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工作意见范文

时间:2023-10-20 12:04:06

保障工作意见

保障工作意见篇1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做好社区服刑人员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做好社区服刑人员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是一项全社会都应该积极参与的系统工程。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领导应站在创建现代化新城区、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目前,从我区的社区服刑人员的基本情况看,他们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技能,心理比较脆弱、思想不够稳定,加上社会上对他们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和歧视,一些企业不愿接纳,使社区服刑人员在职业技能培训及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方面遇到很多困难。社区服刑人员的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将直接影响对他们的教育改造效果,进而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为此,全区必须高度重视社区服刑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工作,以促使其如期、顺利回归社会,减少重新犯罪。各部门要从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把这项工作作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探索促进社区服刑人员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新途径;要通过多种形式推动社区服刑人员实现就业,在鼓励社区服刑人员依靠自身努力实现就业的同时,依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积极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将社区服刑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工作纳入再就业资源管理体系,努力实现对社区服刑人员的优先安置,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协调,认真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

1、区劳动部门要将社区服刑人员纳入到就业再就业资源管理系统,进行规范化管理。

2、司法、劳动、民政和街道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根据各自的职能,采取积极措施,为做好社区服刑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再就业工作提供方便。

3、各街道司法所要与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加强联系,互通职业技能培训和再就业政策信息。街道司法所在做好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正工作的同时,及时掌握他们的技能培训和就业状况;街道劳动和社会保障所要将技能培训和就业政策、就业岗位信息提供给司法所。

4、对社区服刑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按国家及省、市、区有关规定,与其他失业人员享受同等待遇。

5、矫正期在三个月以上的社区服刑人员,凡符合低保条件的,经民政部门审核后,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按现行规定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三、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社区服刑人员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工作落实到位

1、社区服刑人员参加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再就业定点单位培训的,经考核合格并实现就业后,可根据政府有关规定减免培训费用。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至少三次就业岗位,并做到送岗上门。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按社区服刑人员比例为试点街道提供一定数量的公益岗位,安置困难家庭及在教育矫正过程中表现较好的社区服刑人员。由区司法局根据其技能和表现及岗位要求进行推荐,劳动部门和公益岗位管理部门按有关规定共同审核。

4、对有自主创业愿望和创业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可为其提供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并提供送项目、送小贷和代办等服务。

5、对有创业愿望并有具体可行的创业项目、享受低保待遇的社区服刑人员,经区司法局推荐和劳动部门审核,政府可为其提供1—3万元无偿创业资金,扶持其创业。对创业成功并吸纳社区服刑人员就业的,将根据其规模增加无偿创业资金的扶持力度。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1、各单位在落实社区服刑人员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过程中,要注重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总结,通过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推动社区矫正工作质量的提高。

2、各单位要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宣传企业吸纳社区服刑人员就业和社区服刑人员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引导社区服刑人员转变就业观念,营造全社会支持和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就业再就业的良好氛围。

保障工作意见篇2

继续加强对新闻单位的协调指导,加大20*年促进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市监察局

积极参与促进就业工作,加强对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促进再就业政策的贯彻落实。

三、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的若干意见》(厦委发〔20*〕18号)精神,进一步完善劳动就业保障体系,规范街道、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明确工作职责,积极协调街道、镇劳动保障的工作力量问题。

四、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按照《中共*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业人口转移的若干意见》(厦委〔20*〕22号)文件的有关要求,抓紧组织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

五、市农业局

(一)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条件具备的地方,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二)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和培训。以开展“百万农民技术员培训”、“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机大户培训”为载体,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和企业发展教育、培训事业,扶持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发展。

(三)总结推广各区帮扶大龄农民工再就业的做法,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再就业援助制度。

六、市计委

(一)提出年度就业宏观调控目标。根据我市就业状况,提出年度新增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等就业目标。

(二)加大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就业结构调整。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通过经济发展来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工作发展。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作为重要工作目标,引导培育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的产业,重视发展具有比较优势、有市场潜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就业容量比较大的服务型企业和中小企业。重视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就业岗位,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统筹做好全社会就业工作。推进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统筹考虑全市劳动力市场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步伐。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鼓励支持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七、市经发局

(一)结合国有企业全面实施改革,争取在20*年三分之二的一般竞争领域国有中小型工业企业完成改制任务。指导和推进国有工业企业改制,突出就业优先原则,坚持“企业出让、安置第一”,妥善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加强对企业关闭破产工作的组织协调,督促企业依法依规安置职工,积极稳妥地做好优势企业减员增效工作。

(二)适时举办经验交流会和专题研讨会,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指导企业认真总结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新经验、好做法,通过开展经验交流等活动,以先进促后进,以点带面,大力推动再就业工作。

(三)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吸纳就业能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步伐,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巩固就业容量。

八、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一)落实就业再就业目标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1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0.65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0.3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1.5023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0.5万人;职业指导22.1万人,就业培训1.675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培训0.5万人),并将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各区。

(二)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确保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的政策得到全面落实,重点是小额担保贷款、再就业资金筹措、就业服务政策等。

(三)加快发展劳务派遣,创新就业服务方式。做好引导、服务和管理工作。

(四)指导各区开展工作,全面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农村劳动力重点联系点建设,岛外每个行政村配备一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协管员。取消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和限制性规定,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

(五)进一步推进劳动力市场“新三化”建设。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基本实现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网。

(六)全面落实促进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等就业服务,重点做好失业人员中年龄较大、失业时间较长等就业困难人员的再就业工作,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提倡和鼓励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和自主创业。

(七)加强职业培训工作,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八)加强失业调控、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增强失业保险调剂能力,发挥失业保险金保生活促就业的双重功能。

(九)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各类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维权工作,形成合力,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

九、市人事局

(一)加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机制。

(二)进一步落实各项就业政策措施。建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责任制,明确工作分工,密切协调配合,抓好国务院办公厅49号、35号文件和省政府办公厅82号文件的落实,排除妨碍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体制。

(三)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积极鼓励各类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农业生产第一线工作;积极引导各类毕业生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就业。

(四)抓紧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大容量、高效率、宽辐射的信息服务平台。

(五)鼓励大中专院校、人才中介机构积极举办各种形式的就业洽谈会,为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

(六)加强人才市场监管。

(七)加强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信息收集和统计分析,做好就业情况统计汇总工作,研究建立科学的就业评估体系,公布毕业生就业率,促进专业学科结构的调整,促进毕业生培养与就业的对接。

(八)加大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力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

(九)做好安置工作,师团职干部是部队建设的中坚力量,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继续把师团职干部安置作为工作重点。认真贯彻中央有关安置工作的政策规定,把安置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接收好,安置好。

(十)实施优惠政策。鼓励更多干部选择自主择业安置方式,减轻计划安置的压力。

十、市财政局

(一)继续落实和完善再就业优惠政策。及时跟踪了解再就业相关政策效应,研究解决各项政策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解决就业服务补贴等政策落实中的难点问题,不断调整完善扶持政策和具体操作办法。协同人行*中心支行、市劳动保障等部门继续做好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落实。

(二)继续加大就业和再就业投入。督促纠正虚列预算的现象,确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有关再就业优惠政策的兑现落实。

(三)加强再就业资金管理。落实再就业资金统计督查制度。对再就业资金使用实行追踪问效,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督查。督促健全再就业资金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险补贴、再就业培训补贴和职业介绍补贴等资金的分配、使用办法,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统筹考虑城乡就业一体化问题,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扶持和引导。同时针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加强分类指导,按照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结合的原则,结合各区实际确定促进就业工作重心。

十一、市教育局

(一)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建立科学的就业率公布制度。加大专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定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以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加强领导,各校实行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加大学校各项就业工作的力度,保证机构、人员、经费的充分到位。

十二、市民政局

(一)积极推进社区再就业工作,把社区再就业工作列为重要指标。

(二)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与再就业的有效结合。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设施,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服务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产业,特别是发展需求稳、投资少、有效益的服务项目和社区服务实体,加快市、区、街、社区四级服务联网的建设步伐,进一步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对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进行督促检查,组织开展各项社区再就业服务。

(三)进一步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城市贫困居民纳入保障范围,妥善解决失业人员殊困难群体的实际问题。

(四)搞好调查研究。深入调研,了解复员退伍军人的愿望和要求,了解接收单位的安置潜力,合理编制安置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完善安置措施,拓宽安置渠道,抓好工作督查。

十三、市建设与管理局、城管办

(一)协同有关部门,增进沟通联系,加强合作,积极稳妥地推进建设行业的各项促进就业工作。

(二)指导各区建设主管部门,充分发挥建设部门的行政职能作用,结合本区的实际,因地制宜,制订适合本区本行业的再就业措施,确保再就业政策在我市建设行业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

(三)充分发挥物业管理行业的优势,为促进城镇就业吸纳大量的劳动力。

(四)充分利用建设行业点多面广、能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的特点,努力开发适合失业人员的公共服务类就业岗位。

(五)妥善处理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建监察与再就业的关系,积极采取具体措施,协助市工商局、各区政府解决好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经营场地问题:①与相关部门划定夜市街道,制定临时经营场所,免收占道费。切实减轻再就业人员的负担,为促进就业营造良好的环境。②在城建监察方面,配合当地政府、工商等有关部门做好流动摊点的引导安置工作,做到既能规范再就业摊点经营,又协助解决再就业的经营场地问题,促进再就业人员的经营活动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六)在建设系统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就业培训,在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等方面提供服务,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

十四、市政园林局

努力开发适合本市失业人员的公共服务类就业岗位,并提供其竞争上岗。包括城市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公共设施养护等。

十五、市贸发局

(一)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社会就业。培育壮大多元化外贸经营主体,努力扩大外贸出口,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提高加工贸易发展规模和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实现对外经贸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以扩大社会就业水平。

(二)与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和外事部门通力协作,加强与相关劳务输入国家(地区)的合作,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不断扩大境外劳务输出。

(三)加快推进国有商贸企业改革,处理好国有商贸企业改革与再就业的关系,积极妥善处理好劳动关系,做好改制企业职工劳动关系的转换、经济补偿金的发放和各项社会保险的接续工作,建立新型的劳动关系。

十六、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一)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的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有关优惠政策、措施和方法。

(二)设立并不断完善失业人员再就业登记注册专窗"绿色通道",开展免费咨询服务,为失业人员办照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三)组织、指导各级私营企业协会、个体劳动者协会,采取措施,改善服务,鼓励、引导并扶持失业人员通过创办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实现再就业。

(四)借助各级私营企业协会、个体劳动者协会等社会团体力量,动员、鼓励、支持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招聘、吸纳失业人员,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多形式就业。

(五)加强再就业的调查研究,了解掌握并反映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重大问题及热点问题,做好政策执行情况的统计分析和报表的报送工作。

(六)总结促进再就业的典型经验并进行有效的推广工作。

(七)提供个体、私营企业就业人员资料。

十七、市国家税务局

(一)指导各区税务机关深入企业宣传、解释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继续利用大众媒体,切实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二)加强对各区税务机关的监督检查,进一步促进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

(三)进一步做好再就业税收政策执行情况的统计分析工作,按规定及时、准确报送税收政策执行情况,提高统计分析的工作效率。

十八、市地方税务局

(一)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税收宣传活动,各级地税机关深入居民社区、劳动职业介绍所、企业等地,宣传、解释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切切实实地将政策送到纳税人手中,有效提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透明度。

(二)认真做好再就业税收政策落实情况的统计分析工作,确保数据真实、准确。

(三)继续配合劳动保障部门做好年检工作,确保通过年检的企业和个人能够及时享受再就业税收优惠。

(四)简化办税程序,提供优质服务,保证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十九、市统计局

(一)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制度的要求做好城镇单位劳动就业统计工作,为就业和再就业提供重要数据。

(二)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城镇就业人员变动数据测算工作。

(三)开展劳动就业形势分析工作。

二十、市物价局

继续抓好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农民工进城务工有关收费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对涉及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收费和再就业的收费优惠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督促检查,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开展。

二十一、人民银行*中心支行

(一)进一步推进我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结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通知》(银发〔20*〕51号)精神,积极与市财政、劳动保障部门协调配合,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重新修订*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有关管理规定,促进*市小额担保贷款业务规范快速发展;配合财政部门做好担保基金的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降低反担保门槛,按规定执行反担保不超过贷款金额30%的政策。

(二)组织商业银行积极开展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引导商业银行落实政策,结合本行和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可操作的具体措施;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取消担保公司中间环节,简化贷款流程,规范小额担保贷款操作程序;加强风险管理,及时清偿风险贷款损失。鼓励商业银行对符合贷款条件,新增就业岗位吸纳失业人员达到一定比例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三)探索创新工作方式。建立小额担保贷款长效机制,协调劳动保障部门和商业银行,利用现有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推行“一站式”就业服务,建立社区银行,创建信用社区,提高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效率,推进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开展。

(四)加强金融调研。开展金融扶持再就业政策实施情况调研,及时把握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协同政府有关部门指导实施。

二十二、市总工会

(一)切实督促和推动再就业政策的落实,促进各项扶持政策发挥实效。针对再就业政策落实中的难点问题,及时摸清情况,找准问题,分析原因,重点研究。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对再就业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配合和支持劳动保障部门强化劳动监察工作;在国有企业改制和职工分流安置工作中,充分发挥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

(二)继续办好工会的就业服务机构。以职工帮扶中心为依托,加强基础建设、整合有效资源、规范管理运作和增强服务功能,形成具有政府认定资质、服务功能比较完备、体现工会特色的就业服务体系,成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积极鼓励和扶持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或实现再就业。充分利用工会系统的文化教育阵地和职业中介机构,开展失业人员转岗就业培训,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指导服务。通过办好工会再就业基地,着力培育创业带头人,组织再就业供需见面会,为“4050”人员送岗上门,通过实现“春雨”行动帮助落实小额担保贷款,“一对一”结对帮扶等形式,促进失业人员自我创业或实现再就业。

(四)围绕再就业政策的落实、国有企业改制、维护进城务工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合法权益等问题,开展调查研究。

(五)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教育职能,以深入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失业人员树立新的就业观念。积极评选再就业、先进典型,评选和树立一批工会促进再就业示范单位和先进个人。

二十三、共青团*市委

(一)普及创业意识。通过召开动员会、报告会,举办创业大讲堂、大讨论等途径,加强青年择业和创业观念教育,帮助青年认清历史使命,增强创业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二)培养创业能力。积极组织青年参加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要依托有条件的团校、青少年宫、青年就业培训中心等团属培训阵地及青年企业家协会等共青团组织,借助企业事业单位培训机构和职业学校建立青年创业培训基地。

(三)提供创业服务。建立青年创业项目库,举办创业项目会,引导城镇青年到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产业的政策指导,帮助青年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青年,帮助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

(四)优化创业环境。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帮助青年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关优惠政策。加强对青年创业扶持政策如信贷、税收、经营场地、缴纳费用等各项优惠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五)完善对青年的就业服务。采取加强职业培训、提供中介服务、扶持青年创业、强化阵地依托、进行观念引导、开展就业援助等措施帮助青年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二十四、市妇女联合会

(一)发挥妇联优势,抓好钟点工、保姆、月嫂三支队伍建设,创家政和社区服务品牌。

(二)做好农村富余女劳动力转移,推动“一户一就业”活动的开展。

二十五、市残疾人联合会

(一)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结合残联社救处实际,积极研究各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积极创造条件帮助残疾人参加就业。

(二)要把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作为解决残疾人就业的战略性举措来实施,进一步加大按比例就业相关法规、政策行政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依法推动按比例就业健康全面地开展。

(三)进一步完善福利企业的扶持保护政策,特别是智力残疾人和精神残疾人列入福利企业职工范围计算比例,加大福利企业改制、改造工作,促进福利企业稳定发展,保护福利企业残疾职工合法权益。

(四)积极筹措资金,加强培训,努力提高残疾人自身素质,大力推进残疾人就业培训。

(五)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残疾人就业环境。建立各级劳动力市场、就业培训机构与残联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协作机制,使三者之间实现信息联网,共享信息资源。

(六)加强维权力度,维护残疾人就业、培训权益。发现用工单位有违反劳动法和残疾人保障法的,应及时交劳动保障执法部门进行处罚。

保障工作意见篇3

一、鼓励劳动者在*就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

1、全县劳动力转移工作重点向就地转移倾斜。从20*年起,县委县政府不再对各镇、县经济开发区下达劳务输出任务,改为根据县内重点工业企业实际需要,定期确定用工保障目标任务,分解到各镇、县经济开发区。

2、县内重点工业企业职工子女入学,享受城镇居民子女同等待遇,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就近入学。

3、在县内重点工业企业就业一年以上的农村职工,可携子女转为睢城镇常住人口。

4、在县内重点工业企业就业的农村职工,凭企业和职工本人签定的一年以上(含一年)劳动合同,经县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后,由职工户籍所在地镇政府补贴职工本人当年的“一事一议”费用。

5、返乡就业的外出务工人员,由县劳动保障局优先安排就业。

6、返乡创业的外出务工人员,享受招商引资企业同等待遇。吸纳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达到省有关规定要求比例的,可以享受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

二、严厉打击非法劳务中介活动,整顿规范全县人力资源市场

1、实行《职业介绍许可证》制度。整顿现有劳务中介机构,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批准擅自开展职业中介活动。县内各职业中介机构,必须首先保障县内企业用工需求。违反上述规定者由县有关部门依法从严处罚。

2、加强劳务广告管理。加强对全县劳务招工、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术学历教育等广告信息的管理工作。招工及职业技能培训非学历教育广告信息,必须经县劳动保障局审核同意后方可;职业技术学历教育广告信息,必须经县教育局审核同意后方可。未经审批擅自劳务广告信息的,由县有关部门依法严厉查处。县内重点企业的招工广告,经县招商引资督查考核办公室审核同意后,可免费在县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等广告媒体上。

3、鼓励各职业介绍机构通过在外地设立分支、就地合作等方式,招引外地劳动者来我县就业。对表现突出的劳务输入机构,由县有关部门按政策予以奖励。

4、加强整顿我县劳动力市场秩序,对恶意破坏秩序的中介机构和个人,由县劳动保障、公安、工商等部门联合进行查处。

三、加强职业培训机构管理,确保培训资金落到实处

1、培训补助资金向重点企业用工保障倾斜,鼓励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根据县内重点工业企业用工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师资力量,提高培训质量。培训学员优先满足县内重点工业企业用工需要。

2、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从事劳务中介业务。违反上述规定者由县有关部门依据规定实施处罚,直至吊销其《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

3、规范我县职业教育秩序,改变单纯与苏南职业学校联合办学的模式,鼓励、引导毕业生在*就业。依法取缔在睢的违规外地招生机构,打击非法招生行为。

4、充分发挥培训券导向作用。重点将农村劳动力培训券用于县内重点工业企业职工岗前培训。各定点培训机构需保证70%以上(含70%)的培训学员在县内企业工作,否则不予发放培训券,并取消下一年度定点培训资格。对违返本规定发放培训券的县相关部门,要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不予兑付培训券补助资金。

5、享受“国家助学金”补助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加强与县内重点工业企业的联合,采取“校企联办”方式,扩大定向培训的规模,保证毕业学生(除升学外)的县内就业率不低于70%。

四、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1、成立*县企业用工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李敬峰任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蒋荣强,副县长郭梅,副县长田传国任副组长。县委宣传部、县经济开发区、县发改经贸委、县招商引资督查考核办、县重大项目办、县劳动保障局、县城管局、县公安局、县财政局、县扶贫办、县教育局、县农业局、县广电局、县新闻中心、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工商局和各镇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劳动保障局,刘玉石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2、各镇、县经济开发区要明确一名分管领导负责劳动用工保障工作,充分发挥镇级劳动保障所的作用,负责对辖区内的适龄劳动力的动态管理、培训计划拟定、劳动力情况上报等方面工作。

3、县劳动保障局负责对各镇、县经济开发区、县各有关单位完成用工保障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上报县委、县政府,计入各镇、县经济开发区、县各有关单位的年度综合目标考核成绩。

4、设立用工保障专项经费。省委、省政府安排的相关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县内工业企业用工保障,需县财政配套的就业再就业资金要在财政预算内足额安排,纳入财政专户,专款专用。

5、对完成用工保障情况较好的机构和个人实行奖励。

(1)培训机构(含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培训学员县内就业率在70%以上(含70%)的培训机构(含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县劳动保障局根据实际录用人数以100元/人的标准予以奖励。

(2)职业中介机构:对介绍劳动者到县内重点工业企业就业的职业中介机构,由县劳动保障局根据实际录用人数200元/人的标准予以奖励。对全年组织人员较多的职业中介机构,由县劳动保障局根据实际录用人数以100元/人的标准予以额外补贴。

(3)各镇、县经济开发区:对完成工业企业用工保障年度任务的镇及县经济开发区,由县劳动保障局根据实际录用人数以100元/人的标准予以奖励。

对用工保障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除享受上述奖励政策外,由县委县政府再给予奖励。

五、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优化用工环境

1、依法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县劳动保障部门要依法督促企业与录用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为员工进行就业登记,购买社会保险;县企业家协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县各用工单位要合理规定工作时间,提供合理的劳动报酬;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员工实行人性化管理,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吸引力,做到“招得进,留得住”。

3、县经济开发区、宁江工业园要根据企业需求,建设员工集体宿舍楼,完善配套设施,满足职工文化、体育、娱乐需要;县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继续加强企业所在地社会治安管理和交通整治,维护员工上下班的安全,打造平安*。

保障工作意见篇4

一、加强机构建设,明确职能职责

(一)各县市区要按规定在街道(乡镇)建立劳动保障服务站,社区、行政村设立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业务工作隶属于县市区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管理。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要根据辖区范围劳动保障服务工作量的大小,按照定编定员的要求,配备好专职工作人员,根据当前劳动保障工作开展的需要原则上不能少于3人。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根据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工作量的大小,按照每6000人左右配备一名劳动保障协理员,行政村可根据劳动保障工作量大小或工作开展情况,聘用一名协理员(联络员),确保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的开展。

(二)明确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职能职责:一是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提供劳动保障政策和业务咨询,落实劳动保障政策;二是开展人力资源调查统计,动态掌握辖区内劳动者的就业和失业情况,建立完善相关工作台帐;三是受理《就业失业登记证》的申请、办理、年审,开展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四是建立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村贫困户信息台帐,对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村贫困户实施就业援助,建立就业援助长效机制;五是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引导有序流动,扶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落实返乡创业优惠政策;六是职业供求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开展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七是开展创业促进就业工作,受理创业培训和小额担保贷款申请,并进行初审公示;八是协助上级劳动保障部门做好本辖区范围内社会保险征缴、扩面、发放、信息服务、政策宣传等工作;九是为辖区内失业人员提供档案托管、退休手续办理、职业培训组织等服务;十是协助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和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做好劳动争议调解和劳动维权工作;十一是负责做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与服务工作,及时做好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的资格认证以及死亡退休人员的申报、相关费用的拨付工作;十二是承办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加强基层就业,强化服务载体

(一)建立城乡统一的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在服务设施上力求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标识;统一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窗口)服务指南的设置;统一电脑、电话、传真机、打印机的配置;统一基层劳动保障宣传栏、意见箱(本)的设置;统一公共服务办公场地的布局。规范基层劳动保障平台服务内容和标准,做到基础工作制度健全、统计台帐完整准确、信息服务及时有效、政策落实全面到位。

(二)加强基层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按照实用高效、方便易行的原则,建立基层劳动保障信息网,先行选择街道劳动保障服务站、重点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进行联网,争取在2011年底前实现全部联网。统一开发和使用基层劳动保障公共服务软件,推行网上办公服务,不断提升基层劳动保障服务信息化水平。

(三)深入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达到“五好”要求,即:就业目标完成好;就业创业开展好;社会保险服务好;基础工作管理好;群众认可评价好。

三、加大投入力度,拓宽经费来源

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足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县级以上财政要加大扶持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力度,合理安排就业专项资金,对街道(乡镇)、社区开展劳动保障工作和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给予适当补助。省、市、区三级财政按5:3:2的比例分担,省、县(市)二级财政按5:5的比例分担。具体控制标准为每个乡镇、社区每年不超过4万元,每个城市街道每年不超过3万元,资金使用重点保证就业服务、社会保险服务、退管服务、信息网络、人员培训等方面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队伍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一)抓好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培训,每年对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政策业务培训市级不少于1次,县区不少于1-2次。认真开展基层劳动保障协理员的职业资格培训认定工作,做到持证上岗。

(二)切实解决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待遇。凡持证上岗人员,必须为其交纳法定的社会保险金,并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符合公益性岗位援助条件的基层劳动保障协理员,其经费可从就业资金补助。对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选用、交流、转岗等,各级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从工作的稳定性出发,加强指导,确保工作的有效开展。

保障工作意见篇5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地方税收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进一步加强地方税收征收管理,有效壮大地方财政收入,持续推进“幸福”建设,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省地方税收保障条例>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地方税收保障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落实《条例》的自觉性

地方税收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例》作为我省的地方税收法规,明确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税收管理、税收协助、税收服务、税收监督等地方税收保障工作中的法律责任,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了地方税收保障的有关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全局观念,发挥税收促进转方式、调结构的杠杆作用,全面理解和把握《条例》的基本精神,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条例》的顺利实施,为全市财源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细化责任,明确地方税收保障工作职责

各级政府要切实维护财政预算的严肃性,确保实现各级人大通过的年度财政收入预算,年度中间增加预算要按规定程序报经审核批准,不得硬性制定脱离税源实际的税收收入指标。要切实做到依法治税,不得违反税收法律、法规擅自做出税收开征、停征、减税、免税、退税、补税的决定,不得越权制定税收政策。对存在和发生虚征税款、收过头税、违反规定混级混库混税种入库税款的,要责令纠正并按照规定严肃追究责任,保证和提高税收收入质量。要依法加强对地方税收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单位落实地方税收保障措施。要按照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进一步健全地税部门经费保障机制。

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科学的地方税收收入预算编制和调整机制,预算编制和调整前,要充分征求同级地税部门的意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履行税收协助义务,将地方税收保障工作作为本部门、本单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职责分工,明确分管领导,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地方税收保障工作,认真完成涉税信息的提报和税收协助工作。

各级地方税务部门要加强税源信息提供情况、税收贡献情况、税收行政协助情况的登记、统计、分析、汇总、报告和任务推送、分解落实。要定期向本级政府报告相关部门涉税信息的提供和税收协助情况。要按时向政府和财政部门报告税收收入预算执行情况、税源增减变化情况,创新税源管理方式,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强化税务稽查,严厉打击涉税违法行为,不断提高纳税服务水平。

三、依托网络,加强涉税信息传递

各级政府要依托政府政务专网建立和完善地方税收保障信息管理平台(综合治税信息平台),健全涉税信息交换和共享制度,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各级地税部门要根据税源产生的环节、方式和时限,确定涉税信息的详细内容、传递方式和时限要求,依法规范涉税信息的传递、使用和管理,并切实做好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有关部门要按照《条例》的法定职责,根据地方税收征管的需要,依法定期向地税部门提供相关涉税信息。

四、密切配合,确保税收协助的工作质量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履行《条例》规定的涉税行政协助义务,按照源头控管、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减少流失的原则,在相关涉税环节采取先税后证、先税后审(验)等有效措施,积极支持、配合地税部门做好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工作。

1.不动产登记机关在办理不动产登记时,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提交完税或者减免税证明及正规发票,未提交的,不予办理登记手续。

2.人民法院在民事判决过程中,涉及到企业破产清算、依法拍卖不动产或判决以不动产、无形资产抵顶债务时,要通知税务部门计算和清缴应纳税款。

3.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为单位或个人办理开业登记时,应告知其到地税部门办理税务登记。

4.公安机关要协助地税部门做好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以及阻止欠缴税款的纳税人出境等工作。

5.各金融机构要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依法实施账户开立税收查询和资金流动税收查询,在地税部门采取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时,要依法予以协助。

6.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支持、协助地税部门依法执行职务,共同做好地方税收的源泉控管工作,同时依法做好本部门、单位应纳税款的申报缴纳及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工作。

五、加强领导,完善考核奖惩机制

保障工作意见篇6

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为进一步加强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改革最低生活保障管理体制,探索创新。

区民政局委托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负责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对象的审查、审批管理和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发放工作。区民政局负责最低生活保障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工作。本着方便群众、便于审批、加强管理的原则。

二、坚持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各街镇要以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目标。实事求是执行低保政策,切实做到应保尽保、不应保坚决不保”

三、确保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健康有序运行,规范管理。

进一步规范低保对象的申请、审核、审批程序,各街镇要严格贯彻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国务院令第271号)重庆市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办法》市政府令第129号)规定。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落实两榜公示和街镇审批制度,加强动态管理,提高低保对象界定的准确率,做到不错保、不漏保,切实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形成“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良性运行机制。要规范资金管理,严格落实低保金银行制度,保证低保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银行手续费由街镇财政承担。规范档案资料管理,严格按规定立卷归档和安全保管。

四、合理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因地制宜。

即从年起,严格执行市政府规定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50%执行。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1000元/年提高到1260元/年,以后随着城市低保标准的调整而调整;对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人员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长期卧床不起的重病人员和一、二级重残人员每年增加120元的分类救助金,确保他基本生活。

其中街镇财政承担、区级应承担的20%通过财政体制结算)经区民政局汇总审定后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支出计划,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实行市、区、街镇分级承担。区财政局将资金直拔各街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仍按区、镇财政各50%比例承担。市区财政承担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区财政划拨各街镇。

五、切实保障困难对象基本生活,多方联动。

保障工作意见篇7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五五”普法规划,突出抓好“保增长、促就业、维稳定”法制宣传教育、各类主题活动法制宣传教育和以企业及职工为核心的重点对象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创新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和手段,着力加强法制宣传阵地和载体建设,培育亮点,形成特色,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建设平安*、法治*、和谐*,促进劳动保障事业健康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主要任务

1、着力抓好领导干部、公务员和行政执法人员的学法用法。以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为契机,认真落实各项学习制度,积极参加各类培训,采取个人自学、集中辅导学法、举办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和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增强公务人员的法治理念,进一步提高其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和谐执法的能力。

2、着办抓好以“三法一条例”为主要内容的劳动保障新法普法工作。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和局计划安排,深入开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江苏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规定》等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培训、送法上门、广场咨询、集中宣传等活动。在当前较为严峻的经济形势下,重点是围绕“保增长、促就业、维稳定”的三大要求,针对企业和劳动者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动到企业作专场讲座和专项法律服务,全面、准确地宣传劳动保障法律知识,努力化解劳资矛盾和纠纷,积极营造学法、知法、懂法和自觉守法的社会氛围。

3、着力抓好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制宣传教育。一要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法制宣传工作。要根据企业经营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和“法律进企业”服务活动,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法律素质,促进企业经营者诚信守法。建立完善中层干部与规模企业联系走访制度,局每月组织职能科室负责人到结对挂钩企业宣传法规政策,接受咨询服务。二要结合工作搞普法。特别要注重结合职业技能培训、结合执法、结合典型事(案)例和说理式行政执法文书以及“企业服务年”等活动搞宣传、搞教育、搞指导,寓宣传指导于日常工作、执法之中。有针对性地帮助用人单位建立健全用工管理、工资分配等规章制度,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掌握劳动管理的基本法律规定、标准、原则和方法,提高其依法管理的水平;指导和帮助企业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及时有效地化解法律风险,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同时,要积极宣传引导职工爱岗敬业、为企分忧、诚实履行劳动合同,当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要通过正当途径进行诉求、理性维权。

4、着力开展各类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围绕平安*、法治*、和谐*建设和劳动保障重点工作任务以及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组织开展集中的专题性法制宣传教育。根据市下发的《关于继续开展“每月一法”活动的通知》要求,积极组织好“每月一法”广场法制宣传活动;结合劳动保障工作实际,大力开展和推进“法律六进”、“法治文化班车”、“农民工学法周”和“依法行政宣传咨询服务月”、“百村结对、千名公务员送法进村”、“12.4”全国法制宣传日集中宣传等活动;同时,要积极配合司法局搞好《法制园地》的宣传,努力把劳动保障法律知识送到千家万户。

5、着力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为明年全面完成普法任务做好考核验收准备。要对照市“五五”普法考评办法和实施细则,做好完善、补缺工作,建立健全“五五”普法工作台帐和相关制度,积极做好迎检准备,不断推动“五五”普法规划全面贯彻实施。

三、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做好普法工作的自觉性。今年是“五五”普法的关键之年,坚持做好普法工作至关重要。各单位要根据全市普法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对当前新形势下普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树立长期普法的思想,深入做好“五五”普法工作。

2、加强领导,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健全普法工作的领导,根据组织人事变动,及时调整充实局普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普法工作机构人员,确保普法工作的组织领导到位、思想动员到位、经费落实到位、标准质量到位。要认真落实普法和法制宣传工作责任制,各科室、各基层劳动保障所要结合自身业务,联系工作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工作,使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效。

3、完善制度,切实加强法制宣传队伍和阵地建设。一要坚持好学习培训,行政执法责任、督查评比等制度,建立完善相关台帐。二是各科室、各劳动保障所要加强对法制宣传骨干的培养,切实提高他们的思想和业务素质。三要充分发挥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及法制学校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教育,让劳动保障法律知识家喻户晓。四要积极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特别是发挥基层劳动保障所的积极性,通过开展广场咨询活动,上门宣讲、组织培训和宣传典型事例等途径,引导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学法、知法、用法、守法,努力为“保增长、快转型、促发展”大局服务。

保障工作意见篇8

一、年龄的问题

1、申请租金补贴的单身家庭申请人年龄应年满35周岁。

2、申请实物配租的低收入家庭夫妻双方年龄合并计算应满70周岁;单身家庭申请人年龄应年满40周岁;单亲家庭申请人年龄应满35周岁。

二、原有住房的问题

申请租金补贴的家庭原有住房办理产权转移或已货币拆迁满三年的、申请实物配租家庭的原有住房办理产权转移或货币拆迁满五年的,原有住房不再认定为个人住房面积。认定起始时间,

属于产权转移的,以房产转移登记时间为准;属于离异分割住房

的,以离婚判决(或协议)时间为准,且申请前还应办理完过户

手续;属于货币拆迁的以拆迁协议签订时间为准。

继承父母拆迁补偿费或原有住房属于公有住房的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三、居住直系亲属住房的问题

1、申请家庭单独居住直系亲属(父母或子女)住房(私房或承租的公房)的,视为有房。

2、原属单独居住直系亲属住房按差额领取租金补贴的家庭,经房屋所在地街道办事处证明已在外租房满一年且不再居住直系亲属住房的,可按无房家庭复审,符合条件的领取全额补贴。

四、继承房产的问题

继承住房未析产前申请人暂不能申请住房保障,待析产公证后,按照公证或确权的份额计算准入面积。

五、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申请实物配租的问题

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申请实物配租时,必须与监护人家庭共同申请。经审核符合条件后,监护人家庭出具与其共同居住的承诺后方可配租。

六、享受实物配租和拆迁安置43平方米保障的家庭领取租金贴的问题

已享受实物配租和拆迁安置43平方米保障的家庭不能再享受租金补贴。

已领取本年度租金补贴的实物配租家庭,应将办理入住手续次月后的租金补贴退回。选择期房的实物配租家庭在办理入住手续前可以继续申请租金补贴。

七、确定申请家庭租金补贴标准的问题

申请租金补贴保障的家庭若只有部分家庭成员享受低保待遇,应由民政部门重新认定该家庭的收入,租金补贴的标准以民政部门最后认定的收入线确定。

八、享受租金补贴的家庭人员变动的问题

享受租金补贴保障的家庭有人员增加的,再次申请时按初审程序受理;有人员减少的,再次申请时按复审程序受理。

九、租赁住房确认的问题

申请租金补贴的家庭在向区房管局递交租赁住房合同前,应持租赁合同先到租赁住房所在街道办事处进行核实确认。

十、租赁住房变更的问题

享受租金补贴家庭在领取租金补贴一年内需要变更其租赁住房的,应及时告知街道办事处和区房管局,并将新租赁合同报街道办事处和区房管局登记、存档。

十一、虚假租赁合同的问题

上一篇:疫情执法工作意见范文 下一篇:助教工作意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