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07 05:47:21

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范文第1篇

"第九届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专题报道(一)富国强军战略与继续教育发展胡利民

在线培训模式与质量保证侯建军,卢海娣

终身学习时代城市社区课程开发——基于学习的社会文化视角继续教育 周利利

基于公务员培训视角的情境模拟式教学高选

基于TQM的继续教育质量管理研究——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继续教育学部为例刘洪波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探析李青云,夏少卿

关于创新人才开发与培养的几点思考武存生,沈晓阳,杨俊保,应敏华

对培训转化问题的思考廖红茹,陈宗福,周德才

北大师资培训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徐皝

电大继续教育中网络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结合实践与探索王康钱

关于现代远程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林世员

网络教育中成人自学能力的功能研究宋江洪,陈晓萌

从继续教育的基本特征谈发展继续教育的现实必要性多杰

关于进一步推动重庆市继续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继续教育 袁红

论成人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张东初,裴旭明

略论教师继续教育与专业发展张家选

任职教育院校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探析周志刚,张作前,王德心

军队继续教育与普通军校教育之比较马志强

总装直属部队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培训思考杨德宏,关保昌

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考评实践及启示杨益琴

发挥靶场优势促进军队任职教育发展王国瑞,田娥,周进平

发达国家与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比较研究卢国良,桂建生

关于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培训的实践与思考彭晓燕,陈拥军

知识经济时代香港继续教育的发展及启示高兵

成人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困惑与思考袁亚云

社会融合视角下我国农村弱势群体成人教育发展探析丁辉,李想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研究生专业课程模式的研究刘兴丽

国企高管人员培训定制项目实证分析潘文贵

论新形势下网络教育的质量保障马晓娜,潘艺林,姚俊

基于教育均衡化要求的校长培训模式探析王晶晶

混合式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杨志珍

校企合作"三联"办学模式的创新突破金泽龙

公安继续教育学员的当前特点及教学管理调适探索继续教育 靳道广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继续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秦润莹,王胜杰

关于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洛刚,杨磊,王保顺

任职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路径探析兰学文

军校英语教学应强化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王雪娇

后勤中级指挥班学员选课情况分析张军,鲁娟

剖析澳洲的技术与继续教育朱耀华

英国BTEC(HND)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若干启示徐秀华

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模式与创新策略毛金波,胡锐

关于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赵新

关于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思考赵枝琳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多赢局面曾敏

基于"双赢"的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吴志伦,卢艳

综合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改革探讨龚兰芳

加强远程教育考试管理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荆玉焕

远程教育教学基地管理方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北海电大为例蔡小兰,仇润森

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应用型科技英语人才赵烨

我国高校教育培训市场拓展策略探析李建斌

论监管理念创新对高校培训发展的促进作用徐皝HtTp://

关于干部培训作为高校继续教育新任务的思考吕晓芹

试论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赵德泉,郝宝增

军队院校对部队装备保障能力建设的综合性支援模式研究洪庆根,袁柯,王保乳

加强教员教学能力建设推进任职教育教学转型方顺,于强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军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梁香莲

浅谈军事任职教育中的管理和谐问题方家银,石靖,李劲

美国社区学院校际联盟模式及其启示丁辉,司首婧

适应履行拓展新使命要求提高海军生长指挥军官国际化素质杨骏飞

社区教育环境下基层电大合作办学机制研究继续教育 张创伟

电力企业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实证研究杨俊保,武存生,夏雅君

礼物交换的延伸——价值交换在培训中的应用孙健,刘芳兵

利用网络仿真实验开展继续教育之研究吕太国

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成教教师继续教育的思考朱平华

大学章程的文本分析曲耀华

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学做合一"模式下的实践与思考唐冬生

终身教育体系下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思路肖妍,苏开荣,刘明川

远程开放教育"论文式"考试模式的操作范式刘海峰,张正翔

混合组网提高远程教育网络性能温耐,王伟锋

远程教育与社区教育——论远程教育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策略范郭昌骅,徐英萍

混合式学习理念在网络虚拟教室英语培训中的应用刘华,孙景荣,赵永明,曹晓钟

论继续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赖显明

基于人力资源审计优化国有企业教育培训体系宋晓伟

新时期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及持续发展策略余桂兰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课程相沟通的探索继续教育 曾仲,邱跃生

论科学构建院校装备保障建设新机制邱德定,黄显明,廖东民

项目管理认证评估体系形成之探讨关保昌,康丽华,陆云峰

实施军事任职教育强他能力培养理念方家银

德国职业继续教育及其启示肖尚军

新时期我国公务员培训模式的创新思路陈贵生

浅析美国营利性大学的兴起李颖

在继续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探析东升,孙晓霞

论课堂教学需处理好的四个关系张晓红,张志杰

外军中高级军官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特点分析匡兴华,宋阔益,张志勇

论信息化条件下军事人才培养思路重塑李亚萍,张涛

继续教育培训管理项目化思考施明利,朱军

浅析成人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成因与对策陈莹莹

竞争与合作:全球化背景下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发展模式赵锋,邓生庆,张必涛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与提升的策略分析苏荟,王萄

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张岩松

加强电大区域性的协作推动继续教育工作开展于克谦

对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考核现状的调查分析继续教育 史彦,李小平,徐瑾

浅论特色学校的内涵及创建王会军

对终身教育思潮的反思李小平,张东,文婧

论科学发展观与继续教育创新郭荔宁,曾青云

国内外继续教育现状及对中科院继续教育的启示李冰,张兴仁,尚阳

成教生学业需求的实证研究——以某省属师范大学为例张天雪,朱智刚

继续教育范文第2篇

2.继续教育培训的中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探索 汤玫英,Tang Meiying

3.基于TQM继续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制度选择 刘洪波,Liu Hongbo

4.国外继续教育及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研究 潘英杰,Pan Yingjie

5.新闻从业者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 王宏昌

6.普通高校英语教师继续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究 王晓丽,王立梅

7.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方案的构建 杨园田,Yang Yuantian

8.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转型发展的思考 陈艳杰,Chen Yanjie

9.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与改革方向 宋迎清,Song Yingqing

10.高等院校成人教育新型理念探析 唐昌维,Tang Changwei

11.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许东风,刘洪林,Xu Dongfeng,Liu Honglin

12.体制改革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赵锦程,程元玲,Zhao Jincheng,Cheng Fangling

13.近十年英国成人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虞晓东,李建伟,Yu Xiaodong,Li Jianwei

14.构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刘军生,毛金

15.成人教育激励模式探析 方斌,Fang bin

16.社区成人教育的管理模式及方法探析 申丽辉,Shen Lihui

17.市场经济发展下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对策研究 崔玉良,Cui Yuliang

18.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确立政府主导地位的思考 罗健,刘维俭,Luo Jian,Liu Weijian

19.组建社区教育学院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覃广泉,林小珊,王展乐,Qin Guangquan,Lin Xiaoshan,Wang Zhanle

20.欧洲学分制和终身学习 王文礼,Wang Wenli

21.河南省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基础教育 贺振,贺俊平

22.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农民工新市民素质提升的对策探究 秦波,李学容

23.构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动力机制的思考 宋孝忠,Song Xiaozhong

24.企业教育:农民素质提升的必要选择与现实路径 陈令军,付青叶

25.日本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转型:经验与问题 孟卫青,吴开俊,Meng Weiqing,Wu Kaijun

26.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谈硕士研究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刘全润

27.对高职院校品牌培育问题的思考 邢智强,Xing Zhiqiang

28.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装备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李焦明,Li Jiaoming

29.农业高职教育校企贯通"4-1-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宋连喜,蒋锦标,宫麟丰,Song Lianxi,Jiang Jinbiao,Gong Linfeng

30.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论我国职教改革方向 郭健,Guo Jian

31.高职院校松散型专业群建设研究 刘毓,Liu Yu

32.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的界定 刘国珍

33.我国职业指导发展趋势探析 逯长春

34.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王丽

35.世纪之初韩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向及启示 张灵,张继平

36.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研究 张世勇,胡乔生

37.西部民族地区师资培训策略研究 叶峻

38.关于构建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 张坚雄,刘婷,Zhang Jianxiong,Liu Ting

39.运用电子档案袋对自学考试应用型专业课程进行过程性评价 侯婉

40.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现状与对策 李爽,Li Shuang

41.中西方高等教育之源办学理念的反思——从柏拉图学园看中西方大学思想之异同 胡婵

42.高校内勤工助学实体化的比较优势及发展策略探析 陈建华,徐莉莉

43.关于美国大学制度演变的思考 路宝利

44.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帮扶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许勇

45.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高校和谐"教""学"环境构建 乔旭宁,杨永菊,魏峰远,Qiao Xuning,Yang Yongju,Wei Fengyuan

46.公共关系教育普及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专项研究 许冬梅,魏新丽,马秀华

47.论大学生成长评价的作用和功能 孔国庆,Kong Guoqing

48.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赵临龙,Zhao Linlong

49.以化技术学校为载体深化社区教育和推进城市化进程 简友光,覃广泉,Jian Youguang,Qin Guangquan

50.城市母亲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李群,Li Qun

5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创新的三个视角 李艳萍,关健英

52.高职院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现状调查分析与启示 李晓冉,韦亚星

53.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情况问卷调查分析 吴开腾,吴立宝,曾意,王新民

54.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学校知识管理模式探究 连文达,金玉梅

55.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李珏

56.族群习惯法文化的多层面教育分析 郭凤鸣

57.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代建设中的作用 冯志伟

58.疑-解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根本方式 倪荫林

59.和谐社会视阈下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 李萍

60.试论凯兴斯泰纳的"劳作学校" 李红梅,马立志

61.管理人员继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回顾——基于管理开发的视角 廖红红,欧阳忠明

62.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家精神关系研究 沙彦飞,张小兵

63.论"成本会计"课程教法改革 尚伏雨

64.强化对大学生改革创新精神的培养 陈驰

65.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组织全国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中的应用 杨威

66."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理念的创新与实践 黄凤彩

1.我国广播电视传媒行业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研究和政策建议 秦学智,吴延熊

2.经济学家陈云的继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析 陈文龙

3.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研究型大学开展继续教育的思考 王福胜,张伟,李才,夏舒艺

4.高校继续教育激励机制研究 章慰

5.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日本第三次教师教育改革的实践及启示 辜芝兰,Gu Zhilan

6.电大构建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 刘星红,徐逢春

7.建国60年我国大学成人教育研究综述 李红亮

8.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在成人教育中的研究 梁玉,赵慧勤,傅文博,Liang Yu,Zhao Huiqin,Fu Wenbo

9.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初探 章玉丽

10.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影响和挑战 吕莉

11.成人教育中移动学习的研究 吉顺育

12.关怀理论视野下的成人德育 朱海洋

13.我国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陈清洲,方红

14."农远工程"中的培训与应用互动研究 梅龙宝,蒋枫霆

15.新时期广西农村地区的教师师资调查与培训 韦铁源

16.农民工职业培训:高职院校的优势体现与操作策略 王鹏,王秋芳,Wang Peng,Wang Qiufang

17.我国西部农村地区教师培训之政策取向 张春梅

18.自主学习——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 吴立宝,Wu Libao

19.关于我国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郑益乐,王富平,Zheng Yile,Wang Fuping

20.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几点思考 连伟锋

21.缄默知识视阈下的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于文华

22.生态学视角下农村女性职业教育评价指标构建 宗琪,Zong qi

23.实行农科教统筹推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 崔玉良

24.城镇化与农村教育问题研究 李淑贞

25.资源缺失对农民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分析 周兢

26.60年回眸: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刘宗南

27.微型移动学习在返乡农民工职业再教育中的应用探索 刘璐

28.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现状与对策研究 李华,陈飞平,李红

29.制度变迁语境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兼谈中职助学政策和中职免费政策 潘建华

30.人文价值之问——考量当下高职教育自身"价值"的试金石 余波

31.金融危机背景下基于民族文化本体的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研究——以水族为个案 黄娅,刘敏芳,严兴

32.欧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机制的比较研究 穆晓霞

33.美国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向 冯红霞

34.从德国职业教育经验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考试与考核模式改革 赵璞,任雅洁

35.中外继续教育之比较——以美、英、中三国为例 邓攀

36.近代洋务工业教育特点分析 方家峰,吴洪成

37.高等院校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社会性别观念的形成 肖立青,伍新德

38.科学发展观与大学创新教育 严苏凤

39.探析青少年犯罪中家庭教育的认识误区 李建红,周颖,张静茹

40.杜威教育哲学思想新探 尹鸿涛,孙传远

4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与对策的分析 郭玲霞,Guo Lingxia

42.关于"城中村"社区教育发展的思考 欧阳利华,程永红

4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发展探寻 张坚雄,尚琳琳

44.函授教育网络化 郑珊飞,Zheng Shanfei

45.乡村建设主体的虚空与大学生农村创业的困境 罗建河,张赣萍

46.大学毕业生就业现象及其本质的理性追问 阮朝辉

47.逆商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有效性研究 付斌,刘东捷,李晓敏

48.经济学视角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探析 郑卫东,姜启军,李杲

49.新时期地方高师院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王永颜,王志梅,Wang Yongyan,Wang Zhimei

50.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探析 方斌

5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综论与探讨 龚建国,罗燕,李莹,周学军

52."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 赵泽鹏

53.基于职业属性的艺术设计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 洪广明

54.哈佛大学本科生的招生标准及启示 高瑞

55.我国高校师范生教育实习管理模式的探讨 刘佳

56.交往对高职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 谢福林

57.当代大学校园道德秩序检视与反思 吕晓峰,孟维杰

58.现代性与人全面发展的矛盾 王颖

59.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阈的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冯相红

60.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与虚拟咨询服务探讨 于丽君

61.英语习语教学及课堂活动设计 王培松

62.行动研究与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刘莹

63.大学英语教学中情感障碍克服方略 马玉芳,徐志卿,伍思静

64.阅读治疗与高校"心智药房"建设初探 李阿莹

65.探究中国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丁宁

66.深化实验体制改革加快高校强校建设 马静岩

67.高校撑竿跳高训练"过竿技术"中使用教具教学的实验研究 单保海

68.儿童自我控制的结构及发生机制分析 程利,王晖,Cheng Li,Wang Hui

1.近十年中国高校继续教育研究综述 李红亮,Li Hongliang

2.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绩效评估研究——继续教育内部教育收益的评估 何履胜,He Lvsheng

3.继续教育未来发展探析 曹莲霞,Cao Lianxia

4.适应继续教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核心内涵探究 王宜奋,Wang Yifen

5.区域型高校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历史跨越 宓现义,Mi Xianyi

6.知识经济时代香港继续教育发展政策及启示 高兵

7.独立学院专任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李向辉

8.系统论视阈下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投资模式的研究 毋丹丹,闫智勇,Wu Dandan,Yan Zhiyong

9.谈德国职教师资的继续教育 王运宏,易志勇

10.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杨泉良

11.教师继续教育中应当树立的几种意识 曾意,吴立宝,Zeng Yi,Wu Libao

12.粤西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与对策 陈昌奇

13.庆阳市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周进军

14.论学习化社会与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李华玲,Li Hualing

15.基于行业协会合作下的成人教育新模式 熊太和,Xiong Taihe

16.构建"产教一体化"成人培训机制的对策 李爱香,Li Aixiang

17.析我国成人教育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分裂 张晓敏,Zhang Xiaomin

18.论移动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 潘莹,包绍明,Pan Ying,Bao Shaoming

19.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钟良才

20.整合培养模式,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黄旭广,Huang Xuguang

21.社区成人学习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宋立华

22.论成人声乐教学中歌唱感觉的训练与培养 王培新

23.重视终身教育理论推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的发展 王中华,Wang Zhonghua

24.有效供给:农民工培训发展的新路向 赵健,Zhao Jian

继续教育范文第3篇

《继续教育研究》(CN:23-1470/G4)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继续教育研究》对实现终生教育意义非凡,对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发展势头锐不可挡。

继续教育范文第4篇

《继续教育》(CN:11-3315/G4)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继续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师素质;继续教育;中小学教师

目前,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成为制约基础教育改革的瓶颈,而最为有效、途径最为便捷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具体情况究竟如何?鉴于此,受四川省教科文卫工会的委托,课题组在2004年7-8月对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进行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以期切实把握该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考虑到中小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校长以及地方教育部门领导、工作人员对教师继续教育有较为详细的了解和体会,我们的调查对象便集中在这些人。抽样调查地点分别是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教师进修校;雅安市名山县名山中学、教师进修校;大竹县教育局、教师进修校;华蓥市教育局、教师进修校;仁寿县教师进修校;南充市教育学院;南充市顺庆区教师进修校。调查对象包括有关教育局、中小学校及教师进修校的领导、教师、工作人员以及正在各所教师进修学校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调查方式包括问卷调查、座谈和个别访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27份,有效回收率为81.8%。

一、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为期近两个月的实地调查、走访,我们发现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选择权不大

我省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亦是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推动下开展起来的,广大中小学教师也认为这是有必要的,教师继续教育既是教师的义务,也是其权利。在现行的教育成本分担支付体制下,既然教师也是教育成本的付费者,那么在达到培训要求的前提下,他们可以根据自我发展的需求自主选择其教育服务,如培训项目、培训机构、地点、形式等。但现实中,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选择权不是很大。被调查教师认为“个人选择权不大”是继续教育的首要问题。由于目前培训实行的是地域上的分片区划定,教师只能到学校所属片区的培训机构。49.6%的教师认为是按上级的安排参加某一个培训单位的培训。调查也显示,如果本人能自由选择培训单位,68.7%的教师认为选择培训单位的第一标准是教学质量,其次是“收费高低”,占15.4%,再次为“地域远近”,占12.2%。另外,在教育内容及教材上,74.5%的教师认为自己不能选择教材。在教育类型上,教师多以学校需要为出发点,而不以本人实际为着眼点来考虑,有的教师想参加某一类型的培训,但经费、名额、职称、学历上有限制,如骨干教师培训。外出观摩教学等形式,学校还要考虑经费,学校发展等因素。可见,教师个人接受继续教育的选择权在培训机构、教育内容、经费、职称、学历等问题上都受到一定限制,不完全以教师所需为出发点。

(二)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不强

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四川省教师继续教育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新任教师培训让新教师能比较快地进入工作角色,岗位培训中普通话、板书培训让教师技能、技巧得到了提高,学历也得到一定的提升。调查反映,主要培训类型有岗位培训(累积占22.1%),新任教师培训(占14.2%),计算机培训(占17.2%),骨干教师培训(9.4%),学历培训(19.9%),培训者培训(4.0%),课程建设培训(13.3%)。

在教师参加培训目的方面,其中有38.4%的教师认为参加继续教育主要是为了“补充知识”,51.3%为了“提高技能”,10.3%为“拿学历”。当向及培训的效果时,只有51.3%认为参加继续教育后实现了既定目的,其中,在收获方面,30.2%的教师认为主要是“知识”,25.5%主要是“技能”,14.2%是“职业道德”,18.3%“拿到了学位”,另有11.9%是“认识了一部分人”,而还有45.4%的教师认为没有达到既定的目的。可见,广大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实际收获与其预期差距较大,继续教育的效率低、效果比较差。因此教师培训的质量问题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导致培训效果差的原因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继续教育培训者(即培训者或施教者)的素质有限,不能很好地胜任培训工作。目前,培训者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教师,各市区(县)教师进修校的教育者以及一些教研室的同志。尽管一些地区的教师进修校、教研室采取了较多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认同,但个别培训教师业务素质不很过硬,体现在培训中只顾按纲讲解,不了解广大中小学校的教育现状和教师的实际问题,本人的教育行为与其宣讲的教育改革思想不一致:如讲课内容过时,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理论不能联系实际,一味灌输,上课教学形式呆板,培训教师的教育教学不具有榜样学习作用。

2.教育内容现实性不强,缺乏针对性。大部分教师反映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表现为:内容陈旧,不切合农村教育实际;实施性弱,与实际教学无法相符;学非所用,个别与学校教材相脱节等。在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上,有20.1%的教师认为“正规但效率很低,14.2%认为“不正规且效率低”,只有30.0%认为“正规且有效率”。就教材而言,20.5%的教师认为既定的教材内容不与“专业教学实践相连”。在对“你认为继续教育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的问答上,“内容的现实性不强”排列第四位。

3.教学形式单调。不同类型的继续教育应有不同的教育对象、内容和培养目的,对此,应视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形式以达到较好的效果。调查结果表明:“教学形式单调”在教师继续教育诸多问题中位居第二位。目前,教师继续教育主要采取“课堂教学”(92.6%),其次为“‘课堂讨论”(3.9%)和“远程教学”(3.0%)。单一的教学形式,一方面让受教育者对教学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与培训者所倡导的事例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等教育方式方法的变革理念相去甚远,故教育的效果不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4.教育考核评价不力。继续教育的主要评估形式是“考试”,占60.5%,其次为“考查”,占30.6%,“论文”占7.9%,可见考核方法过于呆板。在考核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考核不严格,存在一定的走过场等形式化现象,没真正起到检查所学内容的目的。只重学时总量,不重实际效果。其次是一些考核的时间安排和形式不太合理,如一些以技能技巧为内容的培训在授课一结束后马上就进行结业过关考试,一则此类项目并不是在短短的三五天内便能掌握的,二则这些技能技巧只有在教师今后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得到落实和运用才是培训的真正目的。

5.学历培训中质量难以保证。学历培训主要是针对提高学历而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参加过此项培训的教师反映,只要交钱后到学校上课,考试内容先圈定,任课教师一般让过关。同时,为了比较容易拿到学历证书,存在理科教师拿文科文凭,所修专业与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不相关的现象。

(三)经费落实不到位,农村教师费用负担沉重

有关文件规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四川省实行的是“三个一点”的办法:即由市、区、县人民政府、教师及有关学校各按一定比例来支付继续教育的费用。在前期,这种“三个一点”的费用承担机制运行得比较流畅,随着继续教育培训力度的加大,尤其是新课改培训的普遍实施,需要投资到继续教育工程中的经费数量越来越大,该机制的运行就出现了问题。校长、教师们普遍反映政府投入缺口很大,培训经费得不到保障,而这种问题在农村尤为突出。我们调查的结果是:“经费投入不到位”被认为是教师继续教育中居第三位的问题,只有10.1%的教师认为政府在“经费方面”采取了措施。

由于教师继续教育是非义务教育,交费当然是天经地义的。但一方面目前政府应支付的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不能保证,另一方面教育收费额由培训单位确定,教师无权讨价还价,而各地又把继续教育与职称评定、年度奖惩挂钩,教师只能出钱买单。调查结果表明,66.8%的教师认为是由“个人”来承担继续教育费用的;只有34.2%的教师认为由“个人、学校、主管部门”各出一定的比例。正是如此,72.8%的教师认为收费高,其中农村教师占91.5%。多数教师反映经济压力大,个人负担沉重。

(四)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主动性不高

调查反映,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师继续教育有必要,占97.5%。但在谈到“没有政策是否参加继续教育”时,44.2%的教师回答“肯定”,41.8%“视情况而定”,10.7%问答“不会参加”。而“自己主动”参加继续教育的只有63.8%,分别有29.7%和12.5%的教师认为是在“单位组织”或“上级命令”下参加的。可见中小学教师有关继续教育的意识与参与行为有着较大的反差。

导致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客观上有经费负担问题、受教育后的效果问题、个人选择权问题以及工作与学习时间的冲突问题等。主观上是教师把继续教育看做上面安排的任务来完成,心态上还没有转换过来,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既是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同时又是自己应该享有的权益。

(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工学矛盾突出

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学时有明确规定,由于教师都有教学任务,一般将继续教育的时间选在节假日来进行,而且往往是集中在几天内完成一定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有大部分教师反映内容量大,面时间相对较短.壳不成教育内容。尤其是有的继续教育内容并不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还需要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落实,而且有的项目安排还与任课时间相冲突。由于中小学教师人数编制控制较严,一个教师任教班级多、跨年级上课,入手相对较少,教学任务重,平常也没多少时间来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如遇外出观摩等教研活动,学校就没有剩余教师来接替工作。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与教学工作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六)部分领导不够重视、监督管理不到位

从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各学校的继续教育活动形式有以下几种:主要由教师进修学校主持的岗位培训、新任教师培训、计算机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课改培训等非学历培训;由有关高等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等参与举办的学历、非学历培训;由各学校组织的专家讲学、观摩课、各科室教研活动、外出听课等。调查中,教师们认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在继续教育上采取的措施主要是给政策(30.4%)、给名额(机会)(30.4%),只有10.1%的教师认为在经费方面采取了措施,还有23.8%的教师认为“役有采取积极措施”。这反映了一部分地方官员和行政部门没有真正重视教师继续教育。有一部分学校主管人员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持既不反对,又不支持的态度。其心态较复杂:从学校教学来看,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肯定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但教师成熟之后的不稳定又让学校没实际好处。因此,有关领导部门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倾向于依靠制度强迫教师参与,疏于教师教育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督导工作,缺乏培训目标的定位,评价重数量、轻质量,对现实中凸显出来的问题缺乏调查,更谈不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或调整有关措施。

二、完善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

针对四川省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予以解决:

(一)加强管理,提高继续教育培训效率

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既是教师的权利,又是其应尽的义务。同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正常、高效的运行涉及有关方面的协调一致,尤其是相关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因此,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事业上,政府部门应切实履行其教育行政职能。既要协调各方力量,保证教师继续教育权利的实现,又要加强监督,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鉴于此,针对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实情况,政府首先要确保各专项资金的落实,保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顺利进行。其次,在管理中采取积极措施,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受训教师和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推动继续教育活动。如可借鉴我国发达地区政府通过发行“教师教育券”来推进教师继续教育走向市场。即政府发放给教师“教师教育券”,教师根据自己需要的培训内容凭券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机构凭收到的教育券到地区教育局兑换相应经费。这种“按需确定培训内容,有偿参加培训活动,自主选择培训项目”的管理模式能极大地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受训教师和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以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再次,采取有效措施对继续教育质量进行监管,注重实际效果。

(二)充分调查研究,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的融合

针对继续教育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我们认为必须对中小学教育现实情况进行调查,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以期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因此,培训机构及相关人员必须与基层学校多联系,深入到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去,与教师、校长及有关行政人员交朋友,深入了解教育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多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然后把调查得来的有关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找准原因及其涉及的有关理论等,再确定适当的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形式以及培训者的人选等。目前,一些培训者不了解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培训课上照本念经、说空话、说假话等现象只会使受训者失去对继续教育的信心。

(三)加强培训者素质,提高培训能力

针对部分培训者的业务和思想素质不高的现象,对一些培训者应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在培训者之间应建立一种竞争上岗的制度,对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教师禁止参与对学员的培训活动。受训学员对其意见较大的培训者应立即停止教学活动,由更加优秀的教师来兼任。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提高受教育者积极性

有些学员不去上课,或上课时积极性不高,在考试时敷衍了事等现象,均反映了以教师讲解、理论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吸引不了中小学教师,没有考虑到他们具有丰富多样的人格化的、充满个性化的经验,不能对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独到观点和看法的事实。现代成人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成人对于为什么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什么,如何监控学习过程,对于学习的效果如何进行评价等方面,完全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做出评判。因此,需要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在新的培训方法上要考虑到受训教师的特点,有效地利用教师已有的教育资源,使个体积极参与到继续教育活动中去。如我们可采用参与式、案例式、观摩研讨式等方法。这些教育教学方法让他们平等、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已有观念和经验井在与别人的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和经验,从而获得提高与发展。如果受训教师从这些教育活动的参与中体验到心灵的震动、思想的洗礼、学习的乐趣以及对今后教学工作的帮助等,那么这将促使教师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并对今后的继续教育学习充满向往。

(五)改进继续教育模式

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主要有以各地区教师进修校为主要机构的“培训机构”模式和“高校本位”模式。这两种培训模式都以培训机构或培训者为本,而不是以受训者为本。如“高校本位”模式多以培训教师自己的兴趣和研究为培训内容,与现实结合不大紧密;多是受培训者到学校去,受训者在时间、经费和精力等方面要有较大投入,有的培训安排还要影响正常的学校教学。对此必须选择一种更好的以受训者为本的培训模式。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村地区摸索实践的由学校联合在教学片区组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模式——教学片区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值得推广。该模式以地区性在职教师培训中心为组织领导机构。其基本做法是:培训中心派人员到各地进行课题调查,了解情况和问题,征求学校和在职教师的意见。培训中心根据本地区所有学校存在的问题以及各个学校的教师的实际需要制定培训计划,然后将计划发到各个中学,分批轮训,同时还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协助实施。教学片区培训模式的优点是培训计划来自教学第一线,比较贴近实际和具有时代感;培训地点灵活;培训时间的长短视内容而定;既可以降低培训成本,又可以方便教师参加培训。

(六)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推动教师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英国;继续教育;立法

一、引言

二十世纪以来,知识经济浪潮逐渐席卷了整个欧洲,科技的发展促使产业工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理论,掌握行业的最新动态。继续教育的需求也随之旺盛起来,在继续教育的发展与完善过程中,将其纳入法治轨道显得尤为重要。英国是欧洲最早进行继续教育立法的国家,其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完善的配套措施,保障了工业革命在英国的顺利进行。其“以人为本,崇尚法治”的继续教育思想不仅深深地影响着西方各国,更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的继续教育立法进程。在英国继续教育立法已近百年之际,梳理其立法沿革、分析其立法特色,将助力于完善我国继续教育的立法工作。

二、英国继续教育立法沿革

根据不同时代的历史背景,可以将英国政府继续教育立法的发展分为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时期。

(一)萌芽期(1919年-1943年)

二十世纪伊始,英国的继续教育立法初露萌芽。一战结束,为促进战后经济的恢复,英国政府成立了英国成人教育复兴委员会。1919年,该委员会制定的《史密斯报告》正式出台。报告中,委员会从政治、经济等角度论证了成人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国家应该重视每一个公民的教育权。继续教育作为终生教育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该报告中首次得到了英国政府的官方承认,并得到了一定的政策性保障。在这一意义上,《史密斯报告》的出台,拉开了英国继续教育领域立法的帷幕。随着时间的推移,《史密斯报告》已经不足以应对继续教育发展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新常态。基于这一背景,英国教育部于1924年出台了本国第一个关于继续教育的部门规章,即《成人教育章程》。章程规定,申请财政补助的成人继续教育培训单位应当满足一系列的考核条件,其硬件设施、师资力量、课程开设和收费标准等只有在得到当地政府的批准和许可后,才有资格进行办学招生及申请政府经费补助。同时,该章程首次将成人继续教育的入学者规定为18周岁以上(含本数)的成年人,并鼓励各培训单位制定以人文教育为主、职业教育为辅的教育方针,强调继续教育的平等性和非职业化。该章程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英国继续教育培训单位的专业化和产业化,淘汰了一批低质量的培训机构,从而大力推动英国继续教育的产业化进程。虽然该章程没有对继续教育设计出一套完整的规则体系,但却表明了英国继续教育的价值导向,即注重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旨在通过继续教育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公民,而非仅仅以培训产业工人为发展核心。

(二)发展期(1944年-1991年)

二战结束后,由于国家在经济上受到了重创,英国急需一大批高质量的技术人才投入生产以恢复经济,继续教育制度得到了英国当局的重视。1944年,《巴特勒法案》出台,英国继续教育正式走上了法治的轨道。这一里程碑式的法案将英国的公共教育体系划分为了相辅相成、彼此联系的三大部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根据法案内容,英国各地方政府应当在本地区积极开展继续教育事业,以进一步保障公民的文化教育权利。因此在法案出台后,英国各地方政府相继成立了继续教育组织部门,肩负起各地区继续教育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工作。除此之外,英国政府特批经费,成立全国成人教育研究所进行继续教育理论的学术研究。1957年,英国政府出台了《继续教育条例》。该条例规定,英国各地方工人协会有权开设专业的成人继续教育课程。对于这些专业性极强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当地政府有义务提供相应的资助义务,资助细节由各地方政府制度和政府规章予以规定。英格兰政府依据这一规定,在1959年出台了《英格兰继续教育条例》,规定英格兰政府有义务提供土地、校舍和教学设备给工人协会所开办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1964年,为改善当时英国继续教育中工业培训管理混乱、事故频发的状况,英国当局出台了第一个国家培训法案,即《工业培训方案》。法案规定,就业部长有权在各行业内部建立产业培训委员会,由各产业培训委员会负责本行业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产业委员会由行业资本家、工人和教育组织的代表组成,行业资本家每年应向委员会上交一定的经费用于委员会运作及开展相应的培训课程。该法案出台后,工业培训的学费大大降低,越来越多的工薪阶层得以接受国家继续教育培训。为缓解移民潮带来的就业危机和社会问题,英国当局于1973年出台了《就业与培训方案》。该法案的主要内容是成立人力服务委员会,对全国范围内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制定相应的培训政策,并负责移民工业语言培训业务。1988年,随着经济的复苏,英国国会颁布了《教育改革法案》。该法案首次将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区分开来,要求政府逐步开放教育资源市场,在强调地方政府兴资帮助地方继续教育事业发展责任的基础上取消了其兴办高等教育的义务。

(三)成熟期(1992-至今)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英国的继续教育立法开始进入成熟期。英国政府逐步对之前的继续教育立法进行了改革和完善。这一次的继续教育立法改革以三大国家法案为重要基石,分别是1992年的《扩充与高等教育法案》、2000年的《学习与技能法》以及2007年的《继续教育与培训法案》。除三大法案外,英国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白皮书和绿皮书,作为继续教育法案的政策性补充。《扩充与高等教育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继续教育立法走向了更为专业化的道路。法案规定继续教育的培训单位应为专业的继续教育学院、成人高校或行业协会所主办的培训单位等专门机构。1993年,英国政府成立了旨在为英国公民提供更高质量的继续教育公共服务的扩充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这一委员会负责全国范围内继续教育发展的管理运作,并同英国各地方教育部门共同承担继续教育的公共费用支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的财政压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托尼布莱尔出任英国首相(1997-2007)。这位毕业于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法律系的法学博士,在其任期内完成了英国继续教育法律体系的建设工作。2000年7月28日,在经历长达五个月的国会审议后,《学习与技能法》正式实施。该法内容全面,结构完整,包含156个部分和11个附件,对继续教育的相关事务做出了诸多建设性规定。英国政府根据该法,分别成立了学习及技能顾问委员会和成人学习观察团,用于对继续教育进行技术指导和比较研究、培养英国国民终生学习的教育思想。之后数年,布莱尔政府还出台了《高技术移民方案》(2002年)、《技能策略》白皮书(2003年)、《技能在工作和商务中提高》白皮书(2005年)、《继续教育—提高技能并改善生活机会》白皮书(2006年)等相关法律文件,英国继续教育的立法工作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2007年3月,布莱尔在其任期的最后一年内,推动了《继续教育与培训法案》的出台。根据法案内容,主管继续教育的学习及顾问委员做出了重大的结构性调整以满足继续教育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同时,该法案对英国本土的继续教育制度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目标和措施,旨在持续提高英国继续教育水平,在保障学术自由的基础上大量引进国外高质量技术人才,以此促进英国本土经济的发展。至此,英国的继续教育法律体系基本建成,继续教育作为终生教育思想的关键环节得到了法律的保障。纵观其发展历程,英国继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英国政府的财政扶持和一系列委员会、研究所的学术指导。

三、英国继续教育立法特色

(一)崇尚法治,保障公民教育权的实现

英国是传统的英美法系国家,自1215年《大》开始,英国就走上了民主法制的道路。虽然英国没有成文宪法,但其相关的宪法性文件,如1689《权利法案》、1918《国民参政法》中都注重限制王权,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英国法院也形成了一系列保障公民教育权的判决,这些先例直接影响了英国后来的继续教育立法工作。英国作为英美法系的始祖,自二十世纪开始逐步开始进行教育立法,以此来促进国民素质的持续提高,保障公民教育权的实现。可以说,英国继续教育的立法成功,不仅得益于近百年来历任英国国王和英国首相崇尚法治、重视教育的政治思想,更得益于英国本土数百年来滋润出的法治土壤。

(二)经费充足,保障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英国现有法律规定,英国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主要经费来源为中央财政拨款、地方财政拨款、行业资本家的捐款以及学生所缴纳的学费。在英国,继续教育超过一半的经费支出都来自于中央设立的继续教育拨款委员会。同时,各地方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均可向当地政府申请不同程度的财政补贴,补贴形式多种多样,除了现金之外,还包括土地、校舍、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的提供。对于行业协会开办的培训机构,该行业的资本家应定期缴纳一定的税金,以满足本行业工人的职业培训,促进行业技术水平的持续提高。在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扶持下,越来越多的英国国民将终生教育作为学习理论,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学习。

(三)学术自由,促进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指导

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建立了多个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所和专门的委员会。这些专业机构均由中央财政拨款,有充足的经费进行学术研究,为本国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巨大助力。除此之外,英国法律规定政府不得干预各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学工作,尊重英国各大学根据本校资源、历史沿革等原因所设置的继续教育培训科目,并鼓励其进行学术创新和教学方式改革。通过近百年的发展,英国继续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受到其他国家的广泛推崇与借鉴,并因此享有“世界继续教育之乡”的美誉。

四、英国继续教育立法给我们的启示

随着二十一世纪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继续教育理念在我国得到普及。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建设,关于继续教育的相关法规政策已有很多,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国家层面的、专门针对继续教育的法律或者国务院行政法规,我国继续教育领域的立法仍旧空白。因此,我国有必要借鉴英国继续教育领域的立法经验,继而有效规范继续教育市场秩序,以期提高我国继续教育的总体水平。现提出以下建议加强我国继续教育立法工作:

(一)增强立法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目前我国继续教育立法的内容停留在宏观层面上,《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劳动法》等只是原则性地提出了工学结合的建议,总体上比较宏观,具体该如何操作,比如经费从哪里来,如何在校企之间分配等,法律规范并没有加以明确,同时刚性约束少,无论是法律条文还是政策规定,往往以倡导性的要求居多,比如“可以”“鼓励”“应该”,刚性的要求少,更少对不按法律规范执行的情况明确提出要承担的后果是什么,谁来执行等。使这些法律在实施中变成了“软法”或者“宣传资料,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41条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而对继续教育实施的责任部门和机构的建立、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资金筹集等等,几乎没有触及,法律规定与现状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在今后续教育立法中应尽量克服此类弊端,立法中应将对继续教育的具体实施部门、监督机关、财政投入主体、投入比例、教师资格的培训等实际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对不能履行职责的部门或者个人的处罚等进行明确的约定,这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适应社会经济和继续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尽快制定我国的《继续教育法》

虽然继续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存在交叉,但把继续教育归到其他法律,会使本来就脆弱的继续教育更容易被忽视,不利于其健康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继续教育的专项法律,制定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明确公民参加继续教育的权利和途径,对继续教育办学机构、教学设施、经费来源、师资人员等做好详细规划,最大程度地保证公民参加继续教育的可能。只有从法律上确认继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规定政府应该承担的地位和职责,保证继续教育的财政拨款,理顺继续教育的管理机制并维护公民应享有的继续教育的权利,才能确保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终身教育体系才能得以建构。因此,制定一部独立的、体现中国继续教育特色的《继续教育法》,即是继续教育顺利发展的需要,也是迈向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制度比不可缺的步骤。

参考文献

[1]徐枝海.当代世界教育改革[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李继刚.英国成人教育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

[3]金岳祥.英国发展终身学习的政策、举措与问题[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2).

[4]宋孝忠.欧美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立法初探[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

[5]张运书.英国成人法律体系构建及对我的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版),2009(12).

[6]匡瑛.英国近十年的继续教育概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2(6).

继续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继续教育;美英德

教育同国家的政治、经济一样成为构建社会体系的组成部分,继续教育又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院校教育系统整合构成终生教育体系,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国家对继续教育的重视与否、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该国的综合国力的强弱。搞好继续教育对一个国家来说更是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美英德三国在继续教育体系创建与发展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继续教育的楷模,为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继续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将我国的继续教育发展情况同美英德三国继续教育发展相比较,从中找出差距与不足,提出改革我国继续教育的思路与措施。

一、建立和健全继续教育立法,为继续教育提供法律保障

美国历届政府十分重视终身教育,通过立法来干预和保证继续教育的开展。1976年颁布了《终身学习法》,1996年通过了《成人教育法》,该法案系统规定了美国成人教育的目的、任务、师资培训、管理体制及经费筹措等要求,1997年,美国教育部制定了《1998-2002年教育发展的战略计划》,提出今后五年教育部的四项主要目标;英国于2000年颁布了《学习与技能法》;德国1970年制定了《教育制度结构计划》,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明文规定了德国各类企业应承担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任务和责任,同样,联邦政府促进法以及各州的相关法规也对企业在继续教育方面的义务和责任进行了界定与明确。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从业人员的实行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使继续教育能在法律规范下正常运行。

与美英德三国相比,我国的继续教育立法工作显得较为薄弱。目前,虽有几个省市、自治区有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立法,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没有专门的继续教育法律。由于缺乏继续教育基本法,影响了地方性继续教育法规的法律效力,致使许多关于继续教育的规定流于形式,也使继续教育行政工作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为了完善继续教育体制,加强继续教育的稳定性、连续性和严肃性,我们应当积极推进继续教育立法,变人治为法治,以法治教,以法保教,规范继续教育的行为;保证对继续教育人力和财力的投入,使办学规模、经费、编制等适应继续教育发展的需求;建立继续教育发展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在国家立法的基础上,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法规,创造条件保证继续教育。

淡化学历化倾向,以就业能力为核心,树立“顾客导向”意识,培养受训者的实际应用能力,建立专业化的继续教育体系。

淡化成人教育的学历化倾向。在我国,学历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求职、立脚的“敲门砖”,高学历,高待遇;低学历,低待遇,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致使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学历教育,而忽视了或者说无暇顾及非学历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如成人教育,主要还是一种学历教育。获得更高一级文凭更大意义上代表着获得被聘、晋级、升职、涨工资的资本,这使得很多人接受成人教育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外力所逼、诱惑所使,学习动机的不端正和学习主体性的忽视必然导致学习效果的低下。

英国继续教育的经济使命,是以关注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和劳动技能等级为主要任务,其中根据个体、雇主、经济发展的需要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和技能认证则是核心部分。

美国的继续教育是“买方”即委托单位的市场,形成了紧密结合实际、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和委托单位需要的继续教育模式。当前我国的继续教育还沿袭着传统的普通教育的形式,承担培训任务的单位往往不考虑委托单位和学员的需要,而根据自己的师资、设备等条件拟订培训计划,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委托单位和学员只好按培训单位的预定计划接受培训,这种针对性差、学而无用的培训,挫伤了参加继续教育人员的积极性。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将培训机构推向市场,参与竞争;培训机构要树立以委托单位和学员为主的“顾客导向”意识,改变传统的坐等学生上门的思想。要深入到委托单位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委托单位的生产、工作实际,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为委托单位开展继续教育。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更新什么”的原则,学用结合,提高受训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使其学以致用,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德国的继续教育也更多地与个人兴趣、个人自愿和个人需求联系起来。因而我国要淡化成人教育的学历化倾向就必须在人事制度上实行根本性改革,即破除学历――职务――工资体制,建立健全能力――职务――工资体制。在人事任用、工资奖金分配等方面不以学历文凭为唯一标准,而应以能力为核心标准来确定。这样,成人学生的学习目的就从为了文凭转向为了知识、为了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上来。

二、广开学路,多渠道办学

在国际上,德国是继续教育十分发达的国家之一。德国继续教育庞大的规模必然要求其承办机构数量的充足和结构的完善合理。在德国的继续教育众多的承办者中,企业、继续教育学院和私人培训机构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美国的继续教育大学、企业、社会团体、私人四个系统一起办,广开学路,不仅意味着多系统办学,而且课程的种类、深度、组织形式也多种多样,适合不同层次的需要。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国继续教育施教机构单一,主要是各种各类的高等院校,且多为有偿服务,高额的学费限制了一部分人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学习内容比较单一,多为学术性的,实用性不够;服务对象也不够广泛,对特殊群体,如残障群体、学习困难群体和老年群体的教育需求重视不够。因此,我们必须广泛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充分发挥、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服务。既要注重正规教育,也要注重非正规、非正式教育;既要注重学历教育,也要注重非学历教育;既要注重学术性教育,也要注重实用性教育;既要注重知识、技能教育,也要注重闲暇教育。总之,各种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都应参与继续教育,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提供有特色的教育服务。

三、政府经费投入、专项资金计划,继续教育的强大经济后盾

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内,德国继续教育经费承担者的投入比例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企业支出的经费部分下降了10个百分点,而国家的支出经费部分提高了10个百分点,继续教育接受者支出的经费一直保持在70%左右。德国继续教育经费承担者的投入比例的变化彰显出政府对继续教育的重视。

英国则建立一个功能全面的专项资金计划,以支持继续教育朝着白皮书所规定的预定方向发展,该资金计划将以优先发展领域为目标并且紧跟学习者和雇佣者的需要。针对年轻人群体,将采取全额资助。对于成人,则提高资助金额,逐步建立各种资金分配计划。例如“学习者账户”和“培训即获利”等形式的资金分配计划,都是以市场需要和消费者的选择作为指导的。

我国在继续教育领域的经费支出还仅停留在高等院校的经费上。由于继续教育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继续教育上政府的投入还是较少的。因此建立现代化的继续教育体系,达到教育社会化、国际化、网络化的目的,没有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绝对不行的。政府应该意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作用不亚于院校教育,在教育经费上,要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资力度,政府当拨出专款,用于基础和公用设施建设。同时,还要制订自己的继续教育发展专项资金计划,做到专款专用。

继续教育范文第8篇

一、当前我县继续教育工作现状

(一)从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结构和分布看,我县继续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至2006年底,全县专业技术人员共有14088人,其中:高级职称832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6%(其中教师高级职称约占3.5%),中级职称5376人,占总数的38%,初级职称7880人,占总数的56%;教育系统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其余专业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这种“人才总量少,高职称高学历少,行业结构分布不合理”的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二)从继续教育基地规模看,还有待于做大做强。培训基地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培训质量的高低。我县根据各专业培训的需要,已经在县行政学校、县农广校设置了继续教育基地。目前,两所继续教育基地的建设均已逐步完善,都有稳定的师资队伍和必需的教学设备,但规模还相对较小,承担的培训项目不多。

(三)从思想观念和保障措施看,还有大量艰苦和具体的工作。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认识不到位。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单纯追求文凭、应付考试、为评聘职称与工资挂钩而学习,对继续教育认识不够,未能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有的单位领导不管不问,认为专业技术人员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可以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继续教育是“软任务”,可参加可不参加,把继续教育看作是一种消费投资,继续教育理念缺乏前瞻性。二是培训工作自身吸引力不足。目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仅限于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而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的培训又只限于拓宽知识面,了解一些新知识。培训课程设置不合理,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师资参差不齐,培训本身的趣味性、吸引力亟待提高。三是工学矛盾突出。现在都是在一岗一人,工作量大、负担重与工作迫切需要的矛盾是在职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一大难题,“培训报个名、上课不见人”现象普遍。

二、发展继续教育的对策思路

(一)要发展继续教育,必须确立人才培训教育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健全组织,加强领导,把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协调机制,定期研究继续教育工作,解决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把继续教育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以继续教育促人才培养,以人才培养促经济社会发展。

(二)要发展继续教育,必须加大继续教育宣传力度,树立现代培训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引导,认识有高度,工作才会有力度。要利用各种场合、各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和舆论引导,使人们端正态度,消除认识误差,树立正确的继续教育观念,为加强继续教育工作,发展继续教育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投入支持。重点要引导专业技术人员树立不学习、不参训就不能胜任工作,就要落后的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导各级领导树立起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就是对单位、对事业跨越式发展长远投资的战略理念,高度重视继续教育,舍得投资继续教育。

(三)要发展继续教育,必须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要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和特定任务,合理设置课程,创新培训方式,因材实教,分类培训。如高层次人才,要结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选拔培训制度的实施,依据专业技术人才的学科、项目任务,采取进修、考察和特殊培养等多种形式开展继续教育。乡土人才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理论武装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上理论课、进实验室、现场观摩、动手操作等方式,致力提高其自主创新和服务“三农”的能力。

继续教育范文第9篇

刊物特色:本刊立足国内,面向行业,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在多年的办刊过程中,形成了权威性、导向性、理论性、前瞻性、实践性和可读性相统一的办刊特色。

本刊宗旨:以“把握继续教育时代脉搏、引导继续教育发展潮流、继续教育权威言论、剖析继续教育热点问题、传播继续教育前沿理论、探讨继续教育创新模式、交流继续教育成功经验、追踪继续教育动态信息”为宗旨。

服务方向:以“政府决策者的参谋、管理工作者的助手、理论研究者的论坛、培训需求者的益友”为服务方向,主要国家关于继续教育的方针、政策;反映各地教育改革和继续教育发展的最新举措和经验;报道国内外继续教育新动向及教育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开展继续教育的情况;提供有关招生考试信息;介绍科目指南学习方法、成才途径。

受众群体:本刊面向继续教育理论工作者、管理工作者、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在国家部委机关、科研部队、国有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及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有着非常广泛的读者群。

主要栏目:本刊特稿、特别策划、政策导航、理论纵横、观察思考、科技与教育、探索与实践、军事人才培养、他山之石、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继教信息。

本刊特稿:报道继续教育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政策,发表继续教育领域内的重要讲话、论述、言论和重要的深度理论研究性文章。如:《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八点建设性意见》、《澳门持续教育可持续发展》、《论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转型》等。

特别策划:以专题形式报道继续教育领域的工作部署、专访专论、会议报道及深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论文等;反映各级各类院校、培训机构有关继续教育的最新成果、经验总结等。如:东南亚、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工程教育协会2011年工程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入选征文:《煤炭行业与工程教育对接合作的路径选择》、《对电力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工程教育的思考》、《工科成人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

政策导航:刊载全国性及各地有关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条文,同时就政策法规的特点、内容、出台背景、落实情况等进行跟踪报道和深度解析。

理论纵横:以发表继续教育领域重要学术性、理论性、前瞻性学术探讨文章为主,反映业界最新的、突破性的理论创新成果,力求在论点交锋、学术争鸣中推动理论繁荣。如:《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困境之刍议》、《刍议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创新构建》、《合作理论对高职校企合作的启示》等。

观察思考:刊发围绕继续教育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有关现象和近况进行深入探讨和深度剖析的文章。如:《席明纳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现场教学方式初探——以“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现场教学为例》、《任职教育形势下教员代职的实践与思考》等。

科技与教育:刊发现代高新科技迅猛发展对继续教育事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机遇与挑战类文章,及远程继续教育的经验、问题和对策的相关文章。如:《学习型社会视阈下如何培养网络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国外精品网络教育资源研究与启示》、《大力发展远程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等。

探索与实践:刊发各行业、各领域开展继续教育的经验性、实践性、探索性的工作交流、问题探讨性文章,尤其是具有创新性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以交流经验、共同探索发展之路。如:《高校继续教育课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融合》、《关于开展会计继续教育工作的研究与探索》等。

军事人才培养:探索军队院校开展军事职业教育特点、规律和思路,研究军队继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介绍军队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做法。如:《外军高技能士官培养研究》、《契合度理论视角下任职教育教员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实践性教学 提升学员任职能力》、《美军任职教育主要做法及启示》等。

他山之石:刊发反映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的文章。如:《德国工程类专业“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及教育启示——赴德考察学习随感与思考》、《美国西点军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点》等。

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刊发“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的高水平、高质量征文。

继教信息:刊登国内外继续教育领域及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的会议、活动、项目介绍等消息。

来稿投寄:北京市6304信箱《继续教育》编辑部,邮政编码:102206

编辑电话:王红军:010-66366871,贾利特:010-66366872,李养正:010-66366874,郭延彬:010-66366874

电子信箱:, jjzhx_bjb@freemail.mtn(军队邮箱)

继续教育范文第10篇

我国的出版社过去就有对编辑进行岗位培训的制度,但明确提出“继续教育”这个概念,则是2000年以后的事。2002年,新闻出版总署开始在全国建立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实行全国统一的出版职业资格考试,规定从事出版工作的编辑人员必须经过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格。国家对编辑人员的职业资格实行登记注册管理。2008年2月,新闻出版总署颁布《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出版专业人员应当按要求参加继续教育,并将其作为从事编辑岗位工作的资质条件。

2010年底,新闻出版总署颁布《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进一步详细要求“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72小时。其中,接受新闻出版总署当年规定内容的面授形式的继续教育不少于24小时。其余48小时可自愿选择参加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继续教育形式”。并规定“新闻出版总署负责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各省(区、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但是,这些规定条文在实际执行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往往流于形式。其主要原因:首先,主管部门能够提供的继续教育规模太小,无法形成定期的和系统的职业培训。在国家一级,虽然出版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所属的教育培训中心、编辑学会等每年都会组织不少培训班,但毕竟容量有限,每次培训一般也就几十个人,相对于全国数以万计已取得证书的责任编辑和还未取得证书的编辑人员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而在省一级,只有少数几个省市出版系统设有专门的教育培训中心,大部分省一级出版主管部门并没有可依托的专业培训机构,对编辑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很难落到实处。何况出版单位改企以后,管办分离,一家人变成了两家人,过去由出版总社、省版协出面统一组织的不定期培训活动,现在要由省出版主管部门与出版集团进行协调,机制上反而不如过去顺畅。

其次,出版机构转制为企业以后,在市场竞争和经营压力下,对编辑人员以使用为主,不能立即产生效益的继续教育往往就被摆到后面去了。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在繁忙的工作中,让编辑放下手头的事去离岗培训,对单位来说并不是一件很有积极性的事。故此,编辑进入出版单位后,除了必要的上岗培训外,能够获得培训的机会并不多,主要靠单位内部“以老带新”“传帮带”,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此外,培训费用年年水涨船高,每期培训班收费动辄上千甚至数千元,也令不少出版单位望而却步。第三,编辑的继续教育不是应试教育,不是职业资格考试,也就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大纲和教材,如何安排学习内容是一个始终没有很好解决的难题。我们知道,编辑按类别来分,有图书编辑、期刊编辑、报纸编辑、网络数字编辑等,按学科来分,有社科类编辑、理工类编辑、医科类编辑等。每一个类别都可以再细分下去。这些不同类别、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背景的编辑,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也各不相同,目前的继续教育制度,显然还无法满足这些不同的需求。如果继续教育无法与实际编辑工作结合起来,其效果必定大打折扣。尽管《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中也提出了继续教育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的原则,但如何“按需施教”,却没有更具体的细则和办法。

如何解决目前编辑继续教育落不到实处的问题呢?

1.要把继续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持久的任务来抓,营造浓厚的继续教育氛围,破除“学历教育一锤定音,继续教育无足轻重”的观念,改变“没有继续教育也能胜任工作”的思想认识,通过制度把继续教育确立为编辑人员晋级的关键性指标,从而激发编辑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建立和完善省一级出版系统教育培训机构,落实教学场所、教学人员、教学设施和教学培训计划,从而建立起惠及全省各出版单位的定期教育轮训制度。在省一级建立教育培训机构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根据本省出版业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训,使继续教育真正能够落到实处。

3.拓宽继续教育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推广远程教育培训。国家和各省出版主管部门每年都会组织一些培训班,但受人数、距离等的限制,影响有限。如果能够把这些培训活动通过网络有偿或无偿地向全国、全省出版系统开放,突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让更多的编辑人员通过网络参与培训活动,其产生的影响和效应将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4.大力提倡编辑人员在职进修、学习,从事学术研究,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活动。这些都是不同专业背景的编辑人员更新和提高专业知识的有效途径,能够解决如何“按需施教”这个难题,应该充分体现在继续教育制度中。

5.整合传统的教育培训资源。每个出版单位内部对编辑人员都有一套传统的教育方法,诸如师徒式的“以老带新”“传帮带”,定期或不定期的业务研讨、学习交流,甚至政治、时事学习,等等,这些都能起到一定的培训作用。只是这些教育学习活动较零散,没有形成系统。因此,要把这些活动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年度继续教育计划中,与继续教育制度相衔接,这样既能发掘单位内部长期行之有效的教育资源,也能使继续教育由虚转实,更具实效。

上一篇:教育硕士范文 下一篇:初中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