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科幻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19 19:10:16

病菌科幻作文

病菌科幻作文篇1

【关键词】 野生菌中毒;急救;护理

每年的6-9月份,正是野生菌成熟的季节。因野生菌里富含各种氨基酸、植物蛋白、维生素等各种营养成份,自然就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食,然而只要烹饪方法不当或误食有毒菌常常可导致中毒,严重者可在短时间内致人死亡。中毒症状常因患者进食野生菌的数量及品种不同而表现各异,毒菌中毒临床上主要分 四型:①胃肠炎型: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水样便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者出现休克、昏迷。②溶血型:除有胃肠道症状外,可出现溶血性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腰部酸痛、肝脾肿大等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③肝损害型:初有胃肠道症状,随后出现肝大、黄疸、出血倾向和转氨酶升高,严重者发生肝性脑病而死亡。④神经精神型:除有胃肠道症状外,可出现头痛、多汗、流涎、瞳孔缩小等,严重者出现精神失常、幻觉、谵妄、抽搐、昏迷甚至呼吸抑制而死亡。我科从2012年6月-2012年9月共收治28例野生菌中毒患者,现将急救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8例,男15例,其余均为女性,年龄最小6岁,最 64岁,平均35岁。其中胃肠炎型17例,神经精神型8例,中毒性肝炎型3例。本组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催吐、洗胃、导泻、利尿、应用解毒剂、保护胃粘膜等对症、支持治疗,23例病情稳定,分别于4-8天出院。其中有2例患者随后相继出现心、肝、肾功能受损,经我们精心护理,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保护心、肝、肾重要脏器功能等对症支持治疗,于住院后1月余治愈出院,中毒性肝炎患者1例入院时已处于昏迷状,呼吸循环衰竭,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1例转肾内科行透析治疗,1月后治愈出院。1例病情恶化转ICU抢救无效死亡。

2 急救护理措施

2.1 快速、彻底地清除胃内残留的毒物 ①早期病情较轻合作的患者指导其催吐,催吐效果不佳者应当及时进行电动洗胃机洗胃,洗胃必须彻底;催吐:一般口服温开水每次200ml-300ml然后用手指或压舌板压迫舌根引起呕吐,反复多次,直至吐出的胃液为清水为止。洗胃:一般在中毒发生后6-8h内进行,如果超此时间,仍应用清水反复多次进行洗胃,洗胃越彻底预后越好。②导泻:导泻的目的是清除进入肠道的毒物,我们一般用20%甘露醇150ml口服或从胃管内直接注入导泻,但腹泻严重及重度虚脱的患者不宜进行导泻。

2.2 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出 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并保证其通畅有效,正确及时执行医嘱,根据医嘱合理使用利尿剂,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泄和阻止毒物的吸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准确记录24h出入量。

2.3 用药原则 ①抗胆碱药物阿托品适用于含毒蕈碱的毒蕈中毒,毒蕈碱样症状可表现为:恶心、呕吐、流涎、腹痛、腹泻、支气管痉挛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难、多汗、瞳孔缩小、心动过缓等,此时应及早使用,使用过程中应仔细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严防阿托品过量。②当出现急性中毒性肝病,中毒性心肌病,急性溶血性贫血时应及早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③晚期重症患者应加强控制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④严重出血时应给予输血治疗。

3 病情观察及护理

3.1 心功能受损的护理 为患者实施24小时床旁心电监测,动态观察患者心电图、心律、心率的变化,当并发心功能受损时应适当控制输液滴速,以防进一步增加心脏负荷而加重病情。

3.2 肾功能受损的护理食用毒菌常可导致急性肾功能损伤,表现为血尿素氮、血肌酐升高,蛋白尿、血尿。我们以每公斤体重×3mg多巴胺+生理盐水稀释至50ml,以2ml/h微量泵持续注入,以改善微循环,扩张肾动脉以及保护肾功能。当患者出现少尿、无尿并发心衰、脑水肿、肺水肿、严重高血钾、酸中毒及明显尿毒症症状时可行血液净化治疗。

3.3 肺功能受损的护理 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时协助其取半卧位,吸氧2-4L/min,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当出现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时应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准备,必要时行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

3.4 肝功能受损的护理嘱咐患者要卧床休息,每日要抽血复查肝功能情况。观察其黄疸、腹胀变化情况以及是否有出血倾向,静脉输注保肝药物,尽量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的药物。

3.5 胃肠功能受损的观察及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腹痛、腹泻、呕吐情况,记录呕吐物及排泄物的颜色、次数和量,及时留取大便标本送检。腹痛明显可适当应用解痉剂,指导患者进食清淡、少渣、富含营养的饮食。吐泻严重者准确记录出入量,定时监测血电解质,及时补充液体、电解质以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3.6 神经精神型患者的护理观察患者神志及瞳孔变化情况,并发幻觉、谵妄、惊厥等中枢神经损害者应加强护理,遵医嘱给予镇静剂,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防止自残、坠床等伤害行为的发生。必要时可给予保护性约束。

4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注意休息,预防本病的关键在于:①切勿购买和随意采食自己不熟悉的蕈类特别是颜色鲜艳的菌类;②加工烹调应注意炒熟炒透,不能生吃凉拌;③野生菌不能混杂食用,每次只能食用一 品种;④如果食用野生菌后出现头晕、发热、恶心、呕吐、胸闷、心慌、腹痛、腹泻、幻视、幻听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5 讨 论

在病例中,有2例病例因为误食有毒野生菌后,因为没有及时就医,最终导致病情恶化,最后死亡。其中也有病例是误食后出现症状及时来就医,能够得以早诊断、早治疗、早行血液净化及综合治疗是痊愈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病菌科幻作文篇2

关键词: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90-03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根据本科生所选专业不同,教学内容有所侧重。笔者长期从事农学专业本科生《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工作,课程教学以普通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为核心,并适当结合农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主要作物的重要病害进行讲授,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主要讲授植物病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包括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历史、植物病害的概念、植物病害症状学、病原学、诊断学、流行学和防治学等。各论部分主要按照作物种类对主要植物病害进行讲解,包括水稻病害、小麦病害、棉花病害、杂粮作物病害、果树病害、蔬菜病害等。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大、基础性较强、知识面广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科技水平的迅猛提高、各种先进技术和方法的广泛应用,新知识、新概念、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等不断涌现,植物病理学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学科得到迅速发展,《普通植物病理学》的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内容日益更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亦提出了新要求。为适应形势需要,我校将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为“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强实践、国际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学科发展和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需求,在制定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概念、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笔者通过参考最新教材,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学科进展,不断跟踪最新相关研究成果,将植物病理学新知识、新概念、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等融入到《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体系,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并提供相关内容的参考文献,供学生深入学习和阅读。

一、植物病原分类系统的更新

植物病原种类多,分类系统复杂。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植物病原分类系统不断变化。例如,之前我国在《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中大多采用Ainsworth的真菌分类系统,将真菌归属于真菌界,下分黏菌门和真菌门两个门,真菌门再分成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共5个亚门,但是《Dictionary of the Fungi》第9版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应用到真菌分类上,将原来的真菌划归三个不同的生物界,即原生动物界、藻物界(假菌界或管毛生物界)和菌物界,并且这一分类系统逐渐被认同,在最新出版的《普通植物病理学》教材中均采用了这一分类系统。同样地,随着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植物病原细菌和植物病原病毒的分类系统也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并且不断有新的属、种报道。所以,应该对教学内容中的植物病原分类系统进行及时更新。韦继光等[1]认为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内容应该紧跟学科发展步伐,从病原学方面,介绍了植物病原菌物、植物病原细菌和植物病原病毒的分类变化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亦将植物病原菌物、植物病原细菌和植物病原病毒分类变化和最新进展补充到教学内容中,使得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植物病原生物分类系统的变化,紧跟学科发展步伐。

二、吸纳最新的学科研究成果,丰富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和理论

技术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使得植物病理学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这其中有对某些知识的重新认识,有对某些知识的扩展,有对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更新等。例如,近几年小麦条锈病菌转主寄生现象的研究新成果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认识,认识到小麦条锈病的转主寄主有小檗[2,3]和十大功劳[4],小麦条锈病菌整个生活史中转主寄生现象不容忽视,其生活史过程中产生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5种孢子类型,并且转主寄主小檗在我国分布广,种类多,这方面的最新研究使得人们对于小麦条锈病菌的变异和小麦条锈病的病害循环等有了重新认识。2004年,Sesma和Osbourn[5]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的研究结果。该研究发现,稻瘟病菌可用侵染叶表不同的方式侵染水稻根部,形成根部病原菌所特有的侵染钉,并且侵染维管束组织,导致系统侵染,这一发现使人们认识到真菌可以改变侵染策略,改变其生态位,促进了植物病害流行学的发展。近年来,寄主植物与病原生物互作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补充了寄主植物与病原生物的识别机制,包括病原生物关联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病原生物效应分子识别等。在讲授植物抗病性时,重点补充了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包括植物抗病防卫基本信号通路、基因沉默、活性氧迸发等。我国对植物检疫对象名单进行了重新制定,植物检疫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2007年5月29日我国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1992年7月25日由农业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同时废止。2009年我国农业部新的《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和《应施检疫的植物及植物产品名单》,该次的全国农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与2006年的相比,总数量由43种下降到29种,减少了14种,其中撤消了15种,新增1种,更改2种。在讲授植物检疫部分时,及时补充了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理论知识,更新了植物检疫对象名单。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植物病原鉴定技术、病害诊断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了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病原鉴定方法和基于信息技术的植物病害诊断方法。同时,将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和遥感技术的病害监测方法以及基于新媒体技术的病害测报新技术和新方法纳入到《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内容中。在讲授植物病害发生原因分析和病害流行时,补充了气候变化对植物病害发生流行的影响。在讲授植物病害防治技术和方法时,补充介绍了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害、无人机喷药防治病害等内容。对讲授的植物病害种类进行适当调整,增加新的重要性植物病害种类,按照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危害性、病害症状、病原特征、发生流行规律、预测预报、防治等系统地进行知识组织。

三、植物病害防治理念的更新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及人们对农业安全生产的关注,并且随着气候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制度和栽培方式的改变等,一些新的病害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病害,植物病害防治理念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人们从过去的吃饱需求,过渡到现在的吃好需求,从追求农产品的产量,过渡到不但追求产量,更关注质量,这就要求农业生产过程中植物病害防治必须适应这些需求的变化。我国的植保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一般在《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中主要介绍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和有害生物可持续治理,近年来,国际上提出了有害生物生态治理(ecologically based pest management,EBPM)的理念,我国提出了“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以构建我国新型植物保护体系。这些新的理念的提出受到广泛重视,特别是我国在有害生物治理方面,主推“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所以,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在《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中更新植物病害防治理念。2012年10月25日,我国农业部余欣荣副部长在中国植物保护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暨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科学防控高层论坛上发表讲话,要求全面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现代植保理念,进一步推进了有害生物治理的理念的发展。在教学中,结合社会关注的生物安全问题,补充了植物病害管理对生物安全产生的积极或消极作用[6],启发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四、教学幻灯片的更新和补充

根据更新的教学内容,笔者对教学幻灯片进行了更新和补充。通过网络收集和自己拍摄植物病害症状和病原数码图片,更新和补充了大量病原和病害图片,使其能更加清晰地反映病害的各种症状和病原的形态特征,更好地反映教学内容。对一些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问题,提供了参考文献,供学生进行阅读和更好地了解教学内容。并且,加强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制作或收集了一些动画和视频,用于反映病原释放过程、病原侵入过程、病原传播过程和病害发生过程等。教学过程中,通过播放动画、视频等,增强了教学直观性,更加形象地表达了相关教学内容,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制作成了一套形式更加新颖、内容更加丰富、图像更加清晰的幻灯片。

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科发展动向和前沿,了解学科最新研究问题和热点,特别是对于一些理论性或改变过去认识的研究进行了解,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然而,每年都有大量的植物病理学方面的文献发表,同时也有大量与植物病理学有关的文件、规范、法规等,信息量非常多,从中选择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献资料困难很大,要较好地完成《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内容的更新,做好关于植物病理学学科新进展的文献资料的甄别和筛选尤为重要。由于任课教师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很难全面了解整个学科的发展动态。因此,加强多个高校有关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交流,对于促进教学将具有重要意义。

与更新教学内容相配合,笔者也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利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注重传统知识和科学前沿知识相结合,注重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由于课堂学生多、学生缺乏兴趣造成的教学效果较低的现象[7]。詹刚明等[8]在教学中注意了语言技巧的应用,笔者也注意了同样的问题,并在教学中加以实施,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和认识。同时,笔者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将考核方式改为平时作业、课程论文、期末考试(各占总成绩的20%、20%、60%)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考核和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避免了学生期末考试临时突击、片面追成期末考试成绩的弊端。另外,笔者根据更新后的教学内容,设计构建了《普通植物病理学》考试系统,实现了试卷自动生成和计算机辅助阅卷。为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的《普通植物病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步开设了《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使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际观察,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韦继光,袁高庆,赖传雅,等.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内容需紧跟学科发展步伐[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7,26(增刊):188-190.

[2]Yue J.,Szabo L. J.,Carson M.Century-old mystery of Puccinia striiformis life history solved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Berberis as an alternate host[J]. Phytopathology,2010,100(5):432-435.

[3]Zhao J.,Wang L.,Wang Z.Y.,et al. Identification of eighteen berberis species as alternate hosts of 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 and virulence variation in the pathogen isolates from natural infection of barberry plants in China[J].Phytopathology,2013,103(9):927-934.

[4]Wang M.N.,Chen X.M.First report of Oregon grape (Mahonia aquifolium)as an alternate host for the wheat stripe rust pathogen (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under artificial inoculation[J]. Plant Disease,2013,97(6):839.

[5]Sesma A.,Osbourn A.E.The rice leaf blast pathogen undergoes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typical of root-infecting fungi[J]. Nature,2004,(431):582-586.

[6]王海光,马占鸿,黄冲.植物病害管理与生物安全[J].植物保护,2007,33(3):1-7.

[7]王海光,马占鸿.对《植物病理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及措施[J].农业教育研究,2008,(3):18-20.

病菌科幻作文篇3

【关键词】 老年人;特重度烧伤;治疗

老年特重度烧伤患者因机体功能衰退, 当发生特重度烧伤时, 死亡率会显著增加。吉林油田丛威自2000年1月-2013年5月共收治50例老年特重型烧伤患者,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患者, 其中男32例, 女性18例,年龄61~79岁, 烧伤面积为51~94%, 其中并发冠心病10例、高血压病12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10例、2型糖尿病9例、糖尿病5例。

1. 2 治疗方法

1. 2. 1 抗休克治疗 对于处于休克期患者, 休克期第一个24 h内液体扩容时, 晶体与胶体总量按照1.8~2.0 ml/kg·1%进行补液, 第二个24 h内晶体与胶体的总量应该为液体总量的半量, 晶体与胶体量比例为2:1~1:1。每日补充液体量为80~100 ml/kg。输液速度及输液量根据每小时尿量来调整, 使尿量维持在1~1.5 ml/kg·h。

1. 2. 2 抗感染治疗 早期感染多发生在伤后7d内。患者体温出现明显变化, 且常伴有寒战、烦躁、谵语、幻听、幻视, 或神委靡不振、嗜睡、定向力障碍, 患者食欲下降、腹胀、尿量改变, 出现多尿或少尿, 心率快达100次/min以上、呼吸困难症状者, 应积极使用抗生素, 要严格做好消毒隔离制度, 尽量避免细菌的入侵。

1. 2. 3 营养支持治疗 早期给予鼻饲能全力, 待患者可进食后给予高蛋白饮食。静脉输同型红细胞、血浆或者人血白蛋白同时,静脉输脂肪乳剂、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等。

1. 2. 4 治疗伤前疾病及防治并发症 对于术前并发慢性疾病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 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予以扩冠、营养心肌及对症治疗, 并发高血压病患者给予降压及对症治疗, 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予以止咳、平喘药物, 对糖尿病患者给予皮下注射胰岛素。另外还应控制输液的速度, 避免菌群失调, 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损害药物。

1. 2. 5 创面处理 烧伤创面特别是深度烧伤创面是主要感染源, 应给予正确的外科处理, 早期切痂、削痂植皮处理。预防感染, 抗生素的选择应该针对致病菌, 及早用药, 因此要反复检查细菌培养以掌握创面的菌群动态和其药敏情况, 一旦发生感染, 及早用药。

2 结果

治愈42例, 死亡8例, 其中, 2例死于心衰, 2例死于肾衰竭, 2例死于肺内感染。

3 讨论

老年患者因机体功能衰竭减退, 免疫力、抵抗力下降, 当发生烧伤后会危及患者生命。在治疗烧伤过程中都应根据老年患者的特点给予治疗。烧伤早期易出现休克, 但休克期会因组织液的回收, 导致发生心衰, 适当应用利尿剂有助于老年患者的治疗, 尽量使用山梨醇或甘露醇, 避免速尿。早期于伤后6~8h即给予静注甘露醇,可起到增加尿量、保护肾功能作用,并使组织水肿减轻。对老年患者而言, 减轻心脏负担,避免心衰的意义更大。利尿可引起电解质紊乱,应注意监测并及时纠正。抗感染是治疗严重烧伤的重要环节。积极预防感染, 多翻身, 避免创面受压导致创面加深, 应在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回报前经验应用抗生素, 尽可能使用对肝肾功能损害小、有效、安全药物, 定期对创面、呼吸道的分泌物细菌培养, 另外在使用抗生素时注意是否出现真菌感染, 因老年患者多数伴有慢性疾病, 体质衰弱, 免疫力对伴有慢性疾病患者, 应根据换则和伤前所患疾病, 针对性给予治疗, 避免慢性疾病加重, 本组40例患者伤前并发疾病均得到较好控制, 病情监测对治疗特重度烧伤老年患者非常重要, 包括生命体征、神志、尿量、肝肾功能、电解质及血糖等方面 [1] 。

在护理过程中首先建立静脉通道, 严密观察病情, 给予相应的规范化护理, 休克期适当利尿、合理有效使用抗生素 [2]、积极治疗等措施有利于重度烧伤的治疗, 严密监测病情、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对治疗重度烧伤有重要意义。积极预防感染, 多翻身, 避免创面受压导致创面加深, 积极预防应激性溃疡、坠积性肺炎 以及褥疮的发生 [3], 认真做好消毒隔离、心理护理等, 对患者减轻痛苦、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等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肖光夏.防治烧伤感染还需要新理念新措施.中华烧伤杂志, 2005, 21(2):83-84.

[2] 曾纪章,黄晓元,杨兴华,等.复方乳酸钠山梨醇注射液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中的应用.中华烧伤杂志, 2005, 21(5):336-338.

[3] 许伟石.烧伤感染的经验性应用抗生素问题.中华烧伤杂志, 2002, 18(2):71-72.

病菌科幻作文篇4

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人工合成的含4-喹诺酮基本结构,对细菌DNA螺旋酶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的抗菌药物。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1962年,第一个喹诺酮类抗生素萘啶酸应用临床,但因抗菌谱窄,口服吸收差,副作用多,现已推出临床。进入20世纪80年代开始合成的喹诺酮类药物发展迅速,目前已发展到第四代产品。该类药物品种繁多,现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有:诺氟沙星、依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氟罗沙星、妥舒沙星、和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克林沙星、吉米沙星、加替沙星等。

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病人接受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替代治疗,在后期治疗中除了根据腹膜平衡实验和计算腹膜透析充分性调整个性化透析治疗方案外,最重要的就是预防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及腹膜炎的治疗。据相关文献报道此类病人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致病菌中G+球菌感染发生率为55.1%,其中凝血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占29.6%,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发生率为6.5%;G-杆菌腹膜炎的发生率41.6%,其中大肠埃希菌腹膜炎的发生率达18.5%,铜绿假单孢菌的发生率为9.3%[1]。现在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喹诺酮类抗生素对上述致病菌均有理想抗菌效能,但是检索近年来喹诺酮类抗生素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临床应用的文献并不多见。笔者认为可将此类药物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应用中做充分安全性评价,以确保治疗安全。

喹诺酮类抗生素主要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是该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厌食、胃肠胀气等。停药后可以症状可以消失,与临床使用剂量及频率成正相关。

(2)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该类药物治疗期间发生中枢性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严重者可出现错觉、幻觉、思维奔逸、注意减弱、情绪高涨、恐怖症、兴奋状态、木僵,更甚者出现昏迷、谵妄状态。据报道,接受加替沙星、吉米沙星及莫西沙星治疗的病人,头晕的发生率均在1%~5%;一项入选了6000余人的曲伐沙星临床试验表明,有11%出现头晕[2]。

(3)心脏毒性:该类药物可能存在潜在的直接导致心率的变化,不同品种中发生的频率不同,与剂量也有直接关联[3]。

(4)软骨毒性:儿童及青少年长期使用该类药物,可能出现关节软骨的损害导致生长发育受阻,但此一般为一过性,可逆行改变,对症或停药后即可缓解。[3]

(5)光毒性反应:光毒性临床表现为皮肤被阳光照射部分出现红斑或水泡。其光毒性主要于药物结构密切相关,主要是主环中8位氟原子加入而引起。

(6)过敏反应:多表现为荨麻疹、红斑等,部分病例出现包皮水肿及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7)肝肾毒性:肝毒性多导致转氨酶升高,发生率为1.5%,多为一过性;肾功能不全者有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可能,尤其对于老年病人。

针对上述不良反应,在治疗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中我们尤应注意预防那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呢?笔者认为神经系统、心脏毒性及胃肠道不良反应尤为重要。现分述如下:

(1)中枢神经系统:首先排除严重电解质紊乱、神经系统实质性病变等。此类不良反应一般出现在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后第3-7天发生,老年病人及糖尿病人发生率较高,考虑为该类病人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及脑细胞功能减退,药物易于进入脑组织,抑制了中枢神经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合成和转运,并抑制中枢神经细胞Na+-K+-ATP酶,使静息膜电位降低所致。而尿毒症患者常因为感染时透析不充分甲状旁腺激素(PTH)升高及其他离子等改变导致神经触突功能受损-信息加工处理功能障碍,出现尿毒症脑病,表现为意识浑浊、思维缓慢、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亦可见幻觉,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肢体震颤、肌阵挛,大约14.28%可有ET发作,严重者可出现精神淡漠、定向力障碍甚至昏迷[4]。可与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叠加,临床可通过一下方法鉴别:(1)基础疾病及年龄,接受替代治疗时间;高龄、糖尿病和腹膜透析时间越长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几率越大;(2)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时间;尿毒症患者在未接受替代治疗或替代治疗不充分时可发生脑病表现,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只是起到次要因素,但是若在发生腹膜炎接受该类药物治疗前3天病员腹膜透析超滤、饮食、精神状态、电解质稳定情况下突然出现精神症状应高度怀疑药物不良反应;(3)药物使用负荷剂量后是否及时调整为维持量,此以为药物不亮反应之主要影响因素。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后如却为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根据临床症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停止使用并加强透析或该做血液透析、血液滤过,昏迷者可考虑组合性人工肾治疗。精神症状可在1-7天恢复,笔者遇一位80岁男性患者,在加强透析后15天神经精神症状消失。

(2)心脏毒性:尿毒症死亡患者47.2%是源于心脏疾病,其中10.5%的死因是心肌梗死,20.2%是心脏骤停[4]。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在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时因高度重视电解质变化,避免因严重电解质紊乱导致的心脏意外。亦不可忽视老年及糖尿病人心脏血管功能变化,动态检测心肌电活动。

(3)胃肠道症状: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腹膜透析替代治疗患者在发生腹膜炎时出现腹胀70%、恶心和呕吐15%[5],症状重叠;另腹膜炎时腹膜弥散功能下降尿毒症毒素堆积、高代谢、酸中毒等因素均可导致胃肠道症状。此时因仔细鉴别,及时对症治疗并送检腹膜透析液,排除因感染加重所致,并做好临床解释。

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多,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合理选药,合理用药,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郭群英,陈林,阳晓,杨念生,冯敏,姜宗培,毛海萍,陈崴,余学清.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性腹膜炎致病菌及菌谱变化.中华肾脏病杂志,2006年12月22卷第12期

[2] 易林高,吴明.中国医药报.新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范围扩大,2008年2月13日

[3] 曹利荣,冯建文,王军.简述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中华医药杂志,2005 5(1) 465

[4] 刘伏友,彭佑铭.腹膜透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病菌科幻作文篇5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三毛的文字,文青味十足,写尽了树的安详与恬静。可惜,树不是这么想的。

表面是不动如山,内心却暗流汹涌。植物从扎根土壤的那一刻起,就处在不停的斗争中。先是自然条件的限制:气温低了,寒冻害;气温高了,热胁迫;雨水少了,旱;雨水多了,涝;好不容易挺过天气的影响,又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病害:真菌、细菌、病毒,样样俱全……通常,植物在它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不可能生长在理想的条件下,而要遭受很多不利的条件,从而导致不同类型的胁迫。还好,虽然不能像动物一样能移动躲避,植物也不只是逆来顺受,任“菌”宰割,植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已锻炼出来自身的多种防御系统,可以对这些逆境奋起反击,这些系统中最重要的就是其自身免疫系统。

免疫是抗体识别和排除抗原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人和动物的免疫系统在上世纪初就被科学家发现,并发展出了免疫学这门学科。免疫学与医学的结合,尤其是一系列针对重大疾病的疫苗的开发,使得人们攻克了一个个在之前被视为不治之症的疾病,像一些重大的传染性疾病如天花、鼠疫、结核、霍乱、黄热病和登革热等,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得到了彻底的控制和消灭。可是,植物中是否也存在与动物类似的免疫系统?直到最近几年,才获得了确定的答案。

虽然对于植物是否具有免疫系统长期无定论,但植物学家们早已发现植物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不但逐步获得了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而且还形成了各种机制抵抗病原菌的侵入。早在100多年前,人们就观察到对植物接种致病菌及一些病菌产物,可以使植物产生对相关病害的防御作用。如1901年Beauverie发现应用加热方法消弱灰葡萄孢菌的毒力,获得了不能侵染秋海棠的菌系;将不能侵染秋海棠的灰葡萄孢菌弱菌系加到种有幼秋海棠的土壤上,就能使海棠免受B.cinerce强毒系的侵染等。这种作用与当时正在兴起的动物免疫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科学家们已经对“植物免疫”有了模糊的概念,目前可以查到的提出植物免疫这个概念的文献可以追溯到1927年法国人NOBECOURT的论文“A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immunity in plants”。

随着研究的一步步深入,科学家们发现一系列物理、化学或生物的因子都能够激活植物免疫,从而诱导植物对寒冷、干旱等逆境产生抵御,对植物病害产生抗性,这些因子被定义为诱导子,又称病原相关分子模式。最常见的诱导子中有失活或弱毒性的病原菌、蛋白、寡糖等。其中,用寡糖的例子可以很生动的体现出植物与病原菌的斗智斗勇过程。如图1所示,在植物的细胞壁上含有大量的果胶多糖,而病原菌的细胞壁上还有葡聚糖、几丁质、壳聚糖等多糖;这些多糖组成的细胞壁就像坚固的城墙一样,分别拱卫着自己的主人:植物与病原菌。当病原菌试图侵染植物的时候,它先分泌出果胶酶,一点点蚕食植物细胞壁中的果胶,破坏植物的城墙,从而实现侵染,进而顺利的把毒素等有害物质传输到植物细胞内,造成损害。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植物当然不能坐以待毙。首先植物会分泌出一系列的葡聚糖酶、几丁质酶、壳聚糖酶,反过来降解病原菌的细胞壁,从而实现杀死病原菌的目的;同时,植物自身会识别这些细胞壁降解下来的PAMP寡糖:果胶寡糖(寡聚半乳糖醛酸)、葡寡糖、几丁寡糖、壳寡糖等,再激活细胞内的一系列反应,启动第一层免疫反应,产生对病原菌有杀伤力的植保素、PR蛋白等物质,同时还产生木质素等物质加厚细胞壁,起到加厚自己城墙(细胞壁)的作用。

如果您以为植物与病原菌的战争到此就偃旗息鼓了,那您就太小看它们了——上面仅仅是这场战争的第一阶段。

在受到植物抵御后,病原菌会进一步分泌出病原毒性因子/效应因子,这些毒性因子干扰PTI导致植物产生效应因子激活的感病性,继续对植物造成伤害,这是战争的第二阶段;而植物所拥有的信号识别系统(通过R基因实现)会再次直接或间接识别效应物,激活第二层免疫反应,从而加速和放大PTI继续使植物产生抗病性,这是战争的第三阶段;最后,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病原物会再次产生效应物或者增加新的额外的效应物来抑制ETI,而植物会产生新的R基因识别额外的效应物以保持ETI激活,从而维持自己的生存,这是战争的第四阶段——这个阶段将随着病原菌与植物的刀来枪往,一轮轮延续下去。至于谁能笑到最后,就要看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还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了。

如果读到这里,您已经能分辨清植物大战病原菌的四个阶段,那恭喜您,您也已经了解了植物免疫系统的四个阶段(图2)。相信以后您再看到身边如茵的草地、怒放的花朵、挺立的大树,不仅会想到它们“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还会想到,它们也正在默默地斗争,为了生存而斗争。(来源: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

链接

文青

病菌科幻作文篇6

方案一:医院岗前培训方案根据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和工作需要,为使20XX新进人员充分了解医院的文化发展建设过程及办院理念,熟悉工作岗位特点和要求,了解医疗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团队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特制定此新进工作人员培训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培训目的:通过有效的培训,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尽快适应我院的工作环境,有效的发挥自己的才能。

二、培训时间:7月22日―7月30日

三、培训地点:体育城、医院会议室

四、培训内容:

(一)阳光城拓展训练

(二)院内培训

1、正视现实 审视自己 作好人生职业规划

(1)学习医院核心制度,找到立足方位感

(2)学习医院文化理念,找到价值认同感

(3)学习医院发展历史,找到职业规划感

2、医院业务发展相关情况)

3、医教科培训内容 (待定)

4、院感――预保科培训内容

(1)传染病报告

(2)医院感染控制

(3)相关法律法规内容培训

5、保卫科培训内容

(1)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2)工作岗位注意事项

6、药剂科培训内容

**品、抗菌素、处方管理相关内容

7、财务科培训内容

(1)欠费管理

(2)职工费用报销程序及标准

(3)差理费管理条例

8、医保办培训内容

9、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

五、培训制度:

六、培训费用:体育场拓展训练费用340/人,合计9860元。

七、培训考核

(一)笔试。

(二)通过学习以上内容,以书面形式,谈谈此次岗前培训的心得。

方案二:医院岗前培训方案为使新聘的临床医生充分了解医院的文化发展建设过程及办院理念,了解工作岗位特点和要求,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以及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特制定新聘临床医生岗前培训计划,具体安排如下:

一、培训机构:岗前培训工作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二、培训目的:通过有效的培训,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尽快适应我院的工作环境,有效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医院岗前培训方案医院岗前培训方案。

二、培训时间:即报到的第一天起培训。

三、培训地点:医教科办公室

四、培训内容:

(一)医院概况(人力资源培训内容)

1、院训(团结、诚信、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2、服务承诺:“心贴心的服务、手握手的承诺”;

3、医院的基本概况(发展史及远景);

4、医院的行政组织结架;

5、医院奖罚制度;

6、学习员工手册;

(二)医教科培训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2、《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3、《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三)质控科培训内容:

1、府城医院核心制度手册(发放至个人);

2、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法规汇编;

3、住院病历质量管理实施细则;

4、府城医院医疗文书奖惩补充条例;

5、运行病历考核标准(发放至个人);

6、终末病历考核标准;

7、新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8、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9、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发放至个人);

10、处方评价标准(发放至个人);

11、府城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发放至个人);

12、**品和**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13、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发放至个人);

14、**品和**临床使用培训后进行考核习题。

15、《抗生素管理制度》;

16、《抗生素类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实施方案》(试行);

院感培训内容: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1、医院感染相关概念;

2、手卫生;

3、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4、职业暴露;

5、无菌操作基本常识;

6、医院感染报告报告制度;

7、医院感染暴发报告流程;

8、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9、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0、多重耐药菌报告流程;

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

1、传染病报告组织机构职责;

2、传染病的报告制度及报告流程;

3、传染病信息报告;

4、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

5、常见传染病的诊断;

6、考核与评估;

(五)医务科培训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3、《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

4、《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5、《首诊科室与首诊医生负责制度》;

6、《三级医师负责制度》;

7、《值班、交接班制度》;

8、《处方制度》;

9、《转院、转科制度》;

(六)急救知识培训(重症医学科)

1、心肺复苏;

2、输液反应;

五、授课形式:幻灯片形式进行授课。

通过学习以上内容,以书面形式,谈谈此次岗前培训的心得,并融入到今后工作中。

病菌科幻作文篇7

一、伟哥

“伟哥”英文名是“Viagra”。众所周知,伟哥最初是用来治疗咽峡炎的药物。1992年,厂家在对药物进行临床观察时却偶然发现,伟哥还能通过改善腹股沟附近的血液循环而治疗阳萎病症。从那以后,伟哥的这一药物副作用便风靡全球。

二、LSD

LSD全称为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1943年由瑞士科学家阿尔伯特・霍夫曼发明。研究该药物的本来目的是治疗一种早期流传于欧洲的怪病,但在无意间试用后,阿尔伯特・霍夫曼却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迷幻之旅”。LSD是当前已知的药力最强的迷幻剂。

三、伦琴射线(X射线)

19世纪,许多科学家都对电子撞击金属物体后产生的射线非常着迷。然而,真正发现伦琴射线的是德国科学家威廉・伦琴,时间是1895年。他当时曾使用多种物体来研究这种射线,当他在更换所使用的实验器材时却偶然发现自己手骨在墙壁上留下了投影。最终,他确信这是一种具有很强穿透性的射线。

四、青霉素

苏格兰科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原来从事流感研究工作。1928年 9月的下午,弗莱明像往常一样来到了实验室。在他的实验室里培养了一些葡萄球菌――一种引起传染性皮肤病和脓肿的常见细菌。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由于疏忽而忘记为一个盛有葡萄球菌的培植盘子盖上盖子,结果他发现盘子中生长出的青色霉菌将周围的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后来,弗莱明还曾风趣地说,这一发现要归功于他的粗心大意。

五、人造糖

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三种最受欢迎的糖的替代品都应归功于那些忘记洗手的科学家。环磺酸盐(cyclamate,一种作为人工增甜剂的环己基磺酸盐)和阿斯巴特糖(aspartame,由天门冬胺酸提取的比糖甜100多倍的增甜剂)都是医学研究中的副产品,而糖精(saccharin,比蔗糖甜500倍的增甜剂)则是科学家们在研究煤碳焦油的衍生物时偶然发现的。

六、微波炉

微波辐射器(磁控管)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盟军用于雷达设施。它加热食品的这一新功能是1946年才被人们发现的。当时,美国Raytheon公司一位名叫皮尔斯・斯朋塞尔的工程师因口袋中的巧克力被磁控管熔化而引发了微波炉生产热潮。

七、白兰地酒

中世纪时代的商人们为了让葡萄酒在运输过程中少占地方和延长保质期而将酒中的水分蒸馏掉。但后来有些擅长投机的商人在酒运输到目的地后并没有将酒恢复到原来的模样,这样就产生了白兰地。

八、硫化橡胶

未被硫化的橡胶不仅对外界温度变化敏感、遇到高温就变得又软又粘且易拉断,而且气味又非常难闻。为了克服未硫化橡胶的这些缺点,查尔斯・古德尔偶然发现在橡胶中加入硫能大大增强了橡胶的强度,加硫后的橡胶制品遇热不软,逢冷不脆,性能非常好。以查尔斯・古德尔名字命名的美国GOODYEAR公司生产的产品也以其卓越的品质和性能享誉世界。

九、油炸土豆片

一位名叫乔治・克拉姆的厨师早在1853年就发明了这一至今备受人们钟爱的食品。当时,他的一位顾客曾抱怨说他把土豆切得太厚,后来他便将土豆切成薄片再进行煎炸,结果油炸土豆片就迅速成为世人最为欢迎的休闲食品了。

十、夹有葡萄干的面包

说起这种食品,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俄罗斯作家弗拉基米尔・吉里扬诺夫斯基在其作品中描述称,夹有葡萄干的面包是一位名叫伊凡・菲利浦的面包师的伟大创举。当时,有位名叫阿尔谢尼・扎克莱夫斯基的总督曾在他那里购买了一块新鲜的面包,结果这位总督却在面包里发现了一只蟑螂。害怕问罪的面包师急中生智立即吃掉了这只蟑螂,并说这不是蟑螂而是葡萄干,随后他立即让助手们烘烤夹杂有葡萄干的面包以便在这位总督大人面前为自己洗脱罪名。夹有葡萄干的面包就这样问世了。

病菌科幻作文篇8

烧伤作为一种突发发病因素,可以导致胰岛素对葡萄糖不产生应答及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抵抗。烧伤后发生暂时性高血糖症和持续性严重高血糖症,加重原有的糖尿病症状,加大并发症发生率,对治疗不利。现将我科收治的53例糖尿病烧伤病人应用生物敷料A治疗后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男33例,女20例,年龄32~63岁,临床诊断均为2型糖尿病,烧伤面积7%~20%,Ⅲ度烧伤,入院血糖6.8~15.8 mmol/L。

2结果

痊愈53例,住院时间20~41天。

3护理

3.1加强创面处理,合理应用抗生素:烧伤后病人面临两个问题,即机体抵抗力低下和组织修复低下,加之是糖尿病病人,就大大增加了治疗的难度,故合理处理创面十分重要。本组病人均采用生物敷料A覆盖疗法,即清创后,生物敷料A覆盖,外层绷带包扎,烧伤治疗仪照射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每2天换药1次,密切观察创面的色泽、水肿程度、液化、有无异味、渗出情况等。如纱布颜色变绿,提示有绿脓杆菌感染;创面颜色晦暗或有出血点、坏死斑者是严重感染的表现,应及时处理,换药,保持创面清洁,按时按量应用抗生素,确保疗效。

3.2准确应用胰岛素:烧伤病人出现高血糖症,不论其确切病因如何,我们认为胰岛素相对不足是重要原因。因此在治疗上大剂量应用胰岛素是主要措施。由于烧伤后持续性高血糖症多在烧伤后1~2周内,胰岛素皮下给药剂量不易控制,静脉给药更显灵活性。一般采用“GKI”方法:10%葡萄糖液500 ml加10%氯化钾15 ml及胰岛素15 U,以100 ml/h的速度静脉滴注,此法维持病人血糖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为止。胰岛素应放在专门的输液通道中滴入,不可加入其他溶液中如全血、含抗生素溶液中,以免效价降低。输液瓶内加胰岛素要保证剂量准确。注射器针头的长度以能透过瓶塞内的塑料纸为宜,推注胰岛素后需反复抽吸液体数次,使注射器和针头内的胰岛素全部注入瓶内[1]。

3.3加强基础护理:静脉穿刺应以周围静脉为宜,尽量避免中心静脉置管,减少静脉导管败血症的发生,注意呼吸道护理,勤翻身、拍背。指导病人进行有效咳嗽,防止肺部感染,保持床褥干燥,做好大小便护理,防止创面污染,室内常规空气喷雾、紫外线消毒,空气滤化消毒器24小时开放,净化室内空气,减少细菌数量。烧伤早期,尤其是下肢烧伤,应避免下床站立及活动,并应适当抬高患肢,增加静脉回流。能行动锻炼时,应正确使用弹力绷带,松紧度要科学有效,预防瘢痕形成。

3.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神志变化,神志恍惚者不宜测口温,宜测肛温或腋下体温,如体温在39℃以上或低于36℃,呼吸增快,出现幻觉、幻听为败血症的表现,若肢体严重烧伤者,脉搏不易扪及,应测心率。测量呼吸时应注意呼吸速度、深浅、节率。

3.5各项指标检测:监测尿糖、酮体、血糖、电解质、尿素氮、二氧化碳结合力、心电图,以了解病情。常规测尿糖1日4次,必要时每2~3小时测随机血糖1次,直至平稳。有些病人糖尿病病程长,并发肾小球硬化症、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血糖有时虽已增高或中度升高,尿糖仍呈阴性。此类病人更应观察呼吸情况,警惕酮症酸中毒或糖尿病昏迷。

3.6健康教育:糖尿病教育是保证其治疗与预后的基础,包括普及糖尿病知识,指导饮食、运动和合理应用药物等。病人选择食物应能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以低脂、低糖食物为主,多吃多种新鲜蔬菜、水果、瘦肉和鱼,以足够的热卡保持健康的体重[2]。

参考文献:

[1]贺成群.烧伤病人细菌学调查[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8,2:10.

[2]鞠昌萍.糖尿病病人饮食营养指导[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 20(1):44.

收稿日期:2007-03-12

上一篇:智能科幻作文范文 下一篇:医院科幻作文范文