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考试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7 04:08:26

一模考试总结

一模考试总结范文第1篇

高三同学们:

大家好!距离高考有效复习时间还有52天,授课时间大约30天左右。怎样才能在这段时间内做到高效复习,下面想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今天我讲三个问题供同学们参考,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一、正确看待模拟考试

设置模拟考试的目的就是通过模拟考试让同学们熟悉考试的程序和安排,让大家对高考方式有所体验。从这个角度讲考试分数高低不是最重要的,通过考试要达到以下三点:

1、明确考试的程序,科目设置的顺序。例如上午考语文下午数学这样的设置考试科目是有其道理的。第一场同学们可能还不在考试状态,而人们在下午逻辑思维普遍较好。

2、通过考试检验复习效果。同学们找到不足,老师们找到复习的方向。不能只关注分数,要通过分数看到分数背后存在的问题,就是还有哪些地方有待完善。关注绝对分数不如关注相对名次的变化,因为试题有难易,所以关注名次的变化能知道你在群体中的位置如何。高考录取不是位数而是在全体考生中的位次。

3、通过考试找到适合自己的答题策略或者说是方法。

首先找到适合自己的答题顺序,例如综合科目,必做与选做、主观与客观等。

其次通过几次模拟考试找到自己的弱项,计算不准、审题不细、书写不规范等,所有这些都要引起重视。

最后还要关注主观题与客观题答题时间的分配,特别是给写作文预留多少时间是合适的,都要通过几次考试才能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答题时间分配方案。

二、下一阶段的复习策略

1、调整听课方法,注重听课后的反思。

接下来的听课要经常的反思,反思解题思路与老师分析解题思路有何不同,要常想老师为何要这样来分析问题。反思解题步骤与标准答案有何不同,我这样的解题步骤问题出在何处,高考的时候能不能得到分数。反思参考答案的评分标准,为什么参考答案的给分点是这样设置的,我这样答与给分点差距在何处。要认真揣摩参考答案给分点的意图。在解题后还要进行反思,这个题主要考核什么知识?从哪些方面考核这些知识的?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2、要注意做题量与质,速度与分数之间的关系。

不做题肯定不行,但盲目做题更不行。更多的是关注解题之后的反思,归纳出解题的思路和所用到的知识与方法。做到解一题想到一类题的解法,这样做才能是从点到面的进行复习。还要注意解题中出现的疏漏,发现问题就要及时的补救,不能留到明天再进行处理。

我发现同学们总是处理不好解题速度与分数之间的关系。通常是解题速度与解题质量成反比。究其原因是平时作业时,精神不够集中,思考问题速度慢。考试的时候有时间限制,在规定的时间下做完题目,很容易造成精神紧张,结果是什么都想不起来了。建议同学们在在独自写作业时要规定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指定的任务。做到平时像考试一样,考试才能像平时一样。

3、要认真研究高考试题好做过的错题。

要以高考原题为主,研究考试的脉络(不变化)、研究自己的不足(补不足)研究标准答案的格式(给分点)。

把自己做过的试卷找出来,把做过的错题再认真的梳理一下,分析过去的错误都在出现在哪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找到解决纠正错误问题的方法。

三、三点注意事项

(一)调整好情绪

不要出现过度焦虑心理,考前不出现焦虑心理不可能,但是要及时的调整好自己。不要因为自己的心里焦虑而影响了正常的复习。出现焦虑心里调整的方法是:

1、找班主任进行聊天或者找科任老师进行沟通,最好每天都能和家长进行交流,可以和同学进行谈心。这些都是缓解焦虑的心情的方法。

2、增加户外运动,放松心情,但不要运动过量,间操跑步或者在操场散步等等。

3、找个空旷的地方喊几声也能缓解焦虑的心里。也可以利用周六或者周日让家长带着去海边或者公园走走等。

(二)遵守纪律,减少不必要的烦恼

1、学校的纪律是保障大家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纪律不允许挑战,违规就要受到处罚,不要误以为高三了,就可免于受到处罚。

2、爱护公物,团结同学,尊敬师长。

3、把所有心思都用到学习上,不要做不该做的事而分散复习的精力。

(三)注意安全

1、食品安全。建议同学们尽可能在学校食堂就餐,不吃街头小摊食品。不建议同学们预订没有卫生保证的小商贩的饭菜。

2、运动安全。不做大运量的活动,减少在体运动中的冲撞。

3、交通安全。上下学要注意交通安全,过马路要按规行走。特别是过马路时要注意过往车辆,保证自己按规行走的同时还看注意其他机动车是不是也能按规行驶。

一模考试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模拟考试 高考 预测 效度

一、引言

全国普通高校考试(简称高考)是部级测试,是选拔人才的考试,其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今后学习或工作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吴坚、杜建华,2000)。现在全国几乎每个省市各所中学在高考前都会进行模考。河南省根据实际,在高考前进行三次模考,使考生了解熟悉高考的考试情况。考生也可以通过模考初步估测自己在高考中所处的位置和自己被录取的可能性,以便更好地填报高考志愿。此外,模考还可以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发现知识盲点,及时查缺补漏,以便为高考做进一步准备。模考对高考成绩及录取是否有预测作用?预测作用如何?本文对河南省某中学2011年高三学生三次模考英语成绩和高考英语成绩加以分析,以检测模考对高考的预测作用。

二、预测效度

高三的模考是对高考的模拟,考试范围、内容、形式、分数的评定标准均与高考相似。目的是通过模考来预测高考成绩,预示考生被高校录取的可能性,督促考生查缺补漏,更好地备战高考。同时,模考毕竟不是高考,在考题质量、难易程度、知识点覆盖等方面仍存有差异。因此,就存在模拟测试的准确度如何、有效性如何等问题。

效度是考试有效性和正确性的一个重要的质量标准。从统计学角度看,效度指根据考试分数作出的推论或预测的准确程度。考试效度的高低反映考试能否达到预定目的。考试是否考了要考的内容,考生能否通过考试发现自己仍未掌握的知识盲点等,都是考试效度应关注的问题。高考是选拔性考试,直接目的是选出符合学校要求的优秀新生,所以与人才预测有直接关系。“这种考试的预测与将来高考的实际录取情况的接近程度,就是考试的预测效度,即效标效度”(吴坚、杜建华,2000)。所以模考实际上就是同种水平的另一种效度。检测效标效度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比较考试分数(模拟考试分数)和效标(高考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

三、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模拟考试对高考成绩及录取是否有预测作用?其预测作用如何?

2.研究对象

参与研究的101名学生来自河南省某高中的2011届毕业生(男生38人,女生63人),没有往届复读生。三次模考与高考成绩满分均为150分,排除了缺考考生及考试评分标准不同等干扰因素。

3.数据收集与分析

收集了101名学生的基本信息及三次模考和高考英语成绩,将这些信息整合并保存为Excel格式,读入SPSS 17.0软件中进行分析。

四、结果与分析

1.相关分析结果

本文运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分析显示,第一次模考成绩与高考成绩显著相关(r=0.715,p<0.05);第二次模考与高考成绩显著相关(r=0.839,p<0.05);第三次模考与高考成绩显著相关(r=0.894,p<0.05)。三次考试都具有合格的预测效度,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高考成绩。

那么预测效果到底如何?“决定系数”(即相关系数的平方)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决定系数表示一个变量的变差数由另一个变量的变差数决定的百分比。

第一次模拟考试成绩的决定系数为:r=0.512

第二次模拟考试成绩的决定系数为:r=0.704

第三次模拟考试成绩的决定系数为:r=0.799

数据显示,第一次模考有51.2%的可能与高考成绩(效标分数)有关,第二次模考的预测效度为70.4%,第三次模考的预测效度为79.9%。这进一步说明了,模考对高考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且第三次模考预测效度最好,第二次次之,第一次最低。但三次模考中分别有49.8%,29.6%和20.1%是由其他因素决定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试卷因素。三次模考试卷难度不同,知识点覆盖范围不同。第一次模考只是一个初步检测。学生知识掌握还不牢固,为了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学校把第一次模考难度定得较低,以免使学生产生挫败感。这样的考卷与高考试卷的标准相差甚远,效度不高。但随着复习时间的增长,对知识掌握牢固程度加深,模考试卷在知识覆盖面、难易程度、考题质量等方面更接近于高考试卷,即效度更高,因而模考成绩与高考成绩的相关度更高。

第二,个体因素。初次模考距高考时间较长,一部分学生没有引起重视,导致没有发挥出真正水平。随着高考时间的临近,学生们在主观意识上越来越认识到高考的重要性;随着模考次数的增加,学生在心理、答题技巧等方面逐渐成熟,对高考逐渐做好准备,影响因素越来越少。这充分证明了高考前模考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2.回归分析结果

三次模考对高考成绩有何预测?通过回归分析,以三次模考成绩为自变量,高考成绩为因变量可预测理论上的高考成绩(见表1)。

表1显示模型2的拟合度高于模型1(0.899>0.894)。回归分析排除了一模成绩,以二模和三模成绩为自变量,高考成绩为因变量,分析得出常量a=16.799,系数b1=0.651,b2=0.220,则:高考成绩=22.114+0.651*第三次模考成绩+0.220*第二次模考成绩。假定一个学生的第三次模考成绩为100分,第二次模考成绩为90分,则他的高考成绩即为107分。

通过回归方程,学生可在三次模考成绩出来后,较准确地估算自己的高考成绩,并在此基础上找准问题所在,认真总结与复习,力争有所提高。

3.成对样本分析结果

学生在三次模考中成绩是否有所提高?我们进一步分析数据。数据显示,三次模考成绩都显著相关(p<0.05)。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问题:三次模考平均分中,一模平均分最高,二模其次,三模最低。这样的结果并不排除:第一,三次模考试卷难度不同。随着复习的完善,学校提高了考题难度,增大了知识点的覆盖面;第二,个体自身因素。数据显示,有些学生一模成绩很好,但二模、三模成绩下滑现象严重。可能这些学生在一模中取得好成绩就沾沾自喜,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导致成绩大幅下滑;或者部分学生一模成绩并未反映其真实成绩,二模和三模才较真实地反映了真实水平。不论原因如何,这样的模拟成绩对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在心理上都是个不小的打击。

五、结语

效度是考试有效性和正确性一个重要的质量标准。本文通过对河南省某高中2011年学生三次模考与高考英语成绩的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1.相关分析显示,三次模考成绩与高考成绩显著相关,对高考成绩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学生可以通过第二次和第三次模考较准确预测高考成绩。

2.第三次模考对高考的预测效果最好,第二次次之,第一次最差。

3.三次模考中第一次模考平均分最高,第二次次之,第三次最低。

模考对高考具有预测性和必要性,但也存在着预测不准的问题。以上分析结果对高中模考的启示:(1)模拟试卷的难易程度、知识面覆盖范围、考题质量等方面还有待改进,应尽量与高考试卷保持一致。(2)学生应在模考前做好充分准备,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并从模考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对症下药,在冲刺阶段加强对知识的掌握。(3)学生应注意不要因在模考中的失败而感到沮丧,放弃努力。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力争在高考中成绩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桂诗春.标准化考试――理论原则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2]李清华.语言测试之效度理论发展五十年[J].现代外语,2006,(1).

[3]马广惠.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统计方法[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10.

[4]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吴坚,杜建华.高考统测对高考成绩的预测作用分析[J].大理师专学报,2000,(2):96-99.

[6]许之所,张丽芳.高考英语试卷预测效度实证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2):247-249.

[7]张继红.高三英语模拟考试的预测效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7.

一模考试总结范文第3篇

对行测部分的复习,可以分为五大块,先从真题入手,再到使用教材,看完教材后多练习真题与模拟卷,第四阶段查缺补漏,最后进行实战模考。

一、真题自测

真题自测的目的一是了解政法干警考试,二是了解自己的能力,找出不足,使往后的复习更具针对性。用于自测的真题一套即可,建议最好选用最新的政法干警考试真题。自测完成后仔细分析试卷与自己的作答,找到能力短板。

二、教材为本,夯实基础

教材的作用在于帮助考生理解知识,掌握方法。考生经过真题自测后,对自己的能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便可根据自测的情况安排教材复习任务,对于自己的薄弱环节要重点突击,吃透方法,掌握快解技巧。

三、真题+模拟卷双管齐下,提高能力

研究近几年政法干警考试真题,有利于进一步把握政法干警考试的试题特点和规律,抓住考试重点。模拟卷严格依据真题特点编写,难度与真题接近,可作为真题的补充练习。真题与模拟卷双管齐下,保证能力提升。

四、查漏补缺,温故知新

随着考试的临近,复习时间越来越有限,再考前5天左右,考生不需要做很多新题了,可以把之前做过的题目拿出来翻看或是重做,最重要的是要对之前备考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再做这些题目的时候,可能会有新的解题方法或者快速解题的技巧,一定要注意多总结。

重做题和研究错题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查漏补缺。这些问题可能是方方面面的,其中若发现了做题时所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改进,主要有做题时间问题、答题方法问题、某方面知识欠缺问题等等。对真题进行总结,熟悉每年的变化规律和考试趋向。 对以往的错题进行回顾复习,查缺补漏,同时巩固记忆知识。例如言语部分,抓住首末句或者关键词,可有效提高阅读速度。

五、实战模考,调整状态

一模考试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Android平台;SAT考试;SQLite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6-3791-04

Abstract: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Helper for SAT based on Android. It elaborates its architecture, describes the function of modules, and explains the design of database. In the end , the features and advantage of the system is presented.

Key words: Android; SAT; SQLite database

SAT,全称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中文名称为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由美国大学委员会(College Board)主办,SAT成绩是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美国名校学习及奖学金的重要参考。

随着改革开放,很多同学选择高中出国留学,中国教育在线的《出国留学趋势报告》中显示,2013年出国留学的人数达到了41.39万人,其中,高中生占38%,仅次于本科生位列第二。因此,越来越多的同学需要参加SAT考试。由于SAT考试真题有限且难度较高,因此,用真题反复模考和练习无疑是提高测试水平的有效途径。

SAT考试总时长3小时45分钟。每一次的SAT考试分为10个区(Section),其中:Section 1到Section 7各25分钟,Section 8和Section 9各20分钟,Section 10为10分钟;而整个SAT考试分为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数学(Mathematics)和写作(Writing)三个科目,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共70分钟,由两个25分钟区和一个20分钟区组成;数学(Mathematics):共70分钟,由两个25分钟区和一个20分钟区组成;写作(Writing):由25分钟的作文(Essay)和25+10分钟的语法选择题(Writing MC)组成。

为了帮助同学提高测试水平,开发了SAT考试助手,它主要实现模拟考试、板块练习定时以及成绩分析功能,通过记录每次模考的错误选项数,利用每套真题的标准分数转化表,帮助同学自动计算各个科目分数以及总分,并绘制曲线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帮助大家自动完成平时的模考和自主练习,分析成绩趋势,成为SAT考试的助手。

1 Android平台简介

Android是由Google公司和开放手机联盟领导及开发、基于Linux的开放源代码操作系统[1],主要用于移动设备,最新版本是4.4.4。Andoid的和其操作系统一样,采用了分层的架构,从高层到低层分别是应用程序层、应用程序框架层、系统运行库层和Linux内核层[2],如图1。

2 SAT考试助手的功能结构

SAT考试助手由3个模块组成:模拟考试、板块练习和成绩分析,如图2。

其中:

1) 模拟考试:完全模拟实际SAT考试的场景,实现一场完整的真题考试计时功能。首先播放一段考前指令,然后是七个25分钟的Section、两个20分钟Section和一个10分钟Section的计时功能,其间,模拟实际考试场景,插播5分钟的休息中场休息和各Section之间的考前指令,同时每个Section结束前5分钟,会有语音提示。为了更直观地计时,采用倒计时方式。同时,该模块提供以下功能按钮,完成模考中有关操作。

【开始】:模拟考试开始计时

【暂停】:模拟考试计时暂停

【继续】:暂停后继续计时

【停止】:计时终止

【帮助】:提供即时帮助信息

2) 板块练习:由于SAT的一套真题模考需要大约4个小时完成,所以有时不能进行完整的模考,而需要灵活配置Section的练习,该模块就是完成此功能。它提供了25分钟,20分钟,10分钟,休息(5分钟)这4个时间段,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便组合。该模块提供以下功能按钮,完成板块练习中有关操作。

【设置】:设置需要练习的计时顺序,通过添加、删除配置需要的Section,同时,可以调整各个Section的先后次序。

【开始】:板块练习开始计时

【暂停】:板块练习计时暂停

【继续】:暂停后继续计时

【停止】:计时终止

【帮助】:提供即时帮助信息

3) 成绩分析:该模块存储了目前市面上所有亚洲和北美真题的标准分数转化表(如果有新的真题出现时,提供了实时更新功能),同学可以输入每次模考各科的错误选项数目,利用每套真题的标准分数转化表,帮助同学自动计算各个科目分数以及总分,并统计分数,做出分析曲线,以便了解各个科目的学习现状和趋势。该模块提供以下功能按钮,完成成绩分析中有关操作:

【添加】:输入各个科目(批判性阅读、数学、语法)中每个单项(例如:批判性阅读中分为选词填空和篇章阅读)错误或未填项的数目,然后根据SAT考试的计算公式得出各个科目Raw Score数目,然后通过查询每套题目的分数转化表,获得各科的成绩以及总分。

【修改】:可以重新修改输入错误的成绩。

【删除】:删除不需要的成绩。

【查询】:通过输入真题的年月或属性(亚洲或北美),可以查找到相关成绩。

【分析】:将所有模考的成绩汇总,做出四条分析曲线,分别表示批判性阅读、数学、语法和总分,帮助同学了解成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供曲线的放大、缩小、隐藏/显示、定位详细查看等功能,如图3所示。

【帮助】:提供即时帮助信息。

3 数据库的设计

整个系统设计了3个数据库表,分别用来记录各科标准分数转化表和模考成绩,如表1、2、3。这些表存放在SQLite数据库中,SQLite是遵守ACID的关联式数据库管理系统,包含在一个相对小的C库中,它是D.RichardHipp建立的公有领域项目[3]。

4 系统特色

由于本软件是基于Android平台开发,因此,具有以下特点:

1)携带方便:由于在手机上开发,因此,方便使携带到任何考点使用,同时,随时随地可以查看和分析考试成绩;

2)使用灵活: 提供对成绩全方位的分析,不仅可以查看总分的趋势,也可以分项查看各个科目的分数,灵活配置;

3)界面友好:基于移动平台的特点,设计简约化的布局,少用按钮,多用滑动或触摸,方便使用,同时,曲线化的成绩分析,直观方便;

4)具有个性化:不仅提供了整套试题的模考计时,而且可以灵活配置组合不同计时板块的自测练习。

5 结束语

虽然,目前有很多智能化学习软件,但是基于移动平台的不多,特别是针对SAT考试特点开发的软件,主要实现模考定时器功能,且大多基于IOS平台,由于国内使用Android手机居多,因此,开发了本软件,同时,提供了灵活配置计时板块以及成绩自动计算和分析功能,目前该软件已在91商城,安卓市场和百度手机助手,用户反映良好,能有效地帮助同学提高SAT成绩。

参考文献:

[1] Satya Komatineni.精通Android3[M].杨越,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2] 郭宏志.Android应用开发详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一模考试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自学考试 模考教学 真题

1.引言

21世纪是一个变幻难测的世纪,也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希望、困惑、机遇和挑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之中。抓住机遇,寻求发展,迎接挑战,适应变化的制胜法宝就是学习――依靠自学,终身学习。

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凭借其社会化、开放性的优势,二十年来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培养了300多万毕业生,对培养人才起到很大的作用,就其投入和产出的效益来说也很高,自考在高等教育11%的毛收入率中占了将近1/4,可见其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代替的作用。自学考试已成为我国发展继续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自学考试是为学生提高学历层次、继续接受再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是让学生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时代寻求发展、迎接挑战的制胜法宝。同时自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对于发展学生的各种潜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开放型的思维品格和知识结构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自学考试由于特殊的教育功能,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缺乏教育的氛围。与普通高校相比,学生在学习上缺乏有效的指导和交流,没有校园文化的氛围,这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影响了自学考试毕业生的质量、成才率和事业的发展。

(2)助学的形式不丰富、管理不完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机制不够健全,管理松散,缺少有效的检查评估制度,指导监督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或流于形式,没有对助学机构的设立、教学过程及学生等各个环节制定出规范性的制度。

我校组织的自学考试校园式管理有助于提高自学考试的学习氛围,丰富自考的助学形式。同时对自学考试通过率低,教学效果达不到教育目标的教学现状,提出建设“模拟考试环境”自学考试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将自学考试教学过程定义为“实训+看书+思考”三个阶段。围绕这三个阶段建立自学模拟考试教学体系,内容包括根据教学过程定义建设考试课程的标准化试题库,完善自学考试教学中教师的指导规范,形成标准化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学考试教育中学生的通过率及学习能力。

2.模考教学方法初探

2.1教学指导思想

模考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模拟真题的教学环境驱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本质是从真题为出发点,分层次建立学科知识题库,从点向面辐射,综合学生学习各阶段的特点、要求,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考查形式,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形式、课程时间安排等多种因素立体交叉形成课程的主体框架,在规定的时间内高效率完成课程的学习。重点增加课堂的互动性,以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我要学成为内在驱动力,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怎样学习,最终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主动性、建构式的学习,从根本上改变自考学生的学习习惯。

因此,我们将自学考试教学过程重新定义为:实训+看书+思考。

2.1.1实训

在实践教学中,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知识讲解、学习,然后参加考试,学生往往由于科目多、学习时间短、缺乏应试能力等因素,成绩合格率低,教学质量更是达不到要求。

自学考试本身就有别于传统的教学,学习目的性强,单纯地听课看书,往往造成学生在学习中缺失明确的目标,浪费时间,达不到效果,且造成学生应试能力差,难以应对自学考试以“考核为主”的教育方式。针对自学考试教学的特殊性,我们提出把真题实训贯穿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思考,并以此为乐趣,帮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且利用学习时间短这一特点,增加学习强度,提高学习能力。

我们立足建设完善的模拟考试教学环境,使学生通过给出的实训题目,知道自己要学习什么,欠缺在哪里,有的放矢,在有限的时间内,强化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同时通过实训有效检测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查漏补缺,力争做到面面俱到。

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实训上,这样的好处是题目做多了,自然而然学生就会迅速形成解题思路,还可以提高解题速率和正确率。选择题和填空题在自考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这些题目的解答往往是稍不留神,一步做错就全军覆没。不能说只要考场上认真,仔细地做题就不会有会做但做错的情况出现,其实有些看似由于粗心引起的错误是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碰到过这种错误,大脑中意识不到要注意这些问题,这种错误是不能仅仅靠认真、仔细就可以避免得了的。学生平时做题时应积累和改正这些错误,培养谨慎、细心地做题的习惯,这样在考场上就不会轻易犯这些错误了。

这并不是要求学生整天泡在题海中,实训的目的是要以真题环境帮助学生把握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这要求真题环境难度适宜,覆盖面全,集中体现考纲要求。

2.1.2看书

看书是模考教学中学生和书本互动的一个环节,以问题驱动促使学生到教科书中寻找知识点,进而去理解和把握。不同于单纯的看书,要求有较高的效率。

看书是模考中获取知识的关键环节,学生大脑中如果没有储存某个公式或定理,碰到题目时他怎么能想到用这个公式或定理解题呢?大脑中如果没有储存大量的公式,在做题目时他怎么能选择出最好的公式解题呢?所以,要想快速、正确地解题,学生大脑中一定要储存大量的消化了的公式、推论和定理等,并且需要时可以随时调用。实训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概念、公式和推论,并帮助记忆。以问题驱动式地看书,是培养学生快速获取理论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看书,先提出问题,找到相关的知识点,在理解记忆的过程中碰到新问题,再进一步就问题查询相关的知识,这样问题相扣,环环深入,构建交叉的读书方法。因此在新教学方法中,不能沿用传统的学习方式,层层构建,而是要求学生掌握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将相关知识点连成知识串,并不断插入新的知识点,构成知识网络。从大略记忆,到层层深入,到去伪存真、灵活运用,不能看到一点不懂,就不能继续前行。这要求教师注重构建模考环境建设的渐进性。

2.1.3思考

教学中以实训带动思考,模考教学不是做完题目、对完答案就了事的过程,而是要求实训中主动、积极、有效地思考。侧重于做题而不思考,学生很疲惫,很容易产生对学习的焦急、厌恶心理。学生在做题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思考,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掌握知识,所学的知识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这些知识也才能在大脑中留存更长的时间,才能具有独立的解题能力,才能激发学习兴趣。如果说学生做题过程中完全不思考那显然是不对的,不过一些学生确实没有意识到思考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调动大脑来思考,所以通过思考得到的收获也是有限的。

学生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看书时要思考。比如碰到定义、公式、推论等教科书中出现的知识点时,通过思考弄懂每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并且思考与该知识点相关的其他知识点,也就是思考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对知识进行梳理,把知识系统化。二是实训时思考。思考解题过程中用到的公式、原理、方法等,思考题目涉及的科目、章节等,思考最优解题方法。

教学后期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看题方式进行思考,这时的看题不是简单地看,是通过思考来判断该知识点是否掌握,相关的还有哪些知识点,查缺补漏,甚至对以前做过题目的重新思考,总结解题的思路,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巩固。这种思考式的看题方式可在复习后期时间比较紧时采用。

模考教学方法是否成功,实训、看书、思考缺一不可。以实训为驱动,看书是手段,思考是主题,这样自学考试除了帮助学生成绩达标之外,更能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途径。

2.2模考教学环境的建设

2.2.1真题环境建设

真题环境建设是整个教学的关键,真题环境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课程的规律进行建设。一般来讲,学习的过程可以分为入门接受阶段―强化理解阶段―综合应用阶段―验证考查这四个阶段。

根据相应的阶段将真题环境分为四大模块:

第一大模块:基础题,这类习题主要以掌握知识点为主,明确学习内容。可以按课程章节建立,题目特点比较直接、全面。

第二大模块:具有一定难度的应用类型的题目,这类题目主要是帮助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应用,题目特点是需要推理、计算才能找出结果,题目可涵盖多个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应变性,提高学习能力。

第三大模块:出一些容易引起概念混淆,需判别是非的类型题,这类题目主要是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成熟的知识结构,深层次理解知识。题目特点是需要判断、分析、综合才能做答,以提高学生思考能力。

第四大模块:综合类习题,帮助学生检查课程的掌握情况、熟练程度。题目特点是趋近于真题,以提高应试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根据这四大模块依次进行,每一轮下来之后,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及时进行修正题库,逐渐完善各学科模考环境的建设,一方面提高教学标准化程度,教学成果渐进提高,另一方面通过每一次教学,教学环境都可得到不断的积累、丰富,使自学考试教学资源不断完善,便于教师开展教学及有效提高考试通过率。

真题环境中,第一阶段的真题要紧扣教学大纲展开;第二阶段真题要围绕知识点应用,知识点间关联展开;第三阶段的真题从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定性认识入手;第四阶段就是真题实训,教师要认真研究历年的考试题,对每一章节重点考查的内容和可能的出题形式要心中有数,要给出每一道题的做题时间和分值,让学生在考前就能完全做到训练有素。真题要以质取胜,重质减量。

至于题型包括填空、选择、判断、简答、大型题几种,具体因课程而异。根据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填空题对于入门学习比较有效,选择题型对于强化学习阶段效果较好,判断、简答类题较多应用于综合阶段,真题测试阶段最好用成套题目对学生进行考查。

课堂内容的裁剪、顺序的安排,可根据课程的特点及教师的教学习惯存在差异。总的来讲是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发挥教师自主教学的特长。

2.2.2教学方法的探索

在模考教学中教师应做好与学生的互动,关键点在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内容的安排也可根据教学环境来分,第一阶段类型题布置学生事先完成,课堂上以提问、讨论为主,要求课程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知道要学习什么,应该掌握哪些内容。教师讲解的时候提倡增大课堂容量,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重点问题多花时间讲解,非重点问题敢于取舍,集中精力解决学生困惑的问题,增大思维容量,减少废活,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少做无用功。

第二阶段内容的教学,在第一阶段学习基础上,可先以课堂作业的形式完成,然后教师上课时精讲典型题,讲解中除强调涉及的重要的知识点外,可讲解解题方法与技巧。选择题自有选择题的味道,填空题自有填空题的特点,既然两种题型不同,当然解题方法也不会完全相似。抓住特点,选准方法,以少胜多,举一反三。每一道题都不要轻易放过,想一想从中得到哪些收获?课后再去高质量地练几道,不贪多,只求精,精益求精,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兴趣。

第三阶段的教学可作为每周练习,根据学生前两个阶段的学习情况,选择以自测或是讲解为主。将上一周学习过的东西再一次强化,对讲的重点与热点再一次巩固,还有未讲到的或讲得不透的内容,可以通过每周练习使之得到弥补。

第四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模拟考试为主,并严格建立模拟考试制度。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求学生先对差错做出分析,找出错误根源,到底是由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还是由非知识性的失误造成的。对出现的差错要作标记,隔一段时间要进行一次成果总结,看看哪些毛病已“痊愈”,哪些“顽症”尚未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从而不断消除学习中的疑点、盲点;然后因人而异地采取强化的纠错方式加以解决。将纠错还原到课本,在课本知识点相应处标记出纠错点,以后复习的时候,着重复习一下。

总之,掌握学科内的基础知识是根本,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是方向,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是关键,应尽可能利用有限时间,取得最满意的效果。

3.结论

针对目前自学考试中通过率低、教学结果不能达到教育目标的教学现状,本文在自学考试教学实践基础上,提出模考教学方法的初步框架,就模考教学环境建设、教学方法提出相应的探索性建议,并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

一模考试总结范文第6篇

模考的意义和策略

对于四级考试,尤其是阅读理解部分来说,做题的正确率和速度是同等重要的。正确率取决于考生的英语水平和做题方法,速度则依赖于考生答题的熟练程度。模考可以帮助考生适应考试流程,学会合理分配做题时间,提高临场心理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做题的正确率和速度。那些考试时总做不完题目的考生尤其需要通过多次模考来提升速度,学会在规定的有限时间内拿到尽量多的分数。那么模考时需要注意些什么策略呢?

首先,考生模考时一定要确保考试流程完整。很多考生在模考时会省略“写作文”这一项,直接跳到快速阅读部分。但事实上,没有30分钟写作文的脑力消耗而直接做快速阅读的做法无法让考生体会到考场上的真实感觉。

其次,无论是模考还是正式考试时,考生做完一部分题后应及时填答题卡,这样一来可以借填答题卡的时间稍作休息,二来可以避免考试要结束时却发现自己还没填答题卡的悲剧发生。

最后,在模考时,考生可以试着优化自己的答题流程。目前试卷上的题目顺序如下:写作—快速阅读—听力—选词填空—仔细阅读—完型填空—汉译英。其中,写作和快速阅读属于答题卡1的范畴,这两部分考试时间结束后答题卡1会被收走;后面的部分属于答题卡2的范畴,考生可以自由安排后面部分的答题顺序。笔者建议考生在答完听力部分的题目后,先不做紧随其后的选词填空题,而是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分值比例更高也更有可能拿到分数的仔细阅读和完型填空上。

真题的分析与总结

真题的分析与总结重在总结真题中常考的高频词汇和各题型的出题规律,并总结相应的解题方法。笔者在此仅以仔细阅读部分的解题步骤与方法为例来进行具体分析与总结。

做仔细阅读题时,考生应遵循“三步走”的原则:看题目—读文章—做题。这“三步走”当然是众所周知的,但考生在实施时往往会出问题。考生通常是草草地看题目,接下来就死抠文章,然后很草率地蒙一个选项。也就是说,考生“三步走”的节奏通常是“轻—重—轻”。而笔者认为,正确的答题节奏是“重—轻—重”:考生一定要多花时间和精力看题目,明确出题点;读文章时考生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摸清文章的主旨与结构上,要找到每一题在文章中的对应点,而不是事无巨细地把文章的每一处信息都看得清楚明白;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考生要对原文信息和选项信息进行反复对比,从而得出题目的答案。下面笔者就针对该如何做好每一步来进行具体分析。

1 看题目

考生看题目时,首先要寻找并标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关键词包括大写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机构名等)、数字、时间以及本题独有而其他题干没有的信息。标关键词可以帮助考生在读文章的时候快速定位答案范围。文章中一旦出现了题干中标出的关键词,那么这附近的信息就很可能与这道题目的答案有关。此外,标关键词可以帮助考生记住题目。经常会有考生抱怨就算提前看了题目,在读文章的时候也会忘记题目,但考生如果先标出了关键词,那么就算读文章的时候忘了题目,扫一眼题干关键词也能够想起来。

在仔细阅读部分,每篇文章的五道题目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它们在解题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个性”即上文所提到的本题独有而其他题干没有的信息,考生可以利用每道题的“个性”回原文定位找答案。而“共性”则是五道题目相同或相近的信息,可以用来判断文章的主旨和框架结构。下面以2010年6月四级考试第一篇仔细阅读文章的五个题干为例来具体分析。

57. What does the author say about the black box?

58. What information could be found from the black box on the Yemeni airliner?

59. Why was the black box redesigned in 1965?

60. Why did the Federal Aviation Authority require the black boxes be painted orange or yellow?

61.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black boxes from Air France Flight 447?

解析:这五道题中,后面四道题的题干中分别出现了可作为关键词的“个性”信息,分别是Yemeni、1965、Federal Aviation Authority和Air France Flight 447。它们是考生解题的关键,考生可以利用这些“个性”信息在文章中定位题目的答案范围。而这五个题干的“共性”信息则是都出现了black box,考生由此可以推断black box即本文的主题,全文一定是围绕black box展开论述的。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考生多花些时间看清题目的着眼点,通过串联题目的信息对文章的内容作出基本的预测,就能提高做题效率。

2 读文章

仔细阅读的文章并不是每句话都同等重要,考生重点关注与解题相关的信息即可。值得关注的信息有如下两点:一是文章的主题结构;二是与题目相关联的出题点。

抓文章主题结构的方法很简单:重点读懂全文开头与每段开头。全文开头一般是文章主题出现的地方,而每段开头一般是每个段落的主题或结论出现的地方。一般来说,仔细阅读题目中通常有一道题与文章主题相关:要么直接问主题是什么,要么通过一个事例来带出主题,要么问新老观点的更替。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主题是一个需要经过大量训练才能逐渐具备的能力,考生在考场上万一没有理清主题也不必过分急躁,要平心静气地往下看,因为只要能够找到出题点,仍然可以做对题目。

考生可以通过以下两点抓出题点:一是认真阅读通过题干关键词定位到的原文信息,二是注意文章中出现的考点信号。文章出现的考点信号包含两类。一类是包含逻辑关系的句子,如含有因果、并列、比较、转折等关系的句子很可能会成为出题点。另一类是引出结论的信号:数字串、例子的前后一般会出现结论;一些表建议的词(如find、show、indicate、illustrate、suggest等)后会出现结论或建议;全文的末句因为往往是对尾段或全文的总结,出题的几率也非常大。下面以2009年6月四级阅读的第61题为例来具体分析。

61. What does the author think of green fashion?

A) Green products will soon go mainstream.

B) It has a very promising future.

C) Consumers have the final say.

D) It will appeal more to young people.

解析:本题是仔细阅读第一篇文章的最后一道题,题干询问作者对于green fashion的观点。根据顺序原则(即题目的排列顺序通常与答案范围在文章中出现的顺序一致),考生可以推断出答案可能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最后一段的末句是这样的:“By her own admission, green just isn’t yet on her mind. But—thanks to the combined efforts of designers, retailers and suppliers—one day it will be.”该句出现了转折词but,这是一个考点信号。考生结合but前后的句子可以推断出本题的答案是选项B。

3 做题

做题时,考生应把握正确选项的典型特征,即每一题的正确选项一定是对原文信息进行的精确改写,而完全照抄原文的选项往往是答题陷阱。选项的精确改写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形式对应与含义对应。形式对应指的是选项的特殊形式(如因果、并列、比较、转折等关系)与原文信息的特殊形式保持一致;含义对应指的是选项的意思与原文信息的意思保持一致。换句话说,正确选项只是通过同义替换而产生的原文信息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下面以2011年6月四级阅读第59题为例来具体分析。

59. What does the Indiana University study show?

A) Interracial roommates are more likely to fall out.

B) Few white students like sharing a room with a black peer.

C) Roommates of different races just don’t get along.

D) Assigning students’ lodging randomly is not a good policy.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词Indiana University,考生可以将答案范围定位至文章中的这句话:“An Indiana University study found that interracial roommates were three times as likely as two white roommates to no longer live together by the end of the semester.”通过对比原文和选项,考生可以得出选项A为正确答案。从形式上来说,选项A中的more likely与原文中的three times都表示比较,因此选项与原文的形式是对应的;从含义上来说,选项A中的fall out与原文中的no longer live together是同义替换。由此可见,选项A是对原文信息的精确改写,具备正确选项的典型特征。

背单词

参加任何一个语言类的考试都离不开背单词。就四级考试来说,在平时的备考中考生可以通过反复快速翻看四级词汇书来复习单词。在冲刺复习阶段,笔者建议考生挑自己已经做过的真题里不认识的单词来记忆。以下是具体建议。

首先,考生每练过一套真题,就应该把这套真题中所有不认识的单词挑出来,然后通过查阅英汉双解词典了解其含义和用法,之后再重点记忆。查阅英汉词典时,考生可以分为两步:①读单词的中文释义;②读单词的英文释义,记下其同义替换词。查过的单词意思一定要标记在单词旁边,并通过多次翻看来加深印象。

一模考试总结范文第7篇

一、重题海战术,轻教学行为

大凡经历过高三语文复习的人都知道,整个高三语文复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做题讲题的过程。做往年的高考题、模拟题,然后对各类题型的答题模式再进行总结,再接着用反复的单项训练或综合训练进行巩固,于是乎一个个知识点就这样被攻破了,复习任务也就完成了。对于语文识记类的基础题,这种方法也许有用,可对付阅读鉴赏类的题目,用处可就不大了。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的诗歌是《送魏二》,好多学校高考前都做了以这首诗歌为材料的鉴赏训练,但讲题时纯粹是为了考试,只是去讲题,却没有把诗歌本身作为一个教学文本来看待,没有花时间去认真地解读这首诗歌,结果到高考时题目变化了,学生还是做不出来。文本不解读好,任何方法都是徒劳。

语文学科跟数理化不同,高考复习不应只是做题,再说整日被考题狂轰滥炸,谁还会对语文感兴趣,语文能力和语文成绩的提高不是单靠做题就能实现的。扪心自问一下,我们有没有尽心尽力地去教好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篇课文的阅读价值,有没有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读好读本、用好选修教材。否则的话也不至于在2011年高考时我们的理科生会不知道鲁迅先生的《药》、会不知道夏瑜,要知道鲁迅的《药》是出现在苏教版必修二的读本教材上。多花一点时间用来教学,若能把必修课本及读本、《史记》、《唐宋家散文》上八十四篇文言文认真教好、学好,笔者可以武断地说高考遇到什么文言文都能应付得了。高三语文复习,以题海战术来替所有的教学行为显然是错误的。我们可以用一半的时间用来教学,一半的时间用来做题熟悉命题风格特点,真正能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还是教学。

二、重答题技巧的训练,轻阅读积累和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

每年高考结束后,好多学生都会说题目不难,也知道怎样去答题,就是文章看不懂。所谓的文章看不懂,其实说的是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太差和阅读积累太少。笔者曾经以学武术来比喻我们的语文高考复习,学武术需要练招数,需要练内力,没有内力只有招数那是花拳绣腿,没有招数只有内力那只是武夫蛮力,两者都不能置敌人于死地。答题技巧的训练便是语文高考复习中的招数,阅读积累、文本解读便是我们语文高考复习中的内力,两者缺一不可。

遗憾的是,平时的高考复习最看重的便是解题技巧那些招数,最容易忽视的便是阅读积累这个内力。曾经看到许多高考研题专家对各类阅读的主观性试题答题模式加以研究,在高考复习讲座上大讲特讲,学生奉若神灵地倾心记录,曾经看到有学生在高考前拿着老师总结的答题技巧的讲义视为珍宝地高声熟读,对其各种招式佩服不已。但笔者曾经做过统计,单单现代文阅读中的作用题,高三一学年就得训练上百次,学生熟记的解题要点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解题术语有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承上启下,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等,这也是老师最热衷于讲、学生最热衷于学的内容,可最后高考下来,新的语境一换,这道作用题学生又能得多少分呢?

比如:2012年江苏高考《邮差先生》第14题:“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问答案中有引起下文、为下铺垫吗?有那些我们老师引以为自豪的解题方法技巧吗?没有。这就说明,与其这样花大气力去总结答题方法技巧,还不如多花点时间来研读文本本身,认真地把每一份试卷中的古诗、现代文当做我们教材中的文本来解读、来教读。有时候试卷中的文本材料也是一种教学资源,除了关注考题外,我们要善于从这些文本挖掘出有用的教学资源或训练资源。语文的阅读文本是活的,过分的重视答题技巧的训练,相信答题模式的效用,那只是一种舍本求末的做法。文章看不懂,模式再简单易行也不管用。难以想象一个缺少阅读积累和文本解读能力的学生,在考场上面对生冷的文本和全新的考题,会有自己的思考。

三、模考试题误导,复习目标缺失

高考语文复习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做题,可反思一下我们平常做的是一些什么题。历年的高考题是经典题,是我们高考复习的指南,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做。除了历年的高考题,我们再视为第二经典的就是全省各大市的模考题,尤其是当年的本市的模考题,由于受阶段利益的驱使,更使得广大师生对之顶礼膜拜,敬若神明,甚至有时左右了高考某一阶段甚至全阶段的复习目标和复习方向。比如2011年江苏各大市模考题没有考到字形,于是我们也就不复习字形,可最终在高考时却考了字形,虽然题目不难但却造成了全省高考语文复习的空白。

往年的高考题已是陈题,下一年再考的可能性不太大,这是一个常识。再看看我们的模考试题究竟考了些什么,对我们语文高考复习起了什么导向作用。某些调研模考试题中基础知识的的偏、难、怪,引导了我们师生也在复习过程中追求基础知识的偏、难、怪,并以此作为拉开均分差距的一个考点,成为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比如某大市调研模拟考试时,总喜欢考一些多义成语的不常用义,以此来迷倒一大批学生。考“平易近人”有形容文字浅显之意,考“龙飞凤舞”有山势蜿蜒雄壮之意,考“不翼而飞”有形容消息传播迅速之意,考试的结果可想而知,绝大部分同学都在这些题上载了跟头,而命题者却洋洋得意。我们的考生于是乎在成语复习时也就在多义成语的偏、难、怪上下足工夫,可我们高考考的却是“不耻下问”、“弄假成真”、“无所不为”这些常见成语的常见义。再比如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题,我们平时的模考试题中可谓考得学生眼花缭乱,晕头转向,总计下来有几十种,可江苏自主命题九年来,就只考了“借景抒情”、“对比”、“比喻”、“借代”等几种常见常用的手法,其中“借景抒情”就考了三次。模考将我们引导到偏、难、怪的复习道路上,我们的复习还谈什么高效,与高考的方向偏离了,我们的复习还谈什么有效。模考的另一误导作用就是机械套用上一年甚至前几年的高考陈题,用以往的高考陈题来指导我们的语文复习备考。

近两年江苏高考的阅读探究题考到了探究深刻意蕴和情感倾向,于是乎全省大市的模考试题无一例外地考到了探究深刻意蕴和情感倾向,连考题答案的语言组织也都模仿了高考题答案的答题语言,于是乎我们探究题复习的方向也无一例外指向了探究深刻意蕴和情感倾向类考题,但恰恰相反的是,2012年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探究题考的却是探究作用类,我们的复习又扑了个空。高考复习中,我们总是拼命地沿袭陈题、相信陈题、相信模考题,并一味地跟在后面盲从,很少有人研究考试大纲,研究新课改,自己去命几道题,自己去规范自己的语文复习方向。

语文高考成绩日趋低下,并不能责怪我们的高考,高考的题目其实出得挺好的,我们没有理由对它说三道四,唯一应该反省的其实还是我们的高考语文复习方式。我们的语文高考复习应该回归到它本来应该走的道路上来,回到语文复习的“源”上来:少一点功利的应试心理,多一点实实在在的阅读积累;少一点技巧的耍弄,多一点情感的熏陶;少一点抱怨指责,多一点脚踏实地。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高考复习变得高效有用,也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有实力去应对高考。

一模考试总结范文第8篇

所以,为了有一个更好的状态迎接二模考试,我要总结这一次的不足,从中吸取教训:

其一,就是我这几门考试,写的速度都特别的慢,都是到最后才写完,所以我要练习,提高自己的写题速度。

其二,试卷上有很多的难题,都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写出来的,所以我要多做些题,多做些难题,掌握住一定的写题规律、技巧。

其三,政治历史,我应该把基础知识背熟,不然在考场上一直翻阅资料很浪费时间。

其四,为了更好地迎接下一次考试,我要有一个良好的态度,不能思想勤奋,肉体懒惰。

加油,相信自己,一定能行的!

一模考试总结范文第9篇

自评学习策略 中学生 模考

“时间不够”是当今大多数中学生在模考期间的共同心声,要改变这一现状不外乎两个方向,一方面是积极挖掘利用零散时间以扩充增量,另一方面是统筹规划时间以提高学习效率,盘活存量。[1]而要真正实现上述时间管理目标,就离不开学习策略的改变,其中自评学习策略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自评学习策略的内涵

自评学习策略中的“自评”是自我评价的简称。从心理学上讲,自评学习策略是自主学习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须先了解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收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百度百科中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习主体自立、自为、自律的学习。其中,自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自为性是自主学习的实质,自律性则是自主学习的保证。这表明学生应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既要明确目标、善于规划,也要学会自评、自查。

而自我评价,百度百科中认为,它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产物,是自我诊断、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过程;并指出,作为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包括对知识掌握、学习动力、学习策略、学习能力等自评范围。

本文的自评学习策略特指学生在模考期间依据自身的学习目标,自主安排学习内容,灵活应对考试,客观评价成绩,并依据评价的结果重设学习目标、规划学习活动、完善学习方法等一系列执行与控制过程。

二、自评学习策略在中学生模考中的功用

1.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据调查,大多数学校的模考按月进行,也有少数学校按周进行,学生自己的学习计划往往被打乱,因此,学生们都感到时间非常不够,也认为频繁的模考浪费了他们较多的时间。而自评学习策略正是针对这一弊病提出的。该策略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应对模考,并客观评价模考成绩。如此,学生就不必为了应付一次模考而改变自己的整体学习计划。他们在考试前不必特意备考,考试中对以前刚做过的题目或非常简单的题目可选择不做,不为分数而分数。[2]对考试结果,他们重点从知识掌握的角度进行分析,而不是关注一次模考的分数、名次。这样他们就能节省出大量低效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如考前的盲目准备、考中重复练习等时间,一切以中考或高考为目标,以期中、期末为重点,以知识掌握为根本。

2.增强主体性、规划学习活动

针对模考期间多数学生疲于应付考试、盲从于老师而无自己学习计划这一现状,自评学习策略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能动性,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会自我判断、自我提醒、自我教育,并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活动。具体为:一方面,自评学习策略强调学生的目标意识,能促使学生主动反思自己的不足,也能使学生懂得有计划、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做到有所侧重、学会取舍,并对模考成绩作积极、客观的评析,将重点放在思考错误的原因及提高的对策上,而不是仅仅关注分数、名次;另一方面,自评学习策略要求学生善于目标管理,不仅要自己制定短期学习计划,也要围绕中考或高考制定长期学习计划,还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未来的发展规划,思考专业选择、职业发展等问题,以进行自我生涯设计。这表明,自评学习策略有利于未来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

3.减轻心理压力、充实学生生活

在模考期间,采用自评学习策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意识,学会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并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活动。因此,该策略的实施能有效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将学习目标定位于知识的掌握,而非一时的模考分数或名次。如此,学生就有了充足的时间米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改变以往只学习、无课外活动的现状。学生在学习之余积极参加适当的文体活动,不仅学会了学习,也学会了生活,有利于增强自身的体质,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世界,使自己成为健康、快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三、自评学习策略运用的原则与条件

1.运用原则

(1)目标导向原则。自评学习策略认为,学生需确立自己的短期目标、阶段目标及远期目标(中考或高考),并以目标为导向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活动,使目标成为学生模考评价的依据。

(2)学生为主原则。自评学习策略实施中,学生应成为自己学习规划、评价的主体,而不能被老师、模考牵着鼻子走。模考期间,学生要积极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习中做到自我安排、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3)知识为本原则。以往模考期间,大家关注的是分数、排名,而自评学习策略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对知识意义的获得。[3]学生为充分利用时间以掌握更多的知识,甚至可放弃一时的考试分数及排名。

(4)效率优先原则。模考复习期间,不少学生、老师运用的是题海战术,时间浪费、效率低下是其重要的表征。而自评学习策略要改变的就是此弊端,认为应坚持高效的学习方法,如,看题不一定做题等。

(5)跟踪指导原则。自评学习策略虽强调学生在其学习及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但不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为确保学生自评的顺利进行,教师应扮演指导者的角色,紧密跟踪学生的学习及评价过程。

(6)循序渐进原则。自评学习策略的运用有一定的条件,因此,在其运用时应遵循由少及多的原则,从少数学生逐步推广至个别班级、全年级及全校,不强求、多引导,循序渐进地推进该策略的实施。

2.运用条件

(1)学生方面。自评学习策略特别强调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运用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立、自为、自励、自律、自省能力,对自评学习有较强的意愿及自信心。

(2)教师方面。在自评学习策略实施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自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自评学习方法,积极与学生沟通,努力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此外,班主任还要积极做好家长及其他课任老师的工作。

(3)学校方面。学校管理层,尤其是校长,对自评学习策略的认知、认可、信任,是自评学习策略在学校层面成功实施的第一要素。为此,学校需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自评策略实施方案。

四、自评学习策略的运用模式及实践反思

1.运用模式

根据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认为,中学生模考期间的自评学习策略运用模式主要包含认知、行动、反思、调整等结构要素,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方面。自评学习策略在实施前,校长、学校管理层、教师等必须首先了解并认可该策略,然后认真做好对象选定工作。接着,与选定的实施对象进行深入的沟通,认真做好学生思想动员及策略认知工作,让学生明白自评学习策略的相关要求、操作规则及期望结果,以确保学生了解、认可自评学习策略。此外,还要做好学生家长工作,取得家长的支持。

(2)行动方面。自评学习策略实施的具体行动顺序为:由少数学生的个别学科至多数学生的多门学科,由低年级至高年级,再至全校学生,逐步有序推进。其行动内容主要包括目标确立、自主复习、灵活应考、合理评价等方面。行动时应始终坚持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积极沟通、有的放矢的原则。重期中、期末大考,轻月考、周考;重知识掌握,轻分数、排名;重远期目标,轻短期目标。而教师则要扮演好指导者、倾听者、协助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学习活动、养成自评习惯、习得自评技能。

(3)反思方面。随着自评学习策略实施的深入,在经由目标、复习、考试、评价之后,接下来学生要做好的是反思工作,其内容主要为目标反思、得失反思、策略反思、比较反思等。其中目标反思主要包括考试结果与目标的一致情况,近期目标的达成情况及其与远期目标的关联情况等;得失反思主要包括考试失分的原因及对策,分数、排名与知识掌握的整体分析等;策略反思主要包括学习过程的时间管理、效率评估及策略组合等;比较反思主要包括与先前学习策略的目标比较、结果比较、心理比较,与其他同学的相关比较等。此环节中,教师要做好指导者的角色,引导、促进学生反思,使学生在反思中进步,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4)调整方面。学生自评学习策略实施中,其自评习惯的养成,自评技能的习得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确立的学习目标、制定的学习规划、选择的学习策略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需要不断地调整与完善。因此,学生应在反思的基础上,主要做好以下自我调整工作:目标调整、时间调整、资源调整、策略调整等。其中目标调整主要包括近期目标的调整与远期目标调整,分数、排名目标与知识目标的调整等;时间调整主要包括学习时间总量的调整、整体学习时间的结构调整、学娱时间的分配调整、学科时间的分配调整、零散时间的规划调整等;资源调整主要包括学习资料的调整、学习设备的调整、学习场地的调整等;策略调整主要包括学习方式方法的调整、学习重点的调整、学习情感态度的调整等。在调整阶段,教师要做好倾听、沟通工作,协助学生积极调整自我、改变自我。

上述自评学习策略模式中认知、行动、反思、调整四个结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开放的循环系统,其结构见下图所示。

2.实践反思

自评学习策略的运用模式经参与学生、教师及学校的反复实践、积极反馈,认为其运用时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实施的前提:大家的认可。自评学习策略的实施首要的是获得学生、教师、学校管理层及家长的认可。其中学生的认可相对容易,尤其是对已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学生。而教师、学校管理层及家长的认可,由于受传统分数、排名评价的影响,则相对较难。

(2)实施的难点:自评的组织。自评学习策略强调以知识的掌握为根本,而非一时的分数、排名。该策略的实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善于规划及客观评价自己。但这些均属隐性的过程,不易监督。

(3)实施的关键:校长的支持。自评学习策略在学校层面的实施关键在于校长的认可、支持。为此,校长应是自评学习策略实施的倡导者、支持者、实践者,其领导类型上应属于开放型、创新型领导。

(4)实施的条件:评价的调整。自评学习策略要求以中考或高考为目标,以期中、期末为重点,以知识的掌握为根本。因此,无论是学生个人还是学校均需重新建构与自评策略相匹配的评价体系,如自评表,这是自评学习策略实施的重要条件。这里的自评表应包括卷面分数、自评分数、知识难点、情感态度、策略方法等评价指标,模考一般只评析、不排名,而期中期末则评析、也排名。

(5)实施的保障:教师的指导。自评学习策略虽要求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个体,但由于中学生的心理特质所致,他们往往还缺乏自信心,期望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在自评策略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全程的跟踪指导,所有教师都应是收放自如的学生自评指导者。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自评策略的顺利实施。

――――――――

参考文献

[1] 赵广宇,程嘉.如何对高中学生学习策略进行有效指导.教育科学论坛,2010(4).

[2]张福宾.层次滚动多元学科考试评价尝试.中国教育学刊,2009(10).

[3]伍远岳.评价学生知识获得的标准.中国教育学刊,2013(2).

一模考试总结范文第10篇

一、资料选择

首先推荐的是SAT真题下册(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的考题,共10套),这是拟合度最高的题目;其次是官方指南(SAT Official Guide,共8套),与真题的模拟度比较高,除一篇小说(practice test 5)外其余题目是和真题最为接近;再就是真题上册(一共7套),题目有些难,属于SAT的老题,阅读的文章类型中议论文偏难,数学偏难,个别语法题会超出语法老师的语法体系,除此之外,题目拟真度也是可以的。

这25套题是最接近ETS出题风格的题目,一定要保证至少做两遍,同时在做的过程中加强错题整理,题目类型整理,并做积极的联想和归纳。形成固定且熟练的做题思路并模式化,而且考生可以把真题下册作为模考之用,以检验自己归纳的方法和心得的适用性,并积极修正。

如果考生还想扩大自己的横向题量并检验自己的应试能力,剩余的参考书里值得推荐的是巴朗的6套题,但其填空题难度比SAT要大,是一些GRE的考题改变而成,阅读的题目类型(细节题、中心题、作者态度题、逻辑题等)设置没有很强的规律性,所以此类参考书适合单篇来做,可以用来检验自己总结的某类文章读法和做法是否适当,尽量不要作为模考之用。同时巴朗数学偏难,语法句子偏长,考生应当注意。其他参考书,考生也应当仔细选择,可以锻炼自己专题复习能力(小说读法、做题方法),但很多题经不住推敲,最好有问题及时问老师。

二、时间规划

考前两个月时,考生最好能把SAT单词背完,建议将《GRE词汇精选》背诵5遍左右,然后把SAT基础班的词汇教程和SAT强化班的填空教程上的重点单词重点记忆与归纳,同时自己建立一个词汇笔记本,用来记忆自己不熟悉的单词以及自己的归类单词。

同时安排专题复习,可以把OG和OC题里的题目(一共15套)归类来做和整理,保证这些题目能够全部搞懂,并且能记忆所有的考察知识点,同时建立错题本用来记录错题的正确解题方法,并开始对固定题型、固定文章、固定话题开始形成固定做题思路以模式化。

最后一个月开始做真题下册并模考,并建立记录本来记录做题心态、分数分析、错题统计与整理、自我批判,并在模考的时候检验以前所形成的固定的做题模式的适用性,并不断修正,同时穿插复习3月份至4月份的做题内容。

考前一周时停止做题,把所有笔记,包括错题本、模考笔记本、单词本、课堂整理笔记都仔细看一遍,然后模考一套已经做过的真题上册题和下册题,检验效果,同时可以模考一套新题用来熟悉考场节奏。

之后,抵达考点进行SAT考试。

链接1:美国高考,世界之最

SAT 起源于哈佛,原是纯粹的智力测验。

1933年,哈佛大学校长詹姆斯・科南特决定启动一个奖学金,吸引公立学校的优秀学生到哈佛大学学习。科南特交给副手亨利・昌西一个任务,要求他设法找出一种甄选奖学金候选人的考试方法。昌西找到了伯林翰,也找到了伯林翰的SAT考试。科南特校长很欣赏这种考试,因为这种考试只是纯粹的智力测验,而与参试者所学的高中课程和所受教育完全无关。

1934年,哈佛大学将SAT考试用于甄选奖学金申请人。次年,哈佛大学把这个考试推广应用于所有申请哈佛大学的学生。

1938年,昌西副校长向大学理事会的所有会员学校发出呼吁,要求它们把SAT考试作为申请奖学金的考试。1948年,以科南特为首任主席的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成立,ETS作为大学理事会的合同方为其提供大学入学考试服务。从此,SAT考试成绩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的最基本的入学条件之一。

链接2:SAT考试报名方式

用户注册:

登陆/, 点For students,出现registration页面,在My Organizer点击Sing up,注册一个account,有些信息是必填,有些是可以不必填写的,上面都有注明,提交后得到用户名和密码,进入My Organizer页面。

考试注册:

1、办一张可以在网上支付美元的国际信用卡(比如中国银行――长城国际信用卡等双币卡)这个是最重要的准备工作。以下填写的内容除了姓名,考试日期,考点等重要信息以外都是可以再次登录修改的。考试日期以后也可以改,但是要付费。

2、在My Organizer页面左下角,点击SAT Registration & Scores, 进入SAT考试报名页面,要求再次输入用户名密码,确认姓名、出生日期等。

3、进入My Profile页面,填写一些种族,学校,学习成绩,学术兴趣,未来研究方向等信息,这些不是必填的。有约5页的内容要提交或者跳过,之后才正式进入SAT Registrtion页面。

4、同意SAT考试条款,进入下一页,这下面是最重要的地方,选择考试的类型、年级,中国的高三相当于美国的12年级,注意考试地点选美国以外,提交。下一页选考试时间,里面会出现现在能报名的考试日期,提交,下一页是收费的考试辅导服务,再下一页就是选考点,可以选两个,第二个是在第一考场没有考位时备用的。先点search for a teat center,进入另一页面,选香港或其它地区,会出现考场名称,只会出现还有考位的考场。特别提示:根据经验,有些学生会报名却最终退考,所以直到截止日期前仍有出现考位的机会,每天登录看一下说不定幸运会降临到你头上。

5、下一页是选择要递送成绩单的学校,可以免费送四所,下一页选是否购买collegeboard的辅导书。

6、再下一页确认信息,填写信用卡号,确定你的姓名,出生日期与身份证上一致,信用卡的号码、类型、有效期不能有误,共68美元,交费,submit payment。

7、最后一步,把准考证也就是Admission ticket打印出来。一定要记住将准考证打印出来,这是进入考场的凭据。

上一篇:月考考试总结范文 下一篇:考试前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