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范文

时间:2023-11-01 10:04:19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篇1

一、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指导思想

我们认为,本届政府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应该是: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社会信用制度。与现代信用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信用服务企业主体、信用制度和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基本形成,信用市场体系有较大发展。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失信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市场经济秩序明显好转。覆盖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初步建立。

社会信用包括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和公共信用(主要指政府行政和司法的公信力)。企业信用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重点和突破口,个人信用是基础,政府信用是关键。因此,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应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指导,以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为目的,以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为突破口,以培育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为重点,以培育市场化运作的现代信用服务企业为支撑,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引导作用,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带动、社会参与”的原则,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规范有序地向前推进。

二、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的内涵十分丰富,现代信用体系建设任务艰巨。在我国公民和各类市场主体信用意识普遍淡薄、信用管理法律法规很不健全的情况下,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加强规划和协调,紧紧围绕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循序渐进,稳步实施,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1、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起步重点

从涉及信用数据与市场监管的部门来看,社会信用体系应从非金融部门,主要是行政执法和司法部门开始建设,逐步向金融部门延伸(金融部门可以从行业内部联合征信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建立了银行贷款咨询系统)。

从社会信用体系的各个分领域来看,应从建设目前最为紧迫、障碍相对最小的企业信用体系开始,逐步向个人信用体系延伸。企业信用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

从信用数据源的建设和开放来看,应从各个政府部门内部信用数据的整合与充分利用开始,逐步向政府内部信用数据的整合与充分利用延伸,最后实现政府与信用服务企业信用数据的共享。

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推动力量来看,应从政府引导和推动开始,逐步向主要通过信用中介机构为主的市场化运作过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形成和维护社会信用关系中的积极作用。

2、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骤的设想

第一阶段:2004-2005年,起步阶段。主要工作是: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法律法规,主要是《征信管理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这两项最基本的法律法规,同时修订或废止有关法律法规中的相应条款。初步形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思路。建立和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政府组织与管理机构。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开始形成各类市场主体诚实守信、依法经营的社会氛围。

第二阶段:2005-2007年,实施阶段。主要工作是:《企业征信管理条例》,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和司法部门内部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各部门内部信用信息共享。大力培育信用服务企业,加强信用服务企业的数据库建设和维护、信用评分等关键性技术研究。积极培育信用信息的市场需求,扩大信用信息使用范围,在银行贷款、招投标、政府采购中要求有关企业提供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出具的信用报告,为信用服务向市场方向发展奠定市场需求基础。加强和改进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的监管,建立比较规范统一的、以信用信息为基础的分类监管制度,包括预警机制、奖惩机制、信息记录和披露制度等。推动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机构。建立信用行业标准化体系,信用数据库标准、数据格式标准、信用报告标准、信用产品质量标准、企业代码等基本形成。

第三阶段:2007-2008年,完善阶段。主要工作是:《个人征信管理条例》。建立和完善国家信用信息数据平台,实现信用信息的有效交换和充分共享,具备向信用服务企业提供成套信用数据的能力。企业信用体系全面形成并充分发挥作用。个人信用体系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大城市基本形成并发挥作用。基本形成比较规范的社会信用约束机制、惩戒机制,形成比较规范、健全的信用行业管理和监督工作制度与体系。诚实守信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市场规范和道德准则。

3、进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的思路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完善制度,有序推进。结合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试点可以分成几种不同类型分别进行。

一是地区试点。可以在南方、北方和中西部各选择1个省开展企业信用试点,在东部地区的1—2个大城市开展个人信用试点。

二是部门试点。可以选择2—3个行政执法部门开展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三是企业试点。可以分别选择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机构各1—2家开展试点。

试点应在全国统一部署下进行,坚持总体设计、统筹协调、以点带面的方式。试点的主要任务是:(1)选择不同行业和重要环节先期开展工作,加强体系构建的统筹协调和有序推进。(2)对制度建设的重大问题、制约信用体系建设的瓶颈问题,多方面、多种形式、多角度地进行探索,组织联合攻关,寻求重点突破。(3)调动和发挥部门、地方、行业组织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局部和行业率先突破,取得经验,对全局起示范和带动作用,避免重复建设,少走弯路,加快总体建设步伐。

要通过试点,全面掌握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要障碍和难点,提出我国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方式和途径。

三、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措施

第一,加强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领导。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把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作为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到议事日程。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规划工作,做到统一部署,统一实施。建立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做到管理机构、工作方案和组织实施三落实。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综合协调的指导机构,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成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面组织、指导和推动这项工作。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各地、各行业协会和征信机构的试点工作应及时发现问题和总结试点经验,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方面先行一步。

第二,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信息化建设。社会信用信息公开和共享,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我国各行业重点建设了“金卡”、“金关”、“金税”、“金盾”等信息化工程,各行业、各部门利用公用通信网组建的全国性信息应用系统已达到187个,全国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交换共享的条件已经具备。应逐步开展各方面信用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工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统一框架下,完成联合征信与管理,加强信用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工商、税务、海关、质检、食品药品监管、公安等执法部门和重点行业,可率先进行信用信息交换共享试点,探索和实践信息交换和共享的可行方案,为今后建设全社会信用体系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建立统一的政府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目前我国有关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大多还是由政府部门和行业机构掌控,我国信用信息商业化、社会化的法律环境和市场条件还不具备,单靠信用专业机构难以开展征信业务。政府应成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第一推动力”,加快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依托政府公共电子政务平台推进信用信息的公开化,加快统一的信用信息市场的形成。加快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信用信息的开放,在保护国家信息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权的原则下,向合格的征信机构开放信用数据,支持社会征信服务行业低成本、高效率地获得信用信息资源。

第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标准化管理。建设社会信用体系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避免各地自搞一套、重复建设,造成资源和财力的浪费。应抓紧制定和规范信用信息采集的技术标准,如信用主体的标识、信用信息分类及编码、信用数据格式和征信数据库建设规范等通用标准,提高信用信息的采集和流通效率。信用行业管理部门应积极参与和引导信用行业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订工作,加速整合全社会的信用数据。规范征信行业管理和服务,制定统一的信用报告标准文本,逐步建议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公共信用信息披露系统、以行业协会为主体的同业信用自律系统和以信用中介机构为主体的市场信用服务系统。实现信用信息的专业化、标准化和市场化。

第五,加强信用行业监管,推进信用市场化建设。建立信用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对各类征信机构设置严格的资质和市场准入标准,反对不正当竞争。对资信评级机构和信用担保公司的准入和管理要严格许可制度,并强化日常监管。支持和鼓励信用行业强化守信意识和诚信自律,建立信用业同业监督机制,对失信行为进行行业评议和相应处罚。坚持市场化发展方向,推进我国社会信用服务业的发展。各级政府除提供必要的引导性投资外,原则上不直接参与投资和经营。制定有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信用行业的均衡发展,形成合理的行业结构,增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服务能力。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篇2

一、工作目标

在乳制品、肉类食品诚信试点基础上,加快推进调味品、饮料、罐头、葡萄酒等行业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全部建立诚信管理体系;进一步发挥部门协调机制作用,研究制定省、市诚信工作联动机制;加大诚信标准宣贯力度,加快企业建立诚信管理体系进度;组织开展诚信管理体系评价工作,积极探索失信惩戒和诚信激励机制;开展诚信建设专题宣传,营造食品行业良好诚信氛围。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诚信建设协调工作机制。一是按照《省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适时召开部门联席会议,通报食品工业企业诚信建设工作开展情况,研究并协调解决诚信体系建设推动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一步明确各市、行业组织在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中的职责任务。二是加强与工信部和各市经信委的联系机制。三是建立食品企业诚信建设工作监督及信息报送制度。检查督促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开展情况,建立定期报告制度。

(二)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工作指导。继续加强对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督促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逐步建立诚信管理体系。二是加大标准体系宣贯力度,按照《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CMS)建立及实施通用要求》,继续加大对乳制品、肉类、调味品、饮料、罐头、葡萄酒行业实施指南宣传贯彻力度,发放教学光盘供各市相关部门及企业培训使用。三是开展培训交流。组织各市和重点企业参加诚信标准、制度培训,以及企业管理层、关键岗位人员培训。采取积极有效方式,开展地区、行业间学习交流活动,组织各市和基础条件较好的试点企业赴全国首批试点省学习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经验。

(三)进一步完善诚信管理制度。督促各试点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在原有管理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并完善诚信管理制度。重点建立食用农产品原料及其他辅料进货管理制度,生产过程及仓储管理制度,产品检验、不合格品处理制度,企业广告宣传、合同管理、标识管理制度,产品追溯、召回、申投诉处理、食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从业人员诚信教育及考核、关键岗位人员诚信信息等相关记录档案管理制度,诚信内部核查、诚信风险信息收集评估、诚信危机处理和预警制度等7项管理制度。

(四)推进企业诚信体系评价。一是组织先期试点的乳制品企业开展对标达标活动,及时帮助企业纠正体系运行、自查自评中发现的问题。二是组织开展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评价工作。按照《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评价工作规则(试行)》要求,依照企业自愿申请的原则,适时组织食品工业企业通过委托评价机构开展诚信管理体系评价。

(五)加强行业自律约束机制建设。一是各地食品行业协会要制定和完善行规行约,在行业内开展诚信宣言、公约、自查或互查等自律活动。二是食品企业要重合同、守信誉、依法生产经营,倡导文明诚信经商,提高企业和员工的诚信意识,形成有效的企业自律机制。

(六)加强诚信宣传与诚信文化建设。一是宣传诚信建设情况。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宣传企业诚信建设,对试点企业的好做法和取得的成效进行宣传。二是组织食品企业开展诚信体系建设交流。适时组织召开诚信体系建设交流会或组织参观诚信体系建设试点企业。三是开展专题宣传活动。通过咨询服务、张贴诚信宣传画、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营造大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

(七)加强诚信奖惩机制建设。积极争取政府及财政支持,推动在国家食品储备、政府采购、招投标管理、公共服务、项目核准、技术改造、融资授信、有关资金政策、信用担保、社会宣传等方面参考使用企业诚信信息及评价结果,对诚信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和优先安排。同时,以法律法规为依据,通过失信曝光、分类监管和市场退出机制等手段加大对失信企业惩戒力度,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八)开展诚信体系建设监督检查。7月底前,各试点企业要认真对照标准体系,开展自查。8月底前,各市经信部门要对本市试点企业进行全面检查,全面了解企业诚信建设进展情况,帮助企业解决在诚信体系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推动试点工作深入开展。9月份,省经信委将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抽查。

三、工作要求

(一)明确工作目标。各市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把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作为提升企业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建立食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对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职责。要结合地方实际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并会同相关部门认真组织落实。

(二)加强组织领导。各市要结合实际,加强对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地方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行业规范与自律作用,形成全方位、多层面合力推动、协同推进的局面。

(三)落实主体责任。各市要加大诚信标准宣贯力度,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诚信管理制度,加强企业质量管理,落实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篇3

中央重视

张志刚说,今天的局面是各方面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共同努力的结果。

他介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这为推进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新一届政府刚刚组建之际,就对加快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作出了工作部署,在今年4月召开的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会议上,国务院领导同志就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要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并且明确指出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领导小组要负责抓好社会信用体系这项工作。

按照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全国整规办已经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这些工作包括:1、研究提出了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基本思路。2、开展了社会的诚信教育宣传活动。如会同、中央文明办、司法部、教育部、全国总工会的六部委下发了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的工作意见。3、召开了多种形式的座谈会,开展调研活动积极推进地方和部门信用体系的建设。目前已经研究提出了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对全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工作,有了一个通盘的考虑,将按照程序报请批准后实施。

政府推进

张志刚介绍说,各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在推进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切实有效的工作。

第一,行政执法部门行动迅速,工商、税务、海关、质检、食品药品监管局行政执法部门,依照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了部门规章和管理规范,为实施部门信用管理创造了条件。在开展专项整顿的基础上结合业务工作,着手制订信用标准,建立信用档案,对本行业实行信用分类管理。海关、工商、税务等部门,根据企业信用记录和违规情况,对企业实行不同形式的分类管理。做到奖励守信,惩戒违规。

对信用好的企业实行免检抽检开办绿色通道鼓励措施,对信用不好,有违规行为的企业,实行分类的重点监管,有效地提高了监管的效果。并且通过奖优惩劣,如海关总署对企业实行了ABC的动态管理,在加工贸易企业实行了数年,推进非常平稳,效果也很好。而且这一套管理实施的作用是促进C类、D类企业不断地向B类和A类企业升级,使我国诚信首法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税务总局制定了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工商总局制定了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的管理意见,食品药品监管局制定了药品监督诚信管理暂行规定,对企业采用六个等级的信用评价标准,质检总局正围绕内部的监管需要,研究制定了相应的质量等级分类制度。

第二,职能管理部门开始起步。财政、商务、建设、农业、旅游等管理部门,选择财会、导游、进出口企业、建筑施工单位等重点行业,制定诚信标准,建立诚信档案,实施了违规公示制度。财政部发挥了注册会计师制度的作用,制定了注册会计师和评估师的纲要,明确了行业的制度目标、诚信标准和道德规范,并且在吉林和上海开展了财会人员信用分级评定管理的试点。

商务部对进出口企业,三资企业,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加大了建立信用档案工作的力度;建设部通过信用分类标准,对建筑施工单位的违背失信行为,采取了公示警告,对规范违规企业的经营行为,效果明显。

第三,金融外汇管理系统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加快推进工作。金融系统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是行动最早的,目前管理比较规范,而且已经出现了实效,取得一些实际成果。

金融系统在部分省市开展了创建金融安全区的活动,治理金融信用秩序,加大了处罚逃税者的行为,并在信贷支持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人民银行建立的银行信贷等级咨询系统,实行全国联网。一些商业银行利用该系统成功识别了改名套债,隐瞒负债,联保、护保重复抵押的欺骗行为。据抽样调查,该系统今年6月阻止了一批相当大的不良贷款,减少了信贷风险。

证监会将证券经营机构和高级管理公司作为信用管理的重点,并且针对资信,证券评级制定了管理办法。国家外汇管理局领导高度重视,把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整顿外汇市场的治本之策。在严厉打击外汇违法行为,促进社会总体合法守信的经营方面,采用疏堵并举,创造了良好的信用体系政策法规环境。外汇管理局要奖励守信的企业,这类企业甚至打一个电话就可以核销相应的外汇,因此提供了最大的方便。他们运用电子网络手段,奠定信用体系建设的硬件基础。在营造市场氛围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还制定了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五年方案和一整套信用管理指标及制度。

第四,其它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并参与信用体系建设。,中央文明办、司法部、教育部、全国总工会,提出了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活动。结合普法工作,加强诚信教育,这项工作由吴仪副总理亲自部署。社会诚信信用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全社会信用意识与观念水平的提高,因此,大量普遍经常反复出现的社会诚信教育,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社会诚信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中央文明办,司法部、教育部、全国总工会提出在全社会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育部甚至已经编写出诚信教育的课本,从孩子抓起,全面抓。国务院法制办积极推动信用立法工作,抓紧研究修改有关的信用法规草案。监察部就加强政府信用问题,做了专门研究。因为信用的问题说起来有关政府的公信力,推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建设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公安部、高法、高检等部门也在推动社会信用体系方面提出了工作思路,并且采取了一些实际步骤。

第五,全国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办公室与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已经共同建立起涉外知识产权保护的定期联系和沟通的工作制度。我们初步商定,每个季度要召开一次涉外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联系和沟通,各分工领导小组成员全部参加,包括知识产权局、专利局,还有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部门,他们都是领导小组的成员。

第六,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地也进行了积极的推动。

一是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规范市场经济,建立市场体系和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的,加速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与国际接轨的社会信用体系。

二是部分省市在行业开展试点,比如湖南省对建筑行业,江苏省、福建省等省针对企业逃脱银行债务的行为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许多地方进行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试点,大部分中西部省份也提出了开展诚信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建设方案。

张志刚指出,各地方各部门重视信用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对信用体系建设认识上不统一。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建立信用体系重要意义和紧迫感认识不够,如何开展工作的思路不清晰。

2,信息不能有效向社会公开,这是当前制约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瓶颈。目前我国大约60%的信用信息掌握在政府各部门手中,但是这些信息一般都没有向社会公开,一方面造成信用信息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和各类信用中介组织拿不到信用资料,很难开展信用管理和相关服务。专家们说,一个企业一个人的资信行为,信用水平,信用行为,是这个企业和个人开展经济活动的一个“经济身份证”,也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有的是优良的资产,有的是不良资产)。所以信用信息要走向社会,向社会公开。

张志刚重点介绍说,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对社会经济制度的监督,它既是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也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变革。为什么这么说呢?他作出了如下解释。

第一,我们过去对违背失信的行为采取个案处理,在媒体上爆光确实有一定的威慑力,这个今后也是有必要的,但是社会信用体系的监督,不能满足于个别试点的监督,而应该对企业的整个经营行为全过程进行监督,变一个点的监督为全过程的监督。

第二,已经从部门封闭型的监督变成全社会网络化的监督。比如海关监督,某一个企业已经在走私了,可是发现银行还在给它贷款,海关说银行带来的很可能就是罚没收入,已经从行业的监督变成全社会开放式网络化监督。

第三,已经从单纯的行政监督和一般的舆论监督变成了长时间、大力度广泛的全社会监督。因为一个企业的守信誉状况,被中介组织和相关的企业制成信用产品,在全社会要出售,要广为流传。要对过去的守信实际行为,要对今后的经济行为,产生长时间的影响。所以,它已经由单纯的行政监督改为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在全社会监督。

第四,由过去简单的重视立法,又加强了执法。一个企业一个人的经济行为的信用水平,实际是他守法状况的记录,所以我们作出记录的时候,是依法行事的。在执法领域里延伸,立法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法律的实施。

这一切的变革说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这是我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信用信息不公开的状况下,如果不进行改变,信用服务制度就很难形成。另外,信用信息还出现了部门的分割,不能共享,互相封锁的现象,而且还比较普遍;地方信用体系的建设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3,我们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还缺乏全国统筹协调和统一指导。

下一步思路

张志刚说,市场监督是政府的职能,整顿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整顿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社会信用体系,是一种社会机制,它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信用信息应当依法公开传播,以信用服务市场化经营,以政府有效监管为手段,实现对守信行为的褒扬,对失信行为的社会惩罚,维护经济秩序的正常进行,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全面发展。健全这样一种社会机制,需要综合抓好信用道德文化和信用法律环境建设,发展信用服务产业,实施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完善技术支撑体系等多方面的工作。比如我们现在已经有金卡、金税等等这样的互联网工程,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这表明我们技术支撑条件已经初步具备。

他提出,推进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应当既借鉴国际经验,又切合国内实际,具有中国特色,要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服务。他认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水平也是市场经济发育成熟程度的一个指标。

张志刚说,全国整规办作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统一协调组织单位,一定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确定的基本思想和原则,突出重点,全力以赴。当前需明确以下几项任务:

一是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规范市场经济,建立市场体系和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的,加速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与国际接轨的社会信用体系。

二是尽快形成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架构和运行机制。主要以社会信用制度,信用管理服务系统,社会信用,监督和惩监机制为基本架构,建立政府部门的信用监管和公共服务,市场信用服务机构的商业化运作、行业组织的诚信活动与自律三方面有机运行。

三是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统筹协调,分布实施。抓紧出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纲要,切实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步伐,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

为此整规办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抓好试点工作。选择在这项工作已经起步的地区和工作比较好的部门组织试点。

2,会同国务院法制办,提出信用体系的主体框架并抓紧落实。

3,会同公安部、国家标准委员会等有关部门,抓好信用标准体系的建设工作。

4,开展全社会的诚信宣传教育活动。这项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必须长期坚持下去。计划在《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六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的基础上,每年拿出配套的工作方案,在宣传教育上,充分发挥各部门和各社会团体的作用,把这项工作抓出成效。同时,组织编写出领导干部信用知识读本和公务员信用知识读本,并会同有关部门,着手开展各级公务员试点企业的培训工作。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篇4

一、工作目标

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要达到以下目标:2011年底前。

一)建立和完善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专栏,各市、州、县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托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共享平台”和当地政府网站。集中公开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

二)实现企业、从业人员、工程项目、质量安全事故数据库之间的动态联动和数据库信息同步共享。进一步完善全省建设类企业和从业人员基础信息。

三)实现全省新开工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项目的报建、招标投标、合同备案、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质量安全监督、竣工验收备案各主要环节的网上监管。进一步完善工程项目数据库。

四)制定完善建设类企业市场行为信用评价办法,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实现对企业和从业人员动态监管和差别化监管。

二、职责与分工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一)住房城乡建设厅成立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督促指导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开展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制定实施意见和计划,组织工作检查、交流和总结。

二)各市、州、县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托门户网站和“省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共享平台”建立“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专栏”并与当地政府网站链接。负责收集、整理、录入、审核、、上报工程项目信息和企业、从业人员信用信息。

指导各市、州、县做好相关工作。三)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处、站按照各自工作职责做好信息的收集、认定和工作。

三、工作原则

整合资源。各地要充分利用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共享平台”和门户网站,一)统筹规划。整合信息资源,集中公布信息,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要把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与治理商业贿赂、推进政务公开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相互促进。

分级实施。各地要严格按照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的目标任务要求,二)统一规范。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坚持“三个结合”项目信息公开与网上办事相结合、项目信息公开与行政审批相结合、项目信息公开与市场监管相结合)及时公开相关信息。

循序渐进。重点公布政府投资的重大城乡建设项目信息、建设类企业和从业人员的信用信息,三)突出重点。突出对不良行为信息的披露,逐步实现对工程建设各类信息的全覆盖。逐步为企业和个人建立信用档案,有效实施联动监管。

确保准确。各地要制定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采集、审核、、更正和使用等相关管理规定,四)精心实施。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落实工作责任制,切实做好信息平台建设和信息的采集、整理、和报送工作,确保信息有效、准确和及时。

四、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

落实责任。各地要加强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一)加强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指定一名分管领导具体抓。要建立机构,制定方案,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和责任制度,将目标任务细化,做好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各地要将本地区组织机构和具体实施部门的名单和联系方式上报住房城乡建设厅。要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操作技术培训,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严格考核。住房城乡建设厅在年底对各地开展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进行检查,二)加强监督。并将检查情况作为对各地年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地要加大对工作开展情况的检查,对工作迟缓的地区和部门,实施重点督查,促其整改落实。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得力,不抓不管,以致造成工作落空,工作效果不明显的要追究单位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篇5

为了积极探索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和治本之策,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今年××省人民政府确定××市为我省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又把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列为今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动员培训大会,目的就是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精神,动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以试点工作为契机,以食品安全信用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扎实工作,开创我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新局面。本次动员培训会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培训中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协调司、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高度重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惠鲁生副局长对办好本次培训作了重要指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培训中心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共同联办此次会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协调司徐景和副司长亲临会议作专题报告,国家肉类协会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副组长兼试点办公室主任高观同志、国家粮食协会宋丹丕秘书长、国家儿童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组组长、儿童食品学会王柏琴副秘书长等几位专家在百忙中莅临专题辅导,这一切为我们高水平培训和动员提供了良好条件。一会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赵光云副局长、国家局培训中心张永华副主任还要作动员讲话。上级领导的关怀和重视,增强了我们搞好试点的信心和决心,我们一定不要辜负上级期望,以扎实工作,全力推进试点进程。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培训中心、国家肉类协会、国家粮食协会、国家儿童食品协会和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市食品安全工作给予的关怀和支持表示衷心谢意。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维持市场经济正常秩序的保证。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健康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国务院提出:从2003年起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政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重于泰山,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意义重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近年来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全面实施食品放心工程,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不断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活动,我市食品安全状况总体是好的。但是同人民要求相比较、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较,仍有差距。我市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尚未能根本解决,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最近国内外曝光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都反映出个别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利欲熏心,不按标准生产甚至在食品生产中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尤其是滥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的问题非常突出。从实际情况看,这些食品安全案件主要并不是因为这些企业的生产技术条件落后所造成的,而是少数生产经营者丧尽天良,见利忘义,造假售假所致。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从最基础的、最根本的建设抓起。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是食品安全的治本之策和长效机制,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以培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遵纪守法为核心,通过相应的制度规范、运行系统和运行机制的建设,实现褒奖守信、惩戒失信,从而全面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已清楚地表明: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已迫在眉睫,到了非做不可的地步。这项工作已不是将来时,而是现在时,不是可做可不做,而是要非做不可。

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有利于从根本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利于进一步规范食品市场经营秩序,建立起新型的食品安全治理机制,实现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它既是“信用××”的重要内容,又是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必须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通过坚强的组织领导、广泛的宣传教育、系统的制度创新、扎实的实践探索、不懈的工作努力,把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推向深入。

二、当前的几项重点工作。

当前各有关部门、各试点企业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下一阶段是试点工作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们能否圆满地完成试点方案所确定的各项任务,能否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的信用体系建设道路,直接关系到试点工作的成败。为此,在下一阶段要围绕主题,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科学的决策来源于科学的判断,而科学的判断则来源于深入的调查。要针对试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深入而细致的调查,了解本行业试点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数量、行业分布、企业性质、组织形式、注册资本、产权结构、经营状况、品牌特点、履约能力等)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资质是否合法,制度是否健全,管理是否规范等),对试点工作的认识(包括认知程度、参与力等),消费者评价(对食品品牌的知晓度,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等等。对试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社会的基本评价,要做到情况明、底数清、问题准,发现问题,剖析问题,研究对策,总结经验。

(二)大力开展宣传培训。这次培训仅仅是开始,下一步仍要开展各种培训。通过理论研讨、知识培训、法制讲座等多种形式,精心组织好食品安全法律知识、社会信用基础知识、食品安全事故案例。信用典型案例和食品放心工程建设等一系列的培训教育工作,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培训对象包括试点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质量管理与技术部门的负责人、其他关键岗位的负责人和企业的其他员工,以及食品药品监管、农业、质监、工商、卫生、贸易、粮食等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执法人员和行业协会的有关工作人员。对食品生产企业的培训工作着力点应放在严格生产标准,完备生产条件,确保食品质量上;对食品流通企业的着力点应放在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和综合业务素质,杜绝假冒伪劣食品上。通过培训教育活动,要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工作地方政府负总责,企业法人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消费者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的意识。应定期对广大消费者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要求,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大力普及食品安全信用知识,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到“人无信不立,企无信不兴,政无信不行”的道理,使诚信成为每一位公民、每一个食品企业的立足社会、立足市场的根本。

(三)建立健全企业生产经营档案。各试点企业要按照《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和《××市肉类行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市粮食行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市儿童食品行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的要求和部署,依照国家《肉类行业生产经营档案示范文本》、《粮食行业生产经营档案示范文本》、《儿童食品行业生产经营档案示范文本》三个示范文本,结合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特点,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如原材料采购验收制度、生产台帐制度、购销记录制度、索证索票制度、风险控制制度,产品说明制度,包装标识制度,出厂检验制度,并对制度的执行情况作出全面、客观详实的原始记录,通过建立健全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内部档案,切实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水平。在试点期间,每个试点企业都要普遍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规范的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档案,为企业信用监管档案的建立提供基本保障。

(四)建立健全监管信用档案。要结合监管工作和服务工作的需要,综合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管信息和行业信息,积极探讨构建统一的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平台,建立健全试点企业的监管信用档案。试点企业的监管信用档案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企业的基本信息、优良信息、提示信息和警示信息等。只服务于监管机关和行业协会的工作需要,而不对社会公布的信息为闭环信息,而经过遴选,服务于广大消费者知情权,对全社会公开的信息为开环信息。闭环信息要畅通,开环信息要规范。要通过食品企业监管信用档案的建设,积极探索食品安全统一管理、综合执法、联合执法的路子。

(五)建立健全信用奖惩机制。要充分利用“企业生产经营档案和监管信用档案”的成果,建立并发挥信用奖惩机制的作用,褒奖守信,惩戒失信。对长期守法诚信企业要给予宣传、支持和表彰,在年检、抽检等方面给予便利和优惠;对严重违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制假售假等严重失信的食品企业及法定代表人列入“黑名单”,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形成联合打假、失信曝光的机制,使不守信者寸步难行。

今天参加培训的还有试点以外90多家我市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这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试点结束后,我们将在食品行业全面推行,希望你们积极地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三、几点希望和要求。

下一阶段的试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部门、各试点企业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为保障实施阶段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这里我再提出几点希望和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大力度,精心组织,悉心安排,确保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收到实效。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涉及面广、影响大,必须坚持“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方针,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协同作战。要明确工作任务和具体目标,落实责任制,把任务和责任逐级分解到有关单位和人员,并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各牵头部门、责任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落实专人。为提高工作效率,集中精力,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主要成员单位要抽人集中办公,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要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每月要听取一次各牵头单位的专题汇报,同时各主管部门要做到重大情况及时报告。

(二)积极探索,用于实践。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难度非常大的工作。它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可以照搬,试点行业要在试点工作中要树立开拓意识和创新意识,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只要有利于确保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有利于切实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素质,有利于提高政府食品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就要大胆地闯,大胆地试,要凭借××信息化程度比较高,中介机构发展成熟,企业信誉度好等优势,试点工作要率先走在全国前列。

(三)强化宣传,营造氛围。要把宣传教育工作贯穿于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全过程。要大力宣传我市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试点工作,帮助消费者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和绿色消费时尚。有关部门要树立典型、及时总结经验,形成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要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建立食品质量信息体系,及时收集、分析、食品质量信息,执法部门对有害食品要形成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和震慑力量,做到该曝光的曝光,该封杀的坚决封杀,以达到指导标准生产、引导安全消费的目的。

(四)督促检查,狠抓落实。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认真组织整改。各相关部门、相关单位、各试点企业,要理清思路,抓紧时间,倒排日程,把试点工作做细、做实。

同志们,抓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既是民心工程,也是效益工程;不仅是经济工作,更是政治任务。关系百姓,关乎民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将试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向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向广大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为我省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探索经验,为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最后,祝培训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篇6

专家指出,整体看,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经历了从金融、经济到社会范畴,从局部领域到社会其他领域,从一行业到多行业,从中央各部门到地方的发展历程,其中,还重点突出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实现了从广度到深度的纵深发展。

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多次明确提出把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一项基本制度来抓。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2007年,国务院《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以法制为基础,信用制度为核心,以健全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建立全国范围信贷征信机构与社会征信机构并存、服务各具特色的征信机构体系,最终形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为进一步统筹协调、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牵头召开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落实部署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急需重点推进的十项工作。2008年,国务院进一步明确人民银行承担“管理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职责,并牵头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人民银行。在人民银行与各部门、各地区共同推动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较为快速的发展时期。

在此期间,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范围和内涵也不断扩充。从金融领域信用体系建设(金融征信),扩大到经济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经济征信)。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扩大至包括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领域的信用建设,既涵盖经济领域,又涵盖道德范畴。

同时,我国行业信用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在人民银行的协调、推动下,各行业主管部门按照《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完善行业信用记录,推进行业信用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本行业、本部门信用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多数行业主管部门建立了本行业与信用相关的信息系统,对管理对象实行信用评价,实行不同的管理措施。部分部门之间实现了信用信息互联和共享,提高了信用信息的使用效率,促进了部门之间的联合监管。

多数省、市、区也建立了当地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协调机制,部分地方成立了当地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定了促进当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制度,有效推动了地方信用建设。多数地方政府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加强了信用信息的公开,促进信用产品的应用,推动政府信息联网工程建设,实现了不同部门信用信息在地方内的交换和共享。

在重点领域的推进上,2010年,人民银行印发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步入规范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近年来,人民银行协调相关部门,通过建设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搭建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评价等方式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国累计补充完善中小企业信息235.3万户。实践证明,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在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提高社会信用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9年,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走上了规范发展的道路。人民银行协调相关部门,通过建设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立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开展农户信用评价、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等形式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为1.48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并对其中9784万农户进行了信用评定。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创新农村信用管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相关专家指出,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制度安排。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防范金融风险、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客观需要。在当前市场经济活动中,逃废债务、拖欠贷款、偷逃骗税、商业欺诈、非法集资等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经济秩序和金融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对于防范和惩治失信行为,促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维护正常社会经济秩序,推进政府部门依法履职,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征信业发展报告(2003-2013)》在谈到未来发展时表示,“未来五年,要以健全信用法规、制度和标准化体系为基础,以推进行业信用建设、地方信用建设和征信市场发展为重点,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这句言简意赅的表述,既点明了未来发展的基础,也指明了发展重点和方向,清晰地勾勒出征信体系发展的未来模板,着重凸现出法制、市场、体系等几个关键词。”来自华安证券的宏观分析师指出。

具体措施上,《报告》明确,将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发展纲要(2013-2020)年》为指导框架和发展原则,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协调机制的作用,积极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各地方、各行业主管部门推动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本地方、本行业的信用信息记录,在各部门、各地方信用信息基本分工明确的基础上,记录个人和机构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信用状况,在此基础上推动信用信息在行业间、地区间的交换和共享。要促进信用信息的应用与服务,促进企业和个人自律,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形成有效的市场约束,推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

在加快推进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面,《报告》指出,将选择部分地(市县)作为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创新工作模式与方法,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工作全面推进。完善信息征集体系,优化小微企业和农户信息指标体系,加快电子化信用信息档案建设。建立健全小微企业和农户的信用评价机制,推进小微企业信用评级(分)和“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健全小微企业、农户的信用信息共享和应用机制,做好对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社会的信用信息服务。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篇7

这次会议是在水利发展与改革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贯彻党的*大和*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国水利工作会议要求,总结近年来水利信息化工作,分析水利信息化面临的形势,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水利信息化工作,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着力推进水利现代化。刚才,上海市沈骏副市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一会儿,工业和信息化部杨学山副部长还将作专题报告。下面,我讲五点意见: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水利事业的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逐步深入。特别是20*年第一次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以来,全国水利系统坚持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初步形成了由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和保障环境组成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有力推动了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第一,信息采集和网络设施逐步完善。全国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已建成各类信息采集点约2.7万个,其中自动采集点占47.5%,信息采集的精确性、时效性、有效性以及工程监控的自动化水平显著提高。水利信息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水利部机关、在京直属单位、7个流域机构、31个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部门均建设了局域网,其中62.5%的单位专门建立了政务内网。水利信息广域网不断扩展,骨干网络与地市水利部门联通率达到63.1%,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实现了区县级水利部门的全覆盖。水利通信网逐步完善,基本建成包括1个卫星主站、500多个卫星终端小站的全国防汛卫星通信网。服务器等硬件设备日趋完善,各级水利部门的视频会议系统连接单位达460多个,部分省市联通到区县甚至乡镇水利单位。

第二,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开发逐步深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进入收尾阶段,建成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119个,形成覆盖七大流域机构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计算机骨干网络和异地会商视频会议系统;基本完成信息采集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任务,显著提高了防汛抗旱实时监测、预报预警和科学决策水平。完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建成2个流域监测中心站、13个省级监测总站和100个分站,开发了全国水土保持空间数据系统,有效支撑了水土保持科研、规划、监测评估、监督执法和治理修复等工作。在全国18个省级行政区的24个城市开展了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试点,建成水资源监控调度中心10多处,中心站、各类监测点337处,开发了相关业务应用系统,有力提升了水资源调度和配置能力。结合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在29个灌区开展了信息化试点。采用"集中开发、分别部署、个性化定制"策略,按照"1+7"模式建成了部机关和7个流域机构统一技术架构的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开发了综合办公、规划计划、人事劳动教育、国际合作与科技管理等电子政务系统,促进了行政职能、办公方式和服务手段的转变。

第三,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逐步加强。目前,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在线运行数据库469个,数据量约14457G,数据内容覆盖水利业务方方面面,一些单位还初步构建了数据中心。在防汛抗旱、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等日常工作中,充分利用水文信息采集站网,采集水情、雨情、水质、地下水、水土流失、供排水等各种信息,并依托水利信息骨干网和水利政务内网进行信息的报送和传输。空间地理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组织开发了1:25万水利基础电子地图,并向流域机构、省级水利部门以及部分直属单位分发,为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综合规划等重要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

第四,水利信息安全体系逐步健全。在安全管理方面,完成了水利部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并获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最佳实践奖;制定出台了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大多数省级水利部门成立了负责信息系统安全的专门机构,配备了专职安全管理员,制定并落实了安全管理制度。在物理环境安全保障方面,全国约3/4的水利单位建设了专用机房,大多数机房配置了专用设备,采取了安全措施,水利部机关及部分流域机构建设了标准屏蔽机房。在网络安全运行方面,水利政务外网骨干网采用了冗余技术,配置了各类安全防护系统;各级水利部门及时对网络主机系统进行升级和优化,提高抗攻击能力,不少单位对关键服务器采用双机或多机系统。在系统和数据安全方面,建立了水利部机关、在京直属单位和流域机构统一的政务内网数字证书认证系统及电子签章系统,保障水利信息数据传输安全,超过半数的省级水利部门建设了集中备份恢复系统。

第五,信息化新技术应用逐步扩展。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灾害性天气预报和水旱灾害监测;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为支撑的水利空间数据建设、管理和业务应用迅速展开,全球定位系统(GPS)在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水下地形及部分河道、蓄滞洪区以及大比例尺地形测量中得到实际应用;视频会议系统在防汛抗旱远程会商和指挥调度过程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可视化技术正逐步应用于流域和水利对象的跟踪、模拟展示与管理,越来越多的数学模型、分析软件在水利工作中得到应用。

第六,水利信息化行业管理逐步强化。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体系初步建立,全国省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都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水利信息化规划工作不断加强,水利部、7个流域机构,北京、河北、上海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制定并实施了水利信息化规划。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水利部已颁布水利信息化行业标准22项,82项信息化标准列入2008年新修订的水利技术标准体系。水利信息化制度建设不断推进,水利部陆续出台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制度和指导意见,不少地方水利部门和流域机构也先后出台了相关管理制度。水利信息化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结构渐趋合理,业务技能稳步提升。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明显加强,部机关及直属单位运行维护经费纳入中央财政预算,规模逐步增加;各地也多渠道落实运行维护经费。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加快推进,有力地支撑了水利勘测、规划、设计、科研、建设、管理、改革等各项工作,特别是在应对频繁发生的洪涝台风干旱灾害、防范汶川特大地震次生灾害、抗御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以及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北京奥运会供水安全保障、解决太湖蓝藻暴发供水危机、水土保持科学考察等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推动水利发展方式发生深刻转变。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党组,向长期从事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水利信息化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同志特别是领导同志信息化意识淡薄,对推进水利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二是体制还未理顺。一些地方和单位还没有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有的信息化工作机构职能较弱,难以适应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三是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不足。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刚刚起步,规划与项目实施之间的衔接还不够,项目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信息资源比较分散,开发利用效益不高。四是管理维护比较薄弱。一些单位和部门对信息系统运行维护重视不够,没有建立稳定的运行维护经费投资渠道,导致系统不能充分发挥效益,也使运行管理单位背上较重的包袱。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水利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务必引起各级水利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深刻认识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性最强的高技术之一。水利信息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实现各类水利信息及其处理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全面提升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信息化步伐,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是一项事关水利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第一,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是顺应全球信息化发展潮流的迫切需要。当前,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信息网络逐渐普及并日趋融合,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信息技术正演变为影响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全球信息化正在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把信息化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做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并强调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水利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金水工程"(即水利信息化工程)被确定为国家信息化建设"十二金"业务系统之一。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下,水利信息化不进则退,只有顺应世界信息化发展潮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才能实现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目标。

第二,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是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的迫切需要。水利信息化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推进水利现代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提高水利工作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部党组高度重视水利信息化建设,把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作为带动和实现水利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工作,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但总体上看,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仍然不高,水利信息化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水利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有效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四大水问题,提升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必须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水资源的调控能力、水工程的自动化水平和水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从根本上摆脱水利行业技术较为落后、管理较为薄弱的状况,推进水利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不断提高水利行业现代化水平。

第三,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是发展民生水利的迫切需要。民生水利工程点多面广,要确保工程建成管好、长期发挥效益,就必须有现代化的信息系统作支撑。目前,民生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各类民生水利工程的综合性应用平台建设尚未启动,信息化网络在覆盖范围和容量上还远远满足不了民生水利发展需要。特别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小型水库普遍缺乏自动监控系统,大部分蓄滞洪区通信设施比较落后,山区防御山洪灾害的信息化手段严重不足。必须针对民生水利工程的特点,积极研发推广操作简便、功能实用、运行稳定、维护方便的信息化管理设备和应用系统,加快建设覆盖城市农村、大中小流域的基层水利信息采集体系,大力加强工程建设、资金使用、安全运行、日常管理等各类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着力提高水利信息的标准化、数字化和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民生水利各个领域信息化发展水平,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民生水利新发展。

第四,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水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迫切需要。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既要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和水平,又要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措施,保证水资源永续利用和水利工程持续发挥效益。水利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场新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管理革命。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促进涉水各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对水资源变化及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使得治水思路、方略和决策建立在更为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充分发挥技术、知识等新的生产和管理要素在水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实现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精确控制,减少资源消耗、空间占用和污染排放,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建立和完善各类水利应用系统,建立以信息流为主线的新的管理模式,有助于及时应对和化解水旱灾害和突发性水利事件,不断提升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的能力与水平。

第五,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是推动水利部门职能转变的迫切需要。进入信息社会,政府的公共管理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已成为履行政府职能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党的*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利作为公益型和信息密集型行业,在信息时代所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更加凸显。加快水利信息化,必然带来水利部门现有管理职能和业务流程的重组优化,推动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水利信息化,有利于推进水利政务公开,加强水利部门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快水利信息化,有助于深化水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审批项目、流程和规则的公开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快水利信息化,建立支持涉水事务管理的信息平台和协同运作方式,有助于打破部门和行业分割,促进团结治水、合力兴水。

总之,我们要以放眼世界信息化潮流的宽广视野,站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建设现代水利的宏伟目标,充分认识加快水利信息化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水利信息化建设作为水利发展的优先领域,推动水利信息化实现新的突破和历史性跨越。

三、进一步明确水利信息化的总体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目标,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应用促发展,坚持统筹规划、协调有序推进,搞好顶层设计、统一技术架构,强化资源整合、促进信息共享,完善体制机制、保障良性运行,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今后3至5年,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一是建成完善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高度共享的水利信息综合采集体系,基本满足水利业务应用需要;扩展全国水利信息网和视频会议系统覆盖范围,实现县级以上水利部门的互联互通;基本建成国家、流域和省级水利数据中心,实现水利重要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快水利卫星通信网建设,增强水利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二是形成完善的水利信息化业务应用体系。全面完成水利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并发挥效益,逐步实现跨业务系统的协同应用,完成所有地市级以上水利部门的门户网站建设,水利系统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显著增强。三是建立完善的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建立科学系统的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完成全国重要水利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建立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高效的系统运行维护体系和专业人才队伍,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实现以上目标,必须着力做到"五个转变":

一是从局部单一发展向整体全面推进转变。信息化建设初期,为了满足局部工作和部门业务的需要,单一局部的水利信息化发展是适宜的,但同时也带来了各自为战、信息分割等弊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水利管理方式的转变,对水利业务应用的一体化、全局化及水利信息服务的公开化、社会化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决定了水利信息化必须实行全国"一盘棋"的全面整体发展战略,综合考虑国家信息化发展要求和水利事业发展需求,统筹流域区域、东中西部、城市农村水利信息化发展布局,协调不同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实施顶层设计,区分轻重缓急,有步骤、有计划、有层次地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二是从信息技术驱动向应用需求带动转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也出现了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贪大求新,盲目追求高标准和套用先进技术的现象,既加大了建设投资,又增加了系统复杂性,还浪费了系统资源。要深入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在充分利用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加注重从实际出发,紧密围绕水利建设、管理和改革的需求,建立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的科学发展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发先进实用的业务系统,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信息化瓶颈,确保需要一个建设一个,建成一个用好一个。

三是从信息资源分散使用向共享利用转变。在传统管理模式中,信息和资源由各个管理部门分别管理,"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信息系统的作用和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阻碍了信息化发展和业务应用水平提升。要采取有力措施,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打破信息资源的部门分割、地域分割与业务分割,充分考虑软硬件在不同系统间的兼容性,规范技术标准,加快系统集成,加大资源整合,加强数据共享,建设信息交换平台,对行业内部要最大程度地共享信息资源,对社会公众要最大程度地开放公共信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信息互联互通,政务公开透明,促进信息系统效能最大化。

四是从片面强调建设向建设与管理并重转变。信息系统建设结构复杂、涉及面广,随着应用需求、客观环境的变化,需要不断进行升级完善,管理也就成为建设的延伸,这是信息系统的最大特点。面对水利业务工作对信息化需求的日益增长,面对水利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面对水利信息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强信息系统管理和运行维护尤为重要。必须深入研究各类水利业务应用系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落实运行维护经费,强化日常管理,使水利信息系统建得成、用得好、长受益。

五是从注重应用向统筹应用和安全管理转变。在日趋严峻的网络和信息安全形势下,网络攻击、病毒入侵和信息泄密防不胜防,一旦发生安全事件就可能对正常应用甚至国家信息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和保密,积极预防、综合防范,积极探索和把握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的内在规律,根据水利工作和应用系统需要,建立科学完备的技术安全体系和严密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切实保障网络安全、系统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

四、全力推进水利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

水利信息化建设领域广泛、门类众多,加快发展不可能齐头并进、面面俱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水利信息系统建设的重点领域,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加快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全面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水利信息化的龙头工程作用和效益。加快前期工作,尽快启动二期工程建设,拓展覆盖广度和深度,为防汛抗旱决策指挥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灾害事件频发且破坏性增加,干旱缺水影响加剧、损失加重且越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社会财富和人口不断聚集、人水争地日益严峻且人民群众对防灾减灾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等形势,更加关注灾害的综合防控以及灾情分析、方案评估等环节,更加关注极端天气及多重因素叠加等复杂情况下防汛抗旱工作的开展。

二是加快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在流域或区域性水资源实时监控与调度系统试点建设的基础上,加快中央、流域、省级三个层面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重点对水源、取水、输水、供水、用水、耗水和排水,以及大江大河省界控制断面、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进行实时监测,为水资源配置、调度、节约和保护提供决策支撑。在系统建设的技术层面,要涵盖采集传输、数据资源、应用支撑、应用系统和业务协同等五个方面;在服务对象层面,要涵盖水行政主管部门、科研规划设计单位、中介机构、社会公众、取用水户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等五个方面。

三是加快水利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全面完成水利部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推动各级水利部门水利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建设,发挥水利政府网站作用。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中,要主动适应政府职能转变以及管理创新的要求,与政府管理过程有机结合,在实现办公自动化的基础上,着力促进电子政务建设从独立运行向按需协同互动转变、从提高办公效率向提升政务效能转变,从偏重自我服务向注重公共服务转变,进一步深化电子政务应用,促进服务型、效能型政府建设。

四是加快全国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尽快开发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型灌区建设与管理等10个主要业务应用模块,建成覆盖水利部机关、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大型灌区、重点农村供水单位的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形成科学合理的开放式架构。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水利信息网等现有资源,着力加强原有系统升级改造和整合工作,建立完善的农村水利数据库和数据维护更新机制,实现管理信息网上处理。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把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把系统应用融入农村水利主管部门日常工作,加强信息采集和规范数据上报工作,同时要在统一的技术架构下着手建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

五是加快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发挥一期工程效益,加强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加快二期工程建设,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实现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和评价。在二期工程建设过程中,要为所涉及的流域监测中心站、省级监测总站和分站配置数据采集与处理设备、数据管理和传输设备,建立数据库与应用系统;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监测点、观测场配置观测和试验设施。要结合工程建设和应用,加快开展水土流失试验观测,加强水土流失预测等方面的设施设备、技术方法研究。

六是加快全国水库移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全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尽快投入运行。启动全国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要着重建立全国集中统一的信息汇集和服务中心,实现全国移民管理工作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统一建设,实现各级移民机构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使后期扶持基本信息和水库工程信息的覆盖率达到95%,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在95%以上,实现移民日常工作信息和重大突发事件信息的快捷、高效报送。同时,要推进信息公开和民主监督,畅通移民诉求渠道。

七是加快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尽快启动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推动流域、地方水利数据中心节点建设,以基于空间的信息融合为基础,整合重构各类水利信息资源,向水利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产品服务。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中,涉及全局的基础信息应统一建设,如1:25万、1:5万水利基础电子地图,基础水文、基础工情等数据库,数据格式、数据标准必须统一,各级节点通过交换平台根据权限进行共享。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数据及时更新。

八是加快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全面完成水利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加快建设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和政务内网安全系统,完善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体系。2009年首先完成水利部政务内网改造工作,2010年完成流域机构政务内网改造工作。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容灾备份系统建设,确保水利重要信息万无一失。

五、着力强化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一项极为艰巨的重大任务,必须强化各项保障措施,扎实向前推进。

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水利部门要把水利信息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一把手"工程,统筹规划,精心组织,认真实施。要建立分工合理、责任明确、权威高效的信息化推进协调机制。部水利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指导监督和技术服务。省级以上水利部门要建立或明确水利信息化工作机构,理顺水利信息化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的体制机制,形成各部门共同推动信息化的良好氛围。要把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成效列入单位和领导绩效考核的内容,保障水利信息化快速健康发展。

二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水利信息化建设需要资金保障。要研究制定加快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投融资政策,积极开辟投融资渠道,加大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支持水利信息化发展所急需的基础性、公益性工作。要紧密结合拉动内需、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在加强工程建设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信息化相关建设内容,努力提高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水平。要加强前期工作和项目储备,强化项目科学论证,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要完善并严格实施招投标、政府采购政策,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和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三要进一步强化管理维护。要把信息化管理作为水利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的组织保障体系、规范标准体系和资金来源渠道。要不断创新和改进管理模式和方法,重视顶层设计,完善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运行维护和绩效评估等制度。要切实加强运行维护工作,依照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定额标准,将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足额保障,建立专业运行维护队伍,充实人员力量,完善运行维护手段,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长期发挥效益。

四要进一步完善安全体系。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系统,严格各级权限管理。要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开展信息安全定期检查和临时抽查,加强对管理维护服务外包企业的监管,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要重视灾难备份建设,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强化广大水利干部职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建立和完善维护水利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

五要进一步强化基础工作。信息技术发展快,软硬件更新快,业务需求变化快,必须认真研究并及时把握水利信息化发展规律,加强水利信息化基础研究和科研能力建设。要认真分析研究下一代网络、第三代移动通信等新兴信息技术给水利工作带来的影响,结合水利工作特点,及时或超前提出水利信息系统建设和升级方案,保证水利信息化的先进性和适度超前性,为水利工作提供有力支撑。要结合水利业务和信息化的特点,建立相对完善的标准体系,促进网络互联互通、应用协同互动和信息共享利用。

六要进一步抓好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硬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队伍,是水利信息化的关键。要把水利信息化人才选拔培养使用作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尊重信息化人才成长规律,以水利信息化项目为依托,大力培养高精尖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要加大信息化知识普及和培训力度,将信息化列为水利系统职工培训、党校教育的重要课程,强化水利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信息化意识,提高信息化素质和应用技能,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篇8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电子政务工作的要求,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根据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通知》(国信*号)的文件精神和《黑龙江省电子政务建设“*”规划》,结合哈尔滨市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编制《哈尔滨市“*”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哈尔滨市“*”电子政务发展规划》作为《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子规划,旨在通过五年的努力建设,构建起一个满足哈尔滨市直各机关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服务水平和执政能力需要的、安全高效的电子政务发展环境,为实现“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振兴哈尔滨”服务,为把哈尔滨市建设成为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城市服务,为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服务。

一、发展基础

“*”期间,哈尔滨市电子政务发展较快,形成了“一个平台(市政府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两个政务信息网站(市政府门户网站和市政府政务信息资源网站)、三级网络联通(省、市、区县)、多个业务应用系统支撑”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全市74个政府部门接入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站,在推进政务公开、实现网上办事和公众参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全国政府门户网站测评名列前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政务信息资源网功能不断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开发、整合与共享初见成效。哈尔滨市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哈尔滨市企业基础信息共享系统工程、电子缴税入库系统建设、哈尔滨市区两级平台网上行政审批互联系统等多个跨领域、跨系统平台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市直各机关电子化办公水平显著提高,市政府非密公文和信息无纸化传输系统、市发改委、市农委、市工商、税务、物价、审计、政府采购、劳动保障、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城市管理、房产管理、教育、文化、卫生、人民防空、档案管理、公安、消防等多个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期间*市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的成效,为“*”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从总体上看,哈尔滨市电子政务建设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公共服务效率较低、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建设和应用发展不平衡、安全保障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建设运行和管理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等问题,需要在“*”期间切实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

“*”期间,我市推进电子政务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发挥电子政务对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作用,更加注重对改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作用,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促进发展与保障信息安全相结合,以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应用水平为重点,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建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带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

三、发展原则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按照国家和省的总体部署,制定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分工协作,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在全市统筹规划下,明确各部门的建设目标和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施。

——需求主导,突出重点。紧密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根据业务需要,优先支持社会公众关注度高、经济社会效益明显、业务流程相对稳定、信息密集的业务系统建设,重点推进跨部门、跨领域业务系统建设。

——整合资源,促进共享。充分利用区域内已有的网络硬件基础、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打破垄断,加强协同,抓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把分散在各业务系统的政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促进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的效率,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统一标准,保障安全。统一电子政务建设标准,加强电子政务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坚持安全技术应用与安全管理相结合,建立起完善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依法推进,高效公开。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和国家有关电子政务信息公开和信息安全以及软件保护等一系列法规,加快制定颁布地方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办法,依法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不断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务信息资源网的服务功能,依法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和电子政务工作。

——省市共建,资源共享。根据《黑龙江省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同城区域内省和哈尔滨市可共用的基础性电子政务平台和较大投入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都要采用省市共建的方式进行。基础性项目建设,省市共同开发,以省为主;应用性项目建设,以市为主,实现省市优势互补。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期间哈尔滨市推进电子政务的总体目标是:围绕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完善宏观调控,基本建成标准统一,功能完善,纵向联通国家、省、市、区县(市),横向联通市直各党政机关的电子政务网络;初步建立起电子政务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城市空间地理基础信息、人口基础信息、企业基础信息、宏观经济信息等基础性、战略性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大进展;重点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政务信息共享和相关政务协同办公机制初步建立,50%以上行政许可项目实现在线处理;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与电子政务相关的法规和标准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的公众认知度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在党政机关提高管理和服务以及科学决策水平,提高行政效率和减低行政成本,增强应急处理能力,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作用明显增强。

(二)阶段性目标

1、*-*年

完成各区、县(市)电子政务网接入市电子政务网络中心平台,实现省、市、区县(市)三级电子政务网络平通;完善市直各党政机关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实现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法院和市检察院政务网络互联互通;市直各机关95%建成内部办公局域网,各区、县(市)机关70%建成内部办公局域网;市直各机关电子化办公水平明显提高,政府非密公文和信息实现无纸化传输;市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务信息资源网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政务公开信息全部网上;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和重点跨领域、跨部门综合业务协同系统建设取得初步成果,行政许可项目20%以上实现在线处理;社区信息化建设逐步展开;电子政务法制环境进一步完善。

2、*-*年

逐步完成市电子政务网络带宽升级,保证市电子政务网络和各区、县(市)电子政务网络满足省电子政务网络带宽要求,实现宽带、专用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目标;市直各机关和各区机关全部建成内部办公局域网,各县(市)机关90%建成内部办公局域网;市、区县(市)机关办公业务基本实现数字化;重点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初步形成体系;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跨领域、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全面开展,行政许可项目50%以上实现在线处理;电子政务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基础设施初步建立。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公众认知度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成为党政机关科学决策、服务公众、管理社会、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的主要手段。

五、主要任务

“*”期间我市推进电子政务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重点应用系统、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电子政务环境。

(一)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主线,是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取得实效的关键。“*”期间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号),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重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统筹有序地建设面向公众服务和面向各机关、各部门服务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数据库,形成较为完善的电子政务数据库体系。

1、加快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强政务信息采集工作管理,建立健全政务信息资源分级分类管理和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办法。形成从采集、存储、加工至,完整的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体系、政务信息资源的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立政务信息数据更新机制,保持政务信息数据的实时性和权威性。实现各类政务信息的有序采集、存储、、交换、使用和共享。

(1)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编制政务信息公开目录,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建立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府部门网站政务信息公开协调机制,实现政务公开信息全部网上,为公众获取政务信息提供便利。

(2)加快基础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完成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数据库、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数据库和档案信息数据库等一批基础性数据库建设。同时根据有关业务系统的建设和需求情况,进一步扩充和完善各行各业专业基础信息资源库的内容。

(3)推进战略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完成人力资源、环境资源、城市规划、应急指挥管理等数据库。

(4)在加快基础性、战略性数据库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广和充分利用数据仓库技术,通过对经济社会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为领导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信息技术支持服务。

(5)加快政务工作数字化进程。区、县以上各级机关新形成的文档、公告、统计数据、资料等都要进行数据化处理。加快对传统载体保存的公文、档案、资料等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进程,逐步实现政务工作历史档案资料的数字化管理。

2、鼓励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在现有公益性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公益性单位,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急需了解和关注的社会公益性信息,加快互联网上公益性数据库建设。主要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市场信息、专利信息、环境保护、气象信息以及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人才、旅游、购物、交通、邮电服务等数据库。重点建设“数字档案馆”、“数字图书馆”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3、促进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对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允许加工利用的政务信息资源,鼓励信息内容服务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相关数据库并进行增值开发利用,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繁荣和产业发展。

(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服务是电子政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服务对象的需求,提高电子政务的综合服务能力是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根本目的。

1、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提高面向公众和企事业单位服务水平。把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为政务信息的“一站式入口”。按照“需求导向、服务优先,业务协同、资源整合,内容清晰、页面简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把政府门户网站定位于“资源整合与公众服务的载体、政务公开与公众监督的窗口、双向沟通与公共参与的渠道”。

一是进一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网的信息服务功能,为公众和各机关、部门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

二是扩大在线服务功能和范围。面向城市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生活、学习、工作和生产经营的多样化需求,继续完善行政审批事项表格下载、网上报税、企业年检、市长信箱、网上实时对话等功能。突出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服务百姓的宗旨,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在网上和更新,同时加强“社情民意”调查。对公众向党政机关提出的建议,及时向有关领导反映和协调有关部门予与反馈和解答,实现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式交流,增强政务工作透明度。同时以具有单一行政审批职能的业务系统为切入点,积极推进网上审批,逐步过渡到网上联合审批,实现“门户网站受理、政务网上审批”的“一网式”行政审批。促进政府各业务部门工作流程再造,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三是突出重点。围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突出面向城市居民弱势群体的社会救济、劳动保障、医疗卫生、就业指南等信息服务。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突出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涉农政策、农用地规划、乡村建设、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气象、灾害防治、农产品、农资市场信息、劳动力转移以及教育、卫生医疗等适合“三农”方面的信息服务。

四是完善各级政府公众信息网建设。指导各区、县(市)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建设好各自的政务网站,建立健全各级政府政务信息资源组织开发体系,制定政府网站建设标准和规范,加快各级政府政务信息公开的步伐,形成以市政府门户网站为窗口,以各级政府网站和政府各部门网站为支持的网站群,以统一政府信息访问入口的方式,提高政务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使人民群众能方便地获取相关的政务信息和服务。

2、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网,提高为决策和管理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网的服务功能,开发网上行政审批平台,按照“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特例”促进政府相关部门的政务信息共享和协同办公,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推进行政审批事项工作流程的优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同时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网的信息汇总分析、社会舆情研究、经济运行监测、应急事件处理、市场监管、资源配置调控等方面的服务,开发相应的模拟分析和仿真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数据仓库技术,为各级领导及时了解有关部门工作情况,掌握政务工作动态和市情、民情服务,为领导科学决策服务。

3、抓好电子政务向社区和乡、镇延伸工作。为实现市委提出的“将哈尔滨市建设成为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城市”的发展目标,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模式,将电子政务服务向社区和乡、镇延伸。广泛开展面向城市社区和乡、镇居民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家政服务等项目,为社区和乡、镇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互动、共享、协同、高效的电子政务便民服务平台。

(三)推进重点应用系统

应用系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和提高服务水平的载体。“*”期间重点是紧密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根据业务需要,优先支持社会公众关注度高、经济社会效益明显、业务流程相对稳定、信息密集的业务系统建设,完善已建应用系统,强化已建系统的应用,推动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支持部门间业务协同,推进跨部门、跨领域业务系统建设。

1、加快重点业务部门应用系统建设。重点建设市委信息决策支持、人大代表提案管理、政协委员议案管理、政府办公、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立案管理、财政管理、税收管理、工商管理、金融监管、进出口管理、涉农管理与服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国有资产监管、信用监管、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管理、社会保障、公务员管理、司法保障、社会治安管理、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房产管理、行政联合审批、信息管理、档案管理等重点业务系统。

2、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综合业务协同系统建设。按照职责明确、流程规范、功能完备、业务协同的要求,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综合业务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通过有效整合市人防指挥中心、市防汛指挥中心、110、119、120和市交通指挥中心的无线通信、视频监管等硬件资源和城市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平台,重点建设城市应急指挥系统、政务视频会议系统和数字城市管理系统,形成“平时管理、应急处置、战时指挥”三位一体的、跨部门城市综合指挥系统。同时继续推进网上行政联合审批、建设、商务、劳务、质量等一批跨部门跨领域综合业务协同系统建设。

3、推广统一的政务办公软件。在全市推广应用统一的正版办公软件。实现各部门内部和各部门之间非密公文和信息的无纸化传输。

(四)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资源共享是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提高行政管理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有效途径。

1、完善企业基础信息共享系统。在现有的工商、税务和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已经建成的企业基础信息共享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信息交换内容和业务应用领域,充分发挥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平台的作用,提高政府部门监管水平和监管能力。

2、完善空间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完成空间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建设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基于空间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的应用领域,推进城市规划管理、土地地籍管理、市政管理、城市房产住宅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城市绿化管理、城市治安管理、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逐步实现“数字哈尔滨”的建设目标。

3、建设人口基础信息交换平台。以公安户籍人口信息为基础,逐步整合计划生育、医疗卫生、统计、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税务、教育等部门的相关信息资源,建立全市统一的人口基础信息交换平台,并在政府和相关部门间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以满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公民对人口基础信息的需求。

4、建设宏观经济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整合计划、物价、财政、金融、统计等宏观经济数据库,建设逻辑统一、物理分布的宏观经济信息共享平台,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和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基础数据信息服务和科学统计分析的技术辅助支持。

5、建设社会信用信息系统。从企业信用入手,充分利用我市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全市企业信用数据,建立起联合征信平台,搞好诚信信息征集、评定、服务和管理,推进行政管理部门信用等级分类监管,促进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充分发挥企业信用信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个人信用数据库和管理平台,推进个人信用信息、政府信息和社会中介机构信用建设,逐步形成完整的社会信用体系。培育和发展信用调查、信用认证、信用评估、信用担保等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发挥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社会公众诚信教育,提高公民个人信用素质,促进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构建“信用哈尔滨”。

6、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意见>的通知》要求,以“数字图书馆”为基础,形成全国较大规模的分布式文化信息资源库群,利用互联网、卫星等通道传送到基层服务网点。基本建成覆盖城市大部分社区和农村乡镇、村的基层工作网络。按国家要求建设好我市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和镜像站点,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平台,实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1、完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中办发[*]18号)文件精神和省电子政务网络建设要求,建设和整合统一的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1)根据国家和省的要求,建设好电子政务内网。做好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市法院、市检察院电子政务内网联通和安全保密建设工作,确保电子政务内网安全可靠运行和信息的安全保密传送。

(2)进一步完善市电子政务外网体系。实现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黑龙江省电子政务外网和各区县(政府)电子政务网的纵向联通和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法院、市检察院等党政机关的横向联通。

(3)在“*”期间已有74个单位接入市电子政务外网的基础上,逐年扩大接入点,逐步将在哈的中直企业、大学、院、所和主要社团组织接入市电子政务外网,使市电子政务网络在为政务服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4)进一步完善市电子政务网络设备、服务器、存储系统,根据网络流量的增长,及时扩展网络带宽,保证电子政务网络的高速、安全、稳定运行。

(5)大力推进市委、市人大、市政协和市直各机关以及各区、县(市)机关内部办公局域网建设。市直机关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局域网,接入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实现网络互联互通。

(6)各区、县(市)电子政务网络的总体结构,要按照市电子政务网络的总体结构,建立本地区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交换中心,使各区、县(市)政府所属的各业务部门通过本地区、县(市)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市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与市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的网络互联。

(7)逐步将目前市直有关部门的各类业务专网整合到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上。

2、加快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1)加大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护设备的投入,建设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平台,加强电子政务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确保电子政务网络安全可靠运行。

(2)加快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省电子政务网络安全建设的要求和标准,重点建设基于PKI/CA安全电子政务认证系统,建设网络防病毒、防攻击、防入侵等安全防护系统和容灾数据备份系统。建立健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监测系统,提高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应急响应速度和能力。

(3)参照国家和省有关信息安全的标准,建立全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标准管理体系。

(4)本着突出重点、分级负责、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分级、分层、分域保障信息安全,确定电子政务网络和系统的防范等级并根据等级保护的标准、要求和程序,实施科学管理和分级防护。

(5)针对网络和系统的重要程度和应用系统的程度及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灾害,搞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制定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定期组织信息安全检查。同时加强电子政务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和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落实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制。

(六)优化电子政务环境

1、加快标准体系建设。以国家标准为主体,结合哈尔滨市实际,重点研究制定电子公文交换、电子政务主题词表、业务流程设计、信息化工程监理、电子政务网络、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电子政务数据元等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标准。

2、加强管理和制度建设。根据电子政务的发展,研究制定电子政务安全责任和政府信息登记、交换、维护、资源共享等方面制度以及政务业务应用系统、电子政务培训、政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办法。

3、强化电子政务培训。按照突出重点,分类培训,分层推进,分步实施,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提升信息化建设能力和应用能力培训为重点,以新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政策法规、标准化体系、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为主要内容,加强对领导干部和专业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其在信息化规划及建设过程中的管理水平、决策能力和在实际工作中操作计算机与网络应用能力,使其基本掌握信息资源规划、管理、开发、利用所必需的新知识与技能,不断适应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培养一批精通业务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做好电子政务培训计划,争取用2—3年的时间,完成全市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普及培训。在党政机关建立电子政务应用能力资格认证制度。实行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并把资格认证与年度考核结合,同评优、评先、晋职、晋级挂钩,促进公务员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和办公效率,适应网络型政府的需要。

4、建立工作考核机制。研究制定电子政务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机制,将各级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电子政务工作纳入目标工作考核。

5、加大宣传工作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电子政务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建设阳光政府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营造全社会关注和支持政府电子政务的良好氛围。

六、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电子政务事关信息化发展的全局,各级党政领导同志要提高对电子政务重大意义的认识。按照国家关于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围绕打造更具活力和开放的体制环境、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和更具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上下功夫,加强对电子政务工作的领导。市电子政务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电子政务的统筹规划和决策,研究和协调电子政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市电子政务领导小组工作办公室负责具体推进工作。各区、县(市)党政机关、市直机关各部门的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负责电子政务工作,实施“一把手”工程,建立强有力的电子政务领导机构,形成全市统筹规划、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的电子政务领导体系。

(二)完善体制,各负其责

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市信息产业局负责跨部门跨系统和基础性平台的协调建设和管理,组织全市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专家论证工作。市直各机关按照分工,抓好本部门的电子政务工作。各区、县(市)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抓好本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建设工作。

在条件成熟时,组建全市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中心负责编制全市政务信息资源的发展规划,组织制定相应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办法,组织协调各业务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依托各业务主管部门,形成分级归口开发与管理,采取分布式存储的管理模式,建立起全市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体制。保证信息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和有效利用。

(三)加快立法,依法推进

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贯彻落实《哈尔滨市政务公开规定》和《哈尔滨市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重点抓好地方性电子政务法规建设。“*”期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市的实际,研究制定和颁布实施《哈尔滨市电子政务管理办法》,将电子政务纳入法制化工作轨道。加快制定我市推进电子政务的技术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电子政务项目概算标准。同时清理不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文件,为实现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网上信息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四)加强管理,加大投入

严格贯彻执行《哈尔滨市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对于电子政务建设的具体项目,要按照基本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和市财政预算审批程序审批,切实做好信息化项目的前期论证、可行性研究、方案设计、设备采购招标、工程监理和验收工作。电子政务建设项目,都要经过信息化专家委员会评估、论证后,方可组织实施。

保证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和运行资金。根据《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办发*号)的要求,电子政务建设所需的资金,采取各级政府分别负担的方式解决。市级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资金,由市级财政安排资金;建成之后的运行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资金和运行经费,按照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和资金来源渠道安排解决。各区、县(市)电子政务建设资金和运行经费由区、县(市)负担。

在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积极开拓市场化融资渠道,大力推进投融资、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的市场化运作,通过项目招商、授权经营、“运行外包”等多种形式,扩大资金来源,广泛吸引和利用外资,努力构建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五)以人为本,用好人才

上一篇:检察工作要点范文 下一篇:体育工作要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