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科幻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02 03:45:27

智能科幻作文

智能科幻作文篇1

“我从来没有长大过,但一直没有停止成长”

记者(以下简称记):听说您从小就是一个狂热的科幻迷?还记得那些对你影响深远的书吗?

刘慈欣(以下简称刘):开始应该不是,就是家里有什么书,能拿来看的都看了。现在的高中生可能想象不到,当时大部分书籍都被认定是“大毒草”,看书是件偷偷摸摸的事情。好在那时我父亲还开明,只要我在家里看,就不会阻止我。

第一次接触科幻小说,是凡尔纳的《地心游记》。看完这本书,我出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就像是寻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了,感觉这本书就是为我这样的人写的。现在回头看,感觉我天生就是该看科幻的。嘿嘿。

到了上中学的时代,赶上了上世纪80年代的“科学的春天”,迎来了新中国的科幻黄金时期,那时全民都有种对科学的狂热,我也不例外。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童恩正的《珊瑚岛上的死光》等书和凡尔纳作品系列,让我就好像在一个黑屋子里,被一下子打开了窗户。可以说,当时所有出版的科幻书和科幻电影,我几乎都看了个遍。

再后来,世界科幻三巨头――英国的克拉克,美国的阿西莫夫和海因莱因的作品对我的科幻创作影响非常深远。

记:我还看到有采访说您很喜欢俄罗斯文学?

刘:是的。我们这代人可能受俄罗斯文学的影响比较大,尤其是旧俄罗斯时代的作家,比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的作品苦难而厚重,让我可以比较通透地理解社会,让我学会了怎么表达。当然俄罗斯文学对于我的写作来说,也不全是正面影响,这些作品的语言比较滞重,离科幻语言的要求比较远。俄罗斯文学对我的影响有些复杂。除此之外,奥威尔的《1984》对我影响也很大。

记:您觉得要成为一个科幻作家,需要哪些素质?

刘: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我觉得科幻作家眼里要有“铜钱”,不是说向钱看,而是说:外圆――讲的故事是适合读者的,内方――我有核心的创作理念,那就是以科学为基础的传统科幻小说。

总之,要成为一名科幻小说作家,首先要有对科幻的激情和痴迷,其次要有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对大自然的敬畏感,还要有不断探索宇宙世界的欲望。

记:您的作品为读者创造了一个让人震撼的新世界。尤其是《三体》三部曲里的黑暗森林体系,是如此的严密和环环相扣。这是怎么做到的?

刘:对于我来说,科幻是一种写作方式。我先设定一个科学理念,再往前推导。黑暗森林这个体系,也基本上是按照宇宙的两大定律推导出来的:一是宇宙中物质总量不变,二是生存是第一需要。在这样的条件下,未必外星人的存在就是友好的,所以,对于人类来说,整个宇宙或许就是诡异、恐怖而黑暗的。在这黑暗绝望中,人类的积极进取才会更有张力,更有意义。

作为一个科幻小说作家,窍门在于有能力从平凡的设定中讲出最不平凡的、最让人震撼的故事。科幻小说毕竟还是需要靠故事吸引人的。

我觉得我要是有什么特别的能力,就是别人的形象化思维有一个尺度,但对我来说,多大的宏观,我都能把它形象化。

记:您的作品中不仅有恢弘的、能激发读者探究宇宙的想象力,还有非常深厚的人文积淀。有没有想过您不写科幻也能成为很好的作家?

刘:我想如果不写科幻我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说实话,我热爱科幻才写科幻。我觉得我是从科幻来到科幻去,对文学本身的兴趣并不浓厚。国内当代文学作品我读得很少,因此我的文学素养还不够,这甚至成为了我作品里的缺陷。

记:看您的作品,我以为作者是一个80后,因为作品中充满了年轻人才有的激情和天真。

刘:我喜欢科幻作品里那种天真。天真是科幻文学非常重要的思维,这证明人类一直有探究未来的兴趣。克拉克墓碑上有他的一句话:“我从来没有长大过,但是从来没有停止成长。”这句话对我影响非常深远。

记:作为一个科幻作家,您的创作状态是怎么样的?

刘:对于一个业余科幻作家(刘慈欣一直在电厂担任工程师――小编注),我之前的创作状态是构思多过写作。构思的过程可能长达几年,这个过程包括:设定理念,展开故事,从科学角度进行逻辑推理,等等,写作的时间可能也就几个月。

《三体》最后一部作品问世到如今已经有5年了,这5年我一个字也没写出来。说实话,这过程很艰难也很焦灼甚至有些恐慌,我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创作出新的作品。但是科幻写作的最大乐趣就是创造,所以尽管这个阶段很难熬,也是科幻创作很重要的一部分。

记:您的作品得到了主流文学界的高度评价,复旦大学中文系严锋教授评价您以一己之力拉高了中国科幻小说的水平,您自己怎么看?

刘:主流文学界对我的评价以及读者对我的热爱,我收到了。但是,《三体》最后一部作品问世才5年,还没有被时间过滤过,还不知道是否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所以离真正的经典还远着呢。

写科幻不是为了逃离,我与现实相处很融洽

记:作为一个科幻小说作家,您所看到的世界会不会和大家不一样?

刘:不会。我是一个科幻和现实分得很清楚的人,科幻和现实各有各的规则。有人说,写科幻是为了逃离现实,对于我来说不是这样的,我与现实相处得很融洽。我朝九晚五地上班,接孩子,买菜,只是可能业余时间在写作而已。

在现实世界里,我和任何一个50岁的人没什么不同。但是在科幻世界里,我就还是那个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少年吧。因为科幻需要天真。

记:您的孩子多大了?喜欢科幻吗?

刘:我有一个上初三的女儿。她不喜欢科幻,我也不会强迫她喜欢。现在的中学生课业负担那么重,确实没有太多时间来阅读。当然,我也会带她去电影院看一些美国的科幻大片。不过不是为了培养她的兴趣,而是因为美国科幻大片都是正能量,传播的都是责任心、爱心和英雄主义,让人放心。

记:有报道说您是一个狂热的电影爱好者。《三体》电影也已经投拍。但是大家可能对国内的科幻片制作水准持怀疑态度,甚至觉得会毁了《三体》,您怎么看?

刘:狂热倒也称不上,但我确实挺热爱电影的。对于《三体》的电影,我还是比较看好的。中国缺少制作高成本科幻电影的经验和能力,但是世界有呀。和我合作的电影公司是一个年轻、有活力有眼界的公司,这对于科幻片很重要。当初美国好莱坞做科幻片的也是被边缘化的年轻群体。

困难一定有,但正如肯尼迪所说,我们要做这件事不是因为容易才做,而是因为难才做。

记:您担任了电影《三体》的监制,从一个单纯的作家,变成一个影视工作者,要考虑政策、投资商、观众市场、制片方等因素,受到的制约一定更多了吧?

刘:对我来说,问题不大。我会坦然地接受来自各方的约束。因为我向来很重视读者的阅读取向,我的作品不是写给我自己的,也不是写给评论家的,我可以不在意外界的评论,不在意是否获奖,但是我必须在意读者的感受。

记:2013年您进入了中国作家富豪榜,现在您又和电影圈交往甚密,您现在的生活是不是特别丰富多彩呀?

刘:没有任何变化!我还是居住在山西一个中等城市,我身边的人可能甚至不知道有这样一个榜单。电影,我担任的是监制,所花的精力并不多。我有事才会去北京做一些工作。至今我还没见过任何一个明星呢。

记:您怎么看待目前国内的科幻小说?

刘:科幻小说是种年轻的体裁,美国的科幻小说在衰落,活力在减少。但我觉得国内目前科幻小说发展势头不错。我接触到的科幻小说作家,都具有很高的学历,有宽广的眼界,有思想,有创新能力,又很时尚。总之是很精英化的群体。科幻小说现在的发展环境很好,影响力也在扩大。未来几年,随着国产科幻影视的集中推出,会有更大的影响。我对科幻的未来很有信心。

我只是一步步实现了少年时代的理想

记:您从高一就开始写科幻小说,但是您大学选择了工科,这是为什么?

刘:当时更多的是出于现实考虑。一是从成绩角度看,估计我的分数够不上我喜欢的航空、航天等院校。在我们那个年代,填报志愿有很大风险,对于人生来说,能不能上大学是一个分水岭,所以我选我有把握的学校。其次,从生存的角度来说,我虽然喜欢物理等基础学科,但是将来就业会有困难。而工程师是一份比较稳定的职业。所以我选择了工科。

记:要是再给您一次机会选择文理科,您会怎么选择?对于高中生读者,在职业生涯规划(包括选科)上您有什么建议?

刘:我还是会这么选择。可以说,我从小就是一个特别现实特别清醒的人。从个人理想上来说,我们那个年代很多人都想成为科学家,但是我知道自己不是天才,离一个真正的科学家还非常远,所以我觉得我应该先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再来做我喜欢的事情。而且,我后来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可以说,非常幸运,走到今天,我只是一步一步地完全实现了少年时代的理想。

对于高中生的文理选择,我的建议是:首先你得听从你内心的愿望,你得知道自己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我觉得我不能成为科学家,但是我觉得工程师也是我喜欢的职业。其次就是要认清现实,这个现实包括两方面,一是自己的能力,我们从小被教育“成功是1%的灵感和99%的汗水”,但是原话还有后半句,“正是这1%的灵感决定了你能否成功”。第二,是生存,一个人首先要能保证自己的生存没有问题了,才能去追逐梦想。

记:您刚才说,您一步步实现了少年时期的梦想。作为一个当代中国最出色的科幻作家,您觉得自己的成功得益于什么?大家总觉得您智商特别高。

刘:我还真不是一个高智商的人。要是智商高,我就能考高分,就能去当科学家或者从事航天航空领域了。这里我也要澄清一个观念。可能很多人诟病当今中国的考试制度,确实,高分不一定是高智商,但要是智商特别高一定能考高分。所以我觉得我真不算特别聪明。

记:那是因为特别勤奋?

刘:我从1999年开始到现在,15年内,总共出版了大概400万字,比起现在每天更新10000字的网络小说作家,离勤奋远着呢。

我可以比较自豪地说完全实现了少年时期的理想,确实是极其罕见的。正如我前面所说,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在少年时代就看清了人生的真相,作出了清醒且明智的人生规划,然后在这条道路上幸运地成功了。

记:太谦虚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写出如此具有想象力的宏伟篇章。兴趣、智商和勤奋应该是缺一不可的。

刘:那或许可以这么说,越早地找到自己喜欢且擅长的,坚持做下去,就能越早地实现梦想。

采访手记

对于粉丝来说,“大刘”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这样一个大腕级的科幻作家,在记者的眼里多少有点神秘。采访下来才发现,大刘就是一个爽朗真诚,至今葆有天真和激情的智者。他曾经就像我们身边的很多男生一样:是个狂热的科学迷,痴迷航天航空,热爱武器、游戏和网络,上了并不算好的大学,做着一份按部就班的工程师工作。但正如他自己所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喜欢且擅长的,几十年如一日踏踏实实地实践着自己少年时代的梦想,终于把一个小小的科幻迷变成了华语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科幻小说作家。

智能科幻作文篇2

关键词 科幻电影;科学传播;多元化需求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3-0023-02

人类社会现代科学技术成就是现代科技传播的源泉,而科技传播不断促进着社会的科技进步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当今社会,科学传播受众在现代科学传播中呈现出兼顾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的多元化需求。与此同时,现代高科技手段使科技传播技术和方法发生革命性(根本性)变化。科幻电影是一种“以科学幻想为内容的故事片,其基本特点是从今天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成就出发,对未来的世界或遥远的过去的情景作幻想式的描述。”作为一种集娱乐性、故事性、知识性为一体的大众文艺形式,科幻电影在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美国科幻电影大片为代表,科幻电影成为全球范围内科学传播的“黑马”。

美国科幻电影自诞生后,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经验和文学积累,其市场迅猛发展的势头使他国难以望其项背。科学合理的选题、扣人心弦的情节、震撼视听的声画、催人泪下的情景,使美国科幻电影具备科学性的同时又极富艺术感染力。

科幻电影是好莱坞大片中的重要类型。一方面,美国科幻电影遵循着好莱坞固定的商业化模式,表现出极强的娱乐性;同时,由于其先进的科技发展水平与导演独特的科学创作理念,又使它呈现出一定的科学知识性。因此,美国科幻电影在科学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立足科学前沿选题

由于美国在多个科学技术领域处于前沿水平,因此其科幻电影在题材与内容的选取上显示出科学技术的前沿性。在题材、内容上涉及到航空航天技术、信息科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地球科学与环境气候等多个领域。(见表1)

可以说,尽管这些电影加入了幻想成分,但其涉及的很多科学知识却是对现实的反映。中、美、俄三国在航空领域的不断探索,宇宙的面纱一点点被揭开,正是《阿凡达》等航空航天技术题材电影的创作基础;生命科学突飞猛进,克隆羊的诞生标志着《侏罗纪公园》、《逃出克隆岛》中的克隆技术已不再是幻想;智能机器人诞生并在医学、建筑、军事、生活中逐渐承担起重要的辅助角色,反映出《黑客帝国》、《终结者》等影片中对人与机器关系的隐忧确有必要;地球环境持续恶化,2008年中国南方地区的冰灾和汶川大地震,全球近几年持续出现的地陷现象等,与灾难科幻电影《后天》、《10.5级大地震》、《2012》中的场景如出一辙。这些科幻电影选题的科学性在现实中得到凸显和验证——科幻电影中的场景离我们并不遥远。

2故事情节与科学逻辑相符

美国科幻电影在故事情节表现上,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情节重于问题。故事情节始终紧紧围绕矛盾展开,悬念叠起、引人入胜地将主题意境推向高潮,紧紧地吸引观众注意力。二是情景表现多于语言对话。故事情节的戏剧性充满行动力,画面直观,突破了观众的年龄、性别、民族和语言的障碍。这正是其拥有广泛受众基础的魅力所在。科幻电影通过扣人心弦、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辅以科学依据为基础的叙事逻辑,在科学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4年好莱坞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的灾难科幻大片《后天》是美国科幻电影的经典之作。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气候学家杰克通过研究发现,温室效应或正在引发全球大灾难。温室效应导致北极冰川融化,将使地球回到冰河世纪。他的提醒并未引起美国当局的重视,一场不可挽救的灾难摧毁了众多生命与人类文明。

《后天》向观众阐述了 “温盐环流”的科学概念,指的是一个依靠海水的温度和含盐密度运行的全球洋流循环系统,即以风力驱动的海面水流将赤道的暖流带往北大西洋,暖流至高纬度处冷却后下沉至海底,再流入其他的暖洋区加热循环,从而保证全球恒温。《后天》故事立意就是建立在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冰层融化,海水被稀释,从而使“温盐环流”停止流动的基础之上的。片中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引起的恶果进行了时间轴上的艺术压缩,在短短几天时间内灾难性后果发生:飓风、冰雹、洪水、冰山融化、极度严寒,人类文明遭到毁灭,地球生命受到威胁……

《后天》播出后,引起了受众广泛的关注以及环保界和科学界的重视。尽管有关科学家指出,《后天》里的场景短期内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后天》给广大受众带来的震撼却是其他类型的电影不可替代的,它警示着人们爱护地球环境,力所能及的阻止全球变暖。

3 高技术视听效果震撼

电影丰富多彩的影像表现手段,使它既是一门视觉艺术,同时又是听觉艺术。在视听结合的基础上,电影产生了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兼具的审美特性,从而使观众沉浸于电影营造的世界,获得审美体验,获取经验知识。美国经典科幻电影凭借先进的拍摄手段和酷炫的制作技术,在视听表现上有着其他影片无以比拟的超强震撼力与感染力。

电影的画面语言是电影表现主题、传达意蕴的基础工具。在灾难题材的科幻影片中,为表现灾难来临时的惊险场景,突出灾难面前人类的渺小,经常用到大全景去展现正在发生的灾难。例如在电影《后天》中,气候发生强烈巨变,暴雨肆虐、海水疯涨,大西洋的巨浪咆哮着涌向纽约。这个时候,导演选取了美国经典代表景物——自由女神像,展现了其在风雨中被海水逐渐吞噬的全景画面。平日巨大的自由女神在海水中风雨飘摇,弱小的不堪一击。让观众不禁惊呼,如果人类生态环境被彻底破坏,连自由女神都在劫难逃,世界末日来临时又有谁能幸免于难?在色彩和光线的运用上,科幻电影擅长运用不同的技巧,去展现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在《黑客帝国》中,因为周边是代码编写出的世界,大部分的程序毫无感情,因此画面基调是冷冰冰的绿色,同时电影又在服装上辅以黑色调,来表现电脑统治世界中的阴森恐怖以及主人公心理的压抑苦闷和迷惑。

除却精彩的画面表现,电影常常通过对台词、音响、音乐的塑造,帮助观众拓宽想象空间,加深对影片深层次的理解。《盗梦空间》中的伊姆斯对阿瑟说:“亲爱的,要做梦就做大一点!”简单的台词,蕴含的意蕴却非常深远。人们往往被思想所束缚,有意无意地受到它们的影响。只有真正意识到了思维本质或者世界本质的人,才可能超脱出去,得到更大的自由。也就是说,我们的头脑也许就是我们的牢笼。《侏罗纪公园》对声效的处理极为用心,甚至为此发明了一种新的音效技术。使得影片无论从细节丰富的程度还是远近的层次,都让观众感觉身临其境,面对各种恐龙及一幕幕惊险刺激的场面,更能感同身受。《发条橙子》导演以象征着真善美的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等古典音乐作为配合主人公暴力活动的背景音乐,通过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邪恶人性的绝望。

美国经典科幻电影通过声画语言的完美结合为观众打造出一道道视听盛宴,在为观众带来新奇的感官刺激的同时,帮助观众更好的融入影片氛围,加深对影片主题、内容的理解与反思,客观上推动对科学文化的传播。

4 关于我国科幻电影科学传播的思考

我国科幻电影为数不多,在少数几部中国科幻电影中,一部分是中外合拍影片,同时还包括动画片与片。在百度百科搜索引擎筛选大陆的科幻电影,搜索结果五花八门,类型甚至还包括玄幻片、恐怖片、爱情片、武侠片,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幻片。由此可见,在科学传播领域中,中国科幻电影并没有占据一席之地。

1)科幻选题名不副实。中国科幻片起步较晚。有些电影尽管涉及了外星人、生物技术、环境地理、激光技术、时空旅行等主题,(见表2)虽然其内容与故事情节跟科学沾上了点儿边,若称其为科幻电影,但仍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珊瑚岛上的死光》取材于科幻短篇小说,片中涉及原子电池、激光器、核弹等要素在当时是极为前卫的“高科技”,令观众大开眼界。但电影本身仅仅加入了简单的科幻元素和超前产品,过于简单的主题和叙事,使其流入了儿童片行列。香港电影业第一部科幻电影是1959年拍摄的《两傻大闹天空》。该片的问世比阿波罗登月早10年,超前的想象值得肯定。然而,香港科幻电影逐渐被注入玄学、神怪、因果报应等传统的东方文化基因。这些东西方结合的“混血儿”,科技含量可想而知。2009年号称中国第一部科幻大片的《机器侠》,美其名曰讲述的是人工智能,但其中高智能机器人与常人毫无差异,片中场景毫无高智能体现,是典型的只有科幻外壳缺乏科幻内核的表现。这些影片除了能博得观众的一些笑声,达到娱乐观众的效果,科技含量极低,很难取得良好的科学文化传播效果;

2)故事情节缺乏科学支撑。中国科幻电影在很多情节上脱离科学实际,想象不着边际,很难获取绝大部分观众的青睐。

中国科幻电影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出现了一次小规模高潮。1988年的《霹雳贝贝》与1990年的《魔表》可归类为一种类型,片中尽管都涉及了外星人,但幻想不着边际,人体带电、一夜之间长大十年等情节脱离科学实际,只能被看做献给儿童的童话剧。1989年的《凶宅美人头》讲述头颅复活,人体再植的故事,由于过度渲染恐怖气氛而淡化了片中的科幻元素。1990年由冯小宁执导的《大气层消失》中,几罐毒气烧穿臭氧层的情节难免使影片落入“胡思乱想”的俗套。2007年的《宝葫芦的秘密》与《霹雳贝贝》等类似,童话意味居多,科学依据较少,可以说,是带有科幻色彩的儿童剧。2009年由刘镇伟执导的《机器侠》,虽噱头强盛,结果却不尽人意。山寨式剧情和伪科幻的诸多情节除了引起受众的吐槽之外,难以引起强烈共鸣;

3)制作粗糙感染力匮乏。由于制作水平和想象力的差距,我国的大部分科幻电影特技水平拙劣,制作粗糙,缺乏视听感染力。八、九十年代的电影受限于时代自不必说,即使是2009年噱头强盛的《机器侠》,制作水平亦十分普通,其中机器人打斗的特效场面看起来类似于3D动画片,K88拿着大刀挥出火焰的场景,与正在热播的儿童系列片《铠甲勇士》中的场景高度吻合。可以说,当前国产科幻电影的技术水平做出来的效果震撼有余而气势不足,山寨有余而细致不足,实难形成极具魅力的艺术感染力。

面对美国经典科幻电影在全球范围的巨大影响力及科学传播市场的巨大潜力,通过对美国科幻电影的科学传播特点探讨,使人看到了我国科幻电影在科学传播中的传播弱势与差距。科幻电影在培养科学热情、激发创造力、提升公民科学素养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如何能让我国的科幻电影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使其成为有效的科学文化传播工具,获得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双赢,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浩鸣.论现代科技传播的社会功能.科技创新与科技传播[M].人民出版社,2006.

[2]孟繁博.科幻文艺对科学文化传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2008.

[3]张卫.民族科幻电影在哪里[N].光明日报,2011-05-30.

智能科幻作文篇3

2014 年12 月11 日, 幻腾智能在北京了名为Pixel 的全新智能墙壁开关。据了解,该产品共有三个版本,以不同的价位满足不同家庭以及家装需要。其中,Pro 版本售价为999 元,Lite 版本售价为599 元,Classic 版本售价为99 元。幻腾智能CEO 王昊笑称:“我们不止卖灯,还卖墙壁开关。幻腾智能将通过照明产品与安防产品来布局智能家居。”

对于墙壁开关的作用,王昊对《电器》记者表示:“墙壁开关是整个家庭照明系统的核心,只有实现对照明系统的完美控制,才能真正实现人性化。”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幻腾带来了化繁为简的“一键开关”产品——用一个“盒子”替代了原来的多盒开关,用户通过手机便可操控家中所有的灯具。Pixel 配有多种照明模式,除了传统的开关控制方式,还增加了触摸、滑动、手势、手机控制等方式。此外,Pixel 自带的LED 显示屏还可以显示天气、股票、路况等信息。

正如王昊所言,技术宅是可以拯救世界的。为了更好地控制家中的灯具与家电,幻腾智能墙壁开关既没有使用蓝牙,也没有选择Wi-Fi,而是采用了幻腾智能自主研发的link 通讯协议,以实现手机、墙壁开关、家电之间的相互连接,进而控制普通的灯泡实现智能功能。对于选择自主开发通讯协议的原因,王昊表示,这个通讯协议具有低功耗、安全度高等优势。值得一提的是,布线后,配置最高的Pixel Pro版本不仅可以一键控制家中任意灯具,还能遥控幻腾智能家居网络的电器。“这个产品将带给用户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在回家之后或者离家之前开关一大堆照明设备和各种家电将成为过去。只需一个按键,我们将与繁复操作说再见,迎来真正意义的智能生活。”

据了解,幻腾智能已经与家电企业合作推出了包括百乐富桌面空气净化器、唐小厨智能电饭煲、阿玛苏智能空气净化器等多款产品。王昊表示,未来还将与更多家电企业、家具品牌合作。

智能科幻作文篇4

一、解读“人生”

“”,一般来说是书法和绘画的统称,但就我校来说,它既是书香和科幻绘画的合称,更有记录与描绘之义。“人生”,乃人的生命、生长、生存、生活。“人生”,就是我校充分利用作为“广东省书香校园”和广州市科幻绘画基地的优质资源,通过书香校园和科幻绘画的特色教育,以书香育人,以画益智,以画育德,为师生成就精彩人生奠基。

“人生”中的“”是指书香校园。书香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长时间努力,我们希望在营造书香校园特色的过程中,学生能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成长力量,教师从读书中不断获得教育智慧,学校能在书香校园浸润中创出品牌。经过多年的创建工作,我校在2011年获评为“广东省书香校园”,这为我校打造“人生”学校特色打下了坚实基础。

“人生”中的“”是指特科幻绘画(简称“幻绘”)。什么是科幻绘画?就是在理解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想象,运用绘画语言创造性地表达出对宇宙万物、未来人类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遐想而产生出来的绘画作品。科幻绘画是引导学生接触科学、探索科学、热爱科学的好方法,对培养少年儿童的科学想象力、创新意识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科幻绘画题材出现,1996年举办了首届全国青少年科幻画展览,2000年正式成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四大组成部分之一。科幻绘画是我校的特色项目,多年来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以在过往的三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取得的成绩为例,我校有多达56幅幻绘作品获奖,而在刚结束不久的第28届全国赛中,我校更首获一等奖。

二、营造“人生”的文化氛围

“书香校园”就是让学校有一种适应阅读的环境,使教师、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思考的习惯,让读书成为师生的乐趣,成为师生的一种生活需要。因此,创设一个适合阅读的环境是营造书香校园的必要条件,为此,我校按照“让图书馆的图书走出图书馆”的思路,在校园内创设了三大阅读区域:一是在各班设置了“图书角”,学校统一为各班订造、安装图书柜,由学生和家长们通过捐书活动,不断充实班级图书柜内的图书且一届届进行传承,供学生在课余时间自由取阅;二是在各年级的平台处设置了面积分别约40-50平方米的古色古香的“七年级自由阅读区”、“八年级自由阅读区” 、“九年级自由阅读区”,自由阅读区的书籍统一由学校提供,由“学生读书会”的成员进行管理,供学生自由取阅;三是打造舒适的阅览室,我校建设有一个200平方米的阅览室,内有一百多种报刊杂志,不仅在日常开放,在节假日也照常向学生开放。

为了使“科幻绘画”这一特色项目的开展能有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我们除了原有三个美术专用教室外,还大手笔地建设了一个200多平方米的“幻绘”工作室,该工作室分为办公区、创作区和展示区,专供师生进行科幻绘画的研究与创作。

三、 建设 “人生” 组织载体

人的一个重要属性是社会性,大多数的人都乐意在群体中活动,阅读与绘画也是如此。为了让我校师生能有一个良好的阅读平台,我们在老师当中成立了“青年教师读书会”,把青年教师组织起来,引领青年教师让读书成为习惯,引领青年教师从阅读中增长教育的智慧,同时,以此来带动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各种阅读活动中去。在学生中也成立了“学生读书会”,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与分享活动。现在,我校这两个读书会的队伍越来越大,读书分享活动形式越来越丰富,水平也越来越高。

智能科幻作文篇5

其实早在这些计划之前,科幻小说家已经在他们的作品中想象了人类移民火星的情景,而金・斯坦利・罗宾逊的史诗巨著《火星三部曲》则是这一题材里绕不开的奠基之作。三部曲的第一部《红火星》即将在国内出版,罗宾逊本人日前也受邀来到北京,和《三体》的作者刘慈欣对谈科幻与现实的边界。

“电子技术将我们变得越来越宅”

2016年 “大筛选”学说大行其道。简单来讲,这种学说认为宇宙中有很多道无形的筛子,一个低级的智慧文明只有通过筛选才能变成高级的、不断发展的文明。比如说,细胞能不能完成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的分裂,这就是一道筛子。

再比如,人类能不能在冷战时期通过核战争的威胁,这也是一道筛子。文明必须通过所有的筛子才能生存下去。如此说来,如果人类看不到外星文明,这说明人类文明已经通过了大部分的筛子,甚至最后一道也通过了。

但如果人类在火星上发现了一点小小的细菌,这就会是一个很黑暗、很灾难的消息,那说明人类还在筛子的下面。

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人类还会面临怎样的筛选,不过刘慈欣给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看法:下一个筛子或许就是手机等电子技术。

他说:“我们现在可能正在一道筛子下面……这个筛子是什么,就是各位拿的手机。我们现在正在被电子技术变成一种越来越宅的,越来越内向的文明。我们越来越沉浸于电子技术所营造的安乐窝里面,不思进取,也不想去月球了,也不想去火星了。去那儿干吗?将来VR一弄成的话,比在火星上精彩多了,也舒服,也不花钱,都挺好的。这可能就是一道筛子。”

“科幻文学没必要区分软与硬、男与女等类别”

是否科幻作家都更喜欢写“硬”的东西?对此刘慈欣认为,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更加注重描写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科幻文学在描写这两种关系的同时,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人和大自然、宇宙之g的关系上去。他认这是科幻文学对于文学的一个超越。刘慈欣说自己从事科幻写作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一个科幻迷看得多了便自己尝试写作。他的写作生涯并非源自对文学的喜爱,而是来自对科幻、科学和大自然的喜爱。

对于读者对硬科幻的接受度问题,罗宾逊坦言自己是学英文的,并非科学专家,但这并不重要。读者不一定非要懂得科学的公式公理,因为科幻作品讨论的更多的是人类所使用的技术,以及这种技术带来的后果。罗宾逊一直遵循清晰而透明的创作标准,确保每个读者都可以理解。他说自己经常遇到一些10岁、12岁的小读者表示对他作品的喜爱。

两名作者都认为,科幻小说经过长期的发展,其风格和黄金时代已经有所不同,像他们的“硬科幻”作品在当下其实是比较边缘的。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这种科幻小说现在在美国倒是比较主流的一种风格。

罗宾逊更是指出,科幻小说没有必要区分硬科幻软科幻,男作家女作家等类别。谈到科幻时不需要在前面加定语,很多情况下也不需要分类。任何发生在未来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科幻故事,最重要的是对人类未来的探讨。

移民火星需要人类思维方式的大转变

虽然人类对移民火星抱有很多的幻想,但是中美的航天机构目前提出的还只是火星探测计划。探测和移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那么火星移民究竟有可能吗?刘慈欣认为,科学探测和移民的确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在规模上完全不一样,而且即使是探测火星也有两种选项要考虑:是单程去还是双程?他说,其实NASA曾经严肃地考虑过单程前往火星探测的可能性。这是花费最少的方法,当然它也牵扯到很多法律和伦理问题。

刘慈欣认为,不久之后人类就能前往火星探测,但是真正的火星移民在发生之前,人类的思维方式需要来一个大转变。这是因为按照人类目前的政治经济观念,移民火星从实用角度来考虑是不合算的:即使地球发生某种生态灾难,它的环境仍然比火星优越得多。人类行为是按照经济利益为驱动的,最多也只能看到半个世纪以后的事情。对于移民火星这种关系到人类千秋万代的事业,就需要人类文明的根基完全改变。这个改变相当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或者宗教改革那样天翻地覆的变化。

罗宾逊同意刘慈欣的看法,认为人类目前只能像考察南极那样派遣少数几个人去火星探测,在那里建立庇护所和考察站等设施。因为火星和南极一样都是非常极端的地方,人类必须考虑火星上的重力问题,大气层和地表水的问题。新近的发现表明,火星上很可能存在细菌,而且还有毒性非常强的碱土,这些都是目前无法克服的困难。

罗宾逊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考察方式,即宇航员到达火星后在上面待上一两年的时间再返回,来回五年的时间。这五年其实对人的健康有很大影响,因为火星重力只有地球的38%,长期处在低重力或失重环境中对人的大脑和心脏会造成很大风险。

对于刘慈欣提出的地球文明变革问题,罗宾逊认为人类必须在未来的几个世纪里首先存活下来,才能谈到移民火星的问题。目前地球已经承载了近80亿的人口,然而人类还没有找到一种可持续的生存方式。

科幻小说是对他者的好奇和理解

在谈到为什么将火星作为探索的主题时,罗宾逊认为,这出自人类的好奇心和自己对乌托邦理想的追求。1979年以后,人类对火星有了全新的认识,它离地球非常近,而且还有水,这让火星变得十分特殊。它既真实存在,又空无一物,似乎等待着人类去探索。

人类自诞生后从非洲逐渐向全球繁衍,大脑里仍然保留着对新大陆、新世界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会自然而然地转移到火星上去。另一方面,乌托邦的精神就是去想像一个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社会,而火星是一个全新的地方,人类可以用乌托邦的精神来营造火星。当然乌托邦不可能是只有和谐,只有完美的,它更像是一个GPS,告诉我们怎样走才能到达目的地。在追求乌托邦的过程中,挣扎是很重要的,但挣扎必须沿着正确的方向才是对的。

刘慈欣认为探讨外星文明和宇宙力量是科幻小说的永恒主题,就像主流文学家描写爱情一样自然。他写作《三体》的目的,是想要表达一些同类题材小说所没有的想法:人类文明从开端到现在,还没有遇到一个“他者”。这个他者的意思是说他的智力和我们相当甚至比我们高很多,有自我意识。如果把人类整体比作一个人,那么他已经在时间的荒原上游荡了50万年。所以当他遇到他者的时候,会对他的精神和命运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比所有科幻小说描写的还要大。

智能科幻作文篇6

作为科幻爱好者,拜读了长长短短几百篇科幻小说,总觉得科幻作品被笼罩在了悲观的天空底下,摆脱不了由于对未来的盲目而造成的局促和手足无措。

在这个电脑与网络大行其道的年代,有人担心一次全球性的短路冲击会将电脑内储存的人类数千年的文明毁于一旦;有人惶恐一台“只需5分钟就能得到--部具有大仲马风格的长篇小说、10秒钟就能模写拉封丹的十四行诗”的写作机器,会使创作过程变得模糊、失去个性,缺乏思考的痕迹;还有人推测,在智能或体能上超过我们的科技产物,会成为我们可怕的敌人。

的确,就像我们永远无法否认事物的两面性一样,我们常常会坐享新技术新发明的成果,同时也饱尝因此而带来的苦楚。电脑在一方面取代了令文人和收藏家感兴趣的记录人类文明和智慧的“手稿”,但另一方面,它却把人类带进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新纪元。站在这一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层面上,谁又能说莱布尼茨改进的加法器取代了人类的大脑计算功能,沈括的印刷术掩盖了中国文人“手抄”的文学个性?

电脑把人类引向了一个网络化的社会。这一过于迅疾的跨越,使大多数人在物质上被动地适应于这一生存环境,而在精神上依然皈依于过去。由此而产生的无奈和恐慌,引入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中,往往演绎出的是一场可怕的梦魇。但科学并没有因此而放慢脚步,它以其越来越快的发展惯性,带着科学家的创造欲望,带着人类对更舒适更轻松生活的向往飞速前行。所以这种担忧,在一定程度上只不过是细雨梦回时的几许迷茫罢了。

话题最终还是归结在了生存原则上。对于新事物,如果它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服务于社会,那么我们又何苦一厢情愿地拖住它所要取代的旧事物而牵制住它发展的脚步?对于人,如果能不断地适应新环境,进而把握住其生存环境的趋向,又何必对我们的未来杞人忧天?该淘汰的终究要成为过去,过分的眷恋只会使自己陷入困境。拿得起放得下,是面对新事物最明智的选择。

智能科幻作文篇7

夏夜,弯月似钩。

他仰望着头顶的璀璨星河:北斗七星撑开极其广阔的天地,那巨大的勺柄劈出闪电的形状,似乎割裂了整个天际;目极中天,璀璨的银河波光潋滟,摇荡飘摇中隐约现出九重宫阙的模样……他觉得心胸豁然开朗,他感到豪气顿生,渴望飞行的情怀悄然生长到了心房的每一个角落,爬满了每一片心墙。

他生于盛世之年,死于焰火灿烂之中。千年后,当神七带着梦与希望直入云霄,穿越重重阻碍到达他梦想的地方,月球上那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环形山微笑着。

清晨,鸟声轻扬。

他漫步于缀满花朵的田间小路上,思绪却早已随着那鸟声飞到了天上。他闭上双眼,任灵魂在九天之上翩跹;他睁开眼,清晨的雾已悄然散去,对宇宙的敬畏之情在胸腔内不断汹涌。他发出了极尽睿智的呐喊:即使身处果核之中,我仍是无限宇宙之王!

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数百年之后,《果核中的宇宙》横空出世,霍金以超越时代的思想总结了M理论,多维空间,物理学的前沿思想与他的幻想不谋而合!

深夜,睡梦香甜。

他梦见像高粱一样高的水稻,金黄的稻穗流苏般铺泻而下,如同一座座金山填满了谷仓,也填满了他的心房。

梦醒,重归黑暗,而梦想不息!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二十多年来,当超级杂交水稻风靡整个世界,他仍旧在田间耕作,隐去自己一身的光环,埋首于那片金黄的稻田。

一位科学家说过:有幻想才能打破束缚,才能发展科学,才能让经济更快地腾飞!

当幻想照进现实,梦里的烟花将变成历史上的绝世奇葩,梦里的风雨将使人间天翻地覆,梦里的星辰将变成人类记忆里的华章!

点评

本文以丰富的想象,再现了明朝万户幻想飞天、英国莎士比亚睿智的呐喊、当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追求梦想的情景,形象生动地揭示了“幻想”的意义:“当幻想照进现实,梦里的烟花将变成历史上的绝世奇葩,梦里的风雨将使人间天翻地覆,梦里的星辰将变成人类记忆里的华章!”文章由古到今,从幻想飞翔的古人说到外国的文学家、今天的科学家,以形象传神的笔墨描述了这些名人的幻想与憧憬,结尾卒章显志,点明主旨,深刻地揭示了幻想对现实的积极意义。

作者构思巧妙,以三个人物串起文章,每一层次先形象描述其人的幻想或憧憬,再以议论的语言揭示其伟大意义。全文一气呵成,语言生动流畅。

智能科幻作文篇8

[关键词]科幻电影 耶稣・基督 基督教

美国是世界科技强国,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好莱坞科幻电影成为完全独立的重要电影类型。好莱坞的许多科幻电影散发出浓烈的宗教气息,反复出现耶稣・基督一样肩负救赎使命的弥赛亚式的英雄。本文选取好莱坞不同历史时期的三部经典科幻电影,比照耶稣的生命故事,对其主要情节和人物进行互文性研究,探讨美国科幻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揭示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深层文化内涵。

一、好莱坞科幻片中的基督原型

《地球停转日》(The Day the EarthSIands Still)、《超人》(Superman)和《黑客帝国》(Matrix)是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经典,三部影片的主人公身上都闪现着耶稣基督的影子。

首先,在主要情节设置上,三部电影都与耶稣・基督的生命故事相互映衬。《地球停转日》拍摄于1951年,影片中外星人克拉图乘飞碟来到华盛顿,呼吁人类禁止核试验。地球人不听他的劝告,反而向他开枪。受伤的克拉图从监狱逃出,以卡朋特先生的身份隐藏起来。由于房东朋友的告密,军方分子射杀了克拉图,但飞碟中的机器人使他复活。为了人类醒悟,克拉图展示了他的力量一他使地球上所有的电器瘫痪了一个小时。最后,飞碟带着对地球人的警示飞返自己的星球。克拉图的形象(从降临,受难,复活到升天湿然是耶稣・基督的翻版,其理智、宽容和献身的特质也与现代人类机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与《地球停转日》相比,拍摄于1978年的《超人》基督故事的指涉更为明显,其主要情节都能在《圣经》中找到与之平行的契合点。耶稣被上帝派往人间,诞生在伯利恒,为逃避希律王的杀戮逃亡埃及。希律王死后回到拿撒勒,长大后成为一名木匠。30岁左右,耶稣来到耶路撒冷传递(《圣经・路加福音》,最后甘于牺牲自己,救赎人类,《超人》中葛洛被父亲送往地球,被一对乡村夫妇收养,取名克拉克・肯特。18岁时听从父亲召唤,前往孤独森林接受训练。经历12年的漫长训练后,克拉克获得了超人的神力,来到城市实践自己的使制与耶稣开始传道的年龄一致)。在世俗生活中,他是腼腆内向的记者,面对危险和邪恶时,他是勇往无前的超人。当邪恶的赖克斯企图用导弹炸毁南加州时,超人挺身而出与之搏斗,被赖克斯杀死后死而复生,最终阻止了赖克斯的邪恶计划。两相比照,《超人》的情节完全是耶稣故事的置换变形,克拉克在孤独森林受训后从乡村少年蜕变成具有神力的超人,恰如耶稣在约伯河受洗和接受魔鬼的试探后从平凡的木匠成为救主基督。

超人形象与耶稣惊人地相似,被誉为“电影中的弥赛亚”。《黑客帝国》(拍摄于1999年)的主人公尼奥则是一位穿梭于虚拟和现实世界之间的高科技版本的弥赛亚。电影中的真实世界被智能人摧毁,人类被迫逃到锡安从事抵抗活动,他们都坚信弥赛亚的降世。抵抗领袖莫菲斯相信尼奥就是人们期待的弥赛亚,要求尼奥加入拯救人类的行列,尼奥同意了。莫菲斯为他复制了新的人体,尼奥获得了新生。恢复体力后,尼奥接受了一系列奇异的训练,准备与智能人决一死战。在与智能人的决战中,尼奥被击中,倒地而亡。崔尼蒂深情地亲吻尼奥,尼奥苏醒了过来,并获得了一种新的力量,轻而易举地击退了智能人的进攻。耶稣生命中降临、死亡、复活的,隋节原型清晰地呈现在电影的叙事结构之中,创作者利用高科技和网络的想象完成了一部高科技版本的基督故事。

其次,三部电影中主人公以外的许多人物都能在《圣经》中找到原型。比如,犹大显然是《地球停转日》中出卖克拉图的汤姆・史蒂文斯的原型。超人的父亲是上帝的化身,其养父母则对应耶稣的父母马利亚和约瑟。《黑客帝国》中抵抗运动领袖莫非斯给尼奥赋予全新的生命和神力,象征着上帝,确认尼奥救主身份的先知则对应为耶稣施洗的约翰。

耶稣的12门徒虽然都是男性,但是耶稣关爱女性,赢得了众多的女信徒,以抹大拉的马利亚为代表的一些妇女还成了他传教中的亲密伙伴。抹大拉的马利亚原来是一名,后来皈依基督教,成了耶稣的亲密伙伴,也是耶稣复活的第一见证人。《地球停转日》中的本森太太对克拉图十分友善并见证了他的复活;《黑客帝国》中崔妮蒂与尼奥并肩作战,以爱情的力量把尼奥从死亡中唤醒;《超人》中的女记者路易斯与克拉克亲密无间,她们都与抹大拉的马利亚的形象相契合。

最后,三部电影的人名、地名与《圣经》也存在互文性的指涉。比如,《地球停转日》中克拉图化名Mr.Carpenter,carpenter是“木匠”的意思,耶稣的世俗身份就是木匠。克拉克展示神力时被称作“超人”,克拉克从乡村少年成长为具有神力的超人,与耶稣从拿撒勒的木匠成为人们确认的基督(救主湘对应。《黑客帝国》的主人公在虚拟世界中名叫尼奥(Neo),Neo是One(救世主)的字母颠倒后的组合。在现实世界中,他是Mr.Anderson,Anderson的意思是“人”(man),可理解为“人之子”(Son of Man)。在圣经中,耶稣也被称为"SON of Man”(人子)或“TheChosen One”(救世主)。女主人公的名字崔尼蒂(Trinity)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意思。人类抵抗活动的中心锡安(Zion)在《圣经》中是犹太人的避难所和圣地。在《黑客帝国》三部曲的结尾,尼奥以十字架上的牺牲,让矩阵因无法升级而摧毁,人类得到救赎,锡安成为耶路撒冷,弥赛亚的复国救主象征充斥全片。

“一般认为,科幻片所呈现的未来景象是以我们的当代世界为基础推导出来的。”《地球停转日》中外星人克拉图来访源自飞碟传说,《超人》中葛洛从克莱顿星球降临地球脱胎于现代的星际探索,《黑客帝国》的构想来自创作者对电脑技术和虚拟网络的深刻思考。科幻片叙事范围的这种宏观和流动性给不同时期的电影作品添加了创新性和个性化的元素,不断向观众讲述新鲜有趣的故事。然而,在创新的故事和超级震撼的技术背后潜藏着一个不变的叙事结构:科技的发展使人类陷入困境或灾难,来自外层空间或其他唯度的英雄降临人间,与邪恶势力搏斗,最终以神奇的力量和自我牺牲实现对人类的救赎。这种叙事结构不断被复制和模仿,不断得到观众的肯定和支持,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终结者》中与企图灭绝人类的机器人对抗的约翰.康纳,《银翼杀手》中追杀凶残叛逆的复制人的狄卡,都在与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完成了既定的使命,成为人类的救主。风靡全 赎。“在科学追问的极限之处总有宗教来回答问题的空间。

科幻电影是富有诗意的象征性的寓言,创作者把价值和情感以一种童话般的方式在作品中体现出来。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主人公都是身怀绝技的孤胆英雄,他们惩恶扬善,富有崇高感和使命意识,在神灵、使者和心灵力量的指引下,历经磨难和考验,最后奇迹般地拯救了美国,演绎出一部部正义战胜邪恶的道德神话。这种神话不是历史的再现和现实的写照,而是集中表现了以个人主义、道德主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为基本内涵的美国精神。电影中的超人宣称:“我用美国的方式维护正义!”超人是银幕上所有美国英雄的代言人,好莱坞的银幕英雄是美国精神的化身。

科幻片中的国家主体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有时是现实中的美国,如《地球停转日》和《超人》等;有些是类似于具有太空作战和高科技能力的未来美国,如《星球大战》;有的则是以虚拟科技权力控制世界的“后国家”意义上的美国,如《黑客帝国》。科幻电影是描述社会关系的寓言,电影中的美国实际上代表全世界,那些纯正、高尚、天赋使命的英雄则是美国的人格化身。殖民地时期的清教徒移民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北美大陆是上帝恩赐给他们的“新迦南”。从此,把美国当作预期天国,把美国人视为神选之子的神话从未在美国文化中散失其影响。立国迄今,美国人一直把自己的国家视为世人景仰和效仿的楷模,认为美国应禀承上帝赋予的使命,在全世界播种自由和民主,把光明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冷战结束后,美国的社会精英普遍庆幸今天的美国成为了罗马帝国以来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人的使命意识也随之进一步加强。9.11恐怖袭击之后,布什总统俨然科幻片中正义的救世主,用纯真的口吻声称:邪恶已经侵袭文明和民主的帝国,他必须担负起拯救的责任。布什运用基督教文化中善恶对立的二元论简单地将世界描绘成黑白两色,在他眼里,那些恩将仇报的人是不可救药的邪恶之徒。布什总统在2002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把伊拉克、伊朗和北朝鲜宣布为“邪恶轴心”。无论是打着反恐旗号炮轰阿富汗,还是以追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入侵伊拉克,美国都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处于黑暗、邪恶、崩溃中的人民送去上帝的福音,为他们开启光明的生活。作为惟一的霸权,美国的国际行为越来越带有“人类救世主”般的宗教使命感,要在全世界传播其所界定的民主自由。

上一篇:科幻医院作文范文 下一篇:病菌科幻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