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年终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7 14:59:30

信息科年终总结

信息科年终总结篇1

会计电算化是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领域,用会计软件指挥各种计算机替代手工或手工很难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会计工作的过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高校理财环境的变化,对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技术在高校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中的运用越来越普及。目前,高校已基本实施会计电算化,并逐步向财务网络化、财务管理信息化迈进。但是,由于会计电算化管理在科目核算、项目辅助核算、往来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年末结转等方面存在着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一、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的特点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结合会计核算实际,高校适用的会计核算软件一般具有完整的会计核算功能,特点是以会计科目为中心,实现对部门(项目)经费、往来款项、固定资产等进行辅助核算和管理。

在会计电算化管理中,横向以传统手工会计核算模式下的科目核算为中心完成账务处理;纵向以“项目管理”为中心实现对部门经费、科研课题经费、专项经费、代管款项等经费的核算,实现对各类经费的管理、分析和控制。以科目核算为主线完成账务处理过程,以项目管理、往来款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为辅助核算手段,为加强预算管理、往来款项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财务管理方面提供更为准确、及时的信息。

二、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的变化

传统的手工会计管理模式,会计核算具体反映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高校会计核算主要反映资产类会计科目、负债类会计科目、净资产类会计科目、收入类会计科目以及支出类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

会计电算化管理模式,会计核算一方面反映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要反映各会计科目与项目、往来款项各科目与往来款项责任人、往来款项各科目与往来款项项目、固定资产各科目与项目等方面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项目辅助核算的会计科目余额累计

=所有项目余额累计;

应收款项会计科目余额累计=所有项目应收款项余额累计;

应收款项会计科目余额累计=所有应收款项责任人余额累计;

应付款项会计科目余额累计=所有项目应付款项余额累计;

应付款项会计科目余额累计=所有应付款项责任人余额累计;

固定资产会计科目余额=所有项目固定资产余额累计。

三、会计电算化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受传统会计管理模式的影响,高校使用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会计管理的经验欠缺,使得高校在会计电算化核算和管理中,在初始化处理、往来款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年终结转处理、与其他管理系统信息共享等方面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财务管理电算化的实施,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一)初始化处理

传统手工会计管理,重会计科目核算,轻项目核算,难以提高管理水平。会计电算化系统初始化处理主要包括参数设置、科目余额、项目余额、往来款余额初始化等。在会计电算化初始化处理中,部分高校存在重参数设置,重科目余额与手工账务(或以往电算系统)科目余额核对相符,轻科目余额与项目余额勾稽、往来款科目余额(分责任人)与项目勾稽、固定资产会计科目余额与项目勾稽等问题,不能通过会计科目和项目核算实现二维核算或多维核算,不利于加强内部考核和管理,也不利于提高内部管理效率和水平。

(二)往来款项管理

高校往来款管理,重责任到人。责任人设置主要以内部职工或学生为分户辅助核算对象。在电算会计核算方式下,通过编制记账凭证录入科目、金额和责任人信息这种简单的内部责任人分户核算的模式进行管理。该模式不利于往来款管理按部门(项目)责任考核,难以进行账龄分析,难以实现向实质责任人进行催款和核对,易形成呆账和长期挂账,资金使用效率低。

(三)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包括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其载体分为总账、明细账、辅助账和卡片账。财务部门一般进行固定资产价值管理,资产部门和使用部门进行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在会计电算化管理方式下,财务部门通过编制记账凭证录入科目、批固定资产金额记账后形成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反映批固定资产价值,但不能反映单件固定资产价值和固定资产购置资金来源;资产部门填制固定资产卡片,通过卡片信息录入形成固定资产辅助账;使用部门使用固定资产,根据固定资产卡片信息形成本部门固定资产辅助账。财务、资产和使用部门没有实施定期账账核对、账实核对、账卡核对以及固定资产总价值和单件价值、总价值和分类价值、总价值和部门(项目)价值、实物总量与单件数量、实物总量和分类数量、实物总量和部门(项目)数量核对相符。这种管理模式,使得资产管理信息不准确,家底不清,难以实现资源共享,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四)年终结转处理

高校事业结余包括经常性结余和专项资金结余两部分。经常性结余按规定提取福利基金和转入事业基金;专项资金结余,已完成的项目,应结清账务,并将结余资金先转入经常性结余,再转入事业基金;尚未完成项目的资金,结转到专项结余中继续使用。在会计电算化管理方式下,按收支科目进行年终结转,只能反映学校总结余,不能反映各部门(项目)结余,不利于对各部门(项目)进行绩效考核和分析。

(五)信息共享性差

高校管理信息使用,涉及教务管理、工资管理、人事信息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学生管理、收费管理等部门。为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各部门应利用网络技术在同一平台基础上实现信息共享。但长期以来,存在部门各自为阵,各使用一套管理软件,数据接口不开放,甚至财务管理部门内部会计核算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收费管理等系统都不能实现信息共享,造成重复劳动,效率低下。

四、完善电算化会计管理的建议

高校电算化会计管理中存在不足,有多方面的原因。重核算轻管理、重科目轻项目、重分配轻考核等传统管理思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算化会计管理。部分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结构单一,计算机使用技能较低,财务管理中习惯通过重复劳动和简单劳动完成工作,制约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现行会计规章制度,对于电算化会计管理中如何设置会计科目、如何进行年终结算和结账等方面缺少相关规定,高校在进行电算会计核算中没有统一的处理方法,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受到影响,制约着高校会计电算化、网络化的发展进程。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完善高校会计电算化管理。

(一)准确处理初始化数据,为二维、多维核算奠定基础

高校会计电算化要实现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会计人员需要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研究和探讨,分析本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和需要,熟悉电算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选用能满足单位决策分析和财务管理需要、通用性和灵活性强、具有综合管理功能的会计软件。清理、核对和结清原系统账务,形成电算化会计系统初始化基础数据,结合财务管理需要进行参数设置、科目余额、项目余额、往来款余额初始化等。电算会计数据初始化完成,应确保科目余额与原系统科目余额核对相符,科目余额与项目余额之间、往来款科目余额(分责任人)与项目之间、固定资产会计科目余额与项目之间等勾稽平衡,提供准确初始化数据,为实现会计科目和项目核算二维核算或多维核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往来款项管理,提高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益

财务利用电算会计系统进行会计核算和审核,应同时提供往来款项管理相关信息。编制记账凭证时一次录入科目、部门(项目)、债权债务确认时间、责任人、实质责任人、当笔经济业务还款情况、经济业务性质等相关信息,为往来款项管理提供准确信息,以做好账龄分析,及时向实际债务人进行催收和核对,及时清理往来款项,以提高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益。

(三)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实现家底清楚和动态控制

为提高管理工作效率,财务部门、资产部门、使用部门应利用校园网络技术,统一使用管理软件,在同一平台基础上实现数据和信息共享。在固定资产分类信息和部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对经专家组已验收的资产,由使用部门在终端录入资产相关信息,形成资产部门待提交验收和登记数据;资产部门按权限进行实物验收和登记固定资产卡片,形成财务部门待入账数据;财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价值核对、登记入账,形成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资产变更、调剂、报废、减少等数据和信息变动,程序相同。通过建立新型的资产管理体系,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实现数据及时更新,对资产实行从形成、使用到处置全过程的实时管理和动态控制,定期进行资产盘点,适时进行资产价值和实物账账核对、账卡核对,保证账实相符,学校资产和部门资产、总资产和分类资产家底清楚。

(四)年终结转分项目处理,有利于部门考核和分析

高校进行年终结转,在年终清理结算的基础上,应编制科目余额表和科目项目余额表。试算平衡后,各收支科目余额按规定的年终冲账办法,分项目办理结账转冲。经常性结余和专项资金结余按规定分项目结转分配,结清旧账,记入新账。年终结转分项目进行,既反映学校收支结余,也反映各部门(项目)收支结余;既反映学校结余分配,也反映各部门(项目)结余分配,有利于学校、部门收支执行情况分析,实施部门(项目)绩效考核和分析。

(五)开放交流部门数据,实现管理信息共享

高校应根据管理需要,对各部门管理软件进行统一规划,避免部门管理软件和数据接口混乱,使数据信息在部门之间实现交流共享。电算化会计管理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建立一个相对开放、实时、快捷方便的双向信息交流系统,将往来款项、工资、公积金、部门创收、项目经费收支、学生交费、欠费情况等管理信息归集上网,设置网上查询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为内部各单位之间信息交流提供便利,以提高会计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综合利用速度,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展会计信息内容,提高会计信息的利用效率,避免校内各部门因信息获取滞后而造成的工作拖延和矛盾冲突,减少会计人员重复处理数据和传递信息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会计电算化和网络化是高校财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应采取多方面措施,确保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信息及时、准确、有效,以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高校经济活动的预测、决策、控制功能,促进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宗祥.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区别探析.会计之友,2007(10).

[2] 张春云,蒋敏如.关于高校会计电算化、网络化发展的思考.经济师,2006(3).

信息科年终总结篇2

论文摘要: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很好地支持了教学改革,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要求我们不断更新学习观念与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大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当前,以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为标志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这种变化仍旧与日俱增。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目前,我国大学校园网已经普遍建立,如何使高校师生尽快适应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环境,是我国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我们不仅迫切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必须更新学习观念与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大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教育信息化概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一种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深化改革的趋势,即在教育过程中广泛应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促进从教材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理论、教学观念乃至教育形态的一系列变革。时间证明,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很好地支持了教学改革,正在使传统的教学结构发生裂变,对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培养人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人的终身学习能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信息化的定义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的提出与20世纪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密切相关。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人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涉及到社会活动、生产劳动、经济、科技、文化各个方面,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了宏观教育规划、决策、教育管理、学习资源环境、师资培养与培训、课程、教育科研的信息化,以及微观的学习模式、教学、评价模式的信息化等教育系统的所有环节。

(二)教育信息化的目的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实质是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重新认识、重新分析,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离不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但不能把教育信息化仅仅界定为“多媒体和计算抓网络”,教育信息化绝不能是游离于现行教育过程之外的一种投资行为和设施建设,更不能用新技术把教科书和黑板搬到网上,强化知识灌输的现行教学模式,而必须能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现行教育系统进行全方位改造,从而大大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三)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可以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两个维度考察。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层面看,信息化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

(四)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首先是文化思维层次,其次是思想观念、体制模式的教育总体系统结构层次,第三是具体操作实施层次,包括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分组与协作、学生的探索、任务设计、媒体与技术作用、内容与资源、策略与方法、管理和评价。

教育信息化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大学,真正意义上的终身学习和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终身学习概述

1996年4月,联合国的"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名为“教育的四大支柱”的解决方案,指出实现终身学习原则的“唯一之路”就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具备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为了应付信息社会各种危机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这四种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

(一)终身学习的定义

“终身学习”自1965年由法国保罗·朗格朗(parl lengrand)正式提出以来,短短数年,已经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它指的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教育的总和。”它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

(二)终身学习产生的背景

终身学习的产生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息息相关。

第一,新时期社会的、职业的、家庭日常生活的急剧变化,导致人们必须更新知识观念,以获得新的适应能力。而终身学习强调人的一生必须不间断地接受教育和学习,以不断地更新知识,保持应变能力。

第二,人们对现实生活及自我实现要求的不断高涨。外部条件的改善,使人们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期望通过个人努力来达到自我完善。要实现高层次、高品质的精神追求,靠一次性的学校教育是难以达到的,只有依靠终身学习的支持才有可能完成。

第三,人们要求对传统学校教育甚至教育体系进行根本的改革,从而期望产生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教育开放的终身学习方式必然受到人们的欢迎。

(三)终身学习的特点

终身学习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以下的特点。

1.终身性。这是终身学习最大的特征。它突破了正规学校的框架,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

2.全民性。终身学习的全民性,是指接受终身教育的人包括所有的人,无论男女老幼、贫富差别、种族性别。

3.广泛性。终身学习既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可以这么说,它包括人的各个阶段,是一切时间、一切地点、一切场合和一切方面的教育。

4.灵活性和实用性。表现在任何需要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均由个人决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

终身教育理论确立以来,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目前许多国家的政府把终身教育作为本国的教育改革的总目标。然而,虽然各国在终身教育这个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看,终身教育在世界各国都还处于实践阶段,现在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建立起完整的终身教育制度。

三、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大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为了能适应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应付21世纪面临的各种挑战,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当是:富有高尚道德品质、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较强信息素养的新型人才。创新离不开信息,信息是创新的源泉。因此,在“一次教育”已经过时,“终身教育”成为时代要求的形势下,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敏锐地捕捉所需信息,主动、有效地进行鉴别和检索,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信息素养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人才所必需具备的素质,也是个人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

(一)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 paul zurkowski)最早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个术语,他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素养标准,进一步扩展与丰富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该指标指出:信息素养绝不仅仅是以往图书情报检索技能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而是综合运用以上技能所形成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我国学者桑新民也提出从六个方面确立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

信息素养既是一种能力素质,又是一种基础素质,它构成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各个学科、各种学习环境和各种层次教育的基本因素之一。它能使学习者把握学习内容并提高其调查研究的能力,使他们更加自主,更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学习。

(二)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大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和信息的时效性、前瞻性越来越强,面对知识和信息的易逝性,人们提出了终身教育的问题,过去的那种“满堂灌”式的应试教育已适应不了瞬息变化的信息时代。相反,受过良好信息素质教育的学生,能主动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并使学习不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从而实现终身学习的目的。因此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对大学生尤为重要。信息素养意味着能理解、接受新思想,并利用新思想;信息素养意味着人们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能够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信息素养能够使人的思维敏捷,认识超前,能够针对社会所需和自己的不足,及时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使自己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具备各种能力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

根据目前国内外大多数教育技术专家和计算机教育专家的意见,最能体现信息素养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素质,应当是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这种知识与能力既是信息素养水平高低和信息素养优劣的具体体现,又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实际上,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大学生终身学习、终身教育莫定坚实的基础,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大学生是信息社会中信息制造和利用的主要群体,良好的信息素质应是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教育的重心必须转移到以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为立足点,这是信息化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顺应社会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要将信息素质教育融人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

第一,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是一种教育理念,体现这种理念的教育体系就是终身教育体系。它贯穿人的一生,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第二,要采取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随着21世纪社会信息化的高度发展,多媒体技术等多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世纪,要想保持较强的信息素质,必须不断学习,这就是所谓终身受教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与实习环境必须适应信息环境的变化,并满足信息化社会中信息能力培养的要求。

要把信息素质教育融人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就必须改变以往“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取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等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并紧密结合其学科特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适时地把学生推向教学第一线,变“教而学”为“学而教”。

第三,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以促进信息能力的提高。通过实践操作,不仅使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和升华,使信息技能得以提高,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以及撰写科学论文的能力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拟课题,或结合专业课老师的研究课题,或以学年论文为课题及结合本专业历年本科生毕业的论文题目等进行具体操作,把学习的自交给学生,不断激发学生树立顽强的钻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鼓励他们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知识,反复、深人地思考。

信息科年终总结篇3

现就2011年度由市人社局牵头实施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民工技能培训两项民生工程(以下简称两项民生工程)考核工作,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2011年实施36项民生工程的通知》黄政〔2011〕25号)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民生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印发〈2011年度人社部门两项民生工程考核办法〉通知》皖人社秘〔2011〕322号)要求。制定本办法。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民生工程协调领导小组负责两项民生工程的组织实施和年度考核工作,第一条按照市政府与各区县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和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市2011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市2011年农民工技能培训实施办法》黄政办〔2011〕12号)要求。局医疗保险科、职业能力建设科按照各自职责,具体抓好落实。

牵头并统筹做好两项民生工程的宣传、信息、统计报送等基础工作,第二条市人社局民生办(设在医疗保险科)具体负责两项民生工程的日常协调、联络。会同责任科室对基础和日常工作进行考核。责任科室根据工作需要,可适时组织开展单项督查、考核。

由市、县(区)分级负责。市人社局负责考核各区县两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各区县人社部门负责对所辖乡镇、街道(社区)进行考核。第三条两项民生工程的考核。

不列入市对各区县的考核范围。各区县自行安排实施的有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方面的民生工程项目。

考核各区县两项民生工程完成情况,第四条考核工作主要以市政府与各区县政府签订的民生工程目标责任书所确定的工作目标和有关要求为依据。政策、资金、待遇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主要内容包括:

1.市政府下达各区县本年度两项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2.相关政策措施和工作制度的制定、执行与落实情况;

3.组织领导、部门协调配合和内部工作机制落实情况;

4.医保经办、培训机构和信息系统、基层平台建设情况;

5.财政补助、补贴资金的位、发放和待遇支付情况;

6.统计月报、基础台帐和信息报送、政策宣传等工作情况。

建立健全基础台帐,第五条两项民生工程实行按月报送实施进展情况和通报、督办等制度。各区县人社局民生办和相关科室应确定专人。按要求及时向市人社局民生办和相关科室对口上报工作进展情况,市人社局民生办负责汇总并及时报送市民生办。同时,市和各区县人社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编发工作简报,加强信息交流和情况通报,加大对区县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力度。

由市人社局民生办会同相关科室进行考核。对各区县两项民生工程统计月报、基础台帐、信息简报、宣传报道、文件备案等工作情况,各地两项民生工程统计月报和信息、宣传材料的上报情况。分别给予相应的考核计分(分值等详见附表)

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在媒体、网络上公开公示,各地应特别注重两项民生工程社情民意的反映。尽可能让广大受益对象及时知晓获悉;并确保群众得到便捷、高效、优质服务。两项民生工程社情民意的调查由市统计部门统一负责,按市政府的规定2011年计入对各地的考核得分。

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第六条考核方式主要是各地自查和市局考核评分。

由市人社局责任科室负责,日常考核。主要根据平时所了解掌握的各地进展情况,结合业务工作,适时组织实地督查考核(重点抽查区县和基层一线)可通过抽样验证、暗访摸排、查阅资料和定期、不定期下发通报等方式进行,并依据局民生办汇总统计的各地宣传、信息报送等基础工作情况,综合评分。

安排在11月下旬进行。届时,第七条年终考核。各区县人社局对本地区一年来两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自查、总结,形成书面材料,经区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和人社局主要负责同志审定、签字后,于11月20日前报市人社局民生办。必要时,市人社局抽调相关人员组成考核组,实地督查考核。

市人社局将适时组织各区县人社部门集中进行总结、互评,2011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单项的年终考核工作。互评的具体方式另行通知。

两项民生工程单项考核的基准分均为100分,第八条按市政府《考核办法》规定。其中人社局的考核分值占90%社情民意调查考核(市民生办根据市统计部门的调查结果)分值占10%

城镇居民医保单项年终考核工作由市人社局评分和各区县人社局互评两方面得分构成,年终考核占60%其中。按80%20%权重计分)平时考核占40%

信息科年终总结篇4

1.信息技能的评价。信息技能评价是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术能力的评价,通过一个测评以反映学生信息操作技能的水平,从而达到激励学生积极学习提高的目的。如网络技能的运用,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必须懂得网络运用,并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搜索,这既能消除学生对网络的障碍感,虽然并非每个学生都能严格按照评价要求来展开,但提高信息运用的基本技能以打下坚实的基础,有益于学生未来人生的发展。同时应选用某一方面,以确定学生技能的水平。增强网络运用,是学生长远发展的基础,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看见自身的学习轨迹。在教学过程中,可每周进行一次技能评价,记录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并通过最终的评价对学生进行某种形式的嘉奖,以增强学生对自身信息运用技能的信心。

2.创新能力的评价。信息技术应用是一门新学科,是评估学生对所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用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基础积累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重点培养的目标,也是信息能力迁移到其它学科学习,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重要途径。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WORD后,可要求:上机制作一份A4纸张大小的电子板报,要求内容健康向上,版面设计可自主决定,文字优美流畅,色彩搭配要从环境出发。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大的主题比如:人口问题、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对学生的创作,评价结果应是客观的,对于能独立完成基本要求的作品给予良好以上的成绩,说明信息技术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锻炼。

3.思维能力的评价。评价思维能力是激励学生自觉把积累的知识进行多向联想,以增强技术与思维结合的可能性。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只有落实到将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迁移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才真正达到了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才能为课程整合打好基础。如学习了演示文稿软件后,可以要求学生做一个专题的讲演稿,题目可自拟,如“我的思想”等,要求学生在制作时结合文字处理、表格处理等软件以完成作品,并要求学生对讲演进行评定,教师给出评定标准,由全体师生做评委,大家互评自评,成绩现场打出,学生既是受测试者,也是测试者,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也扩展了自身的思维空间。

信息课程教学评价的形式

信息能力已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生存能力。通过信息技术,促使学生从更广阔的时空中获取信息、传递思想、运用信息,以教育学生关注网络环境下的伦理和社会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将其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成长的基石。在信息课堂教学过程中,时常采取的评价方式应有所区别。

1.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思维等进行的预测,也称“教学前评价”。通过这种预测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技能储备,以判断学生是否具备实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比如在给高一年级学生上课时,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评价与预测,了解学生初中阶段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具有了怎样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为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确立提供先决条件。

2.过程性评价。在实际的信息教学实践中,过程性评价是通过学生自评以考察其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比如对学习任务的意向、学习的习惯,以及渗透于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态度等,以给学生信息反馈,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反思和总结,使其对自身信息运用能力有清晰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这样,学生的自我评价就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矫正的过程,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积极心态,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激发学习的乐趣,这在实践中可称为“教学中评价”。在学习过程中,以过程性评价作为学生交流的平台,通过学生之间的竞争与比较,可以促进他们不断自我反思,激发其自信心,从而增强学生的对计算机操作的兴趣。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有大量的动手实践操作,通过手脑结合的动手实践,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善其知识结构,并激励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成就感,为其提供了持续学习的动力。

3.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通常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出于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又称为“教学后评价”。在期末或学年末进行的各科考试、考核就属于这种评价。总结性评价的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是否最终达到了信息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信息课程的期末考核,通常是让学生完成一定的动手操作,或者完成某种形式的作品,从中展现学生的学习成果。

相较于其他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是比较强的。高中学生善于动手实践,乐于通过自己的劳动完成某种成果。总结性评价重视的是结果,借以对学生做出全面鉴定,按评价结果区分等级,以对整个教学、学习活动的成效做出评定。如我校开展的OFFICE软件排版竞赛、PHOTOSHOP图片处理竞赛等,面对整个高中阶段学生,对信息软件操作水平进行科学评价,通过软件作品的形式,让不同的观众来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做出评价,这也体现总结性评价的公平性,全方位性。

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既要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也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更多的进行创新,要充分利用软件,展现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避免传统的纸质考核评价的缺点。时下的学生,对信息技术已经有着更多样化、更全方位的认识与了解,在教学评价中结合全新的,科学的评价理念与方法,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开展,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学生的实践,融合师生的交流,培养学生全面的信息意识与情感、及丰富其信息素养,提升其信息技能.有效的教学评价方式,科学的教学评价内容,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必然的发展趋势。

信息科年终总结篇5

两年前的1月,1亿元人民币打造的一家“始终保持兴奋状态”的软件公司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中关村科技软件公司,凭借中关村科技、四通、微软三家国内外著名软件巨头的加盟,在中国信息化方兴未艾之际,也搭上了创建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软件开发的快车。

在公司创建的两年里,与各级各地政府部门保持着密切的,接触,充分的融合和切实的了解到了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必要性与独特性,在接受采访时,中关村科技软件有限公司的总裁朱希铎自信地表示,作为国人自己的软件公司,他们拥有自己的源代码和自主的知识产权,在研制和开发电子政务软件上,占据了天时、地利和人和的有利条件。从公司成立到现在,已先后参与国家工商总局“金盾”二期工程建设、北京、云南、湖北武汉市的电子政务建设等项目。参与实践了“以信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关村科技软件在组建的一年半后推出了CenGRP(中关通用资源管理平台),并形成了针对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整合”、“联结”理念。

症结,浮于表面

表面的轰轰烈烈往往是浮华背后一种无奈的疲态,用浮躁和忙乱来形容目前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状况并不过分,在火热的表象之下,掩饰着后劲的不足。建设数字化城市的口号时时都被人们洪亮地提及着,而点开政府的网站不难发现,“麻雀”的体积虽大,五脏虽全,其实质的信息链接总令人有些不满足,手中的鼠标似乎也是不知何去何从,只是漫无目的地游走。采访中,朱希铎坦言,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在理论、技术、架构和指导思想上都是滞后的,不统一的。他认为,中国的电子政务在前一阶段已经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网络和系统的基础设施规模建设已经初见成效,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总体的大环境已经形成,人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电子政务的概念,大家都开始关注它了。但问题是,在这种框架性的建设中,真正的常规政务业务的电子化、办公的数字化模式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并未出现,政府电子化的高效率无从谈起,只是形成了物理网络的搭建。显然,人们只是在一厢情愿地搞自己的建设,只是在“井中”欣赏着头顶的方寸天空,这样的发展将注定是狭窄的,缓慢的。

知音,高山流水

如何解决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空洞问题?如何整合思路上的混乱真正实现“信息孤岛”的联结?成为中关村科技软件创新和发展自己特色的起点。可以说Censoft一直以来都把信息资源整合软件的开发作为发展的重点。面对中国特有的、复杂的政府组织结构和流程体系,以及政府对人民、社会的巨大影响,朱希铎认为,这将是公司发展电子政务的有利条件,作为中国自己的软件公司,自然应该生产出最能适用于本国特色的电子政务产品。

“中国的信息化已经进入了信息资源管理时代”!这句话被朱希铎在各种访问和演讲中反复提及。他认为,中国的电子政务已经走过了百废待兴的建设阶段,各地、各部门的网站频繁建设,已经在全国构建起了基本的信息平台体系,而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更好的“管理”这些信息,如何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统一地联结在一起,真正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也以此来取代类似于百花齐放的虚假“繁荣”。

针对中关村科技软件在电子政务上的发展,朱希铎谈到最多的就是“务实”。首先,他认为,公司应扎实的做好“绘图、打桩和盖样板间”的工作。朱希铎总结说,当前的电子政务应该是“大概念、小项目、长规划、远安排”,应是在庞大的信息数据下体现科学的决策支持。作大电子政务发展的宏观概念,制定长远的标准规范,从点滴的小项目做起,一步步地联结细微的环节,从而形成完整、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

其次,中关村科技软件明确了政府搞电子政务的最终目标是全方位的为民服务。就如美妙的音乐出于灵感的闪现一样,交流冲撞的巨大启发在于知音的难觅,在建设中,中关村科技软件公司充分了解了中国电子政务的特点,真正成为发展中的知音。朱希铎分析指出,适合于中国的电子政务应该是“经济适用版”的,是务实的,重在应用的软件和平台,应是从“小项目”做起的。因此,Censoft确立了三层平台搭建体系,即构件式功能组件、架构管理软件和标准支持软件。从设计到运用,从具体项目实施到未来发展方向,中关村科技软件的产品服务始终跟随进展,不断地了解客户需求,积极地传达自己的理念,使双方在每次的思维撞击中产生新的、更理想的解决方案,不仅为客户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方案,也延伸了自己与客户间互动的道路。

在这种全过程的服务和交流中,中关村科技软件的最终目的就是真正达到电子政务的整合规划。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电子政务体系过于分散,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并不实用。尽管很多人也看到了这一点,但始终没有人想到应如何联结其中的“孤岛”。所以,在针对每一个电子政务软件应用客户时,中关村科技软件都不是简单以产品供应商的姿态出现,而是在扮演着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从架构、组织、技术、环境和服务上提供整合型的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这将有效地解决目前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异构、分散问题。中关村科技软件做的就是通过自己对产品的深入挖掘,扩展和延伸它的生命周期,进而尽可能的推进电子政务的整合发展。

前景,喜忧同在

信息科年终总结篇6

一、 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成功举行

5月16日,国家统计局潍坊调查队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市级机关综合办公大楼隆重举行。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出席仪式。总队党组书记、总队长宋志申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岗共同为国家统计局潍坊调查队揭牌。

宋志申总队长对国家统计局潍坊调查队的成立表示祝贺,并充分肯定了潍坊统计调查工作取得的成绩。他对潍坊市委、市政府多年来对调查队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宋志申总队长要求,潍坊调查队要抓住发展机遇,大力加强调查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统计调查数据质量,大力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山东及潍坊经济社会和统计调查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常务副市长胡岗在讲话中指出,国家统计局潍坊调查队的成立,标志着潍坊统计调查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统计和调查工作,高度重视调查队管理体制改革,我们将认真贯彻鲁政办发[XX]70号文件精神,帮助调查队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我市统计调查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的成功举行,扩大了调查队的社会影响,提高了调查队的知名度,为更好地开展统计调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圆满完成了各项调查任务

(一)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制度性调查

高质量地完成企业(集团)统计年报、企业景气调查、规模以下工业、部分服务业抽样调查、旅游调查、主要畜禽监测等各项制度性调查。一是全省调查队年报会议后,我们在认真学习和消化调查队年报、定期报表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实际制定了2010年统计年报和2010年定期报表工作总体计划,责任分解到各科室,任务明确到各专业,有计划、有步骤地贯彻落实年报和定期报表工作。二是为了保障年报和定期报表工作的顺利完成,景气调查、集团统计等专业针对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说明,并以文件的形式挂在网上和下发企业。三是在调查数据质量控制上,始终把数据质量放在第一位。努力做到“事前”工作做细,“事中”工作做实,“事后”工作到位。对每一项调查我们都按照调查方案和报表制度的要求,明确上报时间和审核要点,在报表录入前除加强逻辑审核外,我们还采取相关资料对比验证,对变动较大的数据,做到及时进行查询或更正。四是在平常调查工作中,各专业都抽出一定时间抽选部分调查企业和样本村进行回访,了解企业的发展经营状况,掌握样本村个体户新增消亡情况,对填报数据进行质量检查。通过大家的积极努力,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调查任务。

(二)按时完成了各类专项调查任务

在圆满完成各常规性调查的同时,积极完成了国家局和总队部署的各项调查任务。一是受中组部委托,按总队的统一部署,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等诸多困难,圆满完成了组织工作和组工干部形象调查工作;二是认真实践,积极探索,严格执行试点方案,圆满完成“中加经济合作统计项目”试点调查工作;三是坚持入户调查,圆满完成了规模以下工业成本费用调查工作;四是按照总队要求,组织开展了党风廉政建设调查;五是结合当前社会热点,组织开展出租车行业总体营运形势专题调研;六是为了掌握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的影响,圆满完成了当前企业用工情况调查。七是结合专业,组织开展了企业集团科学投入专项调查。通过这些调查,密切了与部门、企业之间的联系,扩大了我们的影响,快速灵活优势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三、 基层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基层基础工作是保证调查数据质量的关键环节,潍坊调查队始终

把基层基础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常抓不懈。

(一) 以举行揭牌仪式扎实促进基础工作

揭牌仪式以后,蔡保卫队长作出要求,认真学习宋志申总队长和胡岗常务副市长在国家统计局潍坊调查队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上的讲话,各科室要组织人员认真学习,结合科室实际,以调查队揭牌成立为契机,站在新起点,认真总结成绩和经验,找出差距和不足,制定工作目标和措施,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确保工作再上新台阶。通过学习讨论,大家进一步明确了对搞好统计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决心按照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党组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尽心尽力,尽职尽责,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圆满完成统计调查工作。

(二)建章立制,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根据总队办公室会议要求,我们结合本队实际,先后到临沂、日

照等地学习考察,进一步修订完善了26项规章制度,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认真督促检查,使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三)加强与县市区统计局的工作联系

一是在全市统计局长会议上,市局领导和调查队长明确了2010年调查队工作的重点,强调了做好调查工作的重要性,并要求各县市区统计局高度重视调查工作,不断提高各项调查工作质量。二是确定调查工作的职能部门和责任人,使调查工作在组织上得到保障。三是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景气调查、集团统计、部分服务业抽样调查、畜禽监测等常规性调查纳入了对县市区统计局的工作考核范围,有力地保障了各项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依法调查,大力加强统计法制建设。

建立全员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行政执法责任奖惩和考核评比办法。同时,牢固树立执行专业报表制度就是执法行为的意识,在召开统计调查专业年报会上宣讲《统计法》,反复强调如实、及时、全面地上报统计调查报表是统计法律法规规定的被调查单位应尽的义务,同时广泛宣传统计调查人员应尽的义务和权利,让统计调查人员理直气壮地搞好统计报表,让法律法规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今年以来,针对个别企业统计人员责任心不强,导致调查报表未能及时上报,我们在电话催报未果的情况下,果断地向10多个调查单位下发了“统计报表催报通知书”,由于措施到位,企业以最快的时间上报了调查数据,有效地维护了《统计法》的权威。

(五)积极开展报表清理工作,减轻基层负担。

根据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关于开展地方统计报表清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全面部署工作任务;按照要求把各专业统计报表的调查范围、调查方法、报送频率及指标情况等信息报清查小组,明确清查内容,圆满完成了地方统计报表清查工作任务,有效地减轻了基层单位的报表负担。

(六)开展业务轮讲活动,强化基层业务培训。

为提高干部职工统计业务知识水平,我们在全队范围内积极开展业务轮讲活动。以《统计实务》、《统计法》为主要内容。全队干部职工认真准备,精心授课,有力地提高了干部职工的业务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建立完善了基层企业统计调查员定期培训制度,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基层调查员的业务素质,满足日益繁重的统计调查工作需要。

(七)严格财务管理

按财务制度规定和总队要求,我们严格执行经费预算管理,规范报销手续,量入为出,精打细算,为圆满完成各项调查任务提供了经费保障。

四、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

今年以来,为充分发挥统计信息职能,鼓励统计信息的撰写,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统计信息的采用率,我们制定了多项措施,加强信息管理工作,确保重要信息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是加强领导,高度重视。明确一名队领导具体抓重要信息和分析研究工作,并成立了统计信息考核小组。领导小组由队领导、各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对各科室全年的信息报送和被采用情况进行考核、奖励,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二是注重学习,提高认识。我们多次召开队务会议,认真学习宋志申总队长对山东调查队系统分析研究和重要信息工作提出的三点要求,学队下发的两个考核办法,教育全队干部不断提高对搞好重要信息和分析研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搞好重要信息和分析研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量化目标考核,确保责任到位。今年以来,我队不断强化对信息的考核工作,要求全年人均撰写各类信息不得低于12条,各科室每月不得少于2条。考核时间为每半年考核一次,上年12月1日至本年的5月31日,本年6月1日至11月30日。每半年通报一次各科室撰写统计信息的情况,年终进行一次性考评,考评的结果列入综合考评内容。凡没有完成信息报送任务的科室,年终不得评为先进科室;凡经确认被采用的信息,在年终综合考评中按采用等次给予加分并进行奖励。

四是强化信息上报规范。凡上报总队的信息,上报市委、市府信息科的信息,必须经队分管领导审签,并在正文后标注签发人、撰稿人、撰写日期和联系电话,由专人负责统一上报。发往报刊、电台等其他媒体的信息,须经队分管领导审阅签发。

信息科年终总结篇7

关键词:信息;信息素养;大学生;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213-03

信息素养是人们有效寻找、评价、利用信息,更好地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在一个信息无所不在的社会里,教育大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如何准确地定位、获取信息,如何评估、组织获取的信息,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来解决专业问题是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着重要解决的问题。信息素养作为信息社会成员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信息社会人们生存立足的首要条件,是衡量高校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成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之一。

信息素养是大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适用于所有学科、所有学习环境、所有教育层次。因此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参考国内外信息素养研究的文献,我们设计了针对民族地区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问卷,旨在通过对我校部分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调查,摸清我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真实状况,为下一步的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素材,为专业和课程建设、为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一些依据。

一、信息素养

1.信息素养定义。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与信息道德四个方面的基本素养。美国图书馆协会将其定义为: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2.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有信息素养的人是指那些不仅懂得如何学习,而且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习惯、能力的人。信息素养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信息素养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学业成绩和职业成就。信息素养培养是一个终生学习的过程,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全方位学习是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任务。信息素养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将大大提升学生的竞争力,进而提高整个社会和国家的竞争力。

3.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有关,但对个人、教育系统和社会的影响更大。一个具备信息技术技能的人可以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数据库来完成学习、工作或其他个人目标,着重点在技术。而信息素养侧重于内容、交流、分析、信息检索与评估,是通过有效的调查方法、敏锐的洞察力和推理来认识、发现、评估和使用信息。信息素养借助信息技术发起、支撑和拓展了终生学习的理念,但从根本上和信息技术又是独立的。

4.信息素养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中心使命是培养终生学习者。通过培养学生具备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提升事业、如何扮演好信息公民和社区成员的角色。信息素养培养贯穿于大学的课程体系中,贯穿于大学的日常管理和服务中,它要求大学各位教师、员工的密切合作。大学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实验环节、课程设计、作业时有很大的责任来增强学生对专业学科知识和信息的兴趣。大学老师应鼓励学生探索未知,为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提供指导。

二、信息素养调查分析与结论

我们在认真研读国内外信息素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表。调查表主要涵盖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四个方面(调查表包括30道题,其中信息意识9道、信息知识8道、信息能力10道、信息道德3道)。

信息意识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体现在对信息价值的自觉认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分析力上。信息知识指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中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信息能力指个体对信息系统的使用以及获取、分析、加工、评价信息并创造新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信息伦理道德指个体在获取、利用、加工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不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其中,信息意识是前提,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伦理道德把握个体信息素养的方向。

我们对我校六个学院、近千名学生进行了信息素养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对象是青海民族大学大一到大四的部分在校学生,涵盖了我校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政治学院的16个专业、28个班级。

各学院学生信息素养分项平均得分和男女生信息素养分项平均得分如图1和图2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理工科院系(物电院、化生院)学生信息素养各项指标平均得分略高于文科院系,信息意识最高分59.2,最低分42.7;信息知识最高分51.8,最低分29.4;信息能力最高分47.4,最低分37.2;信息道德最高分73.8,最低分40.0。由图2可以看出大多数学院女生平均得分高于男生,各院系平均得分相差不大(介于37~52之间)。

从图3可以看出,大学生信息素养分项得分总体呈现随年级升高而增加的趋势。从图4可以看出理工科院系学生信息素养分项得分总体高于文科院系。总体来说,高年级学生信息素养各项指标平均得分基本高于低年级学生,女学生各项指标平均得分基本高于男学生,理工科学生高于文科生。我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平均得分不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我们的建议如下:

1.全面普及信息素养类课程。将信息素养课程作为大学新生的必修课程,不仅可以加强新生对信息素养的认识,提高他们的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树立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而且对他们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更好地发展专业技能也大有益处。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培训课程,课程应包括信息论基础、信息技术导论、信息组织查询与检索基础、网络基础、信息道德伦理基础等内容。使学生对信息的概念、信息的基本特征、社会作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的关系,以及信息的获取、检索、分析、处理、整合、组织、开发、利用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基本能力,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2.培训学生准确、迅速查找校园内信息。包括图书馆图书资料、电子书、电子文献库,各种招生就业信息,各种教务、考试信息,各种学生工作信息,各种院系活动信息,各种学校、社团、社会活动信息。在此基础上,构建全校统一的信息平台,将各种信息及时向学生以网站、电子邮件、微信、短信等方式进行通知确认。

3.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素养培养环境,加强信息道德宣传力度。一方面,校图书馆、网络中心、校广播电视台和各相关职能部门应相互协调、优化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提高信息伦理道德水平,使他们具有网络安全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约束网上行为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4.教师应担负起信息素养教育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各种专业信息(包括学科、专业发展前沿状况;学术文献及研发现状;专业教材与专业实验设备信息;就业信息等),指导学生认识信息资源的价值,满足其对信息的需求。

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相信,通过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协作,通过老师有意识地灌输和教育,学生能够意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能够积极主动利用现有各种信息资源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能够相互交流、分享信息并形成良好互动,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一定会有实质性的提高。

四、结论

本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我校高年级学生信息素养各项指标平均得分基本高于低年级学生,女学生各项指标平均得分基本高于男学生,理工科学生高于文科生。我校大学生能有效利用图书馆、网络获取各种信息,但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对信息进行分析、评价、综合利用和创新的能力还有明显不足,部分学生信息素养得分较低,少数同学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的意识较淡薄。我校学生信息素养总体水平仍有待提高。

信息素养不仅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信息社会每个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我们应密切关注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公民的信息素养发展状况,搭建良好的校园信息平台和校园网络环境,大力宣传和推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促进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普遍提高,为构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学校做出贡献。作为我国未来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将直接关系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因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美国大学图书馆研究协会.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EB/OL]http:///acrl/standards/informationliteracycompetency[EB/OL].美国图书馆协会网站.[2015-04-08].

[2]美国大学图书馆研究协会.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信息素养标准[EB/OL].http:///acrl/standards/infolitscitech美国图书馆协会网站.[2015-04-29].

[3]美国大学图书馆研究协会.教师教育信息素养标准[EB/OL].http:///acrl/sites/.acrl/files/content/standards/ilstandards_te.pdf.美国图书馆协会网站.[2015-04-29].

[4]赖茂生,孙鹏飞.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研究[J].情报科学,2009,27(8):1133-1138.

[5]x,魏令芳.大WY素B通R教育之研究[J].台湾通R教育,2002,9(2):45.

[6]王梅玲.大学生资讯素养课程设计与评a[J].台湾图书馆与信息科学,2004,30(2):134-142.

[7]秦殿启.信息素养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许征尼.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

[9]邱璇,丁韧.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启示[J].图书情报知识,2009,132(11):75-80.

[10]崔金玲,吕惠聪,陈继超.基于ANP的师范生信息素养评价模型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5):56-60.

[11]徐坤银.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2(3):116-117.

信息科年终总结篇8

一线信息技术教师普遍感觉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指导,评价实施难度大。不论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课堂的评价环节都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2012年开始,我和我的团队开始进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3d(Three-dimensional target,三维目标)学生自我评价的设计与实施”研究。3d,在信息技术学科中,与学科总的课程目标――信息素养相联系,呈现如图1所示的关系。

“3d学生自我评价”具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对学生自身的诊断与激励功能。这不仅包括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评价,还包括学生对自身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评价。二是对教师的反馈和指导功能。反馈、指导和改进课堂教学是评价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

拓展评价的维度,引导师生全面审视信息技术课堂的教与学

教师每节课结合具体的学习目标,分别从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信息知识),运用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能力)、应具备的信息情感道德等信息素养方面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下面我通过具体解析每节课学生填写的自我评价表来进一步说明(如图2)。

“3d学生自我评价表”大致分为“基本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素养”“畅所欲言”四大板块。通过四大板块的设计,我们拓展了评价的维度,让评价与教学目标能够高度一致,总结起来包括以下三点:①学生的学习态度:如学生能否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能否全身心投入,能否积极主动思考,能否认真接受教师的指导等。②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时把注意力放在关注学生学习行为的过程上。教师通过“3d学生自我评价表”,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记录自身的学习行为表现,有效激励、促进其全面发展。③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评价:评价的目的不仅是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时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以期通过评价使师生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完善评价过程,注重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全程化管理

根据“目标与教学一致性”的原则,每节课我们都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制定相应的学生自我评价表、学生任务及评价标准,并要求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及时进行自我评价。这种反思式自我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到学期末,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测试,既包含考查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等信息知识方面的题目,还包括考查信息能力、综合信息素养等开放性题目,让学生结合个人情况,总结评价个人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收获等,进一步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激励自我,超越自我。教师可以据此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优势和不足、对教学目标掌握的程度、具体知识点的遗漏和熟练程度、养成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等,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性的评价,并做出学习鉴定。

阶段性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将积累的过程性评价资料与学生的阶段性测验成绩分别以不同的权重折合,然后计算出最终成绩,并以等级的形式反馈给学生。例如,过程性评价量化结果综合自我评价表、小组评价表中的日常考核以及典型作品的完成情况,分别以优秀(A:85~100分)、良好(B:70~84分)、合格(C:60~69分)、不合格(D:0~59分)四个等级呈现。最终评价结果=过程性评价量化结果×

40%+阶段性测验结果×60%。这样,日常动态的自我评价与期末的自我评价逐渐积累,共同组成了一份完整的电子评价档案和珍贵的学习记录,从而形成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发展的轨迹。学期结束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装订成册的自我评价表及期末检测带回家,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这一学期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掌握了哪些知识,存在哪些问题。这样能够大大加强信息技术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更多地获得家长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理解和认同。

制订操作性强的信息技术自我评价表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自我评价可以通过语言表述、文字记录、表格记录等多种形式进行,各种方式都有其优缺点。语言表述随意性太强,且无法留存;文字记录对学生的写作、归纳总结能力有一定要求,容易导致自我评价良莠不齐;比较具有可操作性的就是表格记录,不仅直观清晰,而且方便易行。在评价有关信息知识、信息能力部分时,主要采用选择、填空等对号入座的形式;在评价包含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在内的信息素养部分时,则主要以简练的语言对学生提出建议;最能体现学生个性的“一句话自我反思”环节能让学生真正畅所欲言。学生每节课只需要用3~5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顺利完成自我评价。教师只需要在备课时,根据自己的内容设计,对自我评价表各板块中的内容稍做修改就可以使用。

设计网络版自我评价表,评价时间自由开放

纸质的“自我评价表”便于教师课下浏览,但浪费纸张,不够环保;电子版的“自我评价表”(如Word格式)方便学生留存电子档案,但教师浏览时比较麻烦。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和“三通”工程的实现,开展基于网络的实时在线评价与检测越来越受欢迎。2013年4月,我开始尝试引导学生进行网络在线自我评价,提前将“自我评价表”提交到问卷星网站,学生可以在任何网络终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检测。这也有效地解决了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反映的“评价虽好,无奈课堂时间有限,没有时间组织”的难题。

上一篇:中控员年终总结范文 下一篇:研究生年终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