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落体运动教案范文

时间:2023-12-03 00:01:34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1

关键词:自由落体运动;自主探究;物理规律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已经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共同体了。下面,我就从《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案例,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启示。

通过对很多物体的下落运动的观察,让学生指出物体的下落运动是匀速运动、匀变速运动还是更一般的变速问题的猜想。在学生观察、猜想后让学生回忆描述物体运动特征的物理量有哪些,着手制定探究物体运动规律的初步方案,由学生回答后归结出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角度大致有三种方案,制定探究物体运动规律的方案。然后我就从物体下落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入手,试着揭示物体运动规律。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展开。

现象探究:由于学生大多可能了解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的原因,于是我就提供给学生两张纸让学生设计实验,并分析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实验抽象出理想模型――自由落运动,这是教学中的现象探究环节。

规律探究:通过“作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运动规律究竟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设问进行过渡,并进行频闪照相模拟实验,让学生再次提出研究方案。我原本设计的探究方案基本步骤是:①让学生观察小球每间隔1/30s的位置,读出小球在不同时刻的位移;②求出相邻的相等时间内位移值,并进行比较,使学生逐步明确位移的增量为恒量;③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Δs=at2推证出该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学生除了提出预定方案外,还提出了以下二种推证方案:①由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a=2s/t2对实验数据进行尝试代入处理,得出该运动的加速度a为恒量,由此确定它是匀变速直线运动。②由不同时刻t对应的物移s,建立s-t坐标系,对物理数据进行描点处理,发现s-t的变化关系。在教学中学生提出的这两种方案差一点被我否认掉。幸好,我是先把它们搁了一下,从学生回答出的预定方案先进行入手分析,推证物体的运动规律。待规律探究完成后,进行探究小结时,我忽然想到:其实学生的两种方案也不失为一种可行性方案,例如①方案显然犯有逻辑错误(因为推证的目标是为了研究这一运动是否为匀变速直线运动,而在推理过程中却又用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如果想用方案①解决问题要,应该转轨到假设思路或反证法上并进行尝试性解决,这也是物理学中处理问题的一种积极方法。科学史上伽利略就是用这种尝试分析的方法,证明了小球沿光滑斜面向下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从而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其运用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创了研究自然科学规律的科学方法。课堂教学中经这样点评后,刚才提出这种方案的几位同学露出了会心的微笑。经过这样一个带有挫折性的教学后,我就大胆鼓励同学们用方案②进行问题的探究。在这里学生着实碰到了些困难,因为学生发现所描的图线是一条曲线,很难从图线中找出数学关系揭示物理规律,只能从中发现位移s随时间t的大致变化规律,我就在这里设疑点拨:其一,引发位移增量的比较,回归到方案①;其二,从图线是曲线的特点引发关于此函数方程的数学猜想,学生进行尝试后,若想进一步证实它是抛物线方程则作为本课教学的延伸;其三,从s-t图象上很难直接分析出物理规律,有同学建议尝试用v-t图象的方法,从而得出方案③:由不同时刻t对应的物体瞬时速度v,建立v-t图象推证物理规律。而在③中如用vt/2=(v0+vt)/2计算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v,又会犯跟①方案一样的逻辑错误,思想同样应该转轨到假设思路或反证法上并进行尝试性解决。

经过上述的一些教学探究活动,同学们的思路活跃、学习积极性也很高,由此我总结出在物理规律的探究教学活动中应重视以下几点:

1.构建探究过程的目标:我认为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首先应该是开放性的,重在引发出学生在推证过程中的各种争论、揭示疑难、提出新问题,而不是让物理规律掩盖住其自身的推理过程,更不是诱导学生得出教师预期中的那个答案或者似乎是唯一正确的推理途径,具体实施的办法是应该把这一环节作为中心问题,按学生的思维展开。

2.探究操作的环节设计:我认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力促进者和合作者应重在构建学生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设计开放程度不同的探究环节,充分重视学生的探究见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可以依照探究的逻辑对教材内容予以重新编制和改进。当然,在这一探究教学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其他许多因素,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便是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水平,不能一味地强调理论假设,有时采用尝试错误性的探索,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在此基础上把探究推向深入。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2

关键词 物理课堂 高质轻负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hysics Classroom Teaching from Inefficient to Efficient

ZHANG Yuanjin

(Gong'an No.1 Middle School, Jingzhou, Hubei 434300)

Abstract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high school physics class, found that there are still many miss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erefore, the author's own teaching practice, made a high quality light pressure teaching.

Key words physics classroom; high quality light pressure; effective classroom

1 低效课堂的诸多表现

(1)课堂中的合作探究是一种摆设。误认为一切知识都应通过探究的方式获得,甚至极端地对任何一种学习活动都冠以“探究”的美名。其实课堂上教师首先要使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而探究式学习受过程较长、耗时较多的限制,有些内容并不适用。如在“圆周运动”的教学时,一上来就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学习,结果会费时费力,效果不佳。在一些该探究的地方轻易“滑过”。如在学习“平抛运动”的规律时,许多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运动的分解后,转入到了平抛运动的规律学习,演示自由落体运动的与平抛运动的实验对比,引导学生得出了竖直方向只受重力作用时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接下来又演示平抛运动与水平匀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从而提问学生:平抛运动水平方向的运动与什么运动相同?学生:与匀速直线运动相同。然后马上得出结论:所以我们可以将平抛运动分为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和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接着就讲解下一个知识了。若学生提出“为什么竖直方向是自由落体运动?”不少教师也没有打算去探究,只是应付性地说实验结果就是这样。事实上,有些学生刚刚学习了运动的合成分解,对运动的分解还没有完全理解?如果此时教师能调整一下教学策略,抛给学生一个探究性问题:物体水平方向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既然不受力,那么水平方向上有没有加速度?既然没有加速度,那么水平方向上的速度会发生改变吗?这样学生就自己得出水平方向上速度不变。同理可以得到竖直方向上的规律。这样学生对运动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课堂上应该关注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快速分析学生的困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与例题结构。

(2)课堂上合作学习形式居多。课堂组织形式上,热闹的小组讨论随处可见,但是合作学习在此显得苍白无力,学习能力与基础的差异,使得好生与差生间没有合作的余地,差生只能在一旁静听,或许就干脆在一旁讲话。从而使得优秀学生更优秀。而差生却更加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学习的局面。

(3)课堂设问经常性缺乏针对性。主要不足有:①问题缺乏精心设计。不能把握学生认知水平。②提问时机把握不准。课堂问题数量过多、过滥,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③课堂提问技能不足。很多教师在提问中重结论,轻过程,只追求正确答案,漠视学生的思维养成过程。

2 走向高效的课堂

2.1 高效的课堂需要良好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在教育教学工作正式开始前,为实现教育教学目的,进行想象、构思、制订教学方案,创造教育教学活动或观念结构的过程。笔者对物理教学设计的理解是:为了实现一定教学目标,依据物理课程内容主题、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备课主要是基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侧重于计划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和“如何讲”,而教学设计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课堂教学预案。

教学设计是通过分析学生起点能力、基础知识及认知等,对教材内容在知识类型、重难点相互关系及其知识价值等方面的把握和挖掘,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多媒体、设计多彩的学习情景和丰富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当然,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教学效果,而非形式。

2.2 高效的课堂需要精心的情景创设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如果没有思考,就不会有收获,就无法保证课堂的效率。我们要求,教师要合理有效地创设情境,提出有价值的设问,去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积极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过程,如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体验了,或自己通过思考总结出规律,印象会非常深刻。例:(1)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2)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3)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4)研究平抛运动;(5)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6)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7)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些是高一阶段的几个学生实验,在讲解这些实验的过程中应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许多时候学生设计出来的实验方案都非常好。在这几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都让学生自己先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在已有的实验器材的基础上再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在设计实验方案和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并且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各自都有自己的想法,在与同学讨论分析的过程中,充分理解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

2.3 高效的课堂需要有效的设问

(1)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同样,问题过于深奥使学生不知所云,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提问题时要讲究方式方法,既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又能由浅入深的一步一步突破重点和难点。(2)尽量杜绝“是”或“不是”的无效提问。(3)教师在突破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有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突破难点。如在《必修2》平抛运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分析匀速运动直线运动,再谈论自由落体运动,再分析运动的合成,最后讨论匀速直线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问题一个一个地提出,又一个一个地被解决,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4)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5)在保证一定难度的同时还要兼顾广度,即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

2.4 高效的课堂需要有效的反思

有反思才能发现问题,有反思的过程才有改进的思路;也正因为反思,才有了创新的源泉。因此,如果我们经常反思自己的课堂,反省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从中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下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积极调整。这样不断的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那么高质课堂也就不难实现了。

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趋势将是“教”的课堂逐步走向“学”的课堂,教师观念深度转型将是从“形”转走向“心”转,具体而言,涉及学生观、学习观、教师观、师生观、教学观、评价观和教育观等方面的转型。如在学习观上,应当让学生由单纯被动学知识走向学会学习;在教师观上,教师要由“蜡烛”变为“打火机”;从师生观上看,师生应由“对手”走向“伙伴”;从教学观上看,教学要由灌输知识走向点燃智慧。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相信只要我们肯学习、肯理解、肯参与、肯实践,这种境界就能达到,课堂怎会不高效呢?

参考文献

[1] 方雪钟.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J].物理教师,2011(5).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3

【关键词】学案;导学问题;合作探究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课改的清风再次扑面而来,我校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中,采用“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为物理教学注入了源头活水。“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指以课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小组共同合作、探究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作为一线物理教师,我切实地感受到这种教学模式所带来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率提高。下面我就以我的一节课来谈一谈“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

一、导学案的制作是基础

导学案由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学习内容、导学问题、学习小结、课堂达标检测、课后巩固练习、学习反思等几个环节组成。《自由落体运动》由我主备,在集体备课一周前准备好导学案,在备课过程中各位老师集思广益,通过对课程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最后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导学案对于学生来说,犹如姗姗学步的孩子手中的学步车,能够借助导学案带着问题、困惑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发自主学习意识和兴趣。因此,在学案中导学问题的设置很重要。

二、导学案中导学问题的编写是关键

1.“低起点,小台阶”。问题要有张力,要有拓展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还要有学生的思考在里面。设计要有层次,使学生努努力就能跨上去,这样就更容易体验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闯关设计,问题有梯度”。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在学法指导中要有精当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重视答题方法的归纳和总结”。问题的设计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后不总结方法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教学实践告诉我,编写高质量的导学案是一节课成败的基础。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导学问题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操作的角度思考创作,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三、恰当处理练习,有效巩固当堂所学

导学案中有当堂检测,练习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为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有最大程度的收获,还增加了少量的选做题。当堂检测要扣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高考重点,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自由落体运动》学案中课堂练习的设置既是为了检测学生对于学习重点“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的掌握情况,也是为了突破高考重点。

四、导学案要“批改”

导学案有发必收,有收必批。学生完成导学案后由课代表收齐上交,教师批阅,了解学情并确定课堂重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案完成情况进行做题方法技巧的指导,对于解题方法和规律要及时补充。将学生在学案中难以解决的问题确定为课堂中“小组合作探究”题,使学生在自主基础上,合作解决难题。

五、教师在课堂中要努力“放手”

导学案导学的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指示方法――学习探究――展示反馈――点拨(以问题启发问题)――巩固练习。在这个流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第一,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好学案,在上课前批改学案,了解学生情况,再次进行课前备课,原则上不允许再布置课外作业。第二,用学案教学要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阅读教材,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放手让学生讨论重点、难点和疑点,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建构。总之,在课堂上只要学生能自己完成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

新课改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基本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氛围。

六、加强小组建设,合作探究解决课堂重点和难点

组建班级学习小组,加强学习小组建设,建立小组考评的原则和制度是实施“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前提。

课案中完成不好的题是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和初速度不为零的下落运动的处理,所以课堂的重点就在此部分,任务分别分配给八个小组,每两个小组分析一个问题,两个小组之间形成对台赛,由小组合作完成。接下来,首先是小组内部交流意见,意见成熟的小组可以将答案写在黑板上再给学生讲解,给讲解得最好的小组加分。这样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的完成情况很好。为了加深对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的理解,我还播放了将近两分钟的视频,观看牛顿管的实验,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兴趣。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课堂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课案导学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是非常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构建高效课堂,作为教师还要时常要告诫自己,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喜欢学、会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中学课程标准》

[2]《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

[3]赵希强主编.《探究性学习方式研究与实践》

[4]王志亮,杨阳.《怎样上好课》

【作者简介】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B-0034-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多数学校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均提倡关注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促进课堂同实验的有机结合,这一理念反映出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重要性。笔者总结自身高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设计符合学生学习层次的探究课题

物理知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择取符合学生认知及其生活经验的内容与课程内容联系,把这些日常生活经验适时适度地引入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镜子与白纸谁亮”为课题,让学生开展探究。笔者将光学实验室设置成暗室,并准备手电筒、镜子以及白纸等实验材料,这些材料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笔者先让学生猜测:在同样的情况下,拿手电筒分别照射镜子和白纸,是镜子亮还是白纸亮?学生众口一词:“镜子比较亮。”教师让学生进行实验,组内同学轮换着打手电筒和观察结果,学生却发现实际情况是白纸比镜子亮。教师再引导学生改变手电筒入射光束的角度,结论仍然如此,只是观察的角度需要随之变化。这次探究实验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拉近了学生与实验的距离,在观察、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可见,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一些趣味性实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且能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成功,调动其参与物理实验的积极性。

二、创设实验情境,引出研究课题

创设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能从视觉层面、听觉层面和感官层面,持续调动学生分析、观察问题以及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带着新奇的感受走进物理实验,从“未知”达到“真知”,拉近物理知识和学生的距离。

教师可以以物理实验或物理规律的形成和演变作为题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认为较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比较轻的物体快。但后来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了实验,了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这就是“两个铁球着地”的故事,著名的比萨斜塔成了伽利略亚里士多德错误的落体理论以及提出自由落体定律的历史见证者。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这样一段理论变迁的故事,并提出问题:我们可以怎样验证伽利略理论是正确的?引导学生开展四个探究实验:第一,一张纸和一个小铁球在同一时间从同一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第二,与铁球质量相同的纸和纸团在同一时间从同一高度与铁球做自由落体运动;第三,纸团与铁球在同一时间从同一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第四,进行牛顿管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发现,只要物体从同一高度下落,下落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证明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理论是错误的。由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创设教学情境,引出对自由落体运动问题探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尽快融入实验教学,从而对实验探究有更加深刻的体验。

三、从验证型、测量型、演示型实验转化为探究型实验

验证型实验是在得知结论的基础上进行的,缺乏创新性,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测量型实验缺乏含量,也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演示型实验则由教师一手主导,剔除了学生在实验中的作用,学生只是作为旁观者,实验的体验难以深刻。我们应尽量将以上三者转化为探究型的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亲自设计方案,带着好奇的心理去探究,并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几乎所有的物理规律都是由探究得到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努力提高探究性学物理的意识,培养自己的转化思维、发散思维和创优思维等思维技能,这样才能“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物理。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三《恒定电流》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电阻的基本知识,将“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教师设置四组器材,第一组和第二组、第三组和第四组实验器材规格完全相同,前两组与后两组器材的规格不同。用伏安法测电阻主要分为安培表内接法和外接法,教师启发学生依据不同的器材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如第一组用内接法,第二组与第一组器材相同,只是换成外接法;第三组应用外接法,第四组与第三组实验器材相同,只是采用内接法。学生经过实验,分析经由哪一组器材和方案检测出来的电阻值较为精确,最后让学生讨论测量的电阻值产生差异的原因。试验结束后,教师对学生进行点评,分析实验的优劣,提高学生的认识。通过“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式实验,能够提高学生对选取测量电路的认识,对内接法、外接法、内外接法均适用的情况有更加深刻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电路辨别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5

一、高中物理导学案在实践中存在的几个不良倾向

1.导学案脱离学生实际的倾向

“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有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实行了“一刀切”的模式,未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有梯度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所以在编写导学案时,没有贯彻分层理念,忽略了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之间的差异,使部分基础薄弱、理解能力欠佳的学生在课堂实践时对导学案产生不适应现象,这不利于学生有条理地进行系统学习.有时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相关引导问题时,没有结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课程进度来设置,很多情况学生在简单问题上还在大费周折、浪费时间,大部分学生未能掌握的核心知识来不及得到有针对性的解答.有时教师过于重视学生回答导学案问题的结果是否正确,而忽略学生的思考过程,这种强调解题答案,忽视引导思路的教学,其实抑制了学生的开放性物理思维的培养.

2.名为导学案实为传统教案的倾向

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教师为中心”的原则,教学效果的实现取决于教师的“教”.而导学案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的中心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学生掌握了课堂的主动权.因此教师教案的编写也应该顺应导学案教学的发展,及时进行改革.有的教师在制定导学案时只是对原来传统教案的简单修改,使其在形式上成为导学案,将传统教案“变脸”作为导学案,这是导学案模式的硬伤.教师编写导学案时应多思考运用什么方式才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潜力,设置什么样的引导问题才能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作出具体的应变,新瓶装旧酒,这是对教学工作的敷衍,也是导学案模式步入误区的重要原因.

3.导学案习题册化的倾向

导学案的设计很容易出现偏差,教师在实践中,一旦过于偏重对问题的设置或缺少对学情的分析,就会影响导学案的科学与合理.导学案是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得力助手”,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经意间会成为一份变相的习题册.虽然导学案中设置的习题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理解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单纯依靠习题就能够进行的.教师不应该将习题作为导学案的主体,学生缺乏了系统的知识框架,缺乏了有效的引导,将很难获得启发,不但无法完成习题,还容易被“很多习题不会做”所带来的挫败感所压垮,导学案也就丧失了初衷.例如在讲解“力的相互作用”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亲身体验的方法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让学生用手拍桌子,桌子受到手施加的力,而手也会疼痛,体验结束后,让学生大胆分析原因,解释现象.以简单形象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既能体会到课堂的趣味,又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几点改进措施

1.明确导学案的主置

导学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适应新课标改革的要求.无论何时学生始终是导学案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尤其要注意不能忽略这点,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否则教学很容易步入误区.例如“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实验,教师可根据学情制定好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自主进行探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去体验“机械能守恒”,可以为学生事先准备好打点计时器、电源、纸带、重物、刻度尺、导线等实验器材,让学生自拟实验步骤,通过多次实验,计算求出做自由落体运动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以及相应过程动能的增加量,将这二者的值进行对比,如果数值近似相等,说明机械能守恒,从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达到实验目的.在导学案中适当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项目,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对学习的兴趣,是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在导学案中的地位的体现.

2.引导学生适当参与编写导学案

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教师虽然发挥主要作用,负责编写重要的内容,但学生也可以参加学案的编写,负责一些简单的导学案例.学生编写导学案例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给予指导;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不能也不可能全凭自己一人的主观判断和理解来进行,要多与学生交流,经常询问学生意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有利于编写出较为适合的导学案.让学生参与导学案的编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也有利于其提高团结协作能力,增进团队意识.由于知识结构的限制,学生在编写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和不足,教师应当宽容和鼓励学生,并给予相应的支持以及适时地给予正确的引导,增强学生的知识量以及实践能力.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将教学大纲与学生具体情况相结合,一味地罗列问题、照搬知识点是没有意义的,应该在导学案的编写上体现其阶梯性,结合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编写.要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其次按照教学目标,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导学案,引导学生开发潜能,深化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设计导学案的“情景再现” 环节时可以结合名人轶事或者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来展开,例子的选择要注重趣味性,而不要刻意追求难度和脱离教学内容.例如,针对“向心力”,可以采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同学们在平时在跑步转弯时,身体与地面的角度会自然的发生怎样的调整?让学生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经验结合思考;针对“空气阻力对自由落体现象的影响”,可以采用对比羽毛和石头下落、树叶和水果下落的快慢差异.以上的两个例子都可以通过实景实物用于“情景再现”,可操作性强,贴近生活,学生容易理解.

3.合理应用导学案

导学案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导航,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课前要将自主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曲线运动时,教师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曲线运动现象加以观察思考,在课堂提问环节中让学生讲解“生活中的曲线运动”,或者设置相关问题进行引导,如“下雨时撑伞并转动雨伞,雨滴被甩出的过程所做的运动是什么?”,“投篮过程中篮球所做的运动为何是曲线运动?”等.

在应用导学案时,可以适当设置实验环节,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例如,解答“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这一个问题时,教师不要直接进行理论运算分析,而是让学生准备相应的材料(小车、重物、桌子、计时器等),通过实验来解答.具体的引导步骤如下:

(1)教师提出问题: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否会随着时间变化而改变,如何改变?

(2)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使小车在悬挂重物的牵引下在水平桌面做近似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计时器记录和计算每隔相等时间小车的速度.

(3)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根据各个时间点的小车速度在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下作速度时间图像来探究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4.评价导学案效果

教师在实施导学案后,应该对教学方法的效果进行评价与总结,了解所编写的导学案的不足与优点,及时进行总结,同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例如在“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的教学内容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能否掌握行星运动的规律、引力常量的测定及其意义、万有引力的定律及其应用等知识点.同时课后询问学生对教师在导学案中教学形式、实验设计、案例分析、公式解析、情景再现等环节的教学方法是否喜欢,了解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满意程度,并让学生指出自身的不足,从而在往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及提高.

教师只有在实施导学案之后,不断评价导学案的实施效果,总结自身不足,给予改进,才能更好地编写和应用导学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提高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物理思维能力.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6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教学运行管理 障碍因素 规范对策

20世纪末开始迅速发展的独立学院,被称为是一种中国成长型大学。它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高等教育民营化和市场化的趋势,弥补了公办高校和纯民办高校的某些缺陷,逐步成为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所需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重要补充。独立学院经过几年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给独立学院教学运行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

一、独立学院教学运行管理的重要性

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和教学评价管理,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学运行管理是按教学计划实施对教学活动的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是以执行专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实施为主线的一系列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活动,肩负着组织实施教学执行计划、指挥协调上课及实践环节、检查监督和控制教学质量的任务。主要包括教学任务的下达、教学任务的核对、排课、调(停)课手续办理、组织学生选课及学生的退补选课、教室的借用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独立学院教学运行管理涉及面广、量大,事情琐碎,既平凡又复杂。在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学运行管理工作是核心,教学运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

二、独立学院教学运行管理中的障碍因素

独立学院教学运行管理是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核心部分,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组织管理工作都表现为经常性的事务性工作。当前,独立学院教学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如:排课不够合理、效率不高、突发性事件较多、学生退补选课多等。这些都使教学运行管理工作在很多时候陷入应付问题的状态中,很少有时间去思考如何让教学运行管理工作更具开拓性和创造性。我结合自身在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实际工作经验,发现其中的障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方案不完善

人才培养方案是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方案,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源头。独立学院很少有自己的专职专业教师,人才培养方案是由独立学院聘用的母体高校的教师制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母体高校的老师很少考虑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上是照搬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是很适合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有的出现因人设课的现象,课程内容重复,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排课的负担;有的存在随意更改课时、漏课、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错位等问题,计划异动比较多,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教学运行管理的任务录入和落实、排课等工作,一门课程的异动可能导致整个专业班级的所有任务要重新录入,或者整个班级课表重排,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教学运行管理的工作负担,不得不做很多无用功。

(二)教育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开办之初都主要依托母体高校进行办学,师资、实验条件、实习基地等条件相对不足,特别是一些专业课师资更为缺乏。教学基本条件的不足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如落实课程教学任务,安排实验、实习课程,组织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都将面临各种困难。由于教学资源紧缺,教师、教室、实验室、学生班级很难找到共同时间,加大了排课的难度,有的必修课和实验课不得不被安排到晚上或周末,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正常休息,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由于教师、教室的限制,几个班合班上课的情况很普遍,课堂秩序不能很好地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由于受实习基地和带队老师的限制,有些专业的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都不能如期安排,只能延后或取消。这些都给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了影响。

(三)对教学单位和教学基层组织难以管理

当前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一般实行的是院系两级管理,学院设有教务部,安排自己的专职管理人员,系部为母体高校的专业院系,系部下面设有教研室,各专业设有专业负责人。但对于这些管理组织,独立学院对其责、权、利没有明确的规定,有的尽管有规定,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要执行起来却很难。主要原因是:母体高校教师自身的任务已经很重;另外就是母体高校的系、部没有对独立学院的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独立学院没有给他们的劳动直接付出报酬,视独立学院的工作为额外的工作,往往是催一下动一下,工作不积极主动。

在教学运行管理中,教务部只是把任务布置下去,很多具体工作都要系部去落实。当前,独立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相对来说还不足,系、部的教务秘书一般由母体高校的相关专业学院的教务秘书兼任,独立学院的教学任务下达到教务秘书处,再由各专业负责人去落实任务。在任务落实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系、部都是在满足母体高校教学的情况下再考虑独立学院的任务落实,即使是在师资满足的条件下,也存在拖延的情况,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及时落实,有的在录入任务的时候出现错误,导致排课任务加重。

三、规范独立学院教学运行管理的对策

独立学院教学运行管理具有管理对象多样化、管理内容多面化、管理信息多元化等困难,形成了教学运行管理上的多序列性,管理内容繁多,职能多样,任务繁杂,工作牵涉面广,是一项十分繁杂细致的工作。因此,教学运行管理应对各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的组织、指挥,以保证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一)加强独立学院教学资源建设

1.加强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独立学院自开办以来,学生人数成倍增长,教学运行管理工作量急剧增加,教学管理人员的数量与素质严重滞后,为此,独立学院应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质与量的建设。教学管理不仅仅是一般的行政管理,还是一门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的学问。当前,一方面,独立学院教学管理人员以刚毕业的研究生或本科生为主,经验不足,工作方法和效率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由于独立学院在社会地位、学术氛围、发展前景、工作环境、待遇等方面的原因,很多人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都是借独立学院为跳板,一般聘期一到,就另攀高枝。因此独立学院的部分教学管理人员没有主人翁态度,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为此,独立学院应创设各种条件吸引和稳定人才。

2.加强专职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能落实到位,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正常教学和教学质量,因此,应当严格执行教师教学管理。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独立学院在执行相关规定时遇到的困难,就是教师构成复杂,专职教师太少,管理起来存在一定困难,因而,独立学院必须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根据教育部8号文件的要求,独立学院的教师数量应按照1∶18配备,一般应具备不少于100人的、聘期一学年以上的、相对稳定的专任专职教师队伍,专任专职教师中具备高级职称和研究生学位的比例应占30%以上。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应该在满足这一要求的基础上,逐步建设起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设有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劳动、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实验设施和实践基地的匮乏是中国高校的软肋,所以独立学院利用举办高校有限的实践资源是很不现实的,必须创新思想,走出一条新路,充分利用独立学院的办学优势,依托社会,以共建、协议、租赁等形式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工科类专业要充分利用实践基地的有利条件,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将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相结合,在具体岗位上完成实习方交付的任务,进行图纸或软件的设计开发,有效地协助实习单位的科研项目,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服务于实习方,又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文科类专业难以建立相对集中的实践基地,可采取建设模拟实验室的方式,购入或开发相关软件,搭建仿真企业平台,针对特定系统的业务,每个学生模拟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需求,独立完成业务处理,在实际工作中增强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二)完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计划是独立学院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规范性文件,是设置教学科目、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活动、确定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因此,独立学院教学运行管理规范化建设,应将教学计划的科学管理作为核心工作来抓。

1.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培养目标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条件,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指导思想,结合专业实际,体现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体现出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培养特色,以此来规划和指导教学工作。

2.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独特性。独立学院应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的特色,自主决定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这样有利于体现独立学院的教学特色,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增强学生的市场适应性和就业的竞争力。独立学院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为每届新生修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始终保持专业特色。

3.加强对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是将培养目标具体化的过程,要求既要遵循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基本原则,又要依据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既要充分考虑课程的板块结构,又要充分考虑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关系;既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充分考虑人才培养周期对人才培养超前性的要求。

(三)加强独立学院制度建设和落实

1.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独立学院教学管理要规范化,必须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使整个教学管理工作在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应该在参照普通公办高校现有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特点进行制定,切忌完全照抄照搬。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应该比母体学校原有的制度更具创新性,更富有时代性和可行性。系级教学管理应该根据学院的有关规章制度,制定出符合本系特点的教学管理制度,使之便于操作,易于实施。系级教学管理制度是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补充、完善和具体化,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建立激励和监控机制。为了使制定的制度落到实处,学院教务部应对系、部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激励和监控,学院监控体系人员相对较少,不可能对整个学院的教学监控面面俱到,它的主要职责应是负责统筹兼顾,从整体上规划、协调并决策。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在这方面有较成功的经验。对于教师的教学过程监控,学院成立了教学信息联络组,由每班的学习委员担任,可把教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映到教务部,教务部进行调查,并将信息反馈给系部,提出整改意见。对于系、部的教学管理工作可通过学期教学检查进行监督和激励。学期教学检查内容包括: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态度、文件的收集归档、教学运行管理(包括任务的落实、教学周历的上交情况、日常教学情况)、毕业论文管理、成绩录入、试卷归档、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教材征订情况。对每项检查内容进行量化打分,评出一、二、三等奖,对于获奖的单位给予相应的奖励,并在教学工作大会上颁奖。学期教学工作检查,能对系、部的教学管理工作起到激励和督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祖琴.独立学院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2]陈丽君.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文史资料,2006,(9).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7

【词键词】导学案;地理教学

教学质量要提高,课外又要减负,只有向课堂要效率。关键在于教师要改变以往说教式教育,当个好“导师”,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变“教师”为“导师”,变“教课”为“导课”。 “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索主动学习”等新的课程理念已逐步为广大的地理教师所接受。然而,由于长期养成的教学习惯、缺乏有效的引导等原因,那种“由教师当主角在讲台上表演,学生当观众在下面听”的课堂还比比皆是。如何有效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真正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仍是值得广大地理教师探讨的一个课题。笔者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认为“导学案”是一种有效的载体值得深入推广。

一、导学案的作用

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学习设计了明确的目标、学习情境、学习流程的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方案。导学案的作用主要有三:

一是“导”, “导”就是指教师的指导。导学案就像旅游者的导游图,一方面带领学生从入口进入,随着教师指导的标志牌,经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和同学的帮助,自己找到最后的出口,完成课前的预习;另一方面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新知识。学生利用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或案例,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完成构建知识、掌握学习方法等学习目标。

二是“学”:就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主体作用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学习方式开展学习。简单问题学生自主学习,疑难问题师生、生生合作交流,形成学生与情境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使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均到位。

三是“案”:即教与学的方案,换言之,一是学生学习时的一个方案,根据方案展开学习,诱发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的智慧之花;二是老师课堂生成之前的初步的预设方案,可以约束和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减少教师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导学案编写

教案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学案就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导学案是教案和学案的融合,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互动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编写主要在于“导”,根据教学内容编制合适的导学案,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点的结构和关联知识点,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做的思维过程的指导。它既不是练习题,也不仅仅是知识点的罗列。因此导学案要按照以下要求编写:

1.按课时编写:与教师上课同步,打破常规和框框,有自己的教学主张。

2.明确的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的表达要明确、可测性。比如用“知道……、说明……、掌握……、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测动词给出学习目标。

3.明确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知识结构和内在逻辑关系。

4.合理的教学结构:教学结构要合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开展和深入。

在编写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下问题:

1.情境生活化 每一课时的活动内容都必须是课程资源的整合,要有利于学生活动的开展,不能只是单一教材的资源,最好是课程资源的再创造。案例选取最好是学生身边的实例,让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案例可以是发生在最近的时事如在学习板块运动是可以举最近发生的地震、火山事件为例,学习环境问题的时候可以以身边的工厂为例,学习聚落时可以以学生生活的村庄城镇为例。

2.知识问题化 知识要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罗列。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知识的运用过程相结合,即通常我们所说的知识问题化、练习考试化。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3.问题层次化 学案所涉及的内容,要有层次,有序渐进地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探究或学习的内容要清晰明了,每一部分要做什么,必须是能动的,必须是一目了然的,不能含糊不清,不能无从下手,不能雾里看花。各层之间的衔接要自然和谐,即由此可以及彼,由此能够达彼。一般地讲,要做到依托学案并阅读相关教学资源,就可以了解概念,推演定理,应用定理,目标自检。

4.学教一体化 一体化是指导学案应该是教师教的方案和学生学的方案的统一,即教师教学课件和学生学习过程合二为一。教师的PTT课件为静态的学案提供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帮助学生开展思维,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5.学习方法化 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方法,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地理学习方法既包括教与学的方法,又包括类似地理科研的方法,在导学案中要能体现显现学习方法或隐含学习方法。

三、实施导学案带来的课堂变化

1.给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

导学案的第一部分展示的是学习目标,通过制订能测可评的目标,指明师生努力的方向,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了解本课的学习要求,课后要求学生对照学习目标,检测自己是否达成。

2.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实施导学案之后,有了导学案的约束,课堂上教师讲的少了,学生做的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自我学习部分为学生的预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提供了有利条件;师生互学部分给学生搭建可以自主学习的平台,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探究新知识、讨论重难点,该读的读,该写的写,该画的画,该总结的总结,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发挥了主体作用。

3.教师不再是播放器而是导演

在实施导学案之前,上课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自己讲下去了,有时到讲完才意识到又把学生当成听众了。实施导学案之后,由于已经初步预设了教学方案,课堂教学过程基本在导学案的引领下进行,很大地减少了教师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师不再会不停地讲下去,而是把课堂的主动权逐步交给学生,教师充当的是导演的角色。

四、“导学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导学案”是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质量。而“导学案”的质量则取决于备课环节的质量,教师备课以“集体备课为主,个人备课为辅”的方式,两者结合得好,就能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教师不钻研教材、课标、学生,照抄照搬别人的教学设计,使导学案脱离自己的教情、学情,运用时不能得心应手。另外,由于时间的关系,有的导学案完成的匆忙,导学案准备后来不及集体讨论、交流,没发挥集体智慧,就会使导学案的质量大打折扣,降低了教学效果。所以,一堂成功的好课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还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因此,教师的知识水平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光吃老本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形势了。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8

“5E”教学模式是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BSCS)开发的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概念转变理论的模式,该模式可分为5个环节:引入(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评价(Evaluation),5个环节的首字母均为“E”字符,故称为“5E”教学模式.该模式是一种致力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1].

“引入”是“5E”教学模式的起始环节,是吸引学生眼球、引起学生注意,增加其课堂有效参与度的开始.这一环节的前期,要求教师依据课程内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程度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等,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实例、物理实验或物理学史等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

“探究”环节是学生依据“前期的认知冲突”,进行合理的科学猜想、设计定性或定量的研究实验或逻辑推理,从而论证自己的猜想,最终形成结论的过程.该过程是学生建构知识、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该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为学生的探究指明正确的方向和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实现经验的共享,深化“探究”过程.

“解释”环节是在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直接的感性体验或理性推理后,用自己的语言对相关问题作出解释.此环节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相互倾听和相互补充,通过适当的点拨,最终形成规范、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

“迁移”环节是学生利用通过自己“探究”、相互补充而形成的新的知识和方法去解答实际问题或应用于新情境的过程.该环节是学生的学习横向拓展和纵向挖掘的过程,是深化理解概念的过程,亦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升华的过程.

“评价”环节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渗透在前述的四个环节里,其目的是对学生活动做出恰当的指引和鼓励,促进前述环节的顺利进行;另一部分是放在结尾处,其包括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个方面.学生评价是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多方面的反思,并提出可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教师评价是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情况的评定,亦是“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引领.

2 “5E”教学模式的实践运用举隅――自由落体运动

2.1 引入

问题情境1 小游戏――如图1,测测你的反应快不快? 请你和周围几组同学比较,谁反应最快?你的比较角度?

反思与评价 直尺,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是用来测量长度,即对应的是空间.本问题的设置,与学生的前概念不一致,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具体操作前,教师应先做好相关释疑,如反应时间是指“发现情况――传递信息给大脑――大脑发出指令――肢体做出反应”的时间间隔.在学生具体操作中,教师应巡视全场,对学生一些错误的操作进行相关的引导.在学生表述过程中,教师应做好适当的补充,从而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问题情境2 你观察过落体运动吗?请依据你所观察到的现象,说一说“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哪个下落的快?”

反思与评价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在问题情境2的引导下,学生尝试解答,有的同学以“树叶和石子”的下落为例,认为“重物比轻物下落快”;有的同学以“大石子和小石子”的下落为例,认为“重物、轻物下落一样快”等等.本问题的设计,将学生的思绪引向他们原有物理认知和方法经验上去,让学生的原有认知展?F无遗.教师在此过程中,依托学生所举实例和科学史(亚里士多德的结论),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部分同学能够很快就感知到是空气阻力对运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而为后继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2.2 探究

问题情境3 实验探究――①利用手边的物品(如纸片、铅笔、文具盒等)验证,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的快吗?②此处是讨论“物体的轻重”对下落运动的影响,若你认为空气阻力对实验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请你设法消除这一干扰.③请学生表述现象?

问题情境4 逻辑推理――以学生手边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为例,现将两物体从静止开始释放,按亚里士多德的结论,两物品下落快慢的情况如何?若将两个物品连接起来,这个整体的下落快慢与前述两者又有何区别?

反思与评价 “问题3”的设置,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物品创设教学情景,充分开发其潜在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倍感亲切,从而获得有效的思维启迪和愉快的情感体验[2],拉近了学生与物理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体验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设计能力,有用“橡皮和纸片”的、“纸片和纸团”的等等,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性和存在感.“问题4”的设置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逻辑的力量,在推理、辨析中形成结论.教师此时再出示真空管实验,再次验证学生的结论,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问题情境5 在依据“自由落体运动”定义讨论该运动的特征后,教师可出示适当的例题,如“在真空中由静止开始释放的铁球的运动;在空气中静止释放的纸片;在空气中由静止开始释放的铁球的运动”,让学生去判断哪些运动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然后提出新的问题――依据你的生活经验,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性质的运动?你准备如何验证你的猜想?(小组讨论、分组实验)

反思与评价 例题的出示是为了通过实例的辨析,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特征.依据生活经验,学生能够很快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加速度运动,此时教师立刻提出“这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吗”,从而引发新的问题“如何测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该问题建议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从课堂实践看,学生主要的测量方向有两个:(1)方案1――测下落高度和时间,讨论关系.教师在肯定学生实验思想方法的正确性后,可引导全体学生对本方案的“可操作性”进行讨论;(2)方案2――纸带法.当学生回答出这一方案后,教师进一步追问实验具体的操作等细节问题,然后进行分组实验,测量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并交流各自的结果;(3)具体操作中,若学生基础较好且运算情况良好的话,建议对利用“频闪照片测加速度”做简要讨论.

2.3 解?

本节课,“学生解释”共有两部分:一是前期通过体验性实验和逻辑推理,对“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轻重有无关系”作出判断;二是依据定量实验,通过具体的实验数据,计算下落过程中的加速度,从而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征.在这两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展示自我探究成果的舞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所探究知识、规律等的理解,分享过程中所使用的物理思想和数学处理方法等;教师要与其他学生做好一个倾听者,同时引导其他同学做好相关补充和论证,最后再针对学生的一些不完整的结果、错误的结论和方法、存在的疑问进行引导解释,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正确的科学知识体系[3],最后出示教材上的图片,请学生观察表中数据分布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4 迁移

问题情境6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你能否说说自由落体运动中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之间存在怎样的规律?

问题情境7 测量一下你和同桌的反应时间并计算出来.

反思与评价:“问题情境6”的设计,是让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对比,建立联系,使学生可以把新的知识和方法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问题情境7”的设计,首尾呼应,学以致用,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5 评价

问题情境8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物理知识?你体会到了哪些探究未知事物、规律的方法?(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如何评价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研究落体运动所做的贡献?你觉得科学研究的重要精神是什么?

反思与评价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希望学生对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梳理,同时也是对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一些学习行为进行反思,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合理的调整;第二个问题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上来设计的,意图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全面的评价两位科学家所做的贡献,避免以偏概全.

3 教学反思

上一篇:角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 下一篇:爱国主题班会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