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力学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31 08:10:33

建筑力学实训总结

建筑力学实训总结篇1

1.理论教学

首先,在教材选用上,根据农林院校园林专业“课时少、内容多”特点,把建筑学专业教材重新整合撰写,分为三个板块:

板块1:建筑基础知识(包括建筑基础知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对于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园林建筑设计之前,必须构建建筑基础知识理论平台。通过建筑基础知识和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学习,使学生在设计中能恰当划分功能、掌握人体尺寸和人体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尺寸、道路宽度的确定、无障碍合理设计等等,树立正确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板块2:建筑史基本知识(中国古代建筑史、外国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丰富多样,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五种基本类型。后期又演变成为十字脊、盔顶、盝顶等不同形式的顶。这在园林建筑仿古设计中最为常用。并且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可以借鉴中国古代建筑的符号抽象变形等设计手法广泛运用到园林建筑实践中,使现代园林建筑保持“中而新”的现代韵味。现在欧式居住区规划比较多见,那么对外国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现代建筑史的学习越显重要,了解主要建筑流派的基本理论和代表人物的主要作品的艺术特色,对提高学生创作水平和专业素质起重要作用。

板块3:园林建筑基本知识(亭、台、楼、榭等、及其建筑小品)本篇教学内容主要侧重对园林建筑的设计手法。并且结合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案例,使学生拓宽眼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实训教学

在实训教学中,我校进行教学改革,在原有少量实训课基础上,又增设园林建筑设计A、园林建筑设计B两门实训课,分别循序渐进、逐渐加深实训难度。笔者将整个实训课程分成几个阶段:任务书讲解与场地分析阶段,方案构思与初稿阶段,方案深入与推敲提升阶段,方案讨论与定稿阶段,方案讨论与汇报总结修改阶段。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模型推敲方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理解和想象能力,把二维平面图纸转化为三维的真实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对比例目测和缩放能力。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显著。

3.改革考试模式

传统考试模式是以主观题和客观题为主的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和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对于园林建筑设计实践强的课来说,传统考试并不适宜,因此,我校进行大胆的尝试,在园林建筑设计理论课中采取闭卷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30%;“园林建筑设计A”课交课程设计作业并结合学生方案汇报表达能力综合打分,可采用同学打分与教师评价结合的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30%;“园林建筑设计B”课做4~6个小时快题设计,占总成绩的40%。

二、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特点不断完善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满足当今不断加速的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以素质和能力为培养目标,强调创新力的培养,强调对实践能力的磨砺,实现与园林其它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

建筑力学实训总结篇2

关键词 园林建筑设计 教学改革 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农林院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1.1 建筑设计相关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缺乏建筑基础课程

我国的园林专业主要由工科、农林、艺术三类院校承担办学,其人才培养因办学主体的优势不同而略有差异,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由于不是其专业培养目标的优势学科,重视不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园林建筑设计所需要的前期的基础课程缺乏系统考虑,忽视建筑基础知识的整体构架。先开辅助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后续园林建筑设计课严重脱节。如园林制图课对建筑制图相关知识训练较少,使学生在后期园林建筑设计课绘制图纸时总是“图不达意”。

1.2 教材和参考书陈旧,缺乏应用型教材支撑

在教材选用上,大多数院校仍以1984年杜汝俭先生等主编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园林建筑设计》为主。还有一些辅助教材等等;教材内容和现在的市场需求不太相符,师生普遍反映应该编写与现行教学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教材。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对园林专业学生进行将来岗位分析,园林建筑不在单纯以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亭、台、楼、榭、花架、园林建筑小品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同时,园林建筑还包括了传统建筑,另外,随时展、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应运而生许多新型的园林建筑类型,如娱乐型建筑、文化宣传类以及一些膜结构的建筑等等。可以说,中国现代园林建筑是脱胎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而又有所超越,是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一种新形式,所以在课程的定位、教学内容的深浅、课程体系的设置、采取何种实用的教学方法、新教材的编撰等,是该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实验课学时少,缺乏信息反馈,对学生能力培养不全面

农林类院校传统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设计实验课学时安排少,实验课内容多和学生人数多,并且农林院校园林建筑基础课薄弱,加之专业基础课前后衔接不好,导致学生绘制出的图纸只停留在二维思维图纸的表达上,缺乏对方案空间理解、方案的讲解和训练。最终也不知道作品的优缺点、不知道怎么加以改正得到更大的提高,更不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从整个实验课程来看,教学过程中存在缺乏信息反馈和能力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4 传统考试模式相对滞后

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课学生往往采取的是“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应试对策与做法,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即使是实训课,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取相应设计图纸进行抄绘,没有认真思考和创作。这样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难以适应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2 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2.1 理论教学

首先,在教材选用上,根据农林院校园林专业“课时少、内容多”特点,把建筑学专业教材重新整合撰写,分为三个板块:

板块1:建筑基础知识(包括建筑基础知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对于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园林建筑设计之前,必须构建建筑基础知识理论平台。通过建筑基础知识和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学习,使学生在设计中能恰当划分功能、掌握人体尺寸和人体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尺寸、道路宽度的确定、无障碍合理设计等等,树立正确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板块2:建筑史基本知识(中国古代建筑史、外国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丰富多样,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五种基本类型。后期又演变成为十字脊、盔顶、顶等不同形式的顶。这在园林建筑仿古设计中最为常用。并且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可以借鉴中国古代建筑的符号抽象变形等设计手法广泛运用到园林建筑实践中,使现代园林建筑保持“中而新”的现代韵味。现在欧式居住区规划比较多见,那么对外国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现代建筑史的学习越显重要,了解主要建筑流派的基本理论和代表人物的主要作品的艺术特色,对提高学生创作水平和专业素质起重要作用。

板块3:园林建筑基本知识(亭、台、楼、榭等、及其建筑小品)

本篇教学内容主要侧重对园林建筑的设计手法。并且结合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案例,使学生拓宽眼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2 实训教学

在实训教学中,我校进行教学改革,在原有少量实训课基础上,又增设园林建筑设计A、园林建筑设计B两门实训课,分别循序渐进、逐渐加深实训难度。笔者将整个实训课程分成几个阶段:任务书讲解与场地分析阶段,方案构思与初稿阶段,方案深入与推敲提升阶段,方案讨论与定稿阶段,方案讨论与汇报总结修改阶段。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模型推敲方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理解和想象能力,把二维平面图纸转化为三维的真实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对比例目测和缩放能力。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显著。

2.3 改革考试模式

传统考试模式是以主观题和客观题为主的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和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对于园林建筑设计实践强的课来说,传统考试并不适宜,因此,我校进行大胆的尝试,在园林建筑设计理论课中采取闭卷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30%;“园林建筑设计A”课交课程设计作业并结合学生方案汇报表达能力综合打分,可采用同学打分与教师评价结合的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30%;“园林建筑设计B”课做4~6个小时快题设计,占总成绩的40%。

3 结语

建筑力学实训总结篇3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培养能从事一般建筑工程施工操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能进行基本技术工作的中初级专门人才。其核心任务就是能根据设计文件(图纸)按照施工程序和房屋构造方式,在相应岗位上组织基层班组共同生产出符合设计文件和现行规范要求的建筑产品。据此我们对一般建筑的组成进行“拆解”,形成专业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即将一般建筑工程“拆解”为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或结构构件),分析其内部构造联系,熟悉各构件受力特征、构造方式、工艺标准和施工方法等,同时还需要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对一般单体建筑形成整体认知,并与相应课程形成一一对应关系。一般房屋建筑是由分项工程(或结构构件)组装成分部工程进而形成一个独立的单体建筑,这个过程涉及到施工程序、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建设法规、现行《施工规范》的应用等诸多生产实际问题。即通过“营造”形成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建造房屋服务,而非结构设计、更非规划和建筑设计。因此,围绕“如何建造房屋进行课程体系改造和设计”就成了我们进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做法。通过“新课程体系”构造原理图解可以进一步证明我们按照建造房屋进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改造和设计的做法是可行的。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已经把这些理论研究成果纳入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形成了“两大课程体系”和“四分段课程模块”体系。即形成了新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详见本专业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图解”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图解”。

同时也形成了“四分段教学课程模块教学模式”(简称模块化教学),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新的教学模式是符合职教规律和职业教育要求的。即基本素质课程模块:包括“两课”、体育、语文、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基础、劳动实践、入学教育、军训等;专业基础素质与基本技能课程模块:包括识图、识图实训、建筑CAD、建筑CAD实训、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材料试验与实训、认识实习、建筑构造、建筑构造实训、施工组织、施工组织实训、建筑工程预算、建筑工程预算实训等;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包括建筑工程测量、测量实训、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建筑施工技术、施工课程实训、施工工艺实习、核心技能培训、测试、双证书培训与考试、毕业设计、顶岗实训等;素质与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包括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等。有了新的比较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还是不够的,我们又根据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基础岗位、结合人才需求调研材料,大胆地对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取得了明显效果。根据整合后的课程我们组织编写教材,使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均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专业课程整合与教材建设

(一)专业课程整合

课程及内容整合应围绕职业核心能力进行优化组合,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建造房屋和专业培养目标之需要。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遵循建造规律、认知规律、删减不相适应的老内容、增加新材料、新工艺、新规范、职业培训、技能考证等方面的新内容、突出应用、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

(二)专业教材建设

根据新修订的专业教学计划和新的课程体系,按照“贴近工程实际、适应工程需要、反应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之职教特色要求,直接选用统编的公共基础课、选修课教材,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材,大部分采用了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我校教师主编参编的有杨平均主编《建筑力学》(下册)、常跃军主编《建筑施工技术》、韩应军主编《建筑施工组织》、郭大州副主编《地基基础》、《混凝土与砌体结构》、杨文选副主编《建筑施工组织》、参编《混凝土与砌体结构》、王长平副主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李松岭副主编《建筑工程监理概念》、孙荣玲参编《建筑工程概预算》、牛元甫参编《建筑施工技术》等。建筑教研室、结构教研室组织专业教师自编了一批实用的实验指导书、实训指导书、顶岗实训指导书、毕业设计指导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在本专业的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总结

经过三十多年的专业建设和专业课程与教材改革实践,逐步形成了:与“2+1”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新的教学计划;与“拆解、营造”建筑物相适应的新的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培养相一致符合职教规律和知识规律的“四分段课程模块教学模式”(简称模块化教学);与工程实际贴近又符合本专业建设要求的教材体系等。

建筑力学实训总结篇4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永恒建筑学课程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出新要求,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本文主要阐述房屋建筑学实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践。

实训是什么?实训是内容最丰富的教科书,实训是实现创新最重要的源泉,实训是贯彻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场所,实训是完成从简单到综合、从知识到能力、从聪明到智慧转化的催化剂。

实训教学是房屋建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当代大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实训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纵观当今时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实践环节在个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房屋建筑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建筑工程类的专业基础课,其掌握程度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直接影响。然而,很多学生感觉该课程的学习难度大,往往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却收效不大,这是由于该课程具有内容多、综合性强、实践性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单纯地死记硬背只能是事倍功半。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原理两大部分内容,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从事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初步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地基基础》、《建筑施工》、《建筑工程概预算》等)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

房屋建筑学实训教学,是对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层次、构造做法的认识实践过程,是将建筑方案设计过渡到建筑施工图设计的一次尝试,使学生了解建筑设计原理、设计方法,使学生了解建筑构造与建筑实体的密切关系,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建筑师的基本素质,并加深对建筑构造设计,即建筑施工图设计工作的认识。因此,实训内容包括:了解设计前期准备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学会利用建筑设计专用软件绘图;掌握绘制建筑施工图纸的方法和技巧。

21世纪的教育特征是以培养学生实践和创业能力为重点。房屋建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实际联系密切,因此要紧密联系实际,尽量增加实践性活动,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房屋建筑学实训的目标:房屋建筑学实训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的第一次实践,是将其所学的房屋建筑学知识和建筑制图、建筑材料等课程结合起来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又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同时,房建实训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过程,是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集训。在实训中,采用真题假作,让学生逐步接触实际工程,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转贴于  那么,房建实训应给予学生什么呢?

为学生提供综合性全方位的训练建筑是一个工种复杂而又相互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它需要建筑、结构、设备等的配合。因此,房建实训也需要构造、设备、经济、施工等许多课程的知识都纳入到房建中。为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房屋建筑学教学过程中,安排一周的认识实习。在五天的时间里,针对建筑类型、结构形式、施工工艺等内容,组织参观砖混、框架、框剪等多类公共建筑,以及单层、多层的工业建筑等。学生参与评图。评图是对学生设计成果的检查评定过程,如果没有学生参与,只是给出一个概括的分数,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提高。利用讨论式评图,可起到评定和促使学生提高水平的双重作用。对一同学的作业大家一起讨论、分析,并汇总意见;指出设计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提出改进的建议。这样做,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思维能力,也锻炼了交往、表达等综合能力。最后由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成果和设计过程,谈设计体会;指导教师进行总结,肯定长处,提出问题,指出改进方向。有条件时,将优秀成果予以展览,以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还将部分好的作业留下来作为范图为以后的学生参考。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产业部门,国家的发展需要建筑业的发展,而建筑业的发展依赖于学校输送大批的建筑方面的应用型人才,这正是房屋建筑学专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正是我们探讨房屋建筑学实训改革的宗旨所在。

房屋建筑实训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初次接触设计,由于缺乏了解,难以进入是普遍的现象。教改的重点应放在指导教师的精心策划上,通过循序渐进的指导,使学生渐入佳境,步入专业学习的正确轨道。通过对《房屋建筑学》实训各主要环节的问题分析和学生在设计中存在的心理状态分析,提出了搞好《房屋建筑学》实训的改革措施。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大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如何让学生通过《房屋建筑学》实训,使他们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一直是值得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房屋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李必瑜.建筑构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任荣.房屋建筑学教学浅谈[A].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15L一153

建筑力学实训总结篇5

(一)建筑设计入门课程建设的性质

建筑设计入门课程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为适应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培养特点与教学特色,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及教学方法均以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并重,以岗位实践技能培养为重点。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建筑设计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初步了解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基本掌握建筑设计的方法与步骤,掌握简单的表达技巧,并具备一定的建筑方案设计、鉴赏、评价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升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为学生今后的实习与就业提前作准备。

(二)建筑设计入门课程建设的目标

1.总体目标建筑设计入门课程建设旨在积极探索适宜中国三年制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希望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建立起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一、二年级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过渡,提升后续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这也是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

2.知识目标课程建设的知识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相关知识与行业规范,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主要过程与表达技巧。具体而言,要求学生对建筑作品及空间具备一定的鉴赏与评价能力;了解中国现行建筑工程设计的各个阶段;了解建筑方案创作的完整过程;初步掌握建筑方案设计的方法、步骤及需要表达的内容和深度;具备独立完成功能相对简单的小建筑方案的设计。

3.能力目标课程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即密切结合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筑师助手的岗位需求及目标定位,着重培养学生快速识图与正确制图、建筑方案设计、建筑模型制作以及运用相关设计软件的能力。同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与综合素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进与优化,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优秀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爱岗敬业精神。

二、课程建设的策略

建筑设计入门课程建设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之上将“因材施教、因岗施教”作为课程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重点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整合与优化。其一,进行了课程教学理念的创新,在强调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二,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整合,加强了实践应用技能训练;其三,结合当代先进的教育技术与教育理念,优化改革现有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注重因材施教,重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课堂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

(一)革新课程教学理念

针对明确的培养目标定位以及高职教学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特点,建筑设计入门课程首先在教学理念上进行了革新。在课程教学中,既注重对学生岗位技能的培训,同时也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岗位技能培训与创新意识培养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两大核心理念。

1.以岗位技能培训为导向针对相应的岗位技能需求,在建筑设计入门课程教学中以岗位技能培养为导向,注重对学生应用型实践型知识的传授,强调与目标岗位相对应的实践技能的培训。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因岗施教”“因材施教”等教学理念。

2.以创新意识培养为重点虽然高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但高职教育有别于其他层次的职业教育,对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也不能忽视。在注重应试教育的同时也应重视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这也体现了应有的教育公平与公正。此外,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对于建筑设计专业从业人员而言,创新意识不能缺失。因此,在建筑设计入门课程教学中,既强调岗位实践技能的培训,同时也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通过实践与创新,提升思维能力,掌握新的技能,成为具有良好应变能力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二)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1.内容的逻辑性、系统性与整体性建筑设计入门课程教学内容知识模块的设置从实践出发,针对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总结高年级的教学经验,内容框架设置偏重于实践与应用型知识。同时,根据平行课程和相关课程的教学设置进行了内容的精简与整合,以避免重复。教学内容强调逻辑性、系统性与整体性,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以建筑设计过程为逻辑主线,从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到场地的整体设计、具体的空间设计以及类型建筑方案设计。

2.教学内容组织模块化教学内容组织模块化,主要包括建筑设计基础知识、场地分析与总体布局、空间的功能与形式、小建筑设计等4个板块(图1)。第一板块为“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概况介绍当今世界建筑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包括建筑与建筑设计,当代建筑设计流派及发展趋势,建筑设计过程简介以及建筑师的角色思考等内容。第二板块为“场地分析与总体布局”,主要介绍建筑设计初始阶段场地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包括对建筑设计宏观环境的解读和场地总体布局与流线组织两个主要内容。第三板块为“空间的功能与形式”,主要从空间的定义、空间的形式、功能与空间三个方面对建筑空间进行讨论,明确建筑设计的重点是确定建筑空间的功能与形式以及空间与空间的关系。最后一个板块为“小建筑设计”,主要对上述三阶段学习内容进行综合与检测。整个课程教学重点围绕建筑方案设计的方法、步骤、制图与表现展开。

3.课程作业设置分段化该课程的作业设置密切结合4大板块教学内容,分为4个阶段(图1)。

作业一:建筑实例调研分析通过对不同规模与类型的建筑实例进行调研分析,使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宏观环境、建造与使用情况、风格样式、内外空间等有初步认识,并具备一定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及建筑草图绘制能力,必要的沟通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作业二:场地分析及整体布局分析拟建场地的规划限制条件、现状条件(朝向、日照、绿化、交通、地形、地貌)、建筑物的可建范围等因素,进行场地交通组织(布置人车流线、场地及建筑出入口等),进行简单建筑形体布局,并考虑各功能部分使用特点、日照间距、动静分区等因素,表达建筑物主次出入口位置。

作业三:“我的家”———单一空间设计通过练习让学生熟悉人体基本尺度与建筑空间的关系,分析居住空间中各种活动方式,创造富有个性的空间形式,研究室内外空间的特征与联系,了解空间设计的基本原理,确定单元空间的平面、立面、剖面尺寸,掌握建筑平面、立面、剖面的正确表达方法,了解图纸表现与模型制作的基本方法。

作业四:小型公共建筑设计通过小型公共建筑设计初步了解建筑方案设计的全过程;掌握小型公共建筑设计的相关规范及其他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初步建立建筑方案设计的工作方法;培养针对问题收集资料与分析资料的能力;在完善建筑基本功能的基础之上,加强学生对于建筑造型的训练,了解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历史等相关知识。此外,还需通过作业练习,使学生掌握建筑方案设计表达的基本内容与深度,包括用建筑的图式语言分析建筑设计中的各项问题;用实体模型的方法推敲建筑的空间和形态;用平、立、剖、总图、轴测图、透视图等表现建筑设计方案;用墨线尺规绘制建筑方案图纸;用水彩、马克笔、彩铅等工具绘制彩色建筑效果图。

(三)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1.重视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协作与交流在课程教学中,师生关系由主导型转向伙伴型。注重表达与交流,强调课堂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例如:要求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实例调研,并采用PPT交流形式进行实例调研成果汇报,结合学生提问及教师点评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2.提倡参与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鼓励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结合高职学生喜欢实践学习的特点,加强实践动手环节的训练,例如案例调研、实地踏勘、模型制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3.示范式教育为主,启发式教育为辅在课程教学中可采用情景式直观教学模式,如照片、图片、模型等形式,以示范式教学为主,鼓励学生在认知与模仿的基础之上提升创造能力,重视实地参观与调研(采用踏勘、测量、拍照等方法)、多媒体教学、模型教学等较为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

4.组织学习竞赛,强化竞争意识大学生好胜心较强,应重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中通过组织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要充分发挥学习竞赛的积极作用,并尽量多用集体或小组竞赛,防止自卑心理、骄傲情绪或个人主义等不良倾向。例如,在课程每个阶段的作业完成后可开展年级性的评比及展览,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

5.重视传统“一对一”辅导“一对一”辅导形式虽然不是新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耐心地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并适当给予鼓励,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质量。

6.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织课程教学积极贯彻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引进企业技术骨干直接参与课程教学,以“企业进课堂”“教师工作室”“专题学术讲座”等形式,让企业技术骨干进课堂,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需求的无缝对接。

7.积极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为了使教学活动与行业企业的要求同步,使学生获得最新的专业知识,掌握最新的职业技能,学校提出了建设国内一流的特色鲜明的校内实训基地的目标。校内实训基地将融“教、学、做”于一体,重点训练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现已建成“模型设计平面输出与立体成型实训室”“建筑构造实训室”“建筑仿真实训室”“图文制作实训室”等设施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为建筑设计入门课程的教学搭建了实践与创新平台。

8.积极拓展教学手段积极拓展新的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教学设施以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活动。课内,师生利用现代化制图教室、模型实训室、多媒体教室、一体化教室、学校课程网络、互联网等教学平台和教学设施与资源;课外,师生借助不断完善的课程网络信息互动平台、电子邮件、电话、MSN和QQ等即时通讯媒介,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信息传播与课程交流。在线辅导、实地考察、专题讲座等课外教学方式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续。

9.综合全面的考核方式建筑设计入门为考查课程,成绩评定以平时成绩为主。课程作业内容按照课程内容分4个阶段布置,每个阶段均要求学生提交作业成果,每次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缺少任何阶段的作业均不允许参加期末成绩评定。此外,要求学生每周绘制两张建筑钢笔画作为课外作业,旨在训练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技能。期末成绩采用综合评分的方法,4个阶段的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60%;课外作业占20%;出勤情况占10%;课堂表现占10%。

三、结语

建筑设计入门课程作为专门针对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而开设的特色课程,它是一年级平行课程建筑初步(下)的延续与补充,是二年级建筑设计原理专业课程的基础与准备。该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学习,高职一年级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后续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及学生就业竞争力得到提升。此外,随着学校实习生及毕业生在业界的口碑不断提升,直接带动了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招生数量的增长,激发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热情,形成了良性循环。目前,建筑设计入门课程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其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还需不断完善,课程配套教材也在进一步完善之中。总之,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才能真正契合现阶段中国高职教育的特点,满足社会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建筑力学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建筑材料;专科生;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20-4[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建筑材料》是本学院建筑工程系土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针对的学生是全日制专科生。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类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分类、组成、生产方法、技术性质、工程应用及技术性能检测,不仅为后续专业课提供基础知识,也要为将来的专业实践打下理论基础,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实验技能。因此,本课程在土建类专业培养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由于专科生毕业去向多为实践性很强的单位,需要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足够的自我学习能力,笔者将专科生实践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研究的重点。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建筑材料》课程及专科生的特点,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2教学现状及现存问题

2.1学生理工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在高中时是文科生,上大学后开始学习土建类专业知识,大学前也没有接触过土建行业,对此行业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学习过程中,常常遇到数学、物理和化学知识,常以文科生自居,直接跳过此类知识,基础越学越不扎实,后续课程的学习无法开展。2.2教师在讲台上面讲,学生坐下面听,教学方式多采用“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方法,此教学模式主要进行教师授课,忽视学生的主动学习。由于《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内容繁多而课时少,内容多以叙述为主,知识点多又散,难以归纳总结,教师忙于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无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不重视学生的反馈,师生难以互动,学生自我学习能力难以提高。2.3课内实验课时少,且多为验证性实验,教师先示范,学生后模仿,缺乏实验探索,只是让学生按照既定的程序验证已知的结果,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过后,学生只是帮助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自己并未具有独立实验的能力,也并未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最终使课内实验教学流于形式。2.4课外实训课时少,实训任务简单,通常按照实训手册的操作要求即可完成,结果反馈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应付差事现象严重,实训结束后,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较少,与相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相差甚远。

3教学改革的对策及建议

3.1结合专科生的特点,注重应用型知识,优化教学内容

《建筑材料》课程讲述材料种类较多,性质各异,生产方法、检测及工程应用也各有不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知识,但各类材料之间并无关联,自成章节。专科生课时有限,且理工科基础薄弱,无法全面吸收所有的理论及实践知识,因此教学内容必须得到优化,且应注重应用型知识,如天然石材的工程应用,水泥的储运及使用,泵送混凝土的使用等。在对教学内容优化时,教师可以去除繁杂的化学反应讲解,简述化学反应现象及结果,结合周边自然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材料的化学性质,如教师在讲解通用水泥的水化反应时,可不讲水化反应的详细过程,简要讲解各个阶段的反应现象及结果;教师可以简述各种表格的由来,详述表格的查询及使用,必要的数学计算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如教师在讲解如何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按耐久性校核水胶比时,可以仅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水胶比的计算,详述普通硅酸盐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表的查询及使用,不必过多地讲解表格的由来。

3.2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改良教学模式

专科生毕业后参与工程实践,面临各种新问题,需要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而现今教学模式却难以满足,急需被加入一些有益的元素对其进行改良。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对各种材料的学习进行总结,按照一定的规律(如分类及特点—生产—基本性质—技术性质—工程应用—检测)进行,做出树状图,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路,使学生对每一类材料有个系统的学习;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特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方法,通过重新组合教学内容,来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师讲解砂浆这一章时,可结合一个项目来进行,首先设定工程项目需求的砂浆强度等级及其用量,然后展开讲解需要何种原材料、如何选择原材料、如何进行配合比设计、如何调整配合比,直至满足项目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知识点讲解时应适当地提问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注重学生的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增加探索性实验课课时,建立开放性实验室,改变实验教学模式

课内实验课开设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独立实验能力,其中包括:设计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评判能力及总结能力。传统的课内验证性实验是学生在听了老师的讲授及看了老师的演示后努力去模范老师的过程,并不能培养出学生应有的能力,因此,课内实验应增加探索性实验课,使学生实验前不知试验后结果,只能独立思考,查询资料,独立设计及摸索性操作,针对实验结果,独立进行观察、评判及总结,教师在其中充当被咨询者、引导者及监控者。课内实验课单次课时较少,而建筑材料课内实验单次耗时通常较长,如水泥终凝时间的测定及混凝土标准试件的制作等,凭课上实验难以被满足,因此,开放性实验室应该被建立,课下学生可继续完成课上未完成实验,使课内实验有始有终,使学生有成就感,另外学生若有其他实验想法,也可利用课外时间去实验,自我培养实验能力,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4课外实训应做基于工作过程的应用型实验和施工现场认识性实习

课外实训应区别课内实验,目的是使学生更好更快地熟悉相关工作,熟悉真实实物,更好地理解各种建筑材料的各方面性能。传统课外实训过度依赖实训手册,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满足现今课外实训的目的,因此,课外实训的实训任务必须改变,必须摆脱实训手册的束缚,使学生尽快熟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实验(施工现场的材料员、质检员与实验员所应完成的各项基本工作任务所对应的实验)和尽快普及建筑材料基本常识,避免出现”只是学,不曾见”的尴尬。学生在学习《建筑材料》这门课程时,如果只是课上看看图片,脑子里想一想材料的各方面性质及工程应用,时间一长,必然丧失学习兴趣,即便是当时学懂了,由于长时间没见过真实实物,也会逐渐忘却,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利用课外实训去施工现场看建筑材料,看其工程实际应用,然后再结合书本理解相关知识,理论结合实际,加深印象。

5小结

目前,笔者已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内实验及课外实训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初具成效,但课程及专科生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改革长期而艰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课程的教学改革任将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徐莹,尹玉,白宪臣.建筑材料试验教学创新改革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2]陈桂萍.能力与素质相融合的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研究与实践[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3]李新,高职院校建筑材料教学改革探讨[A].科教导刊,2015(10).

建筑力学实训总结篇7

1引言

人力资源是一种“活”的资源,是企业各种资源中的首要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的存在和有效利用能够充分激活其他物化资源,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而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必胜的法宝。员工培训是根据企业组织或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对员工进行合理的、高效的、为改变员工工作态度、价值观和工作行为,以改善员工在其岗位上现在或者以后的工作业绩而进行的一系列科学培训,是提高员工技能素质的必要手段。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员工培训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员工个体技能水平,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2建筑行业员工培训的现状

我国建筑业市场的发展起步于20世纪,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在世界上占有较为前列的地位。我国的大型建筑企业在发展和决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过分重视当前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未来的发展。相较于一些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大型建筑企业,特别是一些国有建筑企业,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其内部管理较为僵化,各项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更多地追求稳定而忽视了创新。特别是在员工培训方面,大多数建筑企业更注重于即时效益,即在短时间内提高员工的基础工作技能,而忽略了员工综合能力的提升和潜能的发掘。员工培训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论文针对青岛A企业进行调研,该企业主要从事国内外工程项目建设、设计咨询等业务,是全国首批通过房屋总承包特级资质重新就位的企业之一,连续多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承包商80强”和“ENR全球最大250强国际承包商”。作为老国企改制企业,该建筑企业立足于青岛,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其服务和品牌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所承揽的项目遍布全国,并已逐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3建筑企业员工培训的问题

3.1客观因素

3.1.1所有制改革的历史影响许多大型建筑企业的前身为国有企业,受国有体制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多为人事管理,其管理的观念和方法相对落后,员工培训工作难以适应新时代市场竞争的要求,传统的“上课”式培训仍占主导地位,员工在培训过程中的成长、技能提高周期过长,从而导致员工积极性受到挫伤,培训效果不显著,因此,员工培训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显得不太重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员工职业发展,也阻碍了企业发展壮大的速度。

3.1.2行业门槛低,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建筑行业作为国家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市场一直处于稳步发展的态势,对从业人员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虽然国家对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有明确的要求,但受劳动力供给量的影响,该门槛变得相对较低。众所周知,施工项目工作地点相对偏僻、不稳定,工作环境艰苦,工作时间长,导致很多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的优秀人才不愿意到建筑企业工作。为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建筑企业不得不降低招聘要求,从而拉低了建筑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为使招收的员工能够胜任岗位要求,员工培训也不得不侧重于基础管理和基础技能的培训,而减少高层次的培训。

3.2主观因素

3.2.1建筑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建筑企业的业务特点就是施工项目分布范围较广,导致员工的工作地点频繁更换,工作稳定性较低。为使员工在企业中能够更好地发展,也为了起到更好的培训效果,要求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培训应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而工作地点的频繁变更使得系统性和连续性的培训难以开展,从而导致员工的满意度下降、离职率上升。另外,施工企业项目分散,使得组织培训的难度和成本增加,也不利于员工培训的开展。以青岛建设集团为例,其公司总部位于山东青岛,项目遍布青岛、济南、威海、上海、广东、江西等国内多个省市,以及马尔代夫、圭亚那等国外地区。该建筑企业每年组织多次专业技术和综合管理类的培训,但众多在外地项目工作的员工难以保证培训的出勤率。通过视频、录音等形式进行培训,一方面需要给各个项目配备相应的设备,增加了培训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项目进度不同、时差等问题,培训讲师与员工难以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培训效果也大打折扣。

3.2.2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员工培训重视程度不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普遍划分为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和劳动关系管理六大模块,每个模块各具功能,对企业组织的发展和壮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企业作为传统型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往往存在严重的功能错位,更倾向于招聘、薪酬、劳动关系管理,长期处于静态管理的阶段,而忽略人力资源规划、员工培训、绩效管理等动态管理理念,这与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落后有直接关系。企业高层管理者更多地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对用人、留人缺乏重视,领导者不重视员工培训,直接导致了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的人、才、物的投入不足,难以组织科学、合理、有效的培训活动,从而直接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3.2.3员工培训重过程而轻效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缺乏与员工的直接互动和交流,不能切实了解员工的培训需求,没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导致了培训效果不理想。培训工作更多地注重培训的过程,培训多以面授形式开展,不采取任何形式的考核,培训结束后不会对员工长期工作带来任何指导性的意义,无法去发现员工工作中的不足,无法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来调整培训内容。

4建筑企业员工培训创新策略

员工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增值的一条重要途径,系统、有效的培训能够使员工自身素质水平、业务技能、专业知识等得到提高,即人力资本得到提升。综合运用多种形式的培训还能对企业的文化内涵、团队协调、凝聚力等起到很好的帮衬、宣传作用,真正使员工尽其所能,全面发展,发挥每人的特点,使自身利益与团队利益相结合,提高员工绩效水平,从而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建筑企业的员工培训应具有目标性和差异性。目标性是指以目标为导向,每个员工都应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目标以及考核标准,从而有针对性地参加培训。培训组织者也应明确每次培训的目标和应起到的效果,在培训结束后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评价。差异性是指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对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的员工设置不同的培训课程,增加培训的多元化,达到因材施教、按岗培训的目的。同时,要注意培训个性化,对于不同水平的员工安排不同层次和深度的培训,真正满足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需要,实现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的统一。建筑企业员工培训的创新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4.1建筑企业员工培训应具有前瞻性

建筑企业在制定员工培训计划时,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除了常规性的培训以外,要大胆准确地预测未来建筑市场的走向和发展趋势,以应对建筑行业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例如,近年来在建筑行业兴起的BIM技术,通过整合建筑项目中各方面的信息,以三维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提高建筑施工管理的水平。青岛建设集团就十分具有前瞻性地开展了BIM培训,建立BIM中心,通过有效的培训培养了一批BIM技术人才。再如,受近几年房地产行业不景气的影响,部分建筑企业面临竞争压力大、市场业务饱和的困境,不得不由原来传统的民用商用住房建设向建筑装潢、环保设计这些方向倾斜,这就要求员工培训从项目施工转向美术设计方面。

4.2合理的培训需求分析

企业在组织安排员工培训之前,必须进行合理、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制定培训计划和实施培训,才能保证培训的目标性和有效性。建筑企业的员工培训也必须依据建筑行业市场发展的规律以及建筑企业自身的特性进行计划、组织和实施。目前建筑企业的员工以技术人员占绝大多数,而技术人员由于前期国家发展需要,更多的是注重专业技能,而不是学历。这种专业经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不能适应国家和企业的发展需要,因此,企业应对技术人员原有的知识体系加以更新,使其接受科学化、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员工工作水平和综合素质。根据建筑行业发展的现状,结合青岛建设集团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建筑企业员工培训应包括以下几类。

4.2.1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建筑企业员工整体学历水平偏低,多以专科或本科为主,有些年龄较大的施工员、安全员、资料员甚至没有经过正规学历教育,完全凭借多年丰富的施工经验进行工作。针对这种情况,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的目标是充实、更新员工与其工作岗位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使员工能够更好地匹配岗位需求,更加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除此之外,专业知识技能培训还应包括综合管理知识的培训,如团队协作、财务、商务等知识,使一些能力突出、表现优异的员工能够逐渐走上基层管理岗位,在更大的平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是员工培训的重点,贯穿员工职业生涯的始终。除了企业内部讲师授课外,建筑企业还可以通过聘请高校教授或其他建筑领域专家对本企业员工进行授课,通过面授课程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加强实践操作,两手一起抓,两方面同时提高。

4.2.2综合素质培训综合素质是员工的软实力,也是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不仅有利于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也有利于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综合素质培训包括人际关系能力培训、组织分析能力培训、团队合作能力培训、创新能力培训、企业文化培训、心理素质培训等,可以采取多元化的培训模式,增加培训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企业的发展应与员工的发展相结合,企业的员工培训模式需确保企业的发展规划与员工自身素质同步提升。综合素质培训也可以作为员工激励的方式之一,增加企业激励的多样性,由单纯的物质激励升级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可程度,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4.2.3安全培训目前,我国建筑行业规模庞大,建筑施工事故总量持续保持在高位,安全生产形势严峻。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网站公布的数据,建筑施工事故总量已连续9年排在工矿商贸事故第一位,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双上升”,其中,高处坠落和坍塌是2个主要事故类型,高处坠落事故起数占一般事故总数的48.2%,坍塌事故起数占较大事故总数的45.1%。因此,通过安全培训来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减少和控制人为的不安全行为,是减少建筑施工事故的关键途径。安全培训应从以下几方面设置:①安全基础知识培训,包括安全生产管理法律法规、条例和标准。②安全应用培训,包括施工现场环境介绍、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操作准则、施工现场不安全因素分析等。③安全事故案例分析及预防措施,包括高处坠落、坍塌事故案例及原因、防范措施和预警等。④紧急事故处理及急救培训,包括简单包扎、固定、止血、搬运、人工心肺复苏等。安全培训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重中之重,必须引起施工企业的高度重视,安全培训应由人力资源部牵头,多部门分工协作实施,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提高安全培训的效果。

4.2.4培训效果评估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员工培训是企业实现长远战略规划的投资需要。投资是否有效需要严谨的考核指标,员工培训也是如此,员工经过培训后其素质和能力是否更加符合企业当前以及未来发展需要,是企业在员工培训管理中需要重点考察的问题。基于此,建筑企业应推动员工培训评估体系的建构,利用量化指标体系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保障培训工作的有效落实,实现培训工作价值,促进企业培训体系的不断完善,为企业带来综合效益。

4.2.5构建数据化管理平台大数据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应为企业未来发展和业务提升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通过先进的数据化管理平台,能够运用大数据技术优化人力资源的管理流程,为员工的培训提供方便快捷的数据信息,帮助员工个人查缺补漏,最主要的是为管理者本身提供数据分析,提高用人效率。数据化管理平台在员工培训管理当中可以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日常培训管理。通过数据化管理平台,收集员工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培训通知等,实现无纸化办公,提高办公效率。②实现在线培训。通过网络平台,开发网络课程,帮助员工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培训课程,自助式地完成相关培训。③培训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化管理平台收集培训相关数据,对培训的效果、员工反馈等进行大数据的分析,查找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这是构建数据化平台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5结语

总之,员工培训管理作为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应当被赋予足够的重视。在建筑企业的日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员工培训还存在很多问题,虽然我们也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但是员工培训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和完善。

建筑力学实训总结篇8

关键词:建筑材料 实践教学 现状 对策

引言

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下的的课程评价标准已成为困扰和扼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瓶颈[1]。因此重塑课程的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关于建筑材料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也早已展开[2,3]。在德国,由于其职业教育起步早,发展快,各种实践类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已较为成熟、完善。而在国内,笔者在诸多高校调研后发现,实践类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应用中,但建筑材料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还处于理论考核占60%,实践考核占40%的阶段,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完全由期末的一张试卷来决定学生的成绩,这种笼统的考评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太大的促进,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有效的处理工程实际中有关材料方面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建筑材料课程实践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目标

建筑材料课是建筑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主要研究各种建筑材料的组成、构造、生产与加工方法、材料的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如何合理使用。强调工学结合办学特色的高职高专“建筑材料”更是侧重于学习建筑工程用各种材料的性能、检测方法、质量控制和应用的一门专业基础技术课[4,5],也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针对施工员、监理员、安全员、质检员、材料员岗位的核心课程之一。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的重点,实践教学包括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两部分,在实践教学中注重训练学生材料检测技能和材料质量鉴别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中强化团结协作意识,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和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炼。包括安全教育、质量意识强化、突发事件应对、各工种之间的协作,能将实际所学的建筑材料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中等。

二、当前建筑材料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笔者从对历年来毕业生的回访情况和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大三顶岗实践答辩情况发现:好多毕业生懂建筑材料的理论知识但却并不能将实际所学的建筑材料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中,他们不会正确取样、不会检测、不会判别更不会合理应用,也不能做到正确储存材料。

1.注重试验过程考核,忽视现场应用考核

建筑材料的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在讲授完理论知识后告诉学生材料的检测实验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试验材料,由学生亲手操作试验仪器按照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来试验,这样学生就清晰的记住了试验过程,但前期的材料的现场取样和后期的材料质量事故分析做的不足。而在真正的实际施工中,材料的试验过程往往是由质检站来完成,而材料员、施工员们的主要工作做的还是材料的取样送检和合理应用,这就使得学生在实际应用时感觉到关于材料的知识似懂很多但却不会用到实际中。

在施工现场材料堆放,贮存的方面,同样存在不正确的做法,目前在教学中在讲到每一种材料的时候,教师会告诉学生贮存和堆放的注意事项,没在现场干过的学生往往学了就忘,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场地狭小经常出现一些不合理的材料堆放形式,这些细节忽视后会给以后材料使用中带来很大的不便,造成材料浪费甚至由于错用材料而导致工程质量事故,如果能有一个仿施工现场的材料场地,让学生在试验前从材料料堆上自己按规定要求取样、标记,按要求贮存,那就能真正培养学生现场处理有关材料方面问题的能力了。

2试验项目的开出率不高,考核难

目前我校建筑材料实训室开出的项目主要有水泥的强度、细度、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检测,砂子堆积密度和筛分析试验,混凝土和易性和强度的测定等试验,总体开出率并不高,像水泥的体积安定性,防水卷材的相关试验,以及混凝土的抗冻、抗渗性等常用材料的性能检测都无法开出,其主要原因是这些试验大都所需时间长,两节课学生无法完成,指导实训的老师较少,各班级实训时间冲突大,关于这些实训项目的考核就没法进行,如果能建立开放性的试验室,有专职试验老师指导,学生可以根据时间预约试验,试验项目就能多开出,学生实训的机会也会增多。

3.施工现场教学考核实施难

建筑工地的施工过程是为实际项目服务的,由于受到工程施工进度、时间、地点和交通的限制,学生很难在恰当的时间进入现场学习,而且现场与课程的教学要求有很大的差距,有限的工地学习完全满足不了课程的教学要求,现场教学考核就没法实现。

4.考评体系不完善

目前建筑材料实践教学的考评主要从试验过程和试验报告两方面进行考核,由于我院建工类学生每班学生人数较多,试验时每组成员较多,这就使有些学生在试验时插不上手,不爱动手的学生更容易在其中浑水摸鱼,蒙混过关,试验结束后互相抄袭试验报告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不一定能全面提高。如果制定一套严格的考评体系,从实验准备、试验过程、试验结果处理、试验场地清理、团队协作等多方面全面考核,课程结束后随机抽考学生,或者让学生互评,自评,严格的考评体系必将促进学生试验时认真完成,相互协作,从而有利于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提高建筑材料实践教学效果的对策

1.研究制定一套严格、完善的考评体系,

在沿用建材材料课程理论和实践双向考核的基础上,将原有建筑材料课程“理论实践四六分”(理论考核占60%,实践考核占40%)的考核方式调整为“理论实践五五分”(理论考核占50%,实践考核占50%),而实践考核从鉴别材料、材料取样、实验准备、试验过

程、试验结果处理、试验场地清理、材料贮存、团队协作等多方面全面考核,课程结束后随机抽考学生,在学生互评,自评的基础上给出教师评价意见,让学生明确只有真正学会了才能通过考核。从教学目标而言,学生通过了考评其必然也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达到零距离上岗。该考评体系大致指标构成、所占分值及考核场所如下:

2.编写教材《建筑材料综合实训指导书》

最近几年,建筑行业关于建筑材料的检测推行了好多项新的标准,而我校所用的建筑材料实训指导书是按原有旧标准编制的,已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也与该研究的考评体系不一致,结合目前建材实训室能开出的实训项目和即将要开出的实训项目编写教材《建筑材料综合实训指导书》,书中应涵盖实训任务、实训过程指导、实训总结考评等内容,便于学生在实训时参考和课后总结学习。

3.设置开放性实训室

有些实验及考核不能在2节课内完成。如:水泥的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的检测需要较长的测定时间,则可采用开放实验室,学生利用课间、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完成实验,这样既保证了重点知识的学习,又保证了实验教学的完整性。同时开放实验室,也为师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与平台。

4.进行综合仿真实训:

综合实训模拟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从材料的进场、验收,取样和送样检测的工作过程和检测单位对送检材料的检测的工作过程的仿真训练。如施工方:水泥材料进场水泥的验收水泥取样水泥送检;检测方:水泥取样水泥细度检测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检测水泥胶砂标准件制作水泥抗折、抗压强度检测等的工作全过程。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获得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工作”,使学生对今后的就业岗位的工作有基本的认识与实践。

总之,建筑材料实践教学改革是将建筑材料实践教学划分为实验检测、现场应用及考核评价三大模块,按照先开展理论教学,再开展实验教学,最后向施工现场教学推进,打破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改变以往建筑材料实践教学重实验过程,轻材料取样和实际应用的模式[6]。通过实验检测部分培养学生分析检测常用建筑材料的能力,通过现场应用及考评模块使学生学会在施工现场如何取样,如何堆放储存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从而真正地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张兰芳,高校建筑材料实验课的教学改革研究[J] 《山西建筑》 2010年6月 第16期

[2]杨玉泉,《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初探[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1年11月21

[3]穆忠绵.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西安航空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05期

[4]吴丽琴;付春松;新时代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1期

[5]刘灿红;;浅谈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方法[J];大众科技;2006年06期

上一篇:模具制造实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建筑预算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