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04 03:23:04

信用研究报告

信用研究报告篇1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腾讯公司2011年推出了微信即时通讯软件。微信作为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的手机聊天软件逐渐被网民认识和接纳。在拥有大量用户的基础上,微信于去年8月推出了微信公众平台,个人和机构都可以建立一个微信公众账号,与特定群体进行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和互动。

开通半年多的时间,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关注度比较高,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近九成的用户近半年内使用过微信,占比达到88.3%;其中,偶尔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最多,占比达42.5%,经常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占比达24.1%。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分析认为,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关注度较高,但是实际活跃用户数量并非特别理想。

实际活跃用户数量不理想,艾媒咨询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有,数据显示2013年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的不满之处主要体现在,用户体验不佳,有用信息较少和缺少想要关注的内容等方面,占比分别达到34.5%,28.6%,和23.9%。总体而言,本调查发现建立在微信公众平台的二次开发市场需求比较大,目前国内已有云来网络等一些企业提供类似服务。

那么用户关心些什么内容,什么才是最吸引用户的呢?调查发现,2013年微信公众平台,用户关注最多的是资讯类公众平台,占比达65.7%,其次是搞笑/玩乐类公众平台和科技类公众平台,占比分别为37.1%和31.4%。

用户关注公众平台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这是无可厚非的。2013年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的关注目的方面,持“获取优惠/独家信息”目的的用户最多,达到34.3%;随后,26.0%的用户以“关注热点问题”为目的,还有22.9%用户选择“娱乐,打发时间”。

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调查分析认为,尽管微信在短期内赢得了市场和用户,微信公众平台也急速发展,但调查显示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微信公众平台热度很高,但是实际营销效果和用户黏性比预期低;

2、微信公众平台产生的信息量不足且实用性不佳,基于HTML5的二次开发很有必要;

3、现今网络环境下,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而微信公众平台并非唯一或重要的信息获取手段;

4、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营销并非最理想的方式,需谨慎对待其潜在的风险;

5、“扫描二维码”行为十分流行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二维码只是一个入口,不应该被市场“神化”。

6、总结过去迅速爆增的互联网产品轨迹,都具有一个特性:来的突然,去的迅速。无论是典型的开心网,还是微博等,微信模式虽然在短短的2年多收纳近4亿的庞大用户,但是是否成为市场刚需的依赖产品,不被下一轮新的产品替代,需要市场用时间来检验和产品方的努力。(来源:艾媒网 编选:)

信用研究报告篇2

关键词:信用卡 市场 苏州地区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下,人们的消费观念正面临一场变革,信用卡的出现无疑加速了这一变革,也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截至2011年底,中国信用卡市场信用卡累计发卡量为2.85亿张,这意味着每5人当中就持有一张信用卡。

一.苏州信用卡市场概况

在这个大背景下,苏州作为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人口不断增长,消费能力也在增强,吸引了很多外资银行的进驻,信用卡市场的前景为各银行所关注,其竞争也异常激烈,而该竞争不仅仅局限于中资银行,外资银行也加速布局中国信用卡市场,如浦发、渣打、华夏、汇丰等外资银行都已经在苏州安家落户,不可否认,外资银行在产品创新、个人的信用评级和信用风险控制等方面都具有较强优势,而这些恰恰是中资银行所欠缺的,面对眼前这些强有力的对手,苏州各银行都采取措施来应对挑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苏州各银行为了发展信用卡客户量,采取了多种手段,比如丰富信用卡的形式功能,降低信用卡申请门槛等来吸引客户。

首先,信用卡已不再是单纯的消费工具,更是时尚的标签,就招商银行而言,该行先后推出了MINI信用卡、Hello kitty信用卡、哆啦A梦信用卡、MTV耍酷信用卡、QQVIP联名卡,都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参与,实行对年轻消费群体的深度经营策略。此类信用卡除了丰富的卡片种类和活泼多样的卡面设计,同时也在信用卡产品功能和服务体系上不断满足年轻人的需求。

其次,随着苏州的国际化,各种外来人才的流入,为了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现在的信用卡也朝着客户、产品专业化的方向在发展。银行充分了解各类人群的生活状态,汇聚生活观念和爱好相似的各类族群,以金融产品为平台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从而有效提高了信用卡的使用率。例如,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了航空卡、商务卡、白金卡、无限卡等特色产品,每一位顾客都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购。

二.苏州信用卡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苏州信用卡市场这块大蛋糕上,我们可以看到诱人的利润,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就是这些利润造成市场积烈的竞争,从而导致了信用卡市场目前的混乱情况。因此,我们需要充分了解目前信用卡市场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信用卡风险问题

信用卡带来的风险是双方面的,对于客户他们得面临刷卡的安全问题,而对于银行也得承担坏账的风险,苏州目前外来人口占到了一半,流动性较大,给银行管理带来难度,带来的风险也不可小视,因此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信用卡的安全管理关系到银行和客户的利益,因此,双方都要注重这一方面的工作。客户也要加强安全意识,保管好个人信息,经常与银行方面沟通,对可疑现象及时反映,以防止自己的财产受到侵害;而银行要完善征信体系,加强密码和账号的计算机源程序的管理,对客户身份的识别要谨慎,对客户的信息保管要严密,审核要严格。

(二)大学生与信用卡问题

据调查,苏州大学生市场曾经是各家银行信用卡业务“跑马圈地”的必争之地,虽然这个群体拥有巨大消费潜力,但因为没有固定工作和稳定的收入来源,一度成为信用卡业务的“高危人群”。从一开始的滥发卡,到现在的禁止银行向未满18周岁的学生发信用卡,给已满18岁的学生发卡,要经由父母等第二还款来源方的书面同意,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据我们在苏州地区的高校调查发现,学生使用信用卡也存在极端现象,有部分学生受传统观念或生活方式的影响根本不使用信用卡,或只当是存取生活费的工具,而又有一部分同学透支厉害,似乎总在透支和还款中周旋,很少有学生能恰当使用。我想这和学生的信贷消费观有关,在这方面,学校和媒体都应该承担起责任,帮助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提倡正确合理的消费方式。

(三)民众对信用卡的认知水平

通过对苏州市地区市民的调查,我们发现市民对信用卡的了解程度处于较低水平。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信用卡市场,竞争激烈,各银行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获得丰富的客户资源,竞相发行大量各式各样的信用卡,只注重宣传信用卡带给消费者的好处,对信用卡的注意事项和安全问题谈及较少,造成消费者对信用卡的认识比较片面,从而使很多人盲目地办理多张信用卡,频繁使用的却只有一两张,有的甚至一张都不用,据统计,现在1/3的信用卡处于睡眠期,这样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这也使得信用卡市场运行效率不高。因此,银行要把信用卡的知识全面地灌输给消费者,消费者要主动学习研究信用卡的各种事项,各媒体也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真正把信用卡的知识普及到大部分民众中去。

参考文献:

[1] 崔艳红,招商银行信用卡的精细化营销之道[J].中国信用卡,2010,12

[2] 张淑,中国当代大学生信用卡消费问题的伦理分析[J].福建党史月刊,2010,06

[3] 林健祥,外资银行加速布局中国信用卡市场 [J].中国信用卡,2010,11

[4] 张欣,大学生信用卡风险控制研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03

[5] 董楠,张传龙,根据中美信用卡发展的对比分析中国信用卡业务的现状与未来[J].法制与经济,2009,06

信用研究报告篇3

一、企业价值报告革命的提出

现行企业财务报告有五个基本特征:一是以财务资源和财务状况为核心,忽视了企业未来财务潜力、企业核心能力等信息的披露,导致企业财务信息披露不全面;二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忽视了企业现行价值等信息的披露,影响企业财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和信息有用性;三是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主体,以财务报告附注为补充,形成企业财务三表报告体系,形成供给主导型信息披露体制;四是以货币计量为手段,忽视了其他计量手段的运用,使许多重要信息拒于信息披露门外;五是以定期信息披露为方式,忽视了企业适时信息披露,致使财务信息披露模式单一。

自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5年发表《论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以来,企业财务报告改进就成为国内外财务会计学界讨论的焦点问题。与此同时,国际会计学界对现行企业财务报告进行了激烈批评,认为传统财务报表现在比过去更不能反映创造财富的资产,财务报告正陷入加速失去其有用性的困境。还认为有相当大数量的资产被历史成本会计低估了,不仅如此,我们的整个资产分类并没有被完全确认,并且问题还在变得越来越糟,且对财务会计和公司报告跟不上商业活动的变化步伐而深感担忧,因而财务报告势在必改。西方国家对现行企业财务报告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上,并认为不相关的财务信息对投资者决策无用。葛家澍教授也早在1996年就认为:财务会计核算本来是经济核算,但多年来被成本所取代,从成本回归价值,以促进财务报告能够真正披露企业的价值,可能是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今后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二、企业价值报告研究设想

我国对全面损益报告、现值会计计量等与企业价值报告相关的会计问题进行了探讨,但与国际比较还有很大差距。企业价值报告作为企业财务报告改进的主要方向和根本目标,它涉及企业财务报告改进、企业现值会计系统、企业财富变动计量、资产价值评估等理论与实际的重大问题,其未来的研究应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企业(财务)核心能力与企业价值研究。企业财务报告改进的目的是改变现行通过报告企业盈余,间接报告企业价值的状况,而直接报告企业的公允价值与财富变动。但企业价值在外界环境(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不变的前提下,取决于企业的可持续盈利成长率,也就是取决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最终取决于企业的核心能力。可见,企业(财务)核心能力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是企业价值报告研究的前提。企业无形资产、企业研究与开发、企业价值链、企业组织创新、企业人力资源、企业客户关系、企业治理结构、企业家的才能等企业核心能力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及如何计量这些影响是未来财务报告改进研究的重点之一。国内外会计学界将企业无形资产、企业研究与开发会计一直作为研究重点,我国又将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研究列为十五规划重点研究内容也反映了这一趋势。

2.企业经济收益与财富变动研究。现在广泛使用的会计收益显然与经济收益的概念背道而驰。随着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发展,会计学家们和会计职业组织正在试图扩展会计收益概念。全面收益是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它严格区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过程,采用了与传统净收益确定即收入-费用观不同的资产-负债观。真正全面的收益是经济收益,也许经济收益在现行以成本为基础的会计上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但人们不应放弃对以企业价值为基础的财务报告的探索。因此企业经济收益与财富变动研究仍将是企业财务报告改进研究的重点。

3.企业现值报告基础与现值会计技术研究。现行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企业财务报告局限性分析表明,企业财务报告改变历史成本基础,关注价值计量,并研究引入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的可能性是企业财务报告改革的方向。企业现行价值和财富变动作为企业财务报告的基础,如果取代现行的成本基础,将极大提高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企业现值会计是企业现行价值的计量技术,并非完整的企业会计系统,也非企业价值报告本身,而是企业价值报告的基础。企业价值报告涉及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的确认和计量,包括确认和计量目标、对象、基本假设、确认原则和计量方法,只有通过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的确认和计量才能找到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方法。而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的确认和计量必须以企业现值会计为基础,应用企业现值会计技术。所以,企业现值报告基础与现值会计技术研究将是未来财务报告改进研究的重点。

4.企业未来报告体系研究。传统会计报告有三个基本方程:即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收益;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现金净流入。这三个基本方程与历史成本计量密切联系,也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基础,从而构成企业财务报告体系的三表结构。为了建立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财务报告的理论与方法框架,有必要对现行企业财务报告体系进行改进。首先将这三个基本方程改为:资产价值%负债价值#股东价值;期末企业价值%期初企业价值#企业经济收益;期末股东价值%期初股东价值#价值变动#财富变动#股东经济收益。相应地提出企业资产负债价值表、企业全面损益表和企业财富变动表的基本框架体系。现金流量表的地位将下降,不再是企业未来的主要报表,而是企业价值报告体系的基础性报表。由于新的三表报告结构体系是全新的信息披露体系,目前还没有深入研究,可以预见,它将成为企业未来报告体系改进研究的重点。

信用研究报告篇4

关键词:财务报告改革;财务分析体系重构;互动

前言:

在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今天,财务报告本身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也开始逐渐显露出来,而财务报告改革也就此应运而生。在财务报告改革的不断发展中,人们逐渐开始从报表使用者的财务分析角度来探讨财务报告改革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会计客观环境的变化与信息使用者主观需求都会导致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之间的互动所致,这也是本文就这一课题开展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1.财务报告的改革概述

为了能够较好完成本文就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研究,我们首先就需要较为深入的了解财务报告改革。在对财务报告改革的具体研究中,笔者查阅了数量众多的国内外研究资料,而这一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研究资料大多将研究的目光集中在财务报告披露信息内容的扩展和披露信息的形式改变方面,这种研究重点使得当下财务报告改革研究存在着较强的片面性。我们知道财务报告本身属于综合性较强的事物,而上述两种研究往往不是表述过于细微,就是表述较为抽象。这里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发展,结合财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变化进行的财务报告改革,才能够较好的发挥并强化财务报告的功能,真正推动财务报告改革的进行[1]。

(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会计本身属于环境的产物,而社会环境是会计活动产生、生存与发展各项条件的总和,所以笔者认为社会环境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模式、企业组织形式、企业资本的取得方式等方面出现的变化,都会为财务报告的改革提供动因。具体来说,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会实现更多的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信息的需求也将不断上升,最终导致信息披露披露方式的多样化;而在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中,这种变化对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信息内容、信息披露方式等都会造成较为深远的影响;而在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中,股份制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成为主流,这就使得企业本身对于对外披露信息有着很强的必要性;而在企业资本的取得方式变化中,政府、银行、投资机构、其他企业、个人等多种渠道的资金来源方式自然会对财务报告内容造成一定影响,这些都将影响财务报告的改革[2]。

(二)财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变化

除了社会环境的变化外,财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变化也会影响财务报告的改革,这种对于财务报告改革的影响主要源于会计信息用户的扩大和信息需求的细化和深化、会计信息需求的多元化两个方面。会计信息用户的扩大和信息需求的细化和深化主要受大企业发展的影响,大企业自然具备着较大的财务信息用户队伍、业务多样性、经济活动的复杂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就使得其本身对于经济管理的要求较高,财务报告自然就必须进行自身的改革;而在会计信息需求的多元化这一变化中,这一变化使得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使用目标,产生了多元化的会计信息需求,这自然就能够为财务报告改革提供动力[3]。

2.财务报告变革造成的影响及其对财务分析的影响

为了较好的完成本文就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研究,我们还需要明晰财务报告改革对其自身以及财务分析所造成的影响。在财务报告改革对自身造成的影响中,财务会计目标决定财务报告目标、财务会计目标决定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会计目标对财务报告的内容和形式产生一定的影响、财务会计目标通过对会计确认、计量和记录产生影响而对财务报告的内容产生影响等四个方面是这一影响的具体表现。而在财务报告改革对财务分析造成的影响中,财务分析的内容与财务分析的方法出现的变化是这一影响的具体表现。具体来说,财务分析内容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财务报告分析空间的拓展,但这也造成了财务分析内容的不确定性;而在财务分析的方法变化中,信息需求者的分析质量、财务报告分析习惯的变化时这一改革对财务分析方法所造成的具体影响[4]。

3.财务分析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由于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之间具备着较强的互动性,这就使得财务分析自然也会对财务报告产生不小的影响,有助于挖掘财务报表的有效性、有助于财务报告的改革就是@一影响的具体表现。这些影响的出现主要得益于财务报表受财务分析影响具备了反映主体整体财务图像的能力,并以此大大提高了财务报告的有效利用所致。

结论:

在本文就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研究中,笔者得出了财务报告与财务分析时社会环境产物、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与财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变化会直接影响财务报告改革、财务报告改革能够冲击原有财务分析体系、财务分析体系在重构的过程会受财务报告要求影响等一系列结论,希望这一研究能够为我国财务报告的改进和财务分析体系的重构提供一定启发。

参考文献:

[1]冯海虹,花双莲.财务报告变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路径研究[J].财会通讯,2012,03:137-140.

[2]管萍,宋良荣.大数据时代引领财务报告变革[J].财务与金融,2014,06:38-42.

[3]李建发,张国清.国家治理情境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改革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15,06:8-17+96.

信用研究报告篇5

从会计相关性理论出发构建会计报告理论与体系框架是促进会计学及相关学科发展的重要一环(张先治,刘媛媛,2010)。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财务会计报告而忽略管理会计报告,导致管理会计报告研究不足:管理会计报告概念不清、内容不明确、管理会计报告框架构建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推广本文由收集本文通过对管理会计报告概念界定、管理报告内容和体系框架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和总结。

一、管理会计报告概念界定

查阅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内部使用报告体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有的称之为“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有的称之为“内部成本报告体系”,也有的称之为“内部管理报告体系”或“成本分析报告体系”或“内部报表体系”,张先治教授也有时称作“管理会计报告”或“内部报告体系”(王环环,2011)。我认为“管理会计报告”与“内部报告体系”应该等同,只是人们习惯称呼不同而已。

财务会计报告侧重反映企业事后的经营活动信息,主要供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使用,因此财务会计报告也被称作外部报告;而管理会计报告是反映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与经营成果状况的书面文件(张先治,2008),主要目的在于满足企业管理当局在企业内部进行计划、决策、控制、评价、沟通、激励过程中的信息需求(王月涵,2006),因此管理会计报告也被称作内部报告。而成本会计报告覆盖面过于狭窄,不适合这里使用。

二、管理会计报告研究综述

(一)国外管理会计报告研究

国外管理会计报告理论的发展一直伴随着管理会计的发展,国外学者一直在结合时代的要求对管理会计进行不断的创新。笔者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即管理会计报告的复兴时期开始回顾国外学者对其所做的研究:

在1987年,卡普兰和约翰提出管理会计的地位应由从属于财务会计报告向与规划控制相关转变。这个观点引起了学术界对管理会计理论的反思和实践的创新,弥补了当时管理会计体系中存在的不足,推动其适应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需要。

thomas johnson(1951)认为企业管理的关键是做好事前、事中的控制,应提高经营管理的预测和控制能力,而管理会计信息应该成为财务信息的补充。 hawkins and david在2004年的著作中提出责任会计主要是产生财务和非财务的信息,且主要包括预算、绩效评价、差异报告和转移定价四个方面的内容。

麦金西(h.wquaintnaec)认为责任会计制度通过业绩报告的形式对各个部门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序时的追综分析,纠正失误,挖掘潜力,在整个公司中形成了一套涵盖各个经营层的报告网络,使各个部门能在公司的总体控制下有效地运作。

综上所述,国外文献对管理会计报告的研究主要提出是把战略规划、预算、业绩评价和激励制度等内容应用到管理会计报告中,但很少采用案例研究或实证研究的方法,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设计系统和完善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在管理会计报告中体现价值创造思想的文献更是非常少见。

(二)国内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研究

管理会计报告己经冲破了传统意义上对报告信息的要求,它既涉及企业的财务信息,也涉及企业的非财务信息;既涉及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结果的信息,也涉及反映企业运作全过程的信息;既涉及企业日常管理的信息,也涉及企业战略管理的信息。

由于管理会计的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灵活性和非强制性以及各个企业运用上的差别性,而导致了难以将其形式统一起来。

祁钧业(2002)提出,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是将会计报告重心进行转移。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应以责任预算执行为出发点,将重心放在责任会计制度上,其相关指标与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相关指标互相结合。滕晓梅(2003)则认为内部报告的概念应从内部报告在企业中的地位入手,会计系统所提供的会计报告应形成两套报告体系即内部报告体系和外部报告体系,其中内部报告体系应包括预算报告、决策报告和责任报告。丁岚(2003)提出内部报告的实质是管理控制中的反馈控制,内部报告系统是管理控制系统中反馈控制系统,在管理控制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杜杰(2004)认为完整的内部管理报告体系包括企业决策报告、企业责任报告和企业价值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三者的报告基础、报告运行和报告呈报。张先治(2005)认为在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决策可从资本经营决策、资产经营决策、商品经营决策和生产经营决策四个层次进行,并相应形成资本经营报告、资产经营报告、商品经营报告和生产经营报告四大报告系统。王月晗(2006)界定了基于内部报告的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的内涵,并引入内部报告为内部管理业绩评价体系服务。任晨煜(2007)提出基于内部管理报告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内部管理报告的层次体系。王玉红(2008)则提出站在决策和控制的角度构建基于决策和控制的两大内部报告体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内部报告的研究在我国尚没有统一的定论,大多数集中在对体系内容的探索上,将研究重点放在比较内部报告与外部报告的差异分析上,并不重视内部报告的理论基础。这些研究确实为内部报告体系的构建做出了贡献,但是缺乏理论基础的指导,从而导致内部报告理论研究处于停滞状态,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三、现状与展望

基于以上回顾不难看出,会计学发展到今天,各学者对会计信息系统这一会计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明确和统一,但是并没有体现在管理会计当中。

信用研究报告篇6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伴随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社会问题与企业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有着很大的联系。于是人们在关注企业盈利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情况,企业自身也采取了很多方式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披露。然而,缺乏规范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并不能传递给人们公正的信息,有时反成了企业用于标榜自我的工具。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会计信息因为确定性、可验证性等质量特征,无疑能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做出贡献,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纳入会计核算和考核体系已经成为未来会计学发展的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同时,社会责任会计的出现也极大地推动了企业从微观利益目标向宏观利益目标的转移,这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美国作为社会责任会计的发祥地,一直走在研究和实践的前沿。1968年美国会计学家戴维・林诺维斯在《社会经济会计》一文中首创“社会责任会计”一词,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在社会学、政治科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之后,美国会计学教授Sylil Mobley对社会责任会计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整理、衡量和分析政府及企业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和经济结果。南卡罗纳州立大学的杰佛里和瑞德堡教授1981年在他们合著的《国际会计与跨国公司》一书中,对社会责任会计的主要内容、计量问题、各国报告形式的差别等作了详细阐述。美国专业会计机构也一直致力于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70年专门成立了“生态环境委员会”和“社会计量委员会”着手社会责任会计方面的研究;1977年社会计量委员会发表了“企业社会业绩计量”的研究报告,报告建议建立一个具有实用性、可发展性的初步计量系统,该系统可用于对企业一些重大社会业绩的反映,如环境、非再生资源、人力资源、商品和劳务的提供和消费。美国会计学会为了加速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先后成立了社会方案绩效衡量委员会、组织行为环境影响委员会、社会成本计量委员会、社会成本委员会和社会业绩会计委员会五个专门组织对社会责任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研究并发表了各自的研究报告。

在法国,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作为其主要会计报表之一,其规定是世界上最完整,也是最有特色的。早在1975年,法国在《关于公司法改革的报告》中就建议各家公司每年公布“社会资产负债表”,即“社会报告”。1977年法国政府正式颁布法律,要求雇员超过750人的组织(1982年扩大到300人)必须编报年度社会资产负债表,用货币金额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揭示的信息主要包括:雇员人数、工资、健康和安全保护、其他工作条件、职员培训、行业关系、雇员及其家庭的生活条件等内容,从1984年起,该表必须列示3年的数据,按整个公司和所属行业分别编制,以上各项内容还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的报表指标,这在发达国家也处于领先地位。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SC)1980年出版了《公司报告》一书,鼓励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在传统财务报表之外,另外编制增值报告、就业报告、公司前景表、公司目标表等一系列社会报告,以满足股东以外的关心企业的社会各界的信息需要。英国政府颁布法规规定:职工人数达到100人以上的企业必须报告工资数据,250人以上的企业必须在向公司董事会提供的年度报告中报告有关职工雇佣和培训方面的数据。

德国有20家最大的公司定期公布社会报告,100家公司撰写社会报告供内部经营管理使用。典例之一就是德意志壳牌石油公司发表的“年度社会报告”中将经济和社会数据结合在一起,为公司规定了具体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福利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经费。

加拿大管理会计协会(SMA)创造了一种能更全面地报告社会责任信息的综合方法,它运用目标定位计量法表述企业经营计划中的每一个目标,记录每个目标的具体业绩,尽可能将所有数字信息包含其中以提高报告力度,并提供相关年度的对比分析图,阐述以后年度的规划。多数信息都是以图形或表格的形式列示的,包括详细的培训信息,如课程数、参加人数、人均培训天数;关于职工的升职、调动和招聘的信息;将整个组织劳动力按性别分类的信息;对环境保护组织的资助等有关的财务信息等。

(二)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及其信息报告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直至八十年代末,学术界才对我国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稍许研究。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推行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各种约束企业行为、规范产品社会质量的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必然会影响到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此时,社会责任会计与信息报告的研究才真正被重视,主要表现在会计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中。1990年“社会责任会计”第一次出现在常勋教授编写的《国际会计学》教材中,其中指出社会责任会计是经济活动对于社会方面所带来影响的计量和报告。之后,宋献中教授于1992年出版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一书,系统地研究了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结构、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报告模式及建立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总体构想。

阳秋林教授在社会责任会计领域也是研究比较多的,在她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1)从不同角度,譬如“企业新概念”、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等概念和标准的出台,分析了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必然性与紧迫性;(2)对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进行了研究。依据社会责任会计划分的四个主要核算内容,即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收益,研究了它们的计量方法;(3)对中国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新框架进行了构建。

黄珍文与李云才在《从西部开发谈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依据》一文中及王莉华在《论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会计》一文中强调了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会计的密切关系,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推动力,我国建立并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具有重要意义。

刘建红与杨亚娥在《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及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介绍了国际组织、国际政府及会计职业团体在近三十年间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报告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研究和尝试,并指出这些研究和实践对建立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机制及提高报告水平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实务领域,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情况研究的文章主要有以下三篇,我们可以借此了解我国的实务现状。

阳秋林、黄珍文、曹钻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会计势在必行――关于我国现行企业实行社会责任会计情况的调查报告》一文中选取了宁波君子兰文具有限公司、衡阳南岳油泵油嘴有限公司、台州飞球缝纫机有限公司、衡阳市金果实业及衡阳市钢管集团五家公司分析它们2000年的年报,分别从人力资源责任(工资水平和培训支出)、职工保障措施(养老金和工会经费的提取)、企业对社会贡献的调查分析(上交所得税)和企业对社区贡献的调查分析(环保支出和公益捐赠)四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总体水平不高,各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不能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日而语;总的来说,经营效益好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要好于效益差的企业,国有企业及集体企业要好于私营企业。

黎精明在《关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一文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六家公司,主要从报告工具和报告形式两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分析,用案例说明了公司可以通过诸如公司网站、定期报告、招股说明书等形式的报告载体报告会计基础型和非会计基础型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结论指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的内容很不全面,零星的散布在会计信息中,缺乏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独立报告的意识,在日常的会计处理过程中,与社会责任有关的问题通常是作为财务会计问题处理,几乎没有企业设置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没有企业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陈玉清等于2005年选择了发展迅速、科技含量大、易接受新思想和新理念的电子通讯行业78家上市公司,查阅了这些公司2003年公开报告的季报、半年报和年报。结果显示,无一家自愿报告定量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自愿报告定性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情况也甚少。

目前国内研究状况表明,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仍处于认识和探索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及其信息报告仍处于学者的研究中,无论政府还是会计职业团体都未对社会责任会计产生多大的兴趣。正因为如此,会计学者的研究得不到政府的支持,进展也较缓慢,仅局限于介绍国外社会责任会计和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的分析及一些简单的设想,没有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并非企业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的表现,而是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福利的义务,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任务就是核算反映这项义务的履行情况。该反映应从行为和结果两个方面分别进行:首先以企业为会计主体,反映企业为履行社会责任所做的努力;其次以整个社会为虚拟的会计主体,反映企业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作者单位:山东高速建设材料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5.11.

[2]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3]郭丽娜.关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C].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0.

[4]黄珍文,李云才.从西部开发谈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依据[J].企业经济,2001.3.

[5]黎精明.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C].武汉理工大学,2003.

[6]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及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07.7.

[7]刘长翠,孔晓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2002年~2004年度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06.10.

[8]刘建红,杨亚娥.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及对我国的启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4.2.

信用研究报告篇7

一、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说明本文选取 2009 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化工板块年报作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样本。样本合计为75家,其中包括6家ST 公司。本文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采用截面数据,数据来源有两处:一是根据新浪网站的财经网上公布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资料;二是沪、深两市公开发行 A 股的化工板块,是依据中信健投股票交易软件对板块的划分。

本文选择年度报告进行分析,重点研究年报中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年报中的重要事项、审计报告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程度。本文选取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化工板块作为研究样本。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采用了Eview3.0软件。

(二)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本文试图通过建立回归模型的研究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实证研究,进行实证分析目的是克服描述性分析只能简单地揭示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因素。本文研究克服了己有研究的缺陷,用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方法来分析并引入了相关性分析。

(三)研究假设具体如下:

假设一: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年报、审计报告这四个报告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资产净利率相关性较高。经营业绩好的公司越有动力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以区别于经营业绩不好的公司。

假设二:出具了标准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程度高。这说明,该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较高,公司愿意对外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假设三:被中国证监会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程度低。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被特别处理表明公司的盈利能力以及内部控制出现了问题,因此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程度低。

参考文献:

[1]蔡吉甫:《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2]刘明辉、张宜霞:《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会计研究》2002年第3期。

[3]张立民、钱华、李敏仪:《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与改进――来自我国ST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审计研究》2003年第5期。

[4]贾宗武、夏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年第1期。

[5]李少轩、张瑞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沪、深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财会通讯》2009年第3期。

[6]陈晓剑:《我国创业板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商业文化(学术)》2010年第7期。

[7]秦冬梅:《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探讨》,《财会通讯》2007年第11期。

[8]李晴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改进建议》,《财会通讯》2008年第10期;

[9]吴劭:《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分析――基于沪市2006年报的调查》,《财会通讯》2008年第4期。

[10]陈丽琴、封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分析》,《财会通讯》2009年第5期。

信用研究报告篇8

关键词:环境信息披露 披露动因 影响因素 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039-02

环境信息披露是指把企业各种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信息向外部社会公开。环境信息披露最早是作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一部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披露方式主要体现在公司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分析与问题讨论”部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环保意识日益被官方和公众接受并强化,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产生了更大的压力,加上企业将“树立绿色环保形象”纳入战略措施,所以大企业纷纷在年度报告中增加环境信息,甚至编制单独的环境报告。

伴随着环境信息披露实践的展开,中外学者对环境信息披露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既有规范性研究又有实证研究;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来划分,可分为环境信息披露内容和方式的研究、产生环境信息披露行为动因的研究以及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环境信息披露内容和方式方面的研究

环境信息披露问题是在1989年3月召开的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并展开讨论的。其后,西方国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具有代表性的是,1992年德福・欧文编辑出版的《绿色报告》(Green Reporting),该书汇集了众多学者在绿色报告方面的研究成果,从西欧绿色报告的历史、未来、发展方向和绿色意识四个方面阐述了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绿色报告的内容、作用以及绿色报告系统构建,为后续的绿色报告基本框架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1996年,罗博・格雷教授与德福・欧文等学者合著出版了《会计与受托责任:公司社会报告与环境报告的变化与挑战》一书,该书从公司的受托责任角度,系统阐述了公司社会报告与环境报告的原理与理论,为人们全面了解公司社会报告和环境报告的发展历史和开展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1998年,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组(IASR)在第十五届会议上通过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中,将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归纳为:(1)环境成本方面的信息;(2)环境负债方面的信息,包括环境负债的计量基础;(3)会计政策方面的信息,主要披露与环境负债和环境成本有关的计量和确认的政策;(4)其他需要披露的信息,主要有:对环境损害的说明、企业对环境损害做出赔偿依据的法规要求以及按照环境法进行的任何重大活动等。

(二)环境信息披露行为动因的相关研究

Gray等人(1996)认为环境信息披露的动因包括:道德规范、个人义务、责任心、立法、业务守则、预期的规定职务、先采取行动预防、市场、公众形象、辩护、吸引公众注意、影响感觉、对于压力的反应、竞争、实验、道德投资人、赶上竞争对手、维持某种权力和合法化等。Macve和Carey (1992)、 Canadian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1994)与EPA(1995)认为市场压力是主要动因。Nola Buhr(2002)认为,“环境报告制度的创立,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提高公司环境业绩透明度的一项工具”。Jaime Riverra-Camino认为,公司主要是将环境管理系统(包括环境信息披露)作为提升公司形象的政治关系的途径,以获得政治上和竞争上的优势。Cooper等也认为,环境报告是一种公司公共关系,消除有关方面(立法机关、消费者及其他)对公司威胁的工具。总括来说,国外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的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动因、社会动因、政治动因和责任动因等。

(三)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关于环境信息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影响因素:(1)公司规模:一般来说,相对于规模较小的公司而言,规模较大的公司需要筹集更多的外部资金,因此为了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大公司有动力更多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成本。国外大多数学者(Dierkes和Coppock (1978) 、Lang和lundhokm (1993)、Matsuo(2001)、L.L.Eng和Y.T.mak(2003))通过实证结论支持了这一结论:上市公司的规模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然而Nystnm(1990)、 Sarah D.Starwick和Peter A.Stanwick(1998)的实证研究却发现二者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另外,Katsuhiko KOKUBC,Eriko NASHIOKA(2001)的研究表明,公司规模对公司是否披露环境信息没有显著的影响。(2)公司绩效:在公司绩效与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关性研究方面,Anderson和Frankle (1980)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公司绩效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然而,Freedman和Jaggi(1982)等通过研究却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公司绩效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呈负相关关系。(3)行业类型:在Craven and Marston(1999)的研究中,没有发现行业类型与自愿性环境信息披露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而在此之前的Bigoness and Perrealt(1981)的实证研究发现IT行业的上市公司会自愿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4)公司盈利能力:Bowman & Haire(1975)采用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研究公司盈利能力对自愿性环境披露的影响时发现,二者显著正相关。(5)公司负债程度:Leftwich et a1(1981)和Ferguson et a1(2002)的研究结果发现,随着公司资本结构中负债程度的提高,公司财务失败的风险将大大提高,公司为了增强股东和债权人的信任,会自愿提供更多的环境信息以及时反应公司的财务状况。然而最近L.L.Eng和Y.T.mak(2003)的实证研究却发现二者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一)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模式方面的研究

中国对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开始较晚,与西方国家相比较,在理论和实务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但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及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一大批学者已积极参与到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有代表性的有:

1.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朱学义(1999)认为,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应包括资源价值、环境成本、环境收益和环境利润;耿建新、刘长翠(2003)认为,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应包括环保引发的成本费用、与环境有关的收益以及环境负债;李永臣(2005) 认为,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有环保设施建设投资信息,经常性支出信息,非经常性、非正常性环保支出,可预见且可合理估计的未来环境支出、环境负债以及环保收益,并认为上述环境会计信息主要来源于环境信息系统。

2.环境信息披露模式。一般来说,环境信息的披露存在补充报告模式和独立报告模式两种。后者又可分为综合独立报告式和具体独立报告式。具体来说:王辛平、韩军(2000)认为,普通企业可在传统报表的基础上增列“环境资产”、“应付环保费”、“环境资本”或“环保基金”等科目核算有关内容,环境污染大的企业可专门设计环境会计资产负债表;徐融、陈红(2001)认为,可先要求试点单位建立企业财务会计核算账和环境会计账,条件成熟时再两账合一;肖序(2003)建议编制独立的环境会计报表作为两张主表的附表,并对外披露。许家林、蔡传里(2004)认为,独立环境会计报告包括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损益表、环境成本费用明细表、环境污染报告、环境绩效报告和企业年度环境保护计划等;邵毅平、高峰(2004)认为,在环境会计不成熟的现阶段,可选择侧重于以环境绩效信息披露为主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一般可编制单独的或非独立的环境绩效报告。

(二)环境信息披露动因方面的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对环境信息披露动因方面的研究较少,且大部分都是规范性研究。孟凡利(1997)认为,环境信息的披露主要还是依赖于公司的主动性和自愿性;吕露(2001)认为,公司外部利益关系人的需求、内部利益关系人的需求和各种环境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是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最根本的动因;王锐、于志鹏(2004)从信息的需求与供给两方而对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动因进行了分析;胡华夏、胡冬(2008)以部分披露环境信息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考察股票市场对环境信息披露事件的反应,通过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对环境信息的市场反应不明显。

(三)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以中国资本市场为背景,研究了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行业类型、公司负债程度及公司治理结构等因素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汤亚莉等(2006)通过研究发现公司规模、公司绩效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李晚金,匡小兰等(2008)除发现公司规模、公司绩效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外,还发现尽管中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总体状况很差,但披露水平在不断提高。另外受市场约束大的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多,而公司的负债程度、公司治理结构对环境信息的披露没有显著影响;王建明(2008)认为,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在重污染行业与非重污染行业之间有明显差异,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较高。同时,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还受到环境监管制度压力的影响,监管制度压力大,环境信息披露水平高;肖华,张国清(2008)以“松花江事件”的肇事者“吉林化工”所属化工行业的79家A股公司为样本,探讨重大环境事故对相关行业的公司股价和环境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松花江事件发生后,吉林化工和样本公司的股票累积超常收益率显著为负,样本公司后两年的环境信息披露相比前两年显著增加,但是,我们没有发现前两年的环境信息披露情况与股票累积超常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性。

三、结论与启示

从世界各国研究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情况看,所要求披露的环境信息绝不仅仅只是环境会计信息,还包括环境状态信息、环境管理信息、环境统计信息和环境技术信息等内容。但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环境信息披露研究还主要局限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这实质上是将环境信息披露简单地等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显然不符合环境管理和环境核算的实际情况。

上一篇:信息安全研究报告范文 下一篇:民主生活会情况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