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自由吗?

时间:2022-09-02 07:28:04

“自由贸易”自由吗?

摘 要 试图从资本主义的重商路径入手,剖析西方发达国家在“自由贸易”旗号下实行的双重标准。

关键词 “自由贸易” 经济全球化 双重标准

1 “自由贸易”是资本主义起家的“法宝”

“自由贸易”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衣食住行逼迫人们必须每天与市场打交道。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深受市场体系的影响。

美国学者罗伯特·杜威随手从餐桌上抓起一份欧洲人的菜单。他看后大吃一惊:如果没有“自由贸易”和文化交流,今天欧洲人的餐桌上恐怕只剩下面包、牛奶、白米布丁这三样最原始的食物。

至少在500年以前,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贵于黄金:香料和丝绸。丝绸是中国的骄傲。几千年来,我们通过“丝绸之路”这种“自由贸易”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几百年前的法国王后为能穿上一件中国丝绸质地的长袍而四处炫耀,甚至几天几夜都睡不着觉,足见中国丝绸在欧洲的欢迎程度。

贸易是资本主义起家的“法宝”。文化交流是贸易的前奏,正因为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才使得印地安人贡献的诸如南瓜、巧克力、花生、玉米、棉花、西红柿、土豆、菠萝蜜、烟草、古柯叶、梅毒等“礼物”使人类至今受惠。这是以“自由贸易”的方式结出的文化交流的成果。

2 中国需要“自由贸易”

2.1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分工中的位置

中国农村大约1.5亿的无业劳动者,比美国整个劳动大军的人数还要多。全球化能使资本和产品自由流动,但劳动力却不能。中国只能自己解决几亿农民的就业,农业人口成为中国工业化最大的拖累。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由贸易”和资本流动自由、企业跨国化联系在一起,使资本过剩和生产过剩,使得西方发达国家必须依赖发展中国家潜在的市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钢铁、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领域的国际公司纷纷到中国投资建厂,全球制造业向中国大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工业基地。

由于外部竞争,美国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已经失去竞争力,美国在这些制造业上并不具备比较优势,美国自己生产的产品比较昂贵。中国具备成本优势而美国具备技术优势。所以,中国用初级产品交换美国的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分工中,美国为高端,产品的弹性小,很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属于稀缺状态;中国为低端,产品的弹性大,替代性强,在国际市场上俯拾皆是。

2.2 中国商品的主要优势就在于低工资低成本

中国商品的主要优势就在于低工资低成本,廉价劳动力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的国际竞争优势。据世界劳工组织统计,目前中国制造业每年的人工成本约为1 200美元,仅相当于日本的2.1%和美国的2.2%。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成为中国低价产品的主要支撑。

2.3“价廉物美”的出口产品是中国实现“自由贸易”的唯一途径

在全世界各产业分工领域中,制造业仍是产出与投入比最高的产业,是资本最节省、区域内劳动要素和政府税赋受惠程度最大的产业。

现行国际经济规则迫使中国只得依靠低价工业品生产和出口来实现经济资源的国际配置。从总体上看,中国至今仍然属低收入、低价格、低成本、低品质的国家,再加上巨大的人口规模,居民收入水平和分配结构决定了中国工业品“价廉物美”的特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在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必须生产大量的中低挡工业制成品,使劳动力转变成工业制成品,通过工业制成品的自由贸易来实现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依靠价格优势和进行“价格大战”是中国现阶段难以避免的贸易方式,出口产品“价廉物美”是中国实现自由贸易的唯一途径。

2.4 中国需要“自由贸易”

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要求首先解决就业问题,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一开始只能靠制造业和出口的方式。中国只有充分利用外来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才能发展自己。所以,必须走吸引外资、加工贸易的发展之路。

林毅夫教授认为,中国的关键在于看准自己的比较优势。他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异在于要素禀赋结构的不同”。这意味着发达国家由于资本相对丰富而劳动力相对短缺,自然形成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发展中国家由于劳动力相对丰富则选择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正是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林毅夫教授认为,中国应该利用这种比较优势,创造出更多的剩余资本,使资本不断积累增加,并最终走向发达。

3 “自由贸易”是真正的自由吗?

3.1 全球化是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服务的

西方人认为贸易自由化是不可避免的,是全世界发展的源泉。资本榨取剩余价值不受国界的限制,贸易自由化的真实原因是使跨国公司获得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然后占领国际市场。所以,全球化是为西方国家的利益服务的。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上的“游戏规则”是由白人制定的。南非黑人大主教图图曾经说过:“500年前,西方人手里有圣经,非洲人手里有黄金。500年后,西方人手里有黄金,非洲人手里有圣经”。在英国形成的现代国家和社会模式,其后被美国继承和发展,经过200多年的风风雨雨,WTO的规则就是这个模式的国际化体现。

3.2 西方发达国家着力进行结构调整的原因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三个提高”的原因,即原材料和劳动成本的提高、高科技产业部门进入门槛的提高,传统产业的利润空间缩小,发达国家的传统产业陷入了严重的困境。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战后的发展,在传统产业方面基本赶上了发达国家,其产业和规模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毫不逊色,而在要素成本方面又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基于上述原因,西方发达国家着力进行结构调整。

3.3 西方发达国家主导“自由贸易”

资本市场是强者的竞技场。以英、美为主要代表的资本国家掌握了世界大部分的金融资本。他们拥有货币霸权,制定和掌控“游戏规则”、维持国际秩序、掌控要素的流动方向,如资金、技术和石油资源,影响国际组织以及世界的未来。

以日、德为主要代表的产业国家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制造技术,他们集中精力大力开发产品前端和后端技术(专利、设计、品牌和销售渠道以及企业融资、资本市场等),附加值和利润非常高,他们迫切希望用“自由贸易”的方式,使自己的产品顺利输出国外。

继商品、资本输出之后,它们按照自身意愿和利益,积极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又采用金融手段掠夺财富,转嫁危机,巩固对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所以,西方发达国家引领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主导“自由贸易”。

3.4 西方发达国家“自由贸易”下的双重标准

“自由贸易”是西方发达国家制订和倡导的“游戏规则”。在本国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上,西方发达国家极力推行“自由贸易”,主张其他国家敞开贸易的大门,但在本国不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上,西方发达国家对“自由贸易”下的他国进口产品却动用诸如反倾销、“特保”等条款,横加指责,更认为他国商品是造成本国失业增加的根源,于是就想改变“游戏规则”。

“自由贸易”理念最初是由西方国家提出来的。对奉行“自由贸易”国家来说,“自由贸易”具有双重性的特点。一方面,享受“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美国从中国贸易的成长中,同样获得了巨大利益。在敲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之后,美国跨国企业正在从1亿多中产阶级的人口中收割丰硕的成果。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也使美国的钢铁业、矿产业和木材业获得了极为丰厚的利润。而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包括纺织品,更已成为美国进口商和分销商的依赖对象。更重要的是,对华双边贸易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成长”。另一方面,则必须面对“自由贸易”带来的挑战,如“美国某些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确实受到了中国廉价商品的冲击,这些领域的就业压力也有所增加”。但双重性并不意味着可以实行双重标准。美国和欧盟是全球贸易一体化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并且深受“自由贸易”之惠。但是,当中国商品的强大竞争力引起了贸易保护主义者恐慌的时候,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公平贸易的原则采取双重标准。

欧盟贸易委员会委员曼德尔森认为,中国纺织品出口激增并不是中国的错。

5 结论

5.1 “肌肉经济”必须向“知识经济”转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在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迈向知识经济的前提下,全球化必然导致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中国的“种植经济”(在土地上生产农副产品)向“肌肉经济”(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靠出卖自己的体力来维持生计)转化、“肌肉经济”必须向“知识经济”转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5.2 辨证的看待“比较优势”

中国立足比较优势理论,前提是世界奉行“自由贸易”的游戏规则。但是,我国目前所处的国际环境并不是自由贸易体系,而是管理贸易体系。在管理贸易体系下,我们的自由贸易理论和比较优势自然会遇到一些挫折,重商主义因此也是行不通的。

5.3 保护知识产权和创新并重

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制造业的价格优势就丧失了,这时,制造业基地就会转移。这是拉美国家落入“拉美陷阱”的主要原因之一。世贸官员认为,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缺少透明度。他说,中国不仅要有版权法等法律,还需要将这些法律有效执行,以此来鼓励自己的制造业。

中国制造业一方面要承认现实、承认差距,继续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的优势,积极吸引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但更重要的是,要真的下力气,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形成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

5.4 启动内需并大力发展服务业

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越来越难以靠出口来拉动经济。中国必须通过对内发展来拉动内需。借助外部资源发展内部是中国今后的唯一出路。不能启动内需,中国就难以改变外向型经济。“中国是个大国,中国若和平崛起,就必须充分开发自己的市场,走扩大内需来促进经济增长的道路。”

制造业和服务业培养不同的社会文化力量。制造业不能使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有任何交流,而服务业能够使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进行交流,从而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

中国培育服务业,使民众享受开放的好处,才能使经济、社会和文化走向开放,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法治健全、信息流动的自由社会。

上一篇:创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下一篇:多边贸易体制下的区域经济安排——建立大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