进行宣传,并设立专门的考试报名点,帮助有需要的学生。 

(2)自学助学考试(专接本) 

自学助学考试,俗称专接本,又称小自考,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教学过程管理和学业考试管理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江苏省自2008年以来出台文件实施专接本的继续教育方式。简单而言,就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即将进入大三顶岗实习前,选择与高职院校所学专业相近的本科专业及对应的学校对接学习,在两年弹性学制内,在高职院校直接完成全日制的本科学习。 

这种形式的学习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实现第一学历为本科的要求,而且还可以拿到学位证书,同时又由于其本身属于自考系列,社会认可度也较高。但是,由于这种学习形式采用免试入学、宽进严出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负担也较重,有些学生会由于一两门课程没能通过而不能获得毕业证书。因此,这种学习模块的适用对象主要是未来意向性工作对学历要求较高、不需要马上工作养家、学有余力、抗压能力较强的学生。 

2.成人高考系列教育模块 

(1)专科起点升本科(专升本) 

专科起点升本科,俗称专升本,它是国民教育系列下成人教育系列,学生取得高职院校毕业证书后的任何时间报名参加统一的入学考试,考试通过后直接录取并进行学习,它是一种边工作边读书的形式,在高职院校内开展这种继续教育模块,多采取函授和当面授课相结合的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由于通过率高、学习轻松、可以工作学习兼顾,适用于所有高职院校学生,但是正是由于这种学习模式的高通过率,所以含金量不高,更不能实现第一学历为本科的要求,因此,对学历要求高的学生就不适用。 

(2)高中起点升高职(高职、高专) 

高中起点升高职的教育模块,主要针对部分高考没有考上本专科的学生,在高职院校中专门设立这种模式,可以帮助高职院校丰富继续教育系列的内涵。 

 

3.专业技能再教育模块 

高职院校成立的重要使命就是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便体现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充足、技术应用型人才储备多等,因此,在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模块搭建中加入专业技能培训模块就非常有必要了。这种专业技能再教育模块可以设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在学生进入社会工作之前,安排专门的校企对接式专业培训,以学以致用为原则,以企业的当前或长远需求、职业道德培养、最新技术应用为目标制订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快速、系统地再次学习专业知识,尽快适应工作的需要。 

同时,这种专业技能再教育模块也可以通过对企业特殊需求学员培训的方式,帮助更多的企业人士掌握专业技能,高职院校也可以更好地完成专业技能传授、服务地方经济的历史使命,也可以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的力度。 

 

五、“三位一体”长效运作因素分析 

 

1.真正实现“学分对接” 

尽管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有着各自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但是两者之间在课程设置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无论是高职还是本科均已实现学分制计划的教育模式,那么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与高职院校本来的课程设置之间应具备学分互认和学分对接的意识,这样学生就不用重复学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节约时问学习更多的新知识和理念。 

在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应主动与高校或技能培训机构沟通,加强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制订出合理的实施计划。例如:在自学助学考试(专接本)教育模块中,可将高职院校学分制计划与自学考试课程安排进行对比和研究,将教学要求相同和学分相同的课程实现学分互认,将学生此门课程的高职院校成绩直接计人本科学习段的学习成绩。再如:在专业技能再培训教育模块中,技能培训的理论部分内容可以融入高职院校的学分制计划中,将理论学习和简单操作的内容融入高职院校的课程和实训中。 

 

2.真正实现“时间对接” 

在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中,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将成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绩效点。因此,在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与相关主管部门、本科院校加强沟通与交流,争取将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过程与继续教育过程相融合,节约时间成本。例如:在专接本教育模块中,江苏省教育厅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将学生大三这一年做了融通处理,合并完成,为学生节省了一年的时间,受到学生的欢迎。 

 

3.真正实现“资源对接” 

在高职院校中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就是校企合作交流平台、专业技术教师、实验实训设备,因此,高职院校应真正利用好资源,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实现资源对接。例如:在专业技能再培训教育中,运用校企合作平台,可以借助德国“双元制”教育经验,借助“订单式培养”手段,更好地完成资源对接。 

 

4.真正实现“知识点对接” 

在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知识点的衔接和再学习,应区别于全日制教育的方式。例如:在专业技能再培训中,可以设置物流师、酒店中级服务员等项目,那么在这些项目培训的过程中,浅显的理论知识内容可以直接跳过或一带而过,而注重新知识点的学习和实践应用部分的内容。 

继续再教育篇4

摘 要:人才的管理和使用的前提是搞好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人才的开发很重要的一条渠道就是坚持搞好继续教育。本文主要揭示了继续教育的科学内涵、继续教育对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及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继续教育 开发人才 干部培训

发展经济,扩大社会再生产,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二是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扩大再生产相对应的人才开发也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对既有的人才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和组合,达到最佳效益的优化配置型开发;二是着力于人力资源的质量、品味提高的内涵挖掘型开发。内涵型开发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继续教育。

所谓“继续教育”,是传统教育的继续和补充,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大体包括以下方面内容:(1)对大学毕业后的在职科技人员为更新、拓宽及加深专业知识所进行的教育;(2)对在职科技人员的研究生教育;(3)对技术员和技工进行提高学历的教育;(4)除学历教育外,还有对成人主要是对干部进行的非学历性的思想和业务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如公务员培训教育。

一、继续教育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一)继续教育是增加人力资本存量的有效措施

人力资本并非天赋,而是靠后天获得的,其途径就是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正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实践证明,对员工培训与教育的投资会获得比物质投资更高的回报,而且这种回报具有长效性和超成本性。经过教育培训的员工,劳动熟练程度明显提高,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会增加,在劳动组织中与其他人员的配合也更为默契,产出会大大增长,所提交的产品质量会得到明显改善,生产成本也会随之下降,从而对提高组织的劳动效率和效益的贡献也就更大。由此可见,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着内在的关联,并且这种关联呈明显的正相关。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及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根本原因之一正是劳动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力低下,而教育落后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

(二)继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延续和发展

首先,一个人获取知识的过程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长期的、渐进的。传统的“一次教育,终身受益”的思想已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据统计,一个人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仅占其一生获得知识的10~20%,80%以上的知识则是毕业后从在职教育和工作实践中获得;其次,人才的成长不能只靠学校教育这个单一渠道。做为人才培养基地的中、高等学校的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专业设置面偏窄,知识局限性较大,难以满足社会需要。要改变这种教育滞后造成的人才素质与岗位需求脱节的现状,除了从学校教育入手外,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也是一个重要途径。

(三)继续教育是一种激励手段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是社会中的人,不但有衣食住行等物质生存条件或基本生理方面的需要,而且有思想、有情感、有追求。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才都有一种追求自身发展的欲望,这种欲望如不满足,就会觉得工作没劲,生活乏味,影响到工作积极性的发挥,甚至导致人才流失,尤其是优秀的人才,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会更强烈。做为一个组织,应力求创造一个满足员工多方面需要的环境,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实施继续教育一方面能增进员工的知识和技能,使其能跟上组织的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员工在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组织对他们的重视和培养,提高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员工个人求得了发展,得到了益处,既增加了在裁员过程中的竞争优势,又增强了职业发展的机会,还可能带来经济收入的增长,这样就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组织的认同感,拉近了组织和员工间的距离,从而大大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最终实现“双赢”。

二、继续教育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继续教育应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

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明确:没有理论指导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继续教育的实践表明,成功的探索固然有之,但理性的作用似较欠缺;而对探索的实践总结,又偏重于经验性的概括。因此,只有以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继续教育才可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科学性。

其次,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必须体现出注重能力培养、激发学习动机、强调学生主体性等特征。

再次,要将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贯穿于继续教育过程的始终,包括教学目的确立,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以及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手段运用、教学效果测试和教学评估等环节。

(二)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应是提高有关人员的创造能力,包括对知识的更新和补缺

首先,在继续教育中要体现浓缩性的特点。教材不必追求系统、完整,而应以重点、难点为主,兼顾“跨度”与“深度”的关系。

其次,继续教育应体现出注重科研的特点。在讲授新技术、新成果时,要阐述其产生前提和形成的背景,介绍创新者所取得成果的思路与方法,并对各种观点作比较和分析。尤其要介绍当前的科研热点问题,将学员推到科研的前沿,激发其创新欲望和探索兴趣。

再次,继续教育的成绩考核应体现多元化特点。即不单纯地搞知识记忆性的卷面考试,而应运用论文、总结、答辩、笔试、口试、开卷、闭卷等多种形式。

(三)充分结合培训人员学习特点,努力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性

由于继续教育中的学员,有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再次进入学校进行脱产学习,而绝大多数人是进行在职学习,他们对知识的获得,主要靠自身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在继续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员的主体性是至关重要的。

(四)根据继续教育教学内容的不同,实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继续再教育篇5

【关键词】高度学习 继续教育 绩效考核 科研能力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技术日新月异,为了与时俱进、紧跟先进知识的脚步,继续教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加强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高等学校不仅承担了培养社会接班人的重任,而且在提高受教育者认识实践能力的同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加强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一、正确解读继续教育理论

继续教育是面向踏入工作岗位的社会成员,及其学历和技术上已达到一定层次和水平的成人学历教育,是组成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部分,同时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主要依靠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可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的再学习过程。其次继续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手段,着重开发人才潜在能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是当代专业技术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分析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继续教育管理队伍现状不容乐观

现阶段,继续教育管理队伍现状不容乐观,包括管理人员年龄、学历、职称等。据走访调查发现,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管理人员普遍存在老龄化趋势,这样的现象会导致管理人员无法适应当代年轻人的思维方式,产生年龄代沟。由于两者方式和态度等存在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年长的管理人员通常遵循传统的管理模式,对待和处理问题往往生搬硬套死的规章制度,这样就会对学习者情绪造成一定影响,降低了学习效率和工作积极性。其次继续教育偏重于专业技能,所以管理人员学历、职称等成分较为复杂,尚且没有严格的法律文件来限制和约束学校继续教育管理人员身份和学历,因此管理人员学历参差不齐,职称过于混淆,使得在高校管理方面缺乏职业道德和组织能力现象屡屡皆是。

(二)“教”和“需”脱节指导,专业技能人员管理水平低下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培训机构重视理论教育忽略技能实践活动,而真正意义上的继续教育则重视专业实践能力的锻炼。现阶段,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管理出现了“教”和“需”的脱节指导,从事理论传授的教师缺乏对生产、技术等实际情况的了解,习惯于以教材为本,很难满足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而技能教师大部分聘请的是只懂专业操作的技师,他们虽具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但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术语一窍不通,造成了学习者难于理解和融会贯通能力的发挥。其次由于专业技能人员管理水平低下,缺乏统一的绩效考核和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约束,所以工作态度敷衍、涣散,大大降低了管理积极性,循序渐进将不利于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缺少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和相关科研能力

由于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管理人员存在老龄化的影响,使得管理中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缺乏年轻人的青春活力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这样的机制则不利于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久而久之易形成传统落后的恶性循环。其次管理队伍整体学历不到,成分复杂,使得团队协作能力受到影响,再加上缺乏相关科研制度的管理,因此,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管理只是简单维持了正常秩序,对更深层次的科研教育引导未起到有效的作用,相反,阻止了科研理论和实践的升华,使得独立申请职称、专利等受到限制。

三、提高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管理,并健全绩效考核和岗位责任等制度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继续教学实践领域不断拓宽,研究范畴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入,所以加强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管理,完善相关机制的建设,有计划的引入年轻力量,并借鉴他们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工作态度,积极投入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再学习,提高人员的文化和管理素质,同时健全绩效考核和岗位责任制度,将绩效考核和实发工资挂钩,用严格规章制度约束拖拉懒散的不良作风,并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督促、检查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

(二)合理优化管理队伍,努力提高科研意识和能力建设

合理优化管理队伍,努力提高科研意识和能力建设,是目前高等学校对继续教育提出的重要责任目标,因此,在加强继续教育管理的同时,有必要对现有人员学历、技能、职称等进行统筹规划,采取优胜劣汰竞争模式,选取综合素质较高的管理人员,从而合理优化配置,相互促进,形成一支高、精、尖的管理团队。其次努力提高科研意识和能力建设,通过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等再学习方式,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具备专业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形成一支团结协作、共同研发的高素质团队。

(三)完善继续教育培训和学习制度,促进专业、高效化发展

当今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在“活到老、学到老”的这种终身教育思想的渗透和深入人心后,继续教育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发明显和重要。因此对继续教育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时刻更新技术、观念的转变,加强新知识理论的学习,而且要努力实践新技术的操作和管理,通过完善继续教育培训和学习制度,提高管理人员自身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促进继续教育更专业、高效化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继续教育是人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虽然现代教学体系中存在着弊端和不足,但是通过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机制的调整,会不断完善继续教育培训和学习内容,加强教育管理,健全绩效考核和岗位责任等制度,综合提高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和素质修养。另外,继续教育要发展,就必须进行规范的管理和创新,只有制度规范、技术创新的管理才可获得竞争优势,才可保证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云昌,王春.加强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20).

[2]达明莉.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高校管理队伍之我见[J].科技信息,2007(23).

继续再教育篇6

    论文关键词:全球化;职业继续教育;结构要素

    原始社会,人类为求生存必须从事与其生活相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并由经验积累,通过代与代之间将掌握的生产劳动技能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为求得特定经验、技术与技能的学徒制度。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特定职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加复杂,学徒训练无法满足个体的实际需求,因此,个体为发展身身的能力、学习更宽广的知能与技能而寻求系统化的职业教育与训练,其后,职业教育与训练逐渐制度化,同时,职业教育与训练担负起提供个体养成职业能力及适应生活所需的知能与技能的责任。随着外部环境全球化、弹性化、多元化及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目前的职业继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压力。本文从社会学角度提出职业继续教育的结构要素,分析全球化对结构要素的影响,探究全球化下职业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职业继续教育的结构要素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最大的差异在于“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体一点,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无论其是否具有组织性或系统性,均属于教育范畴。而从“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的定义中,教育包括“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两种性质,因为人是教育的对象,所以教育促进人的发展;而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则社会势必为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亦即教育培养人的过程是将社会知识、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意识形态不断内化于教育对象,促使个体社会化,且亦因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所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职业继续教育包括职业、继续及教育三属性,鉴于职业继续教育内含于教育领域,则其教育本质与其他类型的教育性质具有共通之处,亦即职业继续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然而,职业继续教育更因其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及教育内容的特殊性而有异于其他教育类型。传统意义上,因职业教育及相类似的技术教育是配合经济发展而规划设计其内涵,让每一个接受教育的个体拥有就业能力,故这类教育普遍被视为终点型教育,个体接受的这类教育也可称为职前准备教育。本文所称职业继续教育乃是指有目的地培养生理已成熟,并能扮演一定角色而被社会所承认的成人在就业后,继续认识与发展职业知能、技能与态度的社会活动;换言之,职业继续教育是个体确认外在环境变动之后产生的内在需求而进行的继续性的职业教育。

    根据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兼具促进人的发展及促进社会发展二重性质,教育活动在概念上内含于社会活动,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由若干部门、层次及因素以一定的方式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教育结构具有一般社会结构的共性。借用社会学家帕森思对社会结构层次分析的概念,亦即社会价值是社会结构的最上层,其次为特殊集合体形式,再者为制度,最后为角色等四个层次,笔者将其导入职业继续教育结构的阶层分析内容,教育价值为最一般或最抽象的概念,表示部分或全体成员所向往的理想教育,即教育应达到的目标;其次为特殊集合体指教育组织中各类团体或行动单位;再者为制度形式指称的权利与义务规则及相互关系;最后则为角色,即是角色扮演者应如何表现促进目标实现。据此,职业继续教育结构应为目标、主体、管理及行为四要素。同时,因为教育内容是学习者认识与掌握知识的主要目的,所以我们在设定职业继续教育结构时,在借鉴社会学基础而确定的四个结构要素的前提下,加入了内容作为职业继续教育的第五个且处于关键地位的要素。

    职业继续教育结构中目标影响管理规范的制订和结构中的主体行为方式,从而使管理符合实际的需要,主体根据其身份地位,修正其行为并对目标产生影响;行为则因目标及管理规范,并配合主体的需求而产生主动或被动、积极或消极的行为。换言之,由于目标、管理、主体和行为四项要素的彼此作用,致使职业继续教育结构不断延伸与发展。内容则为职业继续教育的核心所在,其他四个要素紧紧围绕内容而形成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全球化对职业继续教育结构要素的影响

    人类社会正面临资讯、经济和科技等方面全球化的冲击,全球化是时空的延伸,能将不同社会和区域联结成一个横跨地球表面的整体。在当今社会,各个区域的社会制度、组织及生活等深受全球因素影响,这种发展趋势使得社会生活的时间与空间安排不再完全以区域为基础,而是被吸纳至全球化的时间与空间延展过程中。今天,我们因全球化的贸易、旅游及资讯发展而扩展了文化视野,且改变经济竞争形态,现代生活为个体造就了无限的机会,但伴随着的则是风险及不确定性的增加。因此,如何协助及促使个体从多元、变迁的全球化经济社会中展现个体之潜能,实为职业继续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分析全球化对职业继续教育五个要素的影响可以为职业继续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1.对目标要素的影响

    传统教育因其假设个体如果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则将更能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所以传统教育的目标旨在增长、补充个体的知识;然而,随着资讯科技发展,全球化竞争的态势逼迫教育的内涵不仅着重于个体能力的形成,而且重视个体潜能的开发,并强调能力与潜能的运用。从国家角度而言,因流动性因素影响,职业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无法再以“国家人力资本积累”为概念界定,而是以为社会培养最适合的公民为目标;另外,从个体角度而言,职业继续教育则是以协助成人生存、理解及适应现代社会为目标。在全球化的冲击与影响下,职业继续教育应以提供增加成人专业发展的机会;促使成人更新专业知能、技能与态度;适应全球科技发展与经济需要;协助成人补充及扩展科技能力,以利于职业转换需要;重视成人工作经验与职业态度的培养,加强实务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为教育目标。

    2.对主体要素的影响

    职业继续教育主体区分为教育的提供者、接受者和管理者三大类。在提供者部分,职业继续教育不应该由国家独供,亦非市场独占,而且因为现代社会受国际化、市场取向化、流动化及网络化的冲击,职业继续教育的提供者不再仅限于政府或国内的企业、学校,还应包括国际合作伙伴、企业及学校等多元主体。而在接受者部分,则非限于传统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全球化让社会每一个个体随时都有可能成为弱势群体,所以需要学习的应该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管理者则指政府相关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政府在政策规划、执行、评价、监督、制订及协调等角色扮演方面所起重要作用应以全球化为目标,同时应该审慎平衡职业继续教育提供者与接受者的权利与义务;行业协会则应该从本行业全球职业发展的趋势出发,发挥信息优势制订适合本行业继续教育发展特色的继续教育目标和内容。

    3.对管理要素的影响

    为配合职业继续教育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实现其目标,职业继续教育的管理需要对变动的环境作出动态反应。资讯科技与网络通讯功能为职业继续教育组织成员之间协力运作提供了有效途径。职业继续教育的管理机制趋向以弹性、鼓励、沟通、效率、合作、互动及风险管理方式替代僵硬、惩罚及强制约束。管理者应构建各方当事人之间的对话机制及去中心化的决策模式,如建立完善资格认证系统、分析与传播劳动市场资讯信息、监督学习流于文凭制造等。同时,在职业继续教育领域,为提高职业继续教育的竞争效率,政府应建构职业继续教育产业化的机制,以利于发挥职业继续教育的经济功能。产业化并非指教育系统可营利,真实目的是在各级学校传统目标下,利用学校科研实力成为工业研究中心与开发中心,并通过与社会横向联系,培育学习者实践工作能力并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地区经济增长服务,同时解决教育者自身经费不足问题。

    4.对行为要素的影响

    行为要素包括各主体之间因权利来源归属不一而发生的作为或不作为。职业继续教育的行为主要分为学的行为和教的行为。学习不再是单纯的承受,而转变为自主学习及学习如何学习。首先,我们除了要学习系统化的职业知识外,还应该重视且结合成人的实际与经验,促使成人生长与发展。现实中,成人常因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不能继续接受教育,然而,在全球化的视野下,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因素已经不是主要因素了,网络资讯技术的发展改善了学习的途径。其次,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协助,学习应以采取较易落实的菜单式学习和任务式学习方式为主。菜单式学习可以设计更为弹性的职业继续教育内容和学制,每个个体可以在自己有时间的时候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任务式学习为学习者根据职业发展目标的不同提供分阶段的自选学习目标。至于教的行为,除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外,教导学习者如何学习及适应现代社会,亦成为教的行为的主要内涵,这也是终身教育理念下继续教育的应有之义。

    5.对内容要素的影响

继续再教育篇7

关键词: 继续教育;教育服务;促进就业;市场合作

收稿日期:2005―09―15

作者简介: 王辉(1978―),男,汉族,哈尔滨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秘书,研究实习员。

包绍明,男,福建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一、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办学方向不明确。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是高校的主要任务,人才培养的形式既有学历教育,也有非学历教育。在我国继续教育工作实践中,由于存在着严重的地方保护和行业保护思想,继续教育条块分割、管理体制行业封锁,使得高校等一些有办学实力的机构,难以开展跨行业的继续教育,造成了高校继续教育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影响了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规模和人才培养质量。从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上看,虽然我国大多数高校都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并负责全校的继续教育工作,但是,继续教育学院真正发挥作用的不多,办学方向模糊不清。而且,大多数继续教育学院与成人教育学院一起设置,从事的多是成人教育的工作,以补偿学历教育为主。近年来,受普通高等教育扩招冲击,再加上成人学历补偿教育的基本饱和,各高校成人教育招生数量急剧下降,面临着严重的萎缩。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对继续教育市场缺乏调研。继续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求。但是,现在很少有高校对社会需求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更谈不上对企业和社会需求变动的科学把握,基本上是凭经验或想当然地找内容办班。由于继续教育市场目前基本还处于垄断地位,因而助长了一些高校“等米下锅”的意识,缺乏应有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缺少必要的物质支持。目前,许多高校没有把继续教育经费纳入到学校的统筹计划之中,没有专项资金,对继续教育投入很少。因此继续教育学院只能从办班收入中留成有限的经费来满足日常运作的需要。同时,高校继续教育工作主要是利用学校的富余资源,没有固定的师资、场地、设施和教材。可以说,培训形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材和培训内容陈旧、缺少针对性和实用性,是高校继续教育的通病。

(四)合作不到位。继续教育具有面广、专业性强、个性化突出、方式方法灵活等特点,必须直接面向社会、面向求学对象,并取得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的支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当成为继续教育主体,成为继续教育的设计者、承担者和推进者。近几年来普通高校实行开门办学,包括继续教育各类培训,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机会大大增加,关系更加密切,但总体上看合作的步子还不够大,学校在吸引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广泛积极参与继续教育,使企业成为继续教育主体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机制,许多所谓合作仅停留在表面上,企业要么选派人员进高校接受培训,要么请高校“度身定制"培训方案并组班实施,这样做与其说是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倒不如说是企业委托学校实施,很难说得上实质性深层合作。

二、继续教育在解决失业问题上的作用

目前,在我国就业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性失业问题。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水平相对较低,一些新兴行业专业技能人才严重短缺,而传统行业中的劳动力又供大于求,造成“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局面。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水平决定了现阶段我国结构性失业的必然性和严重性。我国的教育存在一定问题,从而影响了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公共教育投资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我国的公共教育投资占GNP的比重与其他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很低,这导致我国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偏低。至2001年,我国16岁及16岁以上人口中接受过大专及大专以上教育的仅占3.81%,仅接受过初中及初中以下教育的占84.24%。相对文化程度较高者而言,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动力更容易受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一方面,由于文化程度较低,所以无法适应技术升级的需要;另一方面,较低的文化程度也妨碍了对其他行业技能的学习,以至无法适应行业转换的要求。在我国当前的失业人员中,文化程度较低的人员比例很大,2001年城镇失业人员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7.5%,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6.4%,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6.1%。同时,受劳动力素质较低的影响,部分需要高素质劳动力的产业出现岗位空缺,影响了产业的发展,也使产业结构调整受阻。

我国政府在历次的政府报告中明确指出,大力加强对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以此来促进就业。可见,教育培训已经成为公认的促进就业的有利途径。面对目前严重的失业现象,如何发挥继续教育的作用,找准继续教育在解决失业问题上的有效途径,是发展继续教育的必由之路。

三、探索继续教育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

紧贴市场,以就业、择业和创业能力的开发作为高校职业继续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家事业单位的改制,职业继续教育正由政府、行业主导型向社会需求及市场导向型转变。社会成员对“教育是一种投资”的观念逐渐接受,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动力不断增强,对继续教育的总体需求不断加大。同时,教育培训市场竞争激烈,社会日趋理性,对教育产品,尤其是对高层次培训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逐渐从通用型向行业型、专业型过渡,要求培训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实用性、及时性,给继续教育的运作模式和项目研究、开发都带来了新的挑战。而大学后职业继续教育如何更好地应对激烈的培训市场竞争环境?我认为,必须抓住大学后职业继续教育实用性、针对性较强的特点,以就业、择业和创业能力的开发作为开拓培训市场的重中之重。

(一)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了解市场。继续教育要有办学针对性,不能盲目招生,盲目办学。必要的市场调研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经济结构对人才就业、择业和创业能力的要求,了解国家就业政策以及本地区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深入调查就业市场的结构特征,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认真分析就业市场存在哪些突出的矛盾,导致这种矛盾的原因是什么。其次,要了解本地区劳动力市场的特点,找出劳动力市场失衡的结构性因素,尤其是要了解劳动力现有素质,文化程度,技能水平。根据市场供需的矛盾,认真总结出教育培训的目标面向,针对的人群。

(二)建立具有多元化的市场合作模式。积极争取与企业合作,努力挖掘高校资源优势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契合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企业是继续教育的主体,尤其是一些大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毫不吝啬,把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围绕企业科研、开发、技术进步、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开展继续教育,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技术创新人才、高素质的营销人才,为搞活大中型企业服务。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开展继续教育。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创造力开发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和教育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希望工程"。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最重要的智力资源。通过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教育培训,促进观念创新、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开发创造力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有力保证,是开发新产品的有力武器,是企业经济效益的源泉,是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动力,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要围绕企业再就业工程,开展继续教育。再就业工程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继续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的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和职工个人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高等学校应该提高认识,及早抓住这一市场,把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管理层的职业培养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面向企业选派优秀专家学者开展定期的职业技能专题讲座,也可以面向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办专业培训班,对现代技术应用、先进管理理念、先进管理模式等内容进行系统培训。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途径,不仅可以节约使用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而且也节约企业成本,提高效率,真正实现双赢。

积极争取与政府劳动保障部门以及再就业部门的合作。继续教育市场的供需情况,政府部门掌握的信息最具有权威性,他们掌握的材料最能反映现实。哪个行业人才饱和,哪个行业人才短缺,有多少人愿意接受择业教育,有多少人选择何种培训,这些资料的统计和获取对开展继续教育部门来说至关重要。所以,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应该充分认识获取信息渠道的重要性,主动与政府部门建立联系,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合作,联合为就业者和择业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教育服务。政府部门积极的就业政策,社会上失业问题的日趋严重,高校继续教育资源的闲置,这些因素为两者合作创造了前提条件,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

(三)面向培训对象的订单式课程设计是开展好继续教育的关键。

确定培训教育项目,编制培训教育课程,深化培训教育的内容是高校开展好继续教育的重点。继续教育是一种学历教育后的职业教育,所以它不能等同于大学教育,要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课程设计上明显区分。目前,高校开展的继续教育、函授教育大部分是补偿学历的教育,所以在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上一直沿用全日制教育的模式,没有体现职后教育的特点,针对性不强,实用性较差,不能满足受教育者择业、就业的需要,以至于很多人把继续教育混同于一般的大学教育。正因如此,也使受教育者对继续教育失去了信心和兴趣,存在普遍的混文凭、拿证书的错误观念。为此,继续教育的内容应该特别重视实用性,适应经济转型时期带来的变化,抓住发展空间,主动帮助他们掌握新工作岗位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培养他们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就业要求的协调能力、知识技术的灵活变通能力和不断学习、再学习的能力,以及使人们能在频繁的工作变动中生存、发展的能力等等。这就要求高校继续教育部门要针对培养目标的需要,合理设计培养方案,加强课程建设,突出体现继续教育的实用特色。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劳动部综合计划与工资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04.

〔2〕赵玉平,聂巧平.论教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经济师,2004.3.

〔3〕杜晓蓉.解决结构性失业的对策〔J〕.价格月刊,2001.10.

〔4〕易长发,李春峰.国内外成人教育现况及发展趋势论略.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5.

继续再教育篇8

(一)更新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教师作为中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学校的决策者要牢固树立起“教师是学校第一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把建设好教师队伍放到重要地位来筹划,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应从拓宽培训渠道、增加培训资金、健全奖励考核机制等方面提供保障。中职院校的人力资源部门也要制定出详细切实可行的关于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地培训教师队伍。

(二)深化培训内容,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

中职教师进行继续教育,需要根据教师队伍特点分层次、分类别地设计培训内容。对学科带头人、行业领军人要侧重加强学科的前沿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注重研究和解决生产一线的攻难课题。对青年教师,除加强上岗必备知识的培训外,要积极发挥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在跟踪听课、评课、说课、反思、上汇报课等教学实践和培训中,促进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快速提升。对广大教职工,则要鼓励其加强学历教育、专业知识更新教育和专业技能操作锻炼。

(三)创新培训模式,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校内培训模式、网络或自考学历教学培训模式、基地培训模式、下厂培训模式成为当前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培训模式,在信息化时代,这些主要培训模式要最大程度地依托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网上课堂、网络教学,实现培训资源共享。学校也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等积极搭建继续教育的交流平台,在平台上广大教职工可以分享继续教育的经验和体会,也可以对下厂培训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探讨。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继续教育再学习的平台,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看似分开的培训模式又可以有效整合,提升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四)健全激励考评机制,促进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

中职院校在加大教师继续教育的财政投入下,要积极通过校企合作的途径,引进企业的赞助资金和培训资源,鼓励教师参加更多种类的继续教育。要对参加出国培训、国培、省培等精英培训加强考核评估,对培训教育转化成果的教师要加大实质性奖励。要做好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定和转换工作,有效开发出省、市之间继续教育学分互认平台,调动广大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推进继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结束语

在提倡终身学习的知识经济时代,中职教师重新认识继续教育,注重继续教育,把继续教育作为个人自我发展、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加以重视和创新,将会大大提高中职院校现有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能有效缓解中职院校师资不足的现状,从而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当前经济建设的再添助力。

上一篇:中学生优秀作文范文 下一篇:诸葛亮事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