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交流发言材料范文

时间:2023-10-15 11:23:12

社区交流发言材料

社区交流发言材料篇1

200年8月以来,综合市场积极响应镇食安办的号召,开展食品安全样板市场创建工作。一年多来,创建工作在镇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领导下,在市农整办的指导下,镇食安办相关人员亲临现场,指导并及参与创建工作,我市场上下齐心,协同努力,使创建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加大投入,高标准建设硬件设施

社区两委对食品安全样板市场创建工作高度重视,在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先后投入近百万元用于硬件改造。市场严格按照《东莞市食品安全样板市场建设标准》,参照建设标准图册对食品安全宣传氛围,场容场貌,公用设施和猪肉、熟食、三鸟档口、蔬菜检测室等,逐一列明改造的内容和标准,并配以直观清晰的效果图,抓好场内外硬件设施。

通过改造升级,市场熟食经营铺位设立预进间、设立了独立的禽鸟屠宰间、设立了蔬菜检测室、场内档位增设了不锈钢支架用于公示商品信息及经营者资信。市场按照商品类别重新进行了划行归类,使布局更加合理整齐。杜绝了乱摆卖、乱搭建、乱张贴、乱停放等问题,保证场内外通道畅通。重点进行了排污工程改造,将原来的暗排污渠加宽加深并更换盖,彻底解决了流量不足,污水外溢的问题。为及时公示商品及管理信息,增加led电子显示屏。

二、转换观念,推进超市化管理

市场把食品安全样板是创建工作作为保障食品安全,进一步规范和活跃市场经营秩序,提高我镇群众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和目的。除了以一流的硬件设施保证各项功能的实现,管理上市场将超市管理理念融入到农贸市场管理中,在环境卫生、诚信经营、商品分类、陈列规范、明码实价、通道管理等方面严格要求市场经营商户,并以书面方式将各项管理要求发到经营商户手中。统一受理消费投诉并限时处理。要求市场工作人员分工种统一着装,对服务用语也做了要求。做到了从场内到场外、从硬件到软件,真正焕然一新。

三、落实制度,依法规范经营行为

市场全面建立健全了市场管理架构和食品质量管理责任制度、食品进货查验与索证索票制度等七项食品准入管理制度。设立重点食品电子台帐,安装“信誉通”食品备案信息系统,并即将安装使用肉品安全信息化监管系统。

同重点食品经营商户签订了食品安全责任书。蔬菜检测室对检测不合格的蔬菜做销毁处理,严防通过其他途径进入流通消费环节。按照《食品安全法》及准入制度等法律法规规范经营行为,使管理进一步规范化,提高了管理者的威信。目前,我市场商户持证率100%,完全处在监管部门的监管范围内。

社区交流发言材料篇2

幼儿园区角活动,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操作、探索和交往的活动。

区角活动中多元化的环境,多元化的活动材料,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能够使幼儿的语言发展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让幼儿在发问、提出问题时,不简单地依赖教师来给予答案,而是自己学会运用工具,找到答案,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从而使语言活动朝着深层次发展。

幼儿通过区角活动中自主参与、自发学习,能够进一步增进幼幼、师幼之间的语言交流,它让幼儿在活动中产生好奇好问的同时,学会处理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孩子在动手操作与快乐游戏中学会沟通与交往,能够增强幼儿的表现力,口语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思维能力等,能更快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1 区角活动能够为幼儿提供文明、礼貌用语的场所,培养幼儿正确合理使用礼貌用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幼儿使用礼貌语言与人交往,养成文明交往的习惯”;“幼儿的语言是通过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而发展起来的,单靠教师直接的“教”是难以掌握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语言进行交往。”而幼儿园的区角活动,正是利用了各种区角游戏,如“娃娃家”、 “小医院”等活动,让孩子通过模仿爸爸妈妈、模仿医生、回顾生活中的经验等,有意指导孩子通过我来做妈妈、我来做爸爸,“客人来了”“带孩子看病”等,要求“爸爸”、“妈妈”要热情有礼貌地招待客人,给客人倒上茶,说:“您请喝茶。”客人走时,送到门口,会说:“客人再见”;看病时见到医生会说“请帮我孩子打针”、“谢谢您”、“不客气”、“没关系”等。孩子在区角游戏中反复练习,能很快掌握并学会使用礼貌言行。区角活动让孩子在游戏玩耍中很快学会了正确使用礼貌语言进行交往,并把文明礼貌作为一种习惯沿袭下来。

2 区角活动能够为幼儿提供自我展现的机会,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是《幼儿园教育刚要》中第一个教育要求。

幼儿园区角活动大都是在幼儿最放松,最悠闲地时间段开展的,它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区域,自由选择游戏伙伴,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孩子们的状态最积极、最主动,求知欲望最高,参与意识也最强。他们通过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建筑游戏、故事表演等活动,充分展示自我。它还能给每个幼儿“说”的机会,在这样一个“说”的环境中,让孩子练习“说”,学习“说”,在“说”中学“说”。如:孩子们在表演区,穿上特制的演出服,模仿各种动画片中的人物形象、模仿生活中的各种情景、把以往的生活经验搬上小舞台的表演过程中,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会有一个快速发展,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是活动的主体,是主宰,区角活动使他们变得自信和坚强。

3 区角活动能够给幼儿提供想说、敢说、会说的语言环境,培养幼儿的表现欲

在区角活动中,我们通过为幼儿提供多种表现自我的机会、说的机会,来逐步消除幼儿独立表现的恐惧,增强幼儿大胆表现的欲望。如,在阅读角,孩子看到故事《小熊请客》绘本后,会自发的组织故事表演,老师指导孩子们自由结合,自己讨论角色分配等等,孩子们在说服别人加入、多次交流、沟通、讨论角色人选等过程中有了自我展现的机会,语言能力得到提升,口语表达能力也越来越强;在建筑区、美工区让幼儿用语言介绍自己的创作、讲述自己绘画的内容。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然的氛围中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

孩子们在相互介绍、展示自己的作品等活动中,学会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学通过自己的表现及说来传达给周围的人,与他人一起分享,体验分享的快乐,同时也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提高了幼儿表达能力,树立了幼儿的自信心。

4 区角活动能够为幼儿提供多元化的活动空间,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园区角一般包括:生活区、语言区、美工区、科学区、建构区、角色游戏区;图书角、计算角、游戏角……在这些区域中孩子通过各种生活模仿;通过图书、图片、头饰、手偶等的观察、操作、拼摆等讲述活动;通过撕、贴、剪、画、捏、做等美术操作表现活动;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各种活动,通过小医生,小导游、主持人等的形式,使孩子在反复的与人沟通、交流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技巧越发得心应手,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交流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区角活动是在以儿童发展为本这样一种先进理念呼唤下应运而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丰富的学习材料、自由结伴、自主探索、共享交流…。使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与伙伴,在兴趣、需要的动力支配下,进行探索、发现,以满足需要,获得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思想就是让每个孩子接纳自己、欣赏自己、相互欣赏、相互合作,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区角活动正是由这一思想运用而生的。它弥补了集体教学中各种弊端,旨在让孩子在学习活动中能充分体现其个人已有的经验、发展水平,使每个个体都能满足各自不同的兴趣与需要而得到各自的发展。

5 区角活动能够为幼儿提供适合幼儿发展的各种材料,培养幼儿的思维敏捷性

幼儿园区角的特点就是:材料投放形式的多样化,区角环境进行开放式分割,让区角之间互不干扰又不影响幼儿的学习与交流。幼儿园区角活动中的材料的内容和摆放是根据内容定期更换,分专题陈列,这样能更有效提高幼儿的交流质量。材料形式呈现的变化能给幼儿更加新奇的感觉。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在思维中的主要职能是参与形成思维,幼儿许多时候有了强烈的表达愿望,但由于语言发展没有跟上思维的发展,因此,头脑中想的问题不能很好的用语言表达清楚,使幼儿当众表达没有把握,容易出现胆小、羞怯的心态,有的更是不爱回答。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得无拘无束、轻松愉快,作为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的语言,自始至终伴随着游戏,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语言实践的良好机会和最佳途径。因此,我们尝试采用多种游戏方法,刺激幼儿的语言行为,达到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效果。

社区交流发言材料篇3

【关键词】语言区;创设;指导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个被动的观察者无法得到知识,必须通过在分析种种活动中自行挖掘或建立知识,幼儿的主动活动与教师根据目标精心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及投放的材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语言区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决定幼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效果。但幼儿往往对单一的语言材料不感兴趣,针对此,笔者根据幼儿年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创设语言区环境,调整语言区的操作材料,并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材料中渗透环境语言,强调操作材料的情景性、操作性、趣味性和创造性,让幼儿在语言环境熏染的同时,获得满足感,从而在宽松的环境、适宜的操作材料中语言能力得到发展,可以使幼儿的语言能力在游戏交往中得到进一步锻炼。

一、语言区指导要点

(一)注意个别化教育的落实

区域活动具有个别化教育的特征,是一种注重儿童个别差异,根据儿童发展水平与需要,寻求其最近发展区、创造条件让每个幼儿进步的教育机制。语言区也是如此,它提倡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活动内容,这样教师在区域的指导时更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关注儿童,了解、研究教育对象,而进行因人而异的个别化教育。语言区特别指出教师应具有因人而异教育能力,不能对幼儿有统一的要求,应根据幼儿的实际能力情况而定,给予不同层次的指导,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对于讲述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侧重培养他们的语言表现力,给予建议或点拨式的引导,多提问幼儿为什么?让幼儿想出恰当的词汇表达;对于能力中等或较弱的幼儿,教师可作适当的示范提示,让他们模仿教师要耐心倾听幼儿的发言、讲述,教师讲一句,幼儿重复教师的语言,给予积极的鼓励,避免幼儿由于心理紧张而造成说话断断续续现象。

(二)注意介入时角色的定位

区角活动的指导看似简单,实际上最能反映一个教师的教育观和教育水平。教师应随时注意观察,只有细致地观察,才能了解幼儿的活动水平以及幼儿是否需要帮助。像有的教师走马观花的巡视,是不能发现问题的,如发现幼儿活动存在问题,也不要贸然地指手划脚,中断孩子的活动。笔者认为,教师的指导不在于是否一定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而在于在观察的基础上指导的时机、方式把握得是否准确。通过观察,捕捉幼儿活动的信息,在语言区中根据本阶段区域的指导重点、根据目标进行指导,整体观察和重点观察相互结合。在活动开始和活动结束环节,通过扫描和巡视,了解幼儿的进区情况和结束情况,以及活动结束对材料的整理情况等等。一般需要教师立即介入的主要情形是:A当幼儿出现负面行为时;B当幼儿不知材料玩法时;C当幼儿游离于游戏情形时(大家都在讲述,他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等等。更多的是需要教师在活动的中间环节,应以重点观察为主,静下心来尽量不要干扰到幼儿自然的行为,耐心的观察,不要怕浪费时间,不要急于干预,细心的捕捉幼儿行为表现中细微的有价值的行为表现。这样能满足幼儿游戏过程中的真正需求,使教师指导无牵强之意。

二、语言区强调环境创设与材料提供

(一)强调创设宽松环境,创造幼儿想说、敢说的欲望

《纲要》中明确要求:“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从某种程度上说语言区创设的位置应比较独立、安静和温馨的环境,由于语言区重点是幼儿语言上的交流,同伴交往中的交流,创设良好的语言交往环境,幼儿相互的交流才不会成为一种干扰,温馨的环境给幼儿一种安全感,促使幼儿想说的欲望,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语言区我进行了一番布置,地面铺上了塑胶地板块,旁边用围栏围起,还要保持光线的充裕,幼儿可以席地而坐,不受坐姿的影响,而不喜欢看图书,他们可以自由的与同伴一起讲,一起看,一起说。我又画了有山、有水、有花、有桥的故事背景图,贴在很矮的墙上,上面有一根一根的小吸管,(幼儿可以将图片插到吸管的洞里)幼儿可以很自在地坐在那里取指偶或木偶进行表演:另一边则设有故事火车、看图讲述、动物摸箱等游戏。

(二)强调材料具有创造性,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丰富的环境刺激有益于促进孩子的记忆想象和创造想象,提供的语言材料应能引起幼儿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对幼儿一成不变、机械模仿的看图说话缺乏兴趣,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提供给幼儿一些既有意义又形象的图片,让幼儿凭自己的想象说出画面上描绘的事情的原由和心理活动等。比如,提供一些不同表情的娃娃表情图和一些幼儿发生事件的形象图片,引导幼儿把两者连接起来进行想象和表达。提问遇到什么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鼓励能力强的幼儿根据平日的生活经验说出多种的答案。能力较一般的幼儿可以借助发生事件的形象图片,说出一句简单的句子就足以达到目标了。

再者可以提供一些可以让幼儿任意组合拼贴的图片,有一定联系的相关人物图片、动物图片,让幼儿根据自己任意摆放的画面进行讲述,讲完一次后,可以再次变动画面,进行另一种讲述。如中班挂图“种糖果”共有四幅图,图中主要讲的是小兔子种糖果,不管这四幅图如何的变化顺序,幼儿总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想出为什么小兔子想种糖果,结果会发生什么事?为了方便幼儿变换操作四幅图,教师可以把原有的挂图缩小成A4大小的图片,在操作墙上设计“火车”的造型,火车头后面是一节一节可以装图片的“车厢”,方便幼儿更换图片的顺序,自由的讲述。

教师利用幼儿都喜欢故事的特点,用续编故事、改编故事、自编故事的方法培养有目的的讲述,发散幼儿的想象力,如在木偶台上,提供故事“三只蝴蝶”的相关角色木偶,幼儿边说边表演、边说边操作,表演到幼儿熟悉故事的情节时,再进一步引导幼儿改编故事情节,有利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能保持幼儿持久的兴趣。

(三)强调材料具有趣味性,增加幼儿之间的交流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获得最大发展的最佳途径,也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为了达到发展目标,语言区投放的材料增加游戏规则是有必要的,增加游戏的趣味性,提高幼儿游戏的兴趣,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的语言游戏环境。如中班语言区学说量词,教师提供操作材料是这样的,在一个盒子里装着各种可以说出量词的实物卡片,为了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创造一个想说的环境,教师在盒子的外面花了心思,做了一个可以贴绒的三层楼房子,上面有一格一格的,(目的一格贴一张实物卡片),便于幼儿边操作边说,但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操作过于简单,幼儿只能独立的一个人自言自语的,没有听众,也没有交流的同伴,幼儿易产生孤独感。但如果操作材料再进一步改进,增加一些适合的游戏规则在里面,设计以游戏形式进行,提高了材料的趣味性,有同伴相互交流,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如:规则游戏可以两个以上的人一起玩,通过“一买一卖”的形式进行游戏,其中请一个人扮店主,负责卖东西的,提问“你好,你想要买XX”请其他幼儿扮顾客,顾客要使用量词完整说出想要买的东西,“我想要买一X帽子”说对了店主才能卖给他。创设这样的语言游戏环境,让语言表达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幼儿有同伴的交流与督促,有助于幼儿在交流过程中发现同伴的优点,相互学习,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幼儿更想说更愿意说。这样的操作材料,增强了幼儿游戏的兴趣。

(四)强调材料具有操作性,提高幼儿游戏的兴趣

如结合主题“车车世界”的主题活动在语言区提供“猜猜它是谁”,材料是这样设置的:做成一座房子的结构,大门是由两片可以翻盖的,操作的门,接着把常见的交通工具图片打印成A4大小装在房子里。由两个幼儿共同操作,你来翻,我来猜,翻出一扇门,让其它幼儿只看出图片的其中一部分,其产生神秘感,请幼儿猜出这是什么车,接着翻开另一扇门,寻求答案。幼儿学说短句:这是xx车?再如:提供“小动物找尾巴”,材料各种小动物没了尾巴的图片,各种相对应的小动物尾巴,主要是引导幼儿为小动物找尾巴,增加操作的趣味性、游戏性,引导幼儿在语言游戏过程中学说短句。这样幼儿的语言技巧在教师设计的区域玩具中,用游戏的形式自然地得到了实际锻炼和运用。

(五)强调材料具有情景性,提供幼儿善于表达的材料

在开展主题活动中所创设的区域环境,应该是从孩子的实际生活着手,引导他们利用多种感官,从多个侧面感知,达到以景生情,以情促知的目的。

教师在创设语言区时,要考虑创设一个幼儿自主学习的活动环境,应注意提供多种活动材料,还幼儿一个自由与同伴交流的空间,可以使幼儿的语言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和组合,这时教师只是一个创造者,观察者。区域活动中的每个区域设置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须要与其他教育活动密切结合,本着这样的理论依据,和幼儿的语言发展特点结合正在进行的“有趣的昆虫”主题活动,我在语言区提供的相关的昆虫资料。例如,在语言区中,我把幼儿搜集到的昆虫材料,贴在便于幼儿观看的位置。一大早幼儿入园,看到墙面上贴着幼儿事先搜集到有关昆虫的图片,便一言我一语的议论起来,“这么多昆虫呀,咦!这是什么呀?”“蜻蜓也有蓝色的翅膀吗?”当幼儿发出疑问时,这时的我并没有急着的介入他们的交流活动,而是在一旁旁听当做没有听到似的,幼儿又接着互相的讨论着,“当然不是了,这是豆娘,身体比蜻蜓还要小呢?”“你怎么知道的?”“我和爸爸一起找的,他告诉我的”,“瓢虫会冬眠吗?”“你分得清益虫和害虫吗?”这样的交流,两三个幼儿整整交流了半个小时。从中可以分析提供语言材料可以结合主题活动,请幼儿搜集相关的图片,这样的过程幼儿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为幼儿知识感性经验做好铺垫,因此教师提供幼儿熟悉感兴趣昆虫图片,又是幼儿接近生活感兴趣的话题。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的机会。

在区域活动中,空间是开放的,幼儿进行活动的区域是自选的,活动时间是充足的,幼儿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操作、交流、讨论和分享;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有序、温馨的环境,幼儿在这种有趣、生活化的情境中学到的知识和经验是具有生命力的,使幼儿的身心能得到更好更健全的发展。另外教师应开动脑筋,采取多种形式,真正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让语言区域都“活”起来。多观察了解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了解孩子们喜欢玩什么,不喜欢玩什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各区角的活动。让孩子在区里自由的与朋友交谈,让孩子感受到宽松和愉悦的心理体验,从而愿意与之“对话”。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如何创造一个能吸引幼儿、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环境,让语言区成为幼儿自主学习、游戏的土地。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1999年10月.

社区交流发言材料篇4

 

一、会议目的:

认真贯彻落实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精神,加强乡镇共青团工作交流,大力推动全县共青团市民学校建设,安排部署农村共青团相关工作。

二、会议地点:***镇红星社区会议室(红星桥头)

三、会议时间:2012年5月16日(周三)上午9:00

四、会议内容:

 现场观摩红星社区市民学校建设情况,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张德江书记在重庆市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交流探讨农村共青团工作,安排部署当前各项工作任务。

五、参会人员:

 28个乡镇团委书记;***镇十字街社区、州屏路社区、红星社区团支部书记(3个示范点参会由***镇团委通知)。

六、主持人:团县委书记***

七、议程:

    会议分两个阶段,5月16日上午9:00—9:20:组织全体参会人员参观红星社区共青团市民学校,查看资料,听取讲解;5月16日上午9:30—12:00:召开会议,会议议程如下:

(一)***镇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致辞;

(二)由**同志领学胡锦涛总书记和张德江书记在纪念建团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

(三)会议发言。先由3个市民学校示范社区团支书发言,然后请有关乡镇团委书记发言;

(四)团县委各部门安排工作;

1、**安排办公室、组织、权益等工作;

2、***安排青农、青年就业创业等工作;

3、**安排宣传、志愿者(市民学校)等工作。

(五)团县委书记***同志讲话。

八、有关要求:

(一)各乡镇团委要围绕乡镇组织格局创新、共青团市民学校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保护母亲河、青年就业创业等方面认真梳理总结,查找问题提出意见建设,准备书面发言材料,作好发言准备。书面发言材料会后统一交团县委办公室工作人员。

(二)会场布置由***镇、团县委共同负责,会标、后勤服务由***镇负责。座位牌由团县委负责。

(三)现场观摩所需的资料、讲解等,由***镇团委和红星社区团支部负责。

(四)会议材料由团县委准备。

(五)邀请县电视台、***日报派记者做好报道。

 

共青团忠县委员会

社区交流发言材料篇5

纵观近年来的中考社会?思品试卷,我们不难发现:试题在考查教材基础知识的同时,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命题趋势给一线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使我们认识到: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利用教材资源,提高学生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以现行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为例,谈谈对此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活用图片,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图片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能直观地反映事件(物)的相关情况。阅读和使用图片资料是学生认识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历史与社会》学习载体之一。近年来的中考社会?思品试卷,以历史图片、漫画为载体创设情景的试题,越来越受到青睐。但从考试情况来看,此类题型学生往往失分较多。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从图片中准确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在现行的《历史与社会》教材中,使用了大量的直观图片,有地图、景观图、漫画、照片、示意图、统计图等。这些图片,类型多样、版式活泼,所蕴含的信息相当丰富,有的还图文并茂,图与文有机配合,二者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不仅为学生获得知识提供了信息资源,也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训练载体。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形象、直观、生动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训练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它们“活起来”。

例如,在讲述八年级下册《五四运动》“北京学生游行示威”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7-28《天安门广场学生的游行队伍》,从中找出一些学生游行时所喊的代表性口号,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对口号进行分析:①“外争国权”指什么?“内惩国贼”是针对哪些人?为什么?②从口号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场运动具有怎样的性质?经过读图分析,学生对图中所反映出的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及这场运动的爱国性有了充分的认识,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再如,在《两种命运的决战》这一课中讲述“国统区的腐败”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表。

然后对《国统区物价飞涨情况》表中“1 00元纸币可买的商品”进行比较分析,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什么?”。通过对该图的比较分析,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不仅轻松理解了教材中“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国统区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这部分知识,对国统区腐败的认识也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为更好地理解后面“共产党为什么受到人民的拥护”这部分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善用阅读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思维拓展的能力

在中考社会?思品试卷中,材料分析型试题是一种常见的题型。答好此类题首先要读懂题意,弄清材料的意思,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加强有关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的培养。在《历史与社会》教材中,除图片、地图、卡通、名人名言外,还安排了作为教材补充和拓展性知识的阅读卡,其内容涉及历史、自然、社会、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利用阅读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材料中感知获取信息,理解课文中有关的重要问题,还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教师在授课中应当充分重视这部分现成资源,主动引导学生阅读资料──理解资料──拓展资料,把教材的正文部分与阅读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阅读材料真正融入到正文之中,让学生在阅读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阅读理解和思维拓展的能力。

例如,学习 “九一八事变”这部分内容时,对东北三省迅速沦陷的原因教材正文并未直接提及,但在“在全民族抗战”这块内容中安排了一个作为补充说明的阅读卡资料――“不抵抗政策”。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仔细研读这段材料,从材料中学生了解到东北三省迅速沦陷是因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所致。由于阅读卡内容简明扼要,对许多知识只是点到为止,学生阅读时会产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此时,笔者趁热打铁,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国难当头,大片大好河山落入日寇之手,团结抗日已成为全民族一致的呼声,而此时的蒋介石,为什么还要坚持不抵抗政策呢?难道他就没有爱国之心吗?”引导学生课后去查阅资料,寻找原因,使知识的获取不仅限于课本内,而且向课外延伸,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此处,阅读卡无疑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供了极好的素材,为学生的思维拓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巧用“前言”,锤炼学生知识整合和文字组织的能力

近几年的社会?思品中考试题体现了综合性、开放性、人文性和时代性。在解答主观题时,不仅要求根据题意多角度组织答案,而且要求语言简洁流畅,学科术语使用恰当。但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有些学生虽然能回归课本,却不知如何组织答案,文字表述杂乱无章。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教师加强相关能力的锤炼。现行的《历史与社会》教材在每一单元和每一课的篇首,都有一段简短的文字――前言,其主要作用是介绍本单元或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这些文字,或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或带着丝丝悬念,引你入门。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前言”纳入教学内容之中,巧妙利用,帮助学生提高知识整合和文字组织的能力。

例如,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第三课《世界开始走向整体》的“前言”是:“文明起源于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区域的文明也曾发生过碰撞和交融。但在16世纪以前,就世界范围来说,各地之间的联系很少;人们天各一方,不了解这个世界的整体面貌。那么,世界是怎样从原来相对分散、隔绝的状态走向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的呢?”讲授新课前,笔者先让学生朗读这段“前言”,使之对新课的学习内容、目的有一个粗略的印象。而前言中问题的设置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带着悬念进入学习活动,为接受新知识打下了基础。讲完课文内容后,再回首详细讲解该段“前言”,帮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世界究竟是如何形成一个整体的,使学生学会“繁中求简,详中求略”。每当结束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后,笔者再让学生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文字重新整理归纳“前言”,从而有意识地锤炼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整合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

四、妙用活动,增强学生合作交流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突出能力和思想素质的考核,是初中社会?思品学科考试坚定不移的方向,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为此,现行教材在结构的设计上加大了“活动”的力度。“活动”分成三类:一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操作简单的活动,如案例分析、读图回答问题、开放式辩论等;二是课后的自我测评活动;三是单元综合探究活动。这三类活动既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材结构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其功能不仅包括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还承担了一部分新知识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利用这些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的内容中,教材安排了一个课后的自我测评活动:画一幅你家所在社区的平面图草图。根据这一安排,笔者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自由组合,认真观察自己家所在村的地理位置,并画一幅所在村的平面图草图,第二天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评比。为了能在评比中脱颖而出,很多平时不怎么留意周围环境的学生开始做起了有心人,他们或三五成群,走村串户;或两两结伴,找地图资料,真正做到了群策群力,通力合作。通过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合作交流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也提高了。

再如,在学完《综合探究六──在生活中感受工业文明》后,笔者布置短文写作《从……看社会的进步》,让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进行调查,收集资料;然后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参考《从交通工具看社会的进步》,写成一个简洁的调查报告。从调查、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到最后成文,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联,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社区交流发言材料篇6

【关键词】生态式;区域课程;幼儿天性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3-0014-06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近年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价值已逐渐被广大幼教工作者认同,但集体教学仍是幼儿园主要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形式,许多幼儿园一线教师对幼儿园区域活动仍不甚了解。

我园于1989年提出“实施以活动区为主线的幼儿园课程”的思路。26年来,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在区域布局、材料投放、活动组织与实施、活动评价等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基于幼儿天性的生态式区域活动课程”模式。

一、生态式区域活动课程的理论依据及设计思路

“成功的教育离不开周密的计划。没有计划的课程活动会充满混乱和冲突。” 〔1〕我们在探索生态式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过程中有选择地汲取了一些有价值的教育理论,从而形成了有关生态式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整体设计思路。

1.根据瑞吉欧教育理念中的儿童观与教育观,把握生态式区域活动课程设计的总体方向:基于幼儿天性

瑞吉欧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对儿童的尊重,尤其是“如果眼睛能够越过围墙”“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等所蕴含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启示。〔2〕

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整体性,因此区域活动应充分发挥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作用;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因此区域活动指导与评价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儿童是有能力的主动学习者,因此应理解儿童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为他们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并发掘他们的潜能;儿童是拥有生存和发展权利的个体,是发现生活、创造生活的主体,区域活动应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创造活动;儿童的学习是互动的、以社会交往为基础的社会建构过程,因此应重视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积极的社会交往态度和良好的社会交往行为。

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确定生态式区域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学习与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早期教育应着眼于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活动,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3〕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是幼儿,因此,在生态式区域活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对课程目标的设计从以往的关注课程内容的逻辑性、系统性和计划性,转移到关注幼儿发展的需要以及幼儿的学习动机、已有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上,注重引导幼儿的主动学习。

3.借鉴High Scope课程理论,形成生态式区域活动课程组织、实施的基本范式:由三大环节构成,关注五大要素

High Scope课程关于活动区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生态式区域活动课程组织与实施的基本理论依据。我们的生态式区域活动课程通过“计划-操作-回忆”三个环节来实施,活动过程别关注以下五个要素:(1)为幼儿提供充足、多样化、适宜的操作材料,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需要。(2)鼓励幼儿通过操作、探究、组合、转化材料,获得丰富的经验。(3)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材料、玩伴及活动内容。(4)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人交流。(5)支持儿童并帮助他们拓展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4〕

4.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学理论,明确生态式区域活动课程在园本化课程中的地位:互生共荣

生态学理论将人的行为和发展置于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之中,其核心是强调各种异质要素之间的互生、互补和互利性。〔5〕基于生态学理论,生态式区域活动课程在园本化课程中与其他课程活动共同构成一个不断自我改进、优化和完善的开放系统。

二、生态式区域活动课程模式所探索的内容

1.课程性质定位:游戏性、主动性、本土性、生态性

区域活动是一种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活动组织形式。作为“外来事物”,应特别关注其本土化改造。如,充分考虑本土教育文化与教师的实际情况,与集体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充分考虑班级幼儿人数较多的情况,利用墙面、柜面等环境资源拓展活动场地;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常用材料,制作成适宜的成品、半成品玩教具投放于区域中;区域活动的内容源于幼儿的游戏、集体教学活动的主题,等等。生态式区域活动课程应体现“游戏性、主动性、本土性、生态性”及“观念性、动态性、开放性、对话性、参与性”等特点。〔6〕

2.课程目标定位:源于幼儿园主体课程,逐步分解

区域活动课程是幼儿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其课程目标应源于幼儿园的主体课程,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加以分解。幼儿园主体课程涉及5大领域,由此,我们将生态式区域活动课程目标设定为:健康自信爱交往、尊重合作有礼貌、兴趣广泛爱探索、求异创新会表现,鼓励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由创造、探索、发现、体验、表达,从而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每个幼儿获得富有个性的、身心和谐的发展。

3.活动内容选择:基于集体教学活动内容,加以有机融合

首先,源于集体活动。为使区域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我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了3种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相融合的形式,即:前置、延伸、下放。(1)前置。即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之前,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对相关材料进行初步的感知、探索,以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能更自信地表达、交流。如在组织开展中班科学活动“水”的过程中(见图1),教师先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由结伴,合作探究水的三态变化,然后再开展集体教学活动以帮助幼儿整合、提升在区域活动中已经获得的零散、直接的经验。(2)延伸。如将中班集体教学活动“仿编儿歌”延伸到区域活动中,让幼儿在宽松、自由、互动的区域活动中仿编儿歌,巩固已有经验,延伸学习兴趣(见图2)。(3)下放。有些活动内容并不需要组织专门的集体教学活动,更适合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可通过小组合作或个别化学习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活动常见于美工区(见图3)。我们在设计生态式区域活动课程方案时,特别关注区域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同时关注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即时生成的学习兴趣,促使区域活动与幼儿园课程以及幼儿的发展需求紧密相连。

其次,源于幼儿生活。陈鹤琴先生指出:幼儿园课程内容应来自孩子的生活。信息化时代产生了很多新鲜的事物,成了幼儿生活的一部分。为此,我们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了更符合时展特点的区域活动课程内容。如“神州五号”火箭发射成功,幼儿的兴趣都很浓厚,教师及时将这一类内容拓展到了手工区,让幼儿尝试制作火箭,不仅促进了幼儿认知、动手以及创造能力等的发展,同时又激发了他们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最后,源于优质素材。在探索区域活动课程的26年间,我们不断挖掘和积累优质素材,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需要,形成了能满足开展不同区域活动需要的素材,编制了区域活动课程资源手册。课程资源手册充分关注活动的渐进性和不同年龄段活动的联系性,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加以利用。

4.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由三大环节构成,关注五大要素

我们的生态式区域活动组织与实施由三大环节构成:(1)计划:教师向幼儿介绍各个活动区的活动内容,幼儿自主选择并预设活动计划。(2)操作:幼儿操作区域材料。(3)回忆:幼儿交流操作过程,对活动进行自我评价,以提升相关经验。在计划环节,幼儿可以自由地向教师介绍他们的活动计划,教师对幼儿的想法作出积极的回应。在操作环节,教师要扮演好观察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观察幼儿的活动过程,鼓励幼儿自主解决问题。在回忆环节,教师要引导幼儿回忆活动过程。回忆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画图、做模型,口头描述活动过程或展示活动成果等。

生态式区域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特别关注“材料、操作、选择、儿童语言和成人支持”五大要素。

首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能满足他们不同发展需要的材料和多样化的操作机会,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活动材料、内容、伙伴与时机。有趣的材料旨在吸引幼儿反复操作;半成品或象征性材料旨在帮助幼儿通过替代或组合替代,产生丰富的想象;验证性材料(见图4)便于教师直观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层次性材料旨在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探索性材料旨在引发幼儿的积极思考,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学习品质。

其次,营造宽松的活动氛围,以便于幼儿自由选择、大胆表达。较之于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较为宽松、自由,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活动空间与活动材料。然而,区域活动在活动人数、材料取放等方面仍有明确的规则,以保证区域活动的正常开展。规则是根据活动所需由幼儿、教师共同提出并形成的;规则的实施须公平、公正(包括教师在内)。

最后,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有效支持。教师需关注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的质量,努力营造教师与幼儿共享活动自的积极氛围。教师是幼儿区域活动中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通过平行式干预、交叉式干预和垂直式干预〔7〕等方式为幼儿提供有效支持。一般情况下,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主要以材料投放者和共同游戏者的身份给予幼儿间接指导,如果幼儿出现违反活动规则,可能发生危险,或幼儿之间产生激烈冲突时,教师也应开展直接干预。

5.活动时间安排:固定与灵活相结合

生态式区域活动时间,两名教师同时进班,根据区域的活动目标对幼儿的活动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并给予适时适当的帮助。在晨间来园、午饭后、午睡起床、离园活动等零散时间,教师也可鼓励幼儿随时进入活动区域开展活动,此时,教师的观察相对比较随意,幼儿有更多的自。

6.活动评价:灵活运用“三结合”评价方式

区域活动的评价主要涉及幼儿、教师、环境等方面,其中对幼儿的评价是核心。对幼儿区域活动参与情况的评价,可从兴趣和坚持性、合作交往能力、独立性与创造性、认知能力以及规则意识等方面展开。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三结合”评价方式。(1)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重视对活动中各个环节的评价,又重视对活动结果的评价。(2)教师评价与幼儿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详见表1)起引导作用,幼儿评价则起自我发现和自我纠错作用。(3)符号评价与口头评价相结合,运用、、等符号将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记录下来,以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三、生态式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基本要素

1.生态式区域活动材料

生态式区域活动材料既关注材料内涵,也关注材料投放。〔8〕

材料内涵:从单个到系统。生态式区域活动材料的意义和价值是相对于具体的材料操作者而言的。注重挖掘与利用材料的独特价值,关注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同区域或者同一区域中的不同材料之间可形成松散的结合体。幼儿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可通过添加、删减、组合等方式对材料进行调整,使材料焕发出新的意义和价值。

材料投放:从一元主导到多元对话。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投放,不仅是教师的事,更是幼儿、家长乃至社区相关人员的事,后者可以主动提供活动材料,他们有时可能会提供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材料,从而实现由原来的被动提供者向主动参与者角色的根本转变。

2.合适的操作条件

第一,可用低矮的柜子或屏风分隔活动区域。柜子放置稳妥,柜内分格清晰,柜子高度适合幼儿站立时在柜面上的操作。柜子或屏风作为区域分隔物,既便于幼儿的材料取放,又便于划清区域界限。低矮的柜子使活动区域成半封闭状态,既有利于幼儿在各区域内安静地操作,又利于相互交流。

第二,静、闹有序。由于活动目标、内容等的不同,各个区域活动的特点也不同。例如,角色区相对比较“热闹”,阅读区相对比较安静。为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证学习效果,活动区域宜按“由静到闹”的原则进行布局。

第三,充分考虑光源、水源等客观因素。如阅读区宜设置在光线较充足的地方,而科学探索区宜离水源较近,等等。

第四,可变性。活动区应能根据幼儿的学习需要随时作出适当的调整,如大、小区域的转换,新、旧区域的替换,虚、实区域的兼备等。尽可能避免活动区被闲置,以保证有限的空间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第五,差异性。宜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不同的学习特点设置区域,避免“一刀切”。

3.自主的活动时间

区域活动的开展时间不再只由教师预先设定好,在生态式区域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内容,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同伴,以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开展活动。

4.自由的交流氛围

教师应鼓励幼儿用口头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自己的想法,促进师幼、幼幼之间的相互交流。生态式区域活动中的教师和幼儿是平等关系,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表现表达,鼓励幼幼之间的互动,营造出宽松、自由的交流氛围。

5.有效的指导策略

生态式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以间接指导为主,直接指导为辅,主要通过材料投放以及间接干预两种方式进行。教师的指导重在把握时机,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适时解决幼儿的困惑和矛盾、有效应对幼儿在活动中的“无所事事”,积极引导幼儿体验参与区域活动的成就感,对特殊幼儿给予有效指导等。

四、几条经验总结

1.“以儿童为中心”是生态式区域活动课程的基本立场,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是生态式区域活动课程的灵魂

我们将区域活动定位为“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活动材料的投放、区域环境的布置、活动的组织实施都从这一基本立场出发,以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

2.“真实问题”是生态式区域活动课程的基础

我们根据观察分析所整理出来的幼儿的“真实问题”,将幼儿园区域活动分为三类,形成了系列生态式区域活动的课程内容(见表2)。

3.运用多种手段确保“五大要素”有效落实

“有准备的环境”是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基本要素。因此,活动区域的空间设计、材料投放都要精心,活动规则需要明确。不同年龄段幼儿,不同活动区域的活动规则是不一样的。如,对小班幼儿而言,重在在活动过程中尝试建立并执行规则:选自己喜欢的活动,玩什么取什么,玩过的材料要放回原处等。对不同年龄段幼儿呈现规则的方式也应不同。小班可用标记图来提示,如操作规则图示、分类分层摆放图示、进活动区人数图示等;中大班则可通过活动记录表、环境暗示等方法加以提示。

通过有效指导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并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支持;教师应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及时调整活动内容;坚持必要的管理,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思考;不要急于提供答案,充分发挥幼儿之间的相互影响;注意个别指导,创造宽松融洽的活动氛围。

另外,我们还创设了“常规区”和“动态区”,以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通过“分组活动”和“分时段活动”,促进师幼互动和幼幼互动;充分发挥废旧材料在区域活动中的多重价值等。在反复实践中,用多种手段保证材料、操作、选择、儿童语言和成人支持五大要素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艾伦,等.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柯森,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10.

〔2〕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93.

〔3〕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15-218.

〔4〕安・S・爱泼斯坦. 学前教育中的主动学习精要:认识高宽课程模式〔M〕.霍力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3.

〔5〕秦元东.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初探〔J〕.学前教育:幼教版,2006,(3).

〔6〕秦元东.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区域“的特点分析〔J〕.学前教育:幼教版,2006,(10):36-37.

〔7〕王春燕.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J〕.学前教育:幼教版,2006,(5).

〔8〕秦元东,陈芳,等.如何有效实施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64-68.

A Study on Ecological Area Activity Curriculum Based on Children’s Nature and Its Practice

Chen Fang

(Cixi Experimental Kindergarten of Zhejiang, Cixi, 315300)

【Abstract】Using ecology as the guiding theory,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ecological area activity curriculum model which comes from long term practice and takes mutual benefit, mutualism and overall consideration as major strategies. The major contents of this curriculum are: (1) the nature of this curriculum includes play, initiative, localization and ecology; (2) the activity goals come from kindergarten major curriculum; (3) activity contents are based on collective teaching activities; (4)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ctivities consists of 3 parts and 5 elements; (5) activity time includes two types, both fixed and flexible; (6) the assessment of the activities involves “3 combination” evaluation methods.

社区交流发言材料篇7

公共艺术设计选材的原生态之美材料是艺术品的载体,公共艺术通过材料构成作品本身并表达存在的意义。就原生态设计理念而言,公共艺术选择材料首先应遵循无毒无害、可循环利用的原则。特别是在乡村社区,竹、陶等材料远远大于金属、塑料的利用率,不仅是因为这些材料的成本少,更是因为这种材料制作的作品饱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使人们的情感归属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其次,公共艺术材料的使用还应充分考虑作品和环境的关系,强调材料与作品主题的统一性,使作品意义与空间环境浑然天成。

公共艺术设计造型的原生态之美原生态理念崇尚的是自然与人文,它来自于民间,由于地域、习俗、文化的不同,原生态艺术也是千姿百态,各有韵味。但无论原生态艺术的造型风格如何多变,它必定是与周围环境相融洽的;只有与环境共生,公共艺术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如英国雕塑家保拉•郝妮(PaulaHaughney)的《码头工人的记忆》,是一个两只大手捧握的圆球体,在球体上用刻线方法画有鱼、螃蟹、绳索、贝壳等物体。作者在创作之初在当地充分调研,了解到这里是退休海员的居住区,因此产生创作灵感,即“一双码头工人的大手”握有对这个世界的深刻记忆,与周围居民心灵产生共鸣。

公共艺术设计形式的原生态之美公共艺术在创作时不应拘泥于特定的形式,它可以是在已有形式上的再加工,也可以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但无论何种形式,都应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情感的表达。原生态理念从形式上应对环境要素合理利用,是对自然、文化的自然流露,可以使公共艺术更具有人情味。如在已存在的媒介上进行再设计,尊重传统与自然;关注反复循环可再生的艺术形式;鼓励民众真正参与到公共艺术的设计、创作及使用的过程中来。

中国传统村落一直以“天人合一”、“历史文脉”作为其发展理念,与传统村落的生态文化、自然环境、建筑、公共雕塑、壁画等文化活动一脉相承。原生态设计理念在公共艺术中的渗透,还原了公共艺术淳朴、自然的本质,在设计中尽量利用村落社区自身的人文历史等背景元素,并结合材料和艺术手段表现作品的主题,使其成为能够与民众交流的活的艺术,同时也能够使农村社区重新成为充满活力与历史底蕴的生态社区。

公共艺术设计要传承传统文化鲁迅先生曾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是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是可以作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独具价值的因素,将这种优势运用在现代公共艺术中,不仅发扬、传承了传统文化,而且这种结合又能增加作品的艺术价值。

公共艺术设计要满足农民精神需求对于农村社区而言,农民为主体,农村社区公共艺术的创作,归根结底应以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为己任。首先,作为农村社区的公共艺术创造者应深入到农村之中,真正去倾听农民的心声,了解农村的传统、农民的日常生活,搞清楚老、中、青、少不同的想法,才有可能创作出符合农村实际情况、农民愿意接受且符合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其次,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让农民真正参与到具体的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去,使设计充分体现当地人的喜好和地域特色。最后,应强化地方政府职能,完善各项相关机制,重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建立一种“农村文化生活”的长效管理机制。

公共艺术要善于利用当地资源中国早期传统村落由于环境与交通的原因,地域形象十分鲜明,陕北的黄土窑洞,江南的粉墙黛瓦,作为重要的视觉文化为大家所认同。这种地域性给当地人一种强烈的心灵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农村社区的建设,不应仅仅围绕物质上的丰盈,更应保留自我意识。在公共艺术创作中,大力提倡采用当地原生态的物质材料,挖掘本土文化内涵。结语农村社区的公共艺术,主要是以改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为出发点和目标,它是一种视觉文化现象,要结合当地自然景观、人文环境、传统和现代文化,能够让居民产生追求向上的生活态度。原生态理念对公共艺术的渗透,也对公共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又要体现人文特色。研究农村社区公共艺术正是要从农村最本质的状态出发,结合实际,实现农村社区公共艺术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呈现景致优美、布局合理又深具文化内涵的美好环境。

社区交流发言材料篇8

[关键词] 区域活动;教师;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 G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9-0073-03

区域活动是指教师以一定的教育目标和幼儿兴趣为依据,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区域、材料、玩具和学具等,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和活动内容,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活动形式。这种活动独特的教育功能在于,创设宽松的空间促使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正是由于这种独特性,区域活动逐渐成为幼儿园普遍开展的一种活动。

目前,在区域活动的具体实践中,出现了两种教师角色定位不当的现象。第一种是教师指导缺失。教师一味强调幼儿的主动性,自己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存在,忽视幼儿活动的具体情况,缺乏必要的引导,使活动处于无序状态。第二种是教师参与过度。教师不断干涉幼儿的活动,限制幼儿活动的自由,使幼儿失去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可见,在区域活动中,既要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地进行,又要使幼儿自主参与活动,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① 那么,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环境创设者

教师的环境创设者角色,在于创设能激发幼儿兴趣,满足幼儿需要,提供幼儿与同伴、教师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环境。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良好的物质环境,又包括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马拉古奇说:“我们重视环境,因为环境有能力去组织、提升不同年龄的人之间的愉悦关系,创造出美好的环境,提供变化,让选择和活动能日臻完善。而且环境的潜能可以激发社会、情感和认知方面的种种学习。”②可见,创设适宜的环境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作为环境创设者,教师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在物质环境的创设上,对活动区域的空间组织形态和运用方式进行布置,投放多种多样的活动材料。第一,教师根据活动的性质和需要以开放式、封闭式两种形式开辟活动区域,调整静态活动区与动态活动区的位置,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第二,教师对活动材料进行投放。投放材料应适合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具有层次性和多功能性。从材料的结构上看,应投放一定量的低结构材料,如废旧纸盒、饮料筒、布条等。这种材料简单、易寻、可变性强、内容宽泛,可以使幼儿自主构建,自主选择不同的游戏方法和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结构材料明确的操作程序对幼儿的想象和创意的不利影响,调动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第三,提供活动材料应注意阶段性,及时更新与变换。在活动中,应注意随时撤去使用效率低,幼儿不感兴趣的材料,及时填充能吸引幼儿眼球,激发幼儿兴趣的材料,这样可鼓励幼儿参与活动,通过操作获得新知。

另一方面,在心理环境的创设上,尊重每一位幼儿的需要和愿望,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到幼儿活动中,对幼儿表现出支持行为。第一,教师应有一颗爱心,满足幼儿的合理要求,理解和包容幼儿的行为。第二,教师要用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幼儿,积极参与幼儿的活动,不能一味扮演“裁判员”或“警察”的角色,而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给幼儿以信任感和安全感。如教师轻轻抚摸幼儿的头部、背部,经常抱一抱幼儿,与幼儿交流的时候蹲下身来,保持视线的接触等,这样会给幼儿带来温暖和关心的气氛。第三,教师的支持行为主要表现为以积极的情绪或情感与幼儿交流、交往,主动亲近幼儿。如教师与幼儿交流时,面带微笑,态度亲切,使幼儿愿意与教师接触。这种和谐融洽的氛围,有助于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二、观察记录者

教师的观察记录者角色,在于通过对活动的观察记录,灵活掌握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抓住教育的契机,在适当的时候给幼儿创造机会,提供帮助。同时,检查自己提供给幼儿的活动是否促进了幼儿的发展,并进行活动环境再创设和活动形式的再设计。

首先,教师要学会观察。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从而有效地调整活动环境,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教师应确定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观察内容,以科学、欣赏、研究的态度去观察幼儿,用一种开放的心态解读幼儿的行为。作为观察者,教师需要观察创设的环境能否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投放的材料是否适合不同层次水平的幼儿以及幼儿活动的进展,从中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认知水平等。

其次,教师要学会记录。记录是观察成果体现的途径。在观察中,教师可以采用文字、照片、录像、录音等手段进行记录。记录内容以观察内容为基础,主要以幼儿的参与情况为侧重点,逐步扩展到整个活动中去,以幼儿的行为发展状况、情绪、交往为主线,记录下幼儿的行为表现、语言和作品等。幼儿教师所要做的记录应是幼儿在自然状态下的自发行为,是那些对幼儿个体具有意义的行为,而不是那种随意一瞥所捕获到的行为。同时,在记录的过程中,教师要能深入地接近幼儿,走入幼儿的生活,融入幼儿的世界。

最后,教师要学会分析。教师在观察记录完一次活动后,会获得大量的信息。教师应针对观察的目的,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去分析。这些分析,便于教师认识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成为对幼儿形成性评价的依据。同时,在观察、记录、分析中发现的情况,也可以作为教师下一步开展区域活动的参考,作为与家长交流的依据,便于家长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并与教师合作,充实区域活动。

三、支持引导者

教师的支持引导者角色,在于了解幼儿与活动中的材料、环境互动的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分析活动材料,引导幼儿通过自身主体的作用,与活动材料及同伴进行互动。陈鹤琴先生指出:“教师对设备的最大责任,还是要抱着‘这许多设备要和儿童发生关系的目的’去做。”③ 因此,教师的支持引导者角色至关重要,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教师应着眼于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留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操作情况及交往能力等,选择恰当的机会参与幼儿的活动,与幼儿共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干预幼儿活动。比如,在活动中幼儿可能会出现停顿,玩不下去,或情节贫乏,主题单调等情况,教师需要加以引导,促进幼儿对生活的观察,丰富知识经验,或是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进一步指导幼儿的活动技能。

其二,教师的支持引导需有灵活性和艺术性。教师对区域活动的引导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肢体语言参与活动,以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教师还可以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采用不同的指导性语言,如对小班幼儿采用生动形象、游戏化的语言,对中班幼儿采用启发性的语言,对大班幼儿采用理性化的语言等。

其三,教师的支持引导应站在幼儿的立场上。教师要用一颗童心去理解幼儿,以幼儿的“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区域活动,这种“合作伙伴”提供的支持最容易与幼儿沟通,也最容易被幼儿接纳。如教师可以根据区域活动的需要,扮演不同的游戏角色,参与幼儿的活动。

四、客观评价者

教师的客观评价者角色,在于在真实的活动情境中,通过观察幼儿的实际表现,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评价幼儿的思维和发展。评价不只关注幼儿本身,同时关注幼儿同伴、环境等相关因素。教师作为客观评价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教师的评价应在有意义的、真实的活动情境中进行。在每个区域活动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活动,通过对幼儿在操作材料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观察,评价幼儿在不同活动中的水平。

其二,教师的评价应采用日常观察和年终的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在日常区域活动观察中,教师可以采用详细的评分量表和等级量表评价活动,保证评价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总结性评价主要对日常搜集的信息进行汇总,并对日常生活中难以观察的项目进行专门的观察或测查。

其三,教师的评价应顾及全体,注重差异。教师对幼儿的每一种评价,都会影响幼儿的思维、性格、情绪、认知等心理行为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活动实际,巧妙运用各种评价手段,采用幼儿容易接受的形式,对不同的幼儿采用不同的评价,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幼儿。

五、成果分享者

教师的成果分享者角色,在于在活动进程中,鼓励幼儿自由探索、自由表现,并对幼儿的每一个创意表现出赞赏、肯定的态度,让幼儿感到教师认可他的活动成果,共同分享活动所带来的欢乐。

其一,教师作为幼儿成果的分享者,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束时,应该能与幼儿分享体验,分享发现,使幼儿以更大的热情去期盼和投入下一次区域活动。同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将活动的结果当众操作演示,然后把获得的知识经验与大家共同分享,使幼儿从中得到启发,将知识经验迁移运用到新的活动中去。

其二,教师作为幼儿成果的分享者,可以有多种活动方式。教师可以与幼儿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享,由于小组人数少,幼儿可以畅所欲言,教师在倾听幼儿的过程中,适时进行归纳,鼓励幼儿继续探寻,使幼儿在分享过程中获得参与感和归属感。教师也可以组织全班幼儿一起进行分享,由于人数较多,不可能每个幼儿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语言陈述,因此可以借助展示作品或展示操作过程的形式进行分享。

其三,教师作为幼儿成果的分享者,通过交流,使幼儿进一步明确活动目的,有助于解决活动中的规则问题。特别是当个别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出现不良行为时,教师可以与其进行个别谈话,帮助其认识错误,提高规则意识,以免再次犯类似的错误。

总之,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只有在区域活动中,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

才能保证区域活动有效、有序地进行,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注释

①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②(美)Carn Edwards,Lella Gandini,GeorgeForman:《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瑞吉欧・艾密莉亚教育取向――进一步的回响》,罗雅芬等译,台湾心理出版社2000年版,第193页

③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下集),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164页

上一篇:驻村交流材料范文 下一篇:讨论交流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