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评价意见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1:03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评价意见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评价意见篇1

“问题教学法”贯穿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属,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历程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作用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较好地把握了“问题、探究、合作、建构、创新”等诸多因素的辩证统一关系,并重视了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特别是学生的主体活动程序,以合适问题(物理问题的开放度)为切入点、以积极思考为手段、以合作讨论为依托、以意义建构为目标、以实践创新为最终目的.反过来实践创新又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意义的建构,促进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从而实现在物理问题解决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良好合作意识、帮助学生建构问题意义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互动和互补.

教学设计理论指出,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法”构建解决物理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主动建构为特征.流程图如图1:

该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在学生积极思考、共同合作和个体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素质,特别是提高学生信息时代学会学习和主动发展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现实适应性.以学生主动建构为特征的“问题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是由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分层指导、组织学生交流、揭示问题意义、促进学生迁移五步构成.这五步可以构成一堂课的完整教学,也可能一堂课的教学只是该模式的一个环节.

①创设问题情境.这一过程是启动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又是促进学生识别问题关键、明确探究学习目标的过程.

②实施分层指导.由于学习者对于事物的理解和思考都以各自的方式建构,因此,分层指导有助于学生更积极地以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表征问题,制定解决问题计划.

③组织学生交流.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完成的,学习者通过合作可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使问题解决得更为圆满,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合作和分享.

④揭示问题意义.这是学生思维突破的关键过程,也是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进而实现有效的认知建构——对科学概念体系的深刻理解,并将其转化为个体内在的认知结构.

⑤促进迁移创新:对问题解决的反思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某一具体方法,通过对一种方法在一种情境的不适用的仔细思考,可使学生在其他情境中更好地迁移和利用.

例如,《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在实际中的一个具体应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科学探究过程的实践、科学方法的运用和相关知识的灵活应用上,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节内容教学的模式采用学习包的形式编写,意在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做到“资料自己找,实验自己做,问题自己答,小结自己写,效果自己评”,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感悟科学方法的应用和科学态度对探究的成功的重要作用.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教学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图.

情景:实验和设问.通过演示实验,以“马路边夹钱骗术”创设情景,指出落体运动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运动,提出“落体运动具有怎样的性质和规律”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活动Ⅰ和活动Ⅱ:学生分组探索研究.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确定子课题及研究内容、明确角色和任务分工.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资源和书籍资料,自主研究、制定课题计划书和进度表,并将搜集到的资料汇总、分析、整合,初步做成ppt、网页、作品等形式.然后,小组内部进行交流和观看成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课件或作品.

活动Ⅲ:子课题展示.通过学生分组展示和交流研究成果,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运动性质和重力加速度,引入理想模型、“提出假设-数学推理-实验验证”等物理思想和科学方法.

活动Ⅳ:师生评价.由教师和学生组成课题评价组,一方面对学生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对各组成果进行评议,根据成果交流情况评出创意奖、特别奖等各奖项,进行表彰和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

活动Ⅴ、活动Ⅵ和活动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通过“大家谈”的方式,让学生小结自由落体规律.然后,教师通过实例的分析,进一步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问题:设计方案.通过设置课后思考题,鼓励学生制作反应尺测量反应时间,测量不同人群的反应时间(性别,年龄,职业等),研究采集到的数据,总结反应时间跟哪些因素有关,实现“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的教学设计意图.

主要教学过程为

1.学生分组交流各自专题的研究结果

子课题1:关于落体运动快慢的争论

子课题2: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研究

子课题3:测量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

2.师生评价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及其运用

(1)学生小结自由落体的规律,得出计算公式.

(2)实例分析.破解“夹钱”骗术.

3.模拟实验.夹书签,教师指出这个实验可以检验人反应的灵敏程度,引出反应时间概念.

4.教师拿出一根神秘的尺子检测学生,直接得出反应时间,让学生猜一猜这把尺子的奥秘.引导学生分析测量方法,布置课后继续研究工作.

4.课后研究:制作反应尺,测量反应时间:测量不同人群的反应时间(性别,年龄,职业等),研究采集到的数据,总结反应时间根哪些因素有关?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评价意见篇2

关键词:引导探究式教学;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反思;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7

正文:

新课改的提出新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仅仅讲授知识,更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究,从而在学习和掌握知识之前学习到更为重要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手段,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学会学习,进而建立起终生学习框架。在随着新课改实施不断推进,各位教师都不同程度的改变着自己的教学手段,其中“引导式”教学是现在很多教师研究的方向,这是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的特点决定的。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过程,是人们通过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它具有以下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知识是学生自己建构的,学生通过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交互活动来获取与建构知识。从真实任务、真实情景出发,通过分析解决真实问题,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获取。

一、“引导探究”式教学法案例:——《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设计

本课利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课堂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将演示实验改变为学生自己做探索性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运动规律课堂讲练课堂练习。

新课引入采用学生参与的活动:用手抓直尺,引起学生对直尺运动的分析。

提出探究活动一问题情境:物体的下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用实验证明。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讨论猜想,并用自己手上有的物品来验证自己的结论。提供给大家不同形状硬币、石块,不同厚度的纸片、书本等等,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设计表格,得到初步结论,展示给其他小组。其他小组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和得到的结论验证展示小组的实验,提出不同意见,阐述理由,提出改进意见。展示小组回答质疑,完善实验步骤,最终各小组完成对问题的讨论,得到空气对物体的下落起到很大的作用。学生完成第一个的探究活动,这里要求大家了解和熟悉探究活动的步骤及其方式,为后面的探究活动铺垫。

老师演示:重锤的下落。提出探究活动二的问题情境:重锤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吗?什么情况下重锤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是什么性质的运动?你能通过实验证明吗?面对不断递进的问题要求学生先得到自由落体运动,然后通过定量分析运动规律,形成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学生实验时可以引导学生回答以下小问题,帮助学生更全面的研究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是怎样的?(2)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中,其速度有没有发生变化?(3)相邻、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之差有怎样的关系?是什么性质的运动?(4)做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加速度如何求得?(5)影响实验精确程度的因素有哪些?把问题解决完就可以总结规律,并运用规律解题,完成课堂练习。

本课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自己认识自由落体运动。这样处理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1/2,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二、“引导探究”式教学法的特点

在上完《自由落体运动》的引导式教学过程中,我才真正认识和理解“引导探究”式教学法的一些特点。它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创设计和合作学习,着眼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探究式”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学习重点在“探究”,这两者衔接点是“问题”,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问题”的设计决定了课程设计的成败。

1、问题是教学的开端。

2、问题是教学的主线。

3、问题是教学的归宿。

三“引导探究”式教学法的几点体会

1、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能提问,会提问。要引导的好、引导的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备课时不但要“备教材”,更要“备人”。既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来制定教学目标,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还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为学生铺设符合认识规律的思维轨道和合理的思维坡度,使学生的信息处理和思维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

2、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探究过程和实践体验。在课堂教学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发展创新思维,拓展学习层面。

3、教师在整个教学中要把活动贯穿其中,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的主动激活状态,使学习成为其自主活动。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坚持学生活动互动性,生生互动能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空间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加速知识的意义建构。

4、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启发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知识是学生通过合作讨论,观察实验,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获得的,是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发生过程与认识的内在联系过程,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建构起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5、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活动及时客观的评价。不同时期评价有不同的作用,用好评价能让学生的学习信心进一步增强,思维更加活跃。学生讨论形成期需要教师的及时纠正避免误区,学生实验探究期需要教师的点拨注意要点,学生展示交流期需要教师的鼓励和问题延伸扩展。

总之,“引导探究”式教学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是常用的惯用的教学方法,要常用常练,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教学,通过不断的使用让学生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古鑫,《浅谈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策略》,读与写杂志,2011年11月,P142-143

2、王惠云,《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年6月,P52-53

3、陈昌兵,《实验在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中的作用》,考试与评价,2012年6月,P93-94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评价意见篇3

一、 驱情入境

阅读情感是读者的主观感情和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感情的双向交流、彼此碰撞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是阅读的“内驱力”,有了情感的参与,阅读劳作的艰辛会化作愉悦,阅读过程会变得津津有味。

情感的产生首先需要读者进入读物的情境,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如教《数星星的孩子》中“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这句话,教师请数过星星的同学读,并说:如果真数过,那一定会读得很好。学生积极性高,感情很投入,不少同学读完“一颗”、“两颗”都点一下头。而一位学生竟提出再加上“三颗、四颗”,更能突出星星多,很难数。学生人人都成了小张衡,这正是教师引导“披文入情”产生的效应。情感产生还需要读者的情态,即阅读时注入主体情感,就如冰心所说:“作者只能有一个,读者同时便可以有千万。万千种的心境和成见底下,浮现出来的作品,便可以有万千的化身,作品的原意已经片片地撕碎了。”《晏子使楚》中一句话学生有多种读法,表现了他们对楚王不满、傲慢、尴尬等不同心理的体验,正所谓“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读法1:楚王也/只好陪着笑。

读法2:楚王也只好/陪着笑。

读法3:楚王/也只好陪着笑。

只有入境入情,才能读出个性。也只有个性化的解读才重构了课文意义。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不断地生成出阅读的情感,使阅读活动深入持久下去。

二、 珍视体验。

1. 实践中体验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忽视学生的阅读实践和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如教《军神》一文时,让学生围绕“怎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军神”这一主题,通过深入体味,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沃克医生的神态、语言,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与文中的主人公对话,在实践中对主人公的品质肃然起敬,产生心灵的共鸣。学习《忆江南》时,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结合,有的画画,有的写故事,有的查资料……最后进行交流。由于每组都以学生个性为依据,学生的合作、探索、交流就很充分。

2. 思考中体验

从众心理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表现在阅读活动上就是人云亦云,不能或不敢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显然不利于个性化阅读。思考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进行思考、分析、比较、归纳。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教《麻雀》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思考“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中的“落”字,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的讲速度“来得快而猛”;有的说态度“真勇敢、坚定、果断”;有的论感情“一心只爱孩子”;有的谈心理“心急如焚”;有的评用词“简炼、生动、形象”;有的议人物“真是个奋不顾身的好妈妈”;有的提读法“‘落’字要读得重而快”。通过思考,学生既认识了老麻雀舍命救孩子的英勇形象,又对“落”字运用之精妙体会得入木三分。

3. 讨论中体验

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在教学形式上不同。它内容丰富、知识面广、形式灵活。同时,它又是重感情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讨论,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不断质疑、解疑,在共同讨论中析疑、解难,从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在阅读中,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教师不要轻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讨论。如上《半截蜡烛》一课时,引导学生讨论:你最喜欢谁?说出理由。学生经过讨论,众说纷纭,有的说喜欢母亲,因为思维与众不同,认为最显眼就是不显眼,把秘密放在堂屋的蜡烛中;有的说喜欢杰克,其实杰克装作若无其事,借抱柴火想乘机拿走蜡烛;有的说喜欢杰奎琳,因为她知道蜡烛点着快烧到秘密了,因此说要睡觉,拿走蜡烛……无论怎样只要有理有据,能体会到人物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就行。

三、 评价延时

《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多采用延时性评价。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的回答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可能会扼杀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运用延时评价,能让更多的同学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如:教师让学生找出“燕子、老虎、狮子、狐狸”中不属同类的一个词,学生轻而易举地说出“燕子”,理由是老虎、狮子和狐狸都是兽类,燕子是鸟类。教师不忙评价,再问有无其他理由,学生思考后说:“燕子有翅膀,会飞;其他三种没有翅膀,不会飞。”教师继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学生们说:“燕子爱吃小虫,老虎它们爱吃肉。”“燕子是母亲下的蛋孵出来的,另外三个不是。”“燕子只有两只脚,其他三个却有四只脚。”……试想,如果教师运用即时评价而不是延时评价,学生能有如此富有个性的思维,多角度、有创意的见解吗?

四、 问题开放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评价意见篇4

一、课前教师制定规则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是一个“导演”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教师要事先做好具体的安排,规定活动细则,具体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一)合作学习流程安排

1.编排学习小组,每组以6―8人组成,选出一位作为该组的小组长组织小组活动。

2.每组抽出一人组成评价小组成员。

3.制定合作学习的规则。共分9条:

(1)课前独学,独立思考,提出疑问。

(2)小组讨论,倾听别人的观点与意见。

(3)小组长负责总结本组疑问,把认为最好的问题作上标记,并在上新课前交给教师。

(4)教师整理所有递交的问题,制作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

(5)各组推选一名代表讲解本组的指定问题。

(6)课堂上由本组代表展示讨论后的答案(可以加入板书或运用多媒体辅助)。

(7)展示完毕后,台下的同学提出质疑和不同的意见,台上的同学要给以解答。

(8)评价展示结果,分“合作表现”与“展示内容”评价小组给出分数(10分为满分)。

(9)教师补充、总结,选出最佳合作小组,并记录。

(二)课堂讨论具体细则

(1)由独学阶段到群学阶段,要体现互助合作的精神,倾听他人的意见要专注,要目视对方。

(2)在交流中,别人问你问题你应先回答,交流中思考别人的答案,帮助完善自己的答案,发自内心地赞美他人。

(3)课堂上,展示成果不是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合作小组的事,团队成员应该积极配合,相互帮助,解决同学们对该组答案的质疑,并共同解决。

(4)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出现分歧应学会讨论,并虚心采纳别人正确的观点。

(5)受到打击,要把它作为一次突破自我、锻炼自我的机会,不失去信心,相信下次会做得更好。

(6)面对他人要真诚,评价他人也要真诚。

(三)学生展示答案具体要求

(1)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要声音洪亮,落落大方,举止文明。

(2)语言表达清晰,说话有条理,让同学听清、听懂。

(3)答案是小组合作深入思考的结果,而不是个人的展示,要让同学们有所收获。

(4)面对同学的质疑不惊慌,思考并回答,如果因自己无法回答需请求小组成员帮助解答,应做到有问必答。

(5)最后总结要有高度,展示小组思考的思路。

二、课前教师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制作学案

(一)教师收集学生问题,制作学案

教师制作的学案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主,结合课文的重点、难点进行筛选,并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课后练习,练习分为“目标检测”与“配餐作业”。目标检测以课内知识为主,“配餐作业”以课外延伸为主,结合课后资料由易到难分为“A餐”、“B餐”、“C餐”。

(二)学案制作的原则

1.主体原则。以学生为主,问题设置来源于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

2.知识点问题化。将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问题明确,由教师编排问题的坡度。

3.探究性原则。问题的设置有利于学生的思考,能引起讨论,激发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课堂展示、评价环节

1.课堂上学生通过派代表展示本组合作成果。“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解决了文本的基本问题,学生在质疑中互相启发,思维火花不断地碰撞,在基本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2.最后五分钟由学生总结课文主旨,要求语言准确,高度概括,有思想深度。

3.最后由教师总结本堂课的不足之处,教师进行补充。

4.由评价小组评出“最佳表现小组”,以10分为满分,从“合作精神显著”、“目标明确突出”“讲解清晰到位”“展示精彩到位”五方面进行评价。之后教师将结果记录在“小组成长记录”中,学期末奖励表现最佳的小组和成长变化明显的小组。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以鼓励。

四、课后完成“配餐作业”巩固课内知识

A餐为基础题,主要体现本节课基础知识的掌握。B餐巩固题,运用基础知识完成课外综合性的习题。C餐为提高题,灵活的运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五、教学效果及意义

1.课堂气氛活跃,人人参与实践,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2.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使他们对课文有更深刻的认识。

3.解放了教师。当然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敏锐地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掌控课堂能力。

4.把课堂交给学生,锻炼他们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5.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锻炼表达能力,增强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评价意见篇5

(一)xx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可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研究和构建学校德育评价体系,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坚持以德育为首,是关系到学校办学方向的大问题。但长期以来,对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是个软任务、软指标3缺乏严格的考评和具体、规范的衡量标准。在德育管理与评价中,抽象的多,具体的少;要求的多,可操作的少;定性的多,定量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少,德育的实效性差。

(三)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存在着等上级安排计划的多,自己主动设计开展的少;发现问题被动补偿性教育多,发挥德育主导作用少;零打碎敲的教育多,系列养成教育少等问题。在德育养成上形不成教育系列,建立不起实质性的教育评价管理网络。在时间、空间、人力和物力上得不到强有力的衔接和保证,不利于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竞争日益激烈。育人的质量决定着学校的命运,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办好学校的硬任务。

以上各点都说明如何发挥德育评价的功能,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实验内容及过程

(一)德育评价研究的基础、目标及任务

1.德育评价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和科技的竞争,都十分重视智力资源的开发,重视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鉴定和检验,教育评价作为衡量教育的有效手段,也同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在教育评价的理论、评价的方法以及评价模式上也有了重大突破和发展:在教育思想的评价方面由“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转向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在评价教育的对象及范围方面由教师评学生扩大到对整个教育领域的评价;由单一狭窄的学习范畴,扩展到素质教育的更广泛的各个方面;在评价方法和技术上,由单纯的定量或单纯的定性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使评价对象由被动、客体地位转到主动积极参与的主体地位。当前,德育评价理论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评价新体系的构建上必须认真学习、掌握、研究已有的理论经验,并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校情,从实际出发,创建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评价体系。

2.德育评价实验的目标及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建立德育工作的评估制度,并把德育工作作为评价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国家“九五”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子课题的管理评价研究中,实验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变单纯的行政管理、单纯的衡量尺度为调动师生积极性,使评价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动力和保证。通过研究评价功能,使广大师生在对考评的理论认识和思想观念上有一个突破,充分认识评价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突破思想观念中僵化的评价模式,活跃评价的思想和理论,推进管理与评价实验的发展,拓宽评价功能范围,提高评价对实际工作的效能。创造适应教育发展的新的管理与评价体系,变评价对象为评价主体;变被动消极等待为积极主动参与;变外部行政监管为启动内因活力,使管理与评价相结合。

同时,通过德育评价研究要促进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力度,建立适合学校校情的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及班级、个人评价管理素质量表,在评价的操作和方法上有一个新突破。

实验研究的任务主要是:

(1)健全学校德育工作考评体系,科学、有效地开展德育管理评价工作,优化各处室、各级管理部门及年级的管理评估机制,使评价在管理中实现,管理在评价中完善、提高。使管理人员既是评价人又是被评价者,使管理评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实现全员、全面、全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任务要求,对德育工作全过程进行有效调控。

(2)建立专兼职德育工作者岗位职责评价指标,充分发挥和调动他们的主导作用和积极性。把竞争机制引入德育工作者评价中来,有效地提高学校的德育管理评价水平,使大家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规律,落实德育任务,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上来。

(3)不断修定、完善德育管理者、班级和学生个体评价方案。

(二)实验研究的依据 教职工工作质量考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加强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的意见》以及市区教师评估体系和考核办法等文件。

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考评确定的依据为《中学生德育大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

(三)实验的原则

为使管理高效、优质,我们建立、健全全体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以实现管理的最佳效果。完善德育管理评价体系,体现出以下几项原则:

1.整体性原则:为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校教职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是每位学校工作人员重要的工作职责和必须承担的任务。

2.有序性原则:年级、处室各负其责,纵横管理,点面结合,形成网络,使学校德育管理有序,制度规范,要求落实,为学生成长创造最佳的教育氛围。

3.动态管理性原则:各级、各面都要体现过程管理、动态评估,从发展看学生,充分认识和掌握学生教育成长规律。适时发挥和运用好管理过程中的激励、导向、反馈和校正的机制,使学生的成长进入良性循环。培养出高水平好学生,这才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构建班集体及学生德育评估模式的原则是: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提出的育人目标规定的人才质量标准。这是关系到育人方向的大问题,也是德育的基本准则。

2.导向性原则:目标要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体素质的提高,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和传统的学生鉴定模式的误导,坚持体现时代特点的素质教育的新观念。

3.可测性原则:具体目标分类要系统而不可交叉覆盖,要体现单项独立性、具体化、可操作、可评价,便于管理评估人员检查、指导、量化。

4.简明性原则:指标不要过于细化繁杂。尤其月检查,项目多了突出不了每月教育管理的重点。要依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使考核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少而精,使管理和被评对象有章可循。

5.形成性原则:班集体和个人都采用过程管理模式。以阶段评估为主,如一月有失误,第二个月可纠正弥补。考核与过程指导相结合,使班级和个人,自己和自己比,然后再与别班、别人比,循序渐进,逐步达标,再创优。

6.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成长中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提高心理适应水平,为今后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和能应付或战胜未来困难险阻的耐挫力。

(四)实验实施的措施保证

1.更新观念、统一思想,是搞好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在建立德育管理评价体系的实践中,我们狠抓了更新教育观念、统一思想这一重要环节。发展市场经济,社会经济的变化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要使教育取得最佳效果,教师思想必须跟上形势,认识跟上发展。几年来,学校每年暑假都组织班主任以上专兼职德育队伍的成员参加全封闭的德育研究学习班,学习新观念,解决新问题,制定新规划,落实新规程。几年来重点解决了在贯彻素质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生观,建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观念;在办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变“培养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为目标的教育”为“研究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打破旧传统,倡导新思维;在德育工作的管理上要实现“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即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的大教育新理念;政教处及专职德育工作者必须发挥好主力军作用。我们要求政教处工作必须增强学生德育的计划指导性,学生重点工作的科学预测性,组织活动的针对性与系统性,提出管理要求的规范性,检测评估的具体可测性以及重点常规的连续性。从而为全校德育工作既作表率又做坚强后盾;全体教职工都要在各自岗位上寓德于教,搞好德育渗透;寓德于活动,注重实践性教育;寓德于服务,发挥学生自主性教育的主体作用。

2.建立科学、可测的目标管理体系,落实人人育人的岗位责任制

经过认真研究,科学论证和几年实践,我校在教职工工作质量管理评估内容上本着力求体现“目标可导向,行为可选择,过程可调控,效果可测试”的原则,分别建立了《教师工作质量评价目标考核》、《班主任工作质量评价目标考核》、《职工工作质量考核》以及各岗的岗位职责。所有这些目标考核及职责均有德育目标要求,从而使以德育人的任务层层落实、人人落实、处处落实。

3.建立目标管理的指导、监督机制,发挥管理评估的激励、导向、反馈、矫正的作用

(1)学校的德育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分层负责,每月通过对考核目标进行检查、指导,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矫正,对履行职责进行评价。经常性的随机检查和日常抽查,有效地促进了德育目标的落实,月考核的累计进入学期总评。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评价意见篇6

关键词:物理;新课改;课堂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041-02

高中物理新课标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标的指导下物理教学课改也在深入进行,在改革当中需要贯彻新课标的基本内容,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情境创设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物理教学课改对课堂情境创设具有指导作用。

一、精心设计课堂情境、扩大学生参与面

物理教学课改的目标就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让学生在学习当中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对高中物理情境创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精神设计课堂情境,利用课堂情境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当中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为此,在教学情境设计上要考虑多数学生的需要,以物理基础知识教育为主,通过教学情境深化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比如说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准备几个体积差不多的物体如毛笔、钢笔等,让其在楼上落下,计算其下落的时间,并比较时间上的差异,看看那个物体下落的比较快,观察当中让学生讲解物体下落的过程中下落的速度与质量、体积、阻力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讲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等基础知识。如初速度Vo=0,末速度Vt=gt等,让学生对公式当中变量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情境,针对的是全体学生,是一种全体学生都能接受和参与的课堂情境。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课堂情景设置的要求是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确定课堂情境创设的形式,最大程度地将全部学生纳入到教学体系当中。

二、有选择地进行课堂情境设计

在高中物理教学当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情境教学法,在使用情境教学法上应该有选择性,选择最适合的内容进行课堂情境创设。这一点,与高中物理新课改的基本要求相一致,在新课标当中强调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出课程的选择性,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详细分析高中物理课程的特点,掌握课堂教学的内容,并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梳理,从中筛选出适合情境教学法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情境创设。至于哪些内容可以进行情境创设,笔者认为必须符合“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要求。所谓的基础性,也就是要针对高中物理的基础性知识点,主要是指教材上要求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比如说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等等,这些知识具有基础性的特征,知识点难度并不高,但是要想熟练地掌握,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全部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点。所谓的选择性是指在基础性知识当中,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知识进行课堂情境设计,使课堂情境始终保持对学生的吸引力,避免因为长时间使用让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产生厌倦的情绪。

三、在课堂情境创设上必须不断创新

创新是实现进步的基本形式,也是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水平的重要条件和因素。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利用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高中物理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基本目的。但是一种教学方法如果在内容和形式上不进行创新,久而久之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就会产生审美上的疲劳感,这种疲劳感会让学生的注意力下降,同时也会影响到学习的兴趣。在物理教学课改当中,提倡的是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在这里也包括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除了类型上的多样化之外,还包括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化。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必须不断地创新课堂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利用课堂情境创设的创新,保持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物理教学课改的基本要求。为此,高中物理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况,既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也可以利用课堂模式的方式创设,还可以利用户外活动的方式创设,保持课堂情境创设的新颖性。同时,为了创新教学的内容,教师还要广泛地收集教学素材与资料,并与教学结合起来,利用教学素材和资料的创新,让学生在不同的课堂情境当中来学习知识,提高学习的专注度和学习的效率。当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直接在物理实验室中教学,在真实的情境当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注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在课堂情境创设中增加评价的环节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高中物理课堂情境创设当中,也应该增加评价环节,弥补传统课堂情境创设中存在的不足,为课堂情境的创设提供改进和完善的依据。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情境创设当中,必须在课堂教学的结尾设置一个评价的环节,评价主要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的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实际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为下一步的针对性的学习和提高做好准备。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评价老师课堂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的结尾之处,稍微地问学生几句,大体上了解学生对于情境创设的意见,并在今后的课堂情境创设当中进行修正和改进。在具体的评价方法上,教师既可以运用自主评级法,也就是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课堂学习做出评价,也可以采取互评的方式,也就是以小组为单位,让小组成员在内部进行互评,还可以让教师自己评价,也就是教师自己根据课堂教学的反馈情况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对于评价结果,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评价本,记录每节课的评价情况,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能够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教师自己也可以准备一个评价本,详细地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在教学当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方式。

参考文献:

[1]刘建政.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06).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评价意见篇7

[关键词]乡镇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路径

指出:“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1]乡镇领导干部作为特殊的领导群体,与广大人民群众接触较多,其作风好坏直接影响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影响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巩固。目前,乡镇领导干部作风仍然存在思想因循守旧、学习流于形式、宗旨意识淡化、工作不务实、独断专行、软弱涣散等问题。因此,探索加强乡镇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有效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必须加强乡镇领导干部的教育力度

(一)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首先,要加强“三观”教育。乡镇领导干部要抵御外界腐朽思想侵烛、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就必须牢固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其次,要加强宗旨教育。让乡镇领导干部牢记他们所做的任何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造福广大人民群众,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做一位合格的人民公仆。再次,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育。乡镇领导干部作为乡镇和农村发展的领导主体,面临着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要完成好党在农村的各项任务和解决好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就会涉及多学科理论知识的交叉运用。例如,市场经济理论知识教育、农业经济知识教育、农业实用技术知识教育、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应急管理知识教育、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等。最后,要有针对性内容的教育。主要是热点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设计教学内容,使课程设置更贴近当地实际需要,能对乡镇领导干部解决实际问题有所启发和帮助。

(二)教育培训方式要科学合理。可取参加党校培训、外出考察学习、邀请专家讲座、交叉任职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学习。例如,在举行专题讲座的时候,要多结合典型的事例,学习与当地实际工作、重大难题、群众的切实利益紧密结合的理论知识。在教学方法上,老师应尽量取启发式、开放式、研讨式教育,而不是灌输式教育方式,以发挥乡镇领导干部的主体作用。在课堂和课下多采用讨论交流式的方法,在讨论中老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大胆、自由交流意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在讨论基础上有计划地适时组织他们进行社会难点、热点问题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学习主动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学培训的质量。在培训结束后,注重乡镇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后的效果。关注乡镇领导干部现实中的领导能力和工作能力是否得到增强,关注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健康问题是否有所改善,以此总结出经验和不足,加以改进,不断完善对乡镇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机制。创新教学手段,要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结合起来。由于乡镇领导干部参加党校培训、听专家讲座的时间有限,而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可作为干部学习培训的一种有效补充方式,满足干部学习的个性化需求。由于远程教育资源具有共享性、知识获得的便捷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等特点,乡镇领导干部可自主安排学习计划,借助远程教育资源,根据自身所做的工作和所欠缺的知识,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能较快获得信息、学到新知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增强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因此,要不断完善远程教育资源,安排相应的教学计划,对乡镇领导干部展开培训,切实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作用。

(三)学习制度要完善健全。指出:“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如饥似渴地学习,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2]我们党历来重视抓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习,这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要使乡镇领导干部勤于学习、学以致用,必须建立和健全乡镇领导干部的学习制度。学习制度化是加强乡镇领导干部的有力保障。然而,现实中乡镇领导干部的学习制度建设比较薄弱,因此,要从学习专门机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以及学习保障措施等方面建立健全乡镇领导干部的学习制度。并及时指导乡镇领导干部做好每次集中学习准备,使每次学习有中心主题,有专题辅导和讨论,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关键问题。同时要合理制定学习规划,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适宜调整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安排和学习步骤,有阶段有针对性地学习,以强化乡镇领导干部的学习效果。

二、必须强化乡镇领导干部监督力度

(一)监督内容要明确,监督范围须扩大。指出:“严格的监督是防止党员和党的干部腐化变质、维护党的纯洁性的重要途径。”[3]乡镇领导干部在乡镇地位特殊,手握较大权力,很容易迷失方向,有必要将他们作为重点监督对象。明确监督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对乡镇领导干部监督的关键。一是加强对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监督。要将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各项政策和工作公之于众,便于上级组织、专门监督机构、广大群众对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件进行监督,并在此基础上给予严肃的查办。二是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就必然会导致腐败。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对权力腐败现象多发的领域进行严格监督。加强对土地管理、道路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等环节的监督,及时发现在权力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防止乡镇领导干部利用权力损公肥私、收受贿赂,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三是加强对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监督。选拔德才兼备、作风过硬的人为乡镇领导干部,是搞好乡镇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第一步。因此,必须加强从选拔到任用每一个环节的监督,严格监督和税臁按病提拔”事件。加强对后备干部的监督,为日后提拔重用综合能力强、作风过硬的干部把好关口。四是加强对乡镇领导干部生活作风监督,扩大监督范围。乡镇领导干部的腐化堕落往往都是从生活作风不良、趣味低下开始的,因此,加强对乡镇领导干部的监督,不仅要监督他们的“工作圈”,更要监督"八小时”外的“生活圈”“交际圈”,监督他们的日常生活。不仅要监督乡镇领导干部本人,还应将其亲属作为监督对象,监督他们是否有权钱交易、勾结官商的违法乱纪的行为。

(二)各种监督形式要综合运用。乡镇领导干部身处基层,广大群众对乡镇领导干部的作风状况最清楚、最有发言权。因此,群众监督对乡镇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至关重要。要建立相关制度保障群众的监督权和批评权,并以恰当的方式向群众公开事关他们切身利益的政策和工作,便于群众监督。“定期召开群众代表大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每名干部都要向群众代表进行述职述廉,接受群众评议和监督。”[4]要不断拓展监督渠道,将群众监督与党内监督、人大监督、专门机关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有效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不断提高监督效果。要综合运用多种监督形式,通过开通举报电话、信箱供广大群众对乡镇领导干部作风进行监督,充分了解群众对作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上级组织部门的巡视和工作对乡镇领导学习、工作进行监督;通过专门监督机构下访和匿名问卷调查了解乡镇领导干部作风;通过强化日常监督,加强对平时领导干部学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监督。通过发挥监督的合力效用,将乡镇领导干部的作风置于多层次的监督之下。

三、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

(一)完善落实民主集中制。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我们党最大的制度优势。”[5]我们党的制度有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就是民主集中制。能不能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直接关系到整个领导班子作用的发挥,关系到整个乡镇发展和稳定,关系到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实现。乡镇领导干部在乡镇地位特殊,掌握着较大的权力,理应成为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楷模。乡镇领导干部要将自己视为集体中的一员,不能搞特殊化;在对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前,要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民主是充分吸收来自各方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集中是将收集的意见和建议集中起来由集体讨论,最后通过会议做出决定。任何乡镇领导干部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搞特殊,对于即将决定重大事项不得以传阅、会签或个别征求意见等形式代替集体议事和会议表决。乡镇领导干部应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搞好领导班子的内部团结,处理好与其他成员的关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好的榜样。

(二)完善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指出:“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6]用什么样的干部、不用什么样的干部,对乡镇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选拔乡镇领导干部时,着重对乡镇领导干部作风状况的考察,将优良作风作为乡镇领导干部得到提拔的重要标准。着重采纳人民群众对备选干部的评价和意见,作为选拔任用乡镇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准。着重将干部五大作风方面的表现情况作为日常考核、不定期考核、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全面了解干部的作风状况,为选拔任用干部提供重要依据。选拔任用过程中必须做到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将懂农村管理、懂产业结构调整、懂市场经济的专业性人才引入乡镇领导班子,优化乡镇领导队伍结构。

(三)完善落实干部的考核评价制度。对乡镇领导干部作风考核考察必须全面,通过科学设定考核评价内容、采用科学考核评价方式、科学确定考评主体和充分运用考核评价结果来构建科学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不断促进乡镇领导干部作风的改进。

一是完善考评的指标体系,提高考核评价的科学性。“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工作的基础依据,其科学、标准与否直接关系到综合评价的成败。”[7]首先,科学合理设置考核评价主要内容,从学习、工作、为民服务意识、权力运用、廉政自律和生活上对乡镇领导干部进行全方位的考评。其次,细化考核评价指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不同乡镇、不同部门的差异性,在指标的设置上有不同侧重点,使考核评价指标的设置与对乡镇领导干部客观要求和岗位职责相一致、与当地实际发展相适应、与当地群众对当地乡镇领导干部基本要求相一致。

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首先,要以乡镇领导干部的任期为考核周期,将日常考核、年终考核有效结合起来,定期考核与不定期考核有效结合起来,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有效结合起来。其次,在考评方式上有效用民主测评、群众问卷调查、考察座谈、实绩分析等方式。再次,引入现代信息技术、量化技术,开发、应用考评软件,快捷处理考评信息。

三是科学确定考评主体。把各方面代表纳入考核评价的主体,提高考核评价的质量。将上级领导的考核评价、下属对乡镇领导干部的评价、普通群众评价和乡镇领导干部自我评价结合起来。

四是充分运用考核评价结果。正确运用考核评价的结果,既是考评的出发点,也是考评的落脚点。要把考核评价结果作为选拔任用乡镇领导干部的主要依据之一;通过考核评价结果,建立乡镇领导干部的个人档案,加强对乡镇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充分利用考评结果,有针对性地加强乡镇领导干部的教育工作。

(四)完善落实服务群众工作制度。一是完善和落实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设置群众接待日,乡镇领导干部要亲自处理来信来访;乡镇领导干部每月必须亲自到农村去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并及时为群众解决困难。二是落实调查研究制度。乡镇领导干部在作重大决策前,先到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去前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在调查过程中,多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做到决策符合民意、符合当地实际发展情况。三是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乡镇领导干部根据自己所在岗位的工作标准,严格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依法行使自己的权限。针对部分乡镇领导干部作风不正、不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的干部,实行问责,严格执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做到谁在岗,谁负责,负好责。

(五)落实廉洁自律制度。廉洁自律是对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基本要求,也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品格。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乡镇领导干部作风发展变化的过程,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决定性的因素。自律是乡镇领导干部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内在基础、内在动力。这要求必须把抓好干部的自律放在首要位置。要教育引导乡镇领导干部不断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思,自觉按照党中央对领导干部要求的各项规定,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和地位观,始终做到慎权、慎独、慎初、慎微。乡镇领导干部只有加强自律,筑牢思想上的防线,才能抵御不良思想的侵烛,确保行为不违反道德、法律和纪律。

(六)建立健全乡镇领导干部心理健康调试制度。乡镇领导干部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人格在领导实践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针对乡镇领导干部容易出现心理疲劳、心理失衡、心理恐慌等问题,应着重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调试和保护制度,为乡镇领导干部提供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指导的帮助,使其保持心理健康。首先,建立定期对乡镇领导干部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制度,让专业的心理医生通过不同形式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的测试,并建立乡镇领导干部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发现和帮助解决心理不健康问题。其次,建立乡镇领导干部日常心理咨询机构,能为他们提供日常的心理咨询服务,并可在其过程中对乡镇领导干部采取必要的心理预防和心理干预措施。再次,乡镇领导干部要加强自我心理调适。不同乡镇领导干部可自发组织不定期聚会,通过轻松幽默话题、谈笑、讨论等方式宣泄各种压力。通过宣泄、倾诉等方式使乡镇领导干部进行自我心理调适,达到保持心理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作风建设向基层推进[EB/OL].http://.cn/2014-01-21.

[2].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http://.

[3].领导干部要纠正监督就是不信任的观念[J].求是,2012(3).

[4]冷潜.加强干部监督工作的“三剂良药”[J].领导科学,2010(8).

[5].在全国创先争优表彰大会上的讲话.http:///2015-03/17/.

[6].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http:///2009/12-11.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评价意见篇8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辅导员考核评价主体设置中的应用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企业管理学的弗里曼教授(1984)提出的,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人”。来自维多利亚大学和匹兹堡大学的米切尔等学者对这一理论作了完善。他们认为利益相关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影响力,指群体是否拥有影响组织决策的地位、能力和相应的手段;二是合法性,指群体是否被法律和道义上赋予对组织拥有的所有权;三是迫切性,指群体的要求能否引起组织管理层的关注。从影响力、合法性和迫切性三个特质着手,又可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可分为“蛰伏利益相关者”、“或有利益相关者”和“要求利益相关者”三个层面;第二种类型为“预期型利益相关者”,又可分为“显性利益相关者”、“依赖利益相关者”和“竞争利益相关者”三个层面;第三种类型为同时具有三种属性的“权威利益相关者”。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处于重要地位。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第16号文件和2006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文件中明确,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他们在校党委领导下,在学校学生工作处(部)指导下,在各自学院辅导员岗位上,按照党委要求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服务等工作,同时辅导员工作与党政部门干部、共青团干部、专业教师、辅导员队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科学设置评价主体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评价辅导员工作仅依据某一主体评价结论肯定是不全面的,它应由与辅导员工作直接关联的学生工作部门、学院党政组织、辅导员同行、任课教师以及大学生等共同参与才能作出全面客观的结论。因此,本文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科学设置辅导员工作评价主体和合理赋予各主体权重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高校辅导员考核评价主体设置可行性分析

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于辅导员考核评价中,其目的是找准和介定对辅导员工作有影响力、合法性和迫切性的利益相关主体,并在对各利益相关主体职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厘清各利益相关主体在辅导员评价中的侧重点,以发挥各主体在辅导员考核评价中应有的作用。

第一,显性利益相关者(Dominant stakeholders)。拥有影响力和合法性,没有迫切性的要求,在组织中具有较大的作用。在高校对辅导员工作而言,具有此类利益关系的是学校学生工作处(部)。学生工作处(部)是高校党委、行政管理学生工作的职能部门,承担着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重要职责,是招聘、培训、考核、奖惩辅导员的职能部门,属辅导员工作显性利益相关者。

第二,权威利益相关者(Definitive stakeholders)。同时具备影响力、合法性和迫切性三种属性。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直接的上级领导往往是最关键的利益相关者,通常也是最具权威性的利益相关者。高校辅导员的岗位是设在各院(系)的,负责辅导员工作日常管理的是学院党、政组织.应该说所在院(系)党委(总支)、行政是辅导员工作的直接上级,他们既是辅导员工作领导者,同时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他们在加强辅导员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和职业发展中肩负者重要职责。

第三,竞争利益相关者(Dangerous stakeholders)。同时带有迫切性和影响力两种属性,但是缺乏合法性。高校辅导员分布在各院(系),尽管各院(系)学生规模大小不一、学科专业方向不同,但辅导员工作对象都是学生,工作内容都是围绕学生开展教育管理和服务。相同的工作性质和内容使辅导员之间的交流、合作、竞争彼此广泛,从工作性质而言,他们既是利益相关者,同时也是利益竞争者。

第四,依赖利益相关者(Dependent stakeholders)。拥有合法性和迫切性,但是缺乏足够的影响力,需要强有力的管理者的引导来实现他们的利益。学生与辅导员是依赖利益相关者。《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文件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思想品德方面,要求辅导员思想道德高尚,为人正直,有奉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热爱学生工作,服务意识强,工作踏实细致;在教育管理方面,要求辅导员掌握学生教育管理重点,运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在班风建设方面,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建设良好班风学风,杜绝不文明现象;在深入学生方面,要求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关心学生学习生活,解决他们实际困难。大学生既是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落脚点,他们对辅导员的工作能力、服务质量、工作责任心有着最直接的体验,其满意度是重要的评价要素。

三、高校辅导员考核评价主体设置及各主体权重分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贯彻《意见》精神,高校党委应从战略高度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如何将《意见》要求落实到辅导员队伍建设上,我们认为高校应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厘清与学生工作相关主体职责,建立以辅导员队伍考核评价为重点,各相关主体齐抓共管为保障的评价体系,从制度上保证《意见》在高校的贯彻落实。

1.评价主体设置

本文选取与高校辅导员工作联系紧密,且同时具有影响力、合法性和迫切性中两个属性的预期型利益相关者,和具有三种属性的“权威利益相关者”主体为研究对象,以构建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主体体系。

(1)显性利益相关者:党委学生工作部(处)

学生工作部(处)是高校党委、行政管理辅导员的职能部门,按照校党委部署,负责制定辅导员工作条例、管理制度、岗位目标和考办法。要求辅导员遵循大学生思想活动和思想发展规律、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做好学生党、团组织建设,抓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辅导员管理技能、教育技能、科研技能。在管理学生中遵循管理规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育人目标。

(2)权威利益相关者:高校院(系)党政组织

院(系)党、政组织作为辅导员基层的主管单位,具体负责对辅导员的管理。在思想品德方面,要求辅导员理想信念坚定,热爱学生工作,坚持以生为本,工作积极主动,服务意识强,职业态度坚定。在教育管理方面,要求辅导员掌握学生教育管理特点,坚持从实际出发,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体现教育管理的规律和成效。在深入学生方面,要求以宿舍为主阵地,通过谈心谈话,了解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和纪律等方面的情况,积极为学生排忧解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班级建设方面,要求辅导员抓好班团组织建设,完善班级管理制度,以坚定的党性指导班级工作,以模范的行动引领班级建设,以优秀的人格感染班级学生。

(3)竞争利益相关者:辅导员同行及任课教师

辅导员制度在我国高校由来己久,我们党早期创办的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就设有政治指导员,是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基础。新形势下辅导员工作具有三大主要特征:一是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具有较高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的专业工作;二是辅导工作是集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作;三是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也是大学生的知心朋友。这三个特征既是对辅导员工作的总体要求同时也说明辅导员之间存在合作和竞争关系。合作是指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高、任务重、环节多、情况复杂,单靠自身的知识、技能是很难做好的,它需要辅导员同行之间相互支持和配合。竞争是指目前高校普遍将辅导员工作纳入学生工作考核,作为辅导员每人都想通过自己努力取得优异成绩。因此,合作与竞争己成为现阶段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机制。

任课教师承担着全校大学生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他们的工作内容与辅导员虽然不同,但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一方面与辅导员保持着密切的配合,另一方面通过班风、学风建设对辅导员工作有着最直观的了解,对评价辅导员工作有着间接地话语权。

(4)依赖利益相关者:大学生

大学生的成长与辅导员工作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新形势下,辅导员如何成真正为一名引领学生人生航向的导师、指导学生成才的规划师、解答学生困惑的咨询师。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一切工作要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参与学校管理服务的权利;其次要坚持立德树人理念,树立正确育人观,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素质、理论水平、道德品质、知识水平,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以积极向上奋发精神和良好心态影响学生。三是要树立管理即服务意识,以学生为中心,变管理为服务,一切工作以学生是否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四是要做学生的贴心人,对待学生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关怀他们,在遇到困难时主动帮助他们。

2.评价主体的权重设定

综上分析,在高校中与辅导员工作有着密切联系的工作主体,由于他们的工作职责、观察视角不同,使得他们对辅导员工作作出评价后,得到的结论也只是反映出了不同侧面。全面客观评价辅导员的工作应赋予各评价主体不同的权重,以实现考核评价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利益相关程度的大小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即是利益相关程度越大,客观性越小,所以在评价系统所占权重就越小。本文结合辅导工作实际并在对部分高校调研的基础上建议评价主体权重为:学生工作处占10%;院(系)占15%;同行及任课教占25%(其他学院的辅导员占10%,本学院的专业老师占15%);学生占50%。

上一篇: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范文 下一篇: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